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时间:2019-05-12 21:5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第一篇: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大家好!

欢迎光临竹山县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

竹山县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历史悠久,地灵人杰,为秦巴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富矿带。

整个展厅以竹山历史发展为主线,展出各类历史文物200多件,全面反映了竹山有人类活动以来,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

(大家这边请)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石器时代的陈列。

据实物考证,最晚在3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以竹山县为核心的、堵河两岸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并逐步发展为统领华夏西南少数民族的强大部族——庸。至商朝末年,已壮大成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的“庸国”。

在堵河两岸考古发现大量旧石器古文化遗址,如:柿湾遗址、小漩遗址等。并采集到大量旧石器标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斧等。透过这些带着我们祖先体温的旧石器,仿佛回到了30万年前、庸人刀耕火种的场景。

同时,考古发现大量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锛、石镞、石圭等。这些石器通体光滑圆润,刀锋至今仍然锋利,无论是数量、质地,还是种类,在鄂西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

其中这件石刀在1994年经国家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具体功能,据有关专家分析:已经是去了生产生活用具的实用功能,而上升为“庸”部落重大祭祀活动中礼天地四方、祭祖先神灵的重器。

这里展出的是原始社会狩猎用的石镞和日常生活使用的陶杯。石 镞就是我们的祖先庸人狩猎用的石制箭头。

接下来这个展柜陈列的是战国时代、也就是古庸国鼎盛时期曾使用过的青铜兵器:戈、剑等。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部族方国伐纣,庸列八国之首,堪称当时的军事大国。1975年11月在竹山县城关镇明钦村胡家坡出土的一批战国青铜器静静讲述着3000多年前古庸国的辉煌。

这边陈列的是战国时代的铜虎形饰和铜砝码。铜虎形饰上的精美纹饰,反映出庸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这组铜砝码则是古庸国经济贸易繁荣的见证。

战国末期,为躲避战乱,庸人在巴山、楚水、秦岭间来回辗转迁徙中,博采众长,广泛汲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之精华,与庸文化融会贯通,在秦汉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堵河文明,其中制陶、冶炼、铸造、建筑等工艺享誉华夏。在竹山县上庸、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柳林等乡镇地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玉器,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

接下来几个展柜陈列的便是我们的祖先——庸人制造的汉代青铜器和陶器。

这是几枚铜镜,其中这一枚“君宜官位” 铜镜出自……应该是墓主人的在世时,亲朋好友赠送他的礼品,寄托了亲朋好友对墓主人生前的美好祝愿。

这是汉代贵族阶级使用过的礼器。在上古年代,鼎一直是用来祭祀祖先用的食器。所以后人多在宅内陈设鼎,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礼敬;同时也为自身祈福纳祥,以作镇宅之用。这种习俗甚至流传至今。

这边陈列的是青铜实用器:有乐器——铜甬锺,做饭用的炊器——铜釜、铜勺,日常洗手洗脸用的铜洗、铜钵等。

这些青铜器代表充分说明庸人在很早以前就拥有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这里是一些汉代的陶器:鼎、壶、豆……

这些造型各异、用途多样陶器充分说明古庸国是制陶大国。这边是一个玉器陈列:考古发现古庸国的绿松石开采加工历史悠久。2006年郧县(历史上属古庸国)乔家院春秋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中,一串绿松石项链和一把镶嵌有绿松石的玉柄铁剑距今至少2500年。这些从竹山县城关镇胡家坡汉墓群出土的绿松石,证明至少在25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庸人已经掌握了绿松石开采加工技艺。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显示,竹山县现仍保存有古代绿松石开采矿洞多达70多处。

《康熙字典》“娲”字解释:“《史记〃五帝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而绿松石,则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彩石散落人间而成美玉。

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我国仅三省四县拥有,约占世界储量的70%.而竹山县的绿松石储量又占全国的70%,因而被誉为“中国绿松石之乡”。2010年2月,“竹山绿松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第七个、全省唯一一个矿藏类地标产品。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已形成社会分工明确、自主配套完善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雏形初步显现。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个大展柜陈列的是竹山在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三国时期,上庸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焦点地区,连年的征战使上庸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低潮。

据《竹山县志》记载:公元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析上庸县另置安城县,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候景之乱时,地入西魏。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据此,竹山县得名已有1400多年。

这件是南北朝时期的……

到了唐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加紧经略鄂西北地区。大批王室成员往来于长安和竹房之间,竹房与首都长安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此时,竹山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竹山历史上又一次经济社会发 3 展高潮。

