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涞水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20:3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涞水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涞水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涞水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

<< 返回关于涞水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

列表

涞水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对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涞水来说,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及时、有序、有效地向外输出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基本现状

1、劳动力资源情况:截止2004年底,全县人力资源总数为16.5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5万

人,约占全县劳动力总量的90%,城镇劳动力1.55万人,约占10%);按学历结构分: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59500人,初中文化水平的82680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23360人;按年龄结构分:18至25岁的35720人,26至40岁的75870人,41至50岁的52940人。全县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分别为63%、25%、12%。全县剩余劳动力85470人,其中掌握一定技能和专长的43350人,占总数的51%。

2、劳动力输出情况:一是劳务输出较有规模。全县劳动力年均5.8万余人次外出就业,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35%;其中省外就业约2.9万人次,省内市外0.6万人次,市级以下(本乡镇以外)约2.3万人次。每年通过人劳社保局、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有组织输出的务工人员约6000-7000人次,而绝大多数的劳动力输出主要由自中介人(大部分是农村建筑业包工头)来完成,其年均输出占劳务输出总量的80%以上。二是劳务流向相对集中。目前涞水劳务输出以国内为主,劳务输出地主要集中在京、津、保及周边地区,就业岗位涉及建筑、服务、保安、营销、纺织、计算机、煤炭、化工等行业。据统计,其中约5000-6000人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能够长期在外工作,90%的是季节性外出打工,每逢农忙时节便返乡务农。境外输出地主要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国,近年来累计达100余人次。三是劳务输出效益可观。国内输出按每人每年平均挣回5000元,国外输出每人每年平均挣回20万元计算,全县年劳务收入近3亿元,占农民纯收入的41.6%。另外,劳务输出的拓展,不仅使打工者增加了收入,带动了建筑、客运、出租等行业,还出现了劳务收入反哺县域经济的良好局面,例如,该县胡家庄乡刘铁成利用外出打工学到的知识和所积累的资金发展大棚种植业,取得了很好效益。可见组织劳动力输出,发展劳务经济,是一项多赢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3、劳务输出网络建设情况:劳动就业服务局(服级单位,隶属于县人劳社保局)下设职业介绍所、培训中心,有干部职工20人(2人在北京办事处),专门从事劳务输出。为加强劳务输出工作,该局与市劳务市场实行微机联网,实现了市场对接,并在部分乡镇、社区和村设立了劳动服务中心站和劳务信息员,形成了以县职业介绍所为中心,以乡镇、社区中心站为分支,以村级信息员为辐射点的就业服务网络。

二、存在问题

虽然涞水劳务输出已初具规模,并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但透视劳务经济,审慎分析劳务输出现状,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市场竞争力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对技能型人才和高中以上学历人员需求增加,单纯体力型劳力需求减少。而该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14%,高级工占专业技术人员的10%,65%的剩余劳动力为普通劳动力,没有技术特长,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该县的输出人员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低劣、工资收入偏低的建筑、采矿等行业,靠卖苦力挣钱。

二是劳动力市场建设不健全,资金短缺。该县劳动力市场始建于1989年,设在县人劳社保局办公楼一楼。由于资金短缺,硬件设施简陋,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另外,由于经费不足,致使一些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三是劳务输出网络、信息不畅,宣传造势力度不够。涞水虽然搭建了外联京津保等大中城市、内联各乡村的信息网络,但其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方面获取的信息面窄、质量低(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影响成建制劳务输出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因乡、村信息员责任意识差和缺乏利益驱动等原因,很多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出去。

四是劳务人员以自发输出为主,盲目性、无序性、短期性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缺乏。全县输出的劳动力中80%以上是以血缘、地缘、人缘等关系为纽带,农闲时节结伴外出打工,这些人大多数不能与就业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享受不到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出现贫困时的社会救济,还常常遭到企业克扣工资、工头殴打、敲诈等侵害,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五是境外输出受到制约。境外劳务输出因手续复杂、风险较大、管理措施薄弱、输出秩序混乱、手续费用较高,影响了输出的正常开展。据调查,境外劳务输出以3年为期限的,需要支付1-2万元的抵押金,3-4万元的前期费用,1年平均费用在2万元左右,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一次性筹措这些资金,难度较大。

