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活民间投资重在提高政策执行力
激活民间投资重在提高政策执行力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定复苏的关键时期,但是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带来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在此情况下,如何克服经济周期的双重叠加效应,如何实现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内在统一,如何有效激活民间投资,从而避免经济出现二次探底,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经济可持续增长有赖于激活民间投资
回顾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2.3%和59.1%,这其中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国际金融危机剧烈冲击和经济快速下滑的背景下,政府主导下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成功地扭转了我国经济快速下降的不利局面,而且还部分抵消了出口回落对我国经济的严重负面影响,避免了经济的“硬着陆”。
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四万亿投资刺激计划在成功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大的产能过剩,并加剧了各级政府的债务风险和银行的坏账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只能是应急性的,不可长期持续。从长期来看,政府直接投资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而且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隐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投资挤压民间投资。由于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在政府投资高歌猛进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势必会相对萎缩和不足。从去年以来的投资增长情况来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政府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增长较快。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投资的意义还在于带动社会投资,放大乘数效应。但是从目前看,这种乘数效应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房地产投资以外的民间投资远远落后于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想方设法带动外商投资和社会民间投资,以便于提高投资的效益性和自主性。调整经济结构首先需从鼓励和推动民间投资增长入手,大规模政府投资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投资要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最终需要民间投资的恢复增长。今后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资的扶持力度,加强对民间投资的服务和引导。
二是政府投资效益和债务偿还问题。目前的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以“铁路、公路、机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代表的政府工程,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发行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建设债券。上述投资领域的特点是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投资收益率低下,而无论国债还是城建债都需要在到期之前有足够的现金流进行偿还。此前央行和银监会披露,我国地方债务总额已经高达7.6万亿元。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到364.77%。未来的债务偿还将成为考验宏观调控的又一难题。
在当前“保增长、保就业、保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第一要义的情况中,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二者不可偏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经济活力有赖于积极的民间投资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
二、民间投资成为我国经济复苏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信贷增长等刺激性政策拉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在保持一定范围和力度政府投资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启动民间投资,切实将民间储蓄和民间资本转化民营投资。
为了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就此前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新36条”)中的40个具体项目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并要求各相关部门研究提出具体实施办法。
鼓励民间投资的办法接连出台,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原来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运作效率相对较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性也相对过大。通过鼓励民间投资来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是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率的最佳方式。
“新36条”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方面:一是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扩大非公经济的国内发展空间;二是鼓励民间资本联合重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增强民营资本的控制力;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国际竞争,拓展非公经济的国际竞争舞台;四是强化民间投资环境保障,增强非公经济的主角地位。从具体内容来看,“新36条”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民资进入的领域范围。以前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民资进入的只有40多个,而“新36条”几乎拆除了阻隔民资进入的所有藩篱,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包括一般性民生产业,也包括原来国家垄断的电力、电信、能源产业,甚至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等,全方位向民资开放。二是民资进入的具体途径。以前,民资进入主要局限于入股、参与等方式。“新36条”不仅允许民资参股,而且允许独资和控股,还允许包括项目业主招标、承包、租赁、产权或经营权转让、参与改组改制等途径进入所有行业。三是民资进入的保障措施。“新36条”不仅鼓励民资投资进入各种产业,而且还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税金融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民资进入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从“新36条”和国办通知不难看出,民间投资的作用再次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消除原有规章制度对民间投资和民营资本所造成的限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府不仅继续放开民间投资领域,而且在具体分工上对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工作方向和责任范围做了明确的细化。今后,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全面复苏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关键要素。
三、激活民间投资依然任重道远
