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
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析
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厌学现象表现越来越严重,学生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学生之所以有以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压力,追究起来,就是厌学的心理表现。学生厌学的因素有很多,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找出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 农村小学生
厌学心理
解决对策
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社会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深化,人们的生活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缺乏的农村,许多农村家长往往将精力专注于发展生产生活、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太过迫切,方法上存在严重缺失,使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着沉重负担,缺乏正确的家庭引导。也有部分孩子受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现象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特征,缺乏良好的学习成长心态,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部分教师在各种指标、任务的驱使下,错误的用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对非智力影响的低分学生不够重视,加上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①趣,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便产生厌学情绪。厌学现象已经不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个别现象。在农村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已经形成相当人数的普遍现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中每个家庭的希望。针对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应当于以高度关注。
在学校,一些缺乏方法的老师只顾给我们充满童真与梦想的孩子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缺乏对孩子心理和认识的塑造。在社会中,他们却又受到网吧、“读书无用论”、等形形色色的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回到家,他们得到的关注最多只有被看管着写完了那些无理的难以完成的家庭作业,而他们的好奇心、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情感上与家长得不到充分的交流。
知识决定命运。农村小学生厌学现在必须引起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学习是人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让千万个孩子能选择美好的人生、为了让千万个家庭能够承载起明天的希望,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必须改变。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学习动力不足
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生中相当普遍。这部分学生中,既有头脑清醒,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错的学生;也有学习能跟上进度,但时常担心自己的考试名次后移的中等学生;还有学习有些吃力,但自己尚知努力的学业稍差的学生。面对学校中激烈的竞争,他们普遍的内心感受是:学习没意思,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学,可学着又觉没有动力。有的学生进学校只是应付长辈。他们中间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压力大,学习被动,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或者是学校人多好玩,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在厂里打工照样挣钱,很舒服。缺乏刻苦学习的内心动力。
(二)丧失学习兴趣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学业不良者。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老师上课他们一句也听不进去,只是讲小话、做小动作、打瞌睡。作业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他们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但迫于形势和家长的要求,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学习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探索的动力。他们烦闷、苦恼,有时又无所事事。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不是读书升学的材料,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早日得到解脱。同时受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不考虑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根本不学习
这部分学生终日混混沌沌,虽然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但实际上是为了消磨时光。有的对老师缺乏感情,关系紧张。他们的兴趣在于玩耍、逛街、打游戏机、看电视,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拿起书本就头痛,坐在教室就犯困。下课精神大振,东跑西逛,墙上都是脚印,老师都进了教室,他们还在后面恋恋不舍,拖拖拉拉。与同学很少讨论学习问题,而对于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轶事等则了如指掌、滔滔不绝。
二、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经过对一部分有厌学心理的农村小学生进行家庭走访和谈话交流,对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和成长环境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得出影响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各有不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这四个方面因素往往又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在一起,使我们的农村小学生感到来自于学习的不断增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对这四方面因素作以下具体分析:
(一)自身因素 许多厌学的孩子,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而是由于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落后,而影响了学习的成效,也就是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引起学习障碍,主要有两种类型:(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
②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正如我与六年级刘某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多少分或每门功课有分数指标吗?”他都是摇头没答案。当我问到他英语的学习方法时,他的答案是:英语背单词是先看两遍,再背一遍,最后默到本子上:默不出的就看书。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对学习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我在上课时观察过六年级学生杨某,一节课4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而他习惯不停地动又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学习效果很差,他的成绩就低,使他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产生厌学情绪。孩子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一直想着玩乐,要他学习看书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而且长此以往会使他心理产生一种学习惰性,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会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对学习反感,开始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长的生活经历与言传身教对一个小学生的影响是自始自终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反应,很多时候,无形中就默认了孩子,家长过于严厉、要求过高或过于放松、要求过低、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都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另外,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③。现在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第二,家长过分放松、要求过低。有些家长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从而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也就不去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
第三,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第四,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是,现在离婚率的增高,使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他看来,他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那么好坏有什么分别呢?(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的环境,至关重要的因素,资料显示学生1/3的时间是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学校中度过的。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态度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造成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一,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第二,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小学生不喜欢老师,而产生厌学。“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从我从教这几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多数小学生都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成见和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认为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上这门课,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他们的教育观有些问题,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作消极、没有自尊心、无所谓个性的可以随意塑造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从未让他们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喜悦,最终导致厌学。
