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

时间:2019-05-12 16:2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

第一篇: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

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

2013年的中国制造业热词应该包括调整结构和产能过剩。因为从很多数据和经济形势的走势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多重不利因素,其中最为人们所热议的当属结构性失衡造成的运行不良和业绩下滑。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恰好在这样一个经济漩涡之中心,也就是说,工程机械是人们公认的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之一。这一点从近几年来装载机、挖掘机、旋挖钻、起重机等等一系列产品产量的生产与销售中可以看到,似乎在2010年前后的峰值,已然成为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对于很多市场人士而言,这就好比一个正在狂奔中的人,被外力突然打断,硬生生地让奔弛的脚步戛然停滞,其痛苦和不甘可以想像。然而这种现象的发生却并非偶然。有研究者告诉我们,工程机械行业包括了十八大类近万种产品,涵盖了生产、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品。它的产品之丰富、涉及产业之广泛,超乎了大多数人的想像。简而言之,很多生活中的工具品,比如水泥抹平、庭院除雪等等,说起来都是工程机械。但是在中国,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等大型、超大型产品制造,因此而形成了工程机械产品种类不多并不断向大型化发展的印象和趋势,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工程机械产品的“一窝蜂”制造,因此而形成产能过剩也就不足为奇了。

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其实是一回事。分析以上原因,在观察者来看,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在越来越多的高端、大型化趋势背景下,同时隐现了小型及实用型产品的市场需求。目前这一类产品的市场应用与推广还十分贫乏。有事实为例,曾经被外资品牌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的挖掘机,在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后,终于在2010年前后扳回了半壁江山。改变这一局面的数量突破口,正是小型挖掘机以及中端主流挖掘机产品。

通常人们的心目中,工程机械大概属于比较粗放的产品。得益于中国的基本建设等投资拉动,以往时期,国内市场多来自于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基本投资如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大型项目上,总之一个“大”字,基本注定了小型机械的发展尚无明显机会或者与市场缘份尚浅。

然而风水总是轮流转的,今天和未来的市场表明,小型工程机械的发展蕴藏了极大生机。从一些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中国市场仍然大有可为,小型工程机械市场机遇已经来临。小型工程机械将会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又一股新生力量。产能过剩与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个并存的形态。调整已经势在必行,或者换一种方式和思路,将会赢得又一片新天地。

第二篇:工程机械行业分析

一、行业概况

1.基本概念

按国家统计局对行业划分标准,工程机械行业分属于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大类行业,具体分为起重运输设备制造(C3530)、建筑工程用机械制造(C3613)和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C3614)三个小类行业。

2.分类及特点

按产品用途分类,工程机械可分为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叉车、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桩工机械、混凝土机械、凿岩机械及专用零部件的等十三大类。

(1)挖掘机

常见的挖掘机结构包括,动力装臵,工作装臵,回转机构,操纵机构,传动机构,行走机构和辅助设施等。挖掘机最重要的三个参数:整车重量(质量),发动机功率和铲斗斗容。

挖掘机常见的分类有四种:常见的挖掘机按驱动方式有内燃机驱动挖掘机和电力驱动挖掘机两种,其中电动挖掘机主要应用在高原缺氧与地下矿井和其它一些易燃易爆的场所;按照行走方式的不同,挖掘机可分为履带式挖掘机和轮式挖掘机;按照传动方式的不同,挖掘机可分为液压挖掘机和机械挖掘机,机械挖掘机主要用在一些大型矿山上;按照用途来分,挖掘机又可以分为通用挖掘机,矿用挖掘机,船用挖掘机,特种挖掘机等不同的类别。

(2)叉车

叉车在企业的物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广泛应用于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是机械化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的高效设备。

叉车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内燃叉车、电动叉车和仓储叉车。内燃叉车一般采用柴油、汽油、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发动机作为动力,载荷能力1.2-45吨不等;电动叉车以电动机为动力,蓄电池为能源。承载能力 1.0-4.8吨,作业通道宽度一般为3.5-5.0米。由于没有污染、噪音小,因此广泛应用于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工况,如医药、食品等行业;仓储叉车主要是为仓库内货物搬运而设计的叉车。仓储叉车大部分以电动机驱动,因其车体紧凑、移动灵活、自重轻和环保性能好而在仓储业得到普遍应用。