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加速推进并合理引导民间投资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增长动力。激活民间投资对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也表明,保持民间资本的持续增长,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现代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证明,凡是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恰恰也是民间投资非常活跃的地方。民间投资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民间投资理应获得充分平等的市场准入和完全公平的国民待遇。
其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并不是新的政策和制度,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去年9月份又制定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9条”,要求鼓励民间投资,并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阻碍民间投资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和行业的准入壁垒至今仍然没有被打破。特别是由于垄断行业的改革没有同步跟进,垄断企业过于强大,民间资本被挡在“玻璃门”之外,很多经济领域民营资本根本无法进入,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尽管国家又出台了“新36条”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通知》,也对各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激活民间投资依然困难重重,任重道远。
“新36条”是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29条”文件内容的继续和发展,对于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各自的积极性,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后,国家应抓紧清理和修改那些不利于扩大民间投资的种种规定,同时要制定更加详尽的、有可操作性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的具体措施和实施细则,并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履行落实和监督之责,为扩大民间投资范围提供必需的规则保障和制度环境。激活民间投资好政策很重要,但政策的贯彻落实更为关键,今后必须提高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具体操作中对于“新36条”的执行力,一项好的政策要获得理想的实施效果必须提高和确保政策的执行力。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重在提高政策执行力
统筹城乡发展重在提高政策执行力
在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城乡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居民不公正的国民待遇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那么,如何用城乡统筹的新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呢?提高各项惠农政策执行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举措。
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在河北三河等地考察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中央支持“三农”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这充分说明,落实好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这个根本点,我们就扭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牛鼻子”。
近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落实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新政策、新举措、新机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局面,但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政策瓶颈、提升政策执行力、取得实际成效方面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因此,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惠民政策是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要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切实有效的。
在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执行力上,要在三个方面再上新水平:
一要在健全政策执行的工作机制上再上新水平。重点说:优化各级政府决策机制,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优化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和组织结构;优化政府执行流程,手段创新电子政务;法规条例,将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落实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要在加强执行队伍建设上再上新水平。重点说通过教育培训、轮岗交流等措施,推进机构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执行能力和水平,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三要在完善政策执行环境上再上新水平。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行政首长问责;行政过错责任追求;首办负责制)、执行监督机制(投诉举报;民主评议;行政人民群众和网络监督。健全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难于法之必行”,充分说明制定出台好的制度政策并不太难,难的事抓好落实,提升执行力,增强实效。因此,只有提高政策执行力,才能开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才能切实维护好城乡居民的根本权益,才能真正让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
第三篇:激活民间投资 加快经济发展
激活民间投资 加快经济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作用下,邵阳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民间投资在发展经济、缓解就业矛盾和拓宽就业渠道、活跃市场、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进入21世纪,是邵阳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保持12%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投资的增长,其中民间投资功不可没。因此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是推进全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民间投资基本状况
(一)民间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占比提高
从“十一五”期开始,全市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大,累计完成2591.85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4.8%。200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74.9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53.1%;到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433.95亿元,占比达到77.2%。六年间,民间投资总量增长了5.79倍,年均增长38.8%,所占比重也提高了24.1个百分点。
(二)股份制、私营企业和个体成为民间投资的主力军
近几年来,全市民间投资出现了各种经济形式竞相发展的局面。当前股份制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三大经济形式已成为全市民间投资的主要力量,而集体经济、联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投资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2011年,股份制经济、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分别完成投资49.65亿元、206.86亿元和20.42亿元,占全市民间投资总额比重分别11.4%、47.7%和4.7%。成为民间投资发展的主力军.(三)民间投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
