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述

时间:2019-05-12 20:1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述》。

第一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述

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

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办公室

2009年第12期 ——经济建设

从2003年开始,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过去全省“小而全”的农业结构逐步被专业化的大基地所取代,单一的种养业逐渐被“产加销”一体化取代,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大县和跨县市的农业板块经济区。板块经济区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壮大了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一)“农业板块经济”,就是以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平台,囊括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服务机构等经济主体,通过产加销紧密结合,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区域经济模式。全省各地在建设板块基地、发展板块经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扩大板块规模。一是项目协议共建。通过项目安排,促成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消除空白地带,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大的板块。2007年,仙桃、监利、洪湖等3县市实施洪湖周边百万亩稻田高效种养模式板块项目,三年内建设稻鸭共育、小龙虾野生寄养及稻蟹连作三种高效种养模式200万亩;江夏区与嘉鱼县政府签订协议,三年内新增基地15万亩,形成50万亩蔬菜板块;当阳市与东宝区政府达成柑桔板块连接协议,三年内在漳河水库库区建设40万亩优质柑桔基地,新增柑桔板块面积17万亩。2008年,我省在继续建设大板块的基础上,打造更大规模的板块经济区:省农业厅与宜昌市政府签订协议,着力打造长江三峡200万亩优质柑桔板块高效经济区;省农业厅与黄冈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建设鄂东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襄阳区、宜城市、枣阳市、钟祥市、曾都区共同签订协议,实施800万头优质畜产品板块经济区;仙桃市、潜江市、监利县、洪湖市签订协议,实施200万亩优质水产品出口板块经济区。截止2008年底,项目协议范围内的种植业板块基地面积达到438万亩、畜禽养殖小区达215个、水产板块基地面积达210万亩。二是集中连片开发。例如,当阳市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发柑桔板块基地。去冬今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重点建设玉阳宝塔岗、半月明月山、王店跑马岗、育溪漳河等四个5000亩以上核心示范区。三是统一农户生产。例如,监利县为了解决水稻品种多乱杂、稻米质量差、水稻产业优势发挥不够的突出问题,从品种定向、种子市场管理、企业订单生产、完善良种补贴政策等方面入手,统一组织生产,使全县水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全县水稻种植品种由过去的80多个减少到10多个,主推的5个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四是转变经营方式。一些地方因势利导,将经营不善的土地集中起来,整体对外发包,将农户分散经营变为企业经营,将农民从小生产者转变为企业的股东和工人,既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例如,黄石市积极组织耕地有序流转,将耕地集中起来,配套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转包给蔬菜种植大户。2005年以来,每年新增蔬菜集约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多数种植大户承包面积在100亩以上,最大的种植大户多达7880亩。五是建设专业大县。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县市围绕某一专业产业发展。目前,一些“专业大县”逐渐成型。如监利、京山、沙洋等已发展成水稻大县,嘉鱼、云梦等已发展成蔬菜大县,鄂州、仙桃、潜江、洪湖等已发展成水产大县,宜都、当阳、夷陵等已发展成柑桔大县,五峰、鹤峰、竹山、竹溪、英山等已发展成茶叶大县,襄阳、枣阳、曾都、松滋、钟祥等已发展成畜牧大县,等等。2009年2月12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正式命名了首批30个农业大县,并当场宣布给每个大县奖励100万元。这些“大县”通过发展农业、走专业化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推行统一标准。通过统一品种、统一使用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对产品大批量、高整齐度、高品质的要求。例如,武穴市为解决油菜品种多乱杂的问题,着力提升油菜籽的品质,打造优质油菜板块,每年由市财政拿出100万元,免费为全县农户供应种子,确保了全市只用一个品种。由于油菜籽品种相同,整齐度高,收购企业争相收购,收购价格相应抬高。

——延长产业链条。一是实现基地与企业有效对接。主要是板块基地与企业原料基地在地域上对接;基地生产品种与企业加工品种对接;原料生产与企业加工原料标准对接;以及订单生产的产量对接。2008年,省农业厅以板块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组织19个县(市、区)的农业部门与9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签订基地共建协议。通过这一措施,促进了企业上规模和农民增收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是培植龙头企业。板块基地为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本地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引进外地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我省一批本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如国宝桥米、福娃集团、洪森实业、日月油脂、采花毛尖、孝感棉纺、精武鸭脖、神丹蛋品、德炎水产、华山水产等。同时,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大企业也纷纷落户湖北,如中粮、雨润、双汇、汇源、伊利、鲁花、娃哈哈等。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例如,荆门市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范围,通过采取“企业优价、农户自愿、订单种植、产品统销、双方共赢”的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板块经济发展模式,优质稻实行百分之百的订单生产,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

——积极整合资金。我省在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上舍得投资,2003—2007年,省级财政共投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专项资金2.78亿元,2008年安排专项财政预算2.1亿元。在省级板块资金引导下,各地广辟融资渠道,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投资板块基地建设的热潮。2003年以来,全省板块基地建设共吸引社会资金50多亿元。

(二)从各地建设的板块基地来看,可以概括为“八有”:有集中连片的规模生产基地、有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有符合市场质量要求的批量产品、有专业合作社安排订单生产、有龙头企业带动、有知名品牌、有高效科技推广创新体系、有良好的产业服务组织。

——水稻板块。通过推广稻鸭共育、轻型简化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29个重点县市建设优质稻板块基地2100万亩,其中,稻鸭共育面积300万亩。形成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和鄂东平原三大板块。板块内有“国宝桥米”、“福娃”、“洪森”、“奎州”、“万宝”等几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蔬菜板块。全省形成了以嘉鱼县潘湾镇、新洲区双柳街、云梦县伍洛镇、汉川市新河镇等为核心的10万亩以上的成片菜地,板块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嘉鱼县40万亩耕地,常年菜地保持在20万亩,蔬菜复种面积50万亩,全县为蔬菜产业服务的人员有3万多人。

