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
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
关于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中组发[2008]3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党章规定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和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工作。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党性观念,按照党章和中央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好党费管理的工作职责和向党组织交纳党费的义务。
第三条 全省各级党费管理部门(单位)和党费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和本细则的具体规定,开展党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 党费收缴
第四条 按月领取工资的党员,每月以工资总额中相对固定的、经常性的工资收入(税后)为计算基数,按规定比例交纳党费。
工资总额中相对固定的、经常性的工资收入包括:机关工作人员(不含工人)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机关工人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津贴补贴;企业人员工资收入中的固定部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活的部分(奖金)。
第五条 党员交纳党费的比例为:每月工资收入(税后)在3000元以下(含3000元)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3000元以上至5000元(含5000元)者,交纳l%;5000元以上至l0000元(含10000元)者,交纳1.5%;l0000元以上者,交纳2%。第六条 实行年薪制人员中的党员,每月以当月实际领取的薪酬收入为计算基数,参照第四条、第五条规定交纳党费。
第七条 不按月取得收入的个体经营者等人员中的党员,每月以个人上季度月平均纯收入为计算基数,参照第四条、第五条规定交纳党费。
第八条 离退休干部、职工中的党员,每月以实际领取的离退休费总额或养老金总额为计算基数,5000元以下(含5000元)的按0.5%交纳党费,5000元以上的按1%交纳党费。
第九条 农民党员每月交纳党费0.5元。学生党员、下岗失业的党员、依靠抚恤或救济生活的党员、领取当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党员,每月交纳党费0.2元。
第十条 交纳党费确有困难的党员,经党支部研究,报上一级党委批准后,可以少交或免交党费。
第十一条 预备党员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曰起交纳党费。
第十二条 党员一般应当向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支部交纳党费。持《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外出期间可以持证向流入地党组织交纳党费。
第十三条 党员工资收入发生变化后,从按新工资标准领取工资的当月起,以新的工资收入为基数,按照规定比例交纳党费。
第十四条 党员自愿多交党费不限。自愿一次多交纳1000元以上的党费,全部上缴中央。具体办法是:由所在基层党委代收,并提供该党员的简要情况,通过市州委组织部,长白山管委会工委、省直属机关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一汽集团公司党委上交省委组织部,由省委组织部转交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给本人出具收据。
第十五条 党员要主动按月、足额地向党组织交纳党费。遇到特殊情况,经党支部同意,可以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也可以委托其亲属或者其他党员代为交纳或者补交党费。补交党费的时间一般不得超 过6个月。
第十六条 对不按照规定交纳党费的党员,其所在党组织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的党员,按自行脱党处理。
第十七条 党组织应当指定专人按照规定收缴党员党费,不得垫交或扣缴党员党费,不得要求党员交纳规定以外的各种名目的“特殊党费”。党费收缴人员须将党员应交党费的比例及数额、实交数额、交纳时间等如实登记清楚。
第十八条 下级党组织应根据党组织隶属关系,及时向上级党组织上缴党费。党支部(总支)应将党员当月交纳的党费在月底前上缴;基层党委、县(市、区)委及直属工委、市州委直属的党(工)委、全省各高校党委,应按季度上缴党费;各市州委、长白山管委会工委、省直机关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一汽集团公司党委,应于当年7月和次年1月底前,将向省委上缴的党费汇入省委组织部党费账户。
第十九条 党费可以留存的单位为:县(市、区)以上地方党委,省委、市州委直属党(工)委,长白山管委会工委、省直机关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的直属党委。其他基层党委的党费应全部上缴上级党委。
第二十条 各级有留存党费的党组织,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向上级党组织上缴党费。具体上缴党费的比例为:
县(市、区)委上缴党费的比例为下级缴纳总额的20%;市州委直属的党(工)委上缴党费的比例为下级缴纳总额70%;市州委向省委上缴党费的比例为下级缴纳总额的40%。长白山管委会工委及直属党委参照上述比例向上一级党组织上缴党费。
省直机关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的直属党委上缴党费的比例为下级缴纳总额的70%,省高校工委的直属党委上缴党费的比例为下级缴纳总额的50%;省直机关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一汽集团公司党委向省委上缴党费的比例为下级缴纳总额的60%。铁路、民航系统党的关系在地方的党委,每年按照全年党员实交党费总数10%的比例向所在地方党委上缴党费。中国人民银行的地市级分支机构、中央其他金融机构的省级分支机构党委,每年按本地本系统党员全年实交党费总数的5%的比例向所在地方党委上缴党费。
第二十一条 有留存党费的下级党组织向上级党组织上缴党费,应通过银行存入上级党组织党费账户,不得交纳现金或坐收坐支。
第二十二条 上缴党费不得少交或拖延。对不足额或不如期缴纳的,上级党组织要进行催缴。被催缴的党组织自接到催缴通知之日起,须于30日内将所欠党费上缴,并书面报告欠缴原因。催缴不交的,要通报批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三章 党费使用
第二十三条 使用党费应当坚持统筹安排、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
第二十四条
使用党费要向农村、街道社区和其他有困难的基层党组织倾斜。
第二十五条 党费必须用于党的活动,主要作为党员教育经费的补充,具体使用范围包括:
(1)培训党员。可用于举办党员培训班、组织员培训班及购买、印刷培训教材的支出。
(2)订购党员教育资料。可用于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订阅党报党刊,购买政治理论书籍和有关学习资料,印制党课教材。该项支出应控制在本年度党费留存额的30%以内。禁止订购专业研究和文艺娱乐性等与党员教育无关的报刊和书籍。
(3)党员电化教育。可用于购臵党员电化教育器材设备,购买和制作党员电化教育专题片、音像制品以及有关资料。
(4)党内表彰。可用于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支出。(5)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可用于因病弱及其他偶然原因而造成的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的补助。
