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为特区服务(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21: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司法为特区服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司法为特区服务》。

第一篇:司法为特区服务

司法行政工作如何为新农村特区服务

一、主要措施

(一)着力拓展农村法律服务

1、壮大农村法律服务力量。建立完善信息交流平台,畅通律师服务渠道,引导律师以顾问制、“结对子”和建立法律服务联络点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提供法律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的公证工作,鼓励公证处深入乡镇开展公证服务咨询。探索在全县各行政村逐步推广依托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村级“法律服务室”的做法,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室”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顾问、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为一体的功能,切实把司法行政工作向农村基层延伸,探索建立组织社会力量为农村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的长效机制。

2、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要合理整合资源,组织、引导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继续做好农村传统领域法律服务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农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做好服务工作。要将服务方式从侧重事后法律救济向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后法律救济并重方向转变,积极参与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的制订工作;主动为农业订单合同,农民外出务工合同,农村土地转包、租赁、使用权入股合同等各类农业合同提供起草、审查和公证服务。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搭建律师参与政府工作的平台,进一步扩大律师为农村基层政府的服务范围。

3、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坚持法律援助向农村和农民倾斜的方针,将农民在劳务方面因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中止合同导致利益受到侵害,因所购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低劣导致经济受到损失,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导致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等情形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我县农村地区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在农村的普及宣传,完善由乡镇司法所“分散受理”,法律援助中心“统一审批”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简化受理农民和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快速办理严重侵害农民和农民工利益的案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有效利用法律援助基金,探索建立将农村各类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纳入法律援助范畴的机制。对农民工申请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法律援助案件,只需确认农民工身份,不再审查其他条件,并予以优先办理。探索建立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法律援助协调机制,为农民工接受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对经济确有困难、但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农民和农民工减免收费。

(二)全面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

1、完善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组织体系。建立乡镇专职调解员队伍建设,各乡镇要选聘若干名熟悉法律、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的人员充实乡镇调委会,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调解力量,努力调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整和充实村级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优化调解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倡有条件的调委会设立专职主任。探索和推广在农村集贸市场、旅游景点和外来人口聚集区建立专门的调解组织。积极吸纳律师等专业法律工作者指导和参与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不断提高农村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水平。

2、拓宽农村人民调解工作领域。要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同时,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重点做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镇化进程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出现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等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工作,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健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司法行政机关要与信访、综治、公安、法院、农业、林业、土地等部门密切协作,切实加强对农村人民调解工作的协调与指导。要进一步做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衔接工作,完善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联动机制、与信访接待联动机制和“庭前调解”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衔接机制。以乡镇专职调解人员和村调委会主任为重点,逐步建立人民调解员工作补贴保障机制、人民调解组织考核机制和调解人员定期培训机制,加大对优秀人民调解员的宣传力度和表彰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民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矛盾纠纷报告制度,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

1、明确农村普法重点。坚持普法内容贴近农村实际的方针,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大力宣传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合同法以及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税费改革、环境保护、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把培养法治理念作为普法教育的核心,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逐步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权利义务相统一的基本观念。要彻底摒弃把普法教育视为“听话教育”的错误观念,注重从维护农民权利的角度进行普法教育,使广大农民切身体会到学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重宣传依法维权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帮助农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利益诉求。要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特别是村党支部(委)和村委会干部的法律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2、丰富农村普法形式。要突出农村普法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促进“送法下乡”和“法制文艺进乡村”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组建送法下乡讲师团,利用农闲等季节深入农村基层宣讲法律、解答咨询。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现代传媒开展法制宣传,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坚持把“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作为一个长期起作用的载体不断向前推进。

3、加大对农村普法的投入。认真落实“五五”普法规划,逐步提高对农村普法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农村普法阵地建设。要组织精干力量,编写适应时代要求、适合农民特点的法制宣传手册,一户一册免费发送到农民手中;定期编印农村法制宣传挂图,免费发放至全县所有行政村;在全部行政村基本普及法制宣传专用橱窗,鼓励有条件的村镇建立普法广场、普法大院、普法墙等法制宣传教育阵地。探索建立各种符合农民特点的法制宣传教育新平台。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普法工作。鼓励民间开展健康有序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村镇自办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

