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显成效

时间:2019-05-14 15:5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显成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显成效》。

第一篇: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显成效

社区“和”,社会“谐”。

43个街道、421个城市社区、283个农村社区——合肥今年初的数字。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和流动人口变成了“社区人”——正在演进的趋势。两者叠加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社区服务管理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凸显。合肥勇于破题、善于解题。

作为首批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合肥在社区服务管理中锐意创新,不断推进网格化、组织化、信息化、服务化,步步铿锵,让大湖名城荡漾和煦之风,为创新高地增添熠熠光彩。

网格化

细致关注每个社会基础细胞

镜头一:谁家办红白喜事,他总能第一时间知晓;政府推出一项惠民利民的新政策,他总会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宣传……家住安农大第五宿舍的吴祥安老人是该小区的网格长,他的任务就是了解小区的基本信息及居民的需求,然后反馈给社居委,同时还承担着低保办理、征兵等信息的宣传任务。居民们说:“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网格长是我们的好邻居、好帮手。”

借力顺势划桨,开创管理模式先河——我市新老城区探索出的“大社区”和“街居改革”管理新模式,以十足的“双驱马力”,驱动社区发展之舰劈浪前行。

目前,我市三大开发区和滨湖新区实行不同形式的“大社区”模式,撤销或不设街道办,共设14个“大社区”,辖区平均面积达1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约5万人。

与“大社区”模式相呼应,老城区“精街道、强社区”也颇具成效。2008年,蜀山区在全省最早开展“街居管理体制改革”。2011年以来,老城区深入开展以“街道社区整合”为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

街居体制改革,旨在打破原先格局,对街道和社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去年3月份正式启动改革的庐阳区,今年3月,不仅对辖区街道进行了整体调整,还将老城区6个街道整合成2个,并重新在北部地区增设2个街道。6月份,庐阳区的社区范围也重新划分,从整合资源、便民服务、提高效能出发,将原来的84个社区整合成56个。按照“精街道、强社区”的理念,服务、人力、财力、物力全面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力量,实现管理扁平化。

扁平化让城市管理更高效,网格化则让管理细致到城市的每一个基础细胞。2008年11月,蜀山区在全省率先推出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的规范化和高效化管理。新举措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人员职责交叉、“身兼多职”的情况,而且大幅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

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网格化细分,城市管理更精细化。“如果将网格化比作一张大网,那么,网格长就是大网上的各个节点,他们让社区管理这张大网疏而不漏。”市民政局负责人如是说。

2009年,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同年4月,全市网格化引来民政部调研组的专题调研,这一创新思路和成效受到充分肯定。

到2011年底,我市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共设立4166个网格,网格责任人5060人。到今年年底,预计县域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将达到60%左右。

组织化

专业的人提供专业社区服务管理

镜头二:随着包河区望湖社区增设“社工服务站”、一位专业社工在社区“扎根”,社区老人享受到专业的社区服务:周一,有社工上门探望;周二,有社团的文艺活动可参加;周三,有每周一次的健康检查;周四,还能享受到免费的按摩推拿服务。最近,该社区推出社区食堂后,社工们还计划为年纪较大、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送餐上门服务。

聘请专业社工驻点,根据居民需求“量身定做”服务,针对性提供专业化服务,这一做法不仅望湖社区开始尝鲜,我市已有多个小区也正在推广。

为居民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和管理,组织队伍是保障。试点“两委两站五中心”组织新模式,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合肥创举之一。

今年以来,我市在包河区、蜀山区分别选择部分街道,建立社区工作站,承接政府主导的公共行政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服务的效能化和专业化;建立社区服务站,借助志愿者、社区组织等社会资源,承接居民个性化、社会化服务项目,实现社会服务项目化、品牌化;成立社区事务受理、综治、卫生、生活、文化五大中心,将社区各类服务集中整合到五大平台。同时,向社区输入专业队伍,打通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间的对接;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打造一支立足于社区服务平台,依托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政府与社会支持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我市在《关于印发“百人计划”工程等6个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列入“六大”人才队伍范围。下一步,还将启动“社工素质提升工程”,培养一批社会工作领军人物,为社区服务管理提供专业人才队伍支撑。对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我市也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合肥不断拿出社区岗位向大学生公开招考,吸纳更年轻、更有创造力、知识面更广、素质更高的力量;完善“上升渠道”,2010年,全市共有9名社区工作者提拔到街道负责人岗位;2011年,在全国首开“绿灯”,招考10位社区工作者进入市直公务员队伍。作为省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地区、合肥唯一试点城区,包河区从今年起,开始尝试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提供相应的岗位补贴。截至目前,已有62名社区工作人员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质。随着社区工作人员持证上岗数量逐年增加,到2015年,45岁以下持证上岗率将达80%以上。

基于职业化的社工、专业化的社区工作人员2支队伍,我市还不断壮大充实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为社区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补充。我市计划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建立并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服务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与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及其他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