从民间投资投向的产业分布看,2011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0.5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77.03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6.36亿元,民间投资在第二产业中重点投向分别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达50%以上。一、二、三产业占民间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9.3%、63.8%和26.8%。
(四)第三产业民间投资逐步加大
近年来,第三产业作为发展较快的产业,包含众多新兴门类,孕育许多发展良机,在城市建设、服务经济与社会、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便利群众生活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16.87亿元,同比增长50.6%,其中民间投资完成116.36亿元,同比增长41.7%,占第三产业投资53.6%。第三产业民间投资已逐步加大。
(五)民间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由于民营经济介入的领域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在增加就业方面,民营经济具有自身的优势,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民间投资还吸纳了大量的进城务工农民和外来打工者。
三、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民间投资发展迅速,投资规模已占全部投资的主导地位,但由于受一些行业垄断及投资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投资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成为影响全市民间投资继续发展的瓶颈。
(一)民间投资项目规模较小.尽管近几年民间投资增长较快,但存在着投资项目量总体较小、投资总量与周边城市相比有差距。2011年,全市民间投资项目2793个,投资规模仅2275万元。5000万以上的只有97个,完成投资50.34亿元,占全部重大项目的11.6%,民间投资项目规模较小。
(二)民间投资产业层次低。
全市民间投资虽然在整体上有所发展,但在整个行业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2011年,在国民经济的行业分类中,虽然介入了十几个行业,但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房地产业这两大行业上,而部分行业的民间投资还比较低,特别是通讯、旅游、教育、新型服务业。相比之下,在一般服务业领域,民间投资在制造业、房地产等比重高。
(三)民间投资技术含量不高
就全市目前来说,民间投资多集中于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性不强的一般性竞争行业,技术含量偏低以制造业领域最为明显。2011年,全市第二产业民间投资完成277.03亿元亿元,而这些投资多半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能耗高的传统制造业领域。
四、对民间投资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民资投资领域
加大对民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民间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切实解决民间投资融资困难的问题。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社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疏通民间投资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二是尽快建立支持民间投资的信用担保制度;三是大力培育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民间投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四是探索设立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五是加强财政扶持力度,设立民间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专项资金、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民间企业利用高新、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的贷款给予贴息及税收优惠;六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行业垄断,放开一批领域的经营权,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可采取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办法,打破部门垄断,采取政企分开、取消特殊优惠等措施推向市场,使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经营权。
(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多产业。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服务业、科技产业、旅游等产业投资,因为文化产业、服务业、科技产业、旅游产业等行业发展,能够与我国拉动消费的政策与扩大就业的目标所适应。鼓励民间投资向文化、服务、科技、旅游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投资。
(三)进一步推行项目建设市场化
推进和规范项目建设市场化。在范围上,只要是政府投资进行建设或政府投资超过半的公益事业项目,除特殊要求外,其建设实施均要实行代建制,委托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进行专业化管理。在形式上,成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授权经营、管理、整合相关社会事业领域的全部国有资产,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升值。还可以委托信托公司进行国有资产信托,信托公司可在取得资产受托资格的基础上,既可以向社会发行各种投资基金、债券或信托受益凭证,也可以发行与高科技相关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也可发行债权信托凭证,实施债权、表决权转让,起到融资融券,为社会事业项目融资开拓民间资金渠道。这样,通过分离社会事业国有资产所有者与管理者角色,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与投资职能分开,管办分离,权责明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1.抓好政策清理。尽量减少审批事项,对那些明令禁止的政策要坚决予以取消,对已经过时的要及时予以废止,对不合时宜的要抓紧修订完善,尤其是在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方面,能放宽的放宽,能优惠的优惠。一定要抓好政策落实。要用足、用活政策,加强对上的沟通、协调,在重点工程建设、重大项目招商、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并寻求更多的政策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2.营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对各类社会资本进入事业领域一视同仁,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的政策环境。
3.净化规范招投标市场。要严惩招投标市场舞弊行为,规范招投标市场,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培育招标代理服务机构,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监管,培育健康的招投标市场。
4.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引导、市场监管的职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要引导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第四篇:企业文化建设重在提高执行力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提高执行力
龙钢从一个县办的五小企业靠什么发展到今天年产钢百万吨,产值过亿。我们在大谈今天的成功肯定不会忘记昨日艰辛的奋斗历程,这里凝聚着为了这片热土付出真诚汗水的每一位热爱龙钢的有志之士,同时与龙钢的高层领导英明决策分不开。在龙钢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龙钢特色的企业文化。“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要进步”,这是龙钢改制之后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文化,正是这一正确的企业文化引导,鼓舞和激励龙钢每一位干部员工在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信心百倍,以每一天的进步,每一个月进步,每一年的进步支撑起龙钢的宏伟大厦。
