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8创新干部管理方法 提升企业干部能力水平)
*******************集团党委党建工作经验交流: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之际,集团公司党委始终紧跟兵团师党委步伐,严格按照师党委要求,把“规定动作”做到位,特别是在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方面,集团公司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行中,集团公司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积极探索创新选人用人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在选好干部用好干部上的导向和把关作用,进而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突出职位特点,细化选任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党委结合班子建设实际,按照企业现实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研究探索不同岗位对干部素质能力的个性需要,形成了企业主要领导岗位、投资、项目、财务等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细化标准。
(二)坚持严格执行标准,选好配强干部。在按照标准选拔干部中,坚持做到“四个不提拔”,即:在政治素质上严格把关,对大局观念不强、搞好国有企业信心不足、缺乏责任意识的不予提拔使用;在作风形象上让员工说话,开展民意测评,职工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不予提拔任用;在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上,主要由集团公司专项组织委员会进行评审,不符合岗位履职要求的,不予提拔使用;在任 创新干部管理方法
提升企业干部能力水平 职经历上,工作中表现平庸或出现重大失误的,不予提拔使用。
(三)坚持科学运用标准,客观评价干部。集团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制定了《**********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对照干部任用标准,全面辩证地分析干部的工作实绩,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一方面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另一方面对业绩平平、治难无招、员工不认可的干部,采取个人辞职、组织免职等方式退出领导岗位,从而在领导干部队伍中产生了良好反应。
(四)做到科学选人用人。真正做到选好和用好干部,严格坚持程序至关重要。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集团公司党委制定了权属企业领导干部选任办法:
一是完善了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集团公司从最容易出问题的初始提名、干部动议等薄弱环节入手,积极规范了动议环节。动议干部原则上由集团公司党委会议研究批准后,继而进入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考察环节。
二是实行了选拔任用“四公”开。对实行考察人选、考察情况、干部任前、廉政承诺等事项进行公开,使干部选拔任用在员工的监督下运转。在集团公司党委研究讨论干部任用之前,均严格按按照要求向师组织部上报相关材料予以审批。截止目前,2015年共讨论研究了5名干部提拔任用问题。
三是坚持标准在实践中体现。为破解干部的识别、评价和考察这一难题,我们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干部,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段考察识别和评价干部。我们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干部标准,注重从一线、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等重点难点工作中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不断提高党委发现人才、培养干部、知人善任的能力和水平。2010年,集团公司财务实行财务委派制,我们在典当公司委派了财务经理****,他在典当公司充分发挥才干,兢兢业业,一干就是6年,在委派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忠诚企业,认真执行财经纪律,履行职责,是公司成为集团创收大户的“忠诚卫士”。
二、在实践中,集团公司党委突出抓好三个环节:
(一)酝酿人选,坚持充分沟通。在研究确定人选时,根据任职岗位的类型和需要,集团公司党委坚持在会前进行充分沟通,形成了选人用人思想认识上的一致。
(二)考察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在选拔干部上,集团公司党委充分尊重员工的知情权,扩大公开程度和征求意见的范围,坚持进行民意调查,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员工不认可的,不予提拔。
(三)决定干部,坚持集体研究。认真做好会前把关,做到“三不”,即:在干部人选酝酿过程中,党政“一把手”之间、正副书记之间意见不统一不上会研究;在组织考核过程中,群众意见大的不上会研究;对有争议的干部,没搞清楚问题的不上会研究。党委研究决定干部任命时,一方面坚持三分之二以上的党委成员到会才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党委主要领导带头,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研究讨论,坚持集体决策,避免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三、坚持组织配置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不断创新干部选任和管理方式
为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组织配臵与依法选任相统一、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干部选任新方式,积极推进选 人用人工作的创新。
(一)积极推进选人用人观念的创新。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实现了从注重看学历、资历选干部转到全面把握学历、经历、能力等有机联系起来;从面向企业选干部转到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化更大范围选干部;从单一的组织选配转到组织配臵、竞争择优和市场化选聘等多种方式选干部。
(二)积极推进选人方式的创新。始终严格落实规定程序。集团公司党委根据产业升级、做强做大集团的需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选聘方式。2015年4月,我们通过招聘,聘用****为投资发展部副经理,经过三个月试用,7月份正式转为投资发展部经理,***在原单位有丰富的投资运营经验,來集团时间不长,表现出卓越的运营才华,受到师领导的赞许。同年7月,我们在子公司汽车城总经理人选上,大胆选用有魄力、有干劲、有才华的年轻人***,成功组织汽车城盛大开业,实现汽车知名品牌奥特莱斯大卖场等。
(三)加强对市场化选聘干部的考核管理。坚持根据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把日常跟踪考核与年度、聘期考核结合起来,以绩效考核为重点,分门别类、有所侧重地强化对市场化选聘干部的考核管理,并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几年来,集团公司党委坚持做到了对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才进行重奖和提拔,对达不到任职要求的人员及时解聘,从而营造了激励市场化选聘的高级管理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监督机制
加大督查检查力度,推动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是实现民主的 主要路径与保障。