——水产板块。全省形成了以仙桃、潜江、洪湖、监利、汉川、鄂州为核心的四大家鱼和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清江水库的鮰鱼养殖基地,潜江的水产品加工园区。全省水产板块基地达到665万亩,其中,优质水产品养殖板块达到500万亩。出现了“德炎”、“外婆家”、“武昌鱼”、“华山”、“莱克”、“刁汊湖”等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鄂州市先后建成了杜山十公里水产精养走廊、东沟十公里鱼珠混养走廊及蒲团十公里水产走廊。

——畜牧板块。以发展优质三元猪为主,出现了钟祥旧口、仙桃毛嘴、天门岳口、随州唐河等常年养殖量在10万头以上的乡镇,以及襄阳、枣阳、曾都、钟祥、松滋、仙桃等年出栏肉猪100万头以上的县(市、区)。全省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191个,基本形成了长江沿岸生猪、江汉平原家禽、汉江沿岸肉牛、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奶牛等五大产业带。在养殖小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武汉中粮”、“宜昌双汇”、“精武鸭脖”、“绿生”、“神丹”等加工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茶叶板块。全省形成了以五峰、鹤峰、宣恩为核心的武陵山区板块,以竹山、竹溪、保康为核心的秦巴山区板块,以英山为核心的大别山区板块,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出现了“采花毛尖”、“龙王垭”、“圣水”、“英山云雾”等知名加工企业和茶叶品牌。

——油菜板块。全省建成3万亩双低油菜杂交制种基地、80万亩双低油菜“一菜两用”示范基地、800万亩双低商品油菜籽生产基地。板块基地内有“天颐”、“华泰”、“日月”、“洪森”、“华益”等大型油脂加工企业。

——水果板块。全省形成了三峡库区和丹江库区两大柑桔板块以及鄂北沙梨板块和鄂中桃子板块,面积达到300万亩。形成了“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汉水梨”等品牌,引来了“汇源果汁”、“海南椰风”等知名企业。

——棉花板块。以天门、汉川、潜江、江陵、公安、石首、松滋为核心区,面积350万亩。通过棉花板块基地建设,提高了我省棉花的品质,使我省棉纺织行业得以振兴。出现了孝棉、金安、众和、奥达等一大批新型棉纺企业和知名的产品品牌。

——苎麻板块。以咸安、赤壁、崇阳、阳新为核心,面积20万亩。在咸宁、阳新集中了精华苎麻、天化麻业、远东苎麻等一批以苎麻为原料的加工业。

——蚕桑板块。以麻城、英山、罗田为核心,面积20万亩。在黄冈市集中了一批以蚕茧为原料的丝绸加工企业,如“罗田新世纪”、“黄冈三泰”、“黄冈昌达”、英山的“梦丝家”等。

(三)实践证明,围绕板块基地建设主导产业,是一条培育现代农业体系、壮大区域经济的新路,是一条促使农民、企业、政府“多方共赢”的新路,也是一条实现农业大县、大省向农业强县、强省跨越的新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围绕板块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湖北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保障市场供给、为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就省级板块而言,重点是要抓好优质稻、水产、畜牧、水果、茶叶等五大板块。

——优质稻板块。农业部已将湖北省江汉平原纳入南方优质水稻产业带规划,湖北稻米生产气候适宜,米质优良,发展前景广阔。优质稻板块的建设重点是建立优质稻成片种植区,统一品种标准,发展加工产业,加强产品和品牌的宣传。

——水产板块。湖北淡水鱼的产量全国第一,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国际国内市场行情都不错。重点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螃蟹养殖、网箱养鳝、提高精养池优质鱼类的比重。

——畜禽板块。湖北省有生猪养殖的传统,技术水平高,省内一些肉类加工企业正在扩大规模,很有发展前途。要利用家庭养殖逐渐退出的机遇,大力发展小区养殖。

——水果板块。三峡库区被农业部列为柑桔优势产业带,加上丹江库区,气候条件优越,种植水平高,市场行情好,发展潜力大。重点是提高产品的品质,加强市场营销。

——茶叶板块。湖北绿茶品质好,产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重点是扩大精品茶园面积、扩大名茶加工、树立茶叶名牌。■

(执笔:张思华 肖春平)

第二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范文模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已经公开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围绕这一“首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具体部署,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在前几份一号文件中也有所强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但正如文件指出的那样“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现在中央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再次强调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笔者及3位同事于2006年9月至11月曾到我省巢湖、宿州、马鞍山、宣城等地农村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既欣喜地看到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也看到这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现将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与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此文,以期与关注“三农”问题的同志交流,并希望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

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总结

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我们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调研考察,处处感受到新局面、新气象。各个市、县、乡镇都在宣传贯彻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制定规划、建立相关组织、确立示范村镇,修路建桥、开渠挖河、整治环境等具体的工程项目正在开展。在与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了解到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许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有以下方面:

1、兴修水利,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大项目。各级政府均对水利设施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宿州市近几年来通过整治境内的浍子河等河流以及开渠、打井等办法,使324万余亩耕地得到旱涝保收,还有165万亩做到节水灌溉,分别占总耕地面积750 万亩的44% 和22%。马鞍山市位于长江边,境内有两湖九河,容易受洪涝灾害。为了抗御洪涝灾害,该市近几年共投入各类资金10余亿,实施完成了一批重点防涝除涝工程,如加固长江堤防,使江堤基本达到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能力,内河堤防加固后也已达到防御10年一遇暴雨标准。全市74万亩耕地,其中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6.8万亩。宣城市下辖的五县一区一市大部处于皖南山区,在暴雨季节容易发生山洪导致破圩受灾。该市近几年在宁国山区修建了港口湾水库、整治了境内的水阳江并建设了诸如涵闸沟渠等一系列设施,大大减轻了暴雨山洪带来的灾害。

