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厌学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小编推荐]
厌学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学生一旦厌学,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家长有逆反心理,有抵触情绪;厌学的学生还常伴有品行问题,严重的会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要让学生摆脱厌学障碍,教师就必须找到学生厌学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心理、教育上去疏导,才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智力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培养。
本人认为小学生厌学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既有孩子本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影响因素。下面我从小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来探讨一下小学生厌学的表现、分析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
目前小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厌学心理表现,而这些厌学心理又主要反映在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上。
1、思想上厌学心理表现。到学校学知识,接受老师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素质。可厌学的学生在思想上不是把学习当成是求知的课堂,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烦恼、负担和精神压力。他本不愿意学习,但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又不得不勉强去应付学习,即使人在教室,却心不在焉。这种思想上有厌学心理障碍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到较多知识的。
2、行动上厌学心理表现。思想上的厌学必然导致行动上的厌学,而行动上的厌学则主要表现在“懒惰”上。我曾对我任教的三(1)班做过调查:我班55人当中,厌学、懒惰的学生占24%之多。这些学生的主要表现是:当老师讲课时他没兴趣听,不是在跟别人小声讲话就是在做小动作;当老师向他提问时,他什么也回答不上来;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要么找出各种理由进行推诿和拖延,实在推诿不了的就敷衍一下。有的把字写的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而且添字、漏字、错字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有的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
二、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1、社会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当前,社会的不良风气走进了校园。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互相攀比,谁的爸爸是高官、是大老板,谁的家里有小骄车、住豪华住宅,有虚荣心、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就会消极对待学习。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话:“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也有些农村家长认为知识不重要,知识够用就可以了,认为社会上一些大老板没文化,照样赚大钱;有些博士生,也不过当个工人,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参加工作,去闯一闯,说不定能干出大事业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干扰。一些人学有所成,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些人只要有关系、有背景,就是没有文凭,照样能在条件优越的岗位上,活得逍遥自在。社会上这些不良现象和观念,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2、学校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分数”的指挥棒还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片面地追求分数,重复机械的作业,过重的题海战术在教师中还有存在。学生被分数、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加上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不当(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改变过来,不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单纯地采用“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甚至厌学。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学生成绩不好,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的辅导、诚心的鼓励。一位厌学的学生曾说:“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自从换了新老师后,有一次我因为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怎会起激励作用呢?这些厌学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反感,于是,开始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把他们当作集体的一员,不给予帮助,不跟他们交往。这种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厌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厌学学生的自尊,使他们陷于无法自拔的状态。教师的“偏心”,让学生“离心”。一些教师总是把自己的微笑和亲切的目光投向哪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他们的眼中,只要学生的成绩好,这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是很好的。唱歌跑调的学生,只要是学习成绩优秀,教师仍然会推荐他加入合唱队,而那些在音乐方面不错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的原因,只能呆在教师里接受教师的“谆谆教导”。学生们犯了同样的错误,由于考虑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原因,教师同样会“酌情”处理。这些现象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样的老师成为他们厌恶的对象,教师教授的学科自然成为他多厌恶的学科,这门学科的成绩也只有“红灯高挂”了。教师也自然把这样的学生重新圈定在一个圈子里。一部分厌学的学生,就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成的。
3、家庭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1)家长对小学生的期望过高。
现在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特别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把孩子送到民办贵族学校,对孩子期望过高。在学校里,都想让孩子争第一。与家长的愿望相适应,社会上就冒出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艺术班、外语班、奥林匹克班等等组织;书店里的各种教辅书籍也一直畅销不衰;银灯光亮之下,父母们陪着孩子习字做练习夜以继日。这就导致了孩子在永远做不完练习的同时,慢慢地滋生了讨厌学习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真的因为厌学而逃学,离家出走了。
(2)家长对小学生的要求太严。
随着社会的竞争加剧,择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更加促使父母们望子成龙,而且往往偏重于智力教育,有的在学前阶段就教孩子学外语、弹钢琴、学绘画、背唐诗。在小学阶段,他们一心指望孩子各门功课都考高分,不顾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苛求。有的家长除学校作业外还要“加餐”,利用双休和节假日请“家教”,购买多种辅导材料等等,超越了学生的心理负荷。过重的压力,繁多的“学业”,几乎将孩子天真烂漫、敞开胸怀接受大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全部挤掉。而孩子的心理健康,没有多少家长给予足够的重视。有些家长虽然自己的文化程度较高,但对幼儿教育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智力开发一样重要,甚至有不少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心理培养问题。对孩子缺乏正确的评价,在学习上过早为孩子定向,孰不知过高地、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期望,会带来物极必反的后果。
