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从青春过度崇拜看粉丝文化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从青春过度崇拜看粉丝文化
一旦青春偶像不论写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粉丝铁了心的追捧,就有点不理性了。一个社会能否抵制这种不理性,要看粉丝能否走向成熟,从无条件的跟随中解放出来
很难想象我们的电视文艺竞赛中会有一位“苏珊大妈”胜出。节目组在初审阶段就会抑制不住内心的不屑,劝她“歇一歇”。如果一个社会偏爱经商业包装后容易出彩的青春形象,那么质朴感人的经历和对音乐的无私无我之爱自然就退居二线了。
19世纪美国文化的代表爱默生曾讴歌青春,但认为青春要有价值,还应具备社会品质,“为了千万大众的利益,贡献他精致的研究,坚持不懈的努力,自我献身精神”。这位最大胆的青春捍卫者承认,年轻也会留下遗憾,不过没有大碍——“年轻只是一种我们将来可以逐渐弥补的缺点”。
中国的青春崇拜大约始于晚清。当时一位维新人士将文章分为冷、热两类,前者“其虑也周,其条理也密”,后者“其刺激也强,其兴奋也易”。《少年中国说》无疑属于“热的文章”,梁启超在这篇名作里将“老年”和“少年”视为对立的两极,一口气排炮般举出“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等9个对比。看来好坏对错纯粹取决于年龄;只要年轻,美好的未来就会拥抱你。从此之后,引领时代的风气就是把青春与老年相对立,“少年人如朝阳”的比喻也屡屡出现,而老成、审慎和经验反而成了缺点,甚至罪过。其实,一天里的每时每刻循环往复,没有贵贱之分。日落日出,就同生命的翕张,同等重要,一样壮观。
青春也有被拒绝的时候。2006年美国利德尔和布朗公司推出哈佛女生卡维娅·维斯瓦纳坦一部小说,这部自传体小说很快遭到剽窃的指控,19岁的作者并没有因为她的才华与青春得到社会的特殊照顾,出版社决定将小说从书店下架,与她签订的合同也随之作废,某电影公司则取消了根据作品拍片的计划。涉嫌抄袭的文字只占整部小说中很小的篇幅,不能说作者没有才能,但是她的文学生涯恐怕已经终结了。美丽的青春救不了她。
假如卡维娅生活在别处,假如经纪人能够为她宣传造势,经营出很多在长相和做派上要求颇高、文学上要求不高的粉丝来,她还是可以春风满面地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然而在崇拜青春偶像的“粉丝文化”氛围里,情况完全不同。
梁启超的同时代人、翻译家林纾强调,辨别少年、老年的标准不是年纪,而是心态。民国初建,人们的国家观念依然淡薄。他有所针对地说,凡是有国家思想、能投身社会和时代并为之出力的人,即使八九十岁,也是少年;若无国家思想,步步徇私为己,即使年富力强,官运亨通,也是无用的行尸走肉。他发誓,即使自己已老,也“一定贾我余勇,极力推车,请诸君稳坐其上,看我老骨头出许多血汗也”。这把老骨头里无穷无尽的青春活力源自振兴国家、服务社会的热望。
其实梁启超也意识到青春有其缺憾。1905年,他在部分留日学生身上看到鲁莽专断、意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气用事的一面,深深戒惧:“惧吾国民常识之幼稚,断事之轻躁。遇一问题之起,不肯虚心研究真相,不虑其结果如何,而凭一瞥之感情以为标准。其异己者则惟挟意气以排之。”这些文字现在读来像是针对如今网络上的粉丝而发。
通过各种传媒工具精心打造青春偶像,在目前的环境下还是有利可图的。得到粉丝太多的宠爱,因而飘飘然,并不利于弥补青春所特有的缺点,严重一点的就像道连·格雷的画像,心灵已经衰老朽败。一旦青春偶像不论写什么、做什么都会受到粉丝铁了心的追捧,那么他或她就会陷入狂热的个人崇拜,失去理性。一个社会能否抵制这种不理性,实际上要看粉丝能否走向成熟,从无条件的跟随中解放出来。对着偶像尖叫,的确是过瘾,心跳加速,独立的判断和思想却不能放假休息。
浮华世界的派对喧闹不已,射灯打出令人炫目的强光。灯熄人散后,只见满地都是五彩金属箔饰片,原来闪光的未必就是黄金。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今日就可以开始了,为方便各位童鞋查询,特附录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 http://sd.offcn.com/html/2013/10/47368.html 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信息 http://sd.offcn.com/zg/rl/gjgwyzwb.html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入口 http://sd.offcn.com/html/2013/09/46355.html
第二篇: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上海大学2010~2011学年冬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小论文
课程名称:
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编号: 21103916