第三,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交往、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要。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得到教师、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就会使他们感到集体环境的温暖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或敌对情绪,影响其心理正常的发展。
(四)成长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复杂了,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特别是电脑的诱惑。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除此之外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由于小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较成人相比,几乎没有自主的判断和认知。诸如“金钱万能”、“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舆论现象都会使那些本身学习没有自主意识的小学生产生消极心理。
综合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因素是内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属外因。然而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作为孩子的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努力根据孩子的不同天性给予适合的引导和塑造。共同努力,互相配合,这样才能找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对策分析
种种因素作用造成的厌学现状如不加以疏导和排除,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长远严重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这种现象,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一)积极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培养自信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发现自我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立起自信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悉心照顾那些厌学的孩子,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成为被遗忘的人,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应及时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给予赞赏,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校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信。
(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⑤ 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的独立而准确的认知水平。心理咨询老师或班主任每周可以利用一节晨会时间开设心理教育课,对班级里出现的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调节和纠正。同时,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以英雄、模范、先烈、名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设计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开展“我心中的偶像”、“我最崇拜的一个人”等主题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以追求完美的人生,完成完整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厌学情绪的滋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那里解决许多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逐步培养求知欲望,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三)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承认孩子们天性的差异
沉重的课业负担既是应试教育的不良产物,又是学生天性的最大杀手。很多美好的时光和美妙的思绪都被沉重的学业负担扼杀。作为教师应当认真备课,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精讲精练,注重培养学生先进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业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舒缓学习压力⑥。对于学业较差的同学更应在课堂上给予辅导,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作业,切实做到少而精,让差生也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作业既具有检测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目的,从而达到“快速,低耗,高效”的效果。
(四)教学管理做到柔性管理与硬性管理结合,宽严有度
教学管理应当把握准确的时机、建立在尊重学生感情的基础上。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既要实施柔性管理,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关注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枝末节,如他们的生日、获得奖状等,进行“小题大做”,以取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教育效果;又要实施硬性管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方面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另一方面让他们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情感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对于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故意偷懒、不遵守纪律等不良行为,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及时改正。
(五)家长和学校携手共同管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两处环境。家长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校、家庭要联手,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携手共管的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兴趣等,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精神境界高,勤奋好学,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出表率,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多为孩子着想,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多与之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孩子的期望要客观、实际,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育过程中,对厌学的孩子切忌急躁粗暴,但也不能一味迁就,帮助他们明确的努力方向。作为学校,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交流教育经验,树立家教典型,形成“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氛围。
(六)净化学生成长环境,社会形成合理的监管体系
孩子的成长应当引起社会更高的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这种保护应当纳入实际的社会监管体系使之产生实效性。杜绝校园周边开设网吧,荼园,酒吧、娱乐会所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娱乐场所。使之尽可能远的远离学生的成长环境。我们执法部门应当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优先监管和治理。让那些社会的阴暗面尽可能远的远离学校。远离我们的孩子。家长、老师应当尽到各自的义务,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孩子,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对策
清水县郭川学区 郭德戬
近年来,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学校布局重组,农民的经济观、教育观逐步发生变化,另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致使厌学情绪在不少学生中滋长、蔓延,即便是小学,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多,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经济观、教育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能到城里挣钱的思想给农村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习无用”的思想,家长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严重的甚至旷课逃学。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在学校里的表现
当前,在许多小学里经常听到老师说某某学生不是笨,不是学习能力差,而是懒,不学,其实这就是厌学的表现。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学校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到校比较迟。要么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要么常常迟到,这些同学起床后,洗脸、收书包、吃早点动作都很慢,出门后在上学路上也是东张西望,边走边玩。
