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让担当者轻装上阵
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实践中,许多干部的失误错误是在先行先试、缺乏经验、客观条件不成熟等情况下,导致的探索性失误和无意性过失。同时,也有的人是为求速度,走捷径,打政策“擦边球”,结果欲速则不达,砸了锅、犯了错。判定哪些错该容,哪些错不该容,不能一概而论,应妥善把握事业为上、实事求是、依纪依法等原则,结合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后果影响以及挽回损失等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明辨“为公”还是“为私”,分清“无心”还是“有意”,判定“无禁”还是“严禁”,严格划分“失误、错误”与“违纪、违法”的界线。
容错首先是组织上的“包容”。考核考察“不戴有色眼镜”,评先评优“不一棍子打死”,选拔任用“一碗水端平”,是考核任用干部的应有态度。让“不干事、不担事、不出事”的机会主义者没机会,就是对“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的实干主义者最大的激励。同时,容错也需要全社会的宽容,我们应当摒弃“求全责备”“一旦有污点,永世不得翻身”的错误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胆干、大胆闯,鼓励敢担当、敢作为的良好氛围,让锐意进取者放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在实际工作中,失误错误的情形千差万别,容错纠错也应分类施策、对症下药,为敢想敢干者装上‘减压阀’、提供‘意外险’。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实践中要做到“四看”:一看动机是为公还是为私;二看是否符合党纪法规、政策原则及上级要求;三看程序是否经过集体民主决策;四看后果是产生了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还是造成了较大损失。
容错有底线,纠错是关键,只容不纠就是对错误的纵容。坚持容之有度,对不该容的错误坚决不容,不让容错免责成为违纪违法的“挡箭牌”;坚持关口前移,抓早抓小,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亮黄牌”“敲警钟”,促使及早纠正。
容错纠错机制是锐意进取干部的“定心丸”,也是改革创新者的“保护伞”,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关乎干部个人的是非功过、成败得失,更挑动着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活力,指引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当然,容错不是纵容。一方面,同样的错误不能一犯再犯。再小的错误“屡教不改”也是不能容忍的。应当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失误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汲取教训,改进提高。另一方面,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一旦失了“街亭”,就是“挥泪斩马谡”也无济于事。应着眼建立一套发现错误防范风险的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叫停、早纠正,绝不能让小问题积累成大错误,更不能让个别的局部的小差错,蔓延成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特别需要强调,容错容不下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更容不下腐败行为,容错不能成为胆大妄为者胡作非为的借口。
在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面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只有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才能让改革永不停顿、创新永无止境。充分发挥容错机制的导向作用,让担当有为者放下包袱,让违法乱纪者受到惩戒,我们才会有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形成千帆竞发的干事创业氛围。
第二篇:浅谈“容错纠错机制”
浅谈“容错纠错机制”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这一句话对于广大基层干部而言,犹如一颗“定心丸”。何谓“容错机制”?这本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术语,借用到干部管理中来,表达的是,对那些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官员,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所犯下的错误组织要宽容。其目的在于打造宽松环境,激发官员们改革创新的热情,让改革创新者轻装上阵,一心一意推进改革,心无旁骛从事创新。
当前社会改革环境不够宽松,部分干部滋生“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心理现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提出,其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敢作为”的情况,让干部不再畏首畏尾,成为一名“能作为、敢作为”称职干部。但在这一机制的具体操作中,却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保证容错机制的民主化、科学化。
“容错”虽然是针对干部的,但是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广泛听取群众的心声。各地方可根据地方实际,通过本辖区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召开街道、村级干部座谈会等方式,重点围绕建立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怎样甄别错误、怎样具体纠正错误等问题进行探讨,收集意见和建议,并形成调研报告,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党员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通过调研保证这一机制建立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明确“错误”细则。
如何避免容错免责成为干部违法乱纪的“保护伞”,如何有效地保护创新探索者的积极性,首先我们应该从目的、方向,看其行为的出发点是否为了改革发展这几个方面来甄别“错误”。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其次,“错误”发生后,对于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中出现失误失败是对其从轻、免予问责及时补救,都需进行具体的细化,并制定纠错办法,让“纠错”有据可依。
三、接受群众监督。
基于“容错纠错机制”的特殊性,政府应在出台容错纠错细则后,在各大媒体进行公开,讲解容错纠错机制内涵,避免群众对于这一机制的误解,让广大群众明白这一机制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积极性,而非属包庇政府官员的违规行为。当启动了容错机制后,政府应公开容错纠错事情来龙去脉,给干部和群众一个交代,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意义重大。在容错纠错机制执行过程中,各地方应从实际出发,及时总结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广大基层干部更好地改革创新、促进发展提供保障。
第三篇:面试热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面试热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热点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
