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5篇

时间:2019-05-12 20:3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第一篇: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紧抓历史性机遇

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全面提升服务海西建设水平而努力奋斗

——在2010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黄序和

(2010年1月1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年一度的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三年打基础”的工作情况,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三年奋斗目标和2010年工作任务,动员和组织全省质监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我省质监事业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等一下,省政府李川副省长将作重要讲话,对全省质监工作提出要求,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现在,我先讲三个问题。

一、知难而上,高起点打基础的三年

2007年初的全省质监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三年“高起点打基础”的战略目标,随着2009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这 一目标已画上圆满句号。这三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三年,我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三年,我们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以质取胜战略、标准化战略、科技兴检战略),加快推进三大建设(技术支撑建设、信息化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努力确保三大安全(加工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队伍安全),为实现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夯实了重要基础。

过去的三年,我们坚决贯彻上级重大部署,在扩大质监部门的社会影响力上取得较大突破。

——落实“三保”措施扎实有效。省局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服务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2条)、《服务企业公开承诺》(22条)、《服务全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措施》(11条),各设区市局也都推出了应对金融危机、服务经济发展的新举措,泉州市局《关于进一步服务经济发展若干实施意见》还被市政府转发。2009年初在全国率先实行监督抽检样品付费,对全省乡村、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的部分医用计量器具和集贸市场的电子计价秤、台案秤实行免费检定,对电能表、水表、煤气表等七类民生计量检定项目实行减半收费等,累计为企业减负近亿元。

——质量和安全专项整治成果丰硕。2007年8月全省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省局发挥组织协调和主力军作用,圆满实现了预期目标,食品小作坊整治经验在全国现场 会上交流。2008年,完成了十类重点产品专项整治任务。2009年,大规模开展了“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全系统共举办专题宣传活动394场,在各级媒体报道量达5万多条,为企业免费培训12.3万人次。我省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5.5%,比2006年提高11.5个百分点,省级监督抽查(含风险监测)合格率达90.2%,比2006年提高6.3个百分点。三年来我省未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明显提升。支援汶川地震灾区,加强援川物资的驻厂监检,派出救灾服务队,共为灾区检测电梯1800台,受到总局表彰。开展“迎奥运、保平安”加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特种设备百日督查行动,确保奥运期间“两个安全”。积极应对“三鹿奶粉事件”,全力加强乳制品监管,保证了我省生产的乳制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过去的三年,我们努力赢得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创造质监事业发展条件上取得较大突破。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会议、质量工作会议、标准和标准化工作会议、计量工作会议和认证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标准和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计量工作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认证工作的若干意见》;批准设立了“省政府标准贡献奖”、“省政府质量奖”。李川副省长不仅每年参加全省质监工作会议,还多次到我局视察指导。——省直部门大力支持。2008年省发改委首次将6个在建的国家质检中心列入省重点项目,对检测办公条件较差的14个县局给予立项补助。财政专项预算经费根据质监工作需求逐年提高,省科技、经贸、工商、物价、安办、编办、公务员局等部门对质监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顺利启动了省局和福州、莆田、宁德市局综合检测楼,省特检院检测楼及两个大型检测基地建设,全系统办公检测条件逐步改善。

——市、县(区)政府鼎力相助。各市、县(区)政府召开的标准、计量、认证等质监工作会议共计400多场;奖励名牌、标准、计量等方面的金额达1.25亿元;为国家和省级质检中心无偿提供建设用地448.9亩,安排专项建设经费3.155亿元。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全省县级局基建历史债务和办公检测用房“两证”等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在今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省局作为质监系统三个典型发言单位之一,介绍了我省各级政府重视、支持质监工作的经验。

过去的三年,我们持续夯实质量基础工作,在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上取得较大突破。

——质量管理实现新提升。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市、县(区)从2006年的18个增加到2009年的70个,占市、县(区)总数的83.3%。成立了福建省名牌协会,2009年实现福建名牌产品评价全过程免费,全省中国名牌、福建名牌产品分别达到100个和1454个,中国名牌产品总数居全国第五位。全省国家地理 标志产品由2006年的9个增加到2009年的40个,总数居全国第三位,省局5次在总局有关会议上介绍了工作经验。先后启动省政府和厦门市、漳州市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方圆福建审核中心、龙岩市局等单位在全国率先启动“质监服务进园区”活动。全系统共提交464篇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其中220篇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批示。全省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和自愿性认证(主要是各类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达1.8万张,比2006年增长60.4%。实验室资质认定达601家,比2006年增长25.5%。在今年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省局介绍认证工作经验。

——标准引领取得新成效。我省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从2006年底的4个跃升到2009年的36个。累计制定国际标准4项,另有6项获批立项;制定国家标准679项、行业标准562项,发布省地方标准1028项,比2006年底分别增长117.6%、35.4%、28.2%。15项标准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27项获首届“省政府标准贡献奖”。制定服务业地方标准30项,共有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五位。建立81个国家级、13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72家全国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单位(总数居全国第一位)。在今年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省局介绍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工作经验。

——计量基础跃上新台阶。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计量测量管理体系的企业从2006年的9家增加到2009年的175家,居全国前 列。全省年耗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新增或更换计量器具累计达3.4万台件。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72项。全省现有机动车安检机构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和资格许可。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国内首家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落户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集中采集试点工作。2009年全省检定计量器具92万台件,比2006年增长91%;向社会免费发放10万枚100克监督专用标准砝码,得到总局的肯定和推广。

过去的三年,我们大力强化技术基础建设,在增强质监事业发展后劲上取得较大突破。

——质检中心建设步伐加快。落户我省的国家质检中心由2006年的2个增加到2009年的11个,总投资约7亿元,其中已建成4个,今明两年还有7个将通过总局验收投入运行。省质检中心由2006年的12个增加到2009年的30个。

——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大。投入2000多万元推进“金质工程”建设,构建了政务内网与质监专网,实现了省、市局和90%县级局的网络覆盖。9个设区市局全部实现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系统扩建到5个省局直属单位、9个设区市局和52个县级局。省法人基础数据库(一期)通过验收,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正在加快研发。行政许可项目全部网上审批,在2009年底召开的全省规范权力运行工作会议上省局作了经验交流。省局门户网站绩效考评连续两年获得省直单位第一名和全国 质监系统第三名。

——科研工作成效突出。全系统共投入科研经费3000多万元,另获科技部、总局和省科技厅等单位的科技项目资金补助765万元。全系统技术机构与省内高校签订科技与人才培养合作协议26项。获省部级以上立项的科技项目达87项,省局立项116项,其中2009年获总局立项30项,总局科技兴检奖3项,立项数和获奖数均居全国质监系统第五位。6篇科技论文获总局首届“优秀科技论文奖”,获奖数居全国第二位。

过去的三年,我们扎实推进人才建设,在激发质监事业发展活力上取得较大突破。

——干部队伍素质稳步提升。实施人才培育“1515”工程,2009年全系统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分别达358人(在读154人)、39人(在读19人);高级职称人员369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3人。建立了干部到基层、企业、上级机关交流挂职锻炼的七大平台,2009年共派出7个批次共41人。不断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2007年1月开办“金质大讲坛”,至2009年底达56期;组织省局干校编写《质量技术监督基础知识》(公务员篇与专业技术篇),抓好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学习考试工作,完成了行政人员6个专业知识考试;每年开展岗位大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创办《质量技术监督研究》学术刊物,改版了《福建质量技术监督》。在2008年省委组织部召开的全省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省局介绍了经验。——技术机构改革持续深化。2007年把省锅检所和省特检所整合为“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在全国首创人、财、物由省院统一管理的新模式,同城的省计量所和福州市计量所也整合为“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漳州等3个设区市局也积极推进技术机构改革,走出基层技术资源整合提升综合能力的新路子。2008年成立了省局总工办,2009年在省局直属事业单位和设区市局设立总工程师,部分单位还增设总检验师。省局在200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推进体制改革、强化技术保障的经验做法。

——基层监管力量日益充实。建立特种设备和加工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制度,在全省1076个乡镇聘用领取津贴的协管员1113名。抽调检验技术人员充实基层局,不断加强乡镇、村(居)加工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

过去的三年,我们全力抓好“两个安全”,在促进平安福建建设上取得较大突破。

——加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断规范。开展全省食品小作坊、食品添加剂等专项整治,消除了大量安全隐患。推进质监警示进商场活动,开展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和辖区监管状况等级评定,以及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示范村点创建工作。省局设立“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中心”,莆田市局率先在全省筹建加工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分析中心。省局制定《食品生产许可受理及现场核查过渡期暂行规范》,保证许可工作在 《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平稳有序开展。《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通用规范(试行)》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被总局作为加工食品基本的监管手段和工具,在全国质监系统推广使用。2009年我省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20个百分点,省级监督抽查(含风险监测)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12.8个百分点。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不断完善。健全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检验机构和安全监察机构的三方责任机制,全省19.63万台(套)特种设备纳入电子监管系统,实行动态监管。大力推行“电梯安全管理七项新举措”,全省电梯平均手机信号覆盖率已达95.7%,居全国第一位。成立了“省特种设备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中心”,组织应急救援演练21场。总局在全国推广了省特检院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进万家”活动经验做法。主动为重点工程的特种设备把好质量安全关,及时消除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各类安全隐患1800多处(重大安全隐患40多处)、进口特种设备安全隐患12处,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以上。省局连续8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达标先进单位。

——“金质亮剑”执法打假不断深入。打造了“金质亮剑”打假治劣品牌,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农资、建材、家电下乡及计量作弊等专项执法打假行动,组织生产许可证、汽车配件、食品及3C认证产品等专项执法检查,共办理案件14345件,货值1.04亿元,其中,查获假冒伪劣农资4204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 812万元。开发应用了4种快速检测方法,还有11个产品的快速检测方法正在完善中。推行“开门审案”、“全程说理执法”试点工作,出台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处罚裁量规则》,行政复议案件撤销率逐年下降,行政诉讼案件保持零败诉。2009年2月建立12365投诉举报平台,共接受投诉、咨询1.6万件,其中处理举报案件467件,货值281.5万元。

过去的三年,我们积极推进先行先试,在加强闽台及区域交流合作上取得较大突破。

——发挥优势促先行。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我们抢抓机遇,主动汇报,促成总局在国务院部委中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省标准化研究所充分发挥2007年成立的福建省“台湾标准研究中心”的作用,建立“台湾标准数据库”及检索管理系统,受到国家标准委的充分肯定。开展台湾标准研究工作,《台湾农业标准化研究》项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构建台湾标准平台服务两岸交流的新思路》等5篇论文被2009年台湾“两岸品质论坛”收录。

——扩大交流促先行。全系统共派出9批51人次赴台考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标准化、计量、认证等工作,接待台湾相应考察团4批26人次。2009年我省标准化协会、质量合格评定协会与台湾有关单位签署了《标准化、质量(品质)、认证与检测技术合作意向》,对台交流合作走在全国质监系统前列。在2009 年“5〃18”海交会上,省中检所、国家加工食品质检中心(福建)参与主办了海峡两岸食品安全研讨会。2009年8月及11月,省特种设备协会与台湾有关协会先后在泉州、福州举办了闽台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论坛、闽台锅炉安全与节能技术交流会。台湾三扬产业股份公司的计量器具(三台测力仪C3-5MN)送到省计量院校准,实现了我省承接台湾本土企业送检的计量器具校准服务工作零的突破。

——强化合作促先行。加强区域合作,2009年8月27日,在泉州召开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质监系统联谊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书。2009年10月21日,在福州召开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质监合作局长联席会议,签署了“共同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合作协议。2009年8月与安徽省局签署了双边业务合作协议。省中检所、纤检所还与10个国际检测、认证机构开展了业务合作。

过去的三年,我们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在提升质监部门形象上取得较大突破。

——文明创建活动硕果累累。深入开展“四优文明处室”、“优秀实验室”、“文明窗口”、“先进职工之家”、“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创建活动。全系统共获得县级以上文明单位84个,其中市级省级7个,52个,总数比上一届增加26个。全系统共有38个单位和69名个人分别被评为省部级以上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3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荣获省“五一劳动奖 章”。

——质监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全系统组织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及书法摄影、广播体操、“质量和安全年”演讲、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质量和安全年”文艺汇演等活动。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开展计算机、英语、摄影、体育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三明市局从精神、制度、行为、形象多方面探索市县质监文化建设新模式,省特检院文化建设项目顺利完成,省中检所文化建设内涵不断提升。

——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各单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达到95%以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完善千分制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各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周政务交流、县级局考核质询和帮扶制度,促成“后进升一位、整体上水平”的发展局面。大力推广福州、三明市局机关党建联系点工作经验,全系统“三级联创”活动成效明显。三次组织全系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共20场,受教育6000多人次。组建省局党组巡视组,对3个处级单位开展了巡视,对13个处级单位进行内部审计。组织签订《基建和设备采购人员廉洁自律承诺书》,强化对基建和设备采购项目的监管。2009年底,省局分别在全省政府绩效管理工作座谈会、全省机关效能投诉工作座谈会上交流了工作经验。在全省效能建设公众评议测评中,省局排名连续三年进入省政府部门的前列。

三年来的工作实践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围绕服务中 心,主动把质监工作融入海西建设大局,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贴近民生,才能把好质监工作的关键点,才能找准服务经济的切入点;只有坚持改革创新,不断转变观念,完善监管制度,才能抢抓机遇、找准定位,才能创新机制、应对挑战;只有强化责任落实,恪尽职守、扎实工作,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才能创造优异的工作成绩;只有重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质监系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打造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坚强队伍,才能为质监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才能持续推动质监事业勇攀新高。

成绩来之不易,得益于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得益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质监局党组,向尊敬的李川副省长,向各位领导,向全系统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质监工作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福建质监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对质监工作规律性与有效性的探索研究还不够深入,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与加快海西建设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长效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础建设、科研水平与质监事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技术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人员力量不足与监管任务加重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质监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前 进中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趁势而上,高标准快发展的三年

今后三年是我省实现国务院《意见》第一阶段目标的三年,是我省质监事业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的三年,更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大有作为的三年,做好今后三年的质监工作任重道远。

今后三年全省质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按照我省贯彻国务院《意见》的要求、总局建设大质量工作机制和大质检文化的部署,持续“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确保三大安全”,把“高标准快发展”作为今后三年的主题,努力将我省质监部门打造成为“促进海西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保障海西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优化海西技术环境的重要支撑、展现海西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海西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今后三年主要目标

——努力成为促进海西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强省”活动,在各设区市逐步推行政府(市长)质量奖,推动所有市、县(区)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国家和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比2009年提高3个百分点;省政府质量奖、标准贡献奖评审和福建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科学,地理标志产品总数继续保持全国前三位。不断加强标准化工作。争取新落户我省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 委会、工作组)数居全国前列;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取得新进展,新获一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扩充我省“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把“台湾标准数据库”建成独具特色、服务全国的标准信息平台。不断加强计量工作。获国家测量管理体系证书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基本完成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集中采集工作,建立完善能源计量数据中心、检测中心、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每年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0项以上;强检覆盖率和合格率持续提高,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断加强认证监管。全省强制性产品认证生产企业全部获证,自愿性认证总数年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其中节能、环保产品认证总数年增15%以上;向社会出具有效证明的实验室均依法获得资质认定。

——努力成为保障海西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建立比较完善的产品质量和加工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制,以及预警防范、评估分析和应急处置等机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发生加工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重大事故。继续保持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达标先进单位。国家和省级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种设备安全信息化监管水平明显提升,注册登记率、定期检验率和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继续保持100%,全省电梯平均手机信号覆盖率达98%以上。完成质量技术监督立法立规项目3—5个,全面推进“开门审案”,逐步推行“全程说理执法”工作,建立自由裁量基准制度,加强 行政复议工作,力争保持行政诉讼案件零败诉。

——努力成为优化海西技术环境的重要支撑。建立适应海西发展需要的公共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和保障体系,全系统基层单位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水平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部分省局直属技术机构进入全国质监系统同类技术机构前五名。争取落户我省的国家质检中心总数达到20个,其中验收投产15个,动工新建5个,创建A级国家质检中心2个。省级质检中心达40个左右。全系统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分别比2009年增长50%、100%,争取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数比前三年翻一番,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实现翻两番,80%以上科研成果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完善信息化业务管理体系,90%以上核心业务数据化、网络化管理。建成综合分析决策支持系统,形成科学有效的企业质量信用、风险预警以及质监宏观决策管理体系,网站绩效考核继续位居省直部门和全国质监系统的前列。

——努力成为展现海西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进一步树立全系统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全系统93%以上的单位获评县级以上文明单位、60%的单位获评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强化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绩效管理、机关效能和政风行风建设保持省直部门较前位置。围绕总局加快建设大质检文化的要求,在队伍融合、资源整合、工作联合方面取得新成效,促进“合心、合力、合作”的大质检工作局面的形成,着眼弘扬核心价值观和活跃内部氛围,积极推动富有海西特色的质监文化建设上新水平。

(二)2010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的最后一年,是落实国务院《意见》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质监事业“高标准快发展”的开端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非常重要。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做出了重大部署,对加强质量工作,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提高质监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努力建立以依靠地方、联合部门、服务企业、监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质监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推动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要围绕构建“质量提升、基础支撑、科技创新、安全监管、闽台合作、文明建设”六大平台,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构建质量提升平台,增强质量综合竞争力

——突出大质量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总责的作用,把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地方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为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不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紧密衔接的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和工作合力。增强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创新分类监管模式,引导企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制定全省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和“质量强省”工作方案,深入开展“质 量提升年”活动,不断提高全省质量总体水平。推广《质量兴市绩效评价指南(试行)》试点工作,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市、县(区)比例达到90%以上。按照公开、透明、科学的要求做好“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工作,推动大部分设区市设立“政府(市长)质量奖”。定期召开质量状况分析会,各级局要向当地政府提交至少一篇产品质量综合分析报告。积极建立生产许可证管理、监督抽查、执法打假与企业质量信用监管的有效协调机制,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试点工作,建立违规企业“黑名单”曝光制度,依法惩处质量失信行为。抓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工作,开展质量管理先进企业评选活动。继续推进质监服务进工业园区工作,力争覆盖范围达到三分之二的省级园区。

——突出名牌培育与提升。完善全省名牌产品信息库,开设福建名牌网,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名牌产品信息并进行有效监督。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科学的福建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大力培育福建特色产品,挖掘其潜在优势,提升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质量好、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名牌产品。深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新增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引导企业正确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加大地理标志产品制标工作,做到保护一种产品、制定一项标准、完善一套体系、做强一批企业。编辑出版《闽产的〃世界的——福建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图文丛书之二》。

——突出产品质量监督。基本完成对工业产品获证企业的考 核评价,逐步实现信息化证后动态监管目标。开展重点产品风险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风险监测、预警通报、评估分析、应急处置等工作程序和制度,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和水平。科学制定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目录,应用新建的监督抽查数学模型,合理制定权数,减少交叉重复,有效增强监督抽查工作的科学性。加大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力度,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实施办法》,突出落实整改、复查检验、通报下架、强制召回等重点环节,强化对不合格产品的新闻曝光、省级督办、跟踪复查,确保后处理完成率达100%。

