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教育
浅谈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教育疏导
厌学是目前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害性的问题,是小学生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表现为:听课精分散,马虎应付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干脆放弃和辍学。导致小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种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并而加以有效的教育疏导。对于有厌学行为的学生,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育疏导,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呢?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缺乏自我意识,学业成绩较差,不能把自己与环境或他人区分开来,在学习上屡遭错折,看不到自己的优缺点与特长,目标实现率较低,不能很好地掌控自己,也很难主宰自己的学习。所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疏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一些比较显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给予及时鼓励,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要肯定其课堂思考的积极性;还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并对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这样在关爱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教学时积极回归儿童生活世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课改的全过程,它倡导的是新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传统教学中儿童学得被动,难以主动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学习书本中抽象的文字、符号、公式,进行机械记忆和开展枯燥的智力游戏。这也是学生烦腻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所以,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构建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会使教师感到相当意外,这时,如果教师仍然固我地按教案教学,其结果便会导致学生主体精神的沦落与缺失。其实,学生课堂上的这些“偏轨”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儿童文化”的外部显露,正是学生与课本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读,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教师若能敏感地捕捉其中有价值地因素,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富于智慧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将大大地调动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远远不能与他们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所能比拟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大胆放手,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其结果往往会使教师感到意外与惊喜。
三、关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因此,教师不能用单一的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关爱学习暂时差的学生要从其心理上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谈心,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尽快从厌学情绪中解放出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因此,教师要找到厌学孩子的兴趣点和闪光点。针对他们的兴趣和优点,适时进行赏识教育,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和成就需要,激发他们求学上进的愿望。努力找到学生兴趣与知识学习的相通点,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及时地进行兴趣迁移。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学习中取得的成绩或展示的特长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感、自尊感和自信感,从而更加热爱学习;另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前途理想教育,使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理想更加远大,求知求学的欲望更加强烈。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舞台,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厌学生之所以成绩低下,是因为他们目的实现率低下,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我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意志越发消沉,总认为自己是一只永远不会高飞的“丑小鸭”,因而放弃了自己。因此,教师应适时地组织一些班级集体活动。如“小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兴趣性、技能性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方面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体会成功的喜悦,进而让他们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我向上的信心。
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可起到潜移黙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文化环境。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心灵净化教育。班级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团结上进、人际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厌学者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温暖与快乐,与老师的关系也非常自然和谐。过去,有一位同学曾对我说过:“老师,我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日复一日,我感到很厌烦。”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对提高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厌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厌学生的转化工作便会得心应手。
七、与家长达成共识, 让家庭重视对子女情商的教育培养。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学生成长到一定阶段,有的父母却没能收到其期望的结果。一部分家长培养出了爱学习,成绩好,有良好品质的孩子;另一部分家长感到失望;还有不少的家长得到的是相反的结果--孩子不但厌恶学习、弃学逃学,甚至有的开始背叛父母和老师。这是由于家长只重视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培养,忽略了对孩子良好性格也就是情商的培养。这也正是学生产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即情商,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密切与家长联系沟通,达成共识,让家庭重视对子女情商的教育培养。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厌学者的教育疏导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厌学的学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出现反复,这也是正常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疏导,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通过对社会、学校、家庭进行走访调研,并对不同程度厌学的学生采取问答测验、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学生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源于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常见的不良方法如下:
1、顺其发展的思想严重教学论文:
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任务,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很少及时过问,孩子做得好与坏不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肯定,指出努力的方向。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上进性,如上课自由散漫、自主性、积极性较差、不爱说话、不按时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而产生厌学的心里。
2、期望过高的现象严重
部分家长自己没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要求无限度地升高,不讲究方法,手段粗暴,这样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厌学。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所致,有时
考试成绩虽然在班级名列前茅,但父母仍不满意,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各种学习丝毫不敢怠慢,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以致严重的身心疲劳,厌烦学习,造成逃学。
