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时间:2019-05-12 02:4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第一篇: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字数:3223 来源:智富时代 2016年7期

字体: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当前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形势,总结了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表现,分析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结合外观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去产能解决方案,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产能过剩;去产能;僵尸企业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适逢“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面临结构转型等诸多问题,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年房地产,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下,我国钢铁产量持续上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钢铁利用水平低下,行业利润率下降,甚至到了负利润,钢铁行业举步维艰。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论题,去产能更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

(一)产能增加,产业利用率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中国钢铁行业粗钢产量从2008年的50305.75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82230.63万吨,粗钢产能从2008年的6.6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11.6亿吨,而产能利用率却从2008年的75.8%下降到了2014年的71.6%,低于国际公认的产能利用率合理水平80%。更有预计,2015年粗钢产量8.1亿吨,粗钢产能11.8亿吨,而产能利用率仅为68.6%。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产能利用率已经随产能的增加,超过了最高点,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已经开始下滑,并且已经低于国际合理水平。

(二)钢铁价格下降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引起钢材价格下跌,相关企业效益低下,日常经营活动难以维持。从2011年9月份开始,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从2011年4季度末135.93的高点跌至2015年1月末的77.13,跌幅超过40%。2015年9月末,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61.19点,10月份第三周跌至59.83点,比年初下跌28%,跌幅超过2014年全年跌幅。截止2015年11月,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56.19点,环比下降3.25点,降幅为5.47%,较上月加大2.6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9.10点,降幅为34.12%。钢材价格指数持续跌破自1994年4月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

(三)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转型困难,人员失业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4万亿元,同比下降两成;亏损总额281.22亿元,钢铁主业亏损552.71亿元。亏损企业49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48.51%,亏损企业亏损额450.42亿元,同比增亏352.85%。钢铁行业一直亏损,产业规模太大,企业对于转型改革有心无力,这也导致了大量钢铁工人失业。

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一)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巨额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之前,中国钢铁行业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的扭曲,应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此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向依靠出口拉动的钢铁行业倍受打击,此时,国家投资了4万亿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就使得原本扭曲的市场无法进行改革转型,变相的保护了一些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和落后产品,使得这些企业不断地扩大规模,依靠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存活,形成了所谓的“僵尸企业”。

(二)行业内部存在的自身强化机制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钢铁行业内部会出现一种自身不断强化的机制,在钢铁需求不足时,就会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多建钢厂及其配套设施,增加供给,在建设钢厂本身时,也需要钢铁,这就自身创造了很多需求,自身的需求带动自身的供给,两者不断促进,使得钢厂的规模持续扩大。在国家形势不好,世界钢需求量下降时,就要降低钢产能,由于钢厂规模太大,不容易进行减产,又不能全体停产,这就造成了钢铁产能的过剩。

(三)行业资金筹措引起的债务偿还与生产的矛盾

钢铁行业投资巨大,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而国企改革以后,钢铁企业开始转向银行申请贷款,在经济形势一片利好的情形下,这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规模经济的好处开始显现,但是,目前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利润极低,又有较高的利息需要支付。如果不生产,就无法偿还贷款跟利息,更无法继续从银行贷款度过当前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要想持续经营,就要偿还贷款,不断筹措资金,就要不断地生产钢铁,产生现金流,但是越生产,产能就越多,去产能就面临生产与债务偿还矛盾的窘境。

(四)僵尸企业众多,恶性竞争激烈

由于存在许多僵尸企业,他们之前生产的产品销售量太小,以致现在不再进行生产,就出现了大量裁员的现象,为了增加销售额,他们就打价格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落后企业拖垮先进企业,也会遏制新技术新发明进入该行业,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造成更多的过剩。

三、钢铁行业去产能解决对策

现今,我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也提出,不会通过“强刺激”投资来扩大内需,李克强总理也认为,此次过剩不是简单的产业周期问题,要立足全局通盘考虑,以硬措施解决当前产能过剩。

(一)延长钢铁行业贷款周期

目前钢铁行业正处于资金难关,银行如果收缩银根或者想短时间内收回贷款,对企业来无异于釜底抽薪,另一方面对贷款收回的可实施性也不大,因为企业现在处于现金流短缺的时刻。延长贷款周期,可以增加企业平稳运行的时间,更大规模更大程度的进行改革,而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银行突然抽贷。同时,可以让企业有更合理的预期,这是企业跟银行的双赢之举。

(二)发挥钢铁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政府倡导简政放权的国家形势下,钢铁行业协会应该适时发挥起自身作用,同时,政府也应该给协会以支持,避免因为经费不足而使协会运行不畅的情形。在运营过程中,协会应该向法国学习,进行职业化,商业化,专业化的运营,形成一条产业链,不仅仅限于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政府也要充分给予协会权利,不能让协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要引导其健康有效的运行。

(三)并购、淘汰落后企业

由于“僵尸企业”横行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新科技新发明的应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先进企业对一些“僵尸企业”进行并购,让落后的企业成为先进企业的附属,一方面扩大了先进企业的规模,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将落后企业、落后技术淘汰有利于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四)抓住“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机遇,加强国外合作,转移过剩产能

适逢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少钢铁行业抓住此机会,建立网上平台,优化钢铁产业链运营,进行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了“互联网+钢铁”的战略。同时,“一带一路”的规划,也加强了中国企业跟外国的联系,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将目标锁定国外的某些客户,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这给钢铁行业去产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要想进一步改变此格局,利用“互联网+”形成合作及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集团公司,形成规模经济,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

【参考文献】

[1]赵永升.法国行会分权去产能过剩[J].国际 82-83

[2]许美琪.我国“家具业”的去产能问题[J].木材工业 2013(3):25-28

[3]刘世锦.“去产能”光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 [N].人民政协报2015-05-05

[4]巴曙松,余芽芳.当前去产能背景下的市场化并购与政策配合[J].税务研究 2013(11)

[5]刘海民,“僵尸企业”打哪儿来,奔哪儿去?[J].中国冶金报,2015-12-30-,1-2版

第二篇: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摘要

钢铁工业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其投入产出间的时滞较长,极易引发产能过剩。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既与工业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有关,也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有关,还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要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就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细化政策的针对性。本文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进退出壁垒等三方面原因来深入探讨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形成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途径。

关键字:产能过剩;形成原因;解决途径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两大顽疾,两者通常同时出现,产能的无序扩张以及地方政府对小型企业的袒护在降低行业集中度的同时也加剧了产能过剩行业的压力。长期以来,钢铁行业是国家重点调控的产能过剩行业,产业集中度非常低。2012 年 1—11 月,我国钢铁市场规模前 4 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总市场份额的比重仅仅为 27.3%,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按照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属于典型的原子型,即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由于市场行为要受到市场结构的制约,这种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放大了投资需求,加大了投资波动的幅度,使得资源投入高度分散化,产业达不到规模经济,从而影响了行业盈利水平的提高。行业内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容易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和行业的产能过剩,从而严重影响行业发展的竞争力,增加产业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的难度。面对目前我国产能全局性过剩的盾,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改善市场结构迫在眉睫。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鉴于目前对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研究及国家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