2、构建基础支撑平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强化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标准化组织管理,制定出台《福建省标准化专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探索建立标准审定专家资格等制度。在争取一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落户我省的同时,组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省标委会。进一步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我省主导的乌龙茶、白茶两项国际标准制定进度。争取新制定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布一批节能减排、服务业以及具有福建特色的地方标准,对发布5年以上的地方标准进行复审。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抓好134家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工作,适时推出第二批试点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推广宁德市局的经验,在产品生产集中地区,集群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或制定联盟标准。加强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工作,抓好 22个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和40个国家级、4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试点工作。建好省企业标准信息服务网,实现3000家重点企业与省标准化研究所标准文本同步阅读。加快我省“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建设,积极为企业提供标准和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咨询服务。加强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信息化工作,推进省法人基础数据库二期工程建设。

——强化计量工作。积极推进基层计量技术机构改革,实现省、市、县各级计量技术机构的优势互补。建立全省强检计量器具管理系统,重点强化水表、煤气表、医用计量器具强检工作,继续实施乡村卫生院所和集贸市场部分计量器具的免费检定。开展“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行动,推广福州、厦门市局开展集贸市场计量监管工作经验,加强集贸市场、加油站、瓶装液化气充装站等重点领域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加大对合格率偏低的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力度。深化能源计量工作,开展能耗数据分析、问题诊断及能效测试等计量技术服务,推动重点耗能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计量测量管理体系。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0项以上,筹建国家蒸汽流量计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福建省能源计量重点实验室,开展能源计量数据集中采集工作。加大县级计量技术机构常规计量检测设备投入,继续开展量值比对,完成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工作,提升计量检测水平。

——强化认证工作。抓好全省认证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争 取所有设区市政府和一半以上的县(区)政府召开有关会议或出台文件。围绕我省低碳经济、八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食品、农产品、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认证工作。建立认证认可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认证专项检查,不断规范认证行为。启动司法系统实验室资质认证,开展实验室比对,提升检测能力。积极推进节能、绿色产品等认证和相关产品检测能力建设,组织认证、检测机构开展节能项目技术性评估,为节能降耗提供技术支撑。

3、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加快基层基础建设。开展基层综合能力升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县级局的综合履职能力与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省、市“5个综合检测楼、2个基地”及14个县级局办公检测大楼。

——加快信息化建设。健全质监系统三级网络体系,将办公自动化系统扩大到县级局,完善系统内远程会议、教育系统的使用管理。建立统一的基础支撑平台和综合信息门户,实现业务系统集约建设、集中管理、便捷使用,提高网络和信息安全水平。建成与国家“金质工程”相衔接的6个业务管理系统,上半年投入试运行。适时推出实验室检测能力服务平台等系列专栏,把省局网站建成“信息公开窗口”、“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公众互动桥梁”。

——加快质检中心建设。围绕“44345”(提升能力4个,验收投产4个,续建3个,动工4个,新申请5个)目标,加快国 家质检中心建设步伐,确保已建成的4个国家质检中心(塑料制品、加工食品、纺织服装、茶叶)全部达到国家B级以上水平,其中1个达到国家A级水平,力争在国家质检中心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争取4个国家质检中心(浆纸、化学工业气体、人造板及林化工、LED)通过总局验收并投入运行,4个国家质检中心(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中小型电机、低压电器及设备、蒸气流量计)在年初获批动建,使在我省设立的国家质检中心达到15个。一季度完成对省质检中心实行A、B、C三个等级的考核认定,达不到条件且整改不力的予以摘牌或降级,有效实现人员编制、科研立项、抽检任务、技改投入等方面的动态管理。督导在建的10个省质检中心按时完成筹建任务。

——加快科研水平提升。组织开展2010年度省局科技兴检奖的推荐、评审、表彰工作,鼓励各单位设立科技专项经费,力争今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项目的数量比去年翻一番。组织申报省能源计量、食品安全、节能产品检验等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立项的科研项目不少于50项。组织、跟踪科研项目进展,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加快技术机构改革。探索技术机构合理布局和分工的运行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整合系统内技术力量,推进技术机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强化技术机构内部管理,探索建立技术机构检验检测质量考核评估工作机制,开展能力等级评定,强化监督管理,对能力弱、管理差的技术机构严格实施降级或取消抽 检资格等措施。对委托检验实行严格的风险管理与问责制度,确保检验报告科学、公正、准确。出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技改项目管理办法》,做好技术机构技改项目的评估、认定工作,避免投入的重复性、盲目性。

4、构建安全监管平台,服务平安福建建设

——健全加工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体系。积极筹备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加工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出台相应意见,为全面推进加工食品安全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深入开展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制定《201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目录》和方案,发挥添加剂使用信息管理软件的作用,严格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环节的风险监测和规范管理。探索小作坊和五类前店后厂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管模式,制定《五类经营单位“后厂”食品加工部分卫生条件开业审查规范(试行)》、《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条例》(草案)。组建省、市食品生产许可独立审查工作机构,建立专职审查员队伍,完善现场核查和许可审查工作模式。推广南平市局培训应用《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通用规范(试行)》的经验,健全企业质量状况登记制度,完善获证企业质量状况等级评定办法和辖区监管等级评定体系,探索建立基层日常监管检查与上级部门“飞行检查”、现场快速筛查与实验室检验相结合的动态监管机制,全面落实加工食品安全层级监管责任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和加工食品安全问题。

——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修订《福建省特种设备安 全监察绩效考核细则》和《福建省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监督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安全监察、检验检测、鉴定评审配合机制和管理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开展分类监管,加强重点项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技术服务。调整充实乡镇安全协管员队伍,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助理机制。充实应急处置与事故调查处理专家库,分类编制应急处置技术指南和企业专项应急处置预案范本,组织一次全省性大规模的特种设备安全应急处置演练,提升应急实战能力。大力推进能效测试,推动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降耗。深化特种设备安全“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宣传活动。抓好全国第五届特奥会、省运动会等重要活动期间及节假日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对事故多发设备和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健全行政执法工作机制。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问题,继续开展“金质亮剑”专项行动,重点抓好食品、农资、建材、家电下乡、节能减排工作等专项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采取省、市、县三级督办,跨部门、跨省区重点联办等形式,加大执法力度。拓展12365举报中心功能,围绕群众咨询和申诉热点查找案源,结合网上办案、开门审案、说理执法和案件回访等工作,提高全省行政执法办案成效与质量,保持行政诉讼案件零败诉。加快《福建省电梯安全使用管理办法》等立法立规进度,启动《福建省公共图形信息标志管理办法》调研程序,做好《福建省商品质量监督条例》评估和修订,推进规范行政自由 裁量权和执法案卷评查工作。

5、构建闽台合作平台,创造互利共赢良好局面

——推进闽台质监机构交流互访。加强与台湾同行的联系,建立定期沟通机制。采取座谈会、实地考察、专家互访、邀请台湾专家来闽授课等多种形式,推进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实现交流合作制度化、常态化。加强与浙、赣、粤等省和相关地市质监机构及协会的联系,共同建立质监领域全面合作平台。

——推进闽台质监业务合作互动。充分发挥台湾标准研究中心的独特作用,开展两岸标准信息(资讯)交换工作,充实台湾标准数据库,扩大服务领域。协助筹办国家标准委在闽召开的“2010海峡两岸标准合作高层论坛”。加强闽台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人员赴台参加闽台锅炉设备安全监管与节能技术研讨会。广泛开展计量技术服务、仪器制造、检定校准等学术交流活动,积极筹备闽台能源计量研讨会和闽台认证合作研讨会。

——推进闽台及国际检测认证结果互认。加强与台湾同行在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在推动闽台实验室检测结果互认、计量校准互认和互派检测技术访问学者等方面取得突破。以闽台大宗贸易产业为重点,推进质量、安全、环保、食品等方面的认证合作与结果互认。推进省级技术机构、国家质检中心同国际知名权威检测机构的交流合作及检测报告的互认,为外向型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产品测试、认证服务,促进我省产品出口。

6、构建文明建设平台,促进质监事业协调发展

——加强党组织建设。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深入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及议事、协调和决策等制度,切实提高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全面加强机关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载体,广泛开展“奉献质监”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和管理,全面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结合省以下垂管体制的实际,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持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全面提升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综合管理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探索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推荐提名制度,健全优秀后备干部人才库。继续推行公务员到基层、专业技术干部到行政岗位或企业挂职制度,逐步加大省、市局及直属事业单位副处级领导干部公开竞争上岗力度。加强高级专业人才的动态管理,年内力争再引进和培养11名以上博士(总数达50名)、50名左右硕士(总数突破400名),争取新增6名正高人员。继续办好“金质大讲坛”并筹建师资库。组织《质量技术监督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篇)》学习考试,举办 《质量技术监督基础知识(公务员篇)》电视现场知识竞赛和计量、检测、案件审理等项目岗位技能比武。指导事业单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与竞聘工作方案,稳妥开展事业单位岗位竞聘与编制内公开招考。继续做好老干部工作,关心老干部生活,发挥老干部作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机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应在创建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上下功夫。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对企业的重复检查。强化质监部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积极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富有海西特色的质监文化建设。组织质监系统垂直管理十周年纪念活动,大力宣传质监工作十年成效,展现质监部门良好精神风貌。按照建设大质检文化的要求,建立业务工作合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开展富有特色、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开创“合心、合力、合作”的工作新局面。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开展“纪律教育月”等活动,构建反腐倡廉建设“大宣教”的态势。进一步加强廉政制度建设,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质询等制度。继续加大巡视与审计力度,不断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政风行风和效能工作,健全和完善依法行政、依规检验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对自由裁量权的有效监管机制,强化对技术机构检验检定的监督机制。大力整治 基层企业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不作为、乱作为问题,重点加强工程建设、政府采购、事业收费、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等环节的监督。严格预算和资金管理,认真做好内部审计和专项审计工作。组织开展以落实总局“十不准”为重点的行风互查活动。认真受理来信来访,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对违法乱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

三、奋力拼搏,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栉风沐雨方三载,已铸巨椽谱新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肩负的责任更大,要求更高,各级质监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以优质服务带动发展,以廉洁公正保障发展,全力推动我省质监事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本,在求实创新中把好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推动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针。只有坚持把质监工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才能使质监工作立得住、站得稳、做得强;只有坚持把质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锁定在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上,我们的事业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坚持发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敢于攻坚的创新精神,质监工作才能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求实创新,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推动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高效服务为先,在狠抓落实中提升发展实效 高效服务是做好质监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要及时了解党委政府关注什么,不断提升质监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及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今年再出台更优惠、更方便的服务企业措施,主动提供标准信息、质量提升、节能降耗、检测技术等全方位服务,变“等上门服务”为“送服务上门”,切实帮助企业做强做大;要针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打假治劣力度。总之,我们必须紧扣服务宗旨,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服务,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服务。各级领导应当有更高的境界、更严的要求、更多的付出,把精力用在工作中,把抱负放在发展上。事关群众利益的实事,要创造条件去办,善谋一方福祉;事关群众安全的问题,要竭尽全力而为,力保一方平安。

——坚持以能力建设为要,在建强队伍中增强发展后劲 今后的三年是质监系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来实现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深化技术机构改革,加快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加快技术能力建设、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来实现快速发展。要以提高全系统人员的理想信念、综合能力、服务意识为目标,继续推进全系统整体能力建设。对领导干部,重点应在政治思想、政策理论上下功夫,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对公务员和执法人员,重点应在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上下功夫,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对技术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业务技术的 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要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推动全省质监事业大步跨越。

——坚持以廉洁公正为重,在树好形象中展现发展活力 廉洁公正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质监部门着力打造的良好形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敬畏感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清正廉洁,干净做事,确保纪律严明、政令畅通。对于质监部门来说,公正既是我们对社会的承诺,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作为行政部门,以公正的标准来衡量,就是要全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切实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作为执法部门,以公正的标准来衡量,就是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检测部门,以公正的标准来衡量,就是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立场,严格执行标准,用科学数据说话,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真实可信,不断提升全系统社会公信力。

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雄心激扬;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海西质监事业正处在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以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以奋力崛起、造福人民的责任感,加倍努力地做好各项工作,更好地发挥质量技术监督职能作用,谱写海西质监事业发展新的篇章。

第二篇:2006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2006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

把福建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全面推向新阶段

——在2006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会议上的报告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孙海山

2006年1月1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长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十次全会,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长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05年工作,研究安排2006年工作,动员和凝聚全系统的力量,为全面开创我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5年是全省质监系统充分履行工作职责,积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一年

2005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按照省 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监工作全局,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为己任,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新贡献。

(一)以打造名牌为平台,源头抓质量工作成效显著 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积极构建以名牌工作为平台,带动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工作同步发展的源头抓质量工作机制,在努力推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品牌创建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名牌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名牌创建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黄小晶省长、李川副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对名牌创建工作提出要求,9个设区市均出台了鼓励名牌创建的激励政策,以企业为主体的名牌创建机制逐步建立。2005年全省有33家企业的3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数量比上年增长近一倍。目前,我省累计有59家企业的62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总数排在全国第五位;154项产品获2005年“福建名牌”称号,福建名牌产品总数达695项。这些名牌产品的市场销售额达2480.1亿元,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和标准先进的名牌产品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我省33家中国名牌企业,有10家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起草单 位。二是免检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56家企业的57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资格,免检产品的数量比上年增长2.11倍。目前,累计有140家企业的141个产品获得免检资格,在全国排名第五位。免检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为提高企业诚信度,引导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三年滚动计划开始实施,永春芦柑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达5项,产值达21亿元,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2、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权威性进一步增强。一是提高对关系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产品的抽检比例。共抽查近百类的9429批次产品,抽查企业8209家(次),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14.7个和4.7个百分点。针对突发事件,组织了消毒剂、禽肉加工食品等20余种产品的专项抽查,并对茶叶、电子元器件等区域支柱产业的产品进行了连续跟踪监督抽查。二是加强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召开了瓶(桶)装饮用水、服装纺织品、陶瓷密封嘴、陶瓷砖等产品质量分析会,发出整改通知书1180份,落实整改企业1005家,整改率达85%,取得明显成效。如瓶(桶)装饮用水在2005年第三季度的复查合格率达到96%,比监督整改前的上季度提高了36.7个百分点。

3、以贯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为契机,着力提高发证产品质量。对符合条件的298家企业进行了生产许可证实地审查,225家企业取得了生产许可证。监督抽查结果表明,发证产品的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4、标准化工作取得新成果。一是农业标准化工作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漳州天宝香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宁德大黄鱼养殖等7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通过验收。示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如永春芦柑在项目实施期间,平均每年为果农增收节支4108万元,示范农户人均增收206元,产品首次出口欧盟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工作取得新进展,累计为183家企业的379项农产品办理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备案手续。二是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取得新进展。重点抓好事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省地方标准的制修订,现行省地方标准达720项。三是企业标准化工作扎实开展。完成对全省食品企业产品标准的清理工作,共取消备案标准数2241项,清理后备案标准数为5086项。积极推动企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77家企业的112项产品使用了采用国际标准产品标志。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在8家企业中开展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6家通过国家标准委确认;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试点企业达31家。

5、计量监督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一是法制计量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总局下达的定量包装商品国家抽检任务,抽检合格率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加油机、眼镜、医疗器具等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 抽查,查处多起利用加油机作弊坑害消费者的大案,规范了计量行为。9个设区市全面开展了医疗卫生单位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该做法被全国计量工作会议作为典型经验交流。二是积极参与全省节水工程计量检定等重要工作,促进了职能履行到位;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配合交警部门完成了全省高速公路汽车超速限速测速仪的强制检定工作;全面完成机动车安检机构从公安部门向我局的移交工作。三是放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建标工作,激发了系统内部的活力,省、市计量所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7项,减少重复建设计量标准经费近200万元。四是加强企业计量节能降耗工作的调研,促进一批企业通过计量管理,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打好食品安全攻坚战,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去年是质监部门履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能的第一年。一年来,全系统发扬敢于攻坚、勇于创新的精神,围绕“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提高食品工业水平”的重要任务,不辱使命,扎实工作,在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同时,初步建立了全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1、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基本建立。一是全面完成普查建档工作。全省调查建档并进入数据库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达8484家。二是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全面落实。配合地方政府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的“五个一”工作扎实推进,按照“统 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了以“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促进了食品监管任务的落实和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到位。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年审完成率和产品监督抽查率达100%,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登记建档率达95%以上。三是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管模式。福州市局将食品监管等涉及职能的21项内容作为巡查项目,统一由市稽查大队开展巡查,提高了监管的有效性;三明市局在食品监管中引入“风险性评价体系”,根据风险等级对食品企业采取不同力度的监管方式,效果明显;宁德、晋江市建立了由政府负总责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促进了监管责任制的落实;漳州市局对300多家食品企业实行添加剂备案管理,使肉制品添加剂超标率大幅下降。四是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省局制定下发了《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若干意见》等13个规范性文件,为基层局加强食品监管提供了有效指导。

2、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稳步推进。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获得1332张生产许可证。其中老5类食品企业共获得生产许可证737张,获证企业数占被调查企业数的73.6%,获证率比2004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全省大型商场、超市销售的五类食品100%取得了QS标志;肉制品、乳制品等10类食品企业共获得生产许可证574张,占被调查企业数的76.9%;糖果等13 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全面启动,完成了对1600家生产加工企业的摸底调查,已受理企业申请200多家,发证21张;豆制品等7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备条件调查工作全面完成,为下一步实施监管创造了条件。

3、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围绕问题突出的区域、食品、项目,确定了腐竹、肉制品、茶叶等11个重点整治食品、40多个重点整治区域作为集中整治对象。启动了10个食品专项整治示范县和30个重点县工作,“试点先行,点面互动,全面推进”的整治经验得到总局的肯定,并在全国食品专项整治工作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以严厉查处无证生产为重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工程”成效明显,全系统共立案查处食品案件689起,端掉食品黑窝点76个,查处假冒伪劣货值356万元,销毁产品货值18万元。通过整治,我省小企业、小作坊的查处率达95%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非食品用原料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4、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应对苏丹红、孔雀石绿、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茶叶、掺杂掺假的蜂蜜、病死猪肉、禽流感、保鲜膜等涉及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在查处苏丹红事件中,全系统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抽检辣椒精、辣椒粉等共45类食品308批次产品,查处案件16起,查处工作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在专项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福建省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办法》,建立起突发事件应对机 制。

(三)以减少和遏制各类事故为目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认真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加大安全监察力度,确保了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共检查单位1.2万家次,查出事故隐患8000多条,责令整改单位3500多家,查封、拆毁各类特种设备2.2万余台,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为维护生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安全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在省局与各设区市局,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双系统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检验机构签订安全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检验机构技术把关责任。认真抓好以“四个率”为重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与考核。同时,修订完善了《福建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监督检验目标管理考核记录》,对各地的安全监察、检验工作状况和绩效实行了量化管理。

2、现场监察和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以泉州、宁德等地为重点开展了取缔土制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取缔土制起重机械405台;继续加大对土制锅炉、土制压力容器的整治力度,取缔土制锅炉和压力容器126台;加强危险品运输罐车整治与气瓶、压力管道现场监察工作,检验承压类液化气体汽车罐车135台,超期未检的25台;巩固气瓶、压力管道专项整治成果,加大了 现场监察力度和对使用超期气瓶的处罚力度;加强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确保了安全。

3、应急抢险技术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起草、制定并由省政府批准下发《福建省特种设备事故紧急处置工作预案》;完成《电梯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游乐设施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客运索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液化气体汽车罐车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5个预案初稿,目前正在修订完善中。