信息化

高科技打造高效管理服务

镜头三:怎么才能知道小区里的住户构成情况?在数字平台上点一点鼠标,一秒钟就能看到;办理一张证件,需要带齐哪些材料?同样也只需要点一点鼠标,一串办事流程图、所需资料列表很快也能列出。这样一个方便高效的数字化平台,是合肥社区服务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实践证明,信息化为加强社区管理、优化社区服务提供了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社区服务管理工作中,我市不断丰富工作内涵,引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区服务管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借助手机、GPS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将全市5060位网格责任人采集的动态信息录入信息化平台,从而使得基层动态及时掌控,社区管理更为精细,社区治安显著提升,办事效率明显增速。

作为合肥推进信息化的试点,庐阳区从去年启动,目前已经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网上系统。各网站根据居民需要设置相应服务模块,包括“城市服务110”、“便民在线办事大厅”

等内容,方便居民进入服务平台申报各项事务,反映各种问题,寻求各种帮助。同时,区、街、社区也以一个平台,进入工作内网,与区直有关部门共享数据和信息。信息化的试点,让社区服务管理在掌握大量、准确信息的基础上高效运行,让居民们感受到了信息化社区办事的便利。

目前全市已有180个社区建立起社区网站,庐阳、蜀山、经开区等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其他部分区、街道也建立了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合肥将建起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服务化

打造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

镜头四:让老人单独在家没人照顾,怎么办?通过社区的智能呼叫系统,在家按一下按钮,叫餐、按摩、洗浴、理发、家政、问诊等一条龙的居家养老服务就能送上门;担心孩子课后少人看护,怎么办?社区内不仅设置有“四点半课堂”,还引进了艺术培训中心,平均每天都有免费课程供孩子们拓宽视野。这些已在我市诸多社区成为现实。

社区建设直接关系群众幸福感。如何改进社区建设,激活社区活力,形成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城市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

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社区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合肥社区建设中,居民需求一直被摆在首位。近年来,我市不断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化、标准化、信息化、项目化建设等四种方式,大力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形成,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数字让人感慨,数字让人奋进。一组组数据勾勒出我市社区服务化快速推进的轨迹。——2009年6月,合肥市出台《关于开展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意见》,全面启动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2009至2011年,我市共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64个功能完备、服务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示范社区和15个农村标准化示范社区。

——2009年以来3年时间,市、区财政直接投入社区建设经费超过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入1600多万元。在去年编制完成的《合肥市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中,对社区管理、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福利、社区文体五大类配套服务设施的面积、功能等做出详细规定。目前,我市城市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537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6倍;我市已建有区级社区服务中心6个,街道(大社区)级社区服务中心61个,社区工作站3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3个,社区警务室348个,社区社工服务站20个。

——2011年,在18个街道140个社区推广居家养老服务。今年,市委市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将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和“智能化便民服务亭”两项社区服务项目列入“33+X”项民生工程,计划用2-3年在全市建起400个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和800个“智能化便民服务亭”。…………

不久,全市将逐步建立体系完整、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居民遇到难题,在社区里不出15分钟都能解决。社区管理服务,归根结底就是服务第一,居民满意度是其核心衡量标准。今年上半年,市民政局对全市100个社区进行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管理措施的满意度高达95%。

十五分钟服务圈,“织”起的是老百姓的方便圈、幸福圈;社区服务管理,筑就的是“大湖名城”的幸福根基。

成效虽已初显,探索仍在进行。合肥还将继续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不断继承发扬、提升创新,继续探索破解社区管理服务的难点问题,全面提升我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让和谐之风洋溢在每一户社区家庭、每一位居民心间。

第二篇: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久治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年2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合肥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构建和谐合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利益关系、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从企业和政府中剥离出来。社区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载体,社区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迫切需要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合肥的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未来几年,合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合肥要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要求,加快建成滨湖临江、引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角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的加速集聚,对城市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新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基础和服务保障。

(三)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城市构成与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可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可以进一步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可以进一步凝聚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实践性。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把主要精力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合适切入点,将适合由社区办理的事务交给社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好地落实在基层。

二、合肥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深化社区建设工作思路,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庐阳区、蜀山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包河区、瑶海区荣誉“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15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社区)”;市民政局荣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

(一)社区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现有38个街道、364个城市社区、177个农村社区。社居委规模以1000户至3000户 为主,社区平均管辖面积约0.8平方公里。市、区、街均建立了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三大开发区均设立了社区管理机构,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居委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已经形成。社区普遍建立了“一个大会,两个委员会”等决策、议事和执行机构,成立了社区工、青、妇、志愿者组织,加强了居民组长、片长、楼长工作网络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二)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自2009年起,我市提出具有合肥特色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启动了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现已建成31个示范社区,第三批28个社区创建工作正在开展。近三年,市、区财政共投入1.5亿元,全面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2008年底市政府又出台规定,解决了新建住宅区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问题,目前城市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537平方米。大多数社区建立了文体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图书室、残疾人康复室等设施。

