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时间:2019-05-14 15: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一篇: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经棚街道党工委紧紧抓住整合资源和强化服务这个重点,统筹服务力量,夯实服务基础,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有力提升了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构建社区区域党建新格局,为社区党建提供组织保障

1、构建网络,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原则,在社区建立党委(总支),在楼院成立党支部,在单元门洞设立党小组,形成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四级党建工作网络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如:针对辖区离退休党员较多,各社区对楼院党员进行详细排查,结合党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合理设置楼院党支部37个。各楼院党支部以单元小组为单位成立邻里互助网络,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体系,营造了互相关心、相互帮助的温馨居住环境,同时广泛征集居民需求信息,并根据居民需要,制作爱心“一对一”服务联系卡。协调社区和共建单位,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为居民解决难事158件,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并积极开展“公民道德进楼道、健康知识进家庭”活动,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进居民区宣讲40余次,引导居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理念。

2、健全机制,推进共驻共建工作。今年经棚街道5个社区分别与共建单位成立了区域党委,共建单位同社区签定了《共驻共建双向承诺协议书》,建立起街道、社区党组织

与驻区单位党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工作机制。一是党建工作联创。以健全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格局为目标,充分整合社区辖区内党建资源,完善联建共建协调机制,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发挥作用机制,落实“党员承诺制”,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325名在职党员采用“多帮一、一帮一”的方式,与辖区52户困难户结成了帮扶队子,为贫困党员居民送去慰问金11400元。二是社区“五化”联抓。以社区环境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目标,驻社区单位积极协助社区协调相关单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对老旧、破损设施的更新改造。今年各共建单位为社区投入建设资金10.2万元,城管局为园林路社区门前铺上砂石路,为解放路社区门前进行了硬化。三是文体活动联促。发挥驻社区单位优势并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挖掘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内的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的文体联谊活动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各社区与共建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节,倡导文明健康的社区新风尚。四是公益事业联办。由社区牵头,驻社区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帮困助学、扶贫救弱、便民服务等活动,向弱势群体和困难居民献爱心。今年共建单位慰问贫困党员和救助贫困大学生4.02万元。138名单位职工与43户困难居民结成帮扶对子。

二、提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创先争优。经棚

街道围绕年初制定的“强基础,创特色,争先进”的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有力推进了计划生育、民政、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形成了街道机关、社区、居民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抓好各项工作的新局面。计生工作今年通过抓排查,进一步夯实了计生工作基础,规范了流动人口管理程序,加强对流动人口实行台帐管理的力度,开展了全员人口信息录入工作,消灭了计生网络死角。民政工作以居民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居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共扶贫帮助困难户12户,为居民办实事112件,救助残疾人26人,帮扶效果明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劳动就业方面街道共新增就业43人,安排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人,安排困难对象再就业67人。及时向社区传输劳动力供求信息860余条,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65个。

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创先争优。街道始终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动力,做到服务群众活动多样化,不断创新服务格局。成功做到了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转变。各社区以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大厅、OA移动信息平台、救助工作中心、博爱服务站、文体活动站、远程教育站点、综合活动室等为依托,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开展政策咨询、司法援助、就业指导、社会救助、技能培训、家政服务、中介服务等便民服务。同时注重社会管理,突出社区为民服务功能,探索“居家养老”的社会模式,建立起“经棚路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室”,为98名老人并开通“一

键通”寻呼服务系统。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各社区公开了承诺服务事项和服务电话,开通了24小时服务电话,设置民情信箱5个、为45名年老体弱老党员、139名社区居民进行了义诊、为85名65岁以上的老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健康检查,为26名行动不便老人上门义务理发。通过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并牵手中介所为42名居民介绍了职业,使他们实现了再就业。开展社区党员“零距离服务”活动,成立扶贫助困志愿者队伍、义务巡逻队、党员志愿者队伍、低保志愿者队伍等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30余支,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240件。

与拓宽民情相结合,在了解居民所需所盼中创先争优 社区党组织采用了入户走访、记录民情日记、网络和电话意见征求等多种方式采集民情、倾听民声,目前共采集民情信息120余条。5月25日-28日各社区党组织召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暨社情民意恳谈会,共收集共5类26条建议,内容涉及卫生、文体活动、党员服务与管理等。各社区党委(总支)通过建立民情台账,对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分类整理,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新社区管理,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在学习方法上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理论与深入调研相结合、专题教育与参观学习相结合。严格学习、交流、考评制度,要求每人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30天、每月学习不少于2天、每周学习不少于5小时;每半年进行一

次学习交流,每年进行一次学习总结。将干部的学习情况纳入个人年末考评的范围内。

二是办社区讲堂,搭建学习的平台。一方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利用每周五重点日开展轮流讲课、主题交流、网络自学等活动,培养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社区“三型”(知识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聘请相关专业人士为学堂教员,定期开展面向全体居民的法律常识、卫生保健、家庭教育等知识讲座,力争把学堂办成居民学知识、增见识、强意识的课堂。

