第一篇:从反思历史人物中品“官德”
文章标题:从反思历史人物中品“官德”
古文《郑伯克段于鄢》讲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运用计谋击败其弟共叔段谋反的故事,其文所叙虽只是封建时代宫庭政变的血雨腥风、王室争权的尔虞我诈,但此文所刻画的三个人物——老谋深算的郑庄公、骄横无恃的共叔段、偏执狭隘的姜太后,形象鲜明,喻义深刻。古人说:以铜为镜可整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
可明得失。我认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学习这篇文章,应从反思文中历史人物的性格优劣入手,重人格、重官德、重修养,不断提高从政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凝神聚力,加快发展。
反思郑庄公:领导干部应摒成见,存宽容
郑庄公作为公叔段的兄长,对姜太后偏爱公叔段耿耿于怀,因此,当看到弟弟骄横无恃的行为不是好言劝诫、防微杜渐,而是视若罔闻、任其泛滥,最终使共叔段犯下不可弥补之罪,其气量之小、城府之深可见一斑。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具备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善于在“不同”中谋求统一,在和谐中凝聚力量,发挥下属的长处,宽容下属的过错,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挟嫌报复。
须容人之短。“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有其智,必有其愚。领导干部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而应对每一位同志多引导、少呵斥,多理解、少指责,多帮助、少挑剔。在不伤害自尊心的前提下,设法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去伸长补短,而不能学郑庄公的听之任之,秋后算账。须容人之长。作为领导干部,要有甘当伯乐的精神,有甘为人梯的胸怀,能容得下人,容得下事,容得下不同意见,尤其要善于同有个性、有才华的同事和属下合作共事。要充分相信下属的能力,挖掘下属的潜力,让下属在舒心和谐的氛围中干事创业。须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干部对下属出现的错误要宽容对待,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容人之过,治病救人,帮助其改过,这才是领导干部德行高尚的表现。
反思共叔段:领导干部应戒骄横,求淡泊
共叔段的失败是其贪得无厌、多行不义的结果,在姜太后的溺爱下,共叔段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也为失信于民、丧命于鄢种下了恶果。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认清自己的公仆本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淡泊宁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清心寡欲、谦虚谨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正确对待自己,力戒贪婪之心。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在权力面前,必须多一分清醒,少一点侥幸,多一分原则,少一点乖巧。对不该办的事情,宁可伤感情,也不能开口子;对不该突破的禁区,宁可伤和气,也不能“闯红灯”。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更不能借自己的地位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坚持自重、自省、自警,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一生无悔。要正确对待荣誉,力戒虚荣之心。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淡泊名利,看轻得失,平常毁誉,做到公心为本,公正为准,公开为重,公论为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短短数十寒暑,一碗饭、一间屋、一身衣足已”,像钟一样,不受外界影响,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律前进;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牢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要正确对待得失,力戒“补偿”之心。观察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大多都有一个四步曲: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悲惨的晚年,这是一种“权期”心态。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带着这种心态去营生,那么做官有可能变成“坐牢”,官场有可能变成刑场。要戒除补偿之心,视荣誉为生命,不因一时糊涂而毁掉自己的一切。
反思姜太后:领导干部应亲贤人,远小人
