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
《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
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09年10月1日起,《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规定,依照《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规定领取的暂住证,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有效期满需要继续居住的,按规定换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申领《浙江省居住证》。《条例》规定,《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证件持有人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凭《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浙江省居住证》可以办理的个人事务,由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规定。
《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居住地常住户口。而在现阶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考虑规定下列内容:(1)按照“双低”标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参加职工医疗保险或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参加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4)子女入学的具体条件、范围等;(5)义务教育阶段免交学杂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借读费的具体内容;(6)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免费服务的具体内容;(7)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为可以规定的其他待遇。在现阶段,主要是办理社会保障、子女就学、驾驶证等需要凭借当地居民身份证才能办理的个人相关事务,以及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可以办理的其他个人事务。
为居住证叫声好
“居住证”凸显了党和政府对进城劳动者政治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共处科学理念;不仅增强了全社会对进城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认同感,而且提升了进城劳动者融入城市的归属感。
居住证是比暂住证更进步、更文明的管理制度。暂住证使“本地人”和“外地人”泾渭两隔,“外地人”的概念由此得到固化和强化。居住证与暂住证一字之差,但内涵与外延均有质的区别。居住证含有某种程度的身份认同,体现了对人的尊重。
解决外来工的问题,实质上主要就是投入的问题,要解决这么多外来工的实际问题,可想而知,财政需要拿出很大一笔钱。浙江之所以在这方面显得异常的慷慨大方,关键是把外来工当作本地人、自己人看待,设身处地为外来工解决最实际的困难,这种感情的投资胜过千言万语,也不失为明智之举,将极大地调动外来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更有力地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暂住证”改“居住证”,虽是一字之差,因内涵实质性之别,是权利与社会保障的有力保护、根本性保护与制度性保护。尤其,要让居住证“附加”上更多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相融等功能,让居住证成为和谐城市建设的新载体。
谈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实际上多少会让我们感到一丝的尴尬。北京是目前全国唯一实行“暂住证”制度的城市,目前,北京已办理暂住证登记的流动人口有500多万人。对此,许多北京的人大和政协代表们曾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取消暂住证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免费登记发放。凡持有长期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逐步享有常住人口待遇。其中曾有一位政协委员这样说过,“如果离开流动人口,北京这座城市将立即陷入瘫痪!”可见对于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问题,即使“小”至其中的“暂住证”制度,也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各级地方政府对流动人口的服务不足、管理困难的问题,已经是目前国内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可以适当关注这一话题。
二、对于目前“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所存在种种问题,究其成因,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口流动性大,对城市管理及相关法规不了解,易违法犯罪
(2)流动人口不易融入社区生活,陌生感强,难沟通,纠纷矛盾不断。
(3)流动人口远离家乡、远离亲友,在暂住地急需获得多方面的帮助,只强化管理不注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恶性循环.(4)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区,组织观念差,生活松散,不易开展集中教育。
(5)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决定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这一特性使承担主要管理工作的专管员、协管员存在畏难情绪,导致日常工作流于形式。
(6)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专管员、协管员文化程度较低,对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要求掌握不全面、不透彻,对如何做好管理工作不理解、不明确,忽略了登记、发证、查验、注销等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仍达不到底数清、情况明的工作目标。
(7)个别专管员、协管员缺乏法制观念,没有做到依法管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管理中耍特权、摆威风,有的甚至自身已经违法而罔然不知,不仅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使流动人口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工作上的被动。
(8)基层管理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重收费(卫生费等)轻管理现象,忽视了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工作,缺乏服务意识,造成流动人口的抵触情绪,逃避登记、办证现象严重,有相当部分的流动人口产生漏管。
(9)管理方式上,基层管理组织存在重静态管理轻动态管理的现象。大部分流动人口工作部门只强调流动人口的登记、发证等静态管理,而忽视了登记发证后的动态跟踪管理。
(10)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没有真正落实综合治理的措施。劳动、计生、城建、工商、卫生、民政等部门都在参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但各部门之间工作合力尚未形成,管理成员单位职责不清,部门之间缺乏细化的工作制度和必要的监督考核机制,公安派出所唱“独角戏”的现象尚未改变。
(11)管理经费保障不力、依法管理力度不够。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的不到位,造成村级专管员人数不足及工资待遇得不到很好落实,以致于管理工作虚化而无实效。
二、对于目前“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究其解决对策,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强化法治,抓源头管理。把私房出租户、用工单位、私营业主确定为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人,将流管工作分解条块,责任到人,变成甲、乙双方共同的义务,同时与责任人签订一年一度的管理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和奖惩细则。
(2)加强平等、尊重意识、推行民主参与,以外管外。为了方便沟通,增进理解,拓宽管理渠道,根据流动人口在陌生的环境里重乡情、亲情和友情的特点,在流动人口比例较多的区域性代表当中,挑选素质好、有文化、群众信任、热情工作的优秀人员参与管理。(3)亲民、利民、便民,以服务促管理,让流动人口有家的感觉,在社区里享受一流的服务。(4)健全管理网络,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当前公安警力相对紧缺的情况下,应发挥群防群治组织的作用共同管理流动人口。(5)健全流动人口工作站的设置,落实专门的办公设施,配全配强流动人口专管员,实行流动人口管理正常的办公制度,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效衔接。(6)落实流动人口专管员的学习培训制度,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掌握流动人口管理的要求和各项环节,并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好的做法和经验。(7)落实经费保障。地方各级政府要将管理工作的经费列入预算,拨出专用经费,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8)转变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维权和管理并重。转变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寓维权于管理,以服务促管理。在办证、检查、调解纠纷等具体工作中,对流动人员与本地居民平等相待,坚决打击侵犯流动人员人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9)全面摸清情况,逐项登记造册,开展有针对性的清查。(10)尽快构建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平台,强化登记意识,及时、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信息,注重后续动态信息的采集和变更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强化信息的关联比对应用,及时发现打击混迹于流动人口中的在逃违法犯罪人员。(11)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工作。要制订流动人口教育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培训时间。要对流动人员因地制宜地开展法制教育、劳动培训。并充分利用有线电视、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在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区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劳动技能。(12)建立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组织。在流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段内确定一名思想品德较好的流动人员为组长,村流动人口工作站与暂口组长经常性地联系沟通互通信息,引导暂口自管自教。(13)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提高管理实效。根据各责任区内流动人口数量具体规定各责任区民警列入重点管理对象的人数。派出所成立考核小组,每季度对责任区民警的暂口管理情况进行考查,考核与奖惩挂钩,进一步推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14)明确流动人口专管员的工作职责,不定期进行督查考核。对流动人口专管员、协管员按出租房屋多少、房屋顺序实行分片包干管理,将考查结果作为暂口专管员的聘用、辞退和个人评先、奖罚的依据。
