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草原监测报告(网络)
武山县2017年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17年,我县草原监测按照省市统一部署,主要采取地面监测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等。地面监测在6、7、8月分别在沿安乡苟具村、温泉乡草川村、榆盘乡的盘龙村、鸳鸯镇费山村、高楼乡叶兵村,桦林乡漆坪村(芦子滩)、杨河乡安沟村、四门镇松树村(周沟)和洛门镇杨场村共9乡镇9个村的天然草原开展,全县共有23人次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920多公里,共调查样地9个,采集样方81个,入户调查180余户。
本监测工作由武山县畜牧兽医局负责,武山县草原监理站具体组织实施,相关乡镇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一、全县草原概况
全县天然草原总面积65.14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61.87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94.98%,主要分布在全县15乡(镇)344村,最大的有太皇山草场约34995亩,草川草场约30990亩,云雾山草场约28500亩,桦林山草场约31995亩,建军山草场约27000亩。南部山区的太皇山草场、草川草场、云雾山草场属草甸草原,植被较好,产草量较高,北部山区的桦林山草场、建军山草场属温性草原。全县草原根据其气候、海拔、经纬度、植物种数、植物盖度等综合因素和武山县第二次草原普查数据分析,将我县天然草原分为山地草甸草原、暖性灌草丛、暖性草丛、温性草原、温性草甸草原等五种类型,其中山地草甸草原类面积为232058.49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35.60%,主要分布于南部乡镇如杨河、沿安、温泉、滩歌、四门、龙台等乡镇的高山地区;暖性灌草丛类草原为24203.95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3.80%,主要分布于沿安乡、杨河乡的浅山地区;温性草原类面积为340305.70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52.20%,主要分布于全县北部的大面积地区;温性草甸草原类面积为16739.45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6%,主要分布于桦林、四门、洛门海拔较低区域;暖性草丛类总面积为38140.32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5.8%,主要分布于沿安、马力、高楼等阴湿区域。
二、草原监测情况
(一)草原监测样地布设
在全县五个草原类型中,选择了代表性强、生态分布区域典型的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山地草甸草原五种草原类型,合理布设样地样方,在每个草原类型中设置非围栏监测点样地2个,其中在山地草甸草原类监测点设在沿安乡苟具村、温泉乡草川村,温性草原监测点设在榆盘乡的盘龙村、鸳鸯镇费山村,温性草甸草原监测点设在高楼乡叶兵村,暖性灌草丛监测点设在桦林乡漆坪村(芦子滩)、杨河乡安沟村,暖性草丛监测点设在四门镇松树村(周沟),洛门镇杨场村。全县共设置草原监测点9个。
(二)测产样方植物种类情况
在6、7、8三个月共完成样地基本特征调查9份,做测产样方81个。通过实地的测产样方监测,分布于我县天然草地的植物总共有37科,247种,其中禾本科70种,豆科39种,莎草科9种,三菊科18种,十字花科12种,茜草科2种,车前科1种,紫草科1种,旋花科4种,樱草科2种,繖形花科5种,蒺藜科1种,拢牛儿苗科2种,蔷薇花科8种,凤尾蕨科1种,木贼科2种,马齿苋科5种,百合科3种,灯芯草科3种,雨久花科2种,鸭拓草科2种,眼子草科1种,藜科11种,藜科11种,石竹科2种,唇形科3种,有毒牧草7种。
(三)草原植被生产状况及草原生产力
自6月、7月、8月我们组织业务精通的技术人员,结合草原普查外业后续调查和草原植物标本采集工作,对我县的9个监测点进行了草原监测。201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县大部分草原区域春季降水适中、气温比往年回升早,尤其进入6、7、8月份以来,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少,对植被生长不利,使天然草地产草量、长势等受到严重影响,但进入8月下旬以来雨水偏多,有利于植物生长。全县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好,中期差,后期转好”的态势,4、5月份长势好,6、7月份长势与去年相比较差,8月份长势和上年相当。但全县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差于上年。
1、植被长势综合评价:全县草原植被长势地域和草原类型差异明显,呈现出南部区域草原长势良好,植被度高,北部区域草原长势一般,植被度低;全县草原草丛平均高度32.67cm,长势最好的温性草甸草原植被平均高度53.51cm,长势最差的温性草原平均高度21.06cm。南部草原区域主要分布在杨河乡、温泉乡、滩歌镇南部、桦林乡西南部等,北部区域主要分布在洛门北部、咀头北部、鸳鸯镇北部等地。
2、草原生产力:2017年全县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4.52万吨,折合干草4.68万吨。从草原类型看,全县5类草原平均鲜草产量达4424.32kg/hm,折合干草约1427.2 kg/ hm。鲜草产量从低到高依次为:温性草原、暖性草丛、暖性灌草丛、山地草甸,最高的温性草甸草原7191.7 kg/ hm,产量最低温性草原2135.8kg/ hm。
3、草原生态状况:通过落实草原补奖各项政策以及禁休牧制度的逐步落实,全县部分区域草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草原禁牧难度依然很大,鼠虫灾害面积大,乱垦、非法乱征滥占、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草原旅游兴起,随意在草原上开路、搭建或建设永久建筑,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草原恶化态势正在发展,草原退化、沙化仍在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县三化总面积约44.46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68.25%,其中退化面积为32.6
