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关于建立环保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
浙江省关于建立环保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
制的意见
各市、县(市、区)环保局、公安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第八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着力强化司法保障,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环境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现就环保、公安部门建立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和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我省各类突出环境违法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历史原因及企业受利益驱动等各种因素影响,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个别企业还存在抗法、逃避环境执法等情况,特别是2011年以来全省接连发生多起血铅超标、饮用水水源污染事件和因环境污染引发的涉稳事件,给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加强环保、公安部门合作,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刚性,严厉打击各类恶性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有利于完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的重要意义,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快建立健全环保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各项工作机制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案件会商制度。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加强联系沟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部门分管负责人和环境监察机构、公安治安机构以及各相关业务处(科)室负责人组成。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解决环境执法难点问题,组织部署联动执法检查工作。要建立重大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处置会商制度,充分利用各级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议事协调机构,对于案情重大、复杂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由环保部门会同公安部门,并邀请检察院、法院、法制、安监等部门进行专案会商,确保案件依法办理。为加强环保、公安部门间有关执法信息交流,可以在各级环保部门设立公安驻环保工作联络室,开展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工作总结和疑难问题研究,推动环保执法工作不断深化。
(二)强化部门执法联动。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部门执法联动,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积极开展统一行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加大对恶性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综合惩处力度。确定每年的五月为执法行动月,集中查处一批大案要案,公布查处结果。
(三)规范办案协调和案件移送机制。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合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断完善环境案件中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刑事犯罪案件的移送、受理工作,规范案件调查、证据保全、法律适用等有关事宜,确保依法行政,防范选择性执法。
三、强化环保公安部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各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培训。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建设,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强化业务培训,通过省、市多层级联合集中培训、相互派员培训等形式,重点加强案件调查取证、移送办理及有关法律适用知识等方面培训,提升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办理水平。
(二)加强投入,确保运转。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加强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建设的资金保障,将其纳入年度工作预算,积极向财政部门申请专项经费,确保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正常运转。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申请,落实人员和经费。
(三)强化考核,确保实效。要将环保、公安部门共同参与查处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开展联合执法情况等纳入环保、公安系统目标责任考核,争取纳入各级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积极推动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有效落实。要全面做好总结表彰工作,对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和奖励,有效鼓舞士气和调动执法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积极宣传环保、公安建立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情况,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公安环保联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信息,让全社会特别是排污单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威慑环境违法行为。在联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要注重宣传引导,对于案情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要积极配合当地党委宣传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五)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各级环保、公安部门要深入推进司法强制措施在环境执法中的适用,完善有关机制,深入推动两部门联动执法工作的开展,增强环保、公安部门联动执法的威慑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附件:浙江省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的实施细则(试行)
二〇一二年三月三十日
附件:
浙江省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的实施细则(试行)
