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思考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思考 来源: 陈 梅
点击数:1240 更新时间:2010-2-25
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诞生于1929年原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被列宁誉为“伟大的创举”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最初形式,发展至今已经历了80多个春秋。职工劳动竞赛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既是工会参与经济建设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传统载体,又是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工会活动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任何历史条件下,要发展就必须充分依靠群众不断地进行创造、创新,也只有在不断的创造、创新过程中,职工群众的技术素质才能提高,企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创新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方式,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创造性,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当前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一.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职工谋求个人劳动报酬最大化,劳资关系矛盾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何协调好劳资矛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我们正在努力探索的一项新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把传统的以“比、学、赶、帮、超”为标志的劳动竞赛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共赢机制、诚信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发挥企业和职工两个积极性,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双赢,在劳资之间、企业和职工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一个实现合作双赢平台,对于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和谐、企业生产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和谐,实现共谋企业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渡过金融危机的内在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展劳动竞赛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相一致的。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各级党委、政府都是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各级工会组织更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为渡过金融危机献计献策,实现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
首先,开展劳动竞赛是提高职工素质的有效途径,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相一致。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主体是广大职工群众,离开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劳动竞赛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群众性特色,着力调动广大职工参与劳动竞赛活动的内在动力。要切实把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作为长期任务来抓,营造一种只争朝夕、不进则退的学习氛围,引导职工追求新知识、掌握新科技、提高新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岗位竞争力。要积极拓宽参与创新的渠道,使竞赛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职工,使广大职工人人能参与,人人愿意参与。要着力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通过实现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来调动他们参与竞赛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开展社会主义劳动劳动竞赛是金融危机困难时期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办法。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定位在是否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热情;是否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的三个“是否有利于”上,要求要把竞赛渗透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安全生产、市场开拓、新品开发、实现效益等多个领域和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技术比武等活动,促进企业提升质量、节能降耗、改进管理、提高效益、创新品牌,增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提高广大职工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以职工队伍技术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
新时期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内容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善于探索和创新,不断赋予劳动竞赛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传统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新时期要有活力,必须结合时代背景、经济关系的变化不断走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竞赛的新路子。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各级工会要迎难而上,在推进竞赛活动、应对危机挑战中彰显工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引导职工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主动掌握新知识、锻造新技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功立业。
1.劳动竞赛活动必须体现职工参与的广泛性。劳动竞赛不仅在一线职工中开展,还把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中都组织到竞赛中来,形成开展全方位、立体化、交叉性的劳动竞赛氛围,使竞赛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全过程。再就是坚持因企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行业和企业特点设计竞赛内容,在竞赛内容、形式、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不同领域形成不同的竞赛内容和特点,使劳动竞赛保持生机和活力。
2.劳动竞赛活动必须创新活动载体,注重实效。劳动竞赛无疑是生产技术创新的最佳载体和肥沃土壤。而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生产力的动力所在。职工劳动竞赛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来自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职工劳动竞赛应以企业节能降耗、新技术开发、创建知名品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组织动员广大职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劳动竞赛活动必须以维护职工群众权益为根本目。
民生关系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开展竞赛活动、促进经济发展,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推进竞赛活动中,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关注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做好维权工作,坚持引导职工劳动竞赛由体能消耗的数量型向智能开发的技能创新型转变,深化“共同约定行动”,切实强化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实现体面劳动。在 “同舟共济保增长,齐心协力渡难关”竞赛活动中,要进一步用好科学发展观这把“准尺”,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竞赛鲜明的时代性,赋予劳动竞赛丰富的内涵,达到推动企业经济发展、促进职工合法权益实现的“双赢”局面。
4.劳动竞赛活动必须注重发挥劳动模范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劳动模范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提供者。深入推进“同舟共济保增长,齐心协力渡难关”劳动竞赛活动,必须与发扬光大劳模精神紧密结合,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与方式,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感人事迹,引导职工群众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形成劳动竞赛活动培育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推动劳动竞赛的良性循环,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5.劳动竞赛活动必须创新机制注重长效。新形势下的劳动竞赛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来部署竞赛活动的开展,明确目标,创新机制,推动竞赛领域向民营企业、新兴产业拓展;竞赛内容从单纯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竞赛形式从突出型向突击型与长效型并重转变;激励机制从精神激励为主向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转变,努力提高竞赛活动的水平和效果,使新时期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初探(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初探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的学生党员队伍也在不断的强大。作为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的大学生党员,是学校党组织与青年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纽带和桥梁。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独立学院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作用的途径,更好的促进独立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独立学院 学生党员 模范作用
