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武威地税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连克强
对武威地税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武威市地税局副局长 连克强
近几年,武威市各级地税部门按照省、市局的安排部署,扎实细致地开展了纳税评估工作,因地制宜地对房地产、建安、煤炭、农产品加工、旅游、餐饮等行业进行了重点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升了税源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了各项重点税收工作的全面完成。在近期市局组织的纳税评估工作分析会上,县区局交流了在征管实践中产生的优秀案例,其中,凉州区地税局的房地产行业评估案例数据翔实,内容完整,面粉加工行业评估案例指标得当,逻辑严密;天祝县地税局的煤炭行业评估案例行业联动,模型科学;古浪县地税局的造纸行业纳税评估案例思路巧妙,方法新颖;民勤县地税局的农副产品购销行业纳税评估案例专业性强,资料扎实。看了这些案例,结合在基层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笔者对于如何进一步在武威地税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更新理念,准确定位纳税评估的核心地位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纳税申报的审核,是对纳税人应税能力和应缴税款的分析评估,是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今后它将成为基层税务机关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税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更是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渠道。建立健全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的良性互动机制,有利于在税务机关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构建信息共享、有机统一的工作格局,目的在于加强税源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足额申报纳税,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效能。
---1---首先,纳税评估作为一种及时、有效的手段,客观上对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纳税申报的真实性,保证税收收入和预防税收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纳税评估有效地弥补了现阶段税务管理和稽查上的不足。其次,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的基础手段,在推进征管改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化征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管理手段,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将税款及时足额征收入库。纳税评估正是伴随征管改革的深化而日趋成熟的管理措施,是深化改革的动力,通过开展纳税评估,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可以建立起一道堵塞征管漏洞的屏障,以有效地防范税收风险,达到进一步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减少税款流失的目的。第三,纳税评估工作所需的资料来源于地税机关日常的征管活动,由征收、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收集、整理后,纳税评估人员在评估时调取使用。纳税评估人员对分散的、零乱的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稽核、比对、分析,进而对纳税人纳税遵从程度作出综合性的评价。从严格意义上讲,纳税评估既是对纳税人纳税情况的总体评价,又是对税收征管质量的总体评价。纳税评估既有管理职能,又有监控职能,搞好纳税评估,对于优化地税部门的资源配置、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在这,应该注意的是要高度重视做好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工作。如果说窗口办理申报仅仅是对纳税申报进行逻辑性审核,那么税收经济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就是对纳税申报进行真实性审核。
二、把好环节,充分发挥纳税评估的支撑作用
从全国税务机关征管改革的大趋势看,未来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中,纳税评估是基础性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手
---2---段,结合武威实际,全市各级税源管理部门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进一步做好纳税评估工作:
做好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广泛、准确、完整、及时地搜集涉税经济信息是有效实施纳税评估的基础和前提。评估信息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地税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二是实地调查取得的信息。三是从其他职能部门取得的资料信息。四是由其他社会渠道取得的信息。对于上述各类信息,纳税评估人员都要注意搜集,认真整理,定期分析,为纳税评估工作储备必需的数据资料。
做好评估对象筛选工作。县区局要根据本局纳税申报质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当期中心任务、评估重点和评估力量状况等因素,科学设定条件,有计划地开展评估对象筛选工作。筛选工作要积极地实现从手工筛选向以计算机筛选为主、以手工筛选为辅的转变,要导入风险管理的理念,运用信息管税的手段,逐步开展对纳税人申报纳税结果的风险识别和风险排序工作,对税收风险较大的纳税人要作为重点对象实施纳税评估,从而确保纳税评估工作取得实效。
做好评估查证工作。纳税评估人员要根据掌握的评估对象的各种基础资料,借助计算机等手段,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对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剖析,针对评估对象存在的疑点问题,对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与评估对象进行约谈、由纳税人自查举证,或在必要时进行实地调查、检查等手段。
---3---做好评估结果处置工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纳税评估人员要严格遵照国家有关税收法规,根据不同情况,对评估对象做出下列处理:一是对未列为评估查证对象和经评估查证未发现问题的,不做处理。二是对纳税人存在问题、但已自查纠正的,对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后出具评估结论。三是对存在违反《税收征管法》相关规定行为的纳税人,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核定应纳税额、限期缴纳税款、移送稽查部门处理等措施。
三、抓住重点,切实提升纳税评估的工作效能
在纳税评估工作中,评估对象的分类、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处理评估与稽查的关系是基层征管部门常感困惑的问题,对于这几个问题,笔者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于评估对象分类工作。在纳税评估工作中要坚持分类实施的原则,区别不同纳税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实现地税部门资源的最优配置。一是根据财务核算状况进行分类,对纳税意识强、财务制度健全、能够向地税机关提供准确的纳税申报和财务核算情况的纳税人,可在了解掌握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以纳税申报数据和财务报表数据作为评估的主要数据指标进行评估分析;对财务核算不健全和实行定期定额管理的纳税人,可以根据其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及相关的指标,如行业、地段、从业人员、物耗能耗等进行评估。二是对纳税人按经营行业进行分类。根据纳税人生产经营的方式、产品、项目等划分行业,测算确定每个行业的行业税负率、利润率等评估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开展评估。三是结合税收管理的需要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评估工作。如对重点税源和受税收政策调整影响较大的纳税人,列出评估计划全面开展专