为进一步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深化环保、公安部门合作,规范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移送和调查处理等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问题的意见》(法工委复〔2008〕5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移送依据。环保部门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问题的意见》、《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将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环境违法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和《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1〕8号)等规定,将涉嫌环境犯罪的环境违法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二、移送重点对象。移送公安机关调查处理的环境违法案件主要包括:重污染行业以直排废水、通过暗管、裂隙和渗井渗坑偷排废水、严重超标排放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危险物质;涉重金属排放行业恶意超标排污;非法的小型电镀、制革、印染、炼油、褪色等严重污染环境生产项目排污行为;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污染饮用水源;放射源丢弃或被盗;危险废物、污泥或工业固废非法倾倒或不合法处置等。
上述重点对象中,违法排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具有下列情形的,环保部门与公安机关应作为执法联动的重点案件:
1、一年内3次(含3次)以上违法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的;
2、向水体超标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超过国家排放标准3倍(含3倍)以上或超过总量控制标准3倍(含3倍)的;
3、向水体排放或倾倒危险物质,对饮用水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污染饮用水源或环境敏感区域的。
三、工作职责
(一)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或涉嫌环境犯罪的排污行为时,应当主动、及时与公安机关联系,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做好现场调查,固定有关证据材料,制作现场勘验报告;
2、确定污染源,做好污染监测工作;
3、制作案件各相关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
4、协调有关评估鉴定机构,出具有关的检验鉴定等报告;
5、对违法排污行为依法予以处理,并制作案件调查报告;
6、向公安机关提供有关违法活动的情报信息,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工作。
(二)公安机关。在接到环保部门的案件信息时,应该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根据环保部门的提请,积极协助配合环保执法,给予办案指导,协助开展调查,及时查处阻碍执行公务案件和恶意环境违法案件;
2、对环保部门移送的案件依法立案查处,做好案件移送材料的审查,补充侦查相关证据材料,控制涉嫌违法犯罪人员;
3、在下列情况下公安机关应提前介入:明显涉嫌犯罪的案件,暴力抗法或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
四、移送程序。环保部门在发现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环境违法行为时,应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的有关程序规定,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对于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环保部门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环发〔2007〕78号)做好移送案件工作。
各级公安机关接到移送案件后,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公安部令第88号)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移送案件接收手续,做好受理、登记工作,依法调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结案后应及时向环保部门反馈案件处理情况。
五、移送材料。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的环境违法案件,应当附下列材料:移送材料清单、违法案件移送函、案件情况调查报告、违法排污的有关证据材料、有关监测报告或检验报告(鉴定结论)、涉案物品清单、环保部门的处理意见或处罚的相关材料、其他有关涉案材料等。
六、证据要求
(一)涉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案件。环保部门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收集并妥善保存调查记录和询问笔录、采样记录和环境监测报告、现场检查时的音像资料、其他可以保存的实物证据和其他证据资料等,并应及时固定相关证据,重点包括:
1、固定生产工艺证据。对生产环节污染物产生种类及数量进行核查,锁定企业污染排放情况;
2、固定污染物排放证据。对企业污染物排放进行采样监测,调查分析违法排污形式和污染物排放量,并委托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机构出具监测报告;
3、固定违法当事人证据。对违法当事人、知情人及相关证人进行调查询问,了解记录当事人的身份、住址、职务和工作报酬等信息,为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提供线索;
4、固定违法相关材料证据。对企业的各类台账、运行记录、水电使用情况等进行取证。
(二)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对于涉嫌环境犯罪的案件,还应当固定以下证据:
1、固定环境受破坏的直接证据。要对企业周边的污染区域进行布点监测,有效锁定企业违法排污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情况,并依据《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环发〔2011〕60号)等规定,委托有关鉴定评估机构对当事人违法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进行科学评估,出具相关的鉴定评估报告;
2、调查污染的排他性证据。调查当事人违法行为的污染发生地周边相当污染物排放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固定与违法当事人对环境损害的排他性或不相关的证据材料。
第二篇:关于建立城管公安联动执法工作机制的方案
关于建立城管公安联动执法工作机制的方案
为严厉打击各类城市管理中违法犯罪行为,建设殷实和谐经
济文化强*营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公安局决定建立城管公安联动执法工作机制。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履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赋予的职责,大力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开展城管公安联动执法,严厉打击各类城市管理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城管执法顺利进行,维护良好的城市管理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城管执法事业发展,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提供可靠的执法支撑和保障。
二、组织领导
*城管执法局、*公安局成立城管公安联动执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城管公安联动执法、协同配合的工作思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联动长效机制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城管公安联合执法行动。对城管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法案件、刑事案件进行联合会商、调查侦办。对城管执法专项重大行动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集中行动,及时组织协调联动执法工作事项。领导小组下设联动执法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管执法局。*城管执法大队、*公安局选派1名工作人员到联动执法办公室工作,负责城管公安联动执法的日常工作,执行领导小组的有关决策部署。