论文题目: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研究生姓名: 范广寅
学 号: 10720290
论文评语:
成 绩: 任课教师: 徐善伟
评阅日期:
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论文
历史系 世界史 范广寅 10720290 从伊丽莎白一世看女王崇拜文化
范广寅
专业:世界史
学号:10720290
【摘要】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即位时,英国国内矛盾剧烈而国际处境也不如人意,英国需要一个代表民族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女王适时承担了这一角色。伊丽莎白和其宫廷极力挖掘女王的个人魅力,塑造了一个整合君主的神性与人性、神秘与热情的女王形象,并因此维护了整个民族的团结,巩固了都铎君主专制统治,更为日后英格兰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关键词】
伊丽莎白一世、宫廷政治文化、女王崇拜
作为站在时代分岔路上的领导人,伊丽莎白一世无疑是成功的,她为中世纪末的英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可以使英国人摆脱贫穷和经常被法国人嘲笑为“乡巴佬”的道路,一条为英国日后带来无数荣耀和梦想的道路。作为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女性领导人,伊丽莎白一世无疑是最具有的魅力的,她终生未婚却使得整个英国为她疯狂。在一个男权占主导的世界里,伊丽莎白一世聪明的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更为明智的是她懂得如何运用这种优劣势,积极在王权中寻找一个模糊的象征与符号,努力塑造了一个神秘而不朽的女王形象。“没有哪个欧洲国家能够像英国那样集中宗教改革前的忠诚和热情于国王身上”,不知究竟是这神圣化了女王崇拜帮助她完成了父亲与祖父所没有为国家做到的事,还是其丰功伟绩助长当时愈加疯狂的女王崇拜。
塑造女王崇拜的原因
在迈入近代社会以前,君主的人格魅力对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至关重要,君主的神圣化和对君主的奉承歌颂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屡见不鲜,而在都铎王朝更是风行不止。正如伊丽莎白一世的重臣沃尔辛厄姆所言:“人们需要有高远的东西供自己敬仰崇拜,需要在人世间能触摸到。1”理性未开,而宗教已然岌岌可危的年代,人们需要信仰、需要智慧、需要引导前进的方向,而这一切无疑都指向了君主。作为最高统治阶层,王室一向是神秘的代表,这迎合了人们的心理也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然而,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于君王的崇拜之情达到了巅峰,更是因为女王并非简单的需要崇拜,而是更加需要崇拜。
众所周知,亨利八世终其一生都在为男性继承人来烦恼,即使是在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女性的继承权依旧是不牢固的。伊丽莎白一世虽然最终荣登王位,但是危机始终四伏。我们可以想见,众多重臣和王室成员并不习惯或者说是愿意看到一位公主最后成为他们的主人,想取而代之或者心存不服的大有人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伊丽莎白女王必须具有神性,必须威严与神圣,就如同圣母玛利亚。在英国历史上,圣女开创的和平与富足的黄金时代传说久盛不衰,是世世代代英国人向往的理想境界。而伊丽莎白女王需要如同圣母玛利亚一般,令英国人相信她能为国家带来和平与富足,相信她的统治权不仅是名正言顺的更是上天神圣赋予的。这是其一。
另外一点是宗教上的。由于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公然反对罗马教廷,积极发展新教并将其立为国教,而之后的玛丽女王又宣布恢复罗马天主教,大肆捕杀新教徒,这使得人们宗教信仰的混乱和惶恐。而伊丽莎白一世作为君主和女性合二为一的形象成功填补了宗教改革后偶像崇拜留下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在统治初期,英国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反宗教改 1 刘淑青:《论宫廷政治文化中的女王崇拜》,《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第188页。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论文
历史系 世界史 范广寅 10720290 革的热情还很强烈,天主教叫嚣着要推翻信仰新教的她,因而伊丽莎白一世和其宫廷竭力把女王形象设定为爱好和平、坚贞纯洁的新教统治者,女王被神化为和平与正义女神。以暗示天赋王权,女王统治与及宗教改革的合理性。事实上,我们可以很容易了解到在动荡混乱、新旧交替的中世纪末期,一位女性统治者将自己包装为神圣的化身得到人民的崇拜,对于统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塑造女王崇拜的手段
