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
《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
第一条 为了规范商业零售企业(以下简称零售商)与供应商的进货交易关系,维护公平交易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零售商与供应商平等合作、互惠互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零售商与供应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进货交易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零售商是指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及提供相应服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
本办法所称供应商是指直接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包括制造商、经销商和其他中介商。
本办法所称进货交易是指零售商通过购销、代销、代购、联营等方式销售商品时,与供应商发生的相关交易关系。
第四条 各地价格、公安、商务、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违法行为,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协同查处。
商务主管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零售商供应商不公平交易行为实行动态监测,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第五条 鼓励零售商、供应商树立和强化品牌意识,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商品。
第六条 零售商、供应商进货交易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平、诚信、互利的原则,不得扰乱市场交易秩序,不得恶意串通损害国家、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签订含有不公平、不合理条款的合同,不得损害对方合法经济利益。
第七条 零售商与供应商在进货交易中应当互相保守商业秘密,不得非法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对方的商业秘密。
第八条 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商品,双方应当订立合同,明确约定商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包装方式、运送方式、验收标准、退换货条件、货款支付期限、支付方式、缺货责任、合同解除条件、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内容。
合同订立后,双方应当全面履行,如需变更,应由双方协商达成一致。
第九条 鼓励零售商、供应商采用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推荐的合同示范文本。
零售商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采用一方提供格式条款订立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第十条 进货交易中需通知对方的事项,通知到达对方时生效。除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另有约定外,任何一方不得以单方公告方式通知对方。
第十一条 供应商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零售商供货,所供的商品应当是合格、安全的,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国家对商品有强制性标准或强制性认证要求的,还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对特定物品,供应商应向零售商提供原产地有关主管部门出具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地证明,零售商应标明商品的真实产地或来源地。
零售商不得销售违反上款规定的商品。零售商发现商品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相关执法部门。
第十二条 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供应商对所供商品,应当提供检验证明;所供商品属法定检验检疫进口商品的,供应商还应当向零售商提供相应的检验检疫证明。
零售商对检验证明提出异议,重新检验商品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应当送交经过资质认定的专门检验机构检验,检验费用以该机构合法收费凭证为据。经检验,商品合格的,零售商承担检验费用;商品不合格的,供应商承担检验费用。
第十三条 零售商应当建立合理高效的进货验收制度,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查验商品的质量和有关标识,建立进货商品可追溯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商品验收应当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标准;未有强制性标准的,可以参照相关推荐性标准,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