第二篇: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浙江省
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
(2009年6月3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省居住的非本市区、县(市)户籍的人员。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的各项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所需经费、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以下简称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教育、民政、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行政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委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服务管理机构)从事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和发放等工作。
公安机关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队伍,协助开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采集等服务管理工作。
第六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义务。
第二章 居住登记
第七条 流动人口应当按照国家和本条例规定,办理居住登记。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不能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的,应当配合公安机关采集与其身份相关的信息。
第八条 下列流动人口,按照以下规定办理居住登记:
(一)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以及可供住宿的其他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人员,由经营单位负责登记;
(二)在医院住院就医的人员,由医院负责登记;
(三)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人员,由学校、培训机构负责登记;
(四)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由救助机构负责登记。
按照前款规定负责登记的单位,应当在办理登记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法律、法规对报送要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居住在具有本地户籍的亲属家中的流动人口,居住时间在十五日以下的,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招用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公安机关,也可以告知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转告公安机关。
用人单位与被招用的流动人口终止劳动关系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在终止劳动关系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人员名单报送公安机关,也可以告知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转告公安机关。
第十条 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房屋出租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公安机关,也可以告知物业服务单位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转告公安机关。
房屋出租人与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终止租赁关系的,应当在终止租赁关系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人员名单报送公安机关,也可以告知物业服务单位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转告公安机关。
第十一条 物业服务单位应当将房屋出租人告知的承租房屋流动人口信息,在三个工作日内报送公安机关。
第十二条 从事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应当在介绍成功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的信息报送公安机关,也可以告知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转告公安机关。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提供服务。
公安机关应当拓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传真、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流动人口和有关单位办理居住登记。
第三章 居住证
第十四条 居住证分为《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
第十五条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时,公安机关应当发给《浙江省临时居住证》;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当事人不要求领证的,可以不发证:
(一)未满十六周岁的;
(二)拟居住三十日以下的;
(三)按照本条例第八条办理居住登记的。
第十六条 公安机关发给《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时,流动人口除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外,还应当提交近期相片;不能提交近期相片的,公安机关可以采集其人像信息。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一)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连续居住满三年;
(二)有固定住所;
(三)有稳定工作;
(四)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根据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属于投资创业或者引进人才的流动人口,申领《浙江省居住证》可以不受前款规定限制。
第十八条 公安机关接到申领人提交的申领《浙江省居住证》相关证明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出具回执;对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核发《浙江省居住证》,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证件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浙江省临时居住证》证件有效期为六个月至三年,具体期限根据流动人口拟居住时间确定。证件有效期内,证件持有人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日内办理变更登记。
《浙江省居住证》证件有效期为九年。证件有效期内,证件持有人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登记事项在发证地的市区、县(市)范围内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十日内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条 《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证件持有人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以及凭《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浙江省居住证》可以办理的个人事务,由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规定。
第二十一条 《浙江省居住证》持有人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转办居住地常住户口。
第二十二条 《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证件有效期满持有人需要继续居住或者证件因严重损坏不能辨认的,证件持有人应当及时在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换领新证;领取新证时,应当交回原证。《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丢失的,证件持有人应当及时在现居住地公安机关补领新证。
第二十三条 《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由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监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买卖、非法扣押《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
第二十四条 居住登记和《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的颁发或者申领、换领以及变更登记,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五条 任何部门和单位在办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时,不得附带收取其他费用。
第四章 信息管理
第二十六条 建立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流动人口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居住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预防保健、随同的未满十六周岁人员、租住房屋等信息。
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统一汇入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
第二十七条 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查询、使用流动人口基础信息。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不办理居住登记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不办理变更登记的。
