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供水稽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1
当前供水稽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06-5-12
伴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用水市场的不断拓宽,社会上违法用水事件也随之呈上升趋势。违法用水行为的发生,严重侵害了供水企业利益,扰乱了城市用水市场,造成高层楼房供水不足,给城市安全供水带来危害。笔者近四年来,曾先后到五省26个市自来水公司学习考察,多次与有关稽查人员座谈,得知这些水司都相继成立了供水稽查队伍。同行人士大都认为,这支队伍在规范城市用水市场,有效地打击偷盗水,保障市民正常生活用水,维护广大用户及供水企业切身利益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与此同时,笔者还了解到,由于违法用水户不断变换手法偷盗水以及一些供水企业对稽查管理工作的滞后,造成供水稽查管理以下问题:其一,没能建立或完善违法用水户失信管理档案。因一些水司供水稽查队伍组建时间较短,稽查员工只知道忙忙碌碌工作,但忙碌之中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违法用水户基础工作的管理。对一些违法用水户缺少失信记录,缺乏行之有效的重点治理措施,这是当前稽查管理工作最大的薄弱点。其二,稽查管理对营销工作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当前,大部分水司的供水稽查管理部门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对营销管理工作监督不到位。其原因是,营销管理部门掌握的用户用水情况不能及时提供给稽查管理部门,有的营销部门不仅不让稽查部门查看用户水表账本甚至还对他们进行保密“封锁”。由于稽查工作对营销工作制约不力,营销部门的查表收费员工不负责任的漏收、少收、估收等行为也时有发生,这是营销工作滞后的主要问题。其三,用户信息反馈渠道不畅。据了解,一些水司的稽查部门的信息来源仍旧停留在“自我查找案源、自我建立信息”的阶段。这种被动局面的形成,是营销部门用户的信息与有关管理部门掌握的信息和稽查部门稽查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传递,甚至在信息网络也不能共享造成的。由于稽查部门对一些用水户变更、搬迁、改变用水性质的信息了解甚少,或者根本不能及时掌握,因此经常造成稽查员工费工费力不见成效,甚至下了追缴水费通知单而违法用水户早已“溜之大吉”的尴尬局面。其四,治标不治本,“人情水”干扰太大。目前,供水稽查主要是对一些没有靠山的以及小门脸违法用水户实施查处,一些有靠山的用户即使偷盗水也很难解决。尤其是在“人情水”掩盖下的违法用水行为,往往因为社会上有关管理部门领导及企业内部管理员工说情的干扰,让稽查员工在处理上不得不做出让步;有的稽查员工还怕被说情领导“穿小鞋”,极不情愿地扮演着为违法用水户说谎的角色。事实一再印证,“人情水”是造成社会上违法用水查而不尽,打而不绝的主要原因。其五,稽查员工经常遭受违法用水户的侮辱、围攻。在稽查违法用水过程中,个别违法用水户为一己私利故意刁难稽查员工,有的稽查员工无故被讥讽侮辱,还有的无端被谩骂、甚至遭到推搡殴打。这种行为的发生,给稽查工作带来重重阻力,让许多稽查员工产生为难情绪。其六,不具备行政执法权。一些供水稽查部门在没有取得当地政府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以及在没统一着装的情况下执行任务,造成稽查工作极难开展。有些违法用水户抓住供水稽查部门这个“弱点”,三番五次偷盗水,供水稽查部门只能以追缴水费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处罚”。而这种不痛不痒、毫无威摄力的“处罚”,从根本上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其
七、个别稽查员工吃拿卡要违法用水户。这种行为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它不但给企业的形象抹灰,重要的是给稽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以上七个问题,严重制约着供水稽查工作的正常开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七个方面采取对策:其
一、采用“三结合”的方法,加大稽查工作力度。社会上的违法用水户,为躲避供水稽查,偷盗水手法越来越隐蔽。为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供水稽查员工应不辞辛苦,采用“白天查与夜间查,拉网普查与重点查,查水费单据与查水表用量”的“三结合”工作法,对用水户尤其是工商业用户进行稽查监督。其
二、建立完善失信档案,加强违法用水户管理。对违法用水户建档立卡,是稽查管理的基础工作。针对违法用水户的经营生产以及其它情况,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与此同时,稽查部门还要定期召开用户分析会,分析用户失信情况,研究用户偷盗水手段,仔细查找管理中的问题,不断修正稽查措施,及时打击偷盗水行为,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其
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狠刹不正之风。稽查员工辛辛苦苦查到的违法用水户,企业内部个别员工来讲情,稽查员工遇此烦心事,处理起来非常棘手。为维护企业切身利益,供水企业要制订《供水违章(违法)责任追究规定》,卡死“人情水”,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为稽查工作“撑腰壮胆”。其
四、规范罚款界限,制订处罚规定。处罚违法用水户,要以处罚规定为尺度,处罚要合理合法,而且要有真凭实据,严禁不罚或轻罚,也不能随意增加处罚金额。通过处罚,既可维护企业利益,又可达到教育违法用水户的目的。其
五、监督查表收费,促进营销工作。对营销部门的查表收费员工,实施有效地监督很有必要,稽查部门查到的漏户,营销管理部门要及时上帐,给予登记。确实是漏户,查收员工应吸取教训,堵塞漏洞,做到实查实收。确实是偷盗水用户,经查实与查收员工有关联的,要依据有关规定对其严肃处理。其
六、加强水表管理,防止水量水费漏失。水表跑、冒、滴、漏及铅封损坏、水表位置不正或运转不正常,极易造成水量和水费漏失。稽查部门查到水表上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登记造册,属于管理不当的,及时通知营销管理部门,尽快维修,减少漏失率;属于个别用户故意破坏造成的,除通知营销部门尽快抢修外,还要依据地方法规对其进行处罚。其
七、制定稽查员工行为规范,树立供水企业良好形象。稽查员工的服务对象是千家万户,尤其是面对违法用水户,如果“斗争”方式无理无节,或者态度蛮横,甚至吃拿卡要对方,不但水费收缴不上来,还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对稽查员工的行为进行严格地规范,树立供水行业新形象,是稽查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内容。
者认为,供水企业在采取以上七项对策的同时,还应对供水稽查队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作风实施三大转变:其
一、由创收型向法制型转变。供水稽查队伍不能仅在争创效益上下功夫,其队伍得以发展,必须走法制化建设道路。供水稽查工作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在取得行政执法权以及当地城管部门配合下,统一着装依法稽查效果会更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颁布的《城市供水条例》及当地政府颁布的地方法规依法管理用水市场,是当前供水稽查发展的方向。其
二、由普通型向优秀型转变。“物竞天择”是大自然的规律。要保持稽查员工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每两至三年开展一次“优胜劣汰”的竞争十分必要,只有将那些吃拿卡要用户、损害企业经济利益的稽查员工淘汰出局,不断净化稽查工作环境,才能建立起一支优秀高效、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的稽查队伍。其