第十四条 由于供应商的原因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由此造成的损失及发生的费用由供应商承担;由于零售商的原因商品发生质量问题或损耗的,由此造成的损失及发生的费用由零售商承担。
第十五条 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促销服务费的,应当事先征得供应商的同意,订立合同,明确约定提供服务的项目、内容、期限;收费的项目、标准、数额、用途、方式及违约责任等内容。供应商不同意的,零售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
本办法所称促销服务费是指,依照合同约定,为促进供应商特定品牌或特定品种商品的销售,零售商以提供有利的货架位置、印制海报、开展促销活动、广告宣传等相应服务为条件,向供应商收取的费用。
第十六条 促销活动产生的费用及风险,零售商应当与供应商合理分担。
除合同另有约定外,零售商收取促销服务费的时间应在取得营业执照之后,且不得早于提供相应服务前30日。
零售商以直接扣减货款的方式收取促销服务费的,应当事先向供应商提供扣款账单各项明细数据,并经供应商书面同意后方可扣减。
第十七条 零售商收取促销服务费后,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得擅自中止服务或降低服务标准。
零售商未完全提供相应服务的,应当向供应商返还未提供服务部分的费用。
第十八条 零售商应当将所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登记入账,并按照规定纳税。
第十九条 供应商派出人员在零售商的经营场所提供促销服务的,供应商与零售商应当订立合同,就派出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期限、工资支付、人员管理及相关费用等事项作出明确约定。
零售商不得要求供应商的派出人员从事与供应商所供商品无关的其他工作,下列情形除外:
(一)涉及经营场所的消防、治安管理或处理紧急情况的工作;
(二)向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咨询和帮助;
(三)合同另有约定,且所需费用由零售商承担的其他工作。
第二十条 零售商不得向供应商摊派或变相摊派商品;不得收取或变相收取以下费用:
(一)合同没有约定的费用;
(二)以签订或续签合同为由收取的费用;
(三)重复设置项目收取的费用;
(四)向已明确表示不参加促销活动的供应商收取的有关促销服务费;
(五)供应商已经按照国家规定取得商品条码,并可保证正常使用,却要求其再行购买店内码而收取的费用;
(六)向使用店内码的供应商收取的超过实际成本的条码费;
(七)店铺改造、装修时,向供应商收取的未专门用于该供应商特定商品销售区域的装修、装饰费;
(八)以配合司法机关协助执行为由收取的费用;
(九)未提供相应服务,以节庆、店庆、新店开业、企业上市、合并等为由收取的费用;
(十)为弥补自身由于市场风险、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商品积压变质、丢失缺损等损失收取的费用;
(十一)其他与销售商品没有直接关系、应当由零售商自身承担的费用。
第二十一条 零售商不得有下列限制竞争行为:
(一)要求供应商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的价格不得低于或等同于零售商的销售价格;
(二)以变更交易条件、不与其交易、断绝交易等相要挟,要求供应商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不得向有竞争关系的其他零售商供货;
(三)以变更交易条件、不与其交易、断绝交易等相要挟,无正当理由限制供应商向特定零售商供货;
(四)以处以罚款或加重其他责任相要挟,要求供应商不得向其他零售商提供更优惠的商品供货价格。
第二十二条 零售商在进货、退货过程中,不得有下列损害供应商利益的行为:
(一)供应商供货后,零售商没有正当理由,要求供应商降低商品进货价格;
(二)无正当理由,以调整库存、经营场所改造、更换货架等名义向供应商退货;
(三)商品促销期间低价大量进货,促销期过后,无正当理由将所剩商品以正常价退货;
(四)因零售商自身原因造成商品污染、毁损或过期,而要求供应商接受退货并承担损失。
第二十三条 供应商、零售商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禁止有关人员在商品采购、销售过程中实施贿赂行为。
未经司法机关判定或者行政机关依法认定,任何一方不得以对方有关人员向己方有关人员实施贿赂为由,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连锁零售商开设新店的,现有店铺的供应商有权自主选择是否进入新店销售商品,连锁零售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连锁零售商有权自主选择现有店铺供应商是否进入新店销售商品,现有店铺的供应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
第二十五条 零售商以购销方式销售商品的,对供应商所供日配商品,应当在收货后10日内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对快速消费品,应当在收货后45日内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对其他商品,双方可以约定支付货款期限,但支付期限不得长于收货后75日;双方对支付货款期限约定不明的,零售商应当在收货后45日内向供应商支付货款。
本办法所称快速消费品是指消费者消耗较快、需要不断重复购买的产品,包括食品、饮料、酒类、个人卫生用品、烟草等日常用品。
第二十六条 除合同另有约定外,零售商以代销、代购、联营等方式销售商品的,应当在商品销售后30日内向供应商支付货款。
第二十七条 零售商由于自身原因迟延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应当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向供应商支付滞纳金。
第二十八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供应商没有提供必要单据外,零售商应当及时与供应商对账,及时向供应商支付货款。
