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醴陵市乡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浅析醴陵市乡镇敬老院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
为了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做到应保尽保,醴陵市先后筹资1亿余元,新建与改扩建敬老院,全市30个乡镇(街道)实现了“一乡一所敬老院”的目标。目前,全市共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200人,集中供养率达35%。2009被评为全省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市),近年来,醴陵市全面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工程。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倾斜,探索出“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特色办院之路,加快了敬老院建设步伐。党和政府的一系列举措保障了当地孤寡老人的基本生活所需。
关键词:农村五保 醴陵敬老院
一、引言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深入了解醴陵市乡镇敬老院的现状。在当地敬老院实地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敬老院老人的生活情况;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与当地居民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并记录了有效信息,共完成问卷调查400余份,了解了当地居民对于老人生活现状及政府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的看法。
二、醴陵市敬老院简介
醴陵市将敬老院建成集五保供养、托养寄养、健康娱乐、康复治疗于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真正发挥其综合性、多功能作用,确保建设水平10年不落后。醴陵市还制订出台了相应的农村敬老院管理办法及农村五保户供养规定,落实好五保供养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集中供养每人每月不低于280元,散居供养不低于130元。所有五保对象由民政部门出资参加“新农合”,并纳入城乡大病救助范围。
三、敬老院走访调研结果
据悉,该乡建有一个设施较为完备、服务周到的敬老院,能满足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是部分老人养老的理想场所。7月14日,我院“暑期三下乡服务团”走访了“板杉乡八步桥村敬老院”看望老人,在敬老院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服务团成员与当地老人进行了更密切的交流。在交流中,我们得知板杉乡敬老院共住有70余位老人,他们基本上属于没有了子女、或身有残疾,或房屋倒塌无处居住的五保老人。老人们表示,在这里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党的好政策。老人们享受政府对基本生活所需的补贴,并受益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不用担心生病就医的问题,且逢年过节都会有乡村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过来慰问,陪伴老人一起过节。
四、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我们在该村开展了有关敬老院及当地老人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人民最真实的感受。
1.当地居民除长期在外务工人员外,基本知道此敬老院的具体位置,其中40%的居民曾去过敬老院看望老人。
2.当问及老人住进敬老院的原因时,大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认为是老人因为基本生活所需的补贴才自愿住进敬老院,以获得生活的基本保障;有人则认为是子女不孝,让老人老无所依,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入住敬老院。
3.就当地敬老院的设备条件及管理水平方面,70%曾去过敬老院的居民都表示,当地敬老院设备完善,有专职人员打理老人的生活,是一个理想的养老场所。
4.在走访过程中,我们还了解了青年人及中年人与老人相处的状况。40%的人表示,与老年人聊天缺少话题,并不常与老人沟通,但90%以上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有时间的情况下会参加定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的团体。5.此外,有60%的人担心老人在敬老院生活的精神状态,怕其没有子女和家人的陪伴会感到空虚。
五、改进提议
1.各乡镇府通过走访和集会等形式,组织宣讲党的农村五保政策、介绍当地兴建的敬老院,确保每家每户都对此有所了解。从而把实惠更好地带给人民群众并接受人民的监督。
2.进一步完善各个敬老院的管理,制定完善工作人员岗位责任、考勤制度、膳食管理制度、卫生制度、医务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并及时了解老人的想法,让老人住得舒心,吃得放心。
3.组织定期去敬老院探望老人的团体,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让老人感受到爱,生活得更加快乐;改善青年人与老人相处的情况,做到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第二篇:醴陵市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醴陵市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一般是指建制镇政府所在地,具有一定的人口、工业和商业聚集规模,是当地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
近日在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近期,根据安排,我们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省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对醴陵市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其特色、存在的问题、有关建议对策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调研,现将具体情况陈述如下。
