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时间:2019-05-14 01:0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第一篇: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摘自:宏观经济中国广播网[微博]2013-10-15 18:18 [导读]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今天发布,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

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今天下午公布,指导意见提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都不超过75%,明显低于国际通胀水平。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的利润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依然有一批在建和拟建的项目,产能过剩呈现加剧之势。

指导意见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划界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工作要达到产能规模基本合理、发展质量明显改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这样的目标。

针对这一些目标指导意见提出了八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对外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建成长效机制。同时要求对于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要根据行业特点开展有选择、有侧重有针对性的过剩产能化解工作。下一步涉及产能过剩行业的政策也将会有所调整,通过强化环境硬约束、监督管理、落实有控有保的金融政策,完善和规范价格政策,建立项目信息库和公开制度等方式,切实保证过剩产能的化解工作。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微博)发表评论。

产能过剩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此前国家和各个地方都已经出台过一系列的措施,但是产能过剩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化解,甚至在个别地方愈演愈烈,现在国务院出台了这份指导意见,时间点上有什么样的意义?

叶檀:我想是因为我们马上面临着要开十八届三中全会,要对未来十年我们的改革做一个大体的规划,所以从现在来看,化解产能过剩在这个时间段推出是跟未来的市场化的改革和中国未来的经济蓝图是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政策能不能让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出现一个质的变化?

叶檀:我想它主要取决于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化解过剩产能,我们知道以前过剩产能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因为过剩产能的土壤没有根除,首先是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我们税收这一块强调的都是巩固经济,那么对于地方来说我这些地方不管其他的地方过不过剩,只要是我这个地方有产能,有企业那么我就能够拿到税收,我就有政绩,这是一个根本的点,也就是说我们之前的激励机制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我们化解过剩产能是用形成手段来化解的,比如说对钢铁行业一刀切或者对水泥行业一刀切,而没有办法通过制度把水泥或者钢铁行业里面高效的、环保的企业给挑选出来。

化解过剩产能,要坚持尊重市场规律与改善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开拓市场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这两项指导思想都突然了市场的重要性,目前这种产能过剩如果从成因上来讲,它是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还是各地盲目扩大产能拉动经济增长所造成的?

叶檀:我们现在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山头主义,各个地方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形成人为的产能过剩,所以现在我们要化解现在的产能过剩,主要是要实行市场化,比如说我们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那么各个地方就不会为了本地的税收去扩张产能。

这次特别提出来要建立比较严厉的一些环保这些标准,那不管是不是刚进入水泥行业,只要符合环保标准才会给你贷款,这个是市场化的一个把持,也是规则允许范围内的游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贷款方面,给予不同的企业以不同的贷款额,如果是落后的,要淘汰的产能,尤其你的企业环保很糟糕的话,那么它是不可能得到养料的。

通过这种货币政策的调整会怎么样影响到产能过剩的化解?

叶檀:我们以前的货币政策是一刀切的,比如说这个行业如果产能过剩了,那么这个行业的整个贷款就下降,甚至对于这个行业就不贷款了,但是现在既然是市场化的话,它应该是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比如说我们必须要承认在中国现阶段像钢铁、水泥这些行业还是必要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办法是在这些行业当中挑选出环保的,而且它的效能是比较高的,它的利润也是比较好的,这些的一些企业依然要给予贷款,而对于另外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或者是它的利润非常低,接近于破产的企业要坚决得遏制住,不给这样的企业的贷款。那么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优胜劣汰,这个行业的生产效率也就提高了。

化解落后产能我想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所以除了强调化解产能之外,还应该注意哪些相关政策的跟进?

叶檀:其实化解落后产能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认为以前之所以难以化解,一个是说到了我们市场并不统一,各个地方都各自为政,想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外一个就是非常现实的,我们现在的产能在就业方面是有影响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最重要的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的就业的行业,比如说如果我们的商务,第三产业非常发达,第三产业解决就业相当于一个吸水机,它可以解决非常多人的就业的问题,如果这一块我们发展起来了,那么我们也就不必担心化解过剩产能会带来当地就业的下降。

第二篇:银行产能过剩自查报告

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利好不断,从优先股到定向降准,从存贷比计算口径调整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但资本市场的反应仍停留在间歇性和脉冲式的波动阶段,一波短暂的上涨之后又归于沉寂。虽然银行业业绩仍保持增长,大家也认可银行股价值被低估,但银行股的估值仍在历史底部徘徊。

一般而言,经济下行周期,市场更关注银行业的风险,却不自觉地淡化所谓业绩增长。在2014年信用风险事件频发的背景下,银行业似乎仍能独善其身令人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但数据显示,藏在业绩增长背后的不良贷款却是银行业心中无法诉说的痛: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实现七年双降之后,自2011年三季度开始反弹,并延续至今;从2013年年初开始,不良双升趋势已较为明显,16家上市银行中,有12家呈现或多或少的趋势性上扬态势,且有多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本呈现直线增长趋势,区别只是增长幅度不同而已。

7月25日,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8%,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再创2011年一季度以来新高,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1024亿元。虽然坏账率上升较为温和,但市场认为这是保守估计的结果。一个事实是,从2013年开始,各种信用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已呈现多点扩散的趋势。从个别地方担保资金链断裂、虚假融资单崩盘来看,实际情况只会更糟糕。