2、到了学校也不会马上拿出书来读。而是和周围同学说几句话,即使拿出书来,也是慢吞吞地翻,边翻边看同桌读哪里,他也跟着读那里。甚至眼睛在东张西望,嘴里却在朗朗上口。
3、课堂上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思想易开小差。上一会就左顾右盼,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也很少参与,同桌讨论他一般只听不发表意见、观点。不管老师如何问就是不吭声,布置的课堂作业要要么混着不做,要么混到下课后抄同学的,再不就是课堂上抄同学的,抄不到就乱做,测验各科几乎不及格。
(二)在家里的表现
小学生的厌学现象在家里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平时观察,凡是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一般在回家的路上不是这儿逗留会,就是那儿磨蹭会,回家都比较晚。
2、回家后经常就书包一扔看电视,还有少部分学生会被父母牵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3、等家长问作业做完没有时,他才会拿出来做或是去问同学做哪里,甚至有时候他就说没作业。或者草草了事谎说完成了。
4、做家庭作业时如果父母在旁边监督的话,作业还基本认真,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监督的话,就一塌糊涂。甚至干脆不做。
5、老师布置的非书面作业从来不做,对父母就说没有作业。当然,在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当中也有极少数同学在家还比较听话,是个乖孩子。可是在学校表现就不怎么样。
二、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导致了学生厌学。
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是引起小学生厌学最直接的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偏爱成绩较好、配合自己的学生。讨厌叛逆性、经常违反纪律、不听话、成绩较差的学生。处理学生的矛盾时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对自己喜欢的学生网开一面,而“问题学生”则不问青红皂白就进行惩罚。学生产生反感,就不会认真对待教师所教的课程。
(二)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
还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时遇到困难多没有及时克服导致基础不牢,课堂上不容易听懂,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果愈来愈差。在学习中感觉困难,举步维艰,让他们惧怕学习,自信降低。一部分小学生从小学习就失败,很少成功过,他们已放弃学习,虽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认定自己反正学不好而变得沮丧。也就是说,学生最初只是不会学习,没有掌握基本学习技能而已,并非教师眼中彻头彻尾的懒汉。
师生关系也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些学生因为长相、穿戴不好、学习不突出、没有家庭背景等原因受到教师的歧视。也有一些学生很安静,比较听话,不惹是非,在生活与学习中暴露的问题不明显,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成为长期被教师忽视的群体。缺乏与教师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教师反应冷漠,对班级活动和同学交往也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对一切都感到索然无味。而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处罚的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是紧张对立,他们反感或害怕教师,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蔓延到学习当中。
(三)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使学生产生厌倦。
老师布置作业太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再加上一些家长把一些家务活分给孩子。学生经常是干了这门,再干那门。负担过重抹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别好的对学习有兴趣,不觉得负担重,少量不学习的也不觉得重。感觉负担重的是中间一大部分,他们特别想考好,却难度太大,导致被动负担多,而主动学习少。
(四)师长高度热情与背后的冷漠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很大。
家长与教师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赋予高度的热情,为了让孩子搞好学习,将生活中所有一切都包办代替,一味的让孩子学习学习。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过高,不容许有任何懈怠,一旦孩子无法在学习成绩上达到自己要求时,家长就容易心理失衡,粗暴对待或悲观失望,不是棍棒相加就是百般辱骂,这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恐惧感,失去信心,容易否定自己,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倦。有些同学在遭遇困难时不仅得不到帮助,还遭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批评,因此感觉非常无助,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家长和教师是他的“重要亲人”,如果反复对其倭化和贬低,其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被像刀一般锋利的诿化语言斫削。更可怕的是,当老师诿化一些学生时,其行为和态度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对这些被贬者的看法。在中小学阶段,同伴生活在儿童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超过老师和家长的作用的趋势,如果被同伴排斥,那将是“天塌地陷”的感觉,造成小学生心理落差变大,进而产生惧怕学习、害怕失败的心理。
(五)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学习处于观望状态。
由于教师不能及时因材施教,没有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没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反,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高,也不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无论老师多有爱心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同学,更不用说要帮助学生解决个人的学习困难了。绝大多数的同学不能参与到学习互动中去,渐渐地部分同学逐渐习惯了观望的态度,成为学习的旁观者,不再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六)小学生的自身因素为小学生厌学提供了可能。
发生认识论认为,学生认知水平影响了学习兴趣。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渐增大,学生成长过程,既是所有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间学习水平差异不断分化的过程。学生自我评价方式从他评走向自评。他们开始质疑老师评价,教师评价不再是唯一权威,这使他们不再仅仅为追求教师评价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对老师的要求随年级增高而逐步增加。不一定都听老师的话,当然也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有时不予配合,甚至是我行我素。
综上所述: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有不良的学习环境、方法、习惯和兴趣的缺乏使得小学生迷失学习方向,失去学习兴趣,心理包袱重,以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三、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如何帮助学生清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回归正道,从而健康自信地学习、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让学生全过程参与教学,在参与中获得成功。
农村小学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需要把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里,就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自由伸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依据学生的智力高低范围,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构建知识网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激励自己,获得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成功的认同,首先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只要承认自己成功了,就会得到一种愉悦;如果教师也认为他们成功了,这种愉悦感就加强了;如果同伴也认为他成功了,这种成功感就更加强烈了。所以,我们改革教育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极为重要。它会使学生的乐学情绪明显增加。
(二)教师、家长要有正确的评价观,为孩子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校、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家长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师对分数的态度影响,教师、家长对学生分数不客观、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因此教师、家长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认识评分的意义,对学生获得的分数持积极的态度,切不能对于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家长所谓高分的学生,以挖苦、讽刺、打击的消极态度对待他们。特别是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注重分数。
作为家长也应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是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的成功,应从长远看,而不是一日一时的分数,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总之,要使孩子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学校、家庭要给他们创设一个适宜他们个性、智力发展的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
