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政策建议
2014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政策建议
2015-05-15
摘 要: 2014年,受固定资产投资及主要用钢行业增速回落影响,国内市场钢材需求增长缓慢,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仍然突出。困难面前,钢铁行业积极采取优化产品结构、大力节能降耗、加强内部管理、压缩库存等措施,行业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经济效益有所好转,但受市场和资金的双重影响,行业总体经营形势仍然严峻。接下来,应当为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环保投入给予政策支持,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关键词: 钢铁行业,产业运行,市场需求,形势分析
一、2014年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行业运行基本情况及特点
1.钢铁生产小幅增长,增速明显回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累计产量分别为71160万吨、82270万吨和11255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5%、0.9%和4.5%,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5.7、6.6和6.9个百分点;全年平均日产粗钢225.4万吨。从分季度日产水平情况看,上半年呈增加态势,下半年呈减少趋势,其中1季度日产粗钢223.4万吨,2季度229.2万吨,3季度222.6万吨。四季度216.2万吨。
2.钢材出口大幅增长,进口相对平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全国累计出口钢材9378万吨,同比增加3145万吨,增长50.5%;进口钢材1443万吨,同比增加35万吨,增长2.5%;进口铁矿石9.33亿吨,同比增加1.13亿吨,增长13.8%。
从分季度情况看,钢材出口呈逐季增加态势,其中:1季度1833万吨,2季度2268万吨,3季度2434万吨,4季度2844万吨;钢材进口前3季度连续环比增长,第4季度回落。其中1季度358万吨,2季度365万吨,3季度375万吨,四季度343万吨。
3.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资产负债率出现下降
据钢铁协会统计,2014年,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29219亿元,同比下降5.15%;实现销售收入35882亿元,同比下降2.84%;实现利税1091亿元,同比增长12.1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为304亿元,同比增长40.36%。其中钢铁主业实现利润扭亏为盈;投资收益194亿元,同比增长0.19%;营业外收支净额163亿元,同比增长13.77%。钢铁企业效益有所好转,一是得益于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的大幅回落,二是钢铁企业加强内部挖潜,大力开展节能降耗等取得成效;销售利润率只有0.85%,同比提高0.26个百分点,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
从分季度情况看,1季度亏损23.29亿元,2季度实现利润103.27亿元,3季度118.03亿元,4季度111.62亿元。12月末,会员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主要是银行借款增长态势得到抑制,全年银行借款同比仅增长0.28%。
4.钢材社会库存大幅下降,企业库存有所上升
受钢价持续下跌影响,钢材社会库存继续下降。去年前两个月,全国主要市场五种主要钢材社会库存量快速上升,至2月末升至全年峰值2086万吨,比年初上升735万吨,升幅为54.42%;自3月末至12月末,钢材社会库存连续10个月下降。至12月末比年初下降28.73%;比2月末峰值下降1123万吨,降幅为53.84%。
从企业库存情况看,虽然也是下降趋势,但高于上年同期水平。据钢铁协会统计,12月下旬会员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324万吨,环比下降45万吨,降幅为3.29%;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3万吨,升幅为5.OO%。
5.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下降态势
2014年,国家严控钢铁产能过剩建设项目取得一定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479亿元,同比下降3.8%。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690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较上年回落7.8个百分点;黑色冶炼及压延投资4789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较上年加大3.8个百分点。反映国家严控新增产能取得成效。
6.市场竞争激烈,钢材价格持续波动下行
2014年,国民经济承受下行压力,固定资产投资及下游用钢行业增速回落,钢材需求增长缓慢,市场总体上呈现为供大于求态势,钢材价格持续下跌。2014年1-12月,除了在4月份小幅反弹外,全年其他各月均呈下降走势。12月末,钢铁协会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83.09点,同比下降16.05点,降幅为16.19%。
从全年情况看,2014年CSPI平均指数为91.32点,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1.41点,降幅为11.11%。
(二)钢铁企业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1.主动适应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
面对钢材需求增长趋缓的新常态,许多钢铁企业调整发展战略,从重视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实现逆市增长。鞍钢鲅鱼圈分公司、首钢京唐公司充分发挥沿海综合优势,充分利用铁矿石价格大幅下降的时机,加强内部管理,持续挖潜增效,全年生产经营实现盈利;河北钢铁集团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开展全方位的产线对标,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大大提升了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化水平;华菱集团、兴澄特钢等企业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商转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提升的绿色制造转变。同时,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2.加强资金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面对融资难、融资贵的困难,钢铁企业普遍加强了资金管理,尤其是面对铁矿石、煤炭市场的变化,企业大幅压缩了原燃材料库存,存货占用明显下降。12月末,会员企业存货占用下降342亿元,降幅为5.83%。同时,在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主动减少银行借款、引入战略投资者,降低企业负债水平。如沙钢把压降财务费用作为系统增效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融资结构、多渠道运作资金,大幅降低贷款总量;马钢坚持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为原则,有效实现了现金流安全和资金使用效率提升的双重目标;安阳钢铁加强物流与库存管理,坚持“低库存”运行,大幅缩短库存周期,整体库存资金占用呈逐月下降趋势。
3.加强成本管理,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在钢材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加强了成本管理和系统优化工作。如武钢、太钢等企业坚持成本一体化和市场化推进成本管理,由过去的“干了算”转变为“算了干”,严控低利产品,取消无利产品;柳钢等一批企业对矿石走势进行准确预判,整个生产过程中坚持低库存,准确灵活的决策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为生产经营创效奠定了良好基础;河北钢铁集团从依法依规清理清退外雇、外委、外包项目和采购环节中间商人手,大幅度削减企业基本生产要素之外的附加成本,还原钢铁主业的先进性和成本竞争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为提高产品盈利水平,企业普遍加大了技术投入,努力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太钢等特大型钢铁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加大汽车用钢、核电用钢、高铁用钢、发电用钢等新产品开发力度,取得较好效果。如宝钢的BW300TP新型耐磨钢、鞍钢核电用钢和S450EW、S450AW等新型耐候钢、武钢无取向硅钢、首钢成功开发HC550/980DP高强钢、太钢生产的最薄0.02毫米的精密带钢产品,填补了国内高端不锈钢精密带钢产品的空白。
5.变压力为动力,节能环保再上新台阶
新环保法、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的实施,加大了企业环保压力。但钢铁企业变压力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以烧结脱硫、能源管控中心等为代表的节能减排技术的全面升级和推广应用,吨钢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吨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减少,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势头得到遏制。2014年,会员钢铁企业用水总量同比下降0.56%,吨钢耗新水下降0.49%,外排废水总量下降5.00%,二氧化硫排放下降15.98%,烟粉尘排放下降9.06%。
(三)行业运行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下游用钢行业增速回落,钢铁需求增长缓慢
2014年,钢铁产量虽保持增长,但增速大幅回落,主要原因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及下游主要用钢行业增幅下降导致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上年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0.5%,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同期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据钢铁协会测算,2014年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3.4%,即使考虑社会库存下降,实际消费增长也十分微弱。