---4---项评估,发现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应对策,以切实提高纳税评估的效能。
关于纳税评估软件的应用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化技术是现代社会的基石,要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就必须用活、用好纳税评估软件。要继续加强软件培训工作,实现县区局管理分局和农村征管分局的干部人人会用纳税评估软件、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基本了解纳税评估软件的目标。“温故而知新”,已经使用软件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同志要深入发掘软件的功能,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全面拓展软件应用空间。全市地税系统的全部纳税评估工作都要利用评估软件开展,不得有游离于软件之外的评估工作,也不得有先手工评估、再录入软件应付上级的现象。要在实践中提出软件应用需求。县区局从事纳税评估工作的同志要勤于思考,提出有利于纳税评估软件升级的业务需求,以发挥软件的最大效用。
关于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关系。依照现行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纳税评估工作主要定位在税收管理部门,是税收管理的一部分,并非税收检查行为。纳税评估实质上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申报缴纳税款的一种预警型监控,其目的是为纳税人自查自纠非恶意逃税行为提供预警和帮助提醒,而对有恶意逃税疑点和经评估约谈后仍未自查自纠的问题,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又是一种选案手段。因此纳税评估应是介于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之间的一种管理活动,可以理解为既是将一部分稽查职能前移至管理环节,又是将一部分管理职能扩展至检查环节。纳税评估是税收日常管理与税务稽查的有效链接点,用以防止两者之间的脱节与断档,使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税收征管格局更趋合---5---理。纳税评估有利于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性,以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执法职能。税务稽查的结果又可以检验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因此可以说,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是税源控管的两个环节,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关系。在征管工作中,我们要重点防止“评估稽查化”和“稽查征收化”两个错误倾向,发挥好二者的合力,切实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纳税评估是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税收职能、发挥税收作用的根本保证。伴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向管理要收入、上质量、求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市各级地税征管部门作为协调、组织税收征管的综合部门,今年以来在纳税评估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一个学习纳税评估、研究纳税评估、全身心投入纳税评估的热潮在隆冬的古凉大地已经掀起,可以预见,纳税评估工作必将在武威地税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6---
第二篇:地税纳税评估模型
商河地税制造业纳税评估模型
制造行业在全县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比重。2011年全局共入库5231万元,占全年总入库税收33456万元的16%。纺织行业作为我县制造业的支柱行业,首先根据行业特点和工艺流程,以产能分析为中心、以纺织产品品种结构和生产工艺特点分析为切入点、依托评估指标和产能测算展开分析,对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评估,确保了行业模型具备科学性、适用性。其次开展了行业典型调查。以生产经营正常,财务核算健全,具有代表性为条件,将商河县织布厂企业作为典型调查对象,摸索建立评估模型。三是科学测算。深入企业调查核实,充分掌握该行业生产经营特点、具体的工艺流程,通过各种途径对大量数据进行采集和测算,如通过“一户式”查询系统采集相关征管数据;通过国税部门采集企业增值税纳税信息;通过电力部门采集企业用电量信息;通过劳动部门采集企业用工信息;通过有关渠道获取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价格、投入产出比率、成本费用率等行业标准指标,从而为建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合理性和说服力。四是深入分析。根据掌握的数据指标,分别设立预警区间,并对低于预警范围和超出预警范围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发现纳税疑点,同时,设立了规范统一的数据采集模板,内容包括产品购销信息、成本费用构成、财务指标等,建立起一套严密科学的纺织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评估具体方法及内容
除进行指标测算、数据比对等实证分析外,还要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核算情况进行总体分析评价,并根据分析情况对企业的有关数据进行校正,保证采集数据的准确性。
(一)财务税收指标的分析
1、企业的销售额与企业的实际经营规模是否相适应,具体可分析以下指标:企业注册资金、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规模,企业在职职工人数;
2、销售额、存货购进额与资金周转情况是否相适应,具体可分析、查看资金周转率,一定时期内资金循环几次,确定是否存在销售不入账的可能;
3、查看销售利润率是否合理,在达到销售保本点的情况下,同行业、同一类型产品与正常、市场销售利润率应相近(剔除路途远近,技术工人熟练程度,管理不善等因素);
4、收入、费用是否配比:
(1)销售额与水电费支出是否配比。一般来说,同行业每万元销售额与水电费支出比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脱离了正常比例,则可能存在隐瞒销售现象;
(2)数量与运费支出是否配比。一般情况下,一定路程的运费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销售数量与运费市场价格不配比,发生异常,则有可能存在虚列运费支出或销售不入账等现象;
5、销售数量与存货出库数量是否对应。一般情况下,产成品出库数量与销售是相对应的,否则存在销售不入账现象;
6、投入与产出是否配比。正常情况下,购进存货数量与产成品入库数量,剔除生产过程中正常损耗值,一定数量的存货应该生产出相对固定数量的产成品,如果不在正常值范围,则说明产成品未全部入库或存货未经加工而直接销售未入账;
7、成本费用是否配比。产成品入库数量与工人工资应当配比,每件或每批产成品入库,生产人员工资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发生异常,则存在虚列工资成本或产成品未完全入账现象。
8、是否存在视同销售行为,有无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
(二)能耗、物耗指标的分析。
1、单位产品耗用水、电、油等能源情况分析;
2、单位产品主要原材料耗费情况分析;
