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作为一名部队转业军人,能加入公安队伍使本人具有巨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但在进入公安队伍之后,使我感觉到公安和部队之间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方面,现本人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当前影响人民警形象的主要问题
当前,公安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各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从总体上说也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经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洗礼,结合“三基”工程建设的开展,大力开展苦练基本功活动后,广泛民警的警容警姿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人民警察形象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稳步上升。但是,队伍中仍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警察作风不实。警察的作风形象反映了警察的内在素质,直接关系到警察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作风不好,必然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进而影响警民关系,影响群众信任。在少数民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作风现象,如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警容风纪不整,生活作风不佳,工作作风飘浮,存在着形式主义等问题。
2、警察执法不公。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司法力量,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严格执法。警察的执法能否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是警察组织的生命线,直接影响警察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当前一些地方和个别民警身上,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和执法随意性的现象,有的民警自持手中有权,执法时对群众态度粗暴,特权思想严重,影响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3、警察服务不佳。警察组织的一大基本职能就是公共服务,警察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直接影响着与公众的关系。在一些民警身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个别民警服务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冷、硬、横”等现象,一些地方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
4、硬件建设滞后。环境能约束人、改变人,形象建设不仅要注重软件建设,也要注重硬件建设。良好、规范的硬件建设能促进软件建设,如规范、洁净的服务场所能给公众一种信任感和良好印象。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办公、办证服务场所存在“脏、乱、差”等现象,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也影响了公安机关自身的形象。
二、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观上的原因是主要的。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不足。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公安工作和争取公众的支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公安机关中对警察公共关系和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氛围,只注重于布置和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警察形象建设和警方公共关系,忽视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认为只要落实好工作就行,视形象建设等为形式主义,习惯于孤军作战,不去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一些民警中,对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不能理解、也不去理解,在工作中与群众接触时,不注意自身形象,也不去与群众进行沟通,思想观念落后。
2、宗旨观念淡薄。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公安工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就难于开展,任务就难以完成,公安机关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才能有坚强可靠的群众基础。当前,在部分民警中存在着群众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等问题,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一些民警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蔓延,个别民警公仆关系颠倒,对待群众态度粗暴,耍特权,摆威风,严重败坏了警民关系。
3、民警素质不高。一个人外在的形象是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越高反映在外在的气质和形象也就越好。而目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一些民警文化知识偏低、业务素质较差,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效能低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现实斗争的需要,群众对此很不满意,民警队伍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了与公众的关系,影响了警察队伍在公众中的形象,并已成为公安事业发展的“瓶颈”。
4、文化建设滞后。警察组织文化包括文化的外显部分如组织中的办公室、设施等,也指较深一层的制度形态的东西,还反映的是最深层的警察精神文化,是警察形象建设的核心。长期以来,有许多地方不重视警察文化建设,警察组织文化建设严重落后。有的地方软、硬件建设没有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重视警察精神文化的建设,没有形成使人积极向上和生动活泼、和谐的文化氛围,影响了队伍的精神面貌,影响了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
三、推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
第二篇: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为一名部队转业军人,能加入公安队伍使本人具有巨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但在进入公安队伍之后,使我感觉到公安和部队之间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方面,现本人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当前影响人民警形象的主要问题
当前,公安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各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从总体上说也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经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洗礼,结合“三基”工程建设的开展,大力开展苦练基本功活动后,广泛民警的警容警姿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人民警察形象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稳步上升。但是,队伍中仍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警察作风不实。警察的作风形象反映了警察的内在素质,直接关系到警察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作风不好,必然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进而影响警民关系,影响群众信任。在少数民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作风现象,如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警容风纪不整,生活作风不佳,工作作风飘浮,存在着形式主义等问题。