在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钢铁时代,企业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管理的规范,作业的标准,工艺指标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关键是通过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即执行力,执行的能力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全面建设才能达到,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什么是执行力?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绝大多数职工认可、遵循,并带有本企业特点的哲学、行为方式、经营作风、企业精神、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它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哲学理念的有机结合。它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激励和控制约束功能。所谓执行力,简单的说就是将计划或策划落在实处。“执行”就是“做”,只是要做的事复杂程度不同,需要的做事能力也不同而已。在目前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应对文化建设或者是执行力建设,而是企业这一大的系统的管理和掌控,必须将企业文化和执行力进行结合以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企业间竞争已经由简单的产品竞争向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竞争转移,企业文化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当前,尽管一些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但企业文化并没有全面落实到企业的制度体系中去,并没有在管理者的行为中得以体现,换言之,还没有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员工的日常行为。因此,研究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执行力作为重要内容,在执行上实现突破。剖析目前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共同特点是借鉴别人的多,自己独到的少;口号形式多,主体精神少;
而能在战略和执行层面形成体系的更是凤毛麟角。
有的把企业文化当作门面,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摆了不少,但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效果一点没有;有的认为企业文化是喊喊口号,缺乏个性的企业文化令员工无所适从;有的把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割裂开来,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工作形成两张皮。企业文化执行力薄弱,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写道:“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企业因为当时条件的变化,同时因领导层个别的原由,随意的把自己的意识和见解凌驾在制度之上,于是指令随处都是,特别是指令没有依据也不是集体参与的结果,员工执行起来就带有一定情绪,这样导致的结果使现有成文的制度成为摆设,因此现代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战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更离不开不折不扣的执行力,执行力是左右企业成败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区别平庸与卓越的重要标记。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执行力的执行同样要以人为本,执行力和文化的贯透力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而且是共荣共枯的。执行力诞生于企业的文化,并且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执行力愈强,就会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的贯透,产生良性循环。文化贯透力越强,执行力就会越强。而执行力越强,企业的问题便越容易解决,一旦执行力出现问题,首先便应检查文化的贯透性。命令得不到执行总是有其内在的原因,而这内在原因多半出现在受命者的文化背景和公司的企业文化相冲突之处。或者企业就没有对执行者进行文化内涵的革命性宣传工作。我们借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对于共产党组织本身的就是建设文化的过程,每一位党员之所以能够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因为党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到位。企业要建立自己文化也应如此。
企业的愿景往往是非常美好的,既是战略的指引,也是文化的导航。但是大多缺乏层层解码的环境和机制,即缺乏执行力。那么该如何理解“执行力”,提升执行力呢?即:从个人的执行力和企业的执行力两个层面来理解“执行力”。个人执行力,整体上表现为“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企业中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具体能力。对于企业中不同位置的个体所需要的技能需求并不完全一致,越是高层所需要的技能越全面,因此企业高层的执行技能比一般中层的执行技能和普通员工的执行技能更重要。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企业执行力不强是下属没有按照上级的意志去
落实,其实是一种误区。直接把任务简单地抛给员工,当然不会得到有效地执行,如果管理人员把某个任务的完成标准、时间都明确了,在下属执行的过程中进行检查和协助,而下属还是完不成任务的话,只能说把任务没有交代给真正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的人或者说他应该找更合适的人来做了,所以执行的效果关键还是看我们的管理人员是不是有计划(时间规划、完成标准)、有组织(找合适的人干活)、有领导(协助、激励)有控制。企业执行力。整体上也是体现在企业执行并实现企业既定战略目标的能力。企业行为是组织行为,要形成企业执行力必须理解组织行为的一些特点,组织的成员具备很强的执行力并不意味着整个组织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也就是说企业执行力不等于企业成员个人执行力的累加,它可以小于或远远大于个人执行力的累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组织行为还包含了其他诸如信息传递、协调分工等特征。企业执行力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合成:流程、技能、意愿。流程是指企业运作流程,包括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技能主要是企业成员的职业执行技能,就是上面提到的个人执行力的构成技能;意愿是指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怎么理解呢?高效的企业运作流程就好像一条先进的生产线,执行技能强的员工就是生产线上熟练的技工,意愿就是员工的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光有先进的生产线没有熟练的技工没法发挥生产线的最大效能,再熟练的技工让他们手工操作赶不上流水线大机器生产,同样的生产线,同样熟练程度的技工,如果一边是热情高涨,一边消极怠工,当然是士气高者胜出一筹。所以说流程、技能和意愿就构成了影响生产产能的关键因素,就是企业执行力的“铁三角”。因此,可以说执行力是一门学问,它体现的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提高执行力的能力,是我们提升企业凝聚力、建设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准则。
那又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呢?有了对企业执行力的构成剖析,就能对症下药。既然企业执行力是以流程、技能与意愿为主要成分的合力,那么全面提升企业执行力相应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的前提是对现有流程的梳理整顿,做到标准化,因为标准化是高效组织的行为重要特征。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是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产物,流程的标准化和优化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发展战略设置、组织结构设计、职能分解、岗位设置、岗位描述等,只有基础工作完善后设置的运作流程才是通畅的、高效的。有效的运作流程应该包括了岗位责任、权限配置、信息传递通道、业务流程、决策机制等,实际上是规范化的内部运作机
