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

时间:2019-05-12 02:1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

第一篇: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2013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现状 风险 防范措施 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电子支付,包括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平台主体的电子银行支付体系,以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支付组织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体系。电子银行支付体系是开展支付活动的主要渠道,自1997年中国出现第一家网上银行以来,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迅猛发展,2013年全国电子支付业务已达1075万亿。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付通(微付天下)、快钱等,它们以网络为依托,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间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保管、支付清算和信用担保服务。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于1999年首信易支付的运营,2004年以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入快速增长期,截止2013年12月,我国拥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的互联网金融共有250家,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已达17.9万亿,且其同比增长速度达43%,增长势头强劲。

二是网络信贷平台。包括直接向资金使用者的网络贷款公司以及起中介作用的网络贷款中介。在P2P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在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方面,截至2013年12月31日,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已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

三是众筹融资。众筹融资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向网络投资人募集资金的金融模式。在众筹融资领域,我国目前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如点名时间、追梦网、淘梦网,海色网、人人投等。具体的融资模式是:当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但是缺乏资金时,可以在众筹融资网站上发起项目,针对项目设立目标金额、项目周期、回报率,吸引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四是互联网金融理财。如阿里金融推出的类存款理财产品“余额宝”,其商业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两种业态的真正交融与合作,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自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以来,其规模迅速增长至2500亿,天弘基金也由此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对于其争议一直不断,但是其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上的创新功勋卓著。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是传统金融、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融合体,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法律并不能满足这一领域的监管要求,导致了对于这一领域的立法存在空白,虽然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中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上了人大会的议程,但是鉴于互联网金融的涵盖领域的多元性,使得立法必然难以在短期内健全。一方面,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中不可控的因素,如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使与阿里、腾讯合作推出网络信用卡的中信银行股价大跌。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纠纷,金融参与者将缺乏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的开展是基于信用建立的,所有的业务开展基本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呈现,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客户间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一旦发生信用危机,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透明,同时缺少第三方的监管机构的测评和评估,势必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自2013年以来,超过六十家P2P网贷平台出现的倒闭现象警醒着我们,信用危机已“走进”互联网金融。

(三)运营风险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电脑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网络金融诈骗等极易引起的互联网金融参与者资金的损失,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如果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那么,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安全和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并没有建立保护个人隐私的完整机制,这极大地增加了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主体是无法现场确认各方合法身份的,所有的交易信息均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无法进行传统的交易以及信息确认模式,此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有可能被非法盗取或篡改。个人资料频繁泄露、钓鱼网站的频繁出现、网购支付不安全事件的屡发,正是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又一个风险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

一是要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的保护、信用体系、电子签名、审查机制和准入机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来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二是需要及时地立法跟进,来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的开展,这也只有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和行业监管,才能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此外,尽快针对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

(二)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在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之前,首先要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约束。正由于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再加上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审查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没有资质和实力的公司进入该行业,使得整体行业环境鱼龙混杂,迫切需要行业自律,创建公平良性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最大的优势是它拥有数据信息和平台,但是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在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评分机制,信用审核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数据来监测自身风险能力以便形成自身安全的营运环境,用户也可通过数据平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状况以及营运状况的查询,实现数据的市场价值,由此来建立统一的、标准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信用体系。与此同时,要采取加大互联网金融安全投入、建立行业安全标准等来应对网络数据丢失以及恶意的互联网攻击,从根本上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商业合作,共享金融数据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掌握客户平时的生活数据,未来这些数据将在客户进行互联网贷款、购买保险、理财等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些数据可以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有据可查的信用数据,为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然而金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目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弱势,利用传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金融业共享数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新的发展领域,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未来一个重要的基础支付方式,目前互联网金融运用最广泛的是客户群为出生在80年以后的年轻人,在未来几十年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比较传统的支付方式,他们更偏好于第三方支付或网银。虽然移动支付在国内才刚刚兴起,也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完善,鉴于国内移动市场的不断,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以及对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看好,阿里和腾讯正是看到了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庞大,推出“嘀嘀打车”、“快的打车”来提前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未来的移动支付必将部分的挤占现有传统银行卡的业务,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新的发展领域。

