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企业实质性审计程序工作总结(写写帮整理)
小企业实质性审计程序工作总结
开展审计工作按会计科目分工,可以按以下分类:
(一)、货币资金、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长期借款、财务费用
1.现金:需要做的包括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现金盘点表(其中现金盘点表中列示盘点日盘点的现金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如果盘点日现金日记账面现金大于盘点现金,问清原因,是否包括个人卡中的现金,如存在,需让企业提供个人卡的信息并证明为企业所持有,个人卡信息需涵盖卡号、用户名,并有持卡人签字盖章。)、抽查表等。以上所获资料需标明索引号。
2.银行存款:需要做的包括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需要列示清楚开户行、银行账号)、银行函证、银行对账单、银行余额调节表(如果调节表余额较大,需要关注大额事项)、抽查表。以上所获资料需标明索引号。
3.其他货币资金:需要弄清楚其他货币资金是什么,如果为银行保证金,则要与应付票据相联系,查看两者的比例关系是否正确。需要搜集对账单或者银行进账单。以上所获资料需标明索引号。
4.短期借款:需要做的包括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需要标明每笔借款的借款期限、金额、利率、借款方式——抵押,担保,信用等)、合同或者借据,归还借款的借据,抽查表。标明利率和期限是为了重新计算利息。
5.长期借款:需要做与短期借款一样的程序,重点关注下年度将将要偿还借款,应调整到一年到期的流动负债里。
6.应付票据:需要做的包括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交叉索引其他货币资金)、抽查表。
7.财务费用:需要做的包括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抽查表。需要做利息测算(把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给重新计算的利息相加与利息支出相比较。)
涉及审计证据:
1、现金盘点表:针对现金。
2、银行询证函:证明银行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应付票据余额。
3、银行对账款:证明银行存款余额、保证金户余额、贷款余额。
4、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主要针对银行对账单和企业银行明细账不符
情况,重点关注大额调节金额。
5、借款合同:针对长短期借款,能反映借款的本金、期限、利率。
6、借据:针对长短期借款,与合同有同样证明力。
7、承兑协议:主要针对应付票据余额,也能证明承兑保证金余额。
8、银行征信系统查询:能够证明企业查询日借款余额,应付票据余额、对外担保情况。主要用于与长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相互印证以及企业对外担保情况。
二、销售循环
主要涉及科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交税费、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1.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函证汇总表、替代测试、凭证抽查表。最重要证据函证。函证比例农发行60%以上,上市证券业务函证80%以上。(1)重分类:具体情况要了解审计的目的,一般农发行的项目为不影响财务指标,应进行重分类调整,应收账款负数重分类到预收账款,预收账款负数重分类到应收账款。其他的项目如要求真实审计就需做重分类调整。
(2)账龄确定。两种方法先借先还判断法和最后交易时间判断法,我们一般用最后交易时间判断法,即本年有发生额确定为一年以内,本期未发生确定为一年以上。Excel中来快速分账龄公式为:一年以内公式=if(期末余额=期初余额,0, 期末余额),一到两年公式=if(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0)(上述公式中符合为英文半角状态下符合),两年以上账龄确定通过让企业判断,也可以从上年度的明细表、上年度的审计报告中查询明细账判断。
(3)函证。除了上述提到的函证比例外,先确定需要函证的明细,然后与企业人员沟通,标注那些单位和个人能够回函,对于不能回函单位进行替代测试。
(4)函证汇总表。即列示出预计发函单位、已经回函单位、回函不符原因、未回函的单位及原因、未回函单位进行替代测试情况、已经回函金额和进行替代测试金额所占应收账款余额比例。
(5)替代测试:对于未取得函证回函的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替代测试,替代测试的主要目的是确认期末余额的准确。对于应收账款可将对本期发生的发货记录和收款记录进行检查已确认期末余额;也可以对期末以后的收款情况进行检查,即期末以后收回了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预收账款的替代测试期末余额的收款单据,一般银行进账单和对方收据。进行替代测试应复印上述抽查凭证的原始凭证。(6)抽查凭证,抽查凭证应根据往来明细抽查。
(7)对于部分企业计提坏账准备情况,坏账准备应当与坏账会计政策(报表附注中列示)及披露账龄划分保持一致。
2、应交税费。我们所做表格有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凭证抽查表,必要时做增值税、所得税测算表。对于应交税费最重要是审计证据为企业纳税申报表和税收缴款书。对于获取的12月份的增值税纳税表,我们应当核对纳税申报表本身勾稽关系、本期收入与12月份收入一致、累计收入与报表收入一致、期末未交税额与期末明细中未交增值税一致、期初未缴税额累计数与期初明细中未交增值税一致。对于农发行项目的企业税收缴款书我们只获取6-8个月的。
应注意贷方发生额和借方发生额的勾稽关系:增值税借贷方发生额与收入关系、几个地税发生额与营业税金及附加关系、土地使用税贷方发生额与管理费用土地使用税关系、所得税发生额与所得税费用勾稽关系。
3、营业收入。我们所做表格有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凭证抽查表。主要应用询问和分析性程序。可以与企业人员聊天时候询问企业人员人数、生产能力、淡旺季情况、产品销售状况以及行业状况;分析性程序应比较上年与本年度每月的各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数量、销售单价和毛利率进行比较,对于变化过大应先询问企业其原因,视情况建议企业调整。收入金额应当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本年累计数相等,应获取的审计证据为被审计单大额销售发票及销售合同。
对于我们农发行项目经常统计未开票收入有以下方法:
(1)先确定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方法是查看凭证中销项税发票或者索要税务登记证正本,正本上盖有红色一般纳税人章即为一般纳税人,否则为小规模纳税人。一般企业银行账由税务帐演变而来,一般最后一本凭证为银行账增加的凭证,统计其增加的收入即未未开票收入,也可以确定每月企业最后一张附有发票的凭证,以后的确认收入的凭证为未开票收入。企业虚增收入所做凭证单笔金额较大,对于一页凭证确认大额收入应当关注。
(2)统计获取的企业每月实际缴纳增值税,按照一般企业3%增值税负税率测算骑税务收入。报表收入与税务收入差额即测算的未开票收入。