三是加强街道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街道党工委加强责任制度落实,建章立制,切实把工作人员的履职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街道建立健全班子中心组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机关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和请销假制度、干部职工岗位目标考核制度、工作安排、请示汇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和程序,提高机关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强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根据2011年街道工作实际,对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划,制定了具体目标,使各项工作目标和责任落实到位。

四、加强特色社区创建工作,提升社区能力和水平街道党工委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品牌创建意识,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抓亮点,比特色,形成了“一居一品”的服务模式。园林路社区打造“党建型”社区。探索“1+3+X”型党组织设置模式,以党建为龙头,促进服

务发展。经棚路社区打造“文体型”社区。开展“五联五建”活动,通过秧歌队,夕阳红合唱团等组织活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解放路社区创建“服务型”社区。开展亲情、关爱、快捷、中介、保安五式服务,针对居民服务需求,社区党委推行党员服务项目岗位化,统一设立扶贫解困救助岗、法律法规咨询岗等6个服务岗位。新村社区创建“环保型”社区。辖区内小区规划有序,建有绿地、健身器材等。尤其是政府广场和体育广场,集休闲、娱乐、晨练于一体,为居民带来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生活环境。北街社区创建“平安型”社区。建立和完善社区调解、普法、流动人口管理、帮教、巡逻等“五位一体”的维稳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专兼职工作人员达到200多人。

第二篇:创新社区服务 提高和谐水平

创新社区服务 提高和谐水平

红光社区位于樊城区大庆东路与丹江路结合部,地处繁华闹市中心,总面积1.5平方公里。辖区企事业单位及家属院共24个,辖区人口4795户11613人。社区党委下设9个支部,党员251人。近年来,近年来,红光社区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线,牢固树立“把服务做成文化”的工作理念,以“站点建设规范化、社区管理精细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社区自治民主化”为目标,不断加大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治安良好、人际和谐、和谐向上的新型社区逐步形成。社区先后被授予“ 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国计生协会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湖北省充分就业社区”、“2005-2007湖北省文明社区”、“2010湖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北省第一批廉政文化进社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社区党委书记孟建玲同志2010年被湖北省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同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区建设先进个人。

一、社区开展工作情况

(一)强化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优美便利办事和服务环境,社区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一是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一栋1200多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并设立了高标准的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民情维权及议事厅、市民学校、医疗保障站,配备了社区电教室、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警务室等,并做好规章制度、办公桌椅、资料档案、服务手册、社区标识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地解决了社区阵地建设薄弱的问题,得到了社区居民群众的好评。二是抓好服务窗口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质量,拓宽社区服务渠道,我们构建了治安、教育、卫生、医疗保健、医疗救助、弱势群体帮扶、文化、计生、物业、家政等社区服务体系,着力打造“15分钟社区服务圈”。2010年社区在原来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成立了社区公共服务站,设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口计生与卫生、城市管理、民政救助、劳动保障、社区事务等六大类窗口,并将社区工作分为六大类80项服务项目。开通社区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电话,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470余人(次),办实事48件。三是倡导“服务是文化”的理念。为了更加突出服务这一主题,团结和带领社区群众,齐心协力,整体联动,共建美好和谐社区大家园,一次性投入10余万元,按照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原则,用一个色调、一个风格重新更新了社区党建、政务公开、城管、计生、综治等宣传牌,改造了服务大厅和多功能会议室,安装了电子显示屏,“把服务做成文化,把温暖送给大家”、“ 天天是我们的服务时间,处处是我们的服务地点,人人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等社区服务理念和格言张贴上墙,努力营造良好的、浓厚的服务文化氛围,让居民群众时时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处处享受到社区周到的服务。四是抓好社区“便民超市”建设。一方面以扶助社区困难家庭、老弱病残弱势群体为目的,采取社会捐赠、慈善机构捐赠相结合的方式,筹措“爱心”物资,以灵活的服务时间方便了困难弱势群众。截止目前,“红光爱心超市”共接受社会捐赠价值20000余元的物质,免费为困难群众发放了价值15000余元的粮油等生活必需品,解决了困难弱势群众的日常生活困难。另一方面在超市内设有日光灯、手钳等应急物品,以便于居民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临时向便民服务超市借用。