三、由单一监督型向相互监督型转变。稽查部门不能单独行使权力,权力失去监督容易产生腐败。供水稽查部门、营销管理部门与有关管理部门之间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约束制度,设置统一信息传递渠道,使稽查资料,营销资料在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只有建立健全稽查、营销、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体系,供水稽查管理工作才能健康发展。(中国水星)
第二篇: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当前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内容简介]税务稽查工作是整个税收工作的“重中之重”,对维护税收秩序、提高征管质量、打击涉税犯罪及促进依法治税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内、外部原因,税务稽查工作并没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特别是基层税务稽查工作更是存在不少缺陷,还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本篇简要的阐述了基层税务稽查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整改建议。[关键词]税务稽查问题对策
税务稽查是税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税收法律、法规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税收稽查职能是维护税法刚性、协调经济发展、保证税收秩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的有效武器。由于这几年国税稽查部门把“以查促收、以查促管、规范执法”作为重心工作来开展,因此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发挥了应有的职能作用。特别在以下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税务稽查作为特定的公共职能,有效打击涉税违法行为,在维护税法尊严,营造良好税收环境中发挥了其它征管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二是通过科学选择稽查对象,合理使用稽查人力物力,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对象的稽查工作,有效地发挥了稽查打击和震慑的作用,营造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税收环境;三是通过对纳税人进行纳税检查,对税收征管其它环节的行为起到监督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在基层乃至全国税务稽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使税务稽查应有的作用相应减弱。本文就目前基层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整改建议。
一、当前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取证越来越难。随着涉税违法分子偷税手段的多样化,税务稽查的调查取证也越来越难。例如;一是利用不建账、不用票手段偷税。小型个体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普遍存在不按规定建账、记账的现象,购进货物不索票,销售货物不开票,使税务人员无账可查、无证可取。二是利用两套账或做假账手段偷税。少数纳税人对必须开票的设一套账,对不需要开具发票的,以现金收取货款,账外循环、账外经营,另设一套账,隐瞒销售收入不申报纳税。对内用真账核算收入和分配,对外用假账申报纳税,应付税务检查,使税务人员没法得到真凭实据。三是利用修改或灭失证据手段偷税。在电子商务和财务处理电算化的纳税人中,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加密、改造电子数据等高技术手段,修改会计信息做假账或在税务检查前删除电子数据信息,通过修改或灭失证据的手段偷税。四是利用不办证或流动贩运手段偷税。有的固定业户长期经营不办理税务登记进行偷税逃税;有的中间批发商、代理销售商长年贩运,贩买贩卖,送货上门,现金交易,不办证、不用票偷税漏税。虽然以上偷税手段很简单,但税务稽查调查取证却特别困难,对税务稽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办案能力和办案经验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稽查人员不足,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当前我区各级税务稽查局稽查人员占征管人员的比重不高,距离总局要求40%的比例差距较大。由于稽查人员少、纳税户多,稽查力量更显薄弱,难以适应当前税务稽查工作的需要,从而影响了税务稽查的质量。同时,总局为了进一步规范税务稽查工作,明确稽查工作的职责,权限及稽查程序,提出了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分离。但目前我区各地市稽查局人员很少,有些地区稽查人员甚至少到两三个人,根本无法真正实现四分离,也无法保证税务稽查的广度和深度。除了在人员数量上存在不足之外,税务稽查人员本身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一项很突出的问题。稽查人员应全面掌握和了解企业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税收政策以及办案应具备的法律知识等等,灵活运用现代的手段开展工作,如:电子计算机查案的技术、参与稽查调研等,但目前我区的税务稽查队伍中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员少之又少,这直接局限了稽查工作开展的深度与最终成效。
(三)配合意识淡薄。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相互之间缺少工作焦点上的共同探讨,缺少信息上的彼此相互反馈,造成双方信息传递不对称。管理部门没有及时提供纳税人偷税信息资料,稽查部门没有将整改意见及时反馈给征管部门,形成了一种各行其事、各自为阵的不良局面,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没有充分发挥。
(四)涉税案件的处罚率和曝光率普遍偏低,影响了对涉税案件的打击和震慑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征管法》第六十三、六十四条明确规定,纳税人有偷税、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应收而不收税款的行为,税务机关责令补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实际操作中各地在执行上述法律条款上不统一、处罚标准不一样,另外,由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承受能力等原因,全国范围内对涉税案件的处罚率和曝光率普遍偏低,20xx年全国税务稽查平均处罚率仅有16,远远达不到税法规定的罚款底线50。这大大降低了税务稽查的打击和震慑作用。
(五)税收规范性文件繁多、稳定性差。目前在我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每年根据实际需要不断的出台或更改税收政策,并通过通知、办法、解释等各种形式下发执行。由于这些规范性文件繁多,既影响政策的掌握,又影响政策的严肃性,也对稽查部门的政策运用和执行带来诸多不便。例如:藏国税发[20xx]98号、藏国税函[20xx]5号、藏国税函[20xx]82号三个文件都属关于保险企业营销员取得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允许税前扣除的营销费用比例的通知,三个文件分别规定保险企业营销员取得的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时允许税前扣除的营销费用比例15、25、50。从20xx至20xx三年内每年进行了调整。虽然这种调整符合我区实际情况,但这种调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外界误导认为税务机关执法随意性大,同时,无法体现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另外,目前在我区这些税收政策法规文件仍用汇编成册的办法进行使用,很多已修改和作废的内容无法从文件汇编中更改或删除,导致政策依据查找和使用上的不便。