流动人口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浙江省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注销并收缴其《浙江省居住证》,并处二百元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九条至第十二条规定,未按时报送或者告知相关信息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未报送或者告知人数每人一百元的数额处以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非法扣押流动人口《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浙江省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立即交还,按照非法扣押的《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浙江省居住证》证件数处以每证一百元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服务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十八条规定,不依法为流动人口办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浙江省居住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规定,收取费用的;
(三)泄露因制作、发放、查验《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而知悉的流动人口个人信息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1995年4月29日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4年7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正的《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依照《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领取的《暂住证》,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有效期满需要继续居住的,按照本条例规定换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第三篇: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
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省市、县(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非本市区、县(市)户籍的人员。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本省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分为《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两类。
第五条居住证持有人可以凭居住证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办理需要凭当地居民身份证才能办理的有关个人事务,其可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由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但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的各项制度,保障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相关工作所需经费、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根据需要可以委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服务管理机构)从事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证制作发放和居住证变更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人事、劳动保障、人口计生、司法行政、发展和改革、教育、卫生、建设、工商、民政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居住登记和居住证
第八条流动人口需要在居住地居住3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3日以内向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登记。
第九条按照本条例规定办理居住登记的流动人口,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提交近期相片。无法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的,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应当采集可供证明当事人真实身份的信息。
第十条下列流动人口按照以下规定办理身份信息登记:
(一)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以及可供住宿的其他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人员,由经营单位负责登记;
(二)在医院住院就医的人员,由医院负责登记;
(三)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培训的人员,由学校、培训机构负责登记;
(四)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由救助机构负责登记。
按照前款规定办理身份信息登记的,负责登记的单位应当在办理登记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法律、法规、规章对报送时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流动人口需要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10日以内,向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并提交本条例第九条规定的相关材料。
未满16周岁以及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就学、教学实习等流动人口,可以不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
第十二条根据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规定,在居住地投资创业或者属于居住地引进人才以及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应学历的流动人口,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申领《浙江省居住证》;其他已取得《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满三年,有固定住所、稳定工作,并符合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的流动人口,可以按照本条例规定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第十三条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接到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相关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当场办理发证;对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一次性书面告知须提交的材料。
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接到申领人提交的申领《浙江省居住证》相关证明材料后,对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出具回执;对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核发《浙江省居住证》,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浙江省临时居住证》证件有效期为3年。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居住证签发之日起每满1年的最后1个月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证签注手续。
《浙江省居住证》证件有效期为9年。居住证持有人应当自居住证签发之日起每满3年的最后1个月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证签注手续。
居住证持有人逾期不办理签注的,居住证自动失效;需要继续居住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重新申领居住证。
证件有效期满,居住证持有人需要继续居住的,应当在证件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内办理换证。
第十五条在居住证证件有效期内,居住证持有人现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到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证变更登记。
第十六条居住证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全省范围内有效。
居住证持有人享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在发证地市区、县(市)行政区域内有效。
第十七条居住证损毁或者遗失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及时到现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换领或者补领居住证。
第十八条流动人口在申领《浙江省居住证》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浙江省居住证》的,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应当注销其《浙江省居住证》。
《浙江省居住证》被注销后,流动人口需要继续居住的,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重新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
第十九条《浙江省居住证》和《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由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监制。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出租、出借、转让、买卖《浙江省居住证》和《浙江省临时居住证》。
第二十条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扣押《浙江省居住证》和《浙江省临时居住证》。
第二十一条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初次申领以及签注、变更登记,不得收取费用。