2、警察执法不公。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司法力量,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严格执法。警察的执法能否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是警察组织的生命线,直接影响警察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当前一些地方和个别民警身上,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和执法随意性的现象,有的民警自持手中有权,执法时对群众态度粗暴,特权思想严重,影响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3、警察服务不佳。警察组织的一大基本职能就是公共服务,警察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直接影响着与公众的关系。在一些民警身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个别民警服务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冷、硬、横”等现象,一些地方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
4、硬件建设滞后。环境能约束人、改变人,形象建设不仅要注重软件建设,也要注重硬件建设。良好、规范的硬件建设能促进软件建设,如规范、洁净的服务场所能给公众一种信任感和良好印象。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办公、办证服务场所存在“脏、乱、差”等现象,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也影响了公安机关自身的形象。
二、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观上的原因是主要的。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不足。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公安工作和争取公众的支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公安机关中对警察公共关系和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氛围,只注重于布置和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警察形象建设和警方公共关系,忽视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认为只要落实好工作就行,视形象建设等为形式主义,习惯于孤军作战,不去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一些民警中,对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不能理解、也不去理解,在工作中与群众接触时,不注意自身形象,也不去与群众进行沟通,思想观念落后。
2、宗旨观念淡薄。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公安工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就难于开展,任务就难以完成,公安机关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才能有坚强可靠的群众基础。当前,在部分民警中存在着群众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等问题,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一些民警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蔓延,个别民警公仆关系颠倒,对待群众态度粗暴,耍特权,摆威风,严重败坏了警民关系。
3、民警素质不高。一个人外在的形象是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越高反映在外在的气质和形象也就越好。而目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一些民警文化知识偏低、业务素质较差,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效能低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现实斗争的需要,群众对此很不满意,民警队伍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了与公众的关系,影响了警察队伍在公众中的形象,并已成为公安事业发展的“瓶颈”。
4、文化建设滞后。警察组织文化包括文化的外显部分如组织中的办公室、设施等,也指较深一层的制度形态的东西,还反映的是最深层的警察精神文化,是警察形象建设的核心。长期以来,有许多地方不重视警察文化建设,警察组织文化建设严重落后。有的地方软、硬件建设没有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重视警察精神文化的建设,没有形成使人积极向上和生动活泼、和谐的文化氛围,影响了队伍的精神面貌,影响了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
三、推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就是要抓好执法形象建设,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目标,加强对民警的岗位执法培训,树立执法如山的执法形象。在实践中重点是以促进公平正义为核心,认真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执法公正。在行政执法中,要着重解决在实施交通违法处罚和交通事故处理中不严格按程序办案,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执法不严、不公,办人情案、关系案的问题。
2、增强效率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抓好警察队伍的作风形象建设,要从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班子抓起,以身作则,同时加强对民警的管理教育,切实转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学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形成公安机关上下良好的警风。要着重解决一些岗位和民警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宗旨意识淡薄、服务观念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不够牢固的问题;在学风上存在的不勤学、不深思、不苦练,创新意识不强、搞本本主义、缺乏基本功的问题。
3、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执法观念。就是要抓好服务形象建设,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点,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出为民、便民、利民措施,实现执法观念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重大转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