(一)建立干部考察责任制和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谁考察、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在民主推荐、考察、酝酿、任用决定的各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内容,规范责任追究形式。以“一把手”为干部监督重点,综合运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组织函询、诫勉谈话、领导干部报告重大事项等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人事讨论列席旁听制度,在人事任免讨论时,邀请部分非党代表列席党委会议。在监督制度上,不断完善保密、保护和激励机制。
(二)建立考任分离制度。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由党群部负责对所属干部进行考核,并提供被考核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干部任免由人力资源部根据考核情况和班子配备需要,提出任用方案,坚持权力和责任相统一、权责明确,从而形成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三)建立干部工作巡视制度。集团公司党委定期不定期的选派纪检巡视员检查干部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了解和检查选拔任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到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综合表现,加强经常性的监督,为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提供制度保证。建立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制度,通过选任公示、试用期满考察、办理来访来信、走访听取意见、谈心谈话沟通交流等举措,进一步增进党群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面了解,更好地履行对干部选任的民主职责。
(四)建立良好的干部退出制度。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 制度,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实现优进拙退,拓宽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建立职务聘期制度、聘期试用期制度、辞职制度、部分领导职务聘任制、责令辞职、引咎辞职、诫免谈话和免职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并通过转岗、降职等方法,疏通干部正常“能下”的渠道。干部退出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打破论资排辈的官场潜规则。
五、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导向有偏差。个别单位干部工作出现民意失真失实和简单以票取人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埋头苦干、不跑不拉的干部往往得票不高,难以提拔重用,少数工作平平、喜欢拉关系的人反而容易得到提拔重用。二是老好人主义盛行,不敢坚持原则、大胆负责,怕丢选票、怕丢推荐票,不少干部怕批评人得罪人。三是现在相当部分干部比较浮躁,一门心思求升迁,在发展观念上重“显绩”轻“潜绩”。
(二)用人标准和条件把握不准。有些单位执行德才兼备标准片面化,或者重用一些品德上有问题的“能人”,或者重用一些能力素质不高的“老好人”,员工认可度过低。有些单位在领导班子配备上搞简单化,重结构轻功能,在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的选拔上降格以求,甚至破格选任。
(三)选拔渠道不畅通。选人用人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把眼光局限在“圈子”里或“熟悉”的人身上,社会人才与党政人才双向交流渠道不畅通,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选拔条件条条框框比较多,在选用干部时因人而设,人为设臵一些意向性限制条件。
(四)从严管理干部力度不够。在“严”、“小”、“早”上做得还不够,致使一些干部身上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有些小事酿成大事。一些单位对明显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调整态度不坚决,加之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和及时有效的调整方法,致使有些干部出现慵懒散,员工意见很大。
六、建议:
一是要加大选人用人工作宣传力度。主要应从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任用条例等基础性政策的宣传方面入手,让选人用人方面的政策深入人心,避免员工对政策不了解而胡乱猜疑和评价。
二是要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选人用人工作的方式一旦形成了条文方面的东西就很难有创新举措。实际上集团公司在以上的选人用人上就是一个创新之举,率先从年龄上和资历上打破了常规性的要求。如果不打破常规,一些年轻有为或拥有奇才的干部就不能尽早走上领导岗位施展才能,造成对人才的延误或流失。另外,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都应考虑年龄结构的问题,平均年龄偏大或者没有年轻人的领导班子容易思想保守,改革创新的步伐缓慢,影响一个单位的发展。
第二篇:干部能力提升文章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增强干部创新能力 共产党执政是通过各级党政领导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去实现的,各级党政领导党组织和职能部门的干部则是党执政的具体实施者。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们很有必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的创新能力。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增强干部创新能力,是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迫切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前人所没干过的伟大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只会用旧观念、旧理论、老办法,就无法适应新形势,更不可能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只有加强学习,把各级党政领导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形成学习探索的良好空气,使广大干部坚持和善于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才能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把崭新而又伟大的事业推向前进。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坚待执政为民、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执政党的干部,仅有执政为民的主观愿望是不
