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摆脱长期“试用期”现象
如何摆脱长期“试用期”现象
今年人才供需状况如何?供需矛盾呈现何种态势?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采访了多家用人单位和多位求职者。
“都想着读报喝茶就把工作干了,丝毫吃不了苦”
近日,甘肃省兰州市举办了2014年大型招聘会。400多家用人单位携1万多个岗位招贤纳才。
“事业在发展,急需招一批人充实进来。”参加节后首场招聘会的刘女士充满期待,她是甘肃中仪科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该公司有8个招聘岗位虚位以待,有管理、技术岗位,也有一批营销岗位。
刘女士参与招聘工作近10年,了解招聘的“行情”。她说,如果有满意的人选,进行一段时间培训实习后,这些人将正式进入员工队伍,给平台、压担子,直接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中。
经过两天的现场招聘,总共有17个人报名应聘该公司。刘女士看了报名表,感觉不乐观。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应聘的)大多是没有工作经历的大中专学生,眼高手低,流动性大、不稳定。”最头痛的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期望过高,不切实际,“都想着像公务员那样,读报喝茶就把工作干了,丝毫吃不了苦”。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无可厚非,但实际当中,刘女士发现,看着干得不错,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往往进入单位一段时间,还没过试用期,就觉得职业发展前景不好,一走了之。
“缺少较长时间历练,职业发展就成了空谈。”刘女士经常会给新员工讲这方面的道理,但还是有人频频跳槽。看着一些好苗子沉不下心,很快走掉,觉得很可惜。
由于公司新招人员流动快,这几年,中仪公司每年都要参加近10场招聘会。刘女士月月参加招聘会,员工还是经常紧缺。长此一来,公司事业发展也受到不小影响。
招聘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刘女士算了一笔账,每次参加大型招聘会,都要交900元的展台费,一年下来,有上万元的招聘成本。
“即便这样,年终一盘点,员工储备竹篮打水一场空,留下来的优秀新员工不多。”刘女士感慨地说。记者注意到,该公司所有岗位都开出了3000元以上的薪酬,同时缴纳五险,在此次参会单位中,算中等以上水平。
兰州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建筑直属二公司生产经营经理邓文琳也为招不到合适的人、公司人员流动快而着急。“有一定经验,了解建筑业行情,踏实肯干的人并不多。”邓文琳计划招13人,每个岗位薪水4000元以上,但招聘了两天,只有18个人报名。
邓文琳说,应聘人员中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占了一半还多,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
“应届毕业生对工作往往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多年做人力资源工作,邓文琳知道,大部分学生虽然学相关专业,但对实际工作了解不多,一旦进入实际工作,往往耐不住平淡,吃不了苦,频繁跳槽。
“8小时后就要休息,实际上不可能那样严格。”邓文琳说,现在年轻人普遍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时候单位需要加班赶活,年轻人就受不了,“不论如何,他们要求8小时后就得休息”。事实上,对于踏实肯干,有一定经验的员工,兰州二建公司在待遇、职务上都会考虑。这次招聘会上,碰到一名在省一级建筑公司工作过的年轻员工,邓文琳现场承诺薪水每月7000元。
“年轻人普遍很浮躁,拿钱也请不到合适的员工。”邓文琳深有感触地说。“挺可惜,工作5年还是新手”
招聘会这一天,24岁的李建兴一早就赶到现场,这是他第三次找工作了。
有了前两次的经历,这次他迟迟没有前去应聘,而是频频驻足在展位前,详细询问工作内容、薪酬水平、休假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李建兴来到甘肃中仪科学仪器设备制造公司展台前,学技术出身的他对该公司的技术岗位有兴趣。经过双方的充分交流,李建兴报上了名,准备参加公司领导的面试。
“就想找一个能学到东西的工作。”李建兴说。
李建兴毕业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这两年,先后在深圳、西藏等地工作过,现在又回到兰州。
“总觉得学不到东西,在混日子。”在先前的工作中,李建兴很少干满一年的。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前的每个工作都得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干拧螺丝,上螺丝的活儿,很无聊。”这让在学校经常和精密仪器打交道,很少流汗的李建兴很不适应。
“看不到希望。”虽然先前的工作薪水要比中仪公司给出的高一些,但李建兴更看重自己的发展,宁可少拿一些钱。“要学到东西,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就得沉下心来好好干。”刘女士说,任何行业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努力。
同在招聘会徘徊的还有已过而立之年的张兴斌。
5年前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专毕业,学习机械设计的张兴斌如今已经换了4个工作。这些年,他做过技术员、材料员、安检员和项目经理。
张兴斌想应聘兰州二建公司,做一名质量监督员。“觉得待遇不错,也是个大公司,估计活儿也不会太重。”张兴斌说。
在和张兴斌的交流中,邓文琳了解了他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历,劝他尽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同时争取和以前的从业内容有关联。