(三)老师尽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过高的学习要求、过重的作业常常使学生精神紧张,身心俱疲。只有减轻学生负担,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才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不是机器,他们也需要休息。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学校及家庭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厌学的学生通常表出自卑,要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重拾对学习的信心,只能从思想根源上下手,彻底转变对学习的观念,客观的认识自己的生存意义。首先,赏识教育很重要,不要忽视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和家长要用:“你真行”、“你是好样的”之类的话多激励孩子,使孩子树立向上的信心,鼓起前进的勇气,大胆地往前走。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要用放大镜来看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不要总是抓住缺点不放,让孩子在不断的鼓励和肯定中增强自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而笔者要说:在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上“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次失败,会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尝试成功,获得成功,“跳起来就能摘到桃子”。教师可运用“成功教育”手段,如在讲新课的头一天,先给后进生讲一遍,着重指出重难点,第二天上课时,让孩子能积极举手,成功回答出问题,或者给学困生提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这样他们的信心就足了。学生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成功,在小成功以后获得大的成功。成功越多,兴趣越浓;兴趣越浓,自信心越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孩子就乐学、爱学、会学,这为孩子一生的学习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厌学现象
对策
第三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析 转渠口学区定西小学
田 晓 琴
【摘 要】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厌学现象表现越来越严重,学生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学生之所以有以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压力,追究起来,就是厌学的心理表现。学生厌学的因素有很多,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找出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厌学心理
解决对策
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社会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深化,人们的生活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缺乏的农村,许多农村家长往往将精力专注于发展生产生活、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太过迫切,方法上存在严重缺失,使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着沉重负担,缺乏正确的家庭引导。也有部分孩子受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现象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特征,缺乏良好的学习成长心态,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部分教师在各种指标、任务的驱使下,错误的用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对非智力影响的低分学生不够重视,加上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便产生厌学情绪。厌学现象已经不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个别现象。在农村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已经形成相当人数的普遍现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中每个家庭的希望。针对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应当于以高度关注。
在学校,一些缺乏方法的老师只顾给我们充满童真与梦想的孩子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缺乏对孩子心理和认识的塑造。在社会中,他们却又受到网吧、“读书无用论”、等形形色色的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回到家,他们得到的关注最多只有被看管着写完了那些无理的难以完成的家庭作业,而他们的好奇心、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情感上与家长得不到充分的交流。
知识决定命运。农村小学生厌学现在必须引起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学习是人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让千万个孩子能选择美好的人生、为了让千万个家庭能够承载起明天的希望,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必须改变。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学习动力不足
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生中相当普遍。这部分学生中,既有头脑清醒,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错的学生;也有学习能跟上进度,但时常担心自己的考试名次后移的中等学生;还有学习有些吃力,但自己尚知努力的学业稍差的学生。面对学校中激烈的竞争,他们普遍的内心感受是:学习没意思,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学,可学着又觉没有动力。有的学生进学校只是应付长辈。他们中间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压力大,学习被动,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或者是学校人多好玩,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在厂里打工照样挣钱,很舒服。缺乏刻苦学习的内心动力。
(二)丧失学习兴趣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学业不良者。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老师上课他们一句也听不进去,只是讲小话、做小动作、打瞌睡。作业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他们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但迫于形势和家长的要求,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学习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探索的动力。他们烦闷、苦恼,有时又无所事事。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不是读书升学的材料,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早日得到解脱。同时受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不考虑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根本不学习
这部分学生终日混混沌沌,虽然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但实际上是为了消磨时光。有的对老师缺乏感情,①
关系紧张。他们的兴趣在于玩耍、逛街、打游戏机、看电视,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拿起书本就头痛,坐在教室就犯困。下课精神大振,东跑西逛,墙上都是脚印,老师都进了教室,他们还在后面恋恋不舍,拖拖拉拉。与同学很少讨论学习问题,而对于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轶事等则了如指掌、滔滔不绝。
二、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经过对一部分有厌学心理的农村小学生进行家庭走访和谈话交流,对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和成长环境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得出影响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各有不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这四个方面因素往往又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在一起,使我们的农村小学生感到来自于学习的不断增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对这四方面因素作以下具体分析:
(一)自身因素
许多厌学的孩子,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而是由于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落后,而影响了学习的成效,也就是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引起学习障碍,主要有两种类型:(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正如我与六年级刘某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多少分或每门功课有分数指标吗?”他都是摇头没答案。当我问到他英语的学习方法时,他的答案是:英语背单词是先看两遍,再背一遍,最后默到本子上:默不出的就看书。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对学习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我在上课时观察过六年级学生杨某,一节课4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而他习惯不停地动又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学习效果很差,他的成绩就低,使他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产生厌学情绪。孩子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一直想着玩乐,要他学习看书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而且长此以往会使他心理产生一种学习惰性,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会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对学习反感,开始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长的生活经历与言传身教对一个小学生的影响是自始自终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反应,很多时候,无形中就默认了孩子,家长过于严厉、要求过高或过于放松、要求过低、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都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另外,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现在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第二,家长过分放松、要求过低。有些家长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从而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也就不去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