第二十九条 零售商不得因供应商个别商品未能及时供货或供应商的商品未达到指定销售额为由拖欠货款。
第三十条 零售商、供应商任何一方提前解除合同的,应当符合法律规定或事先约定的条件。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提出解除合同的一方应当提前30日书面通知对方。
第三十一条 合同提前解除或到期不再续约的,已售出商品由于供应商原因出现质量问题,供应商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鼓励行业协会建立磋商机制,促进零售商、供应商加强沟通,和谐合作,共同发展。
第三十三条 鼓励行业协会建立商业信用档案,准确、及时、全面地记载和反映零售商、供应商的信用状况,引导零售商、供应商加强自律,合法经营。
第三十四条 鼓励行业协会建立零售商货款结算风险预警机制,对零售商拖欠供应商货款数额较大、期限较长的,应当将有关情况报商务主管部门等有关单位,并可通告供应商。
第三十五条 零售商、供应商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零售商、供应商所在地的价格、商务、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部门应当接受并对举报人负有保密义务。接受举报的部门应当对举报事项及时进行核查,依法予以处罚;如发现举报事项不属于本部门查处范围的,应当及时将举报情况转送有关部门查处。
被举报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价格、商务、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发现零售商涉嫌骗取供应商货款的,应当将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当地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应及时开展调查工作,涉嫌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05年 月 日起施行。
第二篇:进货检验管理办法
进货检验管理办法版本:A目的和范围
1.1 目的为保证所采购的物资满足规定要求,确保不合格材料不投入使用,特制定本检验试验程序。
1.2 适用范围
此程序适用外购原材料及外协配套件的质量检验。职责
2.1 本程序由质量部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检验,并对检验结果提出检验结
论。
2.2 技术部负责提出相关材料的验收标准及技术文件,并对超差品利用提出
处置方案。
2.3 采购部负责对材料采购、报验。质量部检验并出示结论,生产车间落实
合格品接收及对不合格品的处置。
2.4 财务部负责依据质量部检验结论对进货物资的结算。工作流程
3.1 检查范围:
3.1.1标准件:紧固件、轴承、齿轮、链及链轮、各种型钢、电器件、工
具、油缸、泵、阀、电机、减速机
3.1.2 非标准件:铸件、热处理件、外协机加件
3.2检查标准和依据
3.1中涉及的检查范围的技术标准、验收条件、图纸规范等由技术部提供。对于不能提供技术标准、验收条件、图纸规范的,则首件/首批样品由质量部、技术部确认,其中配件类确认后,样品由质量部负责封样,作为验收标准,批量供货验收由质量部进行。
3.3所有外购原材料,均应有供货方的质量证明文书、技术部提供验收标准
及技术文件,否则质量检查员有权拒检。
3.4 来料物资的报验
3.1检查员须核实后方可进行检验。{报验单}经质量检查员签字后分别由报验部门和质量部存查,质量证明文件由质量部存档。
3.5 来料检查的实施
3.5.13.1.2中所列物资的来料检查工作由质量部牵头,采购员、库管员、技
术部门相关人员及质量检查员参加,采用直接检查方式进行。检查验收要有详尽的记录,参加检查验收的人员要签字确认。检查验收记录由质量部存档。
3.1.1中对所列物资的检查工作由质量检查员实施,采用直接检查方式进行,所有主要原、辅材料暂时均按不低于同批次50%的标准抽样检查,3.5.23价。
3.6 来料检查结果的报出
质量检查员根据技术部下发有关检查验收标准,对原始测试报告做综 合分析判断,按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3.6.1由检查员签字,一份
3.6.2将不合格材料退回供货厂家或由采购部通知供货厂家来人挑选,凡经挑选过的材料还必须按正常检查程序复验,重新判断。
3.6.3 检验出的超差材料如生产急需,由采购部提出经技术部签署调整措施作好明确标识
3.7 紧急放行规定
需要紧急放行的材料,采购部需先向检查员报验并说明急需情况,由检料应有紧急特别标识,以便于及时质量追溯。
3.8 材料的标识、保管和使用
3.8.1对检查结束的材料,应分别作好合格、利用,不合格标记,库管员应分
别存放并保证准确发放,对紧急放行的材料注意作好特别标记“紧急放行材料”以便于跟踪,生产车间对不合格材料有权拒绝使用。
3.8.2如果生产车间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原材料(主要辅助材料)不合格时,经
质量部确认后,通知采购部和生产厂家办理退货手续,并且进行质量量供货。
3.9各部门对来料责任
3.9.1 对3.1中规定的检查范围所列材料,采购部必须向质量部报验,不得直
接投入使用,生产车间只能向库房领料,不得直接对采购部,否则由此造成的后果由生产车间负责。
3.9.2,库管
员需据此发料,如入库或发放未经检查的材料及不合格的材料造成的质 量问题由库管员负责。
3.9.3对3.13.9.4 对所有报验的材料,质量检查员须及时准确的检查,严格按检查标准和
抽样规定检查,如因检查不及时耽误使用或错检、漏件造成的损失,由 质量部负责。超差品利用材料必须有书面的修正方案,否则,由此造成 的损失由技术部门负责。
3.10 对于未列入检查范围新增的原辅物资及其它物资仍按3.3-3.9项目检查。
第三篇:进货与供货商档案相对应制度
进货与供货商档案相对应制度
【编号】(BTL-030)
1、执行食品业户“一户多档“制度。将重要食品的生产厂家营业执照、食品质量合格证明、检验检疫证明和每次进货食品的名称、来源、数量、时间、批次及主要去向等及时登记建档备案,做到“一户一档”、项目清楚、手续完备、材料规范,妥善保存。
