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阳光远教 打造五个平台
依托阳光远教 打造五个平台 ——马庄镇利用远程教育推进科学发展
马庄镇地处岱岳区西南部,位于岱岳、宁阳、肥城三县市区交界处,西与肥城市毗邻,南与宁阳县隔河相望。全镇辖4个管区,36个行政村,总人口5.1万人,共有党员2185人,设8个党总支,61个党支部。近年来,镇党委以远教网络和村级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以“阳光党务”工程为活动载体,不断强化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推进“五个平台”建设,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先后被表彰为山东省投资环境百佳乡镇、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级卫生镇、市级文明镇、泰安市“五个好”先进党委、泰安市经济工作20强先进乡镇,连续六年被区委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连续六年被区委表彰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镇党委书记被表彰为“国务院全国第五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受邀参加了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今年,1-11月份全镇财政收入达到1635万元。在区委组织部、区监察局、统计局、电信局等组织的社情民意调查中,我镇荣获全区第一名。在区政法系统组织的1-9月份和12月份社会治安群众安全感调查中,我镇两次都获得了全区第一名的好成绩。现将我镇远程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载体,搭建学习培训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和视听传媒已成为基层党员干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马庄镇党委狠抓载体建设,着力将远程教育网络打造成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平台。一是加大投入,实现三网合一。镇党委投资3万元,配备了投影仪、光发机、刻录机等设备;投资8万元在龙马广场安装了大型电子屏幕,同时利用“村村通”有线电视的优势,购臵并安装VGA/TV转换器、光发机、DVD机、刻录机等设备,将远程教育网、镇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实现并网,实现了“三网合一”。二是现场直播,扩大培训范围。自2008年以来,我镇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工作实际,聘请徐胜
三、李甲奎等专家,每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的培训班,村两委干部在镇上接受培训的同时,利用 “三网合一”的优势,组织各村党员、群众、致富大户在家中通过镇差转台同步收看培训内容,实现镇、村、户三级同步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三是依托有线电视,实现“点播学”。2008年马庄镇通过差转台开通“马庄远教”栏目,通过有线电视“户户通”来实现远教“户户通”。播出内容设计了《银马视窗》、《党建天地》、《实用技术》、《农村卫生》、《计划生育》、《文化广场》等栏目。群众可通过固定电话或手机短信与镇远教办联系,随时点播课件,足不出户受到教育。四是依托龙马广场,实现
“开放学”。镇党委投入20余万元购买了电脑、音响及大型LED电子屏幕,在人群聚集的龙马广场上开办“远教广场”,每天定时播放。播放的节目主要有科技致富典型、先进典型、道德模范、革命经典片、法律法规讲座等类型。将远程教育阵地扩展到露天公共场所, 使远程教育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为党员干部学习所用”向“为农民群众服务”扩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五是依托终端站点,实现“随时学”。全镇36个村级站点实行管理员、协管员轮流管理,确保站点随时有人,党员、群众可按自主需求随时点播远程教育节目,实行站点“全天候”开放。站点还将群众喜爱的节目刻录成光盘,建成远程教育资料库,供党员、群众随时借阅;各站点培树的程教育学用标兵,每人在帮带2名党员和2名群众的基础上,随时为身边的群众提供无偿的生产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咨询。
二、抓共享,打造基层党组织活动平台
按照区委提出的“区级抓党建项目、镇级抓党建品牌、村级抓党建名片”党建工作要求,实施了“阳光党务”工程。我们依托远教站点,配套联动,强化措施,有力促进了“阳光党务”工程的开展。一是利用网络扩大党务公开水平。“阳光党务”公开栏,并答复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在远程教育网上设臵“支部动态”、“党务指南”、“党务公开”等栏目,及时公开村工作开展情况和党员群众需求,对党组
织动态和党员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开,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透明度,建立“网上留言”,实现党员、群众在线“互动式”交流。二是设立 “阳光党务电子邮箱”。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对重大事项的意见建议,搭建了一条听取党员群众意见、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渠道。并按排远教管理员按时查收信箱、邮箱,将办结情况公开、反馈或答复。根据群众提出的制约马庄发展的区位劣势和土地瓶颈的问题。我们依托大汶口石膏工业园,筹建了总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的龙马工业项目集中区,为招商引资搭建了良好平台。目前,山西襄矿集团投资11亿元的山东瑞恒中泰盐化、泰安大成机电设备、山东如意实业、亚泰鼎盛建材、荣辉建材、正鑫建材、光锋滤业等一批大项目已落户项目集中区,其中已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世界500强排名第230位的新加坡丰益集团投资50亿元的食用和医学精制盐加工项目也正在积极洽谈中。三是努力打造“六位一体”的“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我们把组织远程教育集中学习与“三会一课”、民主议政日等结合起来,促进基层党组织实现“五个好”的目标。依托远程教育站点,整合人口学校、文化大院、为民服务大厅等资源,组建集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信息收集发布等功能“六位一体”的“远程教育综合服务站”,实现党员群众的网上办事。
三、抓规范,打造基层党员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是建立村级动态信息化管理系统。我们依托岱岳区农村党组织动态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形式统一、表述规范、便于管理”的原则,对全镇36个村的党员干部基本情况、村两委实事承诺事项、年度计划等内容,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三种形式进行全面采集和系统整理,建立了村级动态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及时维护更新。通过这一系统实现了镇、村的信息互联直通,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效率和村级组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建成“网上党支部”。利用镇政府网站开设支部风采专栏,建成了各村党支部竞相发展、明争暗赛的良好格局。同时组建了“马庄街”qq群,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加强各村党员、干部的沟通交流,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
四、抓沟通,打造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平台
按照阳光党务的工作要求,镇党委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及时发布重要信息,反映党员诉求,组织开展民意调查、网络投票、互动交流等,极大促进了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一是建立民情信息直通车。我们利用镇龙马广场的电子屏幕和电视差转台“马庄远教”中的“银马视窗”栏目,网上党支部中的“党建新闻”栏目,及时公开党务信息,对有关政策法规、各级会议精神进行宣传;同时镇远教办开通了“阳光热线电话”,与党员群众在线交流,倾听基层党员群众心声,拓宽了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扩大了党内民主。二是实现网