三、工作措施
1、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研究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并向上级部门报告有关工作情况。
2、联动执法办公室要建立迅速响应机制和案件分析会制度,制定涉及城管执法的重特大违法犯罪案件、突发事件、暴力抗法事件应急工作预案,及时协调处理各类联动执法事宜。
3、*城管执法大队发现涉嫌违反《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城市管理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时,应在3日内移交*公安局所属地派出所办理。派出所应在3日内受理,及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及时将处理情况向*城管执法大队通报。
4、*公安局所属地派出所受理或查处的涉及城市管理方面的违法行为,应当由*城管大队处理的,应在5日内移交*城管大队处理。*城管执法大队应及时立案调查,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及时将处理情况向*公安局和所属地派出所通报。
5、城管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严格执法,文明执法。遇到当事人暴力抗法或采取其他方式干扰、阻挠、威胁城管执法工作时,在保护执法现场,利用视频、照相等工具保存证据的同时,应立即通知*公安局所属地派出所。*公安局所属地派出所应及时出警,严厉打击妨碍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城管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必要时,*公安局所属地派出所应适当安排警力,配合*城管执法大队进行现场执法。
四、后勤保障
*城管执法局负责城管公安联动执法工作所需的办公场所、执法车辆、执法装备以及办公经费,并积极争取将日常办公、情报信息、装备维护、宣传教育等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探
索建立案件查处奖励机制,对案件查处有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
五、工作要求
1、城管执法、公安部门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在执法工作中,要认真履行职责,依法办案、文明办案。依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细致地开展工作,确保联动执法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2、严守工作纪律。参加联动执法工作的人员,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制度。
3、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二〇**年*月**日
第三篇:关于建立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庆元县人民法院 庆元县人民检察院 关于建立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近年来,在两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司法警察的工作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法院、检察院在值庭、押解、调查、取证、批捕、出庭支持公诉和执行中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甚至出现突发性事件,“两院”警力明显不足。为了进一步整合优化警力,提升司法警察的工作水平,维护法律尊严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各项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进行警务协作。现结合“两院”工作实际,就建立“两院”司法警察联动机制,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司法警察联动机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司法警察联动机制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司法警察工作条例》和其它相关规定为依据,增强服务大局意识,努力打造政治坚定、训练有素的司法警察队伍,为庆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通过建立司法警察联动机制,力求实现四个目的:一是优化整合法警警力,努力解决“两院”警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二是提升“两院”应急管理水平,及时果断的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三是强化交流,分析动态,研究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强对突 发事件的预见性,有效防控,防止事态恶化;四是通过建立“两院”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司法警察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节约人力、财力等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二、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一)司法警察联动机制的组织机构
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按照“联勤联动、信息共享、警力互援”的联动原则,由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以下简称“两长”)统一协调调配。
(二)司法警察联动的出警范围
1.复杂重大的安检、提押、看管、执行、值庭工作。2.处置重大突发性事件。3.长途押解被告人。
4.重大刑事案件的庭审、民事执行、协助执行死刑等工作。5.协助维护辖区内重大影响的各类活动现场秩序和安全保卫工作。
(三)司法警察联动的出警制度
“两长”负责制度。司法警察联动的出警实行“两长”负责制,根据特殊情况按照“联勤联动、信息共享、警力互援”的联动原则,向对方发出《申请派警函》通过“两长”协调后,统一部署。出警执行制度。由双方法警大队长负责执行出警任务。法警大队长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用警函》,并注明用警时间、地点、人数及所需携带的装备情况,报“两长”同意后,签发《申请派警函》。收到《申请派警函》一方,即刻签发《调警令》并迅速出警。
现场指挥负责制度。“两院”司法警察在警务协作中实行用警方统一指挥。协助执行警务的司法警察,服从用警方统一指挥、布置。在联动过程中,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场指挥员应及时向单位领导汇报,以便及时,准确地解决。在执行任务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保密制度。
即时出警制度。收到《申请派警函》一方法警大队负责人,应快速反应,迅速制定联动出警的执行方案,合理调动警力。函告方在发出《申请派警函》的同时,应及时向对方说明出警现场情况,以利于做好充分准备。
信息归档管理制度。“两院”法警大队在联动任务结束后,出警负责人应将有关情况向领导汇报,并建立司法警察联动的日常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出警任务的发生时间、地点、出警情况等内容,并将本次出警工作写成书面报告已并入档,为以后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加强学习与协作
一是会议制度。每一年由“两长”主持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推动联动工作进度。
二是信息交流制度。在实施司法警察联动机制过程中,“两院”法警大队应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三是司法警察“联训”制度。“两院”司法警察应加强协作,鼓励干警经常进行联合训练,互相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实战能力。
三、相关要求
