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解决农民工保险问题的情况汇报 澧县
关于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专项调查
情况汇报
根据县委、政府两办《澧办通字[2010]6号》和《澧政办明电„2010‟17号》文件精神和劳动保障局党组的统一安排,县工伤保险处、县劳动监察大队与相关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于4月12日至20日对县城区建筑工地农民工保险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项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现状
(一)农民工已成为促进澧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群体。据调查,去年我县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按照投资额17%的人员工资比例(工程预算值)和全省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工资7866元的标准粗略测算,县内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将近15.6万人次的就业岗位,按项目建设“每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增加1550个就业岗位”测算标准测算(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所评估标准),县内农民工就业岗位接近11.2万个,取最低值11.2万人加上去年县外务工人员17.8万人(王海鸣《澧县强化外出务工人员维权力度》),全县农民工群体将近2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0万人的32%,已成为促进澧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群体。
(二)农民工的工伤待遇要求强烈。从城区建筑工地农民工调查问卷情况看:在掌握法律法规方面,99%的农民工都看过《劳动合同法》;在关注法律事件方面,65.4%的农民工最关注工伤保险(含职业病)纠纷、42%的关注工资纠纷;在寻求解决纠纷的途径方面,96%的农民工提出发生工伤事故后要找工伤保险、42%的人提出要找劳动仲裁,而8%的人认为达不到要求则要使用暴力;在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方面,62%的人员要求政府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措施、35%的人员要求设立维权电话、12%的人员提出发放维权手册,还有部分人员强烈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有效措施,并经常深入工地明察暗访督促施工单位参加保险,加大力度保护农民工,维护农民工权益。
(三)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待遇尚在落实之中。在签订劳动合同方面,中设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康澧.金芙蓉项目自带施工人员以外的农民工均与澧县吉安劳务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被派遣到建筑工地,因劳动合同未在工地备案而无法查阅,其他建设施工单位,如交通、水利、公路等行业的一些在澧项目施工单位所使用的农民工均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询问接受调查的工地农民工,他们并不清楚用工单位提供了哪些保障待遇,唯一知道的只有每天的工资,即便是工资方面的问题,大部分施工单位都是由施工班长(小包工头)代签代发代回答;在参加工伤保险方面,城区建筑工地工伤保险,目前县建设局发放建筑安全生产许可证时督促参保的有15家,绝大部分矿山等高危企业已由安监局督促参保,交通、水利、农业等其他行业农民工的工伤等社会保险目前没有覆盖,还是一个空白,正在落实之中。
二、部分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其一,对农民工参保的重要性和社会保险强制性宣传不足,没有引起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各方面重视。按规定,应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的工伤保险,未按规定办理参保,农民工可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举报投诉。但事实上,农民工为了保住能够从施工单位通过经济发包给没有劳动合同关系的施工班长那里及时领到每天的工资,或者障于与施工班长的老乡、朋友、熟人或者是亲戚等关系,不想因举报投诉撕破面子而失去打工的机会,从而对与自己利益切切相关的这一重要措施显得十分茫然,等到出了工伤事故或者发现患了职业病后再找党和政府向企业施压或者要求政府埋单。
其二,对农民工的管理目前处于粗放经济阶段。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劳动保障部门很难掌握各个施工单位具体的用工人数。但是,即使流动性再大,也总有相对的稳定性,只要强制施工单位本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自己企业与农民工个人负责的态度,交小钱避大灾,让农民工首先参加工伤保险,施工单位就会主动加强农民工人员异动动态管理,政府督促用工单位完善用人管理制度则会水到渠成。
其三,强制参加工伤保险的措施还不配套。交通、水利等行业施工单位农民工究竟有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目前尚未仔细检查过,即使知道一些危险性较大的施工项目农民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由于施工安全准入工作分布在各个行业而未达成一致意见,在施工安全准入时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法律义务,有些部门不愿配合,而劳动保障部门又没有强制停工的权力和强行从其他基金中划拨的途径,缺乏强制性配套措施,让属于“强制保险”的工伤等社会保险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强制实行,形成了当前我县大部分农民工保险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被动局面。
三、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的途径。
1、确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以劳动保障、财政、安监、发改、建设、交通、水利和工伤保险处等单位为成员的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定期由劳动保障局、工伤保险处组织、承办部门联系会议,听取成员单位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情况的汇报,分析形势,研究部署工作;准确调度成员单位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向联席会议提出工作建议;定期组织力量,深入基层和项目建设施工单位检查指导工作,了解施工单位农民工管理情况,督促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并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开展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2、严格执行施工安全准入制度。将工伤保险纳入行业施工安全准入范围,严格执行施工安全准入制度,并搞好检查督促考核工作,形成促进农民工保险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对于各行业的施工项目,在招标和发放安全生产施工许可前,督促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建设单位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时,要将注明建设项目名称的《社保登记证》和建设项目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缴费凭证等材料做为建设单位提交“有保证工程安全的具体措施”材料的必要内容,不提交上述材料的,不予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具体操作过程中,由行业主管部门督促建设单位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在工程预算总造价中单独列项,并作为专款在开工前一次性拨付给总承包单位,总承包单位再将农民工工伤保险费作为专款,及时以建设项目和总承包单位为名称存入银行指定账户,并一次性向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督促总承包单位在与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签订分包合同时,一并签订代缴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的协议,实现以总承包单位作为责任主体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目的,让在该工地打工的农民工人人享受工伤保险。
3、搞好经常性的联合执法检查。采取由劳动保障部门、安监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密切配合,整体联动的方式,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并形成农民工参保协查和调查督办的长效机制,确保《工伤保险条例》、国发[2006]5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问题》、劳社部发[2004]18号《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19号《关于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的贯彻执行,真正让各行业施工单位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等社会保险,妥善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
二〇一〇年四月十九日
联系人:王峰 单位:澧县工伤保险处
联系电话:***
第二篇:解决农民工问题