姜太后作为郑庄公和共叔段的生母,待人而异,厚此薄彼,郑庄公即位后,姜太后挑拔离间,助纣为虐,导致兄弟反目成仇,最后兵戎相见,姜太后扮演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角色。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必须做到“亲贤人、远小人”,唯才是举,知人善用,凝聚智慧,激发能量,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明眼察人。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用开放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眼光识人,树立“不排外、不偏内”的思想,克服封闭、狭隘的人才观念,广开门路,招贤纳才。要在考察干部才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干部道德修养的考察,把德置于考察之先,对有才有德者要重用,对有才无德和有德无才者要慎用,对无才无德者要禁用,让“小人”远离自己,让更多德才兼备者向往归附、趋之若骛。公正用人。营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首先要从领导尤其是单位一把手做起,绝不能“以我划线”,“关系至上”,“任人唯亲”,把地区、部门搞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地”。领导干部要树扎扎实实、埋
第二篇:从古诗词中品黄河
从古诗词中品黄河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级2011301120003杨燕
黄河,对我来说是一个陌生有熟悉的名字。陌生的是,我作为一位南方人,从小沐浴着长江边的清凉的江风,喝着长江水长大的,长江对我来而言,反而更像我生我养我的母亲,而对于黄河母亲,我从未见过,只有在教科书、报纸或者网站上看到过她的身影,但是,那对于我来说似乎还是有些遥远和陌生;当然熟悉的是,虽然未曾领略到黄河的魅力和奔腾,但作为中华儿女中的一员,我始终关注着这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河流,当他遭遇危险时,我会为她担心,为她祈福,当她又一次造福百姓时,我会由衷地感谢她。自古以来,黄河就成为多少文人墨客笔下歌颂的对象,我也想通过从这些精英文萃中好好的品一品黄河。
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李白就曾多次抒发他对黄河的感情,在《将进酒》开篇便以恢弘的气势为我们揭开黄河的神秘面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李白的眼中黄河的水就好像从那天际飞流下来的,势不可挡,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势不可回,看到如此令人震撼的黄河不禁想到生命的渺小脆弱,感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自己虽然在政治上的抱负不能实现,但有如此绝世好景,又有知己好友与美酒相伴,什么“钟鼓馔玉”的名利富贵,都是浮云。此外,在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也有两句很经典的描写黄河的诗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这两句中,李白似乎更加近距离的接触黄河,感受到黄河奔流时那种撼天动地的声音,就好像黄河里面藏着什么巨大的灵兽,它走一步就如同要触动华山,他咆哮一句就如同打雷一般,十分有气势。
当然,要更为具体地品味黄河,就不得不说这首自小学就琅琅上口的大文豪刘禹锡七言绝句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为我们描绘了一条弯弯曲曲如同盘旋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条巨龙般的黄河,但是它在奔腾的过程中又裹着万里的泥沙,时而大风大浪使黄河水翻滚卷动,就好像来自那遥远的天边,那么这条九曲黄河浩浩荡荡是要去哪里呢?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原来它是和银河相接,既然是这样,就带上我一起去牛郎织女家做客吧。这首诗也正好与前面说到的李白的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遥相呼应,都将黄河这种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牛郎织女这种恬静的田园牧歌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给人十分浪漫的氛围。
要问我最喜欢哪首关于黄河的诗词,那我将首推王维的《使至塞上》,让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吧:“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首五言律诗是在王维奉命出使边塞见到沿途的边塞风光所写下的,这首诗的最精彩也是传唱度最高的一句就是颈联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几乎看不到几处人家,只能的看到远处一束烽烟挺拔而起,圆圆的落日散发着似火的红光,刚好悬挂在那长长的黄河上边,黄河水面波光粼粼,偶尔还能看到归来的渔船„„多么美的场景,就如同画一般,把王维震撼住了,同时也把我震撼了,我曾多少次在梦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壮阔雄奇,气象雄浑,既有万马奔腾的雄壮,又有流水涓涓的静谧,也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能造出如此绝美的境界。
还有很多的诗人也都讴歌黄河,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以及他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这首诗则是表达作者路过古黄河堤看到的沧海桑田的景象,感叹世事变化。唐代诗人柳中庸在《征人怨》写道“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则是烘托黄河的政治军事地位,也将那些长期在外出征不得回顾故乡的士兵们的乡愁表现出来。
最后,我想说,20多年没见到过黄河的确很遗憾,但我要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去填补这个遗憾,去好好的用以后的人生去品味自己的母亲河—黄河!