流动人口重新申领、换领、补领居住证的,可以收取工本费。工本费按照省物价、财政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章信息管理
第二十二条建立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汇总全省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由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负责采集、录入。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可以采用社会化采集方式,通过网络、传真等途径实现即时登记、实时传输和远程管理。其他部门依法采集的与流动人口相关的信息,统一汇入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
第二十三条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包括基本身份信息和服务管理信息。
流动人口基本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现住址等信息。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包括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预防保健、随同的未满16周岁人员、租住房屋等信息。
第二十四条公安机关、服务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查询、使用流动人口基础信息。
第四章其他相关义务
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招用流动人口时,核对流动人口的有效身份证件,如实登记身份信息,建立名册,并告知被招用人须按照规定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办理变更登记;
(二)在办理登记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身份信息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
(三)发现流动人口有违法活动嫌疑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出租给流动人口居住的房屋,应当符合有关安全、宜居的基本条件。
房屋出租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核对流动人口的有效身份证件,如实登记身份信息,并告知房屋承租人须按照规定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办理变更登记;
(二)在办理登记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身份信息登记情况告知物业服务单位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也可以直接报送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
(三)发现流动人口有违法活动嫌疑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物业服务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核对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房屋出租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如实登记身份信息,并告知房屋承租人须按照规定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办理变更登记;
(二)在接到房屋出租人告知的流动人口身份信息登记情况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房屋出租人身份信息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
(三)发现流动人口、房屋出租人有违法活动嫌疑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从事房屋租赁或者劳务介绍的中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核对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的有效身份证件,如实登记身份信息,并告知流动人口须按规定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办理变更登记;
(二)在办理登记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房屋出租人或者雇主的身份信息登记情况报送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
(三)发现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有违法活动嫌疑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八条规定,不办理居住登记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不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不办理变更登记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十五条至第二十八条规定,未登记流动人口身份信息或者未将登记情况按时报送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按照未登记或者未报送人数每人100元的数额处以罚款。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非法扣押流动人口的《浙江省居住证》和《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立即交还,并按非法扣押的居住证数处以每证200元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不依法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收取费用的;
(三)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其他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十六条本条例自2009年月日起施行。1995年4月29日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04年7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修正的《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关于《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草案)》的起草说明
省法制办主任孙志丹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政府委托,现对《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制定条例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已成为流动人口大省。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6月,全省登记在册流动人口已达到1670余万人,与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3;流动人口中务工人员达到1540.4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总数1/3以上。迅速增加的流动人口,一方面已成为我省劳动力市场的一支生力军,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给我省社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1995年,我省制定出台《浙江省暂住人口管理条例》,并于2004年作了修订。这个条例主要是为了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解决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民工潮”等带来的问题,对于维护经济社会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条例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需要已不相适应,有必要重新制定。
首先,在新的形势下,流动人口问题已不单单是治安问题、户口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有效整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资源,不断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迫切需要出台新的条例,以明确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健全服务管理体制,更好地维护流动人口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2000年以来,我省登记发证流动人口的总量持续上升,年均增幅达到21.9%。庞大的流动人口,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我省社会稳定特别是治安管理带来了很大压力。从我省近年来各类刑事作案人员分析,流动人口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已达到69.1%,比1994年的35.7%高出33.4个百分点。为了有效遏制流动人口违法犯罪高发态势,迫切需要出台新的条例,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流动人口登记发证工作,明确服务管理责任,落实相关单位义务,加大服务管理力度,为切实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制保障。
第三,为了加快建立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机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省在嘉兴、慈溪两市开展了居住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流动人口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子女就学、维权、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改善,归属感明显增强。为了在总结居住证制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居住证制度在我省的全面实施,迫切需要出台新的条例,确立居住证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居住证制度。
第四,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制定政策以及各部门履行管理、服务职责的前提和基础。虽然不同的职能部门对于流动人口信息有着不同的业务需求,但对于流动人口的基础信息,如姓名、性别、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现住址等,其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为了有效解决流动人口信息交叉、重复和不够全面、准确、及时的问题,通过条例的相关规定,以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流动人口基础信息的统一采集、统一录入和实时共享,提高信息采集、利用效率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二、《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