后产能问题的研究较为不足,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是国外的经验理论研究不适合我国国内具体国情等,而通过本论文进行严谨详细的理论分析和数据分析比较研究,以便能为当前的政策制定者和相关领域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些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研究。

2、深入探讨我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问题,及所采取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所遇到的具体问题。

3、对当前政策有效性的定性分析与比较评价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措施。

对我国产能过剩的国际国内背景原因和形成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现实情况所遇到的问题,对国家所采取的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我国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措施,促进行业能够健康稳定成长,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相应的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研究也会对产业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方面能有一定的比较参考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本论文采用规范分析和定量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场和政策目标两个角度来探 讨,力图将研究建立在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坚实的现实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论文以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分析工具为基础,并结合发展经济学、政府经济学中关于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相应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对我国当前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的纵向发展趋势以及与世界主要产钢国的横向比较,从产业层面对我国当前推行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和效果进行深入研究,来探讨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1.4 本文研究思路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已有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的主要理论及 观点进行重新审视,指出这些理论中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和其理论解释对我国国情的适用性问题,并紧密结合我国钢铁工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以及市场供求结构平衡问题,对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钢铁产品的层次水平、产业价值链,产量能耗比等实际情况进行严谨分析研究,并据此对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效果进行分析。

第二章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研究文献述评

2.1 产能过剩概念的界定

产能过剩,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公认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理解,产能过剩就是生产能力相 对于市场需求而言出现过剩。具体指的是,人们经过投资建设而形成的生产能力所能够提供 的产品和服务已超出市场正常使用能力或购买能力的状态。结合我国的政策文本来看,产能 过剩并非指在市场经济周期波动中那种暂时性的产能富余,而应该指的是在转轨经济中特有 的长时间内生产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的现象。

2.2 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的相关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

陶忠元、褚丽彦[2011]等人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命题和经济实践的运行轨迹,得出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是影响钢铁产业供求的主要因素。提出要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国内外市场的建议。徐志伟、温孝卿[2011]提出了从存量资产优化角度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的观点。结合钢铁行业特点指出现存优化障碍,在对障碍的属性和来源进行区分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2)行业现分析状

韩国高[2003] 白江涛、赵湘鄂[2012]等人认为,我国钢铁工作作为一个生产周期长的行业,集中度严重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准入门槛低,阻碍落后产能难以顺利淘汰。必须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品结构升级。而陈玉千[2012]分析当前钢铁行业形势,得出是由于国内消费低速增长、出口限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并提出从加大国内个采矿力度、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技术创新、完善财税制度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3).政策及法律环境分析

王立国[2012]等人主要从产能利用安全监测预警状况方面分析,认为就采取监测预警、控制固定投资、总量调控、等方面有效措施。谢新超[2010]认为,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是由于钢铁行业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较高,主要是我国的体制性原因。这方面汤毅[2011]具体指出了我国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政策的法律依据,提出政策研究指导思想和原则。

(4).企业行为分析

史忠良[2012]及张乙明[2010]等人分析了产能过剩条件下企业的扩张和投资行为,指出预期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的技术标准限定,起了反向激励作用。建议减轻制度和技术的路径依赖,加强企业信息交流。

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研究重点

现有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其现状问题、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 加以充分分析论证,发展至今,已是比较完备。本论文也正是在这些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之 上,肯定我国当前钢铁工业处于国际产能过剩背景下,然后来研究我国近些年来推行的钢铁 工业中的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推向深入,以往的理论研究开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显得有些不很适用。而本文结合我国总体工业发展阶段、环境,以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和国内市场的总供求结构平衡问题、具体产业布局合理问题、产业的纵向价值链问题、政府干预政策目的和效果等问题来分析我国钢铁企业的重组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也正是要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方法,结合这些行业特点、属性和产业供求结构平衡背景问题来分析研究我国钢铁工业企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问题。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三章 产能过剩背景下钢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资本、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推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钢铁市场需求也已经逐渐转向板材类等高端产品,促使世界钢铁产业进一步向生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专业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和高耗能行业。钢铁工业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电力、煤炭、石油和水等原材料,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的钢铁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往往是工艺和技术设备落后,吨钢耗能很大,对周边环境也污染严重。因此,在当前世界铁矿石资源不足、煤炭能源供应紧张、水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认真研究钢铁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很迫切,本章将从市场供求、效益与价格角度去分析研究产能过剩背景下钢铁工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当前钢铁市场的供求问题

3.1.1 钢铁市场的总体生产情况

自 1996 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 1 亿吨首次成为全球产钢第一大国后,中国钢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03 年超过 2 亿吨,2005 年超过 3 亿吨,2006 年超过 4 亿吨,2008 年突破5 亿吨,2009 年,我国钢铁生产的粗钢达到 5.678 亿吨、钢材 6.92 亿吨和生铁产量 5.44亿吨。我国钢铁工业从 1996 年连续 13 年,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宝座,而且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到 2009 年,钢产量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达到了 46.6%。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 年2 月份全球63 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粗钢产量为1.233 亿吨,同比增长1.2%,较2011 年增长4%,日均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图 3-1 1997-2009 年中国粗钢产量和世界产量曲线图

资料来源:来自世界钢铁协会 Steel Statiation Yearbank.International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再来看各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指标是以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为依据的,这符合钢铁产业的工艺特性,也是钢铁工业的惯例。2008 年后我国大力推进钢铁工业的企业重组与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产业集中度在表面上有很快提高,但具体到质上的提高,还有待具体分析研究。

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由于钢铁消费强度减弱,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促使传统强势企业寻求从对立竞争逐步转向争取合作垄断竞争,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钢铁生产国家(地区)的兼并重组盛行,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我国的产业集中度始终没能按照国家政策规划的本来设计而实现提高,却显示逐年下降之势。而且由“进口国际铁矿石”到“中国钢铁业的大规模生产”到“房价的高涨”的产业价值链条,可以看到我国钢铁生产商的利润被国外铁矿石出口商和暴利的房地产行业这两头所分割,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低,所以才在产业链的两头都处于被动。因此,要适当提高钢铁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同时引导钢铁产业升级,就得加大企业重组的整合力度实施由表及里的有效整合重组。

3.1.2 钢铁市场的总体需求情况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我国钢材近些年的总体销售情况:2005年,我国钢铁全行业共生产钢材37117万吨,同比增长24.1%。2006年,全国生产钢材46685万吨,同比增长24.45%,同比增加钢材产量9172万吨。2007年生产钢材56460.81万吨,比上年增加10442.84万吨,增长22.69%。2008年,全国生产钢材58177.30万吨,同比增长3.56%,同比增加钢材产量2000.42万吨。2009年,全国生产钢材69243.72万吨,同比增长18.50%,同比增加钢材产量10809.71万吨。