上监督。利用“网上党支部”,设臵“支部动态”、“党务工作指南”、“党务公开”等栏目,对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职责、党员的公开承诺事项、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公开,群众可直接在网上进行评论,也可拨打“阳光热线电话”反映问题,做到随时监督。三是搭建了在线交流平台。我们利用网上党支部的“在线交流平台”,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定期由党委政府或领导干部及镇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广大群众进行“在线恳谈”,建立“网上留言”,实现党员、群众在线“互动式”交流。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及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在线交流,镇党委加大了争取上级惠农扶持资金的力度,投资4100万元的市级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投资1800万元的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项目、投资1200万元的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860万元的高效农业项目和投资1200万元的大漕河治理项目、投资560万元的优质粮基地项目、投资360万元的水利建设项目,均已通过上级审批,目前,已有四个项目已开工建设。项目完成后,全镇95%的农田将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成框、桥涵渠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将极大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增收,改善环境。
五、抓应用,打造服务基层党员群众的平台
镇党委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施科技惠农工程、农村实用人才
培训工程等,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积极开展科技培训、便民服务、文化娱乐等活动。一是集中学。组织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成立学习班,坚持每月5号、15号、25号进行集中学习。同时,村站点每天上午8:00—12:00,下午2:00—6:00准时向没有安装有线电视的群众开放,村干部轮流值班,专门负责准时播放远教节目,确保村民都能收看到远程教育节目。二是远教入户随时学。各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证广大党员、群众能够随时学习到所需知识。西隅村针对群众多,购买了刻录机和光盘,建起高标准的课件点播室,供群众随时借阅。顺河村、萨庄村、洼口村根据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设立了播放分点,由村民小组长为播放员,利用家中的VCD、有线电视机播放远程教育光盘,解决了集中收看难的问题。同时群众如有想学习到的种植、养殖技术、奶牛疾病防治等方面知识,都可以打电话到镇远教办或者村里,工作人员根据群众要求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及时解决疑难问题。三是聘请顾问辅导学。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群众将远程教育学到的知识尽快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镇党委从农技、兽医等部门抽调了12名业务技术骨干,定期到村开展技术授课,共举办辅导班30余期,培训群众2000多人次;先后建立了夏马村有机蔬菜、薛家庄村蚕桑、李大坡村奶牛、肖家官庄西爪等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把课堂教学与基地实践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用”的实
效性。目前,全镇共确定远程教育示范基地6个,示范户35户。
以上是我镇在推进远程教育五个平台建设中的初步尝试,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五个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远教站点的作用,提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水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基层党的建设,为加快“强市”、“名城”建设进程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依托虚拟社区平台打造法制特色社区
依托虚拟社区平台打造法制特色社区
2005年,友联第三社区成功为辖区3000多户居民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友三网”。通过这一平台的构建,拓展出了一条社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全新渠道。
一、基本情况
友三社区成立于2003年9月,共有5个住宅小区、26万平方米,居住人员达3377户,10000余人。在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依托社区户籍家庭电脑普及率超90%的基础现状,在多次调研探索后,于2005年成功架设社区网站“友三网”。经过六年时间的运行,网站已日趋成熟,居民会员总数达到了2100多人,更有累计达近三百万次的点击次数。不仅被包括扬子晚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多家媒体喻为“全国社区居委会第一网”,还接受国务院调研,得到了省、市的各类表彰。
二、成立背景:
自社区成立后,社区法制教育工作在街道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运作机制较为合理、教育活动丰富活跃、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社区居民需求日益多元,我们发现,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手段和途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限制。而另一方面,如今Internet互联网的普及,使居民,尤其是年轻族、上班族的许多社会活动都在网上进行,但是缺少规范性、有序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使社区法制教育凸现便捷性、时效性,就打造出友三网这一平台,希望通过构建这种新的平台,进一步来拓展社区法制宣传教育。
三、主要做法:
在打造“友三网”这一平台的过程中,社区从“亲民”着手,贴近民生、惠及百姓,把它做成居民自己的“草根”平台。
一是做实基础。社区在街道的帮助下,落实了软、硬件设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优秀的管理和维护队伍,这些都为建好网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后期运行上,社区参考其他网站运营经验,针对“友三网”制定了专门的工作制度和指导流程。在内容上,除让居民原创外,社区还从互联网上取得了丰富的内容,适应了居民各方面需求。
二是丰富内容。社区借助网站这个优质平台,利用电子媒介,在其上开辟专栏,增设各式窗口,内容涵盖法制宣传、科普文化、卫生医疗、技能手艺、休闲娱乐、政策规章等各个方面,为辖区居民群众、甚至企业员工搭建起极具影响力的“虚拟社区”平台。
三是形式自由。在长期的工作中,社区发现,让居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做法比社区发动更具实效。社区网站充分利用这一点,以完全自由的形式对居民开放。社区通过鼓励居民将自己的心得、成果发布在网上,与其他人分享,由此来形成居民带动居民的良好氛围。
四是指导到位。由于辖区老年居民较多,新苏州人也占有重要一席,他们都没有基本的上网知识,甚至连如何上网都一知半解。为破除这一难题,提高在职居民的参与率和“友三网”的使用率,社区专门开办了计算机能力培训班,内容涵盖了打字、浏览网页、发表帖子以及回复帖子等基础内容。通过将培训人群分类、分批、分时间,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计算机操作等培训,使各类人群都能利用网络学习、交流。
四、取得的成效:
在网站运行几年里,总结下来有四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扩大宣传和参与面。“友三网”实现了“宣传教育全天候”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改变了宣传教育和居民学习的格局,突破原有的局限性,成为社区开展教育和居民学习参与的“空中课堂”。通过网站,在职居民除了接受知识外还能及时了解社区发展最新动态,打破了一直以来在职居民的法制教育受惠面较窄的局面,全面提升了宣传教育覆盖率。
二是提升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友三网”是一个虚拟社区平台,但它并不仅仅于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居民除困解惑的特色,更带动了大量居民自主参与社区,为自己的小区考虑、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的良好氛围。在网站上,诸如诗歌、散文、小说,或者日记、随想、通讯„„形式多样的居民原创内容,更进一步在丰富社区网络文化之余,全面提升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为草根团队的发展提供空间。社区网站为“幸福联盟”发展提供空间,通过不同主题的讨论,一些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居民渐渐走到了一起,有的自发组成团体,有的则成为“幸福联盟”所辖30个组织的骨干成员,网站为民间组织的壮大提供了无限可能。如社区幸福联盟团队之一的爱心编织团队,创办人肖萍从一开始在网上交流心得,发布成品图片后,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共同探讨。随着交流的深入,20多人走出网络,相聚在社区,没多久就正式组建了爱心编织团队。
四是为“社区自治”提供有益尝试。社区网从互动着手,鼓励和支持让居民带动居民的形式学习,通过培养草根领袖,让居民以版主甚至管理员的身份,对网站进行日常管理,对网站中涉及到日常社区建设中所能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如法律咨询、社区办事、投诉举报等内容都有涉及,使居民在日常学习浏览、发贴交流等行为中,接触社区,了解社区,为社区实现自治提供了有益尝试。
“友三网”的建设和推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平台的发展还难以完全满足所有居民日益增长变化的个性化需求、理论研究亟待加强、各项制度和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这些,都将是我们今后网站建设中需要做的工作。我们也将在领导的支持和居民的参与下,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法制教育和学习的平台。
第三篇:打造阳光平台强化三资管理
打造阳光平台强化三资管理
努力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武坚镇纪委经管站
我镇共有14个行政村、3个社区,辖 30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8333亩,围田养殖14399亩,河荡900亩,其中家庭经营36987亩,规模经营31346亩。至2011年末6月底,镇会计站共代管村组集体资金983万元,资金代管率达96%;全镇村组拥有集体固定资产988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58万元,公益性资产340万元,管理性资产490万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部建立了台账,同时建立了合同管理台账。为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财务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减少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我镇狠抓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积极打造平台,成立了武坚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资产资源的增减变动和增值情况得到了有效监管,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现将我镇在“三资”管理方面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奠定工作基础
农村集体资产是历年来农民群众的劳动积累形成的,是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切实加强对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领导,我镇召开动员部署大会,制定了工作计划,建立了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和纪委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由农经、监察、国土、财政、审计、水利、民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镇农经站具体负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中心的筹建工作,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同时健全村级“三资”管理组织,明确群众是
1村组“三资”的管理主体,村“两委”是“三资”管理中具体事项的执行主体,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村“两委”“三资”管理工作情况,以切实维护集体利益,保障村民权益。在此基础上,各村积
极开好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代表会。通过会议,大力强调加强“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广泛宣传农村三资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层层宣传发动,全镇上下形成了共识,为规范和加强“三资”
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清产核资,严肃工作程序
要加强和规范“三资”管理,清产核资是基础工作。为此,我镇在年初就对村组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
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核登记,建立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监督民
主、管理科学”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是清点集体资金。在抓好结报账的基础上,盘点村集体库存
现金,着力解决白条和票据抵库等疑难问题,全镇14个行政村3个社区清产核资前现金余额8.11万元,通过盘点、清查,收缴了保管在少数群众手里的集体资金累计达2.18万元。清产核资之后至2011年6月底,镇会计站共代管村组集体资金983万元,资金代管率达96%;确保了集体资金安全完整。
二是清理固定资产。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村组集
体的半机械化农机具逐渐被淘汰,有的因为保管不善而遗失,有的因为长期闲臵而损毁,有的因为帐务处理不正确而未能及时登记入
帐。为此,我们组织村组干部群众对集体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
清理核对。经清查,全镇共核减固定资产345件,核减金额54.8
3万元;共核增固定资产14件,核增金额1.89万元。对上述的固定资产的核减、核增,各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一致通过了集体固定资产核增核减方案,经履行相关手续程序后及时进
行了账务处理,到6月份全镇固定资产余额988.32万元(其中经营性固定资产158万元、管理性固定资产490万元、公益性固定资产340.32万元), 登记账外资产1275件,3498.48万元,基本达到了账物相符、家底清楚。
三是清查集体资源。全镇各村通过召开群众座谈会,查看发包
合同、走访农户、实地查看等多种形式,全面清查集体耕地、林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到6月份全镇资源性资产面积7.7878万亩,其中非经营性资源面积1.1403万亩,经营性资源面积6.6475亩,确保了集体资源及经济利益的全面性。
四是清收陈欠。主要是清收合同到期未结清的承包款和各项应
收款。此次共清收各项往来123.69万元,其中清收应收款103.63万元,清收内部往来20.06万元,核销往来98.58万元,其中核销应收款67.27万元,内部往来31.31万元。
五是清理账户。对实际已结清且长期无新业务的资产负债类账
户进行转账核销处理,6月份共清理帐户55户计17.4万元,做到账实相符,严禁账外账。
