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论香港特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地位和作用
绪言
香港基本法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在基本法的实施过程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起着一定的作用,即参预特区行政长官的选举和基本法的修改。1 除此而外,尽管他们中的多数人在香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政治影响,但在遵循“一国两制”原则的前提下,他们通常又必须恪守不干涉香港特区事务、不得请求中央政府干预香港事务的义务。那么,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底具有什么宪法地位、他们的宪法作用何在呢?本文拟在基本法现有规范之外,主要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一般性质、港人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历史及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政治作用等方面入手,就其宪法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不过,有关香港的政治和法律著作中很少有专门部分论及这方面的问题,可供借鉴的材料也不甚丰,故使人难于深窥此一问题之窍要,作者在此只想以抛砖引玉之诚心,求证于诸位大家。
一、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一般宪法地位
根据代议机关组成的一般原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在三项原则之上:代表的广泛性原则、代表可以兼职原则和一般代表原则。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代表组成的,在本质上属于我国的人民代议机构,反映民意是其根本的任务与职责。通过代议机关反映大多数居民的意志,是近代民主制的基本要求。然而,根据国家的任务、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的不同,实现这种代议制民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以一国或一个地区成年公民即选民的自由意志为基础,通过自由选举产生代表或议员,在议会中代表人民,实现国家的统治,这就是西方国家包括香港等地区所普遍采用的代议制民主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集合意义上的国家意志为基
础,将居民按其阶级、阶层、职业、利益、集团、民族等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选举集体,也通过某种形式的普选产生各集体的代表,在代议机构中代表人民,这就是民主集中制的方式。2 这两种形式的选举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民意代表产生的方式的不同,但无论其出发点及实际效果如何,理论上它们所要达至的目的却是基本相同的,即希望藉此使议会或代表机关能代表最广泛的选民的意志。3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的,就是后一种代表产生原则,在此权且称之为代表广泛性原则。所谓代表广泛性,就是指代表构成上能够容纳最广泛的社会集团的代表人物,作为各种社会利益的代言人,因而,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其中主要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的代表,实质上来自于各种各类的社会集团。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无论在其回归前还是回归后,都是一个特殊的一部分,故而其人民理应被视作既是普通地域的人民,亦应被视作一个特殊的社会集团,所以,在全国人大中就必须有他们的代表的席位。这是香港全国人大代表的基本宪法地位。
香港代表与内地代表的产生在广泛性原则上是一致的。在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在对《香港特区选举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草案)》所作的说明中指出,“考虑到香港特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选举港区人大代表的选举会议主要以推委会委员中的中国公民为基础组成。4 这里的“广泛的代表性”,在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澳门特区全国人大代表产生办法草案》的说明中表述得更为明确:“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将由工商、金融界人士,文化、教育、专业等界人士,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界人士,以及澳门原政界人士、澳门地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澳门地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组成,包括了澳门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的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选举会议以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中的中国公民为基础组成,是适当的”。5 可见,人大代表的产生是充分考虑其所具有的社会集团背景的,特别是在香港和澳门地区更其如此。
所谓代表兼职原则,通常是指代议机关代表可以同时兼任其它领取国家薪金的职位,主要是指代表可以兼任行政和司法职位。我国人大代表可以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既可以来自于民间,也可以来自于政府和司法机构。香港的人大代表也是如此,可以来自于大陆驻港机构,也可以来自于香港一般居民,甚至可
以来自于香港政府中的某些部门。不过,从现实情况看,香港政府人员在全国人大的代表,只能兼任香港立法会议员。在“一国两制”原则下,香港行政部门的人员,甚至包括行政会议成员,作为行使高度自治权的主要人员,不宜于在中央政府中担任任何职务;在司法独立的原则下,香港司法部门的人员也不具有在中央政府中任职或做代表的资格。
第三项原则是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议会所普遍实行的一般代表原则。它是指代表在代议机关中行使职权或履行职责时,应按照他们个人的良心判断所指示的全民利益参与国家的决策过程,在发言和表决投票时不受自己的选民或选举单位的指示。也就是说,这些代表与原选举单位的联系不是必然的,一经选出,他们就具有独立的职责,工作中不受任何个人的控制。狄骥把这种一般代表原则称为“代议制委任”,认为“主权并不会在国民成员中或在指定议员的各个选区中分配;它更不会在国会成员中分配。而国会却形成一个法人,它将受委任权并完全以国民的名义行使这种主权”,明确地说,就是“议员并非是产生他的选区的受委任人,„„并且议员也不受其选区选民约束”。6 我国《代表法》第2条第3款规定:各级人大代表应“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这一规定体现的正是一般代表原则。从香港特区产生的人大代表在履行职务时,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在后文中我们将看到,这是理解港区人大代表宪法作用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目前存在的争议问题的出发点。
港区人大代表首先是香港人民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的代言人,在全国人大中反映香港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同时他们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在反映民意时不受香港居民意志的左右。这种宪法地位与内地的一般人大代表没有本质的区别。
在全国解放前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一度作为实际的临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起着建立、组织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以及通过国家法律的作用。7 由人民政协产生的全国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政协”)则是处理人民政协日常事务的机构。但是,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和代议制原则,现代国家不允许没有经过普选产生的任何机构以人民的名义掌握国家权力。8 所以,1954年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便不再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了,宪法上它失去了在国家权力架构中的权力中心的地位。1954年以后的人民政协
及其全国委员会,在宪法地位上已与国家权力的产生、行使均无直接关系,变成一个集中全国各党派、各人民团体政治家参政议政的统一战线组织。这时的全国政协,失去的是直接进行国家决策的职能,但保留了对决策过程的影响力;同时,由于其组成上容纳不同阶级的代表这一特性,又起着代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的特殊少数的作用,而这方面的民意代表,全国人大是无能为力的;这时政协存在的价值,主要在于它的政治协商和政治监督作用。9 1954年以后,特别是1975年宪法公布实施以后,原资产阶级人士和其它进步民主人士虽然仍能在新政权下获得政治生存保障,但不能允许他们参预国家决策,只能保留一定的政治影响,有时甚至是重要的政治影响;他们的政治要求不能直接实现,但他们的政治经验或许于人民有用。10 1982年宪法通过后,特别是在1993年在宪法序言中写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后,各民主党派和民主爱国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全国政协正是他们发挥积极性的一个主要场所。