(三)社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区级社区服务中心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2个,社区服务站319个,共拥有40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服务项目达270多项,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街居普遍建立了就业和社保、文化教育、便民利民、行政服务、社会事务服务、卫生服务、党建联谊、治安联防、救困扶贫服务平台。全市共有各类社区志愿者组织1000个,社区志愿者12万余人,年服务70万人次。社区服务信息化步伐加快,庐阳区实施“数字庐阳”工程,以人口事务管理为基础,以744个社区(村)网 格为依托,实现全区数据信息“一口采集、多口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变多平台为一平台”的集网上办公、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明显优化。目前,全市社居委专职工作人员共3620人,其中社居委成员1782人,未经选举产生、聘用的专职社区工作者2476人(含残疾人专干198人,劳动保障协理员404人,组织员221人,计生专干476人,低保专干168人,创建专干297人,综治专干152人,其他666人),平均每个社居委约11人。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选派挂职等办法,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全市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0%。全市社区专职人员年均收入达3万元,部分街道还通过考勤、奖励、考核等方式进行补贴。全市社居委工作人员“三险”或“五险”基本达到全覆盖。

(五)社区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2003年全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后,以解决“四有”问题为突破口,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六个配套文件,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城市社区用房建设和管理、社区残疾人工作等意见,有力推动了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各城区结合自身实际,也出台了一系列社区建设政策意见。蜀山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深化街居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和完善街居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社区“议行分设”自治管理模式。庐阳区杏林街道、包河区 骆岗街道相继试点进行社区的有效整合,均由原7个社区合并为4个,整合后每个社区1-3平方公里,1.2-1.8万人。

三、当前合肥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特别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社居自治有待进一步强化。市、区、街和社居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对社居委的职责分工界定不够明晰,社区从事了过多的行政性和半行政性事务,既有计生、就业、社保、综治、创建等常规性工作,又有各类统计、调查、检查、拆违、招商引资等临时性任务,部分社居委还承担着老旧小区、回迁小区和企业移交生活区物业管理等事务。社居委真正用于社区自治的时间和精力少。社区直选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采取上级任命、招聘、选派等方式产生。社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的各类制度虽较为健全,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二)社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计生、劳动、综治、组织等职能部门,都采取在社区或设立机构、或增挂牌子、或下派人员等方式开展工作,但各自为政,对上负责,条块分割,难以统筹。一些驻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共享共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情的深浅和认识的高低。社居委与物业公司关系尚待进一步磨合,尽管我市2010年出台了《关于明确市区物业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对市房产局、住建局、乡镇街道以及村居承担的物业管理职 责作了明确,受职能下移时间不长、社区人手有限等影响,社区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尚处于磨合阶段,致使一些物管小区成为社会管理盲区。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

(三)社区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以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和计生服务、安全服务、文教体服务等公共服务为主,互助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商业服务发育不够充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失业人员、祖居户等特殊群体为主,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社区服务以政府部门和社居委为主体,缺乏市场化、社会化的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来承接。社区民间中介组织发育缓慢,社区志愿者组织少,人员参与率低,未能形成经常性活动机制。社区商业服务欠发达,商业网点不够完善。驻区单位内部服务社会化改革缓慢。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缺乏整合和互动。

(四)社工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缺乏规范化管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既有社居委成员及其聘用人员,又有街道和职能部门招聘、下派人员,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导致人员管理难统筹,考核评议缺乏统一规定,人员生活补贴待遇不一。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不高,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社区工作者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高学历年轻同志,往往将社区工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跳板。

四、加强和创新合肥市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服务居民为目的,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和加强社区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不断夯实和谐合肥建设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城乡社区建设紧密结合,以居民群众满意和社会和谐安定为目标,在两年时间内,以网格化建设为手段、以组织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服务化建设为方向,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为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营造安定祥和的基层社会环境。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着眼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把居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坚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将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农村社区,构建城乡社区互补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提高的城乡社区和谐发展新格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宣传、组织发动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创新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紧密联系社区实际,特别是社区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及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措施,提升工作实效。

(四)主要任务

1、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2011年底,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三县30%的城镇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到2012年7月,三县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60%。主要内容是:从2011年起,在全市城区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三县开展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全覆盖。通过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网格化管理取得实效,使社区在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市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服务(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与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及其他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具体工作中,一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建设。大 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统揽和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强社居委自身建设,增强社居委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协助提供公共服务和组织开展监督活动的能力。二是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打造一支立足社区服务平台、依托专业社会工作组织与机构、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筹备成立合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组织平台。三是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保障机制。落实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选拔机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经济和政治待遇“双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市直单位新招录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制度和市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优秀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四是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争取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一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注重应用、强化服务”的原则,以社区人口信息为基础,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打造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二是注重实效,梯度推进。立足我市社区工作实际,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统一技术规范要求,重点突破,讲求实效,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是创新模式,注重安全。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规范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人口、户况等信息数据安全。