为了便于统治和整合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与各种思想,女王伊丽莎和其宫廷通过文学、绘画、仪式等形式构建女王的圣女形象,其中肖像画在女王神圣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文艺复兴以来,肖像画就不断起到可见范例的作用,统治者所赋予的各种形象能够促使人们对统治原则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肖像画是艺术和权力的结合,乃是权力的表达。正如宗教画像能够激起人类的虔诚信仰,君主的肖像画则会激起人们的模仿和崇拜。因此,欧洲各国便有意识地把君主肖像画作为重要的资源,以此强化君主的神圣。伊丽莎白一世不是英国最早使用肖像画的君主,英国对肖像画的兴趣主要受到法国影响,到宗教改革开始时逐渐增强,目的是强化基督教会崩溃后的王权,伊丽莎白女王继承了这种传统,女王肖像画成为统治的有力政治工具。
此时画家也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关注的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作为理想国王身份体现出现的统治者,即一个崇拜的对象。为此,画家努力完善君主的特征,使君主以一种尊严、高贵的姿态出现,从而使其地位永远都不受质疑,即使这位统治者从本质上来讲缺少那些风度。因而伊丽莎白的宫廷画家关心的不是画出来的作品像不像女王,而是关心如何把女王塑造成“充满光荣”的形象,为的是唤起人们对女王及其政府所代表的原则的认同。16 世纪80 年代后的画家都在奉命强化女王神圣的形象,极力消除她身上人类的特质,女王越来越具有中世纪皇帝的神圣特征,她被赞颂为第二个圣母,正如一些诗歌所赞颂的“她是人间第一个、天堂第二个圣母”2。这一方法显然是有效的,伊丽莎白崇拜回归了神秘的中世纪宗教传统,人们把镶有女王画像的饰品戴在身上作为护身符的热情高涨,女王被当作神来崇拜,人们赋予她各种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女王身上能找到自己崇拜的东西,她被称作光荣女王、正义女神阿斯脱利亚、月神狄安娜,她成为黄金时代美德、和平与正义的象征。比如一副作于16 世纪70 年代的画像中,女王脚踩战神的剑、矛、盾等武器,和平女神和富足女神紧随其后,其中的寓意是女王统治时期的和平与富足。而在另一幅画中,女王的左手袖子上有只脖颈上带着金项圈的貂,貂在欧洲一直是纯洁的象征,这不仅暗示了英国的和平,同时貂也寓意女王的童贞与纯洁。世纪80 年代英国曾一度产生了女王有可能被谋杀的恐慌,于是政府起草誓约要求所有的英国人发誓要保护女王。1584 年,盖有政府印章的通知传遍了英国各地。此后,佩戴女王头像的饰品的风尚流行起来,金质的、银质的、金属的纪念章的流行反映了女王崇拜已经扩大到社会各阶层,在面临着英国无可避免的与其他基督教世界决裂的情况下,英国人把女王像饰品作为护身符说明了女王作为一个强大的符号给英国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安全感,这些饰品的流行把女王崇拜推进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对于骑士精神的提倡和利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文化的特点是多元主义,既有浓厚柏拉图色彩的黄金时代氛围,又有中世纪骑士游侠传统,而骑士精神的复兴是女王宫廷政治文化的突出特征。事实上,伊丽莎白一世与骑士 2 张佑周:《风流娘儿们极尽风流:六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龙岩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第38页。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论文
历史系 世界史 范广寅 10720290 精神是相互需要着的,而伊丽莎白一世则聪明的了解到了这一点。如果说之前她和她的宫廷所作的都是为弥补伊丽莎白作为女性领导人的劣势,那么此刻在这一点上则是很好的运用了伊丽莎白作为女性的优势。伊丽莎白作为全国最耀眼的贵族女性,成为了英国贵族、骑士争相献身、效忠的最闪耀的崇拜目标。
在一副肖像画中,女王脖子上的蓝色绶带上就挂着骑士的庇护神圣乔治的嘉德徽章。骑士精神的复兴是为了赋予生活以新的含义与崇高的氛围,女王作为嘉德勋位的首脑,已然成为了都铎赞颂君主的工具和载体。
伊丽莎白在有效挖掘骑士传统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方面比亨利八世要强的多。女王统治时期英国的骑士精神同中世纪早期的骑士精神已经有了本质上的不同,骑士精神被国家有意识地利用和开发,成为以女王为中心的新骑士精神,骑士理想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在英国乡绅和贵族看来,美德不再是骑士的个人决斗,或者个人完善,而在于公共服务;荣誉是对公共服务的回报,而这公共服务的对象说到底就是为了女王和女王所统治的这个国家。这是因为16 世纪后半期,随着民族国家的崛起,君主和臣民都需要承担新的责任,这些责任在传统的骑士语言中很难得到表达,需要改造骑士精神的传统价值从而服务国家利益。伊丽莎白一世巧妙的运用了传统的骑士精神,将自己的女性形象转变为骑士宣誓效忠的对象,而同时女王又是整个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这样新骑士精神被赋予了新的维度,新骑士精神与人文主义的市民观念联系在一起,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公共责任上,“而非传统骑士的个人价值。3”骑士理想和人文主义的整合,大大扩展了骑士的荣誉理想,公共义务感成为以后几个世纪中英国乡绅的主要符号。