4、增强上进意识,转变民警素质。要把握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关键,不断提高民警素质。形象是个体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是战斗力的保证,只有大力加强在职民警的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民警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警察作为公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教育,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民警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加强民警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强化法治意识,履行好职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三是要加强队列和警体技能的培训,确保民警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规范警容警姿,提升警察的仪表形象;四是要加强对民警的警察礼仪教育,抓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贯彻落实,使民警懂得在各种场合处理人际关系和与公众交往中正确的言行举止和必要的礼节,以促进民警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民警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和广大民警来一起重视,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升人民警察在公众中的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让我们从每一个小步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树立优良警风,铸就忠诚而富有战斗力的警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方向,以新时期公安工作为指导,为建设和谐、文明惠州作出人民警察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一定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分析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的原因,理清警察公关的思路,策划警察公关总体方案,运用警察公关理念、艺术技巧、手段与相关公众沟通互动,取得公众理解、信任、支持、配合,实现警民合力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和谐。
关键词 公关 问题 原因 对策
警察公共关系简称警察“公关”,是警察组织用传播手段与公众沟通互动和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是一种耗费警力资源少、工作效率高、行政效益好、适用性强的警务工作方式。警察公关不同于企业公关,警察公关是全员参与,为公共安全、公共秩序良好服务;为国家、社会、公众谋利益。而企业公关是特定个体为企业本身发展谋取利益。警察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是公共关系的客体,所谓公众是特定的公共关系主体相关的个人、群体、组织。其功能是警方在严格法律规定范围内与公众沟通交融,以取得相关公众的理解、支持、信任,从而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警察公共关系研究缺位,使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得不到公众理解支持,造成工作效率低,甚至警察与疯狂逞凶的歹徒浴血奋战,围观群众没上前援助,民警依法执行公务遭群众围攻殴打等警民关系淡化现象。因此,研究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了。现笔者就当前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原因 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滞后问题,既有认识误区的原因,也有研究不重视的原因,既有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也有执法水平不高的原因。
(一)公关研究缺位。警察公共关系作用认识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对公安工作意义不大;另一种观点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政治宣传的非警务活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警察公共关系是个体搞人际关系。种种认识误区,使警察公共关系研究未能得到重视。一些地方警察公共关系机构和专职研究人员缺位;一些地方即使有专职人员也是挂靠在宣传部门,在公安宣传领域里也极少见到警察公关研究资料。警察公关研究滞后,使警察执法理念、执法方式难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
(二)负面宣传影响。由于公安机关认为公安工作是秘密的,因而未能很好地与媒体接触沟通,使公安工作的很多亮点未被媒体发现。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媒体市场化运作,传媒为追求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经济效益,抓住群众对治安问题十分关注的心理,致力报道刑事案件新闻,而忽视正面宣传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先进事迹,造成宣传负面多、正面少。群众认为警察无能、不作为,对警察指责多,不信任。个别群众财物被盗、人身权利受侵害不报警,认为报警无用,而投靠黑社会“大佬”寻求解决,助长了黑社会团伙的歪风,酿成群打群伤惨剧,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使案件高发。
(三)工作方式生硬。一些警察法制观念淡薄,配合党委政府搞计生、拆迁、征地等棘手工作,应变能力差,无法把准自己的定位和所处的角色,凭经验应对复杂的群体场面,工作方式方法生硬,使群众把矛盾转向警察,引火烧身,严重影响警民关系,损坏警察形象。一些警察公关意识差,在群体性事件中,面对积怨已久、行为过激的群众,不知该如何与群众对话,不知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干些什么,把握不准分寸,无法表达自己是维护群体性事件治安秩序的角色。造成群众误认为警察是帮政府镇压群众的,因而对警察产生极大不满,甚至打伤警察。
(四)宗旨意识不强。经济处罚涉及到相关公众经济利益,执法民警对经济处罚操之简单,重罚轻教,在执法过程中,没有说明处罚依据和处罚的条文条款,也没帮助相关公众寻根究因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因而被处罚人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违法违规应受处罚,而且认为警察故意为难。由于相关公众对警察执法不理解,产生对抗行为,一些违法违规人打电话找人讲情;也有一些违法违规人迟迟不愿意在罚款单上签名,影响工作效率,影响警察与相关公众和谐关系。
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同群体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矛盾凸显,为适应严峻治安形势,新时期的警察不但要更新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而且还要掌握警察公关手段,与相关公众沟通互动,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警民合力共建和谐社会。现笔者就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体系,为公关打好基础。加强硬件建设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前提。一是建立专门研究机构。在县级以上公安局建立警察公共关系科,完善设备,配足人员,各基层所队也要配备一名警察公共关系调研员,组建一支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保障有力、法律水平高、文字表达能力强、懂得心理学、热心调研、善于探索创新的警察公关队伍。负责谋划警察公关总体方案,研究公关课题,策划公关实施细则。二是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公关制度,完善公关研究体系,规定公共关系科岗位职责任务,把公关研究课题细化分解到各警种各单位部门,开展全员参与公关活动。交警、巡警、治安警、派出所和社区民警根据本辖区、本单位的实际,把公关活动贯穿公安工作各个环节的始终。各基层所队每周定期召开公关活动交流会,认真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整体推进。各基层公共关系调研员每周负责收集整理本单位公关的情况,及时向局公共关系科汇报。局公共关系科把各基层单位上报的情况综合归纳分类,从中找出规律特点,总结成功经验,查找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新方案,推动公关研究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