具体来说,当前银行业信贷风险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由于前两个领域与政府利益休戚相关,并或多或少有政府隐性担保,虽然市场一直喊狼来了,但管理层却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向市场传递整体风险可控的维稳信号。综合分析,从目前掌握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近期爆发整体风险的可能性较小。这样,当前银行业最突出的风险爆发点就在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上。

央行2013年10月发布的新闻稿显示上述分析并非危言耸听:中国银行业的信贷结构进一步改善,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压体现在对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严控。从数据上看,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较低。截至9月末,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04万亿元,同比增长6.7%,自2011年7月以来,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一直处于个位数水平。

这表明,至少在2013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已经明确了坚决去产能化的政策举措,意味着银行向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就会收紧,这一方面会带来经济增速短期内的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去产能化对银行资产质量的负面影响将更加明显。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下行通道,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两大指标双升,这是第一位的原因;而国内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开展,也是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重要原因。而这两点将对银行业未来几年的资产风险构成致命的杀伤力。

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重压

在调结构,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新思路下,哪些产能过剩行业是银行贷款的集中发放区?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可能集中爆发的领域主要在哪?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

其实,早在2013年7月,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首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包括19个行业的1294家企业;随后的8月,发改委发文称,将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并将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和船舶列为产能过剩重点行业。截至2013年10月,上述五行业总资产为11.5万亿元,总负债为7.7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7%,其中船舶行业资产负债率最高为70.6%,水泥行业最低也达到60.4%;钢铁行业负债规模最大为4.2万亿元,平板玻璃负债规模最小为883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统计,五大产能过剩行业总负债规模在7.7万亿元,这其中包括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两部分。如果参照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可以计算出五大行业有息负债/总资产的比例在45%左右;其中最高的是有色冶炼行业,约为48%;最低为船舶制造业,为38%。根据这一比例,我们推算出五大行业的有息负债总规模约5.15万亿元。有息负债有间接融资(贷款)和直接融资两个来源,其中贷款占绝大部分,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大概在500亿-600亿元,再扣除信托等其他融资,整体信贷规模约在5万亿元左右。

按照国际标准,产能的正常利用率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说明产能不足,低于79%则说明产能过剩。以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为例:目前中国粗钢产能占全球产能的46%,产能利用率为70.8%;电解铝产能占全世界的42%,产能利用率约为72%;水泥产能占全世界的60%,利用率为73%;平板玻璃产能接近全球1/2,利用率为68%;造船业产能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这表明上述五大行业均属于产能过剩行业,而一些行业只有50%的产能利用率,说明当年加杠杆上产能的举动多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如今,从产能去化的角度来看,这些行业的产能进化可能面临较大的难度,但在国家三令五申的严厉督导下,产能去化进程可能会加快,否则,对全局经济的发展将是一大制约。

实际上,产能过剩的进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只是在经济下行周期才被提起,关于五大行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管理层也不是没有提示产能过剩的风险,但在经济上行周期,地方政府在唯GDP增长的指挥棒下,也只能不停上马项目,进行大量重复投资和建设。

过去1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速高达27%,高投资率带来了高经济增长,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祸根。但在上一个经济高速增长周期,产能过剩问题实实在在存在,但并不起眼,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被飞速发展的基建和房地产所掩盖。尤其是2003年到2007年这5年,可以说是周期性行业的甜蜜期,高速扩张的投资和负债使得五大行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此后,在经历了2008年、2009年的经济低迷后,由于四万亿刺激政策的推出,使得本已开始收缩的周期性行业去产能化进程刚一开始即被迫停止,使得产能继续扩张。从那时开始,已经注定了产能过剩行业在未来必然会经历一个更加痛苦的产能去化周期。

分行业来看,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当属钢铁和有色冶炼加工两大行业,由于多年来产能持续扩张,使得行业集中度低且有息负债高,加上相关企业往往是地方的支柱企业,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和财政支持,产能去化进程非常慢,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倒退。这样的结果是,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全行业基本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而造船业境况相对较好,由于其集中度相对较高,有息负债率在五大过剩行业中处于最低水平,且景气程度和全球经济状况相关性更大,因此,虽然造船业仍处在景气下行通道中,但盈利能力明显好于钢铁和有色。而水泥行业整体情况则更为乐观,其盈利能力在五大产能过剩行业中最强,这主要得益于一方面管理层在2009年和2010年先后颁布38号文和7号文,坚决控制了新增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期产能去化的压力;另一方面,水泥行业集中度较高,且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使得区域龙头对价格和产能控制能力较强,从而导致行业盈利水平相对较高。

困境重重唯有加速产能去化

同为高风险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与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仍有所不同,拿政府的有保有压的政策举例,产能过剩行业是属于坚决要压掉的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不去产能,经济无法调结构,保增长也无从谈起。而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虽然也要压,但却不像产能过剩行业那样几乎是无条件地打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些地方政府还有保的意思。以房地产业为例,最近各地不断放松限购的政策即为明显的现身说法。