2、兴建饮水安全工程,造福于民。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导致部分地区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已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我省部分农村地区也存在饮水难的问题,现正在着手解决。宿州市2006年计划投资1670万元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处,解决农村4.7万人饮水氟超标问题,解决全市18个乡镇24个行政村中49个自然村村民用水安全问题。现已解决2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宣城市将山区饮水砷含量超标问题作为治理的重点,同时在圩区兴建自来水厂,已投资1100万元,大大缓解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巢湖市庐江县也已着手在农村建造自来水厂,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目前主要集镇已通了自来水,但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尚未用上。马鞍山市近几年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市级财政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市场化运作筹集资金2.12亿元,共新建水厂7座、改扩建水厂16座、打井114眼,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不安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3、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打基础。“要想富、先通路”的道理已广为所知。过去农村大部分地区没有公路,有的只是简易的土路,晴天扬灰雨天泥泞,给农民的出行和农产品的外运带来很大困难。自2005年国家交通部提出在全国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我省积极响应,省政府及时出台了每公里农村公路补贴10万元等相关政策。此举大受农民欢迎。在省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市、县、乡镇以及行政村都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修路。宿州市计划在2006年修建农村道路1160公里,由交通部门牵头负责实施。9月份本人去调研时,已完成招标项目211个,计396.6公里,开工建设项目105个266.8公里,完工35个项目86.8公里。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早在“十五”期间就已完成县乡公路建设投资56300万元,到2005年底新建改建县乡道路1544公里,所有乡镇均通沥青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均通沙石以上道路,其中约一半行政村通沥青或水泥路。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宣城市和巢湖市的庐江县也在开始实施“村村通”工程。庐江县城关镇已修建一条8.4公里长的水泥等级公路。笔者还在庐江县泥河镇竹园村(该村为庐江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看到村党支部书记正在带领村民修

路。老书记很有信心地告诉我们:上面给一点,自己筹一点,力争在三年内铺设村级水泥路4.2公里,村组沙石道路8.9公里,彻底解决行路难的问题。

4、发展清洁能源,整治脏乱差的环境。农村历来是家禽家畜散养,做饭生火用柴草。这就必然导致环境的脏乱差,还会破坏山林绿化和生态环境。自从中央提出“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

极推广沼气、秸杆汽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号召后,我省积极响。近几年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每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政府给补贴800元。宿州市已有2万农户用上了沼气,准备再发展1万户。宣城市已有3万余户用上沼气,准备再发展1500户。马鞍山市不仅推广了沼气,还兴建了秸杆气化试点工程三处,有300多户受益。沼气池建设可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有利农村环境的整治。废渣、废液可作肥料和饲料,节约种养业的成本。因此,很受农民欢迎。我们在庐江县城关镇一个农业社区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沼气。有一个养殖大户建了一个特大的沼气池,用猪粪作原料发气,气可煮猪食、照明,再用沼渣喂鱼。每年可节约成本数万元。

5、电网改造及信息化建设也均取得明显成效。我省自1999年启动至2003年结束的农村大面积电网改造工程,优化了农村电网结构,特别是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给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带来了好处,也基本满足了需要,深受好评。电话电视基本普及,只是有线电视及网络建设尚未普及,一般只在较大的建制镇才有。

总之,在调查考察中我们看到并深深感受到我省近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经验,我们认为这与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密切相关的。但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发展得又快又好;有的地方发展得则比较慢而且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与干部的素质和积极性的高低也有关系。在我们调查的四个市八个区县中,马鞍山市由于经济实力较强,是我省的工业重镇,全市12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65万,而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亿,市级财政达到72亿元。这样,就能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因此,该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成绩较显著。宿州市604万人口,85%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13亿元,市级财政收入仅为13.4亿元,基本上属吃饭财政。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显得力不从心。宣城市和巢湖市人口分别是

>275万和453万,比宿州市规模略小,但工业基础薄弱,以农业为主,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是欠帐较多。尽管经济基础较差,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某些方面也仍然可以做出成绩。如宿州市泗县一个乡严重干旱缺水,2004年连群众饮水都发生了困难,地方政府投资10万元用来打井,但却不见水,群众意见很大。市水利局专家型副局长苏亚闻讯后亲自赶赴现场指导打井,又到省水利厅要来20多万元资金,终于帮助当地打出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几千人的饮水问题,受到群众的赞誉。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调查考察中,我们发现尽管近年各地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很多。

1、水利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配套设施不全,不能有效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已修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运行,存在工程存在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如宿州市83座水库就有56座存在病险,堤坝渗漏、涵闸损坏严重,需要除险加固。正因为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有大的自然灾害便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如2003年我省淮河、滁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使粮食产量大幅回落。全年粮食总产量2214.8万吨,比上年减产550.2万吨,下降19.9%。

2、沟渠塘坝淤塞严重,存在水多水少的问题。各地对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但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则有所忽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后,集体经济力量削弱,集体的组织能力下降。因此,许多地方的支流、沟渠、池塘多年得不到疏通加固,淤塞严重,容积减少,调蓄能力降低,连续几天下雨就显得水多,产生内涝;十来天不下雨又会缺水,产生干旱。这样一来,农民不得不经常在田间排灌,既加大了生产成本,也不利稳产高产。