22万亩(轻度退化11万亩,中度退化18.42万亩,重度退化3.18万亩),草原沙化面积11.85万亩(轻度沙化3.59万亩,中度沙化7.08万亩,重度沙化1.179万亩),草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四)草原监测结果评价
今年6-8月通过对全县9个草原监测点实地监测,数据汇总分析,我县草原植被生长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县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平均鲜草产量达4424.32kg/ha,草原植被盖度较上年下降0.57个百分点,全县各类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82.68%,植被平均高度32.37cm。全县发生草原火灾3起,较上年9起下降66.67%,和鼠虫害面积较上年减少,禁牧难度大,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
(五)草原火灾情况
2017全县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及受害草原面积比上年有所下降,全县共发生草原火灾3起,无特大草原火灾,比上年减少了66.67%。
火灾发生龙台、四门、山丹等乡镇,烧麦秸、吸烟和上坟烧纸等是今年草原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与上年相比,因烧麦秸和上坟烧纸引发草原火灾的比例上升,吸烟、取暖、野外烧烤引发草原火灾的比例下降。由于春秋季干旱、地面枯落物增加,可燃物增多和草原区域旅游等活动日益增多,草原火源管理难度大。
三、建议
建议进一步理顺县级草原监理机构,具备执法主体资格,开展草原非法征占用和草原监督管理,加强草原监测队伍建设,加大草原监测业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村级草原管护员的报酬,大力草原法律法规宣传,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切实通过法律制度约束对草原生态的破坏行为。建议畜牧部门与国土、公安、环保等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坚决制止草原滥采、滥挖、滥牧和乱占、乱建和非法开矿采石采土等破坏草原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草原生态建设成果。
武山县草原监理站 2017年12月4日
第二篇: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编制说明
草原监测是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2007年,全国草原监测采取地面监测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监测了草原生产力、植被状况、生态状况、利用状况、灾害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地面监测主要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0个省(区、市)开展。全国有4000多人参加了今年的地面监测工作,调查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共采集样方近9000个,入户调查5000余户。运用MODIS影像植被指数与地面监测数据的相关性建立草原生产力计算模型,测算全国草原生产力;依据《天然草地合理载畜量的计算》(农业行业标准:NY/T635-2002),计算天然草原载畜能力。
本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了草原监测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中国农科院区划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牧草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析等工作。有关省(区、市)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本省(区、市)的地面监测工作。农业部发展计划司、财务司对本监测给予了大力支持。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草原植被生长属偏好年份与常年相比,2007年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属偏好年份。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为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果显著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区植被恢复明显,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草原利用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76%。
草原鼠虫害面积增加草原鼠害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11.8%,较上年增加3.9%。虫害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3%,较上年增加4.5%。
草原生态状况依然严峻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区以及禁牧、休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全国草原生态环境仍呈现总体恶化的态势。局部区域由于受干旱、鼠虫灾害等因素影响,草原生态恶化进一步加剧。
草原资源状况
全国拥有各类草原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全国各省(区、市)均有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北方16个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3.1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7.6%。其他15个南方省(区、市)有天然草原面积约7958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9.7%。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牧区草原面积2.9亿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5.1%。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约1086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7%。