五大产能过剩行业基本上都属于重资产、高杠杆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到67%,有息负债率达到45%,这使得其日常经营对利率指标的敏感性很高。如果保守按照负债成本7.1%计算(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5%),那么,五大行业平均财务费用会影响其ROA约4.2个百分点。而金融去杠杆和社会负债压力使得资金价格短期难以看到向下的拐点,这反而将持续加重其财务压力。

除负债成本压力外,五大行业还面临资金可得性的压力,在去产能政策导向性越来越明显之际,这种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产能过剩行业普遍缺乏信用支撑(如融资平台的政府信用)和盈利保证(房地产行业仍有较高盈利能力),银行在宏观调控政策指挥棒下,即使心有不甘,也会或快或慢地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等相关领域,结果只能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雪上加霜。

除了资金压力导致财务成本增加外,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都属于高耗能、重污染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其相应的环保成本也会不断上升。以宝钢股份为例,其在2012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称,当年环保成本总计约32.7亿元,当年宝钢股份产钢量约为2400万吨,吨钢环保成本约136元。中国年钢铁产量约为7亿吨,假设吨钢环保成本100元,则仅环保支出就高达700亿元,这样会大致影响行业ROA约1.1%。

如果说财务压力和环保成本只是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困境的话,那么,从宏观层面来分析目前产能过剩产业的处境,结果是同样不容乐观。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在完成产能去化之前,产能过剩行业的总体趋势基本是下行,其面临的困境或许会长期存在,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高度依赖投资的现象,而投资往往会造成产能过剩,这意味着中国的产能过剩,与长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方式有关,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求消除产能过剩。目前,五大过剩行业的产能都接近甚至超过全球产能的50%,而中国GDP仅占全世界的10%左右,过剩行业的产能明显与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产能去化趋势无法逆转。而且,大部分企业也不具备在海外市场竞争的成本和技术优势,过剩产能外部消化渠道也走不通。

此外,产能过剩行业长期以来难以有效进行产能去化的重要原因,除了地方政府的刻意保护外,还在于中国长期以来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在强调调结构为主的新型调控思路的背景下,这种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持续。而且,从投资的效率来看,这种模式也已经日薄西山了。

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效率降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弱。数据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从2009年的8.1%降至2012年的3.6%,而每拉动1%的GDP增长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从2006年的2万亿元升至2012年10.4万亿元。这表明通过持续的货币扩张并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固有发展模式,不但不能有效改善经济增长前景,反而会因为对有效消费和投资的挤出效应而压制经济的潜在动力。因此,过剩行业的产能去化只能进不能退。

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正在暴露

从信用风险角度看,目前银行业主要面临着三大信用风险:即政府平台贷款风险、房地产贷款风险、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这三个方面的贷款合计为40万亿元。根据审计署的统计,地方政府债务约18万亿元,其中银行融资约12万亿元(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而银行业表内房地产贷款约为15万亿元,表外贷款规模大约在5万亿-10万亿元,整体规模约为20万亿-25万亿元;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规模约为5万亿元,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水泥、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其中钢铁行业占比最大。

与其他两类贷款相比,由于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当前调控限制的重灾区,其风险不但会率先暴露,而且还有一个逐渐扩散、蔓延的过程。政府平台融资主体虽然缺乏有效的还款来源,但依托较强地方政府信用支撑以及各类行政资源做后盾,即使在当前调控不断深化的情形下,其仍具有较高的融资可得性,通过借新还旧、同业非标等创新手段使得平台贷的问题可以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得以持续下去。而房地产业虽然面临房价下跌、投资不足的困境,但房地产企业目前盈利能力仍较强,在房价未出现大幅调整前仍具备变现能力较强的抵押物,况且许多大型房企也乐于接受较高的贷款利率,因此,它们仍是银行较为偏好的贷款投放主体。

而五大产能过剩产业由于盈利能力差,资产负债率高,缺乏有效的信用支撑,银行对其态度基本上是限制放贷,甚至是逐步清退,因此,其融资可得性差,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叠加会使其风险较其他两类贷款更早暴露。

具体分析,产能过剩行业有以下几个劣势:1.盈利能力差。加权ROA水平为1.9%,远低于工业企业7.8%的平均水平;2.负债率高,融资可得性弱。五大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并且相较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业,其在信用支撑、抵押物和盈利方面均处于弱势,银行对其基本持逐步清退的态度,使其面临着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的压力;3.产能严重过剩。中国五大行业产能占全球的40%-60%,产能利用率在50%-70%,远低于正常产能利用率80%的标准。

因此,相对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会较早暴露,加上中国银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经济上行周期中,银行业不可避免发放了大量此类贷款,在产能去化的背景下,它已成为银行业信用风险暴露的第一棒。

那么,产能过剩行业贷款风险的暴露将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约在50%-75%,而根据国际标准正常产能利用率应在79%-83%,这意味着五大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大约8%-35%的产能将被淘汰。而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过程必然会对银行业资产质量提出严峻的挑战。

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如果假设产能过剩行业未来两年经历产能去化后,达到正常产能利用水平(80%),五大行业整体的产能去化率约为11.2%,按照约5万亿元的总贷款规模计算预计将产生不良贷款约5700亿元,相应地这会增加银行潜在不良贷款率约80个BP。如果按照100%拨备计提进行测算,这对未来两年银行业的利润影响约在16%-17%之间。