在抓清产核资工作的同时,我们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
工作:一是对于核增核减的固定资产,认真履行核销报批手续,由
村组出具核销报告、村主要负责人签字、民主理财人员确认、村民
代表会议通过、分管领导审批、农经站盖章后进行账务调整,并向
村民公示。二是及时收缴村组自行保管的现金、存折账户计3.75万余元,同时,考虑到村组集体收益(利息收入)不受损失,对于相关未到期的以个人名义保管的存折,统一制表登记,与会计站履行交接手续,一旦到期,例行转存。
三、规范“三资”管理,创新工作举措
一、强化思想认识。我们借鉴外地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理清了加强“三资”管理监督的基本思路,决定在全镇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的基础上,再组建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下设农村招投标管理服务中心,变原来资金使用后监管为对“三资”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监管。为确保“三资”管理的顺利实施,前期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农村“三资”管理监督领导小组,明确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的指导思想、时间安排、方法步骤和目标任务,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抓好平台建设。投资 20多万元,在原农村财务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招投标管理服务中心,增配了LED显示屏、电脑、会议桌椅等办公设施,同时,抽调 6名懂业务、政治素质高的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开展清产核资。为切实查清各村“三资”底数,为工作开展打好基础,我们根据市委要求,集中半个月的时间,抽调专人,对全镇 14个村进行全面清查,填制统一的清产核资报表,作为填制农村集体 “三资” 台账的原始依据。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对已核实确定权属关系的村集体账内外固定资产、产品物资、货币资产、债权债务和其它资源性资产逐一登记,分类归档,并录入微机,建立起了“三资”台帐,实行动态监管。
二、规范资金管理制度。推行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并做到了“四个统一”:即统一账户管理。统一审核把关。统一代理记账。统一财务公开。出台了《农村干部廉政守则》,对农村干部的行为提出了“十个不准”,加强自律约束,避免和减少了农村干部经济上乱作为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大监督制约力度。每张原始单据,必须经过“三笔会签”、村民主理财小组、委派会计、农村财务委托中心总会计、镇经管站“五道关口”审核把关后,按规入帐。并出台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中心考核实施办法》,重点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进行了规范考核。通过“村财民理镇管”,前移了村级财务监管的触角,有效地防止了“有钱随便花,无钱借着花”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村级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创新资产资源管理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重点突出“四抓”:一抓台账。制定了系列资产资源调查表,组织专业队伍对全镇所有的资产资源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并登记造册,录入微机,建立数据库,同时按季度对承包、交款、发包等情况进行更新完善,为开展资产资源的长效管理和公示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抓发包。针对农村资产资源发包矛盾与上访多发,发包过程不民主,不公开,不按程序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的状况,我镇及时成立了农村招投村管理服务中心,并出台了《关于农村招投标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划定了招投标范围,制订了农村招投标操作流程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实施招投标的项目,先在村里履行民主程序,形成书面会议纪要,并出具招投标委托申请书;镇招投标中心接受委托后,根据招标项目的不同,和村两委一起,研究确定合适的招标方式,制作招投标
文件,在镇、村公开栏及市“三三三”工程网上发布招投标公告,然后在镇纪委的全程监督下根据项目的不同进行公开竟标或开标。投标方式按项目的不同确定,建设工程类的承包实行暗标明投,资产资源的出租、发包、转让等,实行明标明投或明标暗投。并当场公布中标结果;向中标人发中标通知书并在镇公开栏和网站上进行中标公示;在镇纪委的监督下,村集体与中标人订立合同协议;对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峻工,须经村、有关部门、镇农村“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对工程质量现场验收后进行工程资金结算。通过实践证明,此举从源头上有力制止了农村资产资源发包过程中的不良现象的发生,涉及资产资源发包的矛盾与上访明显减少。三抓公开。在强化资产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公开公示工作,除通过正常渠道公示外,同时还建立专门网络,包括“三资”台账在内的所有信息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抓监督。镇纪委全过程参与“三资”管理,突出招投标、工程建设、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与检查,并创新形式,完善制度,强化考核,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使得“三资”管理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得到了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四篇: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
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
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和加强政务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按照《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函„2011‟99号)(以下简称《意见》)和《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实施指南》(工信部联信„2011‟455号)(以下简称《实施指南》)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试点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为基础,加快推进便民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全面提高我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强化为群众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突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实际效果;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统筹协调,实现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针对不同区域和城乡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三)工作目标。在全面完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系统功能,深化运行内涵,力争通过一年左右时间,实现电子政务平台覆盖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全面准确发布,所有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实时、规范办理,电子监察全业务、全流程覆盖。
二、主要任务
