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和完善公共应急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时间:2019-05-12 20:3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健全和完善公共应急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健全和完善公共应急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第一篇:健全和完善公共应急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健全和完善公共应急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长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曾从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常以人们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影响不断增强。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尽可能地减轻和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是现代政府普遍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一、加强公共应急体系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国古老灿烂的文明孕育出了许多危机管理的理念,在《左传》就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思想。1989年5月27日的《人民日报》最早公开使用“应急管理”这一概念。在美国“9.11”事件、俄罗斯核潜艇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及我国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开始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在2007年山西省洪洞县煤矿瓦斯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及2008年遭遇50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市各级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更是高度重视。

从国家层面上看,国务院从2003年开始,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及相关政策规划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2004年初,印发了部门和省级政府制定、修订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全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展开;2005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会议,12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道,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在社会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任务和要求。从全省情况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了高规格的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蒋巨峰省长、魏宏常务副省长就加强应急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预案,组建了应急管理机构,今年初制发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相关规定,省级各部门始终坚持把应急工作寓于常态工作之中。

从全市情况看,常态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加强了机构建设,将市政府救灾办和市政府应急办的机构、职能和力量进行合理整合,撤销原市政府救灾办和市政府应急办,组建新的市政府应急办;制定和印发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和意见。制定了《宜宾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和修订了《宜宾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69个专项预案,以及《宜宾市处置移民突发事件预案》等部门预案49个。

从长宁实际情况看,我们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但也正处在各类矛盾凸显期和突发事件频发期,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是自然灾害频发。常有冰雹、干旱、病虫害、地质灾害、暴雨洪涝等灾害发生,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影响和损失;二是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我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趋向好转,但安全发展的要求与仍然薄弱的基础条件之间的矛盾突出,各类大小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今年以来,全县已发生各类大小安全事故62起,死亡6人,受伤9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9.1万元;三是公共事件较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食品卫生、森林火灾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四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多种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并随着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工作的高效推进,多种矛盾交织和凸现,上访、集访、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等社会不稳定因素频发,许多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反映出来。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构建科学严密的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已尤为重要和刻不容缓。

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应对突发事件是现代社会管理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总会发生一些不明原因的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积聚、积累、积淀,在一定条件下激活以后,就会产生对社会的危害和破坏,产生突发事件。加之各类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安全事件等交错发生,这些突发事件的形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和必然,而如何预防、克服或在出现以后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是政府必须要研究和正确把握的问题,也是检验我们行政能力的重要尺度。

另一方面,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充分体现了行政能力的强弱。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有水平、能力的不同,其差别表现在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和急难问题的解决上。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在平时处理常规的工作上不一定表现出多大的差别,但是在处理突发事件、疑难问题时,统筹能力、应急能力、协调能力等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同样的道理,政府的行政能力也主要反映在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处理和解决上。一个大的事件发生后,它需要及时准确地报送信息,需要对过程进行跟踪,需要决策者对事件作出准确的判断,需要根据现场选择最优的应急方案,综合起来就是一个政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局部地区的群体事件,既有这个地方内在矛盾的影响,更有地方政府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上的差异,归结起来就是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就我县而言,有的乡镇群体性事件出得少或不出事,而有的乡镇却不停地出事,甚至冒出一些大事,有的事件后期发展完全脱离了本身的起因,在性质上和影响上造成了更大的影响。这就是在管理和控制这些问题上存在的差异,集中体现出行政能力的高低。

三、全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是预防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在应急管理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第一,要注重应急处置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首要任务,作为应急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把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贯穿于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始终,集中人力和资源,切实解决好受影响群众的衣、食、住、行、医等问题。