【命题预测】
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解析】
中央所提出的容错纠错机制,可以特别好地让干部敢于担当,在改革的锐意进取区更好地突破自我、大胆创新。具体而言,针对这样的容错纠错机制,我是这么看待的:
一方面,我们党现在处于改革攻坚期、克难期、探索期,改革开放40年表明,我们很多成绩都是在试错当中进行探索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大胆前行;可是现在呢?由于我们很多政策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的指引,一些干部在工作过程当中,本来想干事,但是怕干错事,所以往往就会忍着、就会有顾虑。容错纠错机制可以更好地让干部明白,在改革探索过程当中,大胆前行,国家是支持的,党是保护的,以引导更多有想法的干部,不要怕出事、不要怕犯错、不要怕担当,增加我们体制内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容错纠错机制,也可以真正践行好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大众创意,万众创新”。创意并不仅仅是通过体制外创业可以实现,在体制内进行改革也依然可以实现。容错纠错机制无异于给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干部戴上了护身符,能够让干部真正解除后顾之忧,真正践行“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的理念。
中公教育
当然同时第三点我们必须看到容错纠错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难题。那就是可容与不可容的界限可能很难划清,干部们可能会打着锐意去创新的口号去做一些党和政府法律法规规定范围之内不允许的事情。而且容错纠错机制用不好,会将容错变成纵错、会将保护变成庇护,干部们的思想意识提升不到位,干部的能力跟不上,再好的容错纠错机制也难达到效果。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央容错纠错机制的落实,避免政绩工程,我想再提供以下几个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一定要厘清容错和纠错的范围,要能在法律和法规可允许范围之内进行容错和纠错,并且干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所犯的错,必须是以单位利益、百姓利益为前提,要能够细化好我们政策标准,并且可以采取容错和纠错机制终身的追责制,一经发现当时通过容错纠错机制被包容,但后续产生后果更加严重,或者后续发现是谋取私利所犯的错误,那么不仅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更要予其严惩,从而有效厘清我们的具体界定。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对干部们的思想政策的培训,尤其要借助“三严三实”“四讲四有”“三会一课”等这样的党的群众教育路线活动,让干部们明白转作风、讲担当、促落实才是根本,在工作过程中践行一些锐意进取、勇敢创新的干部,例如黑土麦田守望者秦玥飞等等,让干部明白容错纠错机制是为了让干部们勇敢前行,也鼓励干部思想上真正地改变。
第三点我们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干部进行一些业务法规的培训,尤其是对于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需要的一些互联网+政务知识的培养,这样让干部既有思想、又有能力,又有好的制度,从而真正促进改革攻坚期、克难期、深水期我们能够勇往直前、突破困难。
中公教育
第四篇:国有企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国有企业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工作情况 调研报告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入,安全生产、招投标管理、市场开发、工程建设等追责问责力度日渐加大,干部权力的“紧箍咒”越来越紧,一些干部不能适应发展新理念新形势,在工作中变得手足无措、谨小慎微,一种新的懒政怠政现象悄然而生。怕担责不干事成为当前不少基层干部反映的突出问题。为了不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中央部署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全国各地也相继出台有关实施办法。如何科学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最大程度地激发干部创新创业、敢闯敢干的激情,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容错纠错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忽视纠错等配套体系的构建
如何对待工作中的失误和问题,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一旦出现失误,能够及时改正错误,挽回损失。从当前容错纠错的规定来看,“容错”和“纠错”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一味地讲“容错”,但对“纠错”缺乏文字的解释,没有将容错和纠错有机地统一起来,倘若工作中有失误,就会出现不断“交学费学习”的现象,不利于党员干部及时纠错改错,也不利于促进干部成长和事业的发展。
(二)容错纠错的自由度过大,容易产生庇护式腐败 容错纠错机制是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把干部干事的“大包袱”变成干事的“护身符”;它也可能在容错纠错条件、情形不完善的情况下,出现权力寻租,产生庇护式腐败,成为庸官的“护身符”,腐败分子的“挡箭牌”和“免死牌”。从目前容错纠错的规定上来看,不难发现规定比较宽泛,具有较大的弹性解释空间,存在极大的认定自由裁量空间,容易导致容错纠错的边界和尺度难以把握。
(三)认定主体主动认定的机制没有形成 从《关于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机制的通知》的条文看,对于追责对象申请纠错的流程明确具体,对于问责主体在案件调查中发现纠错情形并没有做出明确规
定。另外,在《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中并没有要求纪检监察机关主动认定纠错的情形内容,造成只有追责对象提出申请,才进入纠错调查的情形,不利于激励和保护敢创敢试的干部。
(四)党员干部对容错纠错机制的知晓率低 目前,容错纠错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仍处于摸索阶段,很多党员干部对容错纠错机制表示不了解,其中也包含我们不少的纪检干部,很少接触这方面的宣传资料,所了解到的容错纠错机制相关知识均是从电视或者网络获取这方面的。
二、有效实施容错纠错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纠错机制,让干部敢干事干成事 “容错”不代表我们要放任错误,任错误盛行;鼓励干事不是鼓励“胡来”、鼓励“折腾”。要让干部“想干事”,“干成事”,建立容错机制的同时更应建立纠错机制,纠错不只是追究责任,而是当工作中可能出现了偏差、失误时,及时纠正,避免放任错误导致事态升级,造成更大的损失。纠错不仅是保护干部,也是挽回损失,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手段。任何人、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先知先觉、不犯错误,若要避免全局性、长期性的政策失误,只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去“防错纠错”。一是事前防错。对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
