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1.1条 目的和内容 第1.2条 依据 第1.3条 适用范围 第1.4条 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1.5条 调查单元 第1.6条 坐标系统 第1.7条 基本精度
第1.8条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第1.9条 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第1.10条 解释权
第二章 土地分类及土地编号 第2.1条 分类依据
第2.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第2.3条 土地权属性质分类 第2.4条 土地编号 第2.5条 界址点编号 第三章 准备工作
第3.1条 制定调查测量计划 第3.2条 资料收集与分析 第3.3条 制定确权规定 第3.4条 编写技术设计书 第3.5条 表册及器材准备 第3.6条 人员培训 第3.7条 宣传动员 第四章 地籍调查 第4.1条 地籍调查内容与工作程序 第4.2条 调查底图及要求 第4.3条 街道、街坊划分及编号 第4.4条 界址调查
第4.5条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第4.6条 土地权属调查 第4.7条 宗地草图绘制
第4.8条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及填写要求 第4.9条 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第五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5.l条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5.2条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第5.3条 基本控制测量 第5.4条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第5.5条 观测要求与仪器检验 第5.6条 观测成果检验 第5.7条平差计算基本要求 第六章 地籍要素测量 第6.1条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 第6.2条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第6.3条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第6.4条 地籍要素测量若干问题的处理 第七章 地籍图编绘
第7.1条 地籍图的种类和内容 第7.2条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第7.3条 地籍图绘制精度 第7.4条 地籍图编绘程序和方法 第7.5条 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第7.6条 地籍图的清绘整饰 第7.7条 地籍图的分色规定 第7.8条 地籍数据分层设置规定 第7.9条 宗地图编绘 第7.10条 专题地籍图的编制 第7.11条 地籍索引图的编制 第7.12条 地籍图图式
第八章 面积量算与汇总 第8.1条 面积量算内容
第8.2条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第8.3条 面积汇总
第8.4条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第九章 文字报告编写 第9.1条 阶段工作小结
第9.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 第9.3条 工作总结报告 第9.4条 技术总结报告 第十章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第10.1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整理 第10.2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上交 第十一章 成果验收及质量评定 第11.1条 检查验收制 第11.2条 检查验收程序 第11.3条 检查验收内容 第11.4条 检查验收办法 第11.5条 质量评定 第11.6条 成果验收 第十二章 变更地籍调查测量 第12.1条 变更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第12.2条 土地编号的变更 第12.3条 变更地籍测量方法及要求 第12.4条 基本地籍图、表的修正与更新 第十三章 简易地籍图编绘 第13.1条 简易地籍图及适用范围 第13.2条 简易地籍图基本要求 第13.3条 简易地籍图编制方法
广东省城镇地籍调查测量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1.1条 目的和内容
为规范地籍调查测量,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本细则规定了地籍调查测量全过程的技术标准和实施办法。
地籍调查测量是获取和表述宗地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用途等基本情况,提供满足土地登记需要的基础资料的一系列工作总称。工作内容包括地籍调查、地籍测量。
第1.2条 依据
本实施细则以下列国家标准、规定为主要依据: l.《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2.《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3.《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修改版 4.《土地登记规则》[1995]国土[法]字第184号 5.国家和省有关地籍调查测量的其他规定 第1.3条 适用范围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全省城镇和独立工矿区的地籍调查测量。农村居民点的地籍调查测量可参照执行。第1.4条 组织实施和管理
1.4.1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由省国土厅实行统一管理,以市、县为单位,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1.4.2开展城镇地籍调查测量的单位须遵守下列规定:
(1)承担地籍调查测量的单位须持有省级(含)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测绘资格证书,具有地籍测绘资格。
(2)测绘单位在本省承担地籍调查测量须到省国土厅进行资格验证和任务登记。
(3)开展地籍调查测量,须向省国土厅上报技术设计书,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
1.4.3地籍调查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由组织实施单位提出申请,由省国土厅组织或委托验收。验收合格的成果才能提供使用。
1.4.4城镇地籍调查测量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第1.5条 调查单元 地籍调查测量以宗地为单元。第1.6条 坐标系统
地籍调查测量应采用国家统一坐标系,亦可采用地方坐标系;采用地方坐标系时应与国家坐标系连测。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亦可采用任意坐标系。
第1.7条 基本精度 1.7.1地籍控制点的精度
四等及四等以下的地籍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cm。1.7.2界址点精度
界址点的精度分三级,精度等级可根据土地价值、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管理需要等选定。各级界址点精度指标如表 1.1 表1.1
1.7.3地籍原图的精度
地籍原图的基本精度指标如表达1.2 表1.2
第1.8条 地籍测量主要方法
地籍测量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分别彩:(1)解析法;(2)部分解析法;(3)图解法。
采用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建立初始地籍的,应逐步用解析法进行更新。第1.9条 地籍调查测量程序
准 备 工 作
制定计划 资料收集与分析 人员培训、宣传动员 编写技术设计书 表格、器材准备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权属调查 界址调查 成果整理及小结 绘制宗地草图 地籍图绘制 地籍要素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 面积量算汇总 成果整理用技术小结
地 籍 调 查 地 籍 测 量
土地利用统计分析编写总结报告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 地籍调查测量1.2
第1.10条 解释权
本细则由广东省国土厅负责解释。
第二章 土地分类及土地编号
第2.1条 分类依据
城镇土地分类以土地的权属性质和用途为主要依据。第2.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
根据土地用途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雎具体分类的名称、含义及代码见表2.1 表2.1
第2.3条 土地要属性质分类
土地的权属性质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大类,分别以“国”和“集”字表示,也可在宗地号中用不同的识别码表示。
第2.4条土地编号
2.4.1土地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一般可按街道--街坊--宗三级编号。编列街道号时,应根据镇(乡)、行政街道的大小及宗地数量情况,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统一拟定。
2.4.2“街道”是以行政区内行政界线、主干道路、河沟等线状地物所封闭的大地块。
2.4.3“街坊”是“街道”内互通的小巷、沟渠等封闭起来的地块。2.4.4“宗”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凡是被权属界线封闭的、有明确权属主和利用类别的地块称为一宗地。一宗地一般只属于一个权属单位,一个地块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称为共有宗地。特大宗地,宗地内利用类别不同,用地分类界线明显的,可划分为若干宗地;被公用道路、河沟分割的应划为若干宗地。没有明确使用者的地块,如马路、街巷、广场、水域或城镇内部公用地、归属不明的空地、城乡交接处的农用地等,用“块地”表示。“块地”与宗同级。“块地”可由权属界封闭,也可由地类界封闭。
2.4.5县级行政区编号直接采用GB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代码》规定代码的后四位。一般不注记在图面,仅反映在地籍簿册中。
2.4.6土地编号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由“1”开始顺序编号。街道、街坊编号均以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宗地号包括一位识别码(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未定时可用0代替)和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块地号占用9000~9999编号区间。宗地号和块地号均以街坊为单位编列。
例如:广州市东山区第3街道第5街坊第28宗地,其地籍簿册上的地号为: 0102 03 05 00028 广州市东山区 街道号 街坊号 宗地号
图面的宗地仅注记宗地号“28”,前面内容可省去。
2.4.7街道、街坊号应在图幅中街道、街坊内适中位置用规定字体注出。宗地号和宗地的地类号应在图面按宗注出,不得取舍。“块地”亦必须在图上逐块注记地号和地类号,“块地”号不注记在地籍簿册中。
对违章建筑占用的土地,可按“块地”编号注记。2.4.8铁路、公路贯穿市(县)的土地编号方法
(1)铁路、公路、水利等部门进行线路地籍测量时,土地编号可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单独编列,用九位数编号,其第五位以T、G、S分别代表铁路、公路及水利线路用地。例如,某铁路线路在新兴县的第一宗地,编为5321T0001,其中前四位数为新兴县的行政编号,T代表铁路,后四位数为宗地号。
(2)当线路经过的地区已开展了地籍测量,并已对测区范围内土地进行了统一编号时,在铁路、公路进行地籍测量的专用地籍图上,可将原地号用括号表示在新地号后面。
第2.5条 界址点编号
界址点编号以宗为单位,从宗地西北角的界址点开始,逆时针顺序编列,界址点号只在宗地图和地籍簿册上表示,地籍图上不注记。
第三章 准备工作
第3.1条 制定调查测量计划
凡开展地籍调查测量的市(县),应由市(县)国土管理部门制定周密的计划。计划应将调查测量的任务、范围、方法、经费、时间、步骤、技术要求、人员组织等全面统筹安排。
第3.2条 资料收集与分析
3.2.1开展地籍调查测量前应收集以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类。(l)政府和上级部门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性文件,行政区代码,地籍调查测量的技术性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
(2)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包括成果表、控制网图、点之记、技术总结等;
(3)最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及航摄成果资料;(4)土地申报材料,已登记发证的地籍档案资料;(5)土地出让、划拨、处置等用地文件资料;
(6)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 7)标准地名资料;(8)土地等级评估资料;(9)城建规划资料图件等。
3.2.2对已有的测量控制点成果应分析其精度,确定能否满足地籍测量的需要。对原有的地形图和航摄成果资料应检查其现势性。
第3.3条 制定确权规定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具体的确权定界规定。
第3.4条 编写技术设计书
3.4.1技术设计书应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实地踏勘情况编写。技术设计书包括以下内容:
(1)调查测量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隶属、自然地理特征、用地特点;(2)技术依据;(3)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利用;(4)坐标系统的选择;
(5)地籍图规格、比例尺和分幅;
(6)地籍调查要求和技术标准,包括调查的范围,确权规定,采用的工作用图,街道、街坊、宗地的划分和编号要求,地籍调查工作内容,调查方法和要求,界标设置要求等;
(7)地籍测量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对已有控制点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控制测量布设方案、技术规格、精度指标、控制点理设要求、施测纲要、计算方法;地籍要素测量方法、精度要求;地籍图成图方法、精度要求;面积量算方法和精度、面积统计汇总等;
(8)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9)成果资料的检验要求;(10)成果资料的上交。第3.5条 表册及器材准备 3.5.1统一印制表册,主要有:(1)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2)指界委托书;(3)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
(4)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5)宗地(块地)面积量算表;(6)图幅内街坊面积计算表;(7〕共有土地分摊面积统计表;
(8)以街道为单位宗地(块地)面积汇总表;(9)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0)检查记录表;
(11)各种土地登记用表(见《土地登记规则》)。3.5.2界桩(见附录4)。3.5.3仪器工具(1)测绘仪器;(2)面积量测仪器及工具,计算机;(3)绘图工具和材料。
3.5.4生活、交通工具及劳动保护用品等。第3.6条 人员培训
地籍调查前必须对参加地籍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有关地籍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明确调查任务,掌握调查方法和操作要领,增强责任心,以保证调查成果质量。
第3.7条 宣传、动员
地籍调查测量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开展调查工作时,应由政府全面动员,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第四章 地籍调查
第4.1条 地籍调查内容与工作程序
4.1.1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目的是查清每宗(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和等级及其地卜附着物、建筑物等基本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
4.1.2地籍调查工作程序
(1)收集调查资料,准备调查底图;(2)标绘调查范围,划分街道、街坊;(3)分区、分片发放调查指界通知书;(4)实地进行调查、指界、签界;(5)绘制宗地草图;(7)填写地籍调查审批表;(8)调查资料整理归档。第4.2条 调查底图及要求
4.2.1调查底图可采用1:500--1:2000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也可采用与上述相同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或放大航片。4.2.2没有上述图件的地区,可利用城镇规划图件作为调查底图,在调查时,按街坊或小区现状绘制宗地关系位置图,避免出现重漏。
4.2.3根据城镇的具体情况,在调查底图上标绘调查范围界线、行政界线,统一进行街道、街坊划分。
第4.3条 街道、街坊划分及编号 4.3.1正街道的划分原则
(1)一个县级行政区的街道总数不得超过99个。
(2)街道的划分应保持镇(乡)行政区的完整性;镇(乡、行政街道)范围内可根据居民点及宗地情况,以主干道路、河沟、行政界线等划分为若干街道。街道的划分不得跨越行政界线。
(3)县城以下城镇建成区,一般划分为一个街道;城镇范围较大,宗地数量较多,必须划分为2个以上街道的,应在县级行政区统一给定的该镇(乡、行政街道)街道总数范围内。
(4)大中型城市建成区的街道应以主干道路、河沟等明显线状地物为界进行划分。
4.3.2街坊的划分原则
(1)一个街道的街坊总数不得超过99个。
(2)一个街坊内包含的宗地总数,原则上除块地外可以有8999宗,考虑到宗地合并、分割等土地变更情况,街坊内的宗地总数在首次划分时不宜超过6000宗。
(3)城镇建成区的街坊一般应以巷道、沟渠等线状地物为界进行划分。(4)农村的街坊划分一般应保持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权属范围的完整性,一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权属范围(或一个较大村庄)可以划分为若干个街坊。
第4.4条界址调查
4.4.1根据调查计划,分区、分片公告通知或发送调查指界通知单并签收,通知权利人按时到现场指界。
4.4.2界址调查必须查清本宗地的座落,界址点、界址线位置,界标物类型,以及与四邻宗地的相关位置。
4.4.3宗地的座落包括地名和门牌号码,地名应采用标准地名。4.4.4界址调查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的权利人或委托代理人到现场指界。
(1)单位使用的宗地,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见附录1)。
(2)个人使用的宗地,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3)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可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指界委托书(见附录2)。
(4)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的宗地,由共有人共同指界或共同委托代理人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指界委托书。
4.4.5实地界址认定
(1)本宗地与邻宗地界址间距小于0.5m的,必须由双方指界人指界认定,并在界址调查表上签名(盖章)认可。
(2)共用界址线必须由双方共同指界认定,并在界址调查表上签名(盖章)认可。本宗地与邻宗地的界标物必须查清自墙、共墙、借墙、并墙等关系情况。
(3)宗地界址线临街、临巷或宗地与邻宗地界线间距大于0.5m的,可只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并签章认可。
(4)土地使用者已有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用地红线图上界线与实际界线吻合的,由本宗地指界人指界、签章认可,可不再经邻宗地指界认可;属少批多用的,宗地界线按批准用地界线确定,多用部分作为块地,在调查表中注明,待后处理;属批多用少的,原则按实际使用范围定界;代征的市政建设用地,应按规定进行扣除,按扣除后的范围定界。
(5)历史用地、没有权源文件的宗地,一般按土地使用现状标界。以墙壁、围墙一侧为界的,界线沿外墙基确定;建筑物外轮廊不规则的宗地,属结构性的,应保持建筑物主体结构形状,沿外墙基定界;属装饰性的凹凸(含小弧线),可沿外墙基取直线(或取小弧线切线)定界(见附录3)。
(6)一宗地有两个以上土地使用者的,要查清各自单独使用部分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
(7)邻宗地在本宗地界址线上的界址点,应作为本宗地与邻宗地共有界址点处理。如图4.1所示的甲宗地3号界址点和乙宗地的2号界址点。甲 乙 1 4 1 5 2 3 3 4 图4.1
(8)有争议的界址,调查现场不能处理时,应记录争议情况,待后按国家和省的规定处理;较大宗地中,没有争议部分有明显线状地物或建筑物、构建物分开的,可将其划为宗地进行调查,有争议部分作为块地,待后处理。
(9)块地的界线按其权属、利用类别和实际现状确定。
4.4.6界址调查时,应丈量宗地界址边长和确定本宗地界址点位置有关的相关距离。距离量注至0.01m 实地面积小于 125m 或图上面积小于5cm 的宗地和实地可通过丈量边长(间距)求算面积的宗地,界址调查时应丈量求算宗地面积必需的边长、间距。
采用解析法进行地籍测量的,界址调查时,可不丈量边长和间距,待测量结束后,利用坐标反算过长。
4.4.7宗地界址点应实地设置界址标志或界桩。界标的种类和适用范围详见附录4。
4.4.8违约缺席指界的,根据不同情况按下述办法处理:(1)如一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2)如双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由调查员依现状界址及地方习惯确定;(3)将确定结果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担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的,确界结果自动生效(违约缺席定界通知书见附录5)。4.4.9指界人在认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的,参照违约缺席指界的办法处理。
第4.5条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4.5.1土地利用类别按宗地的实际使用用途,依照城镇土地利用分类规定调查至二级分类。
4.5.2土地利用类别以宗地为单位进行调查,即一宗地调查注记一个主要的利用类别,一般以批准用地时确定的主要用途为准,当批准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时,则按实际用途调查填写。
4.5.3综合使用的楼房,一般可按第一层的主要用途进行调查,当第一层为大堂等情况时,则可按第二层的用途调查;也可按当地的统一规定确定利用类别。
4.5.4违法用地和其他块地按其实际利用类别调查。
4.5.5实地不能确定土地利用类别的在建宗地和土地利用类别不明确的其他块地,可归入“其他用地”类别。
4.5.6土地等级按当地制定的土地分等定级标准执行。尚未制定土地等级标准的,可暂不调查。
第4.6条 土地权属调查
4.6.1土地权属调查的目的是要查清土地权属的性质和来源,内容包括权属性质、来源和土地使用者的基本情况等。
4.6.2宗地(块地)权属情况调查
(1)查清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
(2)查清土地的使用权情况: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还应查清用地方式,即划拨用地、出让用地。
(3)查清土地的他项权利情况:租赁、抵押权利及其他土地使用限制等。(4)查清土地的共有使用权情况:独自使用权、共有使用权及其分排情况。4.6.3土地权属来源合法性调查
(l)查清宗地权属来源的具体方式:划拨、出让、转让、入股、兼并、继承等;
(2)查核土地权属来源的合法性、真实性;(3)批准用地的面积、用途,实际使用的面积、用途等;(4)违法用地的数量、用途、性质。4.6.4查核上地使用者的基本情况
(1)权利人的名称与营业执照、身份证等记载的名称是否一致。单位名称必须采用全称,不得使用简称。
(2)查核权利人的性质:全民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个体企业和个人等具体情况,以及与此有关的主管部门、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等;
(3)查核申请者的法人资格;(4)共有宗地的其他共有人情况。第4.7条 宗地草图绘制
4.7.1三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界址线、本宗地与邻宗地相关关系的原始图件,必须在实地绘制。
4.7.2宗地草图的内容
(1)本宗地地号、门牌号码、权利人名称(或姓名);(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界址点编号,界址边长;
(3)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位置关系和计算建筑占地面积必需的有关间距、边长;
(4)本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或用途)和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5)相邻宗地的位置、宗地号、门牌号、权利人及相关地物;
(6)与确定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位置有关的相关距离、条件距离等;(7)指北方向、比例尺、绘制日期和调查绘制人员。宗地草图式样可参照附录8的宗地图。4.7.3宗地草图的绘制要求
(1)应选用适宜长期保存、使用的纸张绘制,规格大小可根据宗地情况采用32开、16开或8开,也可直接在地籍调查表上绘制,较大宗地可分幅绘制;
(2)线条。字迹清晰,数字注记字头向北、向西书写,注记过密的地方可移位放大表示;
(3)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用红色表示;
(4)宗地草图上的一切注记应是实地勘丈记录,不得涂改。4.7.4采用解析法进行地籍测量,且有城镇大比例尺地形图件的地方,可将调查宗地直接标绘在地形图上作为宗地草图,标绘的宗地至少应表示宗地号、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和权利人名称。地籍调查测量后,采用正式编绘的宗地图作为宗地调查资料归档。
4.7.5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权利人时,宗地图可根据需要按共有人数进行复制,并相应地标绘权利人名下独自使用的范围、注记权利人名称及独自使用面积和共有面积。分摊面积。
第4.8条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及填写要求
4.8.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见附录6)包括地籍调查表、界址调查表。宗地草图和土地登记审批表四个部分,是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结果及土地登记审批意见的真实记录,是土地登记发证的依据。调查结果应在现场记录。填写,不得事后追忆补填。
4.8.2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主要内容(1)本宗地的土地编号和宗地所在图幅号;(2)土地座落及宗地四至;
(3)土地权属性质及使用权类型,建筑物的归属、类型、容积率及限高等;(4)土地使用者(人,方)名称、性质及主管部门;
(5)法人代表或户主及其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6)批准用途、实际用途和使用期限;
(7)城、镇、村(宅基地)的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独自使用面积、共有面积和分摊面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用地使用权、宗地的土地总面积及其查至详查二级分类的图斑面积和一级分类的汇总面积;
(8)界址调查记录和界址点坐标表;(9)宗地图;
(10)地籍调查记事及调查人员签名;(11)土地登记审批表(在土地登记时填写);(l2)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
4.8.3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采用统一格式,式样详见附录6。各地可根据具体管理需要,对表中栏目内容进行补充,但不得改变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主体结构。
4.8.4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填写要求
(l)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按一宗地一个土地使用者填写,共有宗地先填写一份以宗地为单位的综合性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再按共有土地使用者的个数逐户填写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附页“共用宗土地使用权调查审批表”,详细记载各用户的具体调查审批情况。
(2)填写时必须使用钢笔或墨水笔,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以利于档案资料的长期保存。
(3)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的内容应逐项调查记录齐全、准确无误,记录字体清晰。整洁,做到表、图、实地一致。
(4)填写内容不得涂改。划改必须加盖划改人印章,同一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次,全表划改不得超过两处。
(5)界址调查表可以续页,宗地草图可以附贴,凡续页或附贴的,必须加盖管理机关印章。
(6)表中各项内容的填写应符合土地管理规定,具体要求详见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中的填表说明。
(7)本地籍调查全地登记审批表(含附页)适用于土地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的各种情况。
第4.9条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4.9.1地籍调查成果是地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籍测量的依据,成果的整理应符合档案管理规定,便于地籍测量工作的实施。
4.9.2宗地调查资料按宗进行立卷。立卷资料的规格必须一致,不得参差不齐。卷内资料按下列次序统一编排:
(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2)土地登记收件单;(3)土地登记申请书;
(4)申请人身份证明。包括法人身份证明。企业营业执照、身份证件、指界委托书等;(5)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包括批准用地的文件及征地补偿协议,出让合同书及交纳地价。税费的凭证;转让、继承等的协议书、合同书、证明书;土地权属纠纷的处理决定、判决书。裁定书;违法用地的处理文件,居委会、村委会或主管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证明等;
(6)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产权证明;(7)其他证明材料。
上述资料属复印件的,应加盖管理机关印章后才能归档。
4.9.3调查资料五卷后,应逐宗用资料(档案)袋装放。档案封面必须说明土地使用者名称和土地编号、卷内资料的编号及名称目录,并按街道。街坊汇总。同一街道。街坊的宗地档案按宗地编号的先后顺序统一排列。
4.9.4违法用地的调查资料参照宗地调查资料的整理办法进行,整理后的资料按街道、街坊汇总,与宗地资料集中存放,并造册摘录违法用地者名称、块地编号、面积、用途和违法用地性质,以便处理。
4.9.5编制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可与地籍图分幅接合图一起编制成地籍索引图。
4.9.6采用地形图进行调查标绘宗地草图的,应标明街道、街坊的界线,检查地籍要素调查注记是否齐全,以便提供地籍测量时使用。
4.9.7在整理过程中,应查核调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要求,凡发现资料不全、不符合要求或调查存在遗漏的,应及时进行补调、修正。
第五章 地籍控制测量
第5.1条 控制测量内容与基本要求
5.1.1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基本控制点包括国家各级大地控制点和城镇二、三、四等控制点及一、二级控制点。
5.1.2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市网,逐级加密的原则,也可根据测区实际越级布网。
5.1.3控制测量可选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GPS定位测量等方法。5.1.4各级控制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和精度指标,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分别执行表5.l、表5.2表5.3规定,GPS定位测量执行5.3.4.