二是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县、乡镇政府分别负责一般突发事件和较小事故的应急处置的组织领导工作。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在市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乡镇政府、部门、单位是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急管理工作实行“一岗双责”,领导班子成员负责分管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事发地乡镇政府负责先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处置,平息事态。有关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职责,参与相关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要及时上报县政府请求支援,对于跨行政区域或者超出事发地乡镇处置能力的突发事件,由县政府负责领导处置工作,必要时,县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三是灵通信息,控制舆论。突发事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特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信息不畅、不准确、不全面、不及时,将直接影响指挥、决策、处置,使应急救援失去无法弥补的机遇,造成无法预计的损失。因此,突发事件发生时,务必及时准确报告信息。凡属报告范围的突发事件,事发地乡镇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必须在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想办法与事发现场的知情人员联系,迅速核实、核准相关信息,初步判定事件级别。在此基础上,以电话形式向县政府应急办和县级有关部门简要报告事件基本情况,经核实准确情况后,在1小时内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类型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正在采取的措施、下步工作计划、领导到场情况、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及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书面上报。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要积极掌握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一方面要让老百姓知道,最大程度地减少公众的疑虑和猜测,避免谣传,稳定公众情绪;另一方面又要正面引导新闻媒体,避免舆论炒作,使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四是着眼全局,统筹善后。应急处置结束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立即对突发事件的引发原因、造成的损失和影响等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举一反三,制定整改措施。同时,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给群众带来的创伤,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和精神抚慰,认真及时解决群众的合法合理诉求,妥善安置群众;加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科学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尽快恢复灾区和受影响地区的正常秩序,统筹推进恢复重建工作。

第二,要科学制定和落实预防突发事件发生的措施。

一要强化应急预案建设。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全县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乡镇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单项活动应急预案六大类预案。大力推进预案进乡镇(街道)、村组(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把防范和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到基层,在全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预案内容要详实、完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明确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管理过程,谁来做、怎么做、如何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用什么工具、机具、物资做等。预案制定后要定期组织开展不同等级、规模、行业的预案演练,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不断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效。

二要建立完善监测预警机制。要进一步发挥气象、地质、环境、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安监等监测体系的作用,完善功能,科学布点,加强装备,提高监测水平。同时,在城乡社区和农村要有监测信息员,建立专群结合的监测网络。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及时分析各类信息,对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作出预测预警,并制定防范措施。加强乡镇、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三要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建立由乡镇政府和县级部门负责的风险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全面掌握本辖区、本部门的各类风险。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切实做好预警预测,及时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限期治理整改和调处。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要密切关注群众关心的各类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疏导群众情绪,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要强化安全防范措施。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安全事故占的比例最大,要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安全管理监管部门职责,完善监管手段,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管理的领导责任,落实相关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企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逗硬兑现,全面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严密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要切实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一要健全完善应急体系。加快推进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应急平台功能,通过政府投入和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着力解决涉及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公安、安全生产监管、卫生、食品药品监督、规建、地震、环保、畜牧食品、国土资源、水务、消防、农业、林业等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交通、通信、水、电、气、医疗、民政等部门的应急保障能力。统筹考虑应对突发事件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恢复重建等规划的有效衔接。

二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整合全县各行业应急队伍,建立以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民兵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公安、安监、林业、交通、卫生、水务、环保等部门要建立消防、矿山救护、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医疗卫生、污染防治、公共安全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技术装备,强化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确保发生应急需要后能及时组织应急力量。

三要落实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针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安全、重大疫情等事件做好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机具、通信器材、交通工具、医疗药品、生活用品等物资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对储备物资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同时,健全跨部门、跨乡镇、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体系,建立高效调运和紧急配送机制,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四要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突发事件防范应对体系。以社区、乡村、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地方党政负责人、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加大基层应急投入,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到有应急预案、有救援队伍、有物资储备、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

第四,要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一要统一领导,靠前指挥。县政府是全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在县长的领导下,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全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副县长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应类别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县政府办公室、县级有关部门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县政府和市应急办报送的紧急事项,发挥运转枢纽作用。根据事件性质和大小,县、乡镇、部门相关领导干部必须按规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加强组织协调,控制事态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二要加强应急管理宣传培训。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宣传,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全面覆盖到乡村、社区。县电视台要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等知识的公益宣传。学校要开设应急教育的有关课程。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应急管理知识、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能力。要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切实落实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岗前、岗中教育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培育和发展社会应急管理中介组织。