姜堰地税辖区内现有棉纺织行业企业190户,2010入库企业所得税574.3万余元,所得税的贡献率平均值仅为0.24%。调查发现:棉纺织行业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个体经营者数量居多,资本投入量相对较大,会计核算水平普遍不高,财务核算基础较低。加之纺织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规模大小不等,销售不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现象比较普遍,少申报或不申报应税销售收入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为加强棉纺织行业税收管理,堵塞税源漏洞,该局根据棉纺织行业机器设备生产能力及使用状况,生产棉纱过程中实际消耗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物等数量,废棉产出率和再利用率,企业存货、固定资产与其成本、收入分析,生产人员工资发生金额:期间费用变动率等六个方面生产经营规律,确立了相关的风险指标值,探索出“设备生产能力评估法、原材料投入产出评估法、废棉产出评估法、资产评估法、工资与工时评估法、特定项目评估法”等六种评估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棉纺织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第三篇:对纳税评估的调研思考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化、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企业偷税手段越来越高明,隐蔽性也越来越强,这大大加重了税务机关的征收压力,但是如果动辄就采取稽查手段,又会影响到税企之间的良好关系,不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而纳税评估的监督性与导向性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纳税评估这种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管理手段,更加体现出“
服务型税收”的改革理念,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正处在探索阶段的纳税评估因为与征收、稽查各环节的关系不够明晰,使得纳税评估的工作定位处在了一个不尴不尬的角色。
一、纳税评估的现状
长久以来,纳税评估是建立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基础上的一项征管制度。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目标,除了检验申报质量和征收质量,堵塞漏洞,及时发现和纠正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加强管理的依据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通过确定被查对象、采析涉税信息、确定检查重点、强化案件审理、加强内部制约等一整套工作流程来作为税务稽查的选案环节,并直接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在征收和稽查之间加一道防线,使一般性违章在评估阶段解决,减轻稽查的压力。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一旦纳税评估在“点到即止”还是“继续深究”这个问题上把握不准,很容易使得纳税评估工作走入“变相稽查”的误区。
税务机关为了把评估与稽查严格区分,强调评估时不调账,不下企业。因此不能全面看到可查阅的账簿凭证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原始记录,而目前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和财务数据,不包括生产经营类信息、经营核算类信息以及其他交易、价格相关信息,是不完整的涉税信息。所以税务部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只能发现一些表面问题或嫌疑问题,对报表和税负等面即便存在怀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错误,无法把问题完整地分析出来,不仅评估效率低,而且误差较大。
由于有效监控机制还建设当中,纳税评估工作在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纳税评估指标的局限性。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是参照普遍的行业内平均值,即评估指标的测算结果直接与行业正常值进行比较,如果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是没有问题,但是,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企业产品的类似程度、所属行业的变化情况等因素都对“平均值”产生影响。另外,企业还经常受到市场行情、投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都会使得“平均值”的判断有失精准。同样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的纳税评估侧重事后评估,所以评估工作中对对数据报表、查查相关凭证、约谈核实疑点问题等静态的评估模式无法了解企业动态的实际情况,有悖于评估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的初衷。
总之,税务部门受客观因素影响,没能全面发挥纳税评估的主动管理监控职能。而企业大多也未把纳税评估当作是一次自查整改的良好机会,所以纳税评估的工作方式类似税务稽查,但手段和实际效果又不如稽查;定位是税务管理,又没有真正放到管理中去,仅仅处于个人操作和事后弥补的较浅层次。
二、对改进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事物发展的永恒定律,对于纳税评估工作中的深入化、精细化、明确化的探索研究一直在进行当中。在这里归纳几点建议:
(一)建立全面的评估体系,设置专职评估机构。要让纳税评估跳脱征收、稽查的怪圈,就需要进一步拓展评估范围,最佳状态时可以将评估对象涵盖全部纳税人。鉴于纳税评估内容广泛、专业性强、对评估人员素质要求高的工作特点,建议税务机关设置专业化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如果成立了专职的税收评估管理局,具体负责纳税评估的组织和实施,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推行纳税评估体系:税务处理部负责发放评税表,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纳税人服务部对个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公司服务部对法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往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税务调查部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
(二)多方采集信息、创新评估模型。重视企业财务资料信息,拓展涉税信息的来源渠道;依照新的《税收征管法》的规定,积极开发软件系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分散于ctais税收征管系统、金税工程系统、进出口退税系统、生产企业免抵退系统和工商、银行、地税等内部、外部系统的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整合,实现涉税信息共享的同时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全方位监控;引入国际先进的数据建模理论,创新评估指标体系,避免机械地运用现行分析指标。除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数据比对等定量分析外,还要加强对企业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和资金投向等信息资料的定性分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做到真正的科学、精细化。
(三)推广“服务型”税收评估,融洽税企和谐环境。通过经常性的评估分析,使纳税评估即作为强化税源监控的有效途径,又能够帮助纳税人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态和财务状况,便于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企业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在生产、经营、财务等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释或及时调整;评估还是一个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的绝好机会。很多时候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问题,通过评估自查减少了纳税