3、教育方法不和谐的现象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本来就很难达到统一,尤其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农村家庭中的父母大部分外出打工,一年四季在外,偶尔回家对孩子特别疼爱,甚至溺爱,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农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较多,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总觉得有避难所。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
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多年,但由于农村教师严重缺乏,造成教师承担的教学科目多、教学任务非常重、压力特大、教学评价还片面的以分数为主,这些导致教师无法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急功近利,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疲劳轰炸,评价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正如新圩镇沙路小学五年级的宁旭同学说得好: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这样笨吗?从那以后,我再不想上数学课了„„老师一句不恰当的评语,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
一生中留下创伤,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为了逃避数学课,造成厌学、逃学。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大多数学生缺乏老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动现象严重
原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评价方法欠妥,原因之二实施新课程以来,提倡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课堂活了。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应用、驾驭课堂、调控课堂能力还很欠缺,导致学生更有可乘之机。
3、学生惰性现象严重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家庭中的孩子急剧减少,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长很少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长期以来学生养成懒惰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在学习任务稍微重的情况下就对学习厌倦。
四、校园生活单调
1、过分的强调安全,取消一些体育活动。
由于经费的制约,农村小学本来体育器材就少的可怜,学生的课间几乎没有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学校过分的抓安全,为了安全将学校仅有的体育器材收放起来,如高低杠、山羊、木马、铁环等。取消一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如爬山活动,春秋游活动,野炊活动,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等。
2、图书的借阅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近年来学校的各种检查一波接一波,学校为了迎接检查,宁可把贴着整齐划一标签的图书放的陈旧,也不借给学生阅读,学生除了仅有的课本以外,几乎无别的书可阅读。
3、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跟不上。
五、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中缺乏文化氛围,学生常常见到的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聊天、游戏、网上聊天、玩台球。很少见到具有文化气息的活动。
改变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教育对策: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和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1、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向学生讲明积极的、正确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阐明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并组织学生就此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将学习成败做出正确的、积极的判断。影响学生学业的因素除努力外,学习方法、家庭环境、教师等也不同程度地对学业产生影响。与此同时, 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结构特征、成就动机水平不同、以前在学业上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他们各自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归因风格。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既要使学生意识到影响学习的多个因素,又要考虑到他们的不同学习的风格, 使学生在努力学习时与现实相联系,针对自己个别差异进行学习。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情绪。
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只能持续7—8分钟。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式,应用不断变换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
及时的评价,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会、主题会、兴趣活动等适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教育。给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其一步一步努力向好的方面发展。要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如同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
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2、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论强调了“自我效能”的高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认为那些自我效能低的人,在选择和完成任务时经常流露出“我不能”的信念,把成功看作是外部不稳定因素所致,而把失败归结于自己能力差,从而使个体对自己失去信心。由此可见,教师如果能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克服学生厌学情绪。为此应注意一方面,使每个学生有多次成功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增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使其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过易或过难的教材和考题不利于学生恰当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3、教师应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对学业成败常常受到一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如教师、家长和伙伴等,而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败的影
响最大。因此,要使学生对其学业进行适当的引导,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教师要有民主型作风。教师的作风可划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类。不同的教师作风导致不同的教学心理气氛和师生关系,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成败。只有教师具有民主作风,才有利于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学习。其二,教师要寄予学生适当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感,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模式。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 学生成就不高,会产生压力和过度焦虑,对能力不高的学生,教师期望低,并伴有同情和额外帮助,这些学生有自卑感,甚至产生习惯性无助感。因此,教师对不同学生寄予适当的期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
4、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达成共识,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并承认孩子在智力、能力上有差异,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多关心爱护孩子,给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要固定的学习时间。购买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有时家长应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并与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合理安排业余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分担其所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努力创造公平、和谐的家庭气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不要对孩子施加题海战术和培养所谓的特长,使孩子精力充沛健康成长。
5、要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定期召开家长会,谈心会,教师与家长要勤联系,对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及时沟通,发现了解步进与不足,采取家长配合教育,步调一致选择适合的方法教育。同时希望各