2、执行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帐制度。经营者购进食品时须向生产厂家和供货商索取票证。证明供货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的主体资格合法性的证件(包括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商标注册证等)。证明食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或者规定的证明(包括食品质量合格证、质量认证证明等)。证明食品来源的票据、证明,如税务发票、收据、商品信誉卡、出货单据、购销合同等。依据发票或收据等记入食品进(销)货台帐。以上材料规范存入“一户多档“档案内。索证索票和进(销)货台帐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第四篇: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
《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
及相关配套规则培训纪要
一、《管理办法》发布后,各类债券品种审核分工及申报审核流程
(一)总体分工
1、可转债(含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继续由发行部审核;
2、其他的公司债券(含可交换债、证券公司债、减记债等)公开发行由证监会债券部(证券交易所)审核;非公开发行由交易所初审、证券业协会备案。
(二)管理办法发布前已受理的债券项目的处理
为减少法规修订对现有公开发行债券申请项目的影响,管理办法发布前已受理的申请文件:
1、证监会按照原《公司债券发行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完成审核;
2、发行环节按原有规定执行,在审项目、已过会项目、或已核准尚未发行项目其后续发行承销管理仍由发行部既有程序执行;
3、上市环节由沪深交易所予以明确,拟预留一定过渡期;
4、发行人也可自主选择撤回申报材料,按《管理办法》等要求重新申报。
(三)管理办法发布后拟申请发行的
发行人按新规申报;审核机构按申请文件目录及相关要求受理,按新规进行审核;发行上市环节按照新股执行。具体如下:
1、面向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大公募),仍向中国证监会直接申报审核。
2、仅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小公募)的申报审核,主要流程如下:
(1)上市预审核:发行人先向沪、深交易所提交公开发行并上市申请材料,由交易所对是否符合上市条件进行预审;预审是确认上市条件,上市条件确认的前提是符合发行条件。
审核重点:发行文件齐备性,发行上市条件合规性,信息披露完整性(2)行政许可核准:交易所预审通过后,发行人向证监会报送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证监会以交易所预审意见为基础简化核准程序。(3)重大事项报告:交易所出具预审意见后,发行人发生重大事项的,应及时向交易所报告;主承销商应出具明确的专项意见并及时报送交易所;若不再符合发行条件,则终止审查;
(4)重点关注:为发行人的方便,相关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批文发放均在交易所办理。
3、私募债的申报审核流程如下:(1)在交易所转让的私募债
债券发行前需与交易所事前沟通,由交易所确认是否符合转让条件;交易所确认的前提是不在负面清单内。未事先取得交易所转让无异议函的债券,在交易所系统不允许转让。
发行后五个工作日内向协会备案。
债券发行、备案并完成登记托管手续后,发行人应当准备债券转让申请材料,正式向交易所提出转让服务申请。
(2)持有至到期不转让的私募债
发行后在协会事后备案,由证券业协会授权市场监测中心进行日常监管。
(四)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材料受理
上海证券交易所自即日起接收材料,形式目前为光盘+纸面材料(一套原件),后期实行全程电子化。
地点:上交所南塔25楼设有专门的受理台;
材料齐全及符合形式的,2个工作日内受理,不齐全及不符合形式的,一次性告知补正事项;
审核理念:以合规审核为原则,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全面强化中介机构职责,引导市场归位尽责;按照“三公”原则,审核环节将向市场公开,提高审核的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
(五)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材料受理
深圳证券交易所私募债资料报送通过“固定收益品种业务专区”报送,但私募债具体的上市申报文件清单尚在征求意见中,估计本月内出台,预计正式受理需等申报文件清单发布之后,前期可进行预沟通。小公募的报送,可先通过向深交所公共邮箱:szsebond@szse.cn报送,后期也将尽快开发网上申报平台。
二、特殊主体的发债关注问题
(一)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公司债发行
1、《管理办法》明确了发债主体不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或机构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发行人,要求主承销商在核查意见汇总中发表明确意见。
2、界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以财政部名单为准
3、在财政部名单确定前,以银监会名单为参照予以把握,由中介机构进行核查并出具意见。对于已经出了银监会名单的企业,是可以申报的,但以中介机构核查意见为准。协会说其保留券商申报负面清单内企业的追责机制。
4、提问:平台类公司的非平台子公司是否可以发债?