4、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底,逐步建立体系完整、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一是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出台《合肥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相关文件,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重点推进社区管理、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福利、社区文体五大类服务设施建设,到2012年在全市基本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二是扩大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为居民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突出服务重点,设立“四个中心”,实现“四个面向”,即:建立社会救助中心,面向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建立就业服务中心,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培训、推介等就业援助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 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三是开展社区公益性互助服务和商业服务。以社区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公益性服务为宗旨,坚持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和扶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服务;鼓励动员共产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力争两年内实现全市社区志愿者组织全覆盖;鼓励和引导驻社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资金和智力服务;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探索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着力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推动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四是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在城区开展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同时,从今年起,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参照城区的模式,在三县开展农村社区标准化建设试点。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市政府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对县区、三大开发区的目标责任考核,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发挥好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要按照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抓好相关工作。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综治、公安、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要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 新。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各县区、三大开发区按照属地原则对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全面负责,街道、社区具体抓落实。

2、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资助、部门扶助、市场参与”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一是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部署,市、区两级财政继续预算安排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经费,全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示范社区。二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由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各县、区财政负责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市、县区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等。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项目管理、服务外包等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区服务的质量。

3、机制保障。一是强化宣传手段。通过领导干部培训、论坛讲座、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方式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理论水平,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成果宣传等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二是强化督查手段。将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实绩档案,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量化考核内容,建立地区、部门责任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三是强化政策手段。结合我市社区建设实际,针对社区服务管理 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四是强化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最新信息化科技成果和手段,整合公安、民政、司法、人社以及商业服务等信息资源,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综合平台。

第三篇:“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样本”的合肥实践

“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样本”的合肥实践

2012年01月10日08:07来源:《合肥日报》手机看新闻

合肥经开区芙蓉社区大学生网格员

市领导杨思松在庐阳区光明街道调研社区信息化工作

瑶海区方庙街道万绿园社区和谐家园文艺演出

核心提示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可以说,社区稳定则社会稳定,社区和谐则社会和谐。合肥市目前有43个街道、421个城市社区、283个农村社区。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和流动人口变成了“社区人”,如何搞好社区建设,做好社区管理和服务,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让社区成为居民群众的和谐家园和幸福港湾,成为我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关键和突破口。

2010年11月,合肥市高规格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动员大会,计划用两年时间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省会特点、合肥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新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民政局以此为契机,坚持关注基层、关注民生,把城乡社区作为“水之源”,以社区服务管理项目为“金种子”,以创新服务管理机制为“好肥料”,广挖“渠”多种“树”,夯实基础,理顺关系,努力探索社区服务管理的新路子。

如今,走进社区、走近居民,笔者看到了从初步构想到清晰蓝图、从理念深化到创新实践、从政府倡导到百姓认同的新画面,“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样本”在探索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并最大程度惠及百姓的发展路径。

“网格化” 编织出万千百姓笑脸

合肥市有这样一张大网,有3262个网格,由5716名网格责任人牵引,撒向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这张网,凝结着政府用责任铸就的对群众的一往情深;凝结着全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情怀;是政府用服务织出的和谐社会的“贴心衣”。

“4月2日(指2011年),协税护税摸底工作;4月11日,安全检查36户;4月12日,房屋下水道维修3户„„”这是合肥市经开区芙蓉社区网格员王明宏的“民情日记”中的摘录。一本小小的“民情日记”,记载了一位社区工作者的平凡琐事,翻开来,都是一桩桩关系百姓民生的事,大到居民对小区环境、安全卫生、房屋漏水的意见、建议,小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事情琐碎、繁杂。自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后,合肥市经开区就为每位网格员配备了“民情日记”,让网格员随身携带,填写走访时间、地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从此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

为能更密切的贴近百姓,为百姓服务,2008年蜀山区在全省率先试点网格化管理,随后庐阳、瑶海等区也相继试点推进网格化建设。2010年,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办决定在全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合肥市成为我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合肥市提出从2011年开始,在全市城区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在三县开展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

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之后情况截然不同。以前,在社区有劳动、计生各种“协管员”,多头管理,群众不方便。去年以来,合肥市整合各种协管员资源,探索建立一岗多责、一专多能、责权清晰的社区网格化服务机制。从上学、医疗、就业到治安,网格员负责掌握责任网格内的基本情况。群众可以365天、24小时向社区提出服务需求,群众办事时间大为缩短。

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尽其责。合肥市民政局去年制定了《关于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意见》,根据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根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管辖面积,合理设置社区网格,原则上以300~500户为一网格。同时将规范组织架构,明确划分职责,理顺操作程序,落实岗位要求。在这样的责任机制中,社区工作人员被打破工作分工限制后,除了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外,还要负责自己网格内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最终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的无缝衔接;在严格责任体系中,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的规划化和高效化管理。

合肥经开区去年招聘了包括党员、团员、积极分子在内的31名安徽大学学生为首批大学生“网格员”,成为参与文明交通志愿行动、社区图书馆和老年大学管理等各种社区活动的生力军。蜀山区对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深化、细化,重新规定了网格责任人职责,确定了网格责任人待遇(该区财政给予工作津贴每人每月400元)。

据了解,合肥市目前共设立了3262个网格,有网格责任人5716人。已基本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三县30%的城镇社区也实行网格化管理。到2012年底,合肥市三县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将达到60%。