全国草原共分18个类,813个型。面积位于前3位的依次是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草原类,面积1.5亿公顷,约占草原总面积的37.5%。其中,高寒草甸类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湿润地带;温性荒漠类主要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地区;高寒草原类主要分布于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区)海拔较高的寒冷干旱地带。
草原是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我国天然草原上已知有饲用植物6704种,其中属于我国草原特有的饲用植物有320种。天然草原上还分布着大量有经济、药用等价值的植物资源,如甘草、麻黄草、冬虫夏草、雪莲、苁蓉等。天然草原上繁衍的野生动物达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40余种,如藏羚羊、野牦牛、马鹿、雪鸡、雪豹等。天然草原有放牧和饲喂家畜品种250多种,主要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等。
草原植被生长状况
2007年牧草生长季节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全国草原植被总体长势略好于上年,属偏好年份。
气候状况: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在5~9月生长季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气温偏高1℃以上,热量充足,其中内蒙古东部偏高2~3℃。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水分条件较为优越,其中西部大部草原区水分条件明显好于常年和上年。内蒙古西部和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西南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西部虽气温偏高,但降水持续偏少,夏秋连旱时间长。其他草原区水热条件与常年大致相当。
植被长势时空动态: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植被总体长势呈现出“前期较好,中期较差,后期转好”的态势。5月长势明显好于上年,偏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西南等地区;6月长势与上年接近;7月长势不如上年,长势变差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等地区;8月以后长势逐渐好转,至9月中旬长势好于上年,主要表现在东北东部、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
植被长势综合评价:全国草原植被长势区域差异明显。长势好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大部、新疆西北部、西藏西部、四川西北部、华南局部等地区;长势差于上年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华北北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和东北部以及青海西南部等地区;长势与上年接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中东部、云贵高原、华中局部等地区。草原生产力
2007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95214万吨,折合干草约29865万吨,载畜能力约23369万羊单位。
产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分别是内蒙古、新疆、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广西、黑龙江、湖北,其天然草原鲜草产量约66397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的69.7%。
从区域看,北方16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23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8038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61%。南方15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5650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37176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39%。西部12省(区、市)的平均单产为2522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67021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70.4%。全国六大牧区的平均单产为2078千克/公顷,鲜草总产量达50320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总产草量的52.8%。
与上年相比,产草量明显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新疆西部和西藏西南部等地区;产草量明显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北北部等地区。四川、西藏和新疆3省(区)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增加,甘肃、河南、贵州、宁夏、重庆、云南等6省(区、市)的产草量较上年增产明显,增产幅度超过10%;河北、湖北、辽宁、青海4省的产草量相比上年略有减少,陕西、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等5省(区)的产草量较上年减产明显,减产幅度在10~30%。