(三)中小企业是网络信贷发展的立足点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目前我国的一个突出的现状,由于以往的商业银行一般偏好贷款给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企业,但是,近些年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大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业务竞争开始加剧。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云计算进行信息处理,建立可靠实用的信用审核体系,再有网络信贷比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具有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使中小企业业务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真正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网络信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四)金融脱媒是互联网金融的又一发展机遇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传统的商业银行,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下降,社会融资方式必然由传统的间接融资转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在这一机遇中必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产生许多积极地影响,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众筹融资等新型的融资方式将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2013(8).[2]冯静生.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1).[3]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4]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2013(10).作者简介:庄博丞(1988-),男,山东临沂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王智勇(1969-),男,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第二篇: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完善监管规制,构建高效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科学选择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模式。可借鉴发达国家“监管前置”的管理经验,重新梳理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取缔不符合要求的金融平台,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可以借鉴国际上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先行、监管随后跟进”的经验,研究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特别是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系统,夯实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业务开展的社会信用基础。

此外,还要强化信息披露和消费者保护。这是行业发展的动力引擎,行业协会应尽快出台信息披露的规范和管理办法,坚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动态性,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营造干净透明的良好市场环境。强化消费者保护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有关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法规严重缺失,需要加快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和责任承担、金融机构信息披露、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资金第三方托管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互联网金融参与各方的信息和财产安全。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教育,提高其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第三篇: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及防范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因素分析和防范对策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错综复杂,造成金融风险的因素很多,金融风险的种类也多种多样。目前,国际经济金融界对系统性金融风险(systematic financial risk)尚没有一个规范、公认的定义,但系统性金融风险应该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是因一个金融机构的倒闭,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金融风险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个别金融机构在营运中发生资产和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二是中观金融风险,是指金融业内部某一特定行业存在或面临的风险;三是宏观金融风险,是指整个金融业存在或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给所有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系统性金融风险将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有影响,而且该风险通常是难以规避和消除的。

第四,系统性金融风险又可称之为市场风险,是指市场的全局性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一)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所引起的系统风险,它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引发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特征是导致其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银行的负债大都是流动性极强的,而资产则往往有一定期限,资产负债有着天然的不匹配的特点,因此,银行的首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发生流动性问题时容易产生挤兑,并且一家银行的挤兑可能导致存款人对整个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全面的挤兑,引发系统性风险。而且由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的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使居民更容易变换银行储蓄的货币组合,因此银行体系更容易受到攻击。国际性大银行的流动资产中,除了现金资产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金资产外,还有大量短期性的有价证券以及商业票据,保证了资产的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大量增加,而投资渠道缺乏,过多的流动性投向资金和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在证券业,一些证券公司通过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国债回购交易、保底委托理财等形成大量违规负债,所得资金主要用于证券自营甚至做庄,或被大股东占用,形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潜伏着严重的支付风险。

2.金融机构过度不良债权和资不抵债的风险

依据IMF的统计,从1980年以来,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41起,其中由不良贷款引发的有24起,占50%以上。因此,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运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问题。[1]

长期以来,我国系统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贷款。截至2005年12月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累计处置第一次剥离的不良资产8397.5亿元,处置进度已完成66.74%。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革、处置不良资产取得了较快进展,但仍然潜在较大风险,主要表现在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比率仍然偏高和盈利水平偏低。2004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ROA)普遍低于一些国际大银行。[2]此外,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度过大,对集团企业客户多头授信和对重点行业集中授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和防止关联交易风险,往往会导致风险扩散和放大的负面效应,从而产生系统性风险。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较弱,存在着较大的信贷风险。

3.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

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更加激烈,使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执行“合同利率、一年一定”的政策,而定期存款利率则执行合同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的下调往往会减少银行的净利差收入。目前这种风险在外币市场已出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银行将利率水平的高低作为争取市场份额的契机,从而造成存款利率上升幅度大于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利差收入明显下降。

4.金融机构操作失误引起的风险

金融机构操作失误会导致经营困难,并有可能影响整个金融市场,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内控机制逐步完善,但由于操作风险引发的损失也较大。2003年6月,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公布了对2002年以及之前对中国人寿总公司以及全系统3400多个分支机构的审计结果。审计发现各类案件线索28起,涉案金额4.89亿元。2005年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现场检查,共查出金融机构违规金额7671亿元,处罚违规金融机构1205个,违规人员6826人,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325人。[3]