3、水质下降和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饮水和食品安全。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有害农药和化肥以及水乡无节制地发展水产养殖投放人工饲料,使得许多地方的水质下降、土壤板结并受到严重污染,以至谷物和水产品内残存农药超标严重。这就带来饮水和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在调查期间,就听到农技干部反映某乡曾因饮水不洁而发生大范围的肠道疾病,以至一度农民家家户户不得不喝纯净水。

4、沼气推广进程缓慢,不能满足需要。尽管每个市县都在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但大都处在起步阶段,一个市有一两万口沼气池似乎很多,但与几百万人口、几十万农户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部分农户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柴草灶或使用价格昂贵的液化气。究其原因,一是地方政府拿不出更多的钱补贴农户;二是目前技术尚未完全过关,缺少有效技术指导;三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农民对使用沼气的意义认识不足。

5、农村道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难以实现计划目标。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道路建设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东、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西部地区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尽管各市县以及乡镇都在积极实施“村村通”工程,但由于资金严重短缺,除像马鞍山市这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大部分地区恐难实现中央提出的修路目标。据基层干部反映,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修一公里公路,在淮北平原地区最少也得需要15万元,在丘陵和山区则需要18万元,而在河网密布的圩区水乡则需要25万元以上。现在省级财政每公里只补贴10万元,差额部分要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及行政村予以解决。可是大部分市县是“吃饭财政”拿不出钱,乡镇和行政村大多负债累累更拿不出钱。因此,许多地方的“村村通”规划只能停留在纸上,难以付诸实施。勉强上马的项目也是难以达标,如规定路面是4.5米,只能是3.5米,水泥厚度也不够,工程质量难保证。

6、文化卫生以及市场建设等公共服务性基础设施项目基本上未列入议事日程。我们在宿州市灵璧县渔沟镇调研时,该镇文化站站长向我们抱怨说:除了一个人几乎什么都没有。该镇纸坊村大棚蔬菜搞得好,这里的黄瓜品质好产量高远近闻名,村上想建一个黄瓜交易市场,但苦于资金不足迟迟无法建成。渔沟镇是著名的灵璧石产地,还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渔钩镇尚且如此,其他地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还有一些,如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修机耕路、平整土地等)几乎还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农村水利设施和道路均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在有的地方还存在挪用、贪污专项资金的问题。如将上级拨给的用来修建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资金转用到城市建广场修道路。少数承包商与腐败官员勾结玩弄伎俩套取高额建设资金后却不把全部资金用到工程上,而是将部分资金瓜分掉,因而使工程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值得警惕。

问题与困难产生的原因,有的已作了具体分析。最根本的原因有三条:

一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太多。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无需作过多的分析。

二是近二十多年推行的市带县这一新的行政架构带来的问题。作为中央及省推行市带县的初衷,是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县乡农业发展的功能,但由于我省的许多城市本身经济实力不强,大部分是由县城或专署所在地升格而来的。由这样的新建小市来带三四个乃至六七个县,如同小马拉大车是难以胜任的。而市的领导者为了使新建的城市有一定的模样,必然要将主要精力和财力用到城市建设上,甚至不惜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将有限的农业基础设施资金用于城市建设。这也就是近二十多年来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

三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应当承认这一体制在它的初期阶段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对解放农村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一体制在调动农民和农户积极性的同时却削弱了集体的经济力量和组织能力,以至具有鲜明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和维护。

三、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央2004年以来连续下发的四个一号文件中均有明确的部署,国家发改委在2006年第2325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应该说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主要内容及措施也是清楚的。这里,笔者仅根据在调查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就我省进一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将之摆到应有的位置。基础设施,顾名思意就是基础性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设施。它如同运动员的基本功。一个运动员基本功不练好,绝对不可能成为优秀运动员,更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同样道理,农业生产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建好,就谈不上“生产发展”,更谈不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其他基础设施不建好,也就谈不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像重视城市的基础设施那样来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像抓开发区的“三通一平”建设那样来抓农村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配套齐全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可能发展现代农业的。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盖新房建新村的片面认识,必须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

2、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大部分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完全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公共产品应当主要由政府提供。现在城市的公共产品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那么,作为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基础设施也应当由政府提供。现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我们的省市级领导干部应当改变过去“重城轻乡”的观念和做法,真正按中央2007年一号文件的要求去做,即“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能停留在文件上,而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如当前基层反映最强烈的是每公里公路补助10万元远远不够的问题,应当得到解决。我们建议每公里由省财政再增加5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和乡镇筹集。这样,必将大大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措资金。我们国家近20多年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投入的地方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完全由国家包下来。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制,多方筹集资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好的探索。如庐江县有一个行政村修路资金不足,村干部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拿一点,动员“大户”及在外地工作的人捐一点,再请县城帮扶单位帮一点,基本上解决了一期工程所需的资金。马鞍山市在发展农村自来水事业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政府财政给予工程造价30%的补贴,特许经营30年。这样就大大促进了该市农村自来水事业的发展。此外,像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如机井、排灌站、当家塘可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调动民间资本来参与建设与管理。目前基层干部反映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种粮补贴,每亩十多元,每户也就是五六十元,对一个家庭来说意义不大。而且统计发放很麻烦。如果将这一项补贴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能解决一些大问题。这个意见是值得考虑的。

4、制定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各地应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明确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再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经研究,我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从性质上可分为生产类、生活类、文教卫生类、服务类四种。生产类如水利设施;生活类如沼气、自来水;文教卫生类如学校、医院、文化站;服务类如交易市场、测土配方等。农村基础设施还可从层面上划分为核心层和拓展层。所谓核心层是指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和乡村公路;拓展层如林业、水产业、农村消防等所需要的相关设施。各地农村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农村基础较好、经济发达、实力较强、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高,可称为发达地区;有的农村基础较差、经济落后,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可称为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可全面铺开,而且可以由核心层向拓展层延伸。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应循序渐进,先着重搞好与生产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核心层基础设施的建设,然后再向其他方面拓展延伸。各级政府应对不同地区分类指导,在资金投向上则应更多地向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农村倾斜。