2.钢材出口以价换量,出口结构需要优化
2014年全国钢材出口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既有国际市场钢材需求、价格相对较高的拉动,也与国内市场压力较大有关。2014年,全国出口钢材平均价格为755美元/吨。同比下降11.5%;而进口钢材平均价格为1241美元/吨,同比提高了2.5%。进出口钢材平均价差扩大,既有品种结构变化的因素,也与出口钢材竞相压价有关。
3.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责问题突出
尽管国家为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从钢铁企业反映的情况看,资金紧张、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一方面,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系统严控产能过剩行业和钢贸企业的信贷规模,企业普遍反映资金方面的压力较大。有些银行采取“一刀切”做法,使一些中小企业贷款受到大额抽贷、压贷,到期贷款续贷非常困难;由于资金紧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极大的困难,有的停产,有的已经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另一方面,企业贷款利率难以得到基准利率,大部分要上浮10%以上,有些中小企业要上浮20%以上。据钢铁协会统计,2014年,在银行借款基本不增的情况下,会员钢铁企业财务费用支出共计938.33亿元,同比增加160.13亿元,增幅为20.58%,而去年同期为下降1.57%。
4.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钢材价格持续走低
受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影响,国内市场钢材需求增速放缓。尽管钢铁产量增速明显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日产水平,致使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矛盾突出,加上产业集中度低、市场无序竞争激烈,造成钢材价格持续走低。2014年,CSPI全年平均价格指数降至91.32点,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年会员钢铁企业累计钢材平均结算价格为3074元/吨,同比每吨下跌358元,降幅为10.43%。由于企业间的激烈的价格竞争,铁矿石、煤炭价格下降所带来的原料成本优势并没有完全体现在盈利水平上。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尽管比上年有所改善,但盈利水平在整个工业行业中仍是最低的。
5.化解产能进展缓慢,环保压力加大
钢铁企业属于连续生产的资金、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和就业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虽然面临产能过剩问题,但市场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难以更好的发挥作用,尤其是国有企业受内部机制、社会负担重的影响,难以做到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致使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等工作都遇到许多问题,进展较为缓慢。同时,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视,特别是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企业普遍感到环保压力加大。不仅环保投入要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也要大幅上升,企业盈利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二、2015年行业发展形势判断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拉动钢材需求保持增长
进入2015年,受国际经济复苏不稳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以及国民经济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提质、增效和升级”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增速还会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按照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2015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即使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是较快增长。在外需增长缓慢、内需总体平稳情况下,投资对“稳增长”仍起关键作用。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8%,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需求,拉动钢材需求保持增长。
(二)钢铁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行业转型升级将加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发展也进入新常态。长期以来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具有明显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特点,在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成为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这种发展模式给钢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今后单纯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已难有回旋的空间,企业将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的新阶段。新常态下,下游用钢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对钢铁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钢铁行业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挖掘下游用户的隐性、潜在需求,在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新要求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已有工艺装备、技术、人才潜力,挖掘下游行业提高安全性能、降低维护成本对钢铁提出的新需求,通过与用户建立“产学研用检”战略合作,为用户创造新价值来开拓新市场,企业由被动的数量拉动转变为主动的供给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由钢铁生产向钢铁制造服务的转变。
(三)钢材价格难以提高,出口高增长势头会有所回落
受产能过剩影响,再加上钢铁企业间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2015年钢材价格缺乏大幅提高的基础,预计仍将维持目前低位波动走势。同时,随着钢材出口量的增多,国际市场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双反案件和贸易争端也明显增多。2014年以来又先后有美、韩、俄及东盟等发起多起双反案件。受国家调整含硼钢退税政策影响,预计2015年钢材出口量难有大的增幅,钢材出口价格恐怕也是下降态势。
(四)成本呈上升趋势,企业提高效益难度加大
2014年,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持续走低,给钢铁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带来了一定空间。目前煤炭、铁矿石、焦炭等价格基本接近底部,2015年进一步大幅下降的可能减少。同时,随着今年新《环保法》的正式实施,企业环保成本将普遍上升;企业人工成本也是增加态势。在钢材价格持续低位的情况下,钢铁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难度较大。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切实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为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矛盾的意见》,进一步下达实施细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真正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一是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税收征管和严格环保执法,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二是通过标准提高、政策支持,在满足建筑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扩大高强度钢筋、钢结构等高等级钢材消费,推动消费升级;三是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钢铁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二)严格贯彻落实环保法,对企业环保投入给予政策支持
新《环境保护法》在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很多钢铁企业为达到新环保法的要求,须加大环保投入,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更新换代环保节能的生产工艺设备、空气检测设备以及空气净化系统,这将加大企业运营成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在严格执法,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的同时,对钢铁企业的污染治理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在企业环保投资和环保设施运行上给与相关政策优惠。如尽快调整和完善2008年国家公布的所得税政策支持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目录》,研究对钢铁企业自发电给予脱硫脱硝补贴;对钢企利用余压、余热发电免交重大水利建设基金和可再生能源基金等。
(三)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支持优势企业发展