(6)补助受灾党组织和党员。可用于补助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党员和修缮因灾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
(7)党费管理业务支出。可用于党费管理的票据、计算工具和与银行业务往来等支出。
第二十六条 使用或下拨党费,必须集体讨论决定,不得个人或者少数人说了算。
第二十七条 每项党费支出,都应坚持先审批、后使用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和手续。申请使用单位须向承办党费管理工作的机构提交申请报告,说明使用理由及金额,由党费管理的承办机构集体讨论研究后,提出书面意见,严格按程序报批。具体审批权限为:
(1)使用市州管党费,数额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由组织部主管部领导审批;数额在5万元以上至15万元(含15万元)的,提交组织部部务会或部长办公会讨论审批;数额在15万元以上的,提交市州党委常委会讨论审批。
(2)使用长白山管委会工委所管党费,数额在5000元以下(含5000元)的,报主管书记审批;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提交工委委员会讨论审批。
(3)使用省直机关工委所管党费,数额在5万元以下(含5万元)的,报主管书记审批;数额在5万元以上至15万元(含15万元)的,提交书记办公会讨论审批;数额在15万元以上的,提交工委委员会讨论审批。
(4)使用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所管党费,数额在5万元以下的(含5万元)的,报主管书记审批;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提交党委(党组)会讨论审批。
(5)使用县(市、区)管党费,数额在1万元以下(含1万元)的,由组织部主管部领导审批;数额在1万元以上至5万元(含5万元)的,提交组织部部务会或部长办公会讨论审批;数额在5万元以 上的提交县(市、区)党委常委会讨论审批。
(6)其他有留存党费的基层党委使用党费,数额在3000元(含3000元)以下的,报主管书记审批;数额在3000元以上的,提交党委会讨论审批。
一汽集团公司党委、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党委、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可参照上述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确定本级党委及有关负责人审批使用党费的权限。
第二十八条 党费支出在500元以下(含500元)的,可使用“党费使用审批单”,支出在500元以上的,应有书面请示。
第二十九条 补助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的支出或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支出以及500元以下的其他支出,方可使用现金,平时库存现金余额不得超过100元,除此以外,一律通过转账或电汇方式支付。不得编造用途,用转账、电汇等方式套取党费现金。因超过规定数额或管理不善致使党费现金丢失的,责任者应予赔偿。
第三十条 请求下拨党费的请示,应当向上一级党组织提出,不得越级申请。上级党组织下拨的党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并应将使用情况向拨款的党(工)委组织部门写出专项报告。
第四章 党费管理
第三十一条 党费由党委组织部门代党委统一管理。党费的具体管理工作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承担党员教育管理职能的内设机构承办,具体职责是:确定应开设的党费账户;起草使用或下拨党费的请示、报告并按程序进行报批;起草、印制使用或下拨党费的通知及拨付款项明细;起草向本级党的代表大会和本级党委关于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报告;起草和上报向上一级党组织缴纳党费情况和上级党组织下拨的专项党费使用情况的报告;定期了解和掌握本级党费收支结存情况;定期对下级党组织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进行指 导、监督和检查。不设组织部的有留存党费的党(工)委由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党费的具体财务工作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内设的财务机构或者同级党委的财务机构代办。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实行会计和出纳分设。会计负责管理总账、明细账、党费管理财务专用章,出纳员负责管理银行存款日记账、现金日记账、党费管理法人名章和办理银行往来业务。财务机构每季度须向承担党费具体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提供本级党费收支结存情况、开支的主要项目并附银行对账单,定期提供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明细。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等管理,参照财政部制定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并使用省委组织部“党费管理系统软件”对党费进行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三条 承担党费具体管理工作的机构和承担党费具体财务工作的机构要明确工作职责,搞好工作衔接,严格按程序办事。每项党费支出,必须由承担党费具体管理工作的机构按程序进行报批并履行相应手续后,承担党费具体财务工作的机构方可办理党费款项的拨付。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和理由批示或指令财务机构支出党费。
第三十四条 党费应当以党委或党委组织部门的名义单独设立银行账户,必须存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不得存入其它银行或者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三十五条 要依法保障党费安全,不得设立两个以上(含两个)党费账户,不得利用党费账户从事经济活动,不得借给他人使用或与其他账户混用,不得将党费以个人储蓄方式存入银行,不得挪用、拆借和保留账外党费,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党费用于购买国债以外的投资。党费利息是党费收入的一部分,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六条 各级党费管理部门应选派思想政治素质好,党性强,作风正,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财会知识的同志从事党费管理工作。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党费管理工作人员的 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党费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先培训,后上岗,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并保持其相对稳定。党费管理工作人员变动时,要严格按照党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财务制度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十七条 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情况要作为党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基层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应当在党员大会或者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大会报告(或书面报告)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接受党员或者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和监督。各级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每年向同级党委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报告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向下级党组织通报。党支部应当每年向党员公布一次党费收缴情况。