人进入稽查的频率,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因直接进入稽查后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起到了服务纳税人、和谐征纳关系的作用,用实际的工作举措来体现 “服务型税收”的改革理念的真正主旨。
第四篇:新形势下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随着税收制度改革和税收征管措施的推陈出新,税收管理工作已经得到新的定位和调整,全国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在总局提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宏观形势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作为加强税收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手段,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纳税评估作为强化税收管理的手段之一,在日常税收征管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纳税评估是一种介乎于税务管理、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管理活动,它与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稽查一起,共同构成税收征管体系。如果说税收征管是税务工作的核心,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那么,纳税评估就是税源管理的核心。如何在新的征管模式条件下,进一步发挥纳税评估的重要作用,提高评估成效,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做简要探讨。
一、纳税评估的含义及其作用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是税源管理的一项具体措施,是实现科学化、专业化管理的有效
途径,是税务机关特别是基层税务机关税源管理部门和税收管理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和基本功。纳税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对象为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纳税评估的核心,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评估,评估纳税人申报应纳税额与真实税源之间的相关合理性。对于企业而言,纳税评估具有规范账务处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提高纳税申报准确性、降低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信誉和企业知名度等作用。
(一)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收监控管理的新方式 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不仅包括税务机关内部采集的信息,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获取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外部信息,通过掌握税基和纳税人的资金周转情况,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可以对纳税申报进行有效监控。
(二)纳税评估高效灵活,是风险应对的重要手段 纳税评估处于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中间环节,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结果,可通过纳税评估反馈到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行政审批等各个征管环节,既可保证税收征管各个环节的协调统一,强化税收征管,又可剖析问题,区分责任,堵塞税收征管漏洞。
(三)纳税评估采取柔和方式执法方式,是未来税收管理的重要方法
税务机关通过信息化手段,结合企业纳税申报情况,了
解和掌握纳税人财务核算和相关经营情况,结合审查账簿报表,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错误与偏差,帮助纳税人提高纳税申报质量;纳税评估通过约谈、举证等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错误而产生的涉税问题,减轻纳税人的不必要纳税成本,充分体现税务行政执法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二、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通过多年发展,纳税评估已从群众性评估阶段发展到团队评估、专业评估阶段,在堵塞征管漏洞、优化纳税服务、降低税收风险、促进收入增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3年某国税局纳税评估税款8812万元,评估贡献率达到2.67%,为全市国税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纳税评估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纳税评估团队化
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纳税评估团队,市局层面以市级业务骨干和征管能手为依托建立专兼职纳税评估团队40人,在风险管理办公室统一派单下,集中优势兵力对省控重点税源、汇总纳税企业、风险较高企业开展团队评估,摒弃了过去单兵作战的做法。县局层面也结合各单位实际成立了纳税评估团队。
(二)纳税评估专业化
根据专业化要求,成立专门的纳税评估机构-纳税评估
科,充实专职评估人员,明确其纳税评估职责,以专门的机构、专门的职责、专门的人员负责专门的纳税评估工作,提高了纳税评估的专业化水平。
(三)纳税评估系统化
风险分析是纳税评估的前提。先从面上分析税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结合相关监控指标从线上深层次分析各个行业,找出行业管理漏洞,然后从点上分析至具体疑点企业,根据疑点企业风险的高低采取纳税评估等应对手段。评估结束后,分别选取大、中、小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结合其评估发现的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建立完善行业管理指引或行业管理办法,截止目前已建立完善了19个行业管理指引,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
(四)纳税评估成果化
为了规范纳税评估工作,上级国税部门要求将评估结果录入税收分析监控系统纳税评估模块,及时体现评估成效,以便上级国税部门掌握纳税评估总体情况。同时纳税评估部门做好评估结果的跟踪管理,督促企业在补缴税款的同时将会计账务调整到位。
三、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地位依据不足
尽管目前各级国税部门都制定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但《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无有关纳税评
估具体问题的处理规定,没有直接赋予纳税评估相应的法律地位,使得纳税评估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执法的法律边缘,其相应职责、手段、方法等也徘徊于管理与稽查之间,具体操作尺度很难把握。对纳税人自行查补申报税款,纳税评估对此可以不予处罚,但《征管法》规定申报不实属偷税行为,纳税评估关于补税的法律法规依据不足,评估结果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刚性不足。
(二)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 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做好纳税评估工作,需要一批精通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具有税务约谈专业技巧的高素质人员。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干部结构不尽合理的现象,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不善于从掌握的涉税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挖掘深层次的问题,使很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尽人意,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看看表、翻翻帐、对对数的浅层次上。