第三篇:官德培训参考材料
新华网评:官德培训的重头戏
2011年11月03日 09:05:4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戴求兵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新华网11月2日)
尽管对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林林总总,面向官员的各种培训一再强调教育监督,官员的述职报告也对“德”、“廉”情况如数家珍,但真正成建制系统开展对公务员的官德培训,尚属首开先河之举,值得期待。
官德之所以纳入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实与时下一些官员道德失守的现状相契合。可以说,少数官员的“那点事”,某种层度上已成为与职务伴生、倍受诟病的“职业病”。
“那点事”究竟是哪点事?尽管涉及范围很广,表现形式多样,但概括起来也不过是“钱”、“色”二字。官员之所以能干“那点事”,无一例外都因一个“权”字,贪欲的膨胀导致权力的滥用,权力的滥用加剧人格的异化、官德的沦丧。
从“香艳日记”烟草局长,到最近“手机泄密”免职的农机局长,再到残联理事长设酒局强奸女干部,到政法委副书记猥亵12岁女童被堵床下„„官员的“那点事”一再刺激网民的眼球,挑战官员道德和社会容忍的底线。我们究竟用什么来抑制官员的“荷尔蒙”?
由此看来,重拾官德已经到了非管不可的地步。大而言之,这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小而言之,当是官员职业道德和健全人格的应有之义。
管好“那点事”,官德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归根结底重在官德养成。从官员主体看,带着什么态度去学,怎样从古代先贤身上吸取道德血液,如何从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提高免疫力,这些都需要把官德要求内化成官员自身的道德追求、价值标杆和行为尺度,不断培养和强化高雅的情趣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
官德养成不能仅止于个人修为,有力的社会支撑和成熟的保障机制不可缺失。官德无疑是更高层次的公民道德,官员的道德标准理应高于普通人,对官员职业道德失守应该实行“零容忍”。对那些热衷“那点事”的官员,不但要让其淹没在舆论谴责和鞭挞声中,而且要启动体制内手段及时清除出公务员队伍。
新华网评:“官德”首先是一种“制度伦理”
陈一舟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职业道德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四大专题以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中除了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11月2日《新京报》)
官德缺失不仅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精神品质缺失”,还会直接导致权力腐败,戕害社会秩序。这是官德之所以重要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官德”同时还具有引领社会道德的导向价值,因此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培树非常重要。
但有必要厘清的是,“官德”首先是一种“制度伦理”。官德的恪守奉行,制度的规范和监控力量不可缺位。
公务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受纳税人供养,有法定的职责和义务。公共管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每一名公务员的职业态度、观念和信仰,都理应着眼并落脚于“公共性”,其行为
必须在道德上、伦理上满足公共性的要求,并在制度上予以明确。换言之,“官德”不仅是道德境界,还是“职业规范”,其内涵并不虚无,而是制度化的、坚定不移要遵从的权力操守。
历史和事实证明,个体的道德理性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依据制度、依据长期完善健全的法律规则运行,公权力才能合理履行职能。时至今天,我们早已告别了依靠官员“权力慎独”自律感和道德感来维持吏治清明、天下大治的人治时代,大步走向了依法治国、制度管人的文明民主社会。法律制度对于权力的监管力,远远要比权力的“自觉性”更可靠、更有效力。由此催生和保障出来的“官德”才是牢固和可靠的。
在此基础上,“官德”才能继续外延与社会普遍的道德标准相重叠吻合。譬如官员不贪污、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用好自己手里的权力,这是“制度伦理”涉及的官德规则;而亲民的态度、勤勉奉献的工作作风等,则就是构建在“制度伦理”之上的官德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德是区别于普遍道德的“特殊道德体系”,就好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边体现官员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规范,一面则体现官员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道德修养。所谓“廉洁奉公”,“廉洁”代表前者,而“奉公”则隐喻后者。两者缺一不可,日常性的制度执行监控与职业道德培训双管齐下,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官德保障推动力。
新华网评:官德教育如何避免落入形式主义“窠臼”
滕朝阳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称,“十二五”期间,国内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职业道德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四大专题以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中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这个消息甫一见诸媒体,就引发了广泛关注,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有。有的认为培养官德
要靠制度,教育不管用;有的认为培训6个学时,恐怕起不到作用;有的认为不能光学中国古代,还要看看现代西方;还有的担心这样的培训,会不会又像从前有的地方那样异化成游山玩水;等等。暂不说上述议论是否完全正确,这件事情能引起很大关注,便足以说明公众对官德及相关问题其实是十分重视的,应当说,这是促进官德建设的一种积极力量。