事实上,这种风险已经在悄然潜行。在经济增速下行和内外需收缩的压力下,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正在加速暴露。从2013年年报和2014年一季报来看,各大银行都感受到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从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不过,化解长期积累形成的过剩产能难以一蹴而就,不少银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银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之忧

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监管层态度很明确。银监会提出,要强化风险监测,及时监测掌握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情况,严格监测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实施好差别化监管政策,对违反规定向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提供授信的行为将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严厉问责。在严格监管与各银行信贷政策调整的引导下,银行业开始将信贷资源转向节能减排等绿色信贷领域。

截至2013年年底,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冶炼、船舶五大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65万亿元,较年初减少555.43亿元,降幅为3.26%。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各大银行对化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早已提前布局。名单制管理、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环评一票否决等信贷政策相继出台,目的就是银行业对产能过剩企业的新增贷款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国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风险领域采取的对策是,情况要明,动手要早,思路要新,办法要多,管理要试,拨备要做。

总体来说,各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目前通行的做法是以堵为主、疏堵结合。五大行虽然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领域均有大量信贷投放,但对象主要是产业里的龙头企业,因而在逐步减少信贷存量的同时,适当进行新增信贷的投放更有利于风险的逐步释放。但对过剩行业中的中小型企业则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只能以堵为主,积极化解。

据了解,工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实行了严格的行业限额管理。同时,通过推动并购重组、创新信贷方式,实现促进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工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减少199亿元,不良率较上年下降0.97个百分点至0.79%。

但是,在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经营和盈利前景堪忧,尤其是对产能过剩企业而言,要想在短期内进行结构调整并非易事,因此,现实中不少银行在处理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方面,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抉择。

虽然监管层的态度很坚决,但对银行而言,单纯靠堵的方法可以阻止增量信贷资金流向产能过剩行业,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很可能导致银行业的信贷风险大面积爆发。因此,银行在监管和灵活处理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方面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平衡,有时候不想抽贷,但又不得不抽贷。

面对不良信贷增加的压力,银行其实希望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帮助产能过剩企业渡过难关,但又有些力不从心。产业兼并重组往往需要巨量资金,在目前情况下,且不说监管政策是否允许,兼并重组造成母公司主体变更从而引发的财税分配就是一个很难协调的问题。

此外,银监会提倡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杠杆助推挖掘市场潜力、引导需求升级,运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多种手段,促进相对过剩产能与潜在有效需求合理对接。但这个过程必然涉及信贷资金的增量投放,这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从国际经验看,作为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办法,在宏观规划前提下的兼并重组、产能转移势在必行,而未来银行或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具体来说,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手段,产业并购重组是在政府协调基础上的市场化操作,而这个过程中银行的资金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0世纪初,摩根在美国主导的一系列并购案非常有借鉴意义。它们的经验是,银行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行业客户信贷数据,完全可以牵头行业的大型并购交易。这样的兼并重组不仅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而且在息差不断收窄的背景下,扩大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收入来源,既有利于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银行业务的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兼并重组过程中必然会淘汰一批过剩产能,而银行作为重组资金的提供方,其不良资产的及时核销和打包转让,在兼并重组过程中也需更加灵活的操作。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此前出口部门开始产业整合,令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压已经超过了18个月,预计将持续至少两年。而此次调整产能过剩对银行业资产带来压力的持续时间只会比两年更长,因为它的问题更大,银行和政府需要平衡的利益更多,会在一个更长的时间里持续释放压力。

第三篇: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我区强化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为有效的化解水泥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区积极建立全区化解过剩产能情况报送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定期报送化解过剩产能情况。

报送内容主要涉及化解过剩产能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淘汰压减产能情况,水泥等行业运行及在建项目情况,以及行业建设项目落实产能等量减量置换等情况。

为建立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长效机制,我区将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通过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动力等多重措施,合力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各项工作。

第四篇:吉安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吉安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 领导小组办公室

吉化解产能办字〔2018〕6号

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打击制售“地条

钢”违法行为的通知

井冈山经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陵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1月22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会后,省政府副秘书长宋迪维对全省取缔“地条钢”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刻汲取黑龙江、吉林两省多起顶风违法建设生产“地条钢”案件以及鹰潭、上饶、吉安泰和等地铸造企业违规生产钢

—1—

坯问题的教训,不遗余力、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各项任务,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和新的问题出现。现将我市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会议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履职尽责、扎实工作,经过一年来的集中整治,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地条钢”产能得到有效取缔。但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较强,特别是随着钢材价格回升,获利空间加大,近期个别地区出现了顶风新上“地条钢”企业(加工点)事件,反映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为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会议专门部署了以下十项重点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任务。要充分认识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办法,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做到驰而不息、常抓不懈,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

2.落实任务要求。坚持法治化原则,坚定推进取缔“地条钢”,持续严查严防严打,该拆除的“地条钢”设备要不留后患,该问责 —2— 的要坚决问责。进一步明确地方、部门各项任务要求,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更加注重联合执法,更加注重举报响应,建立健全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有效机制,严惩违法建设生产销售“地条钢”的企业,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取缔“地条钢”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3.压实地方责任。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取缔“地条钢”工作负总责,要明确分管负责同志,研究制定工作方案,细化省直部门、地市(州)政府的职责分工,落实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要求。要借鉴有些地区取缔“地条钢”层层传导压力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将责任制网格化管理细化到乡镇,确保责任到人、不出现盲区。