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经常性检查,还学校一个清静的学习环境。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体育、文艺、游艺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还可以自制体育活动器材,比如胡拉圈、毽子、乒乓球台,跳绳等,经常开展集体活动,比如,跳校园集体舞,编演课本剧等有趣的活动。
第三篇: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重庆市綦江区邓会 论文类别:教育管理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重。厌学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小学生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险性的问题。如今农村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已成为了困扰学校的一大难题。厌学现象的存在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它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健康,也阻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更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严峻挑战。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矫正厌学心理,这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试着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结果显示,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8.4%[1]。而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小学生厌学率高达20%。厌学行为根据其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是轻度厌学,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等。二是中度厌学,主要表现为不按时完成作业或不做作业、上课迟到早退等。三是重度厌学,主要表现为逃课、逃学甚至想辍学等。
二、农村小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因素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农村小学生家庭的因素是造成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1、农村家长落后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许多农村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许多观念都比较落后,“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得到广大农村家长的认可,他们只 1
看到眼前的利益,许多家长便宁愿孩子少读点书而出去赚钱,农村有一说法“多得不如现得”,正是很好的体现,这对小学生学习影响很大,厌学成为必然。在农村还有一些家长都坚信“黄荆棍下出人才”,认为孩子的成绩是打出来的,一旦孩子考得不好便棍棒招呼,孩子形成考试恐惧症,从而导致厌学。
2、农村小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农村贫困家庭,很多小学生放学后都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孩子多的家庭,大的还要照顾弟弟妹妹,这种精力耗费可能会给一些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
(1)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赌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不时流露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对孩子的放任自流。为了增加家庭的收入,农村家庭许多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有的对孩子不闻不问或是很少关心,孩子在家成为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甚至有的认为父母不要自己了,造成小学生性格孤僻、自卑等,从而导致厌学。
(3)对孩子过分的溺爱。随着农村家庭经济收入增加,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百般顺从和宠爱,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使得小学生从小便养成享乐主义,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便难以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厌学。
(二)、学校方面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里的一切不合理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小学生的厌学。
1农村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的师资队伍就整体而言,还存在着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职称结构偏低、学科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就教师个人素质而言,受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物质条件、个人修为等因素的限制,教学效果一般,工作积极性欠缺,这也会助长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2师生关系不良。一些教师不能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讨厌学习,甚至公然与老师对抗。
3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这些都让学生无法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也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兴趣。
4教学设施不齐全,实验、实习等设备或仪器配置不全,造成了学生不愿学或不愿勤学,不愿钻研的客观条件。
(三)、社会方面因素
1、社会认知的偏差不良。受就业难及滥招生影响。受一些知识群体如教师等的生活仍然较为清贫,待遇较低的影响。正是这种世俗观念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引发厌学情绪的出现。
2、受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由于在信息网络时代,小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其中有高尚的、健康的,也有低俗、消极的,它们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如受社会“黄色文化”影响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受校外玩乐场所如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网吧等影响,使贪玩的学生学习分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思维水平还不够全面深刻,行为易冲动。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传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
(四)、小学生个人因素
1低水平的心理素质。农村小学生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他们情绪极其不稳定,接受能力较强,极易受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
2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诸如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多疑、偏激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以及做事马虎、贪玩、注意力不集中、自私散漫等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一点小挫折就可能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然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3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4人生奋斗目标不明确。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及所接触的人的视野的限制,没有远大的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机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轻言放弃,甚至出现厌倦情绪。
三、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解决对策
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是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不管是哪个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造成农村小学生的厌学,因此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就要控制住每一个可能影响的因素,争取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配合形成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学校为主导,争取家长和社会密切配合的机制。
(一)、家庭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给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多关爱孩子,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科学的教育方式。农村家长必须正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家长要么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是百般溺爱,要么是过分的严格甚至有的还有暴力倾向。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不应该那么看重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得不好作为家长要做的事是帮助他(她)分析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打骂,对孩子还应用采取“赏识教育”,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是夸出来”,家长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的亮点,多夸奖他们。在孩子做得好或者有进步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会做得更好,进步也会越来越大。