(二)提高综合能力,为公关提供保障。公安队伍的工作能力的强弱、执法水平高低、自身素质优劣,直接影响警察公关活动的效果。因此,要加大力度,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一是认识公关重要性。认识是行动先导。开展警察公关学科辅导,使警察明白公关的目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警察公关是以某一具体的警察组织为主体对相关公众沟通互动的关系;是一种贯穿以人为本管理艺术的一门学科,集思想性、法律性、艺术性、时代性、科学性于一体的新型警务管理方式;是符合人民群众愿望、适应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执法水平。贴近实际,贴近民警要求,因材施教、因岗设练、规范训练。采取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轮训、集中训、以会代训、座谈式、研讨式、实践式、论文式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采取理解法、记忆法、写作法、直观教学法、现场指导法、讨论法等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把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丰富发展所学理论,有效地解决执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纠正不规范的行为,着力提高整体法律水平、政策水平、执法水平、执法能力,为公关打好理论基础。三是提高公关能力。开展心理学、警察公共关系学知识辅导,开展演讲比赛活动;开展抢答辩论活动,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开展学理论、谈心体会、写警察公关学术论文、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丰富多彩活动,多措并举提高警察洞察力和公关能力。
(三)提高自身影响力,为公关创造优势。树立良好形象是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基础。一是借助媒体宣传提高自身影响力。公众对警察的了解主要靠媒体在新闻报道披露、品评来获得信息。可见,警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媒体的宣传,警察形象的好坏,决定警察公关成败。因此,公安机关要积极与大众传媒沟通。一方面围绕公安工作重点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参加,使媒体更多了解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先进事迹,更多从正面宣传警察执法为民的先进事迹,使社会公众能从各方面看到公安工作的亮点和闪光点;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力量宣传公安工作社会效益、执法为民的先进事迹,使群众信赖警察、配合警察做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二是挖掘亮点提高自身影响力。长期以来,基层所队民警充当人民群众保护神,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忠于职守、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无怨无悔。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困了在岗位闭目养养神又工作了;饿了喝点矿泉水又投入紧张工作,没时间调节身心健康,没时间与家属沟通团聚,更没时间照顾家人。在公安队伍里,已婚的警察离婚的多,30岁以上的警察因没时间去谈恋爱,大龄未婚的多,基层民警践行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平凡而伟大的典型事迹无处不有。可惜这些光辉事迹,由于种种原因未被挖掘出来,公众只知新闻媒体传播的刑事犯罪案件情况,而不知警察之苦、之奉献。因此,要开创宣传阵地,拓宽宣传领域,开辟执法为民的专门网站,开辟警方忠告、警方热线、警方服务宣传专栏,使公众了解公安工作的职能和理解公安工作的职责义务,减少公众对警察执法的对抗情绪。同时也应着重培养基层一线业余宣传队伍,使一线民警能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最深刻的体会和真情实感的细节反映出来,形成信息或新闻报道报送宣传科,宣传科将来稿分类,从各个不同侧面总结执法为民的典型事迹,以快讯形式在公安系统内部通报,择优录取以报道形式向电台、电视台、报刊投稿。对写得比较多的和写得比较好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以激励机制调动一线干警投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浓郁的宣传氛围,使一线警察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展示在群众面前;使公众能从各个不同测面、不同角度了解到警察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治安稳定奉献自己一切的模范事迹;使警察执法为民的生动细节感动千千万万公众;使警察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思想作风、执法能力、奉献精神得到公众认可,消除公众对警察的误解,提高警察公信力,架起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三是执法为民提高自身影响力。以人为本,公正文明执法。基层一线民警要主动与社区公众联系,让公众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常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办有家事。急为群众所急,想为群众所想,做为群众所盼。社区民警要疏理排查本辖区内有劣质行为的重点人口和问题少年,做好教育防范工作,把守犯罪第一道防线。主动关心服刑人员家属生活冷暧疾苦,为服刑人员特困家庭帮扶解困,消除服刑人员对公安警察的敌视态度,激发服刑人员从内心深处痛恨自己的犯罪行为,悔过自新,好好改造。对刑满释放人员,做好跟踪监督和思想教育工作,与职业介绍所联系,帮助刑释人员解决就业问题,使刑释人员有业可就,生活有着落。消除刑释人员的悲观失望情绪,激发刑释人员彻底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有效减少累犯案件发生,减少公安工作量,使公安警察能从繁忙中解脱出来,有足够时间精力去学习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执法质量,步入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四是打造品牌提高自身影响力。警察良好形象等同于商品的商标,人们对商品质量性能的认识是凭商标判断,任何商品主要获得名牌商标,人们就认为其质量是好的。根据这个哲理,公安警察只要打造良好品牌,就如商品创出名牌一样能获得群众信任,有了信任就可架起警察与公众的联心桥。因此,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要把打造警察品牌放在首位,明确执法就是服务的宗旨,摒弃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冷、硬、横、推行为,纠正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从公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做起,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举止文明、热情柔和、谈吐得体、风纪严整、做到送礼不收、请吃不去、私利不谋、一尘不染、严于律己、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事为民办。自觉做到讲事业不辱使命,讲敬业不求名利,善于与公众沟通互动,勇当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先锋,叫响“有难找警察”的口号,塑造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楷模,打造公正文明执法的品牌,让公众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密切警民关系。
(四)明确公关思路,探索公关方式。一是实行人文关怀。在法律框架范围内主动与相关公众沟通,运用警察公共关系学的基本原理、方法贯穿各项公安工作。在执法过程中,实行人文关系,以情动人、晓之以理、晓之以法,尊重公众人格,体恤公众要求,顾及公众基本生活,使相关公众理解信任、配合默契,消除公众对警察不满情绪,让公众领略法律威严,也享受法律所固有“温情”,形成警察关爱公众,公众也关爱警察的良性互动,达到执政效果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二是沟通艺术方式。沟通是信息的传递与理解传递过程,首先要将自己的善意和友好主动地表达出来,运用语言艺术和人文关怀行动进行教育、感化、疏导等,以获得对方的认可与支持,实现沟通过程的真诚交流、相互接纳,认识对方,理解对方,消除误解,使对方信任,达到思想上共鸣。三是实施公关活动。百智之首,知人为上,了解相关公众的个性爱好、心态、期望值等情况,对相关公众意图了然于胸,牢牢掌握主动权。针对不同性质、不同问题的相关公众,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公关方案;对群体性事件要透过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问题要害;客观地分析相关事物情形的发展趋势,对协调沟通工作的发展变化要有准确预测和先期谋划;要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实施公关过程中,把法律法规、教育、疏导贯穿始终。讲究灵活应对策略,紧紧围绕问题要害巧妙设问,善于把握协调沟通时机,紧紧围绕相关公众思想变化设问,善于捕捉新的变化,洞察未来,未雨绸缪,见微知智,循序渐进,逐渐渗透,步步深入,击中要害,使相关公众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实现双方沟通互动,因势利导与相关公众陈述利害,分析其行为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不利,使相关公众从灵魂深处认识错对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痛改前非,密切配合公安警察做好维护社会治安稳定工作,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实现社会治安稳定和谐。