5、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与服务,许多地方的沼气建设进展缓慢或质量不过关,影响了农村沼气的普及。许多乡村道路建设也由于得不到技术指导,基本上是土法上马,路面窄、质量差,不能满足需要而且不长时间可能就要返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级。在这方面应当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到农村去开展义务性指导或有偿服务。在现有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动员组织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去农村服务,也可就地培养农民中的能工巧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以弥补农村技术人才的不足。

6、加强管理与维护,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功能。重建轻管、重建轻养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使用年限缩短,不能长期发挥功能。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一定要扭转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与维护。要做到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如省道由省交通部门负责,县道由县交通部门负责,乡村道路分别由乡镇政府和行政村负责。管理维护要做到有制度、有人员、有经费、有检查、有赏罚。有些小型的基础设施可通过承包、拍卖、转让等形式交给企业或个人去经营管理,但要确保其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7、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农业问题专家李昌平在《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五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其中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中央财政给农村的资金在转移支付过程中存在着“雁过拔毛”(挤占、挪用、截留)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官商合谋招标”的暗箱操作行为,结果是专项资金到该用的时候,已经是“钱到田头干”了。我们在调查时对此类问题也有所耳闻。因此,必须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与监督。要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度。有的要在媒体上公布资金的额度和使用去向,以接受社会的监督。监督、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管,切实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并做到使用合理。

8、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现在农户分散经营,许多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而且留下的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种状况对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颇为不利。但有外出打工人员的农户大多数土地并没有放弃。既然有土地在经营,就必然需要水利工程为其服务。那么,根据“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每一个农户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大中型基础设施作为完全公共产品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负责供给,小型的基础设施则属于半公共产品如自然村之间的道路、灌溉渠的支流、当家塘等可发动农民自己筹资筹劳建设与维护。当然,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必须让农民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方面,要落实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可以学习韩国的一些好的做法,动员和鼓励效益好的企业到农村对口帮扶,如帮助修一段路、架一座桥、打一口井、盖一所学校等等。

加强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也是扩大内需、消化工业部门一些过剩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我省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尽管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群策群力、认真对待、千方百计,就一定能克服这些问题和困难,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第三篇:参观学习现代农业 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参观学习现代农业 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社会实践小分队赴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调研

农村发展新模式社会实践“个人调研报告”

班级:金融103班学号:1011320306姓名:潘珊珊

一、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出发点。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正日益严峻。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9.51亿亩,到2006年底,已降为18.27亿亩,10年间净减少1.24亿亩。耕地继续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每年仅建设用地就至少需要新增占用400万亩土地。二是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三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仅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生产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用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这依然掩盖不了传统农业的巨大的弊端:生产规模狭小,单个农户面对市场的风险能力低,农业产出很不稳定,效益也不稳定。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弊端日益突出,我国农业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根本原因在于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派生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尚未打破,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流失、对农业的资金技术支持明显不足的局面尚未改变,因此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区在农村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进展,我们作为农大学子有责任学习和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我们小队选择了位于中国中部的重庆市作为实践地点,调查了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的农村发展情况。

二、实践内容

2011年7月18日到7月22日,我们作为社会实践小分队在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进行了为期5天的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农村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向当地村民宣传食品安全和用电安全等小知识,调查当地对当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认识。

石堰镇地处重庆市长寿区东北方向,近年来以结构

调整为主线,以片区集中、租赁承包、联户经营、专业

大户为重点,紧紧把握退耕还林,百万吨柑橘工程等机

遇,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镇域经济的发展。发展沿山、沿路、沿湖三沿经济带。坚持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打造重点,树立亮点,形成产业支持。

我们小分队分别走访了石坝村、麒麟村、兴庄村和高庙村四个在土地流转、土地复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四个村庄,了解了各个村庄的发展模式。

石坝村通过引进重庆一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3500头奶牛基地的项目,成功进行 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管理”的新型模式,延伸发展有机产品和标准化大棚蔬菜。配套工程有国家级示范项目——集中型沼气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工程,有效解决了奶牛场的牛粪尿污染问题和周边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石坝村目前拥有 221个标准化大棚蔬菜,131亩。种植作物有水果黄瓜、西红柿、圣女果、等。石坝村的蔬菜基地都是大棚种植,能够种植

节蔬菜,由公司 统一管理,由农户耕作;技术上,占地 豇豆 反季公司请有 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解决耕作上的难题。石坝村还有1000亩的养牛场 基地,养牛基地采用较为传统,却不失先进的养殖模式,既能保证奶牛的健康,又能保证产奶量。销售上与天友签订了双方合同,销售不成问题。奶牛场还配置有大型的沼气工程,保证了对环 境友好。

麒麟村以前一直是传统农业生产区域,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单家独户经营方式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后来村中发展晚熟优质杂柑,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根本不能满足现代生产的需要,于是麒麟村5个村民组共508家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在资金共筹、财产共有、决策共定、风险共担、盈利共分、充分自愿的前提下组织股份制经济实体——重庆宗胜果品公司,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和企业经营,保证农户通过股份分红和果园管理的工资酬劳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断增加收益。

兴庄村以减少耕地占用为原则,将分散居住的的农户集中到三个居民点,对旧宅基地进行复耕,以节约土地,改变农民生活条件,便于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其中“强农园”是居民点实施