(四)打假整规工作深入推进,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健全辖区打假责任制,以专项整治为重点,强化法技结合的打假理念,深入推进打假整规工作,较好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一年来,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1402人次,立案查处2884件,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2135.7万元,罚没入库2475万元。

1、农资专项整治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重点对肥料有效含量明显不足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组织有关部门在短期内制定出《含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标识和要求》强制性地方标准,有效规范了企业行为,打击了利用虚假、巧立名称手段欺骗农民的不法行为,为行政执法提供了依据;从清理化肥产品企业标准备案入手,对全省108家化肥企业进行调查,严查化肥有效含量不足等违法行为,取得较好效果。全省共查处农资案件247起,案值186万元。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下乡”专项行动,共查处案件21起,现场识别假冒伪劣产品货值34.96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55.53万元。

2、建材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牵头开展了建材专项整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全年共查处建材违法案件581起,案值705万元,罚没款345万元。按照“五彻底”要求,对近年来查处过的“地条钢”生产窝点进行调查清理,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打击生产“地条钢”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基本遏制了“地条钢”生产的反弹势头。同时,人造板、水泥等建材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3、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地针对区域支柱、特色产业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质量状况分析,并依靠当地政府开展专项整治,提高了监管的实效。福州市局、闽清局配合政府开展了建筑陶瓷专项整治,使建筑陶瓷产品抽检合格率达82.3%,比整治前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南安局开展水暖器材产品质量专项治理后,市政府为此拨出50万元专款,并在中国水暖城中划出200m2的建筑面积供南安市质检所使用;泉州、莆田市局分别开展了鞋类产品专项整治,福安局开展了电机产品专项整治,均收得较好效果。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全系统还注重发挥职能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省局与宁德市政府签订了《关于促进产业质量提升做大做强宁德茶叶电机电器食用菌三大支柱产业合作议定书》;宁德市局与福安市政府签订了《关于促进福安电机电器质量提升做强做大电机电器产业合作备忘录》,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查处了一批大要案。对东山绿 元食品有限公司和诏安绿迪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假冒红牛饮料的违法活动进行了查处,查获假冒红牛饮料货值100多万元。同时,建立重大案件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加强与各设区市局、兄弟省局及有关部门的联动和配合,查获假冒国际品牌鞋9876双,假冒阿迪达斯等品牌服装7000多件,假冒名牌电梯案值100多万元。

5、加强认证市场监管,提高了认证的有效性。强化产品和体系认证监管与有效性的稽查,开展了食品“认证企业有效性”稽查,3C产品、食品和农产品认证标志等专项监督检查,增强了获证企业的法律意识,维护了群众利益。通过建立倒查机制,加强对认证及认证咨询机构的监管,对福州汇迪管理顾问公司等6家认证咨询单位未经批准擅自开展认证咨询活动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罚,规范了认证市场,促进了企业认证有效性的提高。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实验室资源调查和全省90家有资质的食品检测实验室的稽查工作;新通过和复评的计量认证实验室达187家。

(五)加强技术机构建设,增强自我创新与发展的能力 以科技兴检为主线,大力加强技术机构建设,努力构筑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1、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各技术机构全年各项事业收入达2.8亿元,比增20.3%。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全省质监系统各项事业收入累计近10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资金达3.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亿元,比增250%;技术 改造或设备投入1.2亿元,比增150%;执法车辆及装备投入2800万元,全系统执法装备水平和技术保障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各级政府也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加大了对技术机构的投入,推动技术机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2、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全系统有4个科研项目被国家总局批准立项。一是食品检测能力得到提高。省中检所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在对苏丹红、溴酸钾、猪链球菌、孔雀石绿、复原乳等检测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莆田市局为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开展了5项食品检验技术科研课题,被省局和省科技厅批准立项。二是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措施的研究,WTO/TBT福建工作站开展的“欧盟电子电气设备环保双指令”跟踪研究工作进展顺利,被作为国家中心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总局2006年重点支持项目;省中检所加强了对RoHs指令中电子电气产品和原辅料中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检测方法研究,为企业提供服务。三是信息技术研究取得进展,省情报所承接的国家代码中心代码创新工程项目“代码数据质量提升工程研究与实施”通过验收,完成了国家条码中心“条码推进工程”食品安全可追溯性、服装和建材行业条码推广应用课题研究阶段目标。同时,省计量所积极发展汽车工业、现代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高端检测项目,建成了雷达测速仪、汽车检测线、探伤仪、X射线检测仪等项目;省特检中心开展了进口监检、安全性能鉴定、事故技术鉴定等承接委托检验新业务,提升了技术机构的检验检 测水平。

3、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大了食品检测设备投入,以国家级、省级食品实验室为龙头,市级重点食品实验室为骨干,县级食品实验室为基础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级、省级所提供高端检测项目,具备了应对突发食品事件的检测能力;市级所普遍配置了检测添加剂超标、农残及重金属残留等涉及安全的设备,具备了对量大面广食品的检测服务能力;部分县级检测机构具备了理化指标等基础检测能力,省、市、县三级食品检测机构基本覆盖了重要指标项目,满足了食品的日常监管需要。积极筹建茶叶、浆纸两个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获得国家总局批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批准并启动了电机、水暖、食用菌、陶瓷、拉链及伞具等五个省级质检中心的筹建工作。

4、整合内外资源,促进技术机构做大做强。省中检所加强与厦门市局、福安市产品质检所合作,分别启动了EMC实验室、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筹建工作,同时加强与香港STC、斯洛文尼亚SIQ、德国莱茵TUV等境外机构合作,完成了130单国际认证业务;省计量所加强与泉州等市级计量机构的合作,合理调配计量技术资源,有效遏制了外来检测集团的无序竞争;三明市局加快县级计量机构整合工作,在北部站改革的基础上,成立了南部站;宁德市局对计量、质检机构进行合并;福州市局进行了市、县(区)级技术机构整合。省、市、县三级食品检测检验机构也在资源整合中实现了优势互补。通过整合重组,促进了检 测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了业务。

5、实验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ISO/IEC17025标准规范实验室管理,对检验人员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实验室必检项目执行率比上提高了25.4个百分点;加大实验室认可工作力度,全系统有11个质检机构通过实验室认可,省锅检所成为全国特种设备子系统中第一家通过国家实验室、检验机构双认可的机构。各技术机构还以岗位练兵活动为契机,开展创建优秀实验室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管理。

6、内部三项改革稳步实施。技术机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全成本核算制度的改革继续深入,省级技术机构和大部分的市级技术机构均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建立了工资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分配制度,普遍实行了成本核算制度。同时还结合实际,抓紧建立和完善聘后管理措施,使内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六)创新行政许可工作机制,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 以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积极探索行政许可工作新机制,推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1、创新行政许可工作机制。按照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原则,积极探索建立一套行政许可程序严密、评审过程透明、中间环节减少、工作效率提高、审批责任明确、监督制约完善的行政许可机制。福州市局行政许可审批由服务窗口统一受理行政许可申请的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其实行的“统一受理,分散处理,限时办结、统一收费、统一送达”的行政许可工作新机制通过现 场会形式推广,促进了全系统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

2、建立健全了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证件管理等制度,全系统有1500多人取得行政执法证,目前全省质监系统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工作人员全部取得了行政执法证;建立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突出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开展了政务公开、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检查等活动,一线执法人员适用法律和证据调查准确度明显提高,办案程序和文书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案件明显减少。

3、以案释法,提高了依法执法水平。通过召开行政执法案例分析会、创办《解案说法》专栏、案例点评、编写《福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案例选编》、印发《福建省行政执法若干问题意见》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一线执法工作的指导,提高了系统执法办案的水平和能力。

(七)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以实施“金质工程”(一期)为契机,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满足了系统内外对信息服务的需要,初步开发了一批质量监管信息资源。一是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福建省法人基础数据库”项目进入申请立项阶段;福建省“金质工程”(一期)项目通过立项,项目建设经费456万元已拨付到位。二是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福建质量技术监督局政务信息网”,省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政务信息网站建设先进单位,省局机关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福建质量信息网”访问量再创新高,达 4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8%。三是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取得新成效。《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监管系统》软件不仅在全省系统推广使用,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联网动态监管,而且在全国15个省市局推广使用;新开发的《福建省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管理系统》软件开始试运行,为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动态长效监管机制提供了工作平台;省锅检所建立B/S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检验信息交互的“实时化”和检验工作质量的“异地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八)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开展,各级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二是认真落实总局关于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行风、效能建设不断推进,查处乱办班取得实效,共检查办班317个,取消办班29个。配合审计部门完成对全系统的审计工作,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责成有关单位逐项进行整改。三是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省局机关完成16个业务岗位的交流和竞争上岗工作,近2/3的机关非领导职务人员进行了交流和轮岗;严格执行“逢进必考”原则,严把进人素质关;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开展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试点工作,769名公务员通过质量技术监督官任职资格考试;广泛开展了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促进了队伍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的提高;四是精神文明建设 迈上新台阶。省情报所代码中心获得全省质监系统的第一个“国家级青年文明号”;全系统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捐助8名贫困大学生上学,为灾区捐款94299元,捐衣被2145件;积极应对第19号台风“龙王”,涌现出一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队伍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一是依法行政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仍时有发生,打假力度有所削弱,执法打假的手段和方式创新不够;二是科研工作比较薄弱,制约了执法把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三是公信力建设特别是技术机构公信力建设有待加强;四是领导干部队伍、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抓紧解决,争取在新的时期取得新的突破。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质监工作全局,推进质监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新跨越

2005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五”计划的胜利实现。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服务发展、服务大局,是质监事业不断发展的根基所在;夯实基础、狠抓源头,是质监部门有效履行职能的基本保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是质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这些既是过去五年跨跃式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今后必须紧紧把握和长期坚持的方针。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全 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质监部门将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省局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及国家质检总局“十一五”规划,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草案)》(简称《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在总结“十五”计划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是指导我省质监事业发展的一份纲领性文件。

“十一五”时期质监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进一步展现、开放型经济新格局进一步确立、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拓展”的目标,认真落实“四个推进”、“四个基本”和“四个关键”,围绕一个中心(经济建设),确保两个安全(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实施三大战略(以质取胜战略、科技兴检战略、人才强检战略),以“依法行政,严格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宗旨,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体系,增强综合实力,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为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十一五”规划确立的总体目标是:发 展和完善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和信息网络支撑体系,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努力,品牌创建工作要取得新突破;传统、优势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处置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标准水平明显提高,计量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技术机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装备进一步改善;建成快捷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名牌创建为平台,带动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源头抓质量工作成效

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实现名牌工作的“三个转变”。即政府要从组织、协调名牌申报工作向引导、帮助企业培育名牌,为名牌发展创造政策环境上转变;企业要从单纯的争名牌向创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牌转变;名牌结构要从创建个体名牌产品向培育发展产业名牌、区域名牌转变,使名牌工作在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质量方面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通过努力,使我省的中国名牌产品总数达到120个,世界名牌产品达到1-3个;国家免检产品总数达到300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50个以上;“福建名牌”总数达到1210个。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我省产品 质量的整体水平。扎实推进质量兴市工作,积极推进我省整体开展质量兴省活动;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建立、完善“重点突出、项目合理、数据准确、科学公正”的监督抽查机制和科学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产品监督抽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率、整改率达100%;严格生产许可证管理,保证许可证管理的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标准化工作。抓好地方标准的制(修)订,着力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推动品牌集群行业、名牌企业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推动重点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使电子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重点产品采标率达80%以上;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构筑较为完善的服务业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标准体系;深入开展重要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和防范体系。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加强法制计量管理工作,力争重点计量器具100%受检,95%以上合格。重点加强电脑加油机、电子计价秤等商贸计量器具的防作弊技术研究和监督管理,深化医疗卫生单位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和管理工作;以能源计量为重点,加强工业计量管理,促进企业降低消耗、节约资源,使一批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率居全国同类企业前列;加强科学计量工作,建立完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和计量校准服务体系两大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和建立一批与我省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计量标准项 目和检测装置。强化认证认可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监管,严格认证市场准入,积极推动节能节水节电、绿色标志、能源效率、有机食品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森林花卉等自愿性产品认证,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突出食品和特种设备“两个安全”,为建设“平安福建”做出积极贡献

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以落实“五个一”和“11223344”制度为基础,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2007年前,完成无证生产28类食品中高风险食品的取缔工作,取缔设区市城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城区(含县级市)的无证生产行为;2010年前,镇、乡政府所在地基本取缔无证生产行为。建立快速、准确、高效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网络监管系统,完善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及快速反应系统。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以控制事故、保障安全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落实各方责任,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风险评估、危险源监控、动态监管和事故应急抢险技术保障体系,完善我省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防灾、救灾与减灾机制;继续深入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整治,2010年完全杜绝成片使用土锅炉、土压力容器、土起重机械的现象。

(三)突出区域打假责任制、专项整治和打假保名优“三项工作”,把打假治劣工作推向深入

全面落实辖区打假责任制。建立和完善重要案件报告制度和 省市督办制度、基层打假联动协作机制、打假快速反应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12365”产品质量投诉举报系统,落实打假举报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打假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打假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重点组织开展食品、农资、建材及节能、环保等产品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加强对生产“地条钢”、“黑心棉”、冒牌运动鞋等问题的监控,保持持续打击的高压态势,严防出现反弹和蔓延。深化“打假保名优”工作。维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名牌产品的声誉。

(四)突出四项建设,提高质监部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福建省金质工程建设规划方案”,计划投资1500万元,完成“一网两库四系统”建设,为经济社会和质监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加强法制建设。深入推进《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不断创新行政许可工作机制,以全面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线,大力推行行政业务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做到阳光行政、创新行政、减负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以“定岗定责、评议考核、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强技术机构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建立健全与我省三大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适应的计量、检验检测和标准信息服务3个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计量检测、质量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监检、标准化研发与服务4个中心,使之能够持续满足福建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的需要,并与本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发展相匹配;抓好10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15个省级质检中心建设;开展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优秀计量实验室”创建活动,力争有50%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达到“优秀实验室标准”;加快27项基本建设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建设,推动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把技术机构建设成为与行政执法需要相适应的科学公正的技术支撑,与我省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技术服务体系,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先进实验室。加强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行风、政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推行政务、所务公开,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改进作风,提高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树立全系统“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行业形象。

三、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做好2006年质量技术监督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认真组织实施 “十一五”规划,切实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做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旗帜要再鲜明;狠抓食品安全,工作要再加强;实施名牌战略,力度要再加大;强化生产领域监管,措施要再有效;开展打假治劣,手段要再创新,为全面履行质量技术监督各项职能,实现我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而努力奋斗。下面,我着重就需要提升、加强、突破的五项工作强调几点意见:

(一)以品牌创建为抓手,深化源头抓质量工作

不断深化品牌创建工作,提升品牌创建层次,并以品牌创建带动质量、标准、计量、认证等源头抓质量基础工作,为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做出新贡献。

1、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品牌创建环境。牵头制定并由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推动、指导、协调、服务等作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推进名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力培育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和城市品牌。进一步加大对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把品牌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构建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协调、共同推进的机制和环境。

2、开展品牌竞争力分析,提高品牌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情况以及研发经费投入、参与标准制修订、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指标,对已 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福建名牌”的产品逐类进行竞争力分析。根据竞争力分析结果,积极鼓励、引导名牌和免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并加大产品研发投入,重点研究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积极引导和推动名牌企业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努力,使一些名牌企业成为产业或行业的领军企业及区域经济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化、集团化、区域化的品牌。

3、开展品牌创建试点工作,探索名牌培育工作新机制。确定泉州市作为省级品牌建设试点,各设区市局也要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品牌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品牌建设试点方案,并对照名牌培育要求,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查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努力使一批成长性好、产业链长、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企业质量得到提高,产业层次得到提升。

4、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农业品牌创建力度。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切实抓出成效。要积极向政府、农业企业、农户以及社会广泛宣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组织、动员社会各界认真实施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三年滚动计划,加大对传统、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

(二)以“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为主线,实现技术机 构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大力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加快质检科技体制创新,加快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不断增强技术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以政策引导促进科技体制创新。建立科研激励机制,抓紧制定、出台《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检定规程、检测方法标准的研究、在线检测等科研活动,对取得相应成果的给予表彰;建立科研经费保障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省局每年从预算中安排科研专项经费,各级技术机构应提取总收入的3%-5%作为科研专项基金,并对内部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制定有利于科研开发的政策,调动技术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营造重视科研、支持科研、参与科研的浓厚氛围。为进一步加强这项工作,省局将于第一季度末召开“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工作会议,对在科技兴检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进行表彰。

2、以科研项目推动技术进步。各级各部门要围绕需求,选准科研课题,明确任务,落实到人,抓紧开发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争取全年有10项科研项目列入国家质检总局和我省科技项目,并完成2005年总局立项的4项科研成果的验收和审定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实行“科技兴检、人才强检”工作主要领导负责制,调整或充实科技领导小组和专家委 员会,建立重大项目实施专家评审制度,定期目标考核,确保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全系统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3、以人才增进发展后劲。树立和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把人才强检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一要结合实际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在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制定计划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按照结构合理、数量充足、适应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的要求,做好紧缺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为事业发展储备一批人才力量;二要深化内部改革。在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深化用人分配制度改革,将编制内聘用与编制外用工制度相结合,对适合岗位要求的编外聘用人员实行同工同酬,并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优化队伍结构;三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吸纳、培养人才的措施。按照用人所长,人尽其才的原则,积极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4、以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要以10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15个省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列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契机,加快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的建设步伐。今年要建设完成国家浆纸产品质检中心、国家茶叶产品质检中心,并通过评审和验收。国家浆纸产品质检中心要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监督抽查任务。抓紧筹建国家服装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厂(场)内机动车检测中心项目,力争通过总局批准。加快 进度,确保年内建成省陶瓷产品、省机电产品检测中心,为县域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抓紧省汽车安全件产品质检中心(福州)和省电线电缆产品质检中心(南平)项目的筹建工作。

(三)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着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以全面落实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线,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重点,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要求,推动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奖惩分明、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全面提高质监系统依法行政水平。

1、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法制监督。要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定岗定责、评议考核、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一要从梳理行政执法依据、分解行政执法职权、确立行政执法责任入手,依法界定行政执法职责;二要从完善评议考核的基本要求、考核的主体、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方法入手,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三要从制定追究责任的刚性措施、方法和要求入手,落实责任追究制,对违法或不当执法的部门,视情况给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取消评比先进资格的责任追究;对有关执法人员,要依据考核情况和过错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离岗培训、调离执法岗位、取消执法资格等处理;涉嫌 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强化行政审批的后续管理。深入推进《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做到阳光行政、创新行政、减负行政。一是阳光行政。对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全部实行项目名称、审批依据、申请条件、受理单位、审批程序、审批期限、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审批结果“九公开”;二是创新行政。推广“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的改革措施,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后续监管责任制,逐项确立许可后续监管办法、措施和责任,做到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三是减负行政。建立“科学、高效、便民”的办事程序,合理分配系统内部的人力和信息资源,从单个业务部门的全程包办制转变为相关部门的环节办理,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实行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审核审批网上受理,以提高行政效率,方便行政相对人,确保行政业务审批科学、公正、廉洁、高效。

