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一)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是指将全市市政公用行业系统各类企业及省外入晋企业,按照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特点与基本原则、标准进行类别划分。
分类分级评定实行千分制,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定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表示“好”“一般”“差”“不合格”:
A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确定为A类企业。
1、三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五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两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齐全,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800分及以上。
5、通过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三合一质量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B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确定为B类企业。
1、两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三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一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5、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较齐全,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700-800分。
C类: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确定为C类企业。
1、两年内未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三年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一年内未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600-700分。
D类: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律确定为D类企业。
1、当年发生一次性重伤3人、死亡1人及以上重大安全事故;
2、当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3、因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被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
4、企业内部管理涣散,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等不齐全且落实不到位,按照《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评分在600分以下的。
7、本年度未申报企业安全生产分类管理的。
(二)对企业采取差异化管理。按照“巩固A类、提高B类、重点整治C类、压缩淘汰D类”原则,对企业实施不同方式和频次强度的针对性监管、检查。对安全管理好的A级单位,减少一般性检查;对基本规范的B级单位,定期组织督导检查;对存在隐患和问题的C级单位,重点检查监督。对D级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凡被评定为D级的企业,应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安全现状评价。
四、监督管理
(一)各类企业根据实际每年进行自我评定,并将有关资料报送辖区内主管部门备案。
(二)各县(区、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开发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对企业上报的自我评定等级及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意见上报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审定。
(三)市规管局在对各类企业抽查、核实的基础上汇总分级结果,各类企业对分级结果有异议的可向市规管局提出。市规管局通知最终确认部门进行复核,复核结果需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规管局。市规管局在此基础上公布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评定结果。
(四)按照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的不同级别,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下列要求实施管理:
A类:以企业自我管理为主;
B类:在企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每年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对企业内部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一次检查;
C类:由行政主管部门实行重点监管,企业每年初上报安全生产计划,年末上报安全生产工作总结。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企业内部要实施不少于两次的安全生产检查。
D类:由各级规管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整改,并在3个月内对该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检查。D类企业必须在3个月内整改转化为C类企业。
对C类、D类企业的监管实行全市联动,凡被确定为C类、D类企业的,企业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的监管,并加强督查。
(五)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实行动态和阶梯管理,A、B、C三类企业发生符合D类企业条件之一的,立即按照D类企业实施管理。
(六)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的资料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落实专人负责。档案整理要做到及时、准确、真实、完整。
(七)凡被认定为C、D类企业的,对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分管领导由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实行诫勉谈话。凡被评为C、D类企业及有关个人不能参加当年度的各类评先活动。
D类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未改正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八)各类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降级:
