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质效和水平
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质效和水平日前,市委政法委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专题学习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淮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研究落实下一步工作措施,动员大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注重实效,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质效和水平。
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亚青强调,一要确立“主力军”和“主阵地”的总体定位,高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我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首创优势,注重源头治理,全力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出特殊群体关爱帮扶等举措,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社会管理。抓好依法行政,提升司法公信力,实现依法治理。二要履行“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职责任务,全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以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法治淮安建设,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开展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八项工程、“六大维权中心”规范提升工程、乡级综治组织规范提升工程。三要围绕“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核心要求,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引领工作开展。将社会管理创新与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矛盾调解率、系列创建覆盖率、公众安全感和法治满意率稳步提升。
第二篇: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东省云浮市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云浮市地处粤西山区,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原有基础等因素制约,云浮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社会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为改变这种局面,云浮市近年来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围绕“下”字做文章,将基层作为着力点,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管理路子。眼睛下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一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向下看。将主体功能区概念引向县域,以县为单位进行规划和建设,确定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开发与保护并重示范区三类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指导,走“错位发展、以特取胜”的发展路子。二是在转变基层治理方式上向下看。推进镇级机构改革,在整合现有资源基础上组建党政办、农经办、宜居办、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三办两中心”,重点解决组织建设、农民增收、环境建设、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问题。三是在转变管理工作方式上向下看。推行 “十步工作法”,让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全过程;树立“民意为先”理念,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工作站制度,方便基层群众参政议政。权力下放,增强社会管理能力。巩固和完善基层组织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云浮市实施以权力下放为核心的强镇扩权改革,将原先赋予县级政府的部分事权、财权和人事权下放到乡镇,提高基层政府的施政能力。一是下放事权,让乡镇有权办事。率先在云安县推进强镇扩权改革,按照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将14个县直部门的72项职权下放到乡镇,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能动性。二是下放财权,让乡镇有钱办事。适当扩大乡镇财权,逐步提高乡镇税收返还比例。同时,规范县直部门资金下拨方式,扶持资金统一划拨到乡镇政府,由县直部门负责监管,乡镇直拨扶持对象。三是下放人事权,让乡镇有人办事。按照配强配优乡镇班子的要求,扩大乡镇干部人事推荐权、干部调整建议权和干部问责处理权,乡镇党委对配备镇级班子副职有推荐权,对调整镇班子成员有建议权,对乡镇干部工作问责有处理权。资金下发,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基层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资金不足。针对乡镇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云浮市通过县级统筹财政以及税收等渠道对镇村两级予以资金支持,保障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顺利推进。一是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实现向下拨款。在镇级运作上,除了提供公共服务全额保障,还逐步提高乡镇税收返还比例;在村两委运作上,实行县级财政直补;在保障民生上,实现专项财政下乡。二是创新税收共享机制,实现向下分税。按照相互合作、利益共享、共同开发的原则,出台项目招入地与所在地税收共享、资源地和项目地税收分成、园区税收增量共享等政策,并明确税收共享资金只能用于社会管理和服务。三是创新财税激励机制,实现向下奖励。在确定财税考核基数的基础上,实行“超率累进分成”激励机制,超过基数增长率的部分越高奖励比例越高。同时,设立“上台阶奖”,奖励财税收入突破一定数额的乡镇。服务下移,丰富社会管理内涵。完善社会服务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云浮市坚持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让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一是组建三大中心,实现服务下乡。组建镇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和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帮助农民解决土地、就业及农业发展等问题,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的专门化和专业化水平。二是组建一社一队,实现服务进村。成立农村社区服务合作社,逐步建立一体化的社会、劳动、医疗保障以及交通、通信等服务网络,让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组建农村环卫服务队,寓社会管理于公共服务中,解决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环境卫生问题。三是开通四个网络,实现服务入户。运用信息技术平台,推动社会服务逐步向镇村延伸。开通“三农”服务网、政府服务热线、远程审批系统和廉政直通车,形成覆盖农户的一网连市场、一
线解难事、一站办审批、一键强监督的全方位信息化服务体系。考核下沉,提升社会管理成效。建立面向基层的政绩考核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云浮市坚持在政绩考核过程中尊重民意、重视基层,实现考核下沉。一是将官考与民评结合起来。通过机关民主测评、群众满意度评价、领导班子评价、单位代表互评、基层人员评价,把各考评主体的意见和建议以不同权重比例集中起来,使民意在评议中得以体现,形成上下互动的评议氛围。二是创建“5+X”乡镇干部考核机制。探索实施“基本职责+主导职责”双层履职制度,明确乡镇干部的功能职责为“5+X”,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考核原则。其中,“5”是指社会维稳、农民增收、公共服务、政策宣传、基层建设五项基本职责,体现了以基层为导向、以群众为中心的考评标准;“X”是指赋予各乡镇不同的功能定位、职责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几点启示云浮市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探索收到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双丰收。2010年,群众信访数量较2009年下降29.5%,农村治安案件下降30.8%,全市未发生严重群体性事件。同时,经济增长率达到15.4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22.8%。