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
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努力营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全省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根据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容错纠错是指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第三条 容错纠错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把纪律挺在前面,依纪依法,坚守底线;
(二)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宽严相济;(三)鼓励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
(四)注重抓早抓小,着眼预防,及时纠错;
(五)支持干事创业,勇于担当,激发活力。
第四条 容错纠错应当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坚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实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纠正偏差者、警醒违纪者。
第五条 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支持改革发展与严格执纪相结合,正确处理执行政策、严明纪律与调动和保护干部积极性的关系,历史辩证地分析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偏差,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情节轻重和性质后果等方面因素,认真甄别、准确研判、妥善处置。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容错:
(一)在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中,出现工作失误和偏差,但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没有为个人、他人或单位谋取私利,且积极主动消除影响或挽回损失的;
(二)在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探索性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三)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因政策界限不明确或不可预知的因素,在创造性开展工作中出现失误或造成影响和损失的;
(四)在推动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中,因大胆履职、大力推进出现一定失误或引发矛盾的;
(五)在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中,因着眼于提高效率进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出现一定失误或偏差的;
(六)因国家政策调整或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变化,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
(七)在处置突发事件或执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中,因主动揽责涉险、积极担当作为,出现一定失误或非议行为的;
(八)在化解矛盾焦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因勇于破除障碍、触及固有利益,造成一定损失或引发信访问题的;
(九)工作中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
(十)按照事发当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应追究责任或从轻追究责任的;
(十一)其他符合容错情形的。
第七条 容错认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提出申请。相关单位或个人受到问责追责时,认为符合容错情形之一的,可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部门提出申请。
(二)调查核实。受理机关或部门受理申请后,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核实,广泛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充分听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申诉意见,形成调查报告。对于不符合容错情形的,受理机关或部门应当给予解释答复。
(三)认定反馈。核实结束后,受理机关或部门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规定和法律法规为准绳,作出容错认定结论并反馈给申请单位或本人。属于免责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第八条 对容错的单位或个人,可在以下方面免责或减责:
(一)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受影响;
(二)干部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不受影响;
(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不受影响;
(四)个人评优评先不受影响。
对确需追责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减责,酌情从轻、减轻处分或组织处理。有一定影响期的,影响期结束后提拔任用不受影响。
第九条 健全纠错改正机制,对存在过错或失误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抓早抓小,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对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完善制度机制。
(二)查找原因、纠正错误。采取纪检监察建议书、提醒约谈、诫勉谈话、责令纠错等方式督促有关单位或个人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及时纠正偏差和失误,推动问题整改。
(三)运用好“四种形态”,实施分类处置。通过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绝大多数有问题的干部及时纠正错误。对认错态度好、主动挽回损失和影响的,应当体现政策,予以免责,确需追究责任的,从轻减轻处理。对极少数心存侥幸、隐瞒问题、拒不改错、对抗组织的,应当从严审查处理。
第十条 完善澄清保护机制,对所反映问题失实或受到诬告的单位或个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查无实据或轻微违纪但不够追究纪律责任的信访问题,可以通过谈心、召开会议和通报等适当方式,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
(二)对恶意中伤诬陷他人、干扰改革创新或持续无理上访造成恶劣影响的,坚决查处,依纪依法追究责任。
(三)核查有关问题时,全面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充分听取被反映单位或个人的解释和说明,客观公正处理。
第十一条 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容错纠错工作取得实效。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应担负起容错纠错的主体责任,将其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举措,一级为一级负责,上级为下级担当,支持干部放手大胆工作。(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全面履行职责,严格执纪监督,把握政策界限,通过合理容错、及时纠错、澄清保护,消除干部思想顾虑,鼓励干部积极作为。
(三)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干部要及时予以容错,客观评价、宽容理解、大胆使用。
(四)各级宣传部门应当统筹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大力宣传支持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正面引导,营造容错纠错的浓厚氛围。
第十二条 各市(区)、各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具体办法。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委解释,具体解释工作由省委办公厅商省纪委、省委组织部承担。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西安市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
西安市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分享到: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全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环境,根据《陕西省党政干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容错纠错是指对单位和个人在推动发展、改革创新、维护稳定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不违反法律规定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市公务员管理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非中共党员、非监察对象的容错纠错工作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四条 本实施细则的实施主体和容错纠错的认定机关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