第三十八条 各市州党委组织部,长白山管委会工委、省直机关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一汽集团公司党委组织部,每年2月底前要就上年度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向省委组织部提交书面报告。各县(市、区)党委,长白山管委会工委、省直机关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一汽集团公司党委直属的党委,每年1月底前向上一级党(工)委书面报告上年度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报告内容是:上年度党费收缴、使用和结存的数额;党费开支的主要项目;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三十九条 各级党(工)委组织部门对下级党组织的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情况,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检查。通过检查,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存在问题。检查情况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向下级党组织通报。
第四十条 对违反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规定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触犯刑律的依法处理。
第四十一条 本细则自2008年4月1日起执行,过去规定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
第四十二条 本细则由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二篇: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中共吉林市委组织部
吉林市人事局 2007年吉林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
章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的统一部署,2007年吉林市各级党政机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考试录用科员及以下公务员。现将有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招录计划
2007年吉林市各级党政机关共招录公务员130人。详见《2007年吉林市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务员职位一览表》。
二、报考资格条件及资格审查
(一)报考资格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具有良好的品行。
4、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5、年龄在18周岁以上(1989年4月28日以前出生)35周岁以下(1972年4月28日以后出生)。
6、考生与招考单位在职人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所列亲属关系(即: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应予回避,不能报考该招考单位。
7、报考乡镇机关的,须具有国家承认的高中(中专)以上学历;报考县(市、区及街道办事处)以上机关的,须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含2007年全日制应届统招毕业生和已经获得成人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及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毕业证书的人员)。
8、符合招考职位规定的具体条件。其中,“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是指:2007年4月28日前在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县乡机关及农村、城市街道、社区工作时间累计2年以上。自谋职业、个体经营的人员,也可视为具有基层工作经历。
9、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和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在以往我省各级公务员考录过程中被公务员主管机关认定实施了考试作弊行为的人员,以及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名。
(二)资格审查
各用人单位负责对报考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
三、报名须知
(一)报名采取考生现场报名的方式。
(二)报名地点:吉林市人才服务中心交流大厅
地址:吉林市解放北路人才大厦 联系电话:市委组织部:0432-2010304
市人事局:0432-2048882
联系人:市委组织部:单 良
市人事局:王影楠
(三)报名时间:4月27日—4月28日,每天上午8:30时至下午16:00时。
(四)报名时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毕业证书》原件(2007年全日制统招应届毕业生可持学生证)和二张近期2寸同底版免冠彩色照片、2B铅笔及钢笔(碳素笔、圆珠笔),到指定的报名地点报名。
考试报名登记表可自行在网上下载(也可在报名现场领取),考生姓名汉字区位码可到网上查询(注:计算机中没有的汉字用“*”符号代替)。
网址: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lgwy.net)
(五)考试收费标准:按吉省价收函字[2004]4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收取报名费和考务费,对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考生可实行报名费减免政策。
减免所需证明材料: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镇家庭和农村绝对贫困家庭的考生,携带家庭所在地的县(市、区)级民政部门或扶贫办出具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证明(原件)、低保证(复印件)或农村特困证明(原件)、特困家庭基本情况档案卡(复印件),经市考试中心审核同意后,可免缴其考试考务费用。
(六)其它事宜。报名人数不足录用计划数5倍的职位,要按1:3的比例核减录用计划。报名人数未达到1:3比例的原则上不组织考试,取消该职位的录用计划,报考该职位的考生可改报其他职位。
面向乡镇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招考的职位,报名的考生应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具备任村党支部书记1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左右(1970年4月28日以后出生),本人自愿报名,经乡镇党委推荐,由县(市、区)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对其进行资格审查。
四、考试安排
(一)公共科目笔试