官员道德包括公德和私德,职业道德是其公德的主体构成。我们不能说官德比一般公民道德更重要。一个失德的官员可以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一个无良商人同样也可以使成千上万个农民的成千上万亩土地颗粒无收,或是使数以百计学生的生命安全因食物中毒而受到严重威胁。我们也不能说如果官员无德,公民就一定无德或可以无德,在事实和逻辑中都找不到这样的因果关联。但或许可以说,官德对社会道德风气可以发生重要影响,官德建设在社会道德建设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官员掌握着公权力,他们的道德状况必然对权力的行使构成重大影响,从而对公共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官员道德水准应高于公民道德水准的诉求并不过分,而关注官德建设就是关注公共利益。
否认教育之于官德建设的积极作用,与动辄诉诸制度同样是一种偏向。我们知道,任何制度都要靠人来设计,也要靠人来执行。与其说教育无用,不如说教育没有获得有效的形式,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也赞成有人指出的6个学时的培训远远不够,但就是6个学时,也总要能取得6个学时的效果才好,不能花了时间、费了工夫,却跟没有培训过一样。现在针对公务员的培训很多,走过场的恐怕也不少,官德培训会否成为形式主义的新注脚,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担忧。如果有的地方竟然把这样的培训搞成了变相的休闲娱乐,那就是对自身道德的极大讽刺,而他们所代表的公权力的公信力也将被蚕食。
培训的效果,不能光看结业成绩。考试得了一个高分,或是写了一篇精彩的道德文章,只能说取得了初步成效,关键还要看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呈现道德的本质力量,也才能检验道德的成色。如果培训过了、教育过了,再培训、再教育,官德还是上不去,怎么办?这时就得用制度说话。把官德不好的人淘汰掉,或许还有点过于理想化,但至少应做到不提
拔重用这样的人。制度及其落实是极其重要的导向,是比教育培训更深刻的教育形式。
官德建设还需法治引领
对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对医治不良道德风气无疑是一剂良药。然而,正如自然正义原则所要求的,人人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公务员也不会因为受到道德教化就会自动成为品行高尚的圣人。笔者以为,医治不良道德风气,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仅靠培训是不够的,良好官德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法治的引领。
首先,以法引德是历史的必然。从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礼原来是作为一项行为规则调整社会关系,无论官民皆应接受礼的约束。后来,礼与法结合,出现了“出礼入刑,礼刑结合”的局面。姑且不论古代法律思想史的优劣,仅从礼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礼教是与法治紧密结合的。没有法的约束,很难想象礼能成为非常有效的社会行为调节手段。
其次,以法引德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曾有法学家说过,“法是道德的最底线要求”,此话一点也不假。法对道德的引领,一方面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要明确法与道德的界限,让法律规制的归法律,道德规制的归道德,二者不可混淆;另一方面,法律要为弘扬优良道德提供规则支撑,为削除不良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道德污点依法受惩是引德上行的重要保障。对公务员出现的道德瑕疵行为,如果未构成违法的,法律要建立相应的道德污点惩戒机制,如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进行相应的惩戒,如果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严惩。
总之,在消极腐败还影响党执政能力提高的时候,千万别让道德说教掩盖了法治的作用。中国法制发展史也证明了法治就是道德法制化和法制道德化的演变过程。只有把道德教化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突出法治的重要性,公务员的道德水准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否则,再好的道德教化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空中楼阁”罢了。杨 杰
“拒绝冷漠”是官德底线
2011年10月28日 10:01:01 来源: 工人日报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近日,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为50多位讨薪民工鸣冤叫屈,在微博上公开叫板该省长沙县委书记和公安局长一事引发关注。日前,陆群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说:“我根本就不想出风头,我就是求得良心的安慰。”
“谁错谁辞职”——这样的公开叫板,撕裂了官场“和为贵”的潜规则,带来了几丝清新的空气。令人感动的,是他“拒绝冷漠”,守住官德底线的勇敢和执着。据报道,在工作中,陆群看到单位门口有信访群众,一般都会停留一下,有纸质材料的话,就帮他们看一下、作个判断,如果发现确实有重大冤情,就会把材料收下。但实际上,这些和他的工作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两岁女童小悦悦死于车祸、更死于冷漠后,广州上万市民悼念小悦悦,并签名“拒绝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人危难,与己无关,小悦悦之殇令我们震惊和悲愤。如果我们的为官者也和那些路人一样,对百姓利益、民生福祉冷漠麻木,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为官者“求得良心的安慰”,首先就得“拒绝冷漠”。
民工讨薪的故事,一直悲情地在一些地方上演,这与一些地方部门和官员对民生的冷漠和麻木不无关系。进而言之,其他一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也往往是因为一些官员的冷漠、推诿、搪塞而被侵噬?有的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引发民怨。
《人民日报》前不久的评论文章指出,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
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底层的声音之所以被“沉没”,为官者的冷漠难辞其咎!