(六)稽查与征管之间在政策理解、把握上存在差异,影响了稽查效能的发挥。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存在偏差,执行的尺度也不一致。另外,征管部门做出的一些纳税认定,稽查部门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纳税人的真实情况却和认定的内容不一致,稽查部门很难改变。比如,一些企业符合认定一般纳税人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就应该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但如果征管部门未予以认定,或继续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的话,那么稽查部门就无法对此定性。
(七)目前我区税务稽查人员还不能完全适应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一方面推进了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另一方面给税务稽查工作带来了很多难度和挑战。
1、稽查线索更为隐蔽。在手工会计核算中,稽查线索包括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都以书面形式反映,稽查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会计资料可见的线索检查证、账、表之间所反映的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中,各类会计凭证和报表的生成方式、会计信息的储存方式和储存媒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原来书面形式反映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等会计信息存储在磁性介质上或计算机内部,难以直观地看到其处理过程和修改、删除等痕迹,传统人工会计处理的可稽查特征及线索在这里难以发现。
2、对稽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手工会计条件下,稽查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稽查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的程序、系统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等方面,为了提高稽查速度,降低稽查成本,确保充分的稽查面,在稽查过程中,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进行统计抽样;运用专门稽核软件进行系统的测试;需要运用计算机辅助稽查技术去对付单机、网络、多用户等各种工作平台下的会计软件,进行税务稽查工作管理。因此对稽查技术和电脑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整改对策与建议
随着征管改革的逐步深入,税务稽查在税收征管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加快税务稽查管理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强化税务稽查工作,促进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化,把税务稽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提出以下整改建议:
(一)充实稽查人员,提高队伍素质。随着稽查工作的日趋完善,各级税务机关的稽查机构也需相应规范,稽查局内设机构也应建立健全。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最少设置举报中心、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等独立部门,配备业务精通又善于发现问题的查账能手和懂电子计算机的专业人员,进一步充实税务稽查力量,使税务稽查人员的比例不低于征管人员总数的40%。与此同时,把提高税务稽查队伍素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搞好队伍建设。通过进行岗位培训、能手选拔、等级考试、职级评定等各种形式来提高税务稽查队伍素质,使税务稽查人员真正做到一专多能,以提高稽查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适应新形势对税务稽查的要求。
(二)强化稽查执法刚性,提高打击和震慑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税务稽查的打击和震慑作用,一是查前要精心组织,对检查实施要做好准备工作;二是要结合现有的稽查力量,精心配备检查人员,要加强对重大案件查处工作的力度;三是要排除阻力,加大处罚力度;四是及时进行案件公告、曝光,特别是对大案、要案的曝光。总之,通过各种手段,让涉税违法分子对涉税犯罪行为付出昂贵代价,来震慑其他有偷、逃、骗税意图的纳税人,同时树立稽查威性,不断提高稽查效率和稽查质量,增强稽查震慑力。
(三)进一步规范税收政策文件、提高税收政策稳定性。为了更好的体现税收政策严肃性、提高税收政策稳定性,制定税收政策时开展科学、完整的调研工作的同时,邀请各界人士组织以研讨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来研究将来不确定的因素对此次制定的税收政策的影响,尽可能的多考虑将来有可能发生的改变政策的各种因素。使得所出台的税收政策不仅可操作性好,也具有更久的保鲜期。另外,应开发一个功能齐全、操作简单、并且能够通过系统自动升级及时更改或删除已修改或作废的内容的文件搜索系统来替代税收政策法规文件用汇编成册的办法,这样不仅查找文件方便,也容易使广大税务稽查人员及时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
(四)重塑税务稽查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稽查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为了更好的开展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稽查工作,有必要对税务稽查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一是需要加强对在职人员,尤其是稽查一线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广大稽查人员掌握计算机、会计软件和稽查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调用被查单位的电子账册进行稽查,能够对稽查软件进行基本参数设置和日常维护;二是引进一些较高层次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并对引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会计、税收、稽查等综合知识培训,使他们担负起计算机稽查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任务。