(一)规范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
1、梳理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一是各机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在完善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县级政府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开展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以下简称《基本目录》)的规定和要求,认真梳理审核政府信息公开事项,结合实际细化相关内容,对应公开而未公开的,要督促梳理公开,对己公开但未按要求公开的,要帮助指导、限期整改到位,切实增强公开的全面性和实效性。二是按照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的要求清理、规范行政职权,审核确定行政职权事项,并明确每项行政职权的名称、内容、办理主体、依据、条件、期限和监督渠道等。三是按照依据充分、主体明确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考虑群众需求,梳理审核各项便民服务事项和具体内容。
2、设定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运行流程。在优化运行 2 流程的基础上,针对每项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编制、调整“事项运行流程图”,在办理主体内部明确办理的岗位、权限、程序和时限等。
3、制定监察规则。监察部门对政务公开内容的完整性、时效性以及对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的时效性、流程合理性、内容完整性和收费合规性等制定电子监察规则;对行政职权行使方面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梳理确定,明确风险点名称、类型、内容描述和防控措施等内容,通过电子监察系统进行重点监控。
(二)政务服务事项应用设计。
1、政务服务事项分类。根据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梳理结果和办理流程,按办件类型及流程差异分为即办件、承诺件、补办件、上报件和联办件。
2、应用流程设计。根据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结合“事项运行流程图”,按照部门内部业务分工和工作程序,确定运行流程及所有流程分支,细化每个办理环节,确定流转关系,确定事项流转电子表单的内容及格式,并划分读写权限。
3、角色权限划分。根据应用流程设计要求,按照事项办理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办理岗位及职责,划分相应角色、设臵角色权限。
4、办理期限设定。依据法定期限与承诺期限,确定每个环节的办理期限,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专家评审等依法不计入期限的环节,应予以说明。
5、电子材料编制。明确管理和服务对象需提供的材料清单及每份材料的格式、载体、报送方式和存储要求;明确每个文书的生成环节、生成方式和格式。
6、监察预警设臵。在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流程中设定时效、内容、流程、收费等监察监控点的自动判断条件,并对确定的廉政风险点进行重点标识;依据制定的监察规则和廉政风险防控措施,确定各类异常或疑似异常情况自动预警的内容和方式。
7、督办流程设计。确定督办的发起、审核、签收、反馈等环节的办理岗位,设定角色权限,明确各环节的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确定电子督办单的内容及格式,并划分读写权限。
(三)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由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服务窗口和政府网站等五部分组成。基础设施是支撑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等应用的技术设施,由网络设施、应用及数据服务设施、信息安全设施等组成。信息资源包括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务、电子监察等信息内容。应用系统包括政府网站应用系统、政务服务业务应用系统、电子监察应用系统等。服务窗口由市行政服务中心、4 部门办事窗口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居)便民服务室组成,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咨询、受理、办理和反馈等政务服务。政府网站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
在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设施、应用及数据服务设施和信息安全设施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加强网络资源的整合,统一规划设计,构建满足我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需要的电子政务平台。整合政府门户网站、外网政务大厅、部门互联网网站等站点,构建统一的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整合市党政办公网、行政权力运行网、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网、部门自建条线网和垂直单位系统专网等网络,构建统一的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
1、优化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对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进行优化,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2、完善政务服务专栏。对政府门户网站上开设的政务服务专栏进行完善,整合已设立的各类网上办事专栏,避免办事服务信息分散,统一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服务。
3、改造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平台,按照《实施指南》基本技术要求,采用B/S架构,建设兼容主流浏览器的内网平台。改版内网门户,推进应用系统开发,不断拓展和完善系统功能。
4、升级改造政务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对在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现行政务服务应用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实现所有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的信息管理和运行管理。
5、改进电子监察应用系统。改进在电子政务平台上运行的现行电子监察应用系统,实现对所有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全流程、全业务、全覆盖监察监控。
6、系统对接要求。机关部门尚未建立业务应用系统的,应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已建业务应用系统且符合市级平台技术和功能要求的,应与市级平台实现对接;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改造。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通过市级平台提供的标准Web Service服务接口实现对接,将事项办理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数据主动推送至市级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管理和电子监察。
(四)应用服务上线
1、功能上线。基于市电子政务内网平台,部署政务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和电子监察应用系统,设臵各项应用功能;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的服务功能。实现政务服务各项应用功能的初始化,设定组织机构、用户和角色,配臵单点登录和功能模块权限。