第五条 容错纠错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挺纪在前,依纪依法,坚守底线;
(二)坚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宽严相济;
(三)鼓励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误;
(四)注重抓早抓小,着眼预防,及时纠错;
(五)支持干事创业,勇于担当,激发活力。
第六条 容错纠错应当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严格区分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负责与懈怠、为公与谋私的界限,正确运用“三个区分开来”,保护改革者、鼓励探索者、宽容失误者、纠正偏差者、警醒违纪者。
第二章 容错适用范围和程序
第七条 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支持改革发展与严格执纪相结合,正确处理执行政策、严明纪律与调动和保护干部积极性的关系,历史辩证地分析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偏差,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情节轻重和性质后果等方面因素,认真甄别、准确研判、妥善处置。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容错:
(一)在落实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中,出现工作失误和偏差,但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没有为个人、他人谋取私利或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二)在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探索性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三)因政策界限不明确或不可预知的因素,在创造性开展工作中出现失误或造成影响和损失的;
(四)在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因大胆履职、大力推进出现一定失误或引发矛盾的;
(五)在亲商助企、城市治理、服务群众中,因着眼于提高效率进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出现一定失误或偏差的;
(六)因国家政策调整或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变化,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
(七)在基层治理、处置突发事件或执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中,因主动揽责涉险、破解难题、积极担当作为,出现一定失误或非议行为的;
(八)在化解矛盾焦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因勇于破除障碍、触及固有利益,造成一定损失或引发信访问题的;
(九)在改革创新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出现失误或偏差后,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的;
(十)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进行先行先试改革,因无先例遵循而出现失误和偏差的;
(十一)其他符合容错情形的。
第九条 容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法律法规和纪律没有明令禁止,或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但符合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精神的;
(二)经过民主决策程序;
(三)遵守廉政规定,没有为自己、他人或其他组织谋取不当利益的;
(四)没有与其他组织或个人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
(五)主动纠错,及时挽回损失或消除不良影响的;
(六)未直接造成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责任事故,或引发严重群体性事件的。
第十条 容错认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提出申请。单位或当事人认为符合本实施细则容错情形之一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申请。
(二)调查核实。对符合容错情形的,纪检监察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调查核实是否符合容错情形及容错必备条件,全面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充分听取被反映单位或个人的解释和说明,形成调查报告。必要时可采取公开听证或第三方评估,对有关改革工作进行必要性、民意认可、获得感等相关评价,综合考虑是否应当容错。
(三)认定反馈。核实结束后,纪检监察机关应当作出容错与否的认定结论,并反馈给申请单位或本人。属于免责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四)跟踪回访。对作出容错认定结论的党员干部,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一年内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回访谈心、教育疏导,鼓励其放下思想包袱,帮助其查找问题原因,改进工作。
第三章 纠错的实施主体和方法
第十一条 对存在过错或失误的单位或个人,但达不到给予党政纪处分的行为,可以采取以下程序实施纠错:
(一)各级党委要加强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坚持抓早抓小,充分运用第一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完善制度机制。
(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党员干部所犯错误的性质,采取纪检监察建议书、提醒约谈、诫勉谈话、责令纠错、廉政风险预警等方式督促有关单位或个人及时纠正偏差和失误,推动问题整改。
(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灵活运用“四种形态”,实施分类处置,帮助绝大多数有问题的干部及时纠正错误;对认错态度好、主动挽回损失和影响的,应当体现政策,予以免责,确需追究责任的,从轻减轻处理。
第十二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所反映问题失实或受到诬告的单位或个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及时查处、打击制造谣言、诬告陷害的行为和干扰改革创新或持续无理上访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
(二)对查无实据或轻微违纪但不够追究纪律责任的信访问题,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
(三)党员和监察对象诬告陷害他人的,按相关条例规定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或必要的组织处理,并点名通报曝光;其他人员诬告陷害他人的,依法依规交由相关部门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章 结果运用
第十三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作出容错纠错认定后,及时将认定结果送组织(人事)部门和党员干部所在党组织,按下列方式处理,并在干部教育、管理和使用中予以运用:
(一)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受影响;
(二)干部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及工资、绩效、奖金不受影响;
(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不受影响;
(四)个人评优评先不受影响;
(五)对确需追责的单位或个人,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减责,酌情从轻、减轻处分或组织处理。有一定影响期的,影响期结束后提拔任用不受影响。
第五章 组织领导
第十四条 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容错纠错工作取得实效。
(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应担负起容错纠错的主体责任,一级为一级负责,上级为下级担当,支持干部放手大胆工作。
(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当把握政策界限,严格执纪监督,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干部及时容错,对反映问题失实或受到诬告的干部及时澄清是非,对必须纠错的干部要抓早抓小、坚决纠错。
(三)各级宣传部门应当统筹运用各类媒体资源,加强正面引导,对探索创新过程中的过失要客观理性报道,引导公众理解支持改革创新,营造容错纠错的浓厚氛围。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委解释,具体解释工作由市委办公厅商市纪委承担。