(五)建立“征、管、查”信息传递制度。税务稽查的目的是“外查内促”,即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建议征管部门改进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征管质量。相互之间应该及时建立一套规范的信息联系制度,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指导、相互制约的格局,设置统一的信息传递制度,使纳税申报资料、税收管理资料、税收稽查资料在部门之间相互传递,真正搞好税务稽查与各环节的衔接,更好地发挥税收稽查效能,促进税收工作的和谐发展。总之,我区目前的稽查工作现状仍有不容乐观的方面。无论从稽查人员配置、知识结构、组织机构,还是具体操作上都存在种种困难和不足,如果要改变这一状况,赶上内地先进省市的稽查工作水平,除了需要上级的支持外,还需要我们稽查干部自身的充分努力。下一步,我们应当以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为主要切入点,通过业务学习、实际操作,切实提高自身的稽查水平,为圆满完成各项稽查任务献计献策,为使西藏税务稽查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三资”清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也是诱发农村干部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笔者就当前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产收益管理不规范。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收款后,干部私自保管、挪用,长期不报账;有的村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寅吃卯粮。
二是出租合同签订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书面合同少,口说为凭;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方面。
对策及建议
一是强化农经职能,增强监管力度。由于长期以来农经机构受体制不顺因素制约,尽管县、乡农经部门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难以发挥出村级财务监管作用,建议尽快理顺农经体制,强化农经职能建设,确保其行政职能的有效履行,特别是在财务违纪和审计监督方面,制定出相应的处罚办法,明确农经部门的执法地位,形成有权威的行政监管体系。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有效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因此,要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村干部财经法规、法纪的教育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对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发挥村民民主监督作用,以堵塞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三是强化资源管理,堵塞交易漏洞。凡农村集体土地、山林、滩涂、水面等资源实施承包、租赁、出让等开发利用,未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项目,一律要进入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招标、拍卖,规范交易行为,堵塞各种交易漏洞。
四是完善制度,规范操作。在落实原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财务公开等相关制度的同时,建议县政府制定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暂行办法》和《违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责任追究办法》,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开展有章可循。
第四篇:当前检验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检验科内部管理滞后,质量控制松懈。近年来临床实验室的硬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检验人员的教育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科室内部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发达省市,主要原因是检验科并未认识到检验医
(一)存在的问题
1、检验科内部管理滞后,质量控制松懈。近年来临床实验室的硬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检验人员的教育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科室内部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发达省市,主要原因是检验科并未认识到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不重视临床实验室的建设,特别是质量管理。检验科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不仅仅是室内质控(IRC)和室间质评(EQA),还有人员、质量体系、设施与环境、检测方法、记录、样品等多项管理内容,但绝大多数实验室不了解也不愿意做细致的工作,杜撰质控图欺瞒医院和检验中心,最后受损失的是医院和患者,由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已呈明显上升趋势。
2、工作人员不善思维导致临床思维惰性化。只重视先进的仪器设备,忽视临床实践的重要性。由于现代检验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与各种自动化仪器的结合,检验工作的自动化有很大的提高,很多检验仪器代替了人力,只要有了机器,检验人员就可以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动转,然后计算机直接输出检验结果,大大减少了检验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即过于机械的工作方式降低了专业知识的要求,使检验人员对临床资料缺乏认识,只能横向观察各项检验指标结果的正误,缺乏综合判断能力。
3、在中医医院,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不能得以保证。我们在随机调查中,发现约有30-50%的化验单和标本不符合要求,在每日大量常规检验工作中,许多标本成为废品,许多化验单无法发送,这些均影响先进仪器使用效率的最大限度发挥,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特别在中医医院,临床医生除了忙于中医知识的强化,还要加强西医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上,而对检验知识的如此飞速发展已是无力以从,缺乏对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的充分认识。
4、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工作的足够重视和正确导向。目前对临床检验工作的性质不够了解,认为只要有人、有仪器、有试剂就可以对临床出具检验报告的错误认识,因而忽视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另外医院强调检验报告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发出,因此检验科往往都在“快”字上做文章,追求单位时间内仪器处理标本的速度,仪器越来越贵,而对发出报告所必需的质量保证基本措施如仪器校准、维护、维修、室内质控、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却强调不够,出现导向上的偏差。
5、对检验医学新技术引入无控制措施。随着分子生物学、单克隆抗体、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检验方法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仪器、新项目相继投入临床应用,在检验医学领域呈现出一片日新月异的景象。但是也有一些新技术、新项目在尚未成熟或者临床意义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应用于临床,如“一滴血可检测任何疾病”,容易误导临床。