目前钢铁企业集中反映银行系统对钢铁行业实行严格的信贷政策,不仅减少了企业的信贷规模,同时提高了企业的贷款利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困难,影响到了一些企业的资金链安全。建议国家对钢铁企业采取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不要一刀切,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经营信誉好、符合规范条件、生产经营比较稳定、产品有市场的钢铁企业应在信贷上继续给予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政策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在国发14号文的要求下,制定钢铁产业重组具体操作方案,并制定钢铁产能退出政策、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鼓励钢铁企业集团式重组与专业化重组参股合作、鼓励以专业性投融资机构参与相结合;利用倒逼机制,促进落后企业加入到兼并重组中来;总结指导有关省市推进地方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使产品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企业组成区域性优势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
(五)减轻国内矿山税费负担,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
国内矿山整体成本高于进口矿成本。今年以来由于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使国产矿价格也被拉低,导致很多国内矿山处于亏损状态。目前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70%,威胁产业安全,不利于钢铁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目前我国矿山企业负担过重,税费占比20%-30%,增加了国产矿开采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降低国内矿山资源税费负担,扶持国内矿山健康发展。
另外,2015年元月1日国家取消了四个税号的含硼钢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钢铁企业优化出口结构。但由于国内市场供求矛盾突出,企业又在通过加入其它合金元素进行避税。建议国家取消目前普通棒线材15%的出口关税,以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作
者:
出
处:《中国经贸导刊》 单
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消费现峰值 钢铁业将进入深度调整期
2015-09-06
摘 要: 在新世纪的前几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警告已经出现,但是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钢铁产量在过去14年里增加了5倍多。我国粗钢消费很可能已到峰值区,行业或将进入长达10年至22年的深度调整期,业内普遍不看好今年形势。同时,钢企正在求生存的低谷期徘徊,企业之间的较量是看谁能把成本降到最低,谁就能活下来享受2017年至2020年下一波经济繁荣。
关键词: 产能过剩,钢铁行业,市场需求,深度调整
新世纪以来,伴随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国钢铁产量在过去14年里增加了5倍多。业内人士认为,经济增长推动钢铁产业发展,产能爆发式扩张有其客观合理性。但2014年粗钢产量增速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4.1亿吨,同比下降1.3%,为近20年来首次下降。这些数据预示着,我国粗钢消费很可能已到峰值区,行业或将进入长达10年至22年的深度调整期。
一、产能不顾警示执着扩张
全国工商联冶金企业商会名誉会长赵喜子介绍说,2000年,国家规划粗钢产量1亿吨,实际消费量1.3亿吨;2005年,规划产量1.4亿吨,表观消费量3.53亿吨;2010年,规划产量3.4亿吨,表观消费量6.2亿吨。去年,粗钢产量达8.23亿吨,增速大幅回落,但仍创历史新高。
在新世纪的前几年,业界“产能过剩”的警告已经出现,伴随多次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粗钢产量14年间增加了5倍多,产能达10亿吨,民营钢企产能、产量增速最快。赵喜子介绍说,2000年,民营钢企产能只有1700万吨。从2001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增加6000万吨产能,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民营钢铁。2012年,100万吨以上民营钢企达240家,比2009年增加了100家,2009年以后的4年是钢铁产能增长最快的时期。
钢铁第一大省河北2000年钢材产量只有1306万吨,占全国的不到10%;2007年,粗钢产量超过1亿吨;2014年,粗钢产量1.85亿吨,占全国的22.4%。其中,民营钢企2001年粗钢产量仅为280万吨,2013年产量达1.25亿吨,13年间增长了43倍,是第二钢铁大省江苏钢产量的1.48倍,是世界第二大产钢国日本钢产量的1.13倍。民营钢企产能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是,在“淘汰落后”政策引导下,企业为求生存,普遍“拆小上大”。
一面是过剩喊“多”,一面是市场喊“渴”。赵喜子说,不是钢铁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而是经济增长推动钢铁产业发展。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召唤,民企难以抑制钢铁投资冲动。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事实表明,没有民营钢企的补位,单靠国企无法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二、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
因为前些年钢材市场需求旺盛、利润丰厚,民间资本纷纷涉足钢铁,导致钢铁产能迅速扩张。赵喜子称,2005年前后,吨钢利润达1000元,行业内有一种“百万吨现象”,即按吨钢投资3000至5000元建设一座钢厂,三到五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
多名钢铁企业负责人用很多形象语言描述钢铁行业最红火的年代。“投资两条生产线,挣钱像用耙子搂一样”,“一座钢厂就是一台印钞机,日进斗金”,“迁安的钢铁厂老板用麻袋装钱一口气买十几辆奔驰”直到现在,迁安、武安的首富仍然是钢铁厂老板。
2008年金融危机,钢铁行业深受影响,2009年的“4万亿投资”让钢铁“回光返照”。据了解,从2009年到2010年,我国钢铁产能又增加1亿多吨。但从2010年开始,钢铁行业真正走入下行通道,钢材价格一路下跌。到2014年,钢价跌到20年前水平,一斤只卖1块钱“白菜价”。同时,吨钢利润也大幅下滑,有人形容“最早一吨钢能赚一部手机,后来能赚二斤猪肉,到2013年上半年只能赚一瓶矿泉水。”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认为,钢铁行业由盛转衰,主要原因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民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需求不足导致钢材需求萎缩,钢铁产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武安普阳钢铁公司总经理石跃强说,目前钢铁行业下游的房地产、造船、工程机械行业普遍需求不足,大型基建项目也少了。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的钢铁产能属于阶段性、结构性相对过剩。由于前些年行业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亏损,少数有利润,判断相对过剩的依据是利润微薄。2014年,河北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1.87%,吨钢利润只有113.24元,赢利水平好于2013年,也好于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但与最兴盛时期比相去甚远。
三、就需要调整和升级
去年,国民经济增速下滑到7.4%,国内粗钢消费量较上年增长0.9%,增速大幅回落6.65个百分点。中国的钢材消费是否已经达到顶峰?
赵喜子判断,我国人均粗钢消费量、人均产钢量还会有一定上升,但空间很小,已经接近顶峰,预计8至10亿吨是粗钢消费的峰值区。比照日本、韩国水平,我国钢材消费高峰可能是2018年,之后将进入低增长期和衰减期,最后进入安定期。峰值期过后的10年到22年是最困难时期,欧美、日本称为“钢铁危机”,当前国内钢铁行业难关不是三两年能过去的。
钢铁行业由盛转衰,钢铁产能由“财富”变成“包袱”。一些钢铁企业负责人认为,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国家都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问题。钢铁产能过剩现象不单中国有,过去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有过剩才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调整和发展。么占坤说:“产能过剩有利有弊,利处是能保证完全竞争,促进技术进步。”
当前,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业内普遍不看好今年形势。么占坤认为,从今年开始,国家取消含硼钢出口退税,国内竞争将更加激烈,钢铁行业整体效益不会好于去年,2016年春天最困难。武安普阳钢铁公司总经理石跃强介绍说,钢贸商不敢下合同,钢厂合同接单非常困难,再加上环保、资金压力,预计有一些企业会在今年趴下。
宋继军认为,钢材价格跌下来很难再涨上去,钢价跌回20年前水平,但去年行业效益好转得益于铁矿石和焦炭价格下降。总体判断,当前钢企正在求生存的低谷期徘徊,企业之间的较量是看谁能把成本降到最低,谁就能活下来享受2017年至2020年下一波经济繁荣。部分企业也希望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倒闭,进而改变当前的供需结构。
作
者:
出
处:《经济参考报》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从“五率”管窥钢企运营情况
李拥军
2015-04-08
摘 要: 作者基于财务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原则,利用系统分类数学模型,分析24家钢铁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次)、存货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率(次)、应付账款周转率(次)5项运营能力指标和各项指标同比增减情况共10项指标数据,并对不同类群的公司进行评估比较,以期发现钢铁上市公司运营状况的发展走向和发展特点,为钢铁企业提升运营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钢铁产业,财务指标,同比增长,运营能力
什么是企业的运营能力?其实就是企业在某一固定期限内通过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实现尽可能多的销售收入。如何表征企业的运营能力?在《从“五率”管窥钢企运营情况》一文中,作者基于财务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原则,利用系统分类数学模型,分析24家钢铁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次)、存货周转率(次)、总资产周转率(次)、应付账款周转率(次)5项运营能力指标和各项指标同比增减情况共10项指标数据,并对不同类群的公司进行评估比较,以期发现钢铁上市公司运营状况的发展走向和发展特点,为钢铁企业提升运营能力提供参考。