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领导十分关注和重视条例的制定工作。在编制立法计划时,条例的立项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吕祖善省长和王辉忠、葛慧君等省领导曾多次听取汇报或作出指示,提出了流动人口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条例(草案)》的起草过程中,省法制办会同省公安厅多次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汇报和沟通,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08年3月份之前,省公安厅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条例(草案)》初稿;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4月份至7月份,由省法制办为主、省公安厅参与,对《条例(草案)》初稿作了研究修改,形成《条例(草案)》修改稿,期间征求了11个设区的市、13个县(市、区)政府和省级22个部门的意见;第三阶段是从2008年8月份至2009年2月份,由省法制办牵头,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公安厅共同参与,对《条例(草案)》修改稿再次作了研究修改,期间征求了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政府、法制办和省级29个部门的意见,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意见,对《条例(草案)》修改稿作了进一步研究修改,并再次征求了11个设区的市政府和省级29个部门的意见,最后形成了《条例(草案)》。《条例(草案)》于2009年1月9日经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的意见,2009年2月5日,葛慧君副省长又专门召开了由杭州、宁波、嘉兴、义乌、绍兴、慈溪等市、县政府和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省编委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对《条例(草案)》的意见。根据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座谈会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现在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
此外,在起草过程中,除了书面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外,省法制办多次组织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公安厅相关人员参加的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基层政府和部门的意见,并在省法制办网站全文公布草案,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省公安厅在系统内也多次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进行研究讨论。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居住证制度在我省的全面实施,《条例(草案)》第四条规定“本省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居住证分为《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两类”;第十一条规定“流动人口需要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在到达居住地10日以内,向居住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服务管理机构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第十三条规定了居住证的办理程序。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财政状况不同等因素,《条例(草案)》第五条和第十二条对居住证持有人可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具体待遇以及《浙江省居住证》的申领条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授权居住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作出具体规定。
(二)关于管理体制。根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要求,需要形成政府加强领导、部门协同配合、管理资源有效整合的服务管理体制。《条例(草案)》第六条、第七条对此作了规定。其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三条“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的规定,《条例(草案)》第七条第一款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同时鉴于嘉兴、慈溪等地已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的实际,规定“根据需要可以委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从事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居住证制作、发放和居住证变更等工作”。这样规定,既符合我省流动人口工作的实际需要,又有利于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三)关于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进一步规范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整合信息采集资源,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流动人口服务保障管理水平,《条例(草案)》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建立全省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汇总全省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为方便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可以采用社会化采集方式,通过网络、传真等途径实现即时登记、实时传输和远程申报”。第二十三条规定“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包括基本身份信息和服务管理信息。流动人口基本身份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现住址等信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包括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预防保健、随同的未满16周岁人员、租住房屋等信息。”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包括了组织人事、公安、劳动保障、人口计生、教育、卫生等主要职能部门履行相关职责所需的最基本信息。为保护流动人口个人隐私,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第二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服务管理机构和相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查询、使用流动人口基础信息。”
(四)关于其他相关单位的义务。按公安机关年报数据分析,我省有84.5%的流动人口在单位务工、有87.3%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出租房屋和单位内部宿舍;我省新建设的住宅小区也已普遍纳入物业管理,根据《物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有配合公安机关做好安全防范等社会治安工作的义务。根据上述情况,《条例(草案)》第四章分别规定了用人单位、房屋出租人、物业服务单位、中介机构等相关的义务。一是落实自主登记义务。要求主动核对有效身份证件,如实登记身份信息。二是落实告知义务。要求告知流动人口须按规定申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者办理变更登记。三是落实报送义务。要求将登记的身份信息按时报送公安机关或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四是落实报告义务。发现流动人口有违法活动嫌疑的,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等。尽管上述单位在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过程中会出现重复现象,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单位,对进入本单位的人员进行身份核实、信息登记是最起码也是可以做好的工作。鉴于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专门的出租房屋管理办法,为此,《条例(草案)》第二十五条对出租房屋仅作了原则性规定,未涉及具体内容。
(五)关于法律责任。《条例(草案)》第五章明确了未履行相应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的规定,虽然在处罚幅度上比《浙江省暂住证人口管理条例》有所提高,但更体现人性化,体现教育为主的原则。比如,对未办理居住登记、居住证变更、按时报送行为的处罚均设定了责令改正的纠错原则,对拒不改正的,才予以处罚。
以上说明及《条例(草案)》,请予审议。
第四篇:义乌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办法
义乌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义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管理,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的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人员。第三条 居住证分为《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浙江省居住证》。
第四条 居住证的载明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公民身份证件号码、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签发日期、签发机关和证件编号等基本信息。
第五条《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有效期为6个月至3年,其有效期根据劳动合同或租房协议等有效证明来核定,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不能提供劳动合同或租房协议等有效证明的,有效期最长为1年。
《浙江省居住证》有效期为9年。
第六条 居住证作为持有人的居住证明,在浙江省范围内有效。但证件持有人可以享受的政策待遇,在本市范围内有效。居住证可以用于办理或者查询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个人事务和信息,并享受相应的权益和公共服务政策待遇。