第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公司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
公司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XXXX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环境,根据有关党内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容错纠错,是指单位或个人在经营管理和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职、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及时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处理。
第三条适用对象及实施原则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本部及所属企业领导人员。
容错纠错工作坚持“三个区分开来”,遵循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履职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容错纠错要准确把握标准,宽容领导人员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把领导人员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第五条建立合理容错机制。把支持企业改革发展与严格执纪相结合,正确处理执行政策、严明纪律与调动和保护企业领导人员的积极性的关系,历史辩证地分析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偏差,综合考虑问题发生的背景原因、动机目的、政策依据、情节轻重和性质后果等方面因素,认真甄别、准确研判、妥善处置。
第六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容错:
(一)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集团公司决策部署中,主动作为、创造性开展工作,但因无先例可循,出现失误和偏差;
(二)在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探索与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融合、战略合作、资源整合中,因缺乏经验、无先例可循或政策界限不明确,出现探索性失误、偏差或未达到预期效果,但经过民主决策程序,主观上出于公心、行为上没有谋私且未造成国有权益重大损失;
(三)在企业改革创新中,在服务、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创新方面,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探索性失误;
(四)在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深化内部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市场化劳动用工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中、突破常规惯例,在工作中出现某些失误和偏差;
(五)在重大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因着眼提高效率容缺受理、容缺审查,但未谋私利、未优亲厚友,工作出现一定失误或偏差;
(六)在开拓市场过程中,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根据授权临机决策并在事后按规定报告,但受到市场因素变化等影响:未达到预期效果,出现偏差失误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
(七)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按相关规定经过充分调研论证、风险评估等工作,但在项目实施后因宏观政策性、行业基础性评价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未达到预期效果,出现偏差失误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
(八)在推动重点工作、破解企业发展要素保障瓶颈、化解企业矛盾焦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突发事件中,因勇于破除障碍、大胆履职,触及固有利益或引发信访事件,出现一定失误,受到非议行为或造成意外损失后能及时补正;
(九)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无明确限制,按程序经集体研究、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创造性开展工作出现失误或造成影响和损失;
(十)在处置群体性上访事件、应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等工作中,为有效应对、及时平息事态而采取临时性措施造成意外损失或存在程序瑕疵,但事后及时补正;
(十一)符合中央和省市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因实际工作环境复杂或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导致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
(十二)其他符合容错情形的。
第七条容错认定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请。
单位或者个人认为符合容错情形之一的,应在启动问责程序后7个工作日内,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个人写出书面申请的,所在单位党组织要出具明确意见。(二)核实。
受理申请后,对符合容错情形的,经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批准,由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核实,广泛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充分听取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认真开展调查核实,并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书面调查报告。(三)决定。
核实结束后,受理部门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规定和法律法规为准绳,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容错认定结论。对于不符合容错情形的,应在核实结束后10日内给予书面答复。对一时难以定论的,可以暂缓作出决定,一般暂缓时间不超过3个月,期满后给予结论性意见。(四)反馈。
纪检组织在容错认定结论作出后3个工作日内将结果反馈给申请单位或本人。属于免责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第八条免责减责范围
(一)经认定予以容错免责的,对容错的单位或个人,在以下方面不受影响:
1.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
2.领导人员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
3.领导人员绩效考核、评先评优、奖金发放。
4.党代表、职工代表和后备干部资格。
(二)对确需追责的企业或领导人员,根据有关规定可以减责,酌情从轻、减轻处分或组织处理。
有一定影响期的,影响期结束后提拔任用不受影响。第九条建立纠错机制,对符合容错情形,存在过错或失误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采取以下程序实施纠错:
(一)启动纠错。
受理党组织在作出容错决定的同时,一并作出启动纠错程序的决定。(二)发送通知。
纪检组织向纠错对象发送纠错通知书,说明纠错事由,提出纠错要求,责成纠错对象限期提出书面整改措施。(三)督促整改。
采取适当方式,跟踪了解纠错对象的整改情况,督促其限期改正。对整改不力、不良影响继续蔓延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四)完善制度。
在督促纠错对象整改的同时,督促有关单位和部门认真分析原因,深刻吸取教训,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堵塞漏洞。第十条各党组织要切实加强对容错纠错工作的组织领导,公.文思.享文.库出.品,树立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鲜明导向。各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支持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按有关政策规定开展容错纠错工作。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对容错纠错的人员在考核任用中客观评价、宽容理解、大胆使用。
第十一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若党内法规、法律法规和上级对容错纠错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公司纪委负责解释。
第四篇:华池党政机关容错纠错办法试行
华池县党政机关容错纠错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重要指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县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合理容错的良好环境,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党内法规、法律法规,按照中央、省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相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容错纠错是指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履职担当、改革创新过程中,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偏差失误,但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予作负面评价,及时帮助纠错改正,免除相关责任或从轻减轻责任。