(四)扎实推进农村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1、完善农村社区矫正工作机制。要站在维护农村稳定的高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和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任和任务。全面推进乡镇社区矫正协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协助落实农村社区服刑人员的责任田、口粮田,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服刑人员的就业能力。规范和落实各项矫正工作制度,完善分类管理、因人施教、重点帮扶的矫正方法,探索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2、健全农村安置帮教措施。要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漏管现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政策和制度,依托各类经济实体探索和推进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积极协助落实回归人员的责任田、口粮田。完善和落实帮教责任制和责任倒查制,切实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违法犯罪,努力维护农村地区的稳定。

二、为新农村特区服务应把握四点 一是抓住关键点。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司法行政机关应充分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加强基层法制建设,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摆正位置,正确认清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抓住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加压力,积极进取,要面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研究对策,适时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主攻方向,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向高层次发展。其次,应进一步加大司法行政工作宣传力度。司法行政部门应认真宣传司法行政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营造一个适应新农村和自身发展的法治环境。二是坚持立足点。要充分发挥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扎根基层,要努力协调好与乡镇(街道)的关系,紧紧围绕当前新农村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三是掌握支撑点。人才问题影响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质量。一方面要加强人民调解员和基层法律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另一方面,广开门路,从法律专业大中专毕业生、乡镇精简人员、转退军人、离退休人员中吸纳合适人员进入人民调解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四是选好着力点。要增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搞活内部运行机制,促进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自身的健康发展。

抓住一个“村”字 围绕一个“新”字搭建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平台

时间:(2006-08-11)

字体--【大 中 小】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确定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定位,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解决上,如何发挥好法律服务、法律保障、法制宣传的职能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局在深入学习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农民的法律需求,结合自身工作特点,提出了抓住一个“村”字,围绕一个“新”字,以人民调解为主线的,各项工作向基层村居延伸,全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好务的工作思路。经过认真筹备和沟通协调,自4月25日至5月底,我们在全区九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率先建立了村级法律服务室,成为去年组建北臧村地区镇级法律服务团之后,直接为农村、农民提供综合法律服务的新的工作平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大兴区建立法律服务室的工作情况。

一、建立法律服务室的背景

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北京市又增加了“邻里和谐”4个字,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4个字的总要求。综合分析这“24字要求”可以归结为三点,就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是“24字要求”实现的前提,农民素质提高和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是实现“24字要求”的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必将带动农村法律服务需求的大量增加,农村社会矛盾的大量涌现。农民素质的提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依赖于法律素质的提高。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更离不开司法行政的法律保障。因此,可以说无论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还是农村的依法治理、农村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和法律保障等司法行政职能。那么如何使这些司法行政职能更贴近百姓,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呢?这是我们建立法律服务室的前期重点思考的。

(一)农村的法律服务需求现状要求我们要引导法律专业人士深入农村。今年4月份,我们在总结去年北臧村镇法律服务团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北臧村镇诸葛营村开展了试点,设立了法律服务室。群众对法律服务室的工作做法反响强烈,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诸葛营村一村民得到法律服务室咨询解答后说:“以前发生矛盾纠纷,只知道找政府解决,不清楚怎样依靠法律帮助。现在在家门口咨询,路近了,事办了,心里踏实了。”在法律服务室建后的第二个司法助理员接待日上,该村一位老党员田士芳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你们接待的时间虽短,可是收获不小,真盼你们能常来我们村,多给我们说说”。这些都是发自老百姓的肺腑之言。在律师接待日,不仅是诸葛营本村的老百姓前来咨询,附近几个村的老百姓也奔波十几里到诸葛营进行咨询。以上这些事实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引导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深入农村是农村法律服务需求所需,是新农村建设所需。

(二)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发展要求我们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调解工作队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矛盾纠纷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加之土地确权、村委会换届选举、占地拆迁等诸多因素,使家庭成员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干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群体访、越级访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要不断加以解决的痼疾。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农村经济必将面临一个高速发展机遇。发展的同时必将带来新型矛盾纠纷的大量出现。而传统的农村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素质不高,调解能力不强。如何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化解大量新型的、涉法性的矛盾纠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在基层的村队搭建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平台——法律服务室,设专职人民调解员,实行司法助理员和律师接待日制度,组建专兼结合的调解工作队伍,建立长效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是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所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