一、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该指标一般用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或者天数表示,通常表现为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同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值。通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ST韶钢、沙钢股份、新兴铸管、首钢股份、太钢不锈5家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正增长,ST韶钢、沙钢股份、华菱钢铁、新兴铸管、首钢股份、酒钢宏兴、太钢不锈、三钢闽光8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重庆钢铁、河北钢铁、南钢股份、新钢股份、柳钢股份、杭钢股份6家公司的流动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负增长,重庆钢铁、河北钢铁、南钢股份、新钢股份、柳钢股份、杭钢股份、八一钢铁7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有8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表1: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同比变化情况
据表1可知,山东钢铁等8家钢铁上市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与2012年同期相比出现下降,其中山东钢铁、八一钢铁、重庆钢铁、河北钢铁、新钢股份5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0%。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与营业收入同比下降、流动资产平均规模同比扩大相关联,如在这8家公司中有7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且下降的幅度均大于流动资产下降的幅度。16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同比上升,其中有9家是源于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幅度小于流动资产的下降幅度,或是营业收入同比下降而流动资产同比却在上升。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6家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对应的流动资产变化情况是:有10家货币资金同比下降,11家应收票据同比下降,9家应收账款同比下降,8家存货同比下降。而在8家营业收入同比上升的公司中,有5家货币资金同比下降,7家应收票据同比下降,7家应收账款同比增长,6家存货同比增长。这表明,在企业没有大规模对外举债的情况下,营业收入的下降通常会带来货币资金、应收票据等资金类流动资产的下降;部分营业收入下降的公司在应收账款与存货方面的下降,表明其在销售和生产方面倾向于以销定产,以保证销售的质量与回款水平;营业收入增加的公司多以增加应收账款的方式实现销售收入的增长,但这同时增大了坏账的风险。存货的增加亦表明其存在着过度生产的现象。
二、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企业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鉴于钢铁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偏小,但应收票据规模较大,如三钢闽光的应收账款不足10万元,但其应收票据达9亿元,三钢闽光的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达102353(次),已不能真实反映三钢闽光的应收款项的周转情况。为了更好地体现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内涵,本文对中国钢铁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进行合并,统称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
表2: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
据表2可知,仅有10家钢铁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呈正增长。在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呈负增长的1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的应收款项规模同比正增长,而营业收入同比负增长或小幅正增长。应收款项增长的幅度越大,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下降的幅度则越大,如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幅度排在前5位的山东钢铁、河北钢铁、武钢股份、柳钢股份、ST韶钢,其应收款项同比增长均在25%以上。山东钢铁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下降50.55%(居第1位),其应收账款规模同比增长83.67%(居第1位);河北钢铁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下降25.54%(居第2位),其应收账款规模同比增长28.23%(居第4位);武钢股份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23.25%(居第3位),其应收账款规模同比增长29.2%(居第3位)。
沙钢股份、马钢股份、杭钢股份3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营业收入的降幅要远大于应收款项的降幅。在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正增长的10家公司中有8家应收款项同比负增长,而这8家公司中仅有包钢股份、安阳钢铁营业收入正增长,其他6家营业收入负增长,只是收入的降幅要小于应收款项的降幅。新兴铸管、凌钢股份的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的增长源于其营业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应收款项的增长幅度。
钢铁上市公司应收款项下降的幅度越大,应收账款周转率增长的幅度则越大。如华菱钢铁、首钢股份这2家公司的应收款项降幅均超过了35%,降幅居前两位;其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增幅均在45%以上,增幅居前3位。
三、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和销售收回等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存货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重庆钢铁、包钢股份、河北钢铁、柳钢股份、沙钢股份、八一钢铁、新兴铸管、杭钢股份8家公司存货周转率连续两年下降,这8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存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宝钢股份、新钢股份、酒钢宏兴、太钢不锈、三钢闽光5家公司存货周转率连续两年上升。本钢板材、安阳钢铁、宝钢股份、华菱钢铁、凌钢股份、新钢股份、酒钢宏兴、太钢不锈、三钢闽光9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存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马钢股份、ST鞍钢、武钢股份、首钢股份4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存货周转率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3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正增长,其中10家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表明存货规模下降是多数钢铁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如武钢股份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27.92%,本钢板材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18.76%,下降幅度排在24家公司前两位;同时武钢股份营业成本小幅下降,本钢板材营业成本增幅亦不足1%,从而使二者的存货周转率增长幅度居于前3位。三钢闽光、凌钢股份、酒钢宏兴3家公司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上升,但小于营业成本的增长幅度,使这3家公司存货周转率同比正增长。
存货周转率增长的最好情况是营业收入的增幅大于营业成本的增幅。上述13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与营业收入的情况分别是:安阳钢铁存货平均余额同比下降10.04%,但其营业收入增幅比营业成本增幅大14个百分点,表明其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控制住了存货规模的扩充,并进一步控制住了成本的增长,其存货周转率的提高体现了企业成本控制水平、运行能力的提高;宝钢股份等9家公司存货周转率增长是建立在营业收入降幅小于营业成本降幅的基础上的;酒钢宏兴、本钢板材、太钢不锈3家公司存货周转率增长是建立在营业收入增幅小于营业成本增幅的基础上的,因此其存货周转率增长的内在质量要逊于安阳钢铁、宝钢股份等公司。
表3: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存货周转率及同比情况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1家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同比负增长,其中8家平均存货余额同比上升,表明存货规模的扩大是多数钢铁上市公司存货周转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南钢股份、杭钢股份、沙钢股份存货周转率下降主要源于其营业成本的降幅要大于平均存货余额的降幅,同时其营业成本的降幅又大于营业收入的降幅,如南钢股份营业成本下降18.38%,其营业收入仅下降16.41%,表明其对纳入成本核算的原燃材料等采购成本、制造费用等项目控制得较有成效。?鄢ST韶钢、山东钢铁、河北钢铁、八一钢铁4家公司存货周转率的下降幅度位居前列,其平均存货余额均为正增长,而营业成本为负增长,同时营业成本的降幅大于营业收入的降幅。如果这4家公司的存货存在增值的可能性,表明其存货风险尚可规避,并有进一步增收的可能性;如果其存货以钢铁产成品为主,而且存在跌价的可能性,则存在利润下降、资金流量不足等经营风险。