区域的一部分,它的修建由5组36户村民集体召开户

主大会,村民自愿拿出土地,该组在外致富的村民高强

出资进行规划设计建设,无尝提供给农户居住。建设“强

农园”共节约土地24.26亩,达到了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耕地占用的目的。高庙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蔬菜是其拳头项目,村官跑销售是高庙村的一大亮点。村中的种

通过租赁承包其他农户的土地,建立夏橙示

和蔬菜基地,取得很好的收益。村中共栽种

橙、脐橙等果树2000余亩,果树地套种南瓜、红苕,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村民采用生姜与植大户范基地杂柑、夏豫薯王花菜等蔬菜轮作的方式,由露天栽培到地膜覆盖再到大棚覆盖,收入稳定增加。

四个村庄均在从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模式向片区集中、联户经营等模式转变,种植作物也由水稻、玉米、小麦转换为柑橘、蔬菜等经济作物。但是各村都面临着资金短缺、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石坝村种植作物投资大、回报时间长、回报率低,导致农民劳动积极性降低。一牛公司从本地村民处租得土地,建立大棚后再以高价出租给本地或外地人经营管理,这就形成对农民剥削的另外一种方式。麒麟村劳动力主要来自本地年长村民,90%年轻人外出务工,村劳动力不足。果树的培育周期比较长,村民的劳动积极性不能被充分激发。

兴庄村交通不便,资金不足,作物产量低,种植

分散不具备较大的规模;散户种菜,无市场竞争力;外出打工人员过多,村劳动力不足 高庙村劳动力不足、投入成本高、干旱缺水,养猪场规模较小,缺少水资源。

我们通过到各村实地调研,与村干部、农户交流,参观新农村建设成果,全面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并向村民宣传用电安全和食品安全小常识,了解当地村民对村官政策的看法和意见。

7月22日,我们把调研的结果向石堰

镇领导进行了回报,镇长唐志鹏、团委书

记等对我们的调查成果进行了点评,并提

出了一些建议。镇长唐志鹏提出了石堰镇

在基础设施和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一些问

题,建议我们以如何保证农村从业人员收

入,扶持新型农民方面做更加深入的思考。

三、收获与感想

现代农业向着“集约化、规模扩大化、农产品商品化”的方向发展。石堰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改革农业模式,探索出以“麒麟模式”和石坝村的“租地经营”两个模式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从经济模式上看,石坝村的“租地经营”模式能增加农民的资本,稳定农民的收入,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提升。但我们团队认为,这种模式租地期限不宜过长。另外,这是一种资本主导的模式,从长远来说,它对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反观“麒麟模式”,它不但能统一规划、布局,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而且把农民真正组织起来,保持了农民的主体性,中国的农业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从生产模式上看,麒麟村是种植区和畜牧区并存,石坝村是畜牧业与种植业并行,“以养殖为基础,种植为辅” 种植业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动物产生的粪便经过沼气池的加工和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可以给种植业提供肥料的同时还可以给农户提供燃气和电力。另外,兴庄村的“强农园”以节约耕地为目的,集中建设居民住所,为发展种植业、水产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充分的资源基础。

我们团队经过从经济模式和生产模式上的比较,对农村农业发展建设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经济模式借用麒麟村模式—公司入村,农民入股,公司提供

农民所缺少的设备,运输和销售渠道,而农民为公司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考虑到入股的风险,我们可以给农民提供另一种选择——租地经营,对于没有意愿入股的农民);生产模式借用石坝村模式—畜牧业与种植业并行发展,种植业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动物产生的粪便经过沼气池的加工和利用,可以给种植业提供肥料同时还可以给农户提供燃气和电力;房屋与土地政策借用兴庄村的模式—强农园,农民房屋集中建设,节约土地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服务。

为期5天的调研使我们对农村的发展模式有了深入的认识和思考,石堰镇各个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现有的成功经营模式,应该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

同时,我们对我国农村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受到的自然资源制约日益突显,继续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产出的余地已越来越小。不仅如此,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还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要打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左右。我们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四篇:农场加强粮食板块建设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总结

近年来,我们张集农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家重农支农的机遇,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取项目,集中整合资金,强化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科技服务组织,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服务与推广应用,着力发展优质小麦良种繁育产业,大力发展粮食转化加工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垦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与农业增效同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万亩以上,总产量达7.5万吨,其中夏粮小麦平均单产450公斤,秋粮水稻单产达625公斤左右,农工人平纯收入达7210元,较上年增长960元;农作物新品种更新率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率均达100%,亩平科技增收近130元;粮食转化加工率在80%以上。张集农场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布点农场和全国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农场等称号。今年夏粮小麦高产攻关受到省农业厅领导充分肯定,代表老河口乃至襄樊市接受并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的检查验收,同时赢得了全省农垦系统夏粮夏油暨良种推广会议在张集隆重召开。