我们还注意到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钢材生产和需求的迅速减少的情况,这也反映在我国钢材出口量锐减上。今后我们钢材需求市场将由于国内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及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不发达地区仍然可能成为钢材需求的主要市场消化空间等因素,很可能依旧能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同时要预料到国际市场的萎缩和饱和情况,以及近年来,世界钢铁生产的很大增长部分都是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所以,预计增速将有所放缓,因此,我国要合理调控钢铁产能稳定国内钢铁行业利润率及开拓钢铁出口市场等问题。

3.1.3 钢铁市场的价格总体走势

2004~2010年国内钢材价格指数与产能利用率走势对比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协会、WIND数据库。

由全球钢材价格走势及我国国内钢材价格走势,结合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当前全球钢材市场产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我国也面临全球及国内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当前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当前正在出台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投机过热等行为,并且在调结构的宏观经济政策下,必然会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引导和支持,限制那些对能源消耗大的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进口国际铁矿石谈判屡屡失败,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以及未来我国很大可能会出台开征炭排放税、环境保护税等政策,综合判断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稳定运行的走势,因此我国钢铁市场价格未来走势可能是一个价格趋于稳定,但可能仍旧徘徊在低于成本的价格区间内运行。今后,要想有效解决钢铁市场供求平衡问题,就必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有效的企业重组等政策措施。

3.2钢铁企业的效益问题

3.2.1钢铁工业的铁矿石进口问题和产业价值链

铁矿石、焦炭作为钢铁生产重要的原燃料,其供应充足与否、价格高低对钢铁企业经营运转及生产成本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关注上游资源——铁矿石、焦炭市场发展状况对了解钢铁行业发展十分必要。

2008年我国铁矿石进口总量达到了44414万吨,占全国铁矿石需求总量的58.9%。2009年2季度以后,我国钢铁产能迅速释放,钢企生产对铁矿石需求旺盛,从而带动了铁矿石供应增加。2011年在生铁制造成本中铁矿成本占60%以上。铁矿石涨价大大增加了我国钢铁行业购矿支出。2008 年进口铁矿年平均到岸价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格为 136.9 美元/吨,今年1 季度进口铁矿 137.09 美元/吨,其它原燃材料、人工工资、水电气税等各个方面都要比 2008 年高,但 2008 年国内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 136.66 点,2012 年 1 季度为 119.6 点,相差了17.06 点,降低了 12.48%。具体到价格上今年 1 季度钢材平均价格要比 2008 年全年低了 700 元左右,若按今年国内消费6.8 亿吨钢材计算,就相当于钢铁行业减少了 4760 亿元的销售收入,减少了几千亿元的利润,也相当于我们的下游用户减少生产用钢成本 4760 亿元。而 2008 年钢铁行业效益并不是很高,当年会员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3.44%,远远低于工业行业销售利润率平均 6%以上的水平。

所以我们要看到,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需要钢铁工业作后盾,而原料中的铁矿石,我国国内生产的产量已经不满足国内经济发展进程的需要,这就势必在钢铁生产中受制于国外铁矿石出口商,从而被迫将很大一块利润分割出去,给了世界主要铁矿石出口商。

3.2.2钢铁企业的经营效益

第一,钢材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推进城镇化建设将是钢材市场的最大亮点。但是,国家将继续严格房地产宏观调控,汽车、机械行业的增速难有大的提高,造船行业手持和新增订单仍下降等等,都会制约钢材需求的增长。预计国内钢材消费仍将保持增长,但增幅不会过大。随着需求增速的下降,钢铁行业产能仍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2年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5055亿元,将进一步增加新的产能,到2012年底,全国粗钢产能将达到9.7亿吨,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程度高、无序竞争严重,钢材价格难有大的提高。从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更多地表现为阶段性产能过剩,最突出的是板材,但部分高端板材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第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钢材出口难度增加。国际上对于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措施都是针对中国。2013年前两个月,就有美国、加拿大、欧盟、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8起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双反”案件调查或裁定。我国对钢铁产品仍采取较为严格的财税政策限制出口。尽管国内钢铁产品在品种、质量、结构等方面提升和优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出口难度会更大,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数量难有大幅度增加,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只能定位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

第三,钢铁产品成本费用呈上升态势,低盈利状况难以扭转。一是相对于钢材价格,钢铁生产成本费用上升的压力明显增加。由于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国外矿山企业垄断性强、中间炒作和金融资本影响大,进口铁矿石价格不仅与钢材价格涨跌不同步,而且一直维持较高的价位水平。今年,国际、国内有可能推出铁矿石期货,市场波动也会加大。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煤、电、油、运等原燃材料价格将呈上涨的趋势。

第四,企业资金风险增大,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货币政策结构性紧缩的基调并未改变,社会资金面仍呈紧张态势。并且,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银行对钢铁企业的贷款,在利率和贷款额度上均有限制。钢铁企业受经济效益下降的影响,资金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2012年,已有许多企业降低了折旧率,更有少数企业的亏损额已大于折旧额,许多企业都是靠银行借款、企业融资和拖欠货款维持生产经营,个别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100%。企业偿债压力加大,资金链越来越紧,风险不断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财务管理的工作难度。

3.2.3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

产能过剩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我国实施的“调结构,控通胀”战略有着重要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末我国的粗钢产能为8.63亿吨; 2012年1-11月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矿山)4556亿元,全年固定投资约5000亿元,增长3%左右,按固定投资增长估算,2012年我国新增钢铁产能超5000万吨。2012年末全国粗钢产能在9.2亿吨以上。另据目前冶金规划研究总院调查,到2012年末我国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而我国2012年钢材表观消费情况是: 2012年全国钢产量约为7.2亿吨。全年出口钢材5600万吨,折合出口粗钢5960万吨,全年进口钢材约1400万吨,进口钢坯约40万吨,折合进口粗钢约1500万吨,进出口相抵,全年净出口粗钢5100万吨。2012年国内粗钢的表观消费量约6.7亿吨。

我国9-10亿吨的粗钢产能,国内目前只有约7亿吨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有2亿多吨的过剩产能要消化,这是摆在当前钢铁行业最大的难题。

在国际上,如美国、日本都将78%的产能利用率作为评价产能是否过剩的标准。若长时间低于此临界值,则认为出现产能过剩。从国内目前已经形成产能和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正在建项目相加,我国有约10亿吨的粗钢产能,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消费约不足7亿吨,产能利用率低于国际评价78%的标准,粗钢产能过剩明显。