一、醴陵市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按照“强化中心,培育集核,以点带面,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醴陵市小城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布局有所改善,对农村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形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一是集镇规划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全市26个乡镇已有22个乡镇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2006年开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完成了270个村庄(共335个村)整建规划工作任务,今年还将完成65个村的村庄整建规划。船湾镇于2003年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了总体规划修编,规划控制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15000人。在编制规划时,该镇依托106国道的区位优势,虽紧连国道但不沿路建镇,而是在国道的一侧构建特色鲜明的“藤上结瓜,两纵四横”规划体系。规划蓝图覆盖了镇区的所有重要地段,车站路、贸易街、服装街、镇鑫街、韶双路等主干道成为主框架主线条,科学合理地将镇区划分开来,居住、商贸、加工功能分区明显。该镇规划布局的科学性得到了省市等建设与规划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规划主要城镇职能结构分为综合型、工业型、农业服务型、生态旅游型四大类别。规划市域各城镇的职能引导重点以产业空间承载、农业支持服务、商贸物流集散、休闲旅游服务等为主。综合型包括:醴陵城区、白兔潭、泗汾、楚亭、霞阳5个综合性城镇。工业型包括:潼塘、王仙、大障、船湾4个工业型城镇。农业服务型包括:板杉、黄獭嘴2个农业服务型城镇。生态旅游型包括:官庄、神福港2个生态旅游型城镇。
二、醴陵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城镇化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年)将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放在重要位置,大力促进城市集群发展,推进县城和中心镇提速发展,鼓励中心城区人口过10万的县(市)按中等城市的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中心镇及镇区人口过2万以上的一般建制镇按5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其中明确提出,长株潭地区将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的龙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核心增长极。至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70%,gdp和财政收入在全省的比重均达45%左右。醴陵市被列为全省新型城镇化重点县(市),计划至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过20万,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过50万。
挑战与机遇并存。目前,我省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已经超越醴陵市,后起的耒阳市、湘潭县等地也是奋发赶超,周边县(市)几乎都在大力实施城区提质改造,小城镇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醴陵市的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城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醴陵市各建制镇规模偏小。人口规模偏小。醴陵市18个建制镇,镇域人口大都不足5万,镇区人口超过2万的镇仅有白兔潭一个,其他大多在1万左右。城镇集聚辐射能力不强,镇区面积偏小,大部分在1—2个平方公里左右,城镇骨架没有有效拉开。建制镇人口总量不足,镇区人口规模偏小的现状,与《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施纲要》鼓励中心镇及镇区人口过2万以上的一般建制镇按5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规模和标准规划建设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
(二)城乡规划编制滞后。城乡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对城镇化具有宏观调控和指导作用。按照规划调控区域不同,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又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近年来虽然加大了规划编制的投入力度,小城镇规划管理日趋完善,但是仍然滞后于建设、经济发展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集镇规化与行政区划现状脱节。总体规划中的部分集镇如潼塘、楚亭、霞阳和神福港镇,分别由南桥与富里、均楚与石亭、仙霞与新阳及神福港与栗山坝合并规划,但行政区划尚未同步整合,合并规划的方案还不能有效执行。许多集镇仍按各自原有规划进行建设。二是小城镇规划流于形式,可操作性不强。各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大多完成于2004—2006年,不能适应目前小城镇发展趋势。且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十分薄弱,绝大部分集镇虽有总规,但是基本上没有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实施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据,实施困难。集镇总体规划需进一步修编完善,并编制各类行之有效的详细规划。三是集镇规划管理工作难以到位。目前集镇普遍没有专门的集镇规划管理机构,从事规划管理的相关人员急需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虽然自2010年开始,个别乡镇已建立规划管理办公室,配备有工作人员,并开始履行职责,但大部分的乡镇仍然只有集镇办,缺少专业人员和工作经费。
(三)集镇建设资金来源困难。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推进,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在由农村向城市、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不断收缩。设在镇上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资金流向城市的问题日益加剧。醴陵市大多数集镇产业单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资金积累能力低,信贷环境相对较差。单靠乡镇本级财力投入难以承担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支出,即使向上级争取资金,也是杯水车薪,镇域经济的发展受到资金的严重制约。