三要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要把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经费、救灾装备及物资储备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相关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预算内基本建设计划;加快规划布局内的监测预警、应急平台等建设项目进度;建立紧急情况下财政资金快速拨付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应急支出需求。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倡导单位、公民、法人和红十字会、慈善机构等其他社会组织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资金和物资,为应对突发事件捐款捐物。

四要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和问责追究制度。建立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对在日常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和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中有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等行为的,要严格问责追究,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第二篇: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沈仕成

近年以来,南江县以预案编制为基础,以应急演练为抓手,强化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突出实战效果,不断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

一、落实责任,预案建设强力推进

落实工作责任、严格问责是抓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关键。一是工作责任落实。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决定》、《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应急管理工作实行“一岗双责”的通知》等文件,将辖区行政首长责任、行业部门主管责任、挂联单位监管责任、业主单位主体责任等预案体系工作责任一一明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一名县级领导具体负责应急预案编制及演练的组织协调,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实行了“一把手亲自安排组织、副职领导各负其责”和学校、医院、企业、社区等基层单位落实了“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责任。二是工作任务落实。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均要印发《关于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的通知》文件,把需制定、修订的应急预案和演练任务下达给县级各部门及各乡镇,将责任单位、完成时间予以明确,由县应急办和县行政效能督查局加强督查督办。三是目标考核落实。县委、县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县级各部门、各乡镇综合目标考核,其中预案的制定、修订和演练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具体考核上,由县应急办加强平时的督查和考核,实行“递进累加扣分”,凡是第一次出现应急工作过失按规定扣分,第二次加倍扣分,年终由县目标办和应急办进行评分,考核结果报县委、县政府,实行奖惩。

二、精心安排,应急预案编制科学 编制一套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是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基础。一是突出规范性。县应急办先后印发了《关于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应急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各类应急预案的格式、结构和特点,规定了应急预案制定、修订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县总体应急预案、县专项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评审团或相关单位评估,送县应急办把关,经县委常委会或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后,印发执行;部门应急预案、单项活动应急预案、基层单位应急预案经组织专家(业务人员)评审组评估,由乡镇党委、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有关部门审定后,印发实施。二是突出全面性。按照到2010年在全县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目标,根据各地、各部门实际,县委、县政府要求所有县级部门、乡镇、工矿企业、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型宾馆、林场、旅游景区、水库、学校、医院、地质灾害隐患点、农贸市场、娱乐场所均要制定应急预案。到目前为止,全县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52个、部门应急预案95个、基层应急预案2486个,其中今年以来,有针对性的制定了防范冰冻雪灾、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应急预案15个。三是突出实效性。各地、各部门对应急预案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形势变化、科技进步、人员变动等新情况适时进行了修订完善,让应急预案更具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使其真正成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纲领性文件”。去年以来,全县共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865个。

三、科学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扎实

应急演练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保障。一是注重应急演练准备。县应急办印发预案演练具体要求文件,各演练预案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报县应急办把关后,经县政府领导审定后实施。每年县财政预算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应急演练补助,各演练责任单位安排一定专用资金用于应急演练经费;相关单位购置必备的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参演前,由演练指挥长组织召开参演单位协调会,由演练责任单位对参演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二是注重应急演练实效。按照“平战结合(平时和临战)、城乡结合、干群结合”的思路,对所有编制的应急预案全部进行演练,尤其对防洪度汛、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城乡消防、传染疾病、矿山救护、环境污染等常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每年举行一至二次演练;预案演练杜绝形式主义,场地的选择、项目的选择、对象的选择均采取现场实际操作的方式,模拟突发公共事件的场景,突出实战特点,让演练者入脑入心,让参与者受到震撼。三是注重干部群众参与。演练时广泛发动公众参与,大型应急演练均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分管领导担任副指挥长。去年以来,全县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开展病虫害防治、地震防范、防洪度汛、森林防火、矿山救护等综合应急演练35场次、单项应急演练326场次,组织各级干部参加演练18000多人次,发动群众参与应急演练8.6万多人次,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强了全方位应急预案演练,先后投入82万元,出动各类车辆1600余辆次,调动公安、消防、人武部、国土、安监、卫生、交通、水利等单位专业人员3000人次,调用各类设施设备4150台次,发动群众参与5.2万多人次,组织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矿山救护、森林防火、防洪度汛、消防安全、地质灾害避让和公共交通突发事件等应急演练,进一步检验了预案,磨合了机制,锻炼了队伍,教育了群众,提高了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