4.落实部门责任。环保、国土资源、质检、安全、海关、工商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按照部门职责分工,明晰责任主体,落实责任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切实把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强化诚信约束,将违法建设生产销售“地条钢”的企业和有关人员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实施联合惩戒。

5.聚焦易发领域。各地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要对以下情况保持高度警惕:假借铸造名义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的铸造企业;假借特钢名义违法生产销售“地条钢”的特钢企业;已取缔“地条钢”产能的企业;废钢资源丰富、钢材需求旺盛的地区;地处偏僻、监管难度大的地区;历史上没有“地条钢”产能、监管经验

—3—

和能力不足的地区。

6.认真排查核查。各地区在梳理总结取缔“地条钢”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要针对当前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查找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有效措施。会后,各地区要立即组织开展一次本地区全覆盖、无死角的大排查,加强对用电量异常企业的监测,消除“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隐患。对大排查中发现的“地条钢”企业,各地区要严肃核查,依法依规、从严从重惩处相关企业,对于隐瞒不报、查处不及时不坚决的,严厉追究有关方面及相关人员的责任,不得姑息。

7.加强督促检查。部际联席会议将根据工作进展情况,采取召开督导会、进行约谈、赴实地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各地区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强化“地条钢”督查机制的同时,部际联席会议将于2018年上半年对“地条钢”易发多发的地区,组织开展一次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专项大检查,进一步巩固取缔“地条钢”成果。

8.完善举报制度。部际联席会议制定了《关于建立“地条钢”及违法违规产能举报响应机制的实施方案》,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设立了“地条钢”及违法违规产能举报平台,并规范了举报、核实、查处的工作流程,确保举报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各地区要在用好上述举报平台、完善本地区举报平台的同时,尽快健全举报响应机制并制定实施方案,向社会公告。

9.严肃追责问责。如果出现向部际联席会议举报或在部际联 —4—

席会议开展专项大检查期间发现顶风新上“地条钢”企业、生产销售“地条钢”等问题,且有关地区核查不及时、处理不到位,部际联席会议将按照查处江苏华达钢铁有限公司、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的方式,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质检总局、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监管总局、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钢铁工业协会等 12 个部门和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该省(区、市)新发现的“地条钢”企业从项目合规、产能置换、产品质量、用地审批、环境保护、施工许可、安全生产、出口监管、纳税情况、注册登记、银行信贷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若违法违规行为属实,将上报国务院严肃追责问责。

10.发挥舆论作用。各地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组织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宣讲“地条钢”的危害和国家钢铁工业的政策,向国内外宣传取缔“地条钢”成效,充分体现我国取缔“地条钢”的决心和信心。充分发捍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地条钢”死灰复燃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公开曝光力度,形成全民监督的舆论氛围。

二、省政府指示要求

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省政府副秘书长宋迪维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击“地条钢”工作,省领导多次指示、批示,要求做到“零”容忍、实现“零”存在。2017年,全省取缔“地条钢”工作扎实开展,有序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

—5—

段性的成果。但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上涨,近期我省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有一些铸造企业和特钢企业顶风违规生产的情况,说明取缔“地条钢”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长期任务,需要大家长期不懈的坚持抓下去。

宋迪维强调,刚才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通报了黑龙江、吉林省对近期发现的“地条钢”案件的查处情况,并对下一步做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进行了部署,大家要认真吸取教训,回去后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的工作部署,并就抓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讲了三点意见: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钢铁行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打击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打击取缔“地条钢”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大家要认真吸取黑龙江、吉林省的教训,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切实将遏制钢铁违规新增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坚决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对本辖区打击取缔“地条钢”专项行动负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履行好工作职责。

—6—

2.进一步严格监管,注重实效。为巩固我省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成果,严防已退出产能和落后、“地条钢”等产能死灰复燃,省里专门制定下发了《江西省取缔“地条钢”遏制违规新增钢铁产能的长效监管机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但是近期鹰潭、上饶、吉安等地还是发现了一些铸造企业“挂羊头卖狗肉”违规生产钢坯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客观上的问题(如有些铸造企业隐蔽生产钢坯,白天搞铸造、晚上搞钢坯,千方百计躲避检查),但更主要的是主观问题,有些地方领导认识不深刻、麻痹大意,认为本地没有钢铁企业,对排查走过场,上报监管月报也马虎应付,结果就出现了问题,一些干部还被问责。各地要明确每户钢铁企业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要参照省工信委的作法,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对接到的举报信息要做到“接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强,各地要进一步对钢铁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和具有中(工)频炉的企业开展全面的排查,确保全覆盖、无死角,要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认真排查,决不能走过场。同时要将上述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坚决防止“地条钢”企业死灰复燃。如再出现问题要严肃问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

3.进一步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好江西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江西省钢