解决农民工问题.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解决农民工问题”标准表述 “农民工问题”现状: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他们是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80%,在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工的工资长期偏低而且拖欠现象相当普遍。长期以来,有些地区农民工工资几乎就没变过,即使有增加,幅度也很小,赶不上物价的上涨。近年来,尽管各地清欠农民工工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拖欠事件依然屡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工资拖欠仍达到1000亿元,其中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为72.2%,仅有6%的农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民工荒”的直接起因,就是企业开出的薪酬过低。
二、农民工工作条件差,技术培训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多,缺乏社会保障。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大多为脏、累、苦、差的职业,工作环境状况堪忧。据统计,我国农民工群体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76.4%,再加上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导致农民工伤病较多。目前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为33.7%、10.3%、21.6%、31.8%和5.5%;而农民工的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更低,分别为2.9%、3.1%和5.6%。农民工一旦出事,很难得到应有的补偿,生活往往陷入困境。
三、农民工的子女上学、生活居住、文化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城市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而一些适合普通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低廉的民办简易学校,在一些地方却得不到承认,有的被强行关闭。农民工由于收入微薄,所以居住条件比较差,通常是多人挤在一间小小的出租屋里,卫生、安全等方面均存在着隐患。由于长期远离家乡,业余生活贫乏,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远远得不到满足。
四、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系统的就业培训。他们的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亟待提高,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不懂得通过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留下的增加值有近两万亿元,带回家的有5000至6000亿元,农民增收有50%靠外出务工收入。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实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享
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必然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民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我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基本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一、清理和防止工资拖欠,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工资支付监控制度,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单位的依法处罚力度,对重点行业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各地应实施小时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
二、制定和推行劳动合同范本,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推动各类企业同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依法订立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农民工比较集中的采掘、建筑、加工等行业的监督检查。在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中,要告知工资发放、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方面的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同农民工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要明确签订违反法律效力合同的主要责任在用人单位。
三、指导和监督企业改善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不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和单位要限期整改。改善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主要是执法问题。一要严格落实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加大职业安全卫生投入,扩大职业卫生服务覆盖面。同时,要认真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严厉惩处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二要强化企业和行业的责任,认真履行相关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对煤炭和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卫生情况和职业病多发行业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专项检查。三要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和执法监督,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职业安全设施必须严格审查验收,严格执行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规定。
四、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严厉查处损害未成年工权益和介绍、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我们必须把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摆上重要日程,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要进一步充分发挥各级工青妇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力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有关司法程序,加强对农民工维权工作的舆论监督。有关部门对损害农民工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对损害未成年工权益和介绍、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
五、推动农民工输入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各种基本的就业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年底前,再一次彻底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不得以解决城市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全面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对女农民工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对歧视女农民工、侵犯她们合法权益用人单位的惩处力度。
六、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完善对参加培训农民工的补贴办法,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所有用人单位都要定期对农民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尤其是从事煤炭等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的农民工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七、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采掘、建筑等高风险行业要全面推行。要加大《工伤保险条例》宣传力度,将工伤保险覆盖到企业所有劳动者。首先在煤炭、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全面推行,今年内实现大中型煤矿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同时,要加快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继续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障办法。
八、落实城市政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并免除专门加收借读费的政策。输入地政府应当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能专门加收借读费。同时,输出地政府、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在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为“留守儿童”在原籍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免除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农民工,这一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随着《意见》中各项政策措施逐一落到实处,一定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进程。