5、5.3.4.6规定。
四等以下控制网最弱点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上 5cm,四等控制网最弱相邻点相对中误差不得超过上 5cm。
5.1.5地籍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区内建筑物的稀密程度和通观条件而定,以满足地籍要素测绘需要为原则。一般每隔100~200m应有一点。
5.1.6基本控制点应理设固定标石,埋石有困难的沥青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刻有十字的钢桩代替标石,在四周凿刻深度为1cm、边长为15cm*15cm的方框,涂以红漆,内写等级及点号。标石钢桩规格见附录7。
5.1.7控制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按第1.6条执行。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cm/km时,可采用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或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
5.1.8各级控制点应参照《城市测量规范》规定要求测量其高程。第5.2条 首级控制网等级的选择
5.2.1测区首级控制网是地籍测量控制的基础。可根据测区面积。自然地理条件、布网方法,并顾及规划发展远景,选择
二、王、四等和一级控制网中的任一等级作为首级控制网。一般面积 100km 以上的大城市应选二等,面积 30~100km 的中等城市选二等或三等,面积10~30km 的县城镇选三等或四等,10km 以下的可选一级。首级控制应布成网状结构。
5.2.2对测区内已有控制网点应分析其控制范围和精度。当控制范围、精度符合本细则规定,可直接利用,否则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建、改造或扩展。
第5.3条 基本控制测量 5.3.1三角测量
5.3.1.1各等级三角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三角形内角一般应不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角亦不应小于25°,当三角网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增设起算边。
5.3.1.2各等级三角网应符合表5.1的技术要求 表5.1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来
5.3.2三边测量
5.3.2.1三边网的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确有困难时,个别内角办不应小于25°。
5.3.2.2四等(含)以上的三边网,宜在一些三角形中,以相应等级的测角精度观测一个较大角度以作检核。
5.3.2.3各等级三边网测边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2规定。表5.2 三边网主要技术要来
注;测距1测回指照准目标1次读数3次(下同)。5.3.3导线测量
5.3.3.1各等级导线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规定。表5.3 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n为导线转折角个数;Ⅰ、Ⅱ为测距仪等级
5.3.3.2附会导线应尽量布成等边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 5.3.3.3导线布成结点网时,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导线长度,不应超过相应等级导线总长的0.7倍。
5.3.3.4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l/2时,导线全长闭合差不得超过 12cm。
5.3.3.5在三、四等导线点上,当只有两个观测方向时,应观测左角、右角,左右角分别观测总测回数的一半测回,左角、右角分别取中数后组成圆周角的不符值,应不大于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5.3.4 GPS静态定位测量
5.3.4.1各等级GPS网应布成具有独立检核条件的图形(如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导线网形等)。5.3.4.2 GPS网点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重合应不少于3点,当重合点数少于3点时,应与原有控制网的高级点进行联测,重合与联测的点总数不得少于3点。
5.3.4.3设计GPS布网方案时,应根据测区已有控制网的情况,尽量使其与原有控制点的点位重合,以便对原有控制网成果改算。
5.3.4.4 GPS控制网的点位应满足GPS观测要求,同时顾及后续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加密测量的需要,所选的点必须保证有2个以上方向通视。
5.3.4.5各等级GPS网相邻点间弦长测量中误差规定如下: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一级 ; 二级。
式中:d为相邻点间距离,以km为单位。
5.3.4.6各等级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4规定。表5.4
5.3.4.7当GPS接收机具有快速静态定位功能时,观测时段长度可根据实际况,在技术设计书中规定,一般不少于15分钟。各等GPS首级控制网必须用静态定,方法测定。
第5.4条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5.4.1图根控制点是地籍要素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5.4.2图根控制点通常采用图根导线加密,在等级网点基础上可连续加密二组当受地形条件限制导线无法附会时,可布设不超过四条边的支导线,支导线点不得发;新点。图根支导线的起点上应观测两个连接角,交点上应观测左、右角,距离应往返:测或单程双测。
5.4.3图根点的密度应满足地籍要素测量的需要,一般每幅1:500图不少于8点,1:1000图不少于12点,1:200O图不少于15点。5.4.4图报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
5.4.5图根点一般可设临时标志,当测区内基本控制点密度较疏时,应在一级根点上适当埋设固定标五,使每幅图内理石点数量1:500图不少于4点,1:1000图不于7点,1:2000图不少于9点。每个理五点至少应与另一埋石点通视。图根点标石格见附录7。
5.4.6用交会法加密时,交会角不应小于30°,或大于150°前方、侧方交会应有3个方向;后方交会应有4个方向,交会角α、β和固定角C之和应小于160°,大于200°,以免点位落在危险圆范围内。
5.4.7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按表5.5规定执行。表5.5 图根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5.4.8图根导线边长用测距仪或用经检定的钢尺测定。钢尺丈量时须作往返测或单程双测。当尺长改正数大于尺长的1/10000时,应加尺长改正;量距时平均尺温与检定时温度相差超过上 10℃时,应进行温度改正;尺面倾斜大于1.5%时,应进行倾斜改正。
5.4.9图根导线可采用近似平差法。计算时,角度取至整秒,边长、坐标取至0.001m 第5.5条 观测要求与仪器检验 5.5.1三水平均观测
5.5.1.1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也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三方向法。
5.5.1.2水平均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各等三角点、导线点在晴天日出、日落和中午前后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进行观测。
5.5.1.3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不同位置上。观测前应事先编制观测度盘表。
5.5.1.4二等点观测的全部测回应在两个时段进行,每个时段观测的基本测回数应不多于全部测回的2/3,用全组合测角法观测时,同一角度各测回不得连续观测。5.5.1.5当观测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至少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两组观测结果共同方向角值之差不得超过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测站平差按等权观测进行。
5.5.1.6在高等级点上观测低等级点方向时,须联测两个高等级点方向。两个高等级点方向夹角的观测值与固定值之差不应超过。m、m 为新、旧观测成果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5.5.1.7水平方向观测各项限差应符合表5.7规定。表5.7
5.5.1.8当水平角观测站中心、照准目标偏离点位中心时,应进行归心投影,并对观测值进行归心改正。
5.5.2距离测量
5.5.2.1测距边选择的要求
(1)测线就高出地面或离开障碍物1.3m以上,对精度要求较低的一、二级测距边可以适当放宽。
(2)测线成避免通过吸热和散热不同的地段。如散热、塔烟等,测线通过较大水域上空时,应把测线高度提高到2m以上,并选择有利的观测时间。
(3)测线应避开电磁场干扰,当测线与高压输电线路平行时,应离开高压线2m以上。
(4)测线及其延长线上避免有反光物体。
(5)测距边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定两端高差进行倾斜改正时,两端高差不应超过下式要求:
式中:h--测距边两端高差(m); R--实测边长(m);
T--测距边规定的相对中误差分母值。当测距边两端高差用等级水推测定时,高差不受限制。
5.5.2.2距离测量要求(1)仪器高、棱镜高应量至mm。
(2)各级测距仪观测各项限差应符合表5.8规定。表5.8
注:往返测或不同时段间观测值较差必须将观测结果化算到期同一水平面貌一新上进行比较。
式中a—测距仪固定误差,b--测距仪比例误差,D--距离。
(3)各等级测距边应选择大气稳定、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测量,雷雨前后、大雾、大风、雨天和大气透明度很差时,不应进行测量。
5.5.2.2气象元素测定应符合表5.9规定。表5.9 气象元素测量要来
5.5.2.4测距边的归算
(l)测距边观测值必须经过气象改正,加常数、乘常数(必要时顾及周期误差)改正。
(2)将各项改正后的斜距化为水平距离:
a.测距边两端高差按公式计算水平距离:
b.用测距边垂直角观测值按公式计算水平距离:
式中:D--水平距离(m); S--经各项改正后的斜距(m); h--测距边的两端高差(m); a--垂直角观测值;
f--地球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改正值,其值按公式:计算。式中 k为当地的大气折光系数;R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ρ=206265。不论垂直角是仰角还是俯角,f恒为正值。
(3)将水平距离投影到参考椭球面上,计算公式:
式中:D--参考椭球面上距离(m); D--水平距离(m);
h--测距边所在处的大地水准面差距(m); H--测距边高出大地水准面的平均高程(m); R--测距边方向参考椭球面法截弧的曲率半径(m)。当投影到大地水准面上时,h =0(4)参考椭球面上距离投影到高斯投影面上,计算公式:
式中D--参考椭球面上距离(m); D--高斯投影面上距离(m); y--测距边两端点楼坐标平均值(m); △y--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坐标差(m);
R--测距边中点处参考椭球面的平均曲率半径(m)。5.5.3仪器检验
新购置或经修理后的仪器,必须经过严格的全面检验,必须具有有效的检验合格证书。已用上作业的仪器,作业前必须进行必要项日的检验。检验合格方可用于作业。
5.3.3.1经纬仪作业前的检验项目(1)照准部旋转正确性检验;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的检验(电子经纬仪除外);(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检验;(4)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5)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之差的测定;(6)光学对中器的检验与校正。5.5.3.2测距仪作业前的检验项目:
(1)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平行性的检验与校正;(2)周期误差的检验;(3)加常数与乘常数的测定;(4)光学对中器的检验与校正。5.5.3.3 GPS接收机及其附属设备的检验按《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规定进行。
5.5.3.4仪器检验数据应详细记录,记录字体清晰、计算无误,各项检验资料装订成册。
5.5.3.5全站仪的检验项:(1)测角部分参照5.5.3.1执行;(2)测距部分参照5.5.3.2执行。5.5.4观测记录要求
5.5.4.1观测数据用于手工或电子记录。
5.3.4.2电子记录可用专用记录器(如电子手簿),也可使用由软件控制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传输的电子计算器(如E500)或便携式微机。
5.5.4.3电子记录程序必须经过生产主管部门审查和批准。未经审查批准的不得用于生产。电子记录器中的记录程序不得擅自修改。
5.5.4.4应按记录程序操作手册规定要求进行电子记录,输入到记录器中的观测数据,不得作任何修改。
5.5.4.5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应制作备份,以使存查。
5.5.4.6手工记录的观测数据和记事项目必须现场记录在手簿中,字体要清晰、美观,不得擦改、涂改、连环划改或转抄。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观测数据,检查观测结果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第5.6条 观测成果险验 5.6.1三角测量观测成果的检验
5.6.1.1三角形闭合差应符合表5.1相应等级限差规定。
5.6.1.2测角中误差检验,当三角形在20个以上时,测角中误差用下式计算:
式中:W--三角形闭合差; n--三角形个数。
5.6.1.3三角网极条件、边条件自由项检验: 极条件自由项限差
边条件自由项限差
式中:--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β--三角形转距角;、--起算边相对中误差;
5.6.1.4方位均条件自由项检验: 方位角条件自由项限差
式中:n--推算方位角条件所经过的测站数;--相府等级的测角巾误差;、--起算方位角中误差。5.6.2三边测量观测成果检验 5.6.2.1测距边测量精度计算(1)计算距离测量单位权中误差: 距离测量单位权中误差
式中:d--往返测(或不同时段观测)距离较差; n--测距边数;
P--距离测量先验权。先验权按 P = 计算。为测距仪标称精度。(2)计算任一测距边测距中误差:。
5.6.2.2三边网中角度观测值与计算值较差检验限差:
式中:m--测距边平均测距中误差; h--观测角顶点至对边的垂距;
α、β--三角形中观测角以外的另两个角度。或
式中: 为测距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α、β、同前。
5.6.2.3三边网角条件(包括圆周角条件和组合角条件)自由项限差检验限差:
式中:m--观测边平均测距中误差; α--圆周角条件或组合角条件方程式系数。5.6.3导线测量成果检验
5.6.3.1附合导线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应符合表5.3规定。
5.6.3.2导线测量角度观测值中误差计算
(1)用方位角闭合差计算导线(网)角度测量中误差 式中:--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方位角闭合基; n--计算闭合差的转折角个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环的个数。
(2)用左、右角观测的圆周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n--圆周角个数。
5.6.3.3边长测量测距中误差按5.6.2.1公式计算。5.6.4 GPS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成果检验 5.6.4.1同步环闭合差检验(l)三边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式中:σ--相应等级规定的相邻点弦长测量中误差(按平均边长计算)、、--各坐标差分量闭合差; n--闭合环的边数。(2)多边同步环闭合差限差
(3)若干条独立观测边组成闭会环的闭合差限差
式中:、、同前。
5.6.4.2同边任意两时段观测结果较差不得超过所用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 倍。
第5.7条平差计算基本要求
5.7.1外业观测记录经检查观测成果经检验,拥认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5.7.2二、三、四等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法,平差采用的计算机程序须经有关部鉴定。平差计算时应对所有输人数据认真核对,确保元误。平差计算中应进行精度评定。
5.7.