6、缺乏对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法规。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具有量值的特殊文字资料,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国际计量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均出台了一系列的质量控制规定和要求。但由于临床检验自身的特点,相当数量的临床检验项目不能完全套用计量法 的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又没有强制性的管理措施以保证实验室检验的质量,这就使一些报告单在无仪器校准、室内质控等质量保证措施的情况下发出,故意将阴性结果作成阳性结果的事件。因此,制定临床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强制性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7、缺乏对临床实验室管理系统理论的研究。临床检验中心在积极推动实验室开展室间质量评价和室内质量控制,规范临床检验操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检验报告的正确与否与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多种因素相关,如何使相关因素都得到控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而保证检验质量,是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
1、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对临床实验室的理解,凡是为诊断、预防、治疗任何人类疾病或损伤,或者为评价人类健康,而对人体的物质进行生物、微生物、血清化学、血液、生物物理、细胞或者其他类型检验的机构,统称为临床实验室。也就是说,凡进行以上活动的实验室,均应受此管理办法的管辖。从实验室注册登记、实验室人员资格、仪器试剂管理、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不能达到要求的实验室不得开展相关检验项目。意味着我国检验医学质量管理迈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诊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标准操作规程是提高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科所用的所有检验方法都应该有一套较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应符合实际工作情况并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包括仪器及试剂、质控品、标准品等的使用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勿必建立结果过高、过低回报临床制度。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2、加强检验科内部管理,质控不松懈,做到“准、快、精”。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全面展开:(1)分析前质量控制:要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防止各种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包括正确填写申请单、病人的准备及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等。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原因。标本的运送统一由服务中心负责,特别是一些快速检测的项目,如果送检不及时,会直接影响结果。所以,实验室要主张采用新鲜标本,并迅速分离血清或血浆,以保证实验前标本的完整性和识别性。(2)分析中质量控制:每日的常规工作中应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情况下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为了保证各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坚持每月参加各级检验中心开展的室间质控,室间质控样品必须按实验室常规工作,由进行常规工作的人员测试,工作人员必须使用实验室常规的检测方法。在日常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室间质控,可以评价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也可以反映结果的准确性,以达到提高检验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的目的。(3)分析后质量控制:检验结果得出后,应及时填写在检验报告单上和登记本上,填写时要清晰、完整、简明、正
确。检验报告应在严格检查核对后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行发出,应保证检验报告及时、准确、可靠地发送于临床。绝对避免丢失报告单的现象。
3、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实验室和特殊检查项目。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检查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乃至分子生物学检查以及各种特殊检查,为临床医生确定诊断和观察、判断疗效及预后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辅助手段。检查手段不是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关键在于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如何科学地、合理地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努力做到既有助于临床上尽快确立诊断,及时判断病情进展、疗效和预后,又尽可能减轻由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良反应,并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每个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医德和技术问题。选择各种辅助检查措施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首先应考虑到各种检查可能产生的合并症,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有些创新性检查尽管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并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可疑胃癌患者进行冒镜检查和组织活检),但是,为了尽快确诊,也应劝患者积极配合,进行检查。
(2)诊断价值原则:包括兼顾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同场合下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3)时间效率原则:尽管在肺炎治疗过程中痰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不如痰菌培养,但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而且可以大致明确致病菌的属性,为指导临床选用合适抗生素指明方向,因此,临床上应优先考虑。