第三篇: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论文
关于如何解决现代农民工的问题的思考
摘 要: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但在这融入的过程中他们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便体现了出来。文章便从观念、体制、法制等方面从根本上来探讨解决农民工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 问题 思考农民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和乡镇企业就业,在这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大军。农民工的大量涌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农民工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国情的产物,并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中。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意识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调查如今全国进城务工和乡镇企业的农民工数量已有2亿有余。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名经济的各个行业,为是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力量,如果说过去20年没有农民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不会那么迅猛,沿海地区新型产业和开放型经济就不可能有如今的势头。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中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径。面对将长期突出的农民工问题,我们必须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比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有序转移。并保证农民工在农村的利益。
2·1 着力解决农民工收入低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得问题
这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农民工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必须下大力加以解决。一方面,要从体制上杜绝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通过建立工资支付和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发放月清月结或按劳动合同工约定执行,切实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处罚力度。另一方面,要规范农民工工资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同时.要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企业必须按规定配备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强化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的主体责任。要依法保障农民工的休息权、休假权,监督用人单位严格执 行国家关于职工休假的规定,对于延长工时和占用休息日、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工资。要多渠道地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保证农民
工居住场所符合基本的卫生和安全标准,通过完善社区文化设施和公共服务,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
2·2 加强农民工就业的劳动合同管理 关键是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各级政府都要把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不得违反劳动约定,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特别要依法保护女工和未成年工权益,严格禁止使用童工,对介绍和使用童工的违法行为应从严惩处。2.3 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也是各方面都比较关注的问题。抓紧建立符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既涉及维护农民工权益,也关系稳定农民工队伍。要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要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保险关系和待遇能够转移接续,使农民工在流动就业中的社会保障权益不受损害,要
兼顾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的实际情况,实行低标准进入、渐进式过渡,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当前,要加快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工伤风险程度较高的建筑、采掘等行业参加工伤保险。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锯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农民工也可自愿参加原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4 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
农民工输入地政府要对农民工实行属地管理,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 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当前,子女上学是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2.5 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目前,涉及农民工的侵权案件屡屡发生,由于多种原因使得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困难重重,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至关重要。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工人 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严禁打骂、侮辱农民工的非法行为。要加大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执法力度,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2.6 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指导方针。据调查,目前全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吸纳了65%,主要是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就业,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省内就地、就近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达到90%左右。实践证明,这种就业模式和途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一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容量。要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也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要提高小城镇产业集聚和人口吸纳能力.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小城镇创业和居住。特别要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这是降低农民工在城市失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2.7 着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由于农民工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劳动大军的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因此,一定要用极大的努力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素质的教育。
一: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水平; 三:接受正规职业技能培训;
四:重视心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增强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农民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素质的提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要摆脱自己廉价的劳动和不平的处境只有亟待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更好的姿态融入这个社会集体。在此希望农民工能得到广泛的关注!