其中,这件 年出土于竹山县城关镇、原西关车站旅社建筑工地的“青瓷龙柄鸡首壶”是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自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上庸、竹山二县合一为竹山县开始,堵河流域的主要地区竹山县建制趋于稳定。

堵河流域位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处,历来为“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堵河为“通向四川的盐道”和“通向江汉的中药材之路”。这个地区的居民由东西南北移民杂居混成。明清时期移民竹山的主要有四次:

一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二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

三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

四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堵河,这时,为逃避战乱,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带来的是“九头鸟”的商业文化因子和黄梅戏、黄州点子等优秀的民间艺术。

这些移民潮给堵河地域带来的先进耕作技术、贸易观念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推动竹山社会经济文化逐步迈向近代化。

这边陈列的还有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竹山县民间征集的部分青花瓷器。

这里是辛亥革命以来,竹山县红色文物展区。

至近现代,从庸文化发展而来的竹山文化在经历多次外来异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后,逐渐形成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积极革命、创新的当代堵河文明。

在辛亥首义、京汉铁路大罢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浪潮中,张振武、施洋、许明清等英雄人物以强烈的革命精神和和合通变的创新意识勇立潮头,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当代堵河文明新的篇章。

从这面竹山籍革命先烈纪念墙可以看到,竹山人为抗日救国、为建立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一部分只有十五六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大的也只有30来岁。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姓名和英雄事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竹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科学领导下,竹山人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化五县”发展战略,正在迎来堵河文明的伟大复兴。

这边我们还有一个黄金展区。

这是竹山县城关镇胡家坡墓出土的西汉金带板。

我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就有在腰间束革带的习俗,且有標志身份等级的作用。

竹山县古属上庸,此地出土如此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金带扣,可能不是一般的民间物品,应该与贵族流放有关。金带扣的发现,对研究十堰地区流放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是一枚金币。

汉代以前就有了黄金货币。汉代普通百姓用铜币,上层社会已较普遍使用黄金货币。

金饼在支付使用时,需要根据用量剪切成小块,重新称测它的重量,是一种称量的货币,故金饼上有被切割的痕迹。

这边是古代钱币展区。依次可以看到汉代、宋代、清代铸造并使用的各种货币。

最后一个展区是竹山民间收藏精品文物展。

竹山县民间收藏颇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收藏规模较大的约有300余家,累计散存民俗文物20多万多件,其中极为珍贵的有1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物同样是竹山乃至整个秦巴地区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第二篇:竹山县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前言

竹山县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前言

竹山县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山扼秦蜀,水控荆襄,为三省之藩屏,启西楚之门户,成华中之堂奥。女娲在此炼石补天,庸国于兹建都立国。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灵人杰,为秦巴地域文化积淀的富矿带。

考古发现的潘口旧石器、霍山新石器证明:最晚在3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刀耕火种、生息繁衍。这里的族群受滔滔堵河水哺育,逐渐发展为统领华夏西南少数民族的强大部族——庸。至商朝末年,已壮大成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的“庸国”。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部族方国伐纣,庸列八国之首。

周朝后期,诸侯争霸,战乱纷然。公元前611年楚大饥,庸率群蛮以攻楚,8月,楚联合秦、巴,以骄兵之计灭庸,庸地入楚,置上庸县。此后300多年,在秦楚争雄的此消彼长中,庸地归属不定而被迫“朝秦暮楚”。

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兴衰更替中,勤劳智慧的古庸国后裔——竹山人,凭身处秦巴山区腹地,秦、巴、楚交汇之地利,汲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之精华,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堵河文明。其中制陶、冶炼、铸造、建筑等工艺享誉华夏。

时至近代,抗日战争时期,竹山成为西连国民党陪都重庆、东接抗日前线的战略缓冲地带,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解放战争时,中原突围部队在竹山一带坚持战斗,谱写了一曲中国历史上壮丽史诗。

建国后,竹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在续写着竹山新的辉煌。

这里陈列的每件文物都镌刻着竹山人成长创业的记忆,铺展着竹山历史发展的轨迹,彰显着竹山人创新、创造、奉献的伟大精神,寄托着竹山人的梦想、情感和力量。

走进展厅,就走进了竹山县厚重的历史。参观这些弥漫着文化温度的实物和图片,就能触摸到远古人类从堵河走向汉水、走向长江的文明足迹。精彩纷呈的历史场景、具体可感的历史物证、前赴后继的历史人物、切换频繁的历史主题,在这里向我们昭示着地域文明史演进的最深沉的本质规律,启迪我们更加智慧地开拓未来。