嘉德勋位仪式提供给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急需的某种东西——中世纪等级制原则的强化以及对骑士理想的认同。在都铎民族国家背景下,忠诚意味着超出简单的封建性忠诚,忠诚的对象不再是个人,而已经转变成民族国家。这样嘉德勋位被适时地改造,代表一种全新的东西。圣乔治在中世纪是嘉德勋位的庇护神,他的敌人是毒龙。而现在他的敌人是教皇,嘉德勋爵们代表的则是“为打败圣乔治的敌人——教皇而联合在一起的虔诚的新教骑士4”。圣乔治日举行的嘉德勋爵游行仪式,成为重申民族性、新教理念下骑士理想的手段。这样,伊丽莎白宫廷削弱骑士精神效忠教会的一面,把骑士忠诚集中到民族利益的象征——女王身上,利用骑士精神中的荣誉观念加强王权,女王成为骑士荣誉的源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嘉德勋位代表的是一种人为的崇拜与古风的更新。
同时,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仍然痴迷于中世纪的英雄传奇,骑士爱情传统迅速与新柏拉图理想结合,在上层贵族中流行开来,骑士爱情传统成为女王崇拜的最流行、最政治化的表达。此时服务于国家、宫廷中的贵族和乡绅,就像骑士冒险小说中骑士追求贵妇一样,在骑士浪漫爱情文化中表达对女王乃至对国家的忠诚。女王最大程度地利用骑士传统典雅的一面,在宫廷文化中,朝臣成为中世纪的骑士,她则是骑士献身的最纯洁的对象。女王不止一次地在庆典活动中非常投入地扮演危难中拯救人类的女骑士;在打败无敌舰队的前夜,她亲临蒂尔博里督战,实践了骑士理想。
塑造女王崇拜的成果
随着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加强,国内危机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国外矛盾的日益显见。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自身发展的野心与西班牙扩张之间的冲突,而此时伊丽莎白女王所塑造的女王崇拜则为其与英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英国新的骑士精神给予了伊丽莎白女王忠诚的支持,而与西班牙的征战也给了骑士 3 杨玉林:《伊丽莎白一世及其贵族》,《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第52页。4 王晋新:《试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封爵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第49页。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论文
历史系 世界史 范广寅 10720290 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骑士表演给予那些渴望与西班牙进行战争的英国贵族和乡绅提供了一种绚丽多彩的表达,武士贵族传统的世俗符号被巧妙地演变成适应宫廷和战争的文化形式。16 世纪后期,英国同西班牙的战争直接刺激了英国老一代乡绅和贵族的骑士理想,爱国主义和宗教热情结合在一起,使战争具有十字军东征的性质,伊丽莎白一世给予了英国上层社会把自己想象成新教骑士的可能。同时那些成长在伊丽莎白时期的年轻一代乡绅看到了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新世纪:新大陆上的土地、人民、新的思想与充满机会的世界,这是一个很适宜释放浪漫情怀的世界。在充满渴望的氛围中,这些近代的骑士们在追求权力和财富的同时也渴求荣誉,这种渴求在骑士游侠行为中找到了表达。如此一来反对西班牙和探寻新航路产生的野心,在骑士术语下得到了表达,诉诸骑士传统不仅影响英国贵族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而且还使那些贵族之外的英国人接受贵族价值,激励他们作出将自我认定为是贵族的行为。对西班牙的作战成为了效忠女王和国家的表现,女王被赞颂为民族传奇女英雄、新教事业和与西班牙争霸的象征,女王登基日实际上成为嘉德勋位崇拜的扩张和延伸,效忠女王及其所代表的国家取代了中世纪骑士狭隘的个人忠诚。