5.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

我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面对巨大压力积极寻求在金融业务上开展合作,出现了一批以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证券与保险合作为背景的跨行业交叉性金融工具。如国内证券机构和银行机构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融资,证券公司的股票质押贷款以及“银证转账”和“银保合作”等。另外,我国境内已形成了一些类似于集团混业经营、子公司分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断创造出跨行业的交叉性金融工具。跨市场、跨行业的金融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其风险特征的复杂性,而且风险有可能在各个市场、各行业之间快速转移、传播、扩散,形成系统性风险,并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灾难性的冲击。

(二)宏观经济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新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与市场环境中,金融系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成为影响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

1.金融发展格局不协调和风险向银行集中。一些学者认为,金融深化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广义货币M2和GDP的比率上升,然而并不是所有这些上升都是对银行有益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银行负债的增长相对于经济规模和国际储备的存量上升很快,而且银行负债在流动性、期限和货币构成方面显著不同于银行资产,银行资本以及损失的储备不能够弥补银行资产的波动,经济也面临着重大的信心冲击等,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将上升。

目前,我国M2/GDP比例居高不下,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为别为187%,186%,164%,远高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银行业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且主要依靠发放中长期贷款来释放储蓄增长的压力,导致全社会的融资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4]从长期看,过多的货币供给可能冲击物价和资产价格的稳定,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同时也挤压了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

2.隐形赤字的货币化压力增大和通货膨胀风险增加。根据历史经验,各类金融风险最终都会逐步向央行和财政集中。2005年末,我国短期外债余额为1561.4亿美元,比2004年末增加329.4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5.6%,占比高于国际公认的25%警戒线。我国有相当大的隐形财政赤字,这包括国有商业银行部分政策性不良贷款、社会保障“欠账”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这种财政综合负债占GDP比例约90%,财政总债务率已超过国际公认45%的警戒线。如此高的财政负债率,容易导致财政风险,最终影响币值稳定。中央银行资金运用的准财政性支出增多,贷款回收率低,不良比例高,形成了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大量占用中央银行资金的局面,容易造成中央银行财务状况恶化,削弱中央银行调控能力。[5]

3.宏观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的扩张和收缩,可能使企业大量债务拖欠,导致银行风险出现的频率和强度都比较高。2003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出现过热苗头,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仅次于1992-1993年,成为历史上投资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我国投资增长明显过猛,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导致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

(三)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状况,包括整个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不平衡;直接融资中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与企业债发展的不平衡等。

1.货币市场的风险

我国的货币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货币市场相比,其深度和广度不够,货币市场的内在功能还有待于提升。一是货币市场交易工具和品种过于单一。目前在货币市场上采用的交易工具只有拆借、回购和承兑汇票,货币市场中可供交易的工具偏少。票据市场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在交易性票据中,银行承兑汇票所占比重远高于商业承兑汇票。债券品种也只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发行主体过少,期限偏长,缺乏短期债券品种,不利于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二是货币市场流动性有待提高。市场缺乏流动性既有债券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交易方式单一、做市商和经纪人等竞争性市场交易中介空缺、市场透明度不高等方面的原因。三是货币市场中交易的集中度偏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在拆借和回购交易中,商业银行为主要的资金融出方,占比一般为80%以上,形成了一定的垄断性。四是票据市场一些主体行为不规范、法制信用观念淡薄、违规经营票据业务的现象屡禁不绝。

2.资本市场的风险

我国资本市场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转轨时期的体制问题与新兴市场的基础缺失相互关联,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结构性缺陷和风险隐患,影响了市场稳定运行,使得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一是市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证券市场整体上发展滞后,除了交易工具和结构性问题外,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市公司披露的经营业绩与其承诺或其注册会计师预测的指标相去甚远,其业绩往往不会维持很长,而且也难以作为投资者投资的依据。二是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者违规操作行为造成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主要以中小投资者为主,缺少多元化的、具有竞争性和互补性的、拥有长期稳定资金以及长期投资理念的机构投资者,不利于抑制证券市场的短期投机行为、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有效控制系统性风险。三是市场融资功能萎缩,产品结构和监管制度等存在缺陷。股票发行监管仍存在较多问题,发行和上市审核体制分工与衔接不合理。新股发行和再融资渠道不畅通,优质上市资源外流,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市场交易和结算制度不能满足市场迅速发展和控制风险的需要,缺乏对投资者直接保护的制度。五是监管机构缺乏管理经验而对证券市场干预不及时、不果断或进行不正常干预而造成的证券市场的震荡。