(三)数据信息采集的质量不高,评估分析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不强
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拥有翔实的数据资料,纳税评估过程中必须力求做到将评估对象的相关经营指标、实现的税收指标、各指标的相关峰值等进行充分测算、比对、定量、定性分析,据以找准切入点。由此可见,缺乏足充的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现实中常常遇
到因信息资料拥有量不对称的窘境,如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和财务指标数据、生产经营类信息、经营核算类信息以及其他诸如登记注册类、银行账户及账号、价格类等相关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的涉税信息。一些税收管理员对应该采集的数据信息不采集,特别是纳税人采用网上申报方式申报后,由于系统原因,只有主表没有其他附表,系统不监控,税收管理员也不采集,导致采集数据质量不高,审核分析弱化,分析对象针对性不强。只有充分掌握了上述各类信息并进行测算、比对以及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评估分析和准确判断。
(四)纳税评估重要性还没有被广泛充分认可 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的中间环节,对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和评价,引导纳税人自我纠错,遵从税法。评估工作做得好,对征收管理是一个促进,减少稽查压力,对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作用重大。但部分单位对纳税评估重要性认识不足,只建立了专门机构,但没有充实人员。个别单位工作主动性不足,上级布臵的任务就推一下,上级不安排任务时就等靠,从来没有主动想思路、出主意、做分析、挖疑点,不能创造性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五)纳税评估成果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部分单位对纳税评估工作重视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各单位评估成效差距较大,对税收的贡献率高低不一。以2013
年县级国税部门纳税评估情况来看,有的单位纳税评估对税收的贡献率高达3.74%,但也有个别单位纳税评估工作开展的不甚理想,对税收的贡献率仅0.26%。还有部分单位纳税评估成效没有及时录入税收分析监控系统纳税评估模块,这些成效没有完全反映出来,影响了上级部门纳税评估工作统计成果。
四、进一步加强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
(一)确立纳税评估法律依据和位置,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建议将纳税评估写入《征管法》,将纳税评估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程序,明确评估时限,统一评估文书,让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和可操作性。二是摆正纳税评估的位臵。建立健全纳税评估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责,配臵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人员,确保纳税评估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三是规范纳税评估工作。统一纳税评估业务规程,制定科学有效的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条例,将工作重点放在评估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上,消除纯粹的向评估要收入的理念,使纳税评估真正成为基层国税部门改进征管的有效途径。
(二)加大纳税评估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团队评估的能力
一是开展经常性的税务综合业务培训,定期对评估人员
通过以干代训、学练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对评估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切实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二是定期开展案例分析会。把各单位开展的纳税评估成功案例进行讲评,以达到经验交流和指导作用,提高评估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三是教育引导评估人员正确处理执法和服务的关系。针对纳税人的质疑和咨询,要对纳税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解释和答复,将评估工作与改善征纳关系、推进纳税服务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和谐、公平的税收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税务人员对纳税评估的认可度
一是加强内部宣传教育。要在会议、学习、培训等多种场合宣传纳税评估对提高纳税遵从、改进纳税服务、促进收入增长、降低涉税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入脑、入心,切实提高各级国税部门尤其是基层税务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健全评估机构,配臵“专家型”人员和年轻大学生。进一步健全评估机构,明确其专有的纳税评估职责,配臵政治业务素质高的“专家型”人员,并将新录取的大学生公务员优先分配到纳税评估部门进行锻炼,补充纳税评估新鲜血液。
(四)加快综合治税力度,逐步完善评估涉税信息平台
步建设
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为搭建纳税评估信息平台创造了有利条件。建立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是解决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强化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流失漏洞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地税、工商、技术监督、金融保险、公安、电力、医保、审计等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发挥各单位职能优势,积极参与护税协税工作,及时建立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使税务部门更加有效地掌握税源、税基,协助税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同时各级要高度重视数据采集工作,在保持采集率的同时,重点保证数据质量。一是要坚持行业数据采集与纳税人生产经营同步,在开展评估的同时,积极向纳税人和第三方采集审核分析提供需要的行业数据,把采集到的数据真正运用到审核分析过程中,从而保证行业数据采集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二是要坚持以数据质量为第一要务,准确把握行业数据采集的要求,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评估分析工作的需要,实事求是地采集和应用行业数据,坚决杜绝盲目、随意采集或补录错误数据,导致垃圾数据的产生,逐步充实完善评估涉税平台建设,加强对信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评估,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税水平。
(五)加大纳税评估规范力度,进一步展现纳税评估成
果
一是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规范,明确纳税评估工作要求,评估实施部门在风险管理机构的统一派单下开展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评估任务,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录入到税收分析监控系统纳税评估模块,完全展现各单位纳税评估成果,以方便上级部门掌握纳税评估总体情况和具体企业评估情况。二是加强纳税评估工作考核。将纳税评估工作纳入绩效管理,对纳税评估任务完成时限、完成质量、对税收的贡献率等指标进行考核,激励先进,鞭策落后,最大程度激发纳税评估人员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纳税评估成果最大化。