4、营业税金及附加。我们所做表格有程序表、审定表、明细表、凭证抽查表。营业税金及附加包括的税种: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营业税金及附加各项明细应于应交税费中的贷方明细相等。对于大部分企业银行账营业税金及附加金额过小的情况,应调增营业税金及附加于收入保持一定比例,不能存在收入增加而营业税金及附加减少的情况。对于缴纳消费税的企业,例如酒类企业,我们应当关注营业税金及附加与收入直接关系,收入一个亿营业税金及附加大概应当在2000万左右。
第二篇: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总结 情形及认定 1.营业收入/发生
【提示】:招投标、业绩评价等原因
【提示】:发货一段时间后再确认收入,与“截止”认定相关
2.营业收入/截止
应对的实质性程序
(1)选择大额交易,检查相应的支持性文件(销售单、发运凭证(出库单、装运单)、销售发票等),确认收入的真实存在。(2)获取管理当局的书面声明
(3)实施如下分析程序:
①将本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预算或预测数等进行比较,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及其构成的变动是否异常,并分析异常变动的原因;
②比较本期各月各类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情况,分析其变动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季节性、周期性的经营规律,查明异常现象和重大波动的原因;
③将本期重要产品的毛利率与同行业企业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异常;
④根据增值税发票申报表或普通发票,估算全年收入,与实际收入金额比较。
(4)根据原材料的采购数量、单位产品的耗费等确认其生产量和销售量的合理性,并查明异常情况的原因
(5)结合应收账款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
【提示】:至少3条路线(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
(1)以账簿记录为起点,追查至销售发票和发运凭证。(查多记收入)(提前计收入)
(2)以发运凭证为起点,追查至销售发票和账簿记录(查少记收入)(3)以销售发票为起点,追查至发运凭证和账簿记录(查少记收入)(4)关注期末已记录销售但尚未发运的货物,并审查。(5)对大额款项期后退货进行审查(循环销售)3.期末收入增加过快,尤其12月份(属于舞弊)营业收入/发生
4.应收账款/存在(招投标、业绩评价)(6)抽取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大额交易,审查入账日期、品名、规格、单价、数量等与支持性文件是否相符。
(7)通过测试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天的客户确认收货的单据,将其与收入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从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若干天凭证,检查客户是否提前确认收入。
(1)使用分解的数据进行分析程序。如按产品种类、月份、生产线等,与以前同期进行比较。
(2)向被审计单位的客户函证相关的条款和背后协议。如商品接受条件、付款标准等
(3)询问内部法律顾问或营销人员,了解是否在期末有异常的交易条款。(4)期末或临近期末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发货情况,并实施相应的截止测试
(5)对于自动化系统生成、记录的信息,通过测试自动化系统的控制确定其准确性。
(6)关注被审计单位次年初的退货情况。(循环销售、关注关联方)
(1)实施如下分析程序
①复核应收账款借方累计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合理,并将当期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与管理层考核指标比较和被审计相关赊销政策比较,如存在异常应查明原因;(一般与信用政策和市场行情等有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②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赊销政策、被审计单位以前指标、同行业同期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异常。
(2)对应收账款贷方发生额进行分析,关注是资金流入、坏账冲销、还是债务重组等,尤其关注关联方交易。
(3)对未函证的应收账款实施替代程序,如检查其销售合同、销售发票、发运凭证等
(4)检查有无不属于结算债权的情况,如有,建议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5)进行截止性测试 5.应收账款/计价与分摊(延长信用期)
6.营业成本/准确性
7.营业成本/截止
【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不符的情形; 【提示】:原料涨幅较大,但毛利率变化不大)8.固定资产/计价与分摊
【提示】:产品更新换代,设备因落后而被淘汰的风险
9.固定资产/存在
【提示】:设备毁损
10.应付账款/完整性(1)测试关于坏账准备的会计估计;
(2)通过分析程序,比较前期坏账准备的计提情况,计算本期计提坏账准备是否充分
(3)检查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是否正确
(1)执行库存商品的计价测试,以确定其计价是否正确 【提示】:至少2个方向(资产负债表日前后)
(1)将资产负债表日后若干天客户确认收货单据与成本明细账进行核对(2)将资产负债表日前成本明细账与客户确认收货单据进行核对,以确定是否多计成本
(1)考虑利用专家工作进行估值计算可收回金额;
(2)检查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1)结合修理费用实施分析程序
(2)询问相关生产人员
(3)实施检查重要固定资产,确定其是否存在,关注是否存在已经报废但仍未核销的固定资产。
(1)检查债务形成的相关原始凭证,如供应商发票、验收报告或入库单等,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确认应付账款期末余额的完整性;(2)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关注其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入账时间是否合理;
(3)获取被审计单位与其供应商之间的对账单,并将对账单和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之间的差异进行调节,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确
11.存货/计价与分摊
【提示】:产品更新换代,产品因落后而被淘汰的风险或产品降低价格幅度过大 【提示】: 存货增幅较大,超过收入的增幅,可能造成存货的积压。12.存货/存在 【提示】:存货数量期末比期初数量增加较多
13.货币资金/存在 定应付账款金额的准确性;
(4)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询问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查找有无未及时入账的应付账款;(付的是何时的款项?)