3.保险市场的风险

目前我国保险业务快速增长,但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风险。一是保险业的偿付能力较低。占市场份额超过70%的国有保险公司长期以来偿付能力处于不足的状态。二是保险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着道德风险。当前我国保险业在社会上的信誉度不高,保险公司诚信状况存在着不少问题。少数保险公司培训和管理代理人不严格,存在唆使、误导代理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保险公司缺乏诚信记录披露制度,消费者无法考查保险人的承保能力、赔付实力、资产质量、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发展前景等与诚信相关的信息,投保人购买保险时缺乏充足的诚信信息支持。三是保险产品的结构风险。当前我国保险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保费收入主要来自少数险种,而且各家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的相似率达90%以上。四是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目前,保险可用资金已超过1万亿元,但由于资本市场还不成熟,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仍偏小,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难度较大。寿险业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较高,5年以上中长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程度已超过50%,且期限越长,不匹配程度越高,有的高达80%,资产平均期限与负债平均期限相差10-15年,在偿付高峰到来时期可能集中爆发流动性风险。

(四)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开放经济条件下,许多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剧增,金融机构大量涉足高风险的业务领域,风险资产明显增加,游资的冲击有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1.开放经济中的汇率风险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的均衡公式为:Y=AD=A(Y,I)+NX(Y,Y*,ePF/P),式中,国内总需求A取决于国民收入Y与利率水平I;净出口NX作为国内收入Y、国外收入Y*与实际汇率ePF/P的函数。汇率变动对内在均衡和外在均衡的影响是很大的。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浮动有可能增大进出口企业以及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首先,此次调整将对热钱的流向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冲击国内经济。如果国际游资认为我国央行在短期内将继续调整人民币汇率他们很有可能会加大流入我国的速度;如果他们的预期不是这样,则有可能撤离部分热钱,将导致资本大量和快速流动,影响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其次,由于人民币汇率调整而引起的外贸出口企业利润的受损将间接地影响银行业的经营,银行在这一行业的不良贷款有可能增加。最后,企业和居民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也将对银行经营产生影响。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有可能会导致结售汇的大量增加,银行一方面获得的中间业务收入会上升,但另一方面外币存款会因此而大量减少。另外,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还可能导致外币贷款的增加,从而对银行外币头寸产生较大压力。由于存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能过度举借外债进行低效投资。如果短期外债用于长期的国内投资,由于企业的收入是人民币,容易出现币种和期限的双重搭配问题,一旦汇率预期逆转,汇率大幅波动,容易引发债务危机。

2.开放体系中资本流动的风险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资本账户逐步开放,资本大量和迅速地流入与流出,导致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加。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较大顺差,资本净流入占国际收支顺差的比重加大。到2005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6]我国实行汇率改革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但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的局面仍然存在。一是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给货币政策安排带来压力。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二是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起中央银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形成通货膨胀压力。三是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增加了机会成本和外汇管理的风险。外汇储备的数额越大,这些风险越大,外汇储备的收益越不确定。四是给进一步资本项目开放带来困难。在“双顺差”的情况下,当资本项目逐步开放时,资本流入的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可能带来资产泡沫,形成一定金融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措施

我国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还非常艰巨,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强调控、强化监管、改进服务、优化环境,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业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简化对创新的审批程序,建立高效的审批制度,及时提示承办此类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具有的基本条件。