2、信息上线。机关部门、乡镇(街道)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的相关要求,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 6 开、政务服务和政民互动等相关栏目,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服务。
3、事项上线。机关部门、乡镇(街道)按照先易后难、效果优先、分类分批的原则配臵每个事项的电子流程,设定流程节点、角色权限、电子表单、流转的电子文档、风险环节和监察规则。
4、窗口上线。充分利用已有设施,配备办理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所需的窗口终端、配套设备(电子屏幕、扫描仪、打印机等)和自助终端,并通过网络接入应用系统。提供适合社会公众需要的手机短信、语音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服务方式。
5、服务上线。服务上线分为试运行和正式运行两个阶段,在试运行期间,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解决完善后,所有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全面上线正式运行。
(五)基层延伸部署
1、服务延伸。乡镇(街道)和村(居)受机关部门委托代收代办的、属于职责范围的和自行提供的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应在市级平台上设定事项流程、设臵账号和角色权限,开通服务。
2、网络延伸。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构建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网络环境,实现网络向乡镇(街道)、村(居)服务 7 窗口的延伸,接入窗口服务终端和相关设备。
3、窗口延伸。乡镇(街道)和村(居)负责落实服务场所,充分利用已有的便民服务场所和各类服务设施,建立服务窗口,配备办理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所需的窗口终端、配套设备(扫描仪、打印机等)和自助终端,提供服务。
三、实施步骤
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基础准备阶段(2011年12月)。组织指导各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对照《基本目录》,对政府信息公开事项、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审核。一是梳理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各机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在完善现有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对照《基本目录》明确的65项政府信息公开事项,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梳理出各机关部门、乡镇(街道)需要公开的具体信息目录和公开的具体内容。二是梳理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市各机关部门在进一步规范现有行政权力事项网上运行的基础上,对照《基本目录》明确的295项行政职权事项和25项便民服务事项要求,排查出本部门需新增加的行政权力事项,编制本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各乡镇(街道)对照《基本目录》明确的25项便民服务事项要求,排查出需新增的便民服务事项,编制便民服务事项 8 目录。三是报送市政务公开办审核。市政务公开办组织编办、法制办等有关单位及时审核确认各机关部门、各乡镇(街道)需公开的政府信息公开事项、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及内容。四是编制全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并核定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同时审定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方案,核定建设维护管理费用,对照《实施指南》对现有运行平台进行核查,找准需优化调整的应用设臵。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对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和网上办事大厅等网页进行内容调整、功能拓展;按照《实施指南》具体要求,对政务服务业务、电子监察、法制监督等应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优化完善系统功能;组织录入相关数据信息,充实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调整行政权力数据库,补充建立便民服务事项数据库;乡镇(街道)和村(居)落实服务场所,建立服务窗口,配备办理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所需的窗口终端、配套设备和自助终端。3月底前,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等外网功能,以及政务服务事项运行和信息管理、电子公文流转、信息交换、办公OA、在线交流等内网功能。
2012年4月上中旬)。对调整补充后的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组织全面上网试运行,并通过政府 9 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对试运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根据试运行的情况,组织相关单位对网络和系统作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四)验收评估阶段(2012年4月中下旬)。组成联合检查验收小组,对静态信息、运行平台、网络系统以及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在组织管理和上网运行等方面进行检查验收评估,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迅速整改到位,确保在2012年5月底前实现常态化运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指导和协调,把试点工作纳入市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部署。市级机关部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和乡镇(街道)政务服务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分别负责本部门、本级政府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问题。机关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督促、抓协调、抓落实,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大力支持,确保如期完成试点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二)落实工作责任。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编制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检查评 10 估试点工作效果;市级机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负责梳理、清理、编制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和内容,依托市级平台向社会公众公开信息、提供服务;市政府法制办在强化法制监督的同时,联合市编办加强相关业务指导以及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事项具体内容的初步审核;市经信委和市委机要保密局负责电子政务平台的前瞻性研究和建设、维管工作;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中心”运行系统与市电子政务平台的融合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心”的内部管理;市监察局负责试点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政务服务事项的全业务、全过程监察;市财政局负责经费保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其他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技术保障。按照《实施指南》相关要求,确定技术保障服务方式,明确技术保障服务承诺,建立运行情况报告、故障分级响应、服务质量考核等制度,为市、乡镇(街道)和村(居)三级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保障服务。