(四)城镇建设受土地因素制约。随着醴陵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项目用地需求急剧增加和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株洲市下达醴陵市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都在30公顷左右,而醴陵市每年的用地需求都在200公顷以上,尽管已千方百计向省厅争取用地指标,仍不能满足用地需求。多年来虽作了一些规划调整,满足了一些重点项目的用地报批,但与全市的用地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醴陵市的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已经省人民政府和株洲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数据库已提交,再做规划调整已非常困难。用地选址的不确定性,使规划调整压力增大。集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有效衔接,造成集镇规划区内的拟建项目的用地选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五)城乡统筹政策受阻。一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展缓慢。户籍管理制度不仅仅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镇人口向农村的转移以及农村户口之间的转移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口向城镇转移影响到城镇公共福利的供给能力,向农村转移直接关系到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利和土地权利的分割。二是用地管理制度面临挑战。城镇发展大量低价征用土地,土地补偿的资金并不能解决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落户问题。农民并没有分享土地升值的权利。
三、小城镇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保证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一是出台《醴陵市集镇建设规划管理工作规定》。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以引导城镇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近期建设的重点,形成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全面提升城镇形象。二是完善各层次、各类规划。依据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继续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指导各项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三是抓好重点集镇的规划管理工作。编制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理顺规划管理体制,积极促进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协调,杜绝多头审批管理,统一协调规划区内的产业协作、重大社会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四是健全集镇规划机构。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在各乡镇设立乡村规划管理办公室,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对集镇规划的落实情况定职定责定人,规范集镇规划管理程序,确保集镇规划落实到位。五是加大集镇规划经费投入。由市规划部门制订集镇规划修编计划,聘请高水平的设计团队编制出符合发展实际,有实际实施价值的规划成果,确保乡镇有规可依,依规建镇。
第三篇:5醴陵市统计局调研报告
醴陵市统计局
关于“加快发展物流产业,助推醴陵经济腾飞”的专题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醴陵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认真查找现代物流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加快发展醴陵现代物流产业的可行性建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助推经济腾飞,我们对醴陵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基本情况综合如下:
一、醴陵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醴陵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区位、交通、产业优势明显,商贸服务日趋活跃,物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讲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物流需求规模不断增大。2008年醴陵物流业实现增加值8.83亿元,占GDP的4.7%。物流源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经济具有一定规模,且发展较快,货物运输量增长明显。2008年全市GDP为188.17亿元,全社会货运量达6419万吨,比上增长14%;另一方面是经济外向度比较高,要求要有比较规范的配套物流服务,近几年外贸出口额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第三是商业连锁超市发展迅速,寻求社会化统一配货的需求不断增长。
二是专业化的物流需求不断增快。首先,陶瓷企业对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大且增长快。2008年醴陵陶瓷货物运输量超过700万吨。其中,陶瓷原料的运输是一个主要方面。对18家陶瓷企业调查的数据显示,醴陵陶瓷业泥料的消耗量不仅大,而且企业泥料采购多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的形式。2008年18家企业购泥料36万吨。泥料采购地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河南、湖南等地,日用瓷以省内为主,电瓷以省外为主。其次,陶瓷、花炮龙头企业开始尝试和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去年元月醴陵开通直达深圳蛇口-盐田港“五定”班列以来,华联、泰鑫等陶瓷企业逐渐将产品物流委托给专业物流公司。目前,醴陵经海铁联运方式运输集装箱达2万多箱。再次,快递服务、电子商务等行业对物流配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多。