(二)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从各国的相关实践来看,资本账户的开放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渐近模式”和“激进模式”。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我国除了外汇储备充裕、对外贸易自由化可在未来几年内基本实现外,其他条件均未充分具备。因此,需要继续实施“渐进模式”的资本账户开放策略,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理想顺序安排是:首先推动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过渡;其次先放宽对资本流入的限制,再放松对资本流出的控制;再次先放开债市,后放开股市(即A.B股并轨),但要求非居民必须申报购股数量,并严格执行申报制度;最后在外汇市场上,逐步扩大交易主体,由指定银行扩大到大企业,再到非居民,但限制交易品种。我国将根据市场发育状况和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

经济金融界的研究表明,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一国可以通过加强货币和财政政策的纪律约束来减少波动。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性。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一是可以采取增大汇率浮动区间的政策,以减少外汇储备的积累,减缓资本流入对货币供给的扩张效应。二是推动远期外汇市场建设。中央银行对远期人民币汇率的干预不仅可以稳定远期汇率水平,而且有助于稳定即期汇率。三是发行储备债券。储备债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吸收外汇资金而发行的一种以人民币计值的债券。当中央银行需要控制基础货币的发行,而为稳定汇率、防止人民币汇率升值又必须在外汇市场上吸纳外汇资金时,可以在国内债券市场上发行储备债券,将发行所获人民币资金用以收购外汇。四是可以考虑征收“托宾税”。征收“托宾税”的积极意义在于中央银行不需要调整利率或介入货币和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就可以影响资本交易的流动方向与规模,从而影响到市场汇率。

近些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强总量调控,调节货币供给,同时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信贷投向引导,促进信贷结构改善,支持了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然而,中央银行需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增强透明度,提高货币政策的决策水平;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充分发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在金融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四)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市场功能,满足不同主体投融资需求,加强市场透明度建设和规范化运作,推动金融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企业和国有工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国有部门产权实现多元化,解决出资人缺位的问题,增强出资人的经济理性,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建立责权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的经营发展战略、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五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有必要在有效实施金融监管的前提下,主要通过金融控股公司和其他适合我国国情的综合经营组织形式,发展综合类金融业务。通过设立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的方法,将防范金融风险和鼓励金融创新有机结合,通过金融创新调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鼓励金融业在制度、机构、产品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推动金融企业面向市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意识,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加强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重视发展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开发证券公司的卖方业务,加快保险产品结构调整,培育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

(五)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可以进行研究和开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其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预警显示四部分组成。首先是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并要遵守实用性、系统性、全面性、规范性原则;然后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显示风险状态。

(六)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需要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通过发行次级债券、特别国债、原有股东增资、新股东出资、以及中央银行再贴现和有担保的再贷款等途径,开辟多样化的救助资金渠道。在加强日常监管和监管部门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对金融机构进行准确的财务状况评级,监测风险;建立危机救助机制和市场退出问责制,根据风险和危机的不同情况,制定明确的危机救助标准,并通过问责制度,严厉追究有过错的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与《破产法》相衔接的,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实施行政接管、重组、撤销、关闭清算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保障存款人利益、保护公众投资者权益。针对金融一体化加深和金融不稳定性增加的形势,需要加快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以控制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第四篇: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提升竞争力

[摘 要]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带来影响,我们应该在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金融风险防范:

1.市场规则的调整将使国有银行失去政策庇护屏障。

2.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金融业有可能逐步丧失竟争力。

3.金融混业经营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业务风险。

4.金融全球化促进了金融创新,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5.对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冲击。

而我的研究方向是第二点即靠提升竞争力来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关键词] 金融全球化 金融风险 金融安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重新与世界接轨。这一伟大举措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我国金融业拓宽了业务范围、扩展了生存空间,增加了盈利机会、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但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竟争力较弱,尚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的大型现代金融机构抗衡的能力,因此,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那么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将何去何从呢?