(3)挖掘机及叉车零部件

挖掘机及叉车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液压件、结构件、传动件、动力元件、行走部件和驾驶室设备等。其中液压件、传动件、动力元件等零部件技术含量高,对于这些核心零部件,目前国内还主要依赖进口;而结构件等基础件由于对技术要求较低,国内已经能够实现完全配套生产。

二、行业发展特征

1.行业现状及特征

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总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其中,装载机、挖掘机、汽车起重机、压路机、叉车、推土机、混凝土机械等一大批工程机械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1)挖掘机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挖掘机生产国和销售国,2010年全国挖掘机累计销售总量16.5万台,同比增长74.5%,销量刷新全球历史纪录。

目前,我国挖掘机市场主要被外资企业占据。外资品牌在大中型挖掘机中占有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达到67%,国内企业产品的占有率约为33%。

外资品牌中,以小松、日立建机、神钢建机等为代表的日本品牌独占鳌头,占全部市场份额的33%左右;以斗山、现代为代表的韩国品牌机排在第二位,市场占有率为25%左右;以卡特彼勒、沃尔沃、利勃海尔为代表的欧美品牌机位居第三,市场占有率为11%左右;以三一重工、柳工、福田雷沃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也占国内市场的33%,销量超过韩系和欧美系品牌,并且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2010年,有7家挖掘机品牌销量超过万台,分别为小松、斗山、现代、日立、神钢、三

一、卡特彼勒。其中,日立建机排名第四位,当年销量增长超过50%。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国内市场销量主要以中大型挖掘机为主,占据市场份额的75%左右,其中,20~30t的挖掘机销量占行业总销量的45%。未来,中大型挖掘机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同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以及混合动力型液

压挖掘机械将成为发展的主流,多功能、机动灵活、小型化的挖掘机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产品技术特点来看,欧美系和日系的产品以中高端为主,韩系产品集中在中端,而国内挖掘机品牌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并且在零部件配套领域,液压件、发动机等零部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挖掘机主要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金融危机使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保增长、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驱使下,以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为主的基建投资使挖掘机行业迅速步入复苏通道,公路建设、房地产建设、铁路建设等领域直接拉动了对挖掘机的需求。预计“十二五”期间,受国家大规模基建计划的影响,我国挖掘机市场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大吨位挖掘机将成为行业主流产品。

(2)叉车

目前,我国的叉车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第一大叉车市场,销量占到全球销量的1/4,达23万台以上。

从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叉车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目前全国共有50多家叉车生产企业,但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很小,主流的大型叉车制造商主要有安徽合力、杭州叉车、大连叉车、宁波如意等几家企业,占据国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仅安徽合力与杭州叉车这两大龙头企业就几乎占据了近60%的市场份额。

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国内的叉车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内主流企业,如杭叉和安叉集团;第二类是外资叉车巨头在国内投资建设的生产企业,国外龙头厂商如丰田、林德;第三类企业包括新进入的较具实力的非叉车生产企业,如江淮重工、中国重汽集团以及民营企业。

近年来,我国叉车行业投资活跃,一方面国内厂家纷纷努力扩大产能以适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国外品牌也陆续加大在国内的投资力度,国外龙头厂商如丰田、林德都已经在国内合资建厂,不少外资企业或加快本土化进程,或加大产品进口力度。

由于很多企业进入叉车行业,带来叉车产能大幅增长,市场竞争形势较为严峻。而产品同质化现象导致价格竞争白热化,严重影响整个叉车产业链的盈利水平,使主机厂、配套件厂、代理商都不能随着销售量的增加而获得良好的收益和