(二)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2010年,我们依托公共服务站实现了“上与政府部门业务对口、职能对接;下与社区居民服务对口、需求对接;中间与辖区单位共建对口、管理对接”的基本目标,社区坚持“三定三通”管理模式,切实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站规范化建设。一是定岗位责任,实现服务直通。社区在“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和力量,合理设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卫生、劳动就业和医疗保障、民政和社会福利、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管理、综合公共服务管理等六大公共服务窗口,实现一岗一责或一岗多责。二是定工作流程,实现民情直通。通过社区服务大厅、社区网站、社区警务信息网、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使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事项、服务程序一目了然,采取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受理、限时办结、定期回访的办法,实现了居民“只进一个门,办成所有事”。三是定奖惩措施,实现评价直通。根据《社区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考核办法》,社区把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的报酬拿出一部分作为浮动部分,通过服务对象评价、网络评价、抽样评价等形式,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测评、考核,兑现奖惩。社区公共服务站建立以来,居民普遍感受到社区服务更加便利,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对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着眼于社区事务的精细化治理,社区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着力打造互通共融的社区管理网和综治网。一是推行“片网结合”,科学划分网格。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依托居民小区、巷道和居民数、单元数、社区面积等实际情况,将社区划分为四大责任片区13个网格,按照4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整合社区事务进网格、物业管理进网格,实现了管理全覆盖。二是依托“两实信息”,创新管理方式。充分利用“两实”信息终端平台,制作社区网格化管理平面图和立体图,直观反映网格、单位、楼栋、党组织、党员、居民以及物业管理机构、志愿者服务队、治安巡逻队分布状况。对党组织和党员、计划生育、户籍管理、民政优抚、劳动就业等信息,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实行“一格三员”,配强管理队伍。每个网格安排一名政策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管理员;每个楼栋或庭院推选一名楼栋长,由楼栋长、志愿者和物业管理员等共同担任信息员;社区包片干部担任指导员,“三员”共同治理网格内的社区事务。四是整合网格资源,强化综合治理。着眼于民情掌握准、化解矛盾快,在社区开通了民情直达车,设立“说事室”,建立了“要上访找书记,有困难找党员”制度,做到接待热情、处置及时、处理公正、反馈迅速,确保居民说事必果。在4个片区,每个片区选聘1名治安巡逻员,及时把重大事项上报驻社区民警,并力所能及的做好思想工作,调处矛盾纠纷。在13个网格中,每名网格管理员负责逐户建立民情档案,并协同社区干部和网格信息员扎实做好群众工作,承担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职责,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三)强化个性化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的整体文明

社区服务对象涵盖广泛,为了提高社区服务的满意度,我们着眼于不同群体不同的生活需求,强化工作创新,有针对性地推行个性化、特色化服务,社区居民享受满意服务的过程中,对社区的归宿感和认同感明显增强。

关爱困难弱势群体,构建社区保障服务体系。为了更好的解决困难弱势群体的各种困难,社区成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通过低保救助、就业培训、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开展服务。对暂住人口子女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及时与辖区单位联系,方便其子女就近就地入学,解决其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其享受到社区居民的同等待遇,做社区的主人。对下岗妇女就业难问题,在市、区妇联的支持下,成立了好姐妹家政服务站,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咨询、岗位中介、劳务输出等服务,主动搭建下岗失业妇女培训转移平台,促进妇女再就业。家政服务站开业来,已培训襄樊市、区下岗失业妇女850人次,推荐上岗520人次,其中有150人次被成功推荐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为了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社区针对辖区青少年玩无场所,学无地方的情况,专门建立了8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每个星期接待青少年30余人次;请专家对3名心理不健康的儿童进行了心理矫正。

关心老年人生活,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进一步帮助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社区率先在全市开展了居家养老试点工作,采取政府和个人购买服务、志愿者参与等多种形式为老年人提供以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入户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为13位“低保独居老人”提供了洗衣、陪聊等服务;为73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经常性提供健身、棋牌等服务。

二、社区建设发展方向及打算(一)文明指数进一步提高

为了使社区文明指数进一步提高,社区要发挥社区特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使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加,真正形成“居于社区,奉献社区”的氛围。

邻里文化深入开展。结合社区邻里节开展,增强居民的家园建设意识,使居民的互帮互助意识蔚然成风。

社区文化深入开展。采取政府搭台、居民唱戏的办法,组织社区艺术团利用重大节日、庆典开展文艺汇演、知识抢答、自编自演《三句半》、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陶冶居民情操,融洽社区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1、红光现有人口4795户11613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790人,80岁以上的老人67人,重点优抚老人9人,低保老人69人,低保独居老人26人。为了使老年群体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社区应加大居家养老服务站及养老中心建设,为辖区内老年群体提供养老及日间照料工作。

2、社区现在残疾人63名,其中已有44名纳入低保管理。进一步解决残疾人及家庭困难,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社区加大阳光家园计划的实施,使辖区内残疾人能享受到日间照料、读书看报、文化娱乐、助餐、康复训练、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

3、加大未年人教育,关爱青少年成长。社区将建立由社区、学校、家庭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社区内建立青少年之家,使社区内青少年玩有场所、学有地方。并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定期聘请专家进入社区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加强青春期心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形成;社区设立心理辅导室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对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服务。

4、目前全社区登记下岗人员2670人,社区将加大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消除零就业家庭,解决下岗职工家庭困难。更好服务辖区非公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向非公经济组织推荐下岗职工。

(三)民主参与决策权进一步提高

社区居民有对社区各项工作、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社区将进一步利用“民主议事会”、“居民议事会”,了解居民群众所需、所求,倾听居民对社区发展、公共事业等相关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设,及时掌握社区民意,并建立居委会辖区各层次的社区服务评议小组,利用“荐言会”、“恳谈会”、“测评会”等形式,让社区居民直接参与评议本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并以此作为社区服务工作改进和提高的依据。