够的,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认识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知道怎样正确地执政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避免误用权力、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被权力所腐蚀。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党组织和职能部门大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把学习摆在突出的位置,引导广大干部学习科学理论、法规政策、科技文化、业务本领等等,做到德才兼备,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党政领导党组织和职能部门,通过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使广大干部理解和把握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提出新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减少片面性和盲目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须认真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强化学习观念。要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学习与创新的观念,使广大干部懂得,现在是学习和创新的时代,你抛弃了学习与创新,时代就会抛弃你;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雄心壮志,积极大胆地创新,把增知识、长本领、追求德才兼备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其次,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和鼓励创新的机制。要搞好学习培训的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督促检查;倡导学以立德,把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学习的基础工程来抓;学以致用,把增强干部科
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领导和从事市场经济的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防腐防变的能力等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来抓;奖励学习成效突出者、表彰创新有为者;强化学习方面的投入,保障必要的经费,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不能口里讲学习重要,忙起来就丢掉,舍得抽调干部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第三,联系实际,体现个性。创建学习型党组织、造就创新型干部,在不同的党组织、部门和不同的岗位,其任务和要求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三座店信用社
2010年10月17日
第三篇:提升干部培训科学化水平
提升干部培训科学化水平
着眼长远发展,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前瞻性。面对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转型升级的新任务,苏州要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前列,必须通过教育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先进理念的高层次、复合型领导人才梯队。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作出了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赴境外进行中长期学习培训的决策部署。自2008年开始,连续选派了3期共74名县处级及其后备干部赴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一年期的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在美期间,共安排了9门公共管理核心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同时还穿插不少于20次的对当地联邦、州政府的参观交流。针对苏州开放度、外向度较高的特点,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年轻干部进行外语应用能力培训,目前全市已组织举办了4期培训班,320余名年轻干部参加培训并全部通过了国家外专局统一组织的出国(境)备选人员外语水平等级考试。
立足现实需要,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坚持把教育培训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结合起来,着力推进专题化分类培训,努力提升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每年都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确立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向和重点。近年来,先后组织举办了“金融危机与经济形势”、“增强自主创
新能力”、“城市规划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题研修班。培训对象类别化。改变以往按干部级别调训的方式,结合培训专题,突出按干部类别开展培训。在专题研修班上,既有地区和市级机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又有各级职能部门(处室)的负责同志;既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又便于干部在相关领域深入研讨交流,实现学学相长。
拓展培训资源,突出干部教育培训的开放性。党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力改善党校办学条件的同时,用好外部资源,加大境外培训力度。分期分批组织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赴新加坡学习社会管理、社区建设经验;组织组工干部到新加坡考察学习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基层组织建设经验;组织先锋村、示范村的干部到欧洲、日韩、台湾等地学习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经验;组织企业家赴斯坦福大学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发展经验,等等。充分利用三大干部学院的优质资源,组织领导干部到浦东干部学院、井冈山干部学院学习,组织中青班学员到贵州安顺、延安安塞所属的乡镇进行国情体验。充分利用国内著名高校的优质资源,组织干部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专题培训。
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自主性。在坚
持组织调训的同时,积极探索干部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式。从2006年开始在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了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菜单式”选学讲座,每年精选20余个专题,利用周末的时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知名学者作专题报告。采取电子刷卡的方式进行签到考核,要求处级干部每年选学5次、科级干部选学3次,并且与个人考核挂钩。2007年开发开通了“苏州市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站。干部可以通过网络按照自己的时间和兴趣,自主选择学习专题和课程。目前参加学习的科级以上干部达到6447人,上传课件近千门,网站的点击率达到191万次。
第四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陈圣,闫昱,熊泉,雷雳,张建,吴黄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大力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获得他们最先进的东西。因此,只有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形成自主创新雄厚的技术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关键词:企业创新能力;国际地位;知识产权;人才;政策体系;技术
一、引言
研发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在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据上。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拥有大量发明专利,如:IBM公司2000年有2886件发明专利,2001年增至3411件,2002年为3289件。