建立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是“两院”推进和完善警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途径,对解决当前司法警察警力不足,提升司法警察的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院”法警大队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建立司法警察联动工作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共同开创警务工作新局面。
庆元县人民法院 庆元县人民检察院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文山州工商局建立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
文山州工商局实行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
积极推进监管执法到位
“两费”停征后,标志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由“传统收费型”向“监管执法服务型”转变。创新执法体制机制,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实现监管与发展、监管与服务、监管与维权、监管与执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自 年以来,我们按照“树立一个观念、整合两个资源、开展三项改革、实行四个分离、强化五个重点、完善六项机制”的工作思路,建立了“统一指挥、反应快捷、高效协调,有机运转”的州、县、所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充分发挥了执法办案的整体功能,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树立“一个观念”,着力实现职能转型。观念决定行为,思想决定出路。我们以两费停收为契机,牢固树立“科学监管观”,积极倡导“执法也是服务”的理念,努力推动执法重心下移,确立了“所所能执法,人人会办案”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始终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监管作为第一职能,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民生作为第一取向,把素质作为第一保障,努力实现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不
—1— 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构建公平竞争、规范有序、诚信和谐、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市场秩序,努力实现科学监管促进科学发展,使队伍在履行职能与服从和服务大局中找准位臵,成功地把全系统从监管集贸市场转变到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上来,实现了执法办案思想转变,有力推动了全系统行政执法办案工作。
二、整合“两个资源”,着力形成办案整体。执法办案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局将执法办案工作作为工商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创新执法办案模式,切实改革执法办案体制,整合执法办案资源,努力提升执法办案效能。一是整合执法资源,成立经济检查支队。为强化和规范案件查办工作,按照服务与执法办案相分离的原则,州局成立了专门的执法办案机构——经济检查支队,专门负责辖区内一般程序案件的查处,作为案件办理的主力军和全系统案件的“中枢”机关,承担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统一指导执法办案工作的责任,与各县局、工商所(分局)日常巡查管理、服务和案件办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上下联动、所队联动、所所联动的三级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执法办案资源,形成了执法合力。二是整合监管资源,成立“12315”工作机构。为更好地实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有机统一,成立了州、县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和工商所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工作站,承担调度
—2— 指挥各业务科(股)室以及全系统各级执法办案工作,各科室在履行监管职能中发现的案源及案件线索及时移交指挥中心统一处臵指派,并协助配合案件查办工作。在案件查处过程中,相关业务科室要认真做好对口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做到“精其所精、长其所长”,实现办案监管双重到位。目前,全州共有12315工作机构53个,形成覆盖州、县、乡三位一体的执法办案网络。
三、开展“三项改革”,着力推进三级联动。为构建更为科学、合理、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我局对办案机制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进行“小局大所”改革,推进执法重心下移。2002年,以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办事效率为目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全系统开展了机构改革工作,按经济区域调整工商所布局,减少工商所数量,全州工商所由85个减少到44个,精减46%,其中设立工商分局15个,工商所29个。同时精简县局机关人员,充实基层工商所(分局),使工商所(分局)平均工作人员由原来的4至5人增加到10人以上,初步达到了“小局大所”的改革目标。并下放监管执法权限,使工商所(分局)查处的案件逐年上升。二是实行“分权适当、主辅结合”的执法办案改革,理顺内部执法体制。按照“监管执法相对分离,办案权限相对集中”的思路,建立了“捆绑式”的执法办案模式,即根据案件性质、违法主体、处罚种类、处罚幅度等划分经济检查支队和县局及工商所
—3—(分局)的办案权限,由局党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与科、队、所结为一个统一的办案单位,各科、队、所既可独立办案,也可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统一指挥下协调作战,在全系统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协作的办案格局。三是进行“协作执法”改革,形成执法合力。高度重视内部与外部协作机制建设,不断完善横向协作和纵向协作两种机制。横向协作,在外部主要是提升工作格局,将打击传销、食品安全监管等重要市场整治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建立部门协作联动机制;纵向协作,在内部,实行系统内重大特大案件“统一指挥,上下联动,挂牌督办,交叉办案”,做到大要案件集中查处,一般案件分散调查。
四、实行“四个分离”,着力健全保障措施。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着手,加强对关键部位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对案件立案、调查、核审、执行实行“四个分离”制度,切实解决执法不到位、执法不公正、执法不廉洁的问题。一是立案分离,理顺执法介入机制。对工商所(分局)片区监管巡查人员及执法业务科(股)室在监管工作中发现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或接到群众举报投诉等案源,经工商所长、执法业务科(股)室负责人同意拟立案查处后,报分管局领导审批,保障执法介入的合法有效。二是调查取证分离,提高行政执法成效。相关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经批准立案后,经济检查支队根据相关业务科室的建议,结合执法办案人员的办案方向、执法特长等内容,合理调配执法人员,—4— 共同协商指定案件调查人员,充分发挥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动性和岗位优势。三是案件核审分离,保障执法程序完备。凡行政处罚适用一般程序的案件必须经过法制机构核审(工商所实行法制员初审制度),未经核审不得处罚。案件调查结束后,法制机构对案件事实、搜集到的证据、办案调查程序、案件定性、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核,保障执法办案程序完备。四是处罚执行分离,推进依法行政。成立案件评审领导小组,负责重大、复杂的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复议案件、国家赔偿案件的审批,对全局的执法案件负责统一审核把关,行使行政处罚决定权。