全国政协的这种性质,在一定意义上却使其成员获得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宪法地位:他们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内运用其政治智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有份量的政治影响。对于政协委员的这种超然地位,应理解为是他们的政治优势:他们不用像全国人大代表那样去遵守必要的政治纪律和游戏规则,因为他们本身就在政治游戏之外。香港的政协委员当然也具有这种地位和作用,可以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理解港区政协委员作用的基础。
二、港人进入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历史回顾
1.香港与内地交往关系的历史演变
自从香港于1842年正式割让给英国之后,香港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制度深受英国影响,逐渐形成了与内地迥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但两地人民在历史、血缘和社会上的联系是割不断的,百多年来,民间的社会交往一直不断,香港人民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因此,直至1961年,香港与内地人民的关系是非常直接的和密切的,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的自由往返,两地的法律均不禁止具有中
国国籍的人自由进出香港;第二,内地人士通常不能担任港英政府内的任何职务;第三,香港人士可以在内地担任某些政府职务。
对于香港和内地两地中国人之间的亲情关系,英国殖民主义者自占领香港以后,也没有予以否认。英国当局在香港最早发布的正式法律文件-1841年2月1日的《赤柱村布告》-中认可所有华商与中国船舶赴港贸易一律特许免纳任何费用赋税,在以后的《广州和约》、《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文件中,也均没有限制内地中国人赴港工作、居住及民间交往的条款。111961年以前,港英当局并不限制内地中国人进入香港工作、学习和居住。12内地与香港的这种人员联系,不仅使香港在过去得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避难所,也使内地人民与香港人民之间维系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日后的回归奠定了情感方面的基础。在这种社会联系中包括在政治上的联系,绝大多数香港居民在政治上心向祖国,关心国家政治的发展。即使在港英政府采取限制措施后,这种联系亦未中断,为港人进入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奠定了社会的和法律的基础。
在英国政府的管制下,为殖民统治的利益,港英当局通常不允许内地人在其政府中工作。所有在港英政府中任职的中国人,必须是香港本地居民。但是,出于相反的考虑,中国政府则认为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的中国人是中国公民,因此,香港人士可以在全国性政府机构中担任职务。例如,港英政府中第一个华人行政局议员周寿臣,出生于香港,任清政府官吏多年,1922年任香港立法局议员,1926年任行政局议员,抗日战争期间出任“救国公债香港分会”主任,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授予他以三等采玉勋章。13在港英政府中担任一定职务的香港居民,还有可能在内地兼任中央政府顾问等职,如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官伍廷芳在1879年任署理律政司,1880年就任香港开埠后的首位立法局议员,后任李鸿章的幕僚。14又如现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任港英末代行政局议员的同时,还在1992年受聘为我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港事顾问。15
港人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以及港人担任中央政府职务,并不是说两地在政治制度及政治事务上可以互通有无,互相配合。这一事实仅仅表明,香港属于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港人进入中央政府机构任职是
国家统一的一种象征。然而,在“一国两制”方针确定以前,港人在中央政府中任职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宪法地位,究竟起何宪法作用,并不是十分明确的,问题只能在香港回归后的实践中得到解决。
2.港人进入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的历史
建国前后,香港是各方面政治人物聚集之处,许多著名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政治家们都是从这里启程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的。但是,在政协会议45个单位、662名代表中,香港本地可以说并无人参与其中,至少没有专门的香港地区代表。16迨至1978年第五届全国政协时,第二部《政协章程》明确写入了政协是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其它劳动群众,团结爱国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革命统一战线。17不过,这时港澳委员还被列为广东省委员。自1983年第六届政协起,港澳委员始从广东省委员中分离出来,单独组成了“港澳委员”小组,而且委员数量大大增加。18从第八届政协起,港澳委员又分解为“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两个小组。1998年第九届全国政协将二者分别定名为“特邀香港人士”和“特邀澳门人士”,以符合“一国两制”原则的要求及容纳可能产生的港澳外籍人士。目前,九届政协共有114名特邀香港人士。19从现在使用的“特邀”二字词义中还可以看出,香港政协委员的产生和出席会议的特殊性:第一,香港政协委员全部是经政协全国委员会邀请而获得委员身份的,是纯粹的委任委员;第二,香港政协委员全部是以个人名义参加政协工作,与大多数内地委员分属各个界别不同,香港委员互相之间没有组织联系。2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与全国政协一样,也没有特定的来自香港的人大代表,因为当时中英关系的状况还不允许香港的爱国人士参预国家事务的决策。直到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召开时,港澳代表才随广东省代表团一起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1可以说,第四届全国人大是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人大制度的一个发展:港澳台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应当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有代表席位,以表明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象征着国家统一的前景;并且,这还可以使港澳台地区人民的呼声为中央和全国所知。回归以后,在1998年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大上,香港代表从广东省代表团中正式分离出来,依照《中华人民共
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的规定,单独组成了一个36人的代表团,享有了独立的提案权。
三、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宪法地位与作用
一方面,港区人大代表是根据基本法第21条第2款之规定、按照全国人大确定的选举程序,由香港特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22 选举产生的;政协委员则是以特邀方式选任的。另一方面,无论是港区的人大代表或是政协委员,又都居住在香港地区,必须遵守香港法律,其中包括遵守基本法,因此其言论和行动都不能有损于“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方针的实现。这是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内地同行们的不同之处,具有双重宪法身份和地位,从而导致其政治作用的发挥有着更为复杂的特性。
1.港区人大代表的地位与作用
在中国宪法的意义上,港区人大代表是香港在全国的代表,其性质是发挥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代表香港民意的作用。根据官方解释,香港人大代表的作用应当是:第一,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出席大会,审议列入大会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依法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参加各项选举等。第二,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活动,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等。第三,香港的人大代表还可以依照香港基本法第159条第2款的规定,依法提出修改基本法的议案,依照基本法第21条和附件一的规定参加选举行政长官和立法会部分议员。第四,香港代表要在香港社会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不干预香港政府的工作,不干预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23
在这里,第4点的说明对于理解港区人大代表的地位与作用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全国人大代表的角色中,根据《代表法》的规定,他们有权利在人大发表任何负责任的言论;同时又有义务为香港人民的正当利益向国家最高当局提出陈请,参预国家管理活动。而另一方面,在香港基本法的意义上,港区人大代表又是香港居民,不仅需模范地遵守香港基本法,而且还负有督促基本法实施的职责,因为人大代表的职