四、强化宣传,应急预案公众熟悉

熟悉公众应急预案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一是宣传形式多样。各地、各部门采取广播、电视、板报、网络、宣传车、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内容。仅今年在“防灾减灾日”、“安全宣传月”等宣传活动中,就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咨询活动51场次,专项培训42场次,举办各类讲座16场次,出动宣传车226车次,发放宣传材料70余万份,张贴宣传标语1000多幅,开办宣传栏100余期。二是宣传对象广泛。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家庭深入持久的宣传应急预案,使广大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等社会公众了解、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和处置程序,截止目前,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学生和成年人进行了应急预案宣传。三是宣传效果良好。通过宣传,社会公众的应急减灾意识普遍增强,中小学生和成年人80%熟悉所涉及的相关应急预案,掌握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防护知识,提升了广大干群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发挥作用,应急处置有效开展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导航”作用,确保处置有力、有效开展,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是确保了快速反应。县委、县政府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安排部署,明确应急防灾工作重点和工作任务,及时通知相关应急救援队伍赶赴事发现场,投入应急抢险救援战斗。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0分钟内,迅速启动《县地震应急预案》等预案35个,一小时内,参与的有关部门和各类应急队伍投入抢险救援工作中。二是确保了处置有序。按照应急预案的设定,突发事件处置由指挥长统一指挥,指挥部下设多个小组,将参加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编入各小组,实行分工合作、各负其责,保证了应急处置临危不乱、有序进行。今年“2.13”较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凯任指挥部指挥长,下设现场处置、伤员抢救、善后处理、事故调查、维护稳定、舆论引导共6个小组,将参与的矿山救护队、民兵应急分队、医疗救援队等应急抢险救援队伍152人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编入各小组,具体负责应急处置工作。三是确保了资源整合。处置突发事件常常需要多个部门、多行业人员参与和投入多种设施、设备、物资及一定数额的应急抢险救援资金,因此,将分散的应急力量、应急设施设备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启动的地震应急预案内容,庚即调动108个部门、7.4万人员实行应急联动、参与应急抢险救援;迅速调拨财政应急处置资金850万元;从交通、水利、建设、卫生、民政等18个县级部门、26家企业及时调配抢险救援设施设备15200台(套、件)和价值650万元的大米、棉被、帐篷、彩条布、方便面等物资,保证了全县应急处置工作所需。

作者单位:湖南省南江县政府应急办主任

第三篇: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如何提高街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其特点一是突发性,二是巨大危害性。既包括一些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台风、洪水等,也包括一些人为的事件,如爆炸、火灾、恶性交通事故等。近年来,我国各地屡屡发生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损害,有的甚至成为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所幸的是,我辖区还没有发生过重大突发事件,为了防患于未然,街道在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方面也肩负重任,正在成为领导干部面临的新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街道领导干部成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握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与落实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对策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解决的问题,街道成立专门课题调研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召集部门干部、单位、居民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广泛发表建议和意见,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地方领导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普遍不足可以说,发生突发事件的地区和单位毕竟是少数,但从已发生突发事件的地区来看,一些地方领导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