第四篇: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农村建设中应遵守的保护境的原则,并提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相应对策。【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农村局势的稳定和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现状。
1、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污染。
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田间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严重污染土壤。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本来就较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3、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一方面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给农田土壤带来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农膜,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另外地膜中有害物质的分解还会对农产品品质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4、空气污染: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利用秸秆气化可解决这一难题,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八五”重点攻关项目,通过农作物秸秆缺氧燃烧,产出以含一氧化碳、甲烷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气体,在稍高于常压的状态下,通过PVC管道送往千家万户,使用起来有些类似于城市的管道煤气。
5工厂污染:.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3·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
四,总结。
总之,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经济要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其制约瓶颈,如要打破此发展僵局,农村的环境治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不仅是从简单的自然环境的治理,更是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尽我们的最大的努力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4]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5]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6]卢德裕.农村生态环境严竣的现状和对策。
[]
第五篇:警察形象建设
警察形象建设
摘 要:人民警察形象代表着国家、政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对维护党的领导,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就必须提高警察素质,沟通警民感情,改善警民关系,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最终形成警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人民警察
社会形象
培养意识
何为警察形象?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而警察形象作为一种具体形态的社会印象,乃是社会公众对警察群体的精神面貌及其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认知后所形成的关于警察群体特征的总体印象、普遍看法或评价。[1]它是民警价值观念、职业素质、道德修养、廉政意识、服务作风、办事效率、警容风纪的综合反映。警察形象体现了公安机关的精神风貌,是民警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包括仪表形象、纪律形象、业务形象、服务形象和知识形象等。
一、影响警察形象的原因
近年来,公安机关一直在转变管理理念,强调树立新型的、更富人情味、值得信赖的警察公众形象,在加强队伍建设、改变警察形象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执行“五条禁令”、开展“三项教育”、推出警察卡通形象、警察形象大使等一系列活动,使警察的总体形象有了明显地变化,服务热情、工作规范、执法文明等形象,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树立。但是,公众眼中的警察形象还是不尽人意,有的甚至不堪入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来自公安机关内部的原因。
1、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第一,由于人事管理上进口不严,出口不畅,导致少数素质低下的民警进入公安队伍,影响了队伍整体形象;第二,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反映到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社会群众不满意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严重败坏了警察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2、日常执法工作不尽人意。一是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产生较大的距离,机械呆板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造成群众对公安工作绩效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声誉;二是部分民警执法不够规范,以罚代刑、以罚代教、以罚代拘等、保障不力,经费不足。首先,因公安经费保障不足,使正常工作无法开展,“以罚代刑”、“以罚代拘”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察的文明执法形象。其次,警力不足,任务繁重,战役过多,超负荷工作,而经济利益却得不到保障,挫伤了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影响了民警的执法服务形象。
二、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意义
我们的人民政府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以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各个团体,都会通过自己的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总的形象。这种形象可能是很好的、较好的或者不好的、很不好的。百姓心中有一杆秤,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际感受来进行衡量和评价,从而形成一种形象,这种形象如何,不仅仅是对其现实活动的肯定或否定,表现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其今后工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而直接关系到这些社会组织能否顺利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可见社会形象是很重要的。[2]