—7—

铁行业遏制违规新增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等工作责任分工的通知》的要求,加强协同联动、强化监督检查,继续保持打击取缔“地条钢”的思想不松、机制不变、人员不撤、工作不懈,对全省境内“地条钢”零容忍、出重拳,始终保持对“地条钢”盯紧看死、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2018年,全省还将继续执行打击“地条钢”严禁新增产能监管月报制度,各地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做好相关监管工作,省化解产能办还将对各地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我们还将创新监管方式,通过加强用电监管的形式,从用电源头上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我们和国网江西电力公司将下发《关于加强用电监管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通知》,要求各地供电部门将根据各地提供的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予以重点监控,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当地有关部门;新增容量较大的钢铁、铸造等企业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时,应事先向同级有关部门备案,经审核同意后,供电部门方可受理。

三、传达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有关要求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在巩固前期打击取缔“地条钢”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层层传达。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和部分省接连对新增“地条钢”产能作出通报、对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作出部署,—8—

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坚决取缔“地条钢”的决心。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关键设备转移快、隐蔽性强,各地务必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充分认识防范“地条钢”死灰复燃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将本次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个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确保政令畅通,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

2.加强对易发领域、重点企业排查监管。各地要加强对铸造企业、特钢企业、已取缔“地条钢”企业、废钢资源丰富和钢材需求旺盛地区、地处偏僻监管难度大地区、监管经验和能力不足地区等6个易发区域的监管,不留监管死角,彻底清除“地条钢”滋生土壤。为彻底防止“地条钢”死灰复燃,各级负责打击“地条钢”生产销售的市场和质量监管部门要建立涉钢(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和具有中(工)频炉企业等重点企业台账,包括企业名称、法人、具体位置、主要装备及数量、产能、工艺等信息,定期更新台账内容,实施“一企一档”管理,实施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非法转产“地条钢”行为。

3.加强用电监测排查。各地供电部门对夜间用电量较多、用电量激增或波动较大的涉钢(冶炼)企业、铸造企业、轧钢企业以及具有中(工)频炉企业加强用电监测分析,对出现用电量异常的企业及时通报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新增容量较大的钢铁、铸造等企业向供电部门申请用电时,经同级有关部门备案审核同意后,供电部门方可受理。

—9—

4.继续做好月排查工作。各地要充分调动各乡镇、街道、园区和职能部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重点领域、重要环节、重点企业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各网格监管责任人;坚持每月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全覆盖、无缝隙、零死角;对经查实存在问题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取缔、决不姑息;要及时、如实、按要求上报当月排查监管报告。

5.完善举报监督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监督力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市政府网站统一向社会公布市工信、发改、市场和质量监管、规建等相关部门举报受理电话,对接到的举报信息做到“接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同时参照省里,建立有奖举报机制,对查实的有效举报,给予一定的奖励。

2018年2月6日

吉安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2月6日印发

—10—

第五篇: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某省产能过剩情况的调查报告

江苏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威胁日见增强,部分行业如钢铁、纺织、水泥和石化等供过于求。长期的产能过剩将在产业升级、价格波动和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等方面形成持续性压力。从而要求政府、银行和企业等重新角色定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在中短期内加速规模化、联合化,增强企业抵御风

险、研发创新能力,进而加速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当前江苏省产能过剩的现状

(一)分行业看,部分行业效益增长与产销增长脱节,设备利用率不足。

1.纺织、钢铁行业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压力相对突出。我省纺织业尽管因纺织品配额暂时取消而效益可观,实现工业产值3027.82亿元,利润82.3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8%、55.3%,但随着贸易摩擦加剧和欧美“新配额”时代到来,行业内尤其是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压力明显增强。以纺织企业集中的吴江市为例,该市部分实力较弱、产品档次偏低的中小企业出口受阻,规模在100台以下的多数喷气织机企业,去年下半年仅能依靠大企业剩余订单维持生产,开机率已不足50%,个别企业甚至已停产。

钢铁行业内中小型企业因产品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竞争日见激烈,产能闲置问题相对突出,如体量较小的江苏淮安钢铁实际钢产量仅为年产能力的79%,1-2月该比例进一步降至72%;而大型企业产销相对较好,如产能十倍于淮安钢铁的我省钢铁业龙头企业沙钢集团、南钢集团产销率都在98%以上,基本无设备、土地闲置现象,但是生产成本同比提高40%左右,利润大幅负增长。

2.石化、水泥行业存有一定结构性过剩产能。我省石化业供求状况相对较好,而水泥业在部分地区已出现一定过剩局面。以水泥企业集中的溧阳市为例,至市场销售不畅,价格持续低走,水泥均价170-180元/吨,比下调24-34元/吨左右,库存日见增多,开工渐显不足,该市水泥生产仅完成设计能力的60%,达产企业近乎于无。

3.电力行业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因电力行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难以在一省内明确把握供求波动,但从设备利用率情况看,电力行业极有可能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据初人行南京分行金融研究处调查,全省电力行业设备利用率整体较高,但仍有25%的样本企业设备利用率比去年同期下降,而且随着部分企业扩充产能,平均设备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但随着苏北承接苏南产业转移等政策举措深化和“十一五”经济增长对电量的需求,加上浙江、上海近几年没有大型电力项目上马,短期内我省电力不会形成产能过剩问题。