从草原类型看,18类草原中,热性草丛类的鲜草单产最高,为10771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江西和四川等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高寒荒漠草原类的鲜草单产最低,为473千克/公顷,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和甘肃等高寒干旱地区。单产超过全国草原平均单产的草原类有9个,从低到高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沼泽类、暖性草丛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其产量之和占全国草原总产量的59.4%。其他草原类的单产均低于全国平均单产。
与上年相比,有5类草原产草量的增加幅度在10%以上,分别为温性荒漠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荒漠类、高寒草甸草原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4.1%;有4类草原产草量的下降幅度超过10%,分别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热性灌草丛类和沼泽类,其产草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27.1%;其他类型草原产草量与上年接近。
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
2007年,对国家近年来实施的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试点工程等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工程效益进行了监测。
对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4个省(区)244个各类项目区监测表明:草原生态建设工程效益显著,与非工程区相比,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6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51%,产草量提高64%。
退牧还草工程对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8省(区)87个县(旗)的退牧还草工程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内植被盖度平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植被高度提高47%,产草量提高58%。
利用2007年、2000年遥感数据,对内蒙古、新疆、四川和云南省等4省(区)16县(旗)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的植被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2000年未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时相比,工程区的植被平均盖度提高9个百分点,产草量平均提高26%。
京津风沙源草地治理工程对河北、山西和内蒙古3省(区)9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县(旗、市)草原建设项目进行的监测表明:
植被恢复良好。与2000年未实施工程时相比,内蒙古自治区3旗(市)、河北省3县、山西省3县(市)全境草原植被盖度分别提高了6.3个、6.0个和5.6个百分点,产草量分别提高了12.6%、12.5%和11%。
严重沙化草地面积减少。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严重沙化草地的扩张。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浑善达克沙地区域的严重沙化草地约为90360公顷,比2000年减少约20.1%。其中,阿巴嘎旗减少了18.8%,苏尼特左旗减少了21.5%,锡林浩特市减少了24.2%。
通过工程建设,草原植被逐步恢复,生产力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草原利用状况
2007年各地继续积极推进草原利用方式的转变,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加快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原改良步伐,实施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草畜平衡状况有所改善,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3%左右,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从六大牧区的情况看: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四川和西藏的牲畜超载率分别为20%、38%、38%、39%、39%、40%。
从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情况看:全国266个牧区、半农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8个县(旗)。
草原火灾
2007年全国草原火灾发生次数及受害草原面积比上年均大幅下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248起,其中草原火警200起,一般草原火灾47起,重大草原火灾1起,无特大草原火灾。受害草原面积11419.2公顷。与上年同期相比,草原火灾次数减少102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35974.8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了29%和76%。
火灾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等12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火灾较为严重的是四川、黑龙江和吉林,受害面积分别为3379公顷、2800公顷和2443公顷,分别占全国受害草原面积的29.6%、24.5%和21.4%。