(3)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
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业,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却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4)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4、自身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心理学实验表明:成绩差,学习没有兴趣,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低,知识、技能掌握得不好,学习积极性就差。(2)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动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3)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总之,问题是多方面的,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落后了、厌学了。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天职是教好书育好人,所以,对他们的矫正,我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三、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1、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相当一部分厌学的学生面对的是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压力。教师在做好学校和自身工作的同时,还要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建立起有效的联系机制。在家长和学校沟通方面,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学生从睁开双眼起就几乎和老师在一起,和教师相处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解的要比家长多一些。但是,家庭同样是学生成长的环境,二者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家庭和学校双方勤于沟通,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解决厌学学生的问题是很有益处的。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一部分厌学学生的家长,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但是没有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孩子实施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也很紧张。教师要和这样的家长多沟通,为他们介绍一些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厌学的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温暖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力量。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我也能行”,有了这种积极的心理意识,学生自然也就会对学习萌生兴趣。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能急于求成,以免打消学生的自信心。
3、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崇高而无私的爱。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当学生喜欢自己的教师时,也自然会喜欢教师教授的学科。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和谐时,学生对教师会产生抵触心理,随之也就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有人说,教育是以爱来唤醒爱,以阳光来感召阳光。教师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学生内心之中自然会感受到教师崇高而无私的爱。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成为学生的朋友,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真实心理。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才会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处理教师和厌学学生的师生关系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和考试得一百分的学生在老师得心里是同等得重要。
4、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融入到温暖的班集体中。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第二篇: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
1、盲目自信的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就业中受挫。
2、自卑畏怯的心理
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更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急功近利的心理
有些同学在就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宁可不要户口,不要福利等。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4、患得患失的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错过机遇,你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就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5、过分依赖的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主动选择,积极竞争,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
6.仕途心理
“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7.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
8.依靠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应聘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冀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9.依附心理
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10.乡土心理
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
11.保守心理
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12.低就心理
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学生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
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13.厌世心理(不平衡心理)
部分大学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足,或因时机把握不准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找出症结所在,反而怨天尤人,认为老天对自己不公,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
解决办法:
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除了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求职信息之外,还要为学生分析即时的劳动力市场供求走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加强学生就业前技能强化训练及纪律意识的教育,传授求职和应聘技巧,进行心理辅导、职业咨询及能力测量、个性测量等。
就业是毕业生的人生大事,因此每个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对待。但在谨慎的同时也不应该给自己施加太大的精神压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信、豁达、乐观,不怕挫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心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挑战和挫折,这才是战胜生活的不二法门。