3一、二级控制网可采用近似平差法,但作为首级控制的一级网应采用严密平差。
5.7.4内业计算数字取位应按表5.10规定。表5.10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规定
边长、坐标、方位角最后成果取位按上表现定。
第六章 地籍要素测量
第6.1条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
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界线、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线、块地界线、保护区界线;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和与权界线关联的线状地物;水系和植被,同时调查房屋结构与层数、门牌号码、地理名称和大的单位名称等。地籍要素测量成果应能满足地籍图编制、面积量算、统计的要求。
第6.2条 地籍要素测量精度
界址点测量精度、地籍原图基本精度按总则第1.7条执行。第6.3条 地籍要素测量方法
地籍要素测量主要采用地面测量手段。在建筑密度低、测区面积较大的地区,也可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与地面调查相接合的方法。
6.3.1解析法
6.3.1.1解析法是利用实地观测数据(角度、距离等)或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按公式计算被测点坐标的方法。利用所测点的坐标可随时根据需要展绘不同比例尺的地籍图,实现计算机自动绘制地籍图,并为建立地籍数据库和土地信息系统服务。6.3.1.2解析法应预先布测密度较大的控制网,施测时采用经纬仪和测距仪或全站仪(电子速测仪)。对于街坊外围的所有界址点,应尽可能在野外直接测定坐标:对宗地内部无法直接观测的界址点和建筑物主要特征点,可按解析几何方法求得解析坐标,但必须进行检核。
6.3.1.3野外观测时应注意防止出现粗差。仪器安置后应进行方向和距离检核,并在观测中经常检查定向方向以确认仪器没有移动。电子手薄的数据处理程序应经过严格试算检验。应注意棱镜中心与被测点实际位置的偏差,并加以改正。
6.3.2部分解析法
6.3.2.1部分解析法是先采用解析法测量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内部部分界址点的坐标,并将这些解析点展绘在图上,然后对其余点位进行勘丈,再根据勘丈数据用装绘的方法将这些点位绘制在图上的方法。装线时可采用三角板、圆规、比例尺等绘图工具,按距离交会法、截距法、直角坐标法等几何关系作图。
6.3.2.2大宗地内的地物可以用平板仪测绘,测绘时可直接在已展好解析界址点的薄膜图上进行,也可在另一薄膜上按假定的坐标系自由定位和定向后测绘,然后与展点薄膜图套合透绘成图。
6.3.3图解法
6.3.3.1图解法是指用平板仪测图、航测法测图或利用测区已有现势性较好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勘文编绘地籍图的方法,适应于土地价值较低且技术力量与物质条件达不到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的地区。
6.3.3.2用平板仪测制地籍图时,应充分利用控制点设站,不足时可增设测站点。测站点相对于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 0.1mm,测站点至界址点的距离,不得超过50m,展绘目标点的位置用复式比例尺和卡规,实地小于50m的界址边长应用钢尺直接丈量至0.01m。
6.3.3.3采用航测法测制地籍图时其工作程序宜先内业测图,后外业实地核实、修正和补充,再完成正式地籍图。技术要求如下:
(l)航空摄影计划编制、技术设计、质量要求、验收标准等参照GB/T 15661-1995《1:5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进行航空摄影前,一般宜采用全野外布设地面标志。(2)航测外业、内业测绘工作要求参照《1:500、l:1000、l: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执行。
(3)解算界址点点位坐标宜采用空中三角测量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或光束法平差,以保证界址点精度。
(4)土地利用类别、单位名称、门牌号码等地籍要素应实地调注。第6.4条 地籍要素测量若干问题的处理
6.4.1界址点、界址线按权属调查确定的位置测绘。没有调查成果的,按实际使用范围界线测绘。
6.4.2房屋及其他构筑物测绘应以外墙基为准,悬空建筑(水上房屋、飘楼、骑楼、柱廊等)按其外轮廓测绘并注房屋结构与层数。悬空建筑用虚线表示。
6.4.3房檐及三面悬空的阳台、临时性棚房和简易房屋不表示。房屋内天井大于图上4mm 的应表示,房屋外轮廓凹、凸小于图上0.4mm时可综合,大于0.4mm的依实际轮廓测绘。落地阳台应综合为房屋,构筑物按外轮廓测绘。
6.4.4位于宗地界址线上的台阶、外楼梯应表示,宗地内部房屋的台阶,楼梯一般不表示。
6.4.5作为权属界线的线状地物(围墙、栏栅、铁丝网、活树篱笆等)应测绘。
6.4.6铁路、公路、街道、内部道路及道路交叉处、公共场所内的大花圃应测绘。
铁路、公路两侧用地界线已有权属调查成果的,应予实测。公路按路肩测绘,街道技渠边石施测;无渠边石的不测绘街道线,内部道路按实际界线测绘。道路的路堤路堑用相应符号表示。
6.4.7块地按实际界线测量。
6.4.8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地带应适当测设高程点。
第七章 地籍图编绘
第7.1条 地籍图的种类和内容 7.1.1地籍图的种类
地籍图是表达地籍要素的图件,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7.1.1.1地籍图按其用途可分为基本地籍图、专题地籍图、简易地籍图和宗地图四种。
(l)基本地籍图是严格按国家地籍调查测量的规定和本实施细则要求测绘的,按国家正规分幅的地籍图,是地籍调查测量的主要成果,也是城镇地籍管理的基础图件。
本细则所称地籍图,无专门说明的均系指基本地籍图。
(2)宗地图是以宗地为单位编制的地籍图,主要表示本宗地的地籍要素以及与相邻宗地的关系。宗地图是土地登记发证资料的组成部分,是土地证书的附图。
(3)专题地籍图是为了满足某种管理需要,突出表达地籍要素中某一个专题而测制地籍图件。
(4)简易地籍图是在尚未完成规范地籍测量的地区,为满足地籍管理等急需,用简易方法编绘而成的反映土地编号及宗地相关位置关系等基本地籍要素的地籍图。简易地籍图是地籍管理中的过渡性图件,不能代替基本地籍图。
7.1.1.2地籍图以其图面形式可分为线划地籍图和正射影像地籍图。(1)线划地籍图是通过线划、符号、注记表示所有地籍要素的地籍图件。目前地籍图绝大多数采用线划图形式。
(2)正射影像地籍图是以正射影像图为底图,辅以必要的线划、符号。注记表示地籍要素的地籍图件。
7.1.2地籍图应表示的基本内容(1)界址点、界址线及宗地号;(2)街道界、街坊界及其编号;(3)行政区域界及其名称注记;(4)土地利用类别代码;
(5)控制点(含等级、点名、高程);(6)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7)道路、水域;
(8)地理名称、门牌号码及较大宗地的单位名称;(9)比例尺及图幅整饰的基本内容;(10)其他与地籍有关,需要表达的内容。第7.2条 地籍图比例尺及分幅、编号 7.2.1地籍图比例尺
城镇地区、城区和复杂地区一般采用1:500,规划区、独立工矿和村庄可采用1:1000,也可采用1:2000 7.2.2地籍图分幅
地籍图宜采用 50cm * 50cm的正方形分幅。
地籍图的图幅按高斯--克吕格坐标格网线划分。1:2000图幅以整公里格网线为图廓线;1:100O和1:500图幅在1:2000图幅中划分,划分方法见图7.1所示。
F I D 1:2000 C D 1:1000 C D 1:500 C G G
B A E B A H E B 1km为1幅 1km为4幅 1km为16幅(a)(b)(c)
图7.1
7.2.3地籍图的编号
地籍图的图号以该图幅西南图廓点坐标的公里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横线相连。其中1:2000的取至整公里数,1:1000的取至小数点后一位,1:500的取至小数点后两位。
G J F H I
E 在地籍图上标注图幅编号时,一般略去编号中的百公里和百公里以前的数值,必要时可加注百公里数。
26.00 C D 25.50
J 25.00 B A 34.00 I 34.50 35.00 图7.2
图7.2中: 1:2000图幅ABCD的编号为25-34 1:1000图幅AEFG的编号为25.0-34.0 1:500图幅AIHJ的编号为25.00-34.00 7.2.4地籍图图名 地籍图上应加注图幅名称。图名应以本图幅主要单位名称或地理名称命名。一个测区内的图幅名称不得重复。第7.3条 地籍图绘制精度 7.3.1地籍原图图纸要求
地籍原图应选用厚度为0.07~0.lmm,伸缩系数小于0.2%。的聚酯薄膜。数字化制图时应选用伸缩性小的优质图纸。
7.3.2地籍图绘制精度
(1)地籍原图绘制精度按表7.1规定执行:
表7.1 展绘方格网、图廓线及控制点的限差
(2)地籍要素着墨或透绘最大不得偏离底线中心线0.2mm.7.3.3按边精度
相邻图幅接边的限差为2 m。其中m为图上地物点点位中心误差。当接边误差小于限差时,平均配赋;否则,应实地核查改正。第7.4条 地籍图编绘程序和方法 7.4.1地籍图编绘程序见图7.3。
开展地籍调查测量测绘地籍图
地籍调查测量 地籍初稿图 地籍要素的复核、修正 地理名称.门牌号
权属、界址
地号、地类号 建筑物、构筑物 利用现有资料编绘地籍图
选定工作底图
收集资料
地籍要素的 补调测量及标绘 编辑、清绘 基本地籍图 线划地籍图
正射影像地籍图 有关地籍资料
图 件 大比例尺地形图 正射影像图
7.4.2地籍图编绘方法
7.4.2.1收集与地籍图编绘有关的资料(1)地籍调查资料;
(2)地籍测量铅笔原图或数字化数据资料;(3)土地登记发证资料;
(4)可资利用的地形图及数字化数据资料、正射影像图等;(5)土地编号资料;(6)地名资料;(7)其他有关资料。7.4.2.2选取工作底图
编绘地籍图可采用如下图件作为工作底图:(1)地籍测量铅笔原图;
(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地籍初稿图;
(3)符合地籍测量精度要求、现势性良好的1:500--1:2000的地形原图的二底图、复制图或数字化地形图;
(4)现势性良好的1:500~1:10OO的正射影像图。利用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作工作底图的,应首先进行地籍要素的补测补调工作,并逐宗编注宗地号和地类号。
7.4.2.3复核权属界址
(l)权属界址的复核工作由当地国土管理部门负责,测绘专业队配合完成。通过室内外复核,确保工作底图上的宗地权属界址测绘准确无误。
(2)室内复核:
a.复核方法:未发土地证地区,将工作底图和地籍调查时绘制的宗地草图,按街坊逐宗核对;已发土地证地区,将工作底图和原始土地登记档案中的宗地图按街坊逐宗核对。
b.复核内容:①界址线走向;②宗地形状、范围;③土地用途;④有无办过变更登记。
C.处理原则:室内能修正的,室内修正;难以判断的须实地复核。(3)实地复核:
实地复核侧重解决室内复核中发现的未解决的问题。实地复核的内容和处理方法如下:
a.核查实地标定的界址点位是否正确、合理,和权源文件是否一致。如界址点位置标定有错,应按正确标定后的界址点位重新施测并修正工作底图;
b.核查实测界址点位和国土管理部门实地标定的界址点位是否一致。不一致时,按国主管理部门标定点位重新施测界址点并修正工作底图;
C.测量调绘与实地不一致的,按实地修改。
7.4.2.4在工作底图上对土地编号进行整理,处理错漏,规范宗地和块地地号及土地利用类别的注记方式。
7.4.2.5对图面内容进行综合取舍,做到表示合理、清晰易读。但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一律不得取舍。
7.4.2.6将已复核、整理、综合取舍后的工作底图逐幅接边。7.4.2.7依据已调绘整理的工作底图,透绘或清绘成线划地籍图。利用正射影像图作工作底图的,也可按用户需要直接绘制正射影像地籍图。
采用数字化制图的,应根据工作底图在计算机内进行修正、编辑后成图。7.4.2.8将已清绘的地籍图再次检查接边,整饰成图。第7.5条 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7.5.1各级行政界线和街道、街坊界线的表示方法
(1)各级行政界线和街道。街坊界线均应按本细则关于地籍图图式(简称图式,下同)的规定,在地籍图上准确绘制;
(2)街道界、街坊界必须封闭;
(3)两级或两级以上境界重合时,按其中最高级境界表示;
(4)街道、街坊界线和行政界线重叠时,以行政界线代替街道、街坊界线。7.5.2界址线和界址点的表示方法
(1)界址线以0.3mm的实钱表示。界址点以直径0.8mm的小圆表示,小圆中心为界址线交点位置;
(2)宗地界址线必须封闭;
(3)界址线以房屋墙壁、栅栏、篱笆、铁丝网或陡坡为界的,应将原符号的线状部分以界址线表示,并明确归属;
(4)当境界与界址线重叠时,以界址线表示,境界跳绘。7.5.3测量控制点的表示方法
各类埋石的测量控制点均应在地籍图上表示,并注记等级、点号、高程。7.5.4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的表示方法(1)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用细实线表示。
(2)骑楼、飘楼、水上房屋等悬空建筑,以虚线表示。7.5.5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的表示方法
城镇的土地利用分类,以宗地(块地)为单位,按规定代码注记至二级分类。7.5.6道路、水系、植被的表示方法
(1)道路、水系及主要的桥梁、涵洞应予表示,并注记全称。其表示方法参照同比例尺地形图。
(2)当宗地(块地)的土地利用类别为某一种植被时,直接注记该植被对应的土地分类代码,一般不另绘植被符号。
7.5.7注记
(1)街道号、街坊号以图幅为单位,在该街道、街坊的适中位置用规定字体注出。宗地号(块地号)和地类号用分数形式逐宗注记,分子为宗地号(块地号),分母为地类代码。当宗地(块地)内注记不下时,可用箭头示意在旁边注出。
(2)用地单位名称一般应注记全称,当名称太长时可缩写注记,但隶属关系要明确。
(3)房屋的结构、层次,按图式5.6的规定,注记在房屋内部的合适位置,字头朝北.(4)地理名称注记。包括山名、河名、村名、行政辖区名、铁路公路名、马路街巷名及宗地门牌号码等。门牌号码注记在宗地靠近道路一侧的边线内,字体垂直或近似垂直于该边线,字头向北、向西。
(5)各类注记如采用贴字,图幅清绘后应进行喷膜处理。7.5.8正射影像地籍图上地籍要素的表示方法
凡影像能清晰表述的地籍要素采用影像直接表示,影像不能直接表述或清晰表述的地籍要素,以线划、符号和注记配合表示。
第7.6条 地籍图的清绘整饰 7.6.1清绘方法(1)手工清绘。(2)机助制图。7.6.2清绘程序
(1)图廓线、方格网线、各类控制点;(2)各项地籍要素;(3)注记;(4)图廓整饰;
(5)全面自查,复核接边。7.6.3图廓整饰(1)内图廓整饰要求:
a.注记四周图廓点坐标,以公里数为单位,注记至小数点后两位。b.行政界线延伸至图廓边的,需在内图廓线外注记该行政界线两边的行政辖区的名称。
(2)图廓外整饰样例见附录10,地籍图样例见附录9。第7.7条 地籍要素分色规定
地籍图可采用单色绘制,也可采用双色绘制。(1)单色图一般用黑色绘制;
(2)双色图采用红黑两色绘制。其中和土地权属有直接关系的界址点、界址线、街坊界线、街道界线及宗地号、街坊号、街道号用红色表示,其他均用黑色表示。
第7.8条 地籍数据分层设置规定
7.8.1数字化制图时,测绘软件中各地籍要素的分层设置应符合表7.2之规定。
宗地图库的分层和上述相同,在输出双色图时,只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及土地编号用红色,其余全部用黑色。
第7.9条 宗地图编绘 7.9.1宗地图的内容
(1)本宗地所在的地籍图图号;
(2)本宗地编号、门牌号、权利人名称(姓名);(3)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界址点号,界址线边长;(4)本宗地内建筑物。构筑物轮廓线,计算建筑占地面积所需的距离、边长;
(5)本宗地土地利用类别。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6)相邻宗地界址线、宗地号,门牌号、权利人及相关地物;(7)指北方向、比例尺。绘制人员及日期。7.9.2编绘宗地图的基本要求
(l)宗地界址线走向正确,四至关系明确无误;
(2)各项注记正确齐全,与地籍图、宗地草图及地籍簿册一致。本宗地边长注记至0.01m。面积用分数表示,注记在本宗地内部适中位置,其中分母为宗地面积,分子为建筑占地面积,面积注记至0.1m。土地利用类别注记至二级分类。(3)宗地外轮廓及内部房屋、建筑物等形状正确,比例恰当;
(4)宗地图一律用双色绘制。在宗地图上,本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用红色,其他用黑色表示。
(5)图幅规格:一般为16开或32开幅,较大、较小宗地可适当缩放。7.9.3宗地图的编绘底图
(1)地籍图;
(2)合乎精度和比例尺要求的地形图。正射影像图、放大航片、竣工图等;
(3)宗地草图。
7.9.4宗地图的编绘方法:
(1)已建立地籍调查测量数据库或地形图数据库的地区,按宗地图要求编辑打印各宗地图。
(2)已有地籍图的地区,可采用复印、缩放、蒙绘等方法逐宗编绘宗地图。(3)在末开展地籍测量的地区,可依据收集的1:500~1:2000的地形图、竣工图等,经实地调查丈量,编绘成宗地图。
(4)已有正射影像图的地区,可依据本宗地影像和实地调查丈量的数据绘制正射影像宗地图或一般的线划宗地图。
(5)无任何图件、像片可利用时,可依据宗地草图实丈数据编制宗地图。(6)宗地图上,本宗地界址点用1.5mm直径的小圆圈表示,本宗地界址线用0.3mm的实线绘出,边长注记至0.01m,面积注记至0.1m。
宗地图样式见附录8。第7.10条 专题地籍图的编制
专题地籍图可专门测制,也可利用基本地籍图根据专题要求编制。当基本地籍图全部信息存入计算机时,亦可通过计算机分层处理获取。
编制专题地籍图时,与专题无直接关系的内容可不表示。第7.11条 地籍索引图的编制
7.11.1为便于检索和使用,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应以调查区为单位编制地籍索引图。
7.11.2地籍索引图主要表达本调查区内街道、街坊的分区界线及其编号,主要道路、铁路、河流及和图幅分幅的关系,亦可称为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7.11.3地籍索引图在地籍图分幅结合表的基础上参照地籍图缩小编制而成。地籍索引图的约略比例尺以一幅图能包含全调查区范围而定,图幅一般不应小于 50cm*50cm 第7.12条 地籍图图式 7.12.1地籍图图式见附录11。
7.12.2地籍图图式中未作规定的,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发布的《1:500、1:1000、l:2000的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执行。
第八章 面积量算与汇总
第8.1条 面积量算内容
面积量算内容包括宗地面积、地块面积和建筑占地面积量算等。第8.2条 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 8.2.1宗地(块地)面积量算方法
应根据地籍要素测量情况,宗地(块地)的图形和技术设备条件选择面积量算方法。宗地(块地)面积量算表见附录12。
8.2.1.1多边形宗地(块地)的界址点已有测坐标的,按下式计算面积:
或
式中:P--宗地(块地)面积(m);
Xi,Yi一宗地(块地)第i个界址点纵、横坐标(n);界址点按逆时针编号,当i=n时,令i+1二1;i二1时,令i-l=n;
n一宗地(块地)界址点个数。
8.2.1.2宗地(块地)呈现则几何图形且已有实测边长数据的,应采用实测边长按附录13所列的公式计算面积。
8.2.1.3没有实测边长数据,呈规则几何图形的宗地(块地),可采用图解界址坐标,或图解界址边长、间距,按8.2.1.l或8.2.1.2的方法计算面积。
8.2.1.4宗地(块地)呈不规则曲线几何图形的,可采用光电面积量测仪、求积仪等方法量算面积。8.2.1.5已有计算机、数字化设备的地方,可采用图形数字化方法解算面积。
8.2.2街坊面积量算
8.2.2.1街坊外围界址点均为实测坐标的,应采用坐标解析法计算街坊面积。
8.2.2.2街坊外围界址点没有实测坐标的,按下列步骤量算面积:(1)以图幅为单位量测图幅内各个街坊的面积;
(2)图幅内各街坊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差不超过0.0025P。(P。为图幅理论面积)时,将闭合差按各街坊面积比例配赋给各街坊,得出平差后图幅内各街坊面积;
(3)将平差后跨图幅的同一街坊面积汇总得到整个街坊面积。图幅内街坊面积量算表见附录14 8.2.3街坊内街巷道路等交通用地可作为一个块地求算面积。街坊内的交通用地面积为街坊面积减去街坊内宗地总面积和其他非交通用地的块地总面积。
8.2.4共用宗地内,各共有人独自使用的土地有明显范围界线的,应先量算独自使用面积,剩余部分作为共有面积,并按建筑面积比例分摊;当分摊有困难时,亦可不分摊。
共用宗地面积(分摊)量算表见附录15。
8.2.5建筑占地面积量算按8.2.1的方法进行。8.2.6精度与要求
(1)坐标解析法计算面积必须进行两次独立计算。
(2)图解面积量算应在地籍原图上进行,如图纸伸缩较大时,还应考虑图纸伸缩系数的改正。图纸伸缩系数计算方法见附录16。
(3)宗地(块地)面积在图上小于5cm 时,应实地丈量求算面积,不得在地籍图上量算。
(4)图解面积量算应独立进行两次,两次量算的较差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面积两次量算较差(m); P--量算面积(m); M--地籍图比例尺分母。
两次量算结果较差在限差内的,取中数作为最后量算结果。(5)面积量算结果取至0.01m。第8.3条 面积汇总
8.3.1面积汇总包括宗地(块地)面积汇总和城镇土地分类面积汇总。8.3.2宗地(块地)面积汇总以街道为单位,按街坊的次序进行;同一街坊内按先宗地后块地的方式,依其编号的次序进行编列汇总,形成以街道为单位宗地(快地)面积汇总表(见附录17)。
8.3.3城镇土地分类面积汇总以街坊为单位,按土地利用类别进行,由街坊开始,逐级汇总统计街道、城镇土地分类面积,形成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见附录18)。
第8.4条 宗地面积的复核及填写
地籍测量前已经登记发证的地方,应做好地籍测量宗地面积与登记发证的宗地面积复核工作。对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查明原因。因宗地界址位置不一致造成面积不合的,应到实地进行复核,确属地籍测量的错误,应及时对界址和面积进行修正;因测量精度引起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以高精度的测量成果为准;图解数据解算的面积与实量数据解算的面积不一致的,以实量面积为准;因登记发证或地籍测量前已发生变更造成宗地面积不一致的,应登记造册,适当时候通知土地使用者统一办理变更手续。
宗地面积经复校无误后,补填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中的宗地面积栏。
第九章 文字报告编写
第9.1条 阶段工作小结
在地籍调查测量实施过程中,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应对本阶段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小结。
9.1.l地籍调查工作小结内容(1)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2)确权依据和本调查区的确权规定;
(3)工作方案实施情况,包括进度、调查范围、调查面积及宗地数等;(4)存在问题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处理意见;(5)成果资料整理及归档情况。9.1.2地籍控制测量小结内容
(1)测区概况,包括测区的地理、地貌及原有控制资料情况等;(2)采用的坐标系及投影方法;
(3)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及控制网的加密情况;(4)测量方法及成果精度;(5)提交的成果资料。
9.1.3地籍要素测量及地籍图编绘小结内容(1)作业概况,包括工作进程及要素测绘的总体情况;(2)作业方法,包括采用的仪器设备、作业的具体方法和过程;(3)实施情况,包括任务的完成情况、质量保证措施;(4)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5)成果资料精度及检查情况;(6)提交的成果资料。
9.1.4面积量算汇总小结内容
(1)面积量算方法及使用的仪器、工具;(2)由积量算精度及质量保证措施;(3)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4)提交的成果资料。