“挺可惜,工作5年还是新手。”邓文琳说,年轻人频繁跳槽,大多数与收入有关,可即使收入有所增长,职业技能的积累无疑落后了,这无疑会影响将来的职业发展。
邓文琳告诉张兴斌,如果愿意到建筑公司,就要沉下心,从基础工作干起,从每一个环节开始学习,只要勤快好学,一定会有所收获,无愧于自己的努力。
本报记者 马富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第二篇:摆脱贫困
读《摆脱贫困》心得体会
什么是贫困?因为贫穷而生活窘困,称之为贫困。
《摆脱贫困》一书是总书记于23年前发表的,仅11万字,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体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正如已故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为此书所作序言说的那样,“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20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细读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没有拿腔拿调的官话和矫揉造作的空话。结合我自己的学习和体会,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要有坚定的信念。习总书记是一个具有非常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共产主义者,书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和面对困难必胜的信心。如在《弱鸟如何先飞》中习总书记讲到,“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又在《从政杂谈中说》“在原则问题上要讲气节,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要讲策略。”这告诉我们,除了要有格局,有胸怀,还要有一股韧劲,有一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硬骨头,不要被一时一事的困难所困惑,终会滴水穿石,赢得我们的精彩!
2.塑造担当意识。习近平在《干部的基本功》中说:“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样的话极其富有警示性,习近平引用孙中山的话说:“一个人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所以,我们要塑造担当意识,守住清贫、甘于奉献,要把所从事的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真正地担当起来。
3.必须民生为本,走群众路线。习近平同志具有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要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越要力争办好。”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下基层”制度,这是闽东践行群众观点的特色制度,也是贯穿《摆脱贫困》始终的一个鲜明观点。我们的党员应涤荡头脑中一切脱离群众、“四风”的杂念,提升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场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中,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 5.要把握时代脉搏,要有革故鼎新、敢于创新的勇气;要大力消除贫困意识,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风肃纪,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彰显特色,加强机遇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和信念是我们的每个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
摆脱贫困,并非只是脱贫或者是脱离贫困线,正如***说的“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学习《摆脱贫困》,不仅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共鸣!愿与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勉。
第三篇:摆脱贫困
摆脱贫困
总书记于22前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记录了他在宁德主政两年间,带头下基层,踏遍宁德的各个地方,体擦百姓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带领300多万宁德父老乡亲一心谋发展,全力脱离贫困的艰辛历程。
摆脱贫困,不能仅靠政府的扶持,古代早有定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陶行知也说了自己的饭自己吃,自己的活自己干,靠人靠人靠祖先都不算好汉。所以要真正测底摆脱贫困,首先不仅要转变一些群众的守旧观念,而且要带领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现在在福建的很多地方都在开展特色产品的发展,创立品牌,走出农村,让城市中的人可以拥有原生态的东西。在闲暇时可以带上家人去户外走走,感受不一样的风景。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在开展旅游业。确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时期好好发展,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好好干一把。发展旅游业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近期报道漳州的古雷PX爆炸的事件是最近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个项目中,政府是获得了比较多的利益,也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但是地球只有一个,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好好保护。