社会上的主风气是决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要因素。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最终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现今的社会来的价值取向是“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齐”。这些思想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导到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里。使得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只关注工资和福利等待遇情况,完全忽视了自身的特长、爱好和兴趣。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无法发挥所长,真正的到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领域去,最终也就无所成就,碌碌一生。这也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和大学生群体深思的一个方面。所以,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保障。
第三篇:小学生厌学研究报告
《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报告
桥西区洛北小学 尹立功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营造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省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们国家,农村学生的厌学率比较高,保守的统计数据是在20%到30%,单就我校来看,学生厌学率比这个数字要高。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受城乡的双重影响,加之与幼儿园兼容,厌学现状和现象带有鲜明的独特性,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对成因分析,并寻找转化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厌学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学校开展《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成因及转化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很是迫切需要。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厌学的心理成因,对其进行心理分析研究,寻找策略,降低学生的厌学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与研究,引起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厌学现象的高度关注,让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厌学心理,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的界定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表现在学习活动上的厌学是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一般认为,厌学学生的标准为:①对各种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的学生。②目前在校学习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等毕业的学生。③因不努力导致使学习成绩差,又毫不在乎的学生。“关于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就是结合当前社会和我校实情提出的一个问题。根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心理辅导和矫正,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力量,家庭、社会和学校形成合力,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还他们一个艳阳天!课题研究的范围限在小学起始年级,即九年 1
制义务教育一、二年级段。研究的基本内容只限我校一、二年级学段厌学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三、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理论
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免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地处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校园内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旨在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二)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具体见《小学生心理学》)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三)积极心理暗示理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拉图认为,人总是按照他自己的估计,他自己头脑中的自我形象去行动的。他认为当一个人内心有了一个非常高大、非常健康、非常良好的自我形象时,他的自身素质便会提高,他的行为将越来越走向健康和阳光。
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马克思语)积极心理暗示是遵循学生心理特点,运用教育教学不同的载体和渠道,探索、激发、挖掘学生自身内在的教育潜质,变心理的被动承受者为心理的积极自我维护者和积极应对者,进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做到自悟、自导,形成一种有针对性、实效性、具渗透特点的 “心理生态效应”,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效率,塑造学生的自我教育人格。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分析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的成因。
(二)研究解决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对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
(二)分析起始年级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各种原因。
(三)根据分析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途径和方法。
六、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小学2012年春季一、二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条不紊,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2年4月)1.进行课题申请立项工作。2.研究讨论,编写课题实施方案。
3.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师生清楚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4.进行学习培训,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5.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6.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
1.设计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开展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工作,并撰写相应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具体实施操作做好准备。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培训工作,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3.修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使实施方案更完善。4.贯彻课题研究工作制度。5.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6.举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会、交流会。
7.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评选活动(论文、案例、研究记录)。8.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9.进行中期问卷调查研究工作。
10.利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与其他实验校进行交流研讨。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8月)1.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2.撰写终结性研究报告。
3.召开学校课题研究总结会议,表彰先进。4.申请课题结题验收。
八、研究成果及分析