第七条 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负责本办法实施的综合协调、居住证件的发放和相关管理工作,各镇(街)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村(居)、社区、企业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点)(以下统称为受理机构),具体负责受理居住登记、居住证件的申领和发放工作。
发改、教育、科技、公安、民政、司法、财政、人力社保、住建、交通、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等部门及各镇(街)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本办法相关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 居住登记
第八条 拟在本市居住3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3日内办理居住登记。
居住在具有本地户籍的亲属家中的流动人口,居住时间在15日以下的,可以不办理居住登记。
第九条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户口簿等)或身份证明(户籍证明、户口迁移证、机动车驾驶证等);不能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身份证明的,应当配合受理机构采集与其身份相关的信息。
第十条 下列流动人口,按照以下规定办理居住登记:
(一)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以及可供住宿的其他经营性服务场所居住的人员,由经营单位负责登记;
(二)在医院住院就医的人员,由医院负责登记;
(三)在学校、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人员,由学校、培训机构负责登记;
(四)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由救助机构负责登记。
按照前款规定负责登记的单位,应当在办理登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报送受理机构;法律、法规对报送要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招用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受理机构;终止劳动关系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在终止劳动关系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人员名单报送受理机构。
第十二条 房屋出租人应当在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受理机构;房屋出租人与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终止租赁关系的,应当在终止租赁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人员名单报送受理机构。
第十三条 从事房屋租赁、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应当在介绍成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的信息报送受理机构。
第十四条 受理机构应当主动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提供服务。受理机构应当指导办理居住登记的人员填写对应表格、确认签字,并核对材料是否齐全;对于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告知办理人,要求补齐材料。
受理机构应当拓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信息采集方式,开通电话、传真、网络等申报渠道,方便流动人口和有关单位办理居住登记。
第十五条 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采集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统一汇入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流动人口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址、居住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预防保健、随同的未满十六周岁人员、租住房屋等信息。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违规查询、使用流动人口基础信息。
第三章 居住证的申领和发放
第十七条 对办理居住登记且材料齐全的,受理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发放《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具体负责《浙江省居住证》的申领、发放工作。对申领《浙江省居住证》且材料齐全的,出具受理凭证,经审核后符合申领条件的,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批准,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发放《浙江省居住证》;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由受理机构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八条 申领本市《浙江省居住证》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在义乌连续居住满3年;
(二)有固定住所;
(三)有稳定工作;
(四)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
(五)已在义乌市按规定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1年以上;
(六)无违法生育行为;
(七)无犯罪记录。
持有《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在本市连续居住满1年,满足上述
(五)、(六)、(七)项规定,且属于以下人员之一的,可直接申领《浙江省居住证》。
(一)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
(二)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技师及以上的高技能人员;
(三)事业单位、规模以上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四)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或其他人才(以当年发布的紧缺人才导向目录为依据);
(五)在本市投资额100万元及以上的人员。
第十九条 申领本市《浙江省居住证》,应当提供以下基本材料:
(一)《申领居住证申请表》及身份证复印件(验原件);
(二)固定住所证明材料:拟在本市居住1年以上的住所证明,如自有房屋的房地产权证复印件(验原件)、租房协议复印件(验原件)、单位出具的集体宿舍证明或者村(居)、社区出具的寄宿证明等;
(三)缴纳满1年以上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证明;
(四)18-49周岁的申领人须提供《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及婚育情况声明书; 除上述基本材料外,有关人员还应当分别提供其他相关材料:
(一)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提供毕业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二)获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提供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验原件),技师、高级技师提供相应的资格证书复印件(验原件);
(三)投资人员提供投资或者开业1年以上的相关证明复印件(验原件)。
(四)管理人才和紧缺人才分别以报备6个月以上的任职文件和紧缺人才导向目录为依据。第二十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证件有效期内,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办理变更登记。
《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浙江省居住证》损毁或遗失的,持证人应当及时向原发证机关申请换领或补领;原发证机关受理后,给予换领或补办证件。换领或补办的证件与原证件为同一编号和同一有效截止日期,签发日期为新办证日期。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发证机关注销已经发放的《浙江省居住证》:
(一)证件有效期内,证件持有人的居住地址或服务处所等登记事项发生变更,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未办理变更登记,经通知仍不改正的;
(二)在本市连续未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1年的;
(三)违法生育的;
(四)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五)申领时有欺诈行为的。
第四章 政策待遇
第二十二条 持有本市《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按本市有关规定参加居住地的选举,参与社区组织的民主管理;可按有关法律规定和程序参与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的选举或推荐为政协委员;
(二)免费享受政府提供的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免费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三)按照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享有与本市居民相同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四)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关规定参加和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和义务;
(五)已经建立并缴存住房公积金且缴纳住房公积金满一年的,可根据本市的相关规定申请购房贷款,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且不再在本市就业的,可以根据本人要求并提供相关有效证明材料后,其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内的缴存金额(包括单位为其等额缴存部分)可以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六)已婚育龄夫妇可以享受国家规定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享有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及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随同子女享有与本市儿童同等的免疫服务权利,可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疫苗;
(七)患有传染病的,可以享受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免费检查和治疗;
(八)户籍地无监护条件的子女,其义务教育阶段可以报名申请在本市公办学校入学,教育部门每年按照招生计划和报名情况统筹确定公办学校入学人员,具体招生办法由市教育局制定;
(九)持有本市《浙江省临时居住证》3个月以上的,可在本市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及转移登记;