1.对突发事件缺乏快速感知与反应能力。地方领导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发展地方经济、保障人民生活的重任,能否切实负起这一责任,是衡量一个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业务上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地方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群众的安危,经常深入群众,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地方领导干部要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增强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自己辖区内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不仅要善于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而且要能很好地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应对措施失当,使事件复杂化。针对不同的事件应采取不同的措施。总的来说,应对突发事件主要应做好安抚民心、追究责任、调整利益和转化矛盾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地方领导平时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较好的形象,形成较高的威信,赢得群众的支持。但是,有些地方领导平时得过且过,不注意学习,遇事不加思考,惊慌失措,只知一味动用公、检、法机关或简单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不去研究寻找其他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结果把小事件激化成了大事件,使小失误变成了大错误,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还有的领导从自身的政绩考虑,对突发事件一味掩盖,掩盖不住时就弄虚作假,如少报或瞒报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数字等等,导致矛盾激化。之后,又片面封锁消息,还名之曰家丑不可外扬,造成小道消息满天飞,使群众产生许多思想问题,招致群众不满。群众得不到正确信息,人心惶惶,难以安心生产和生活,结果使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严重,由此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这种现象虽不普遍,但危害很大,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

二、一些地方领导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的原因

首先,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领导干部平时对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问题不注意、不重视思想上麻痹大意,不注重吸取别的地区和单位在有关方面的经验教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容易惊慌失措,难以及时解决问题。各级地方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地方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地方的稳定,社会稳定的局面也难以保持。当前,突发事件正在成为危及地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对突发事件应对不当,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带来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对这个问题必须重视起来,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其次,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形势使地方领导干部的注意力普遍转向经济工作,对其他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加之现在的干部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缺乏应对复杂工作局面的考验,因此,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对处理突发事件感到陌生,缺

乏经验。对此,应加强对地方领导干部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积累经验,逐步成熟起来。

第三,一些地方领导班子的结构不尽合理。考察一些事件频发的地区和单位,其领导班子结构不尽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地方班子成员普遍年轻,缺乏合理的年龄结构;有的地方过分追求高学历,大多数班子成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有的地方领导班子成员中冲动型性格的过多,稳重型太少,性格不能互补等。因此,在选配领导干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优化配臵,使班子成员的配备尽量合理,以提高地方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三、地方领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地方领导干部要认清自身所肩负的神圣责任,把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必然增加,各种价值观念和物质利益的冲突也会日趋增加,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也在增大。对此,各级地方领导要提高认识,做好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准备。

2.吸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正确

应对突发事件,是衡量干部素质和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地方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注意吸取别的地区和单位的经验教训,认真思考相关方面的问题,切实提高自己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

3.预防为主,尽量避免发生各种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会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或者造成社会不稳定,或者使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因此,一定要把预防工作摆在头等重要的位臵上,力争把各种突发事件排除和解决在萌芽之中。这就需要地方领导干部做大量的工作,要继承和实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地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时,广大人民群众才会坚定地和地方政府站在一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第四篇: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采取五措施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阿蓬江镇采取五项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全镇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镇级各部门、各村(居)委也成立了应对突发事件工作小组,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在镇应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工作,形成了镇村联动、部门联动的工作运行体系。二是制定预案,明确职责。结合该镇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阿蓬江镇突发公共事件综合应急预案》,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长效应急机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了镇级部门的应急管理行为,建立健全了分类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建立了层层目标责任制,对所负责的工作出现问题的,按目标责任书追究相关责任。三是做好宣传,针对性强。充分利用了各种会议广泛宣传,开展危机预防和管理教育,增强公民危机意识、应急意识及应急基本技能;对学校以法治教育为主线,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书本、进课堂,有计划地安排对学生进行防公共场所 群体踩踏事故、交通安全、火灾自救和法律知识等安全教育。四是完善设施,加强演练。我镇购买了统一的服装、配备了相关器械,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和应急分队开展防扑火、防疫、社会突发事件和灾后抢险救援等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演练,总结实战经验,学习了成功的救援方法,结合实际开展应急处置管理。五是加强值班,信息准确。我镇建立了各部门、村(居委)为主体的安全信息网络,由党政办负责做好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全镇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监测,建立了至上而下通报和自下而上报告的监测报告制度。同时,组建了督察队伍加强值班督察,建立和完善了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值班电话畅通,确保信息报告及时、准确。