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完善制度机制,及时纠正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错误的发生。决策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凡“三重一大”事项的拍板定案,都要加强调研论证、集体研究讨论、科学民主决断,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纠正党员干部行为上的偏差。二是事中纠错。在干部干事创业过程中,加强日常监督和巡察并及时“回头看”,有效清除出错误隐患。三是事后纠错。对于那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创新干事“试错干部”,要及时进行面对面谈心谈话,多在政治、工作、生活上给予关爱,了解个人思想情况,化解心理顾虑,让他们始终心怀感恩,竭诚奉献。对于已经查明可以“容错纠错”的干部,要通过谈话、提醒、反馈等方式,对问题产生的源头、过程及后果进行深刻反思,督促干部分析问题、找准原因、及时补救,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二)出台纠错机制和各问责主体实施的机制 目前,尚未针对国有企业出台相应的容错纠错机制,也没出现因容错纠错机制被免于问责的情况。为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活力,营造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社会环境,国有企业党委和各问责主体要充分考虑各地各部门的特殊情况,出台相应纠错机制和督促各问责主体结
合部门的实际制定可操作性的实施机制,做到标准细化,范围全覆盖,统一容错纠错的执行标准。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用机制推动干部勤勉工作,用机制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用机制约束干部严格自律,调动每个干事创业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出台国有企业容错纠错的实施 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大力营造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改革创新、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推动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一是明确容错纠错条件和情形。容错纠错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符合中央大政方针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精神,严格执行会议研究讨论和决策程序,没有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与民争利等违法违纪行为,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可实行容错纠错:在推进改革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一定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在创造性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中,因法律法规界定不明确或相关政策调整变化出现一定失误或偏差的;在推进落实急难险重任务中,因大胆履职、果断决策出现一定失误或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在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中,因不可抗力导致未完成预期目标的。对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事故,或在同一工作、同一问题上重复出现失误的,不予容错纠错。二是强化容错纠错结果运用。经认定予以容错纠错的领导干部,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中减轻或免予评定考核等次影响,在年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中减少或免予降低等次,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免予扣分,不影响其评先评优、提拔任用、职级晋升。同时,对予以容错纠错的领导干部实行期限一年的跟踪管理,由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每半年进行一次谈心谈话,引导帮助其放下思想包袱、放手干事创业。
(四)加强舆论建设,营造全社会良好的容错纠错氛围 利用政府网站、微信等平台,宣传发布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党员干部网上自学,提升党员干部对容错纠错机制的知晓率,为广大干部敢闯、敢试、敢作为、敢担当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动干部积极性和“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培训、集中研讨、支部生活等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熟悉容错纠错机制、组织人事干部掌握容错纠错机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者精通容错纠错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主动公开,通过公开透明的工作程序,让群众了解和掌握干
部的所作所为,包容干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差错。注重挖掘正反典型,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进一步营造领导干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干部队伍的活力激发出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五篇: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不让创新“背包袱”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不让创新“背包袱”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改革创新保驾护航,是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的重要举措。而容错纠错的基本标准就是“三个区分”原则。
党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就是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那些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敢于作为的干部排除后顾之忧,摒弃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错误心理,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和鼓励创新,激发创业活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干事热情。
为激发干部员工勇于创新、积极干事创业的热情,应努力破除“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思想,大力营造敢于担当、大胆履职的良好环境。
为鼓励干部员工锐意改革,应把他们从“该不该干事、值不值担当”的困惑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放开手脚,一门心思干事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干事创业,容许有错。当然,宽容失败,允许试错,决不等于不纠错。建立完善配套的纠错机制,不让干事创业者背包袱,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向党的事业负责与向干部本人负责统一起来,既要保护好干部的干事热情,又要通过提醒反馈等方式,督促干部找准问题症结。教育引导要及时。要强化干部法规法纪的学习教育。澄清保护要跟进。对干部实行容错、纠错并免于追责问责后,要及时通过相关渠道给予公开、权威的组织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