三、对策和建议

涞水发展劳务经济具备天然的优势和基础。该县毗邻京津,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富余劳动力较多,具有充足的资源优势;而且近年来,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鉴于此,应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打“劳务经济”牌,造涞水经济新优势。结合实际,涞水应明确“政府引导、就业服务机构主导、市场化动作、产业化经营”的劳务经济发展思路和举措,逐步改变劳务人员零散、自发输出为主的局面,实现成建制输出为主,零散、自发输出为辅的劳务输出新局面,培植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加强政府引导,健全工作网络。建议把劳务输出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由县主要领导牵头,人劳社保、公安、经贸、工商、扶贫办、工青妇等部门参与,成立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工作程序和优惠政策,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联席会,研究部署具体事宜,协调解决影响劳务工作的难点问题。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力争使此项工作成为县乡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常抓不懈。

(二)强化就业服务机构职能,发展“订单”劳务。一是解决劳务输出工作“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问题。按中发[2002]12号、冀发[2003]1号、保发[2003]6号文件(以上三个文件都是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或实施意见)要求,尽快将劳动就业服务局的人员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申请省、市扶贫专项贷款,并在县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就业和转岗培训,为劳务输出尽可能多地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求劳动就业服务局三措并举扎实开展工作。

1、对全县劳动力资源进行摸排,搞好数据库建设,实行网络化管理;

2、通过在电视台作节目、出动宣传车、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造劳务工作声势,促使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转变观念,鼓励支持他们外出就业;

3、注重在网上和京津保等主要劳务输出基地发布劳动力资源状况、技术特长等信息,并不失时机地创造、捕捉就业机会,包括在劳务输出集中的大中城市设立办事处,组织在外事业有成人士和建筑包工人员进行联谊活动,召开劳务信息发布会,参加大中城市劳务洽谈会,多形式、多渠道搜集第一手、高质量的劳务信息,发展巩固业务关系。

(三)注重职业培训,提高民工素质。一要充分发挥县劳动就业局所属就业培训中心的职能作用,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劳动力素质、技能和“订单”、“定向”培训。二要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作用,鼓励职教中心在了解市场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搞好职业教育,储备一批技术型人才。三要建立健全多种成份并存、竞争有序的培训体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和数量,逐步形成培训工作的新机制。

(四)加强跟踪服务,提供可靠支援。外出务工人员是弱势群体,党委、政府要为他们提供服务、撑腰、维权。要以劳动监察、政法等部门为主,建立为民工协调解决劳务纠纷,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的组织体系,主动为民服务,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务输出前,劳动就业局要对所确定的输出单位的企业效益、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认真考察,保证外出务工人员能挣到钱,享受到应有待遇。此外,要协调金融部门立足市场需要,调整资金走向,为出国民工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二篇: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引题:近年来,东宁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沿边口岸最具有潜力、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劳务输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阻碍因素,按照市农委领导指示要求,东宁县、镇、村三级劳转机构工作人员,采取走村入户走访的形式,以填写市农委下发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调查范围涵盖6个镇30个村,主要从学历结构、就业意向、影响外出就业的原因等1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材料,同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紧紧围绕如何加快东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在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发展1000万袋,纯收入1800万元。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县2.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87万人,占总数的85%,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汽车驾驶、俄语翻译、食用菌生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有针对性地培训-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二是特色培训。根据东宁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三是储备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近五年,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林、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自发性务工多,长年性、稳定性务工人少;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县内、国外转移多,县外、国内转移的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3、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一是缺乏工作经费。县、镇虽然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机构运转困难,束缚着工作开展。二是缺乏培训经费。XX-2010年近百万元的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分摊给全县的富余劳动力,人均仅有450元,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技能培训,如汽车驾驶、机械修理、建筑工、电焊工等培训,人均450元便显不足。单