“情为民所系”,为官者“拒绝冷漠”,理应是和谐社会的官德底线。在公众诉求表达和争端解决机制有时“梗塞”的背景下,在每次领导大接访,百姓带铺盖通宵排队的现实情况下,如果不去深刻检讨,整肃现行不完善、低效率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让百姓有地方说话、有地方解决问题,“拒绝冷漠”恐怕难免沦为一句响亮的口号。“倾听沉没的声音”不该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民怨解则民气顺,民气顺则天下安”,对民生福祉麻木不仁的官员,是否应该好好思忖这句话的深意?陆群说,非常清楚自己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是一句实话,在当下的语境中,为官者“拒绝冷漠”,的确需要不少勇气和胆量。但不管怎样,官员“拒绝冷漠”才是社会管理的常态。(吴杭民)
新闻回放 国家公务员局近日发布《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十二五”期间,我国全体公务员将进行职业道德轮训,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
根据该大纲要求,“十二五”时期,全体公务员将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6学时。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将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作为每个培训班次的重要内容。同时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将职业道德培训作为长期培训内容。职业道德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四大专题以及典型案例三大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中除了公务员的责任、义务和纪律,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等,还包括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11月2日新华社)从政之德,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如果公务员道德缺失,就会在思想上、作风上体现出来,最终导致吏治腐败。这种腐败和单纯的经济腐
败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它不仅导致国家和民众的经济利益受损,而且会从组织上、声誉上败坏整个公务员队伍的形象,并由此衍生更多的不良现象。
鉴于官吏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我国历朝历代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都始终把对官吏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相比古代官员的官德修养标准,现在一些公务员虽然学历高、见识广、能力强,但是在道德修养上却未必高于古人。比如,有的公务员缺乏道德意识和责任,为官掌权之后,不是盛气凌人,弄虚作假,玩弄权术,就是在行为上表现为粗话满口,溜须拍马,打击报复,甚至生活不检点,作风粗俗,特别是有的官员酒后胡言乱语,丑态百出。
要求公务员学习古代官德的想法、做法不错,但是能否拯救失落的道德?能否通过看几个案例、读几篇官德箴言就能够使自己的修养大幅提升?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笔者以为,提高公务员道德水准,当从选人做起。一些公务人员的道德失落,除个人不注重官德修养之外,根在选人不当。比如,有的官官相护,搞“圈内规则”,排斥个性官员;有的明知一些人品行较差仍极力拔擢;还有的大搞同乡同学关系、裙带关系,重关系不重人品,道德修养缺失成为让人忧虑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考核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官德,这是自上而下的连带过程和规律。提升公务人员的道德修养,不能指望6学时的职业道德轮训,更不能指望通过学点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内容,背记几段古代官德的名人名言就能使部分官员身上出现的道德失落现象大为改观。
拯救失缺的官德,首先要界定和明确现代官德修养的标准,使之成为公务员的道德守则;其次,要对失德官员进行有效惩罚,使之不敢逾越官德之规;其三就是要强化舆论监督,让失德官员失信、失颜,无地自容。
为官之道在于德高,为政之本在于望众。公务员是公权力的掌管者和执行者,失德、无德官员,将败坏官场风气,引发百姓众怒。因此,加强官员的官德修养很有必要。加强官德修养,重在建立公务员的道德评价体系,通过对公务员日常工作生活的表现及社会公众反映,全面、客观地作出官德的评价。对于道德修养差的官员,要一票否决,而对于官德优的官员则需要大力提拔。如此以来,才能以德政为主导,形成官场德政的氛围,并让那些官德差的人没有被提拔重用的机会、没有玩弄权术的市场。唐卫毅
第四篇:官德-读后感
官德读后感
《史说官德》材料: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做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儒家治国基本原则就是德治。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2011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时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儿历史:“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继承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第五篇:官德修养
加强官德修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近年来,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在学习领会和落实党中央“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指示精神的同时,结合执法与服务的岗位实情,我深刻地感悟到:加强官德修养,必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一、认清官德之核心,是加强干部官德修养的重点
《国语》云:“德,福之基也,无福而基隆,犹如无基而厚墙也,其坏也无日矣。”其大意是说:高尚的品德是成功的基石,品行不好而福禄再多,就像没有坚实的地基而垒砌的墙体,倒塌是迟早的事情。