2009~2012年粗钢产量及产能利用率

资料来源:中国钢铁企业网

第四章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4.1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集中度水平低下

克拉克的市场结构决定模型表明,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大量新企业进入,进而直接降低现有顶端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另外,高速增长使得前期在增长诱导下进入的企业不断扩充规模,间接降低顶端企业的市场份额。

第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殊历史。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把钢铁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钢铁产品的需求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铁路运力严重不足,运输成本会很高,这使得一些内陆型的钢铁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拥有稳定的区域市场,承受着很小的市场压力,企业之间没有兼并整合的动力,因此,也不利于钢铁行业的集中。

第二,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缓慢,发展速度低于行业发展速度。从表 7 可见,2006 年以前,我国前 4 位企业的发展速度要远低于钢铁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我国的钢铁企业发展过慢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受市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场利益的诱惑,在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脱离了钢铁主业,将稀缺的资本用于多元化经营,特别是非相关的多元化经营并在 “脱主业化”经营的道路上走了很远,结果以失败而告终,严重影响了钢铁主业的发展,出现了钢铁企业 “大而不强、大而不专”的局面。

第三,民营中小钢铁企业数目增加,且规模较小。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时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和汽车行业等的飞速发展都使得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产业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吸引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同时,尽管民营钢铁企业规模小、技术差,但是民营钢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地扩大钢铁产能、满足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产量的快速增加大大削弱了大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对行业集中度的正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集中度。

第四,地方政府支持低水平重复建设使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仍大力发展能够带来高税收、高就业的钢铁行业,甚至越权违规审批,造成了钢铁企业的过度进入。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钢铁企业提供优惠,使得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盲目扩大产能,加剧了钢铁产业投资和生产分散化倾向。

第五,兼并重组障碍重重。首先,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而联合重组大多涉及国有产权的变更转移和重组,内部人利益群体基本倾向于维护对国有资产既有的独占状况,抵触社会范围内国有资本的重新优化配置。其次,利益分配问题成为钢铁行业跨层级、跨地区兼并重组裹足不前的障碍。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跨地区兼并重组难度增大,地方政府利益问题难以协调。再次,我国钢铁行业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低下,一旦进行兼并重组,企业需要按照正常市场经济体制安置大量的富余人员和退休人员。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企业和当地政府均无经济实力来有效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4.2 我国钢铁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下

从钢铁产品生产结构上来看,大都是低附加值、低档次产品,产品差异化程度小。在我国,低附加值的线材产品在钢铁生产中比重过高,而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板材产品却供不应求,需要大量进口。对于这种低端的线材产品来说,由于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受国内基建项目的影响较大,一旦建筑业的需求大幅下降,这类产品将供过于求。激烈的价格战将推动厂商扩大生产能力,降低平均成本,以取得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钢铁行业的过度供给和产能过剩。

4.3 我国钢铁行业进退出壁垒状况

第一,我国钢铁产业的进退出壁垒机制不完善,即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使钢铁产业在近几年形成了企业过度进入状态,大量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老化的中小企业涌入,大量国际上淘汰的工艺和设备出现在这类企业当中。产品结构不合理、低水平产能占有相当比重。2011 年,我国仍有年产 7 500 万吨生产能力的小高炉在运行,年产2 500 万吨的小转炉和小电炉也在生产运行。钢铁行业进入壁垒失效降低了现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钢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第二,我国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使其倾向于支持和保护某些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企业、利税大户。我国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始于2005 年,但是各年定下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不仅没有完成,在地方政府的暗中保护下,由当地政府批准和企业自主建设,将原属于淘汰范畴的项目经过改扩建投产成更大规模的项目,出现了钢铁行业产能不降反升局面。

综上所述,我国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非集中型市场结构,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以及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都使得钢铁行业大量企业过度进入,企业间缺乏兼并动力,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和生产能力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

第五章 解决路径研究

5.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行业投资管理水平、优化行业投资结构

5.1.1 深化体制改革,抑制过度投资

一方面,通过理顺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及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权和事权相对应,降低地方政府不当干预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改变以辖区内 GDP 增长为主要考核晋升标准的体制,把反映经济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遏制地方政府的热衷于投资驱动发展的惯性。另外,在投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项目审批程序以及市场准入管制和技术标准准入约束,从根本上抑制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投资“风暴”的轮番角逐。

5.1.2 统筹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需求

鼓励钢铁企业立足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兼顾和两种资源的互补,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的重新布局和战略调整。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龙头,通过强化研发激励与考评,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进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适应度,进一步激发国内外市场需求。尤其是要加强海外市场环境的跟踪调研和贸易摩擦协调,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份额。5.1.3 积极鼓励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进行海外矿山投资

近年来,铁矿石、焦炭等钢铁原材料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我国钢铁行业生产成本高企、利润空间缩小甚至亏损运行,产量增长受到限制。铁矿石是钢铁行业的重要原材料,我国矿产资源短缺,铁矿石自给率较低,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然而由于国际三大供应商的垄断,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我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进口价格的谈判上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从而使得钢铁行业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制约,大量厂房设备因为原材料供应不足而出现闲置状况。因此,在加大国内铁矿资源勘探力度的同时,应鼓励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海运市场、码头、海外矿山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加大找矿、探矿和开矿力度,增加铁矿石的长期供给,从而在铁矿石的谈判上占据有利地位。5.1.4 严控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近年来,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是行业产能规模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因此,利用各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抑制钢铁行业投资过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部门抑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包括制订合理的环保、能耗标准以及市场准入门槛,严控新上项目,从土地和信贷两个方面严把项目审批关;同时,钢铁行业要充分认识到淘汰落后产能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落实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从而促进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5.2 完善钢铁产业政策

5.2.1 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

市场经济是个自然的优胜劣汰过程,竞争的结果是资源向效率比较高的行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业和企业集中。国家的直接微观干预会打破这种自然选择过程,甚至也使得经济主体通过非市场手段俘获政策制定者的不良现象更为严重和普遍,由此进一步扭曲了市场过程的有效运行。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以间接干预为主,对行业发展提出宏观指导建议并主要通过环保、安全、能耗等规范行业的发展。

(1)避免行政权对增量投资的过渡介入

存量资产的结构性失衡直接影响了其优化效率,间接导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提高存量资产优化效率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困局的前提是增强存量资产的流动性,关键是增加供求结构合理的可交易标的,基础是增量投资结构的合理化,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目标是避免行政权对企业投资行为和存量资产交易行为的过渡介入,使产权主体真正依据市场规律进行投资和交易决策。

(2)创新产权交易制度

考虑到行业特性和资产属性,各地现有产权交易平台远远不能适应钢铁行业存量资产优化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专属的存量资产产权交易市场,以有效实现交易信息与产权交易业务的合理对接,有力推动资产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规范、高效、有序流转。