再投入资金。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叉车产品和叉车产业都处于成熟期。从国内情况看,叉车产品和叉车行业尚处于发展期,产品技术仍需发展完善,目前国内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上,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外品牌则专注于少而精的高端产品。

未来,叉车行业发展的热点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物流仓储业发展等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向电动叉车、高效节能环保型叉车、仓储叉车等方向发展。

2.国家产业政策

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工信部陆续出台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规划》、《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产业扶持政策,推进我国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和产品向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要点: 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发展发动机,液压元件以及传动系统,将政策面、资金面、管理层和人才资源向行业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基础材料)倾斜,引导和培养出一批专、精、特的能满足主机产品配套要求的工程机械产业基础。质量、效益目标:对发动机、液压系统、传动部件、光电子信息系统等各环节进行可靠性研究。使流动资金周转率行业平均达到2次/年以上,先进企业达到3次/年以上;通过科技创新,工业增加值由21%提高到25%以上;行业平均年利润率指标保持在7%以上。节能、降耗、减排发展目标:通过产品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达到节材5%,能耗降低15%。大部分产品尾气排放由国II过渡到国III标准,包括噪声、振动等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生产工艺排放基本无污染。规模发展目标:2015年全行业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水平,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7%。

三、产业链分析

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铸锻件行业和零部件行业,中游是整机行业,下游市场较为广泛。其中,叉车的下游市场主要是交通运输、冶金采矿、机械、化工、能源等行业,如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挖掘机的下游市场主要是工程建筑行业,其中,公路建设挖掘机需求量占全年销售量的18.7%,矿山开采占18.4%,市政建设(包括房地产业)占25.3%,这三大行业占了总需求量60%以上。

上游行业: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企业最主要的原材料是铸锻件,企业一般从铸锻件批发商处采购,采用现款现货的结算方式。近年来我国钢材受宏观经济、基建投资、铁矿石等原材料、国际钢价走势等方面影响,铸锻件价格变动幅度较大。对于产品附加值较高的零部件企业,可以随原料价格波动对产品出厂价格适当调整;而对于生产基础件的零部件企业,由于对下游议价能力较弱,产品毛利率受原料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

下游行业:挖掘机、叉车等大型基建设备市场需求受国家基建投资规模的影响较大,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基建投资规模的变化均会对产品的市场需求产生影响。零部件企业在与挖掘机、叉车等大型基建设备整机厂结算时,通常会有1-3个月的账期。

四、行业风险分析

(1)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风险。挖掘机和叉车的下游行业主要为建筑工程、交通运输、冶金、机械等基础性行业,与国民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密切相关。如果宏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将会促进行业整机需求的增加,从而有力带动零部件配套产品的需求;反之则有可能抑制需求。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工程机械零部件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钢材及钢制品成本约占主营业务成本的50%以上,钢材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的变动。如果钢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3)技术风险。目前,我国挖掘机和叉车零部件在中低端产品领域,已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下游客户对零部件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零部件企业不能

准确预测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及时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或者科研与生产不能同步跟进,满足市场的要求,产品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4)产品质量风险。作为挖掘机和叉车等重型装备的配套部件,产品的使用寿命、质量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若零部件企业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而引发安全事故,将给企业信誉带来损害,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

第三篇:银行产能过剩自查报告

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利好不断,从优先股到定向降准,从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但资本市场的反应仍停留在间歇性和脉冲式的波动阶段,一波短暂的上涨之后又归于沉寂。虽然银行业业绩仍保持增长,大家也认可银行股价值被低估,但银行股的估值仍在历史底部徘徊。

一般而言,经济下行周期,市场更关注银行业的风险,却不自觉地淡化所谓业绩增长。在2014年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银行业似乎仍能独善其身令人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但数据显示,藏在业绩增长背后的不良贷款却是银行业心中无法诉说的痛: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实现七年双降之后,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反弹,并延续至今;从2013年年初开始,不良双升趋势已较为明显,16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呈现或多或少的趋势性上扬态势,且有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本呈现直线增长趋势,区别只是增长幅度不同而已。