四、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对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包钢股份、首钢股份、重庆钢铁、?鄢ST鞍钢、马钢股份、新钢股份、沙钢股份、八一钢铁、新兴铸管、柳钢股份10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连续两年下降,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没有1家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能够连续两年上升,只有酒钢宏兴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ST鞍钢等10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总资产周转率虽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
表4: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总资产周转率
据表4可知,安阳钢铁等9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与去年同期相比正增长,杭钢股份、太钢不锈、凌钢股份、沙钢股份4家公司的与去年同期持平。安阳钢铁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长21.59%,源于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91%,而总资产平均规模同比仅扩大0.28%。安阳钢铁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其新产能的投产,而新产能的投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则体现为在建工程转化为固定资产,并不会增加其总资产规模,即在建工程规模庞大且工程接近尾声的企业,在其新产能投入使用后,均会表现出总资产周转率的大幅上升。宝钢股份、武钢股份、ST鞍钢、本钢板材、ST韶钢、华菱钢铁6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长主要源于营业收入降幅小于总资产平均规模的降幅。三钢闽光的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长主要源于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而总资产平均规模同比缩小。
八一钢铁、山东钢铁、南钢股份、河北钢铁、重庆钢铁、新钢股份6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源于营业收入下降而总资产平均规模却在扩大,如八一钢铁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14.46%,而总资产却增长了31.88%,导致其总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35.14%,而其总资产的增长主要体现为在建工程同比增长了88亿元,这表明对于在建工程刚刚起步且规模庞大的企业而言,其总资产周转率必然表现出大幅下降。有类似现象的还有山东钢铁在建工程增长33.03亿元,南钢股份在建工程增长43.49亿元。河北钢铁、重庆钢铁总资产平均规模的增长主要源于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同步增长,如河北钢铁流动资产增长了76亿元,非流动资产增长了69亿元;新钢股份总资产平均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流动资产的增长。
包钢股份、新兴铸管、柳钢股份3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下降主要源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小于总资产平均规模增长幅度,包钢股份总资产平均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在建工程增加了178.04 亿元;新兴铸管总资产平均规模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流动资产(增长6亿元)、长期股权投资(增长8亿元)、固定资产(增长38亿元)的同步增长;柳钢股份总资产平均规模的扩大主要源于固定资产增长了26亿元。首钢股份、马钢股份2家公司总资产周转率同比的下降源于营业收入的下降幅度大于总资产平均规模的下降幅度。
五、应付账款周转率
应付账款周转率是反映企业应付账款流动程度的指标。对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近三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太钢不锈、酒钢宏兴2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连续两年上升,本钢板材、太钢不锈、酒钢宏兴3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创近三年新高;有16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连续两年下降,这16家公司和沙钢股份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创近三年新低。武钢股份、马钢股份2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高于2012年同期水平,但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共计有19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低于2011年同期水平,表明多数钢铁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规模在持续增长,这也是部分企业保证自身最低现金流量水平的重要手段。
据表5可知,本钢板材、酒钢宏兴、武钢股份、马钢股份、太钢不锈5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与2012年同期相比正增长,其中本钢板材、酒钢宏兴的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增长源于应付账款下降而营业成本上升,其中本钢板材应付账款同比下降41.58%,下降幅度居首位。酒钢宏兴营业成本上升39.13%,上升幅度居首位。武钢股份、马钢股份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增长源于应付账款的下降幅度超过营业成本的下降幅度。太钢不锈应付账款周转率的增长源于营业成本的上升幅度超过应付账款的上升幅度。
表5:24家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应付账款周转率
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有19家公司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同比负增长,其中仅有宝钢股份、华菱钢铁、杭钢股份、首钢股份4家应付账款规模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小于营业成本的下降幅度;余下的15家公司中有安阳钢铁、柳钢股份、三钢闽光、新兴铸管、重庆钢铁、包钢股份6家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下降,源于营业成本增幅小于应付账款的增幅,另外9家的应付账款周转率下降源于营业成本在下降而应付账款在增长。
16家钢铁上市公司的应付账款同比增加,其中有15家的应付账款周转率同比负增长,表明应付账款增加是导致多数钢铁上市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负增长的主要因素。包钢股份、河北钢铁、ST鞍钢、八一钢铁4家公司应付账款同比增幅均超过了55%,ST鞍钢和八一钢铁应付账款同比增长分别为102.28%和131.58%。但这种应付账款大幅增长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因为这预示着公司未来现金支出将增大,并会影响其未来的现金净流量。
六、钢铁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变化的类群划分
将上述5项运营能力指标和各项指标同比增减情况等10项指标数据代入系统分类数学模型计算,在保证各类别最大差异性的前提下,2013年前三个季度24家钢铁上市公司运营变化情况可分为7类。
表6:钢铁上市公司2013年1-3季度运营状况分类
三钢闽光是第一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5项指标排名均进入前4名,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排名首位。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3项指标同比增长,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同比增量较大;三钢闽光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2项指标虽然同比有所下降,但排名依然靠前。因此三钢闽光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在原有高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持续提升,这是其他23家钢铁上市公司所无法比拟的。
酒钢宏兴、太钢不锈组成第二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2项指标表现优异,并强于第一类群的三钢闽光,其他3项指标表现良好,排名均进入前6位,但逊于三钢闽光。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酒钢宏兴5项运营能力指标同比正增长,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2项指标的同比增幅超过了45%。太钢不锈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运营能力指标同比小幅下降。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的突出特点是运营水平在原有良好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杭钢股份、柳钢股份、山东钢铁、八一钢铁组成第三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表现良好,但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指标相对偏差,除柳钢股份外,其他3家公司存货周转率表现较为优异,柳钢股份则在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上表现得较为优异。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柳钢股份、山东钢铁、八一钢铁3家公司5项运营能力指标均为下降态势,杭钢股份除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同比略有增长外,其他4项运营指标均有所下降。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与第二类群形成鲜明对比,即运营能力在原有良好的基础上有所下降,但整体运营水平保持在中上游水平。