(十)受单位派遣赴港澳从事商务活动的可凭《浙江省临时居住证》和规定的其他材料,到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港澳商务签注;
(十一)与本市居民同等享受电大、夜大等教育资源,以及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公园等公共资源;
(十二)依法享有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十三)按照规定参加本市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并享受相应待遇;
(十四)在本市从事研究开发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享受本市居民同等待遇;
(十五)市政府提供的其他相关公共服务。
第二十三条 持有本市《浙江省居住证》的人员,除可享受第二十二条规定权益和公共服务外,还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户籍地无监护条件的子女,其义务教育阶段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到具备接收条件的公办学校入学。符合相关报考条件的子女,可以报考本市所属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具体招生办法由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符合本市人才住房申购(租)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人才住房申购(租);
(三)持有本市《浙江省居住证》满两年,符合本市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其他相关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本市公共租赁住房。
(四)在本市首次创业的,可参照《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义政发〔2010〕37号),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
(五)符合相关条件的,可申请引进本市人才科研项目启动经费;
(六)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用方式担任本市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艺术机构等单位的领导职务;
(七)已在国外取得的与国内相对应的专业技术职务、执业资格,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核后予以确认;
(八)符合特殊困难救助条件的,可以申请特殊困难救助;
(九)可以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卫生及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十)市政府提供的其他相关公共服务。
第二十四条 持有本市《浙江省临时居住证》的流动人口积分达到落户分值的,可申请迁入本市规划建设区内城镇户口。持有本市《浙江省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可直接申请迁入本市规划建设区内城镇户口。
居住证持有人迁为本市户口的,在办理入户手续时收回居住证。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十条规定,不按规定办理居住登记、变更登记的,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六条 流动人口提供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浙江省居住证》的,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注销并收缴其《浙江省居住证》,并处二百元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规定,未按时报送相关信息的,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公安机关按照未报送人数每人一百元的数额处以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为流动人口办理《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浙江省居住证》的;
(二)在居住登记和《浙江省临时居住证》或《浙江省居住证》的颁发或者申领、换领以及变更登记过程中,收取费用或附带收取其他费用的;
(三)泄露因制作、发放、查验居住证而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发现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之情形,应注销居住证而未予注销,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其他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义乌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长沙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长沙市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长沙市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申领、发放、使用等相关管理与服务活动。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市居住的非长沙市户籍人员和本市行政区域内跨区、县(市)流动居住的人员。市内城区跨区居住人员除外。
第三条 流动人口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通用的居住证明。流动人口凭居住证享受相关待遇,办理相关事务。
第四条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实行市级综合协调指导,区级综合管理,街道、乡镇具体实施,居(村)民委员会予以协助配合的体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登记和管理服务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财政部门应当及时拨付。
第五条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本办法在其行政区域内的实施。
公安机关是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及居住证的主管部门,负责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发放等日常管理监督工作。
市、区县(市)发改、教育、民政、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财政、工商、人口计生、卫生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职责及本办法的规定,做好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相关的管理服务工作。
区、县(市)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在街道(乡镇)、社区(村)设立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站,开展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受理、发放等日常工作。
第六条 全市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协管员队伍。协管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口计生等部门开展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协管员队伍组建、专项工作经费保障应按要求落实。
第二章 居住登记及申报
第七条 拟居住3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按下列规定进行居住登记:
(一)流动人口租住房屋的,由房屋出租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二)流动人口就业并由用人单位或个体工商户提供住所的,由用人单位或个体工商户在流动人口受聘时进行登记;
(三)流动人口就学并在学校住宿的,由学校在流动人口入学时进行登记;
(四)流动人口在救助机构住宿的,由救助机构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五)其他16周岁以上的流动人口,由提供住宿单位、个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等旅馆住宿的流动人口,按照国家旅馆业有关规定进行住宿登记。
第八条 根据第七条规定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为居住登记责任人。
居住登记责任人进行登记应当核对流动人口的姓名、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以及其他居住信息,填写《长沙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属于出租房屋房主的,还应填写《长沙市出租房屋信息采集表》。
流动人口应当配合居住登记工作,出示合法有效身份证件或其他身份证明材料,不能出示的,应当如实提供相关身份信息。
《长沙市流动人口信息采集表》由辖区公安派出所和街道(乡镇)、社区(村)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站(以下简称“受理机构”)提供。
第九条 居住登记责任人应当在流动人口进行登记后三日内向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信息。
有条件的单位、学校、救助机构,经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批准,可以直接通过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录入流动人口信息,向公安机关申报,同时将有关材料存档,以供查验。
第十条 居住登记责任人拒不履行登记申报义务的,流动人员可主动向居住地受理机构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一条 受理机构应当对居住登记责任人或者流动人口本人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对,并将确认无误的身份信息和居住信息在24小时内录入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发现有违法犯罪嫌疑或无合法身份证件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嫌疑人员和无合法身份证件人员真实身份信息的比对核实工作。
第三章 居住证申领与发放
第十二条 居住证申领对象为依法申报了居住登记,拟在长沙市居住30日以上年满16周岁的流动人口。
第十三条 申领居住证应当提交流动人口的身份证复印件、住所证明和近期彩照1张,并填写《长沙市居住证申请表》。属于省外流入的成年育龄人员的,还应交验人口计生部门签发的婚育证明。
住所证明是指房屋产权证书、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单位出具的集体宿舍住所证明等。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居住地受理机构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受理居住证申请:
(一)指导申领人正确填写《长沙市居住证申请表》;
(二)核对申领人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与《长沙市居住证申请表》登记的内容是否一致;