第三,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第四,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是,现在离婚率的增高,使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
③
②
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他看来,他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那么好坏有什么分别呢?(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的环境,至关重要的因素,资料显示学生1/3的时间是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学校中度过的。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态度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造成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一,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第二,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小学生不喜欢老师,而产生厌学。“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从我从教这几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多数小学生都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成见和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认为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上这门课,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他们的教育观有些问题,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作消极、没有自尊心、无所谓个性的可以随意塑造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从未让他们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喜悦,最终导致厌学。
第三,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交往、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要。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得到教师、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就会使他们感到集体环境的温暖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或敌对情绪,影响其心理正常的发展。
(四)成长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复杂了,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特别是电脑的诱惑。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除此之外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由于小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较成人相比,几乎没有自主的判断和认知。诸如“金钱万能”、“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舆论现象都会使那些本身学习没有自主意识的小学生产生消极心理。
综合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因素是内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属外因。然而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作为孩子的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努力根据孩子的不同天性给予适合的引导和塑造。共同努力,互相配合,这样才能找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对策分析
种种因素作用造成的厌学现状如不加以疏导和排除,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长远严重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这种现象,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一)积极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培养自信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发现自我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立起自信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悉心照顾那些厌学的孩子,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成为被遗忘的人,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应及时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给予赞赏,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全面综合地评价
④
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校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信。
(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⑤
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的独立而准确的认知水平。心理咨询老师或班主任每周可以利用一节晨会时间开设心理教育课,对班级里出现的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调节和纠正。同时,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以英雄、模范、先烈、名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设计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开展“我心中的偶像”、“我最崇拜的一个人”等主题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以追求完美的人生,完成完整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厌学情绪的滋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那里解决许多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逐步培养求知欲望,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三)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承认孩子们天性的差异
沉重的课业负担既是应试教育的不良产物,又是学生天性的最大杀手。很多美好的时光和美妙的思绪都被沉重的学业负担扼杀。作为教师应当认真备课,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精讲精练,注重培养学生先进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业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舒缓学习压力。对于学业较差的同学更应在课堂上给予辅导,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作业,切实做到少而精,让差生也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作业既具有检测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目的,从而达到“快速,低耗,高效”的效果。
(四)教学管理做到柔性管理与硬性管理结合,宽严有度
教学管理应当把握准确的时机、建立在尊重学生感情的基础上。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既要实施柔性管理,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关注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枝末节,如他们的生日、获得奖状等,进行“小题大做”,以取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教育效果;又要实施硬性管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方面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另一方面让他们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情感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对于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故意偷懒、不遵守纪律等不良行为,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及时改正。
(五)家长和学校携手共同管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两处环境。家长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校、家庭要联手,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携手共管的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兴趣等,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精神境界高,勤奋好学,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出表率,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多为孩子着想,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多与之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孩子的期望要客观、实际,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育过程中,对厌学的孩子切忌急躁粗暴,但也不能一味迁就,帮助他们明确的努力方向。作为学校,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交流教育经验,树立家教典型,形成“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氛围。
(六)净化学生成长环境,社会形成合理的监管体系
孩子的成长应当引起社会更高的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这种保护应当纳入实际的社会监管体系使之产生实效性。杜绝校园周边开设网吧,荼园,酒吧、娱乐会所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娱乐场所。使之尽可能远的远离学生的成长环境。我们执法部门应当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优先监管和治理。让那些社会的阴暗面尽可能远的远离学校。远离我们的孩子。家长、老师应当尽到各自的义务,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孩子,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