回复:前期从严,也不可以发债,以后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二)关于房地产企业的公司债发行
中介机构应核查发行人是否存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认定的存在“闲置土地”、“炒地”、“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1、违法违规处罚以国土资源部门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为准
2、对于是否存在正在被(立案)调查的事项,中介机构应充分核查
(三)关于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具有“影子银行”功能的信用中介
审核中审慎把握,要求其对盈利模式和行业风险作补充信息披露,积累一定经验后出台特殊行业信息披露标准,上述机构的非公开发行,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非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的担保公司不允许发行。
(四)创业板公司
创业板公司可发行公募和私募债,创业板上市公司股东放宽发行可交换债券的限制。
三、重点关注问题
(一)关于募集资金
需建立募集资金专项账户,用于募集资金的接收、存储、划转与本息偿付。该账户可与偿债保证金专项账户是一个账户。在募集说明书中需明确披露募集资金使用项目,说明用于哪些业务。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可以参照银行间市场匡算流动资金的使用需求。
(二)关于受托管理人的指定
无论私募还是公募,均需强制指定受托管理人。私募的受托管理人职责除监管专项账户、信息查询、信披备案的强制职责外,其余均可自由约定。公募的受托管理人职责进一步强化。
商业银行是否可作为受托管理人尚待研究。
协会将在四月份公布受托管理人细则,需及早对接协会。
(三)公司债券期限
受上位法限制,目前公司债券的期限仍然要求一年以上。暂不推行永续品种。
(四)关于申报的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
申报文件中,由于非上市公司不一定定期编制财务报告,管理层签署的财务报表也接受。
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三年的审计机构可以是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
财务报表的有效期为6个月;4月份申报的文件,必须使用年报数据,不能使用上9月份的数据。
(五)取消了公司债券发行人前向证监会备案的现行做法,不再要求向证监会事前报送发行方案和承销协议。
(六)关于债务违约情形的披露
需详细明确违约的具体约定(如延迟几天即算违约),违约利息的利率、具体的仲裁机构等等。
(七)关于发行人公司治理的披露
仅要求按照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进行披露,不要求按照上市公司进行规范,不要求中介机构出具鉴证意见。
(八)私募品种的利益冲突情形,由发行人和主承销商自行规定。
(九)是否存在同业竞争不影响公司债的发行。
(十)分红派息未执行完,可以发行公司债。但以前受理的公司债,按原有规定执行。
(十一)关于发行人的设立期限,证监会老师认为公开发行的品种还是需要三年的业绩记录(但是不需要三个完整的会计),非公开发行的没有明确。
(十二)重大资产重组的定义,目前暂时采用上市公司重组管理办法的标准,以后再明确。
(十三)关于大家非常关注的中期票据、非公开发行人的债券是否占用公司债额度的问题,证监会老师表示正在研究,目前没有明确。
第五篇:食品进货与供货商档案相对应制度
食品进货与供货商档案相对应制度
为加强食品管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山东省食品安全“四制”等 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经营者在流通领域从事食品经营要分别对食品供应商建立供货商档案
二、食品供货商档案应包含以下内容:
(1)食品供货商营业执照、食品许可证复印件;
(2)双方签订的《食品供销合同》或《供销双方食品安全合同》;
(3)有效的进货发票(《食品进货验收台账》)。
(4)食品检验报告或合格证明;
三、食品供货商的营业执照、食品许可证复印件要有供货商签字、盖章并签署与“原件一致”的字样。每年证照年检后提供年检后的有效复印件;
四、《食品供销合同》或《供销双方食品安全合同》要明确供货商名称、食品类别、品牌、供货期限、质量保证,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等内容,并由合同双方签字或盖章。
五、食品进货发票(《食品进货验收台账》)要由食品供应商签字、加盖公章并由送货人、验货人、收货人签字、盖章或按手印,予以确认。内容要包括食品名称、规格、数量、保质期、生产批号、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六、经营食品批发,除要对上一级食品供货商或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供货商档案外,还应对下一级食品经营者建立食品批发档案,并应具有所经营食品每个批次的检验报告或合格证明。(食品批发档案参照本制度第二条)。
七、经营散装食品要对食品名称、来源、加工日期、保质期、销售商姓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以标牌的形式公示,公示内容应全面真实,书写简便清晰,食品标牌摆放或悬挂在显要位置,不能与食品直接接触。可直接食用的散装食品要设置防蝇、防尘等设施。
八、经营者在流通领域从事食品经营必须有与食品相对应的食品供货商档案、进货发票(《食品进货验收台账》),做到货档一致。对没有建立食品供货商档案或者供货商档案不齐全的食品,经营者不得购进、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