一、少量的资金投入,造成多数培训基地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又无法开设日益发展的中俄企业

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新技术、新专业的技能培训,严重制约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培训不到位,导致大部分农民主要从事短期的劳动强度大且工资较低行业。

4、管理服务工作比较薄弱。面对不断扩大的劳务输出,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缓。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是自发的,而由政府职业部门和中介组织安排外出的很少。农民怕上当受骗,担心一些中介组织是黑市不仅收了介绍费,工作又不太理想。官方办的职介机构,也担心企业等用人单位不能及时兑现工资,还有人身安全问题,顾虑很多。二是服务跟不上。由于用工信息不畅、未能做到进村入户等原因,致使部分富余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用工单位,只好眼睁睁地呆在家里而有力无处使。三是监管跟不上。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和监察队伍不健全,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

5、务工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虽然取消了许多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规定,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获得了较长期稳定的职业和住所,但却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和当地居民平等的待遇,如医疗、工伤保险、子女上学等其它一些公共服务。一些用工企业和单位同农民工的劳动合同达1万人。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订签约率低,经常出现劳动岗位不稳定、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生工伤事故企业推卸责任等问题。城市大量需求技术型工人,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工资低、相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也导致回流人员日益增多。据统计,我县今年回流人员近XX人。

四、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培养新型农民,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关系到我县建设沿边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建议各镇村要提高认识、形成共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特别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重点是培训,关键在转移,经费是保障。增加财政对劳转工作专项经费的投入,积极推行劳转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作为相关部门经济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的内容之一,加强考核、定期检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抓好试点,树立榜样,以点带面,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为使县、镇二级劳转办事机构有一定的办公经费,村级劳务联络员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助,建议上级劳转办下拨项目管理资金,或允许我们在下拨的培训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项目管理费。

3、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引导性培训。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引导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他们具备城镇工作与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基本能力,减少损害他们合法权益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善于用典型引路,一方面用他们创业成功经验教育和影响其他农民走出去创业,一方面用典型疏通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通过典型引路,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树立多渠道增收、多业发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4、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加强与用工企业、部门或单位的劳务供需联系,根据用工订单需求,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对不同行业、工种、岗位的要求,做好订单培训,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订单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规定,激励劳务输出人员多参加培训,多学技术,对取得相应合格证或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和奖励,并优先考虑安排就业;扩大减免特困家庭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费用范围,并适当给予参加培训的路费和培训中的生活补贴。同时抓好培训基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对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培训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篇: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引题:近年来,东宁县劳务输出已成为沿边口岸最具有潜力、最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研究劳务输出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阻碍因素,按照市农委领导指示要求,东宁县、镇、村三级劳转机构工作人员,采取走村入户走访的形式,以填写市农委下发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调查问卷》为主要手段,调查范围涵盖6个镇30个村,主要从学历结构、就业意向、影响外出就业的原因等14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有关材料,同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紧紧围绕如何加快东宁县富余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在总结近年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境内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区域土地面积为73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3万亩,地理概貌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现辖6个镇10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10.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农业可用劳动力2.7万人,农村的基本情况是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国家在农村现行计生政策,预计今后10年,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已经转移1.3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2万人。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2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52元,其中劳务收入1007元。

二、劳务输出现状

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正在实现着由无序流动就业向有序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劳务转移向体力和技能并重转移、由政府组织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转变。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政府部门组织转移;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转移;三是通过亲朋好友、家族介绍转移;四是通过用人企业招聘;五是农民自己外出自主择业。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延伸。我县充分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目前在俄远东地区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有劳务点300多个,承包耕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为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还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XX多人,劳务收入XX万元。县劳转办也分别与俄罗斯海参崴帝王酒店、华森木业鞋业公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鞋业在俄罗斯建立了八个对俄劳务输出基地。