位就表明他们应是爱港建港的积极分子,即应作为特殊的普通市民“发挥积极作用”。基本法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就是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中央不得干预香港特区按基本法规定所享有的高度自治权。香港人大代表作为中央机构的组成人员,当然也负有不得干预香港特区事务的责任。这就是所谓的双重地位或双重角色问题。不过,在谈到具体的角色作用前,必须明确一点:港区人大代表的言行涉及香港问题与否,还取决于全国人大本身活动的内容。当全国人大会议中专门讨论到有关香港的问题时,港区代表义不容辞地应当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下面所阐明的,只是香港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议程不涉及香港专题时所应有的表现。
港区人大代表既是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人员,同时又是香港地区的居民。这两方面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冲突的和矛盾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种角色在具体的环境下,哪种角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实际上可分为两种情况四种表现:
第一种情况的第一种表现是:当港区人大代表进入内地履行代表职责时,他们的角色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一员,其一言一行均有国家因素在内,属于中央代表机构的言行的一部分,因而自然与内地人大代表一样,在正常情况下负有不干涉香港内部事务的责任。这种不干涉的责任应大于他们向中央反映原选举单位的要求和意见的责任。因为即使他们中的多数人具有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但他们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言行并不是基于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或者香港特区居民中的中国公民身份做出的,而是基于代表的身份做出的,故而其行为必须首先符合他们的代表身份,而不是永久性居民的身份。或者有人会认为,代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港区人大代表事实上是“香港(在中央)的人大代表”,因而言行必须与香港有关,否则便不能称其为“香港代表”。对此,我们首先应明确,这里的“香港代表”是在代表民意的法律意义上使用的,不是一般政治学涵义上的代表。其次,应从一般代表的原则出发,来理解这一问题,也即人大代表虽来自于全国各地,但如前所述,他们在进行代表行为时,均需以人民全体的利益为出发点,不受原选举单位的约束,这是一般代表原则的强制性要求;他们在反映原选举单位的利益和要求时,完全应出于自愿原则,而自愿原则必须服从于强制性要求。第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没有发生任何基本法第18条第4款所说的紧急状态的情况下,一般代表原则所说的“人民全体的利益”不能一般地包括人
大代表个人所理解的香港人民的利益;从逻辑上说,“香港人民的利益”绝对不能等同于“人民全体的利益”,这是不证自明的;在“一国两制”原则的要求下,正常情况下必须对香港人民利益与全国人民利益作出严格区分。所以,在香港高度自治权意义上,政治和法律两方面对港区人大代表的要求应比对其它内地人大代表的要求更为严格,否则便无所谓“一国两制”了。
当然,这里有一个复杂问题须予回答:即这是在“正常情况下”港区人大代表所负责任。但在“非正常情况下”呢?且什么是“非正常情况”呢?对此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法律上的,如香港出现基本法第18条第4款所说的情况,港区人大代表有权向中央反映情况的严重程度、有权根据香港人民的根本利益向中央提出基本法所允许的请求。这时,基本法规定的国家统一和安全的利益无疑高于香港“高度自治”的要求。24 另一个标准是是政治上的,如香港出现政治上与中央的对抗,则可能会引起港区人大代表责任重心的转移,以国家整体利益或香港整体利益为基点依法提出处理意见。例如,在回归前,由于末代港督提出了“三违反”的政改方案,1994年以郑耀棠为首的32名代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一项有关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据此作出决定,由筹委会成立临时立法会。不过,在回归后,香港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出现,港区人大代表的明智之举是必须十分慎重,充分发挥妥协的精神。
第一种情况的第二种表现就是香港代表在内地以普通香港人的身份进行活动时,除不得做出有损于“一国两制”原则的言行外,还要遵守《代表法》第3条的规定,在自己的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也就是说,他们在内地的普通活动要遵守内地的法律。
第二种情况的第一种表现是,当港区人大代表在香港时,作为人大代表,除依据基本法第21条和附件一在2007年以前参与香港行政长官的推选和立法会议员的选举以及依据基本法第159条在修改基本法的提案程序中发挥作用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宪法和法律地位,对香港政府的运作亦无任何正式的影响与作用。2007年后他们在政府产生问题上的作用,有赖于香港的一般民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选举办法的批准。港区人大代表在香港不能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或名义对香港政府管理的事务发表看法,因为他们的人大
代表身份在香港毫无意义,基本法并未授予他们以影响香港事务的权能。即使他们参与香港政治,也是以其它合乎基本法的身份进行的。
但是,作为香港市民,他们与其它市民一样,也享有基本法所保障的表达自由,可以自由地批评政府或向政府提出建议。或者说,即使他们发表某些言论,也应理解为是作为一般市民对香港政府的态度,无论此种言论于港府是顺耳抑或逆耳。对于市民权利,任何方面均无权进行限制。这就是第二种情况的第二种表现。
2.港区政协委员的地位与作用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的地位取决于全国政协的宪法地位。人民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由于其历史地位和构成的特殊性,在宪法上它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一个相当政治化的社会团体。历史上人民政协曾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而发挥过建立中央人民政府的作用;它主要由各民主党派和各种爱国人士构成,而他们在政协的责任就是处理参政、议政方面的问题。因此,政协委员的活动自然就具有了政治意义。然而,与一般的政协委员不同,来自于香港的政协委员是作为“特邀”人士而出席政协会议和委员会会议的。这意味着,第一,香港政协委员不是经过推选产生的,而是由任命产生的;第二,他们只能议政,而不能参政。由任命产生使香港政协委员在全国性事务上的发言权较之其它委员发言权小,份量也不如内地委员重,如同英国上议院一样,这是由任命的任职形式决定的。香港委员作为香港居民,通常不能像其它民主党派的人士一样,被任命或选举为国家机关的负责人,否则便失去了“香港人士”的身份。所以,香港委员可以议政,但不能参政。
然而,港区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有一个重要区别:香港委员在言行上或说议政能力上享有比香港代表更大的自由度。这个区别亦缘于他们的双重宪法地位。一方面,法律上全国政协是一个社会团体,所以理论上它的成员有权对国家的和香港的任何事务发表意见和看法,不受干涉。另一方面,香港委员在内地作为委员进行活动时,他们对于内地事务的看法和意见可以形成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因为他们这时的身份是内地性的;他们对于香港事务的看法和意见碍于“一国两制”的方针,不能形成中央对香港的决策,或曰中央不能直接依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出针对香港的决策,否则有可能造成中央决策失误的后果。事实上,虽然从宪法地位上看,似乎政协委员言论的重要性较人大代表小,而真实情况是,他们的言论的平均重要性要大于人大代表。几乎所有的香港委员,不是在香港知名,就是对香港做出过很大贡献,所以,在实际政治地位上似是更高一些。因而,他们言行的影响力就大多了。有的港区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谦虚地说:“我很同意叶选平报告中关于政协参政议政角色的阐述。一是要当好参谋。作为一个委员,„„是可以提出许多题目供中央领导参考研究的。我们是个人被委任的委员,在香港并不存在政协的机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定好,我们是为中央为国家做参谋,而不是为特区政府”。25 在此情况下,如果言行没有受到重视,自然无话可说;一旦受到重视,无非会有两种结果:一是中央据此对香港事务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一是发生决策失误。实践中,似乎政协委员的言谈很少有“人微言轻”的时候。另外,港区委员不是特区政府的参谋,这一点也是非常明确的。
同理,港区政协委员在香港的活动,也享有较大的自由度。理论上说,香港委员主要具有“民间”性,可以以香港居民的身份,亦可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对香港政府事务发表自己的看法,无人能指责他们干涉香港政府在基本法下的自治权利。实践中香港委员较少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对香港事务进行品评,并非他们不可,而是他们不能,即他们仅有议论权,而没有实际干涉权。相反,人大代表不仅不可,抑且不能。
3.对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分析
为全面认识港区政协委员的作用,必须对香港委员与香港代表的地位作进一步的比较。全国人大本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作为它的代表,在履行代表职务时,其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联的。香港居民如要成为人大代表,也须符合拥护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而一旦成为代表,在香港事务上也不能在职务言行上违背“一国两制”原则。在拥护社会主义与遵循“一国两制”方针之间,原则上应以前者为根本要求,那么,假使发表的言论涉及香港,就极有可能损害香港的利益。另一方面,代表的职务言行具有国家权力的属性,也容易造成中央政府干预香港内部事务的情况。