(3)加强产业政策执行力

钢铁工业自身特点决定了钢铁企业需要具备充盈的资本、丰富的能源和原料、产品研发队伍和高端技术设备,这就决定了我国钢铁工业需要克服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应不足、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等问题。产业政策从宏观层面对能耗指标、水耗指标、土地利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但在国家有关部门和钢铁协会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来自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的阻力。落后产能迟迟不能裁汰,直接延缓了改变当前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状况的钢铁产业结构优化进程。5.2.2 减轻制度性路径依赖

(1)改进国有钢铁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改变单纯以规模、市场份额为企业绩效的衡量标准,应以经济利润和企业价值为主,考虑企业的长期利益。

(2)推进矿山资源产权改革。目前矿山资源属于国有企业的资产,事实上导致了资源价格的扭曲,应加快推进矿权改革,尽快推出资源税,促进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3)减少政府对钢铁企业的行政干预。加大金融监管力度,防止地方政府以优厚的/配套0条件或其他因素来诱使银行对本地落后钢铁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从源头上切断一批技术水平落后、污染环境、长期资不抵债的地方性中小型钢铁企业的生命线。

通过上述举措,在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宝贵经验的同时,探索一条存量资产重新配置或有效退出的新路径,进而有效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困局。

5.3 优化钢铁行业产业结构

5.3.1 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市场需求的冲击,实质是对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的冲击。钢铁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为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受冲击影响快,回暖效果慢,增产不增收,这些都与钢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发展方式粗放,产能过剩等密切相关。因此,面对后危机时代的严峻挑战,加快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1)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跨地区联合重组,协会将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即将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2)按照国内市场需求特征和企业比较优势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既要考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本企业产品竞争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和先进产能过剩。目前中厚板、无缝管等产品的市场形势严峻,与企业盲目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密不可分。

(3)提高产业集中度

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规模大、分布散,中小钢铁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弱,产业集中度低,这些特点不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政府的有效管理。如果市场没有足够的动力,政府有形之手可以出台适当的产业政策予以推进。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推进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重组,在保障内部人利益的前提下,发挥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统筹规划、联合重组组建跨层级、跨所有制的产权多元化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推进跨地区重组和区域内重组,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的同时,实现区域合理布局。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5.3.2 构建和谐、可持续的钢铁行业发展环境

(1)呼吁政府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税收征管,加大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并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2)企业要从规模效益型发展模式,向依靠科技进步的品种质量效益型、资源能源节约型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精细化经营转变,不能再搞单纯产能扩张。

(3)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要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强国家重点建设急需的,对标准升级有带动作用的,满足下游行业扩大出口的,以及能够替代进口的产品的开发;大力开展绿色钢铁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升级工作,尽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协会将积极争取国家对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并组织企业协同进行技术攻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广平台,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共享。

5.4 发挥行业协会信息优势,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引致增量投资的盲目,未来预期的不确定引致存量资产的呆滞。因此,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信息平台建设成为钢铁行业缓解产能过剩问题的必然要求。5.4.1 信息平台在钢铁投资中的作用

行业信息可以划分为产品供求信息和存量资产交易信息。在产品供求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期货市场作用。虽然2009年4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推出了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对两种产品的未来供求关系及价格走势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指引,但现有品种还远远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逐步增加钢铁期货 交易品种,在一个生产周期开始之前就使买卖双方根据期货价格预期未来的供求状况,指导产品的生产和需求,进而较为准确地核定合意存量资本及供交易资产数量,使钢铁产品期货市场真正起到提供信息、稳定供求、优化存量的作用。在存量资产交易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应着重整合全国的信息渠道。一方面,借助我的钢铁、中国钢铁网、中国冶金网等现有网络平台,新增包括固定资产设备和大宗原材料在内的主要存量资产供求信息以及钢铁企业产权整体转让信息,通过增加信息的对称性强化资产的流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考虑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牵头,建立专门的行业存量资产交易信息网络平台,以降低产权交易的信息成本,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行业产能利用效率。5.4.2 加强钢铁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引导

(1)定期预测市场需求,发布预警信息。钢铁工业协会应定期举办行业信息发布会,根据国际钢铁市场需求、国内下游产业需求,整合各大型钢铁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期,及时发布产能过剩预警信息。

(2)充分发挥钢铁工业协会的协调机制。通过大中型钢铁企业的价格协调、生产协调、进出口协调等举措,稳定钢材价格和产能,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3)继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水平重点是认真总结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协会的作用和经验,认真查找不足,以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研究

第三篇:银行产能过剩自查报告

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利好不断,从优先股到定向降准,从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但资本市场的反应仍停留在间歇性和脉冲式的波动阶段,一波短暂的上涨之后又归于沉寂。虽然银行业业绩仍保持增长,大家也认可银行股价值被低估,但银行股的估值仍在历史底部徘徊。

一般而言,经济下行周期,市场更关注银行业的风险,却不自觉地淡化所谓业绩增长。在2014年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银行业似乎仍能独善其身令人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但数据显示,藏在业绩增长背后的不良贷款却是银行业心中无法诉说的痛: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实现七年双降之后,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反弹,并延续至今;从2013年年初开始,不良双升趋势已较为明显,16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呈现或多或少的趋势性上扬态势,且有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本呈现直线增长趋势,区别只是增长幅度不同而已。

7月25日,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再创201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024亿元。虽然坏账率上升较为温和,但市场认为这是保守估计的结果。一个事实是,从2013年开始,各种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已呈现多点扩散的趋势。从个别地方担保资金链断裂、虚假融资单崩盘来看,实际情况只会更糟糕。

具体来说,当前银行业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由于前两个领域与政府利益休戚相关,并或多或少有政府隐性担保,虽然市场一直喊狼来了,但管理层却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向市场传递整体风险可控的维稳信号。综合分析,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近期爆发整体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这样,当前银行业最突出的风险爆发点就在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上。

央行2013年10月发布的新闻稿显示上述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中国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压体现在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严控。从数据上看,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较低。截至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自2011年7月以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个位数水平。

这表明,至少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已经明确了坚决去产能化的政策举措,意味着银行向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就会收紧,这一方面会带来经济增速短期内的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去产能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明显。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下行通道,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双升,这是第一位的原因;而国内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也是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这两点将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资产风险构成致命的杀伤力。

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重压

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新思路下,哪些产能过剩行业是银行贷款的集中发放区?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可能集中爆发的领域主要在哪?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其实,早在2013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包括19个行业的1294家企业;随后的8月,发改委发文称,将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并将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和船舶列为产能过剩重点行业。截至2013年10月,上述五行业总资产为11.5万亿元,总负债为7.7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7%,其中船舶行业资产负债率最高为70.6%,水泥行业最低也达到60.4%;钢铁行业负债规模最大为4.2万亿元,平板玻璃负债规模最小为883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规模在7.7万亿元,这其中包括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两部分。如果参照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可以计算出五大行业有息负债/总资产的比例在45%左右;其中最高的是有色冶炼行业,约为48%;最低为船舶制造业,为38%。根据这一比例,我们推算出五大行业的有息负债总规模约5.15万亿元。有息负债有间接融资(贷款)和直接融资两个来源,其中贷款占绝大部分,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大概在500亿-600亿元,再扣除信托等其他融资,整体信贷规模约在5万亿元左右。