第四篇:西林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
西林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主要是指户籍身份在农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劳动力。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本文结合西林农民工实际,对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西林县总人口15.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6万人,农业人口占大部分比重。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转移向二、三产业就业趋势明显。这几年来,西林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每年近4000人,主要是外出到广东、深圳一带,从事服装加工、电器加工、建筑、运输、机械加工等行业,部分在本县从事建筑、现代农业等行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目标责任管理,提高服务农民工的水平。为做好农民工工作,成立了以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人社、经贸、财政、工会、教育、妇联等部门负责人的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社局,负责处理农民工就业日常事务。设立了西林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增加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亲情活动,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所,并明确1名领导专抓此项工作,同时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2名劳务信息员,具体负责本村农民工及劳务输出工作,层层夯 实责任。
(二)出台扶持奖励办法,营造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围绕就业创业,先后出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回乡创业等7条优惠政策,提高就业、创业积极性,提供政府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小额担保贷款范围向返乡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未安置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倾斜,对其创业给予3至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积极推行“特色带动、畜牧养殖、休闲旅游、商贸流通、劳务经济”等创业模式,从准入、备案、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不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
(三)强化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工就业创业本领。认真抓好农民工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鼓励引导农民工创业,保障农民工劳务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开展了蔬菜病虫害及高产栽培技术、水果病虫防治及高产栽培技术、动物疫病防治,畜禽养殖技术和专业合作社骨干社员(水果班、茶叶班)等培训班。今年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展培训13班,共培训1700人(次),其中返乡农民工培训480人(次)。
(四)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机遇。突出生态宜居理念,加快推进城镇化,强力推进鲤城新区、时代广场小区(花贡小区)、阳光小区、江滨小区(旧酒厂桥头小区)、旺盛中央家园小区(粮食局小区)“五区”的规划建设,进一步拉大整个县城区建设框架。升级改造电影院一带、老国税一带以及农机一带,不断提高城市品位,今年西林县成功创建“广西园林城市”。抓好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投入500万元对8个乡(镇)进行小城 镇化的建设,小城镇建设效果明显。据统计,通过加快城镇化,刺激农村相关产业发展,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50元。
(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拓宽农民工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健康、有序流转,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特色农业竞争力,农民工收入不断增加。例如,普合苗族乡大河村母湖屯通过对200亩土地进行连片整理,引进了山东寿光蔬菜大棚种植项目,该项目投资500万元,建设温室大棚120座,每年除交给当地农民24万元土地租金外,还可提供农民工就业岗位250个,为当地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近200万元,大大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足别瑶族苗族乡板桥村板桥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开展大番茄种植,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比非流转村屯农民多增收30%。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农民工工资待遇和劳动环境存在的问题严重。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一些企业主往往把一个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当作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与社会平均工资的差距不断扩大。
(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城市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医疗、养老保险空缺,后顾之忧难以解决等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三)农民工基本享受不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子女义务教育困难,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生活质量低下,未能完全纳入城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农民工维权工作困难重重。维权法制不健全,很难正常行使民主权利,侵犯人身权利的事时有发生。有些企业对农民工实行“封闭式”管理,限制人身自由,有的采取扣留身份证、搜身检查等非法手段,有的甚至随意体罚、打骂农民工。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全面向城乡劳动者开放,对城乡劳动者实行公平待遇,对登记求职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设专门窗口,实行免费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每年进行一次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健全失业登记制度,定期公布城乡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并针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和就地转移农村劳动者的就业需要开展培训工作。同时,在欠薪高发行业和企业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从制度上防范工资拖欠问题发生。
(二)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工伤保险条例》,把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加大执法力度,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覆盖到企业所有劳动者,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基金,当农民工遭遇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失业等风险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时,由当地民政部门给予临时性、一次性的应急救助。建立健全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机制,在现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内,针对农民工流动性强、收入水平低的特点,为其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提供当期住院医疗保障。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办法,研究农民工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对过去已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用人单位继续为其参保,社会保险机构确保农民工享受同等待遇。