三是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增多。目前,醴陵已初步形成公路铁路相结合的综合运输体系。公路交通便捷,现已形成以上瑞高速、106、320国道和省道313线为骨架,由县、乡道为网络的公路交通运输网。距长沙黄花机场仅1小时路程。铁路交通发达,沪昆铁路干线与醴茶铁路支线呈十字型在市区相交,距离中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株洲火车站仅40公里。醴陵东站是湖南省境内唯一具有危险品运输资质的铁路货运办理站,主要承担醴陵、1
浏阳、江西萍乡的危险货物运输业务,并承担茶陵、攸县、炎陵的货物运输中转业务。2008年铁路货运量达130万吨。全市仓储设施量多面广,各行各业基本都有各自的仓库。从城区、城郊仓储状况调查来看,目前,醴陵城区可用仓储面积16.8万多平方米,且集中在阳三一带。公共仓储点,原省花炮公司醴陵分公司仓库,占地6万平方米,有20个仓库,库容量9000立方米,拥有全省唯一的危险品出口专线和专用货场;省外运醴陵公司仓库,占地4.5万平方米,库容量7200立方米,设有长1300米的铁路专线,可同时容纳30个车皮装卸作业,商检、海关在此设有专用检测仓库。信息网络方面,光缆干线网已初步建成,形成高速度、大容量信息的传输能力。采取“基地检测、集中监装、就地转柜、直接通关”新模式的花炮物流中心项目正在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安监总局申报立项。
四是物流企业不断增加。近年来,醴陵物流需求增长势头迅猛,物流企业不断增加,且服务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趋势。现工商注册的物流服务单位为3077家,其中,法人企业47家,个体工商户3030家。在这些物流单位中,除传统物流企业外,还出现了第三方物流雏形。与此相对应的是围绕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迅速发展,如安迅物流公司专为陶瓷企业提供海铁联运服务;宏光物流公司专为花炮企业提供运输服务。
二、醴陵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醴陵物流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但是还属于起步阶段,从这次调查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醴陵物流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规划、人才严重滞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普遍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上存在“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对现代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深。在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企业统包商品的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这种“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是企业主的必然选择。但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仍然沿袭“小而全、大而全”的模式,无疑是对企业主精力的极大损耗和智慧的极大浪费,并大大增加企业运行成本,有碍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过去搞了方方面面的规划,但还没有一个全市性的具体的现代物流建设规划。因此,现在的物流市场是自生其成,各自为战,遍地开花。特别是物流人才奇缺,能通晓现代物流知识又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培训。
二是缺乏资源整合,物流市场发展滞后。市场是现代物流存在的基础。醴陵商品流通
市场发展缓慢,真正上档次、上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目前还没有。陶瓷烟花大市场仅销售陶瓷烟花产品,市场功能发育不全,市场整体效应难以体现。作为陶瓷主产区竟无一个原材料市场及其配套市场,烟花行业同样如此,农产品辐射也仅限于本市及邻近县市。由于在市场开发中没有统一的科学的长远规划,一些企业主的现代物流意识不强,导致现有的一些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经营水平低,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了一种无序竞争的局面。加之醴陵企业个数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不高,物流需求“小而散”,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局面的形成。市场体系不健全、商流不旺、物流需求分散,导致物流市场发展滞后,也使醴陵优越的铁路、公路条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经营水平滞后。调查显示,外地运输公司承运醴陵约80%的货物,导致物流服务市场被分割,税收大量流失。具体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应有的竞争力。醴陵大部分所谓“物流”企业是近几年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资本构成比较单一,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网络化、系统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现已注册的物流企业有47家,但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上的只有2家,个体经营户注册资金大多在3-5万元左右。二是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经营水平不高。目前,醴陵物流业主要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他们仅提供运输和少量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被调查的47家物流企业中,从事运输、配送服务的有22家,占46.8 %,仓储服务的6家,占12.7 %,货运信息服务的27家,占57.4 %,全方位服务的没有一家。三是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由于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造成仓库、车辆等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物流运行成本增加,如吉利烟花公司去年多支付的物流成本超出销售收入的10%,高于企业的纯利润。同时,也使迂回、重复运输大量存在,加剧了城市的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四是市场不规范。由于行业管理不健全,一些个体经营户和外地车队,不仅设施条件简陋,服务水平低下,而且忽视安全生产,无证照经营、违章超载、偷税漏税、压价揽货等不良现象大量存在,生产企业对物流服务质量缺乏信心和信任。特别是个别“地头蛇”独霸一方,坐地为王,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而且严重制约了物流市场的有序竞争。