五、强化“五个重点”,着力拓展执法领域。
为进一步开阔监管视野,拓展监管层面,消除执法盲区,强化“五个重点”,切实拓展执法办案领域。一是强化办案领域的纵向延伸。由主要监管个体工商户向全面监管各类市场主体转变;由主要监管传统集贸市场向依法监管各类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转变;由监管面对面的商品交易和服务行为向监管远程的网络商品交易和服务行为的转变。二是强化办案领域的横向扩展。由主要监管低端商品向监管高端商品转变;由主要查处简单、常规违法行为向复杂、新型违法行为转变;由主要监管内陆市场向兼顾边境市场转变。三是强化拓展案件的来源渠道。综合运用日常巡查、12315投诉举报、群众举报、以案带案等多种手段和渠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和保护举报人制度,鼓励同业
—5— 人员和同行企业举报,有选择地深入走访相关重点行业,排查、挖掘、发现有关案源线索。四是强化执法办案的现代化。从2008年以来,全系统已推广应用了“工商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了州、县、所三级联网。该系统依托工商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业务系统、12315投诉举报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库信息,将多重业务整合延伸到移动无线终端即智能手机,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查询和监管平台,为一线执法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执法工具,大大促进了执法办案工作的程序化、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有效拓展执法办案空间。五是强化打破执法办案的地域辖区限制。成立联合执法组,从全系统抽调业务能力强,执法水平高的骨干力量组成执法小组,根据执法办案工作的需要,深入到各县局进行异地交叉执法办案,打破地域辖区限制,形成竞争办案机制。同时建立通报制度,交织一张覆盖全州范围内的打击不法经营行为的联合监督网,使监管不留盲点和死角。
六、完善“六项机制”,着力保障执法办案。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州工商系统执法办案工作的组织领导,近年来,我局积极构建行政执法指挥体系,不断强化执法办案工作,建立完善了“六项机制”,对全系统行政执法工作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确保了查办案件高质量。一是建立督查督办机制。加强对案件的跟踪管理,建立案件督办、通报反馈制度。通过对案件线索、立(销)案控管、大要案登记、督办、核查、—6— 通报等全程监控措施,按照“谁过错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逐级落实执法责任制,具体落实到每个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形成了责权明确、上下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案源举报机制。在州局建立“12315”消费者申诉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同时,在农村广泛建立了消费维权组织,已建立消协分会102个,消费维权站、12315联络站1033个。依托消费维权体系,在快捷高效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申诉、投诉及举报的同时加大办案力度,年均办理此类案件1200余件,既维护了消费者权益,又扩大了案源。三是建立“12315”快速反应机制。对“12315”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要求“12315”申诉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在接诉后必须尽快到达事发地,按照“有诉必接,有假必打,有案必查,有查必果”的方针处理消费者申诉举报案件,查处违反工商法律、法规的违法违章行为,加大了对消费者申诉举报工作的统一调度和指挥。自中心成立两年来,共接到消费者和群众的咨询、申诉(投诉)和举报共57136件(次),受理消费者申诉投诉案件222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86.56万元,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四是建立查办案件回访工作机制。主要由法制、监察机构实施案后回访:一方面检查当事人的整改情况,延伸对企业的罚后监管与服务,宣传法律知识,改进企业管理;另一方面听取管理相对人对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反映,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复议和诉讼,努力实现行政处罚与行政指
—7— 导的统一,内部监督与社会监督的统一。五是建立案件考评考核机制。进一步制定完善了《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实施办法》,州局将全年的执法办案工作目标统一考核到各县局,根据各县局的案件查办情况、案件比例构成情况、执法工作开展情况、案件质量、基础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促进执法办案规范化。六是建立执法办案培训制度。以开展执法办案岗位大练兵活动为契机,采取集中授课、个案评析、以会代训、座谈交流、实战培训、实地培训、个案指导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技能,努力培育一批执法办案能手,激发执法办案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执法办案队伍综合素质。
我局通过不断完善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加强了法制建设,促进了依法行政,形成了可喜的执法办案工作局面。自 年以来,我局的行政执法办案工作连创新高,罚没款连年持续上升,从 年全州 余万元罚没款逐年攀升到 年的 万元,个案罚款也突破了百万元大关。截止 年底,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 件,罚没款 万元,无论是在案件数量、罚没数额还是办案领域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在办案速度上有突破,突出一个“快”字,立案快、调查处理快、结案快。二是在办案质量上有较大突破,积案、销案数量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三是在案件种类上有所突破,适用法律法规范围逐渐扩大,所办案件除无照经营外,反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传销、假冒农资、保护野生动物等类型的案件都有不同程度
—8— 的增加。四是在处罚力度上有突破,个案罚没款量罚有度、过罚相当,今年查办的万元案件有较大幅度增长。五是在查找案源上有所突破,除在经常性的市场巡查中发现案源外,开始对大型商场、网上交易等重点交易场所逐步介入,使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今后,我们将以完善三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为新起点,按照做到“四个统一”、加强“四化建设”、推进“四个转变”和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继续拓宽执法领域、提升办案水平,狠抓大要案件的查处工作,努力使我局执法办案工作再上新台阶。
—9—
第五篇:关于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
关于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确保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联合执法为主要手段的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具体意见如下。
一、建立土地执法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的组成。联席会议由各区县(市)政府和市国土资源、监察、公安、发展改革、建设、城乡规划、财政、农业、环保、房产住宅、工商、城管执法等部门以及哈供排水集团、哈电业局、哈第二电业局、市法院、市检察院等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委常委、副市长王世华担任。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联席会议信息通报、会议决定事项督办等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查世纯担任。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需要临时召开时由成员单位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报联席会议召集人批准。