按照国际标准,产能的正常利用率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说明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以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为例:目前中国粗钢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6%,产能利用率为70.8%;电解铝产能占全世界的42%,产能利用率约为72%;水泥产能占全世界的60%,利用率为73%;平板玻璃产能接近全球1/2,利用率为68%;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这表明上述五大行业均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而一些行业只有50%的产能利用率,说明当年加杠杆上产能的举动多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今,从产能去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业的产能进化可能面临较大的难度,但在国家三令五申的严厉督导下,产能去化进程可能会加快,否则,对全局经济的发展将是一大制约。

实际上,产能过剩的进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只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才被提起,关于五大行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管理层也不是没有提示产能过剩的风险,但在经济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在唯GDP增长的指挥棒下,也只能不停上马项目,进行大量重复投资和建设。

过去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27%,高投资率带来了高经济增长,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祸根。但在上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周期,产能过剩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但并不起眼,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被飞速发展的基建和房地产所掩盖。尤其是2003年到2007年这5年,可以说是周期性行业的甜蜜期,高速扩张的投资和负债使得五大行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后,在经历了2008年、2009年的经济低迷后,由于四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使得本已开始收缩的周期性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刚一开始即被迫停止,使得产能继续扩张。从那时开始,已经注定了产能过剩行业在未来必然会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产能去化周期。

分行业来看,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当属钢铁和有色冶炼加工两大行业,由于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使得行业集中度低且有息负债高,加上相关企业往往是地方的支柱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财政支持,产能去化进程非常慢,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倒退。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全行业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而造船业境况相对较好,由于其集中度相对较高,有息负债率在五大过剩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且景气程度和全球经济状况相关性更大,因此,虽然造船业仍处在景气下行通道中,但盈利能力明显好于钢铁和有色。而水泥行业整体情况则更为乐观,其盈利能力在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中最强,这主要得益于一方面管理层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颁布38号文和7号文,坚决控制了新增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期产能去化的压力;另一方面,水泥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使得区域龙头对价格和产能控制能力较强,从而导致行业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困境重重唯有加速产能去化

同为高风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与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仍有所不同,拿政府的有保有压的政策举例,产能过剩行业是属于坚决要压掉的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不去产能,经济无法调结构,保增长也无从谈起。而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虽然也要压,但却不像产能过剩行业那样几乎是无条件地打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还有保的意思。以房地产业为例,最近各地不断放松限购的政策即为明显的现身说法。

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基本上都属于重资产、高杠杆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7%,有息负债率达到45%,这使得其日常经营对利率指标的敏感性很高。如果保守按照负债成本7.1%计算(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5%),那么,五大行业平均财务费用会影响其ROA约4.2个百分点。而金融去杠杆和社会负债压力使得资金价格短期难以看到向下的拐点,这反而将持续加重其财务压力。

除负债成本压力外,五大行业还面临资金可得性的压力,在去产能政策导向性越来越明显之际,这种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产能过剩行业普遍缺乏信用支撑(如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和盈利保证(房地产行业仍有较高盈利能力),银行在宏观调控政策指挥棒下,即使心有不甘,也会或快或慢地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等相关领域,结果只能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除了资金压力导致财务成本增加外,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都属于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其相应的环保成本也会不断上升。以宝钢股份为例,其在2012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当年环保成本总计约32.7亿元,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吨钢环保成本约136元。中国年钢铁产量约为7亿吨,假设吨钢环保成本100元,则仅环保支出就高达700亿元,这样会大致影响行业ROA约1.1%。

如果说财务压力和环保成本只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困境的话,那么,从宏观层面来分析目前产能过剩产业的处境,结果是同样不容乐观。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在完成产能去化之前,产能过剩行业的总体趋势基本是下行,其面临的困境或许会长期存在,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高度依赖投资的现象,而投资往往会造成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中国的产能过剩,与长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方式有关,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求消除产能过剩。目前,五大过剩行业的产能都接近甚至超过全球产能的50%,而中国GDP仅占全世界的10%左右,过剩行业的产能明显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产能去化趋势无法逆转。而且,大部分企业也不具备在海外市场竞争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过剩产能外部消化渠道也走不通。

此外,产能过剩行业长期以来难以有效进行产能去化的重要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刻意保护外,还在于中国长期以来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强调调结构为主的新型调控思路的背景下,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而且,从投资的效率来看,这种模式也已经日薄西山了。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率降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数据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09年的8.1%降至2012年的3.6%,而每拉动1%的GDP增长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06年的2万亿元升至2012年10.4万亿元。这表明通过持续的货币扩张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固有发展模式,不但不能有效改善经济增长前景,反而会因为对有效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而压制经济的潜在动力。因此,过剩行业的产能去化只能进不能退。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正在暴露

从信用风险角度看,目前银行业主要面临着三大信用风险:即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这三个方面的贷款合计为40万亿元。根据审计署的统计,地方政府债务约18万亿元,其中银行融资约12万亿元(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而银行业表内房地产贷款约为15万亿元,表外贷款规模大约在5万亿-10万亿元,整体规模约为20万亿-2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规模约为5万亿元,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其中钢铁行业占比最大。

与其他两类贷款相比,由于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当前调控限制的重灾区,其风险不但会率先暴露,而且还有一个逐渐扩散、蔓延的过程。政府平台融资主体虽然缺乏有效的还款来源,但依托较强地方政府信用支撑以及各类行政资源做后盾,即使在当前调控不断深化的情形下,其仍具有较高的融资可得性,通过借新还旧、同业非标等创新手段使得平台贷的问题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得以持续下去。而房地产业虽然面临房价下跌、投资不足的困境,但房地产企业目前盈利能力仍较强,在房价未出现大幅调整前仍具备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况且许多大型房企也乐于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因此,它们仍是银行较为偏好的贷款投放主体。

而五大产能过剩产业由于盈利能力差,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撑,银行对其态度基本上是限制放贷,甚至是逐步清退,因此,其融资可得性差,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叠加会使其风险较其他两类贷款更早暴露。

具体分析,产能过剩行业有以下几个劣势:1.盈利能力差。加权ROA水平为1.9%,远低于工业企业7.8%的平均水平;2.负债率高,融资可得性弱。五大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并且相较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其在信用支撑、抵押物和盈利方面均处于弱势,银行对其基本持逐步清退的态度,使其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3.产能严重过剩。中国五大行业产能占全球的40%-60%,产能利用率在50%-70%,远低于正常产能利用率80%的标准。