⑥
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注 释】
①郭志芳,等:《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②柯善春:《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原因分析》,《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第4期。③张 英:《农村小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分析与矫正》,《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
④陈阿泽:《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18期。⑤牛欣欣,等:《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文教资料》2008年第31期。
⑥覃甲英:《农村小学生厌学心态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28期。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林崇德,等《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李中锋:《浅谈学习焦虑的原因及矫治》,《广西教育》2001年第12期。[4]张道坤,等《小学生厌学心理不容忽视》,《校长阅刊》2004年第8期。[5]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版。
[6]郭志芳,等:《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致
谢
四年的求学生涯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同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王等等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是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道路。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正是由于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在此,谨向王等等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同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田晓琴 2012年3月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案例分析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案例分析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浩是我上一届带的学生,家住农村,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一年最多回来2、3次。平时他由爷爷奶奶照看。五年级时小浩从乡下转入我校,刚来时厌学情绪较为突出:他上课的时候一般坚持不到五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用手碰碰左边的同学,用笔捣捣右边的同学,或者用脚踢踢前位的同学„„总想和别人说上几句。当别的同学不理睬或老师发现并制止后,他又会摸着东西玩,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十分钟。总之对学习不感兴趣,作业经常不交,成绩越来越差,甚至逃课上网!和家长反映多次,家长虽重视,但由于在外地务工,远水不解近渴。
二、对案例的分析:
厌学情绪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在每一个人成长学习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这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自我动态失衡,和谐度不稳定的表现。学生厌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课时常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搞恶作剧,干扰课堂。第二,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对考试、测验无所谓,只勾几道选择题应付了事,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第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这三个方面在案例中小浩的身上均有体现)严重者,甚至跌到少年犯罪的泥坑。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做一些不动脑不劳力的事,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虚、孤独、无聊也常常伴随着他们。因此,经常用吸烟、玩电子游戏、上网、谈恋爱、幻想来自我麻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案例中的小浩,厌学的三方面具体表现在他身上均有体现:上课小动作不断,或者搞恶作剧干扰课堂,课后作业马虎或抄袭,借故旷课,外出玩游戏等。其实,像小浩这样厌学的农村孩子我以前接触过不少,有一定的经验。因为我校虽是县城中心小学,仍有不少来自周边农村乃至偏远乡村的孩子。
于是,我先找到他奶奶询问家庭背景,然后打电话给他父母和他原来学校的老师了解情况。最好通过和他多次谈心终于掌握了他厌学的主要原因。
1.缺少关爱: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打工成了很多农村家长生活方式,为了工作,大多数人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寄养在其他亲戚家里。他们一年很少回来,他们的孩子便成了留守、半留守儿童或寄养儿童。小浩的父母在他三岁时便外出打工,长年在上海一家皮鞋厂上班,一年最多回来2次。小浩成了典型的留守儿童。
众所周知,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超过学校,而且起决定作用。人们留守儿童或寄养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关爱,失去了家的温暖,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容易养成惰学的习惯。留守儿童或寄养儿童孩子失去了父母的关心,慢慢地对学习的苦差事无耐性了,自觉性缺失了,久而久之,就会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不满,个别学生甚至产生仇恨老师、学校和社会,开始放纵自我,认为学习没有什么意思,厌学情绪随之产生。
像小浩这样的表现就是典型的缺少父母家庭关爱。小浩的奶奶说,刚开始时,小浩每天晚上睡觉时总哭闹着要妈妈。时间久了,哭闹虽然少了,但他常常望着一个物体发愣,半天不说话。刚上学时他也没有表现的像其他孩子一样兴奋。不过小学低学段成绩还勉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渐渐地厌学情绪凸显,一让他看书、做作业就发煩,还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最后发展到逃课。父母知道情况后决定把他送到县城小学,以求改观。
2.管教失度:
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鞭长莫及,没有时间或管不了孩子,同时又感到对不起孩子、亏欠孩子,于是就在经济上给与“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零花钱不加限制,通过物质激励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这样最容易使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案例中的小浩就是这样:父母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时经常对他这样说:你要好好学习,考试考好了,爸爸妈妈给你买你喜欢的玩具等等„平时零钱不断、零食不离口,结果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坏毛病一身„而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也易娇惯孩子,通常在教育方式方法容易不当,而且有时候打不得、骂不得,宽严容易失度。最后导致孩子任性、厌学„
3、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场所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网吧、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充斥农村集镇。而农村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不如城市到位!而青少年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于是对那些自制力不强、厌学的农村学生来说,这精彩的“外面世界”无疑成了他们的“快乐天堂”与寻求刺激的地方。案例中小浩原来的学校周边也有3家网吧和一家游戏厅和2家台球室,他以前也去过多次。
4、改革开放后一些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的影响。
许多农村家长认为教育投入战线长、回报慢,不如打工挣钱来得快、来的实惠。考上大学和考不上大学都一样,大学生神圣光环已不再有。过去,村里如果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那是十分光荣的事。如今,村里人并不羡慕出了大学生的家庭。相反,他们反而认为孩子早挣钱早找工作更好。于是上学 “读书无用”、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不正之风,迷惘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
另外,市场经济带来的不正之风,如 “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少年儿童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
5、学校因素
⑴、农村教育机制问题
在农村读书,在时间上不像城市里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他们上午和下午放 过学之后,大多书包一丢,或去帮着大人干农活或者玩耍去了,很少有人主动去读书。这不能怪孩子们,在城市里孩子们读书有许多人去监督着去做,而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这方面的环境。
⑵、教学观念方法陈旧落后
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三心的应试教育,弄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无暇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这是产生厌学心理的直接原因。
有的学校为了应对上级评比、考核,频繁地考试、排名次,使学生超负荷的学习,产生严重的考试焦虑,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批评、指责,他们很少受到表扬、鼓励、关心,一旦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就厌烦教师,不喜欢上这个老师的课,进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学心理。