7月25日,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再创201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024亿元。虽然坏账率上升较为温和,但市场认为这是保守估计的结果。一个事实是,从2013年开始,各种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已呈现多点扩散的趋势。从个别地方担保资金链断裂、虚假融资单崩盘来看,实际情况只会更糟糕。

具体来说,当前银行业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由于前两个领域与政府利益休戚相关,并或多或少有政府隐性担保,虽然市场一直喊狼来了,但管理层却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向市场传递整体风险可控的维稳信号。综合分析,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近期爆发整体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这样,当前银行业最突出的风险爆发点就在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上。

央行2013年10月发布的新闻稿显示上述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中国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压体现在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严控。从数据上看,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较低。截至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自2011年7月以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个位数水平。

这表明,至少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已经明确了坚决去产能化的政策举措,意味着银行向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就会收紧,这一方面会带来经济增速短期内的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去产能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明显。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下行通道,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双升,这是第一位的原因;而国内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也是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这两点将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资产风险构成致命的杀伤力。

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重压

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新思路下,哪些产能过剩行业是银行贷款的集中发放区?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可能集中爆发的领域主要在哪?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其实,早在2013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包括19个行业的1294家企业;随后的8月,发改委发文称,将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并将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和船舶列为产能过剩重点行业。截至2013年10月,上述五行业总资产为11.5万亿元,总负债为7.7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7%,其中船舶行业资产负债率最高为70.6%,水泥行业最低也达到60.4%;钢铁行业负债规模最大为4.2万亿元,平板玻璃负债规模最小为883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规模在7.7万亿元,这其中包括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两部分。如果参照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可以计算出五大行业有息负债/总资产的比例在45%左右;其中最高的是有色冶炼行业,约为48%;最低为船舶制造业,为38%。根据这一比例,我们推算出五大行业的有息负债总规模约5.15万亿元。有息负债有间接融资(贷款)和直接融资两个来源,其中贷款占绝大部分,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大概在500亿-600亿元,再扣除信托等其他融资,整体信贷规模约在5万亿元左右。

按照国际标准,产能的正常利用率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说明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以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为例:目前中国粗钢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6%,产能利用率为70.8%;电解铝产能占全世界的42%,产能利用率约为72%;水泥产能占全世界的60%,利用率为73%;平板玻璃产能接近全球1/2,利用率为68%;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这表明上述五大行业均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而一些行业只有50%的产能利用率,说明当年加杠杆上产能的举动多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今,从产能去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业的产能进化可能面临较大的难度,但在国家三令五申的严厉督导下,产能去化进程可能会加快,否则,对全局经济的发展将是一大制约。

实际上,产能过剩的进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只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才被提起,关于五大行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管理层也不是没有提示产能过剩的风险,但在经济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在唯GDP增长的指挥棒下,也只能不停上马项目,进行大量重复投资和建设。

过去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27%,高投资率带来了高经济增长,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祸根。但在上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周期,产能过剩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但并不起眼,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被飞速发展的基建和房地产所掩盖。尤其是2003年到2007年这5年,可以说是周期性行业的甜蜜期,高速扩张的投资和负债使得五大行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后,在经历了2008年、2009年的经济低迷后,由于四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使得本已开始收缩的周期性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刚一开始即被迫停止,使得产能继续扩张。从那时开始,已经注定了产能过剩行业在未来必然会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产能去化周期。

分行业来看,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当属钢铁和有色冶炼加工两大行业,由于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使得行业集中度低且有息负债高,加上相关企业往往是地方的支柱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财政支持,产能去化进程非常慢,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倒退。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全行业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而造船业境况相对较好,由于其集中度相对较高,有息负债率在五大过剩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且景气程度和全球经济状况相关性更大,因此,虽然造船业仍处在景气下行通道中,但盈利能力明显好于钢铁和有色。而水泥行业整体情况则更为乐观,其盈利能力在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中最强,这主要得益于一方面管理层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颁布38号文和7号文,坚决控制了新增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期产能去化的压力;另一方面,水泥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使得区域龙头对价格和产能控制能力较强,从而导致行业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困境重重唯有加速产能去化