第三篇: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在2011年11月的《人民论坛》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总结介绍广州以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经验。本报特予转载,以飨读者。

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更好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201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州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0748.28亿元,增长13.2%,连续22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2010年在广州居住的总人口已超过15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06.14万人,流动人口712万人。特别是随着城市社会转型和基层社会结构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对社会服务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单元。如何使“社会人”变成“社区人”,让他们回归社区、融入社区,不仅在社区里生活居住,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以社区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近年来广州坚持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从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革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入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构建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新格局,努力使街道社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市民享受品质生活的“幸福港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坚持制度先行,构筑健全的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

构建健全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政策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关键。2008年5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明确要求广州等市在社会管理方面有选择地先行先试。为此,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派出队伍分批到香港、新加坡学习考察社会管理服务特别是社区管理服务的经验做法,制定出台《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明确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方法途径。先后制定实施《关于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及5个配套文件,确保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扎实有序推进。2011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准确把握社区服务管理的核心内涵,切实转变社区服务管理观念,在深入总结近年来社区服务管理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社区服务管理有益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创新力度,出台了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1+3”政策体系,在机构设置、体制改革、财政支持、硬件设施、人才激励、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政策设计,构建起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政策体系,为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在加强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的意见》,进一步理顺外来人口较多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权责,建立完善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完善特大镇、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参与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以制度创新夯实城乡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在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也是推进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分散、条块分割、权责脱节,重管理、轻服务甚至以管理代服务的问题十分突出,必须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坚决破除阻碍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此,结合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在全市14个街道开展整合街道机构和聘用人员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要求,全面推进街道社区“一队三中心” 建设(街道综合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落实街道对社区管理服务人员的统一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配权,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多头指挥、资源分散、效能低下等问题,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在全市20个街道开展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共投入8000万元,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委托项目管理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综合服务,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的跨专业团队,提供以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为核心的各类专业、优质的社会服务。目前,已经开业的16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其中萝岗区联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12大项110多个服务项目,运行仅半年,接受服务的群众已超过2.5万人次。结合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在14个整合机构和人员改革试点的街道同步推进社区居委会改革,按照“三个70%”的目标,推行社区“直选”,完善居委会考核机制,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坚持政府主导,构建全面覆盖、功能完善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公益性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本质属性。构建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近年来,广州市每年本级财政投入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资金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0%以上,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住房等热点难点问题,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2010年广州首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行列”,在2011年全国30个大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评比中排名第一。

深入推进街道“五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社区环境整治小工程计划,不断改善提升街道、社区环境水平和服务条件。目前,全市已建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16个、文化活动中心204个、体育休闲公园828个、卫生服务中心178个、视频监控系统334个。同时,加快形成以一站(政务服务中心)、一台(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一库(社区服务管理对象信息库)、一网(四级信息网络)、一页(市民服务信息网页)、一卡(市民社保卡)为核心的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管理综合服务体系,让市民群众办事就在家门口,“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利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加大农村镇村公共服务投入倾斜力度,市本级重点扶持新增153个试点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两规”(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三清”(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四有”(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五通”(通路、通电、通电话、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建设成效凸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加快北部山区发展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重大举措,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一区带一镇”、“名企帮名镇”、“百企助百村”对口帮扶战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到2012年,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扶持山区镇专项资金将提高到每镇每年1500万元,大力推进农村路灯建设“光亮工程”和农村泥砖房改造“安居工程”,全面提高北部山区贫困镇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

坚持多元共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主力军作用

以街道社区为突破口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必须厘清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三者的定位和职能,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社会组织是主力。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主力,在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推动政府、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分工协作、良性互动,把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落到实处。拓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服务项目和范围逐年增多,2008年设置服务项目11个,2009年为33个,2010年设置项目34个,服务范围涉及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残障康复、社区矫正、戒毒康复服务、劳动就业、社区自治等领域。增加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投入,2011年市、区(县级市)财政用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投入高达7635万元,相当于前3年投入总和的一倍多。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管理。2008年以前,全市仅有7个社工机构,现在发展到47个,有14个社会组织正入驻孵化基地,通过职业资格考试的社工有2103人。截至2011年6月底,全市登记注册各类社会组织4202家,其中社团类143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763个。

坚持社区自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社区民主自治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方向,不仅要广泛宣传培养社区成员的自治意识,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自治制度,更要注重各阶层、各群体的融合发展,吸引社区成员广泛参与到社区民主自治的活动中,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广州是流动人口大市,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与户籍人口比例接近1:1。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在镇、村高密度集聚,如增城市的新塘镇、花都区的狮岭镇聚集了上万家甚至数万家企业、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外来务工人员,远远超过当地户籍人员。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诉求的变化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种劳资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凸显。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有序融入城市发展,与本地人和谐相处,共享城市发展成果,既是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