(4)首选方法原则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选用价格便宜的项目。总之,临床上科学、合理地选用各种实验室和特殊检查技术是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众多的检查手段中选出最佳方案,能够尽快地解决临床问题,而且又能减少医技人员不必要的工作,同时,又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和减轻其经济负担,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医学决策问题。
4、加强新开展项目的严格论证及检验人员的在职培训。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加强对临床新技术项目的审批规范化,规范新项目申请要求、论证步骤,定期组织医疗委员会专家对申请的新项目检测进行严格论证,就申报项目的临床意义、质量控制、人员设置、仪器设备、工作量及出报告时间等方面进行调解,坚决不开重复项目,使其具有权威性,指导临床工作,建立一种新型的切实可行的实验管理运行机制,使其向着科学、合理、经济、高效方向发展。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是提高质量的关键。始终把全员质量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常抓不懈。质量是由各个岗位的全体员工的行为作出保证的,必须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加强质量教育,对全员进行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教育,培训所有的检验人员都对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基础知识、一般方法有较充分的了解,并在质量控制的实际过程中不断进行培训和提高。规范行为,加强检查,严格考核,运用科学的手段,努力消除检验过程中的质量变异因素,确保质量控制在预计的标准之中。
5、坚持定期和临床协调会制度。真正能够把检验数据有效转化为有用的临床信息,需要临床与检验医师的密切合作,为了建立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征求意见,对提出的有关
问题及时处理、报告并改正。每2个月组织和召开一次临床协调会,保证与临床科室进行有效的联系。以病人服务为宗旨,以检验科为主导,定期在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间进行信息交流,检验科应该而且必须有能力为临床医生就开展项目、更新设备等方面提供咨询及介绍。特别在中医医院,检验科主任应为临床医生介绍最新的检验动态,就如何科学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如何了解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如何分析检验的报告结果等进行讲解,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检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应立即对这些范围的工作和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措施。当需要时,检验科的服务还包括病人检查的咨询,积极参与预防、诊断和病人的管理,最终达到一种检验与临床相互融合的状态,以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6、检验科应对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措施
(1)原则:自我保护:依法注册、按章办事、规范操作、认真记录、妥善保管 争取主动:预防机制、抱怨措施、掌握事实、端正态度、据理力争 掌握技巧:用足政策、共同承担
(2)申请单: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及格式,申请项目的完整性及合理,编号的唯一性(包括标本、报告),原始单的保留,接受时间及报告时间。
(3)标本采集:a、标本采集的操作程序(SOP):患者准备方法;标本收集方法;标本标识方法;标本运送条件和方法;保证从标本收集到检测完成并报告结果期间标本的完整性和唯一标识;标本拒绝(不合格标本应建议重新采集)b、标本的交接:数量、质量、时间c、实验室间标本传递:数量、质量、时间、唯一性d、标本的保留:一般标本与重要标本的留样时间、方式、记录及启用程序。
(4)标本处理:登记;及时、正确分离;分发; 回收、保存;销毁及记录;(5)环境设施:实验室必须建立并贯彻“安全管理制度”以防止物理、化学、生化、电学和生物伤害;实验室与办公室严格区分,污染区与非污染区严格区分;各实验场所之间逐步实现计算机信息交流;根据医院规模大小、性质类别而设置专业实验室。
(6)人员职责:科室各级人员各负其责,根据检验科各级技术人员职责规范要求,做好工作。
(7)仪器设备:索证仪器档案必须有注册证、合格证、销售证;操作手册(实验室的法规);维护及使用记录(仪器状态的证明);校准和质控程序及记录;(准确性和精密度的证明);计量设备的强检记录。
(8)仪器比对:仪器比对是保证实验室报告一致性的重要方法。一般三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并有详细记录,方法是:首先选择一台本实验室内技术性能最好的仪器(尽可能是用配套校准物校准的仪器),其他仪器分别与该仪器进行比对。其次每日随机选取8份新鲜血(其中应包含高、中、低值)同时用各台仪器测定各项参数,每份测定两次,取平均值,连续测定5 日。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计算出各测定项目的P值,P>0.05,表明两仪器可比,并用线性回归统计方法求出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如果P<0.05,则需查找原因,加以纠正。
(9)操作手册必须包括:标本收集和处理的要求,以及标本拒收的标准;方法的每个操作步骤,包括检验的计算和结果的解释;用于检验的溶液、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染色
液和其它用品的制备或来源;校准的方法;检验结果的报告范围;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失控限;当校准或质控结果达不到实验室预设的标准时,应采取的纠正步骤;方法的有限性,干扰因素的影响;参考范围;威胁生命的“紧急值”及报告规定;标本储存的条件以保证在完成检验前,标本的完整;当检验系统(仪器)不能工作时,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10)标本检测: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进行;仪器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并经校准;试剂在效期内;有室内质控措施;参加室间质评;记录(标本、原始结果、仪器状态、试剂品牌批号、质控数据、操作者)
(11)室内质控:
定性检验:实验室在进行患者标本每一批次操作时,应含有一个阳性和阴性质控品。定量检验:每一批次操作至少要进行一次质控品测定最好是高、低两个质控品。如果得不到校准品和质控品,实验室应设立一个取代方法来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质量审核:型式检查(编号唯一性、项目完整性、书写完整性);仪器检查(状态、校准);试剂检查(效期);质控检查(室内、室间);异常值检查(及时与临床联系)。
(12)检验报告:
实验室必须有措施能及时、准确、可靠和保密地报告结果并保证整个过程都处于保密和实验室控制下。实习生、进修人员、见习期工作人员无报告权,需由带教老师签发;进修人员只在原单位有相应资格,新分配毕业生见习期满后,经专业主管考核合格,由科主任批准可获得某一或几个专业的报告权。检验报告单应包含以下信息:实验室名称、唯一性编号、日期、检测项目及其结果、参考值、实验室声明;检测者和检验医生签全名。定性结果以中文形式报告,不得以符号表示。