近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独立学院能持续科学发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重点,而学生党建工作是重中之重。随着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发展观蕴涵的丰富理论思想内容为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是学生队伍的核心力量,他们在同学中具有凝聚带头作用、示范激励作用、渗透教育作用、桥梁纽带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重新认识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开拓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对于进一步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兼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力量,其发展时间较短,本身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学生党建工作是独立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新领域,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近年来,有一些独立学院在学生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就整体状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问题有:学生党建工作经历时间短,尚未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不够完善,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入党后的管理、教育工作相对薄弱,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党组织活动。
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要力量的学生党员就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与学院一起做好这项工作。既然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那么他们对周围同学的有着潜在的影响,不应低估和忽视的。只要学校各级党组织能够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学生党员们完全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其独到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主流是好的,学生党员队伍整体上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等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思想政治意识的欠缺
个别学生党员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工作的关系,注重文化课学习,忽视理论学习.党性觉悟不高,奉献意识差,少数大学生党员放松了自我要求。党员意识淡化、责任心减退;有些学生党员政治意识较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素质下降、政治敏锐性退化。缺乏较明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认识,导致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模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不牢;一些独立学院的学生乐于组织、参与学生活动,但是学生党员活动与党外活动脱节,与团学组织、学生社团群体的联系较少。因此,学生党组织的整体影响不明显。因而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头和模范作用。(二)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
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学生党建正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党员队伍发展速度增强。但是部分学生支部把发展党员的人数作为衡量支部工作开展的成绩,大力发展学生党员。但由于正式党员有限,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很难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重学生干部轻一般学生”的现象。
三、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途径(一)强化指导思想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其强调的是全面发展。独立学院的全面发展是学生、教师、学院的共同发展。这是对独立学院全面发展的科学完整的理解。提升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水平,对学生党员实施规范化和全程化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党员的个性发展,开掘学生党员的潜能,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这是树立青年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的基础,也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第一要务。(二)加强党组织在发挥学生党员模范作用
工作中的导引作用。建立学院党总支领导联系基层党支部制度。针对当前在独立学院中有些学生党支部书记有些都是由辅导员或是分管学生工作老师兼任,老师本身工作任务较多,用于党务管理工作的时间不是很充裕。因此可以挑选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协助支部工作,例如在我院学生支部中聘请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党务助理工作,协助支部书记做好党建工作。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师的工作任务,又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协调和管理能力,也给广大学生党员及身边的同学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这可谓是一个“三赢”的举措。独立院校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组织和引导,使学生党员队伍形成一股中坚力量。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广大学生党员才可能避免一盘散沙、各自为阵的错误境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三)提高学生党员自身修养(1)做到真正从思想上入党。
在同学中间,党员是一面旗帜。如何让这面旗帜鲜明而具有号召力,关键在于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党员要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在思想上入党与在组织上入党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只是在组织上入了党,而平时不加强自身的党性锻炼和修养,说话做事不依照一个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混同于普通同学,甚至违反党的纪律和损害党的形象,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入党。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人组织上入党只有一次,但是思想上入党却是一生一世的奋斗目标。有没有真正在思想上入党,是检验是否是一个合格党员的起码标准。(2)要以高尚道德要求自己。
每个党员都应该是党的形象的化身,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与党的形象密切相关。要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中的先锋,应该具有比群众学生更高的整体素质,更先进的思想。
(四)树立学生党员的先进典型(1)学生党员在政治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员应结合实际,借助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在同学中发挥其在政治上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在团支部的民主生活会上,结合有关政治理论知识,谈一谈个人心得体会,让同学们既能从真实的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变化、祖国的昌盛,又能帮助同学们了解和增加有关理论知识,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心。(2)学生党员在学习上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是抓好学习,只有学好了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较高的学习效率;不仅要能够吸收已学的文化知识,还要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同时要在同学中起到学习上的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学生党员率先加入到学生自主科研项目活动中,以学习和研究的典范带动身边的普通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充分得以发挥,使学生受到这种良好学习氛围的感染,共同进步。(3)发挥学生党员在行为上的先进模范作用
以多种方式、多途径地发挥学生党员在行为上的模范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展有特色的活动上。大学生党员在工作及开展活动上应积极主动,以高昂的工作热情为同学全心全意地服务,积极配合团支书、班长开好民主生活会、班会;通过参观革命纪念地(馆)和烈士陵园等途径,使学生党员饮水思源,忆苦思甜,更加艰苦奋斗,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文化精英这样才能突出党员先进性,树立党员队伍在学生群体中的威信。如我学院在学生党员行为模范作用上开展了丰富的系列活动:学生党员在校内担当起自愿者服务的角色,在校外展开自愿服务活动,同时也包括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有特色的自愿服务活动;毕业班的学生党员主动为母校载下常青树,以示对母校的感恩之心。同时将学生党员队伍的模范作用从日常的学生、工作、生活中渗透到日常行为的一言一行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学生党员的模范形象,从而切实有效地做到以党风促学风树校风。同时引导同学们经营积极健康的校园生活,开展有意义的活动。
新形势下,面临挑战和机遇,实现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创新,关键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管好一个带动一片。通过党员的表率作用带动非党员共同进步,推动独立学院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关注独立学院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从新思路、新途径人手,努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推动独立学院党建工作的和谐发展,从而为独立学院的党建工作翻开和谐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包海燕 浅析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科技致富向导2010,(11)2.金鹏 新时期独立学院学生党员的工作现状-科技风2009,(23)3.李立菊.张玉玲.王丽丽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03)4.王圆圆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代商贸工业2009,21(4)5.王涛.代安娜.刘好.包杰 独立学院学生党员模范作用初探-成功(教育版)2009,(4)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既给我国的国有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资源,同时也给我国的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必须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积极推动作用,提高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科学发展观在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科学发展观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关系,以及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有效对策。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国有企业 党建工作