制。其次是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执行技能。一是要引导员工认同企业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提高执行的自觉性;二是要优化管理程,改善组织的执行框架和机制,建立流畅的执行通道;三是要增强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执行意识,树立忠诚、敬业、责任、服从的理念,提高执行的技能;四是要加强沟通,疏通交流渠道,保证执行过程的信息对称;五是要加强激励,提高执行的内在动力。六是要从提高员工的学习力和实践力入手,增强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最后,就是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意愿。需要企业创造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一是要树立一种美好的愿景,让员工看到企业发展的前途和方向,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二是要建立明确的工作职责、目标及合理的薪酬体系。清晰的工作职责与目标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努力的方向,并加强团结。三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企业执行力,实际上是一种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企业执行力也不仅仅是短期达成一个目标那么简单,而是长期发展的过程。企业必须具备持续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就没有一切,执行力如何,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一个团队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把执行力作为一个突破口,不断强化执行力,按照“完善、规范、巩固、提高”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把龙钢精神加以细化,做到思想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才能把公司大政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才能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最终目标。当前,我们应该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探索和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使企业文化建设的渠道更加通畅,着力点更加明确,即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强调执行力,其宗旨是要用执行力来增强文化力,用文化力来培育竞争力。所要解决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问题。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上,化空泛为实在,变抽象为具体,使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具有吸引力;要求我们坚持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期性,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求我们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组织和引导广大员工参与,使员工在参与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要求我们牢牢抓住企业领导者这一龙头,发挥企业领导人员的示范作用;要求我们抓好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的结合,以文化引导制度,使企业文化建设拥有更加丰厚的土壤;要求我们既要把它作为引导企业发展的灵魂,又要作为必须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切实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第五篇:重在执行力
重在执行力
“执行力”一词最早流行于国外企业界,后来逐步延伸行政管理部门。就机关部门而言,所谓执行力是指机关职能部门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计划、决策政令的能力,是通过战略流程、人员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
近几年,社会发展围绕“大建设、大发展、大环境”建设,在推进依法行政、转变行风效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如何提升单位工作效能增强执行力的问题,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职工谈心交流、征求群众意见、查看工作绩效和考勤登记情况等形式,深入各科室对处机关效能建设及执行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在全市铺开,学习实践活动进入调查研究阶段。针对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深入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效能不高、执行不力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政令的上传下达不够及时,布置的工作执行不够迅速等问题仍较明显。诸如精神萎靡、思想淡化、作风漂浮、自由散漫、本位主义至上、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存在,虽然只发生在一些部门和少数人身上,不是干部作风的主流,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建筑事务管理处的机关形象。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提升单位工作效能增强执行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性
从理论看,执行力是单位工作的生命力。从宏观看,党和国家制定各项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规章制度、政策措施,需要行政职能部门运作执行,来贯彻落实党的主张意志,实现国家民族的利益。也就是说,执行力是党的主张意志和国家利益能否实现的关键。从微观看,行政职能部门本身也存在着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遵循群众路线制定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再次“回到群众中去”,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就离不开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环节。而当行政职能部门决策制定后,能否将自己做出的一系列决策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化为他们的具体行动,取得预期效果,是行政职能部门决策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
从现实看,提高政府执行力是解决当前单位自身存在问题,保证政令畅通的迫切需要。当前,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执行力”出现弱化倾向,政令不畅,凸显了强化“执行力”的紧迫性。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处各项工作布置的贯彻落实。因此,必须求真务实,从根本上解决政令不通、执行不力的状况。
通过效能建设实践,效能建设势头良好,抓的紧、力度大、效果明显。但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效能风暴的要求,机关效能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
一是少数同志事业心责任感还不够强,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存在时紧时松、时好时坏的现象。“态度决定一切”,缺乏责任心就不能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容易产生“浮”、“懒”、“散”等不利于工作开展的弊病,容易出现任务明确后仍然等待观望、工作布置后依旧无动于衷,关键时刻经受不住考验。主要原因是集体荣誉感不强,有与己无关、松懈厌倦的情绪。
二是个别干部职工缺乏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遵守效能建设制度和纪律不够到位,缺乏全处一盘棋思想,抱着本位主义思想不放,以个人为中心对待本职工作和交办的任务,就不可能统筹兼顾全面的工作,就会滋生随心所欲、放任自由的错误心态。出现问题就不能积极面对,找借口、推责任、怪下属、怪条件,不能及时、合理、有效、妥善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突出表现在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落实不够好、执行不力。主要原因是作风有些散漫、自我要求不严、自觉性较差。
三是少数同志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存在办事拖拉、效率不高的现象。素质和能力问题是决定执行力高低的核心,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作结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服务大建设的水平的提高。主要原因是能力素质不高,业务不太熟悉,对工作缺乏热情。