3、认真做好普法工作。以建立法治政府为目标,以评估立法质量、执法效果、规范执法行为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质检系统“五五”普法规划。

(四)以提高效能、优化服务为重点,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坚持“需求主导,适度超前,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保障安全,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福建省金质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力争在“一网两库四系统”建设上取得新 进展,以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提高效能、促进政务公开、简化程序、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和质监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1、加快“金质工程”(一期)网络系统建设。根据《福建省“金质工程”(一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初步设计方案》要求,建成覆盖省局、9个设区市局、14个县(市)局的广域网,满足数据、语音和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需要。上半年要完善福州、莆田、泉州、三明、厦门5个设区市局局域网建设,下半年要完成漳州、龙岩、南平、宁德4个设区市局和长乐、福清、龙海、云霄、南安、永春、永安、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漳平、福安、福鼎14个县(市)局局域网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县(市)局局域网建设范围,力争建成20个县(市)局局域网,实现省、市、县局域网的互联互通。同时,要完善以“福建质量信息网”和“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政务网”为依托的对外信息服务网站建设,满足社会各界对质监信息的需求。

2、稳步推进两个数据库建设。牵头做好福建省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业务系统改造、数据整合等工作,完成由省质监、工商、国税、地税、外经贸、海关、经贸等七个部门参建的省级法人基础数据库。通过建设法人数据库,质监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基础信息实施共享复用,及时更新,避免重复采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有效性,以减少企业负担,实现动态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业务 管理数据库要重点建成省级数据库的管理平台,建立符合标准要求的省级中心机房和数据存储备份中心平台,制订基础数据标准,实现全省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存储、统一管理,保障数据安全和信息共享。

3、分步骤抓好四个系统的建设。系统软件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可行性审查、领导小组审批立项”的程序和管理办法。一要抓紧建设质监业务管理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综合业务管理系统(CQS),并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加快二次开发步伐,建成和完善“福建省产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管理系统”、“福建省执法督查快速反应系统”、“福建省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福建省计量信息管理系统”、“福建省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福建省认证监管信息系统”、“福建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系统”等七个应用子系统,实现与总局业务管理系统接轨,初步实现质监业务管理信息化;二要按照省数字办的部署,逐步推进“福建省技术监督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系统”,实现行政许可网上受理、网上审核、审批、网上发证,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三要建立和完善省局与9个设区市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公文流转、日常办公、档案管理、信息服务、人事管理、个人事务等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四要启动“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系统”建设。

(五)以转变职能、规范行为为目的,加强系统内部管理 建立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执政行为规范与行政

行为规范,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实现从管制型政府机关向服务型政府机关转变,为基层、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1、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在实行《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一表一图”,即《主要行政业务项目登记表》和《主要行政业务项目流程图》,进一步明确主要行政业务的内容、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完成时限,使每项行政业务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责任到人,做到业务资料齐全、有据可查、可追溯责任,提高工作效能;推行阳光工程,做到行政业务审查、批准、监督“三分离”,检务工作的抽样、检验检测、监督“三分离”,行政许可工作的受理、办理、审批“三分离”。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已有成果,分类分级编制设定工作规范标准,编制设定适应监管和执法需要的工作流程,建立完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科学设定绩效评价标准的要求,创新行政事务工作机制。

2、强化财务管理。要以去年全系统开展的审计工作为契机,集中开展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努力从源头遏制腐败和出现不廉洁问题。一要整章建制,从制度源头规范财务管理。在全系统统一实施财务管理“十统一”制度,即: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会计核算方法、统一会计季报、统一发放工资卡、统一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统一票据使用管理程序、统一政府采购、统一经费支出内控审批制度、统一会计档案管理、统一会计电算化管理;要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管理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票据管

理规定》等财务规章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制度不折不扣地执行;二要加强内部审计,狠抓财务不规范问题的整改。变被动等审为主动审计,省局要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除开展常规的预算执行审计外,还要按照“一级审一级”或“交叉审计”、“突击审计”等办法,重点对易发生问题的专项经费使用、基建维修支出、国有资产帐外帐等进行审计,加大对财务问题的查处力度。同时,建立资金使用评价指标制度,对重大开支的合法性、科学性、效益性进行审查,确保少花钱、多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要实行财务管理“三个公开”。即公开部门预算、公开大额支出、公开重要项目的申报,以强化对财务权力的监督,杜绝暗箱操作。

3、规范各类培训。去年全系统开展的查处乱办班、乱收费专项治理活动取得较好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个别地方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办任何培训班的现象。今年,我们不仅要继续纠正乱办班行为,还要解决不作为问题。各类培训班必须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该办的培训班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好,真正起到宣传法律法规、服务企业的目的,对不该办的班坚决不办,对采用不正当方式或用行政手段强制生产经营单位或部门参加的,一经发现,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4、突出公信力建设。一要加强各级质监部门的执政公信力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强化讲诚信、讲责任的观念,全面履行职能,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与

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二要把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公信力建设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加强以“科学、准确、及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八严禁”的禁令,在全系统技术机构开展行风整顿活动和创建优秀实验室活动。通过建立抽检分离等制度,对技术机构进行的监督抽查、检验检测等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打造一流的行业形象。

四、围绕“四个关键”,落实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的担子都很重。要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必须按照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这“四个关键”的要求,突出创新与发展,突出和谐与合力,突出实干与实效,突出队伍能力建设与部门形象提升,不断推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就是要注重创新、加快改革,激发各种活力,调动全系统的积极性。这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所在。当前,质监事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很多、新课题也很多,如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做到既监管到位,又能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建设水平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座的各级领导干部多动脑筋思考,多花精力寻找解决难题、破解新

课题的办法;要突出改革的精神,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干事业的一股冲劲、一股闯劲、一股激情,做到“两个创新”:一是观念上要创新。当前,我们系统普遍存在活力不够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创新不够。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还是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对待问题,还是用老办法、老经验来指导工作,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观念不仅解决不了难题,破解不了新课题,自然谈不上创新、谈不上突破、谈不上提升。因此,讲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要在工作实践中及时转变或调整思维方式,在创新中思考怎样促进工作、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在创新中做到善于研究问题,善于抢抓机遇,善于宣传自己,不断推动工作取得新实效。二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要创新。就是要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坚持民主集中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最大限度地保护、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创新、创业、创造。

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就是要注重和谐、协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合”中求和谐。“合”中求和谐突出的就是合力,围绕发展的合力,或者是创造一种围绕发展的和谐。加强合作,形成合力,首先要克服以部门利益为重的狭隘思想认识,切实纠正包打天下的做法。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合作:一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合作。去年省局与宁德市政府,宁德市局与福安市政府加强合作,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一些市县局也在食品安全监管、医用计量器具检定、35 土制特种设备安全整治等方面依靠地方政府开展工作,这些做法今年还要继续推广,并抓出成效。同时,技术机构也可借鉴广东省质检中心与顺德区政府共同建设“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德)/广州电气安全检验所(顺德)”的做法,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二要加强与各行业协会的合作。要继续加强与各行业协会的合作,实现质监部门行政资源与行业协会社会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沟通的桥梁。三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当前,在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打假、名牌评价等工作中,政府各部门之间开展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工作方法。今年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特色农业要在推进组织化、市场化、标准化“三化”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与农业等部门的合作,推进农业标准化迈上新台阶。四要加强系统上下之间及内部各处(科)室之间的纵横向合作。系统上下之间,系统内部各部门之间都要围绕全局,加强互动,增进合作,形成合力,尤其是国家、省、市级质检中心要按照双赢、共赢的原则,加强在技术、人才、检测资源等多方面的分工合作,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大做强技术机构。要通过加强纵横双向合作,着力解决机关多重布置工作、多头下企业的问题,技术机构业务上互不配合,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小团体利益现象。

以“实”打牢发展之基。就是要注重实际、实干、实效。要

能够真正将这三个“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去实干、去取得实效。今年,无论是政务还是党务工作,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技术机构,都要创新管理方法,以项目的实施带动各项工作,形成各级各部门扑下身子抓项目、齐心协力促项目的工作局面,通过项目集聚合力、拓展空间、推动落实、增强后劲;通过项目吸纳和集聚一批人才,发现、培养、锻炼一批人才。各部门和单位要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和工作安排,把重点工作、薄弱环节按项目列出,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人,像抓重点项目一样,切实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切实解决工作拖拉、工作效果一般、工作不落实等问题。要加强督促检查,认真落实阶段性的目标任务,认真检查项目进展情况,认真督促相关问题的解决。今年着重部署的五项重点工作也应明确项目,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就是要以人为本、提升能力。重点是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公务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公正廉洁的形象。一要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加强新时期质监系统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实施《公务员法》为契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

批质量技术监督科技和专门业务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专业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的年轻化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把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不断提高各类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通用和专业技能,促进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二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总局关于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做到在教育上把好“总开关”,在制度上架起“高压线”,在监督上重点管好“一把手”;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从严治政方针,加强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效能建设,敢抓敢管,严明纪律,坚决纠正和查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要加强政风建设,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及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质监队伍。

同志们,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全面开创我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新局面,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04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2004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坚持改革

加快发展

勇于创新 努力开创福建质量技术监督新局面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孙海山

二○○四年一月十五日

同志们:

2003年刚刚过去,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在全国上下喜庆佳节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省质监系统局长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传达刚刚结束的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长会议的工作部署,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研究安排今年的工作,共商福建质量技术监督改革、发展大计,共同为福建发展作努力!

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在过去的一年里,质量技术监督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为福建经济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

2003年是福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年,也是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步迈进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在建设“三条战略通道”的基础上提出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省质监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旋律,在抗“非典”斗争和全省面临的高温干旱面前,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职能,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省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为促进增长、扩大开放,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七个方面取得了成绩。

(一)大力实施品牌经济发展战略

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实施品牌经济发展战略,作为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培植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知名品牌。

——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全省争创名牌工作的宏观指导,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名牌奖励办法,推动了名牌工作的开展。

——指导企业争创名牌。去年我省共有9家企业的11种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获牌数量居全国第六,至此,我省共有17家企业的19种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同时有78项产品获“福建名牌”称号,“福建名牌”产品的总数达411种。

——促进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增值增效。在“武夷岩茶”、“古田银耳”获得原产地域保护批准后,又申报了安溪铁观音、建瓯锥栗两个项目,并被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受理。同时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品牌价值进行深度开发,促使其增值增效。目前,使用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标志的茶叶市场价格每斤上升了10多元。原产地域保护带动了产业发展,拉动了一方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无公害农产品评价工作取得成效。各级质监部门把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评审认证作为培育农业名牌,促进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措施。2003年,全省共有58家企业,178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获得无公害认证的企业累计达82家,产品达264种。

(二)坚持打假治劣,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级质监部门,尤其是战斗在一线的同志不怕困难、不畏强暴,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可贵的奉献精神,在整规打假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全省质监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47738人次,检查生产和经销企业4713家,查处案件5076个,总案值达4809万元,其中案值5万元以上的案件262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31个,上缴罚没金额2780万元。

——为抗击“非典”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各级质监部门迅速行动。一是紧急制定发布了《过氧乙酸消毒剂》和《二氧化氢消毒剂》两项省地方标准,为防“非典”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协助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二是为海关、港口、机场、铁路免费检测各类人体红外测温仪322台,确保口岸部门计量检测仪器的准确;三是组织对防“非典”用品的监督检查。共检查生产、经销企业1.1万家,查处违法案件260件,立案112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28个,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453万多元。其中,查获的假冒伪劣防护服8811件(套)、口罩129330个、消毒液9172瓶、洗涤用品2414公斤。

——食品专项整治见成效。一是通过八查八找,端窝点,严厉打击食品制假制劣的违法行为。一批制假售假大要案得到了查处。二是结合治理“餐桌污染”,对问题较多的食品加大监督力度。通过查处,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使米、面、油、酱油、醋五类食品及瓶装饮用水合格率大大提高,瓶装饮用水合格率从51%上升到86%;提高了35个百分点;食品中添加使用吊白块等有毒有害添加剂的现象大大减少。三是巩固关系农民利益的专项整治成果。通过整治,茶青农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茶叶合格率稳定在80%以上,银耳加工工艺得到根本改进,产品保持旺销的良好势头。

在食品专项整治中,全省共出动2.8万多人次,立案703件,查获假冒伪劣食品货值383万元,罚没206万元,专项整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地条钢”专项整治取得成效。在全国部分地区“地条钢”回潮严重的情况下,我省坚持打击与规范相结合,有效遏制了宁德、漳州等地“地条钢”死灰复燃的现象,一些有一定规模的连铸连轧钢厂不仅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可观的税收,而且保护了环境,走出一条长效治理的路子。

——法制计量显威力,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一是组织开展以在用电子计价秤和加油站加油机为重点的计量器具专项整治,掌握了违法分子的作案方法和手段,处罚了一批“偷油”大户。二是开展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米、食用油、面制品、洗衣粉、贵重药材等定量包装商品计量专项监督抽查,严肃查处短斤少两的欺诈行为。全年共抽查集贸市场458个,加油站1232家,抽查加油机3815台,电子计价秤、弹簧秤27451件。专项整治后,计量器具、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合格率明显提高。三是加强医用计量器具的监督和管理,对全省588家医院17135台件的血压计、心脑电图机等计量器具进行强制检定,保证了广大群众的就医安全。

各地还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解决了区域性的质量问题。

(三)抓源头保质量工作扎实有效

去年,全系统上下集中力量从源头抓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企业质量状况调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工作进展顺利。各地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兄弟部门的支持,把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工作与推进名牌战略结合起来,与加强企业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结合起来,促进了企业建档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全省已有60%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调查建档工作,为产品质量动态监管创造了条件。通过企业质量状况调查,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工作,为从源头抓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为更好地服务经济和服务企业搭建了新的平台。

——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稳步实施。首批实行许可证生产的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醋等五类食品已有438家企业取得了453张《食品生产许可证》,取证企业数占1002家调查摸底企业总数的43.7%,取证企业产品在我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5%;完成了方便食品、罐头食品、冷冻食品、膨化食品、饮料、调味品等10类食品生产企业保证产品质量必备条件专项调查,在此基础上,启动了10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免检产品”。2003年我省有36家企业的36项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证书,获证数占全国395张证书的近十分之一,居全国第三位。至此,我省共有69家企业的70项产品获得“国家免检”证书。

——3C认证成效明显。各级质监部门和技术机构克服了非典和几十年未见的连续高温酷暑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调查摸底、宣传发动、指导取证、执法检查几个阶段有步骤地贯彻实施3C认证制度,全省共组织了260场说明会,培训了上万家生产经销企业的1万多名主管人员,印发了4万多份宣传品,调查登记了12000家经销企业,组织各大商场和连锁店向社会公开承诺不销售无“3C”认证标志的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底,全省已申请取证企业达639家,取得证书近3000张,获证企业占应取证的650家企业总数的98%,居全国前列。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有效性不断提高。按照“统一必检项目,统一抽样方法,统一判定依据”的原则,对抽检结果进行质量状况分析比较,增强了监督抽检的可比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大后处理力度,真正做到了抽检一类产品,整顿一批企业,提高一个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目的。从抽检的整体情况看,全年共抽查生产、商业企业19634家,抽检产(商)品21193批次,合格18350批次,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抽检批次合格率分别比上提高7.84%和1.55%个百分点。同时加大抽检产品后处理力度,指导帮助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整改,企业整改合格率达到100%。

(四)标准化工作服务经济的作用显著

加入WTO之后,标准化工作受到政府、企业、社会的广泛重视。一年来,各级质监部门充分发挥优势,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出口,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多方面服务。一是加强标准信息电子产品的研制。开发了《福建省农产品国内外技术法规及标准数据库》、《福建省主要工业产品出口欧盟数据库》、《鞋业国内外标准数据库》、《国外生态纺织品认证数据库》,即将开通“福建出口商品技术服务网”。二是建立了与我省出口产品有关的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信息横向通报网。三是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共完成131家企业174项产品的采标注册,其中有62家企业的83项产品使用了采标标志。——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大力推动代码条码的应用。一是组织机构代码为建立“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监管”的电子政务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已在海关、外贸、税务、银行、统计、资产管理等20多个业务部门应用。我省现有机构赋码53万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代码数据联网。二是条码业务得到新拓展。目前全省拥有4500家条码系统成员,条码工作特别是在电子商务标准推广应用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农业标准化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抓农业标准的制修订。批准发布了37项农产品标准,目前全省制定的农业方面的地方标准和农业标准规范已达385项,为我省发展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和创汇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二是抓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建立了5个国家级、2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是抓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代省政府拟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了质检机构监督管理的实施细则,并对全省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初级农产品、食品共4类267家检测机构的资质、人员、设备、管理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总体情况;加强对农产品检测机构的认证认可工作,把51家获得资质的检测机构在网上发布;在全省主要蔬菜、水果、水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主要集贸市场建立了44个符合要求的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水产品甲醛快速检测点,有效地保证了群众消费安全。

(五)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为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去年以来,全系统认真贯彻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会议和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狠抓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加大整治和监察力度,确保了我省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全省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特种设备事故。一年来,全省共出动检查人员2.5万人次,检查单位1.77万家,查出事故隐患1.42万条,发出监察整改通知书6848份,有5473个单位被责令整改,整改率达92%,立案604件,结案567件,查封、拆毁3.69万台各类土制、过期、废旧等在用特种设备。

——层层落实安全监察责任制。去年初,省局与各设区市局签订了200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监督检验目标管理责任书。各设区市也与所属县(市、区)局签订了责任书。年终安全责任制考核的结果表明,9个市局及省锅检所、省特检所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监督检验目标管理工作均达标合格。

——扎实推进气瓶和压力管道的普查整治工作。与省建设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气瓶、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从2003年4月开始,分别在厦门、福鼎两市进行在用气瓶和压力管道的普查整治试点工作,从2003年8月中旬开始,在全省范围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普查整治工作进展顺利。

——加大各类专项整治力度。以宣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为契机,大力宣传特种设备使用常识,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开展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的安全检查,维护了社会的安定稳定;按照“发现一台,取缔一台”的工作要求,加大土锅炉、土压力容器、土起重机械专项整治力度,共取缔土锅炉693台,土压力容器282台,土起重机械494台,废旧锅炉压力容器184台,液化气钢瓶3.4669万只,其他钢瓶658只。

——巩固发展普查整治成果,探索建立特种设备动态和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认真做好普查后期隐患设备的检验和治理、注册及输入统一数据库的工作,全省整治隐患设备4万多台。建立了“新增单位代码追查制度”、“新增设备检验现场核查制度”和“土锅炉举报奖励制度”,继续抓好新增设备整治和检验工作,确保设备安全运行。二是探索建立动态和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加快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综合管理系统》;三明、龙岩、漳州、厦门实现了动态监督管理机制目标;同时还以省安委会开展创安全生产合格乡镇(街道)试点活动为契机,着手建立乡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网络。