(二)分地区看,苏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产能过剩情况较为突出,但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将更多受产能过剩损害。

以经济较发达的苏锡常三市为例,产能过剩情况相对突出。末五大行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近700亿,比末多出180亿左右。需要指出的是,当前苏南地区新产能持续形成,如吴江市、溧阳市分别增加纺织业、水泥业固定资产投资以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形成大规模产能,而旧有产能因各类原因未能及时淘汰,新旧产能并立,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产能过剩问题。

以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徐州等苏北五市为例,因经济绝对量相对较小,产能过剩情况似乎较不明显,但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的逐步增加显示该地区产能过剩压力也在持续增强。末苏北五市五大行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约90亿,比末增加近12亿。相对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无论在技术、资本还是社会配套环境等方面,苏北地区都处于劣势。这使得如果未来产能过剩压力增强,苏北一方面难以像苏南地区一样通过输出过剩产品、转移过剩产能缓解压力,另一方面在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也难以承受相应损失,即苏北五市可能更多受到产能过剩压力损害,无论这压力是否来自苏北本地区。

(三)产能过剩是前期投资迅猛增长的结果,而根本原因是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

在政府主导投资取向和资金供给廉价的背景下,90年代中期以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直接导致当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十五”期间全省合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2.3倍于“九五”期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十五”期间最高增幅,同比增长38.6%,而1季度更达到惊人的63%。并且投资多集中于与钢铁、水泥等行业密切相关的能源、水利、交通、信息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资。从深层次看,剔除社会创新精神缺失等社会层面因素,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产能过剩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是当前我国正由90年代中期以来由投资推动的经济抬升期逐步进入以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知识升级为动力的经济升级期,旧有规模化产能与新形成产能并立;二是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重新配置资源,我省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日见深化,外贸依存度达102%,苏南地区更达150.6%,本应淘汰的部分落后产能因各种

原因借助外力压迫国内优质产能空间;三是我省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重工业增加值2倍于轻工业,而重工业在投资与形成产能之间时滞较长。

二、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影响

(一)当前我省五大行业银行信贷资产情况。

2月末,全省五大行业贷款余额达2924.1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7.86%。从统计数据看,当前五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基

本稳定,并一直处于双降中。末全省五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52.722亿元,比末下降54.51亿元,不良率下降8个百分点,但这并非得益于企业经营情况好转后的还款能力增强,而是主要得益于贷款核销和剥离,初仅工行江苏分行就政策性剥离270.94亿元,使江苏省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2个百分点。如果剔除剥离因素,上述行业贷款质量不容乐观。根据对淮安市的典型调查,末淮安市钢铁、纺织、电力三个行业不良贷款额合计4.26亿元,比年初增加3个亿,不良率11.41%,比年初提高7.62个百分点,尤其是纺织业末不良率更高达40%,当地政府拟破产的5户企业中3户为纺织业企业。

(二)筹资渠道狭窄,贷款集中度过高。

五大行业投资的资金来源除利用外资和发行债券外,主要依赖国内贷款,且集中度不断提高,潜在风险持续增强。如末吴江纺织业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5亿元,信贷投入占比为50%,单个企业贷款总量聚集度也较明显,鹰翔、恒力、盛宏3家重点纺织企业末贷款余额合计51亿元,占比全市贷款的13.4%,单个企业最大信贷总量超过40亿元。

(三)信贷收缩时存在“一刀切”现象。

国家宏观调控以来,省内各主要金融机构已经意识到前期信贷放大所隐藏的风险,并结合各行自身内部改革的机会采取措施对可能出现的信贷资产风险加以防范:一方面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整体关注,授权授信权限上收,贷款评估发放更为严格,对盈利能力不足、产品以低端为主的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另一方面关注企业各类信息尤其是信用信息的收集。但在信贷收缩的同时,存在忽视个体差异而“一刀切”的现象。以钢铁业为例,国有商业银行增量贷款权限普遍上收总行或分行,并加速压缩存量贷款,即使我省重点优质钢铁企业沙钢集团贷款也因此受到较大影响,截止5月末,沙钢本外币贷款余额93.36亿元,同比下降1.4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更同比下降1.5亿元。

三、对通货紧缩等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前期投资的消化,还是各深层原因的应对都需要一个艰难的反复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能过剩的压力将在全国和省内持续存在,但目前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暂时性、阶段性现象

1.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二者互为因果,即产能过剩压力带来产业升级的迫切要求,产业升级过程中新旧产能的并立使一定时期内产能过剩存在加剧的可能性。如果政府有形的手缺位或者疏导失误,市场极有可能失效。

2.与通货紧缩的关系。长期性的供给过剩无疑会给产品价格以强烈的向下压力,但这种压力是否转化为现实的通货紧缩则更多的取决于:一是前期因价格传导不畅而滞存在工业品价格里的原材料上涨压力如何释放;二是未来我国我省城镇农村居民名义收入的快速增长与实际收入的偏离程度;三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否可以扭转外汇持续流入、央行被迫放大货币供给的局面;四是国际油价等外生性因素是否渐趋稳定。从历史上看,产能过剩并不必然与通货紧缩相联系,当产能过剩导致了严重的市场失衡,市场更有可能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