今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采取分级考试的形式进行。报考省直、市直机关的考试等级为甲级,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甲)和《申论》(甲)。报考县(市、区)、乡(镇、街道)机关的考试等级为乙级,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乙)和《申论》(乙)。
(二)公共科目笔试时间和及格线
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07年5月19日。具体考试时间、地点和有关事宜以《准考证》为准。
考生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及格线为120分,其中《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必须达到60分以上。各招考单位在公共科目笔试及格线以上且《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在60分以上的人员中,按照录用计划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参加专业考试或面试人选。如考生成绩总分相同,依次以《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申论》成绩高者优先;如考生各科考试成绩均相同的,一并进入专业考试或面试。
公共科目笔试不指定复习用书,复习大纲在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上公布,考生可免费下载。
(三)专业考试和面试
1、专业考试
部分招考职位确需进行专业考试的,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省或市组织、人事部门批准。专业考试由招考部门负责在面试前组织,并向社会公布专业考试的相关事宜。特殊职位的专业考试,经省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后,务于4月21日组织实施,并于4月22日将考试成绩通知考生。
2、面试
面试在专业考试之后进行。面试试题由省人事厅统一命制。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当场公布面试成绩。面试由组织和人事部门共同组织。
招考部门要在专业考试或面试前三天负责对参加专业考试或面试的人选进行资格复审。资格复审时,考生应提供招考简章和职位条件一览表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原件,其中2007年全日制应届统招毕业生需将《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推荐表》(此表可在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网下载)送交招考部门,其他人员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毕业证、准考证等。经复审不符合报名资格条件的,取消专业考试或面试人选资格,并在报考同一职位且笔试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并报市以上组织、人事部门核准。
面试的时间和地点另行通知。面试结束后,按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面试成绩三部分计算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及格线为60分。其中,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面试成绩分别占30%、20%、50%(即:折算后公共科目笔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面试成绩满分分别为30分、20分、50分);不需要组织专业考试的,公共科目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即:折算后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面试成绩满分分别为50分、50分)。
五、体检与考核
根据考生总成绩,按照录用计划1:1的比例在及格线以上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参加体检人选。如考生总成绩相同,依次以面试成绩、公共科目笔试成绩高者优先;如各项成绩均相同,则一同确定为参加体检人选。
体检人选确定后,由市组织、人事部门指定体检医院,分级负责,统一组织体检。报考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的考生参加省里组织的体检。按照人事部、卫生部颁布的《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规定执行。
对体检合格人选由招考部门按照《吉林省录用公务员考核实施细则》规定的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组织考核。对体检或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拟录用人选资格,并在报考同一职位且考试总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六、公示
市组织、人事部门会同招考部门对体检、考核合格的拟录用人选进行复核后,在当地政府人事网站或以其他方式,面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或有反映但经核实不影响录用的,办理录用手续;对反映有严重问题并查有实据,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取消其拟录用人选资格,从报考同一职位考试总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依次递补。
七、录用审批及登记、备案
拟录用人员确定后,由招考部门填写《吉林省录用公务员审批表》(一式三份),附考察材料、体检表、《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报名推荐表》原件或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等有关材料,办理有关录用手续。市直及其以下机关拟录用人员,按管理权限分别报市委组织部或政府人事局审批。省以下垂直管理系统拟录用人员,由省级主管机关审核后报省人事厅审批。各级法院、检察院拟录用人员,由市委组织部审查、汇总并分别经省法院、省检察院审核后,报省委组织部审批。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予以任职,并报省委组织部或省人事厅登记或备案;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录用资格,由用人部门另行安排。
第三篇: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
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文件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琼科协„2009‟53号
关于开展第八届海南省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市县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劳动保障局、科协,省直各单位,中央各驻琼单位,各有关省级学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脱颖而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励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决定开展第八届海南省青年科技奖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候选人应具备的条件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学风正派。
(二)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提出了新思想和新见解,发表的论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需查证明);