深入推进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发展全局。作为一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政治任务,全方位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积极推动其融入广州、扎根社区。切实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流动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按照在穗居住外国人和流动人口100%登记管理的要求,健全市、区(县级市)、街(镇)、居(村)四级工作网络,健全流动人员信息登记采集制度和出租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工作,在流动人员超过2000人的社区、厂企设立流动人员管理服务站。进一步强化对流动人员的服务,制定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可以申请入户广州。积极解决流动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建立来穗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医疗帮扶服务,将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在广州市就读的外地户籍大中专学生纳入救助范围。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率先暂停收取流动人口个人治安联防费,选拔优秀农民工进入广州公务员系统和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活动,努力帮助6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更好融入城市发展,共建共享幸福广州。

坚持系统推进,形成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强大合力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必须坚持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推进,整合全市资源共同支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强化干部提拔任用激励作用,制定实施《关于加强街(镇)党委书记职级配备的意见》,创新对街道社区管理服务考核激励机制,突出街道社区居民群众测评的考核权重,对于长期在基层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街道党政一把手,可以在选拔任用、交流轮岗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形成让基层干部安心、热心、尽心扎根基层、服务居民的激励机制和干事氛围。

深化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出台实施《关于推进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坚持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夯实基层,重点在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城市管理方面推动事权下放,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力量,构建协同合作机制,完善市、区(县级市)、街道(镇)、社区(村)四级政务管理服务网络,确保部门之间、部门与社区之间、各网络服务平台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连接畅顺。建立健全街道党工委、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社区居民沟通联络机制,将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引入社区,扩大基层群众参与程度。广泛发动居住生活在社区的党员、团员、公职人员、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系社区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爱我广州、服务社区、共建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原载《人民论坛》2011年11月

第四篇: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加强社区建设

提升社区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的社区,正逐渐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处、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资源的承载体,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基础作用正日益突现。

市委张书记到项里街道果园社区调研社区建设工作。按照张书记强调的“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真正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生活方便、舒适的居民家园”的具体要求。街道就如何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进行了调查与思考。

一、街道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1、社区人口情况。街道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比其它3个街道总面积还要多),辖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97个居民小组(片),14401户,65454人,社会人口近10万人,是一个集老城区和郊区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

2、社区“两房”情况。街道10个居委会和1个果树试验场,平均每个社区活动用房只有120平米,其中项里、南关和果园社区有自己活动用房,其余社区均是租或者借用的活动用房。

3、社区经济情况。居委会无经济增长点,无收入来源,集体经济无收入,而社会事业支出却很大,一些居委会连工资发不出,影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辖区内项里、南关两个居委会实际情况为例:

项里社区面积3.8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43万人,三个居民小组,十

二个片,辖区单位41个,规模小区3个,宿迁学院、人民医院、真如禅寺等单位均坐落在此。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28人,每年用于现有工作人员及内退内养人员工资支出60余万元,保险28万余元,围绕市、区、街道重点工作如招商引资、环境卫生、绿地建设和扶贫济困等支出50余万元,合计全年支出在150万元左右。居级财源收入主要来源于门面房的收入,每年约40万元。居委会现有财产:楚街门面房一套500平方米,新南菜市门面房五间,投资宿迁学院社会办学150余万元,宿城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借款200万元,合计650万元,居委会面临中心城市不断建设,原赖以生存的门面房越来越少,居级收支矛盾不断突出。

南关社区收入情况:集体收入约50万元,1、房租收入:08年之前每年的房租收入不足10万元,后先后在宿中东门和卫生路北侧建了40余间临时简易门面房,使房租收入达到近30万元;

2、黄河滩建材厂租金收入每年1.5万元,08年8月签订已收了3年;

3、借款利息收入,居委会借给开发区(南区)现金尚有123万没有偿还,每年结息在11万余元,今年尚未结算;

4、其它收入:包括上级拨款、自筹及卫生费收入等10万左右;

5、另幸福家园物业公司基本做到收支平衡,每年约收入22万元,但居委会分流了8名居组人员(居在职工作人员),减轻了居级负担。支出情况:每年共75万元,工资30万元、保险20万元、奖金、福利10万元、公用支出5万元、建设支出5万元、其它支出5万元。居级财产情况:

1、黄河滩建材厂尚有10余亩土地(已被征用、钱已付),场区内还有房屋100余平方米,现对外出租;

2、附小北侧尚有6间门面房(系永久性建筑),每年均有固定收入;

3、其它均为临时性建筑,包括现有的临时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

二、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

1、社区管理无办公用房。现在实际工作中把居委会当成是政府的延伸,造成了社区居委会“准行政组织”的地位和运作机制,居委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层、落实层,加上街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功能逐步增多,摆在面前的困难首先是居委会社区办公用房严重的紧缺。

2、社区管理“职能错位”。政府在交办任务时,城市管理权限在城管职能部门,社区无管理权力,形成权力在上、责任在下,收费在上、管理在下的被动局面,造成了事实上的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功能错位现象。

3、社区服务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职能部门对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参与程度不够,作用发挥不够,没有真正形成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分工明确,运转灵活的运行机制。二是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由于宣传力度不大,加上社区工作滞后于居民的期望值,造成了一些居民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三是有的辖区单位“属地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按照社区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本单位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向辖区成员开放,对社区工作支持不够、配合不够、参与不够。