调查法是课题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我们采用这一方法进行研究时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向家长调查,二是向老师调查,三是向学生调查,四是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得到厌学成因的三大方面八个因素。行动研究法是我们本次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通过跟踪观察、成长记录,并配合经验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总结出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十二法”。
(一)、农村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1.小学起始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厌学
孩子准备入学一般在6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智力等各方面都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加速期就是五六岁之间。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就要结束自由自在的活动,将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学会在许多方面约束自己。从这时起,孩子就要开始学习适应学校的生活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新入学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事件,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对新环境很快做出反应。在这个前提下,孩子入学的适应就变的至关重要。衡量优劣的标准并不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好习惯等。有些家长只看到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就常常会忽略孩子性格、学习能力上的问题:如胆小、爱哭、吃手、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等等。在孩子八九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如学习成绩突然下降,情绪不稳定等等。所以,家长和老师在孩子6岁左右就要注意孩子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就包括孩子逆反心理的问题。对于一个刚刚进人校园的孩子来说,强烈的逆反心理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在他们与家长、教师之间筑起一道厚厚的“心墙”。这就是小学起始年级学生自身因素导致的厌学。
2.小学起始年级家庭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家庭因素导致的厌学有三种:管理过粗、管理过细和管理不当。
家长不注意孩子从幼儿转入小学时的心理成长规律,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现在多数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学校里,家长都想让孩子争第一。与家长的愿望相适应,社会上就冒出了各式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艺术班、外语班、奥林匹克班等;书店里的各种教辅书籍也一直畅销不衰;深夜里,父母们陪着孩子做练习夜以继日。这就使得孩子有永远做不完练习,他们慢慢地滋生了讨厌学习的想法,甚至有的孩子因此而逃学。
我校家长大多来自农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既是有个别有文化的家长也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理念下落后,对孩子厌学的转化起不到帮助作用,更有甚者还加重了孩子厌学。
还有的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另外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情,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但对取得好成绩的过程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却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给予无微不至地关爱;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撤”回了父母之爱,甚至冷漠相待。这是许多家长的两副面孔、两种态度。然而,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的。不论孩子的表现如何,他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外在的奖惩、地位而变化。只有在任何时候都相信自己的价值的孩子,才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与奋斗的力量。
3.小学起始年级学校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1)与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导致的厌学
(2)幼儿园到小学教师对待孩子态度的转变导致厌学
在幼儿园的老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与小学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是决然不同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刚步入小学的孩子能否适应这一转变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老师不注意这一影响是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态度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接受新的学习环境,从而导致厌学萌芽的出现。
(3)小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与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是有所改变的,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也是娇生惯养,在幼儿园也是多夸奖的方法。当他们步入小学后,在众多的校规和纪律之下不知不觉中难免犯一些错误,但是多数小学生都 5
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一旦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当,就会严重的伤害到孩子的自尊,使他们不愿意在于老师交流少言寡语,为孩子厌学埋下祸根。
(4)教师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导致学生厌学
当学生刚刚步入小学时对新的教学方法都会有一个适应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重要的动力。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这对于没有什么自制力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那就是把他们送到了厌学的门卡。
(5)班级环境的改变导致厌学
在幼儿阶段幼儿班的班级布置趣味性十分浓厚内容丰富多彩。而小学班级环境布置缺乏这些内容,班级布置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主要借助于客观现实实现的。优美的班级环境、合理的教学设施具有“桃李不言”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产生“蓝天更蓝,天地更宽”之感,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并对他们的心理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审美的情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二)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进行了不断研究,反复探索和实践,最终总结出了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生转化策略“十二法”。
1.心理疏导法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对小学厌学这一心理现象的纠治,也要以心理疏导为主。心理疏导要有针对性,依据每个学生成因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一年级的李克诺同学,她觉得一年级没有幼儿园好玩,班里没有好玩的玩具。老师告诉她长大了,已经是小学生啦,不再是幼儿园的小小孩儿了,我们都能学知识了。让孩子尽早适应小学生活,从而转化厌学现象。
2.培训家长法
实践证明,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是避免小学起始年级厌学现象的有效途径。
3.家校联欢法
研究表明,许多孩子厌学是家校信息不互知,家校教育不接轨,许多家长不了解孩子造成。我们试着采用了“家校联欢”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进家校的了解,而且还可以改善师生、家生、家师、家家和生生的关系,对那些因各方面关系搞不好而厌学的学生,效果显著。