3.与效益的关系。当前产能过剩问题之一是前期投资迅猛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效益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前期投资中不以利润为导向、而以政府考核为动力的政府投资份额较大,如城建、交通、大学城等项目都列入“十五”计划等政府工作计划,刚性很强,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为32.77%,高出6.44个百分点,这部分投资本身不产生效益或产生一定效益但时滞较长;二是政府推动的工业集群化、规模化,短期内固定投资增大而效益下降,如企业搬迁至各级政府的工业园区等;三是作为市场主要个体的民营企业在避税等方面存在灰色区域,投资项投入不一定在利润项反映。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一)长期政策建议:明确市场主体地位,加速产业升级。

产能过剩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波动的产物,具有一定必然性。但政府主导投资、企业创新精神缺失等因素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周期,加剧了震幅。要平缓长期产能曲线,一是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与认识,二是督促市场各主体明确定位、调整行为。

1.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加强产业政策的权威性与控制力,同时加速产业在地区间梯次转移。在加强自身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相关行业、相关研究机构等社会各方的调研成果,并将此机制化,同时建设调研成果等信息的有偿或无偿的公布平台;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制止无序竞争,扶优劣汰,推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中度;各级政府协调共进,结合地区在资金、劳动力和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江苏省内产业转移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产业衔接。另一方面更多着眼于创建良好的社会市场环境,加强服务职能,深化税费等方面的改革,向社会让渡资源份额,由市场更多的行使资源配置职能。

2.企业应立足核心,加速升级。一方面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专攻主业;另一方面以加速产业升级为手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以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升级,加大对人的投入,以内部机制改革推动管理升级,加大对长期营销网络建设的投入,以诚信建设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升级。

3.银行应深化改革,完善自身。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完善信贷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和授信授权评估管理体系,立足企业经营、盈利和信用等方面信息采集,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产业前景,实现贷款科学决策,持续性的金融创新,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二)中短期政策建议:加速规模化,加速联合化。

当前,提高公务员和农村居民收入等措施是提高了整体消费能力还是仅仅形成了价格泡沫,仍有待持续监测。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需求短期内仍难以启动,那么如果产能过剩加剧甚至失控,只能通过压缩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落后产能,牺牲供给以保证市场均衡,牺牲短期利益以保证长期利益,牺牲局部利益以保证整体利益。应借鉴西方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教训,就是说:加速规模化,加速联合化。

一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各行业龙头企业和权威性研究机构订立相关行业标准。一方面是结合中国实际,订立有全国意义的行业准入标准,另一方面是行业的先进生产力标准,各级政府据此协调行动,迅速并且果断的压缩落后产能,扶持优质企业规模化,加速产能过剩行业的资源集中。

二是各金融机构应主动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向整体关注的同时“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对有一定实力、发展形势较好的企业,考评综合回报率,加大投入,对于列入压缩范畴的企业,及时知会企业与地方政府,加速退出。

三是以利益均沾、风险分担为原则构筑多层次的联合。地区间的产业联合与政策协调,如长三角各城市的差别定位;企业间在原材料采购、产业链分工、销售市场的确定以及研究投入等方面的联合,如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组团策略,在新产品研发中风险分担策略等;银行间的联合,如以银团贷款形式支持大型项目;在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考虑进一步深化银企联合。

四是谴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与之有理有节的斗争。一方面寻找新的地区市场和细分市场,调控出口增长序时进度与增幅,为国内产业升级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在当前资金充裕、鼓励自主创新的背景下辩证看待外资作用,结合土地占用、市场挤占等资源成本,综合考量引进外资带来的技术、管理等方面利益。

五是根据省内不同地区在产能过剩中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以防“一刀切”进一步引发结构失衡,如苏南地区应坚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两个率先”,而苏北地区则可在坚持产业升级同时,吸纳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行业产能转移。

六是建立产能过剩评价监测体系,明确产能过剩的定义、核心指标和先行指标。

下载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八项措施遏制产能过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投资......

    救市措施失灵 煤炭重蹈钢铁产能过剩覆辙

    救市措施失灵 煤炭重蹈钢铁产能过剩覆辙 文/王京 煤价跌跌不休引全行业萎靡不振。 步入6月,尽管国内传统的夏季用电高峰即将来临,但煤炭市场持续弱势下跌的格局尚未改变。......

    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下半年出台

    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下半年出台 摘自:宏观经济上海证券报[微博]2013-08-03 01:05 今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的重要工作,除了改革之外,将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改委2日......

    济源市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

    济源市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 按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化解过剩产能攻坚方案等五个方案的通知》(豫政〔2017〕22号)总体部署,为加快我市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推进供给侧......

    XX煤矿化解过剩产能自查报告

    XXXX公司 XXXX煤矿 2016年6月30日 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安全检查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改革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国家......

    河北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方案

    河北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方案(2018-2020 年) 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国家批复的《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省政府《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

    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

    2018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按照中央......

    煤炭业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乏力

    煤炭业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乏力 导致煤炭产业陷入困境的是产能严重过剩。山西省煤炭工业厅副厅长牛建明表示,由于前期重组整合的煤矿进入投产高峰期,今年前9个月,山西省煤炭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