四是抓日常教育管理不够严格,缺乏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监督。主要原因是不愿抓不愿管,怕得罪人,“老好人”思想严重。
五是结合实际开拓创新不够,不注重调查研究,拿不出有创意的工作对策和措施。主要原因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得即满。
六是督查考核制度尚不完善,一些规章制度漏洞较多或与实际相脱节,可操作性不强又不能及时有效的得到修善,阻碍了执行力的提升。制度的制定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建立健全过程过长,制定过程没有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修善不及时。
四、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几点启示
分析我处开展效能建设的成功做法,对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得到几点有益的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这是开展效能建设的组织保证。效能建设要摆在单位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按照“一岗双责”的规定,一把手要负起主要责任,与业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其他领导要对分管部门负领导责任,处室负责人要对本单位效能建设负直接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开展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效能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我处工作中心,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要把效能建设作为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重要抓手,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中去,统筹安排,同步推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三是必须坚持以民为本、服务至上。这是加强效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效能建设活动,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按照市建委的指示要求,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更新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有效的使机关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为民服务做好事。四是必须坚持健全制度、长效管理。这是深化效能建设的治本之策。效能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完善,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使各项制度更加切实可行,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五是必须坚持加强监督、严格考核。这是推进效能建设的有力举措。效能建设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奖罚分明的考核制度,并列入到单位工作目标考评、个人岗位考评内容,与评先选优、干部提拔任用挂钩。六是必须坚持群众满意、社会认可。这是检验效能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效能建设搞的好不好,不是自己说了算,要由服务对象来评价。企业和群众说好那就是真好,企业和群众满意了,工作就有成效。因此,必须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困难,倾听群众的意愿和心声,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在提高满意度上下功夫、花气力。
五、加强局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队伍建设,在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上下功夫。一是按照市建委统一部署,把效能建设融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中,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导效能建设,以效能建设的实际成效体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二是抓好学习教育和业务培训,注重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单位干部职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三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反腐倡廉活动,加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教育和监督管理,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职能机关。执行力作为一门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而是一套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系统流程。在这个流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一个人、一个部门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执行力的强弱。
第二,完善制度建设,在提高效能建设制度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是按照注重实效、着眼长远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效能建设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责任制来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制来明确服务要求,以绩效考核制来强化监督,以失职追究制来严肃工作纪律。二是建立效能建设绩效考核制度,加大效能建设绩效考核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三是提高效能建设考核权重,实行效能建设与各部门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并与部门奖先评优、干部选拔使用挂起钩来。用制度来体现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标准,用制度来克服信息不畅、职责不清、业务推诿等影响执行力的因素,真正形成以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的格局。
第三,强化监督检查,在提高业务工作质量上下功夫。增强执行力,完全靠自觉是不现实的,必须健全执行机制和问责制。对出现执行不力,效能不强及拒不执行等问题的部门和主要责任人从严追究责任。一是把单位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和处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效能建设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情况,以及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整改情况,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二是把效能建设融入到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跟踪问效,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正常顺利推进。三是狠抓规范建设,加强考勤检查、工作问责、情况通报、受理投诉等工作环节的落实,改进效能建设监督检查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第四,注重团队建设,在团结和谐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集体荣誉观念。增强责任心就是要端正工作态度,热心、用心、尽心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出主意、拿措施、抓落实,执行力就会随之增强。加强学习是增强责任心的最有效措施。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开展有意义的组织活动,不断培育团队精神,形成团队文化,使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二是单位领导要多关心爱护同志,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和现实需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热情。三是处里同志之间要多沟通,多交心,多理解,多看别人的长处,多为其他同志补台,多做拾遗补缺的工作,形成一个团结协调、战斗有力的统一整体,从而推进效能建设的快速、健康、和谐、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