三、加快醴陵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物流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提升产业的竞争力。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因势利导,创造出一条适合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路子,促进醴陵的经济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更新观念,助其发展。要通过学习培训、参观交流和媒体宣传等形式,提高
全社会对现代物流业的认识,懂得现代物流业是“第三利润源”。真正从思想上把现代物流业作为醴陵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醴陵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济条件已趋成熟。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物流成本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就可以节省成本2000多亿元。醴陵市2008年企业生产总成本超过200亿元,按此计算,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两个多亿。这表明醴陵存在着巨大的物流市场,物流业将成为醴陵陶瓷、花炮等主导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必须要抓住机遇,注重舆论引导,教育和激励广大从业者抢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先机,从思想认识上到行动上都尽快适应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要。
(二)要编好规划,引导发展。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要遵循“开放带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发展思路,按照规划先行、扶持重点、提高起点、突出特色的原则,抓紧制定符合醴陵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统筹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中要明确物流园区、市场的数量、规模、位置及相关要求等,引导社会投资的合理投向;要利用好醴陵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物流设施条件,突出发展陶瓷产品和花炮产品的专业物流;要按照大物流的思路去进行现代物流业的整体规划,全面提高物流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规划要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一经审定,要坚决付诸实施,坚决杜绝有法不依的行为发生,确保醴陵市的现代物流产业在《规划》的引导下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完善基础设施,推进发展。一是健全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火车站扩、改建工程,进一步提升铁路综合运输能力;加快106连接线拓宽工程、省道313线、江源大桥、城区路面改造等工程建设,实现各个方向运输通道畅通;推动铁路“内陆口岸”建设,打造出口大通关平台;尽快落实花炮物流中心立项、选址、招商,助推产业发展。同时,要抓住我国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紧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各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整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金融、税务、海关、商检、交通运输、邮政以及质量技术监督等行业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物流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国际通关的电子化管理,打造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支持、扶持以重点企业为依托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要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发展。一是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的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组织化程度,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二是支持已有相当规模的具备现代物流功能的龙头企业发展物流公司。如陶瓷、花炮行业的龙头企业
可以联合起来,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自身的“网络”社会化,利用品牌优势,组建物流公司,从事第三方物流,使醴陵迅速崛起有品牌、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三是积极扶持新组建的物流企业,政府应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积极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到醴陵落户,提升醴陵整体物流业发展水平。五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限制不合格者进入物流市场,避免恶性竞争。六是改造提升专业市场,增强物流辐射能力。