人民警察队伍是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支执法队伍。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一方面担负着治安行政管理职能,一方面肩负着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能。人民警察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人民群众总是密切关注人民警察的一举一动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在自己的心目中产生一定的形象。这种形象是不同寻常的,不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形象都会产生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公安工作、警察队伍本身,还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
因此,建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意义重大。
(一)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新时期公安机关完成新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在新时期肩负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有良好的警察形象,公安工作就不可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不可能完成任务。只有加强警察形象建设,才能造就出一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合格人才,才能从容应对并正确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更好地完成公安机关的光荣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公安机关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深入贯彻和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与其一脉相承。通过形象建设,人民警察可以更好地为民、爱民,让人民满意。
(三)加强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人民警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良好形象是取得群众对公安机关肯定与支持的重要条件,是衡量警察队伍好坏、能否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标志。
4、人权意识。人权意识是反映公安民警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要求之一。在执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即使对待犯罪嫌疑人给与起码的人道待遇。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权观念越来越深入民心,人权的概念也越来越丰富。人权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保障公民的人权自由,是对新时期执法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位公安民警都应当在执法中将严格执法与维护人权紧密的结合起来,尤其在对犯罪嫌疑人时,更应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理念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在对待普通群众时将依法行政与热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5、整体意识。警察是一个整体,警察个体形象如何,会给警察队伍的整体形象带来很大影响,甚至会给警民之间制造很大的障碍。树立整体意识,一是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形象的改善;二是整体利益大于部分利益,应从整体、全局着眼;三是整体利益要求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每个警察都要珍惜集体的荣誉,并引以为自豪,而且想方设法为集体增光添彩。“群众利益无小事”,每个人民警察都应当从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警察的整体形象出发,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积小形象为大形象,以个体美好形象带动整体美好形象的改善。
6、沟通意识。没有沟通,警民之间的关系就不复存在,更无法取得群众的支持。从人际交往来看,警民之间要想取得相互支持与合作,首先要相互了解,只有彼此了解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达到理解信任与合作。建立沟通要做到:第一,警务公开,警务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广大群众了解公安工作、监督公安工作,也是为方便群众到公安机关办事和杜绝或减少暗箱操作而形成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现在的警务公开正在步入良性轨道,公布了警务工作的内容、程序、时限、条件,审批权限等真正体现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直接要求的内容;第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使群众真正、完全了解警察,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了解他们同形形色色的犯罪斗争的艰难困苦和为确保一方平安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流血流汗的精神以及付出的代价,增加群众的直观感受,引起群众的共鸣;第三,广开言路,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好的建议及时推广,对群众的合理要求尽快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是无法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打消顾虑,以免引起误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尤其是干警违法违纪的问题必须认真查处,严肃处理,并且及时给予明确答复;第四,当群众存在误会时,应当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酿成治安事件或引发刑事案件。
(二)从行动上加强人民警察的形象建设
业务培训机制,落实业务知识培训制度。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严格培训,有效提高民警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和实战技能,才能保证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改善执法形象。为此,要努力提高队伍的科技水平、执法水平、行政管理水平和口才交际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使民警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队伍纯洁。要大力推行岗位目标责任、末位淘汰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制度,增强广大民警竞争和危机意识,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民警的岗位责任感和荣辱感,以良好的工作姿态树立人民警察爱岗敬业的良好形象;要以“治长”为重点,以“从严”为核心,建立健全从严管理队伍的制度,坚持教育与处理并举,对民警实行“严治、严管、严教、严查”,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用人制度,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严格执行“凡进必考”制,从源头上把住进人关,大力清理不合格人员,下大力气治理和解决刑讯逼供、滥用职权等问题,并将其与“治警打假”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队伍纯洁。
四、结语
总之,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抓好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才能永葆警察形象的正义性、纯洁性、公正性。公安机关必须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转变警察形象的长效机制,适时进行警察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警察队伍真正建设成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素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