“信息化” 全面提速社区服务管理

瑶海区居民张林芝想请居委会帮忙出租安纺一村A2区自己的一套住房。工作人员轻点鼠标,2分钟就从电子“户况图”里查到纺织1村A2区X栋X室是空房,通过社居委发布到茂林路社区网站的“温馨提示”上。没过几天承租户找到房主的联系方式,双方洽谈达成协议,让张大姐很满意。

“这个小铃儿一摁,你那儿就能感觉到振动?”101岁的黄学英奶奶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用力地又试着按了几下手中八角形的小盒子,身旁医护人员手腕上的接收机立马“呜呜呜”地跳起舞来。老人突发疾病,不但可以随时通过智能呼叫系统求救,更能享受到叫餐、按摩、洗浴、理发、家政一条龙的“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信息化建设是加强社区管理、优化社区服务的有效手段和技术支撑。去年以来,市经信委、民政局等部门通过深入调研论证,明确了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注重应用、强化服务”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打造社区服务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目前我市在庐阳区开展社区服务和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试点,该区以加强社会管理、方便服务居民为导向,以“两网一屏”(即工作内网、便民服务外网和触摸屏)为形式,以人口、户况信息为基础,做到“地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实现区、街、社区三级联动,社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从2012年起,我市将在庐阳区信息化试点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提升,顶层设计,统一标准后在全市全面铺开。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180个社区建立了社区网站(社区QQ群、社区博客)。庐阳、蜀山、经开区等区建立了全区统一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其他部分区、街道也建立了社区信息化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了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

今后如果你想要订票的话,在自己的社区里就可以实现了。据了解,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便民服务业务,在部分社区试点开展了“多功能数字化便民服务亭”项目。“它能缴费、查询、充值、订票等,同时还具有社会管理、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我们计划三年内在所有城市社区配备智能化便民服务设施。”合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信息技术推进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未来两年,我市各区、县均将建立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网格。

“组织化” 打造出高效服务队伍

社区“两委”是社区的主体组织,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百人计划”工程等6个实施方案的通知》,把社区工作者队伍作为“六大”人才队伍之一,提出建立社区工作者的经济和政治待遇“双保障”机制。即:一是在经济上落实待遇。提出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标准不低于上全市(当地县)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参照国家有关标准享受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待遇;二是将各方面表现优秀的社区工作者纳入街道后备干部人选,在提拔使用时列入优先考察对象。2010年我市共有9名社区工作者提拔到街道办事处领导岗位。去年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从66名符合条件的社区工作者中通过公开考试录用10名到市直机关任公务员,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同时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探索建立市直单位新招录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制度和市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每两年开展“全市十佳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

为进一步完善社区组织架构,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今年以来各区因地制宜开展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蜀山区在新一轮街、居体制改革中,除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外,还出台了理顺社区党组织、社居委、社区工作站三者关系、深化“议行分设”、明确界定街居工作人员身份等措施。庐阳区杏林街道、包河区芜湖路街道积极探索并实践社区的有效整合(由原7个社区合并为4个),将机构进行缩减,最大限度优化人员配置。新站区撤消街道(乡镇),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高新区、经开区分别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大社区”管理模式,减少了行政层级,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我市今年内还将组织成立合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为全市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组织平台(目前全市共有专职社工6858人),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开展。

通过以上措施,合肥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服务(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与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及其他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进一步得到了稳定和优化,社区组织关系进一步理顺,社区、网格等基层力量进一步得到加强,“服务基层、贴近群众”的社区工作机制

全面建立。

“服务化”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

小到打油买菜、理发缴费,大到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走出家门三五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通过社区服务,都可以得到满足。社区是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关乎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近年来,合肥市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服务管理模式,打造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努力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社区服务设施是为居民服务的基础,是一项“硬条件”,合肥市坚持规划先行,在全国率先编制完成《合肥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把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公建配套项目,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时明确了由民政部门负责新建住宅区内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的专项验收,确保其全面落实到位。

2009、2010年合肥市相继开展了城市社区标准化建设活动,市、区、街道、社区共投入2500多万元,通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出31个标准化示范区,作为全市社区服务的标杆和样板,以起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作用。2011年,合肥市除按照“4410”标准继续推进第三批共33个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建设外,还启动了农村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文件要求,未来两年将推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突出服务重点,设立“四个中心”,实现“四个面向”,即:建立社会救助中心,面向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建立就业服务中心,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培训、推介等就业援助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

确立新的社区运行体系。变过去的 “事出多门” 为 “一门办结”,98%以上的社区开展了 “一站式” 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成区级社区服务中心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2个,社区服务站319个,共拥有40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服务项目达270多项,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街居普遍建立了就业和社保、文化教育、便民利民、行政服务、社会事务服务、卫生服务、党建联谊、治安联防、救困扶贫服务平台。全市共有各类社区志愿者组织1000多个,社区志愿者12万余人,年服务70万人次。