第9.2条 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 9.2.1城镇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的离本内容(1)城镇K域范围及所采用资料概况;
(2)各地类面积比例(即城镇I:地利用结构)分析;
(3)城镇的总体建筑密度、容积率及主要地类(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前7大类)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排序和对比分析;
(4)人均占地、人均建设用地分析;(5)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6)城镇内部未利用土地的专题调查和分析;(7)结论及建议。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及需要增加分析内容,如市区各楼层占地比例分析;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相关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9.2.2主要统计分析表格
(1)城镇建筑密度统计分析表(见附录19);
(2)城镇不同土地用途建筑密度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0);(3)城镇容积率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1);
(4)城镇不同土地用途容积率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2);(5)城镇不同楼层占地情况统计分析表(见附录23)。第9.3条 工作总结报告
地籍调查测量工作总结应包括下列内容:
(1)概述,包括调查测量范围面积,负责调查测量的作业队伍各自负责的工作等;
(2)工作的组织和安排;(3)作业程序和方法;(4)检查验收的组织和安排;
(5)完成的工作量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6)有关问题及处理情况;(7)工作体会和建议。第9.4条 技术总结报告
地籍调查测量技术总结应包括下列内容:
(1)概述,包括调查测量区域的地理地貌概况,资料收集及利用情况;(2)作业依据;
(3)作业程序和方法,包括采用的仪器设备及检校情况,作业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4)任务实施情况,包括任务实施过程及完成情况;(5)成果精度、质量情况及采取的措施;(6)技术设计的执行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7)检查与处理情况;(8)成果资料清单;(9)经验、体会和建议。
第十章 成果资料整理上交
第10.1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整理
成果资料整理是指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对形成的资料进行检核、分类、编排、整饰,装订成册。资料整理要求整齐、美观、编排有序,便于使用和查找,并使调查成果与测量成果相互衔接,形成整体。
10.1.1地籍调查成果整理
调查资料整理按第四章第4.9条的要求执行。
地籍调查成果整理过程中,应根据地籍测量成果格核共有面积及其分摊情况、边长等有关调查数据;对地籍调查过程中,没有填写的宗地面积、建筑占地面积、界址点间距、界址点坐标等有关栏目内容进行补填;数字化测量形成的宗地图,应归人宗地调查档案,保证宗地调查内容和资料的完整性。
10.1.2地籍测量成果整理 10.1.2.1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检核(1)控制测量部分
a.原始观测记录手簿各项记录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计算有无错误,观测成果有无超限;
b.仪器检定资料是否齐全和符合要求; C.点之记是否按要求绘制;
d.各等级控制网布点图绘制有无遗漏; e.平差计算是否符合要求,有无超限;
f.控制点成果表是否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列出,有无错漏; g.有无提交控制测量小结。(2)要素测量部分 a.地籍图测绘范围是否完整、无遗漏,是否按要求绘制地籍索引图; b.界址点坐标册填写是否正确、齐全,有无遗漏; C.属性数据表、空间数据表和综合数据表是否齐全。d.有无提交要素测量小结。(3)面积量算部分
a.收集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计算记录,检查有无错漏;
b.检查宗地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统计表和共用土地分摊面积表是否按规定填写、汇总;
C.有无提交面积量算小结或说明。10.1.2.2地籍测量成果资料整理要求
(l)地籍测量的图件成果、图面整饰应美观,各项内容应齐全,符合规定要求;控制网布点图,地籍索引图的尺寸适中,一般不小于 50cm*50cm。
(2)图件以外的其他地籍测量成果(包括文字总结、报告等),应按其所属类别,分别装订成册。
(3)凡装订成册的成果资料,必须加具封面,封面必须注明本项成果的名称。同一项成果分为若干册的,应进行顺序编号,封面应注明本册成果资料的范围。
(4)装订成册的成果,凡涉及街道、街坊、宗地编号的(如面积量算表、界址点坐标册、宗地面积汇总表、分类面积统计表等),同一类别的成果资料应按街道、街坊、宗地编号的顺序进行编列,同一册中至少应保持街坊内资料的完整性。
(5)数字化地籍测量提供的磁盘文件应注明所属内容、范围和测绘时间。第10.2条 调查测量成果资料上交
地籍调查测量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10.2.1文字部分(l)技术设计书;(2)土地确权规定;(3)检查报告;(4)工作总结;(5)技术总结;
(6)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分析报告;(7)验收报告(待验收后补交)。10.2.2地籍凋查部分
(1)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审批表;(2)丈量原始记录;(3)宗地草图;(4)各类权源文件。10.2.3地籍测量部分
(l)各等级控制网布点图、点之记、观测原始记录、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
(2)仪器检定资料;
(3)地籍索引图(含街道、街坊分区示意图);(4)地籍图、宗地图;
(5)空间数据表、属性数据表和综合数据表;(6)界址点坐标册。10.2.4面积量算部分(l)面积量算表;
(2)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3)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3)共用土地面积(分摊)量算表。
10.2.5采用数字化作业时,还应提交相应的磁盘等数据资料文件。
第十一章 成果验收及质量评定
第11.1条 检查验收制度
11.1.1地籍调查测量成果实行三级检查、一级验收的“三检一验”制度。即作业员的自检、作业队(组)的全检、作业单位的专检和省级验收。检查、验收过程应有记录,专检和验收结束后应编写检查(验收)报告。
第二篇: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汇报(模版)
库车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我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进行验收。在此,我代表库车县委和政府对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是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一项重要工
作。在2003年城镇地籍调查中我县调查面积为28.9平方公里,由第一测绘院承担。近年来我县工业发展迅猛,原有的28.9平方公里远远不能满足城镇范围用地的需求,因此申请增加了
5.91平方公里,达到原面积的1.2%,现请求对我县的城镇地
籍调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我县自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得到了地区国土资源局全
方位指导和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以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和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使全县达到城镇地籍调查面积约34.81平方公里,共完成70个街坊、8888宗地及地籍数据库建设工作。
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合力搞好城镇地籍调查工作
库车县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和地类等的调查,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面及其他地籍要素、位置、形状等,并建立城镇地籍数据库,真正实现“对内以图管地、对外以证管地”的管理机制。一是成立机构,明确任务。为加强对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城镇地籍调查工作领导小组,给 1
我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城镇地籍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库车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目标、任务,并通过县人民政府批准执行。二是宣传发动,营造氛围。为提高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效率、保证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质量,国土资源局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以流动宣传车、散发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形式,广泛开展城镇地籍调查宣传发动工作,还以悬挂横幅、设立永久性墙体标语、散发宣传单、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台、大型墙体宣传,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和参与土地调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强组织培训,统一作业标准。为统一技术标准和操作方法,提高调查人员对城镇地籍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理解和掌握,本着以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试点示范等多种形式,对28名基层国土资源所地籍人员进行轮训,重点讲解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变更以及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培训,提升了调查人员技能、强化素质、熟练业务、统一标准。四是落实经费,保障有力。为确保城镇地籍调查的顺利实施,我县从财力、人力、物力全力支持,保证调查车辆、调查设备及调查人员差旅费三落实,投入经费共计13万元。根据城镇地籍调查项目合同约定,国土资源局已向技术单位首付100万元。五是试点先行,总结经验。采用了试点先行、总结经验、点面铺开的作业模式。选择了城乡结合部用地相对复杂的乌恰镇为试点镇,宗地密集的老城区街道为试点街道。通
过试点,探索出了城镇地籍调查的技术方法,确立了技术路线,完善了城镇地籍调查实施方案,为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的整体推开提供经验。
二、依法依规,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城镇地籍调查工作
一是外业调查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办
公室招标,库车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由新疆国地测绘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为确保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作业单位抽调33名人员(测量人员25人,权属调查人员8人)与国土资源局28名干部分成7个小组,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对城镇所有宗地坚持做到“走到、看清、问明、记全、绘准”,对外业调查成果及时整理,核实工作底图与填写的外业记录手簿是否一致,对遗漏部分及时修改或补调。地籍调查表和宗地图及时核对,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在整个调查工作中,始终坚持天天清、片片清、宗宗清、幅幅清,保证地籍调查表与地籍图一致,做到图、表的统一。对每一道工序,按《设计书》的要求进行作业人员自检和作业组互检。
二是阶段性成果已形成。通过多方努力,共同协作,库车
县完成测区87.76平方公里的首级控制点的布设和观测,布设四等GPS控制点7个,一级GPS控制点83个,采用RTK方式布设图根点507个,在原有的28.9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增加的5.91平方公里,共分4个街道,70个街坊,绘制地籍图198幅,宗地图8888幅,全面查清了城区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为开展科学、规范的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准确的基础性资料。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查清了“家底”,更新了地籍档案。通过城镇地籍调查,既掌握了城镇土地使用权情况,又搞清了各类土地面积的分布情况,以核实宗地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为政府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存量土地以及土地确权提供了可靠的地籍资料和法律依据。二是加强了土地管理,提供了办证依据。通过调查,查清了每宗土地的位置、权源、界限、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从而为土地登记、土地公开查询和随时掌握土地静态和动态变化情况提供技术依据。有利于“数字国土”信息建立,以及地政统一管理。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步工作重点
在库车县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开始时,因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业务基础薄弱,在地区领导的指导下发现以下问题:一是宗地图应整理后装订成册,宗地图内部分地物表示不全;二是地籍调查表内部分宗地姓名与身份证姓名不一致,个别表格“说明”、“共有使用权情况”项未填写清楚。地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此次城镇地籍调查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最新数据成果,成为将来开展地籍管理工作中的核心资料。在应用成果的同时,使我县的地籍管理工作从原来传统低效的管理模式向科学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优化我县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将以此次地籍管理工作为契机,一是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依照国家的规定依法管理、规范管理,同时为我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
安的需要还要主动管理、积极管理,做好经济用地的服务保障。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提升队伍的执行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支撑水平。三是加强基础工作。我们要推进调查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强化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加大投入,完善和强化信息化建设。四是严格把关,加强执法监察。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把关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坚决抑制浪费,粗放使用土地的现象;加强执法监察,进一步规范管理秩序。使地籍管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各位领导、专家,我们虽然在城镇地籍调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次城镇地籍调查工作中我们也取得了成效,并提出下步工作重点。望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及时进行整改落实。
第三篇: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
1.总则 1.1 目的和依据
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保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1.2 内容
变更地籍调查是在初始地籍调查已完成的地区,针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主体和客体及权利义务发生变化的日常性调查。村庄变更地籍调查参照本细则实施。
变更地籍调查包括变更权属调查和变更地籍勘丈。
变更地籍调查是查清宗地发生变更的合法性,以及变更后的位置、权属、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满足变更土地登记的需要。
除本实施细则作特殊规定外,变更地籍调查其他要求按初始地籍调查的标准执行。1.3 实施单位
变更地籍调查的具体工作由县(市、区)土地(国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1.4 地方补充规定
省级土地管理部门必要时可对本实施细则某些条款作补充规定,报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后实施。
1.5 本实施细则解释权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2.准备 2.1 资料的准备 a.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b.本宗地及相邻宗地地籍档案有关部分的复制件; c.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见附录Ⅰ)、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见附录Ⅳ)及指界委托书(见附录Ⅴ);
d.变更地籍调查记事表(见附录Ⅱ)或地籍调查表(见附录Ⅲ);
e.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及界址点成果(坐标、点之记或点位说明、控制点网图); f.必要的变更数据的准备(如分割放样元素的计算); g.调查工具、文具、仪器等。2.2 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属界址发生变更的,应通知申请者预先在实地新增的界址点上设立界标。3.变更地籍调查种类
3.1 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调查。包括只发生了土地使用者、土地用途等改变、因行政区划变化引起宗地档案变更等。
3.2 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调查。包括宗地合并、分割及边界调整等。
3.3 新增宗地的变更调查。包括在某一街坊内新增加宗地;城镇范围向外延伸新增加的地籍街坊或街道中有关宗地等。
3.4 旧城改造中变化宗地的变更调查。指由原若干宗地拆迁后变成一宗地,建成后又分割为若干宗地等。4.检查、审核
4.1 检查变更原因是否与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上填写的原因相一致。
4.2 审核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内容的合法性,如宗地分割、合并,改变用途是否符合有关要求等。
4.3 检查原地籍资料中的内容是否与实地一致。4.4 检查恢复界址点。
对界址点、界址线发生变化的变更调查,在增设新的界址点前,应利用原宗地草图的勘丈数据及界址点坐标,检查原界标是否移动。如原界标丢失,应用原测量数据恢复界标。对没有发生界址点、界址线变化的变更调查,一般不需要检查界址点位,若需重新测量宗地界址点的解析坐标,亦应根据原勘丈资料检查界标是否移动或丢失,如已移动或丢失,应恢复丢失界标。对已丢失,但变更后是废弃的界址点可不恢复。
如果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或与邻近地物点间的距离与原记录不符,则应分析原因按不同情况处理。
a.原勘丈值错误,以新勘丈结果为准; b.新勘丈值错误,重新勘丈后再分析判断;
c.原勘测值精度低造成的,则用红线划去原数据,填写新勘丈数据;如不超限,则保留原数据;
d.如是标石有所移动,则应使其复位。界址点检测精度与适用范围见表1.表1 界址点间距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间距允许误差 单位:厘米
-----------------------------------------
| 勘丈检查精度(中误差)| 原勘丈 值精度|检查距离与原勘测距离| 类别 | | | | 适用范围 || | 较差允许误差 |
----|------|-----|----------|------------
| | | | 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 一 | ±5 | ±5 | 14 | | | | | 街坊内明显的界址点
----|------|-----|----------|------------
| | | | 城镇街坊内部隐蔽的界 二 | ±5 | ±7.5 | 18 | | | | | 址点及村庄内部界址点
-----------------------------------------
5.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5.1 变更地籍号
界址未发生变化的宗地,除行政界线变化引起宗地档案的变更外,所有地籍号不变更。行政界线变化引起地籍号变更的程序如下: a.利用变更后的街道、街坊编号取代原街道、街坊编号,在原街道、街坊编号上加盖“变更”字样印章,填写新的街道、街坊编号,将宗地档案汇编于新的街道街坊档案,在原街道街坊档案中注明宗地档案去向。
b.取消原宗地编号,在原宗地编号上加盖“变更”字样印章,在新的街坊宗地最大编号后按顺序编宗地号。
c.取消原宗地界址点号,按新地籍街坊界址点编号原则,编界址点号。5.2 变更地籍勘丈
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实地调查,不需到实地进行变更调查的,在室内依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进行变更,不重新绘制宗地草图。5.3 地籍调查表变更