(五)要优化环境,保障发展。政府现代物流业工作领导小组要抓紧制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为物流业的公平竞争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与宽松的宏观环境;对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的“地头蛇”予以坚决打击和惩治;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推动组建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引导下,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维护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加大专业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适应醴陵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总之,只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就一定能把醴陵的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物流产业也必将为醴陵的经济腾飞增加新的亮点。
醴陵市统计局
2009年8月
第四篇:敬老院调研报告
最美不过夕阳红 —关于三和老年公寓的调研报告
调查人:李铮,邱月
调查方式:访谈,实地考察
调查对象:老年公寓主管,老人及其家人 调查地点:三和老年公寓及其周边环境 调查时间:2013年4月6日
一.前言
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而由于住房、工作、时间、伴侣等原因,到养老院养老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老人们在养老院的生活如何,敬老院的接待能力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三和老年公寓。
二.三和老年公寓简介
三和老年公寓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小街民安小区内,于2006年由东城区北新桥街道办事处投资兴办,委托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经营,是北京市首家政府投资、企业经营、公办民营的新模式老年福利院,接收生活自理的老人入院养老。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三层楼房,现有床位76张。机构名称中的“三和”蕴涵着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企业的意思。机构毗邻东二环路,交通便利,环境幽雅,公寓内各项设施设备健全,适宜养老居住。
收费标准
自理 双人间 1575
半护 双人间 2000
全护 双人间 2650 配套设施/娱乐设施: 健身房、书画室、棋牌室、图书报刊阅览室、综合娱乐活动室 交通路线:
(1)地铁二号线东直门下车即到。
(2)特2、75路、44内、44外、123路、800路到东直门北下车即到。
三.实地考察
2013年4月6日,我们乘坐地铁来到了三和老年公寓。
公寓在小区中,是三层楼房,类似别墅,那天阳光明媚,在经历了几乎一冬的雾霾天气之后,这种天气让人觉得尤其可贵。我们走进院子,看见一个老人在长椅上晒太阳,身边有一个护工。随后与她们交谈起来。然后进入室内,考查环境,与负责人员了解情况,到周边考察环境。通过交谈,我觉得老奶奶在这里生活很好,改变了我先前的认为老人们在养老院一定孤独寂寞的想法。老人在这里生活很满意。
(一)存在优点。老人能有这样的感受,与敬老院工作人员,家人,社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1.敬老院收费合理。经了解,现在这里的收费标准是1825元,地处二环,生活便利,与北京高昂的出租费相比,绝对是福利事业。这与敬老院的经营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公办民营,使得敬老院既履行社会责任,又能加入市场竞争中,实现良性发展。
2.人性化的服务。三餐营养搭配,娱乐设施完备,丰富生活,双人间老人们之间可以互相说话。活动时间规律,有弹性,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地板都做过防滑处理,过道也很方便老人们出入。
3.周边环境配套设施齐全。紧邻敬老院的是派出所办事处和社区医院,这对敬老院老人们的安全有了保障。由于是在小区中,休闲设施较全,天气好时老人们可以出去遛弯,对此老人们普遍比较满意。
4.家人时常来看望。来访登记表上每天有大约10人,节假日时更多一些。能看到自己的家人让老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更加顺心。
(二)发现问题。虽然老人们在比较满意,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养老院已经没有接受能力。现在所有76个床位已经住满,还有想入住很多想入住的老人,但养老院已没有接收能力。
2. 养老院工作人员水平不高。这里的工作人员称自己是服务员,负责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基本不能提供医疗服务。
3. 院外环境较嘈杂。养老院外是小商贩卖水果蔬菜,附近居民也过来买菜,像个小市场。
四.思考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可以说是“未富先老”,养老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家中养老,子女因工作等问题不能常伴身边,就有了“空巢老人”。到敬老院养老,敬老院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城镇和农村养老院发展还不成熟,现在养老院大多接收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那么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晚年该如何度过,诸如此类,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老人们在敬老院不能安享晚年。此外,中国目前有大量“失独家庭”,没有子女的晚年,他们的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通过此次调查与思考,得到一下几点解决措施和建议: 1.完善基本的养老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完善养老的有关法律制度,提高调节社会分配的水平。再者,要加快养老保险立法步伐,使养老保险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以提高制度的稳定性。
2.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的标准。在养老保险方面,要逐步形成一套与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相关的调整体制,也就是说,工资增长了,物价提高了,也要相应的提高社保的待遇,这样才能有养老的经济能力。而且要准备建立相关的最低养老保险金,并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3.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我国的社会养老制度体系有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生活的补充性资金来源,也可以提高其晚年的生活质量。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可以使那些贫困的老人生活有所保障,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等有效的模式利于在有相应条件的地区发展。