(5)结合存货监盘程序,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资产负债日前后的存货入库资料(验收报告或入库单),检查是否有大额料到单未到的情况,确认相关负债是否计入了正确的会计期间。
(1)获取存货可变现净值资料。
(2)检查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分,关注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3)检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依据和方法前后各期是否一致
(4)抽查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的存货项目,其期后售价是否低于原始成本
(5)进行原材料、产成品的计价测试,包括检查前后各期是否一致、计价方法是否正确、收发计价方法是否准备等。(1)检查被审计单位存货的记录,确认应重点关注的存货的存放地点或存放项目
(2)在预先不通知的情况下对特定地点的存货进行监盘或不同地点的同一种存货进行同时盘点。
(3)存货监盘过程中实施额外的程序,如更严格的拆箱检查,利用专家工作进行品质检查等。
(4)将存货盘点记录与永续记录进行比较
(5)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末或临近期末实施盘点,以降低被审计单位在盘点日至报告期间操纵存货数量的风险。
(1)取得并检查银行对账单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函证银行存款余额,并检查记录回函。【提示】:货币资金增长较快(可能受招投标的影响)
14.资产减值损失/准确性/完整性
15.预计负债/完整性
16.费用/完整性 【提示】:特别关注销售费用(设立销售办事处、产品质量保证等)
17.预付账款/存在
【提示】:有些供(1)结合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进行审查
【特别提示】:应收账款如果提示回款速度慢、回款率低,千万注意与“计价与分摊”有关,因为需要计提坏账准备。同时与“资产减值准备”的“完整性”有关
(1)了解被审计单位与识别有关的内部控制;
(2)审阅截至审计工作完成日止被审计单位历次董事会纪要和股东大会会议记录,确定是否存在未决诉讼或仲裁、未决索赔、税务纠纷、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财务承诺等方面的记录;
(3)向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和律师进行函证,以获取法律顾问和律师对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表日业已存在的,以及资产负债表日至复函日期间存在的或有事项的确认证据,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4)向客户询问、了解为其他单位的银行借款或其他债务提供的担保事项(性质、金额、时间),以及存在或有损失的可能性,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
(5)询问有关销售人员并获取被审计单位对产品质量保证方面的记录、被审计单位销售和实际维修费用支付情况,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
(6)复核被审计单位环保政策和程序,查阅与环保监管部门的往来信函、相应账户,识别需要反映的环保整治义务,检查其是否满足预计负债确认的条件;
(7)向客户管理层获取有关或有事项和预计负债的书面声明;(8)与管理层就预计负债的完整性和充分计提进行讨论,以确定金额估计是否合理,检查相关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1)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管理费用中各项目发生额及占费用总额的比率,将本期、上期管理费用各主要明细项目作比较分析,判断其变动的合理性;将管理费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进行比较;(2)检查相关费用的明细项目,检查是否有合法原始凭证支持。(3)选择重要或异常的费用项目,检查费用的开支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计算是否正确,原始凭证是否合法,会计处理是否正确。(4)检查相关费用的原始凭证,确定记录的完整性。
(1)获取预付账款明细表,分析本年末较上年末增长的原因;(分析程序)
(2)检查主要供应商的采购合同,关注货款支付方式的约定是否与财务应商要求必须支付全部或大部分记录相符;
货款后,才发货(3)针对账龄长、大额等异常的预付账款调查原因并实施函证程序,并18.相关资产/权利与义务/列报与披露 【提示】:需要大量融资,涉及到抵押
19.存货/计价和分摊
营业成本/准确性/截止 应交税费/存在/完整性/计价和分摊
【提示】:采购时,涉及到供应商销售返利 20.开发支出/无形资产/存在
管理费用/完整性
【提示】:新产品的研发,可能存在失败。(一般是未能满足资本化条件却进行了资本化,可结合报密切关注回函情况,分析回函差异;
(4)关注预付账款期后收到货物的情况。
(1)向银行函证抵押资产的状况和金额;
(2)检查与抵押资产相关的原始单据,如发票、合格证等;
(3)了解企业是否存在未按期履行支付义务的情况,抵押资产是否已被或将被强制执行或处置;
(4)检查抵押资产是否已经在财务报表中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充分的披露。
(1)根据合同条款重新计算或复核全年的返利金额,将计算结果与账面记录进行比较,调查差异的原因;
(2)检查根据本年采购量计算的返利在年末尚未收到的部分是否已于本年确认为应收返利;
(3)检查所确认返利在营业成本与期末存货之间的划分是否恰当;(会计处理)
(4)检查与返利有关的增值税等税项核算是否符合规定。
(1)向有关技术人员了解各项研发项目的进展;
(2)检查管理层编制的有关可行性报告和研发项目预算等文件资料;
(3)检查管理层对研发支出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正确;(会计处理)
(4)检查开发支出是否满足会计准则关于开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有关规定;
(5)检查各项支出是否与研究开发直接相关。表来看,也可能是费用化的太多了,比如舞弊。使利润减少,关键看企业资金如何?)
三、其他实质性程序
情形 关于关联方交易(考虑舞弊)
应对的实质性程序
(1)结合其他报表项目的审计过程识别是否存在管理层未识别出或未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关联方交易;
(2)对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检查相关的合同或协议,(3)检查交易是否经过恰当授权和批准;
(4)检查关联方交易是否按照等同于公平交易中通行的条款执行;(5)检查关联方及其交易是否已经在财务报表中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充分的披露。
(6)如果识别出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 ①立即将相关信息向项目组其他成员通报。
②在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关联方作出规定的情况下,要求管理层识别与新识别出的关联方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以便注册会计师作出进一步评价,并询问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相关的控制为何未能识别或披露该关联方关系或交易。
③对新识别出的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④重新考虑可能存在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其他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的风险,如有必要,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⑤如果管理层不披露关联方关系或交易看似是有意的,因而显示可能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价这一情况对审计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因此还可能考虑是否有必要重新评价管理层对询问的答复以及管理层声明的可靠性。(7)获取书面声明(8)与治理层沟通
审计会计估计(1)确定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是否提供有关会计估计的审计证审计期初余额
考虑持续经营假设 据;(用事实说话)
(2)测试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以及会计估计所依据的数据(你是如何估计的);
(3)测试与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的运行有效性,并实施恰当的实质性程序;(如何保证你的估计)
(4)作出注册会计师的点估计或区间估计,以评价管理层的点估计。(我来估计)