(二)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通报各成员单位在涉及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中的有关情况,包括全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上级督办案件查处情况、土地执法专项检查情况、区县(市)土地违法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和监察、国土资源、公安、司法等部门对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执行情况;协调、督促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移送、查处工作;组织、部署在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和区域改造用地范围内滥占耕地建设的查处,以及拆除违法建筑的联合执法行动;研究制订相应对策措施,解决全市土地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各区县(市)政府作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以及违法用地负总责。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通过巡查、新闻媒体披露、群众信访举报、网络查询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制止、及时处理,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行为;对涉嫌违法违纪的相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建议监察部门追究行政责任,对涉嫌刑事犯罪的,要及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涉嫌土地违法违规的项目,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
建设部门负责对建筑施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依法对未取得施工许可擅自施工的单位进行查处。
城乡规划部门负责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行为进行查处,采取措施制止违法建设。
城管执法部门负责巡查城市规划区内违法建设,依法对无规划审批手续的违法建筑进行查处。
财政部门负责及时接收国土资源部门罚没的违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监察机关负责追究土地违法案件相关责任人的政纪责任,并对涉及党纪处分的提出意见。
公安机关负责对国土资源部门移送违法用地案件的受理、立案、侦查、强制措施适用以及移送起诉工作,并为相关部门的土地执法工作提供保障。
检察机关负责及时受理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并依法行使立案监督、批捕和起诉的职能,同时,对相关部门移送或自行发现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依法进行查处。
法院负责依法受理并执行国土资源部门提出的行政处罚等强制执行申请。
发展改革、房产住宅、工商、环保、农业、供排水、电业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执法查处等工作。
二、完善部门联动和协作监管制度
(一)土地执法监管信息网络制度。构建市和区县(市)、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四级土地执法监管信息网络,聘请专兼职执法监管信息员。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负责市本级执法监管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各区县(市)政府负责本地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执法监管信息网络的具体组织和信息员的管理工作。执法监管信息员负责协助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开展日常巡查,在收集到国土资源违法信息和发现违法行为后,要及时向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报告。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接到报告后,要在第一时间制止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
(二)信息通报制度。各有关部门要按季度书面交换有关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方面的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向各级政府通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并提出整改建议;定期向法院、检察院以及监察、公安机关等通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监察机关要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通报对移送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所涉及责任人纪律处分追究情况。公安机关要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检察机关通报移送案件的受理及依法处理情况。检察机关要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和公安机关通报案件的立案监督、批捕和起诉情况。法院要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通报土地违法案件强制执行情况。
(三)土地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对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一般情况,各有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对因受到阻力和干扰等原因难以制止、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直接查处和督办、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对本地区开展土地督察、检查等重要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国土资源部门对各区县(市)的土地违法态势、违法数据和执法检查等重大事项,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
(四)部门联动遏制制度。市国土资源部门发现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后,应立即予以制止,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出《违法用地告知函》,告知违法事实。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应自接到告知函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责成辖区内的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城管执法等部门督促违法当事人停止建设、限期改正;依法应予以拆除的,由区县(市)政府组织乡(镇)政府和辖区内的国土资源、建设、城乡规划、城管执法、公安等部门实施强制拆除。城乡规划部门应当在接到告知函后,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认定,对违法建设的用地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理,并在违法行为处理完毕前暂停办理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规划竣工验收等手续。城管执法部门负责违法建设的巡查、监控、调查取证以及拆除等工作,应自接到国土资源部门告知后5个工作日内,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制止,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处罚,并将制止和处罚结果告知国土资源部门。对未获取用地批准但已开工的项目,建设部门要下发停工通知书、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房产住宅部门不予办理房屋产权证及其分割登记,供排水、电业等单位停止供水、供电等服务事项。农业、林业部门在接到告知函后,应对违法用地复耕、复植加强监督,并组织完成验收工作。