第五篇: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基层国税机关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进税收法制建设,积极构建教育、防控与惩治相结合的风险防控体系,税收执法管理进一步规范,税收法治环境不断优化。但随着纳税人维权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国税部门面临的执法风险防范任务会随之加大。因此,持续提升基层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完善落实更加有效管用的风险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国税机关的执法管理水平,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税收执法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存在。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个别人员不能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处理涉税事宜,客观上给一些不法分子的涉税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机会。如个别人员在办理资格认定时不到纳税人经营场所实地查看,对一些申请资料核对调查不仔细,对一些不符合认定条件把关不严格;有的日常巡查走形式,调查走访不深入,工作蜻蜓点水,甚至敷衍应付,给纳税人偷逃骗税留下机会;个别人员发现税收违法行为,以简易程序代替一般程序,打击力度不足,对纳税人未形成应有的约束力;在优惠政策上,有的纳税人以假合同、假协议弄虚作假,虚开虚抵,钻政策的空子,达到少缴税款或让相关联企业多抵税款的目的;核定双定户税额,不按照核定程序进行,靠以往经验核定,甚至无核定税款通知书;税收监控不严格,税收政策宣传不及时,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纳税人少缴税款,也给不法分子偷逃骗税留下可乘之机。
(二)执法管理水平仍需提高。部分税收执法人员仍存在业务水平不足、职业道德观念淡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等执法能力不足的情形。态度不认真,执法欠规范,律己不严,疏于防范,监督不全面,导致执法过错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少数人员思想觉悟不高,缺乏爱岗敬业意识,工作态度不认真;有的适应能力差,学习浮漂,不愿钻研,对新税收政策一知半解,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个别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经不住威逼利诱,为不法分子遮风挡雨开绿灯,甚至参与违法活动;有的业务能力差,对纳税人的涉税违法活动不会监管;有的责任意识差,逃避税收执法监控和考核,对不好控管的纳税人不纳入正常管理,对该处罚的从轻处罚,或不予处罚,在造成税款流失的同时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考核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当前的考核管理,对执法行为过错主要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奖惩及行政处罚手段应用较少。一是重监控,轻结果。监控时省、市局大量下达指标,督促基层完成评估稽查任务,但是销号后,便不再过问应用效果。二是重问题,轻整改。主要表现在执法监控发现问题较多,而整改落实较少,调查处理的结果大多是无问题。如对税收分析监控系统中监控出同一财务人员担任多家企业财务会计的问题,作为税务主管机关,只核查财务会计身份的真假,而对这几家企业之间有无业务往来、有无互相开具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的情况不去深入调查,思想上麻痹大意,为企业违法活动开了绿灯。三是要求多,追究少。各种考核指标、征管制度、管理措施制定较多,对执法过错追究力度不大,警戒作用不强,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既使执法考核出现差错也无关紧要,因执法严肃性体现不足,导致相同的执法过错重复出现。如个别单位的税收征管档案资料缺章漏印,资料不全,不同纳税人签名笔迹相同,发现这类问题时仅要求整改,而缺乏经济和行政手段的制约,导致问题重复出现,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刚性。
(四)税收执法与税收任务之间存在矛盾。刚性的税收任务指标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在主客观上造成了税收执法的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在组织收入第一位思想的支配下,执法人员把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完成收入任务上,在收入形势不好的时期和地方,千方百计挖潜增收,严格税源管理;而在收入形势好的时期和地方则执法偏松,少收或不收,该收的暂缓征收,放松了日常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执法不公,损害了部分纳税人的利益,影响了税收法治环境。如个别地方政府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利用与税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所谓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一旦出现问题,则要由税务部门承担相应执法责任。
(五)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有待加强。《税收征管法》规定,工商、银行、财政、公检法等相关部门有配合税收执法的义务。但当前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法律责任轻,执法合力不足。个别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配合国税部门执法,甚至存在人为设置阻力的现象,影响了税收执法效果。如地税不愿向国税部门积极提供共管纳税人详细信息;公安部门认为小规模纳税人偷税涉及罚款少,不愿配合;银行为减少业务量不愿办理纳税人存款扣税等。有的部门配合时往往讲条件、讲价钱、讲人情,不同程度制约了执法刚性。同时,个别部门管理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风险。如办理工商登记时虚假验资,就会给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政策性审批等环节造成错误导向,诱发执法风险;又如福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虚假认定使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办理政策性减免时带来执法安全隐患。
二、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基层国税机关税收执法实践看,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税务人员风险意识不足、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法制观念淡薄、监督制约不力以及税收法治环境不优等因素有关。
(一)执法人员对风险管理认识不足。一方面对执法风险内涵和形式认识不足。有的执法人员对执法风险与纳税风险、执行不力、执法违法的利害关系仍没有明晰的认识,有时把监督管理与执法风险管理混为一谈,有的在发生失职渎职事件后才进行问题补救。另一方面对执法风险的后果认识不足。有的执法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执法风险带来的后果最多是考核被扣分,承担工作失误,带来浮动津贴损失,而很少考虑到会承担相应行政和刑事责任的后果。