2、在技术开发或工程建设中,勇于创新,解决了重大技术问题,并已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在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管理工作中成绩优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4、在科研、设计、教学、工程和生产中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的主要完成者;
5、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丰收奖、百项农业新技术推广奖、科技成果转化奖、教学成果奖等奖项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6、获省部级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7、取得具有明显社会经济效益的发明专利(有授予号)一项以上的主要完成者。
(三)年龄条件:在我省(含中央驻琼单位)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一年以上,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二、推荐单位
各市(县)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劳动保障局、科协拟推荐的候选人,由市(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或人才工作领导机构统一汇总审核后推荐上报; 民办科技实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户的科技人员,可向当地市、县科协申报,由市(县)科协根据实际情况会同组织、人事部门共同报市(县)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或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审核后推荐上报;
省直各厅级单位推荐本单位或本行业工作的候选人;
各有关省级学会推荐在本学科领域工作的候选人或与相关省直单位共同推荐在本行业工作的候选人;
中央各驻琼单位推荐本单位的候选人。
三、推荐名额和获奖人数
各推荐单位可单独推荐2—3名候选人;两个以上单位可共同推荐3—5名候选人。
本届获奖人数不超过20名,往届获奖者不重复受奖。
四、上报的材料应包括(以下材料中表格可自行复制)
(一)海南省青年科技奖推荐表4份(须加盖本人所在单位和推荐单位公章)。
(二)代表性的成果及有关证明材料各一式2份,著作附样书一本。
(三)海南省青年科技奖专家推荐意见表(三张)各一式2份共6份,其中3份为原件,其他3份可为复印件。
为便于评审,上述三项候选人材料应按顺序装订成2册。余下的2份推荐表(其中1份为原件)也一同上报。
(四)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简表由候选人填写,复印2份。
(五)候选人正面免冠彩色照片2张(小2寸)。
(六)候选人先进事迹材料1份,1500字以内,事迹内容应具体,并加盖推荐单位及候选人工作单位公章。
(七)推荐材料电子稿一份,内容包括:《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表》;《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一览表》;《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简表》;候选人先进事迹材料。
(八)本届共设立四个学科组,即理工学科组、农林学科组、医药卫生学科组、综合组。为利于评审,各推荐单位应根据被推荐者的专业申报。
五、推荐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拓宽选人渠道,严格评选条件,保证评选质量。
(二)人选推荐要向长期在科研与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倾斜,要注意推荐在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工作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三)被推荐人的科技成果应以2007年—2008年在国内做出的为主,被推荐人应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贡献者。
(四)论文必须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报或相当一级刊物上发表(应注明刊物的名称、发表时间、刊期、页数)。
(五)科技成果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正式鉴定和登记(有鉴定书和证明材料)。
(六)被推荐人须经三位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并将推荐意见填写在推荐表内的相关栏目。三位专家中应有两位与候选人非同一单位。
(七)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各推荐单位要实事求是地对被推荐者的政治思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的内容、事迹作出书面鉴定。
(八)成果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必须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出具证明材料。属新产品开发的,应是获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新产品奖。经济效益必须注明成果的年产值、税利、创汇等指标以及技术在增值中的含量。社会效益要列举成果投产后显著效益的1—2个事例及受益面的数字和效果。
(九)被推荐人上报的所有材料,原则上不再退回,如需退回的,请于2009年11月30日前到省科协组人部取回。
六、表彰奖励
第八届海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由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联合授予奖牌和证书。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协还将从获奖人员中评选出4名突出者报送中国科协参加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获奖者有关材料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请各推荐单位于2009年8月14日前,将推荐材料及其电子稿,报送海南省科协组人部。
七、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海南广场人大政协办公楼七层(720室)邮编:570203 电话: 65335691 传真:65332244 联系人:郑红、陈探矫
电子信箱:ctj0127@sina.com ctj@hainanast.org 下载相关表格请登陆海南省科协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
附件:1.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推荐表 2.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情况一览表
3.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简表 4.海南省青年科技奖专家推荐意见表
中共海南省委组织部 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组织人事
青年科技奖(第八届)评选
通知
抄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中国科协、于迅、林方略同志
海南省科协办公室
2009年7月24日
印发
(共印350份)
第四篇: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2003-04-02
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湘发1994]12号)精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确定如下。