国有企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中央和国家政府自建党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依据国有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充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增强国企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团结精神,提高企业员工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增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着重发挥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堡垒的重要作用,推动党建工作的全面开展。但是,近几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式的新变化,给我国的国有企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国有企业领导更加重视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党建工作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企业员工在思想政治上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教育和指导,物欲横流和拜金主义逐渐滋生和蔓延,在这种新形势下,必须坚持用新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来作为党建工作的指导,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思想指导作用,助推国企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指导
科学发展观是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指导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维护国有企业员工合法利益和人身自由的前提下,开展党建的思想政治指导工作,为企业员工解开思想上的障碍和迷津,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团结意识和自主创新的意识,使企业员工充分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中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为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还指导国有企业要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观,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优质服务。同时,国有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承担起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大力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坚持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另外,科学发展观还指导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全面就是思想建设要全面,包括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协调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党建工作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发挥好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可持续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才要长期坚持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也是党建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党建工作的理论指导思想,党建工作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建工作,使党建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另一方面,党建工作的开展过程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践的过程,党建工作不仅践行科学发展观,而且对企业员工宣传科学发展观,渗透科学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和持续践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固化使党建工作缺乏创新性
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难接受新的发展?^和指导思想。再加上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在经济竞争的压力下,对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思想政治的重视程度,使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缺乏创新性。一方面在内容上脱离了实际,实行“一刀切”,忽略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工作形式比较单一,有的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一直沿用以往的传统工作形式,思维定向,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党建工作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大
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高效有序地进行,企业的的生产经营和业务流程都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而党建工作虽然是在党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却缺乏统一的工作标准和相应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从而使党建工作的开展效率和实施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腐败现象频发严重阻碍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重视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问题。自从总书记执政以来,打倒了不少贪污腐败分子,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中共十八大后就有多名国有企业的高管因为贪污腐败而遭中央查处,也就是说几乎每一个月都会有大型国有企业或者中央企业的重要高管因为腐败而落马。但是,在国有企业中仍然有一小部分人存在着侥幸心理,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四)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低效率低下
由于部分国有企业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忽视了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党建工作仍然沿用以往的工作模式,当前先工作模式和信息化技术没有被利用到党建工作中来,从而使党建工作的工作效率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
首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出来的最科学最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思想,必须全面加强贯彻和落实。其次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全面考虑所有工作人员的切实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一刀切”。三是坚持履行国有企业对社会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家政府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的号召,为保护人类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教育理论,探索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方法,论证了学生主体式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课堂教学;主体;探究性学习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已经写入党章,成为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纲领性的理论,同时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对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
概括起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素养,促成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个问题是课堂教学“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产生进程的学习体验”,课堂就成了“一言堂”式的单向传授,缺乏课堂教学的“交际对话”式氛围,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作主,教师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个问题是实施探究式教学中,题目选择空泛,缺乏探究意义;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要着手解决这两个问题,就要从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验两个角度去入手解决问题。对当前先进的教学理论的研究
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建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反复强调,学习就是关于事物意义的建构,认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由主体建构起来的,主体的建构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特征。
4.2 发现学习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首先强调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第二他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不同,它不根据仔细规定的步骤,而是采用跃进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的。第三他强调内在动机。他重视学生内部动机的形成,或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第四他强调信息的提取。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
4.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②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来自内部。③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④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解决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5.1 高中化学学科特征分析