三、诊断治疗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浩的厌学的根源在于家庭环教育的缺失及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境。(社会因素我们个人很难改变)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只是直接原因。因而对小浩厌学的治疗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经过反复与家长交流沟通,让小浩妈妈暂时放弃外面的工作,回来陪读几年。等到小浩完全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以后再外出。毕竟,孩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渐渐成熟、懂事。到那时家长便可安心外出挣钱。
自从小浩妈妈回来后,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小浩渐渐发生了变化:五年级下学期时上课明显认真多了,偶尔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到小学毕业时成绩已进入班级优秀行列了!现在他已经读年纪了,听他妈妈说成绩很好,学习基本不用父母督促。听到这,我有一种如释重负感和欣慰感,也坚定了我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信心!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摘要:厌学是在当今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毫无疑问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和家庭和谐氛围。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厌学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和老师、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厌学、厌学原因、解决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
目前,在广大农村小学,学生厌学现象十分普遍,具体表现在学生上课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现象严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影响其他同学听课。放学后回家从不复习和预习,从不写家庭作业。家长和老师让学生写作业,会找诸多借口推脱。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各种测试甚至是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前不愿认真复习,考试时不认真答卷,只想快点出考场,更有甚者干脆交白卷或不参加考试。因此,在农村产生了很多因为厌学而辍学的学生。
二、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学生心理因素
许多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干扰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许多小学生心理年龄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性格过于内向、孤僻、抑郁、偏执多疑等消极的个性特征会使学生认知功能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减弱,造成自我认识偏差,助长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对学校有消极情绪:缺乏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只爱听表扬的话,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心里承受能力差。他们承受不了在学习上遭遇挫折,一旦在学习遭遇困难,他们就会产生畏惧和退避心理,从容导致厌学。
2.模糊的学习动机
人类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是由于个人的某些需要所引
起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指向。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作为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是激发并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其行为朝向
『2』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许多农村小学生由于从小缺乏相应的学习动机教育,受到自身及接触的人的世界的影响,对自身发展缺乏畅想。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倘若问起他们学习究竟为了什么,常常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平时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因此学习缺少必要的压力,上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态度不积极,不会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完全为了“奉父母之命”,实现家长的愿望,他们完全是“为父母读书”,为完成老师的“差使”,完全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被动下学习。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许多小学生学习很勤奋、很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存在缺陷,使部分学生在文化课程的课堂学习时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声响或活动即可使其分心,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思维处于呆滞状态,识记能力差,遗忘率高,对课堂学会的知识不能巩固,较易遗忘脱落,不能形成某种技能和技巧,却收效甚微,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学习徒劳无功。他们认为即使付出了也没有收获,从而不愿去学习。
(二)家庭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学生缺乏家庭温暖
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大,他们的监护人往往是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是远房亲戚,更有甚者,留下只是八九岁,十多岁的学生自己生活,没有其他任何监护人。老人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了农活上,生活上只保证让孩子吃饱穿暖,平平安安,和孩子没有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满足不了孩子情感上需求的温暖与温馨。这些长辈忙于家务和农活,没有心思与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就算有时间来督促孩子学习,但是由于自身文化层次低,太学习上也帮不了孩子。而学生也往往由于在家中缺乏亲情和管教,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家长对孩子错误的管教心态和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学习环境通常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乡家庭构成的主要形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收入不断增多,长辈对这些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从而滋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好吃懒做,学习习惯差,不愿学习的厌学情绪。这些家庭条件好的部分学生,因物质方面的优越而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不愿单独进行须付出较多心智努力的学习活动。他们认为不需要努力读书,只要家里条件好,以后也可以过得很好。部分农村小学生家长基于自己的文化水平和工作因素,平时无时间或无能力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教育和辅导,或没有正确的辅导方式和方法。有些家长根本不愿把时间花在孩子的学习上,他们沉迷于电视,牌局等娱乐活动,丝毫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家中的读书氛围根本不存在或者很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生活在如此学习环境中的农村小学生,极易自幼形成懒惰,贪玩不愿学习的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则正好相反,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长大后考进理想的大学,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出人头地,为自己和家里增光。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看的过重,平时在孩子学习方面有意或无意的施压,十分看重孩子的分数和考试排名,决不允许孩子的考试分数和排名呢达不到自己给他们定的要求,过分压抑孩子们的『3』兴趣爱好,强制灌输知识。家长绝不允许孩子学习和发展文化课以外的兴趣爱好,认为那是不务正业,荒废学业。
(三)、学校方面 1.教师的不良期待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对于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幼小受挫的心灵更渴望尊重和理解。如果教师不信任他们,表现出冷漠无情,上课时经常打断发言,代替作答,动辄批评,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常遭排斥、爱护,肯定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这些受到教师不良对待的学生,就容易产生自卑,妒忌心理,形成内向、孤僻,或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从而放弃努力。部分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通常会产生
很铁不成钢的心态,轻则对其进行批评,重则对其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很低,教师在学生面前处于主导和权威地位,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
『4』 和信奉心态导致其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形成自我评价。教师的不良对待还是会使学生进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最引起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学习效率,行为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2.教师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教学方式方法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变化快,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态度通常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目前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来迫使学生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易导致部分小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到枯燥无味,对抽象的书本知识产生排斥心理,因而学习积极主动差。同时由于这些小学生在课堂上相对知识没有掌握,则其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难度增大。农村小学生家长因种种原因课后不能对其子女进行辅导,则小学生通常会通过抄袭等不正当行为来完成作业以避免教师批评。久而久之,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指挥给他们带来焦虑和恐惧,厌学心理逐渐产生。