同为高风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与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仍有所不同,拿政府的有保有压的政策举例,产能过剩行业是属于坚决要压掉的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不去产能,经济无法调结构,保增长也无从谈起。而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虽然也要压,但却不像产能过剩行业那样几乎是无条件地打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还有保的意思。以房地产业为例,最近各地不断放松限购的政策即为明显的现身说法。

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基本上都属于重资产、高杠杆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7%,有息负债率达到45%,这使得其日常经营对利率指标的敏感性很高。如果保守按照负债成本7.1%计算(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5%),那么,五大行业平均财务费用会影响其ROA约4.2个百分点。而金融去杠杆和社会负债压力使得资金价格短期难以看到向下的拐点,这反而将持续加重其财务压力。

除负债成本压力外,五大行业还面临资金可得性的压力,在去产能政策导向性越来越明显之际,这种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产能过剩行业普遍缺乏信用支撑(如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和盈利保证(房地产行业仍有较高盈利能力),银行在宏观调控政策指挥棒下,即使心有不甘,也会或快或慢地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等相关领域,结果只能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除了资金压力导致财务成本增加外,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都属于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其相应的环保成本也会不断上升。以宝钢股份为例,其在2012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当年环保成本总计约32.7亿元,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吨钢环保成本约136元。中国年钢铁产量约为7亿吨,假设吨钢环保成本100元,则仅环保支出就高达700亿元,这样会大致影响行业ROA约1.1%。

如果说财务压力和环保成本只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困境的话,那么,从宏观层面来分析目前产能过剩产业的处境,结果是同样不容乐观。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在完成产能去化之前,产能过剩行业的总体趋势基本是下行,其面临的困境或许会长期存在,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高度依赖投资的现象,而投资往往会造成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中国的产能过剩,与长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方式有关,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求消除产能过剩。目前,五大过剩行业的产能都接近甚至超过全球产能的50%,而中国GDP仅占全世界的10%左右,过剩行业的产能明显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产能去化趋势无法逆转。而且,大部分企业也不具备在海外市场竞争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过剩产能外部消化渠道也走不通。

此外,产能过剩行业长期以来难以有效进行产能去化的重要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刻意保护外,还在于中国长期以来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强调调结构为主的新型调控思路的背景下,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而且,从投资的效率来看,这种模式也已经日薄西山了。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率降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数据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09年的8.1%降至2012年的3.6%,而每拉动1%的GDP增长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06年的2万亿元升至2012年10.4万亿元。这表明通过持续的货币扩张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固有发展模式,不但不能有效改善经济增长前景,反而会因为对有效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而压制经济的潜在动力。因此,过剩行业的产能去化只能进不能退。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正在暴露

从信用风险角度看,目前银行业主要面临着三大信用风险:即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这三个方面的贷款合计为40万亿元。根据审计署的统计,地方政府债务约18万亿元,其中银行融资约12万亿元(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而银行业表内房地产贷款约为15万亿元,表外贷款规模大约在5万亿-10万亿元,整体规模约为20万亿-2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规模约为5万亿元,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其中钢铁行业占比最大。

与其他两类贷款相比,由于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当前调控限制的重灾区,其风险不但会率先暴露,而且还有一个逐渐扩散、蔓延的过程。政府平台融资主体虽然缺乏有效的还款来源,但依托较强地方政府信用支撑以及各类行政资源做后盾,即使在当前调控不断深化的情形下,其仍具有较高的融资可得性,通过借新还旧、同业非标等创新手段使得平台贷的问题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得以持续下去。而房地产业虽然面临房价下跌、投资不足的困境,但房地产企业目前盈利能力仍较强,在房价未出现大幅调整前仍具备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况且许多大型房企也乐于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因此,它们仍是银行较为偏好的贷款投放主体。

而五大产能过剩产业由于盈利能力差,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撑,银行对其态度基本上是限制放贷,甚至是逐步清退,因此,其融资可得性差,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叠加会使其风险较其他两类贷款更早暴露。