(5)关注与会计估计相关的披露(6)识别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
与会计估计相关的、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迹象的例子包括: ①管理层主观地认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并相应地改变会计估计或估计方法;
②针对公允价值会计估计,被审计单位的自有假设与可观察到的市场假设不一致,但仍使用被审计单位的自有假设;
③管理层选择或作出重大假设以产生有利于管理层目标的点估计; ④选择带有乐观或悲观倾向的点估计。(7)获取书面声明
(1)确定上期期末余额是否已正确结转至本期,或在适当的情况下已作出重新表述
(2)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反映对恰当会计政策的运用
①注册会计师首先应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所选用的会计政策是否恰当; ②会计政策是否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得到一贯执行,有无变更; ③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应审核其变更理由是否充分,是否按规定予以变更,并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要求,对会计政策变更做出适当的会计处理和充分披露。(3)实施一项或多项审计程序
①如果上期财务报表已经审计,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底稿,以获取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
②评价本期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提供了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③实施其他专门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期初余额的审计证据。
识别出事项或情况时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
(1)如果管理层尚未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估,提请其进行评估。
(2)评价管理层与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相关的未来应对计划,这些计划的结果是否可能改善目前的状况,以及管理层的计划对于具体情况是否可行。(主要询问该计划)
或有事项期后事项(3)如果被审计单位已经编制现金流量预测,且对预测的分析是分析评价管理层未来应对计划时所考虑事项或情况的未来结果的重要因素,评价用于编制的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并确定预测所基于的假设是否有充分充分的支持。
还可能包括:(1)财务信息与实际结果相比较;(2)将本期预测性财务信息与截至目前的实际结果相比较。
(4)考虑自管理层作出评估后是否存在其他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5)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提供有关未来应对计划及其可行性的书面声明。并声明:“在财务报表日起的十二个月内,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没有申请破产保护的计划”。
见“
二、15”
识别第一时段期后事项审计程序
通常情况下,针对期后事项的专门审计程序,其实施时间越接近审计报告日越好。(因为遗漏的事项越少)
(1)用以识别第一时段期后事项审计程序通常包括: ①了解管理层为确保识别期后事项而建立的程序。
②询问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确定是否已发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期后事项。
③查阅被审计单位的所有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在财务报表日后举行会议的纪要,在不能获取会议纪要的情况下,询问此类会议讨论的事项。④查阅被审计单位最近的中期财务报表(如有)。
(2)除这些审计程序外,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实施下列一项或多项审计程序是必要和适当的:
①查阅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报表日后最近期间内的预算、现金流量预测和其他相关的管理报告;
②就诉讼和索赔事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法律顾问,或扩大之前口头或书面查询的范围;
③考虑是否有必要获取涵盖特定期后事项的书面声明以支持其他审计证 据,从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第三篇: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的要点备忘录
实施实质性审计程序的要点备忘录
一、货币资金:
1、应获取所有开户行的银行对账单及余额调节表,应检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调节事项的性质和范围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审计调整;
2、如有银行定期存单,应检查银行定期存单,并编制银行定期存单检查表,以检查是否与账面记录金额一致,是否被质押或限制使用,存单是否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
3、应检查货币资金收支的截止是否正确,实施截止测试,关注业务内容及对应项目,如有跨期收支事项,是否应进行调整;
4、应对银行存款往来进行大额勾对,检查是否有未入账的存款往来;
5、应填写银行存款询证函汇总清单,务必要取得银行询证函,实在不能取得要取得盖有银行业务单的银行对账单。
二、应收应付票据:应获取应收应付票据余额清单,检查应收应付票据,并编制检查表,以检查是否与账面记录金额一致,如审计时票据已不存在,应追查票据去向。
三、往来款项(应收、预收、应付、预付账款;其他应收、其他应付款):
1、各往来款项应填写询证函,并填写询证函清单;应对所询证单位选择适当比例做替代测试;
2、应关注往来款项中的关联方,并实施关联方的审计程序;
3、往来款项中如有个人借款应收集资料分析债务的性质以及是否需要支付借款费用;
4、应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
四、存货:应获取企业存货盘点表
五、长期股权投资:
1、应查阅有关合同和文件,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股权比例和时间;取得被投资单位的章程、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资料。
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1、应获取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盘点表,并实地检查重要的固定资产,确定其是否存在;应关注是否存在已报废但仍未核销的固定资产;
2、应对固定资产年初累计折旧进行测算;
3、应勾对计提的折旧额,如被审计单位将本期计提折旧额全部计入生产成本,应关注其合理性;
4、应对无形资产年初摊销额进行测算;应对摊销额进行勾对。
七、短期、长期借款:
1、应索取并检查有关借款合同、协议,检查利息计算的依据,复核应计利息是否正确,并与财务费用科目的相关内容核对,确认全部利息费用已计入相关账户;
2、长期借款重分类调整为其他应付款的个人借款应收集资料分析债务的性质以及是否需要支付借款费用。
八、应付工资、应付福利:
1、应对计提工资所对应的成本费用进行勾对;
2、应对福利费进行测算。
九、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应对各项税费进行测算,并勾对进入成本费用的税费。
十、所有者权益:应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十一、主营业务收入、成本:
1、应取得大额销售合同并对其内容进行核实;
2、应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将本毛利率与上进行比较,对本各月份的毛利率运用分析程序,是否与销售收入、销量配比,查明发生重大波动或关系异常的原因;
3、应抽取具有代表样本的发货单,审查出库日期、品名、数量等是否与发票、销售合同、记账凭证等一致;
4、应进行销售的截止测试。
十二、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应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将本与上进行比较,查明发生重大波动或关系异常的原因;
2、应分明细归集各费用,并特别关注、检查明细中为“其他”的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借款利息应分银行归集;
3、对计入各费用的相对应的其他科目要进行勾对。