第五篇:新时期纳税评估的思考
新时期纳税评估的思考
日期:2008-10-29 作者:远安县国税局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提要:纳税评估是一种介于征收与稽查的服务性税收管理方式,是国际上税收管理通行的方式之一。根据纳税评估的内涵,分析我国纳税评估的现状,研究纳税评估在我国目前税收管理中的作用,探讨纳税评估在现阶段的对策与建设,致力于将纳税评估与国际接轨,发展为税收管理的核心。
关键词:纳税评估 税收环境
一、纳税评估的概述
纳税评估是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比对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申报纳税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通过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核实,从而做出定性、定量判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管理行为。
纳税评估的核心是对纳税人申报纳税的真实准确性进行评估;对象是主管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所有税种;纳税评估的主体是主管税务机关,客体是纳税义务人和扣缴义务人。纳税评估的要素由纳税评估的主体、对象、法律依据、方法、程序、期限和目的构成。纳税评估注重评估客体的陈述申辩,一般仅限于税务机关内部,不对客体进行实地稽查。
二、纳税评估的作用
纳税评估是一个纳税服务过程,不仅是连接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纽带,也是税务稽查实施体系的基础。从税收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要求出发,确立纳税评估在税收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可以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效率高、准确性高、成本低的优势,对不断规范和优化税收管理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纳税评估是有效扼制虚假纳税申报的重要手段。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不仅包括税务机关内部采集的信息,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获取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外部信息。通过掌握税基和纳税人的资金周转情况,了解资金的来龙去脉,可以对纳税申报进行监控。
二是有利于加强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处于税款征收与税务稽查的中间环节,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机制,直接对财务核算制度、资金运作、营销管理、生产消耗市场环境等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测算评估,形成科学、严密且囊括纳税人进料进货、生产经营、出库销售各项指标的税收评估体系,反馈到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行政审批等各个征管环节,不仅保证了税收评估有充分、确凿的事实依据和政策依据,而且也促进了对税源状况及时实施监控,较好的解决了新征管模式转换过程中易出现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三是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税务机关通过信息化手段,通过约谈、举证或质询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纳税人财务核算和相关经营情况,并结合审查账簿报表,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错误与偏差,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可以帮助纳税人提高纳税申报质量,让对方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可以有效解决纳税人因主观疏忽或对税法理解错误而产生的涉税问题,充分体现税务行政执法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人本原则;同时纳税评估对某些违规行为,可以很好的避免在处理税务案件中因处理失度产生管理疏漏和行政复议,减少了税务稽查的盲目性,增加针对性,降低纳税负担,保证税务稽查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
四是有利于完善监控网络。纳税评估强调了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全方位、大容量、多角度搜集和掌握,要求管理人员依据国家政策、运用自身综合知识和素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各方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大量、充分的案头静态分析,考虑各种因素对纳税行为的影响逐步判断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实现了由静态分析向动态管理的转变,使各业务环节形成有机整体,有效的弥补新税制运行中在征收与稽查之间形成的一段“真空地带”。
五是有利于搞好内部管理。在做好外部监控的同时,纳税评估还具有对内监控的职能,通过每月计算机资料的分析,对纳税申报、发票管理、户籍变化、政策执行、稽查效果等形成数据,推行数据化管理。对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内部管理问题,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也可以把对内发现的问题,引入到内部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提高考核的科学性,促进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纳税评估的现状
目前,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各省、市、县局都制定了相关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对纳税评估的范围与要求、方式方法、指标体系、预警值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都不尽相同,个性化和区域性太强,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统一的目标与要求,在根本上没有达到以评促管的目的。
(一)纳税评估的法律定位不明确
纳税评估是介于日常征收之后、税务稽查之前的一项涉税管理性服务,《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没有直接赋予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纳税评估的相应职责、手段、方法等都徘徊于管理与稽查之间,整个工作过程始终处于法律边缘。同时纳税评估对纳税人自行查补申报税款可以不予处罚,与《税收征管法》中申报不实属偷税行为的规定相矛盾,其结果的处理缺少法律依据,刚性不足。一是从起源来看,纳税评估缺乏法律依据。首先,依法行政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前提。纳税评估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其次,开展纳税评估缺乏依据,在职能上与税务稽查、税收日常管理相重叠,缺乏明确的法律定位;再就是在正常的税务管理过程中,再增加一个纳税评估,不排除有些情况有些时候有些评估人员影响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可能,有“负担行政”之嫌。二是从纳税评估的程序上看。一方面,在现有的税收相关法律中,没有约谈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调查核实缺少法律程序。当前纳税评估还属一项内部工作,仅仅是对纳税人有关涉税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征管法对调查核实没有赋予具有约束力的手段和权限。三是纳税评估的效力不强。首先,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而纳税评估没有法律规定的程序,现有的程序也经不起法庭的检验,所取得的证据在法律上也就不具备应有效力;其次,《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因此,纳税评估过程中取得的相关证据的证明力值得怀疑,纳税评估报告及底稿的法律效力值得商榷。(二)纳税评估的运行环境不完善