(二)法律法规和纪律没有明令禁止,或法律法规虽没有明确规定但符合中央和省市县决策部署精神的;
(三)在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创造性开展工作出现探索性失误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
(四)因政策界限不明确或上级部门相关规定“打架”,或工作中遇到的仅靠本地区、本部门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经书面请示或全面汇报获批准或未获得明确答复,为及时完成工作任务导致出现失误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
(五)在完成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和推动重大项目中,为如期完成工作任务,因大胆履职、积极作为、大力推进出现一定失误或引发矛盾的;
(六)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工作中,为降低门槛、优化环境等,出现工作偏差,造成较小负面影响或损失的;
(七)因国家政策调整或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变化,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或造成负面影响和损失的;
(八)在处置突发事件或执行其他急难险重任务中,因主动揽责涉险、临机决断、积极担当作为,事后履行报告程序,出现一定失误或负面影响的;
(九)在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因勇
(四)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故意遮掩不报告、不认错、不纠错的;
(五)谋取私利、顶风违纪、失职渎职、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
第八条
容错认定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提出申请。被问责追责的单位或个人,在启动问责追责程序后7个工作日内,认为符合容错情形之一的,可向问责追责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二)受理核查。受理机关经初步审查后,对不符合容错情形的,予以解释答复;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应当开展调查核实,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充分听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申诉意见,在15个工作日内形成核查报告。
(三)认定反馈。核实结束后,受理机关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规定和法律法规为准绳,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容错认定结论,反馈给申请单位或本人,并抄送其主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属于免责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不予容错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 纠错情形及措施
第九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纠错:
第十一条
对经认定容错或予以纠错的单位或个人,可在以下方面免责或减责:
(一)对确需给予党纪、政务处分或组织处理的,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理;
(二)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不受影响;
(三)干部提拔任用、职级职称晋升不受影响;
(四)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不受影响;
(五)个人年终考核、评先选优、表彰奖励不受影响。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委解释,具体解释工作由县委办 公室商县纪委监察委、县委组织部承担。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陕西省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试行)(推荐)
陕西省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按照总书记对陕西提出的“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三个区分开来”,鼓励激励干部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充分调动全省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综合评价,考用结合、奖优罚劣,分级管理、简便易行的原则。
第三条 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工作以目标责任考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结果为主要依据,充分运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平时考核、综合研判等结果。
第四条 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包括评优评先、考核奖励和选拔重用。第五条 评优评先方面:
(一)按照35%的比例,对目标责任考核综合得分排序靠前的单位,以各级党委、政府名义授予“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二)以省政府名义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前10名的县(市)和前5名的城区,授予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和“五强区”称号;对名次进位快的前10名县(市)和前5名城区,授予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三)按照35%的比例,对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综合得分排序靠前的县(区),以省委、省政府名义授予“扶贫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第六条 考核奖励方面:
(一)按照优秀、良好、一般等次给目标责任考核对象核发奖金,奖金依据公务员考核结果等次发放。
(二)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第一名和首次进入“十强县”“五强区”的县(市、区),各奖励100万元;其他“十强县”“五强区”,以50万元为基数给予奖励,较上年每进步或后退1位分别增加或减少10万 元。对“争先进位”前10名的县(市),按照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80万元、50万元、30万元;前5名的城区各奖励50万元。
(三)对获得“扶贫绩效考核优秀等次”的县(区),各奖励100万元。
奖金分配方案由各市(区)、县(市、区)制定,奖金应发放到人。第七条 选拔重用方面:
(一)拟提拔使用的党政干部,任现职期间考核结果应为称职以上等次。党政正职拟提拔使用的,所在单位近三年一般应获得一次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
(二)对连续三年获得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的市(区)和省直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给予倾斜。
(三)每年结合目标责任考核、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和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等结果,按照一定权重,综合评定出10名优秀县(市、区)党政正职,优先提拔使用(贫困县党政正职就地提拔)。
(四)对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维稳综治、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党政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五)对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成效特别显著、脱贫攻坚成绩特别突出的党政干部,可破格提拔使用。
第八条 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省考核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目标责任考核由各级考核委员会办公室具体负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由省统计局具体负责,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由省扶贫办具体负责。
第九条 各市(区)、各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具体办法。
第十条 本办法由省委解释,具体解释工作由省委办公厅商省委组织部承担。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