(四)加强学习培训。组织机关部门、乡镇(街道)开展深化政务公开和加强政务服务的理论学习,对工作人员开展网上操作、系统维管、电子监察等业务培训,提高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政务公开意识、政务服务水平和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我市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
(五)完善长效管理。一是加强检查考核。把开展依托电 11 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依法行政和机关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不断完善和细化考核指标,放大考核结果的运用,对检查、考核中发现的不认真履职、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实行问责。二是健全监管机制。成立市电子政务中心,落实专业技术人员,定岗定职,承担政务服务运行平台的日常维管工作。三是强化制度建设。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构建操作性强、便于监督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网上运行管理、电子监察、法制监督、数据库维护管理等配套制度,加快形成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长效机制。
第五篇: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依托现代远程教育平台 提高贫困边远地区教师素质
重庆城口县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徐小飞
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距主城区500余千米,幅原3286平方千米,人口22.68万,境内峰峦叠嶂,山大沟深,农业生产条件很差,属贫困高寒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我县有教师2100余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我县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一是培训经费短缺,到县市培训路途遥远,培训成本大,二是培训师资缺乏,请国家级、市级专家学者培训困难,三是培训书籍资料缺乏。在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某些弊端日趋明显。尽管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归纳一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弊端:(1)大规模、运动式的教师继续教育,有些形式主义。(2)长周期、面授式的教师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3)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继续教育,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开展基于远程和网络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正是克服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的弊端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投入100亿元,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已建成95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3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2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县所有中学和小学中心校都已接入宽带网,县教育局建有城口教育政务网。我县为有效开展教师教育工作,组织了23个学校,1000多名教师登录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利用继续教育网的优质量教育资源开展网上教师培训。
一、工作思路
经过大量调研和论证,“十一五”期间,城口县确立的非学历教师教育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教师发展为本,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培训网络,实现“三网整合”,实现“三级培训的有机合”,实现“三种活动”的有机结合。“三网整合”即“天网、地网、人网”的整合。“天网”即有效利用各校安装的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备课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地网”即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优秀培训资源开展教师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发培训资源,是解决贫困山区教师教育培训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人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实现市、县、校三级培训的有机结合,上一级培训为下一级培训提供培训资源,二是建立机制,保障研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三种活动”的有机结合,即培训和教、科研、教学的有机结合,做到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研训促教。
二、立足本校条件,培训模式灵活多样
我们立足各校实际,根据各校现有条件,组织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切实开展教师教育工作和教研、科研工作。
模式一:在网络学习环境好的学校,实现“三网”整合,利用各校安装的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备课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优秀培训资源开展教师培训。
模式二:在不具备网络学习环境的部分小学中心校,利用各校安装的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接收备课资源和其他学习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模式三:对于边远乡村小学,利用光盘和书籍解决开展学习。
我们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将模式二向模式一过渡,模式三向模式二过渡,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模式一。
二、加强管理,健全机制
要实现“三网”的有机结合、“三级培训的有机合”、“三种活动”的有机结合,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我县十分重视教师教育工作,由教育局长挂帅主抓,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中心牵头开展工作,整合师训、教研、科研、电教部门力量开展工作。《城口县中小学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操作管理办法》此管理办法,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为主轴,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做到校本培训、教师自修自训、校本教研、科研、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由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中心牵头,以《城口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研、科研考核评价方案》为依据,对各校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县教育督导督导考核挂钩。教师个人开展继续教育、教研、科研业绩与获奖、评优、评先、晋职、晋级挂钩。这一政策保障机制的建立,为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加强制度建设,培训模式的探索,调动各校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和创新精神,县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中心启动了《城口县远程非学历培训学习模式研究》的县级科研课题,从制度建设、政策保障、培训模式等方面由县校两级同时开展研究,已经形成部分科研成果,有效地指导了工作开展。