2、依托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袋栽木耳4.42亿袋,耳农1.3万户,年产量达1.65万吨干品,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县级黑木耳标准化示范区-大城子村今年有230户种植地栽木耳,发展1000万袋,纯收入1800万元。

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在全县2.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有1.87万人,占总数的85%,他们对现代生产技术和各种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5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广校、东宁驾校和农机校等11个市县级培训基地,可培训专业有电脑应用、汽车驾驶、俄语翻译、食用菌生产技术、汽车维修等专业。各培训基地均有完善的教学设施,还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年培训能力可单培训。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形成了走出去订劳务合同-有针对性地培训-定向有序输出的输出模式;二是特色培训。根据东宁县地域、民俗、文化特色开展技能培训和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三是储备培训。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部分培训基地中开展以就业为目的的劳务培训,对即将成为富余劳动力的人群进行超前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近五年,我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与海林、林口等劳务输出先进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劳务输出总体也呈现出“四多四少”现象,即自发性务工多,长年性、稳定性务工人少;从事低收入体力型工程多,从事技术性高收入工程少;县内、国外转移多,县外、国内转移的少。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劳务输出转移工作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干部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到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认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富民工程认识不够,总认为劳务输出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只是补充家庭收入的零打碎敲。部分职能部门的干部,也没有真正将发展劳务经济当作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来对待,缺乏认真、深入、高效的工作作风。还有一部分农民有着浓厚的守土为本和“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不愿出门务工,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2、农民外出打工缺乏自信心和规律性。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仍然是以依托传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据调查,虽然有一定数量的富余劳动力乐于外出打工,对外出打工持肯定态度,但由于自身素质低,文化程度低,除了种植和养殖技能又没有其它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较差,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不好定位,导致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能打消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大部分农民愿意参加政府组织的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但是又希望政府全部承担培训费用,对于自己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不是很理解,又因为在短期之内看不到经济效益,舍不得自己拿出钱来进行技能培训,只能在非脑力行业找寻就业机会,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只能在亲戚的带领下和政府的有序组织下外出打工。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5、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各类经济园区,实施“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使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工厂,由农民变“工人”,不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特别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龙头企业扶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6、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各级劳转办事机构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7、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议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允许外出务工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务工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在城市打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给进城务工农民以市民待遇,建立健全农民工在子女上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障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是经济上尽量缩小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服务也要基本一样,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东明县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关于对我县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

对接机制的调研报告

东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根据山东省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关于开展“探索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安排,针对我县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的情况进行调研。县领导高度重视,经分管县长亲自批示,劳动社会保障局牵头,与经贸委、地税局、工商局等单位相结合,就我县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资源总体状况

我县地处鲁西南,是典型的农业县,现辖7镇6乡1个开发区,389个行政村,921个自然村;总面积1357平方公里,耕地124万亩;总人口75.49万,其中农村人口65.47万,非农业人口有10.02万人。劳动力总资源有44万人,初中以上文化24.8万人,男女比例1.1:1,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约14万人左右。其中省外务工占74%,省内占26%;有组织输出占21%;男性占60%,女性占40%;45岁以下的占85%,其中 18-35岁的占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0%。

二、劳务输出情况

2008年截止到7月份,我县新增外出务工人数13824人;全县在外务工人数约15.4万人。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劳务输出机构19个,其中乡镇13个,民办输出机构5个,劳动部门1个;市外 1

务工基地12个;社区、村级信息员400余人;这些机构组织的设立和专职人员的配备,有力地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良性发展。经过我们的深入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去向是广东、江苏、北京、青岛、宁波等;从事的主要工种有建筑、电子元件、缝纫、玩具、食品加工、制鞋、餐饮、保安等;输出渠道主要通过自发、亲友介绍、中介组织等形式。

三、劳务输出的特点

当前劳务输出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目前我县以省外务工为主,跨省务工人员占总数的74%,且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另外,在县外省内务工的占18%,主要集中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地市;在县内及周边务工的占8%。二是有组织输出较少。多数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外出务工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一些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5%左右。三是季节性流动强。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特别劳动力较多的家庭,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四是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