民讲民德,官讲官德。老作家萧军曾说过,“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当官肯定要跌跤子。”因此为官者除了要遵守乐于助人、扶危救困、尊老爱幼、俭朴礼貌、从善如流等普遍的道德规范外,还必须遵守官德。所谓官德,即为官者的道德,是指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管理、协调、服务中所具有的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及道德规范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十分强调为官执政者自身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如果做到身体力行,成为人民的楷模,那么即使不号召、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仿效。官德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它决定了官德修养的重要性。官德修养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它关乎党风、民风和国计民生。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之情,事实上也都有赖于这种上行下效的道德示范效应,并会引发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从实际工作入手,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不断加强官德修养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官德如何,对社会影响极大。作为基层一名科级干部,身处执法一线,身负联系纽带之重任,既不能对上唯命是从,报喜藏忧,弄虚作假,又要对职能权限内的执法及身边的执法人员负责。大局意识和严格律己是最基本的标准,因此必须从“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
“公心对上”,顾名思义即公心对待上级。就是站在公正无私的立场上,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实事求是地对上级负责。在工作当中要坚持公心为重的原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问题,决不能为了多出政绩、快出政绩,或哄上级高兴,出假政绩、报假情况,更要有力杜绝 “前吃祖宗饭,后吃儿孙粮,为了本任顺利,给后任留下隐患;为了眼前火焰高,不管后人没柴烧;本人出成果,后人吃苦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在处理敏感事务上要出于地公心,敢于坚持原则,公正处事。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挨批、穿小鞋,其实不尽然,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反映情况,善于沟通协调,按原则办事,一定会得到领导和他人理解支持的,因为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也是对上级负责。
“真心对下”,即真诚体恤下属与群众。就是既要有情系群众之心,更要有服务群众之道。古人云,“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作为领导,应该充分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做群众的贴心人、代言人。主动与干部同甘共苦,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所想所需,以群众的心声为自己的行动方向,切实做到对上对下一致,人前人后一致,任职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以真心、动真情,把务虚的工作做实了,把务实的工作做细了,才能于无形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从而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信赖。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情感是对流的。你给对方一个微笑,对方回报一份真诚;你对群众献上一份真心,群众回报给你百倍的支持;你给下属一份爱心,下属回报给你十分干劲。这就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真心对下”所得到的最丰厚的回馈。
三、如何做到“公心对上、真心对下”是加强官德修养的关键 “公心对上,真心对下”,是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性的有效结合,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行动指南。
要真正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除了教育和自律外,关键还要靠制度和监督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注重制度的完善,从而发挥制度约束力;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监督职能。一是群众的监督。领导干部是不是“公心对上,真心对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可通过多种民主渠道,定期不定期让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官德进行评议;二是上级的监督。上级部门应责无旁贷地抓好监督。对下级既要听其言,更要究其实,做得好的要表扬并倡导,言行不一的应严肃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严格处理,追究责任。
通过上下共同的监督,督导领导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做到一致。只有把自律与他律、把内在修养和外在约束结合起来,才能使这一思想精髓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四、要做到“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民为本,心怀构建和谐社会之愿望。