烧荒、吸烟、取暖做饭和上坟烧纸等是草原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与上年相比,因烧荒和吸烟引发草原火灾的比例上升,取暖做饭和上坟烧纸引发草原火灾的比例下降。
草原火灾发生趋势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北方大部分草原地区春秋季干旱、大风天气增多,草原火险等级不断攀高;二是草原保护建设项目区和禁牧、休牧区草原植被恢复,地面枯落物增加,可燃物增多;三是草原地区旅游、开矿等经济活动日益增多,草原地区火源管理难度加大。
草原鼠虫害
草原鼠害危害面积比上年略有增加,严重危害面积略有下降。危害面积389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9%,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766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4%。鼠害危害较严重的依次是青海、内蒙古、甘肃、西藏、新疆、四川等6省(区),危害面积3363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1540万公顷,分别占全国鼠害危害面积和严重危害面积的86.4%和87.2%。危害严重的主要鼠种有鼠兔、沙鼠、鼢鼠、田鼠、黄鼠等。
草原虫害危害面积较上年略有上升。危害面积1758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795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加4.5%和9.4%。虫害较为严重的依次是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6省(区),危害面积1474万公顷,其中严重危害面积660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虫害危害面积和严重危害面积的83.8%和83%。危害严重的主要是草原蝗虫、白茨夜蛾、草地螟和草原毛虫等。
今年西藏飞蝗危害面积14.3万公顷,危害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自治区的阿里、昌都和林芝等地和四川省的甘孜和阿坝地区,是连续第五个严重发生年份,但与上年相比危害面积下降42.9%。根据分析测算,西藏飞蝗的适宜发生面积约113.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青海3省(区)的噶尔藏布、狮泉河、象泉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
草原生态状况
通过草原保护工程建设以及禁休牧制度的逐步落实,部分地区草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草原超载过牧依然严重,鼠虫灾害面积大,开垦、乱征滥占、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生态的现象时有发生,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态势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东北三省西部、内蒙古中东部、新疆南部、青海南部等地区草原干旱、鼠虫危害较重,草原退化、沙化进一步加剧;贵州、云南和广西等西南岩溶地区草原石漠化严重。
对策建议
2007年全国草原监测结果表明,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全国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保护建设任务仍然繁重,必须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草原建设步伐,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促进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明确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思路,确定补偿主体、对象、内容、范围、标准和方式。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草原生态功能。积极推进草原生态补偿项目试点。建立完善国家支持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模式。
———稳定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加快推进和落实草原家庭承包制,巩固和扩大草原承包面积。结合实施草原工程项目,推进草原“承包到户”。进一步完善草原承包配套政策,保持草原承包关系长期稳定。规范草原承包管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草原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贯彻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办法》,推进草畜平衡制度的落实。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实施人工种草,增加饲草饲料,改良牲畜品种,推行舍饲圈养,加快畜群周转,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降低天然草原放牧强度。
———加大草原保护工程建设力度加快落实《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加大退牧还草、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草地治理等草原保护工程实施力度。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后续政策,巩固退牧还草工程成果。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实施《草原法》,加大草原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打击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和非法征用、使用草原的违法行为。
第三篇:2010扎鲁特旗秋季草原监测工作报告
扎鲁特旗2010年秋季草原监测工作报告