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及其转化的规律,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为人类服务。观察实验现象、进行理性思维是研究化学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化学家们每年要创造出一百多万种新的化合物,发现无数新的化学反应,化学知识迅速膨胀。同时化学研究内容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并致力于创造能力的提高、现代高新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是现代和未来化学研究的两大特点。
5.2 科学发展观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
基于以上化学学科的特点,需要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使化学学科教育既应具有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应模糊学科界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注重化学实践课的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展”为“第一要义”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探索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注重科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注重学习需要、学习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为高中化学学生探究性学习指明了方向。
5.3 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过程
5.3.1 引领发动。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比较陌生,更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为了使实验能够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首先得让学生了解探究式学习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这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利用课余时间向实验班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概念、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探究式学习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为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打下一个铺垫。
5.3.2 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的指导策略①探究性策略;②开放性策略;③循序渐进策略;④自主性策略;⑤指导性策略。
5.3.3 对实验班进行课堂引导探究式教学①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②把握并开发教材,精心设计探究点。③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5.3.4 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分类:
①理论课的探究式学习
就是教师根据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问题的情境或提出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得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化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
②事实性知识课的探究式学习
“事实性知识”主要指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各类有机物及其代表物,由于种类繁多,内容相对零散庞杂,往往导致学生记忆的 困难,这也是学生感到化学好学难记的原因。这类知识的教学主要是要充分体现化学实验的特有功能,给学生创设动手实验,动脑思考,用眼观察的机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在强烈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性质、制法、用途以及反应原理等的全面掌握。同时鼓励同学们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编写记忆口诀,减小记忆负担。成果分析与总结
6.1 教学成绩分析:
我所带的高92班和高93班是两个平行编排的班级,通过高一至高三三年的期末化学测试成绩的分析,获得实验结果如下:
6.1.1 高一时都以传统教学为主,我所带92、93班化学成绩对照表:
6.1.2 高二时实施教学对照实验,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对照表:
6.1.3 高三同时实施教学改革,我所带92、93班化学成绩对照表:
通过对比,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要比传统的教学效果明显的多,(需要补充说明的是,92班的化学成绩与其他几个平行班成绩相差无几。)
6.2 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设计如下:
①你喜欢改革后的化学课堂教学形式吗?A.喜欢B.不喜欢C.不清楚
②你觉得是否比以前上化学课的效果好?A.是B.不是C.差不多
③你觉得你的学习主动性是否比以前提高?A.是B.不是C.不清楚
④你觉得你的化学成绩是否会因此而提高?A.是B.不是C.不清楚
⑤你对此次教改有什么疑义?有何建议?
调查结果分析:本次调查以九十三班同学为调查对象,共有55人,共收到55张问卷调查表,调查结果如下:①选A的占85.46%,选B的占5.6%②选A占81.33%,选B占7.53%③选A占96.23%,选B占2.53%④选A的占81.65%。选B的占10.62%.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改变了教师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6.3 存留问题
首要问题是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评价体系,还有待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解决教学大纲与探究内容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探究高潮是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更深的知识,是继续保留学生的探究热情,还是及时制止防止“超纲越限”很难抉择。第三个问题是如何解决每一堂课中进行引导探究式学习与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之间的矛盾,学生探究过程中虽然主动性、积极性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避免不了走一些弯路,教师要澄清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而影响教学任务的预期完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探究点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①高中教材中较为完整的知识块体系,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②元素化合物性质,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③化学计算方法,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④化学实验的步骤设计,可以作为学生探究点。⑤不要把一些有争议的知识点作为学生探究点。例如酸碱定义。⑥复杂的原理和反应机理不要作为学生探究点。例如盐析的原理等。
第五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范文模版)
论文《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
姓
名:王 润 润
学
号:2013
专业班级:2013级金融学(1)班
联系电话:181 8956 2296
·摘要: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 ,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 ,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关键字: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人民群众 生产力
一、社会主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唯物史观诸范畴的统一,全面破解社会主义本质。即从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与根本任务的统一,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途径与价值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统一等诸方面,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二是其主要着眼点是着重从生产力角度,从目的论、功能论的高度,突破原有的思维路径和框架,重新思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具有根本意义的突破和深化,并由此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变革和全面创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全国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就只能在经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着摸索着进行。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理论指导。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要求共同富裕,既包含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又包含社会发展保障公平,它包含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处于自觉辩证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所有阶段的共同本质是人民民主科学政治,社会主义社会各结构层次要素处于相互转化与相互作用之中,这是客观事物在现实运动中所表现的辩证运动规律。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三、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完整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想精髓的展开和深化。如上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中的共同富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根本上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把满足人民的各项需求、实现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目标与过程、科学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理论、价值与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胡锦涛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李洁;;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统一[J];社科纵横;2006年03期
(2)刘振清;;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吴长春;魏淑元;;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张小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改革与战略;2005年12期
(5)郭秀丽;;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职业圈;2007年16期
(6)刘勇;贺亮明;;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民道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1期
2015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