共产党的干部必须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理应全身心投人,兢兢业业地埋头苦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强化爱岗敬业精神,坚持以民为本的意识。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注重人民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注重人民权利,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广泛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注重群众的智慧、力量,坚持相信和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注重群众情绪,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领导干部树立什么样的官德,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事业兴旺。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视人民为父母,视百姓为兄妹,千方百计为人民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百姓解难事,实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这就是领导干部应该树立的官德。构建和谐社会,绝不只是一句口号,高喊几声作罢。社会各阶层心怀构建和谐社会之迫切愿望,加之共同关注参与并有所作为,方可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
2、身体力行,做好大家长与小家长。
官德并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要靠每个领导干部去具体实施的行为。在道德结构中,官德首推为影响最大,最受人关注的一种职业道德。我们知道,道德教化,包括“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而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同样具有鲜明的形象示范作用。从现实意义来讲,官德修养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在工作作风上廉洁奉公,大公无私;在生活作风上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在人格上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老实人。凡此种种,领导干部只要率先垂范,无不受到人民尊重和颂扬。例如:历史上的清官包公,一代廉吏于成龙,社会主义时期好榜样焦裕禄,新时期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他们在官德修养方面都为我们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以身体力行感化广大群众,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普遍的公德感,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学风上,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作风上,善于反思和创新,善于正确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武器,不断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在工作作风上,善于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生活作风上,坚持艰苦奋斗、严禁铺张浪费,防微杜渐、拒腐防变;在领导作风上,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切蛋糕的人最后吃蛋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华民族素有 “君不正,臣不忠”,“公不慈,儿不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等传统文化心理,决定了身为“带头人”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这样才能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澄明。这就要求每个领导干部不以官自居,不以官为先,而是遵从以民为先之道;同时始终坚持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之正派;另外要敢于坚持原则、伸张正义,不随波逐流,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诱惑。在单位中,做尽心尽责的“大家长”,在社会上,做一个守法文明的好公民,在家庭里做合格称职的“小家长”。
3、立足岗位,用心感悟“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
身为基层执法干部,确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是做好执法工作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强官德修养的基础。从近期开展的“城管+商户”共建共管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执法与服务的辩证统一。作为执法者,投入执法的过程,也是服务的过程。执法前,是对当事人及违法事实做一个总体或框架性的预案。执法中,在现场的即时沟通,更有现场感和针对性。心理学讲,人与人之间存在“心理距离”。如何克服执法干部与执法对象之间的戒备甚至是抗拒性的心理距离呢?通常情况下,执法程序的合法(如执法干部可通过出示证件、告知对方享有的权利等)和沟通的真诚(如主动宣讲政策法规条文、耐心解答当事人的疑问等)来推翻两者之间的“障碍墙”,从而建立与执法对象之间的信任感,缩小当事人与执法干部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感,建立良好的沟通界面和渠道,以期实现沟通无界线。执法后,及时做好必要的沟通,了解当事人对处罚的认可态度、处罚之后的寄予等等“善后行为”,对日后工作的动态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与当事人的沟通中,要经常自问“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看到的文明执法是怎样的呢?!”“如果我是当事人,如此处罚,我会不会心服口服呢?!”利用心理学中“换位思考”的启示去做一些有效的说教与劝导,往往会事半功倍。在执法过程中,要人性化管理与细节管理并重,通过实际行动使商户深刻体会到“执法就是服务”理念的贴心、用心与诚心,将“执法就是服务”理念贯穿于执法活动与共建共管活动的始终,探讨官德修养,将有助于我们静下心来深刻认清自己官德修养的努力方向,从而更好地领会中组部关于官德建设之意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涓涓细流历经时日终究汇流成江河湖海,官德修养日积月累也定会成为群体意识和社会主流意识而发扬光大,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然水到渠成。正如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所言:“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断绝在杳无人迹之处„„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林中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