国新办培训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中新网7月26日电据东方网报道,7月2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干部培训中心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教中心联合主办的“突发事件处置及媒体应对高层研修班”在上海落下帷幕。

消息称,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二十多个省、直辖市和五十多个市、县等各级政府机关的相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人108人,围绕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理、突发事件的媒体公关策略、突发事件处置经典案例解析、突发事件基本规律分析与应急预案解读、突发事件的媒体报道以及突发事件中的危机管理等专题进行研修。

专家指出,最好的危机管理就是避免危机。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建立监测、预警管理体系,做好预案演练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和安全生产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预防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的发生,需要领导提高认识,需要加大安全投入。突然事件发生时的处置水平,有赖于应急预案的日常准备,有赖于领导的责任意识。

专家称,媒体应对是正确处置突发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要的是要掌握好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响应机制、新闻发布机制、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分类处理新闻发布机制。

专家强调,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保持畅通的媒体应对通道;要改变冷落媒体的不利做法,对媒体关注突发事件报道给予理解,做好报道安排;关注突发事件报道是媒体的必然,拒绝媒体采访会造成分散采访,导致报道不利局面;应及时成立新闻中心,统一口径,用一个声音发言;注重掌控事件处置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有效引导舆论;对于不实报道,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学员们认为研修班提高了他们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理论水平与能力,对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有了崭新的认识,学会了应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增强了应对媒体的信心。

研修班负责人胡晓东则表示,各类突发事件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再偶然的突发事件也会有预警信号,再难处置的突发事件也有最妥善的处置办法。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媒体应对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同样重要,媒体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事件处置的进程和结果,而应对不好甚至会酿成新的事件。掌握突发事件的科学预防、处置方法及正确的媒体应对策略是重要的。(姚琳琳)

第五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基础

公共卫生是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预防保健、社会卫生和自我保健措施,通过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控制和消除环境和行为有害因素,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公共卫生的核心内容是政府责任、社会参与和预防优先。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城市应该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不断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相互支持的城市。显而易见,公共卫生是健康城市的必要条件。因此,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也就成为建设健康城市的保障和前提。

本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就进一步加强了公共卫生相关机构的建设工作。90年代中期成立了卫生监督机构,1998年将原来分散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整合,成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预防医学研究院;1999年又完成了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组建工作;从1999年起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工作;对临床医疗机构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003年,市政府发动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用三年时间,进一步加强本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一、问题和目标设立

当前本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是:传染病依然威胁市民健康,慢性病已经成为市民健康主要危害,伤害成为市民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外来流动人口健康管理问题突出。实践证明,一个现代国际化的城市没有足够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就是一个脆弱和不安全的城市。虽然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成,但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硬件配套和队伍素质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少差距,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健康和防病需要,不能有效 应对现代城市日益突出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策略体现在政府对公共卫生全面负责,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建立公共卫生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疾病预防三级网络的优势,落实以社区为核心的预防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措施。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设备先进、具有人才优势、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公共卫生体系。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要求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健全体系、资源整合”。以增强城市安全、确保群众利益、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主线,推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和应急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急救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在这七大系统中,应急控制系统是建设的核心,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医疗救治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建设则着眼于平战结合,提高公共卫生的整体水平;信息系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则属于保障系统范畴。用更长一段时间,完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市民基本服务要求。

三、工作原则

本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确立了以下几个原则:

1.政府主导。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主导作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规划,健全协调机制,增加投入,保障公共卫生工作落实。

2.预防为主。公共卫生工作应突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集中力量完善公共卫生政策,整合卫生资源,加强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现代信息系统的建 设,完善疾病监控设施和规范标准建设,建立较完善的防治工作网络。