全国政协自1954年起就已成为纯粹的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且自建国之初,便已是国家各地区、各阶级阶层、各社会集团利益的吁请者,法律上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也不具备“国家政治权力”的决策能力。因而其成员发表意见、请求权利保护的能力不受政权因素的限制。进一步说,正因为它的成员并非基于选票而获得职位,一定程度上不用考虑特定选民的利益要求,可以处于一种较为公正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仗义执言”。即使是在“一国两制”原则下,政协委员的民间性也可使其较少受到限制。
四、前
瞻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对政协委员的作用作出了一个高度抽象的概括:“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26 事实上,这三句话不仅对政协委员适用,而且对港区人大代表来说,也可以说是行动的箴言。
无论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否可以对港府展开批评,关键在于中央政府对基本法的认识和它的自律能力。只要中央政府坚持来自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务声音不能成为正常情况下制定香港政策的直接依据,就不会违反“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规定。中央政府的自律能力当然不能仅靠自觉,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是最根本的保障。
自1998年发生“港台”事件后,中央颁布了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纪律守则,限制他们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上议论香港事务的能力。这个守则初步明确了香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宪法地位和作用,是“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又一重要保障,是我国宪政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不过,这个守则并没有区分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同时也没有明确中央政府有关机构的责任。从守则看,它基本上是一个消极性的限制措施。应当看到,在将来政治实践的发展中,香港代表和委员不可能在香港政治生活中完全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所以,必须制定出比较详尽的规则,把“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篇:河北民营企业地位作用与发展策略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河北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3 二:河北民营企业发展对策………………………………………………………………3
(一)对民营企业实行梯度扶持和重点培育……………………………………………4
(二)从发展空间上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4
(三)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4
(四)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5
(五)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5 参考文献……………………………………………………………………………………6
[摘要]全省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从产品结构看,全省民营企业有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39%。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至2010年河北省RD/GDP比重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处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20-23位。总体看来,近几年河北省RD投入无论是在总量上、强度上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要解决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开展全民创业,释放一切创业潜能,坚持走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新崛起之路,从而实现河北的跨越式发展。全民创业作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就必然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行业内的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改革和优化的要求,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与生俱有的行政职能,使它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组织者、调控者和市场作用的补缺者,因而政府在推动和促进全民创业的过程中承担着必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扶强助弱服务机制;民营企业用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民营企业配套设施;银企沟通平台
河北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我国民营企业总户数已达800万家,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实现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机会的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河北民营企业的地位作用
2008年河北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5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快2.0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9%,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缴税金997.9亿元,增长33.4%,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4.8%,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拥有从业人员1327.7万人,增长3.8%,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9.2%。2009上半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33.4亿元,同比增长10.2%,比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快1.5个百分点,增速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4%,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缴税金507.2亿元,同比下降5.5%,占全省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8.9%,同比减少4.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吸纳从业人员1378.3万人,增长3.9%,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1.0%。民营企业已成为是生产力当中最活跃的因素,民营企业具有解决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人才问题的重要功能。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人员现已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50%以上,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5.3万人。从全省产业结构来看,民营经济已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拓展到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目前全省认定的高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从产品结构看,全省民营企业有7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有5个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总数的39%。
民营企业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
二、河北民营企业发展对策
2001年至2010年河北省RD/GDP比重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处于全国31个省市的第20-23位。总体看来,近几年河北省RD投入无论是在总量上、强度上还是在增长速度方面都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与河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太相称,表明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出现了背离现象,不符合“科教兴冀”的战略,理应受到决策部门的关注。事实表明:要解决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就必须大力开展全民创业,释放一切创业潜能,坚持走百姓创家业、能人创