本钢板材、华菱钢铁、凌钢股份、新钢股份、新兴铸管组成第四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整体上讲5项运营指标多处于中游水平,个别公司有个别指标表现优异,如新兴铸管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表现优异,本钢板材、凌钢股份2家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指标表现优异。从指标同比变化的角度看,有4家公司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同比下降,其他4项指标仅有1家-2家上市公司同比下降,本钢板材5项运营指标均为同比增长,新钢股份虽有4项运营指标同比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这5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各项指标的数值较为接近,运营状况变化的最大特点是运营能力在原有中游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或保持稳定。
ST鞍钢、宝钢股份、马钢股份、沙钢股份、首钢股份组成第五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均有2项或3项运营指标处于中下游水平,仅有某1项运营指标表现良好。如首钢股份,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3项指标处于中上游水平,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2项指标排名在20名以外。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5家公司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2项指标同比多为正增长,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3项指标同比多为负增长。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的显著特点是5项运营指标有升有降,运营能力整体处于中游偏下水平,并保持稳定。
ST韶钢、安阳钢铁、河北钢铁、南钢股份、武钢股份组成第六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除武钢股份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2项指标状况稍好外,其他4家公司各项运营指标均处于中下游水平。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武钢股份、安阳钢铁各有1项指标同比下降,ST韶钢、南钢股份各有3项指标同比下降,河北钢铁5项指标均下降。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运营能力均为中下游水平,且同比变化不明显。
包钢股份、重庆钢铁组成第七类群,这一类群的显著特征是:除重庆钢铁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指标表现尚可外,其他指标排名均靠后,这2家公司各有2项运营指标排名垫底。从指标同比变化角度看,重庆钢铁有4项指标同比下降,包钢股份有3项指标同比下降。包钢股份虽然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2项指标同比增长,但流动资产周转率增幅仅为1%,应收账款及票据周转率同比增幅仅为4%,增长幅度不明显。这一类群2013年前三个季度运营状况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运营能力偏低,且呈现同比下降的均势。
总体来看,在24家钢铁上市公司中,三钢闽光、酒钢宏兴、太钢不锈、包钢股份、重庆钢铁5家公司2013年前三个季度的运营状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中三钢闽光、酒钢宏兴、太钢不锈3家公司运营指标在原有高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运营能力和状况要优于其他21家上市公司;包钢股份、重庆钢铁的运营水平有下滑的趋势,需要通过增加收入,控制流动资产、库存、应付账款等方式提高公司的运营能力,改善运营状况。
作
者:李拥军
出
处:《中国冶金报》2014年03月13日 经济类别:工业经济 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第二篇:2008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2008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11日】 【来源:原材料工业司】 【字号:大 中 小】
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峻的考验。上半年国内连续遭受罕见的自然灾害,钢铁生产所需大宗原燃材料大幅上涨,带动钢材价格攀上历史最高价位。下半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钢铁行业遭受沉重打击。由于内需不振、外需疲软,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度大幅跳水,部分钢材品种价格甚至创下200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生产运行演绎了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大起大落。
一、运行基本情况
1、生产增速大幅下降。2008年全国累计产粗钢、生铁和钢材50049万吨、47067万吨和58177万吨,同比增产559万吨、-74万吨和2000万吨,增长1.1%、-0.2%和3.6%,增幅同比回落14.6、15.4和19.1个百分点。
全国29个产钢省份中,12个省负增长,累计减产1075万吨,17个省增产1635万吨。
重点钢铁企业产钢39209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2、钢铁产品出口下滑。全年累计出口钢材5923万吨,同比减少342万吨,下降5.7%,出口钢坯129万吨,减少643万吨,下降80%。进口钢材1543万吨,下降8.8%,进口钢坯25万吨,增长3.9%。折合成粗钢,全年净出口粗钢4764万吨,同比减少726万吨,下降13.5%。
3、行业利润增幅回落。1-11月钢铁行业利润1475亿元,同比减少234亿元,下降13.7%。亏损企业亏损额187亿元,同比增长3.1倍。
4、投资保持较高增速。1-11月,钢铁行业完成投资2859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同比上升11.9个百分点。
5、市场价格急剧下滑。12月末,全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103.3点,同比下降21.8点,与今年高的162.26点相比,下跌59点,下降36.3%。其中∮6.5mm普通线材平均价格3589元/吨,比今年最高点下跌2318元/吨;∮12mm螺纹钢平均价格3820元/吨,比今年最高点下跌2015元/吨;6mm中厚板平均价格4396元/吨,比今年最高点下跌2699元/吨;2.75mm热轧板卷平均价格3804元/吨,比今年最高点下跌2256元/吨;0.5mm冷轧薄板平均价格4668元/吨,比今年最高点下跌2805元/吨。
二、钢铁行业运行特点
1、产量上半年平稳增长,下半年大幅度下降
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累计同比增长9.6%,达到全年最高增长幅度,下半年开始产量逐月下降,增长幅度不断收窄,年终跌至全年最低的1.1%。其中10月份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当月24个省区减产770万吨,全国减产734万吨,下降17%,日产
水平仅相当年产粗钢4.2亿吨,与最高的6月份年产钢5.7亿吨水平相比下降26%。9-12月,4个月全国钢产量同比减产2071万吨。12月份以后,随着钢材价格的回升,国内钢铁产量有所恢复,2008年12月份钢的生产水平相当于年产4.45亿吨。
2、价格上半年强劲攀升,10月份后非理性暴跌
钢材价格在春节过后一路飙升,在7月初创下钢材综合指数历史最高点位162.3点后,随着经济放缓,需求减弱,钢材价格持续震荡下行,10月份后出现非理性暴跌。
10月末,全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108.6点,环比下跌35.4点。1个月内,全国钢材价格分别下降1200-1700多元/吨。钢材价位与今年7月初最高价相比,螺纹钢、线材下跌2000元-2400元/吨,中厚板下跌2500元-3000元/吨,热轧板卷下跌2600元/吨,冷轧薄板下跌2900元/吨。钢材价格普遍跌去30-50%左右。11月中旬以后,随着国务院各项“扩内需、促增长”政策措施迅速出台并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及时到位,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止跌趋稳并有所恢复。
3、出口前三季度呈回升趋势,4季度增长乏力
今年3月份以后,随着国际市场钢材价格大幅度上扬,我国钢材月度出口连续呈回升趋势。
7、8两个月,钢铁产品出口连续两个月创下历史新高,当月出口钢材分别增长21.4%和42.8%。9月份以后钢材出口开始回落,其中11月份出口创下2006年5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4季度钢材出口总量仅相当于3季度的49%。
4、效益前8个月大幅增长,4季度全面亏损
由于上半年钢材价格大幅度增长,钢铁行业前8个月仍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截至8月末,钢铁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1.5%。但随着钢材价格的大幅度下挫,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均呈下降走势。2008年10月份71家重点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亏损58.35亿元,11月份亏损127.8亿元,12月份亏损291亿元,大中型钢铁企业4季度亏损476亿元。
三、钢铁行业面临困境原因分析
钢铁行业在2008年遭受严重冲击,直接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下滑的重叠作用,更深层次原因则是产业长期以来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的爆发。
1、内外需求不振,国内市场供求矛盾激化。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增速持续下滑。钢铁下游行业增长均呈明显下降态势。特别是2008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家电和集装箱行业均呈同比负增长态势,国内钢材市场需求萎缩。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钢材需求迅速萎缩,我国钢材出口大幅下滑。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我国钢材出口量较三季度的下降50.2%。钢材出口量的大幅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供求矛盾。
2、长期粗放发展,产能过剩后果显现。近几年,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拉动下,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钢铁产能急剧扩张,产量由2003年的2.2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4.9亿吨,年均增加近7000万吨,目前粗钢产能已达到6亿吨。
在钢材品种方面,近几年新形成炼钢产能的90%用于板材建设,相对于建筑钢材,板材的能力扩张更为明显。2007年净出口钢材4578万吨,钢坯619万吨,折合粗钢占国内产量的11.2%,说明相当一部分产能需要国际市场消化。