(三)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求我们要搭建一个工作平台。按照目前司法行政工作的框架,体现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工作平面在镇、街司法所,而集九项职能于一身的三人一所,很难使各项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依托调委会建立村级法律服务室,建立以人民调解工作为主线的各项司法行政工作向基层村队延伸的平台,是司法行政职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通过建立法律服务室,使司法助理员下去办公有场所、平时有专职调解员值班、定时有专业人员“坐诊”,农村矛盾的结点在哪里?农民的法律需求有哪些?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维权问题是什么?都立竿见底。从而使法律服务的指向更明确,法律宣传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法律保障的措施更到位。搭建这样一个有抓手的平台,将综合的法律服务职能延伸到农村、服务到农家,应该说为司法行政工作职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了空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综上所述,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室,可以使司法行政工作一下直接插到了村里,如同在村队开了一个法律服务“便利店”,延伸了司法行政工作,也方便了农村百姓。因此在今年5月份我们就把诸葛营村法律服务室的经验在全区9个新农村试点村进行了推广。法律服务室运转虽然只有几个月,从群众对法律服务的热切渴求、切身利益的有效维护、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以及其功能的辐射作用看,有着不可替代的潜能和活力。

二、法律服务室建立过程

(一)前期调研。工作思路源于工作实践,工作实施更应切合工作实际。为了更好的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实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目标,我们针对农村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年初我们分片组织了14个镇的村专职人民调解员座谈会,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如何发挥司法行政职能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司法行政工作应该下沉。村里老百姓依法维权、村干部依法办事都需要司法行政工作深入到农村一线。以前的工作方式跟老百姓有“距离”(这里的“距离”包括思想意识上的差距和得到服务实际上要走的距离),从而影响了司法行政工作作用的有效发挥。今年3月份,我们对全区法律服务工作的整体格局做了调查分析。目前我区有律师60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68名。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区专业法律服务队伍薄弱,尤其是农村的法律服务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3月份,我们又通过问卷方式,对2000户村民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常见法律知识、法律需求等问题的问答,发现农民的维权意识不强,法律知识匮乏,法律需求强烈的总体状况。

(二)开展试点。去年北臧村地区法律服务团一年的运转,使北臧村镇实现了“零”上访,其发挥的作用出人意料,也给我们很大启示。经过分析,我们认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司法行政工作延伸到农村一线是十分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本着服务新农村,不给村里添麻烦,服务农民不给村民增负担的工作理念和原则,主动的找到相关的镇领导,就成立法律服务室的事项进行协商和研究,并制定出法律服务室的工作模式和工作计划。2006年4月25日,首家村级法律服务室在市级新农村试点村北臧村镇诸葛营村挂牌成立。经过一个月的运转,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截止到5月底,我们已经在9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设立了法律服务室。

(三)取得的成效。由于定位找得准,结合点落得实,仅仅三个月,已大显成效。一是群众信赖、咨询热情高。到目前为止,各服务室已接待咨询81件138人次,咨询内容涉及拆迁补偿、医疗事故、宅基地使用、经济合同、法律援助等各个方面。二是实际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各服务室共调解了邻里、赡养、村民与集体组织等各类纠纷29件,取得良好效果。三是信访案件和法院诉讼案件同比下降。

三、建立法律服务室的意义

法律服务室作为在农村基层开展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个平台,除了发挥其直接职能外,更深层次的是逐步改变了群众的维权观念,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正像原司法部段正坤副部长评价北臧村地区法律服务团时所说的那样: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力求转变一个地区农民维权的思考方式,这必将为加快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室的意义在于: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抓手,村干部工作有了参谋助手,广大农民和社会组织有了贴心帮手。

(一)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抓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只到镇级司法所,各项司法行政工作职能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深入到村里开展,一是人员少忙不过来,常常是顾此失彼;二是工作效率低,老百姓不满意,遇有紧急情况无法应对。现在通过在农村建立法律服务室,使司法行政职能的触角延伸到了村,直接面对老百姓。老百姓有什么样的诉求可以通过专职调解员转达、固定接待日接待、法律服务需求箱征集等多种形式与司法助理员和律师进行交流。同时法律服务室综合法律服务内容,涵盖了司法行政工作的大部分职能。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村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培训指导,使他成为调解员、信息员、调查员、“不走的”法律服务工作者,成为司法行政工作在农村前沿的尖兵,使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有了抓手。

(二)村干部有了参谋助手。当前农村干部综合素质普遍不高。过去村干部干事凭的是威望,决策凭的是感觉。但是现在不同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领导干部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以前相比复杂了很多。比如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占地拆迁补偿等问题,都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解决。而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靠传统的工作方式经常会出现与法律规定相违背的现象,造成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矛盾。而法律服务室的建立,成为了村干部依法办事、依法决策的参谋助手,村干部处理问题和做出重大决策之前,都可以到法律服务室进行咨询和寻求帮助。