(六)技术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直属事业单位高度重视技术机构改革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局《关于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结合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制定改革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推进和深化技术机构改革。通过一年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改革意识增强。技术机构改革促进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了危机感和参与改革的意识。技术机构普遍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具有形式多样的特点。省局直属事业单位和部分设区市技术机构初步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度,并在部分所级领导和中层岗位实行了竞聘上岗。调整分配机制,搞活内部分配,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有的单位还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为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履行法定职能意识增强。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为政府部门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治理餐桌污染、3C认证、特种设备专项普查整治工作和行政执法监督提供积极有效地服务。全年共完成法定检验任务21193批次,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68573台件,特种设备监督检验36300台件(不含气瓶),检定及时率和检测质量进一步提高,为政府行政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开拓创新、服务意识增强。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开展校准服务、咨询服务和委托检验,一些技术机构还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行风评议和效能建设,积极转变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能,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主动上门提供优质服务,一些省级技术机构面向市场的服务性收入比重已经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市级技术机构收入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

——抓管理促效益的意识增强。实行改革与管理并举,通过改革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机构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技术机构增强了成本核算的意识,引入企业化管理的理念,降低了工作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技术机构更加重视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实验室水平。

——自我发展的意识增强。改变了过去“等靠要”,投入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在面向市场,拓展业务,增收节支的同时,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全系统技术机构自筹资金2200万元,加大设备投入,完善检测手段,竞争力和技术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系统预算收入首次突破800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经营服务性收入也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26%。全系统在建投资2000多万,18个市县完成办公检测用房建设,并交付使用。

(七)加强行风和效能建设,树立质监部门良好形象 ——党风廉政建设增强了队伍素质,促进了行风转变 一是制度建设见成效。省局制定出台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谈话制度》、《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业务招待费管理暂行规定》,分级建立了96名处级和科级干部的廉政档案。由于廉政建设警钟长鸣,去年全系统没有发生大的违法违纪案件。二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全系统聘请了728名监督员,发放问卷15000余份,召开座谈会100余场,走访各类企业500余家。组织监督员到部分设区市、县(区)质监局开展明察暗访,对群众反映的167个行风方面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解决,做出了辞退1人,调离岗位1人,免职1人的整改决定。

——强化管理促进了机关高效、规范运作 一是制度建设促转变。在省效能办推行8项制度和效能告诫、绩效考评、政务公开等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本部门实际的一整套规定,汇编成册下发到全省质监系统实施。二是窗口建设成效明显。所有基层窗口单位都制定并推行文明用语、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主要收费项目公示制,公开岗位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并挂牌上岗接受监督。省代码办证窗口还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称号。三是政务公开,便民服务措施到位。大力推动政务上网,网上发布涉及质监工作的所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定,要求企业填报的相关材料、表格,均可上网下载;市县广泛开展了“连心交友”活动,及时为企业提供标准、计量、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四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大。进一步清理审批审核项目,新取消4项前臵审批项目,累计共取消了28项审批项目。同时,清理了70份规范性文件和373项地方强制性标准,建立了行政审批事项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提高了透明度。

2003年是质量技术监督服务经济、服务发展、服务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一年,总结工作我们信心倍增,充满自豪。但是,应该看到,全省的质监工作发展得还不平衡,与省委省政府、总局的工作要求,与党、国家、人民寄予质监部门的厚望,与兄弟省市的同行相比,我们仍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省局对加强质量管理工作的政策研究不够,对质监事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谋划不够,省局对市局、县局,市局对县局业务工作的指导不够得力,对各级职责的界定不规范,影响全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二是基层局干部职工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人员素质不高的情况还很突出;三是一些部门和基层单位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意识不强,缺乏开拓进取和创新意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四是以县为单位的辖区打假责任制有待进一步落实;五是装备水平总体上还较落后陈旧,制约了发展。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质监工作,以饱满的热情投身质监事业,切实完成2004年各项任务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专门对质检工作做出批示,强调:质检工作关系经济发展和群众利益,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责任重大,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质检工作的重要性。吴仪副总理在听取质检总局工作汇报时强调,新的一年里质检部门要做好五项工作:为扩大出口做好服务;深入打假治劣;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落实责任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质检诚信体系建设。

去年底,卢展工省长专门到我局调研,用四个“直接”来阐述省委、省政府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重要性的关注。卢省长指出:质量技术监督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直接,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关系直接,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关系直接,与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直接。质量是第一位的,发展经济要“以质取信”,有质量才有诚信可言;要“以质取效”,有质量才有真正的效益;要“以质提升”,用质量来提升我们经济的层次;要“以质创新”,围绕质量,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技术体制;要“以质拓展”,更多地拓展福建产品的市场;要以“质”来保证我们福建发展的健康、有序。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工作环境,也加大了我们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不负众望,不辱使命,扎扎实实地把工作做好。

2004年质监工作的总体要求,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严格把关,提高质量,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质监工作体系,提高检验检测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福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不懈的努力。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2004年工作要把握五个关键,抓好七项重点,实现两个转变。

(一)从全局发展的高度把握五个关键

第一是发展。发展决定地位,代表形象,牵动全局,关系未来。只有发展,才能壮大实力,增强后劲,解决困难。我们既要在纵向比较中坚定信心,更要在横向比较中看到差距,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倍加珍惜已经形成的发展合力和氛围,始终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当前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想有位首先要有为,要明确站位,立足于把自己的发展抓好,对全局作出贡献。技术机构要做强做大,出路在改革,根本在发展。

第二是统筹。统筹的前提是发展,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发展。坚持统筹最重要的是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推动发展,不劳民伤财,真正做到对一个地方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我们来说,一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二要处理好监督与服务、打击与规范、打击与帮扶的关系;三要处理好严格执法与创造经济软环境的关系;四要处理好省、市、县三级质监部门的关系。

第三是创新。有创新才有生机,发展才有活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推动领导方法、工作方式的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想工作、做工作,营造改革发展新环境。对在发展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不要简单地说不,而要认真研究。要巩固创新成果,不断拓展创新的领域,积极营造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氛围,继续拓展发展空间。要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质量为中心,抓重点,破难点,着力解决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四是为民。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我们做任何事情,考虑任何问题,要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发展。质量技术监督是最能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能反映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只有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只有把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感情落实到工作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工作才有动力,创新才有源泉,发展才有目标,改革才有方向。

第五是落实。发展、创新、统筹、为民最终都在落实上。落实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工作成效的真实反映,是一个领导执政能力、工作作风、个人品德的真实反映,抓好落实就是要求真、求实、求效。坚持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落实。落实要夯实基层、基础,增强基层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工作的落实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抓好七项重点

——围绕发展产业集群,加大发展品牌经济各项措施的实施力度

产业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撑所在、后劲所在、形象所在。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围绕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一批产业集群,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的要求,做好品牌经济这篇大文章。

1、突出重点,指导帮助我省15类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争创“中国名牌”。按照经济发展关联度、产业集中度、国际国内市场知名度几项指标分析,我省的休闲食品、罐头(八宝粥)、糖果、汽车配件(安全玻璃、轮胎)、汽车合成制动液、电子计算器、手机充电器、工程机械(装载机、压路机)、西裤和商务休闲服、流行饰品、拉链、水暖卫浴洁具、卫生用品(卫生巾、纸尿裤)、文化用品(笔记本、公文包)、家庭卫生杀虫用品等15类产品在全国有一定优势。为此,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指导:一是要确定今年福建参评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要将全省产品产量、销售产值、利税总额、出口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排名前5位的企业按产品类别一一排列,确定今年福建参评“中国名牌”的重点目标;二是要积极争取相应目录。帮助指导企业加强与国家行业协会沟通联系,向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推委推荐,争取有一批优势产品列入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三是要重点帮扶。省局要通过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门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了解“中国名牌”产品的申报条件,熟悉申报程序,掌握相关要点,增强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的主动性;设区市局争创名牌要责任到位,目标到位,工作到位,尤其是厦门、福州、泉州三个具有争创“中国名牌”优势的地区,更要列出重点目标,进行重点培育。

2、瞄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热点,做好“福建名牌”评价工作。要对近几年福建名牌评价工作进行认真总结,进一步规范名牌评价机制,确保名牌评价工作的科学、公平、公正。一是要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按照名牌产品培育计划,组织行业协会对我省列入2004年培育计划的96家企业的产品按类别进行排队,制定服装、鞋业、石化、机电、食品、冶金、建材等主要产品的分类评价细则;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评价导向功能,对用户评价意见进行整理归纳,及时向企业反馈,指导企业不断改进质量,做到评价一类产品,提高一个行业的质量水平。三是在继续做好工业品、农产品名牌工作评价的同时,组织开展软件产品名牌评价工作;四是建立退出机制,对到期的名牌产品按规定进行复评,不能达到名牌产品要求的,按程序予以撤消,以保证名牌产品的含金量。

3、盘活福建山海特色资源,加强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要对我省可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资源开展盘点,摸清家底,根据产品对产业的带动度、关联度和对县域经济的贡献度制定申报规划,把具有带动效应和覆盖面、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已经占有较大市场,并有较大开拓前景的产品作为申报的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加以实施;要完成安溪铁观音及建瓯锥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论证及验收工作;要促进已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申请的产品增值增效,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效应,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作用;要加大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打假力度,使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在服务地方经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

4、大力推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作为创建名牌农产品的重要措施。要制定我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具体实施计划;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质量的监管,加强获证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确保认证的权威性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信誉,通过创建“无公害农产品”,保证农产品安全,为我省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打好基础。

5、开展宏观质量分析,建立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加强对产品质量总体状况的分析并提出有建树性的对策,是质量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考验质量管理者指导全局能力的一个尺度,今年省、市、县要全面开展这项工作。省局要根据各项普查结果,市县局要结合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特点,向各级政府提交有份量、有影响、有深度的专题质量分析报告,以发挥质监部门从不同层次监管质量的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围绕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实行质量管理机制创新 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工作重点,也是这一次全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长会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总局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质检诚信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我们要按照总局的统一部署,开展质检诚信体系的建设,从源头抓好质量。

1、开展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质量档案这一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制度。为此,一要组织制定《福建省企业质量信誉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和《评定细则》。二要加强引导,促进企业自律,激发企业参与质量诚信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要注重实效,以服务大众、引导消费为目标,公布企业质量信誉资料,大力推动诚信建设。四要着眼未来,加快建立电子档案,实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实现质量管理机制创新,推动企业持续改进质量,讲求信誉,塑造品牌,努力打造百年企业。

2、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要在成功实施老五类食品市场准入的基础上,推进肉制品等10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启动茶叶、糕点等第三批食品市场准入工作,争取在2004年对全部28大类食品开始实施这项制度。当前要以实施年审制为主要手段,加强对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和发证工作的管理,加强对获证企业的监督,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对还没有获得准入的企业要根据具体情况积极推动,使其及早获证。要深入开展查处无证生产、销售老五类食品的专项执法行动,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要坚决淘汰出市场。省、市、县三级质监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抓好落实,保质保量地推进这项工作。

3、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计量体系。一是要认真贯彻实施《认证认可条例》,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对指定认证机构和指定检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执法检查,健全强制性产品认证信息库、标志管理数据库,方便执法人员和消费者查询。二是要建立健全全省计量检测体系,加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完成省、市、县三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授权到期考核与复查,推动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争创优秀实验室工作。加快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深入开展大中型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在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调研工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免检产品”。产品免检制度是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引导已经获得免检产品的企业充分珍惜这个荣誉,保证产品质量。要通过免检制度的实施,宣传、树立、培育一批龙头和骨干企业。要对免检产品实行严格的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对免检有效期将满的产品及时组织重新审查,不符合条件的要坚决取消资格,不搞终身制。

5、积极应用产品监督抽查结果,促使企业关注质量,引导消费。结合我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制定2004年全省重点监督抽查产品目录,强化对涉及健康安全以及质量问题突出产品的监督抽查。对监督抽查中发现有严重质量问题、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质量信用低下的产品,要通过新闻曝光、撤下柜台、撤销生产许可证、强制收回和建议吊销营业执照等措施,加快实施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引导群众健康消费;对监督抽查中反映的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要继续开展专项整治。

6、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发证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发证工作质量。要全面推进年审工作,严厉查处生产销售无证产品及有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行为。要坚决纠正以罚款为目的执法行为,坚决克服重查外地企业、宽待本地企业的倾向。

7、实施重大设备质量监理制度。要依托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加快培养一批注册设备监理工程师队伍,核准一批设备监理机构,推动这项制度在我省的实施,从源头上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为我省重点项目建设服务。

——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以标准化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为此,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

1、切实承担起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省局和市县局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牵头单位,要从三个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一是加强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检查督促。通过组织检查、向政府汇报、编发简报等方式,推动各地、各相关部门按进度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二是加强协调。要及时了解收集工作中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召开会议,提请相关部门及政府帮助解决;三是要加强指导。要总结经验、推出一批典型示范项目,推广介绍好的经验做法,对重点项目,必要时可组织相关部门、科研力量,予以解决。

2、修订完善农业标准体系。要按照国家总局的要求,以国家标准为主体,结合福建实际,逐步建立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互协调配套、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互有侧重、结构科学合理、能够覆盖福建的山海资源、特色资源的农业标准体系。今年要以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地方标准为重点,做好包括栽培技术规范、包装、运输、贮存和检测方式在内的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充分发挥示范区、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配合农口部门抓好省级和市级的示范区,推动广大农业企业按照科学化、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

4、要创新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机制。发挥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特殊作用。龙头企业是牛鼻子,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市县都要熟悉、了解本地涉农龙头企业,为他们做好服务。质监部门要主动与龙头企业建立关系,为龙头企业提供标准化、计量等技术服务,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标准化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以无公害农产品评价为抓手,规范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效。

——围绕发展,强化标准化工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标准正被整个社会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所关注,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服务、支撑、保障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要推动标准化工作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1、建立健全地方标准体系。根据我省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农业和服务业有关地方标准。重点抓好与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以及群众关心的服务性规范相关的省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一批与“数字福建”有关的电子政务地方标准;组织开展旅游、物流等服务标准化的试点工作,配合民政等有关部门规范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管理,根据国家标准委的要求,继续做好地方标准清理工作。

2、加强采标工作。认真贯彻全国采标大会精神,制定出台《福建省采用国际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完成《福建省主要农业产品采标指南》的编印,落实采用国际标准5年计划,推动一批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建立企业标准评价办法。配合名牌战略的实施,认真抓好企业标准体系试点工作,在8个国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再建设一批省级试点企业,逐步向全省推广;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企业标准水平评价工作,制定评价工作程序;加强对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的管理,不断提高我省标准化水平。

4、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信用标准体系。围绕开展“共铸诚信”活动,积极研究和探索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标准体系,严格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改善投资和经营环境,促进我省外向型经济的健康发展。

——围绕创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开展打假治劣,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要按照省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继续把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违法活动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加大从源头打假力度,努力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1、集中开展九个专项整治。一是开展食品和非食品原料专项整治,对禁用原料生产企业坚持实行全面监管;二是开展建材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生产“地条钢”和用“地条钢”轧制钢材的违法行为,扩大实施“黑名单”监控范围,探索从源头控制“地条钢”生产原料的措施;三是开展汽车配件及车用产品专项整治,从源头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违法行为;四是开展“黑心棉”专项整治,继续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开展执法检查,控制反弹苗头;五是开展假冒伪劣农资专项整治,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农药、化肥质量问题,要作为重点进行查处,继续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毒鼠强”等剧毒鼠药的违法行为;六是开展手机专项整治,努力解决手机市场不规范,手机质量投诉率长期居高不下的问题;七是开展一次性生活用纸专项整治,确保按标准进行生产;八是开展加油站专项整治,提高加油机安检合格率和计量检定率;九是开展燃气充装站专项整治,坚决查处违规违法行为,确保安全。

2、加强法制计量监督,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一是加大电表、水表、煤气表监督抽检力度。加强与水、电、煤气及物业管理等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开展“家用三表”强制检定。要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和授权检定机构的计量监督,把住源头,确保“家用三表”的合格。二要加大对医用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各类医院特别是社区医院、私人诊所医用计量器具的强制检定工作。三是要加强用于贸易结算的计量器具的检定工作,重点抓好集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坚决查处短斤少两、坑骗顾客的商业欺诈行为。四是要加强流通领域定量包装商品量的监督。集中力量抽检量大面广的定量包装商品,尤其要抽检近2年合格率偏低的大米、食用油、黑木耳、儿童食品、贵重中药材等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逐步提高合格率。五是要加强制配眼镜用的焦度计、验光仪等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确保受检率,提高合格率。

3、巩固成果,着力建立打假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和推行“县为基础、划分区域、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省市督办、严格奖惩”为主要内容的打假目标责任制;二是建立预警监控制度,通过对群众举报、质量申诉、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价格变化等综合信息的分析,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区域性、趋势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三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坚持值班报告制度,保证信息指挥畅通,合理配臵执法力量,保障技术和后勤支持,坚决落实“五不放过”,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配合,继续开展打假联合行动;四是落实奖励举报制度。认真执行我省举报奖励办法,兑现举报有功人员奖励,以取信于民,形成全社会参与打假的良好氛围。

——围绕稳定,切实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以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为目标,深入贯彻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1、突出监管重点,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要建立完善各级领导责任制和安全监察部门、技术检验机构责任制;要根据设备特点,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恶劣社会影响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确保设备定检率达到100%,作业人员持证率达到100%;每季度至少要进行一次现场安全监察,每半年分析一次安全状况,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2、全面完成在用气瓶和压力管道的普查整治工作。力争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气瓶专项整治,建立以气瓶充装单位为气瓶安全责任主体的安全监督管理新模式;年内完成工业压力管道专项普查工作,实现安全状况等级管理。

3、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网络。完善乡镇联络员、企业联系人负责机制,完善安全监察管理软件系统,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使用单位之间的动态链接和数据交换。

4、继续抓好土锅炉、土压力容器、土起重机械的专项整治。彻底清查土锅炉、土压力容器、土起重机械,堵住源头,消除隐患,力争实现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目标。

——围绕服务,加快技术机构改革发展步伐

要认真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加快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认真总结去年以来本系统技术机构改革方面的经验,牢牢把握“科技、人才、改革、管理”的8字方针,加快推进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

1、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是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在技术机构推行和完善全员聘用制度,科学合理地设臵工作岗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技术和管理岗位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并把完善用人制度与吸收和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实现单位系统运行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搞活内部分配。分配要向关键技术岗位、优秀人才和业绩突出人员倾斜,充分发挥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吸引和留住人才,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2、进一步加强管理。一是技术机构要依据ISO/IEC17025标准,建立建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检测和校准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实验室认可工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机构检测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强财务管理。要改变过去事业单位不计成本的管理模式,各类技术机构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都要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通过成本控制,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要通过加强和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技术机构的综合能力。

3、实施科技兴检、人才强检战略。一是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机制。在人才、项目、实验室使用等方面互通有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建立科技兴检、人才强检的激励机制。省局要制定《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科技奖励办法》,并建立全系统科研专项基金,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三是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可采取自我积累、股份制、银行贷款、财政贴息或周转金等形式,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多渠道的融资和投入机制。四是加强各类人才的培养。要认真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各级技术机构要围绕质监事业的发展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要创造良好环境,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4、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建立特色实验室。要进一步对现有检测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探索技术机构联合重组,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和较强竞争力的实验室,如晋江鞋业,南安水暖、消防器材,安溪、宁德的茶叶,福安电机,福鼎化油器,闽清陶瓷等,条件成熟后冠以省级检测中心,提高技术机构为经济服务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5、根据我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立重点实验室。要紧贴我省经济,贴近当前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围绕我省机械、石化、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建设重点实验室,重点解决我省在产业调整和产品升级过程中重大项目的检测空白,扩大业务范围,开辟新的检测项目,如汽车及配件、钢结构架网络测试等检测项目,为我省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有效服务。