4.趣味教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厌学情绪就会自然转化。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趣味教学方法,例如声情并茂朗读法、幽默教学法、故事导入法、活动课堂法、课件教学法、表演教学法等。好的教学方法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让孩子爱上课堂,厌学就会“不治而愈”。
5.兴趣作业法
起始年级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因素,针对这一因素我们采用了“兴趣作业”的方法,例如:数学作业的“青蛙跳跳跳”语文作业的“我给爸妈出字谜”等。经过一段时间,孩子都喜欢上作业,不知不觉中转变了厌学情绪。
6.夸奖表扬法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和表扬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我校离休教师张延顺一生酷爱书法,在当地闻名遐迩。他就是因为上学第一天老师夸奖他写字好开始喜欢上写字的。在一次访问中,他要我们在教学中多采用此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夸奖表扬法,效果明显。
7.课间聊天法
教师可以先找目标学生主动询问式切入,再慢慢培养氛围,而后做孩子们忠实的倾诉对象,你就成功了。实验表明:利用课间给孩子聊天,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对胆怯而厌学的孩子是再好不过的纠治办法。
8.师生游戏法
师生游戏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孩子对老师的好感,在快乐的气氛中形成难忘的记忆,有效消除课堂上产生的负面影响。实验表明,此法对学困生的厌学情绪有很大的缓解作用。
9.学生互助法
学生都有自己的沟通方式,尤其初始年级的小学生,他们与老师年龄差别太大,为了沟通有时还要找个“小翻译”,让学生互相帮助不仅可以形成和谐的班风,还能有效消除厌学情绪。
10.成长记录法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体会进步带来的成功感,增加自信,激发努力欲望。实验中,我们建了“成长记录袋”,一段时间后进行前后比较,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进步了,很有成就感,厌学生不厌学了。
11.团队意识培养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把学生分成组,如A、B队,龙、凤队等,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小队加分或画花,学生都争着给小队加分,课堂气氛会异常活跃,厌学生也常被带动,表现非常积极起来,厌学现象烟消云散。
12.童趣文化熏染法
实验中,我们加强了班级童趣文化建设,办了色彩明丽的板报,张贴了图文并茂的卡片,布置了漂亮的情景画面,改善了班级文化氛围。经调查显示,童趣文化熏染能有效改善厌学现状。
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措施和对策可以多种多样,而且还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九、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研究效果 1.厌学学生转化情况
我们分别在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研究初期,我们调查统计出十名厌学学生,一年级占30%,二年级占40%。中期调查时只有三名转化,另有一名同学出现反复(李柯诺上二年级时出现波动)。末期调查时转化率达到了100%。
2.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情况
我们把学生的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了对照,厌学学生进步率100%。在我们桥西区进行的计算能力测试中,我校一二年级成绩都是我校区第一名。期末统考学区排名,我们学校一二年级又获得两个第一、一个第二、一个第三的好成绩。
3.教师的成长
该课题的研究,引起学校和教师对厌学现象的高度重视,不久就有教师意识到心理学理论基础差,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不强,心理学知识急需加强。教师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了很多东西,所有参加研究的教师都觉得自己成长了。有的转变了教学方法,有的学会了多种教学手段,还有的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与家长的沟通等,不断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
(二)反思
1.研究基数小,可能个案不具代表性,发现的问题不够全面。2.没注意课题研究的后续性。(例如厌学学生的跟踪调查)
3.课题研究经验不足,理论知识少,个别工作有盲目性。
第四篇: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处理这种事情,首先要看这个学生迟到是偶然还是经常。如果是偶然的,可采取暗示或正面教育。如果是经常的,则要帮他分析原因。原因很多,有学生本身的,也有学校的制度和老师的要求造成的,还有其他学生影响造成的。等等。这种情况教师则重调查或了解情况再做处理。其次,要看这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表现好的或差的,处理的方法就不一样。
第五篇: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教案
初中生常见心理障碍
——自我意识发展
教学目标;
1、教学生加强青少年生理、心理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
2、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积极营造一种宽松、真诚、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教师要与学生密切沟通,提高对学生自尊心要求的敏感情。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力做到有趣味性、有启发性,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4、帮助学生澄清不良自我形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教学重点:
根据小辉一天中自我形象被损的实例,引导、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如何去面对现实,并采取积极的态度。
教学难点:
采取怎样的方法,使学生毫不忌讳地坦露自我形象被损的经历。
教学准备:
1、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扮演小品,尤其是小辉的扮演者,一定要演得真切,千万不可就事论事,教师、蓝球队教练、小辉母亲的扮演者在服饰、形象、语气上要体现真实感。
2、给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比较美观、有保存价值的小卡片,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句名言或自己的话,用来保护自我形象不被损毁。
3、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损于自我形象的事例。
4、学生座位按马蹄形小组排列,马蹄形开口朝黑板。
教学过程:
一、活动设计
案例:
“小辉的经历”
小辉背着书包,高兴地哼着歌“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在路上遇到 两个身着比较时髦的同令人,一边在指手划脚地说他“真土”,小辉情绪显得有 些低落,放慢脚步朝学校走去。来到教室,教师把一份试卷发给小辉,上面写着第一单元数学考试50分,小辉低着头在看试卷,老师没有说话,而在一边用眼睛白他,小辉看完试卷,拿着篮球走出教室,正好教训员走过来: “小辉,听陈
老师说你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今天开始你就不要来学校篮球队了。”小辉带着一
肚子的懊恼回到了家。妈妈问他: “小辉,你第一单元的数学考了几分,试卷拿 来给我看看。
小辉从书包里拿出试卷递给他妈妈,他妈妈一看试卷,就破口大骂:
“你是怎么学的?怎么那么笨。”
二、回答问题:
看了上面的小品,让同学回答,小辉的自我形象是如何被损毁的?学生的回 答是: 1)同学的嘲笑。2)老师的白眼。3)被开除出校队。4)被妈妈的责骂。
(一)自由发言:
1、让同学们畅所欲言,体会一下小辉被同学嘲笑?被老师白眼,被开除出校队,被妈妈责骂时的心里感觉
2、小辉一天中碰到的几件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很正常的。大家细细地回忆一下,在你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否遇到过与小辉类似的事情,并谈谈你当时 的心理感觉,为了能使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事先声明,对同学的发言要保密,不得外传, 请同学们不必忌讳。
(二)小组讨论“重现真我”小辉遇到了那么多不愉快的事,他的形象受到了损毁,为了重整他帅气的形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帮他出出主意好吗?分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答案可能不统一,老师可以指点,对同学的嘲笑一嘲笑就让他们嘲笑去吧,反正我喜欢这样,不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垂头丧气。对老师的白眼一老师虽然对我生气,但老师还是为我好,只要我努力学习老师会喜欢我的。被开除出校队--我之所以被开除出校队,是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下降了,只要我努力,还会进校队。遭妈妈指责时--她虽然言语激烈,但妈妈是爱我的,我要和妈妈好好谈一谈,同时我必须好好学习,对发言好的小组进行表扬,代表小辉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