第四篇:实质性程序学习心得
实质性程序总结心得
———赵彩虹
一、总体心得
(一)每张表头均包含客户名称、财务报表日、编制人及日期、复核人及日期以及索引号和页次。
(二)会计科目的审计目标通常包括存在或发生、完整、权利和义务、计价与分摊/准确性、截止、分类以及恰当的披露。
(三)各个会计科目均要有审定表、明细表和检查表。
通常根据企业提供的科目余额表、序时账编制审定表和明细表;对于各科目通常选择不包含损益结转的10个左右分录,选择原则通常是大额和异常的。
(四)各个科目的索引号是既定的,对其后附资料按照类别顺序编号;整本装订后加入归档目录以显示本册内容,对所有资料顺序编制页码并填于归档目录。
(五)各个企业审计均需获取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董事会决议、会议记录等。
(六)从企业获取的各项资料均需企业盖章,合同之类可以盖骑缝章。(七)复印重要科目大额、复杂、异常凭证。
(八)审计结论通常为:经查,未见重大、异常事项,期末余额(发生额)可以确认。对于特殊事项的处理过程也应记录于审计说明中。
二、对各科目的认识(一)货币资金
1.需企业提供存款及借款银行的全称、帐号、金额、地址、邮码以编制银行询证函。2.提供银行对帐单(全年12个月的),如有未达账项需提供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3.存折、支票存根。
4.对库存现金进行监盘,通常是突击检查,填制现金监盘表并让相关人员签字确认。(二)应收票据
1.从企业取得应收票据明细表,包含出票日期、出票人、付款行、到期日等基本信息。2.复印全部票据并与明细表内容核对。对于某些票据明细的内容有缺失的应重点检查。
3.询问并检查票据权利是否完整,存在质押抵押贴现的需获取相关文件。(三)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
1.获取包含有客户名称、地址、电话、邮编的客户清单。
2.选择大额、异常、交易频繁的客户进行函证,函证金额需要达到期末总金额的80%左右。回函需直接寄至事务所。
3.对于未回函的部分可二次致函也可实施替代性测试,检查销售单、销售发票销售合同、出库单等证实应收账款的存在性。
4.对于发函客户编制回函确认表以控制所发函证的收回情况。5.复核账龄及坏账准备的计提并与资产减值损失明细核对。对账龄超过一年的需要分析不能收回的原因。
6.期末余额存在负数的需要重分类并填写调整分录。(四)存货
1.获取企业12月31日存货盘点表,对存货监盘并填制监盘表,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对于账实不符的查明原因并提前被审单位处理形成审计意见。2.对于制造业企业,填制存货倒扎表以核对营业成本。3.询问存货是否存在抵押,获取证明文件。
4.监盘时对存货的状态进行检查,复核是否应计提减值准备及金额多少。5.实施存货的计价测试。(五)固定资产
1.获取企业12月31日的固定资产盘点表,本期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明细表。必要时检查重要及本期新增固定资产。
2.获取电子版折旧计算表与自行核算的折旧核对是否相符,如不符,查明原因并提请管理层,出具审计结论。
3.各产权复印件(房屋需产权证;车辆行驶证;船舶需国籍证明),大额固定资产购置发票。
(六)在建工程
1.获取立项审批文件,竣工决算报告,本期转入固定资产明细。2.必要时实地检查在建工程。
3.已经资本化的利息确认方式说明(包括依据、计算方法、列支项目等,电子版)。(七)长期股权投资
1.获取被投资单位的审计报告。2.对核算方法正确性获取充分证据。(八)无形资产
1.土地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其他无形资产取得相关证明文件。2.无形资产摊销明细表。
3.土地使用权证及相关抵押担保情况的说明。(九)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其他应付款
1.3年以上应付帐款、预收帐款、其他应付款未付原因及金额。2.选择部分供应商进行函证。(十)预计负债
1.预计负债计提的条件是否满足。(十一)长、短期借款
1.对银行借款函证。
2.获取借款合同及相应担保、保证、质押等合同。
3.根据借款合同信息计算本期计提利息费用金额及入账科目并与财务费用核对。(十二)应付职工薪酬
1.企业各月职工薪酬明细及对方入帐科目。
2.职工福利费、教育经费及五险一金计提比例及基数。3.较职工薪酬本年发生额与对方入账科目是否相符。(十三)应付利息
1.根据企业借款合同计算核对利息是否与企业计提相符。(十四)应付股利
1.取得企业股利发放批复文件。(十五)应交税费
1.获取全年各税种纳税申报表。
2.根据全年收入额及增值税税率或营业税税率测算应交增值税本期发生额是否正确。
3.测算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是否和本期计提一致。
4.填制增值税计算表和应交增值税期末余额核对是否相符。(十六)递延税得税资产、负债
1.企业存在暂时性差异的说明并加盖公章。
2.计算金额是否正确。(十七)实收资本
1.如存在资本增减变化,查阅董事会决议、记录等资料。(十八)未分配利润
1.获取利润分配的董事会决议或上级通知文件。检查未分配利润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十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1.取得企业大额销售、采购合同。
2.获取收入及成本各月份分产品的明细表。
3.比较本期和上期收入成本及毛利率并填制明细表。
4.对收入进行截止性测试,比较销售发票、出库单、明细账日期相符情况。
5.对收入真实性和完整性分别从逆向和正向两个方面测试。(二十)营业税金及附加
1.按照各自计税基数和税率计算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对应科目之和与本科目是否相等。(二十一)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1.获取期间费用各月分项目本期发生额。
2.分明细与上期发生额比较,分析异常变动情况。
3.选取资产负债表日前后10天的发生额进行截止性测试。(二十二)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对于政府补助的营业外收入获取政府文件。
2.核查收支明细分类是否正确。(二十三)所得税费用
1.根据本年利润总额和税率重新计算所得税费用的正确性。
第五篇:典型报表项目认定及相关实质性审计程序举例
典型报表项目认定及相关实质性审计程序举例
(一)应收账款“计价和分摊”认定(坏账准备)
1.检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和核销的批准程序,取得书面报告等证明文件,以确定其应收款项坏账计提的充分性;
2.逐笔评估金额重大的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关注是否存在无法正常回款的情况;
3.应收账款余额账龄分析,重点关注账龄较长以及超过信用期限的项目,分析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评价管理层估计其应收账款可收回性的合理性,坏账准备计提的充分性;
4.检查公司计提坏账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和方法,判断计提方法、依据和金额的合理性。
5.检查期后收到应收账款的情况,评价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6.通过比较前期坏账准备计提数和实际发生数,以及检查期后事项,并参考同行业的坏账准备计提的标准和坏账比率,评估公司坏账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7.检查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二)应收账款“存在”认定
1.函证应收账款,检查回函结果,对债务人回函中反映的例外事项及存在争议的余额,应查明原因并作记录,必要时,应建议被审计单位作相应的调整;
2.对未回函项目及其他未函证实施函证的替代测试程序;
3.检查期后收款情况。
(三)收入“发生”认定
1.检查营业收入的确认条件、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保持前后期一致;
2.对本期交易额进行测试,抽取本期营业收入账面记录(以收入明细账为起点),核查至发货单、客户签收记录等始单据;
3.对营业收入实施分析程序,对有异常情况的项目做进一步调查:
按收入类别或产品名称对销售数量、毛利率等进行比较分析;
按月度对本期和上期毛利率进行比较分析;
将本主要产品及重要客户的销售额及毛利率与上/同行业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动的合理性。
4.对营业收入进行截止性测试。
(1)通过测试资产负债表日前后金额大于一定金额的发货单据,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进行核对;同时,从应收账款和收入明细账选取在资产负债表日前后且金额大于一定金额的凭证,与发货单据核对,以确定销售是否存在跨期现象;
(2)取得资产负债表日后所有的销售退回记录,检查是否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
(3)复核资产负债表日前后销售和发货水平,确定业务活动水平是否异常(如与正常水平相比),并考虑是否有必要追加截止程序;
(4)结合对资产负债表日应收账款的函证程序,检查有无未取得对方认可的大额销售。
5.结合对应收账款项目的审计,选择主要客户函证本期销售额。