4.提高个人参保意识,积极发展商业保险。采取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通过提高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不断提高参保率,并推行激励机制,对多缴费者给予相应较多的养老金。
5.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孝老敬亲成为风尚。
五.结尾
通过此次敬老院调研,了解到了敬老院的一些具体情况,引发了对养老问题的思考,如何让老一代的中国人在幸福中死去,如何让夕阳最美,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付出努力去解决。
六.附录
资料来源: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局网站,中国人口现状
养老信息网,北京市东城区三和老年公寓
第五篇:镇敬老院调研报告
为丰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并不断提高“以文辅政”效能,深入基层,了解民生,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近日,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永城市十八里镇敬老院的基本情况、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启示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十八里镇敬老院位于十八里镇正西约1公里处,十八里镇敬老院建于2006年,2009年市财政拨款260万进行扩建,总占地面积约22678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房屋134间。院内有门卫室、医务室、娱乐室、会议室、读书阅览室、餐厅、食堂、洗浴室、健身康复器和四幢两层坐北朝南橫向排列的花园式小楼,被依次划分为普通生活区、拥军优属区、特殊护理区,用来供身体条件较好、复员退伍军人以及身体不好需要特别护理的五保老人生活居住。2011年,十八里镇敬老院获得河南省文明示范敬老院;2012年获得了国家民政部创先争优活动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十八里镇目前共有195人名老人享受五保待遇,管理服务人员15名,其中,在敬老院生活的老人有130名,平均年龄71岁,年龄最大的95岁。院方管理人员2名,服务人员13名。是一所集居住、生活、健身、医疗于一体的综合性敬老院。
二、具点做法
十八里镇敬老院建院之初,地域偏僻,经费不足,没有管理经验,服务人员极度缺乏,社会上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为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广泛争取社会上的理解、支持、信任和认可,镇敬老院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探索,通过集体管理、民主决策、以副养院等方法措施,走出了一条以副业养院,自给自足的服务民生之路,具体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 建章立制 成立了以主管民政工作的副镇长为组长,镇民政所长、司法所长、派出所长、综治办主任、国土所长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支持协调敬老院的一切事务。在广泛征求供养对象的基础上,制定了院长责任制、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值班制度、保卫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炊事员岗位职责、人员管理规定、食堂管理、财务、卫生、医疗、安全预案、老人亲属、来访人员登记制度、老人外出报告和请假等一系列制度。使敬老院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集体管理 民主决策 提倡、支持、鼓励、积极推动五保老人参加敬老院的各项工作。选择身体健康、有执行能力的老人代表参与选举或者罢免院长;监督院内各项财务开支;定期检查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日常事务管理;院民均可以就院内事务发表意见,表达看法,提出要求。积极参与建设、管理内部事务,积极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出点子想办法。及时在公开栏、明白墙上公示收入、开支情况以及有重大影响的决策计划,广泛征求五保老人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他们的监督和质询。在敬老院内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平等、民主、轻松愉快的生活工作氛围。
3、注重学习强化服务 十八里镇敬老院除两名管理人员外,其余13名服务人员均是从社会上招募来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因此,定期开办学习班,邀请有关专家和医护人员讲解时事政策、法律知识和医疗陪护、饮食搭配常识等内容成为敬老院日常学习的必修课;周二、周五集中全院人员学习时事政治、听取有关道德品质方面的知识讲座。周一、周三、周五所有管理的服务人员抽出2小时时间听心理知识讲座,不断提升为五保老人做好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积极改善入院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把生活费由2012年每人每天7.4元提高到2013年的9.5元每人每天;每人每年发放冬、夏、春秋装三套和每月30元的零用钱;定期购买给老人洗漱用品;定期为老人理发洗澡。饮食方面,根据不同老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做到荤素搭配,对患有疾病的老人,指定专门的服务人员送饭送菜,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危老人设有特护区和专职服务人员进行24小时特别护理。敬老院管理人员更是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每逢传统佳节或者有老人过生日,敬老院都要天专门准备一桌饭菜和特定的日蛋糕等向老人表示祝贺,力争让每位老人都过得称心、舒心。五保老人生活的房间,包括冬天用的被褥,夏天用的凉席、空调、电扇等和各种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年底还将开展为五保老人供暖活动,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敬老院专门为五保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病史,基本情况等,遇到有五保老人住院还指派专人照料。定期走访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并做好帮扶记录。院里专门成立了丧葬小组,具体负责五保老人死后的丧葬事宜,解除五保老人对死后无人过问的担忧。该敬老院自建院以来共安葬32位五保老人,解决了丧葬费用7万余元,从根本上解除了五保老人对身后事的担忧。