3、培养孩子稳定的学习情绪。家长要把孩子当作朋友,用心与之沟通,帮助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水平,要使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身的需要。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有助于孩子学习情绪的逐渐稳定,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校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关爱学生,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家长,作为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更多心灵上的关爱。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以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建立友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摸清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实施因材施教,找到师生心灵沟通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2]。教师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亮点,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农村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国农村的希望。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健康成长,走好人生每一步。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改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3]。
3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期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印证所学的知识,这就大大激发其学习动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勤学成才”等为主题的讲故事、演讲、读报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社会价值,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类组织兴趣小组或特长班,让学生充分施展其才华,以此推动学生勤学乐学。
4树立教学新观念。认真落实国家素质教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采用分层次教学。
5、运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方法。得当的教学方法,对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如何付诸实施?(1)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为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等和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厌学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班主任上班会课也应如此。(2)要多检查、指导厌学者的作业。这样,才使他们体会到平等观念,感受到老师的慈爱、好学上进。(3)布置作业应适度、新颖,体现能力培养,杜绝“题海战术”。(4)多指导学法,交给学生学习“钥匙”。教给学习的方法,能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自学能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联系社会热点。社会热点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应把它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6)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有情感,教态要得体。(7)用发人深省的漫画、插图,用工整、美观、精巧的板书,也能增强趣味性,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6、老师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横眉冷对,厉声呵斥,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越来越讨厌学习。作为人民教师应该多与他们交谈,找到他们厌学的根源,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和兴趣[4]。
(三)、社会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的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
2、控制孩子的零花钱,让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触那些成人娱乐设施,多给子女心灵上的关怀教育比多给儿女们一些物质金钱的关照显得更为可贵。
3、父母及学生的亲属要教给孩子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勤奋好学、助人为乐、团结互助、报效祖国等优良传统和精神,培养子女自强,自立品质,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结束语
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农村小学生更是农村的希望,厌学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厌学问题不能一蹴而就,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并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然而一时制定的对策并不可以一劳永逸,农村情况复杂多变,政策、措施要多种多样,更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核心是学会做人青少年教育大家谈》人民日报2006、02、22第5版
[2]吴明华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及辅导[J].广西教育2002(l4)
[3]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185-200.[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0-150.
第四篇: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矫正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摘要】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字】:小学生;厌学;心理健康;关爱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我在上托管班的时候观察过班上的孩子,一节课3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慵懒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1]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为了适应潮流校领导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任教的主课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中高年级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2、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
3、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2]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二、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3]主要想调动厌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及心理品质,不同的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特别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人才。关爱学困生要从心理去关爱。关爱学困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4]学困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五)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我认为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
(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参考文献
[1]沈贵鹏著.心理教育活动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郑雪,王玲编著.中小学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吕国荣著.小故事大成功.金城出版社.2005.[4]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第五篇: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通过对我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调查发现:我校有42%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18%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17%。