(三)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凡在本县(区)城区有合法固定住所、务工经商有1年以上的农村居民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含与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本人向当地派出所提出申请的,报经县、市公安局审批,可申请办理其住所所在城镇常住户口。凡居住在各县(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在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可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凡是在我市务工的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生活的配偶、直系亲属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四)完善农民工进城务工住房机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的规划和管理,在符合规划的条件下,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土地建设适合农民工需求的集体宿舍和家庭式住房。有条件的城市应建设主要面向农民工的低租金住房,鼓励利用闲置厂房等建筑改造低租金住房,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允许在城市工作时间长、贡献突出的农民工,比如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城镇单位聘用农民工,用人单位和个人可缴存住房公积金,用于农民工购买或租赁自住住房
(五)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引导各 类金融机构在乡(镇)增设营业网点,扩大支农贷款领域和贷款额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继续扩大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农村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允许农民出资入股发展村级互助资金组织。完善农户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制度,扩大有效抵押物范围,开发多样化的小额信贷产品,进一步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结合实际适时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和特色主导产品风险专项资金。
(六)深化医疗、教育改革。继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和建立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制定适合农民工参保的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步,构建医疗保障的管理服务网络。例如:可针对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建立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按农民工身份证号码建立具有唯一性的农民工个人“社保卡”账户,“一卡在手,全国通行”,以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跨地区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需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在居住地所在学区入学的管理和保障措施,改革学籍管理方式,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接纳学生入学的办法,加快建立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中小学校学生课业、学籍等基本信息共享,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管理和入学转学提供便利。
(七)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建立覆盖城乡职业培训体系,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基本技能培训,扩大“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提高补贴标准,试行农民工“培训券”,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转移之前得到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实施以下岗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援助行动”,每年举行两次,春季、秋季各一次;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为对象的“春风行动”,每年春季一次。同时,农民工输入地要抓好转移后的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特别要充分发挥用工企业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八)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充分发挥“留守儿童之家”、“儿童家园”等阵地作用,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清理网吧、校园环境整治活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继续开展“爱心妈妈”牵手“留守儿童”活动,动员社会各界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爱心妈妈重点开展“双互”、“双访”、“双联”活动,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委托监护人联系,指导孩子给父母写信或通话,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或家庭看望留守儿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节日,使留守儿童真切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大力评选表彰孝老敬老好儿女、好婆媳等先进典型,以典型影响人、感染人,形成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社会风尚,加强对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弘扬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年轻人加强与父母的沟通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关心老人的身体、心理,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九)强化农村土地管理。创新农村土地管理,明晰农村土地产权,支持农民从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中获取收入。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仲裁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依法合理提高征占用补偿标准,提高农村土地价值。巩固提高集体林权 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推进林权贷款、林业保险等工作,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林权交易平台,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使农民在产权经营过程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开发和流转方式,加快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收益。探索进行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赋予农村房产以抵押、转让、收益权益。