6.抽查售价是否符合既定的价格政策,并注意销售价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异常波动的情况;
7.检查是否存在期后重大的销货退回情况,核查至原始单据。
【注】对于代销的收入确认,还应当执行如下程序:
1.检查销售合同,确定代销收入的确认时点;
2.检查通过代销机构销售的代销清单,以及是否有最终客户确认的书面依据,必要时发询证函予以确认,以证实该项外销是否符合销售收入确认的条件。
(四)存货的“计价与分摊”认定
1.实施存货计价测试。首先对存货价格组成内容进行审核,然后按计价方法对所选择的存货样本进行独立的计价测试,并与被审计单位的账面记录对比,分析形成差异原因;
2.获取存货的库龄分析,关注是否存在库龄较长的存货,并对存货进行减值分析,预计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确定需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
3.检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依据、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
4.检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所依据的资料、假设及方法,考虑是否有确凿证据为基础计算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检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合理性;
5.逐笔评估金额重大的库存商品的库龄和适销情况,关注是否存在无法正常销售的情况;
6.在实施存货监盘程序时,观察存货的状态;
7.抽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项目,期后是否确实存在跌价情况;
8.检查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五)存货的“存在”认定
1.年末实施存货(包括存放于第三方的存货)监盘程序;
2.如果实施存货监盘不可行,实施替代审计程序,例如,向存货保管方函证存货的数量和状况;
3.向客户函证发出商品年末结存情况以及发出商品所有权的归属,或审计项目组赴发出商品所在地进行实地盘点并走访客户确认发出商品所有权的归属;
4.必要时聘请专家确定存货的数量和状态。
(六)存货的“完整”认定
1.对资产负债表日的存货实施监盘,包括存放在大客户仓库的存货和零余额或小余额的仓库;
2.按月度、分产品实施分析程序。
(七)固定资产“计价与分摊”认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识别是否存在固定资产减值迹象;
2.对于存在减值迹象的固定资产,检查管理层编制的减值测试计算表,检查有关现金流量预测、折现率等数据的合理性;
3.复核和测试管理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
——检查被审计单位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是否充分,假设是否合理;
——测试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考虑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批准程序等;
4.运用独立估计;
5.复核期后处置固定资产的情况,检查处置固定资产时原计提的减值准备是否同时结转;
6.检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八)应收款项(票据)发生金融资产转移时,应收款项“存在”认定,金融负债“完整”认定
1.获取已出售的应收账款清单,检查与银行签订的应收账款转让协议,分析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2.获取已经背书转让的应收票据清单,针对在期末尚未到期的部分检査其条款是否附有追索权,是否符合终止确认条件;
3.检查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条款,确认是否含追索权;
4.向银行函证,确认所出售应收账款的规模和与出售相关的主要条款,查看是否有漏记的借款项目;
5.函证应收票据和短期借款,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未到期部分不得终止确认;
6.检查企业贷款卡,核实账面记录是否完整。
(九)预付账款的“存在”认定
1.获取预付账款明细表,分析本期期末较上期期末增长的原因;
2.分析预付款项账龄及余额构成,特别关注账龄时间长的或与关联交易相关的大额项目,该款项是否根据有关合同进行支付;
3.检查主要供应商的采购合同,关注货款支付方式的约定是否与财务记录相符;
4.选择账龄长、大额或与关联交易相关异常的预付款项调査原因并实施函证程序,函证其余额和交易条款,并密切关注回函情况,分析回函差异,5.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预付款项、存货及在建工程明细账,并检查相关凭证,核实期后是否实际收到实物并转销预付账款,分析资产负债表日预付账款的存在。
(十)无形资产研发支出的“计价和分摊”认定
1.向有关技术人员了解各项研发项目的进展;
2.检查管理层编制的有关可行性报告和研发项目预算等文件资料;
3.检查公司研发支出的核算方法,按项目归集的准确性,检查管理层对研发支出在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划分是否正确;
4.检查有关开发支出是否满足会计准则关于开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有关规定;
5.获取并检查支持本期开发支出借方发生额的凭证和文件记录,检查各项支出是否与研究开发直接相关,确定是否符合资本化的条件;
6.对于研发成果的具体内容,在判断其真实性等方面应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同时,应关注研发成果的未来收益是否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7.对于资本化的开发支出,检查企业是否在期末实施减值测试,并考虑是否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8.检查企业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十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实质性程序(如套期、衍生合同)
1.获取相关的文件协议或检查相关金融交易合同,确认相关金融工具品种类型;
2.检查相关金融工具交易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3.检查公允价值的确定是否合理,必要时利用专家工作判断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十二)政府补助产生的 “递延收益”的“存在”、“计价和分摊”、“完整性”认定及“营业外收入”的“发生”和“准确性”、“完整性”认定
1.获取公司编制的当年营业外收入明细表,了解各项收入的性质,分析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2.检查政府补助的有关文件,检查公司是否满足政府补助的确认条件并达到政府补助的所附条件;
3.检查政府补助款的银行进账单等原始凭据;
4.检查将政府补助划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或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否准确;
5.逐笔检查大额的营业外收入项目,并追查至相关的原始凭证,确定是否符合收益的确认条件,特别关注是否存在应列入递延收益的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6.检查将政府补助结转损益时是否满足有关条件。
(十三)股权激励产生的管理费用或相关资产的“发生”(存在)、“完整性”、“准确性”认定
1.取得并审阅股权激励计划的协议条款,了解可行权条件,并判断股份支付是属于权益结算还是现金结算;
2.对于会计处理所采用的相关所授予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检查其基准日和金额是否合理,必要时,利用评估专家的工作;
3.了解管理层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可行权员工人数估计的基本假设和判断依据,评估其合理性。
后续信息表明企业当期承担债务的公允价值(行权人数)与以前估计不同的,是否进行调整,并在可行权日调整到实际可行权水平;
4.根据股份支付的不同类型,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十四)对外担保披露的“完整性”及抵押资产的“权利和义务”认定
1.逐笔检查对外担保的合同条款,了解被担保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资金周转情况,结合向银行函证,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因被担保单位无力偿还债务而应由被审计单位承担的连带责任;
2.结合对银行存款实施的函证程序,检查是否存在其他的担保责任但未予记录的情况;
3.向银行函证抵押资产的状况和金额;检查与抵押资产相关的原始单据,如发票、合格证等;