除此之外肖像画中也体现了当时英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信心和对女王领导的支持,丝毫没有展现出对于战争和死亡的恐惧以及不满。在一幅木刻画中,女王被贵族簇拥着驾驶基督教之船航行在大西洋上,岸边跪着布列吞人,沙滩上散落着一只骷髅;十颗星星、月亮、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这意味着上帝对女王事业的支持,以及建立帝国的良机。同时,天上还有一个写有代表上帝名字的四个希伯来字母的发光体,圣经七天使之一米迦勒手持盾和剑,在天空保护着女王一行。这幅画表现的是敦促女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履行实现布列吞人愿望的神圣义务,而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挠她;女王必须抓住机会,加强王权,成为基督教世界之船的领航人。在另一幅作品中,女王身着国袍,头顶王冠,手握权杖和宝球。暗示着女王建立海权之上英帝国的使命。还有一幅画中的女王,左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戴过的王冠,右边是象征皇权的宝球,英王国在舰艇无数的大海上熠熠生辉,女王直接被置于帝国扩张的框架中。
我们可以想见,对于战争特别是对于一位女性多领导的战争,中世纪末期的英国人已经没有了恐惧,取而代之的是狂热的激情,女王崇拜的塑造在其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神圣化的女王所做的决定自然是正确的,而这张战争带给英国人的必将是胜利和荣耀,而骑士精神的复兴也给予了人们极大的勇气为女王、为国家而战。
在打败无敌舰队后,英国海外扩张的愿望更加强烈,在画家的笔下,女王被神化为海神,又称月亮女神,女王的海神形象在绘画作品中占了主导地位,表达了英国人建立海上帝国的理想。女王头上佩戴着月形的宝石,这是广阔海洋上的女皇辛西娅的象征,名为“无敌舰队”的画与以往不同的是,宝球被女王握在手中,就像罗马皇帝手握宝球一样,这不仅暗示着女王被提升到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一样的地位,同时表明建立帝国的野心得到了实现。在另一幅画中,女王脚踩牛津郡,头戴一球形珠宝饰品,在这里王权和英吉利岛融为一体,“女王”与“英格兰”实现了互换。
女王崇拜的热情激励了对外扩张的进行,而对外扩张的成功又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于女王的崇拜。这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当时的女王崇拜文化达到了巅峰。到伊丽莎白统治后期,圣母崇拜在英国逐渐被“童贞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崇拜所取代。女王被比作玫瑰、星星、月亮、凤凰、貂、珍珠,而这些以前一直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伊丽莎白万岁”也取代了“玛利亚万岁”。
刘淑青:《论宫廷政治文化中的女王崇拜》,《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第189页 5中世纪西方社会文化史 课程论文
历史系 世界史 范广寅 10720290 结语
无论从稳定统治还是对外扩张的角度看,在英国脱离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教皇作为全欧洲的精神领袖地位被摧毁后,所造成的政治和宗教压力,需要英国重新造就一个救世主,从而维持贵族的忠诚,寄托乡绅的理想,维护民族国家的团结。女王适时地担当了这一角色,女王崇拜整合了宫廷、骑士、新教信仰等宗教思想和民族主义思想,女王既是“圣经中的朱迪斯”,又是率领英雄的骑士,反对西班牙、镇压国内叛乱而献身的女英雄,正如丘吉尔所说,“臣民对她报以忠诚,几乎达到崇拜的程度”,女王成为英国音乐、文学的主题,以及美德、高雅等贵族理想的象征,“和平与富足、正义与美德、爱与和谐的品质都在一个卓越的女性身上得到了体现”。亨利八世终其一生都在为着男嗣而努力,在他眼中没有男性继承人就没有都铎,没有英国的未来,然而事实证明真正让都铎二字闪闪发光的正是伊丽莎白一世,他的女儿赢得了英国人疯狂的崇拜和历史敬意!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1】 【2】 【3】 [英]摩根:《牛津英国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钱乘旦、许洁明:《大国通史: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马克垚:《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文期刊:
【1】 刘淑青:《论宫廷政治文化中的女王崇拜》,《人民论坛》,2010年,第29期; 【2】 张佑周:《风流娘儿们极尽风流:六论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龙岩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 杨玉林:《伊丽莎白一世及其贵族》,《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4】 王晋新:《试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封爵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第三篇: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土豪文化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土豪文化