减,很多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的建筑、采矿、食品加工、采棉花、摘西红柿等行业。

三、劳务输出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富余量较大,输出任务繁重。我县除每年新增近1万劳动力需要输出外,另外已在外务工和从事县内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还面临就业稳定性的问题,他们中回流的人员还需要重新择业,重新输出,工作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尽管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实际上真正短缺的是技术熟练工和18-25岁的女性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一是文化技能水平较低。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都只是初中文化程度,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据统计,全县掌握一门初级以上专业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占8%,掌握一门中级以上专业技术的占3%,掌握一门高级以上专业技术的不到0.5%,74%的务工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多数只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外出务工的路子较窄。二是思想观念滞后。虽然我县进行了广泛的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但“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的思想,“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观念在一些人心中根深蒂固,缺乏走出去干一番事业的决心,大多数人认为外出务工不是长远打算,只是增加收入的权宜之计,缺乏持久战和创业的思想准备。三是法律意识淡漠。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不学法,不懂法,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劳动纪律松驰,影响到整体在外形象。

(三)组织化程度偏低。尽管我县近年采取外设劳务基地、开展订单输出等方式,但是目前对个体民办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不到位和中介费用的高额收取,致使自发、无序、零散的转移状态依然存在,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有序转移格局尚未形成,市里注册的四大劳务品牌至今未能在我县叫响。

(四)服务方式滞后。一是信息服务滞后。尽管我县深入开展了送信息下乡村宣传活动,但一些信息缺乏针对性,加上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获得用工信息的渠道狭窄,外出务工存在盲目性。二是培训服务滞后。近年来由于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培训服务量不宽,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仍然没有机会接受培训,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中参加了职业培训的仅占12%。三是农村社会化服务滞后。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是青壮年,一些人员家里农忙时节生产缺劳力,老人生病无人照顾,小孩生活学习无人照料,影响到他们安心工作。四是法律服务滞后。对务工人员在外工资被拖欠、工伤得不到赔偿等现象缺乏有效服务,农民工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下步对策建议

(一)大力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在完善集求职登记、信息发布、就业培训、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和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为一体的县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有规模的劳动输出龙头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大力规范劳动力市场,依法清理非法职介机构,从严处理各种欺诈行为,保障劳动力市场

正常高效运作。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跟踪管理服务,在巩固好现有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劳务基地的同时,根据需要在劳动力输出量较大的省市新设一定数量的服务机构,加强对外出劳动力的服务管理和权益保护。

(二)继续实施“西输东接”工程,南上北下推介劳务。要与对口城市搞好协调配合,巩固发展合作关系。采取企业直接招聘与委托代招、代送相结合,定单式招聘与灵活式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做到“长流水、不断线、求实效”,最大限度地服务企业,方便群众,确保输得出、留得下。“南上北下”推介劳务,拓宽省外劳务市场。在巩固扩大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南下”、“北上”,进一步推介东明劳务,加强劳务合作,建立开辟新的务工基地。

(三)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按照“扩大初级、巩固中级、发展高级,以输出带培训、以培训促输出”的思路,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包括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在内的“大培训”格局。一是对新建的培训机构抓好规范管理。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发展乡镇职业培训机构建设。三是对初高中毕业生集中培训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双证制度。四是在培训内容上,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重点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操作能力。五是在培训经费上,县财政筹集的就业再就业资金,要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行政府出钱购买培训成果、用部分补贴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作法。

(四)强化劳务协作,实现与输入地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接。政

府搭建协作平台,强力推动与输入地有关县区对口签约,有关部门对口签约,输出中介组织、职业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培训预约定单。明确培训、输送、安臵、保障、维权、服务等环节中各自的责任义务及运作沟通方式。不断扩大劳务基地的数量、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提高有组织输出份额。

2008.9.17

第五篇:县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推动通渭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力量