具体分析,产能过剩行业有以下几个劣势:1.盈利能力差。加权ROA水平为1.9%,远低于工业企业7.8%的平均水平;2.负债率高,融资可得性弱。五大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并且相较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其在信用支撑、抵押物和盈利方面均处于弱势,银行对其基本持逐步清退的态度,使其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3.产能严重过剩。中国五大行业产能占全球的40%-60%,产能利用率在50%-70%,远低于正常产能利用率80%的标准。

因此,相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会较早暴露,加上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上行周期中,银行业不可避免发放了大量此类贷款,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它已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的第一棒。

那么,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的暴露将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约在50%-75%,而根据国际标准正常产能利用率应在79%-83%,这意味着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大约8%-35%的产能将被淘汰。而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过程必然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提出严峻的挑战。

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如果假设产能过剩行业未来两年经历产能去化后,达到正常产能利用水平(80%),五大行业整体的产能去化率约为11.2%,按照约5万亿元的总贷款规模计算预计将产生不良贷款约5700亿元,相应地这会增加银行潜在不良贷款率约80个BP。如果按照100%拨备计提进行测算,这对未来两年银行业的利润影响约在16%-17%之间。

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在悄然潜行。在经济增速下行和内外需收缩的压力下,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从2013年年报和2014年一季报来看,各大银行都感受到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不过,化解长期积累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一蹴而就,不少银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银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之忧

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管层态度很明确。银监会提出,要强化风险监测,及时监测掌握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情况,严格监测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对违反规定向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提供授信的行为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严厉问责。在严格监管与各银行信贷政策调整的引导下,银行业开始将信贷资源转向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领域。

截至2013年年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冶炼、船舶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6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555.43亿元,降幅为3.26%。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各大银行对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早已提前布局。名单制管理、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环评一票否决等信贷政策相继出台,目的就是银行业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新增贷款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国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风险领域采取的对策是,情况要明,动手要早,思路要新,办法要多,管理要试,拨备要做。

总体来说,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堵为主、疏堵结合。五大行虽然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均有大量信贷投放,但对象主要是产业里的龙头企业,因而在逐步减少信贷存量的同时,适当进行新增信贷的投放更有利于风险的逐步释放。但对过剩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只能以堵为主,积极化解。

据了解,工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了严格的行业限额管理。同时,通过推动并购重组、创新信贷方式,实现促进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工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减少199亿元,不良率较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至0.79%。

但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和盈利前景堪忧,尤其是对产能过剩企业而言,要想在短期内进行结构调整并非易事,因此,现实中不少银行在处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方面,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

虽然监管层的态度很坚决,但对银行而言,单纯靠堵的方法可以阻止增量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很可能导致银行业的信贷风险大面积爆发。因此,银行在监管和灵活处理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方面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平衡,有时候不想抽贷,但又不得不抽贷。

面对不良信贷增加的压力,银行其实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帮助产能过剩企业渡过难关,但又有些力不从心。产业兼并重组往往需要巨量资金,在目前情况下,且不说监管政策是否允许,兼并重组造成母公司主体变更从而引发的财税分配就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

此外,银监会提倡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杠杆助推挖掘市场潜力、引导需求升级,运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相对过剩产能与潜在有效需求合理对接。但这个过程必然涉及信贷资金的增量投放,这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作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办法,在宏观规划前提下的兼并重组、产能转移势在必行,而未来银行或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具体来说,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手段,产业并购重组是在政府协调基础上的市场化操作,而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摩根在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并购案非常有借鉴意义。它们的经验是,银行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行业客户信贷数据,完全可以牵头行业的大型并购交易。这样的兼并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而且在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既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兼并重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一批过剩产能,而银行作为重组资金的提供方,其不良资产的及时核销和打包转让,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也需更加灵活的操作。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此前出口部门开始产业整合,令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压已经超过了18个月,预计将持续至少两年。而此次调整产能过剩对银行业资产带来压力的持续时间只会比两年更长,因为它的问题更大,银行和政府需要平衡的利益更多,会在一个更长的时间里持续释放压力。