2012年全球500强企业的排名中,中国企业只有68家。有的人会说在前10中,中国有3家企业。那么让我们看看这3家企业,它们分别是排名第5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排名第6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排名第7的国家电网公司。这三家公司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能源公司。那么如果有一天中国的能源枯竭了?我们又拿什么竞争?而且在全球5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依然只有这三家。所以我认为,为应付我国的金融风险,我们国家应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增加中国在国际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提升国有企业的实力,尤其是对金融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商业银行,所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面对已经存在并将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利率改革,以不断的金融创新为手段,努力降低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以自身的不断壮大来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第一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银行进行综合改革,以提升银行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制,建立与现代金融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形成以若干个全国性大银行和众多中小银行组成的商业银行体系。其中全国性大银行的控股权由国家所有,中小银行实行股权多元化,有的由国家控股、有的由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控股、有的由民间资本控股,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这样可以刺激国内银行的竞争,以达到竞争促发展的效果。

第二,稳步推进利率改革,以提升商业银行市场机制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贷款质量,提升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国际竞争力。要想降低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最重要的是加强诚信机制,这是因为信用体系是金融体系的基石,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于一个社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我们应该在教育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时建立和发展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对全社会各经济主体的信用进行检测和评估,例如辽宁省《诚信系统》值得推广,通过最直接的手段来抑制非诚信风的发展。第四,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提升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大金融技术创新力度,加快金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国际竞争力。外资银行的进入,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增加强劲的竞争对手的同时,也给国内商业银行提供了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管理经验和开办金融新业务的机遇。要想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充当主要角色,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就必须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金融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并结合我国实际,加快改善基础环节,不断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

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是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还有一些也需要我们关注的。例如:文化水平,人文素质。

中国应该提高文化教育事业,今年内蒙古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这一点应该值得其他省市的学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就比较死板,例如曾在读者上看过这样一则文章,讲述的是日本和中国关于历史课的考试问题,日本的试题是“中日曾经发生过甲午战争,你认为中日下次战争是应该在什么时期?”。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的是“21世纪中叶,台湾回归中国,因为台湾回归中国后,中国将对台湾海峡加强控制,这将会影响日本的贸易”。而看看中国的历史题目“中日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了什么条约,赔了多少款?”。同样是关于甲午中日战争,而中日两国的考核方式完全不同。所以我国应该加强教育事业的改革,增强学生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有的人说十年文化大革命主要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不然,文化大革命最重要的影响是使中国失去了信仰。浙江大学最年轻的教授郑强在演讲中说过“俄罗斯以后必定崛起,饿了四五天的人在面包店排队都能井然有序,这种信仰,怎能不使一个民族崛起呢”。

信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他崛起的必要条件,假使一个民族经济快速猛力增长,可他的人民素质低下,缺少信仰,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将会被淘汰。从近几年“我爸是李刚”,“小月月事件”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缺少的正是信仰。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孩子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灌输。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现在各个学校都开始了学习《弟子规》活动。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靠的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综合实力又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等几个方面。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金融风险漏洞也进一步显现出来,我国只有增强了综合国力,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好金融风险防范,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弗朗索瓦·沙奈等著 齐建华 胡振良译:《金融全球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8月

[2]甘亚平等:《入世中国各大行业发展问题分析》[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

[3]金融时 2003年12月16日

第五篇: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货币银行学 __

专业年级:__金融三班__________

学号:__0960402149_________

学生姓名:__魏宝春___________

论文题目:__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12月20日

目录

摘要................3关键词..............3

引言................3

1.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3

2.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43.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对策........5参考文献.............6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

魏宝春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金融学专业 2009级)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服务“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经营管理中一些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金融风险日益加大,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改革。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

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农村信用社在旧体制下积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金融风险日渐显现,严重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已然危及到农村信用

[1]体系的金融安全。因此研究信用社金融风险的控制对于促进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确保农村金

融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相对于整个社会经济、金融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滞后的。因此,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力争农民收入有较快增长的需要。

1.2现行制度制约农村信用社的正常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多次变革给农信社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加大了资产风险。其三个主要来源是:不合理制度造成的资产质量问题,如行政干预、指令贷款支持乡镇企业、制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新呆账等。

1.3经营体制不灵活导致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按照有关规定,基层农村信用社应当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经营体制。但事实上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并不灵活,由于联社的统管过死并没有实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惜贷”、“怕贷”、“惧贷”思想较为严重,限制了业务的发展。此外,在经营中还缺少自主权,从人到财、物的管理权全部收归联社,妨碍了其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成熟的监管体系由央行的监管、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市场约束三者有机构成,缺一不可。但对农村信用社而言此三者目前均有严重缺陷。当前的监管体制强调央行的监管,但人行监管仅停留在合规性监管上,侧重于对是否违法违规的监管,缺乏对经营风险的监管,缺乏早期预警制度。农信社内部的激励制度和内控制度建立和落实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市场约束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对外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不高,因此存款人和其它债权人很难及时、准确地发现经营中的问题,从而难以通过存款转移和提高其融资利率来制约金融机构。