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新崛起之路,从而实现河北的跨越式发展。全民创业作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就必然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行业内的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改革和优化的要求,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与生俱有的行政职能,使它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组织者、调控者和市场作用的补缺者,因而政府在推动和促进全民创业的过程中承担着必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切实解决我省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鼓励民营企业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及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强力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建设和谐河北效益河北,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民营企业实行梯度扶持和重点培育
1.对民营骨干企业实行重点扶持 建立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库,实行动态滚动管理,重点扶持。
2.建立科学的阶梯式扶强助弱服务机制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扶持”的原则,优化政府资源配置,引导培育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二)从发展空间上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
1.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供地,用于解决民营企业用地问题
2.构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民营企业提供房地信息 建立健全企业用地供需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全省新供用地的规模、区位、产业引导要求等信息,加强规范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民营企业厂房租赁的交易成本。
3.升级改造旧工业区 加快实施厂房再造、产业置换,对省内具备区位和设施配套条件的旧工业区,通过政府统一规划引导,对旧厂房进行修缮或改建,提升园区的整体品质,鼓励处于创业期的研发、设计、创意型民营企业在园区内孵化成长;建成一定数量的“廉租厂房”,满足从孵化创业阶段走向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扩大生产空间的需求。
4.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产业集聚基地,为民营企业提供集群发展空间
5.针对民营企业配套设施需求,改善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环境 对邻近城市生活区的工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市政交通设施的建设,提高园区工作人员生活环境质量和交通可达性;对远离城市生活服务区的园区,加强园区内部和周边的生活居住配套,加大园区内集中廉租房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对无条件或近期难以解决有关配套设施的园区,适当鼓励和引导利用非农建设用地和征地返还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生活配套设施。
(三)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
1.加大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 扩大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加强对民营领军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在融资担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2.健全民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加大对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比例,发挥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的示范引导作用,构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推动担保机构做大做强。
3.搭建银企沟通平台 充分发挥各行业协会、信用协会的服务功能,举办多层面、多种形式的银行和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洽谈会,银行展示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企业展
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项目,实现金融产品和项目之间的对接和银企间的良性互动。
4.引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提高民营企业融资能力 把规范经营作为民营企业获得政府资金扶持的考核条件,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现代管理制度,提高民营企业融资成功率。
(四)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实施名牌战略
1.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活动 省科技研发资金对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资助,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2.鼓励民营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 加大对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鼓励民营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自主研发机构,优先将民营企业开发的新产品列入市新产品开发计划,享受有关财政补贴。
3.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建设 继续投入政府资金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投资者和相关机构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咨询培训平台。
4.支持民营企业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打造民营及中小企业设计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产品设计创新服务链,鼓励民营企业和设计创新机构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促进设计创新产业与制造业协作配套能力的有效提高。
5.对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产品及服务实行政府采购扶持 省财政部门在拟订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时,要结合我省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库情况,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产品及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并实行动态管理。优化政府采购评标方法,对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及产品给予扶持。
(五)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对民营经济进行监测和运行分析 建立完善民营企业统计分析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及民营领军骨干企业联系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与面临困难。
2.建立多渠道的政企对话沟通制度 规范完善网上政企对话栏目、加强省政府及有关部门与民营领军骨干企业家的对话沟通;为企业家约见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提供便利,为企业家遭遇紧急事态提供应对与救助服务;启动并完善企业家对外联系机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家服务工作网络。
3.大力开展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工程 实施“企业家培训工程”,为企业家提供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实施“紧缺人才培育计划”,每年为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定向培育一批紧缺人才;举办改制、国内外上市政策法律法规解读等专题培训,培育企业资本运作专门人才。
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我省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依照本措施,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订完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配套办法,认真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北统计局 《关于2008年全省设区市及县(市)民营经济主要指标的通报》 ,冀统外经字﹝2009﹞41号
[2]河北统计局 《关于2009年上半年全省设区市及县(市)民营经济主指标的通报》, 冀统外经字﹝2009﹞79号
[3]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2010-12-1 [4]全哲洙、黄孟复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1出版)