《摆脱贫困》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经济效益增长,更主要是文化上要摆脱贫困。就现代大学生而言,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跷课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他们经历了高中三年,在上大学之前人们幻想着大学就是玩,上什么课呢?其实,大学是我们提高个人素养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就是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知识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大学生如果不主动学习,不懂得鉴别,也不善于更新知识,则很快会被时代淘汰;而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既不现实,也不大可能。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免毕业之后自己后悔。都说大学必做的事情:逃课、挂科。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这样做真的好吗?四年青春就让自己什么都不做给荒废了。大学不读书难道还等进了社会去读吗?这是不现实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打基础是需要下功夫的,要相信,今天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摆脱贫困”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脱贫,更是一项富含深意、富有远见、富于理想的精神食粮。我觉得要想真正的摆脱贫困,还需要很多时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怎么才能测底的摆脱“头脑中的贫困”,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在我国教育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真正脱贫走向富裕。
第四篇:电视节目摆脱平庸
关于频道发展的种种想法
摆脱平庸
我认为“电视的现场感、及时性”“电视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快乐、轻松”都是电视非常重要的中心资源。当其中有空置没有被占据时,我们就可以一马当先的开拓这个价值,抢先占有这个资源,调查、评估这些都是手段,找到中心资源才是最为核心的,它是让媒体摆脱平庸的一把利剑。
电视形象识别系统(TIS)
在传统的品牌建设中有一步是对电视频道赋予宣传口号和图像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电视形象识别系统(TIS),其中包括了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
这些电视形象识别系统很重要,它也是品牌建设中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不是有了这些元素就能很好地形成品牌频道。例如我们频道定位为“快乐”,在频道的推广中反复的传播“快乐”理念,对受众而言,也许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在频道的呼号中反复强调“快乐”,对于受众而言,那只是呼号而已,只有当观众看到该频道的节目确确实实感到心里是快乐的,是愉悦的,目的才达到了。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记住我们的频道和品牌栏目,久而久之这种惯性会成为电视品牌的推动力,例如我们会在周末晚在电视机旁等候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或者快乐大本营,对于湖南卫视的新节目新动向会充满期待。
媒体好比人的脸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需要有像“超男”“超女”这样的平台去推介,在这种情况下突出频道的个性形象,树立自己的频道品牌。
电视节目编排策略 商场如战场,优秀的节目资源犹如精兵良将是获胜的法宝,不可或缺,此外排兵布阵之道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尤其在资源实力与对方不相上下的时候,科学合理的编排节目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于以弱胜强、反败为胜。我频道目前采用的是带状编排策略即将某一节目安排在每天同一时间或相隔数天的同一时间播出。利用带状策略,有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以及无缝隙策略即两档节目之间的“插口”缩小,甚至等于零,让第一档节目无缝隙地过度到下一档节目,以防观众转台的编排策略。还可以在前档节目结束后,先播放后档节目中的一些快节奏的、吊入胃口的导视片段,吸引并留住观众。对于那些低收视率的节目可以采取导入策略和吊床策略。