监管体系尚不成熟还表现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当局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能力,从而做到迅速、有效地保证经济中的流动性,防止金融恐慌的传播,因此是防范问题信用社支付风险扩散的有效防线。而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导致货币当局在处理问题机构时要受到财政的制约:一方面受到财政情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财政决策程序的影响,从而降低问题机构的处理速度和效率。

1.4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尚未最后确定,内部激励制约机制不健全

当前,合作制要不要坚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如何与解决农村金融体制一揽子问题相结合、农村信用社组织模式是否需要全国统一、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体制选择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这些问题悬而未决,对农信社管理层影响最大。

在我国,农村信用社也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贷款长期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就业、促进增长、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这种政策性负担的存在也使得对管理人员的业绩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导致信用社同国有企业一样存在着预算软约束的问题,信用社内部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和相应的激励制度:这样,一方面管理人员的收入和升迁并不取决于其管理绩效,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可以不为其经营后果负责,这使得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益低下。经营管理水平低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个后果是关系贷款大量存在,贷款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形成大量的坏帐,另一个后果就是管理人员偏好高风险高收益的投入,“赚了是自己的,赔了是国家的”在农村信用社经营中依然存在[2]。

由于利率市场化赋予金融机构对信贷的定价权和配置权,在体制不明确、结构不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难以达到优化信贷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结果,反而由于信贷权力的扩大,可能导致信贷风险增加,配置效率低下的经济后果。

1.5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市场中垄断程度高

过去多年,农村融资渠道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等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最近几年,各国有商业银行强调加强统一法人管理,在撤并机构、上收贷款权和财务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县及县以下分支机构减少,县域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贷款份额相对下降,但存款机构仍然存在,存款被层层集中;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加强了收购资金封闭管理,同时由于停止了农村经济开发等几十种专项贷款,资金使用量大大减少;清理整顿农村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政策的陆续实施也基本上宣告了地方政府直接参与金融资源竞争活动的终结;国家对民间借贷又采取了一贯的限制政策;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很多地区事实上成为唯一的金融机构,垄断了对农户的贷款和部分垄断了对个体工商户的贷款[3]。金融业在垄断的情况下,难以形成竞争性均衡市场利率,因为一方面垄断机构有可能制定高额的垄断利率,另一方面又可能降低利率以夺取市场份额。

1.6部分员工业务素质不高

我国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员工的文化水平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尤其是基层信用社员工的文化素质更是如此。另外多数基层农信社员工的组织纪律性不强,造成业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低下,损害了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

2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内控制度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信用社的部分领导重业务轻管理的思想,对信用社内控机制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内控意识淡薄,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认识肤浅,忽视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少数员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向,员工盗用客户资金、挪用库款、以贷谋私等违规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信用社信誉和利益。

2.2规章制度不健全

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各信用社应建立责任分明、平衡制约、制度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但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度不健全,制度建设滞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须重新修订,加以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及时制订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内控制度建设中重此轻彼,各取所需,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影响了内控

制度建设整体作用的发挥。制度未能覆盖所有的重要业务流程和风险点,出现无章可循。

2.3制度执行不到位

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是长期以来人们在总结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起了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的作用,在业务运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执行监督不力,责任难落实,处罚力度不够。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未执行事后监督制度,无监控设备,一人临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监督流于形式。一些检查往往停留在对业务凭证的审查和账务核对上,并且存在着重录入轻审查、重凭证要素轻资金对转关系、重账表核对轻内部科目对应关系,不能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对风险的评估,造成内控制度执行中的深层次问题难以发现。

2.4检查监督不到位

虽然现在大多数联社都配备了专职稽核员,但还存在稽核检查力量薄弱、功能不全、监控检查不到位等问题,与业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随着电子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尚未建立,对计算机程序的设计、运行以及计算机数据流向过程没有有效监督;由于稽查人员业务知识不全面,致使对计算机、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失去有效监控;监察稽查以事后监督为主,往往是亡羊补牢,事后补救,缺少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检查不力,无法达到内部制衡的目的。