一、争取多方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完备适用的农业基础设施,就无法开展新形势下的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更无从谈起搞好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张集农场党委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推动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明确了不仅要在组织上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力量,而且在财力上给予支持。根据新形势下党对农场发展的现行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倾斜扶持,调动农工群众参与,多方面措筹建设资金,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推动垦区现代农业发展。近年来,我们认真研究国家支农惠农政策,跑省进京,先后成功申报批复了张集农场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和农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张集农场以195万元的中央农机补贴资金,调动农工自筹1998.4万元参与农场现代农机装备项目建设,新购置联合收割机136台,大中型拖拉机170台,并配套了旋耕机、深耕犁和秸杆粉碎还田机等相关农机具,使全场农田机耕率达到98%以上,机收率达85%以上;连续四年争取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项目投资980万元,农场配套投资429万元,高标准进行田间渠系硬化改造、水利水电设施更新等,先后修建通村及田间道路120公里,硬化田间灌溉干支渠道56.3公里,维修及新建高庄、詹冲、三房营、代湾、油房湾等13处提水泵站,更新水利水电设备13台套,种植田间防护林7万余株,高标准建设标准粮田6万亩;同时,积极争取老河口市农业局的支持,争取国家补贴资金6万元,调动农工自筹10万元购置机械化喷雾器92台,用于垦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利用国家投资近30万元,对农场土肥站、墒情监测站等办公和实验室设备进行建设,更新实验至设备54台套;针对垦区农业科技培训基础设备落后,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场财政先后投入33万元,配备了农技推广科技服务车1台、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及科技资料制作设备1台套。在项目储备上,我们申报的高产田土地整理建设项目从今年开始启动,2010年1万亩土地整理建设项目已获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和省农垦局批复,于今年全面开工建设。这些关键基础设备的装备到位,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实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的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切实把实用技术落实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粮食生产增产增效。

二、创新工作思路,健全科技服务组织网络

张集农场根据现阶段农场农村发展的新形势,认真执行省委关于国有农场改革“以钱养事”的规定,把发展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做为主攻方向。并积极探索操作,健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网络。成立了“一个公司两个专业合作组织”即“农场五谷丰种业公司”和“张集农场新囤种植业合作社”、“张集农场农机协会”。通过这些组织,把松散的农工群众扭结在一起,传递学习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实用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实现科技增收。近年来,由农场五谷丰种业公司引进推广的优质农作物新品种5个,示范应用小麦精量条播、水稻间歇灌溉、农田配方施肥等新技术8项,尤其是通过办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推广示范小麦良种郑麦9023和鄂麦956新品种后,不仅使该品种成为垦区的主导品种,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5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50公斤,而且使垦区的小麦品质由过去的红麦产区转变为现在的硬白麦产区,小麦单价比过去增加0.05元。这项技术的推广为张集垦区小麦亩平增收105元以上。

我们根据省农垦领导指示精神,把发展优质小麦良种产业做为提升粮食综合增产能力的关键措施来抓,与省农垦联丰公司合作共营,积极申报省农垦优质小麦良种产业开发项目,2010年已发展优质小麦良种生产基地10000亩,目前与联丰公司共同投资300万元,启动了日生产400吨的良种烘干中心及仓诸中心建设,并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在张集建设日生产400吨能力的烘干机组5到8组,使张集的优质小麦良种生产基地达5万亩以上,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小麦良种生产基地,建成湖北省良种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示范企业,为湖北农垦乃至全省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开展技术协作,扎扎实实搞好农业科技培训和高产攻关

针对农场科技人员与现代农业建设不相符的实际,本着引进外面科技人才,培养本地实用人才的原则,农场积极与湖北省农科院、襄樊市农科院、河南省小麦研究所和河南省金囤种业公司、省农垦联丰种业公司及老河口市农业局等单位开展农业科技协作,邀请农业专家到垦区实地考察,围绕夏粮小麦高产攻关、垦区现代农业建设、农场小麦种业发展、农业生产管理等开展农业生产现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农场确定粮食主推品种,夏粮小麦选定郑麦9023和鄂麦956为主推品种、水稻主推省定珞优8号和汕优系列品种,棉花主推鄂抗棉9号,玉米主推登海11号等高产优质品种,各种作物良种推广应用率达100%。在生产管理方面制定了严细的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管理制度措施,明确了由农场五谷丰种业公司牵头,组织开展好各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在大房营村千亩核心展示区和五个农业分场辐射区重点推广应用了小麦精量条播技术、配方平衡施肥、病害统防等实用技术;水稻推广应用了旱育移栽、抛秧技术、间歇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等;棉花重点推广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等,玉米推广了机械条播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田管生产始终做到一个环节不漏采取现场会的形式,由专家对农工进行实用技术讲解,由农场农技人员巡回在田间地头指导农工进行田间生产,切实把现代农业高产高效实用技术落实到地块,落实到群众中去,有效提高生产效益。2010年,累计召开各类技术培训会50多场次,发放宣传技术资料15000多份,制作技术展板30块,科技服务车下乡行程8000余公里,培训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20000人次以上,其中接待场外学习农民5000人,对周边乡镇输出农业实用技术人才15人,输出实用高产技术4项。尤其是在我场2009—2010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中,我们在李岗、武营分场选定了1万亩高产攻关示范区、在大房营、余刘村创办千亩核心攻关示范片、在余刘村新建了10亩15个小麦品种对比试验展示田。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按高产设计方案落实,取得较人成绩。经省农业厅和省农垦局组织的有关专家现场测产,我场的千亩核心片平均亩小麦达515公斤以上,万亩攻关区平均亩产502.5公斤。得到省农业厅、省农垦局主要领导的一致好评,称赞张集小麦生产水平代表了全省最高水平。并赢得了全省农垦系统夏粮夏油暨良种推广会议在张集农场的隆重召开。

四、发展加工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粮食升值增效

利用粮食资源,发展加工企业,延长粮食产业生产链条,促进张集粮食升值增效,转化提升张集粮食经济优势,做强做大粮食生产板块。张集农场按照这一思路,借市委、市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东风,积极走出去宣传张集农业,尤其是粮食资源优势,引进他们到张集投资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企业,转化张集原粮产品,实现企业、农民和地方财政共同增收增效,赢利发财,积极招商,取得了可喜成效。先后引进老河口市两个民营企业分别在张集汤冲村、李岗村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了贵粮粮油公司和李岗米面加工厂等两家规模以上企业,年转化加工小麦、稻谷等原粮5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同时在集镇发展精米加工、面粉、面条加工等小型加工厂11家。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解决了群众卖粮难问题,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高效农业板块建设从种子生产、科技生产、田管技术、机械种植与收割水平、粮食加工规模都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张集农民每年每人从种粮中增收450元左右,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五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