一、职能调整
(一)管理省委老干部工作局和省马王堆疗养院。
(二)直接管理省管大型企业党政领导正职,综合指导全省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
(三)负责援藏干部的选派、按期轮换、管理及内调安置等工作。
(四)负责全省各级党的机关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组织实施、综合指导。
(五)负责党员教育工作的协调。
二、主要职责
省委组织部是省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探索在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的有关问题;研究、协调和指导党员教育,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组织开展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理论研究。
(二)提出关于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大专院校以及其他列入省委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负责省委管理干部的考察及其任免、工资、待遇、出国(境)、军转安置、退(离)休审批手续的办理;负责干部档案和干部统计工作的综合指导;指导地、市、州、县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负责地、市、州和省直有关部委办厅局机关处级干部职务任免的备案审查和宏观管理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配、交流及安置事宜;制订或参与制订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政策和制度。
(三)组织落实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有关规划或方案。
(四)负责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检查督促,及时向中央组织部和省委反映重要情况,提出建议;负责省管干部现实问题调查核实及参与对反映有问题的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领导班子情况的调查了解,抓好干部监督制度的落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审查。
(五)制订干部教育规划,组织省委管理的干部和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以及组织部门负责人的培训;指导、协调、检查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的干部教育工作。
(六)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工作情况,参与制订知识分子政策,检查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组织、指导部分杰出专家开展有关活动。
(七)承办省委和中央组织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委组织部设11个处室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综合协调、督办检查、调查研究;主管部机关文秘、机要、会务、信息、保卫、老干、财务、行政管理和信访、文书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党委组织部系统普通密码管理有关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研究室
负责本部调查研究的组织协调,承担中央组织部下达有关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的课题研究及本省专题问题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方案;收集整理、编发有关资料及专题材料;负责组织工作的宣传,本部中心组的学习以及组织志、组织史编写等有关工作;协助做好省领导科学学会的日常工作;承担部领导交办的有关文稿的草拟和其他工作。
(三)组织指导处
负责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的建设,分类抓好企业、农村、机关、院校、科研单位、街道党的组织建设;研究和提出党的组织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建设的意见;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的设置;研究和指导各行各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负责地方和基层党委党代会的有关工作;负责党建理论研究和省党建学会的日常工作。
(四)党员管理处
研究和提出党员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导、协调党员教育工作,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负责党组织和党员有关情况的统计和党费管理工作;指导地、市、州、县和省直部委办厅局领导班子党的民主生活会;承办省管党员干部因私出国(境)的审批呈报;调查研究基层党组织执行党章、维护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情况,对如何关心照顾老党员和有特殊贡献、特殊困难的党员提出指导性意见。
(五)干部一处
负责办理中央和省委管理的干部职务的任免呈报,并向中央组织部呈报备案:负责省管领导班子建设的综合研究和指导;负责省管干部工资、待遇、出国(境)、退(离)体的审批,师职以上军转干部安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队伍的宏观管理及研究等工作;负责全省各级党群机关及人大、政协等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推行公务员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综合协调有关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工作;负责选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在基层培养锻炼,援藏干部轮换选派、管理和内调安置以及省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等有关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配、交流、挂职锻炼;负责管理省委管理干部的档案、全省干部统计及有关指导工作。
(六)干部二处
负责考察地、市、州及省直党群、政法、外事部门领导班子和省委管理的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地(市、州)委组织部正副部长、县(市、区)党政领导正职以及后备干部,省直党群厅局机关人事(干部)处正副处长;对地(市、州)、省直党群厅(局)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和省委管理干部的职务任免、交流、待遇、退(离)休等问题提出建议;了解掌握地市州委、省直党群厅局党组民主生活会和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情况,对县以上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提出建议;负责省直党政群厅局机关处级干部职务任免的备案审查工作。
(七)干部三处
负责考察省直经济厅局、厅局级公司、省管大型企业领导、班子和省委管理的干部以及厅级后备干部,经济厅局和厅局级公司人事处正副处长;对其领导班子的调整和省委管理干部的职务任免、交流、待遇和退(离)休等问题提出建议;了解掌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负责经济厅局、厅局级公司处级干部职务任免的备案审查工作;协助考察和管理中央在湘部分单位的领导班子,指导厂矿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
(八)干部四处