(十)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在农民工维权中的重要作用,督促企业依法组建工会,依法拨付工会经费,不得干预工会事务,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投入,可考虑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资金,专用于为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开展法律咨询活动、普法教育等开支,为法律援助机构开展农民工维权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有关司法程序,对涉及农民工权益的劳动纠纷,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法院要优先处理,对确有困难的农民工,可适当减、缓、免仲裁费、诉讼费。加强对农民工维权的舆论监督,新闻媒体既要宣传好党和政府有关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又要反映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又要敢于及时披露、报道典型案(事)件,为全社会关注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为维护农民工权益,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一)正确处理新一轮扶贫工作和农民工问题。加大对贫困户尤其是非公路沿线、非城镇所在地、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偏僻地区贫困农户的扶持力度,真正实现让最贫困的地方也有最温暖的阳光。坚持以扶贫项目为平台,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与部 门单位帮扶资金、社会各界捐赠资金、各部门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形成合力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早日实现脱贫创造有利条件。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完善相关机制,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改变全区同一投资标准、同一配套要求、同一扶持模式的做法,根据区域的差异性,对于偏远贫困山区,扶贫标准适当提高。加大社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从资金投入、政策落实、帮扶措施、帮扶效果等各方面加强监管力度。
(十二)改进对农民工的管理和服务。切实转变城市政府的管理理念,由过去排斥、防范、管制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变到公平地为其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和居民的服务型政府。不断创新农民工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出台公共政策时充分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城市各类公用设施建设力度和各种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为各类公用设施公平向农民工开放、各种公共服务覆盖到所有常住人口提供保障。充分发挥社区在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原有居民平等相处的熔炉、加速农民工融入城市并成为新市民的桥梁、避免农民工边缘化的“生活共同体”。建立各方面互联、共享的农民工信息统计调查系统,掌握农民工的总体数量和主要特征,预测农民工发展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的相关决策和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西林县委办 田维鹏供稿)
第五篇:解决四不问题汇报材料
礼县罗坝乡解决乡村干部“四不”问题
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礼县针对农村基层存在的驻村干部不入村、农村支部不开会、干部群众不见面、重大事项不公开的问题,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开展,以解决“四不”问题为目标,在全县各乡镇村集中开展了基层干部作风整顿活动。按照县委集中学习、对照检查、集中整改、完善机制等四个阶段的统一安排,我乡确定了重点解决的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组织乡、村干部对照“四不”问题深入到群众中去,入户听取意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整改,党委组织召开对照检查会,对干部纪律作风状况分别进行实名排队,有针对性地落实整改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解决驻村干部不入村的问题。针对我乡一些驻村干部包村入村、入村不驻村、驻村不入户的问题,罗坝乡党委政府按照《礼县乡镇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对我乡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考勤,严格落实绩效工资制。按照上级要求组建“三办一部”、“五站二所”,将机关干部按职能编制在相应的工作岗位。明确规定为乡干部每月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10天,并制订了实施细则,落实“双岗双责”管理办法。为乡干部制订了驻村工作岗位职责,由党委和所驻村支部考核,安排了入户调研任务,建立了驻村工作日志,乡干部每月要向党委提供上月由村党支部
书记签字、村委会盖章确认的驻村日志。自推行“双岗双责”管理制度以来,乡镇干部驻村时间得到了保障,工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农村支部不开会的问题。针对一些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长期不开支委会、党员会,不按制度决策议事的问题,我乡按照县委组织部制订下发的《礼县村干部管理试行办法》,对村党支部工作职责、党员教育培训、干部轮流值班等工作在制度上进行了严格规定,要求农村党支部每月至少要召开一次支部会和党员会,每季度至少要召开一次村民会议,必须由包片领导、驻村干部列席参加,听取党员群众意见,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并将会议召开情况向乡党委上报书面报告。
三是明确岗位职责,解决干部群众不见面的问题。针对部分干部怕见群众,对上访群众躲着走,不愿见群众,联系群众变成了联系村干部,征求群众意见变成了征求村干部意见,一些乡镇干部存在“走读”现象,一些村干部长期脱离岗位,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问题,我乡组建了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推行乡镇干部首问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乡村干部坐班责任制,在各村全面推行了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和村“两委”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保证每月有20天时间,有干部在村级组织活动室值班,为群众提供服务。并将全体乡镇干部职务、联系电话、岗位职责在乡镇机关醒目处予以公示,方便群众办事。党委还以争创“人民满意政府”为目标,大
力推行“四个一”工作措施,即创造一个整洁的办公环境、见来人时打一声招呼、让一个座位、给一个满意的答复。在年终基层党建工作“双述”活动和领导干部考核中,对班子成员联系群众、开展调研情况进行专项述职,并接受大会评议,增强了乡村干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我乡还专门在27个党支部和442名党员中广泛开展了“创先树旗”和“季度之星”评选活动,每季度评选一次,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同时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加强民主监督,解决重大事项不公开的问题。针对一些村干部家长作风严重,民主意识差,村上大小事情一人说了算,暗箱操作,封闭运行,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罗坝乡党委政府先后两次下发文件,严格村级党务、政务、财务公开制度,在全乡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3+5”工作法,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到重大事项决策中来,充分尊重党员群众民主权利,保障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在全乡启动了村级组织“创佳评差”活动,即以半年为周期,开展对村级班子的群众评议和组织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表彰先进、鞭策中间、整顿后进。按照县委统一安排,还建立了村级重大事项及村务、财务公开、民情恳谈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干部作风整顿活动结束后,罗坝乡党委政府将结合整改经验,探索建立乡、村干部学习、调研、管理制度;干部联系群众和结对帮困制度;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两委”“三会一课”
制度;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3+5”工作法及乡镇干部“双岗双责”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制订出保证制度贯彻执行的具体措施,形成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长效机制。
中共罗坝乡委员会
201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