云浮市的实践探索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重点在基层。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基层稳定,整个社会才能稳定;基层发展,整个社会才能发展。只有搞好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大厦才具有扎实的根基。当前,我国大量社会需求来源于基层、大量社会问题产生在基层、大量社会矛盾根源在基层,这对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到基层,做好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矛盾。关键在服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它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的社会管理理念,想方设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服务,以服务体现管理,以服务促进管理,以服务深化管理,才能真正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可。保障在制度。社会管理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基础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常态化、系统化、机制化。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特别是不断创新政绩考核机制、财税分享机制等,才能有效推动和保障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实现,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基础在群众。群众是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及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切实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充分参与、高效参与,以决策共谋集中民智、以发展共建凝聚民力、以合作共管汇集民意、以成果共享顺应民心,才能形成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篇: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效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效
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抓住了重点就抓住了关键。笔者认为,要建强支部,才能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乐业安居。
一是抓班子,强化自身建设。
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要求,通过收看廉洁教育警示片、外出参观学习、读书分享会、座谈交流等方式,规范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内组织生活。实行“老带新”和“传帮带”,通过结对带教、教学相长、实际操作指导等,帮助年轻同志政治素质、业务技能、职业素养迅速提升,不断跑出成长加速度。二是抓队伍,提高党员素质。
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员先锋模范评比、党员挂牌上岗服务等活动,激发参与党组织建设的积极性。针对外出学习务工的党员,每月联系一次了解思想动态,通过微信群传达每月学习任务,流动党员在微信群分享学习心得和个人体会,为支部发展建言献策。针对年老体弱的老党员,进行逐户走访,为他们送书送学,确保在学习路上一个都不掉队。三是抓服务,提升管理水平。
把服务群众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群众这一服务主体,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整合服务资源,激发全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格局,全面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四是抓重点,夯实工作基础。
围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社会治理等基层党建重点任务,精准发力,疏堵点破难点,将工作落实见效。第四篇: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
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
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生产力水平好范文出品
党的十六大把实现“科技更加进步”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现在新世纪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号召全党坚持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加强科技工作是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也是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切实把加强科技工作摆在关键位置抓实抓好。
一、实施“三大工程”,不断提高产业科技水平
实施“科技兴县”,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以及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是促进生产力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新机制、加快生产好范文出品设备和工艺的改造、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们始终把“科技兴县”战略放在突出位置,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以实施“工业寻求增长”、“农业绿色增收”计划为目标,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认真实施了“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和“先导工程”。
基础工程。围绕全县牛、稻、种、果四大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全县各乡镇建设各类农业科技园区35个,科技示范村120个,示范户2000个,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引导、带动作用。同时还谋划科技信息网络和农业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为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奠定了基础。创新工程。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择优扶强,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新型化,真正培养一批具有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优势企业和骨干企业。近几年,我们新上工业技改扩能项目6个,总投资3000余万元,新增工业品种54种,累计开发省级以上新品种12个,县以上新品种52个。这些产品增强了全县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成为##工业企业的主导产品。先导工程。通过精心实施高新技术项目,培育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潜力。如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钒钛磁铁开发为重点,新上铁选厂30多个,2004年产铁精粉36.4万吨,生产总值达2亿元,成为全县新的支柱产业。
二、抓住“三个关键”,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的科技新体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要通过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管理体制,符合科技自身规律,充满活力的研究开发体制和有利于技术成果迅速转化的市场体系。为此,我们抓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和民营科技企业培育“三个关键”。