扎鲁特旗2010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严格按照《全国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及自治区秋季草原监测工作总体要求,认真开展秋季监测工作,合理设置样地、详细监测、准确收集地面数据、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各级决策部门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牧草的生长情况
扎鲁特旗数半干旱草地类型,植被共分为5类,17组、37型,5类分别是山地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低山丘陵干草原、沙丘沙地干草原、河泛地低湿地草甸类。从5月中下旬开始,组织业务精通的技术人员进行牧草返青期监测调查。由于今年普遍气温比较低,春季草原较干旱,大地回温也比常年晚15到20天,4月份以来,全旗境内出现连续几次降雨,全旗牧草返青比常年也晚10到15天,进入5月中旬后,气温回升较快,雨水偏多,遏制了全旗的旱情,牧草长势有所好转,牧草返青初期为5月10日左右,牧草返青普遍期在5月30日-6月2日。
一般山地草甸草原地带返青牧草以贝加尔针茅、羊草、铁杆蒿为主,盖度在10—15%、牧草高度在3-10厘米、牧草产量20—25克/平方米;低山丘陵干草原地带返青牧 草多是大针茅、胡枝子、羊草、隐子草及杂类草为主,盖度在25-30%、牧草高度在4-8厘米、牧草产量30—40克/平方米。
沙丘、沙地干草原多是草麻黄、藜、猪毛蒿、杂类草,盖度在20—40%、牧草高度在3-32厘米、牧草产量40—100克/平方米。今年4-6月雨水较足,牧草长势较好,但进入7、8月牧草长势高峰期,我旗境内没有有效降雨,7月降雨量最高的道老杜苏木仅为14.9毫米,牧草长势缓慢,7月末开始牧草呈现出黄绿色,一片干旱景象。
秋季监测山地草甸草原类盖度75-80%、高度35-36厘米、产草量146克/平方米;山地草甸类盖度95%、高度38厘米、产草量211克/平方米;低山丘陵干草原盖度60-90%、高度20-38厘米、产草量102克/平方米;沙丘、沙地干草原盖度65-85%、高度32-50厘米、产草量132克/平方米。
二、认真落实上级工作任务
(1)、2010年为及时准确获取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掌握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状况,6月末派出一名业务骨干参加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举办的全区草情监测培训班,认真学习领会各项监测技术和措施,不断提高监测能力,并根据自治区《关于做好2010年秋季草原监测工作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根据草原类型和路线实际情况,8月13日开始,利用三天时间,选业务熟练的监测人员,南 部北部分两个组,沿国道304线及民开线(格日朝鲁—开鲁),在4个苏木镇设置的10个样地及5组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开展了秋季草原监测野外调查工作。其中沿国道304线 设置8个样地,在北部阿日昆都冷镇样地2个,格日朝鲁苏木样地1个、工程效益1组(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南部在道老杜苏木样地5个、工程效益3组(温性草原类、水泛类、低地草甸类),并沿民开线在乌力吉木仁苏木设置样地2个、工程效益1组(温性草原类)。监测人员对样地草地类型、地貌、土壤质地、地表特征、利用方式、状况和对入户补饲情况及草食牲畜数量及样方内植物盖度、高度、种数、产草量认真做了登记及测定。往年温性草原具西伯利亚杏+大针茅型(灌木)工程效益监测样地是设在鲁北镇荷叶哈达嘎查2004年建退牧还草项目区内,2010年已到5年管护期,今年项目区维护不好,所以将监测点改设在道老杜苏木查干套里皋嘎查境内。8月23日按要求将汇总的数据信息上传到全国草原监测信息报送管理系统。
(2)、认真按照草原类型和主要牧草信息系统照片拍摄和收集要求,对大油芒、糙叶黄芪等20种牧草和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沙地草原亚类、低地草甸类3种类型的草原拍摄,并对所拍照植物进行分类,做到植物照充分反映出植物不同物候期颜色、花(果)、营养植和生殖植等生物学特征,草原类型照充分反映植物在景观中的镶嵌分布和分层现 象,并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传到草原类型和主要牧草信息系统。
3、存在问题及建议
(1)、扎鲁特旗草原面积较大,监测路途远,任务较重,保质保量完成监测任务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监测费用缺乏是如今面临的一难题,望上级部门在资金保障方面适当给予支持。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草情监测工作的要求也不段在提升,进而从事草情监测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也紧待提高,所以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监测能力,进一步提升监测队伍素质,是做好作监测工的重要保障。
第四篇:2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附件1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
草原资源监测是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重要信息平台。多年来,草原监测结果,为依法实行草畜平衡、禁牧休牧管理制度及实施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各级政府制定宏观决策,调控畜牧业生产,合理利用草原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我区草原监测工作基本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逐渐成为了外界认识内蒙古草原的一扇窗户。
今年,是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第二年,对补奖政策实施后的草原生态做出科学客观的监测和评估,是摆在我们草原监测工作者面前的硬任务,是对监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全区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发布全区草原监测信息,科学分析与评价补奖机制生态效果,依据国家草原监测工作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及时、准确的获取全区草原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动态信息,掌握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保护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状况,逐步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评估体系,编制各类专题监测分析报告和监测总报告。