1、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经限期整改仍未消除,在评分表中扣除相应分数构成降级的;
2、存在重大隐患而挂牌督办、限期内未整改完成的,级别下降一级;
3、发生1起一般事故的,级别下降一级;
4、一年内发生1起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发生两起以上(含)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级别下降一级;
5、一年内连续受到3次以上(含)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的,级别下降一级。
(九)由于发生事故而降级的企业,一般事故发生后一年内不得给予升级评定,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后三年内不得给予升级评定。
(十)各类企业分级实行周期复评制度。A、B类企业每3年复评1次,C类企业每2年复评1次,D类企业每1年复评1次。各类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可申请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重新评定。
(十一)各县(区、市)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职责范围内的各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针对C、D类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应着重加强,提高其安全意识。督导各类企业要加强企业内部安全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级别的差异,A、B类企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培训;C、D类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情况适当增加全员培训频次;并做好培训记录,做为分级评定标准中的一项内容。(十二)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将对在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积极履职、各项工作指标按时达到要求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滞后、各项工作指标达不到要求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晋中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局
2015年4月
第二篇:隐患分级分类制度
隐患分级分类制度
1目的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公司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加强隐患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员工生命和公司财产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制度。2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新疆天富垃圾焚烧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单位和外委施工单位。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DL227-94 DL409-91 DL408-91 4 术语与定义:
本制度所称安全生产隐患(以下简称隐患),是指生产和辅助生产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基建过程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5 隐患的分级分类
安全生产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一般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建设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隐患分级:按隐患的严重程度、解决难易程度不同,将隐患分为A、B、C三级。A级:难度大,公司解决不了,须经集团公司解决的隐患。B级:难度较大,分场、工段解决不了,须经公司解决的隐患。C级:分场、班组可以解决的隐患。6安全生产隐患确认与上报
6.1安全检查人员在进行隐患登记和处理过程中,应根据隐患级别,实行分级管理、逐级上报。6.2安全生产隐患每周四进行上报,每月28日将本月的隐患及总结呈报公司安技科,并提出整改意见,并经安技科确认。
6.3隐患在未治理完成前必须每次都报,直至隐患整改治理完成,对于不报隐患的单位,公司不安排安措费用。
6.4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 A、B、C 级标准及时登记建档、及时实施监控治理、及时向上集团公司报告。
6.5对于排查出的 C 级隐患要定整改措施、定责任人、定督办人、定时间、定资金进行专项安排处理,由督办人进行跟踪复查验收整改效果。
6.6对于排查出的 A、B 级隐患,做到及时上报,由集团公司安监部负责挂牌督办整改验收;对集团公司安监部发现的 A、B 级隐患,下达的整改指令书,应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并按分级挂牌督办规定落实挂牌督办。
6.7对于集团公司安监部排查的 A、B 级隐患,应落实隐患治理的六项内容: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资金、整改督办人。
6.8在整改 A、B 级隐患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隐患排出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
6.9 A、B 级隐患整改到位后,及时向集团公司安监部上报整改内容,并申请验收;对验收审查合格的,应及时对隐患进行核销,对验收审查不合格的,应重新制定整改方案,继续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完成。
6.10 A、B 级隐患应及时上报集团公司安监部挂牌督办,由总经理亲自进行安排布置,落实人员、物资和资金,整改结束后由总经理组织进行验收合格后,申请集团公司安监部进行验收审查,合格后及时核销。
6.11排查出事故隐患应根据隐患性质,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确认事故隐患的类别(A、B、C 级),同时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责任人。
6.12 A、B、C 级隐患治理前,必须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制定、总经理批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必须加强对隐患的监控,并告知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否则,不准从事相关作业。6.13建立 A、B、C 隐患挂牌、建档制度,实行事故隐患跟综管理,并将验收结果存入事故隐患管理档案。
6.14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办公会议、安全检查和安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研究整改措施,对事故隐患进行监控,落实整改措施,防范事故发生。6.15因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措施落实不力导致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7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