3、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不规范。我国钢铁生产企业数目众多,全国现有粗钢生产企业50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大型企业集团市场影响力不够,流通企业更是多达十几万家,一些企业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在市场低迷、需求下降、消费信心缺失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竞相杀价,少数企业甚至采取不理性的销售行为。另外,部分小企业由于没有前期高价原料负担,也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市场价格稍有恢复便可凭借低成本优势恢复生产,低价倾销,加大钢材价格回升的难度
4、前期高价原料库存,消弱大型企业竞争力。尽管国内钢铁原燃料现货市场价格下降明显,但由于大型钢铁企业入炉原料等级要求比较高、长期协议矿和长期海运协议锁定比例较大,实际原料采购成本仍保持较高水平。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去年11月份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炼焦煤加权平均采购价格比6月份上涨36.56元/吨,进口铁精粉加权平均采购价格比6月份下跌243元/吨,下降幅度只有21.7%,而同期国内现货铁矿石价格下跌40%以上。在去年11月份全国钢产量较10月份略有恢复的情况下,11月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钢产量环比仍下降6.3%。中小钢铁企业产能明显释放。
第三篇:2013年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2013年10月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10月份,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9.2%,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钢材产量同比增长12.3%,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焦炭产量同比增长9.2%,加快3.2个百分点。铁合金产量同比增长13.6%,加快
2.1个百分点。钢材出口507万吨,比上月增加15万吨;进口114万吨,比上月减少10万吨。焦炭出口52万吨,比上月增加21万吨。
1-10月,全国粗钢产量65248万吨,同比增长8.3%,增速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钢材产量88832万吨,增长11.6%,加快5.3个百分点。焦炭产量39655万吨,增长8.2%,加快4个百分点。铁合金产量2929万吨,增长13%,加快2.5个百分点。铁矿砂进口66835万吨,增长10.1%。钢材出口5197万吨,增长13.6%;进口1162万吨,增长0.6%。钢坯进口46万吨,增长57.8%。焦炭出口324万吨,增长2.6倍。
10月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99.76,比上月回落
1.62点,同比回落5.55点。6.5mm高线平均价格为3507元/吨,比上月回落41元/吨,降幅为1.2%,同比下降8.2%;20mm中板价格为3540元/吨,比上月回落81.7元/吨,降幅为2.3%,同比下降3.9%。1.0mm冷轧板卷价格为4502元/吨,比上月下降35元/吨,降幅为0.8%,同比下降1.4%。
1-9月,钢铁行业实现利润1270亿元,同比增长39.9%。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648亿元,下降2.1%;钢铁冶炼及加工业利润528亿元,增长1.8倍。
第四篇:2013年一季度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2013年一季度钢铁行业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长和市场预期增强的拉动下,钢材价格小幅回升,钢铁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由于钢铁产能释放较快,市场需求相对较弱,钢材市场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加上铁矿石等原燃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钢铁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依然严峻。
一、一季度钢铁行业运行特点
1.钢铁产能产量过度增长,粗钢日产水平创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含重复材)产量分别为17823万吨、19189万吨和2455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6%、9.1%和12.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4、6.6和5.8个百分点,其中会员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5.8%,低于全国增速3.3个百分点。
一季度,全国平均日产粗钢213.2万吨,创历史新高。其中3月份粗钢产量为6630万吨,同比增长6.6%,平均日产213.9万吨,比1-2月累计日产水平提高0.27%。会员企业平均日产粗钢172.7万吨,也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其中3月份粗钢产量5303万吨,同比增长5.0%。
2.钢材出口有所增加,进口有所减少
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累计出口钢材1443万吨,同比增长18.8%;累计进口钢材323万吨,同比下降5.3%,进口钢坯15万吨,同比增长38.6%;材坯合计折粗钢净出口1176万吨,同比增加257万吨,增长28%;进口铁矿石18648万吨,同比减少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按上述数据估算,一季度全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18013万吨,同比增加1343万吨,增长8.1%。考虑企业和社会库存均大幅上升,实际消费增长远低于此水平。
3.钢材价格呈低位震荡走势
今年前两个月,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呈逐步回升走势。至2月末,钢铁协会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11.12点,比年初的105.31点上升5.81点,升幅为
5.52%,但同比下降7.35点,降幅为6.20%。进入3月份,钢材价格呈回落走势,至3月末钢材价格指数为107.05点,环比下降4.07点,降幅3.66%,连续五周出现下降。
4.钢铁企业经济效益略有好转,但仍然很低
据钢铁协会统计,一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758.5亿元,同比增长0.94%;实现利税203.46亿元,同比增长30.24 %;实现利润24.86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但是一季度实现利润逐月下降,其中1月份13.38亿元,2月份9.98亿元,3月份只有2.67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28%,亏损面为34.9%,其中3月份亏损面达到45.3%。
从利润构成情况看,今年一季度钢铁主业明显减亏,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益比例相应降低。
5.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全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924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投资156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768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
二、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钢铁生产水平偏高,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加剧
今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为20.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房地产投资增速为20.2%,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9.5%,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国内市场正处于钢材需求淡季,但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增长9.1%,平均日产量达到了213.2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在市场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钢铁产量大幅增长,使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产品同质化竞争更加激烈。
2.钢材库存逐月攀升,后期市场下行压力增大
今年以来,钢材社会库存呈逐月增加态势。至3月末,全国主要钢材市场、主要钢材品种社会库存量比上年末增加了1000多万吨,增幅超过80%。钢材库存的不断攀升,给钢材市场带来较大压力。钢铁企业库存也明显增加,据协会对会员单位统计,到3月末钢铁企业库存为1483万吨,比年初的1006万吨增加了477万吨,增幅47.4%。
3.国际贸易摩擦增多,钢材出口难度加大
进入2013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贸易保护日益加剧,已陆续有欧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多国就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和贸易保护,今年一季度涉及案件就有10多起,特别是东盟国家,近期反映强烈。随着贸易摩擦事件增多,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4.原燃材料价格快速回升,提高经济效益难度大
据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监测,今年年初进口铁矿石价格124.19美元,到2月中旬已涨到158.54美元,3月份价格有所回落,4月份又开始上涨。与年初相比,进口铁矿石价格每吨上涨了20-30多美元,远高于钢材价格上涨额度。同时,国产铁矿石价格也随之上涨,致使钢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今年2月20日国家又上调了铁路货运价格,吨公里上调1.5分,年影响钢铁行业200多亿元。目前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钢铁企业降本增效任务异常艰巨。