(三)广大农民和社会组织有了贴心帮手。在调查和法律服务室的运转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村民不知道什么是法律援助,不知道在特定的条件下没有钱也可以打官司。由于不懂法律知识,依法维权的意识淡薄,使一些老百姓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都采取了忍让的办法,或者就直接到政府上访,其个人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我们建立法律服务室,就是要把法律服务工作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一方面通过法律咨询、法制宣传使群众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就是要及时的通过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职能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服务,成为农民和基层社会组织的贴心帮手。

四、建立法律服务室的几点启示

(一)不断创新,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充满活力。总结以往的工作,唯有创新,事业才能有发展,工作才能充满活力。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把服务放在“村”上毋庸置疑。但如何找好结合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需求是我们必须要破解的课题。实践证明,我们借鉴北臧村地区法律服务团的做法,根据自身与客观实际,在新农村试点村建立法律服务室,将综合性的法律服务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找到了最终的落脚点。这个创新,随着社会效益的逐渐显现,不仅使司法行政工作充满生机,也实实在在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了力,奠了基。

(二)立竿见底,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农村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甚至有些冲突尖锐激化。这与农村依法管理不能同经济发展同步,城市化建设不能与居民文化素质建设同步不无关系;农民法律意识的落后,不知如何依法维权,事事找政府,甚至群访、越级访,这与宣传教育滞后不无关联。而担负着实现司法行政各项职能的司法所在农村最基层的村队又没有我们相对稳定的工作机构,使得自身职能难以直接落到实处,这也影响了司法行政职能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建立法律服务室使我们工作有了实际抓手,服务有了基层网络,一竿子插到底,镇级有“团”,村级有“室”,形成了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工作格局。这对化解纷争、维护稳定,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整合资源,才能使司法行政职能有效发挥。司法所人员少、任务重,这是不争的现实。组建法律服务室,把工作延伸到村队,需要有效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机关基层、法宣、公律、矫正等业务部门的全面融入,律师、退休法官等专业法律工作者及志愿人员的广泛参与,镇、村调委会和专职调解员的直接组合,形成一支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工作队伍,达到优势互补,保证了服务室的高质运转,加固了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由此可见,有限的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也是当前新形势下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的关键。

(四)满足需求,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大有作为。司法行政职能大部分是服务的职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好服务职能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农村服务就要看农村缺什么,农民需要什么,这是服务准备的基点。满足农村和农民的需求,才能使服务落在实处,才能使司法行政工作有所作为。在建立法律服务室的过程中,我们本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满足农民法律服务需求,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立场,整合了司法行政职能,建立了综合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等司法行政职能于一体的法律服务机构。

总之,法律服务室的设立,为司法行政工作在农村建了一个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不遗余力的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依法治国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二是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服务大局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五是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把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起来,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严格执法统一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与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第二篇:关于执法为民为当地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心得

执法为民,是检察执法的本质特征,它解决的是“为谁执法,为谁服务”这个根本性问题。关于如何执法为民,简言之,就是要心有所想,言有所指,行有所为,以实干树权威,以实绩为当地建设作出检察人应尽的贡献。

第一,始终做到听命于党,充分体现检察执法的政治性。检察机关是党领导下的执法机关,检察队伍是党领导下的执法队伍,党对检

察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政治优势。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长期执政的背景下,党对政法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党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政法机关得到贯彻落实,保障国家法律得到正确统一的实施,保证对执法办案等业务工作实行有效领导。检察机关能否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直接关系到检察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这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牢牢把握的重大问题。

第二,始终做到立足于公,充分体现检察执法的公正性。执法公正是检察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最高理念,没有严格,就没有公正,没有文明,就更不会有公正。检察事业是特殊的事业,检察权力是特殊的权力,检察机关担负着特殊的责任,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职责,我们部分业务部门是“窗口”部门,经常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我们的执法态度如何、服务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检察机关自身的形象,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办案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公正与效率的关系,把案件质量作为执法工作的生命线,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第三,始终做到忠实于法,充分体现检察执法的权威性。曹建明检察长指出,新时期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根本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权威和尊严。他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法制权威是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执法权威和社会主义司法权威的统一。检察机关担负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一定要忠实法定职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协调配合和监督制约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共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忠实于法要求执法者在执法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实体与程序并重,决不放过一个犯罪分子,也不让一个无辜的人受到法律追究,切实作到严格依法,客观公正,使每一项执法活动都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