为了加强和推进科技工作,省局将于第一季度召开全系统科技工作会议,总结和交流近几年来本系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部署质监科技工作任务。

(三)执政为民实现两个转变

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确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政府部门,我们执政能力的强弱,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关系到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关系到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由行政权力型向行政能力型,行政监督型向监督服务型转变。

1、要提高领导干部把握全局的能力。在座的都是各单位和部门的一把手,应该学会从全局的高度分析、解决问题,谋划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统揽全局、把握协调的能力,这对我们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成效非常重要。为此,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要立足整体,通观全局。要树立大局观念,把总局、省局的工作部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提高有效性。要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二是要审时度势,掌握全局。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善于抓住机遇,从较高的层次上规划工作目标、做出正确决策,加快事业发展。三是要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要学会“弹钢琴”,紧紧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并通过抓中心推动其他工作开展。四是要统筹兼顾,协调全局。要立足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协调处理好外部、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提高工作的整体效能。

2、要提高干部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作为政府的行政管理与执法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监督。要重点加强《行政许可法》和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干部队伍的法律意识,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在法的约束范围内,依照执法程序履行职责,提高执法的有效性;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按照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原则,切实把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结合起来,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既做到严格把关,公正执法,又要坚决防止滥用职权和扰民的事发生。只有真正把执政为民切实地、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我们的执法环境才能得到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执法工作才有坚实的基础。

3、要提高干部履行岗位职能的能力。领导干部自身的能力和思想作风直接关系着工作的成效。要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培养和选拔一批对工作敢于负责、能够负责的干部;同时,要按照人事部下发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结合质监工作实际,加强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快干部知识更新步伐,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努力找到履行岗位职能与服务经济的结合点,切实改变技术部门不懂技术,经济管理部门不懂经济的不正常现象,在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一批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

4、要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我们面对的环境和形势,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随着新挑战、新矛盾的不断出现,各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及时发现和研究工作中带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做好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这样才能临危不乱,迅速反应。今后,要把各级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作为培养、锻炼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抓,努力提高科学决断和临危处臵问题的能力。

要具备这四个能力,做到执政为民,根本的是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一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统揽全局。要自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质监工作的各个方面,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分析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效为标准,看看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否围绕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否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时刻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按照建设服务型、能力型政府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创新的热情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改革中强化创新,在创新中推动发展,坚决把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下放给技术机构、中介组织去办,不断提高为经济服务的有效性。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进质监行政管理,实现机关的高效运作。二是要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行政许可法》是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这部法律的出台,将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要把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做为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抓好抓实,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行政管理水平,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认真做好《行政许可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加强干部培训和培养工作。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这是事关质监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省局将进一步修订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5年规划,并结合实际制订今年干部培训工作计划,在完成省委组织部和人事厅下达的调训任务的同时,重点组织实施领导干部、科级以上业务骨干、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岗位人员和新录用公务员培训;各设区市局和县级局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干部培训规划,抓好干部常规学习教育和业务培训,今年要保证1/5的干部参加各类培训,保证每一位干部5年内都能接受一次脱产培训。对去年本系统通过转制考试新录用的公务员,要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加强学习和培训工作,尽快提高他们的岗位任职能力。同时,要加强干部培养工作,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质监部门或基层挂职锻炼,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队伍实际,有计划地开展纵向和横向干部交流,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干部,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四是要提高干部的道德素质。执政为民不是一句空话,它最终要体现在我们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干部的实际行动上。干部队伍道德素质的好坏,将对职能的有效履行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不仅仅是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且要实现道德情操的自我完善。要具备博大的胸怀,有容人、容事的气度,有驾驭全局的大气;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严以律已,以身作则,把带好队伍、优化形象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职务要求。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牢固树立以质取胜,以诚取信的职业道德观念,防止和纠正各种不良习气,形成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干部队伍。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我们以自己对事业、对人民、对祖国的高度忠诚和高度的责任感,在质监岗位上,忠实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真正做到了在政府中有位臵,在部门中有影响,在群众中有形象。在此,我代表省局党组,代表省局机关,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省质监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深深地感谢,致以节日的问候!我相信,在全系统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今年,我们的各项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一定能够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第四篇:2011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2011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大干实干 创先争优 全力推进福建质监事业跨越发展 ——在2011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黄序和(2011年1月19日)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11-01-20

浏览次数:

[收藏] [打印] [关闭]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和省有关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去年的工作情况,研究部署“十二五”目标任务和今年主要工作,动员和组织全省质监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干实干,创先争优,全力推进福建质监事业跨越发展。今天,国家质检总局刘平均副局长、省政府叶双瑜副省长莅临大会并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现在,我先讲三点。

一、奋发进取,质监工作成效突出

2010年,我们紧紧围绕“高标准快发展”目标要求,着力构建“质量提升、基础支撑、科技创新、安全监管、闽台合作、文明建设”六大平台,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福建质监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着力构建质量提升平台,质量整体水平稳步提高

——“质量提升”活动深入推进。3家企业获得首届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厦门、漳州、泉州、莆田、三明5个设区市设立了政府质量奖,去年各级政府有关质量的奖励达5357万元。全系统向各级党委、政府提交了227份质量分析报告, 其中138篇获领导批示。75个县(市)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占总数的89.3%;在52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质量兴园”活动,占总数的61.2%。积极完善福建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新评528个省名牌产品。加大“质量提升”活动宣传力度,在线访谈72场次,主题宣传咨询468场,省级以上媒体报道9497条。与福建、厦门检验检疫局制定了《加强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方案》、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质量工作上新水平。

——检测工作整顿卓有成效。将检测工作整顿作为“质量提升”活动的重点,在检测机构开展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对全系统4个省级、26个市级、58个县级机构以及7个国家质检中心、14个省质检中心进行现场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去年底已整改到位。探索实行“抽样、受理、检验、出证”四分离制度,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行为。开展以了解质检机构为主题的“实验室开放月”活动,人大、政协等各界人士6163名参加。对省质检中心开展现场考核评级,1个D级的省中心降为市中心, 并向所在地政府通报;4个评为C级的限期一年整改到位。

——帮扶企业力度持续加大。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条)、《关于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若干意见》(15条),继续实行产品质量抽查检验样品付费,对食品企业产品抽检不收检验费;免费检定集贸市场电子计价秤和乡村、社区医疗机构使用的血压计等计量器具17万多台(件);对2万多家企业35万多台(件)计量器具检定实行减半收费;免费为三明、南平受灾企业检验特种设备达350万元。全年共为企业减轻负担8450万元。

——产品质量监督不断加强。核发各类产品生产许可证书2785张;对431家企业做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注销生产许可证466张;为534家生产企业办理委托加工备案手续。建立“黑名单”公告制度,发布监督抽查通报56份,曝光不合格企业209家。我省产品质量(不含食品)国家抽查合格率达86.2%,同比提高3.21个百分点;省级抽查合格率达87.1%,同比提高3.22个百分点,国抽、省抽合格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着力构建基础支撑平台,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有力

——标准战略持续深化。新成立3个全国、5个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强对我省制定10项国际标准工作的指导;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1项、行业标准23项;批准发布省地方标准114项(其中服务业标准13项、能耗限额标准19项)。新增寿山石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承办节能减排标准化国际研讨会。组织省第二届标准贡献奖评选,29个项目获奖。去年,黄小晶省长在《关于我省标准化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助推性工作。

——计量基础不断夯实。组织开展“关注民生 计量惠民”专项行动和“5•20世界计量日”主题活动。在集贸市场、加油站、液化气充装站等领域首推诚信计量体系建设。新建社会共用计量标准63项,县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全部通过复查验收。144家企业完成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和联网工作,762家重点耗能企业3.5万台(件)能源计量器具信息实现网上直报。与省环保厅联合,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内186家国控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强制检定。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工作得到国务院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组的充分肯定并给予加分。

——认证工作扎实推进。全省取得节水产品认证证书193张、节能产品认证证书510张、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104张。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标志、证书使用情况和929家管理体系获证企业的监督检查,受理实验室资质认证256家。对101家实验室实施监督评审,暂停3家、注销42家实验室资质认定证书。在国家认监委对我省15家实验室进行“飞行检查”中,有4家被推荐为优秀实验室,列12个受检省的第一名。

(三)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技术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基础建设进展顺利。省局、3个设区市局综合检测楼和省特检院大型特种设备基地(连江)、省质检院检测基地(马尾)建设扎实推进。启动省质检院检测二基地(福州)、省计量院科研基地(闽侯)等项目,14个基础较差的县局检测楼建设进展顺利,其中11个已交付使用或完成主体工程,另外3个也已动工。

——质检中心建设力度加大。落户我省的国家质检中心达16个,总投资达12.19亿元。除去年新批筹建5个外,已建成7个,今年将验收4个;建成或在建的省质检中心达30个。去年6月,省委书记孙春兰、省长黄小晶视察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检中心,对质监部门加快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给予充分肯定。黄省长特别强调:“像厦门国家LED质检中心这样的机构, 对于产业发展会起到以一当

二、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必须大力支持。”

——科研工作成果丰硕。新获批省科技计划项目10项,省局立项55项,总局立项39项(立项数居全国质监系统第二位)。省科技厅批准设立首家省能源计量重点实验室。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局设立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特检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项目合作进一步深化,累计签订合作协议37个,开展国际检验检测业务合作10项。省特检院和厦门质检院获总局“科技兴检”先进单位称号,2人获总局“科技兴检”先进个人称号。省局在去年10月召开的全国质检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书面经验交流。

——“金质工程”建设步伐加快。自主研发的全省6个质监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已投入试运行。继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12365”投诉举报等3个系统获省公安厅二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书。省局门户网站全面改版升级,分别列省直单位绩效考评第三名和全国质监系统评比第二名。

(四)着力构建安全监管平台,平安质监建设有效推进

——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全面查检全省20家乳制品、432家含乳制品生产企业,所有项目均合格。食品供沪及定点供应世博会工作受到总局表彰。以查处“两超一非”为重点,深入开展食品添加剂、蜜饯等重点加工食品和一次性塑料餐饮具等食品相关产品的专项整治。省局组织开发的《食品添加剂使用信息管理软件》项目通过总局验收并向全国推广,编印并在企业推广使用的《福建省加工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通用规范》受到总局的好评。组织研发《福建省制造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分析系统》,去年监督抽查10828家食品加工企业11224批次产品,我省食品国家抽查合格率达97.7%,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省级抽查合格率达94%。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展打击违法生产使用特种设备、气瓶充装站和检验站等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设备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重点监控设备注册率、定检率、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均达100%。出台《福建省电梯施工单位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全省在用乘客电梯平均手机信号覆盖率达96.2%。出动安全监察人员1.89万人次,现场监察企业1.02万家,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2795 份,发现隐患9856条,重大隐患整改率达100%。在服务全省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时检出各类安全隐患1000多条,挽回经济损失和节约资金1.13亿元。菌草燃料应用于工业锅炉的开发试验项目参展第八届“6•18”,黄小晶省长在《今日要讯》专报上批示:“很好,应推广。”

——执法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以开展“金质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为重点,结合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加大执法力度,全年查处案件3726件,案件货值 3444万元,货值5万元以上案件同比增长100%。4位省领导在《我省出现坑农“复混肥”》 专报件上作出批示。出台《规范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意见》,组织开展执法办案技巧研究及“一专多能”活动,在执法中充分运用自主研发的吊白块快速检测等11个快速检测方法,取得很好效果。《福建省电梯安全管理规定》已通过省法制办审查,完成了《福建省商品质量监督条例》地方性法规的清理。下发《福建省质监系统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福建省质监局行政职权目录和流程图》。所有设区市局和79%的县级局开展了开门审案,全系统行政诉讼案件保持零败诉。“五五”普法工作通过总局检查验收,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成绩在总局抽查单位中名列前茅。

(五)着力构建闽台合作平台,互利共赢局面逐步形成

——交流互访更加密切。与台湾中华机械设备检测研究协会联合举办“2010年闽台锅炉设备安全监管与节能技术研讨会”;参加第十五届国际流量量测研讨会。先后派出14批111人次赴台考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标准化、计量、认证等工作,接待台湾同行考察团12批80多人次。

——合作范围更加广泛。与台湾同行签订了《计量交流合作意向书》、《LED照明产品测试验证合作意向书》、《光伏计量合作意向书》。承办首届“海峡两岸标准合作研讨会”。选派3名学者赴台进修。完成闽台标准服务平台“台湾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开展了闽台计量校准能力比对、标准对比研究和共同制定标准等工作。

——业务对接更加深入。省计量院首次承接台湾三扬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台测力仪计量校准后,省质检院又新承接了台湾顺瑞电业有限公司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台湾干元电机有限公司风扇用电机的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型式试(检)验等5单业务,闽台质监业务合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六)着力构建文明建设平台,质监部门形象明显提升 ——创建学习型机关工作成效显著。举办“金质大讲坛”讲座19期,累计达75期,编辑出版三集《金质大讲坛选萃》。完成全系统公务员质量技术监督业务知识考试,启动技术机构专业知识考试,并在福建电视台举办质监业务知识电视大赛。在去年8月全国质检系统人才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省局介绍了经验做法。

——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完善干部到基层、企业、上级机关交流挂职等七个平台,派出40人挂职锻炼。组织省局机关、直属单位2个正科级、7个副处级岗位竞争上岗。去年全系统新增处级机构4个、科级机构29个,3个副处级事业机构升格为正处级(厦门市局);新增处级领导职数22个(厦门市局11个)、科级领导职数97个;新增行政编制7个,事业编制186个(厦门市局40个)。

——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新增县级以上文明单位12个,7个省级文明单位通过复查。8个单位分别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状”、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7人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和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党建工作深入推进。扎实开展“以质取胜、创先争优”活动,40个单位获得党建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廉政建设抓得紧,行风建设不放松,监察室对网上行政审批、12365接报情况每日跟踪,督促按时办结。在省效能工作会议和总局有关会议上省局都介绍了网上监督、规范权力运行的经验,省纪委还通报表扬了我局党风廉政建设、纪检监察工作。

201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一五”目标顺利实现。

过去五年,是拓展思路、积极进取的五年。提出了实施“三大战略”、推进“三大建设”、确保“三大安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良好工作环境,2007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召开了标准、计量、认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文件,推动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局连续四年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或经验材料交流。省局8个业务处均在总局业务会上介绍经验。对台质监交流合作走在全国质监系统前列。38个单位和77名个人分别被评为省部级以上先进单位和个人,7人获得政府特殊津贴。96个单位获得县级以上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省局机关首次获得“省级文明单位(2006-2008)”荣誉称号。过去五年,是迎难而上、强化监管的五年。食品国家抽查合格率由2005年的68.8% 提高到去年的97.7%,省级抽查合格率由82.5% 提高到94%;其他工业产品质量国家抽查合格率由71.2% 提高到86.2%,省级抽查合格率由82.6% 提高到87.1%。全省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和加工食品安全问题及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省局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先进或达标单位。

过去五年,是创新突破、快步提升的五年。我省中国名牌产品100个,数量居全国第五位;福建名牌产品达1554项,比2005年增长2.61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由2005年的5个增加到45个,居全国第三位。落户我省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从2005年的 4个增加到37个。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发布省地方标准五年分别新增7项、438项、208 项和418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项目16项。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管理制度。获得国家AA级以上测量管理体系证书的企业从2005年的15家增加到247家,数量居全国前列。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自愿性认证证书达2.01万张,取证数居全国第10位,比2005年增长一倍多。

过去五年,是夯实基础、集聚后劲的五年。落户我省的国家质检中心从2005年的2个增加到16个,省级质检中心从2005年的12个增加到32个。新获总局科技兴检奖3项,1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证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金质工程”稳步推进,网站建设与管理走在全国质监系统前列。博士研究生由“十五”期末的空白到现有53名,硕士研究生达到417名。各类高级职称人员458名,比2005年增加294名,其中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从2005年的1名增加到24名。有4个设区市局、21个县级局迁入新的办公检测楼,总面积达52201平方米,全系统办公检测条件逐步改善。

我们深深感到,“十一五”期间质监事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在此,我代表省质监局党组,向各位领导,向所有关心支持质监工作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福建质监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一是质量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需不断拓展,部分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础仍较薄弱。二是产品质量和加工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有待强化。三是执法力度仍需加大,行政执法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技术机构装备水平、技术手段和检测能力与质监事业发展的需求仍有差距。这些前进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下一步认真研究解决。

二、趁势而上,再创质监工作新辉煌

“十二五”是我省深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质监部门加快事业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关键时期。为了科学谋划我省质监事业的跨越发展目标,省局制定了《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十二五”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要求就是: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己任,以“科学发展、跨越推进”为主题,以“促进转变、科学监管”为主线,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安全和民生优先、速度与效益统一、改革和创新先行”的原则,强化两大建设即创新能力建设和基层能力建设;确保三大安全即产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队伍安全;提升四大水平即依法行政水平、科学技术水平、信息化水平和文明建设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省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高,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基础保障能力不断增强,行业形象明显提升,努力实现福建质监事业的跨越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又是建党90周年,我们一定要扎实进取,务求实效,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今年全省质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质监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落实五大举措,提升五大效应(即提升服务发展的引领效应、集聚效应、带动效应、保障效应和示范效应),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强力推进质量强省工作,提升服务发展的引领效应

——完善质量工作机制。建立质量监管新模式,在“地方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责任体系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规范行业、促进产业、服务企业的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利用管理资源和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培育、标准制定和质量管理,强化行业自律。加强与监管对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实效。积极推动“质量强省”活动,探索“质量兴市”、“质量兴园”评价考核办法,开展“质量兴市”活动的县(市、区)达90%以上,开展“质量兴园”的工业园区达100个以上(其中省级园区60个以上)。按照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做好省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推动所有设区市设立政府(市长)质量奖,推广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质量管理先进经验,引导更多的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

——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健全质量分析报告制度,上半年完成《2010年福建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市、县局全年向当地政府提交专题或综合质量分析报告200篇以上。完善全方位质量管理制度,整合企业质量信用信息资源,推进企业质量信用建设,重点要制定企业质量信用管理地方标准,建立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推动企业质量信用的广泛应用。

——深化名牌提升工作。探索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名牌评价机制,修订《福建名牌产品评价通则》,营造培育名牌、争创名牌、保护名牌的良好社会氛围。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优化名牌企业的跟踪服务,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深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争取新增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使我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继续保持全国前三名。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引导更多的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提高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加大质量监督力度。一是严把生产许可准入关。要加强生产许可证企业的证前把关、证后监管、年审巡查、问题查处,不符合条件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书。切实提高审查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生产许可工作质量和时效。二是充分发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手段和作用。对生产许可获证企业,要基本做到监督抽查全覆盖;关系安全健康的我省支柱产业的产品,要开列目录,作为重点抽查监检对象,加大抽查频次。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抽查数学模型,实现监督抽查的科学化、规范化。三是切实做好后处理工作。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日常巡查中发现问题的企业,要责令整改到位,确保整改到位率100%。组织开发产品质量消费查询系统,实现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的有效利用。四是加强对区域性、行业性质量问题的监测和整治,切实遏制重特大质量事件的发生。要加大风险监测力度,开展消费品和重要工业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收集、监测、研判和处置,组织风险监测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切实消除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二)强力夯实业务工作基础,提升服务发展的集聚效应