导入策略是节目编排中被最普遍运用的一种策略。它基于以下考虑:正在播出的节目或专门安排的先导节目对下一个节目的收视率会有很大影响。如果前一个节目的收视率很高,接下来的节目无疑会得益于此。反之,如果前一个节目的收视率比较低,接下来的节目同样会收到影响。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观众有不愿意频繁转台的倾向使然。在收看了一个节目后不会立即转台,使接下来的节目有机会送达这部分观众群。这种收视行为的特点被称为沿袭效应。
吊床策略:对编排收视率相对较低或不容易预测的节目,在该节目的前后编排两档很受欢迎的节目,其情形类似吊床,两端高中间低。
吊床策略最先也是最广泛应用于电视节目的纵向编排中。考虑的是,中间的节目会因第一个节目的高收视率而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起点,同时观众可能考虑到后一个节目的吸引力而驻留在同一个频道上。比如在复播的快乐无敌大PK与当红不让中间放入收视率低的天天影视圈,由上下两档节目托起中间节目的收视率。
对抗式策略:指本节目诉求观众与竞争对手类似,在同一时段安排同类节目或不同类节目,彼此正面交锋的一种编排策略。这种策略是在二者实力相当的情况下运用的,谨防以卵击石。锁式策略:指刻意安排一相当长度的节目,以始终吸引观众,防止观众“溢流”,从而封锁其他台的节目的编排策略。
桥梁策略:是以打时间差来抢先吸引观众并留住观众为手段的。具体的方式有两个:其一,在黄金时段开始之前,安排一档时间持续较长的强势节目,一直保持到时间进入黄金时段,以避开竞争对手的强档节目,使观众始终留下来,不致转台。其二,以跨越竞争对手的节目“插口”来编排节目,即让节目开始与结束的时间与竞争对手错开,这样做的目的是即使观众想转台,也可能因为错过了开始时间而返回。
电视节目互动
互动是人和人之间最普通的一种交流方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双向的联系。从媒体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那刻起,互动就广泛地存在其中。比如,平面媒体中的“读者来信”、广播节目中的“听众点播”等等,而由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的繁纷复杂和传播方式的相对高技术要求,互动在电视节目中比较难体现,因此就更为重要。不管是“爱传万家”还是“快乐传万家”,都需要电视节目与广大观众有互动行为。比如目前收视比较低的两档电视剧,为了吸引观众,可以在电视剧播出时在屏幕下方出些益智类有奖问答,或者可以做阶段性的有奖问答活动,在正片结束时出现跟剧情有关的问题,并且设置一些能够吸引观众的奖项。这种有奖问答可以做成有限时性、阶段性的活动,定期公布收视数据,获奖名单,针对于国人爱凑热闹的心理。
对于“当红不让”此类综艺节目,我的想法是可以由主持人或工作人员走遍大街小巷征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做些街头拉票短片,让更多或看过或没看过此节目的的市民们参与进来,并在电视机旁收看自己可能会出现的节目。如果有可能,这种街头征集也可以作为阶段性的活动,定期举行,让大众产生习惯性,定期就能聚集在活动处各抒己见或给自己支持的选手拉票。由此可以刺激收视率,更有利于电视品牌的建立。
娟
科
杜玲
节目2010年3月4日
第五篇:摆脱办公室尴尬
没有人能预料尴尬出现的时间,对于那些将一生的1/3时间交给办公室的上班族不可避免的窘境总会像窗外的风儿一样随时飘进来。如果这样的难堪仅仅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一张厚脸皮就足够了,但是,如果被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面红耳赤的是你的老板或者你的同事,需要你考虑和做的恐怕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作为尴尬的旁观者,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帮助别人摆脱窘境。既要让当事人不会因为该种情况的出现心情沮丧,也要做到不让其他的旁观者因此轻视当事人。为此,你需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最大程度地减少尴尬的影响范围 尴尬是只能在人与人交往中才发生的现象。如果只有一个人,根本不成其为尴尬,相反,尴尬时现场的参与者越多,尴尬的程度也就越深,所以,在帮助别人摆脱困境时必须考虑到事发当时的环境因素,尽最大的可能将周围的不利影响压缩到最小。迅速转移现场注意力 尴尬的当事人通常都是当时现场的公众注意力的焦点,尴尬也因此变得更难堪。如何快速地帮助当事人降低曝光率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有意在现场挑起另一特别惹眼的事情。尽早结束尴尬 尴尬的过程有时简直就是对当事人的精神折磨,它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就越大。这种伤害不仅单指当时的心理不安,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对当事人的公众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尽早结束尴尬就意味着将一切不利的结果和损失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 理解和安慰是医治伤害的万能良方,对尴尬也不例外。但是一定要真正用心去理解和安慰他们,然而也不必太过斟酌字句,付出感情就足够了。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们未必会认真听你说了什么,听了也未必明白,拿出足够的感情就能感动他们。当一个女秘书在公众场合发现她的老板的裤门大开时,她走过去说:“您的车库门忘记关了。” 这当然是一个笑话,在一种完全不宜公开伸出援手的场合,帮助别人摆脱窘境的方法莫过于语言的借喻了。除了语言上的巧妙提醒,主动的形体动作同样有效果。你可以走过去好像要与他耳语,并用身体把他彻底挡住,让他从容解决问题。或者先将通知的任务交给旁人,然后在另一端制造一起不大不小的事件,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来源:青岛时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