我国企业2000年全国企业职务发明专利为1061件,2002年为1461件,即在2002年我们全国专利总额只占到IBM一家企业当年专利数的44%。这表明,我们自主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除专利外,我国每年科技成果约有3万项,但只有20%的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而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极少,只有5%。重要的不仅在于成果数和专利数的多少,更要看这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提高一国经济的科技含量。
看到这些我们国家与国际上的差距,那我们应当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最重要资源。其来源有如下三种:
第一,需要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研发实战提高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研发成果才更易于向商品转化。
第二,注重招聘外来人才。这是壮大人才队伍的重要渠道,更是外来经验“为我所用”的捷径。美国在战后20年间引进了外来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人,其中华裔占1/3。硅谷有7000多家高技术公司,其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经营。难怪有人甚至认为: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
当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争夺战国际化、白热化形势的紧迫性,我们必须有力地创造真正能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客观环境,以吸引强国战略所需的有用之才。否则,人才流失要比有形资产流失带来的损失,要严重得多!
第三,企业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形式不只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还要想到这是获得被兼并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成本最低的办法。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过收购休斯电子公司,以及其它很多公司,获得了大量有用人才。
(二);加强企业创新的鼓励措施
对于企业创新的鼓励措施有关国家的政策体系,那么其重点就是如何去完善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
第一,加大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力度。在我国,企业创新的资金几乎完全依靠企业的内部资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小型企业创新经费中政府资金约占3.7%,中型企业为3.4%,大型企业为3.2%。
以上数据很明显的说明了国内企业创新的难度之大,严重缺乏政府有关政策体系的支持。第二,人才政策。在影响企业创新的诸多因数中,人才排在第一位,包括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素质人才。那么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虽然有把创新做为重点,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过落实。就我们国家的学生而言,几乎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各种考勤制度中也几乎看不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要求。
加大企业中对人才的奖励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中股权激励最重要,其次是盈利提成,再次是提拔和一次性奖励。也有企业认为收入水平和事业发展是吸引和保留人才的主要因素。但目前企业采取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是增加固定收入和奖金(或提成)。
第三,对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降低对企业专利保护的税收,鼓励企业对公司专利的申请保护。
(三);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是企业增强发展能力、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企业面临全面竞争的发展环境,出现了利润率平均化和下降趋势,分化、调整、改组加剧,大型化、规模化和小型化、专业化竞相发展,不少企业进入“二次创业”或“再次创业”的新阶段。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关系进入新的调整适应期,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从适应温饱型消费向满足小康型多层次、多元化、富于变化、选择性强的需求转变;生产与投资的关系从适应粗放型数量扩张向集约型增长和技术设备大规模更新的需求转变;产业结构变动率大大提高,工业
化开始进入高加工度产业主导阶段,新兴服务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将有一个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调整适应期,各个产业部门和企业都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新挑战,急需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的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所有这些表明,企业要适应新的环境,赢得市场竞争,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构筑和保持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优势。
技术创新是具有特定含义的经济发展观,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引进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不能把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或单纯的技术活动,而要正确把握技术开发、工程化、商业化应用和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创新活动全过程。正因为如此,技术创新是实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是各类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本前提。就工业企业来说,产品的竞争力,包括性能、质量、成本、价格、服务、交货期等,核心是技术创新。因为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断的更新换代、适应需求变化以及创造新的市场,都有赖于技术创新。由此可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仅要靠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而且也是目前有些处于困难的传统产业的振兴之路。无论国内国外,都不乏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实现以质取胜的成功事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大致有两条:一是自主创新;二是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开发,实现二次创新。从浙江乃至全国企业的现实条件来看,主要途径应是引进再创新。即使是国外大企业,由于一个企业的技术不可能都居于领先地位,往往也采取先购买其它公司的专长技术,进而再创新的策略。企业创新活动的具体形式,因企业而不同,如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等。近年来温州民营企业中出现的“组合创新”,也是一种好形式。这种形式是以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为主,从获取信息、选择产品着手,寻求技术源,把技术、资金和生产条件组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完成创新过程,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