一是纳税评估的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信息直接影响着评估工作的效率和成果,而信息的来源途径就是依托信息化建设。目前仅可使用的纳税评估应用软件主要有CTAIS中的纳税评估子系统和金税工程二期拓展的纳税评估子系统。其数据的整合与提炼没有统一的软件,造成数据库的不统一,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仓库”,给信息共享带来技术障碍。
二是纳税评估缺少环境资源。纳税评估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而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金融信用方面,我国金融部门没有严格执行《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没有控制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和使用范围,导致企业多头开户、坐支现金、大额现金交易普遍。财政部门也未严格依照《企业会计准则》对违反规定的会计主体进行行政处理,税务部门无法掌握纳税人的资金来源和去向,纳税评估监控职能显得无能为力,致使偷税、骗税现象突出,税收流失严重。
(三)纳税评估的信息渠道不畅通
.一是信息资料拥有量不对称。翔实的数据资料源是纳税评估的基础,缺乏足充的数据资料源,纳税评估工作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现实中常常遇到因信息资料拥有量不对称的窘境,如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和财务数据、生产经营类信息、经营核算类信息以及价格类等相关信息不真实、不完整,无法把问题完整地分析、查找出来,难免出现评估效率低,而且审核误差大。
二是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来源不广。现在,由于税务机关信息来源渠道受到诸多限制,造成现有的信息量严重不足。对内,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信息数据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信息不对称,造成评估资源浪费;对外,与海关、地税、银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没有联网,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收集,缺乏统一的“税务数据库”,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性。
三是纳税评估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目前纳税评估主要依托纳税人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数据,采取手工操作实施评估。但由于资料信息质量较差,不能准确掌握评估对象的规模大小、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不能对纳税人不同时期、不同申报信息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此外,纳税评估的约谈式来举证,评估人员就审核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通过约谈来核查,这样很容易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以直接影响纳税评估的有效性。
(四)纳税评估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由于纳税评估工作刚刚起步,主要还是鼓励纳税人自查自纠,而税务机关对自查自纠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国家税收的流失,降低了税收执法成本和执法风险,虽然赢得了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但其合法性有待商榷,这就要在正常评估过程中有一个规范的监督机制。目前对纳税评估工作尚未有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即使有,也是粗线条的、原则性的,很难把握和操作,致使以评代查、评而不查,评估发现偷税问题让纳税人自行纠正或帮助纳税人隐瞒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其如何监督,规范其运作尚无完善的办法,导致一些企业埋怨税务机关“多头”检查,而在另一些企业中出现“笑迎评估,背对稽查”的现象,极有可能助长涉税不正之风。
四、深化纳税评估的对策
新时期的纳税评估,不仅要成为税收管理的一种方式,重要地是要发展成税收管理的核心,这就要以因地制宜、简便易行、依法管理、科学客观、诚信效率、降低负担为原则,建立新型的评估机制,保障纳税评估的健康运行。
(一)创新纳税评估的构建理念
纳税评估是目前国际上一种较为通行的税收管理方式,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中为适应市场多样性及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产物,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是目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税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的情况下,纳税评估作为一项税收管理方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树立创新意识,在税收管理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并与之相适应的纳税评估模式、建立严密的评估机制和科学的指标体系,理顺纳税评估与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的关系,准确定位纳税评估的法律取向,将纳税评估发展为人文执法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明确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
目前,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各级税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在运行,缺乏法律依据,对评估结果的应用也缺乏刚性,因此,将纳税评估进行准确的法律定位势在必行。
一是健全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纳税评估的法律地位是纳税评估的前提。目前,我国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对其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在运行中存在法律取向问题。因此要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收管理的一个阶段,与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并列,作为税款征收与税务检查之间的一个联结过程,写入《税收征管法》,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完善评估内容,规范评估程序,明确评估时限,统一评估文书,让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纳税评估的可操作性,使纳税评估具有充分的法律效力。
二是摆正纳税评估的位置。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纳税评估机构,配置业务精湛的人员,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筛选评估对象、设立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开展税务约谈、调查核实、处理处罚、提出管理建议、移交案件、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确保纳税评估长期有效地正常开展。
三是统一纳税评估工作规程。制定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条例,将纳税评估的重点放在评估纳税人是否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上,使纳税评估真正成为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利器。