3.学校过重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压力
近年来,人们在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上出现片面性,一些教师吧基础教育的功能狭隘化,以“应试教育”代替了全面发展教育。学校和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声誉和利益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上课满堂灌,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提高质量靠做大量练习,课外加班加点来实现。为了提升成绩,学校和老师会买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把一些难题、偏题及一些竞赛题加进去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每天都在书山题海中奋战,学生失去了自己的自由空间,每天被写不完的作业压的喘不过气来。还要背负来自家庭和师长的对自己的高期待。长期以往,孩子的个性受到严重的压抑。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学习自觉性等限制,这样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等心理障碍,重负下的孩子习惯于被动应付,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能力差,对学科厌倦。
(四)社会的不良诱惑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对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电子游戏,甚至打斗、凶杀、恐怖,黄色影碟等不良东西的接触的机会较多,严重侵蚀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一些不法分子,为了攒取黑心钱,在校园周围销售低俗的的刊物,设立电子游戏、网吧,让相当一部分学生沉迷其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学生延续情绪的对策
(一)学生自我方面
1.增强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坚定目标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这社会生活的法则,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强的适应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纵然智商高也难以适应。学习上难免会有竞争,学习上肯定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可能是一些不会解的题目,可能是一两次考试的失利,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批评也有可能是来自同学的嘲笑。但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坚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为什么而?为什么要学?
2.不断探索,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做事要有方法,掌握方法之后做事会更简单,得心应手。学习上也不例外。虽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不讲究方法,只会埋头苦练,事倍功半。在学习上也要讲究技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课后花大量时间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这显然不是好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些学生写作业或背课文时喜欢一心两用,便边写作业边看电视或做其他的事,这样效率一点都不高。有些学生背书可能是在早上的效率好,有些学生可能在其余时间记忆力更好,背书的效率更高。有些学生可能是大声朗读出来的效率更好,有些则是在心里默读的效率更高。所以,学生要掌握一套适应自己学习的方式。
(二)家庭方面: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的重要参与者 1.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和家庭温暖,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式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良好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氛围,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给孩子起
表率作用,尽量营造一种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家长要做孩子心灵的对话者。家长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是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孩子大力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待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孩子,更要切忌急躁,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成绩和排名,要看到孩子的有优点,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可以每周把孩子的作业仔细检查,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出简要记录,并把孩子的作业本收藏起来,过一段时间就拿出来比较一下,经常告诉孩子在学习上有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这样,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心里有数,信心足,动力强。当孩子在学习时自然地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得到莫大乐趣时,学习自然也变得容易而有乐趣了。
(三)学校方面
1.提升教师的素质,创建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学校应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使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儿童心理,选择恰当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的科研力度,以科研促教。组织教师去发达先进的地区参观学习,采取校校联合,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各种教研活动,开拓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法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比他的学识和才能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研究新知兴趣。从宏观的大角度认真分析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发展他们的长处,利用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经常对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奖励。尽量避免因批评过多二带来的负面效应,杜绝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对他们的缺点应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同时处理“量”与“度”的关系,千万不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想法。
2.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作业要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绝不能搞题海战术,要设计综合性的练习作业,切实做不到少而精,使之既具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一面,从而达到“快速度,低消耗,高效率”的目标。学生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解决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等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步培养求知欲望,从而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3.加强家校的联系和沟通
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两个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要利用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家庭也要及时向老师、学校反映孩子在家的学习状况和点滴。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共同配合,找原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并与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耐心开导,诚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避免简单、粗暴、体罚及变相体罚的管教方法。
(四)社会方面 1. 减少社会对学生不良的诱惑,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
为优化社会环境,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通过内容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宣传作品,让小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并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工作,端正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此外,在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过程中,学校和家庭还要争取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努力净化环境,监督或取缔学校周围的网吧及游戏厅等不良场所。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度知识化的社会,只有终身都孜孜以求,学而不厌的人,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人才。然而学生厌学既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又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手段和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激励青少年认真持久刻苦学习方面探索出更好的途
径。
参考文献:
『1』 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25 『2』 李伯泰,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58.『3』 张文彬.学生“厌学”情绪分析及思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1,(4)『4』 张连云.校园压力与小学生厌学心理『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