附件: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一)制定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
试点地区省级质监部门要认真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履行法定安全责任义务情况和使用安全管理状况调研工作,采集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客观分析企业使用安全管理状况,为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相关技术准则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总局将根据试点地区使用安全管理调研以及相关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组织专家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同时,鼓励各地质监部门或相关标准化组织结合通用准则,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
(二)开展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试点。
根据已开展的使用环节监管工作情况,研究确定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试点地区和试点企业,先行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各级质监部门根据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解决使用安全管理方面的疑难问题,积极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支持鼓励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平台共同推进。
(三)开展使用单位安全水平分级分类评价。
各试点地区按照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对使用
—6—
单位的使用安全风险状况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即在对设备、环境等固有风险以及管理控制水平等动态风险评级基础上,综合评价企业安全风险状况类别。评价可以采用企业自评与日常安全监察与定期检验复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并建立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的管理台账。现阶段的评价结果只作为使用单位完善使用管理和监察机构实施重点监管的依据。
(四)开展使用单位分类监管试点。
试点地区质监部门应当根据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差异化监管措施,强化薄弱环节、薄弱企业、薄弱领域的监督管理。对综合评价结果为低风险(一类)企业,以自主管理为主,监督抽查为辅,促使其持续保持较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对综合评价为中风险(二类)企业,以指导帮助为主,监督检查为辅,督促其改进工作,提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对综合评价为高风险(三类)企业,以监督指导为主,以执法查处为辅,监督其整改落实,提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
二、工作安排
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拟分两个阶段实施。2011年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状况调研,在已制定使用安全管理地方标准的地区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草案。确定4个以上省市的80个以上企业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和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并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同时,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2012年在总结试点工作效果基础上
全面推进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期间,“关键技术”课题研究将与试点工作同步、互动开展,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也将及时应用于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的试点工作。
第四篇:XX区司法局法律服务机构(人员)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XX区司法局法律服务机构(人员)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
第一章信用等级
根据我局法律服务人员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实际,参照信用管理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信用评价得分采用千分制,由基本分和加分、减分构成,实行实时动态评价。
第二条信用信息默认基本分1000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信用信息分值增减,形成个人信用最终分值。
第三条信用级别评价采用千分制,实行动态评价。信用评价采取评价指标得分和直接判级方式。
其中∶AAA级为最高信用等级,依次递减,D级为最低信用等级。
(一)AA级为诚信模范级别,分值在1050分以上;
(二)AA级为诚信优秀级别,分值在1030—1049分;
级为诚信级别,分值在960—1029分;其中,级分
分,A+级分值为1001—1029分,A-级分值为960—999
(四)B级为较诚信级别,分值在850—959分或者直接判级;
(五)C级为诚信警示级别,分值在600—849分或者直接判级;
(六)D级为不诚信级别,分值在599分以下或者直接判级。
第四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个人信用自然进入信用级别C级。(一)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
(二)受到司法处罚的;
三)被吊销从业许可证或撤销从业资格;
(四)被列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的;
(五)其它应予以从重惩戒的情况。第五条信用级别被评价或自然进入诚信C级的,在评价有效期内又发生信用减分的,信用等级自然进入D级级别。
第六条信用信息计分原则∶
(一)因同一事项而产生的不良信息同属于两项及以上不同信息项的,或同属于单减分信息项的,按最高减分项减分,不重复计分;
(二)同一事项加分项目按最高加分项计分,不重复计分;
(三)因同一事项而产生的不良信息减分后,在信用信息评价有效期内又重新发生同一不良信用信息的,在原分值基础上加倍减分;
(四)党员因非诚信原因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不纳入减分信用信息;
(五)其它应奖分或减分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分数;(六)凡属减分、奖分事项,均按每项、起、次计算;
第七条信用评价有效时限∶参照上级征信管理有关制度执行。