三、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弹性,体现本校特色
培训资源主要来源有三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级课程是面向全国的,但各地的师资水平差异很大,县城和农村基础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本着稳步推进的原则,重庆市规定的教师继续教育公共课程为必修内容,以书籍新式开展学习,教师充分利用“两网”选课,开展学科培训,对于边远乡村小学,由县上统一配发光盘和书籍,开展学习。我们针对我县教师的实际情况选编了师德培训资料,这样使课程更具针对性,做到了“两网”资源、地方资源、校本资源的相互补充。
四、研训一体,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研训促教
教师培训、教研、教育科研在基层学校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在工作力图实现“三种活动”的有机结合,即培训和教、科研、教学的有机结合,确立以训带研,以研促训,研训结合,研训促教的工作方针。培训是获得新知,更新关念,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教研是用培训获确立的新关念,取得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方法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中的未知问题,教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深入思考也可以上升为科研究课题。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素质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研训工作各有侧重,密不可分。我县以政策形式保障研训一体的工作方针的实施,教师和学校的研训成果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有力地促进了研训工作的开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五、发挥“人网”的不可替代功能,上传下联,远程教育设备只有在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对信息化建设有充分认识的人和组织中才能发挥效益。基于此,县教育局和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中心加大了远程教育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创新工作机制。同时,我们整合县内师训、教研、电教育力量,积极争取市内高等院校教研、科研部门的支持,开展县级培训和送教下校、下乡工作,初步够建起三级培训网络,使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六、远程教育初具规模,取得部分成果
我县实验小学,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和远程教育非常重视,学校在2000年为每位教师配备了计算机,支付上网费。近年来该校又建设了校园网,组织全体教师登录《全国中小学几哦按时继续教育网》。根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该校在校园网上设立了学校管理、教育科研信息、德育、数学、语文、美术等教研组网站,发动师生共同开发建立了32个班级特色网站,使该校师生能在充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氛围中学习、生活。校园网成为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资源库,师生充分展示的舞台。其中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分设最新动态、教案集萃、论文精选、文摘卡片、技能培训、CAI教学、图书资料及试题研究八大分模块;教育科研分设教育理论、选题策略、科研方法、科研方案、科研报告五大分模块;班级教育分设班集体建设、班队活动、后进生转化、班级事务管理四大分模块;现代教育技术分设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教育管理四大分模块。教育论坛分设热点聚焦、网上沙龙、专家咨询、紧急救援四大讨论区。主页上还设有公告栏和热点教育网站的链接。基于网络的教师继续教育克服了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弊端,真正实现了“能动、开放、高效、务实”的全方位的教师继续教育。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运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理论素质与业务水平的提高。由教师独立开发的课件、专题网页多次在市、县级获奖;有不少教师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市、县获奖或发表;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也得到了提高,不少教师分别在全市、县级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学校还被授予“县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的称号”。
我县高楠小学,地处边远山区,距县城80余千米,信息化硬件设备建设滞后,我县启动远程培训以来,该校不等不靠,精心设计,化了不到一万元资金改造现有设备,组成一个小型校园局网,用一台上级下发的计算机接受卫星教学课程资源,同时该计算机充当校园局域网服务器,发布接收的资源,为老师提供丰富的备课程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该校教师利用继续教育网丰富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资源,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该校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多数45岁以下教师已经能够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信息技术,自主开发各种课件。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合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新基础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同时教师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在我县远程教育现场观摩会上高楠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受到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高楠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在我县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榜样高楠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已在我县逐步得到推广。
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利用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还是一个雏形,如何深化和完善,还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但我们坚定不移地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贫困边远地区教师教育的现代化、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逐步缩小和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为贫困边远地区孩子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