二、工作内容及技术方法
(一)天然草原监测:监测天然草原5月份返青状况、7月份植被长势状况、牧草生长旺季最高月产量及群落各项指标。
全区在主要草原类型上设置988个监测样地。技术方法按照《草原返青期地面观测方案》、《国家草原监测技术操作手册》、《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工作业务手册》(初稿)要求。
(二)人工草地及其他饲草料监测:监测人工草地、青贮饲料、农作物秸秆的面积、分布、产量等状况;
(三)植被恢复情况及草畜平衡状况监测:以2011年的监测数据为本底资料,从今年开始,在补奖机制实施区域,定期对植被恢复情况和草畜平衡状况进行跟踪监测。为提高监测精度,科学评价草原补奖机制实施成效,8月份在完成草原资源常规监测的同时,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监测样地,样地数量可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而定。通过对天然草原生产力、人工草地产量监测及实际饲养的牲畜头数,分析评价该区域的草畜平衡状况。
(四)草原生态状况监测: 掌握本地区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的等级、面积、分布及其变化情况等。
(五)工程生态效益监测:退牧还草工程、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内外植被和生态状况的变化等。
(六)草原自然灾害监测:草原火灾、鼠虫害发生次数、面积、分布以及预防和损失等情况,草原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情况等。
(七)典型牧户抽样调查:为掌握实施奖补机制区域内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开展典型牧户抽样调查工作。全区33个牧业旗和21个半农半牧业旗共选择441户,每个牧业旗选定9户,半农半牧业旗选6户在补奖实施全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分析评价实施奖补机制对民生民计所产生的影响(调查内容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典型牧户综合调查表)。
调查方法:选择牧户时要根据牧民生产生活状况分好、中、差三个等级开展调查工作,每个级别选择3个牧户,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连续性,选定的牧户在实施过程中不得改变。我区由草原监督管理局、草原勘察规划院组成8个调查小组,7月份分赴各盟市开展典型牧户抽样调查工作,各盟市农牧业局要积极配合调查小组,保质保量完成入户调查任务。
(八)典型地区植被多样性调查:为研究和评价实行草原奖补机制后,草原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演替规律,建立草原奖补机制监测评估体系,在全区不同草原地带选择10个典型旗县(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旗、新巴尔右旗;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赤峰市的阿鲁克尔沁旗;锡林郭勒盟的锡林浩特市;通辽市的扎鲁特旗;包头市的达茂旗;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中旗;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结合最高月份草原生产力监测任务,开展草原植被多样性调查工作。
调查方法:承担植被多样性调查的旗县至少要完成2个样地的调查任务,分别在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各选择1个样地;每个样地做3个样方,每个样方分种记载各种植物的高度、盖度、分盖度、产量,每个样地做10个频度样方。
三、组织方式
内蒙古草原监测工作由自治区农牧业厅组织协调,组成以草原监督管理局、草原勘察规划院、草原工作站以及相关盟市旗县草原监督管理机构和草原工作站共同参与的核心团队,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各负其责、通力合作,高水准、高质量、及时全面地完成草原监测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一)旗县级草原监督管理所承担本地区天然草原地面调查、访问调查、数据录入等工作。春季牧草返青采集时间为每年的5月上旬,上报时间为5月15日之前;夏季牧草长势监测采集时间为7月中旬,上报时间7月20日之前,上报内容为实测的数据、照片和文字报告;牧草生长旺季最高月产量采集时间为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开始,20日前结束。牧业旗地面监测样地30个以上、退牧还草或沙源治理项目区生态效益监测对照样地10组以上,半农半牧业旗县地面监测样地10个以上、项目区生态效益监测5组以上,奖补机制区域内的其他20个旗县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做5个监测样地,项目区生态效益监测3组。8月25日之前通过《草原监测信息报送管理系统》上报盟市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
(二)盟市级草原监督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指导旗县级的草原监测工作,及时对旗(县、市、区)提交的监测数据进行审核、汇总、上报。春季牧草返青和夏季牧草长势监测的上报时间为5月、7月的15日之前,上报内容为汇总后的监测数据和文字报告;秋季草原监测数据的上报时间为每年的8月30日之前通过《草原监测信息报送管理系统》审核后报送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局。
(三)草原勘察规划院主要承担遥感监测内容,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建立估产模型,并于5月、7月、8月每月月底之前提供卫星植被指数分布图,9月20之前提供分旗县的草原面积与产草量统计表,10月30日日之前提供《草原监测总报告》有关数据的处理结果,确保《全区5月份牧草返青通报》、《全区7月份植被长势通报》、《全区牧区冷季天然草原饲草储量及适宜载畜量监测通报》及《草原监测总报告》等监测结果的如期发布。