[5]陈佳贵 《领导干部决策大参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1出版)
第三篇:教材地位与作用
高中数学说课稿:《正弦定理》优势说课稿范文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三角函数,特别是在一些特殊三角形中,而学生们在解决任意三角形的边与角问题,就比较困难。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根据我的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以及教学重难点,我制定了如下几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能力目标:探索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学生感受数学公式的整洁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
学法: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动手尝试相结合,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例1简单,结果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45°,C=30°,c=10cm(2)A=60°,B=45°,c=20cm
2.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1)a=20cm,b=11cm,B=30°(2)c=54cm,b=39cm,C=115°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九)作业布置
P10习题1.1A组习题1。
第四篇:试论代表辞职制度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试论代表辞职制度
本文所指的代表辞职制度,是指那些因工作需要指定提名而当选的人大代表,又因工作需要调离原工作岗位时,虽未调离本行政区域,但需要辞去代表职务的制度。
对于这样一项制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违反法律的强加于人的做法。因为这些代表是经过合法的途径依法选举产生,虽岗位变了,职务变了,但未调离本行政区域,其代表资格应该继续有效,任何组织无权要求其自动辞去代表职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代表是因“工作需要”指定安排提名而当选的,现“工作需要”这个前提不存在了,理应要求辞去代表职务,使继任的领导干部能依法及时补选为人大代表。笔者执后一种观点。
一、支持代表辞职制度的主要理由
(一)代表辞职制度,符合代表结构合理安排的本意。
代表要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合理性。在代表名额分配上,就要体现这“三性”。那些因工作需要指定提名的代表候选人,是各级组织保证当选的重点,也是代表选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工作需要”。现“工作需要”这个前提不存在了,理应辞去代表职务,让那些继任的领导干部又能因“工作需要”依法及时补选为人大代表,为履行相关职责提供前提条件,让“工作需要”原则贯彻始终,而不是一选定终生,一定要到任满届为止,不管代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真正需要。不可否认,若
不实行代表辞职制度,到一届任期的后几年,很可能出现一个部门或单位出现几个代表,而另外一大行业甚至一大系统没有一名代表的现象,而代表辞职制度的有效实施,符合代表合理安排的初衷,也是代表布局合理的延续。
(二)代表辞职制度,是法律精神的真实体现。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一种职务,不仅代表荣誉,更是责任。人大代表既要履行好职权,还要履行好义务。代表法第四条规定,“代表应当与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选举法第四十三条和代表法第五条都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受原选区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各级人大代表都可以向相关的人大常委会或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提出辞职。法律虽未明确哪些代表属应该辞职的范围,但明确了辞职程序和对人大代表的基本要求,说明有需要辞职的情况存在,只要符合法定程序,可以有辞职制度的存在。
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代表职务也是分到各基层单位选举产生的,他们也不能说能与原选区保持密切联系或受到原选区选民的监督。但要指出的是,这些代表名额分下去时的本来用意就是如此,未发生变化,而需要辞去代表职务的人脱离原工作岗位后,代表名额分配时的初衷目标达不到了。简言之,是因为某岗位安排代表而当选,而不是因某具体的人安排代表而当选。笔者认为,代表法和选举法的基本规定,已经为代表辞职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法律依据。代表辞职制度没有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它不是对现行法律的否定和弃置,恰恰相反,它是对选举法和代表法中有关代表辞职方面的细化,使法制更加完备,让一些原本模糊的地方更加清晰,更便于操作,以应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代表辞职制度,是人大工作所需。
因县乡人大换届的不同步和干部人事调整等原因,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干部因工作需要指定提名而当选的代表调离原工作岗位的情形,而且在5年一届的过程中,这种调整的人员比例还很高。
以浦江县为例,上一届人大代表到召开第五次人代会时,原先17个乡镇领导干部中指定提名而当选的31名县人大代表中,仍在乡镇工作还应安排代表职务的仅剩下4名,其余27名代表都调离原工作岗位,而新岗位不指定安排代表职务,且新岗位大多是政府部门,造成自己监督自己的尴尬局面,影响人大工作的有效开展。全县15个乡镇、街道(注:区划调整后,原先17个乡镇改为12个乡镇3个街道)中,在第五次人代会上,仅有2个街道的主要领导是代表,其余13个乡镇、街道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座在列席位置上,6个代表团中的12名正副团长中仅有4名是乡镇领导,其余都是部门领导且大部分是政府部门领导,给人大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再以该县新一届人大代表来说,换届至今不过半年多一点,原来因工作需要而指定安排代表职务而当选的27名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代表中,已有8名调离原工作岗位。可见,代表辞职制度,不仅需要,而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需要辞去代表职务的主要类型
(一)提拔任用型。这类人主要是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干部提拔到党委、政府部门任职。
(二)平行调动型。这类人即使对新岗位不是很满意,但因毕竟有官职在身,有制度在前,组织上又有要求,不管从大局出发还是领导干部的一般要求出发,也能接受。
(三)因犯错误被处理型。
(四)自动辞职型。这类人因本身健康或其他原因,长期不能履行代表职务,自愿申请辞去代表职务的。
(五)退居二线型。这类人因年龄或身体等原因被动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原领导职务,按工作需要也应辞去代表职务。
三、有效实施代表辞职制度的主要对策
代表辞职制度是一项符合民主法制建设新形势要求的创新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的创新工程,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完善的制度。为使代表辞职制度有效实施,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原则,逐步完善、规范。
(一)坚持和依靠党委的领导。这是代表辞职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在干部岗位调动时,党委也应把代表辞职手续当作一项干部调动过程中的必备手续来办,在调动谈话时,把需要辞职的代表的辞职报告一并完成。
(二)实施要坚决,对事不对人。人大工作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做,代表辞职制度的最大难题是遇到不愿辞职的人怎么办?笔者认为,大多数领导干部应该是顾大局、识大体的,只要工作到位,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且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应该是能够说得通的。执行制度应严肃认真、不打折扣,不能遇到一点难题,就缩手缩脚,底气不足。实在不行,必要时运用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手段。
(三)发挥人大立法优势,规范代表辞职制度。代表辞职制度不能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只规定人大常委会可以接受辞职,而没有规定哪些情况下应该辞职。为保持代表队伍的代表性、合理性、广泛性,建议能像《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样,具体明确规定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使代表辞职制度走上法定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
第五篇: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论文题目: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内容提要】
二〇一一年四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两句话曾让许多师范生为之自豪。但是当教师面对调皮的学生茫然失措,当教师的教学受到指责的时候,当教师在工资待遇方面不如他人的时候,人们对此就产生了怀疑与动摇。曾几何时,教师工作被比喻为蜡烛、春蚕,教师的形象被描绘为羸弱的身体,早生的华发,让我们的师范生躲闪不及。教师职业到底是什么?能否给教师职业以合理的定位?