4、社区责任主体不明。由于“属地管理”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运转,造成封闭式居民小区的计划生育、平安创建和党的政策宣传等各项管理工作游离于社区之外,而社区又承担了很多做不了也做不好的事务性工作。一些职能部门,一方面把自己不好做的工作推向社区,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却迟迟不予解决。有些职能部门强调“工作进

社区”,没有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把工作任务推给社区,牌子、制度、检查进了社区,而经费、人员、指导、服务不到社区,造成了社区工作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会议多、居民牢骚意见多,而社区工作者自己支配工作时间少、走街串户了解民情少、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少。

5、社区无财政经费收入。社区建设本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但是由于社区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仅靠收一些垃圾处理费来保开门、保吃饭,无法摆脱“办公经费不足,居干待遇偏低,活动经费缺乏”的窘境。社区每年仅环境卫生整治和绿化管养工作经费支出就很大,如街道关口社区现有居民不足百户,社区收入几乎为零,仅在职职工和退养职工工资一年要支出10万余元。社区的经济保障得不到落实,社区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社区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这不仅导致社区工作浮于形式,甚至把社区压垮、拖散。

6、社区服务质量不高。社区虽然都建立了社区服务站,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没有起步。部分社区干部虽然工作热情高,但是由于受文化、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性的服务,更高水平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形成。

三、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就如何推进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街道从“两房”建设、城市管理、属

地管理和居级财政增收等方面作了粗浅思考。方法上,建议打造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二三”工程,即:改革一个体制,健全二个机制, ,加大三个力度。

(一)改革一个体制

改革“两房”建设管理体制。社区“两房”建设如果按照市政府2006年8月24日《关于解决市区住宅小区社区“两房”问题的会议纪要》精神,由开发商提供按建筑面积总面积千分之三的社区两房比较困难。因为社区开发过程是零星的,每个地块由不同开发商开发,建筑面积大小不一,即便是个别小区按进千分之三解决“两房”问题,解决的“两房”且零星分布,无法满足社区管理需要,而从地理位臵上也不便于服务居民,我们街道通过调研、讨论和思考,觉得由建设局牵头,针对社区面积、服务人口的分布等,综合的估评需要社区服务用房,由建设局统一规划建设。对目前开发的小区不具备提供社区用房条件的,由建设局按千分之三的比例对开发商进行现金折算,折算后的资金暂时存入社区用房专项资金,待日后规划的社区用房,按照千分之三的面积比例解决时,仍然不能够满足社区需求的,可以使用专项资金再购臵,这样社区就会有足够的活动用房,解决了零星分布不利于社区办公的实际困难。

(二)健全二个机制

一是健全社区运行机制。科学构建三个组织,即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团组织服务、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工作运行机制,全面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自身管理体系。要完善社区相关功能,政府部门在交办社区协助管理社会事务时,要根据“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赋予

社区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包括对社区卫生、治安、环境、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使城市管理权限和管理重心下移。要理顺社区与上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对新形势下居委会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利进行界定,明确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必须做的,那些工作是居委会协助有关部门完成的,那些工作是由中介服务机构完成的,真正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

二是健全财力保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社区建设工作要进行资金列项,将其经费纳入区街两级财政预算,合理确定分摊比例,建议实行区街两级财政1:1配臵。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助和招商的形式投资社区建设,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与社会筹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按国家政策规定,将社区服务场所及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政府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在住宅小区验收时,要合理将小区的物业管理等各项工作逐步的纳入到社区中来,真正地发挥社区进小区的作用。街道南关居委会成立的幸福家园物业公司每年收取的物业管理费用可以维持8个职工的工资及福利;永阳居委会也积极地成立了物业管理公司,在加大居委会成立物业管理公司运作的同时,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娱生活,实现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三)加大三个力度

一是加大党建工作力度。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合作,成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社区党建

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员议事会和社区党建工作党员代表大会,组织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要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实现社区党建“三个延伸”。一是在工作范围上,要由重点抓企事业单位向非公有制企业和民间组织延伸。二是在工作对象上,要由重点抓居委会党员向社区各层面党员延伸。三是在工作内容上,要由重点抓党务工作向解决居民生活实际问题和发展社区延伸。要把社区党建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围绕社区建设开展党建工作,并把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实际问题纳入到社区党建工作中。

二是加大共建参与力度。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培育全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共识。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使社区居民树立“大社区”、“社会人”的观念,自觉参与融入社区建设。同时要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共驻共建。机关部门要深入社区加强服务与指导,利用自身优势,从资金上、物资上、人才上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和群众广泛参的整体合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整治城郊结合部。对城市边缘的一些自然村居,要整合资源,进行适度合并和调整。要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市建设,从侧面衬托城市建设效果。要进一步完善居民自治制度,加大思想宣传力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村庄整治的自主意识。要对一些居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居级组织办公用房闲臵等特点,对一些房产进行臵换整合,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篇:11.8创新干部管理方法 提升企业干部能力水平)