(四)草原工作站主要负责草原鼠虫害、人工草地的调查、统计、汇总工作。具体任务是,10月30日之前提供当年人工草地、农作物秸秆、青贮等饲草料作物种植面积和产草量的调查、统计、汇总数据,10月30日之前提供鼠虫灾害发生、危害、控制面积,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与历年发生、危害、控制面积对比等情况的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五)草原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国家监测任务结合我区监测工作实际组织编制全区草原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负责全区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督查指导盟市旗县开展草原监测工作。编制《五月、七月牧草长势监测通报》,9月10日之前对各旗县数据进行审核,通过《草原监测信息报送管理系统》将全区监测结果如期上报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9月25日之前完成冷季天然草原饲草储量、合理载畜量的计算,编制《全区牧区冷季天然草原生产力及适宜载畜量监测通报》,10月底完成《退牧还草以及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11月底完成补奖机制实施区域植被恢复情况评价报告、典型牧户调查综合评价报告,12月底完成《草原监测总报告》。
(六)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处组织相关单位及专家对全区监测数据和监测结果进行复核、检查、会商,最后形成以下监测成果:
1、五月、七月牧草返青及长势监测通报
2、全区牧区冷季天然草原生产力及适宜载畜量监测通报;
3、退牧还草及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
4、补奖机制实施区植被恢复情况分析报告
5、补奖机制实施区典型牧户调查综合评价报告
6、草原监测总报告。
四、实施进度安排
3~4月份:制定监测工作方案;
5~7月份:开展5月返青及7月牧草长势监测,开展草原监测技术培训及典型牧户入户综合调查工作;
8月份:完成地面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和上报工作; 9月份:根据遥感及地面监测数据,建立估产模型,编制《全区牧区冷季天然草原饲草储量及适宜载畜量监测通报》。
10~12月份:编制《退牧还草以及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补奖机制实施区植被恢复分析报告》《补奖机制实施区典型牧户生产生活综合评价报告》、《草原监测总报告》会商、发布等。
五、监测工作要求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各盟(市)农牧业局要高度重视草原监测工作,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转发各旗县。各地区要依照本方案中规定的监测范围、内容和时间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
(二)明确责任机构。开展草原监测的地区要落实专门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人,各盟市农牧业局具体负责本地区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落实责任单位和相关工员。
(三)组建监测队伍。根据自治区草原监测工作方案下达的各项任务,组建地面调查小组,解决外业调查所需车辆、燃油及相关物资。
(四)开展技术培训。为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完成,各盟市农牧业局应组织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五)严格数据采集上报时间。各地区要严格按照本方案规定的数据采集时间,完成地面监测、入户调查、典型地区植被多样性调查等项工作,并通过国家监测软件逐级审核报送数据。自治区本级有关单位也务必要严格按照方案中规定的时间要求提供数据、文字报告、照片等资料,确保圆满完成监测任务。
附件2:
自治区草原督查指导组名单
第一组:呼伦贝尔市 金花、韩海波 第二组:兴安盟、通辽市 邢旗、松梅 第三组:赤峰市第四组:锡林郭勒盟第五组: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第六组:巴彦淖尔市、包头市第七组:鄂尔多斯市第八组:阿拉善盟、乌海市
张小平、马翔鹤吉木色、朝鲁孟王焕平、李兰花刘永利、阿穆拉王国钟、乔慧琼金美荣、郭伊乐
第五篇: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XXXXX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有关 XXX 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评论、博客、BBS、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网络舆情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院宣传部网络舆情科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网络舆情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年底对各系(部)、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并嘉奖,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五、处 置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院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舆情科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四)档案留存。对网民留言、领导批示、责任部门回复函等相关文件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归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