第四,始终做到服务于民,充分体现检察执法的功能性。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天。要作到服务于民,首先心中要有百姓,要有群众观念。要知道我们的衣食住行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我们来自于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检察官就是一名普通的公务员,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这一点必须明确。所以,强化群众观念是服务于民的首要条件。其次,要作到服务于民,必须了解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只有这样,执法为民才能找到着力点。就目前形势而言,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民群众还要求自身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不受侵犯,以及其他诸多权利的保护。不仅要求执法机关办案公正、公开、公平,还要求办案人员言语文明、态度和蔼等等。只有了解群众的需求,服务于民才能找到方向。其三,要作到服务于民,就要把检察安民、检察便民、检察惠民贯穿在整个执法过程中,从细微出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群众从检察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信力和可信度。

第五,始终做到塑形于廉,充分体现检察执法的纯洁性。检察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造福人民,滥用了则危害社会,个人也会身败名劣。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因为滥用权力而成为人民的罪人,值得警醒。工作中一定要牢记宗旨,牢记职责,公正执法,依法办案,为人民掌好检察权,用好检察权。一要在做人上自律,要以诚为本,作到为人表里如一,要以实为本,实事求是,明辨是非,要以公为本,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二要在权利面前自律,公正用权,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把人民赋予的职权作为谋求好处的工具,坚决抵制说情风和各种歪风邪气,切实作到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三要在诱惑面前自律。严格按照“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八字职业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始终保持检察干警的清纯之气和浩然正气。

第三篇:“访企业、提建议、促发展”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活动

“访企业、提建议、促发展”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活动

根据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在全省法院审判系统开展“访企业、提建议、促发展”司法服务活动的通知精神,近日,北安市法院民二庭的全体干警按照司法服务活动方案的要求先后走访了黑龙江省海圣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北安分公司、建行北安分行、北安市农村信用社、北安正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五个企业,通过走访帮助企业排查化解了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司法建议和对策性意见。

通过走访与五家企业的员工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到五家企业的经营状况;近年来的涉诉情况;目前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司法建议,为五家企业献计献策,摆脱了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五家企业希望法院为企业在履行合同、劳动用工、清欠债务等方面依法指导企业诉讼,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讲授《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知识,开展诉前调解,平息劳资纠纷;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民事案件审理效率、协助解决企业外债、调解股东纠纷等需求。加强民商事案件的审限监督,缩短办案周期,降低个案平均审限,提高审判效率,及时公正审结民商事案件;协助企业完善合同、指导企业举证,帮助企业以诉讼方式维护债权,清欠追索外欠款,适时采取诉前财产保权、先予执行等法律措施,保护企业财产权益;对适用诉外调解方式的,协调、调解股东纠纷,宣讲公司法,依法保护股东合法股权,平息股东间纷争,力争实现双赢。

五家企业建议法院从五个方面为企业做好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工作。

一是企业被诉的案件,法院将按照和谐司法的要求,尽量多做原告方的协调工作,尽量不采取强制措施,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缓冲环境;

二是对企业作为原告的案件,法院将优先受理,公正审理,集中力量执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最大努力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对企业历年遗留案件,法院将继续做好矛盾消化和稳定工作,主动与企业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圆满结案。

四、是法院针对企业对法律的需求定期进行法律知识指导,进一步帮助企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通过对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方面给予正确指导,从程序上保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五、是法院对涉诉涉执企业重要民事经济案件及时帮助协调和催办,督促涉诉涉执双方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和申请执行权利,对事实清楚、矛盾纠纷不易激化的案件在诉讼中充分发挥调解职能,在执行中促使双方当事人和解,确保了案件及时得到审理和执行,有效地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

“访企业、提建议、促发展”活动的开展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各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这次走访活动,维护了企业权益,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维护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促进辖区企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建议法院类似这样的活动以后要多开展。

第四篇:为人民司法

为人民司法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坚持“三个至上”的重要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为大局服务的理念,切实克服对法院工作“独立性、被动性、间接性、中立性”的片面理解,认清经济社会发展对司法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找准法院工作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在严格依法审理各类涉及企业案件的同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索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司法保障和服务工作力度。