*******************集团党委党建工作经验交流: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之际,集团公司党委始终紧跟兵团师党委步伐,严格按照师党委要求,把“规定动作”做到位,特别是在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方面,集团公司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的重要作用。在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运行中,集团公司党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积极探索创新选人用人方式,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在选好干部用好干部上的导向和把关作用,进而有力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突出职位特点,细化选任标准。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党委结合班子建设实际,按照企业现实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研究探索不同岗位对干部素质能力的个性需要,形成了企业主要领导岗位、投资、项目、财务等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细化标准。

(二)坚持严格执行标准,选好配强干部。在按照标准选拔干部中,坚持做到“四个不提拔”,即:在政治素质上严格把关,对大局观念不强、搞好国有企业信心不足、缺乏责任意识的不予提拔使用;在作风形象上让员工说话,开展民意测评,职工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不予提拔任用;在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上,主要由集团公司专项组织委员会进行评审,不符合岗位履职要求的,不予提拔使用;在任 创新干部管理方法

提升企业干部能力水平 职经历上,工作中表现平庸或出现重大失误的,不予提拔使用。

(三)坚持科学运用标准,客观评价干部。集团公司党委结合实际,制定了《**********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坚持对照干部任用标准,全面辩证地分析干部的工作实绩,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一方面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另一方面对业绩平平、治难无招、员工不认可的干部,采取个人辞职、组织免职等方式退出领导岗位,从而在领导干部队伍中产生了良好反应。

(四)做到科学选人用人。真正做到选好和用好干部,严格坚持程序至关重要。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集团公司党委制定了权属企业领导干部选任办法:

一是完善了选拔任用初始提名。集团公司从最容易出问题的初始提名、干部动议等薄弱环节入手,积极规范了动议环节。动议干部原则上由集团公司党委会议研究批准后,继而进入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考察环节。

二是实行了选拔任用“四公”开。对实行考察人选、考察情况、干部任前、廉政承诺等事项进行公开,使干部选拔任用在员工的监督下运转。在集团公司党委研究讨论干部任用之前,均严格按按照要求向师组织部上报相关材料予以审批。截止目前,2015年共讨论研究了5名干部提拔任用问题。

三是坚持标准在实践中体现。为破解干部的识别、评价和考察这一难题,我们坚持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干部,在大是大非的关键时段考察识别和评价干部。我们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20字干部标准,注重从一线、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等重点难点工作中培养、考察和使用干部,不断提高党委发现人才、培养干部、知人善任的能力和水平。2010年,集团公司财务实行财务委派制,我们在典当公司委派了财务经理****,他在典当公司充分发挥才干,兢兢业业,一干就是6年,在委派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忠诚企业,认真执行财经纪律,履行职责,是公司成为集团创收大户的“忠诚卫士”。

二、在实践中,集团公司党委突出抓好三个环节:

(一)酝酿人选,坚持充分沟通。在研究确定人选时,根据任职岗位的类型和需要,集团公司党委坚持在会前进行充分沟通,形成了选人用人思想认识上的一致。

(二)考察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在选拔干部上,集团公司党委充分尊重员工的知情权,扩大公开程度和征求意见的范围,坚持进行民意调查,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员工不认可的,不予提拔。

(三)决定干部,坚持集体研究。认真做好会前把关,做到“三不”,即:在干部人选酝酿过程中,党政“一把手”之间、正副书记之间意见不统一不上会研究;在组织考核过程中,群众意见大的不上会研究;对有争议的干部,没搞清楚问题的不上会研究。党委研究决定干部任命时,一方面坚持三分之二以上的党委成员到会才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党委主要领导带头,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研究讨论,坚持集体决策,避免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三、坚持组织配置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不断创新干部选任和管理方式

为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组织配臵与依法选任相统一、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干部选任新方式,积极推进选 人用人工作的创新。

(一)积极推进选人用人观念的创新。在选人用人的观念上,实现了从注重看学历、资历选干部转到全面把握学历、经历、能力等有机联系起来;从面向企业选干部转到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化更大范围选干部;从单一的组织选配转到组织配臵、竞争择优和市场化选聘等多种方式选干部。

(二)积极推进选人方式的创新。始终严格落实规定程序。集团公司党委根据产业升级、做强做大集团的需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选聘方式。2015年4月,我们通过招聘,聘用****为投资发展部副经理,经过三个月试用,7月份正式转为投资发展部经理,***在原单位有丰富的投资运营经验,來集团时间不长,表现出卓越的运营才华,受到师领导的赞许。同年7月,我们在子公司汽车城总经理人选上,大胆选用有魄力、有干劲、有才华的年轻人***,成功组织汽车城盛大开业,实现汽车知名品牌奥特莱斯大卖场等。

(三)加强对市场化选聘干部的考核管理。坚持根据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把日常跟踪考核与、聘期考核结合起来,以绩效考核为重点,分门别类、有所侧重地强化对市场化选聘干部的考核管理,并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几年来,集团公司党委坚持做到了对突出贡献的高级管理人才进行重奖和提拔,对达不到任职要求的人员及时解聘,从而营造了激励市场化选聘的高级管理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