中公教育上海分校(http://sh.offcn.com/)制作
微信:shoffcn
若要盘点近期网络世界最热的流行词,“土豪”无疑会高票杀入排行榜前列。这个原本带有明确历史意涵和贬义色彩的词,经过“网络造词运动”的重新赋义,如同病毒一样瞬间传遍网络。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土豪”一词在新浪微博中被提及5200余万次,而且迅速蔓延到了舆论场之中。
网民们最初用“土豪”来形容游戏中舍得花钱的玩家。逐渐,“土豪”的称呼蔓延到了现实世界,成为当代一类中国富人的群体标签。“土豪”在网络甫一出现就被广泛接受和传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发现这个词可以当作一个非常贴切的身份标签--在网络游戏中,“土豪”指的是无脑消费的游戏玩家;在现实世界里,“土豪”则是富而不贵群体的代名词。
熟悉网络文化的人都能看出,“土豪”这个词实质上表征的是迥异于“屌丝”的另一类身份。相较而言,“屌丝”多用于戏谑式自嘲,而“土豪”则主要用在调侃他人的场合。比如,北京市朝阳区那个在国家会议中心给儿子办奢华婚礼的村官,就被网友贴上了“土豪”的标签;同样,江苏南通某富人将500万元现金拼成羊肉卷的形状,当作迎娶新娘的聘礼,也毫无疑问会被网友归入“土豪”的行列„„
网民对待“土豪”的心态是复杂的。调侃与讽刺的对象不仅是“土豪”本身,更是拜金主义与贫富差距现状,各种“羡慕嫉妒恨”,痛恨的不是“土豪”,而是痛恨“我不是土豪”。9月末10月初,网络上甚至发起了和“土豪”做朋友、我为“土豪”写首诗等荒诞活动。
·相关评论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一个词语或概念的兴起,总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原因。”他说,“土豪”现象反映出一部分国人的“财富观”存在偏差,对于财富的支配缺乏价值层面的引导,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间存在断裂与落差。
2、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教授:从“土豪”到真正的“精神贵族”,还需要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寻找精神上的归宿,比物质上的脱贫致富更为艰难。中国‘土豪’们追求精神富足之路或许还很漫长,但应当充满希望。
3、首都师范大学京疆学院副院长惠天罡:,“土豪”这一类词有其特殊的时代烙印,其所指的人群本已退出时代舞台,在新的环境中,因其语言表达省力、有效率,与一些网友崇拜某些事物或人的心理相贴合,从而爆发出新的活力。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4、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土豪这个词有很深的外延,也分为很多层次,一些人看上去有文化却去做那些俗不可耐的事情,难道就不是土豪了吗?整个社会结构性的文化缺失很可怕,不是一两个人没文化。
2015年国考交流群:140224340
电 话:021-51061911
微博账号是“上海中公教育”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http://sh.offcn.com/html/shanghaigongwuyuan/)。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文化泛娱乐化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文化泛娱乐化
国考申论热点: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提供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辅导资料,包括国考申论答题技巧、申论热点话题、精选申论范文、申论写作模板、申论高分经验等免费申论复习资料。本文为广大考生整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文化泛娱乐化。
背景链接*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综合分析* [内涵分析]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一般来讲,文化泛娱乐化的特点体现在内容庸俗化、意义虚无化、创作趋同化 三个方面。