4.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未按期履行支付义务的情况,抵押资产是否已被或将被强制执行或处置;
5.检查抵押资产是否已经在财务报表中按照相关的规定予以充分的披露。
请各位注意舞弊风险分析
这里以“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导致的错报相关的舞弊风险因素”为例,分析舞弊的三个风险因素的具体表现。
一、舞弊风险因素
(一)动机或压力
1.管理层或治理层的个人经济利益受到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或状况的影响。
(1)个人为被审计单位的债务提供了担保;
(2)在被审计单位中拥有重大经济利益;
(3)其报酬中有相当一部分(如奖金、股票期权)取决于被审计单位能否实现激进的目标(如在股价、经营成果、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方面)。
2.管理层或经营者受到更高职级管理层或治理层对财务或经营指标过高要求的压力,如治理层为管理层设定了过高的销售业绩或盈利能力等激励指标。
3.管理层为满足外部预期或要求而承受过度的压力
(1)满足交易所的上市要求、偿债要求或其他债务合同要求的能力较弱;
(2)需要进行额外的举债或权益融资以保持竞争力,包括为重大研发项目或资本性支出融资;
(3)报告较差财务成果将对正在进行的重大交易(如企业合并或签订合同)产生可察觉的或实际的不利影响;
(4)投资分析师、机构投资者、重要债权人或其他外部人士对盈利能力或增长趋势存在预期(特别是过分激进的或不切实际的预期),包括管理层在过于乐观的新闻报道和年报信息中作出的预期。
4.财务稳定性或盈利能力受到不利经济环境、行业状况或被审计单位运营状况的威胁
(1)竞争激烈或市场饱和,且伴随着利润率的下降;
(2)难以应对技术变革、产品过时、利率调整等因素的急剧变化;
(3)客户需求大幅下降,所在行业或总体经济环境中经营失败的情况增多;
(4)经营亏损使被审计单位可能破产、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或遭恶意收购;
(5)高速增长或具有异常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时;
(6)在财务报表显示盈利或利润增长的情况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经常出现负数,或经营活动不能产生现金流入;
(7)新发布会计准则、法律法规或监管要求。
(二)机会
1.对管理层的监督失效
(1)管理层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在非业主管理的实体中),且缺乏补偿性控制;
(2)治理层对财务报告过程和内部控制实施的监督无效。
2.组织结构复杂或不稳定
(1)高级管理人员、法律顾问或治理层频繁更换;
(2)组织结构过于复杂,存在异常的法律实体或管理层级;
(3)难以确定对被审计单位持有控制性权益的组织或个人。
3.被审计单位所从事业务或所处行业的性质提供了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的机会
(1)从事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或者与未经审计或由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关联企业进行重大交易;
(2)被审计单位具有强大的财务实力或能力,使其在特定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对与供应商或客户签订的条款或条件作出强制规定,从而可能导致不适当或不公允的交易;
(3)从事重大、异常或高度复杂的交易(特别是临近期末发生的复杂交易,对该交易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处理存在疑问);
(4)资产、负债、收入或费用建立在重大估计的基础上,这些估计涉及主观判断或不确定性,难以印证;
(5)在经济环境及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从事重大经营或重大跨境经营。
4.内部控制要素存在缺陷
(1)由于会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或信息技术人员不能胜任而频繁更换;
(2)会计系统和信息系统无效,包括内部控制存在值得关注的缺陷情况。
(三)态度或借口
1.管理层态度不端或缺乏诚信
(1)被审计单位、高级管理人员或治理层存在违反证券法或其他法律法规的历史记录,或由于舞弊或违反法律法规而被指控;
(2)管理层过于关注保持或提高被审计单位的股票价格或利润趋势;
(3)管理层向分析师、债权人或其他第三方承诺实现激进的或不切实际的预期;
(4)管理层总是试图基于重要性原则解释处于临界水平的或不适当的会计处理;
(5)业主兼经理未对个人事务与公司业务进行区分;
(6)为了避税的目的,管理层表现出有意通过使用不适当的方法使报告利润最小化。
2.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的关系异常或紧张
(1)在会计、审计或报告事项上经常与现任或前任注册会计师产生争议;
(2)对注册会计师接触某些人员、信息或与治理层进行有效沟通施加不适当的限制;
(3)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对完成审计工作或出具审计报告提出不合理的时间限制;
(4)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表现出盛气凌人的态度,特别是试图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范围,或者影响对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或被咨询人员的选择和保持。
二、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1.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需要注册会计师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即特别风险。
2.在识别和评估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基于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评价哪些类型的收入、收入交易或认定导致舞弊风险。
(1)某些被审计单位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的舞弊风险可能高于其他被审计单位。
例如,如果上市实体依据收入的逐年增长或利润来衡量业绩,管理层可能有压力或动机通过不恰当的收入确认编制虚假财务报告。
类似地,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现金销售占收入的比例很大,收入确认方面的舞弊风险可能较大。
(2)当被审计单位仅存在一种简单的收入交易(如单一租赁资产的租赁收入)时,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收入确认方面不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如果认为收入确认存在舞弊风险的假定不适用于业务的具体情况,从而未将收入确认作为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领域,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得出该结论的理由。
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
一、常规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总体应对措施
1.向项目组强调保持职业怀疑的必要性
2.指派更有经验或具有特殊技能的审计人员,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3.提供更多的督导
4.在选择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融入更多的不可预见因素
5.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作出总体修改
二、增强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方法
1.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思路
(1)对某些以前未测试的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或风险较小的账户余额和认定实施实质性程序。
(2)调整实施审计程序的时间,使其超出被审计单位的预期。
(3)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年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例如,从货币单位抽样改为随机抽样;在等距抽样中增加抽样起点的个数等)。
(4)选取不同的地点实施审计程序,或预先不告知被审计单位所选定的测试地点。
2.增加审计程序不可预见性的示例
以“销售/应收账款”为例
(1)向以前审计过程中接触不多或未曾接触过的被审计单位员工询问,例如负责处理大客户账户的销售部人员。