3.依法管理。要通过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卫生监督队伍,对社会、民众和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公共法律法规的行为实施监督检查,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4.平战结合。着手加强技术储备、能力储备和物资储备、预案储备工作,拟订中药疾病防治工作规划,健全应急体系和预警机制,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医院急救系统建设,有效应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5.防治结合,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区县、社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城市管理体制的框架下,建立属地管理的政府和部门责任制,有效防范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6.依靠科学,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水平和能力;开展多层次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人力总体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强化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政府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成立了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各相关委办局、各区县政府均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下设卫生防病专委会、艾滋病专委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专委会等7个专业委员会,分别由相关部门牵头,具体协调专委会范围内各项政策、措施。政府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重点强化了公共卫生协调职能,工作重点为制定法规、规划、政策,同时为社会各方参与公共卫生工作创造有效机制,并鼓励中介机构发展。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了公共卫生建设的内容与重点,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和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本市制订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机构设臵、人员配臵、房屋、交通工具、通讯设施、办公设施、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等的基本装备标准,在三年内按标准完成了基本配臵。

(二)转变职能,加大投入

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了观念,把主要精力集中投入到了公共卫生建设,尤其调整了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资,合理配臵卫生资源。市、区县财政部门保障各项疾病防治措施的专项经费;卫生系统内部要调整预防经费投入比例,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控制干预措施的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承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拨款;对社区预防保健中的15类项目测算了每万人口的工作量,确定了每个项目的经费补贴标准;2004年,本市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经费标准已达到每万人口15万元的标准,2005年增加到了每万人口2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六位一体”功能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本市还注重卫生资源的整合,加快机制创新,打破条块分割,推进资源整合,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的整体发展;加强了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建立公共卫生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规定准入标准和条件,实行定编定员和考试招聘上岗,不合格人员予以分流;对按标准聘用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保证按公务员标准人员经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并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

(三)加强应急处理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1.公共卫生应急系统全面建立

根据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点,本市卫生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任务艰巨而紧迫,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对推动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水平的提升、促进本市突发事件医疗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切实维护上海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设立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调度平台。我局成立了市卫生局卫生应急处臵办公室,并设立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承担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处臵职能,应急指挥中心具有预警提示、指挥协调、数据分析、远程培训和会诊、视频会议等功能。全市19个区县卫生局和15个市级医疗卫生专业机构也成立了卫生应急处臵领导小组或办公室,并已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处臵机构的通讯网络。主要负责区级指挥和协调本市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等。

同时,为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臵、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技术与人才的资源储备,我局已建立了市级卫生应急救治专家库。卫生应急处臵相关的专业38个,专家165名。主要负责对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救援工作提供权威的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储备有2支国家救灾防病医疗队、12支市地铁抢险医疗队、108支市级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急救治医疗队和9支专科应急救治医疗队,为卫生应急处臵工作提供了人员队伍保障,从而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疾病。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加强

本市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实验楼被市政府列入2004年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一号工程已投入使用,并配备先进实验室设备,总额度为9220万元,从而使本市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报和检测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全市19个区县按统一标准完善疾控中心建设,增加业务用房和实验室设备添臵,完善市、区县二级疾病防治工作网络。在市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全市的疾病预防工作的到了有效的开展,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建立了起能快速反应的应急处臵队伍,建立特异、敏感、快速的突发事件检测指标,配备能处理各种应急事故的特种应急处理车辆、快速监测设备和专业人员,提高对传染病、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3.卫生监督体系全面完善

卫生监督系统是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19个区县卫生监督所(署)按统一标准完成了新建和改建,并增配了监督抽检设备、车辆和通讯装备,组建了卫生监督员队伍,进一步加强了全市的卫生监督网络,形成了装备齐全、人员精干、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卫生监督体系,共同保障全市的卫生安全。

4.医疗急救体系能力提高

本市加快构建和完善医疗救治体系,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全面、有效的医疗保障。2004年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建成启用,它是一所设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同时,全市建设了6所市级医院传染科、6所区级传染病医院,完善了综合性医院的感染科设臵,为应对传染性疾病提供了完善的救治网络。