2.5缺乏内控激励机制

即使有些地方规章制度健全,执行力度到位,但管理监控性、强制性、约束性的多,缺乏激励性的内控机制。在出资者经营者关系中,要强化激励与约束,就必须对经营者实现责任(利益)的货币化和契约化(法律化),但现实中信用社主任及经营管理层的报酬非货币化和责任非契约化十分明显,出了事故、风险,可以按规定扣工资奖金和无限赔付,但做出业绩、做大规模却不能随之增加收入,没有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绩工资制,因而不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 3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的对策

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一个关系到农村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的现实问题。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首先必须加强金融立法,把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为了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扩大农村信用社规模,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只有加快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一是增资扩股,扩大规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延伸信贷范围,扩大服务领域。特别是要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三是要转变经营作风,改进贷款方式。实行对社员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对农业生产贷款优惠的政策。[4]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农信社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要尽快强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严格财务管理,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股金公开、贷款公开和帐务公开。要坚持贷款的集体审批制度,健全落实贷款的担保抵押制度,逐步推行贷款的风险度管理。

3.2实行政策扶持

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必须调整现行对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政策。一是国家财政拨付资金,核销“五小”企业呆坏账和解决政策性保值贴补利息;二是适当减免税赋或降低对农村信用社的课税税率,对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税率;三是适当放宽对农村信用社的业务限制,适当批准农村信用社开办新的业务,如国债买卖、票据贴现、代理保险等。

[5]

3.3强化员工队伍建设

处置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关键是处置人的因素造成的风险,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因素造成的风险。为此,必须抓住以下三点:一是切实加强县联社和农村信用社领导班子建设和职工队

伍建设,增强职工敬业爱岗意识、廉洁奉公意识,克服不良习气,纠正违法违纪现象,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向心力。二是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努力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

3.4创新经营理念

大力促进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机构适度竞争,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3.5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尽快制定《农村信用合作法》,确立农村信用社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村信用社和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使农村信用社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真正做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二是剥离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使农村信用社甩掉包袱,轻装前进;三是加强金融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信用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四是坚决避免对农村信用社的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重点抓好对其年检工作;五是人民银行市、县两级支行要切实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监管,[6]一方面控制住新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着力化解已暴露和潜在的风险。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信用社支农业绩的考核,使其不偏离支持“三农”的方向。

3.6加强金融监管

一是强化信用社市场准入管理;二是改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非现场监管;三是建立信用社信用评级制度;四是建立强制性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王世英.《农村金融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11.[2] 徐笑波.《中国农村金融的变革与发展》[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2.[3] 周再清.“略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及防范”.《财经理论与实践》[M]2000.2.[4]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研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6.P231-232.[5]赵越.加入WTO后中国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对策[N].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第16卷第2期P20-22.[6]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P258-260.

下载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及防范

    浅析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及防范 网络金融是对以电脑网络为技术支撑的金融活动的总称,主要表现为金融服务商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自1996年招......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大全五篇]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研究 1.立题依据(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及立题意义) 美国......

    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制度研究

    关键词: 金融风险 防范 法律制度内容提要: 金融风险问题是我国金融业一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防范风险关键在于规范和加强金融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要不断完善金融......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背景

    第 1 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殷鉴不远,对于全球金融体系格局变化至今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的反思和总......

    金融风险及防范

    论文题目:论述金融会计风险及防范 摘要: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金融会计是金融工作的基础,金融企业作为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特殊企业和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存在各......

    防范金融风险

    防范金融风险,布局农村网点的建议2000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大规模撤出和农村信用社的机构调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不断下降,在一些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甚至没有任何金......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及评估研究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及评估研究 摘要:互联网金融正在改变着传统金融业态,冲击充满躁动的金融市场格局。需要做好风险分类和评估研究,与传统金融行业相对比,全面研究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摘 要近20年来,互联网的商业化应用不仅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促使互联网思维向金融市场发展,从而衍生出新的支付方式、投融资模式和渠道,如p2p网贷、众筹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