三、今后一定时期的形势分析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近期召开的人大会议精神,今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将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钢铁行业发展,相对于去年,今年钢铁行业的整体市场环境会好于去年。随着二季度需求旺季的到来,以及新一届政府开始履新,钢材市场需求将有所好转,但由于产能释放较快,成本上升压力大,钢铁企业的经营状况还难以根本转好。
1.钢材需求逐步好转,但仍难实现大幅增长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7.5%左右,虽比上年略有降低,但仍是较快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仍将发挥关键作用。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今年钢材市场的最大“亮点”,汽车行业仍将保持增长,铁路投资会有所加快,造船行业逐步回暖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下游需求将逐步好转。但同时也要看到钢材消费难有较大增长,钢铁企业不能有过高的预期,更不能盲目扩大生产。
2.钢材市场供大于求,钢材价格难以大幅提升
由于钢铁产能释放较快、社会库存大幅上升,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增加的影响,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受成本上升推动,后期钢材价格有上涨的可能,但由于市场供大于求,钢材库存较高,国际贸易保护加剧,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钢材价格难以大幅提升。如不控制产能,还有可能继续下降。
3.成本呈上升趋势,钢铁企业仍将处于低盈利状况
今年世界经济形势虽好于去年,但总体上看复苏缓慢,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呈稳中趋升态势,国内面临输入性的通胀压力。从市场情况看,除了铁矿石、废钢等原燃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外,土地、劳动力、环保等成本都将增加。我国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资源、能源价格、财税等改革步伐会进一步加快,成本都会增加。钢铁企业“高成本、低盈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第五篇:上半年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钢铁行业产量持续增长,钢材价格先扬后抑,钢厂和社会库存高位运行,企业盈利状况逐月下滑,市场供需陷入失衡状态,钢铁行业仍未走出低谷。
一、钢铁工业运行情况
(一)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1-6月,全国累计生产粗钢3.9亿吨,同比增长7.4%,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前6个月,粗钢日均产量215.4万吨,相当于年产粗钢
7.86亿吨水平。其中,2月份达到历史最高的220.8万吨,3-6月份虽有回落,但仍保持在210万吨以上较高水平。分省区看,1-6月,河北、江苏两省粗钢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8%和13.2%,两省合计新增产量占全国2694万吨增量的42.4%,另有山西、辽宁、河南和云南等省增产也在100万吨以上。分企业类型看,1-6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
5.5%,低于全国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但仍有60%的增产来自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
(二)钢材价格低位运行。1-6月,国内钢材市场整体表现低迷。随着粗钢产能大幅释放,市场供需陷入失衡状态,钢材价格步入下降通道,目前已弱势下跌4个多月。截止7月26日,钢材价格指数降到100.48点,低于年初6.6点。钢铁工业协会重点统计的八个钢材品种价格比年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跌幅5.7%。分品种来看,占我国钢材产量比重较大的建筑用线材、螺纹钢价格跌幅分别达4.9%和6.7%,中厚板和热轧卷板价格跌幅分别达5.7%和9.7%。
(三)钢材出口增长较快。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失衡刺激企业出口。1-6月,我国累计出口钢材3069万吨,同比增长12.6%;进口钢材683万吨,下降1.8%,进口钢坯和钢锭32万吨,增长50%。将坯材折合粗钢,累计净出口2506万吨,同比增长17.3%,占我国粗钢产量的6.4%。从出口价格看,1-6月出口棒线材均价624.3美元/吨,同比下降18%;板材835.2美元/吨,同比下降2.8%。
(四)钢厂及社会库存高位运行。市场供需矛盾向流通领域蔓延,国内钢材库存延续上年末增长态势。3月15日达到历史最高的2252万吨,比上年最高点增加351万吨,其中建筑钢材库存1432万吨,占库存总量的63.6%。之后,随着季节性消费增加,库存逐渐回落,7月26日降至1540万吨。市场供大于求也推高钢厂库存,3月中旬重点企业钢材库存创历史记录,达到1451万吨,同比增长29.7%,6月下旬降至1268万吨,仍比年初增长29.9%,比去年同期增长11.4%。
(五)钢厂盈利水平逐月下滑。上半年,冶金行业实现利润736.9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454.4亿元,同比增长22.7%。1-5月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远不如行业总体水平,并呈逐月下降态势,尽管实现利润增长34%,但也仅有28亿元,销售利润率为0.19%。5月当月,86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仅实现利润
1.5亿元,连续5个月环比下滑,其中34家亏损,亏损面高达40%。
(六)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1-6月,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303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投资2356亿元,同比增长3.3%,比去年同期回落6.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选投资679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大幅回落15个百分点。
二、钢铁工业运行新情况和新特点
(一)全国钢铁产能仍在持续扩大
1-5月,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山西等钢铁产能排名前5位省份的钢铁投资占全国比重为48%。除山西外,其他四省的投资仍保持较大规模,其中山东增幅57%。据Mysteel网站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31座高炉在建或建成投产,总容积4.03万立方米,设计产能3800万吨。
(二)行业负债率高企,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度上升
1-5月,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总额4.3万亿元,同比增长4.3%;负债总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6.5%;资产负债率69.4%,提高1.4个百分点。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是近年来钢铁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2013年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当前,银行现金流量不足,信贷规模收紧,钢铁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各地钢企普遍反映,资金链绷得较紧,个别企业已出现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的情况。
(三)钢铁企业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
钢铁行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大幅收紧了颗粒物和二氧化硫等排放限值,并对环境敏感地区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水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目前,相当一部分钢铁企业不能满足环保新标准要求,企业尚需加大环保投入,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部分城市钢厂也面临日益紧迫的环保搬迁压力。
(四)钢材市场供需矛盾加剧,企业无意减产
目前,钢铁行业市场供需失衡。一方面钢材价格持续下跌,企业生产经营艰难,甚至亏损,另一方面产能快速释放,企业减产意愿不足。究其原因,企业主要担心市场份额流失,防止银行停贷风险,迫于地方保增长压力,企业权衡边际效益等因素。从全行业看,几乎没有主动减产的企业,产能的不断攀升造成钢材市场持续低迷。
(五)铁矿石价格降幅远低于钢材价格降幅
7月19日,进口铁矿石价格指数为447.09点,比年初微降2.8%,折合吨钢铁矿石成本仅下降66元人民币,而各钢材品种平均每吨下降237元,其中螺纹钢下降255元、热轧卷板下降403元、冷轧薄板下降202元。进口矿石价格降幅远低于同期钢材价格降幅,企业生产成本仍处高位,经营效益仍难好转。
三、钢铁行业下半年走势预判
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近期银行“钱荒”引发金融市场震荡,资金紧张对房地产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再加上7、8月份为传统需求淡季,短期内钢铁行业需求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国内钢铁产能持续释放,在钢铁企业尚有边际利润的情况下,企业减产动力不足,粗钢日产量难以回到200万吨以下,钢厂库存仍将处于较高水平,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在高产量、低需求的双重因素叠加下,钢材价格仍将低位运行,企业盈利能力、行业生产经营状况难以明显改善。
四、下步工作对策措施
为了保障钢铁工业平稳运行,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配合制定和实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及有关综合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保障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施;稳步推进钢铁行业规范管理工作,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钢铁行业上下游合作,推广应用高性能钢材,促进钢材升级换代;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支持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推动钢铁行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