(2)改变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的对象,例如对收入按细类进行分析。
(3)针对销售和销售退回延长截止测试期间。
(4)实施以前未曾考虑过的审计程序,例如:
①函证确认销售条款或者选定销售额较不重要,以前未曾关注的销售交易,例如对出口销售实施实质性程序;
②实施更细致的分析程序,例如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复核销售及客户账户;
③测试以前未曾函证过的账户余额,例如,金额为负或是零的账户,或者余额低于以前设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账户;
④改变函证日期,即把所函证账户的截止日期提前或者推迟;
⑤对关联公司销售和相关账户余额,除了进行详细函证外,再实施其他审计程序进行验证。
三、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总体应对措施
1.在分派和督导项目组成员时,考虑承担重要业务职责的项目组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考虑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2.评价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特别是涉及主观计量和复杂交易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可能表明管理层通过操纵利润对财务信息作出虚假报告;
3.在选择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增加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
舞弊导致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
一、基本应对措施
1.改变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以获取更为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或获取其他佐证性信息。
(1)对特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或检查变得更重要,或选择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审计更多的有关在重要账户或电子交易文档中包含数据的证据;
(2)设计程序以获取额外的佐证信息。
2.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时间。
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能够更好地应对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3.改变审计程序的范围。
包括扩大样本规模、采用更详细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等。
【举例】针对收入确认导致的虚假财务报告的具体应对程序。
1.针对收入项目,使用分解的数据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2.向被审计单位的客户函证相关的特定合同条款以及是否存在背后协议。
3.向被审计单位的销售和营销人员或内部法律顾问询问临近期末的销售或发货情况,以及他们所了解的与这些交易相关的异常条款或条件。
4.期末在被审计单位的一处或多处发货现场实地观察发货情况或准备发出的货物情况(或待处理的退货),并实施其他适当的销售及存货截止测试,以验证收入的真实性和确认截止时点的准确性。
5.对于通过电子方式自动生成、处理、记录的销售交易实施控制测试,以确定这些控制是否能够为所记录的收入交易已真实发生并得到适当地记录提供保证。
【举例】针对存货数量导致的虚假财务报告的具体应对程序。
1.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记录,以识别在被审计单位盘点过程中或结束后需要特别关注的存货存放地点或存货项目。
2.在不预先通知的情况下对特定存放地点的存货实施监盘,或在同一天对所有存放地点实施存货监盘。
3.要求被审计单位在报告期末或临近期末的时点实施存货盘点,以降低被审计单位在盘点日与报告期末之间操纵存货数量的风险。
4.在观察存货盘点的过程中实施额外的程序,例如,更严格地检查包装箱中的货物、货物堆放方式(如堆为中空)或标记方式、液态物质(如香水、特殊的化学物质)的质量特征(如纯度、品级或浓度)。
利用专家的工作可能在此方面有所帮助。
5.按照存货的等级或类别、存放地点或其他分类标准,将本期存货数量与前期进行比较,或将盘点数量与永续盘存记录进行比较。
6.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一步测试存货实物盘点目录的编制。例如,按标签号进行检索以测试存货的标签控制,或按照项目的顺序编号进行整理以检查是否存在漏记或重复编号。
二、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应对
1.测试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做出的会计分录以及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作出的其他调整是否适当。
(1)向参与财务报告过程的人员询问与处理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相关的不恰当或异常的活动;
(2)选择在报告期末做出的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
(3)考虑是否有必要测试整个会计期间的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
2.复核会计估计是否存在偏向,并评价产生这种偏向的环境是否表明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1)评价管理层在做出会计估计时所作的判断和决策是否反映出管理层的某种偏向(即使判断和决策单独看起来是合理的),从而可能表明存在由于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果存在偏向,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整体上重新评价会计估计;
(2)追溯复核与以前财务报表反映的重大会计估计相关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
3.对于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或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以及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其他信息而显得异常的重大交易,评价其商业理由(或缺乏商业理由)是否表明被审计单位从事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或掩盖侵占资产的行为。
经营风险识别
1.行业发展——被审计单位不具备足以应对行业变化的人力资源和业务专长。
2.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发生新的交易——被审计单位产品责任增加,对新业务领域或新产品不熟悉增大经营活动的风险,同时可能带来新的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风险。
3.业务扩张(业务快速发展)——被审计单位对市场需求的估计不准确,业务扩张可能增加内部控制失效的可能性。
4.监管要求及经营环境的变化——被审计单位法律责任增加,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由此导致的重大经营风险。
5.本期及未来的融资条件——被审计单位由于无法满足融资条件而失去融资机会,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6.信息系统的重大变化(新信息系统的使用或对原系统进行升级)——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难以融合,改变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风险。
7.发展海外经营海外扩张或收购——会带来新的并且往往是特别的风险,进而可能影响内部控制,如外币交易的风险。
8.企业重组——重组可能带来裁员以及管理职责的重新划分,企业文化和经营活动难以融合,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风险。
9.新技术的运用——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和信息系统可能改变原有业务流程及原有内部控制活动,带来新的经营风险。
10.新员工的加入——新员工可能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认识和关注点,增大操作过程的风险。
11.实施战略产生的需要运用新的会计要求——被审计单位执行新要求不当或不完整,执行成本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