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文化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影响]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文化泛娱乐化信奉娱乐至上,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弱化了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是对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精神家园的侵蚀。
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然而,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
其次,文化泛娱乐化冲淡民族历史记忆,模糊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
最后,文化泛娱乐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引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参考对策]
中公教育总结,第一,要提高娱乐节目的文化品格。现代人的娱乐体验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品格做支撑,娱乐也需要表达真性情,显露真情怀,而不是营造虚假的情感氛围,一味搜奇猎艳和追求媚俗的低级趣味,制造文化“垃圾”。对于一些娱乐节目制作机构来说,要把优秀的历史、文化、科教等知识融入节目中,使其体现出高雅的文化品格。娱乐节目与高雅的文化品格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两者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只要创作者本着提高大众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目的,做到雅俗结合、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一定会吸引更多观众。受众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对过度娱乐化的节目保持清醒的批评意识,拒斥低俗庸俗恶俗的内容,这样才能倒逼娱乐节目不断提高文化品质。
第二,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娱乐节目的发展方向。娱乐节目既然面向大众,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传播积极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富有意义的娱乐节目,可以使我们在观看时思考人生哲理,体验人与人的真情沟通,从而在身心舒展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提升。我们要通过高质量的娱乐节目和娱乐形式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避免其陷入过度娱乐化的境地。
第三,要加强娱乐节目生产的制度建设。娱乐节目的生产不能是混乱无序的,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统筹规划,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要健全娱乐节目生
产的制度体系,建立灵活包容又不失理性秩序的良性运行机制。近年来,面对娱乐节目存在的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针对各大卫视制作播出的娱乐节目,加强了相应的治理和规范,旨在发挥监管职能、加强审核力度、促进娱乐节目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节目雷同抄袭、无底线恶搞等现象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和处罚措施,这对于提升娱乐节目品质、优化内容结构,以及提升原创力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只有根据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制定恰当的规范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引领娱乐节目发展的目的。
文章素材* [精彩标题示例]
文化娱乐化助推文化粗鄙化 电视文化“泛娱乐化”需坚守底线 [精彩开头示例]
作家冯骥才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华文化正在粗鄙化”。国门洞开后,超级市场、麦当劳、好莱坞、NBA、肥皂剧、歌星、影星、球星等商业元素伴随着西方的商业文化倾刻间蜂拥而入。商业文化的“快餐式”属性在网络、电视等强势媒介的助推下,促成了文化的“娱乐化”“眼球化”,并成了当下文化的一个“标签”。标签作用的深化加速了文化的粗鄙化。重塑中国文化的自尊和自信,不能忽视文化的粗鄙化,更不能任其“逍遥自在赛神仙”。
[精彩结尾示例]