教师这一社会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说国家是教育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由此可见,教师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学校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两句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关于教师的评价了,这两句话也曾让许多师范生为之自豪。教师职业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说说教师的概念,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个词;从狭义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从这一意义上看,教师是受社会委托在教育机构中对学生身心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等最终都是通过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具体劳动反映出来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教师的具体劳动特点与教师的角色。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它既不同于物质生产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产劳动。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劳动的手段是自己的知识、才能、品德和智慧,并且是在教师和劳动对象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则扮演着学习指导者、行为的榜样、心灵培育者、学生的朋友以及教育研究者这多方面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和具体劳动体现了其地位与作用。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指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一般说来,某一职业社会影响的大小与其社会地位高低成正相关。首先,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着,在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丰富着文化知识;其次,教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活化和创新知识、品德示范咨询宣传等工作直接参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年轻一代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社会地位则体现为教师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四个方面。
(1)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指教师工作所获得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医疗、保险退休金福利待遇,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最基础的指标。包括两方面:①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报酬。教师享有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报酬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②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具体表现为:寒暑假期带薪休假。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予以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教师的医疗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休养。医疗机构应当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针。教师退休或者退职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或者退职待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适当提高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退休教师的退休金比例。
自古以来,我国普通教师的经济待遇一直低下,俗话说“家有一斗粮,不当孩子王。”现代社会虽然重视教育,但是不同的国家,仍然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师经济地位,即相对于其他职业的工资报酬有高于型、持平型和低于型。我国属于低于型,在国民经济12个主要行业一直排倒数第几位,目前略有提高。
(2)政治地位 教师的政治地位指教师行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规定,实质上是确立了教师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使教师既不同于传统的自由职业者,也有别于国家公务员。同时,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这一规定写进了《教师法》第六条。教师节的建立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政治地位,使教师职业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古代社会,教师由官吏或神职人员兼职,政治地位较高。在公共教育制度完善后,西方的教师与政治集团和教会逐渐分离,职业特征明显,政治色彩减弱。但是一些国家又开始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正孩子地位,如德国公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日本国立学校教师是国家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是地方公务员;英、法两国学校教师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在这些国家,教授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
建国后,尽管我国教师一直被定为公家干部,但是政治地位长期比较低下。“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诬蔑为“臭老九”,将教师推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知识分子政策得以落实,教师政治地位才开始恢复。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教师的节日。特别是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和实施,为维护和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奠定了法律基础。
(3)专业地位
专业地位指教师职业的专门性问题。职业是根据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标准划分的社会劳动者群体。社会学者根据职业的本质、特征将其划分为专门职业和普通职业。所谓“专业”是“专门职业”的简称,即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专门职业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影响能力,需要专门技术和特殊智力,任职前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二是奉献精神,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专业权利,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任、解职等方面的权限属于专业内部,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权利,不受专业外因素的控制,专业内部设有资格评价标准(资格证书、职称级别)、专业行规和工作体系等。
教师的专业地位表现于教师享有的教育教学权、科研发展权、考核评价权、民主参与权等基本权利之中。
①教育教学权。教师有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是教师专业地位的基础。教师有权进行教学内容安排、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义务,该项权利不可放弃,它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基础。
②科研发展权。教师可以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专业发展权是教师专业地位的核心,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保证。教师离开专业发展就只能充当“教书匠”,而不能发展成为“教研家”。这样,教师自身既不能得到提高,也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科研发展权包括两项权能,一是教师有自主科研的权利,二是教师有寻求进修、培训的权利。
③考核评价权。教师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这项权利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具体包括:教师有权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特长、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给予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师有权运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④民主参与权。教师有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在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校本管理发展迅速,教师民主参与权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不仅有利于学校决策的科学民主,而且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是极大的推动,也有利于学校民主文化的生成。
中国古代,教师职业没有确定的从业标准,是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过后由于教育发展快,教师短缺,大量补充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曾经一度达到5800000人,严重影响了我国教师职业专门化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很快,为中小学输送了大量具有合格学历的教师,并且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进行了补偿教育。但是,从教师专业化角度衡量,我国中小学教师总体的专业素质仍有待于提高,所以,我国教师专业化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
(4)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评价及认可程度。教师职业声望反映了交换四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判断。1985年,我国就“国民的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问题,对76000多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小学教师被公认经济收入处于低层(仅位于待业青年之前,在真正意义的职业中属最后一位),但在职业选择时却位居第五,高于工人、商业服务人员、个体户、民办企业人员与农民。1989年6月20日《报刊文摘》报道:1989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市民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中国21种全民所有制职业中,教师形象最佳,排位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国教师的职业声望一直是比较高的。当然,职业声望与真实的社会地位仍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有时职业声望可能只是反映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向往和怀念,并不能预测职业发展前景。
在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和保障的同时,教师的作用发挥程度不仅能够反映教师工作的内在价值,而且对教师地位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地位最终取决于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表现程度,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地位才能够得到保障。我们分别从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教师的作用。(1)从校长与教师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传统的学校管理理念认为,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具有上下级的关系。这种主张的前提预设是校长是教师公益的代言人,为履行这样的职责校长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权力,这是科层领导权威的典型表现。这样的领导理念需要改进。它要求校长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层制理论管理学校,要看到学校具有的特殊性。要避免科层权威的驾驭,因为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习型组织环境,而这样一种环境在科层权威领导下的学校是无法实现的,更多的需要专业权威、道德权威和心理权威型领导来驾驭。要防止校长绝对权力的滋生。社会常识告诉我们,校长并不总是能够完全代表教师的利益,甚至是学校的利益。由于学校管理监督机制的薄弱,校长的权力有时还表现于“绝对的权力”,而已有原理表述“绝对会产生腐败”。
因此,我们需要更新学校管理者的教育管理理念,重新审视校长与教师的关系,重新认识教师的作用。尽快转变校长的角色需要,为教师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为教师服务的水平。
教师是校长的智慧源泉。组织是基于对公共事务管理而产生的。学校作为学习型的组织,校长要通过一定的措施,领导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并不断修正组织目标、确立新的发展目标。组织并不是仅仅由管理者组成,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组织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参与式管理20世纪60年代确立于美国,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工作技术要求,以期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并积极参与组织的建设。有学者认为,参与式管理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参与式管理之所以对学校发展作用重大,主要的是基于教师智慧的价值以及组织文化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教师具有智慧这是无疑的,但是只有组织文化具有凝聚力、创造精神、公正平等等特征,教师才能够乐于在组织中发展,组织才能够更好地发掘教师的潜力。