在原地籍调查表的基础上进行变更。
a.在原地籍调查表内变更部分加盖“变更”字样印章; b.将变更内容填写在变更地籍调查记事表内;
c.需要到实地调查的,若发现原测距离精度低或量算错误,须在宗地草图的复制件上用红线划去错误数据,注记检测距离,并与重新绘制的宗地草图一起归档,注明原因 6.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6.1 变更宗地号
无论宗地分割或合并,原宗地号一律不得再用。分割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加支号顺序排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的最小宗地号加支号表示。如18号宗地分割成三块宗地,分割后的编号分别为18-1,18-2,18-3;如18-2号宗地再分割成2宗地,则编号为18-4,18-5;如18-4号宗地与10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0-1;如18-5号宗地与25号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8-6.6.2 新界址点设置及编号
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等增设界址点的,按预先准备的放样数据,确定新界址点并设立界标。也可根据申请者要求,直接在实地设置界标。新增界址点按宗地所在街坊界址点编号原则编号,其它界址点编号不变。
对变更后废弃的界址点,在现场销毁。6.3 变更地籍调查表 对新形成的宗地须按变更情况填写地籍调查表。
a.在原地籍调查表封面加盖“变更”字样印章,并注明变更原因及新的宗地号;
b.根据实地调查情况,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有关规定,以新形成的宗地为单位填写地籍调查表;
c.新增设的界址点、界址线须严格履行指界、签字盖章手续;
d.对没有发生变化的界址点、界址线,不需重新签字盖章,但在备注栏内须注记原地籍调查表号,并说明原因,同一界址点变更前后的编号如果不一致,还应注明原界址点号; e.将原使用人、土地坐落、地籍号及变更主要原因在说明栏内注明。6.4 宗地草图变更
a.在原宗地草图上加盖“变更”字样印章;
b.在原宗地草图复制件上以红色标注变化部分,废弃的界址点、界址线打上“×”,变化的数据用单红线划去,废弃的界址线用红色“×”标记,新增的界址点用红色界址点符号表示,界址线用红实线表示,注明相应的实测距离; c.现场绘制变更后的宗地草图;
d.原宗地草图复制件归到原宗地档案中,新形成的宗地草图归到相应的宗地档案中。6.5 变更地籍勘丈
一般采用解析法。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采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规定的其他方法。属土地出让等对勘丈精度要求较高的,须采用解析法进行变更地籍勘丈。
无论采用何种勘丈方法,均须以地籍平面控制点或原界址点为依据,首先检测控制点及界址点的精度,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变更地籍勘丈。
a.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等增设界址点的,在不低于原精度的原则下,测量新增界址点的坐标或图解勘丈。
b.宗地合并等不重新增设界址点的,除特殊需要外,原则上可不进行变更地籍勘丈,直接应用原勘丈结果。
7.新增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新增宗地属初始地籍调查未建立宗地档案的地块。其变更地籍调查应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进行。7.1 变更地籍号
a.若新增宗地划归原街道、街坊内,其宗地号须在原街道、街坊内宗地最大宗地号后续编;新增界址点按原街坊编号原则编号。
b.若新增宗地属新增街道、街坊,其宗地号、界址点号须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规定编号,新增街道、街坊编号须在调查区最大街道、街坊号后续编。7.2 地籍勘丈
采用解析法。若新增宗地已进行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经检查验收后,应利用勘测定界成果完成地籍勘丈。
8.旧城改造中变化宗地的变更地籍调查 8.1 变更地籍号
旧城改造后新宗地号的编号按宗地合并分割的编号原则,用原来的宗地号加支号作为新宗地号。界址点号按本街坊编号原则编号。8.2 地籍勘丈
对改造的区域,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初始地籍调查的要求进行权属调查,填写地籍调查表等工作,用解析法进行地籍勘丈。
8.3 原宗地档案加盖“变更”字样印章。注明变更原因,在新宗地地籍调查表的说明栏中注明来源。9.宗地面积变更
面积变更采取高精度代替低精度的原则,即用精度较高的面积值取代精度低的面积值。属原面积计算有误的,在确认重新量算的面积值正确时,须以新面积值取代原面积值。a.变更前后均为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变更,如原界址点坐标满足精度要求,利用原界址点坐标计算宗地面积。
b.变更前为图解法量算面积,变更后为解析法量算面积的宗地面积变更,用解析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取代原宗地面积。
c.变更前后均为图解法量算的宗地面积变更,对宗地形状未变或宗地合并的宗地面积变更,如两次面积量算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仍以原面积数据为准;如两次面积差值超限,则应查明原因,取正确值。对宗地分割的宗地面积变更,如变更后宗地面积之和与原宗地面积的差值满足规定限差要求,将差值按分割宗地面积比例配赋到变更后的宗地面积,如差值超限,则应查明原因,并取正确值。面积量算精度指标见表2.表2 面积量算精度指标
宗地面积(平方米)较差限差(平方米)0~100 2 100 ~500 3 500~1000 5 1000 ~2000 7 >2000 1/300(相对误差)10.地籍图变更
a.地籍铅笔原图作为永久性保存资料,不得改动;
b.地籍二底图应随宗地变更而随时更改,以保持地籍图的现势性。
发生变更时,先将二底图复制一份(蓝晒或复印),并在二底图复制件上用红色笔标明变更情况,存档备查。也可将一定时间内的变更注记在同一张二底图复制件上,但必须保证一宗地不变更两次。
根据变更勘丈成果或变更宗地草图修改二底图的有关内容,擦去废弃的点位、线条和注记,画上变更后的地籍要素。
当一幅图内或一个街坊宗地变更面积超过1/2时,应对该图幅或街坊进行基本地籍图的更新勘丈。11.宗地图变更
依据变更后的地籍图或宗地草图,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有关规定重新绘制宗地图。原宗地图不得划改,应加盖“变更”字样印章保存。12.其他资料变更 12.1 界址点坐标册变更
对界址点坐标册中已废弃的界址点坐标用红色笔划掉,在相应位置加盖“变更”字样印章,新增加的界址点坐标加在坐标册中。12.2 面积汇总表及统计表变更
在以街道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内,划去发生变更的宗地,并加盖“变更”字样印章,将新增加的宗地面积加在表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视一定时间段,依据变更后的街道“宗地面积汇总表”,变更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2.3 相邻宗地变更
由于变化宗地地籍要素的变更引起相邻宗地地籍要素变化的,相邻宗地需进行相应变更(如相邻宗地形状未变,而在原界址边上增减界点、或相邻宗地他项权利变化等)。
由于变化宗地的变更只引起相邻宗地四至变化,而相邻宗地其它地籍要素未变的,相邻宗地四至状况可暂不做变更。
13.对初始地籍调查资料错误的更正
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原地籍资料有错误,应对原调查成果进行更正,并注明更正原因、日期、经手人,归入宗地档案。有关资料的更正参照相应种类变更的要求执行。13.1 地籍编号错误的更正
对地籍编号重复的,按新增宗地编号方法重新编号;对地籍编号其它错误,查明原因,更正错误。原地籍号编号正确的,不得因其它资料的更正而变更原地籍号。13.2 界址点、界址线确权错误的更正
如果界址点、界址线确权时有误,应重新进行调查,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并更正有关图件。13.3 界址点坐标测量错误的更正
如发现界址点坐标测量有误,应重新测量界址点坐标,用正确坐标值改正错误坐标值,并更正有关图件、数据。13.4 宗地面积错误的更正
由于界址点、界址线错误或由于量算错误而引起的宗地面积错误应进行更正,并对原地籍调查有关资料进行更正。
由于本宗地错误而引起邻宗地界址点、界址线或宗地面积错误的,邻宗地的地籍资料也应按以上原则进行更正。附录Ⅰ: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根据你(或单位)提交的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特定于__月__日__时到____(现场或指定地点)进行变更地籍调查,请你(或单位)届时派代表到场共同确认变更界址。如属申请分割界址或自然变更界址的,请预先在变更的界址点处设立界址标志。土地管理机关盖章 年 月 日 附录Ⅱ
变更地籍调查记事表
-------------------------------------------
| | 名 称 | |
| |-------------|-------------| |变更后土地 | 性 质 | |
| |-------------|-------------| |使 用 者 | 上级主管部门 | |
| |-------------|-------------| | | 土地坐落 | |
|-----------------------------------------|
| 变更后法人代表或户主 | 代 理 人 |
|--------------------|--------------------|
| 姓 名 | 身份证号码 | 电话号码 | 姓 名 | 身份证号码 | 电话号码 | |-----|-------|------|-----|-------|------|
| | | | | | |
|-----|-----------------------------------| | 其 它 | | | 变 更 | | | 记 事 | |
|-----------------------------------------|
| 原土地使用者(法人代表或代理人)签章 | 现土地使用者(法人代表或代理人)签章 | |--------------------|--------------------| | | | | | |
|--------------------|--------------------|
| 土地管理机关经办人姓名 | | 变更日期 | |
------------------------------------------- 附录Ⅲ 编号: 地籍调查表
______区(县)______街道______号 年 月 日 初始、变更
------------------------------------------
| | 名称 | |
| 土地使用者 |------|-------------------------|
| | 性质 | |
|--------------|-------------------------|
| 上级主管部门 | |
|--------------|-------------------------|
| 土地坐落 | |
|----------------------------------------|
| 法人代表或户主 | 代理人 |
|-------------------|--------------------|
| 姓名 | 身份证号码 |电话号码| 姓名 | 身份证号码 | 电话号码|
|------|-------|----|------|-------|-----|
| | | | | | |
|--------------|-------------------------|
| 土地权属性质 | |
|----------------------------------------|
| 预编地籍号 | 地籍号 |
|-------------------|--------------------| | | |
|----------------------------------------|
| 所在图幅号 | |
|--------------|-------------------------| | 宗地四至 | |
|--------------|-------------------------|
| 批准用途 | 实际用途 | 使用期限 |
|--------------|------------|------------| | | | |
|--------------|-------------------------|
| 共有使用权情况 | |
|--------------|-------------------------| | 说明 | |
------------------------------------------ 续附录Ⅲ
------------------------------------- |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 | | | | | | |
| 调查员签名 日期 |
|-----------------------------------| |地籍勘丈记事: | | | | | | |
| 勘丈员签名 日期 |
|-----------------------------------| |地籍调查结果审核意见: | | | | | | |
| 审核人签章 审核日期 |
------------------------------------- 填表说明 1.说明:
变更地籍调查时,将原使用人、土地坐落、地籍号及变更之主要原因在此栏内注明。2.宗地草图:
对较大的宗地本表幅面不够时,可加附页绘制附在宗地草图栏内。3.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
记录在权属调查中遇到的政策、技术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存在遗留问题,将问题记录下来,并尽可能提出解决意见等;记录土地登记申请书中有关栏目的填写与调查核实的情况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要根据调查情况作更正说明。4.地籍勘丈记事:
记录勘丈采用的技术方法和使用的仪器;勘丈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遗留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等。
5.地籍调查结果审核意见:
对地籍调查结果是否合格进行评定。
6.表内其他栏目可参照土地登记申请书中的填写说明填写。附录Ⅳ
地籍调查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
同志,在我单位任 职务,系我单位法人代表。特此证明。单位全称(盖章)年 月 日
附注:①该代表人办公地点: 联系电话:
②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附录Ⅴ 指 界委托书
县(市、区)土地管理局:
今委托 同志(性别: 年龄: 职务:)全权代表本人出席区 街 号土地权属界线现场指界。委托人(盖章)单位(盖章)委托代理人(盖章)委托日期: 年 月 日 附注:受托人办公地点: 联系电话:
第四篇: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
关于印发《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的通知
苏土籍〔1993〕153号
各市、县土地管理局:
为加强城镇地籍调查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3〕《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省近几年实际工作经验,特制定《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现予印发公布,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特此通知。1总 则
1.1目的和依据
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以《土地登记规定》(以下简称《规则》)、《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为依据,制定本细则。
1.2内容
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勘丈)。它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分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分别在初始和变更土地登记前进行。地籍调查要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
1.3调查单元
调查单元是宗地。凡被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称为一宗地。一个地块内由几个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也称为一宗地(共用宗)。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独立核算单位用地应分宗;单位自管公房和房产管理部门直管公房用地,按房屋产权人或产权代表分宗;特大宗地内用途明显不同且面积较大的地块,可依明显的地类划分宗地。
1.4地籍编号
初始地籍调查中的地籍编号以行政区为单位,城市按街道、街坊、宗地三级编号,如1-(2)-4;建制镇按街坊、宗地两级编号,如(2)-4。
变更地籍调查中,无论宗地分割可合并,原宗地号一律不得再用。分割后的各宗地以原编号的支号顺序编列,数宗地合并后的宗地号以原宗地号中最小宗地号加支号表示。如18宗地分割成三宗地,分割后编号分别为18-1,18-2,18-3,;如18-2宗地再分割成2宗地,则编号为18-4,18-5;如18-4宗地与10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0-1,如18-5宗地与25宗地合并,则编号为18-6。
在调查区内,地籍号统一自左到右,自上到下,由“1”号开始按“弓”字形顺序编号。
同一街道、街坊、宗地被两幅以上地籍图分割时,应注同一地籍号。共用宗也按上述要求统一编号,不加支宗号。
街道范围与城市街道办事处的管辖界线一致。街道范围内按待巷、公路、河沟等划分街坊,街坊范围以其最外层宗地的外侧界址边为界,街坊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街坊面积不超过1.5万m2、宗地数不超过60宗。
1.5实施单位
开展初始地籍调查和土地登记的县、市要成立以主管县、市长为首的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工作,处理土地权属和地籍调查中的其它重大问题。具体工作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1.6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本省城镇和独立工矿区,原则上也适用于集镇和村庄。
1.7细则解释权
本细则由江苏省土地管理局地政地籍管理处负责解释。
2土地分类
2.1分类依据
土地分类以土地用途为主要依据。宗地内有两种以上用途时,以其一种主要用途确定其地类。
2.2分类体系
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
3初始地籍调查
3.1准备
3.1.1制定计划
地籍调查前必须周密计划,包括调查的范围、方法、经费、时间、步骤、人员、组织等。
3.1.2调查范围的确定
在1:2000-1:10000比例尺地形图上标绘调查范围,其范围应以图上有的实地地物为界,要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范围相互衔接,不重不漏。对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和农村居民住宅交叉地带,亦按《规程》进行调查。
3.1.3收集资料
a.上级和本地政府、部门制定的与地籍调查有关的法规、政策和确定土地权属的有关文件等;
b.经初审的土地申报材料,现有地籍资料;
c.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资料;
d.房屋普查及工业普查中有关土地资料;
e.测量控制点,已有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摄资料;
f.其它有关资料。
3.1.4技术设计
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规程》和《关于确定土地权属问题的若干意见》、《江苏省城镇地籍调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和《江苏省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总结、工作报告编写暂行规定(试行)》(附录D.1),结合当地调查计划和确权补充规定要求,经资料收集、分析和实地踏勘,编制技术设计书,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
3.1.5备置表格及仪器按《规程》、《细则》要求,备置统一的表格薄册,购置所需食仪器和用品。
3.1.6人员培训、组织试点
地籍调查人员必须熟悉有关地籍调查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程、细则、技术设计,明确调查任务,掌握调查方法、要求和操作要领。通过试点,取得调查工作的实际组织、管理和操作经验,并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定后,方可全面开展调查工作。
3.2实施准备
a.准备权属调查工作图
为便于权属调查及与地籍测量的衔接,要准备比例尺约为1:1000-1:2000调查工作图。该图以能反映街坊内宗地关系位置为宜。可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放大航摄象片,也可用草绘的以街坊为单位的宗地位置关系图拼绘而成。
b.接收申报资料
接收经初审整理后的土地登记申请表及权源证明材料,并办理签收手续。
c.编制地籍号
对照申报材料,用钢笔将宗地形状标绘在工作图上,并预编地籍号,权属调查后,正式确定在籍号。d.划分调查区
根据调查计划,依行行政界线或自然界线划分调查区,划分时应保持街坊的完整性,避免重漏,以便科学地安排地籍调查工作。
e.发送指界通知
按调查工作进度,分区分片公告通知,并邮寄或送达指界通知单,通知土地使用者携带有关证件按时到场接受调查核实和指界。
3.2.2现场调查核实、现场查对指界人证件,并对照申请书、工作图,核实宗地的土地使用的名称、性质、主管部门、土地座落、法人代表或户主、地藉号、土地权属性质和权源证件、土地使用状况、他项权利。
3.2.3界址调查
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重点,依据有关确定土地权属的法规和文件精神进行。
a.界址点实地位置的确定可参照以下情况处理:
沿街(路)用地界线以实际使用的合法围墙或房墙(垛)外侧为界,弄(巷)通道两侧建筑物用地原则上按现在界标物国准,当界标物相邻拐点间小于10cm时,以外侧拐点为界址点;单位门口的内折“八”字形道路用地可确定给该土地使用单位;墙基线外占用人行道的台阶、雨罩等构筑物用地一般不确定给该土地使用者。
界址是使用土地的权属范围,不一定与建(构)筑物占地范围一致,如围墙外护沟往往也属其使用土地,应根据权源资料确定界址。
墙体为界标物时,应明确墙体用地的归属,尤要注意其公用界址点位置的确定。
两个单位(个人)使用土地的界标物间隔宽度在1米以内的非通道夹巷,一般应以双方各半确权;两宗地间无明确归属的少量空隙地不影响交通时,可通过协商,确定其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证明文件上四至界线与实际界线一致,但实际面积与批准面积不一致的,按实际四至界线确定其使用权。
在建工程项目用地的界址线,以建设用地许可证所规定的界线确定,或暂不确权,待竣工后一下月内再正式办理变更登记。