因此,相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会较早暴露,加上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上行周期中,银行业不可避免发放了大量此类贷款,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它已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的第一棒。

那么,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的暴露将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约在50%-75%,而根据国际标准正常产能利用率应在79%-83%,这意味着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大约8%-35%的产能将被淘汰。而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过程必然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提出严峻的挑战。

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如果假设产能过剩行业未来两年经历产能去化后,达到正常产能利用水平(80%),五大行业整体的产能去化率约为11.2%,按照约5万亿元的总贷款规模计算预计将产生不良贷款约5700亿元,相应地这会增加银行潜在不良贷款率约80个BP。如果按照100%拨备计提进行测算,这对未来两年银行业的利润影响约在16%-17%之间。

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在悄然潜行。在经济增速下行和内外需收缩的压力下,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从2013年年报和2014年一季报来看,各大银行都感受到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不过,化解长期积累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一蹴而就,不少银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银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之忧

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管层态度很明确。银监会提出,要强化风险监测,及时监测掌握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情况,严格监测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对违反规定向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提供授信的行为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严厉问责。在严格监管与各银行信贷政策调整的引导下,银行业开始将信贷资源转向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领域。

截至2013年年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冶炼、船舶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6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555.43亿元,降幅为3.26%。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各大银行对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早已提前布局。名单制管理、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环评一票否决等信贷政策相继出台,目的就是银行业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新增贷款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国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风险领域采取的对策是,情况要明,动手要早,思路要新,办法要多,管理要试,拨备要做。

总体来说,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堵为主、疏堵结合。五大行虽然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均有大量信贷投放,但对象主要是产业里的龙头企业,因而在逐步减少信贷存量的同时,适当进行新增信贷的投放更有利于风险的逐步释放。但对过剩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只能以堵为主,积极化解。

据了解,工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了严格的行业限额管理。同时,通过推动并购重组、创新信贷方式,实现促进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工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减少199亿元,不良率较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至0.79%。

但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和盈利前景堪忧,尤其是对产能过剩企业而言,要想在短期内进行结构调整并非易事,因此,现实中不少银行在处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方面,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

虽然监管层的态度很坚决,但对银行而言,单纯靠堵的方法可以阻止增量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很可能导致银行业的信贷风险大面积爆发。因此,银行在监管和灵活处理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方面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平衡,有时候不想抽贷,但又不得不抽贷。

面对不良信贷增加的压力,银行其实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帮助产能过剩企业渡过难关,但又有些力不从心。产业兼并重组往往需要巨量资金,在目前情况下,且不说监管政策是否允许,兼并重组造成母公司主体变更从而引发的财税分配就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

此外,银监会提倡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杠杆助推挖掘市场潜力、引导需求升级,运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相对过剩产能与潜在有效需求合理对接。但这个过程必然涉及信贷资金的增量投放,这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作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办法,在宏观规划前提下的兼并重组、产能转移势在必行,而未来银行或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具体来说,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手段,产业并购重组是在政府协调基础上的市场化操作,而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摩根在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并购案非常有借鉴意义。它们的经验是,银行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行业客户信贷数据,完全可以牵头行业的大型并购交易。这样的兼并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而且在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既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兼并重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一批过剩产能,而银行作为重组资金的提供方,其不良资产的及时核销和打包转让,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也需更加灵活的操作。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此前出口部门开始产业整合,令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压已经超过了18个月,预计将持续至少两年。而此次调整产能过剩对银行业资产带来压力的持续时间只会比两年更长,因为它的问题更大,银行和政府需要平衡的利益更多,会在一个更长的时间里持续释放压力。

第四篇: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我区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为有效的化解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区积极建立全区化解过剩产能情况报送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定期报送化解过剩产能情况。

报送内容主要涉及化解过剩产能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淘汰压减产能情况,水泥等行业运行及在建项目情况,以及行业建设项目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等情况。

为建立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长效机制,我区将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等多重措施,合力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各项工作。

第五篇:吉安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吉安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吉化解产能办字〔2018〕6号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打击制售“地条

钢”违法行为的通知

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1月22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会后,省政府副秘书长宋迪维对全省取缔“地条钢”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刻汲取黑龙江、吉林两省多起顶风违法建设生产“地条钢”案件以及鹰潭、上饶、吉安泰和等地铸造企业违规生产钢

—1—

坯问题的教训,不遗余力、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各项任务,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新的问题出现。现将我市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会议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扎实工作,经过一年来的集中整治,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地条钢”产能得到有效取缔。但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较强,特别是随着钢材价格回升,获利空间加大,近期个别地区出现了顶风新上“地条钢”企业(加工点)事件,反映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会议专门部署了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任务。要充分认识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办法,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做到驰而不息、常抓不懈,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2.落实任务要求。坚持法治化原则,坚定推进取缔“地条钢”,持续严查严防严打,该拆除的“地条钢”设备要不留后患,该问责 —2— 的要坚决问责。进一步明确地方、部门各项任务要求,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联合执法,更加注重举报响应,建立健全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有效机制,严惩违法建设生产销售“地条钢”的企业,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取缔“地条钢”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3.压实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取缔“地条钢”工作负总责,要明确分管负责同志,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省直部门、地市(州)政府的职责分工,落实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要求。要借鉴有些地区取缔“地条钢”层层传导压力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将责任制网格化管理细化到乡镇,确保责任到人、不出现盲区。

4.落实部门责任。环保、国土资源、质检、安全、海关、工商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按照部门职责分工,明晰责任主体,落实责任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切实把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强化诚信约束,将违法建设生产销售“地条钢”的企业和有关人员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5.聚焦易发领域。各地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要对以下情况保持高度警惕:假借铸造名义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的铸造企业;假借特钢名义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的特钢企业;已取缔“地条钢”产能的企业;废钢资源丰富、钢材需求旺盛的地区;地处偏僻、监管难度大的地区;历史上没有“地条钢”产能、监管经验

—3—

和能力不足的地区。

6.认真排查核查。各地区在梳理总结取缔“地条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要针对当前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有效措施。会后,各地区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本地区全覆盖、无死角的大排查,加强对用电量异常企业的监测,消除“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隐患。对大排查中发现的“地条钢”企业,各地区要严肃核查,依法依规、从严从重惩处相关企业,对于隐瞒不报、查处不及时不坚决的,严厉追究有关方面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不得姑息。

7.加强督促检查。部际联席会议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采取召开督导会、进行约谈、赴实地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地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强化“地条钢”督查机制的同时,部际联席会议将于2018年上半年对“地条钢”易发多发的地区,组织开展一次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专项大检查,进一步巩固取缔“地条钢”成果。