一是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的理念,高度重视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牢好范文出品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利用一些奖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抓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依托主导产业和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构。依托县内主导产业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了钒钛磁铁产业研发中心,面向全县铁选企业开展质量技术安全评估研究服务,为钒钛磁铁矿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重点企业为主,建立科研基地,吸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开展科研活动;加强农业产业协会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成立农业产业协会,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步充当起了连接政府、科研机构、市场和企业的角色。三是抓民营科技企业建设。针对##县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偏小、融资能力差,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在民营科技企业的立项、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积极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县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到42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强化“三个到位”,确保“科教兴县”战略顺利实施
科技工作要服务好经济建设,科技工作要顺利开展,真正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努力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认识到位。要想建成经济强县,首先要成为科技强县;而要建成科技强县,首先要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在全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各类新闻媒休举办科技宣传专题节目,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掀起学科技、用科技活动高潮。
二是领导到位。由于科技工作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科教兴县”这样的大事由科技系统“独唱”显然是势单力薄。为此,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成立科教兴县领导小组,实行科技依法行政目标管理,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科技工作“大合唱”局面。好范文出品
三是投入到位。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增支因素较多,财力比较困难时就会导致投入不足,这会直接影响到县级科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
一定要把科技教育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动员全社会力量,扭转被支局面。近几年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了科技开发能力,去年全县“科技三项费”占财政决算支出的1.14。同时还采取集资、合资、股份制、小额贷款、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筹资,支持科技事业发展。这些为全县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措施,也是提高生产力质量和水平的根本途径。通过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增长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第五篇: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去年以来,******街道办事处从强化社会管理入手,不断提升平安建设工作水平,平安建设工作实现了“两低两高”(刑事发案低、信访量低,破案率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高)的工作目标,较好地维护了辖区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
一、制定方案,全面部署
为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城市建设合力,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找准平安建设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党工委研究论证、到外地实地考察、召开社区“两委会”、辖区部门负责人会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了《关于建设平安和谐新**的实施意见》,召开了建设平安和谐新**动员大会,会议开到居民小组长,进行了全方位的动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注重树立典型,分别召开平安和谐新社区宣传现场会、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强力推进,每个社区均按照要求高标准地建设了平安和谐新社区宣传长廊,宣传教育人;发掘先进典型,典型感召人;排查管控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管控机制不漏人,平安和谐新汝宁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二、强势宣传,营造氛围
为广泛营造“平安和谐新***”建设氛围,增强群众主动参与意识,达到预期效果。我街道采取宣传一条街、发放入户明白纸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7个社区均建设了“平安 1
和谐新社区”宣传长廊,制作宣传版面750平方米;发放平安建设小册子12000本,入户宣传明白纸65000张,印制**居民行为规范小册子8000册,便民联系卡、警民联系卡14500份。同时,我们把“平安和谐新**建设”与“树正气、提精神、聚民心、促发展”全民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开展了全民主题教育启动仪式、民间文艺汇演、我读经典谈体会、先进事迹报告会、**志愿者在行动、传箴言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主题教育与平安和谐新**建设的双推进。
三、分类管理,载体推动
为力求做到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该街道根据居民的日常表现,对辖区居民划分“优秀、良好、较差”三个等次,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廉政党课、唱红歌、文艺汇演、小手拉大手、创先争优、先进典型大游行等多种载体,强力弘扬正气,对优秀分子,全方位表彰了一批凝聚民心的好组织、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人民信赖的好公仆、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和睦家庭等模范典型,用先进典型感召广大群众,引导激励高危人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促进高危人员的转化。目前,对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平安和睦家庭等进行了表彰,并举办了先进事迹报告会,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先进人物大游行活动。对较差的,尤其是把高危人群细化为社区服刑人员、“两劳”回归人员、有劣迹人员、吸毒人员、重症精神病人、缠访闹访人员、习练邪教人员等不同群体登记造册,已统计高危人
群158人,分别落实了稳控责任人。
四、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街道综治办建立健全了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档案,确保流动人口、社区服刑人员、“两劳”回归人员、有劣迹人员、吸毒人员、留守儿童、重症精神病人、组织策划集体上访或缠访闹访滋事人员、习练邪教人员等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档案,切实做到不漏登、不脱管。对上述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目标管理,并与各个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城区三个派出所落实社区服刑人员,有劣迹人员、吸毒人员、重症精神病人的管控措施。2010年,公安派出所针对辖区吸毒人员盗窃电动车现象,开展了三次专项打击活动,打击处理32人,今年打击处理7人。信访办、各社区及派出所加大了对组织集体访、非访、缠访、闹访滋事人员的排查和打击力度,进一步规范了信访工作秩序。民政、教育、各社区健全了本辖区重点人员特殊群体的档案,积极配合有关有关部门做好管控工作,落实社区留守儿童帮扶责任人,在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爱,确保他们健康成长。对重症精神病人落实包保措施,督促其监护人加强管护,严防其危害社会,全年强制送精神病院救治5人。司法所落实“两劳”回归人员的安置帮教措施,尽最大限度解决其融入社会、就业等问题。民政和社会保障所要对重点人员、特殊群体中困难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尤其是加大了重症精神病人的救助力度,采取救济、低保等方式给予救助。目前,我街道已排查出的高危人群158人,分别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管控措施,落实了包社区班子成员、职能站所责任人员、社区干部、高
危人员家属“四包一”责任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解决高危人员城市低保35人,落实涉法涉诉人员救助金5000元,上访困难群体救助金1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