房屋开发公司已出售的商品房,一般以实际建筑占地分摊(含自行车房等)面积,确定购房者的土地使用权。未建成或建成后未出售的房屋用地,按征地面积确权给记说开发公司,待房屋出售后再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调查手续。
农户宅基地原则上按实际使用范围或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确定界址,超过标准面积的应在审批表备注拦内说明,不得以建筑占地面积代替宅基地面积。无房屋产权证明的临时建筑占地,根据不同的占用时间,在不影响市政规划、交通的情况下,经规划部门同意,确定其临时使用土地的范围。
b.界址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的使用者亲自到现场共同指界。
c.单位使用的土地须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分证明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时书(附录A.2);个人使用土地,须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薄。
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由委托代理人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及委托书(附录A.3);
共用宗应由土地使用者共同委托的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委托书及身份证明,确有困难时,可共同出席指界。
d.所有界址一经认定,则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并立即在实地按规定种类设置界标(附录A.4)。并在工作图上修改宗地轮廓,正式确定地籍号,以街坊或图幅为单位按先后顺序统一编注测量用的界址点号,不得重号。
e.共用宗,要查清各自使用部分和共用部分的界线。
3.2.4有争议的界址,调查现场不能处理时,调查人员应作书面报告,附图说明双方争议地段和原因及调查员的处理意见,呈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领导小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处理: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全民所有制单位之间、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全民所有制单位与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之间的土地使用权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争议土地现状,不得破坏土地上的附着物。
3.2.5违约缺席指界的,根据不同情况按下述办法处理:
a.如一方违约缺席,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b.如双方违约制度,其宗地界线由调查员依现状界址及地方习惯确定;
c.将确界结果以书面形式(附录A.5)送达违约缺席者。违约缺席者签收后,如有异议,必须在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则a、b两款确界自动生效。
3.2.6指界人在认界后,不在地籍调查表(附录A.1)签字盖章的参照3.2.5条规定处理。
3.2.7记载调查结果
调查、勘丈结果应在现场记录于地籍调查表上并绘制宗地草图。
3.2.8权属调查成果的移交
权属调查结束后,必须对权属调查资料进行自检、互检、专检(审核)以及实地抽查,不符合要求的应由调查人员补充、修正,合格后整理分类和移交,工作图(标有地籍号、解析界址点号、宗地轮廓)和地籍调查表可移交给测量人员,并办理移交手续,以便互为校核。
3.2.9初始地籍调查表填写说明
地籍调查表的内容必须做到图、表与实地一致,项目填写齐全、准确无误,用碳素墨水填写,字迹工整清洁,文字通顺简明,同一项内容划改不超过两次,全表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印章。每宗地(包括共用宗)填写一份,项目栏内填写不下,可加附页。共用过各土地使用者名称、性质、上级主管部门、法人代表、代理人可另行附表,相应栏内填“见附表”。填写说明如下:
封面:编号填宗地的正式地籍号,街坊号省去括弧号;宗地使用者的通讯地址,并注明邮政编码;现场调查的时间(出具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委托指界代理会身份证明书的日期应先于调查时间)。
第二页:初始地籍调查时则划去“变更”二字。
土地使用者名称———单位用地为具有法人资格单位全称,名称要与公章一致;个人用地为户主姓名,与户籍簿一致。共用宗为全部土地使用者名称;性质填全民、集体、联营、个体、个人、涉外企业、其它。
上级主管部门———与单位有资产、行政关系的上一级领导部门,个体(个人)、涉外企业等用地一般可不填。
土地座落———经核实的申请登记表中宗地所在的区、路(街、巷)、名牌号。
法人代表或户主———使用土地的具有法人资格单位的主要行政负责人,使用土地住户的户籍薄上的户主;共用宗需填写其所有法人代表或户主;
代理人———使用土地的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到场指界时,受委托的指界人员。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应填全。
土地权属性质———分“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三种。
预编地籍号———准备阶段预编的地籍号,地籍号———通过界址调查正式确定的地籍号,两者可不一致。
所在图幅号———本宗地所在各图幅的图幅号,不填图名。
宗地四至———用界址点号间方向表示,相邻宗地间的3个以上界址点只填首未两个点号,如南(1-2)为××路,西(2-5)为××(单位或个人)。
批准用途———权属证明材料中的批准用途。实际用途———现场调查时,宗地的一种主要用途,填地类含义,并注地类代号,有二级类的注至二级类代号。使用期———权属证明材料中批准的宗地使用期限,没有规定的要暂空此栏。
共有使用权情况———共用宗的的各自使用和共同使用的土地范围,共用面积分摊方法。
说明———他项权利;一宗地有两种以上的用途;临时占用土地的面积和用途等。
第三页:界址标示栏内,界址点号———与宗地草图上点号一致;界标种类———宗地界址点上设置的界址标示的种类;界址间距———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从界址边长记录表上抄录,3.10.2中未丈量的界址间距,填反算边长,单位为米,注至小数点后两位;界址线类别———界址线位于何种线状地物上,在相应位置“√”号表示;界址线位置———界址线落在线状地物上的具体位置,在相应栏内用“√”号表示,空地不说明;备注———前两项不能准确说明界址线位置或界标物不能设在界址点位置上时,应用两个以上永久性地物至界址点的准确距离或界标物离界址点的距离加以说明。
界址线签章:界址线起点、终点号———相邻宗地间起、终点号,与宗地四至相对应;指界人姓名———应与有关证件一致,不识字的,调查员可代写;签章———用印章或指印,本宗地指界人需对每条界址边认定盖章,包括与街巷、空地相邻的界址边;日期———邻宗地签章日期;界址调查员姓名———包括所有参加界址调查人员的姓名,第一个签名者应为土地管理部门的人员。
第四页:宗地草图。宗地较大另附宗地草图的,填“另附”。
第五页:权属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现场核实与申请情况不一致的要说明原因;争议界址最后处理的情况;指界手续履行情况;界标设置、边长丈量方法等情况,是否可以进行地籍测量,地籍勘丈记事———检查界标设置情况;勘丈方法和使用的仪器,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地籍勘丈员签名者应为地籍细部测量人员。
地籍调查结果审核意见———对权属调查、在籍勘丈成果是否合格进行评定,并由地籍调查负责人签章。
3.2.10界址边长、距离丈量
长度在200米以内的界址边长和有关距离应用经鉴定的钢卷尺实地丈量,记录在界址边长勘丈记录表内(附录A.7)。其它有关距离直接注在宗地草图上。两次丈量较差,长度(L)在50米内不超过20mm+3Lmm,(L的单位为米);50米以上者,一类不超过10cm,二类不超过15cm。丈量时注意墙体厚度,公共界址边边长应相等。对于个别确无法丈量或长度200米以上并可用仪器测定者,以解析座标反算边长为准,并在界址边长记录表内注明。
3.2.11宗地草图的绘制
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也是与地籍勘丈数据相互校核的重要依据,应在现场绘制。
记录内容:本宗地和邻宗地的地籍号、使用者名称、门牌号;本宗地的界址点(含相邻宗地在本宗地界址边上的界址点)、界址线、界址边长、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点的相关距离、可量取的宗地图形的条件距离及相邻宗地间界址线。确定界址点位置、界址边方位所必须的建、构筑物和围墙等;指北线、丈量者、丈量日期。其同宗时,各自使用和人同使用的界线和边长及各土地使用者名称注记。
绘制要求:每宗地(含共用宗)用铅笔绘制一份,宗地较大另附宗地草图时,应用质量好能长期保存的32开、16开、8开图绘制,对过大宗地可分幅绘制,线条、字迹要清楚,数字注记字头朝北向西,名称注记字头向北,界址点用黑圆点表示,注出界点号、界址边长、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距离、图形条件距离。界址边长注在本宗界址线外,分段长注在界址线内相应位置,注记过密的部位可放大表示,数据须实地丈量或测量,且不得涂改,界址点编号见附录A.1或同3.2.3.d。
3.3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3.3.1一般规定
1.城镇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也可越级布网。首级网应一次布设,覆盖城镇的中、长期规划区,加密网视调查工作先后,可分期布设。
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包括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测量。基本控制点包括一、二、三、四等国家平面图控制网点;二、三、四等城市平面控制网点;
一、二级小三角(小三边)测量网点;
一、二级导线测量点;相应等级的GPS(全球定位系统)网点。各级基本平面控制网点,根据城市规模均可作为首级控制,参照表3.3.1确定首级控制等级。表3.3.1
3.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本精度要求
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cm,其精度要求与地籍图比例尺无关。
4.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尽量采用国家坐标系,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采用地方坐标系或任意坐标系。
坐标系的选择,根据调查区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以投影长度变形不超过2.5cm/km为原则。
面积小于25km2,可不经投影,采用平面直角坐标,在平面上直接计算。
5.调查区内有国家或城市基本平面控制点时,应对其精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检测,其精度满足要求时,应与其联系,可直接利用加密,不能满足精度要求时,应充分利用其点位、标石及标架。分析城市一、二级导线点精度时,应全面分析其总长、平均边长与点位精度。
6.基本平面控制点上均须埋石,图根控制点的埋石视基本控制点的密度而定,其埋石点的最低密度应符合表3.3.2要求。表3.3.2
埋石点至少要能与另一个埋石点通视。
7.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a、各等级基本控制三角网的主要技术规定应符合表3.3.3要求。表3.3.3
b、各等级三角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首级网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特殊情况,个别可放宽至25°;
当三角网估算精度偏低,宜适当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
加密网可采用插网(全面插网、附接网和插锁)或插点(交会插点、图形插点);
一、二级小三角可布设成线形销、插网或插点形式。
c、各等级三角网、小三角网的起始边可采用相应精度电磁波测距仪测定。
一、二级小三角网起始边,在地形条件允许时,也可用钢卷尺直接丈量,丈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4要求。表3.3.4
8、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a、三边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5规定 表3.3.5
b、三边网的布设要求
三边网的布设要示与在殂网一致,以边长接近该等及平均边长的三角形为理想图形,各三角形内角不应大于100°和小于30°(个别角不应小于25°);
为加强蛄边网的图形强度和校核条件,宜在图形适当位置加测对角线,对时角度大小的限制可按短对角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衡量;
三边网不允许布设无多余观测条件的单三角锁;
四等以上的三边网,宜在三角形中以相应等级三角测量的角度观测精度,观测一个较大角度作为检核。
9、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a、三、四等与一、二级电磁波测距导线和一、二级钢尺量距导线的技术要求应分别满足表3.3.6和表3.3.7规定。表3.3.6
表3.3.7
注:当一、二级附合导线长度短于上面两表规定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b、一、二级导线网的布设要求
导线可沿测区外围和主要干道布设,附合导线宜布设成直伸等边形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1/3,其图形可布设成单线、单结点或多结点网等形式,作为首级控制时,宜布设成多边形格网。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队伍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导线的边数超过总长与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时,就应适当提高测角精度。
c、一、二级导线边长采用普通钢尺进行丈量时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8要求。
导线作业钢尺,须要比尺场上按量线时使用的同样方法进行长度检定,用120m长度检定时,应往返丈量各三次;用240m长度检定时,则往返丈量各二次。检定钢尺丈量的相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10万。
3.3.2选点、造标、埋石
1、基本控制点的选点要求
相邻点间应通规良好,观测视线离地面障碍物高度(距离或旁距),一、二级导线不宜小于0.5m;采用电磁波测距之要求见3.3.4之3款。
三、四等三角及一、二级小三角以能保证成像清晰、便于观测为原则。
点位应选在土质坚实的地方或坚固稳定的建筑物顶面,便于造标、埋石、观测和保存。
觇标高度合理、作业安全,便于低等级点的加密,边缘点位应顾及日后扩展使用的便利。
尽可能利用城市原有控制点的位置。表3.3.8
注:平坦光滑路面采用铺地丈量法,起伏地采用悬空丈量法。设置相邻轴杆架的高差一般不大于1m,尺段高差用普通水准仪中丝单面尺往返或双面尺单程测定。重锤或弹簧秤一般用10kg或15kg,弹簧秤须经常与标准拉力比较以保证拉力固定。
2、三、四等点造标要求
三等点应建造觇标,四等点可视需要而定。要求:
国地制宜选用标材,建造不同类型觇标;
标形应端正,标心或圆筒垂直,结构牢固,视线距离橹柱大于0.1m;
标心或圆筒中心与标志中心应位于同一铅垂线,最大偏差不超过0.1m;
各类觇标的照准位置可采用标心柱或微相位式照准圆筒。其直径R=12〃·S/ρ〃(S——控制网边长,以m为单位)。
3、基本控制点的埋石要求
应按不同规格埋设永久性的标石(附录B.1),抗底填以砂石,捣固夯实或浇灌混凝土底层,等级点应埋设盘石和柱石,两层标石中心的偏离值应小于3mm,其它基本控制点一般只埋设柱石。埋石结束后,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附录B.2),并办理标志委托保管手续。
一、二级小三角(小三边)点、导线点应有点位说明。
3.3.3水平角观测
1、经纬仪的检验
a、新使用或经过大修的经纬仪应按《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第四章的规定进行全面检查。
b、每测区开始作业前,对J1、J2型光学经纬仪进行以下项目的检验(附录B.3):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光学测微器隙动差与行差的测定;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测定;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正确性的检验;
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的检验。
c、J6经纬仪的检验项目(附录B.4);
d、作业中光学对点器应经常检查和校正。
2、归心元素测定
二等以下观测,测站和照准点归心元素一般只在测前或测后测定一次,投影距至观测时间不超过两个月,特殊情况应及时增加投影次数。长度元素量至mm,角度元素量至15,测站归心和照准归心投影的示误三角形边长,分别不超过5mm和10mm。投影应在专用投影纸上进行(附录B.5)。
3、水平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 a、水平角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整置仪器应确保脚架稳固,应检查通视条件是否符合要求,选择--距离适中、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的方向作零方向。
b、水平方向观测应使各测回均匀分配在度般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须事先编制观测角度表(附表B.6)。
c、各等级水平方向观测都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晴天的日出、日落和中香前后,若成像模糊或跳动剧烈时,不应观测,二等以下,全部测回可在一个时间段观测完。
d、观测开始前,调好望远镜焦距,在一个测回内要保持不变,若照准位使用回光时,光的亮度应调整到均匀适当。
e、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得超过一格,超过时,应在测回间重机关报整置仪器。
f、观测过程中,如发现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J1和J2型仪器分别大于20和30,应在测回间进行视轴改正。
g、观测过程中,仪器转动应平稳、匀称。照准目标时,上半测回顺时针,下半测回逆时针。用望远镜垂直丝精确照准目标时,应将目标置水平丝附近,照准各方向目标应在相同位置。微动螺旋照准目标时,最后应为旋进方向。
h、各等级三角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9和表3.3.10规定。表3.3.9
i、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至少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零方向),其两组共同方向角之差,不应大于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二倍。分组观测最后结果,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表3.3.10
注:当照准点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互差可按同一观测时间段内的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其差值仍按上表规定,按此法比较时应在手簿内注明。
j、在观测过程中,如遇某些方向目标暂不清楚,可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一测回中放弃方向不应超过方向总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可只联测零方向。如果全部测回已测完,某些方向尚未观测过,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
k、在高等点设站观测低等点方向时,必须观测两个高等级方向,且宜是与低等方向构成图形的高等级方向。高等级方向间夹角观测值与原观测值(查不到原观测成果,则用原平差值)之差不应超过±2,式中m1、m2为相应于新、旧成果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l、水平方向观测手簿和记簿格式,三角点的测站点和照准点归心计算,大地曲率改正计算分别见附录B7、B8、B9、B10、B11。
4、导线水平角观测
a、各级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1规定。表3.3.11
b、三、四等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总测回数中应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各为测回总数的一半)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观测右角时仍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左角和右角分别取中数后计算限差△,△=[左角]中+[右角]中-360°,三等不超±3″.6,四等不超过±5″。
c、导线点观测方向多于两个时,应按方向法观测。
d、为减弱对中误差对测角、量距的影响,在严格对中条件下,各级导线观测宜采用三联脚架法。
e、Ⅰ、Ⅱ级导线测量手簿格式见附录B.12。
5、水平方向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a、凡超过表3.3.9、3.3.10、3.3.11规定限差的成果均应进行重测。因超限而重测的测回,称为重测。重测应在基本测回完成后进行。b、因错对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上半测回归零误差超限、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或中途发现观测条件不佳等原因而放弃未测完的测回,均可立即重新观测,不算重测回数。
c、因2C互差或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因测回互差超限重测时,除明显孤值外,原则上应重测观测结果中最大和最小的测回。
d、零方向的2C互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该测回应重测。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包括观测三个方向有一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重测。
e、采用方向观测法时,每站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不应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否则整站重测。总基本方向测回数按下式计算:(n-1)·m,其中n为方向数m为测回数。
f、基本测回成果和重测成果,应载人手簿。重测与基本测回结果不取中数,每测回只取一个符合限差的结果。
g、因三角形闭合差、极条件、基线条件、方位角条件自由项超限而重测,应进行认真分析选取有关测站整站重测。
h、水平角观测记录取位应符合表3.3.12的规定。表3.3.12
3.3.4电磁波测距
1.城镇地籍基本平面控制点和图根控制点的起始边和边长均应采用相应精度的电磁波测距仪测定。测距的等级,依出厂的标称精度,按距离为一公里时的测距中误差mD分为三级。