对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用地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行为,采取以区为主,国土资源、监察、公安、法院和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合执法的方式进行集中整治。对涉黑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五)案件调查相互协助制度。国土资源部门在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时,可根据需要或有关部门的提议,商请纪检监察机关提前介入调查;如案件可能涉嫌犯罪的,可以提请公安、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的调查;公安、检察机关认为涉嫌犯罪的,可以视情况提前介入,国土资源部门应当配合公安、检察机关调查取证。在查处重大土地案件中需要调查取证当事人法人资格、营业许可、有关项目开工许可、开发资质、规划审批等信息资料的,建设、城乡规划等部门应予以支持和配合;在了解用地项目、农业结构调整等信息资料时,发展改革、农业等部门应予以支持和配合。
(六)案件移送制度。对涉及应追究相关责任人党纪政纪责任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纪检监察机关应在接到国土资源部门移送案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对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退回案卷资料;对立案调查的案件,无特殊原因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结案。
对涉嫌犯罪的土地违法案件,除特别重大、复杂的,公安机关应自受理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依法作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并书面告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对认为无权处理的,应自收到案件材料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退回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并说明理由;对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退回案卷材料。
对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法院应当尽快审查,在法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对裁定准予执行的,法院应当及时组织实施强制执行,并将执行结果书面通知国土资源部门;对实施强制执行中存在阻力和困难、难以继续执行的,由法院提请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在依法实施强制执行过程中,各有关区县(市)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配合法院做好相应工作。
对需将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实施强制拆除的,由有关区县(市)政府具体负责组织、相关部门配合进行。
对应依法没收违法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国土资源部门要依照法定程序将移交文书、移交清单等一并移交给同级财政部门。
对涉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国土资源部门应移交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应认真审查、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报移送案件的国土资源部门。
三、建立和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奖惩制度
(一)建立土地执法监管考评制度。制订土地执法监管工作考核办法和考评细则,并将耕地保护、落实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和土地节约集约等工作纳入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土地执法监管工作的考评内容,作为评价部门工作和土地执法监管责任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和依据。对在土地执法监管工作中业绩突出的地区、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监管工作不到位、问题严重的实行严格问责。
(二)建立用地指标分配与耕地保护、违法用地查处情况挂钩制度。每年对各区县(市)征地保护目标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量化打分。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到位、违法用地查处组织得力、土地执法监管取得明显成效的,在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配额上给予相应奖励。对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5%以上、不足10%的,扣减下一3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比例达到10%以上、不足15%的,扣减下一5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比例达到15%以上的,不予申报和分配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三)严格土地执法监管责任追究。对各区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履行本意见规定职责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依据《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实行行政问责。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对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应报告而不报告或不制止、不依法查处的,在土地供应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等行为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问责程序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对各区县(市)政府因组织不力、未及时有效制止违法用地造成违法用地既成事实的,以及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用地及其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不配合、不支持、推卸责任甚至阻碍查处工作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定问责程序对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诫勉谈话;对经诫勉谈话后仍未及时组织整改或整改不到位导致违法事实继续扩大、恶化的,对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对内本辖区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达到15%以上或虽未达到15%,但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整改地区或者造成其他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责令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引咎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