——强化标准化工作。一是探索海西标准化综合实验区建设。重点抓好福厦沿线的LED和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平潭综合实验区服务业标准化,建材、冶金等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标准化,新兴、精致农业等现代农业标准化和福、厦、泉产业集群标准化。二是加快标准制修订。指导企业和单位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争取新制定一批节能减排、服务业、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具有福建特色的地方标准。对标龄超过5年的地方标准进行常态化复审或修订,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三是严格标准化管理。完善福建省标准贡献奖评选制度,积极组织参加国家标准贡献奖评选,力争获奖的量与质有新突破,同时开展标准化专项资金等政策执行的专项检查。制定《福建省标准化专家管理办法》,建立标准审定专家资格制度,组建一批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四是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推出第二批实施技术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引导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鼓励每个设区市至少建立一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五是大力推进农业和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抓好1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和40个省级项目验收;推进6个国家级、16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在物流、旅游、行政服务等行业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六是加强组织机构代码和物品编码信息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动两码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扎实推进省法人基础数据库二期工程建设,积极搭建全省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信息平台,为我省产品出口提供技术服务。

——强化计量工作。一是加强计量监督管理,强化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抽查,继续提高民用“三表”、公平秤、加油机、医用计量器具以及重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合格率。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和计量器具制造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推进诚信计量,建设和谐城乡”等计量惠民系列活动,树立一批诚信计量示范单位。继续实施乡村(社区)医疗机构和集贸市场部分计量器具的免费检定。三是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继续督促重点用能单位加强二、三级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推进年耗万吨标煤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集中采集。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计量数据采集试点工作。指导企业运用计量数据加强节能管理,重点做好锅炉热效率和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并在能耗测试、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继续开展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连续监测设备强检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国家级测量管理体系,提升计量管理水平。四是提升计量保障能力,新建一批高水平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计量科研、计量技术规范和检测方法研究取得新突破;开展计量技术机构量值比对和市县技术机构分级试点,严格计量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强化认证认可工作。严格落实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作,加强食品、农产品、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认证工作,开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专项整治,组织实验室比对,提高认证有效性。督促认证机构规范认证行为,从源头上把好认证准入关。逐步建立全系统认证监管、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信息的动态共享机制,为执法提供依据。加强对全省食品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可和授权检测机构管理,提高风险较高的检测行业检测人员、技术负责人的准入条件,强化对实验室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确保检测水平的提高。

——强化闽台业务合作。加大学术交流和互访力度,举办闽台标准、计量、认证、特种设备等业务合作研讨会,推动闽台实质性业务合作,争取签订闽台绿色能源产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检验和纤维质量检验等合作协议。开展两岸标准信息(资讯)交换和研究,努力在LED及其应用产品的标准化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闽台实验室检测结果、计量校准互认和互派检测技术访问学者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三)强力推进综合能力建设,提升服务发展的带动效应

——推动基础设施和质检中心建设上新水平。完成或基本完成省局、省特检院、福州、宁德、莆田市局综合检测大楼,漳州、泉州、龙岩市局技术机构检测楼,以及20个县级局综合检测用房等项目建设任务。加快省质检院、特检院、计量院四个基地建设进度,不断改善全系统办公检测条件,推动基层能力建设达标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加大质检中心建设力度,今年争取有4个国家质检中心通过总局验收,新批筹建3~4个国家质检中心、5个省质检中心,加快去年新批的5个国家质检中心的建设。全面提升质检中心能力水平,投产的国家质检中心要全部达到国家B级以上水平,争取实现A级国家质检中心和省质检中心零的突破;对达不到C级以上的省质检中心予以降级。同时,要高标准建设质监系统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重点实验室。

——推动技改和科研项目上新水平。加大质检中心高端仪器设备的配备力度,国家质检中心主要仪器设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省质检中心主要仪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家质检中心对全国产品的检测项目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质检中心对我省产品的检测项目覆盖率达85%以上。加快配备市级质检、计量技术机构急需的大型先进仪器,省和县级技术机构仪器设备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仪器设备整体实力和实际利用率。抓好科技项目的申报、跟踪和落实,争取省部级立项的项目达50项以上,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以上、省局项目50项左右。全面提升科研水平,争取研究成果8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5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达6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申请专利10项以上;努力在国家科研项目立项上取得新突破。

——推动队伍建设上新水平。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快领导班子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推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综合能力。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多渠道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平台,逐步设立包括选拔、考核、激励、监督、培训、任职资格认定在内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系,重点培养选拔一批有较强学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骨干人才以及40岁以下、硕士以上学位、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青年专业人才。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以提升“金质大讲坛”品牌为重点,以《质量技术监督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篇)考试为抓手,加强全系统干部队伍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加大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力度,充分依托院校资源抓好在职人员学历提升教育。加大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力度,省局、市局都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处、科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扎实抓好年轻干部培养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核定方案,指导各事业单位稳妥地搞好岗位竞聘工作。

——推动信息化建设上新水平。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面积达300平方米、基本达到A级标准的省局电子信息中心机房;建成功能齐全、安全、节能和总量达10TB的省级质监数据中心,使之成为全省质监系统公共软件、硬件集成平台,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健全县级局质监专网,加快推进综合业务系统应用步伐,正式运行模块达90%以上,力争完成近两年历史数据处理工作,基本实现食品、监督、特种设备三大业务数据向共享平台汇聚,逐步完成综合业务系统与省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并轨,实现网上业务办理与办事大厅受理相衔接,进一步提高网上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加快开发全省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与全省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人才教育与帐务管理水平。继续完善网站建设与管理,按《质检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管理规范》要求,规范信息发布、运维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打造便捷服务平台与特色窗口。

——推动技术机构能力上新水平。巩固提高检测工作整顿成果,开展承检工作质量考核评价,建立定期比对制度,促进技术机构依法施检。继续推行“抽样、受理、检验、出证”四分离制度,规范检测机构检验行为。高标准推进海西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测校准、标准信息资源、特种设备检验、纤维检验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争取省局各直属技术机构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同行前列。

(四)强力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升服务发展的保障效应

——健全加工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一是筹备召开全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推动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为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二是规范食品生产许可。参照省级审查机构运行模式,健全市级生产许可审查机构和专职的生产许可审查员队伍,完善现场核查和许可审查工作,实行省市县三级生产许可分工协作。三是健全食品生产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完善获证食品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等级评定、以“源头把关、过程监控、措施到位、责任落实”为核心的辖区加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度,以及企业质量安全档案和分类管理机制,建立辖区监管工作等级评定系统数据平台,实现内A、B类企业占全省获证数70%以上的目标;督促企业建立覆盖加工全过程的追溯系统数据平台和获证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促进企业落实加工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四是完善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体系,探索建立加工食品监督抽查数学模型和系统软件,加大抽检力度,确保全省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升至95%以上、问题处置率达100%。五是充实加工食品监管力量,省、市两级及重点县(市)食品生产监管机构配备快速、小型、机动检测工具、设备和装置,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信息管理系统、食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管理系统快速查询手段,提高现场验证和核查能力;进一步健全加工食品安全协管员工作制度,在小企业和小作坊数量多的地区探索设立“乡镇(园区)加工食品监管工作站”。六是抓好加工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制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目录和抽查方案,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平台,加快提升质检机构风险监测能力;针对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重点问题专项整治,有效遏制生产加工环节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行为,避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食品质量安全重特大事件。

——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制。一是继续抓好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会议精神的落实,争取大部分设区市和县(市)政府建立“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企业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支持参与”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格局。二是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考核目标责任。继续实行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与法定检验检测考核目标责任制,督促重点使用单位自觉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并实现重点监控设备注册率、定检率、作业人员持证率三个100%。三是完善特种设备应急反应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机制。督促重点使用单位健全特种设备应急专项预案并定期演练;尽快与省安监局联合出台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实施细则。四是强化使用环节和事故多发设备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加大对铁路、公路、港口、电力、石化等在建重点工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继续治理移动式压力容器和气瓶充装、检验站,做好重要时期和重大活动前对重点监察对象的现场监督检查,防止重特大和影响面大的事故发生。五是加快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规范作业人员考核工作,逐步实行理论考试机考化和实践考试模拟化。六是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加快高耗能特种设备相关节能标准的制修订,筹建国家锅炉节能产品质检中心,做好锅炉能效检测工作,从源头上把好节能关口。继续抓好全省重点锅炉耗能企业的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可再生燃料和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健全行政执法工作机制。一是围绕建设法治质监的目标,加强质监法制宣传和“六五”普法工作。力争出台《福建省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全面完成全系统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确认工作。全面推进“开门审案”,继续抓好“全程说理执法”和案件回访,重点抓好漳州、泉州等市局行政执法案件的评查工作,提升优秀案卷率和总体办案水平。二是深入开展“金质亮剑”系列专项执法打假行动。持续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深入抓好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执法打假,定期开展农资、建材、食品、家电、汽摩配件、节能减排、特种设备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产品的专项执法行动,有效遏制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三是健全行政执法工作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督办,跨部门、跨省区大要案联办等制度,构建密切配合、监督有效、执行有力的稽查执法体系;完善“12365”举报中心功能和举报人奖励、典型案件及违法企业曝光等制度,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和群众参与打假治劣。四是大力提升办案水平,继续开展“一专多能”提高素质活动,所有执法人员必须通过达标考试;加强快速检测方法和真假识别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集中办案能手、检验检测专家重点攻关执法中的难点疑点,迅速提高办理大要案的能力,市局稽查队案件类型覆盖率不低于90%, 80%以上类型的案件每年办案数不少于2个,每个设区市局力争新增一个新领域的案件。

(五)强力塑造文明质监形象,提升服务发展的示范效应

——加强党建工作。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积极创新党建工作,进一步抓好全系统机关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党建带三建”工作,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以质取胜、创先争优”活动与业务工作开展、队伍素质提升、行风效能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领导点评工作,指导下级党组织找准问题,明确方向,提高各级班子驾驭全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服务型机关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各项工作质量;组织先进典型巡回演讲,通过典型带动,营造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各级质监部门忠诚履职、为民尽责。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富有海西特色的质监文化建设,把建立学习型机关作为质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读好书、强素质”为主题,以“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教育”为主线,开展质监文化建设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工青妇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球类、棋类、摄影、演讲、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基本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行业特点、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同的质监理念文化;体现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的质监管理文化;以催人奋进、形象生动为基本特征的质监行为文化。探索建立与检验检疫部门的文化融合机制,组织开展带动性和实效性强的文化活动,促进双方整体合作的提升,共同为海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质检技术服务保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政风行风的预警机制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保证行政权力依法、公正、透明运行。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和落实《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规则》,促进机关内部按章办事,提高行政效能。认真落实工程项目和“小金库”专项治理要求,加大各级领导干部任中审计、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的经济审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工作力度,离任审计率达到100%。继续加强对设区市局和省局直属单位的巡视,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为重点,加大各类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按照“纠—评—建”的要求,不断加强全省质监系统行风效能建设,提高政风行风问卷调查和绩效评估满意率,进一步树立质监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攻艰克难,全力以赴抓落实

全省质监系统“十二五”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已经明确,开局之年的各项任务已经确定,现在的关键是抓好落实、取得成效。

(一)以科学理念指导工作,聚精会神促发展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首要任务,也是质监部门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实践。要始终把“加快转变、科学监管”作为质监工作的“主线”,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对我们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创新推动与检验检测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对接大产业,服务大产业;深刻认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我们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与计量的基础保障作用,切实强化质量工作;深刻认识闽台先行先试对我们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合作平台交流与联系作用,继续开展闽台质监业务实质性合作;深刻认识群众品质需求提高对我们的新要求,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监督与把关作用,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机制。

(二)以深化改革创新工作,奋发有为解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改革迸发动力,创新增添活力。必须坚持改革,冲破一切阻碍发展的陈旧思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必须坚持创新,牢固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永不满足的进取意识;牢固树立事在人为的创业意识,无功即过的激励意识,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使干部职工能力得到锻炼、潜力得到挖掘,使全系统合力得到凝聚、实力得到提高。新的一年,各项工作要在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铺开,在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上有新作为;在运用职能手段,促进产品质量安全上有新成效;在利用信息化,促进质监工作高效运作上有新突破。

(三)以廉洁高效推动工作,求真务实抓落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重大转折时期,越是需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越是任务繁重的时候,越是需要廉洁高效的良好品格。质监系统既是政府的监管部门,也是受监督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要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勤恳恳工作、实实在在奉献。我们昨天的成就来自求真务实,今天的使命需要求真务实,明天的希望也在于求真务实。求真务实的真本领是联系实际,把上级精神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清晰的工作思路,周密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抓出成效;求真务实的硬功夫是抓落实,抓落实需要我们付出心血和汗水,抓落实体现了我们的作风和意志,抓落实反映出我们的能力和水平。

(四)以创先争优促进工作,内外并举增后劲

发展需要后劲。后劲就是综合实力,后劲就是最大潜力,后劲就是持续竞争力。当前,全国质监系统正在开展“以质取胜、创先争优”活动,我们应以此为契机,从“创先进内强素质、争优秀外树形象”入手,谋求发展后劲。创先争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落实,是质监事业再创佳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海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创先争优要在强化基层基础上创先进,在政府关注的地方争优秀;要在质量安全监管上创先进,在企业需要的地方争优秀;要在队伍建设上创先进,在群众期盼的地方争优秀。创先争优要体现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区别在大是大非前。要力争落实任务比别人早,工作效率比别人高,工作成效比别人好。

同志们,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质监事业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对今后五年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们面对的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面临的形势千帆竞发、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在迎接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攻坚克难中开展工作,在解决矛盾中实现发展。希望大家再鼓干劲、再下决心,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胆略和气魄,扑下身子、埋头苦干,为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2012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2012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高标准 快发展 全面推动福建质监事业迈上新台阶 ——在2012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全省质监工作,研究部署今年主要工作任务,动员和组织全省质监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争创一流,全面推进福建质监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政府倪岳峰副省长莅临大会并将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现在,我先讲两点意见。

一、奋发进取,勇于创新,过去一年质监工作成效显著

2011年,全省质监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国家质检总局和局党组的工作部署,围绕“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和福建质监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紧扣“高标准快发展”主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一)质量基础工作更加扎实

1.质量强省有效推动。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新增1个设区市开展质量强(兴)市活动,累计达4个;新增1个县(区)开展“质量强(兴)县”活动,累计达76个,占总数的90.5%;新增28个工业园区开展“质量兴园”活动,累计达103个,其中省级以上新增15个,累计达62个;4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累计达7家,9个设区市均设立政府质量奖;2家企业、2名企业家分别被评为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全系统向各级政府提交275份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其中180篇获各级党政领导批示,省局向省政府上报了《2010年福建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品牌提升不断深化,组织修订《福建名牌产品评价通则》,首次实行网上申报,进一步规范《福建名牌产品专家评审评分标准》,名牌产品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评选564个2011福建名牌产品报省政府审定。

2.质量监督力度加大。以监督抽查为手段,推动工业产品质量提升,国家、省级抽查合格率分别达87.33%、90.50%,同比提高1.11个、3.5个百分点;督促582家质量问题企业进行整改,消除51家问题严重企业的质量隐患;在全国率先编制《福建省工业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抽样通用规范》及17类重点产品专用抽样规范;建立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结果研判分析制度,对37种217份不合格报告组织专家研判;健全承检质量考评体系,对26家机构进行省级考评,抽查1600份检验报告,纠正183个问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注销106家落后产能的水泥生产许可证,责令35家许可证产品问题企业进行整改,对16家电动自行车获证企业进行重新审查;开展农资、电线电缆、汽车轮胎、电机等7个专项整治,对273家问题企业落实整改措施,基本遏制问题产品和问题区域的质量隐患。

3.标准战略深入推进。制定了“海西标准化综合实验区建设方案”,得到国家标准委肯定;有30个项目获“福建省标准贡献奖”,累计达86个;新增6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累计达37个;批复成立4个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累计达11个,在全国率先制定了首个标委会考核评分体系;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国家标准63项、行业标准80项,发布地方标准120项;省计量院为主制订了《振动 冲击传感器校准方法-灵敏度磁场》国际标准,在我省质监系统中尚属首次;完成4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马尾)高分通过国家标准委验收;新增1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累计达51个,居全国第四位;在全国率先开展地理标志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组织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交叉检查,强化了后续监管。

4.计量工作成效显著。新建50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其中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制定11个省地方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国家计量监督专项抽查平均合格率达96.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个百分点,米、油等8类重点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平均合格率达93%,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生产领域的电子计价秤、水表、电能表等8种产品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达99%,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获得国家AA级以上测量管理体系证书企业35家,累计达247家,居全国前列;推进年耗能万吨以上标煤企业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工作,累计有280家企业实现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和联网,28家企业开展工业锅炉热效率数据采集试点;联合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开展公共机构能源计量数据采集试点工作,完成10家试点单位数据采集和联网;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福建)数据公共平台与省节能办节能监测平台实现对接,为服务节能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省局分别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全国计量工作会议作经验介绍。

5.认证监管力度加大。组织全省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对实验室采取以市级为单位的划片管理,开展全省实验室能力验证和飞行检查,制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进一步规范;加强认证监管,注销实验室7家,暂停1家,检查生产、商贸企业1311家,农产品认证企业527家,查处无强制认证生产销售产品案件76起,货值约94.3万元。

(二)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健全

1.加工食品安全监管有力有效。严格生产许可,核发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3357张,不予许可887家企业,注销1229张生产许可证,占证书总数14.4%;推广福州市政府把食品安全责任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做法;推动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全面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7780名关键岗位人员通过培训取得证书;大力开展打击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地沟油、塑化剂、瘦肉精等专项行动,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857起,移送公安25起,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13张;突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在全国率先发现违法使用“塑化剂”线索并报总局进行查处;乳制品企业重新审核发证和后续监管工作得到总局督导组充分肯定。全省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达96.4%,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行业性加工食品安全问题。

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继续加强。强化动态监察,全省24万台(套)特种设备纳入电子监察动态系统;制冷系统特种设备、流动式起重机专项整治和自动扶梯隐患排查、“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电梯施工单位等级评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制特种设备使用规范,推动50家重点使用单位达标示范活动;设立重点工程服务项目部82个,排除各类安全隐患800多处,省政府苏树林省长两次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关注民生安全,全省在用客梯手机信号覆盖率达97.9%;建立完善应急处置预案30个,开展应急演练182场次;在旅游行业全面推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建成特种设备节能工作六大基础数据库,完成锅炉定型产品能效测试118个型号、工业锅炉能效测试398台;省特检院“特种设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通过总局验收,填补国内空白。省局连续10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先进或达标单位。

3.行政执法工作有效性明显提高。“双打”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共立案查处案件1540件,查处5万元以上大要案45件,移送涉嫌刑事案件11件,国务院“双打”督查组对我省质监系统狠抓案件查处,开展省际间联合打假行动给予表扬;以农资、建材为主题的17个专项打假行动深入开展,省局作为全国质监系统代表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电视电话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执法稽查业务系统全面推行,推行网上办案,规范全省执法办案工作。去年全系统共立案查处案件3777件,货值达1.1亿元。