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监督机制

加大督查检查力度,推动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是实现民主的 主要路径与保障。

(一)建立干部考察责任制和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落实“谁考察、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在民主推荐、考察、酝酿、任用决定的各个环节,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内容,规范责任追究形式。以“一把手”为干部监督重点,综合运用提醒谈话、批评教育、组织函询、诫勉谈话、领导干部报告重大事项等方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人事讨论列席旁听制度,在人事任免讨论时,邀请部分非党代表列席党委会议。在监督制度上,不断完善保密、保护和激励机制。

(二)建立考任分离制度。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由党群部负责对所属干部进行考核,并提供被考核干部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干部任免由人力资源部根据考核情况和班子配备需要,提出任用方案,坚持权力和责任相统一、权责明确,从而形成有效的干部选拔任用民主监督制约机制。

(三)建立干部工作巡视制度。集团公司党委定期不定期的选派纪检巡视员检查干部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了解和检查选拔任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到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的综合表现,加强经常性的监督,为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程度提供制度保证。建立干部日常管理服务制度,通过选任公示、试用期满考察、办理来访来信、走访听取意见、谈心谈话沟通交流等举措,进一步增进党群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面了解,更好地履行对干部选任的民主职责。

(四)建立良好的干部退出制度。健全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 制度,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实现优进拙退,拓宽干部选拔任用渠道,保持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建立职务聘期制度、聘期试用期制度、辞职制度、部分领导职务聘任制、责令辞职、引咎辞职、诫免谈话和免职制度等,建立和完善干部“能下”的各项配套措施,并通过转岗、降职等方法,疏通干部正常“能下”的渠道。干部退出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强化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打破论资排辈的官场潜规则。

五、存在的问题

(一)用人导向有偏差。个别单位干部工作出现民意失真失实和简单以票取人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埋头苦干、不跑不拉的干部往往得票不高,难以提拔重用,少数工作平平、喜欢拉关系的人反而容易得到提拔重用。二是老好人主义盛行,不敢坚持原则、大胆负责,怕丢选票、怕丢推荐票,不少干部怕批评人得罪人。三是现在相当部分干部比较浮躁,一门心思求升迁,在发展观念上重“显绩”轻“潜绩”。

(二)用人标准和条件把握不准。有些单位执行德才兼备标准片面化,或者重用一些品德上有问题的“能人”,或者重用一些能力素质不高的“老好人”,员工认可度过低。有些单位在领导班子配备上搞简单化,重结构轻功能,在年轻干部、女干部、非中共党员的选拔上降格以求,甚至破格选任。

(三)选拔渠道不畅通。选人用人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把眼光局限在“圈子”里或“熟悉”的人身上,社会人才与党政人才双向交流渠道不畅通,缺乏行之有效的机制办法。选拔条件条条框框比较多,在选用干部时因人而设,人为设臵一些意向性限制条件。

(四)从严管理干部力度不够。在“严”、“小”、“早”上做得还不够,致使一些干部身上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有些小事酿成大事。一些单位对明显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干部调整态度不坚决,加之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和及时有效的调整方法,致使有些干部出现慵懒散,员工意见很大。

六、建议:

一是要加大选人用人工作宣传力度。主要应从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任用条例等基础性政策的宣传方面入手,让选人用人方面的政策深入人心,避免员工对政策不了解而胡乱猜疑和评价。

二是要打破传统的用人观念。选人用人工作的方式一旦形成了条文方面的东西就很难有创新举措。实际上集团公司在以上的选人用人上就是一个创新之举,率先从年龄上和资历上打破了常规性的要求。如果不打破常规,一些年轻有为或拥有奇才的干部就不能尽早走上领导岗位施展才能,造成对人才的延误或流失。另外,一个单位的领导班子都应考虑年龄结构的问题,平均年龄偏大或者没有年轻人的领导班子容易思想保守,改革创新的步伐缓慢,影响一个单位的发展。

下载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新社区管理 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方法提升水平

    创新方法提升水平不断开创税收征管工作新局面 ——陈国富副局长在全市国税系统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3月23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国税系统税收征......

    以党建引领社区服务能力提升

    以党建引领社区服务能力提升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我们要把社区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

    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质效和水平

    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质效和水平日前,市委政法委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专题学习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淮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研究落实下一步工作措施......

    全方位提升年轻干部能力水平

    全方位提升年轻干部能力水平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各项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基础性、战略性任务,这不仅关系干部个人成长,更关系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这个群体具有朝气蓬勃、充......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陈圣,闫昱,熊泉,雷雳,张建,吴黄军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大力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获得他们最先进的东......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请注意看说明 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在线考试 70分答案 单选部分: 说明:字体为红色的是正确答案,黑色的是错误答案,用##号连接的是我两次答题的不同答案......

    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创新机制 提升能力 努力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哈尔滨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慕莹 2012年2月7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 的主要任......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共山东省滕州市委 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政府滕州市地处山东省南部,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156万,是“科圣”墨子的故里。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