目前,各区的社区服务化建设日趋完善,各具特色。瑶海区结合旧城改造,全面推进“一站式”服务,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志愿参与服务、居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商业服务向社区全覆盖;庐阳区安庆路街道开通“民意直通车”,通过“一网一线一箱一岗”的形式广泛收集辖区居民群众关于社区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包河区宁国新村社区组建由驻地单位、学校、社区居民组成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在小区中开展小红帽、小袖章、小棉袄、小书包“四小”志愿服务活动。

到2012年底,合肥市将逐步建立体系完整、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

“善政善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转变观念、增加投入、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我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始终把强化基础、基层放在突出位置,始终把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放在首要位置。

为此,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积极拓展社区建设工作思路,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以来庐阳区、蜀山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包河区、瑶海区荣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15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社区)”。

在建设全国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市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社区服务管理作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任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和谐社区建设目标,全力推进社区建设。在社区服务管理领域,大打“创新”牌,提出“以网格化建设为手段、以组织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服务化建设为方向”,来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新型和谐社区。通过不懈努力,切实解决了广大社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需求问题,初步形成了全市社区服务管理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

探索仍在进行,成效却已初显。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服务,合肥市各城乡社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转变,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如今,合肥市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平安、和谐、幸福社区已悄然形成。

第四篇: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调研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久治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年2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社区建设,为构建和谐合肥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构建和谐合肥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利益关系、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职能不断从企业和政府中剥离出来。社区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载体,社区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社区建设已成为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迫切需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合肥的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未来几年,合肥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合肥要努力成为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要求,加快建成滨湖临江、引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角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人口的加速集聚,对城市管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不断完善新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为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管理基础和服务保障。

(三)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城市构成与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服务管理工作,可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可以进一步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可以进一步凝聚广大群众参与社区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实践性。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社区服务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这一

目标,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把主要精力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合适切入点,将适合由社区办理的事务交给社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好地落实在基层。

二、合肥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深化社区建设工作思路,社区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加强,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庐阳区、蜀山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包河区、瑶海区荣誉“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称号;15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社区)”;市民政局荣获“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先进单位”。

(一)社区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现有38个街道、364个城市社区、177个农村社区。社居委规模以1000户至3000户为主,社区平均管辖面积约0.8平方公里。市、区、街均建立了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三大开发区均设立了社区管理机构,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居委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已经形成。社区普遍建立了“一个大会,两个委员会”等决策、议事和执行机构,成立了社区工、青、妇、志愿者组织,加强了居民组长、片长、楼长工作网络建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组织体系。

(二)社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自2009年起,我市提出具有合肥特色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启动了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现已建成31个示范社区,第三批28个社区创建工作正在开展。近三年,市、区财政共投入1.5亿元,全面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2008年底市政府又出台规定,解决了新建住宅区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问题,目前城市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537平方米。大多数社区建立了文体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图书室、残疾人康复室等设施。

(三)社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区级社区服务中心5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2个,社区服务站319个,共拥有400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服务项目达270多项,形成了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街居普遍建立了就业和社保、文化教育、便民利民、行政服务、社会事务服务、卫生服务、党建联谊、治安联防、救困扶贫服务平台。全市共有各类社区志愿者组织1000个,社区志愿者12万余人,年服务70万人次。社区服务信息化步伐加快,庐阳区实施“数字庐阳”工程,以人口事务管理为基础,以744个社区(村)网格为依托,实现全区数据信息“一口采集、多口使用”、“一方采集、多方使用”、“变多平台为一平台”的集网上办公、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明显优化。目前,全市社居委专职工作人员共3620人,其中社居委成员1782人,未经选举产生、聘用的专职社区工作者2476人(含残疾人专干198人,劳动保障协理员404人,组织员221人,计生专干476人,低保专干168人,创建专干297人,综治专干152人,其他666人),平均每个社居委约11人。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选派挂职等办法,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全市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0%。全市社区专职人员年均收入达3万元,部分街道还通过考勤、奖励、考核等方式进行补贴。全市社居委工作人员“三险”或“五险”基本达到全覆盖。

(五)社区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健全。2003年全市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后,以解决“四有”问题为突破口,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六个配套文件,并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城市社区用房建设和管理、社区残疾人工作等意见,有力推动了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各城区结合自身实际,也出台了一系列社区建设政策意见。蜀山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深化街居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和完

善街居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积极探索社区“议行分设”自治管理模式。庐阳区杏林街道、包河区骆岗街道相继试点进行社区的有效整合,均由原7个社区合并为4个,整合后每个社区1-3平方公里,1.2-1.8万人。