8.完善举报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定了《关于建立“地条钢”及违法违规产能举报响应机制的实施方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设立了“地条钢”及违法违规产能举报平台,并规范了举报、核实、查处的工作流程,确保举报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各地区要在用好上述举报平台、完善本地区举报平台的同时,尽快健全举报响应机制并制定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告。

9.严肃追责问责。如果出现向部际联席会议举报或在部际联 —4—

席会议开展专项大检查期间发现顶风新上“地条钢”企业、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问题,且有关地区核查不及时、处理不到位,部际联席会议将按照查处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的方式,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钢铁工业协会等 12 个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省(区、市)新发现的“地条钢”企业从项目合规、产能置换、产品质量、用地审批、环境保护、施工许可、安全生产、出口监管、纳税情况、注册登记、银行信贷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若违法违规行为属实,将上报国务院严肃追责问责。

10.发挥舆论作用。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组织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讲“地条钢”的危害和国家钢铁工业的政策,向国内外宣传取缔“地条钢”成效,充分体现我国取缔“地条钢”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发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地条钢”死灰复燃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形成全民监督的舆论氛围。

二、省政府指示要求

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省政府副秘书长宋迪维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击“地条钢”工作,省领导多次指示、批示,要求做到“零”容忍、实现“零”存在。2017年,全省取缔“地条钢”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

—5—

段性的成果。但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上涨,近期我省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有一些铸造企业和特钢企业顶风违规生产的情况,说明取缔“地条钢”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长期任务,需要大家长期不懈的坚持抓下去。

宋迪维强调,刚才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通报了黑龙江、吉林省对近期发现的“地条钢”案件的查处情况,并对下一步做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进行了部署,大家要认真吸取教训,回去后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工作部署,并就抓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讲了三点意见: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钢铁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打击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打击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大家要认真吸取黑龙江、吉林省的教训,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切实将遏制钢铁违规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决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对本辖区打击取缔“地条钢”专项行动负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好工作职责。

—6—

2.进一步严格监管,注重实效。为巩固我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果,严防已退出产能和落后、“地条钢”等产能死灰复燃,省里专门制定下发了《江西省取缔“地条钢”遏制违规新增钢铁产能的长效监管机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但是近期鹰潭、上饶、吉安等地还是发现了一些铸造企业“挂羊头卖狗肉”违规生产钢坯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客观上的问题(如有些铸造企业隐蔽生产钢坯,白天搞铸造、晚上搞钢坯,千方百计躲避检查),但更主要的是主观问题,有些地方领导认识不深刻、麻痹大意,认为本地没有钢铁企业,对排查走过场,上报监管月报也马虎应付,结果就出现了问题,一些干部还被问责。各地要明确每户钢铁企业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要参照省工信委的作法,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对接到的举报信息要做到“接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强,各地要进一步对钢铁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和具有中(工)频炉的企业开展全面的排查,确保全覆盖、无死角,要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排查,决不能走过场。同时要将上述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坚决防止“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如再出现问题要严肃问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3.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好江西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西省钢

—7—

铁行业遏制违规新增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等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的要求,加强协同联动、强化监督检查,继续保持打击取缔“地条钢”的思想不松、机制不变、人员不撤、工作不懈,对全省境内“地条钢”零容忍、出重拳,始终保持对“地条钢”盯紧看死、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2018年,全省还将继续执行打击“地条钢”严禁新增产能监管月报制度,各地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相关监管工作,省化解产能办还将对各地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创新监管方式,通过加强用电监管的形式,从用电源头上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我们和国网江西电力公司将下发《关于加强用电监管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通知》,要求各地供电部门将根据各地提供的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予以重点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当地有关部门;新增容量较大的钢铁、铸造等企业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时,应事先向同级有关部门备案,经审核同意后,供电部门方可受理。

三、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有关要求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在巩固前期打击取缔“地条钢”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层层传达。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和部分省接连对新增“地条钢”产能作出通报、对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作出部署,—8—

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坚决取缔“地条钢”的决心。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关键设备转移快、隐蔽性强,各地务必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充分认识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本次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个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确保政令畅通,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2.加强对易发领域、重点企业排查监管。各地要加强对铸造企业、特钢企业、已取缔“地条钢”企业、废钢资源丰富和钢材需求旺盛地区、地处偏僻监管难度大地区、监管经验和能力不足地区等6个易发区域的监管,不留监管死角,彻底清除“地条钢”滋生土壤。为彻底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各级负责打击“地条钢”生产销售的市场和质量监管部门要建立涉钢(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和具有中(工)频炉企业等重点企业台账,包括企业名称、法人、具体位置、主要装备及数量、产能、工艺等信息,定期更新台账内容,实施“一企一档”管理,实施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非法转产“地条钢”行为。

3.加强用电监测排查。各地供电部门对夜间用电量较多、用电量激增或波动较大的涉钢(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以及具有中(工)频炉企业加强用电监测分析,对出现用电量异常的企业及时通报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新增容量较大的钢铁、铸造等企业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时,经同级有关部门备案审核同意后,供电部门方可受理。

—9—

4.继续做好月排查工作。各地要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园区和职能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重点企业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各网格监管责任人;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全覆盖、无缝隙、零死角;对经查实存在问题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取缔、决不姑息;要及时、如实、按要求上报当月排查监管报告。

5.完善举报监督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市政府网站统一向社会公布市工信、发改、市场和质量监管、规建等相关部门举报受理电话,对接到的举报信息做到“接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参照省里,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对查实的有效举报,给予一定的奖励。

2018年2月6日

吉安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2月6日印发

—10—

下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江苏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威胁日见增强,部分行业如钢铁、纺织、水泥和石化等供过于求。长期的产能过剩将在产业升级、价格波动和银行......

    国家针对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配套政策

    国家针对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配套政策 一、政策集中学习最近国家针对煤炭行业去产能问题,出台一系列宏观性意见和配套措施,其中与人员安置和生产劳动组织有关的政策要点如下: (......

    钢铁行业去产能: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共存

    钢铁行业去产能:商业银行挑战与机遇共存 字数:2476 来源:银行家 2016年10期字体: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推......

    环保标准执行是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方面

    环保标准执行是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方面 [本文来源:中钢网]2016年上半年,由于钢价大幅上涨,绝大部分钢铁企业开始扭转此前的亏损局面,尤其是3-4月,钢材生产利润曾一度高......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投资......

    煤炭行业去产能深入 煤炭行业进出口回顾情况分析

    煤炭行业去产能深入煤炭行业进出口回顾情况分析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列为五大重点任务。今年5......

    探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分析

    探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和产品种类复杂多样等特点,极易引发产能过剩问题。近几年来,国内钢铁行业总体陷入低......

    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

    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 2013年的中国制造业热词应该包括调整结构和产能过剩。因为从很多数据和经济形势的走势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多重不利因素,其中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