摘要: xx,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xxx,地处陇中腹地,人口总量为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9万人,属人力资源大县。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兴农强工”战略,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着力培育各类技能人才,大抓劳务输出,走出了一条“输出,致富,创业”的良性循环路子,劳务输出成为农民眼里的“铁秆庄稼”,劳务产业成为农户增收的“摇钱树”,劳务经济成为富民强县的“聚宝盆”,劳务输出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盘点xx劳务输出成果,2012年有这么几组数据: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2.51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4万人、品牌项目培训300人;登记回乡创业人员1450名;输转各类务工人员10.16万人,其中输送拾花工1.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2亿元。劳务输出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活力,盘活了全县经济,特别是在集聚了人才、增加了收入方面贡献突出,锤炼了“三类人才”,即:致富能人、企业高管、企业家,务工多年的人员大多是当地或本村的致富能人,从打工中走向企业高层次管理人员的枚不胜举,经劳务拼搏成为企业家的佼佼者甚多,“输出一人,带动百人,创收千万”的劳务输出理念深入人心,劳务输出成果辉煌。同时,劳务输出是扶贫开发的主渠道,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贫困户依靠劳务增收高、脱贫快,整村扶贫推进依靠劳务反弹小、见效快,“增收抓劳务”已形成共识。

盘算通渭劳务发展历程,可谓艰苦爬坡,蜕变成型。最初劳务输出者,源于耕地少、饥荒频发之因,迫于口粮不足、添饱肚皮之窘,被动地输出搞副业,这种现象尤为在南部乡镇突出。经多年发展变化,全县劳务输出实现了量变和质变,输出人数逐年增多,输出主因已从“食”转变到“创”,务工人员不再为“吃饱渴足”奔波,而为“创业兴体”奋斗,创办经济实体的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被动输出走向主动输出,形成“十万劳务大军”闯天下的壮观情景。潜析通渭劳务发展进程,可概括为“三个拓展”:输出领域由矿山采挖、建筑打杂拓展到电子制造、综合服务等行业,覆盖全国各行各业;输出地域由本省务工拓展到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及一线城市,遍布全国各地;输出人员由身无一技的苦力型务工拓展到身怀多技的技能型务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

盘查劳务输出中的存在的不足,梳理制约和阻碍劳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概括为“三低一弱”:一是劳务培训率较低,受培训资金不足、培训设施缺乏等因素的影响,输出人员中受技能培训的比例低,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上岗技能缺乏,大规模向发达城市输出有难度;二是就业稳定率较低,由于专业技术缺乏,导致部分务工人员在技能含量低的企业间来回寻岗位,月头找工作,季末愁工作,存在“有活就干,无活就窜”的现象,外出就业不稳定;三是劳务收入比较低,因输出人员中普工所占比例大,在本岗位中拿着最低档的劳动报酬,劳务总收入增幅小,劳务收入增长比与劳务人数增长比不同步,与兄弟县区相比人均劳务收入较低;四是维权保障能力弱,受文化程度、劳动保障政策知晓、务工环境等因素影响,未签劳动合同、未参加社会保险、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务工人员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不知何处维权申诉,个别务工人员采取忍让、等待、求情、诉苦的办法化解,自身维权能力较弱。

xx劳务输出发展至今,成绩斐然,问题犹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关乎到群众的冷暖安危、安居乐业;扩大劳务经济效益,关系到全县的繁荣稳定、持续发展。如何将劳务输出这项“大就业”转化为“收入大”,实现倍增效应,成为支柱产业,是人社部门思考的又一新课题。作为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主要负责人,我认为在新时期做好劳务工作,应做到“四突破一放大”:

第一,利用电子网络媒介,在信息宣传上求突破。人力资源与劳务信息供需不对称,致使部分务工人员不能够及时掌握用工信息,不能根据自身特长找工作,影响务工收入。在劳务信息宣传媒介上,要转变传统方式,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网站,顺应手机、电脑的普及和上岗功能,及时发布和更新劳务用工信息,让远在千里的务工人员通过上网浏览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相关劳务用工信息,开展应聘对接,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顺应人才市场需求,在劳务培训上求突破。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有岗位,稳就业、有保障”,着力抓好技能、普法、维权等环节的培训,努力提高务工人员适应岗位要求的综合能力。培训过程中,注重“三个层面”的培训:一是劳动技能知识,结合当地劳务品牌开展技能培训,结合市场需求开展技能培训;二是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侧重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条文;三是个人维权常识,主要是预防侵权、侵权后的维权,让务工人员能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能够体面务工,体面获取工资等福利报酬。

第三,搭建劳务输转平台,在劳务基地上求突破。根据劳务用工市场需求,按照 “北上南下,东进西入,遍及全国”的工作思路,主动洽谈对接,创建适合本县务工人员就业的劳务基地。在常年性输出上,重点打造“三大区域”劳务基地,即:京津地区以保安、家政、餐饮服务为主的劳务基地,东南沿海地区以电子、服装、食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劳务基地,西北地区以建筑、采矿、运输为主的劳务基地;在季节性输出上,主要以赴疆拾花和就地就近务工为主,让务工人员农忙在家干活、农闲在外务工,做到农业生产与务工挣钱两不误、两结合。

第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在劳务收入上求突破。发展劳务经济要树立“大市场,多输出,高收入”的意识,既要拓宽县内劳务市场,又要发展县外劳务市场,关键点放在务工人员的收入上,确保输出人数与劳务收入同步上升。在输出方式上,着力畅通输出渠道,采取“多轮驱动”:政府推动,能人带动,品牌促动,亲友发动,劳务中介机构拉动,使劳务输出进一步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组织化。在增加劳务收入上,引导务工人员转变“单干”的思想,发扬团队精神,向“合包”方向发展,通过小股人员的承包揽活,提高务工人员的劳务收入。

第五,鼓励引导返乡创业,放大劳务输出效益。坚持“输出人员,引回人才;输送人才,引回老板”的工作理念,做好“输出”与“回引”两篇文章,积极引导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办实体,大力发展劳务“回归经济”。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协调落实回乡创业者在资金、用工、场地、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积累资金、掌握技术、懂得管理、善于经营的农民工回乡创业。要改善行政管理体制,清除农民工创业的各种制度障碍,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严禁乱收费、乱摊派等影响、干扰创业的行为,优化创业环境,努力使农民工创业者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在实施农民工创业工程过程中,抓好“四项环节”(改善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构建创业平台、实行优惠政策),解决“五大难题”(信息、技术、资金、场地、人才等难题),广泛调动农民创业及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促发展,以创业促和谐。

下载关于涞水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涞水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全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研报告近期,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乡村,农户就我县劳务输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对23个乡镇的全面了解和对韩集、砖店、练村、龙口、关津五......

    劳务输出调研(合集5篇)

    农村劳务输出状况调查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基本情况以及劳务 输出对整个农村社会的影响,从4月20日开始我对平湖街道办事处所辖的16个村,进行了实地走访、抽样调查,现......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劳务输出调研报告

    关于如何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增加务工人员收入的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加大我镇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通过入户调查、查看资料、座谈交流......

    劳务输出情况报告5篇范文

    关于岘口村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报告一、岘口村概况 岘口村位于鸿畅镇西约3公里,濒临禹神公里,与神后搭界,西靠凤翅山,东靠玉皇山,全村东西长约4公里,该行政村有7个自然村组......

    劳务输出工作自查报告与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工作自查报告 一、我县20**年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本情况 (一)20**年全县建档贫困人口4689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7751人。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期,完成农民技术和技能......

    探索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开展“探索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的通知要求,xx市就业办拿出专门人员,认真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据调查,xx市现有人口8......

    劳务输出状况调查报告与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劳务输出状况调查报告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作为偏远落后地区来说,外出打工无疑是改善三农发展实际,建设美好家园的最直......

    劳务输出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强化组织领导,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完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全乡劳务产业的领导,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