第四篇: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我区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为有效的化解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区积极建立全区化解过剩产能情况报送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定期报送化解过剩产能情况。

报送内容主要涉及化解过剩产能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淘汰压减产能情况,水泥等行业运行及在建项目情况,以及行业建设项目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等情况。

为建立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长效机制,我区将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等多重措施,合力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各项工作。

第五篇: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原因分析及去产能建议

字数:3223 来源:智富时代 2016年7期

字体:大中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当前处于新常态的经济形势,总结了中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表现,分析了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结合外观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去产能解决方案,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产能过剩;去产能;僵尸企业

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适逢“三期叠加”,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面临结构转型等诸多问题,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年房地产,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带动下,我国钢铁产量持续上升,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钢铁利用水平低下,行业利润率下降,甚至到了负利润,钢铁行业举步维艰。化解过剩产能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主要论题,去产能更是解决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

(一)产能增加,产业利用率低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中国钢铁行业粗钢产量从2008年的50305.75万吨增长到2014年的82230.63万吨,粗钢产能从2008年的6.6亿吨增长到2014年的11.6亿吨,而产能利用率却从2008年的75.8%下降到了2014年的71.6%,低于国际公认的产能利用率合理水平80%。更有预计,2015年粗钢产量8.1亿吨,粗钢产能11.8亿吨,而产能利用率仅为68.6%。在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产能利用率已经随产能的增加,超过了最高点,符合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已经开始下滑,并且已经低于国际合理水平。

(二)钢铁价格下降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引起钢材价格下跌,相关企业效益低下,日常经营活动难以维持。从2011年9月份开始,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从2011年4季度末135.93的高点跌至2015年1月末的77.13,跌幅超过40%。2015年9月末,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61.19点,10月份第三周跌至59.83点,比年初下跌28%,跌幅超过2014年全年跌幅。截止2015年11月,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56.19点,环比下降3.25点,降幅为5.47%,较上月加大2.6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29.10点,降幅为34.12%。钢材价格指数持续跌破自1994年4月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

(三)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转型困难,人员失业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4万亿元,同比下降两成;亏损总额281.22亿元,钢铁主业亏损552.71亿元。亏损企业49户,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48.51%,亏损企业亏损额450.42亿元,同比增亏352.85%。钢铁行业一直亏损,产业规模太大,企业对于转型改革有心无力,这也导致了大量钢铁工人失业。

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原因

(一)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巨额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之前,中国钢铁行业市场机制存在严重的扭曲,应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此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向依靠出口拉动的钢铁行业倍受打击,此时,国家投资了4万亿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这就使得原本扭曲的市场无法进行改革转型,变相的保护了一些落后产能,落后技术和落后产品,使得这些企业不断地扩大规模,依靠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存活,形成了所谓的“僵尸企业”。

(二)行业内部存在的自身强化机制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钢铁行业内部会出现一种自身不断强化的机制,在钢铁需求不足时,就会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多建钢厂及其配套设施,增加供给,在建设钢厂本身时,也需要钢铁,这就自身创造了很多需求,自身的需求带动自身的供给,两者不断促进,使得钢厂的规模持续扩大。在国家形势不好,世界钢需求量下降时,就要降低钢产能,由于钢厂规模太大,不容易进行减产,又不能全体停产,这就造成了钢铁产能的过剩。

(三)行业资金筹措引起的债务偿还与生产的矛盾

钢铁行业投资巨大,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而国企改革以后,钢铁企业开始转向银行申请贷款,在经济形势一片利好的情形下,这有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规模经济的好处开始显现,但是,目前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利润极低,又有较高的利息需要支付。如果不生产,就无法偿还贷款跟利息,更无法继续从银行贷款度过当前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危险。所以,要想持续经营,就要偿还贷款,不断筹措资金,就要不断地生产钢铁,产生现金流,但是越生产,产能就越多,去产能就面临生产与债务偿还矛盾的窘境。