原庸

一、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是质量效益型、集约型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也渗透和覆盖到所有支撑农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使之提升到智能化、自动化的更高的水平,现代农业又增加了信息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新世纪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之脱胎换骨获得新的发展条件;依靠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及成果推广,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农业资源、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的运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总之,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业信息化将始终与农业现代化相伴相随。

二、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必须合理、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化技术和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是总成本高,时间效率低。而应用信息技术管理农业资源时,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后,会比人工管理更为精密,应用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选择生产和合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广泛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益。

2.信息化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

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全国性的电子邮件系统,其中仅农业市场服务局,每天就要使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大约 1 亿字符的市场信息,通过卫星传送到遍布全国的地面接收站,也可以提供电话语音和可视等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并通过互联网传播农产品价格信息。中国农业部也在建设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系统,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络系统,采集、加工、传播农产品市场经济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引导农产品市场运行和农业生产安排。

3.信息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关系到整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大工程,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与帮助,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可以为政府提供便捷而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和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可以拓展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打破传统资源约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纽带,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三、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的若干问题

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程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客观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我国政府在农业信息的获取和服务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宏观决策和市场监管仍然缺乏有力的信息支撑,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仍然缺乏有效的信息引导。农业信息化的滞后,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与其他领域的信息化相比,农村地域广袤,行业门类众多,农业生产的不可控性较强,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城乡“数字鸿沟”拉大等客观因素,决定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目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已有了一定基础,但县、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投入不足问题突出,运行经费的不足也限制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信息服务的广泛开展和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二是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共享程度低,大量农业信息处于部门所有、相对封闭的分散状态,在信息分类分级、指标术语、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信息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复开发问题。三是信息发布渠道不畅,政府市场监管和服务能力不强,广大农民难以获取有效信息服务。四是农业信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要求。

四、加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切实发挥政府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在推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引领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强化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改善农业信息化宏观调控,确保农业信息化顺利推进,要积极引导和动员相关企业踊跃参与,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大力营造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要建立健全农

业信息化领导协调机别,明确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职能部门。各级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改革、财政、水利、气象、信息产业、科技、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配合协调,形成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把农业信息化重点任务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目标,严格考核。

政府要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充分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根据需要增加财政投入,重点保证信息应用推广、信息化培训、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维护等方面的资金。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稳定、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加强以“金农工程”为主的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金农工程”是国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工程,要根据全国统一的项目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抓紧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在实施好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及早规划设计和及时启动二期、三期工程。“三电合一”工程是农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要本着“着眼于需求、着力于服务、着重于成效”的原则,把农民急需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信息服务支持能力。要以增强农业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为主要目的,重点开发完善一批监测、预警、监管、服务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同时要加快建设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视频系统,使全省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能及时得到研究和布置,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行政工作效率。

3.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

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目前,大部分省都已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正在逐步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实行全省信息联播,建成省与各市、县的专用卫星通讯网,与农业部的卫星网连接,构成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内部网。其次,必须加强农业数据库的开发。其内容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实用技术及科研成果,农业政策法规信息等数据库的开发。因地

制宜建立与现代农业配套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把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配置到乡、村一级,直接面向基层,实现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4.大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的质量的水平

我国加人 WTO后,农业作为周期长、风险大的弱质产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而需要翔实、丰富、共享的高质量信息资源。美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先进之处就在于信息资源的高质量,多数量与共享性。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量缺乏,质量不高,内容重复,共享性差。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数据库大约为全世界的百分之一,农业数据库仅局限于单机服务,农业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能力尚未形成,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因此,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需提高信息质量,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充实现有数据库内容,更好地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必须解决信息的标准化间题。只有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标准化,才能做到信息共享,系统兼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和权威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也是非常必要的。

5.加强培养农业信息技术人员和农技推广队伍

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农业院校应建立农业信息的专业,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课程,或者举办农业信息技术的培训班,培训各种水平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而有条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农业技术学校也应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及农业信息检索与服务课,利用短期培训等形式对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技术员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能够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贡献一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要进一步稳定农技推广队伍,积极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农业从传统的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集约的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农业经济技术中,以农、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工程技术为突破口,带动农村信息技术和一系列相关的适用、实用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信息含量和技术含量。在农村教育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刊物出版、农业信息网络以及因特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下载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手段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科技局 洪照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下足,农民富则国家强。依靠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

    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基地(本站推荐)

    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基地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和我市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战略任务......

    探索“春晖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探索“春晖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作者:■袁华江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2274 近年来,孝南区始终把“三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三化同步”、“两增同步”的要求,积极开展农村土地......

    县域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发展的实践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县域发展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湖南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宁乡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选择“县域和谐发展”这个新鲜的课题......

    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湖北草埠湖农场: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以来,湖北草埠湖农场按照“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培育棉花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种植,逐步扩大畜禽养殖,调优水产养殖模式”的思路,狠抓......

    打造特色板块推动农业发展

    打造特色板块 推动农业发展 仇平贵 2009年第5期 ——经济建设近年来,孝南区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水产、林果、畜禽等五大特色板块,有力促进了农业......

    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业科技建设现代农业 ——绥德县农业科技发展调研报告 □ 杨崎筠 为了促进我县经济跨越发展,全面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

    2021年参观农业心得体会-参观现代农业基地总结

    2021年参观农业心得体会-参观现代农业基地总结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2021年参观农业心得体会-参观现代农业基地总结♤♤♤农业技术培训总结♤♤♤现代农业培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