4、以副养院 服务民生 由于五保老人多,镇政府每年扶持的6万元资金和上级主管部门为五保老人拨付的生活费用(每人每年3600元),在当前不断走高的物价水平下,除去吃饭、穿衣支出外,敬老院的电费、娱乐、院内设施维护和老人们的医疗和丧葬等费用支出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为了让五保老人吃好、住好、生活愉快、没有后顾之忧,管理服务人员自已动手将生活区后面20多亩闲置土地进行平整后,种上土豆、甘蔗、藕、辣椒、黄瓜、番茄、茄子、空心菜、大蒜、洋葱、韭菜等反季节大棚蔬菜架和红芋等农作物。在后面的小沟旁边,建起板房用来养羊、养猪、养鸭、养鹅,就连房子后面的小河沟里也废地利用,被管理人员用铁丝网圈住用来发展规模养鸡。不仅能保证五保老人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和大力发展养殖业,十八里镇敬老院逐渐摸索出一条“以副养院”服务民生的生存发展之路。目前,敬老院每年养羊100多只,年创效益3万元;养猪82头,年创效益2.8万元;③养鸡3000多只,年创效益8.96万元;院内种植大棚蔬菜,年创效益4.6万元。敬老院还根据农村婚、丧、嫁、娶事情多的特点,购买了礼炮车向外出租,年创效益1.2万元;一年下来,纯副业收入达到20.56万元。利润的40%用于保证服务生产,10%用于服务奖励,其余50%全部用在改善院民的生活上,这种敞开怀抱面向社会极富特色的办院模式极大的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为当前形势下举步维艰的敬老院的生存和管理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5、创新形式 形成合力 十八里镇敬老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与社会的互动,积极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敬老爱老工作,促进敬老院事业健康。在有关单位、部门的支持、协助下,镇里的企业及社会团体(华星粉业、聚鑫置业、友谊建筑公司、卢师傅食品公司、华标水泥厂、十八里镇中学、十八里教会、望堂教会、柘树教会)等,每逢传统节日都前来敬老院帮扶慰问,为老人们送去了爱心和真情。十八里敬老院积极争取社会上的力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表达对老人问题的关注关心,形成合力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十八里镇敬老院在实践中,通过积极探索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极富特色的发展之路,但也存在一系列包括服务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编制以及年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少专业人才 人员年龄偏大 敬老院里现有的13名服务人员最大的将近70岁,最小的也过了30岁的年龄。其中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的占2人,初中学历的有5人,6人的学历是高中。他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过来的,有的是退休后村干部,有的是附近村上的闲散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虽然有工作热情,为老人们服务的愿望也很强烈,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缺少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终将不利于敬老院的长远发展和健康成长,也难以在品质上为老人们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2、人员编制较少 发展后劲不足 上级有关部门为敬老院核准的人员编制远远不能满足为五保老人提供服务工作的需要,也不利于敬老院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经验与对策
十八里镇敬老院面对经费不足、编制及人员缺少等现实困难与问题时,不等不靠不抱怨不伸手,而是立足实际,自力更生,创新形式,通过有限的空间,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出租等副业,充分发掘潜能,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在破解当前敬老院普遍存在的生存与发展难题上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具有鲜明的推广示范意义。
1、政策支持 政府在财力和人员编制上为敬老院的生存、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的同时,应在工商、税务、小额金融贷款发放等方面为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敬老院发展第二产业,千方百计拓宽“以副养院”的路子。
2、提高素质 尽快引进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新型人才,加强对现有聘用人员的综合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改善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向着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向着人才要效益,向着思路要出路,向着观念要发展。
3、形式多样 企业或个人在履行社会义务,表达对老人的关爱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在年节或其它时间到敬老院慰问表示关爱,也可以支持敬老院上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帮助他们强化造血功能。有场地的可以免费或者优惠为老人们活动多提供场所,比方说,卫生医疗组织可以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上门的身体检查,客运和景区可以联手为五保老人提供免费出游活动,电影公司或都剧团登门为老人送艺术进敬老院等等。
4、示范推广 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群成为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是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课题。十八里镇敬老院的做法,不仅对所有地处农村的敬老院有鲜明的示范意义,也对地处城区的敬老院的生存发展起着积极的表率引领作用。通过挖掘自身潜力,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从力所能及的小项目、小服务做起,抓住机会为敬老院的发展和自立拓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