三、当前合肥市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特别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社居自治有待进一步强化。市、区、街和社居委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对社居委的职责分工界定不够明晰,社区从事了过多的行政性和半行政性事务,既有计生、就业、社保、综治、创建等常规性工作,又有各类统计、调查、检查、拆违、招商引资等临时性任务,部分社居委还承担着老旧小区、回迁小区和企业移交生活区物业管理等事务。社居委真正用于社区自治的时间和精力少。社区直选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采取上级任命、招聘、选派等方式产生。社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的各类制度虽较为健全,但实际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二)社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计生、劳动、综治、组织等职能部门,都采取在社区或设立机构、或增挂牌子、或下派人员等方式开展工作,但各自为政,对上负责,条块分割,难以统筹。一些驻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共享共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情的深浅和认识的高低。社居委与物业公司关系尚待进一步磨合,尽管我市2010年出台了《关于明确市区物业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对市房产局、住建局、乡镇街道以及村居承担的物业管理职责作了明确,受职能下移时间不长、社区人手有限等影响,社区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尚处于磨合阶段,致使一些物管小区成为社会管理盲区。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

(三)社区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内容单一,以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和计生服务、安全服务、文教体服务等公共服务为主,互助服务、志愿者服务和商业服务发育不够充分。服务对象以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失业人员、祖居户等特殊群体为主,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社区服务以政府部门和社居委为主体,缺乏市场化、社会化的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来承接。社区民间中介组织发育缓慢,社区志愿者组织少,人员参与率低,未能形成经常性活动机制。社区商业服务欠发达,商业网点不够完善。驻区单位内部服务社会化改革缓慢。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高,缺乏整合和互动。

(四)社工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缺乏规范化管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既有社居委成员及其聘用人员,又有街道和职能部门招聘、下派人员,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导致人员管理难统筹,考核评议缺乏统一规定,人员生活补贴待遇不一。社区工作者生活待遇不高,对年轻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社区工作者流动性较大,尤其是高学历年轻同志,往往将社区工作作为下一步工作的跳板。

四、加强和创新合肥市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总体目标,以服务居民为目的,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共建共享、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创新和加强社区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思路,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我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不断夯实和谐合肥建设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城乡社区建设紧密结合,以居民群众满意和社会

和谐安定为目标,在两年时间内,以网格化建设为手段、以组织化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服务化建设为方向,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和谐社区,基本实现社区居(村)民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学有所教、难有所帮,为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迈进营造安定祥和的基层社会环境。

(三)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着眼于社区居民最关心、最需要的问题,把居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居民排忧解难,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坚持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将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和思路引入农村社区,构建城乡社区互补互助机制,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共同提高的城乡社区和谐发展新格局。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广泛宣传、组织发动社区各类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创新形式,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促进公共服务社会化。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紧密联系社区实际,特别是社区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及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措施,提升工作实效。

(四)主要任务

1、推进社区网格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2011年底,实现城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三县30%的城镇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到2012年7月,三县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60%。主要内容是:从2011年起,在全市城区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三县开展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把社区划分为若干责任网格,将人、地、物、情、事、组织全部纳入网格进行管理,实行“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同格同责,同奖同罚”,实现社区管理的扁平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社区服务的全覆盖。通过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和规范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网格化管理取得实效,使社区在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城乡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推进社区组织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市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服务(工作)站为中坚力量,社区群团组织与社区志愿组织、社区便民商业组织及其他组织相配套的社区组织体系。具体工作中,一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建设。大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统揽和核心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全面加强社居委自身建设,增强社居委组织居民开展自治、协助提供公共服务和组织开展监督活动的能力。二是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等方式,打造一支立足社区服务平台、依托专业社会工作组织与机构、政府与社会支持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筹备成立合肥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打造组织平台。三是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保障机制。落实社区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创新社区工作者培养选拔机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经济和政治待遇“双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市直单位新招录公务员下社区锻炼制度和市党政领导联系社区制度。加大舆论宣传力度,组织开展优秀社区工作者评选表彰活动。四是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和各类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3、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争取通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全市100%的城市社区和30%的农村社区实现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一是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注重应用、强化服务”的原则,以社区人口信息为基础,统筹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房产、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打造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对社区人、地、物、情、事、组织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服务好。二是注重实效,梯度推进。立足我市社区工作实际,以需促用、以用促建,统一技术规范要求,重点突破,讲求实效,分步骤实施。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楼宇、家庭)建设,在有条件的社区,推进水、电、气等城市公共事业消费和通讯等个人消费的自动记录和付费,加快推进住宅小区安保电子监控建设,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三是创新模式,注重安全。坚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平台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等方面,依据政府采购管理规定,积极探索“服务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设模式。规范社区服务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确保人口、户况等信息数据安全。