(三)正确录入申请表中信息和人像采集信息(省内常住人口在省级人口信息系统中有人像信息的可不采集照片信息);
(四)录入居住证制证信息,同时发给申领人领取凭证。对于材料提交不齐备的,受理机构应书面告知补正。单位集中申办的,由申办单位统一将相关材料递交受理机构。第十五条 公安机关应当对受理单位录入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的居住证制证信息进行核对,在5个工作日内制作居住证并发放到受理机构,受理机构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将居住证发放给申领人。
第十六条 居住证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按照湖南省公安厅确定的式样,统一制作签发。
居住证的有效期为1年、3年、5年。符合居住证发放条件的流动人口,发给其本人有效期1年的居住证。对已在居住地连续居住2
年以上,根据本人申请和实际需要,凭长期工作、租房合同或自有房屋住所等证明,可以发给其有效期3年、5年的居住证。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在居住证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居住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办理延期手续。办理延期时,收缴原居住证,重新制发居住证。
居住证遗失补办的,重新制发居住证。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身份信息和居住地址等居住信息发生变更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到现居住地受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
流动人口居住地址在市内城区跨区变更或在同一县(市)范围内变更的,原居住证可以继续使用至有效期满。其他情形的居住地址变更,收缴原居住证,在新居住地址进行居住登记后,重新制发居住证。
第十九条 流动人口办理居住证延期、居住地址变更登记或者因居住证遗失需要补办的,应当填写《居住证延期、变更、补办申请表》。受理单位应当对延期、变更、补办的相关事项进行核对,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修改相关信息。
第二十条 办理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受理机构核查,原发证公安机关注销居住证:
(一)居住证有效期满或者持证人离开本市居住的;
(二)持有人情况发生变更且不符合居住证申领要求的;
(三)持有人在申领时提供虚假材料取得居住证的。
第四章 居住管理与服务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政府各相关部门应当逐步将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居住管理等事项纳入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完善和扩大居住证的使用功能。
有关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应当为居住证的使用提供便利。
第二十三条 居住证实行一证多用,其使用功能如下:
(一)作为持有人在本市的居住证明;
(二)用于办理和查询就业、社会保险、卫生防疫、人口与计划生育、接受教育等方面的个人相关事务和信息;
(三)记录持有人基本情况、居住地变动情况等人口管理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第二十四条 取得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在长沙市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一)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提供的免费就业服务;
(二)按照规定参加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类免费培训;
(三)按照规定申请参加本市组织的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登记;
(四)子女享受儿童计划内免疫疫苗免费接种;
(五)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
(六)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办理车辆入户和机动车驾驶执照;
(七)在长沙市连续居住、工作,并按规定办理了居住证和缴纳养老保险3年以上的,可以将本人户口迁入长沙市;
(八)在本市居住1年以上有固定职业的,为其子女申请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由居住地的区、县(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安排就读;
(九)法律、法规或省、市有关规定可以享有的其他权益。第二十五条 房屋出租人在订立租赁合同时,应当查验登记承租人及同住人的姓名、身份证件的种类和号码。房屋出租人或者出租屋管理人不得将房屋租给无身份证件的流动人口居住。
租赁期间,出租人应当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定期查看承租人使用房屋的情况,发现承租人利用租赁房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等有关部门。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经出示执法证件后,可以依法查验居住登记与居住证的办理情况。
有关单位和人员在履行职责或者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服务时,依法要求相关人员出示居住证,相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人口计生等部门和街道(乡镇)、社区(村)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站所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机关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骗领居住证或者冒用他人居住证。
任何人不得买卖、出租、外借居住证,不得使用伪造、变造、骗领的居住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扣押居住证。
第五章 信息采集与保护
第二十八条 受理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的规定,负责信息的采集、录入、维护、使用,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
流动人口信息采集通过居住登记、办理居住证和协管员入户登记的方式进行。协管员应当按照规范格式的信息采集表逐项填写,做到不重不漏、准确无误。
公安派出所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应当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登记采集工作的宣传。协管员的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码、服务范围等信息应在其服务区域内公示。协管员上门采集信息时,必须佩戴、出示统一的工作证件。
第二十九条 信息采集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常住户口所在地地址、居住地地址、政治面貌、婚姻状况、服务处所、居住事由、从业状况、计划生育、联系方式、社会保险以及房屋租赁等。
第三十条 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社区协管员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采集工作,如实提供相关信息。对未经公示、未按规定佩戴工作证件的人员,相关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提供信息。
第三十一条 因履行法定职责的需要,国家行政机关、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可以查询、使用与其职责相关的居住信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旅馆不如实登记、及时传送流动人员信息的,由公安机关根据《湖南省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旅馆业的工作人员对住宿的流动人口不按规定登记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流动人口将危险物质带入旅馆,不予制止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六条第一
款规定,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旅馆业的工作人员明知住宿的流动人口是犯罪嫌疑人员或者被公安机关通缉的人员,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三条 居住登记责任人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不及时申报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第三十条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处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轻微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房屋出租人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不按照规定登记承租人姓名、身份证件种类和号码的,或者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的人员居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房屋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向公安部门报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对公安等行政机关查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拒不配合,阻碍公安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机关执行职务,违反治安管理相关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居住信息采集、管理、使用过程中所获悉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不得用于法定职责或者授权使用以外的用途。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相关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负责居住登记、居住证发放的有关工作人员不按规定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违反规定收取费用以及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罚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条 当事人对涉及居住登记或者居住证等行政处罚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用人单位,是指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招用劳动者并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本办法所称“以上”、“以下”,包括本数。
第四十二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