Ⅰ级 mD≤5mm
Ⅱ级 5mm<mD≤10mm
Ⅲ级 10mm<mD≤20mm2、仪器的检验 a、新购置的仪器需作下列各项检视:
仪器的附件、配件是否齐全,有无损坏、霉变、变形现象;
仪器的各个旋钮是否灵活、有效;
按仪器说明书的操作步骤,通电检查仪器的功能。
b、新购置或经修理以及无检验资料的测距仪,应作下列各项检验:
发射、接收、照准三轴关系正确性的检校;
发光管相位不均匀性的检验;
幅相误差的检验;
内部符合精度的检验;
周期误差的检验;
精测调制频率的检验;
加常数和乘常数的检验;
棱镜常数的检验;
测程的检验。
c、测距仪附件和气象仪表需作下列检验:
光学对点器的检验;
对中杆的检验;
气象仪表的检验。
d、已正常用于生产的仪器,应每年进行加常数和乘数的检验。周期误差的检验每两年进行一次。
e、作业过程中应经常进行3.3.4.2的b款第一项和c的前两项的检验。
f、气象仪表每三年应进行一次检验,气压表在作业期间尽可能与当地气象台站比较。
g、测距仪表每三年应进行一次检验,气压表在作业期间尽可能与当地气象台站比较。
h、全站型测距仪的测角部分,应按经纬仪检验要求进行。
3、测距边选择的要求
a、测距仪边长应顾及仪器最佳测程;
b、测距边两端高差应符合下述规定:
一级以上测距边两端点高差用对向三角高程方法测定时,高差限值为h≤8S×103/T,其中S———边长(m)、T———测距边要求的相对中误差分母。采用水准测量确定,则高差的大小不受限制。c、测线宜高出在面和离开障碍物1.3m以上,对精度较低的测距边可适当放宽。
d、测线应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囱等)和较宽水面的上空。
e、测站应避免开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5m以外。
f、避免视线背景部分有反光物体。
4、电磁波测距的技术要求
a、各等级边长测量按表3.3.13规定。表3.3.13
注:不同时间段是指上午和下午,白天和夜间,当天和次日等不同时间。当四等边长短于2km时,可只测一个时间段。
b、不同等级测距仪观测限差按表3.3.14规定。表3.3.14
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四次,自动取平均值的仪器,每进行一次平均值测量为一测回。
测定首级控制网的一、二级起始时,Ⅱ级仪器应测4测回。
注:不同时间段(或往返)测量边长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高程平面上或相同的斜边进行比较。(a+b·s·10-6)为仪器标称精度(S以km为单位)。
c、观测的斜距S须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改正,周期误差改正及仪器说明书中规定的其它改正,求得改正后的倾斜距离S0,然后利用测边两站点间高差或垂直角计算出测边平均高度程面上水平距离D,最后根据要求依次将水平距离化算成参考椭球面上长D0、高斯平面边长DG。
d、气象数据测定按表3.3.15执行。表3.3.15
注:使用的温度计及气压计宜与测距仪鉴定时一致。
自动进行气象改正的测距仪,在三、四等测距时,如改正系统的精度低于S·10-6,应用计算法改正。
高温、高湿地区进行三、四等边长测量时,湿度改正数大于S·10-6时,应予改正。
e、利用垂直计算高差和平距时,垂直角测定精度,可按下式计算:
m″a=
式中:m″a-单程观测时所需重直角的测角精度;a--垂直角。其观测方法和测回数应符合表3.3.16要求。表3.3.16
f、测距边采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改平时,其往返高差的较差oh应不大于0.1·S·10-3(m)。
g、当测距仪光轴与经纬仪照准轴不平行时,应将重直角a′归化到测距仪光轴的垂直角。
α=α+·ρ″
式中:S—斜距;
i1、i1—经纬仪、测距仪中心高度;
L1、L2—照准目标、棱镜中心高度。
5、作业要求
a、严格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操作程序实施。
b、作业前应检查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要求。
c、测距前,仪器要与外界温度相应和一定的预热时间,信号指示器指针应是最佳回光信号范围内。
d、宜按距离选用棱镜组合,使用的棱镜应与检验用棱镜一致。
e、晴天应打伞,严禁将仪器镜头对向太阳,仪器主要电子附件也应避免暴晒。f、测距时,应暂停步话机通话,严禁测线方向上另有棱镜。
g、仪器和棱镜应严格对中,仪器和棱镜高量至mm。
h、仪器、棱架设后要有专人保护。
i、应在大气稳定、成像清晰条件下观测、烟雾、雨、雪天气不应观测,观测过程中强风及大气湍流影响当当严重时,应终止作业。
三、四等边长测定不宜在晴天无云的日出、日落前后半小时内、中午前后观测,阴天、微风多云可全天观测,一级以下不作严格限制。
j、测距前将气压计、干湿温度表置于仪器、棱镜附近,离地面1.5m以上通风良好、无阳光照射处,并使其与周围空气一致。
6、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
a、凡超出表3.3.14限差的观测成果,均须重测。
b、当一测回中读数较差超限时,可重测一个数,若仍超限,该测回重测。
c、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重测仍超限,该时间段重测。
d、不同时间段(或往返测)较差超限时,应重测一个时间段和全部测回。
3.3.5成果记录、整理和计算
1、成果的记录
a、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现场用铅笔或钢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记录纸或手簿中,项目填写齐全,字迹要清晰、正确、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外业手簿应及时顺序编号。
b、外业手簿中记录和计算的修改及观测值的淘汰,不得涂改或刮补,应以直线整齐划去,另记正确数字和文字,并均注明原因和重测成果所在页数。
c、水平角观测中,秒值读错、记错应重新观测,度、分记错可现场改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大中小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垂直角观测中分的计数的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d、距离测量中,厘米及以下数值不得更改,同一距离往返测或两测量的相关数字不得连环更改。
2、成果验算
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检查者应签名,确认全部观测成果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计算。
a、三角测量验算项目
三角形闭合差、测角中误差(一般20个以上三角形计算中误差),不应超过表3.3.9规定,测角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m“β=±
式中:W—三角形闭合差; n—三角形个数。
三角网极条件起始边条件和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W极=±2 W边=±2 W方=±2·
式中m”β—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β—传距角;
、—起始边长的相对中误差;
m“α
1、m”α2—起始方位角中误差;
m—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b、三边测量验算的项目
距离测量单位权中误差: μ=±
式中:di—往返测距离较差;
n—测距边边数;
Pi—距离测量先验权,令Pi=,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用测距仪标称精度计算。
根据及Pi可估算任一边的实际中误差:
msi=±μ
测边网中三角形观测一个角度与计算的限差: Mr=±2 式中:—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
α、β—三角形中另外两个角度;
m″—相应等级三角网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三边网角条件(圆周条件与组合条件)自由项的限差: W角=±2ms 式中:ms—观测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平均测距中误差;
ai—圆周角条件或组合条件方程式的系数。
c、导线测量的验算项目 方位角闭合差不应超过下式限值:
W=±2m″β
式中m″β—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
n—测站数。
按左、右角观测的三、四等导线(网)测角中误差: m″β=±
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
n—△的个数。
按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 m″=±
式中:fβ—附合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计算fβ时的测站数;
N—fβ的个数。
3、控制网平差计算
a、各等级控制网应采用严密平差,平差后进行精度评定,其中包括单位权中误差、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最弱边的边长及方位角误差等。
b、四等以下平面控制网也可采用近似平差和按近似方法评定其精度。
c、用电算方法平差时,应选择经过鉴定功能齐全的程序,打印平差成果应包括起始数据、方向角、边长、坐标、方向改正数、点位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及方向中误差、相对点位中误差。不用电算平差时,应由二人各自独立计算。
d、坐标、边长计算取位至0.001(m)。
4、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a、平面控制测量网图(聚脂薄膜)及点之记;
b、各项外业测量手簿、归心元素资料,外业概算与验算等资料;
c、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附录B.13);
d、测角、测距仪器及钢尺检验资料;
e、标志委托保管书;
f、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单项承包)。
3.3.6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1、地籍图根控制点在基本平面控制点下加密,直接满足解析界址点和地籍图勘丈需要,图根埋石点标石规格及埋设见附录B.14。
2、图根导线分两级加密,布设形式为附合导线或结点导线,钢尺量距导线技术要求见表3.3.17。表3.3.17
a、导线总长度短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当总长度短于允许长度的1/3时,只要求坐标闭合差小于13cm,不作全长相对闭合差检查。当附合导线中有短于10m的边时,允许不作方位角闭合差检查,但不得继续发展。
电磁波测距时,导线总长、平均边长允许放宽1.3倍,但精度不得低于表3.3.17规定。
b、图根导线用经检定的钢尺(检定相对误差不超过1/5000)进行丈量时,有下列情况者,要进行有关项目改正:
尺长改正数大于尺长1/万时,应加尺长改正;
尺面倾斜大于1.5%,应进行倾斜改正;
量距时平均尺温与检定时温度相差±10℃时,应进行温度改正。
量距时,单程丈量一次,每尺段在不同位置读数两次,读至5mm,两次差数不大于10mm。
当无法直接量边时,可用辅助点间接求距,辅助边不应短于所求边长的一半,所求边与辅助边构成的三角形内角不应小于30°。辅助边长和角度测定精度应高于图根导线的精度。
c、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边长时,每边观测一测回(两次读数),两次读数差Ⅱ级仪器不大于10mm,Ⅲ级仪器不大于20mm。并进行仪器的加常数、乘常数改正和倾斜改正。
倾斜改正可按如下近似公式计算: D=S·cosa 当测边与测角视线不平行时,应归化为测距仪的垂直角。
3、图根三角测量 a、在等级控制点较少、地形起伏较大、通视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采用图根三角锁(网)、前方、侧方交会方法施测。
b、图根锁(网)的平均边长不宜超过85m(电磁波测距可适当放宽),传距角应不小于30°(特殊情况下不小于20°)。线形锁三角形个数不得超过12个。
c、采用交会法时,交会角不应小于30°和不应大于150°。
d、水平角使用J6级仪器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一测回,多于3个观测方向归应归零。测角中误差、半测回归零差、方位角闭合差、三角形闭合差分别不超过±20″、±24″、±40″、±60″。
e、观测时应注意对中。
4、图根控制测量平差
可采用近似平差,计算时角度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取至0.01m。
单三角锁的坐标闭合差不应大于0.05(m)(n为三角形个数),线形锁重合点或测角交会点的两组点位较差不应大于10cm。
5、图根控制测量结束后,应提供点位展开图、埋石点的点位说明、观测手簿、计算手簿、成果表,各种资料均须经检查。
3.4地籍勘丈(地籍细部测量)
3.4.1地籍勘丈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目的是测定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要素。应在权属调查结果后,在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进行。内容包括:宗地权属界址点及其它地物要素平面位置的测定;基本地籍图(铅笔原图、着墨二底图、宗地图)的测绘;面积量算、汇总和统计。其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
3.4.2地籍勘丈方法
地籍勘丈在现阶段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解析法、部分解析和图解法。同一调查区内,可以街坊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勘丈方法。图解法仅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条件的个别地区采用。用部分角析法和图解法建立初始地籍后,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用解析法进行更新。
1、解析法
在图根控制测量基础上,全部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均用实测元素按相应公式解算出的坐标确定,并根据图根点或解析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用图解方法测其它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与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互为校核后绘制成地籍原图。其它地物要素也用解析法测定时称为全解析法。
2、部分解析法
在图根控制测量基础上用解析法测定街坊外围的全部界址点和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的界址点,依据图根点、解析界址点的图上位置,用图解法测定街坊内部其它界址点和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和形状,与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互为校核后绘制成地籍原图。
3、图解法
a、在图根控制测量基础上,用平板仪测量方法(极坐标、距离交会、截距等方法)直接测定界址点、其它地物要素平面位置和形状,与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互为校核后绘制成地籍原图。
b、用图解法补充测定界址点和其它地物要素的平在位置和形状至现势性强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原图的蓝晒薄膜图上,用展有坐标格网的聚脂薄膜,以铅笔蒙绘界址点和其它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互相校核后绘制成地籍原图。
上述方法的区别在于测定界址点的方法不同,其它地物要素的平面位置可用图解、解析法测定或从相同比例尺地形图上蒙绘,但必须保证界证点至邻近地物点的距离和地物点的点位精度的要求。3.4.3地籍勘丈的基本精度要求
1、界址点间距和解析界址点测定的精度要求如下:
2、地籍铅笔原图上界址点的精度要求
解析法测定的图上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3mm,部分解析法、图解法测定的依据勘丈数据展绘的上述距离的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3mm。
3、地籍铅笔原图上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测定,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邻近地特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4mm。
3.4.4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
解析、部分解析法中需测定解析界址点坐标,其基本方法有极坐标法、角度前方交会法、距离交会法、截距法、自由测站定位法等(见附录C.1)。
1、采用方法的要求 a、街坊外围全部界址点、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用极坐标法测定,测距不超过150m,量距不超过50m。隔岸界址点可采用角度前方交会法。
b、街坊内疗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方法测定的,总长不超过100m,图根点至界址点不宜超过3条边。
c、仍有困难时,可依据上述a中方法测定的界址点,用距离交会法、截距法或直角关系依据实丈元素失算界址点的坐标,一般失算不宜超过两个层次。交会距离宜小于20m,交会角宜在40—140°间;截距点应严格位于两已知点间的直线上;用直角推算时,定向边不宜短于推算边,推算边宜短于10m,尽量用第三方向检查距离,距离较差不大于15cm,依据上述b方法测定的界址点推算时,一般不超过一个发展层次。也可在图根点上用支导线测定,总长不超过150m,边数放宽至5条。
d、部分解析法中,解析界址点密度以图解界址点离解析界址点不超过2个发展层次为宜。
e、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界址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勘丈边长较差和中误差,一、二类分别不超过10cm和15cm;5cm和7.5cm。
2、界址点观测和计算要求
a、水平角借助精度不低于J6级经纬仪观测半测回,定向边宜长于测定边,多于3个方向,归零不大于24″,对中误差不大于3mm。
b、用经鉴定过的钢尺量距时,两次丈量差不大于1cm,尺长改正数和倾斜误差不大于1cm应加改正。红外测距,两次读数差不大于1cm,应加棱镜中心与界址点位置不重合值、倾斜和加常数改正。倾斜改正所需垂直角观测半测回。
c、观测工作必须在已设置界标物的基础上进行,并按街坊分组观测,分册记录和计算,坐标计算取至0.01m。
d、有条件时,采用电子手簿或PC)———1500等手控记录观测成果,打印结果应包括超始点、界址点的点号、坐标及下列数据:
极坐标法:归零后方向值、距离;
角度交会法:水平角;
距离交会法:交会距离;
截距法:总长、分段长。
3、解析界址点坐标册编制要求 坐标册是地籍调查的重要成果(附录C.2),也是面积量算的起始数据,应用墨水填写,编制者、检查者应签名。部分解析法时,按街坊外围界址点的实地顺序编排并反算相邻界址边长,街坊内部界址点坐标附在其后;解析法时,在街坊内,以宗地为单位,从西北角的点起,依顺时针方向编排界址点坐标(点号为测量的统一编号),并反算界址边长,最后装订成册。
3.4.5基本地籍图的规格与内容
1、基本地籍图按40cm×50cm或50cm×50cm分幅;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坐标(整10cm)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用短线连接;图名宜用图幅内最大单位宗地名称。调查区已有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时,亦可沿用规范的地形图的分幅与编码。如图幅勘丈内容不超过一个方格,可附于相邻图幅,破图号附在主图号之后,用逗号分开。远离城区的独立工矿区采用独立坐标系时暂只注图名。
2、地籍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1000,城镇宜采用1:1500,独立工矿或村庄也可采用1:2000。
3、地籍铅笔原图、差墨二底图,宜分别选用厚度为0.1mm、0.7mm并经热定型处理的聚脂簿脂簿膜作为底图,变形率小于0.2%。绘制图廓线、方格网及展绘控制点、解析界址点时,可采用直角坐标展点仪或方眼尺进行(不宜用预印格网的薄膜),其各项限差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4、地籍原图的图边拼接
跨幅的界址边和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的图上距离与勘丈边长较差不大于图上0.3mm,同一界址线拼接后应为直线;地物接边差不小于图上1.4mm可平均配赋,并保持地物、界址间的正确相关位置和走向。宗地被图幅分割时,宗地的地籍号和地类号在各图幅内均应标注且一致。
5、地籍铅笔原图内容
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号、地类号、宗地界址点(解析界址点时应注点号)及界址线,街道名称、门牌号,宗地内能注得下的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名称,必要的建、构筑物,宗地面积。
6、着墨二底图内容
除不注宗地面积和解析界址点点号外,其余与原图相同。
3.4.6地籍原图内容的图面表示
1、图面表示应主次分明、清晰易读,在清楚反映权属要素和分类土地界线的原则下,取舍地物。地籍图符号应符合附录C.3规定,对没有规定的符合又必须表示的,应在技术设计书中说明。
2、图上界址点位置应在规定精度内与宗地草图、实地状况相符。界址线应严格位于相应界址点位中心连线上;界址边长短于图上0.3mm时,只表示一个点(解析界址点均应如数编入坐标册);界址边长等于0.8mm时,不绘界址边;界址边长于0.3mm、短于0.8mm时,界址点符号的圆圈重迭部分不绘出。原图上解析界址点点号原则上应注出,连号时可跳注。街坊外围轮廓与其最外层宗地的外侧界址边重合,巷口用虚线连接。各类线状地物与界址线重合时只绘界址线,行政界线与界址线重合则在界址线两侧跳绘。调查区范围界线图上应明确标注。
3、共用宗应根据宗地草图表示出各自独立使用和共同使用部分的界线。
4、地籍号、地类号、门牌号、单位名称与地籍调查表一致。地籍号、地类号可压盖建筑物边线,注记不下时,地籍号、地类号可注在宗地外适当位置,用位指线表示其所属宗地。毗连小宗地的门牌号可跳注。共用宗内只注一个最大单位名称。
5、永久性房屋应逐幢表示,临时性房屋可不表示,不注层次和建筑材料性质。对于单位内商店与其它房屋要进行分割表示。房屋等建筑物按墙基角表示,阳台雨蓬下有支撑物或台阶的应表示,室外楼梯可完全至房屋内。界址线从围墙中线通过时,围墙不表示;界址线从长度30m以上的围墙一侧通过时,围墙应表示,通过界址线一侧的围墙边线仍用界址线表示。
6、道路依比便双实线表示。公路、大车路以路肩线表示,街道以路涯线表示,路边行树、检修井不表示。应不记路、街、巷名。
7、河流、湖泊、水库、水塘以岸边线(粗0.15mm)表示。水系上桥梁、拦水坝、流向应表示并注水系名称。
8、城乡结合部农用地、大面积绿化用地、街心花园等按分类含义绘出地类界,配置少量植被符号即可。
9、宗地内部的花圃、树林、假山、水塘等可不表示,内部道路酌情表示。
10、电力线、通讯线不测定,但有塔位的高压线应表示。3.4..7原图透写图的绘制
为便于衔接和检查,大范围的地籍勘丈中,宜用透明纸在地籍原图上营救绘透写图。内容包括:图廓线(黑色)、街坊外围界址边(红色)、宗地号、街坊内部界址边(蓝色)。界址点过密处,可放大表示。
3.4.8着墨地籍二底图的绘制
着墨二底图按单色绘制,图廓线、坐标格网、控制点、解析界址点展绘限差同原图。
蒙绘时,解析界址点以展绘位置为准,图解界址点位置以原图为准,界址线应严格位于相应界址点中心联线上。蒙绘要素不偏离原图底线。