(二)人员综合素质滞后于现实需要。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相对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和征管方式,凭感觉、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导致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执法质量不高。三是个别执法人员自身道德素养不高,缺乏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执法方式简单、随意,执法手段粗暴,执行程序不到位,引发执法风险。四是有时处理税收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意识不强,执法中不注重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五是个别执法人员廉洁自律意识较差,习惯于利用职务之便获取私利,明知违法违纪也不想回头、不予顾及。
(三)征管的方式方法不尽科学合理。在税收管理实践中,如果过分强调征、管、查分工执法,就会导致税收征收、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部门的各自为战,造成征收管理流程脱节,执法管理缺位,有时就会出现该管的不愿管,想管的管不了等现象。如果只强调优化纳税服务,强调企业违法自查,就会导致税收执法力度不强,评估稽查走过场等现象,使纳税人产生违法成本过低的思想,从而带来进一步的执法风险。此外,税收程序法中的有关规定不够严密,造成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难以作出准确的判定而导致执法风险。
(四)税收法治环境影响税收执法。一是当前纳税人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注重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税收执法人员只要损害纳税人权益,就有可能引发投诉、信访等事件。二是一些纳税人法制观念淡薄,纳税遵从度较低,为了达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目的采取不正当手段拉拢腐蚀税务人员,个别执法人员如抵制不住这些诱惑,就会帮助纳税人偷逃税款,导致偷逃税款形式的多样化、隐蔽化,进一步增加了税源监控和税收检查的难度。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执法风险。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人为设置税收管理障碍,为涉税事项打招呼,讲人情,影响税收执法,致使一些税收政策难以执行到位。
三、进一步提高税收执法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防控执法风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持续提升基层人员的依法行政能力,完善落实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国税机关的执法管理水平。
(一)进一步树立税收法制观念。基层国税人员应当认清依法治税的内涵,自觉遵守各项税收法律规章制度。一是突出法制教育。强化对税务干部的“法治”教育和“执法风险”的警示教育,加强风险管理理念培训,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执法人员的自觉行动,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等意识和理念,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律底线,保证行政执法权始终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对税收执法人员专业化、法制化的培训,对税收执法人员强化税收政策培训,不断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克服执法上的侥幸和麻痹心理,避免因自身工作失误引起的执法风险。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切实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才干,增强依法履行职责和抵御各种风险侵袭的能力。四是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有关证据收集、资格认定和适用法律法规的实务培训与实地指导,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五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税收执法内容嵌入日常考核、考核和干部考核中,采用案头考核、实地考核等形式对依法治税、风险防范情况进行考核,对每位税管员落实职责情况逐一评价,督促其抓好职责落实。
(二)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一是坚持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减免税审理、重大事项局长办公会集体审议等制度,对超过一定额度的审批事宜,实行集体审批,民主决策,分散和降低执法风险,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效能。二是加强税收执法跟踪与监督,建立健全跟踪反馈机制,确保执法规范,准确到位。三是规范税收征管、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以及其他涉税审批档案资料的管理,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四是正确使用并准确填写和制作各种税收执法文书和证据材料,客观、详实地记录涉税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及其他证据资料。
(三)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一是实行严考核、严追究,积极开展内外部评议,应用考核、评议结果,加大激励奖励力度,客观评价执法工作质量。二是加强税收执法的监督,接收各个层面的监督,同时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群众举报制度。三是坚持开展执法自查周活动。在每个月份的第一周内,对上个月的执法情况进行认真自查,分析监控,对查出的执法不规范的地方,督促相关机构和人员及时整改,进一步降低执法风险。四是发挥信息化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管税体系,结合各种税收风险点,有效发挥信息化在风
险管理中的作用,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执法岗位设置相应的预警指标,各岗位人员对照系统的预警提示,实时进行调查整改,提前预防日常征管工作中存在的执法风险。五是在对纳税人提供风险提醒服务,在综合分析风险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纳税风险提醒事项,告知纳税人数据异常的指标、风险点和可能的涉税违规问题,并建议纳税人自查自纠,提供相关的原始证明材料,向税务机关主管人员说明情况,通过纳税人自查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化解税收违法违规风险。
(四)进一步建立风险防范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协调,拉近征纳双方的距离,从而在理解与和谐的氛围中,化解执法风险。二是加强与公检法等单位的沟通,减少因内外认识标准不一致而引发的执法风险,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换,进一步扩大协税、护税网络,建立税源信息共享平台。四是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五是加强税收宣传,做好政策法规的解释、宣传、辅导工作,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借助外部监督力量及时发现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