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对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心理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还有的孩子为了表达厌学情绪甚至表现出嫉妒、憎恨优等生,不和优等生交朋友。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认识、了解、研究厌学问题也成了小学教师的必修课。
一、厌学心理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出现厌学心理呢? 这是我们首先需要研究的问题,只有找到事情的根源,我们才有可能寻求解决的方案。通过心理咨询室的谈话记录和对全校200余名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的跟踪,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
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一次提问答不上来这些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我校一年级新生中就有一名女孩子因受老师批评拒绝上学,每天进校园成了家长、老师头疼的问题,简直是宁愿挨打也不愿上学。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素质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欠佳,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有的学生是对学习的期望过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唯恐成绩下降;有的是对考试和平时的学习信心不足,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自卑心理严重;有的孩子是学习生活欠规律,学习方法不科学,不适应新的环境和老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做到劳逸结合,造成不良的身心状态等等。
2、来自家庭的因素
正如人们常说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促使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的家庭因素也很复杂。为此,我们对高、中、低年级的400多名家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88份。问卷中的问题涉及到了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家庭夫妻关系僵化,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幸福,父母长期不和,孩子生活在一种永无休止的争吵暴力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素质极低,他们的言行不但没有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反而为孩子的成长道路蒙上了一层阴影;有些学生因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等原因,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放任自流,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也会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既不顾孩子的个性特点和智力水平,也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用“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一旦孩子达不到他们要求的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或与家长对抗,有的还发展到因丧失生活的信心而轻生。
3、来自学校的因素
在心理咨询中曾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反映他们的厌学心理,有一封是这样写的:
“很久以来,生活令我沮丧不已,写这封信以前,我把我小学六年前前后后想了一遍,感觉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每次考试成绩总在班里的四、五十名徘徊,我是用爸妈的辛苦钱上的重点小学。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背着这个包袱。为了对得起爸妈,我拼命的学习,然而,事与愿违,我的成绩越来越差。现在离小升初考试还有三个月时间,考试频率很高。考一次,我就被打击一次,我有时会被老师听似平常的话语羞得无地自容。
就这样,我的心情越来越槽。在学校,我经常孤孤单单一个人,听到别的同学讨论问题,我想问、想说,可是我觉得自已成绩太差,感到没有资格和他们在一起。尽管我知道同学之间没有贵贱之分,可是我怕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的那种眼神。说实话,我都有点不想活了!”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身心成长,总以为“小孩子的心不是玻璃做的”。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由于老师的态度,还会直接影响班级的风气和同学的价值观,似乎学习不好就没有了长板,就会成为班集体中不受欢迎的另类,导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展示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
另外,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4、来自社会的因素
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大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间开始流行起来,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近几年来出现的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的陈腐观念,也使部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受到侵蚀,加之社会上“文盲大亨”的出现,致使“读书无用论”又有蔓延的趋势。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
二、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1、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在学习文化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交往,如体育比赛、手拉手活动、、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同时,小学生还应学习、掌握一些调节心理的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2、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以此去影响学生。第二就是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使学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老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帮助其提高学习能力。很多厌学的学生一般都是由于学习跟不上,而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怪以及同学们的轻视。因此,老师应该及时想办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帮助他们尽快赶上去,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才会使他们变得自信起来,那么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另外,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可与学生特长结合起来。其实发展特长与学习并不矛盾,众多事实表明,有特长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也不错,因为它们可
以相互影响,由于有特长、有兴趣,他们会经常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他们的兴趣劲头也会潜移默化地移到学习方面来,从而相得益彰。
3、学校应采取的对策
作为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应担负起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为了使每一位孩子都对校园充满向往、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生活充满追求,学校首先应积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通过“爱学校”引导他们“爱学习”,通过“爱学习”引导他们“爱生活”。
其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双周一次的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机制。配备专业心理教师,提高教师心理素养。将心理教育课程化与学科渗透相结合,学校应既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又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各科的教学相结合,时时处处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第三,要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是由专业心理教师构建“阳光小屋”,让孩子们来和心理教师交流心声,倾诉烦恼,接受心理指导;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其家长和教师沟通,对其给予特别关注和长期心理辅导;三是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教师可以发现小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倾向,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开设相关专题讲座提供依据。
第四,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开放日和利用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建立起顺畅的家校沟通渠道。
参考资料
1. 张春杰.儿童厌学现象分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5(3): 148-150. 2. 李会银.论小学生不良心理及其矫正.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 3. 杨艳.小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其纠正措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