负责考察宣教文卫系统厅局领导班子和省委管理的干部以及厅级后备干部,上述单位人事处正副处长;对其领导班子的调整和省委管理干部的职务任免、交流、待遇、退(离)休等问题提出建议;了解掌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负责备案干部的备案审查工作;协助考察管理中央在湘部分单位的领导班子;对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及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负责科技副县(市)长的选拔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组织、指导部分杰出专家开展活动。
(九)干部教育处
对地(市、州)、省直部办委厅局干部培训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检查:组织省委管理的干部和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的培训;负责县以上党校、干校(包括企业党校、干校)的教育计划安排、教材编审和学历教育及党校、干校建设的宏观指导,承办省委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十)干部调查审理处
负责审理我省中央管理的干部和部分老同志的党籍、党龄、建国前参加工作时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负责了解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犯严重错误干部的情况;负责省管干部参加工作时间和出生时间的更改;负责省管干部现实问题调查核实及参与对反映有问题的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领导班子情况的调查了解;负责对省管领导干部监督的有关制度的督办落实;负责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和省管干部的监督;承办部领导交办的有关干部问题的审查和调查工作。(十一)机关党委与机关人事处合署办公
负责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含省委直属机关党校)的机构编制、人员调配、干部培训、考察考核、任免奖惩、工资福利、退(离)休和子女就业等有关管理工作;负责省委直属机关党校领导班子的考察及其调整的建议,负责该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的有关工作。负责部机关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领导机关工、青、妇等工作。
第五篇: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文件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文件 鄂组通 [ 2011 ] 116 号
关于组织开展省直“城乡互联、结对共建”
活动考评验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
根据《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实施办法》(鄂组通[2010]72号)文件精神,现就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评验收的时间安排和程序步骤
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集中安排在2011年9月至11月进行,按照组织动员、自查申报、组织复核、考评验收、组织复审等程序进行。
1、组织动员(9月)。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分别召开动员会议,组织所归口管理(联系)的单位学习“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有关文件,讨论考评验收的相关要求,对考评验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自查申报(9月)。参加结对共建活动的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对照《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细则》(附后)进行自查总结,形成自查报告,填写考评验收申报表和“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统计表,向上级归口管理(联系)的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提出验收申请。
3、组织复核(10月)。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接归口管理(联系)单位自查总结、验收申报表和活动统计表后,对各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复核,并负责汇总《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统计表》(附后)。复核后,于10月底前将各单位申报材料(申报表一式两份、自查总结一份、活动情况统计表一份)以及活动情况统计表(汇总)及电子版,报送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4、组织考评(10月)。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考评验收。
5、组织复审(11月)。将考评验收的结果反馈给各单位和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同时,由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组织复审考评,研究提出先进单位、合格单位和不合格单位名单,报送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三、考评验收的内容和标准
考评验收的内容和标准以《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细则》为基本依据,重点考核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得分在95分以上的为先进,得分在90-94分的为合格。对结对村没有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或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达不到5万元的结对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四、考评验收的结果运用
1、考评验收结束后,将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2、经考评验收评价为先进和合格的,结对共建单位可结束共建任务。
3、经考评验收评价为不合格的,结对单位不得撤离。
4、考评验收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和市(厅)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联系人:杨承礼
电话:87235961,87231822(传真)电子邮箱:hbzzbjcb@163.com 附:
1、《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细则》
2、《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申报表》;
3、《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情况统计表》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 2011年8月25日
主题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考评通知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办公室2011年8月29日印发
(共印31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