注记可采用剪贴透明注记、铅字盖印蔌手工注记。
3.4.9采用机助制图绘制地籍图时,需绘制两份,分别作为地籍原图和地籍二底图,并提交数据软盘和使用说明。
3.4.10用平板仪测定地物要素时,建筑平坦地区1:500比例尺时用钢卷尺量距,1:1000比例尺用皮尺量距,街坊外其它区块拐点可用视距测定距离,1:500、1:1000、1:2000比例尺最大视距分别不超过40m、80m、150m。
3.4.11面积量算、汇总与统计
1、基本要求
量算的各项原始资料和数据(地籍调查表、地籍原图、坐标册)齐全,经检查符合精度要求;
量算和检核方法与地籍勘丈方法相应,量算成果符合规定的限差要求,汇总统计结果无误,计算结果与图、表、册一致;
无论采用何种基本量算方法,均须独立量算两次。量算单位为m2,量算与图面不访取至0.1m2。图解法应采用图幅、街坊两级控制,按面积比例平差;解析法、部分解析法一般应用街坊面积检核街坊内宗地、其它区块面积之和。计算机计算时也应采用两级控制。
控制面积与解析法计算的或平差后的被控制面积和的较差△S应在凑整误差影响限差内,即△S≤0.06(m2),其中r为被控制面积个数,△S取至0.01m2。
面积量算原始记录格式见附录C.4。微机计算时,须打印输入解析界址点坐标、量算结果、各项限差。
2、解析勘丈法
用解析坐标法计算街坊、街坊外其它区块和街坊内宗地、其它区块面积,街坊面积与街坊内宗地、其它区块面积之和的较差应小于凑整误差影响。街坊外其它区块根据被街坊分割的情况,用相邻街坊的界址点、界址边与图廓线的交点、图廓点组成若干“街坊”。如“街坊”内其它区块间拐点均有解析坐标,则按解析坐标法计算“街坊”,街坊外其它区块面积,如不是全部拐点具有解析坐标时,按部分解析法中街坊、宗地面积量算要求处理。解析坐标法面积计算公式:
P=(XiYi+1-Xi+1Yi)式中:P———面积(绝对值),以m2为单位,取至m2后小数一位。
n———界址点个数;
Xi、Yi———第i点的解析坐标,以m为单位,取至m后小数二位;
i———按顺时针蔌反时针编制用于计算面积的界址点序,当i=n时,i+1=1;当i=1时,i-1=n。
3、部分解析勘丈法
用解析坐标法计算街坊面积,街坊内宗地、其它区块面积,根据数据条件可采用解析坐标法,实丈几何法、图解坐标法、图解几何法或其它图解法量算。街坊面积与街坊内宗地、其它区块面积之和的较差小于街坊内部图解面积和的1/200时,按各图解面积比例平差。解析坐标法、实丈几何法计算的街坊内宗地、其它区块面积不参加平差,丈量的界址边长数据不加改正。街坊外其它区块面积量算同解析勘丈法。
4、图解勘丈法
用图面量算方法在铅笔原图上量算街坊、街坊外其它区块面积,图幅理论面积与图幅内街坊及街坊外其它区块面积和的较差小于图幅理论面积的1/400时,依其面积比例平差,得出经平差后的街坊、街坊外其它区块的面积。
根据图形的条件,可用实丈几何法、图解坐标法、图解几何法等量算宗地、街坊内其它区块面积。平差后街坊面积与街坊内宗地、其它区块面积和的较差不大于街坊内图解面积的1/100,则将闭合差按各图解面积比例配赋,得出平差后的宗地、街坊内其它区块的面积,其丈几何法计算的宗地面积不参加平差。
5、任何图解方法量算面积时,两次较差满足下式要求:
△P≤0.0003M(m2);
式中:P———图面量算的面积(m2);
M———铅笔原图比例尺分母; △P———两次量算面积之差(m2)。
用图解坐标法(包括数字化仪)量算面积时,根据两次独立量取的坐标分别计算面积时,两次面积较差应满足上式要求。根据两次读数取坐标中数计算面积时,两次坐标差不超过图上0.14mm。
方格法量算面积时,应变换模片方向各量一次,但要注意界址点、线的正确关系。
地块的图上面积小于5cm2时,不宜采用求积仪法理算面积。
6、实丈几何法量算宗地面积时,应注意图形的几何条件,矩形对边较差在10cm内可取中数按短形公式计算。四边形的四个边长用实丈数据,而对角线长度用图解边长计算时,面积应参与平差。
7、以街道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的编制
编制工作应在计算结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附录C.4.5)。共用宗需在备注栏内注明各自独立使用面积和共同使用的分摊面积。
为便于与分类面积统计衔接和校核,将街坊内其它区块面积按地类分列在各街坊宗地面积汇总末尾,街坊外其它区块面积按地类分列在街道面积汇总的末尾。
8、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的编制
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统计表见附录C.4.6。表头单位名称是表内名称的高一级单位,表头是街道,表内是土地使用者名称。
表头是街道时,表内房产管理部门和个人住宅用地按总数分两拦填写,单位仍按土地使用者填写。接坊内、外图上无地类注记(其它区块)的各类土地,按地类分列统计表末尾,表格最后一栏各类面积之和应与表头单位总面积相符。
面积单位可按表头单位面积大小选择,街道的面积单位应为m2,取小数后一位,将表头不用的单位划去。
9、面积量算、汇总、统计的检查
首先检查量算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坐标法要查点数、点序与宗地草图、地籍原图是否一致,坐标与坐标册、图解坐标记录数据是否一致;几何法要查边长数据与地籍调查表、图上长度是否一致;图上面积注记、宗地面积汇总表内数据与计算结果是否相符,宗地面积江总表和面积分类统计表中的地类号与原图、地籍调查表是否相符,统计数据是否正确。
再抽查面积量算和平差是否正确,各项限差否符合规定要求,在量算方法选择正确的情况下,采用与量算相同的方法进行检查,检查图解面积时,只要原图符合精度要求,检查图解面积较差在0.0003M内,可认为量算面积正确。
3.4.12宗地图的绘制
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附录A.8),内容包括本宗地的地籍号、地类号、宗地射程、界址点及其编号、界址线、界址边长勘丈值、所在图幅号;邻宗地的地籍号、相邻宗地间界址线段;建筑物和构筑物、比例尺、指北线、绘图员和审核员的姓名、日期等。可根据基本地籍图用复制、缩放或机助制图等方法获得,并经整饰校核,用聚脂薄膜绘制以作存档用,复印件为土地证收附图。对于共用宗,每个土地使用者应复印一份。
3.5地籍调查成果的整理
地籍调查工作完成后,应将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资料对照检查,系统、彻底地改正,必要时要经实地校核,并按规定编写该调查区的地籍调查技术总结和地籍调查工作报告。
归档的成果有:
地籍调查表;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包括图根)的原始记录、仪器鉴定资料、网图、平差计算资料、成果表、点之记(点位说明);
地籍勘丈原始记录;
解析界址点成果表;
地籍铅笔原图、着墨二底图、宗地图;
地籍图分幅结合表;
面积量算的原始记录;
以街道为单位过地面积汇总表;
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
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地籍调查技术总结(技术工作报告)、地籍调查工作报告;
检查验收报告。
地籍调查成果需按〈江苏省城镇初始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附录D.2)检查验收认定合格后,方可利用。
4变更地籍调查
4.1调查内容
无论何种内容变更,都应根据申请变更登记内容到实地进行权属调查和地籍勘丈。
4.2调查准备
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
变更宗地及相邻宗地的地籍档案;
变更宗地所在基本地籍图; 变更宗地及相邻宗地原地籍调查表的复制件;
变更过地附近的地籍平面控制资料(网图、点之记、坐标);
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附录A.6);
变更地籍调查表(附录A.1)。
4.3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根据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发送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有界址变更情况的,应通知申请者预先在实地分割点上或自然变更界址点上设置界址点标记。
4.4实地调查
首先核对申请者、指界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及申请原因、项目与申请书是否相符。
界址变更时必须由变更宗地申请者及相邻宗地使用者或委托代理人到场共同认定,并在变更地籍调查表上签名盖章。相邻宗地使用者或委托代理人届时不到场,申请者或相邻宗地使用者不签名盖章时,分别按照3.2.4、3.2.5、3.2.6款规定处理。
4.5变更地籍勘丈方法
变更勘丈方法一般采用解析法,暂不具备条件的,可采用不低于原勘丈精度的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均以地籍平面控制点或界址点依据,必要时须检查、恢复所需地籍平面控制点。
4.6原界址点位置的检查和恢复
在认定变更界址前必须根据原地籍调查表(宗地草图)和现存原界址点、图根点,用原解析界址点坐标或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的距离,检查原界址实地位置的正确性和恢复丢失标志的原界址点位置。变更界址认定后,丈量新界址点间距,废弃界址点的原则量用的点号不再使用,新增界址点赋予新号,并不应与原界址点重号。
4.7变更界址点的测定
4.7.1原用解析法测定的,用解析法变更勘丈,分割点在原界址边上,可依据申请者埋设的界标,丈量分割点对相应界址点的间距,用截距法计算坐标。或用申请者给定的条件计算得到坐标后,于实地放样埋设界标。分割点在原宗地内部时,依据申请埋设的界标,丈量原界址点至分割点的距离,用距离交会法等方法计算分割点的坐标。界址边界调查时,也可采用上述方法确定。需用坐标反算边长与勘丈边长检核正确后,将新增界址点展绘在二底图上。
4.7.2原为图解法,用图解法变更勘丈,与解析法变更原理相同,用图解法确定新增界址点在二底图上的位置。4.7.3原为部分解析法,有条件要求用解析法变更,有困难时则仍用部分解析法变更。原为图解、部分解析法,界址变更占图幅或街坊1/2时,应用解析法按街坊更新地籍图。
4.8地籍资料的变更
4.8.1地籍调查表的变更
对变更地籍调查表的填写要求与地籍调查基本相同,应在现场填写,封面上划去“初始”二字。其初始地籍调查表归档保存。
按1.4款要求编制变更宗地的地籍号;说明栏内注明原土地使用者、坐落、地籍号、变更原因以及纠正初始地籍调查中错误的依据。
原勘丈数据与检查数据在限差内按原数据填写,有错误则填新值。
在相邻宗地的原地籍调查表复制件上用红色改正有关变更内容(如四至、邻宗地变更后的地籍号)后与原件保存。
4.8.2宗地草图的变更
按3.2.11款要求重新绘制变更后的宗地草图,并与修改的原宗地草图复制件一起归档保存。在变更宗地的原宗地草图复制件上,用红色记录变更内容,红色“。”、红线分别表示新界址的点、线、废弃界址的点、线用红色“×”划去;作废数据和新勘丈数据相应用红色细线划去和红色数据注出,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4.8.3解析界址点坐标册的变更
用红色细线划去废弃或错误的界址点坐标,用红色数字注出新增或正确的坐标值。改动之处注变更日期、作业员姓名。原为部分解析法或图解法用解析法变更,则需按3.4.4之3款另编坐标册。
4.8.4地籍图变更
铅笔原图不得改动。在原二底图复制件上用红色标明变更内容,作为历史档案保存。并对照新的宗地草图,根据新界址点的位置,在二底图上着墨绘出新界址点、线,刮去废弃或错误界址点、线和注记。
4.8.5宗地面积变更
1、原为解析法,用解析法变更,分割后宗地面积之和应等于原宗地面积;边界调整前后的有关宗地面积和应相等;合并宗地面积应等于原被合并宗地面积之和。发现原勘丈成果有误,应更正有关面积数据,以新的面积为准。原部分解析法的街坊面积与变更后其宗地面积之和以及图解法中图幅理论面积与变更后街坊面积之和不符值,可暂不处理。
2、原为图解法,用图解法变更时,各分割宗地面积和以原宗地面积为控制,边界调整各宗地面积之和以原宗地面积为控制,按面积比例平差。合并宗地面积应等于原宗地面积之和。
4.8.6宗地图的变更
按新的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绘制变更宗地图,旧的宗地图归档保存。在原宗地图复制件上,用红色修改变更宗地的地籍号等内容,与其原件一起保存。
4.8.7在以街道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复制件上,用红色细线划去废弃数字,用红色数字注出变更后数据,并按规定期限重新编制以街道为单位的宗地面积汇总表和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出现4.8.5之1款情况,按新值汇总、统计。
4.9尚未建立初始地籍地区个别宗地的地籍调查
在尚未建立初始地籍的地区,当发生个别宗地的征用、划拨、转让、继承、交换、出租、边界调查时,可以宗地为单位进行地籍调查、登记发证。权属调查要求与变更地籍权属调查相同,并须设永久性界标。面积较小的宗地,如不具备实测界址点坐标的条件,可用钢尺丈量宗地界址边长和确定宗地几何形状的条件距离及界址点栓距,用实丈几何法计算面积,面积大于2000m2的宗地的界址点必须用解析法测定坐标,尽可能地用城市统一坐标系统,没有条件,可按自由坐标系施测,在调查区建立平面控制后,应进行坐标变换,坐标变换时,只利用两个界址点进行坐标的平移和旋转,以保持面积不变。
第五篇: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方法的研究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实施方法的研究
章菁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调查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城镇变更地籍调查为研究对象,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实际情况,论文研究了变更地籍调查的工作流程,探讨了变更地籍的实地调查具体方法。关键词:城镇变更地籍调查、地籍测量、权属调查
1、引言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是以初始地籍调查的成果为依据,为适应目常地籍管理的需要,根据土地权属及其界址点、线、用途等变化,所进行的修正、补充、更新调查。通过变更地籍调查,不仅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还可以使地籍成果提高精度、逐步完善。
2、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根据界址线的变化情况,变更地籍调查主要分为宗地合并、分割、界址线调整时更改界址点、线的变更地籍调查和界址线不发生变化的变更地籍调查两种。
界址线发生变化的变更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与初始地籍调查基本相同。
界址线不发生变化的变更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初始调查数据或者原有数据与现场完全一致且精度符合要求。
(2)宗地建筑物虽然翻建改建,但新建后建筑物构筑物完全位于原先界线之内,新建后的宗地实地并没有明显的构筑物作为其界线的
地面表示物且原宗地界线与四邻界线无矛盾也不占用现在公共用地的。
(3)原宗地已进行了初始登记,新建后虽然实际用地范围有所减少且原宗地界线与四邻界线无矛盾也不占用现在公共用地的。这通常是为了转让、抵押等土地经济活动的需要。
一般说来,变更地籍调查是变更土地登记和经常土地统计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变更登记的内容不涉及界址的变更,并且该宗地的初始地籍资料或已有地籍资料是用解析法测量且精度经检验符合要求的,则经土地主管部门同意后,允许不进行变更地籍测量,而沿用原有的测量成果。
整体上来看,变更地籍调查方法、原理与初始地籍调查基本相同,但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1)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初始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在成本、工期等诸因素的综合考虑下,虽然建立的地籍信息系统满足了《城市地籍测量规范》的精度要求,但从整体上讲,系统的精度不均匀,允许少数宗地个别不明显界址点的精度较低。由于涉及巨大的经济利益,地籍变更则要求精确地测算出变更后宗地的各界址点坐标和面积,如果个别界址点的精度较低造成宗地面积不差较大,往往会带来法律纠纷。
(2)对象特定、分布范围广不集中、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地籍变更工作是在初始地籍信息系统建立之后进行的,是日常地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初始地籍调查时,对一个区域中 的所有宗地进行统一调查,而是土地主管部门整个管辖区域范围内个别的宗地在统一调查完成后,发生了权属、用途或界址发生了或即将发生变化,在其使用者提出申请后进行的,调查和测绘的范围是特定的宗地。
(3)任务紧凑,调查程序连贯一步到位。
初始地籍调查是个系统性工程,地籍调查的这个程序是按照步骤进行的,先进行调查,再进行测量,对于具体某一宗地来说这过程时间上会比较长。而变更地籍调查是土地使用者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后进行的,申请者往往希望立刻着手实施组织工作。同时,由于对象明确,一般在进行了地籍调查之后,如果四邻关系清楚,就可展开相应的测绘工作。
(4)变更同步、手续连续。
进行了变更地籍调查后,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册、证、图纸质材料及地籍信息系统中与该宗地有关的数据信息均需进行变更。
3、变更地籍权属调查
变更地籍权属调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初始地籍权属调查基本相同,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是依据土地权属变更的形式和内容而进行的。当前土地权属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征用集体土地;(2)划拨国有土地;(3)出让、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4)继承土地使用权;(5)交换土地使用权;(6)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7)承包集体或国有土地使用权;(8)土地分割;(9)土地合并;(10)土地权利人更名;(11)城市改造拆迁;(12)土地权属界址调整。
此外,还有已设定的他项权利的变更,如抵押、出租等。在变更地籍权属调查中,应着重检查和核实以下内容。
(1)检查变更原因是否与申请书上的一致。
(2)全面复核原地籍调查表中的内容是否与实地新情况一致,如土地使用者名称、身份证号码、土地坐落等。以上各项内容若有不符的,必须在调查记事栏中记录清楚。
(3)宗地的实际用途与原批准用途是否一致,如不一致是否完整的允许用途变更的文件、审批材料、补出让金证明材料、完税证明等材料。
(4)检查本宗地及邻宗地指界人的身份,收集身份证明材料。检查土地登记、地籍调查的法人身份证明书是否齐全,填写是否准确真实;不是企业法人或土地使用者本人指界的是否有指界委托书,填写是否准确真实。
(5)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可以寄发指界通知书,但是受到时间、工作等因素制约邻宗地和本宗地的指界人往往不能同时到场指界确认签字,往往是本宗地指界人单方指界,然后再由本宗指界人联系邻宗地指界人确认签字。所以一定要核对确认邻宗地指界人签字的可靠性,如可能在地籍材料中应加上本宗地指界人对邻宗地指界人签字可靠性的承诺书。
同时致遇到疑难或重大问题时,留待以后调查研究处理,待有了处理结果再修改地籍资料。
4、变更地籍测量
变更地籍测量是在变更权属调查基础上进行的,是为确定依法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址范围、宗地形状、面积及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测绘工作。包括界址线发生变化的测量和界址线不发生变化的测量。理论上来说变更地籍测量时不重新布设控制网,直接使用初始调查测量的控制成果进行测绘。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宗地变更地籍测量时的坐标系和初始地籍调查时的坐标系可能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变更地籍测量时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其实施方法如下: 3.1界址线发生变化的变更地籍测量
3.1.1原界址点坐标系于现在使用的相同
(1)界址点、界址线部分发生变化的宗地
①利用原有的宗地图进行现场核对,找出发生变化的界址点界址线。
②采用全解析法对没发生变化的界址点坐标进行检核,对发生变化部分进行测量。如果没有发生变化的界址点精度符合要求且各界址边长的反算值与勘丈值的误差符合要求的,则没有发生变化部分使用原数据;如果没有发生变化的界址点精度有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则对这部分界址点进行重新测绘。
③对调查表中界址标志和宗地草图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复量各勘丈值,检查它们与原勘丈值的误差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误差过大,对数据进行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④对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间或与邻近地物点间的距离进行勘丈检查,检查其反算值与勘丈值的误差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误差过大,对数据进行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2)界址点、界址线完全发生变化的宗地
根据之前权属调查出的界线,采用全解析法,对宗地个界址点地形地物进行全部重新测量。并如前③④对界址边进行勘丈检查。
3.1.2原界址点坐标系与现在使用的不同
为了保证宗地测量数据的可靠性、与实地真是情况的一致性,根据之前权属调查出的界线,采用全解析法,对宗地个界址点地形地物进行全部重新测量。并如前③④对界址边进行勘丈检查。3.2界址线不发生变化的变更地籍测量
(1)原界址点坐标系与现在使用的相同
采用全解析法对没发生变化的界址点坐标进行检核,如果精度符合要求,则可直接使用原界址点测绘数据,对地物进行相应的修补测即可;如果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应该按照3.1.1(1)或3.1.1(2)处理。
(2)原界址点坐标系与现在使用的不同
①对原宗地界址点的平面相对精度进行检查以保证宗地形状、面积的准确性,方法参照3.1.1(1)③和3.1.1(1)④。如果界址点相对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应该按照3.1.1(2)处理。
②在宗地界址点面相对精度较高的情况下,对宗地附近以前测量时的图根控制点(如有更高等级的控制点更好)或本宗及邻近宗地的明显界址点采用全解析发进行联测,务必保证测量精度,联测的控制点、界址点总数要3个以上且位置要均匀分布于变更宗地的四周,以便于我们求出坐标系转换和对转换后的坐标精度进行检核。如果转后 的坐标精度符合要求,则直接使用坐标转换后的成果;如果坐标精度不符合要求,则应该按照3.1.1(2)处理。
5、结束语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是城镇地籍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登记的基础、依据。本文总结了作者多年从事地籍工作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变更地籍调查的工作流程及实施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希望对
城镇变更地籍调查的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章其祥.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及变更调查信息系统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