4、推进社区服务化建设

具体目标是:到2012年底,逐步建立体系完整、设施配套、功能完备、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钟生活圈”。一是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出台《合肥市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相关文件,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行规划,重点推进社区管理、社区治安、社区卫生、社区福利、社区文体五大类服务设施建设,到2012年在全市基本形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二是扩大社区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在每个社区设立“一站式”办事大厅,为居民提供便捷、规范的行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街道、社区突出服务重点,设立“四个中心”,实现“四个面向”,即:建立社会救助中心,面向低保户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服务;建立就业服务中心,面向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培训、推介等就业援助服务;建立居家养老和残疾人服务中心,面向社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康复、精神慰藉服务;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护、兴趣培养和学习辅导服务。三是开展社区公益性互助服务和商业服务。以社区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公益性服务为宗旨,坚持政府扶持和社会化运作相结合,通过项目管理、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和扶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和公益性服务;鼓励动员共产党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青少年学生等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力争两年内实现全市社区志愿者组织全覆盖;鼓励和引导驻社区的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资源共享、共驻共建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资金和智力服务;研究制定社区服务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区服务业,探索建立社区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着力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推动社区服务标准化、连锁化、专业化。四是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在城区开展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同时,从今年起,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参照城区的模式,在三县开展农村社区标准化建设试点。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市政府将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纳入对县区、三大开发区的目标责任考核,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发挥好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要按照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抓好相关工作。依托社区开展公共服务的综治、公安、教育、文化、卫生、计生、人社等部门要把支持和帮助社区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和权限,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协会、慈善协会等群众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各县区、三大开发区按照属地原则对社区管理服务创新工作全面负责,街道、社区具体抓落实。

2、资金保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资助、部门扶助、市场参与”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一是改善社区硬件设施。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的部署,市、区两级财政继续预算安排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经费,全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示范社区。二是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由市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全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平台搭建等,各县、区财政负责落实平台维护、数据采集更新、硬件建设、网格管理员培训等费用。三是加强社区工作者培训。市、县区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专项用于社居委换届、社区“两委”正职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等。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项目管理、服务外包等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社区服务的质量。

3、机制保障。一是强化宣传手段。通过领导干部培训、论坛讲座、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方式提高社区服务管理的理论水平,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对外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成果宣传等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二是强化督查手段。将推进社区服务管理创新工作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实绩档案,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量化考核内容,建立地区、部门责任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奖惩。三是强化政策手段。结合我市社区建设实际,针对社区服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四是强化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最新信息化科技成果和手段,整合公安、民政、司法、人社以及商业服务等信息资源,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综合平台。

第五篇:审判管理体制创新显成效

审判管理体制创新显成效

为了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实行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永昌县人民法院立足于基层法院的审判工作实际,从强化审判管理入手,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摸索符合基层法院审判工作实际的审判管理机制,形成了“大立案、精审判、强执行、重监督”的审判管理思路,并从2016年开始进行大胆的尝试,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实现案件的立、审、执、监分离,避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保证了案件审理过程的公正性。另外,统一收取诉讼费用,遏制了多收费和乱收费现象,规范了法院诉讼管理制度。

(二)落实了案件由审管办督办、催办、警示等制度,促进审判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转,促使法官审限意识不断增强,有效地预防了久拖不决和超审限等问题。2016截止11月30日,我院已审结的4497件各类案件,即缩短了办案周期,也未发现超审限案件。

(三)实施案件流程管理,案件的审理程序监督权也由立案庭统一行使,将庭前、庭中、庭后监督有机统一起来,使案件审理自始至终处于有效监控之中,与此同时,强化合议庭的职能和审判长、合议庭其他成员的责任感,保证了审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新制度试行一年来,通过对未上诉案件进行评查,没有发现错案。

(四)实施案件流程管理,增加案件审理的公开性,由立案庭统一将确定的开庭日期、承办庭室和开庭地点公示,使整个案件的审理处在公开状态,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增加了案件审理的透明度。另外,案件从立案到审结之间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又通过庭前准备程序在当事人和判案的法官之间形成一条隔离带,减少了判案法官与当事人直接接触的机率,有效地避免了人情案、关系案的滋生。

下载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显成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肥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显成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延吉市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百姓显成效(★)

    延吉市社会管理创新 服务百姓显成效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直是延吉谋划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延吉市始终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在重要位置,特别是201......

    班组结构化安全管理显成效

    班组结构化安全管理显成效 ----焦化厂配煤车间配煤二组安康杯成果发布(王云峰) 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工作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同时也是控制事故发生的第一道防线。焦化厂配煤......

    艰苦创业显成效 和谐创新谋发展五篇

    艰苦创业显成效 和谐创新谋发展 —在2011年全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何玉 (2011年11月5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受乡政府的委托,我向大会作教育工作报告。 上学年工作回顾......

    创新载体促党建工作显成效

    创新载体促党建工作显成效 盐津县庙坝乡通过创新载体,在今年的党建工作中取得了新的成效,为来年的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领导,自身建设有提高。乡党委始终以高......

    创新小额担保贷款新机制显成效

    创新小额担保贷款新机制显成效今年以来,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等问题,区人社局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积极作用,达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1、......

    实践出真知,深入显成效(推荐阅读)

    实践出真知,深入显成效 关心农村,农民生活,落户访问,积极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情况 ,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我们在开展工作的第四天走上了集市,开展调查和宣传工作,我们......

    强排查 重管理 综合治理显成效

    强排查 重管理 综合治理显成效 今年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与公安、银监、消防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我县农商行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社会综合......

    泰顺多管齐下力促青年创业创新显成效

    泰顺多管齐下力促青年创业创新显成效近年来,泰顺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山区外出青年比重相对大、资源开发相对匮乏的实际,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