电视文化的受众面广,娱乐节目的影响力大,这就更需要坚持追求精神品质的境界,坚守文化娱乐的底线,切实剥离那些滥俗的东西。摈弃浮躁跟风心态,驱散荧屏文化中的“雾霾”,给予观众艺术的熏陶、精神的向往和人文的慰藉,多为社会注入向上的感染力。艺术产品用什么力量培育文化植被、建设文化生态、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诉求,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申论范文*
申论范文:追寻历史意义 走出“泛娱乐化”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如学者的告诫,如果“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历史观,近年来开始弥散到一些肩负讲解史实、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有专家学者把浅薄当学术,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当创新,穷尽资料只是为了证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这种“娱乐”示范,同样会产生“愚乐”效应,尤其是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青少年。
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而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样有利于传播历史。但是,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回看拥有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向前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成为亿万人民前行的根本动力。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触摸民族的灵魂、把握精神的脉络,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第五篇: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加班文化不宜提倡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加班文化不宜提倡
近日,《人民日报》一篇题名为《回家吃晚饭不该那么难》的文章引起读者共鸣,让不少平日里敢怒不敢言的“加班狗”感受到了一股温暖。
虽说加班能够体现一个人对集体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是把加班变成了常态化,那么这就说明工作中存在某些问题。不可否认,一些人加班是因为能力不济,导致工作时间不能完成本职任务;但也有因为单位统筹协调不科学的因素,让能干事的人有干不完的事,那些不能干、干不好的却能按时下班,早早地回家。
笔者曾经听闻某个领导干部在大会上对全体干部职工说:“我就是喜欢加班”,喜欢加班没错,这是基于个人对职业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定位。如果抛开这个领导善于把“喜欢加班”拿来“表功”不谈,那么这个领导还是属于实干型的。不过,“我喜欢加班”并不代表所有干部职工都喜欢加班,这种公开“表功”的方式,无非是想让其他干部职工向自己学习。
在有的地方和单位,对干部考核评价的依据是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对经常熬夜加班的干部赞不绝口,而对那么些不加班不熬夜的干部则毫无表扬。无形之中,单位也塑造了以加班为常态的“加班文化”。但实际上,单位并未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对超时工作的职工兑现加班津贴,只是一味地号召奉献、奉献、再奉献,对干部职工身体心理承受能力漠不关心。
当然,也有为了获得领导好感的干部职工“选择性加班”,领导没走自己就不走,领导加班自己必然加班,等领导前脚一走,后脚跟着就下班,这种“加假班”“加虚班”在某些单位比较常见。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抑或是做做表面功夫的,笔者认为,都不宜提倡“加班文化”。
经常加班,还存在单位统筹整体工作不够科学的问题。一些单位做工作依然讲排辈、论资历,老资历少干点,年轻人多干点,还冠以“锻炼年轻人”的借口,本该大家合作共同办的,结果堆给一个人独自解决。不可否认,一些干部职工的确存在办事效率不高的现状,但是,针对这些干部,更应该注重教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压担子。
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持健康体魄是把事情干好的基本前提,“加班文化”并不利于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更无助于提升整个单位的协作力和向心力。
文/李丁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