第二章信用等级分类监管
第八条为形成“守信者荣,失信者耻”工作生活氛围,让失信者处处碰壁,寸步难行,守信者处处绿灯,工作顺心,司法局根据注册类执业资格人员的信用情况,对拥有信用AAA及AA级等级评价的法律服务人员和法律服务机构,在符合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的条件下,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激励∶
(一)在职称评聘、资格认定等活动中,信用等级高或得分高的人员优先考虑;
(二)在进行人员评先评优时,信用等级高或得分高的人员优先考虑;
(三)在“信用XX网”或者司法系统内进行大力宣传表扬;
(四)在推荐业务时,信用等级高或得分高的人员优先考虑;
(五)在推荐两代表一委员时,信用等级高或得分高的人员优先考虑;
(六)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实施的其他措施进行激励。
第九条对信用等级为B级的法律服务人员和法律服务机构应
当经常提醒督促,劝其认识并停止失信行为进而进行整改,采取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
(一)信用提醒。
将失信信息书面通知本人,提醒其纠正和规范相关行为。(二)诚信约谈。
由分管领导或责任股室股长对本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敦促其严格自律、诚信守法。失信人员在接到信用提醒或约谈后无故不纠正相关失信行为,信用等级降为C级。司法局对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进行登记,详细记载提醒和约谈对象、时间、方式以及内容。本人接到信用提醒后无故不纠正相关失信行为或者无故不参加约谈、约谈事项不落实,经督促后仍不履行的,信用等级降为C级,并按规定予以惩戒。
第十条对信用等级为级的法律服务人员和法律服务机构,司法局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予以惩戒∶
作为日常监督检查或抽查的重点;
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公示,限期整改;
取消评先选优资格;
取消资格认定资格;
取消两代表一委员推荐资格∶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十一条对信用等级为D级的法律服务人员、法律服务机构,司法局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予以惩戒∶
(一)列为局重点监控和监督检查对象;
(二)向社会或司法领域公开其失信信息;
(三)撤销其以前相关荣誉称号;
(四)取消参与评优、评先的权利;
(五)建议上级机关暂停或者取消其从业资格;
(六)禁止重新申报相关从业资格;
(七)在所在单位进行张榜公布;
(八)根据情节轻重建议上级机关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
所得、停止执业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十二条对信用状况不良的个人,根据失信性质、轻重、影响,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建议上级机关处分甚至取消其从业资格。
第十三条建议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与本局法律服务人员开展信用交易或者其他活动过程中,应当查询其信用情况,降低信用风险。
第三章信用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第十四条司法局党组在事关法律服务人员业务推荐、评先评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等方面,将个人的信用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参考,以此来弘扬诚实守信的工作环境。
第十五条个人信用信息评级主要用于以下方面∶用记录的使用范围。根据我局实际,明确在以下领域首先推广使用∶
(一)在实施与个人身份有关的公务活动或业务活动中,必须查询或提交个人信用报告;
(二)在开展涉及诚信建设方面的典型、先进个人以及司法系统内等评比活动中,要求提供个人信用报告,对信用状况不良的,原则上取消参评资格;
(三)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时,应向资格审查部门提交个人信用报告;
(四)推荐业务方面时,要把个人信用记录作为参与依据;
(五)其他需提交使用信用记录的领域。第十六条司法局应当不断完善本局司法行政领域个人信用信息,建立健全保障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确保信息安全、可靠、完整。
第十七条不得未经司法局同意向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信用信息,不得利用信用信息牟利。
第十八条司法局对本局工作人员查询他人信用信息的权限和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必须出具本单位开具的证明和个人申请,对工作人员查询信用信息的情况进行登记,如实记载查询工作人员的姓名、查询的时间、内容、用途、在场人员。工作人员不得违反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查询信息,不得泄露工作中获取的信息。
第十九条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可以持单位证明和本人身份有效证件查询本人信用信息,司法局应当根据要求,为其提供下列信息的查询服务∶
(一)被查询人的信用信息;
(二)信用信息的来源;
(三)获取信用报告或者信用评估报告的用户。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制度由XX区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五篇:分级分类考录公务员制度(定稿)
分级分类考录公务员制度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日前在“纪念公务员法实施五周年座谈会”上表示,5年来秉承“凡进必考”的原则,全国共考试录用公务员62万名,其中去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新录用的14391名公务员中,来自工人、农民、教师、医生等普通家庭的占93%。针对机关“三门”干部增多的现状,“十二五”期间将建立分级分类考录公务员制度。“由于近年来公务员考录对象的主体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带来了领导机关„三门‟干部增多、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减少等新的结构性矛盾。”李源潮指出,这种情况会加大领导机关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据悉,“三门干部”是网友对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的新公务员的戏称,意为善于考试但缺乏基层工作阅历。
李源潮对此表示,“要针对新的情况建立分级分类考录公务员制度。”中央明确,到2012年省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要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完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交流制度,畅通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渠道;要完善从下级机关公开遴选领导机关公务员制度,建立领导机关和下级机关公务员双向交流任职制度,促进领导机关公务员来源结构和经历结构的优化。公务员考试具有政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