(四)僵尸企业众多,恶性竞争激烈

由于存在许多僵尸企业,他们之前生产的产品销售量太小,以致现在不再进行生产,就出现了大量裁员的现象,为了增加销售额,他们就打价格战,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落后企业拖垮先进企业,也会遏制新技术新发明进入该行业,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造成更多的过剩。

三、钢铁行业去产能解决对策

现今,我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也提出,不会通过“强刺激”投资来扩大内需,李克强总理也认为,此次过剩不是简单的产业周期问题,要立足全局通盘考虑,以硬措施解决当前产能过剩。

(一)延长钢铁行业贷款周期

目前钢铁行业正处于资金难关,银行如果收缩银根或者想短时间内收回贷款,对企业来无异于釜底抽薪,另一方面对贷款收回的可实施性也不大,因为企业现在处于现金流短缺的时刻。延长贷款周期,可以增加企业平稳运行的时间,更大规模更大程度的进行改革,而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银行突然抽贷。同时,可以让企业有更合理的预期,这是企业跟银行的双赢之举。

(二)发挥钢铁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政府倡导简政放权的国家形势下,钢铁行业协会应该适时发挥起自身作用,同时,政府也应该给协会以支持,避免因为经费不足而使协会运行不畅的情形。在运营过程中,协会应该向法国学习,进行职业化,商业化,专业化的运营,形成一条产业链,不仅仅限于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政府也要充分给予协会权利,不能让协会成为一个空中楼阁,要引导其健康有效的运行。

(三)并购、淘汰落后企业

由于“僵尸企业”横行市场,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新科技新发明的应用,政府应积极引导先进企业对一些“僵尸企业”进行并购,让落后的企业成为先进企业的附属,一方面扩大了先进企业的规模,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将落后企业、落后技术淘汰有利于刺激企业进行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四)抓住“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机遇,加强国外合作,转移过剩产能

适逢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少钢铁行业抓住此机会,建立网上平台,优化钢铁产业链运营,进行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了“互联网+钢铁”的战略。同时,“一带一路”的规划,也加强了中国企业跟外国的联系,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将目标锁定国外的某些客户,向国外转移过剩产能。这给钢铁行业去产能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要想进一步改变此格局,利用“互联网+”形成合作及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集团公司,形成规模经济,才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

【参考文献】

[1]赵永升.法国行会分权去产能过剩[J].国际 82-83

[2]许美琪.我国“家具业”的去产能问题[J].木材工业 2013(3):25-28

[3]刘世锦.“去产能”光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 [N].人民政协报2015-05-05

[4]巴曙松,余芽芳.当前去产能背景下的市场化并购与政策配合[J].税务研究 2013(11)

[5]刘海民,“僵尸企业”打哪儿来,奔哪儿去?[J].中国冶金报,2015-12-30-,1-2版

下载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和结构失衡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吉安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吉安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吉化解产能办字〔2018〕6号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打击制售“地条钢”违法行为......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江苏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威胁日见增强,部分行业如钢铁、纺织、水泥和石化等供过于求。长期的产能过剩将在产业升级、价格波动和银行......

    探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分析

    探析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和产品种类复杂多样等特点,极易引发产能过剩问题。近几年来,国内钢铁行业总体陷入低......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分析[合集]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2-06-21 作者:赵福兰 2011年5月9日,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在北京揭晓。10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进入全球1......

    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发展情况分析

    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发展情况分析上月底,被视为数控机床产业发展“风向标”和“晴雨表”的第五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一批高精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亮相,吸引了不少泉州机......

    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下半年出台

    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下半年出台 摘自:宏观经济上海证券报[微博]2013-08-03 01:05 今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的重要工作,除了改革之外,将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改委2日......

    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摘自:宏观经济中国广播网[微博]2013-10-15 18:18 [导读]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今天发布,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央广网北......

    济源市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

    济源市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等五个方案的通知》(豫政〔2017〕22号)总体部署,为加快我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推进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