企业技术创新要解决好能力和动力两方面的问题,既要有资金、技术等投入的能力,有创新的人才;更要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内部组织和管理制度、用人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等。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有利的体制、政策和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建立有利于创业投资的融资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施必要的政策优惠,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中某些不利于人的潜能发挥的价值标准和落后习俗,形成鼓励创造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加强企业创新的动力
动力制导系统包括:制度推力、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企业家创新意识与精神、企业生存压力、市场需求。
两个动力
动力一:业务与技术融合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正成为创新的首要途径。80%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至关重要,但只有51%的企业认为他们成功地把技术融合于广泛的领域。很多企业仍然在为有效地实现技术与业务的融合而绞尽脑汁。这一融合差距(29%)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全球广泛存在的(34%)。
如前面提到的,许多中国企业实施了ERP等系统,并提高了运营效率。但IBM研究表明,中国企业并未充分发挥ERP的优势。人们大都把ERP定位为IT项目,却对业务方面的需求关
注不足。因此,技术系统与业务战略、业务模式之间缺乏联系,成为中国企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难以缩小融合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具备必要技能的人才。一家中国家具零售企业试图开展在线销售活动,但很快就遇到了困难:我们的能力不够。我们有零售业务专家,也有一些懂信息技术的人,但我们找不到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来实施这个项目。动力二:由内而外的协作
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有效的创新必须走出企业的研发部门,向业务伙伴、客户甚至整个产业生态链延伸。中外企业CEO们对协作重要性的看法主要有两点:首先,内部协作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其次,外部协作意义重大,创新思维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外部,当然其意义远不止如此。
无论何种情况,凡是两家或多家企业通力合作达到共赢的做法都被称为协作。而且,协作的领域也不仅限于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实际上,中国的CEO们不仅重视外部协作,还把企业内部跨部门、跨职能的协作视作创新动力。国有企业对此感触尤深,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所有制结构时,内部的协作尤其重要,很多企业在积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加强内部协作,实现全公司更有效的运营。
创新在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企业的创新能里是一个企业运行的核心问题。提升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在提高我国处于国际上的地位,落实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第五篇:关于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和水平的
关于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和水平的
调研报告
海南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郭晨光
(2009年8月)
为有效提升我区纪检监察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准确把握纪检监察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紧紧围绕“如何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保障科学发展观政策落实”等问题,积极到有关部门进行调研,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座谈,当前纪检监察干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素质偏低,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不高,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纪检监察干部缺乏应有的能力和素质。新形势给纪检监察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素质偏低,专业知识贫乏,调研能力薄弱,懂法律、懂业务,能独立、规范、全面地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的骨干较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
二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责任意识不强。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监督检查难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得过且过、当老好人的思想仍然存在,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对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是缺乏敢于监督的胆识和勇气。纪检监察机关受同级党委、政府和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人员提升、经费核拨等均受制于本地党委、政府,致使纪检干部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善于监督的监督软化问题,同时缺乏监督勇气和锐气。
四是纪检监察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存有惰性思想,缺乏创新动力,不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思路不宽,习惯于传统思维,工作墨守成规、方式方法简单呆板,开展工作难以达到良好效果。
五是缺乏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对敏感问题前瞻性分析的能力薄弱,对复杂局面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不强,对形势发展、政策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
二、提升纪检监察干部能力和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学习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