法院要把统筹发展确立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调整审判工作服务大局的重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院要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这一变化,主动更新为大局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服务方向上,要强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二者并重;在服务对象上,要做到对各类当事人依法平等保护;在服务手段上,要看是否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创造了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做到“立足本职搞服务,服务到位不越位”。

坚持正确的群众利益观,不断提升司法服务质量。积极推动诉讼和执行救助机制的落实,解决涉及特困群体案件诉讼和执行问题。完善便民工作机制,推行网上立案、巡回开庭等做法,进一步推动法院工作进社区。依法拓宽司法救助的范围,确保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在畅通涉诉信访渠道的同时,努力把当事人的利益诉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分析研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法院要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法院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进一步丰富司法为民的各项举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法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工作要求,丰富司法为民的各项举措。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内涵,高度重视人权的司法保护;要依法审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案件,把司法为民实实在在体现在案件审理中,全面保护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为人民群众参与诉讼和行使权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第五篇:我为司法行政工作作贡献

我为司法行政工作作贡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大家好!

著名诗人艾青曾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这份深沉正是源于一份责任,来自一片真情。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普通一员,当我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也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骄傲!

在基层工作,与我们打交道最多的是普通的百姓,有耄耋的老人、年青力壮的青年,也有刚刚刑满释放的特殊人群,面对形形色色的面孔、千头万绪的问题,我最大的体会是,工作既要有热心又要有耐心。举个例子:2009年3月9日,*镇*村发生一起历史遗留了20多年的山林纠纷案件,陈某和周某因山林问题产生矛盾,并致一方轻伤。对此,我和镇里的调解员多次寻找双方当事人谈话,并多次作双方当事人的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使双方当事人及亲戚朋友一致认识到都是本村本土本心人,人不亲土还亲的感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后于2009年8月4日,双方当事人及各方亲戚朋友30多人进行调解,是日,从上午8点多一直调解到晚上8点多,镇调解中心的几位同志饿了吃块饼干、渴了喝口水、中饭和晚饭都在镇调解室里解决。经过马拉松式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同意不再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最终防止了一起“民转刑”案件。虽然案件和解了,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落下心,在本案后续工作中和同事一起爬了3000多米的山路到山林上拍照制作山林界址,协同双方当事人到*办理山林权证、支付赔尝

款等事宜。并及时跟踪回访,了解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及对调解协议的态度等情况,排除妨碍协议正常履行的各种隐患,督促调解协议的履行,巩固调解成果。

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这需要我们用心工作,用心服务。正如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转变作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关键在于“用心”。

工作中与特殊人群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面对面接触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要相互的尊重。为什么说要相互的尊重呢?首先,我们要真心实意的为他们服务,排除对这部分人固有的偏见,引导他们走向正途;其次在管理他们的过程中又要让这部分人理解我们的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他们着想,使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我们的管理工作。

江泽民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基层司法工作确实重要。特别是基层司法所“基层工作很繁杂,百姓的法制观念参差不齐,工作起来并不轻松。”虽然每天接触的无非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但在我们基层司法工作者眼里“百姓无小事”,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为此,我们虽工作在基层,却用最高的标准严格自律。在接待的每一件案例中,认真履行一名司法干部的职责,为人民调解纠纷,提供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相信今后我们司法所在百姓的心目中更是“少不了,离不开”。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了。

下载司法为特区服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司法为特区服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雷锋精神,争做特区新人”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市民” 志愿服务活动方案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视讯会议和全......

    法院司法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推荐)

    在改进作风中做好司法服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八项规定”,上级党委、法院也及时制定了进一步改进作风的若干规定和要求。当前,结合基层人民法院工作实践继续开展好“......

    创优司法环境服务招商引资

    长治市城区人民法院 创优司法环境服务招商引资 近年来,长治市城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和发展城区经济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创优司法环境,为招商引资......

    加强调研工作 服务司法实践

    近两年来,我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学习型检察院为载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检察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检察应用理论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努力实践“两个服......

    加强调研工作服务司法实践

    近两年来,我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学习型检察院为载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围绕检察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检察应用理论研究,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努力实践“两个服......

    增强司法能力 服务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明确提出......

    增强司法能力 服务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明确提出......

    加强司法宣传 服务法院工作

    加强司法宣传 服务法院工作人民法院的人民性,是人民法院立院之本,人民法官生命之魂,审判事业前进之基。我院的宣传工作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坚持“四贴近”,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观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