本市还建立了院前和院内急救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的门急诊建设,重点建设了6个专科急救中心,市、区急救中心增配了一定数量的救护车辆,显著提高了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反应速度和覆盖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反应速度和急救水平。目前,本市中心区域院前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13分钟,平均急救服务半径5公里,急救站点达到24个。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健全

从1998年起,连续几年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至此,全市每一个社区都拥有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而进一步健全了社区基层网络,完善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基层网络建设。本市还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团队式服务试点,由若干个医生负责社区内的各类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逐步向家庭式服务转变。实施全科医生培养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了基层的全科医生教育和培养,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强公共卫生的队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根据公共卫生的职能和任务,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建立了包括学科带头人、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监督人员、全科医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在内的5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纳入各类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公共卫生人员。2005年,在全市100名医学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公共卫生人员共20名,占到了培养数的20%。

制定了适宜的公共卫生学科和人才建设规划,制定适宜的人才配备标准,明确学科发展方向。要根据人才培养规划,多渠道、分层次、全方位的引进和选拔人才,形成人才梯队。到2005年,在全市形成多名学科带头人、一批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并确定一部分重点培养对象。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层次,通过引进、培养、淘汰三个办法,努力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学历水平。

重点选拔和培养了一批新世纪的学科(专业技术)带头人,形成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在经费和政策上个给予重点支持,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必要条件。逐步建立了一支结构优化,动态稳定,富有活力的科技队伍及有竞争实力的群体和合理梯队。制定培养规划,突出培养重点,实现多种途径培养,加强继续教育。

本市还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形成以学科发展为动力,人才成长为核心的 科技兴医战略框架。加强科研管理,从政策上更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措施上更好地为科技人员服务,设立科研奖励基金,实施科研奖励措施。加强了对重点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探索有关基因检测、致病基因筛选、疾病早发现筛查手段、病原体筛查、变异病原体检测和毒性分析等新的检验手段和方法,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与应用基础研究。

(五)加强信息管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局域网的基础上,本市组建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构建了包括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在内的互联网络,实现业务信息的及时采集,做到快速上传下达,加强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资料数据库,加强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最终将形成标准化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加强了公共卫生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综合利用,为政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加强制度建设,做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在认真总结前一阶段有效防治“非典”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了各项重大疾病的防治措施,按照属地化原则,做到统一报告、统一指挥、统一调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发热门诊、疫情监测工作,加强对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严格执行疫情信息每日报告制度,开展对各类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做好疫情监测、报告和防治措施工作的落实,动员社会各界和市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到群防群控,防止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七)加快农村卫生事业,改善脆弱人群卫生服务条件

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深化农村医疗机构的改革,加强基层 卫生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公开招聘和合同聘任制,积极组织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积极建立农民、外来流动人员、城市失保人员、低收入人员等脆弱人群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提高其享受基本医疗保障的可及性。

五、结语

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使健康城市更具丰富底蕴,城市公共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市民的医疗卫生可及性得到极大改善,传染病持续控制在历史较低水平,慢性病防治已经初具规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社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也为城市的公共卫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上海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迈进,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健康、环境健康和人群健康,开创上海市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9

下载健全和完善公共应急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健全和完善公共应急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初探

    提升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公务员通用能力建设学习体会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被确定为我国公务员应该具备的九项核心......

    浅谈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发布时间: 2010-05-25 18:01:00黄委水政局局长 王建中4月16~21日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黄委领导干部“创新思维,和谐发展”培训班,在......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经验材料

    “七个到位”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一是思想认识要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冷静、理性、平和、快速处置好、应对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持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和......

    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预防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广西日报2010-01-23■ 中央党校进修班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专题课题组中央党校进修班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研究专题课题组 我国正处在经济......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五篇)

    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

    加强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提高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应急管理专家组建设提高科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时间:2011-05-03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闭 ] [ 收藏 ] 247 [ 打印 ] [ 关如何有效防范和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

    关于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的思考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冲突呈现突显和多发趋势,新近以来各种群体性事件、安全生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舆论风暴等等突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