(三)综合能力建设持续加强

1.技术平台建设快步推进。省局综合大楼、省特检院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省特检院连江大型特种设备基地、省质检院马尾检测基地、省计量院闽侯科研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国家质检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地落户省计量院。经总局批准,我省新增2个国家质检中心,累计达18个;新增2个省级质检中心,累计达32个。对15个省中心进行现场考核复查,基本达到整改和提升要求;在各设区市质检机构实行等级考核认定和“抽样、受理、检验、出证”四分离制度,进一步规范检验检测行为。

2.科研攻关能力明显提升。争取各级科研经费4192万元,为历年最多;全系统获总局科研立项46项,居全国质监系统首位,获总局“科技兴检奖”7项,居全国质监系统第三位,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实现了获省部级科技奖数量翻番的目标;我省质监系统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省纤检局;省计量院《高精度衡器载荷测量仪开发和应用》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列入科技部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并获专项经费2790万元,实现全国质监系统省级局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经科技部批准,海西中小型企业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项目落户福州市质检所。

3.法制建设工作不断强化。省政府出台《福建省电梯安全管理办法》,实现特种设备地方立法的突破;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顺利完成,清理规范性文件98件,保留34件,废止64件;积极推进开门审案、全程说理执法工作和模拟听证竞赛活动,所有市、县局都已开展开门审案工作,全系统组织开门审案52场,采用全程说理方式办结的案件152件;随机抽取316个行政处罚案件进行评查,召开案例分析会深入剖析39个典型案件,促进办案质量的提升。省局获评全国质检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并在全国质检法制工作会议、省政府依法行政领导小组扩大会上作经验交流。

4.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金质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完成总局主干网及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升级,实现12365平台与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建共用;自主研发的质监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与省级网上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对接,建成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数据库,数据总量达64万条。省局门户网站建设分别获得全国质监系统和省直部门网站绩效考评的第二名,在全国质检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5.专项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在省财政厅、发改委的支持下,质监专项经费大幅增加。2011年初专项经费预算1.44亿元,年末预算达到2.59亿元,增加1.15亿元,增长80%;比上年实际数增加0.9亿元,增长53%,首次实现对外争取资金的增量超过全系统总收入增长量;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食品监管等业务工作经费得到保障,技术机构建设投入加大;财政票据改革走在全省前列。

6.闽台质监合作更加密切。去年派出7批40人次赴台考察交流。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质量论坛、两岸能源计量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海峡两岸LED产业科技成果发布会,发布了《道路照明用功率发光二极管》和《大功率LED路灯》闽台互认标准。省标准化院建成首个“两岸绿色能源产业标准化与认证信息服务平台”;省计量院派出第二批3名技术骨干赴台湾工研院研修,与台湾工研院测量中心开展校准能力比对取得满意结果;省质检院与台湾财团法人电信技术中心签订《检测及认证合作协议书》,完成台湾财团法人电子检验中心9个单元的CCC测试检验业务。在全国质检系统首次对台工作座谈会上,省局作为质监系统代表作典型经验发言。

(四)党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1.党建和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省局党组加大力度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覆盖率达100%,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省局4个直属单位成立基层党委和党总支,全系统有7个单位被评为先进学习型党组织、40个单位被评为党建先进单位;扎实抓好党风廉政、行风效能建设,开展公务用车、“小金库”、在建工程项目专项治理和巡视、内部审计等工作;省局新大楼落成不搞庆典并严禁赠送任何礼品礼物。省纪委肯定了我局党风廉政、纪检监察工作,省局在省政府绩效考评中被评为优秀,名列省直部门第六位。文明创建成效显著,省局机关蝉联省级文明单位,全系统共有16个单位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新增“省级青年文明号”2个,“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三八红旗集体”2个,“省三八红旗手”3人。

2.班子建设更加有力。按照“政治强、讲团结、有水平、作风硬”要求,省局党组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全系统公开选拔3名副处级、9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完成省局4个直属单位和3个设区市局的班子调整;坚持对工作实施千分制目标考核管理,强化目标激励和导向引领作用,完成全系统88个行政机关、110个事业单位的综合考核。省委对省局班子调整后,新班子注重加强作风建设,改进文风会风,进一步规范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省局会议议事制度》、《重大财务事项报告制度》、《省局机关财务报销补充规定》等制度。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调整省级以下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48号)后,省局党组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召开多场会议,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制定六项举措帮扶挂钩村,得到省委创新农村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充分肯定。

3.队伍素质显著提高。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完成各类培训35期,培训人员2470人次,分别举办全系统处级、科级干部领导能力专题集训班,“金质大讲坛”累计举办93期。先后在全省公务员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宣传部长座谈会、人事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我局加强人才教育培训的经验,省委孙春兰书记等4位省领导在省局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省直部门推广学习;新增的147名食品监管事业编制人员基本到位,缓解了基层食品监管工作人手不足的矛盾;在全国质监系统中率先成立省、市两级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技术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许可没有专业机构和队伍的问题;积极创建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平台,完成省特检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和2名博士后进站工作,成立教授级高工联谊会,并加强与博士联谊会的交流与合作;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以能力为导向做好专业技术干部职称评审工作,新增教授级高工13名、高级工程师57名、高级技师5名。目前,全系统共有博士75名、硕士652名,各类高级职称人员49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享受教授级高工37名,37人被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去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国家质检总局和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得益于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质监局,向各位领导,向全系统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质监工作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福建质监事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质量工作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措施还不够完善,全社会齐抓共管局面尚未形成。二是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风险管理有效机制不够完善。三是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领导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还需增强,基层与基础建设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二、振奋精神,恪尽职守,推动福建质监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2年是省局党组提出“高标准快发展”的第二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做好质监工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今年全省质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第九次党代会、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福建省质监系统“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施质量强省为抓手,坚持“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工作方针,注重“四力”建设,落实“四新”要求,依法履行职责,全面推进福建质监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一)增强抓质量的协同力,质量强省活动要有新进展

抓质量是质监部门的首要职责,也是基础性工作。要增强“抓质量”的协同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抓质量,运用各种质监手段抓质量,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工作,不断提高我省产品质量总体水平。

1.深入推进质量强省活动。认真组织落实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提升产品质量的意见》,扎实推进质量强省各项任务。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请省政府成立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省质量强省工作。要发挥质监部门牵头作用,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制定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推动质量强省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二要强化协同推进。各地要积极推动市(县)政府制定质量建设规划,提高质量工作成效,所有设区市均要开展质量强(兴)市活动,力争开展质量兴(强)市活动的县(市、区)达93%以上,开展“质量兴园”活动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达68个以上,占总数的88%。三要实行绩效考核。积极推动建立质量强省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评价指标,争取将完成目标任务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评估考核内容,适时向社会通报质量强省工作情况。

2.全面加强质量宏观管理。一要组织做好省市两级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组织做好第三届福建省政府质量奖评选工作,各设区市要全面开展政府质量奖的评选工作;总结推广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质量管理先进经验,组织企业开展政府质量奖获奖单位巡回观摩交流学习。二要深入推进品牌战略。加强名牌产品培育,强化名牌企业跟踪服务,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作用,营造培育名牌、创建名牌、保护名牌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福建名牌产品监督管理,对己过有效期仍在使用“福建名牌”标志的行为开展监督检查;开展品牌价值测算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三要健全质量分析报告制度。制定出台《福建省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工作制度》,完成质量分析报告200篇以上,争取有一半以上的报告得到党政领导批示或转化为政府决策;建立健全质量统计工作制度。四要推动企业质量信用建设。加快制定出台《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分类评估标准》省地方标准和《福建省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依托质监业务信息系统,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状况动态评估系统;开展质量宣传和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营造质量第一、安全至上、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质量文化氛围。

3.不断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一要积极有效地运用监督抽查结果。把抽查结果的社会公布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抽查不合格企业要挂网曝光,限期整改合格,整改不合格的企业名单要在网上留滞;利用抽查结果,建立涉及民生的消费类产品质量查询平台,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服务;以抽查结果为依据,做好产品质量状况评价和产业发展预测分析,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二要确保抽查结果公正准确。加大承检机构监督力度,突出规范抽样、样品管理、检验判定、出具报告、结果确认、汇总分析等环节,建立承检机构考核体系,完善承检机构承检质量季度考评结果通报制度,把承检质量、检验能力及信用等级与检验任务分配紧密结合;开发运用好《省级监督抽查标准查询及检验结果正误自动判别管理软件系统》。三要开展验配眼镜企业分等定级和质量提升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企业分类监管及A级企业评定和发布工作的有效办法,5月份要完成对全省验配眼镜企业的等级评定,确保评出一批A级验配眼镜企业,迎接全国第一次企业分等定级现场会在福建召开。四要合理配置审查资源。根据我省产业特点及企业分布状况,合理设置市级审查专业岗位,统筹利用省、市两级审查机构的审查人员,逐步实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查人员的专职化、专业化。五要加大对重点问题产品问题区域的集中整治力度。继续抓好闽东电机、南安水暖等产品的质量提升工作,督促企业、行业落实产品质量主体责任,防止出现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的产品质量问题。

4.持续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一要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严格实施企业岗位质量规范与质量考核制度。在对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员和食品添加剂配料员实行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将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负责人纳入持证上岗范围,将关键岗位人员持证情况纳入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内容。二要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及信息化等手段,引导企业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推动大型食品企业加快建设电子数据追溯信息系统,推动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加强实验室自检能力建设。三要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广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树立一批质量管理典型,推动优秀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向产业链两端延伸、输出。

(二)提高保安全的战斗力,服务保障民生要有新成效

保安全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要着眼于风险防范、从严监管,确保加工食品、特种设备安全,在服务保障民生中取得新成效。

1.进一步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一要加快提升监管能力。构建网络化食品生产监管软件系统,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完善食品添加剂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风险监测关口前移;健全辖区监管等级评定制度,加强检查考核评定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各级政府将食品安全责任目标考核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建立食品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机制,制定《福建省质监局食品安全有奖举报管理实施办法》。二要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治理。加强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腐竹、茶叶等问题多发、风险隐患较大的重点食品的整治力度,深化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和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专项治理行动。三要强化食品生产许可工作。建设食品生产许可网上审批工作平台,逐步实行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出证、公告模式,实现行政审批、技术审查、发证检验数据的实时交换和动态监管;细化重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要求,严格生产许可退出机制。四要加强监督抽查与风险监测。强化监督抽查与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制定《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后处理工作规范》;完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改革风险监测采样方式,加强风险信息的分析与应用。五要开展食品小作坊治理整顿。完善全省食品小作坊档案,加大对小作坊重点产品的抽查力度,依法依规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取缔关停一批生产条件恶劣、安全隐患严重的小作坊。

2.进一步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一要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机制。建立政府挂牌督促整改特种设备重大安全隐患制度,建立相关部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督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积极推动车用气瓶监察、事故调查处理等重点工作。二要加大特种设备动态监察力度。加强特种设备鉴定评审和证后监督;深入贯彻《福建省电梯安全管理办法》,提高电梯维保单位准入门槛,建立电梯安全运行监察系统和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实行重点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察机制,强化薄弱环节、薄弱企业、薄弱领域的安全监察。三要健全应急处置体系。充实特种设备事故调查专家库,加大特种设备安全预警和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力度,健全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机制,推进公共场所特种设备责任保险工作。

3.进一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组织专项执法,完善处置机制。一要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农资、水泥、建材等重要产品的专项执法打假系列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二要围绕扶优扶强,对冒用福建品牌产品的违法行为开展专项打假行动,为福建名优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三要围绕热点难点,加大对高速公路、省内国道沿线加油站短斤少两和油品质量的专项执法行动;加强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和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抽查,加强机动车安检机构管理;积极会同省交警总队、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开展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交通指示标志规范化检查。四要围绕平台建设,建设省、市两级高水准的“12365”举报处置指挥中心,实现应急处置、案件查处、质量申诉、咨询服务高效运转。

(三)强化促发展的推动力,服务转型升级要有新作为

抓质量、保安全,归根到底是为了促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优质服务不放松,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举,“三群”(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联动,继续打好“五大战役”的要求,综合运用各项职能,强化促发展的推动力,努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1.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主动作为。一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作用,指导重点单位申请成立全国标委会,组建一批省级标委会;指导有关单位参与10项国际标准制定,主导制定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从严控制地方标准立项,开展地方标准应用和推广绩效考核;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对4000家企业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探索联盟标准、团体标准、协会标准制定模式;在民政、商贸、旅游等行业开展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完成16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工作;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利用行政许可等措施,加强对钢筋、水泥等涉及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完善量传体系,加快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在线检测、快速检测和计量校准方法研究,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5项。二要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抓好第七批14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开展四大主导产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园艺业)和九项重点特色产品(畜禽、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农业标准体系研究;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争取受保护产品总数保持全国前列,加大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检查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科技、文化、结对帮扶力度,加强对口挂点扶贫村的扶贫工作。三要服务重点项目建设。以港口、石化基地建设和机械制造产业发展为重点,实施2项以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带动”项目,实施“靠前服务、靠前保障”,提升泉港炼化一体化、古雷半岛PX项目、核电等重点项目的服务实效。

2.在促进节能减排中主动作为。一要强化节能标准化工作。加强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标准的宣贯,指导企业建立节能标准体系;与省经贸委联合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二要深化能源计量工作。加强对供(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检定(校准)的监管,督促重点耗能企业强化计量器具配备,深入开展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监测设备强检工作;发挥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作用,完善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和管理制度,推广能源计量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应用;建立能源计量检测评价体系,参与重大项目节能评估,争取在能效检测、能源合同管理、公共机构节能等方面取得突破;做好全国计量工作会议暨能源计量现场会在我省召开的保障工作。三要推进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加强锅炉、换热容器、电梯等耗能特种设备监管,实施锅炉定型产品和在用锅炉定期能效测试,开展锅炉节能情况监督检查,建设锅炉能效测试服务平台,探索建立高耗能特种设备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四要突出节能认证工作。争取在清洁生产审核、节能量审核、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节能环保产品认证等领域有新突破。

3.在促进闽台合作中主动作为。在质量监督方面,建立闽台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交流沟通机制。在计量方面,开展《太阳模拟器均匀度和稳定度校准方法研究和校准装置研制》等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加强汽车衡检定装置产品、光电计量检测平台及几何量检测平台等项目合作。在认证检测方面,力争取得电子类产品认证业务新突破;与财团法人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开展BSMI认证推广会,为海西企业产品进入台湾市场提供免费技术咨询服务。在标准化方面,推动两岸加快制定互认标准活动,力争再发布2-3项互认标准;召开闽台电子信息互认标准研讨会;完善《台湾标准数据库》、《台湾标准研究》,为台企提供台湾标准信息服务。

(四)提升强质监的保障力,加快事业发展要有新形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无论怎么发展,无论今后管理体制如何调整,我们都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履职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强质监的保障力,在加快质监事业发展中树立新形象。

1.注重自身建设,提升队伍履职能力。一要加强党建和廉政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先进典型,组织开展“下基层、访民情、强质监”活动,建好质监服务窗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防体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和纠风效能建设;严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二要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择优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推进基层队伍能力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检战略,提升现有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能力素质,调整优化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加快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质监业务专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与福州大学、厦门大学、东华大学、中国计量学院等高校合作,抓好学历提升教育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办好“金质大讲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贯彻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质检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省局机关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继续推行领导班子千分制考评,修订完善全系统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考评体系,进一步增强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四要加强文化建设。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构建“和谐质监”为目标,组织开展“学厦航、打造优质软环境作表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打造质监文化,推出一批反映福建质监特色的文化成果,不断提升质监部门形象。

2.突出科技创新,增强事业发展后劲。一要注重科研工作实效。抓好科技项目的申报、跟踪和立项落实,争取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以上、省局项目50项以上,并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发挥现有科技平台作用,建好省计量院“国家质检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质监软科学项目研究,争取研究成果7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再创新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申请专利20项以上。二要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力争新获批1-2个国家质检中心,争取2-3个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建设达到A级;加快已批准筹建的国家质检中心的建设力度,今年场(厂)内机动车、电子信息、空气污染治理设备、低压开关电器、建筑装饰装修产品5个国家质检中心要通过总局验收;加强技改工作,重点支持省质检院、计量院、特检院、标准化院、纤检局高端仪器装备和设区市质检所食品检测设备配置,使国家质检中心检测项目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质检中心检测能力覆盖率85%以上。三要加强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开展食品、建材等重点项目的能力验证和比对,完成全省130多家食品检验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实验室资质认定许可后的巡查监管。四要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福州、宁德、莆田市局综合检测大楼建设,加快省质检院、特检院、计量院基地建设进度,筹建龙岩市局技术检测大楼,不断改善全系统检测办公条件。

3.加强法制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要强化立法工作。组织起草《福建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按照省政府法制办的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做好《福建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办法》的立法工作。二要强化法制监督。贯彻实施《行政强制法》,深化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三要强化法制创新。继续深化“开门审案”工作,逐步推广全程说理执法模式,各设区市局和有条件的县级局要有2个以上行政处罚案件运用说理式执法的方式办理;加强听证工作的实战训练,组织开展模拟听证竞赛活动。四要强化法制宣传。推进“六五”普法,提高普法实效;建立健全与人大等单位的工作联络机制,加强与司法机关工作配合与衔接,严格执行案件移送标准,严防有案不移、以罚代刑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4.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工作。一要健全信息化工作机制。把信息化建设当作纲举目张的大事来抓,强化信息化管理,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装备应用与安全水平。二要加强集约化建设。遵循“纵向补齐、横向整合”原则,质监专网和政务外网向市直属分局和技术机构延伸,提高基层网络访问速度;从硬件、软件及数据应用三个层面整合省级技术机构资源,完成最后6个县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三要加大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加大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一期)推广应用力度,新建食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以及特安业务网上审批工作平台,实现行政许可业务全覆盖;启动在线学习和考试测评平台建设,构筑食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考核的网络体系。四要改造升级网站管理与服务平台。规范质监系统网站建设,完善网上预约办事、业务申报与办理渠道,搭建网站群服务框架,进一步提高网站综合服务保障能力,省局网站建设继续保持省直单位与国家质检总局绩效考核前列。五要探索新技术应用。加强对外合作,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数字等技术,推进无线门户平台、手机报、移动办公等应用,提高行政监管与公共服务水平。

5.沉着应对改革,做好体制调整准备工作。质监事业是在不断改革中发展壮大的,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对待改革、参与改革、适应改革,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工作业绩应对体制调整。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人员、资产、财务等情况的调研,做到了然于心,胸中有数。二是要针对体制调整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多方听取意见,群策群力,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措施,尽量减少不稳定因素,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监管不软。

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质监系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国家质检总局和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凝心聚力,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福建质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下载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5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2005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 增强履行职能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质监工作的有效性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 孙海山 二○○五年一月十一日 同......

    2008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推荐五篇)

    2008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贯彻十七大精神实现高起点发展 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在2008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福建省质量......

    2010年龙岩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报告

    创新进取,扎实苦干,努力开创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2008年质量管理工作,客观分析当前全市工程质量......

    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检察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过去五年检察工作回顾2008年以来,在省委、高检院的领导和省人大及其......

    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福建省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福建省委书记 卢展工 前言: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海峡西岸经......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各位代表:我受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过去一年的主要工作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公开阅读2010年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绩效管理工作方案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附件1: 2010年度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绩效管理工作方案根据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关于印发〈2010年度政府及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质量技术监督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年度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2011年以来,**局党组根据省局“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总体方针,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省局 “九大工程”和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