纪检监察工作理论是一套严密、完整的体系,不是靠我们平常工作中了解到的只言片语所能完全掌握的,只有深入学习,才能在理论上有高度、在工作上有深度。这就需要每一位纪检监察干部通过加强两个方面的学习,逐步把自己培养、锻炼成政策理论水平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过硬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纪检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导纪检监察工作的能力。二是要在认真学习好纪检监察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同时,还要从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能职责、地位、作用、任务、工作性质入手,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从更深层次、更高角度、更宽领域来分析、研究行业纠风、源头治理、执法监察、案件检查、案件审理、纪检信访等规律性的问题,积极探索纪检监察工作新思路,努力创新工作手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进而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推进纪检监察各项工作。纪检监察干部要学会恰当地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做到在实践中去理解、去运用、去升华,这就需要我们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认真抓好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在进一步完善好、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前提下,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力求在工作机制上求突破、在工作方式上求创新。二要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要在深入研究新时期违纪违规案件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访举报案源主渠道的作用,结合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纠风等工作,促使案源线索的增加,达到拓宽办案思路、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的效果。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行政环境整治工作。围绕“保证政令畅通,维护行政纪律,促进廉政建设,改善行政服务,提高工作效能”这五个方面的要求,积极开展廉政监察、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促进各行各业廉政勤政、依法行政。要督促协调各业务科室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纪检监察各项工作任务的进一步落实。
在学习过程中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把自觉学习当成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不断充实新知识、更新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彻底消除“学不学一个样,差不多就行”的消极认识。要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和深化纪检监察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贡献。
(二)提高四种能力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保证
纪检监察工作是执行党纪政纪,保证行政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纪检监察干部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纪检监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影响到纪检监察作用的发挥,因此,纪检监察干部要履行好《党章》和《行政监察法》所赋予的职责任务,必须要注意提高四种能力。
一是要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服务大局,就是要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工作大局和战略目标来开展工作。纪检监察干部必须从这个大局出发,始终把纪检监察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去把握、去运筹、去开展,不断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真正做到纪检监察工作协助有方,惩防有序,监督有力,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供保障。
二要提高履行监督职责的能力。纪检监察干部要善于发现腐败的部位和环节,紧紧围绕行政服务、财务管理、行政审批和干部人事等敏感环节,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善于从基层的工作实践中分析判断形势,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研究对策,提出有效的防范办法;善于从社会上查办的大案要案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中挖掘教育内容,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和警示;善于进行调查研究,着眼于改革发展稳定和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探索反腐倡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地研究新情况,采取新举措,探索新途径,总结新经验。
三要提高依法执纪的能力。提高依纪依法办事的能力,是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合法权利、维护纪检机关形象的重要保证。要牢固树立严格依法执纪、依法办案的观念,认真执行各项工作制度,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坚决摒弃重结果,轻程序的观念和做法;要健全查办案件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加强纪检监察机关的内部管理和纪律约束,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廉洁自律、遵规守纪的意识,为依法依纪办案打下坚实基础;要正确运用政策和策略,既注意从群众信访举报中发现案件线索,认真查清群众反映的违纪问题,同时又坚持深入调查、实事求是、分清责任,及时澄清反映不实的问题,支持和保护纪检监察干部履行监督职责。
四要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长期的反腐败斗争工作实践,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也是纪检监察干部实施组织协调的可靠保证。为此,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协助党委通盘谋划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任务,针对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和对策;要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分工意见的落实,积极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督促它们按照各自的职能开展工作,配合搞好纪委分工的其它工作;要注意调查研究,不断探索具体的规定和制度,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形成互补机制,增强组织协调的实际效果。
总之,纪检监察干部只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按照上级有关纪检监察工作的各项要求,围绕各项业务工作,努力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升各种工作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就能更好地履行纪检监察工作职责,切实提高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