(三)拓宽纳税评估的信息渠道
一是提高纳税评估的智能化程度。充分依托信息化建设,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建立统一的纳税评估信息系统,横向的要与银行、海关、审计、水电、外贸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实行数据共享;纵向的在税务机关上下级之间以及内部的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公开,建立内部信息共享的“税务数据库”,强化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
二是建立数据信息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搜集、测算、分析信息资源的功能,利用科学的数据仓库技术,建立共享信息数据库,为纳税评估提供广阔的信息资源。首先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申报、征管资料、会计资料,加强信息共享,拓展信息占有领域,提高纳税人税收征管信息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其次,以法律的形式实现税务机关与金融、海关、工商、地税、外贸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构成纳税评估工作情报库;再就是要建立信息收集机制。将国内外各媒体、各部门等信息载体的有关纳税人的商情、广告、重大投资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定期进行收集、整理,形成共享信息。
三是扩大评估范围。目前纳税评估虽然涵盖所有税种,但基本局限在一般纳税人的几个主要税种的申报分析上,对其他税种以及评估对象的选择、评估方式的选择都比较单一,使纳税评估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将评估范围涵盖到所有税种、所有纳税人、所有行业,甚至可以因地制宜延伸到特殊对象的评估,实现对纳税人的综合管理和全面监控。同时,在科学评估纳税情况的基础上,还要将评估工作延伸到纳税风险领域和税务执法风险领域,形成真正的征纳评估体系。
四是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信息资源是纳税评估的基础,没有翔实、全面的资料纳税评估的分析、预测就没有准确性和实效性。拓宽信息资料的来源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切入点。首先要科学收集纳税人的申报信息。要严密结合税收征管软件,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登机审核、准确录入、规范归档,为评估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获取信息。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变化、市场行情、经营渠道、宏观政策等动态信息;再就是注重外部交换信息。对与评估对象有关的媒体信息、部门信息、社会信息要留意收集、分类整理,同时要与工商、技术监督、银行等部门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对涉税信息进行整合。
(四)完善纳税评估的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指标是纳税评估的必要条件。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要科学、细致、准确,同时要尽可能的综合反映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有自成一体的指标来统一评估标准。目前我们的纳税评估指标多种多样、千变万化,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结合我国实际,要区别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纳税评估的指标体系上也可不尽相同,要切合实际地在指标测算、数据比对的基础上,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兼顾统一标准与个性化相结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企业规模、不同生产能力、不同的营运方式、不同的信用等级甚至不同的纳税环节,测算、设置不同的评估指标,合理确定峰值和警戒值,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税收征管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进行更新完善,做到评估结果有根有据,更有说服力。
二是优化纳税评估方式。先进、科学的评估方法是纳税评估的重要保障。新时期的纳税评估,就要打破传统方式方法,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建立科学合理、简洁实效的评估方式,来保障评估工作向新的领域发展。评估方式的确定要以法律为主线,要灵活多样、合理合法,要因地制宜、因对象而宜、不拘一格。评估方式的确立要坚持三个结合:案头分析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纳税评估不是仅仅的案头分析,更不是实地检查,而是通过案头分析了解纳税人的情况,对存在疑问或疑点进行约谈或现场核实,从而反过来提高案头分析的准确性。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相结合。一方面评估发现的偷、骗、抗税及其它应立案查处的案件移送稽查部门,为稽查提供案源;另一方面稽查为纳税评估提供保障,及时将查处的情况及时传递给纳税评估部门,纳税评估部门根据稽查部门的信息及时总结评估经验。纳税评估与税收征管相结合。对纳税评估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管理建议,不断促进日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为纳税评估成更具效能性。
三是建立素质教育机制。素质能力是纳税评估工作的基本保证。高素质的评估队伍才能保证高质量的评估效果。建立科学的培训教育机制是优化纳税评估的前提之一。一是要训。开展经常性的、多种形式的税务综合业务培训,有效地带动评估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进而提高从多层面对税源状况、纳税行为进行细致的案头分析水平,逐步提高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逻辑分析能力;二是要跟。选派评估人员深入企业“跟班”学习,让其熟悉企业经营情况、操作流程,解企业经营特点,熟悉企业财务制度和财务核算方法。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财务知识和税收理论,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借。就是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以期在评估方法、评估技巧、评估应用上得到突破。比如借鉴美国的智能化评估方式、新加坡的规范化评估机制、德国的科学的评估程序、澳大利亚的纳税风险评估等,都可以指导我们的纳税评估向科学性、效用性发展。
四是健全评估监督机制。首先要健全纳税评估的反馈机制。要以“强化管理、优化服务”为宗旨,对评估的有关结论以详实的说明告知纳税人,评估结论不能过于简单,否则纳税人无法据此“自行补正申报、补缴税款、调整账目”。同时理顺征收、管理与稽查的关系,涉及到有关部门的,要及时进行反馈;其次是健全纳税评估移送机制。对有偷税嫌疑、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嫌疑、拒绝约谈,或虽约谈交待问题,但不及时进行改正的,或以前纳税评估时被发现并纠正的问题再次发生的,以及少缴税额达应纳税额的一定比例或达到一定数额,应及时移送稽查,不得以评代查。
五是优化评估考核机制。考核是纳税评估的有力保障。一方面要优化激励机制。通过税收文化建设、工作质量绩效管理培养评估人员爱岗敬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全体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评估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纳税评估工作的规范运作,同时与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融为一体,严格过错责任追究制,充分有效发挥纳税评估的效能;另一方面要健全评估考核体系,统一规范的评估面、评估有效率、评估准确率、重点评估有效率、评估结果应用率、案件移送率等综合性量化指标,保障纳税评估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