①
学校建立参与式管理需要有相应的资源支持:第一,权力下移。特别是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事项,校长权力的介入应当谨慎。但应当清楚的是权力与责任是同在的,权力下移同时意味着对权力的行使要充分负责。第二,教师要有必要的知识与信息。这是教师进行参与的关键,教师要有必要的参与组织管理的能力。第三,奖惩要公平公正。无论是物质奖惩还是精神奖惩,只有组织在利益关系分配方面做到公平公正,组织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氛围。
教师是校长工作的监督者。《教师法》规定,教师可以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工作是教师参与民主监督的重要方面。在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尚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校长作为专业人员应当在工作中推动依法治校的进程,同时也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校长应当乐于接受教师的监督,对教师的民主监督应从制度层面予以保障。(2)从教师与学校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校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教师对学校的重要作用从未向今天这样重要。世界范围内都在致力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国家对教育的改革可谓深入,教育与市场的结合表现出教育放权、学生择校、校本管理等等改革模式。但是,这些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依旧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发展赋予了教师新的时代作用。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无论是我国的“庠、序、校”,还是古希腊的智者学园,都是因为有师才有校,教师先于学校出现。学校是知识社会化传承、生产的需要。教师与学生是相伴而生的概念,“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存在的应有之意。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作为开放的社会系统,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反映在学校竞争力方面也是多元的,学校的社会评价可以反映学校的竞争力。SWOT分析技术就是分析学校自身实力常用的技术,它通过对学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再将这四项指标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综合评定学校的状况,为学校进一步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影响学校发展的因素既有学校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外部因素如政治法律背景因素、学校所处的社会文化因素、学校的经济支援因素以及时代的科技因素等等。学校的内部因素包括学校成员的素质、学校组织系统运作能力、学校文化、学校战略等。其中最终对学校发展起到核心作用的仍是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职工当中无疑又是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名校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尽管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成为名校,但是毕竟没有名师理想就不会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改善,更不会使学校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正如霍姆林斯所说:“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他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之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称为学校的骄傲。”②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文化日渐得到重视与认同。学校文化是广义的,它有物质的因素、有精神的因素,有制度的因素。学校文化主要通过学校中人的精神、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等表现出来,其中学校的制度因素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浓缩。人是文化的承载者,教师就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学校教师群体是学校文化最好的代言人,教师是学校树立品牌最好的也是最为真实的媒介。教师的文化代言作用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作用。教师和学生理想信念、行为模式、思维、习惯都再现了一个社会细胞的特点。
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践行者。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表现。它是学校文化经过长期积淀提炼生成的,它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凝聚了学校发展史上许多人的努力,是学校巨大 的精神财富。办学理念不应当是空穴来风的口号标语,它是学校的宣言、誓言,办学理念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在精神层面用道德的力量去约束组织内的成员,并不在于对外公示。一些著名学校的校训都反映了学校的深刻文化内涵以及特色。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等等。人大附中的校训也较有特色,其校训是:“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这则校训突出反映了学校以人为本、以人的个性为本的办学思想。“尊重个性 挖掘潜力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针对学校的每一个人,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其中学生是主角。“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反映的是社会本位的思想。学校对人的价值给予了最高的重视,表达了教育的终极价值。学校对社会的关注也表明了学校坚定的办学方向。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道德”的培养目标。
这些名校的办学理念之所以得到世人的认可,重要的乃是他们践行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他们培养的人才得到认可,教育的价值得以实现。其中蕴涵着教师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贡献。
(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施教者。一个教师不管其本人是否意识到,他都在自觉地不自觉地给学生进行着师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作为施教者,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表达。教师的教育职责与教学职责相得益彰,传授知识只是教师教育职责的一部分,教师的育人职责亦不应忽视。正如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所言:“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一样,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道德情操、健康人格形成方面的作用不应当忽视。
教师是学生的平等交流者。教师作为交流者是以教师能够平等对待学生为前提的,这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学生的平等人格价值。在此基础上,师生交往才会有良好的氛围。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
第一,人格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学生是否具备完全行为能力,从人本身的意义而言,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这也是《宪法》确立的人人平等地位的体现。作为个体的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无论其年龄、智力、认识判断能力发展水平如何,人格尊严都是独立存在的。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与学生的平等关系,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时有发生的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事件的发生。认识这一点教师也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的“家文化”思想。我国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思想,它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对教师地位的认可,但是这一思想在法治背景下也有其负面影响。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将子女视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附属物的倾向,认为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任由其如何处置,滥用家庭教育权。在这样的家庭文化背景下,将教师视为父母,也意味着他们自然习得了父母的教育权。教师作为这种“家文化”氛围中的一分子,则可能无视学生的独立性尊严,对其随意施教。因此,在“都是为学生好”掩盖下的种种无视学生尊严,扼杀学生个性的做法,应当引起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充分重视。例如,安徽宿州二中教师张颖,因班级纪律差,于是就让全班同学投票评选上课捣乱的学生,结果张颖把排在后五名学生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甚至要求家长将孩子领走。此后,这五名同学经常被停课、罚站。她还辱骂一名女学生,险些导致学生自杀。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对师生关系的践踏。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不仅不可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就连教师最基本的教书育人职责也没有履行。
第二,知识面前平等。《师说》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亚理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都在强调师生在知识面前是人人平等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在多方面都表现出了闻道在先的特点,教
师对这样的时代变革应当欣然接受。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赋予学生以平等的地位,我们也应当充分注意到学生成长中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平等并不意味着学生有无限自由,教师处于无为的地位。恰恰相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别特点展开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
教师是关爱学生的保护者。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应当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给予学生关心爱护,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安全技术,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在培养学生心灵方面,教师是第一线的“指战员”,是“最有利于培养真诚、善良、美好心灵的职业”。
教师是评价学生的“执法”者。教师有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的权利,如教师在学生成绩操行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同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也是教师的义务。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教师不能公平、公正评价学生的不良行为。为此,有的学校甚至打出了教师要“廉洁从教”的标语。教师公平、公正地考核评价学生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权利和义务的要求,也是不断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有效行动。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所以教师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了。
教师的价值决定了教师的地位,而只有将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才能将其价值充分体现,从而决定教师的地位。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⑤
④
注释:
① 董泽芳.教育社会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3 ② [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4 ③ [德]第斯多惠.教育文选.莫斯科.1956.203 ④ 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代序).漓江出版社,1996.5 ⑤ [苏]加里宁著.陈昌浩,沈颖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57
参考文献:
1、《学校教育学》 张中华、张典兵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5、《现代教育原理》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指导教师评语:
评阅教师评语:
答辩小组意见: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评阅教师(签字):
组长(签字):
教学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