第三篇: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巡礼

文化殿堂 名邦渊薮——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巡礼

余姚博物馆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西麓,总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由现代建筑和古建筑两部分组成,2003年建成,2010年扩建后重新开放,现已成为当地一座风格独特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筑。

作为全方位诠释姚江文化的殿堂,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烟水万人家——余姚古代文明展》分为序厅、“姚江文脉”、“东南名邑”、“文献名邦”、“姚江流韵”等五个部分,通过富有观赏性的多媒体、艺术场景布置等现代化陈列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姚江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重点演绎了河姆渡文化、越窑青瓷文化、名人文化、学术文化、古越民俗文化等内容,充分展示了余姚这座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的人文风采和地域魅力,反映了余姚丰厚的文化积淀。

序厅:姚江文化的整体扫描

在蜿蜒流淌的虚拟姚江的引导下,观众们首先步入的是序厅。粉墙黛瓦、碧绿姚江的背景,片舟渔翁、砖雕门楼的模型和远处“烟水万人家”的标题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意蕴深远、充满立体感的水墨画卷,如穿越时空般将观众带入到展览中。循环播放四明山、河姆渡遗址、通济桥等景观的LED屏将余姚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地融汇在一起,更平添了“画卷”的灵动。粉墙上镌刻的“余姚历史沿革”显示,早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余姚就已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历朝兴替、世事沧桑,历经千年的余姚一路走来,让人感叹不已。此外,序厅还设置了触摸屏。观众可以从中自行搜询、了解余姚历代名人、历代人口、历代进士、历代县官、历代农田、历代水利设施、历代寺庙道观、境内发生的历代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而为下面的参观做好相关基础知识的铺垫。

姚江文脉:精品纷呈 彰显底蕴

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直至明清时期,姚江的文脉绵延悠长。“姚江文脉”展厅便以实物为主的形式,重点展出了各个时期余姚出土或传世的各类琳琅满目的精品及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骨器、牙器、石器、玉器、金银器、铜器、字画、古籍善本等),展现了余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河姆渡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姆渡文化”单元集中展出了河姆渡及后续发现、发掘的鲻山、田螺山等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艺术品,显现了姚江史前文明的辉煌。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有虞氏姚舜就出生在姚江之畔、余姚城西十多里的诸冯。“虞舜故里”单元结合“舜耕历山”主题浮雕和同一历史时期的石镰、石犁、石斧等文物,述说了这段传颂已久的人文典故。“姚江风物”单元则按照展品类型,分组分柜展出了余姚历史文物中的精品,其中的几何纹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越窑青瓷器、玉器、铜器、金银器、明清瓷器、书画作品、古籍等,充分突显了古代余姚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体现了余姚文物藏品的丰富多样,强化了展陈的视觉效果。此外,博物馆专门为战国原始瓷香薰、西晋青瓷蜥蜴把鸡首壶、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霁蓝瓶等几件“镇馆之宝”设立了独立展柜。这些造型优美、制作精良、风格典雅的精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东南名邑:民生丰阜的历史景象

余姚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经济发达。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的赞美诗句(这也是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名称的出处)。“东南名邑”展厅描绘了古代余姚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的景象。

三国时期,余姚县有史可查的首任地方长官朱然始筑余姚北城。明嘉靖年间,余姚又建起江南新城,从此形成了“一水中流,双城拱卫”的独特城市格局。因此,展厅入口处特意布置了巨大的古代城墙场景,并在城墙拱门两侧分设“清代余姚双城沙盘”的“南北城”。自古以来,余姚就有“稻米之乡”、“浙江盐都”、“四明竹乡”、“浙东茶乡”等美誉,“三白三毛”历来是余姚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三白”是指产于姚江平原地区的稻米和产于沿海滩涂地区的棉花与海盐,“三毛”指的是产于四明山区的毛竹、毛笋和毛茶——其产量和质量均居浙江省前列。“三白三毛”单元以相关题材的传统工笔画为背景,系统展现了风车、水车、石磨等古代稻米生产、加工的农械器具,盐耙、盐板、官盐营业执牌等古代盐业的生产、销售实物,纺车、织机、轧花机等棉花加工工具,及各种竹编工艺品和体现余姚饮茶习俗的茶具,还布置了多媒体演示片、人物场景雕塑等,增强了渲染效果,赋予陈列鲜活的传统、地方元素。

历史上,余姚也以“越布姚纸”著称于世。东汉时期,余姚生产的“越布”就小有名气。元代时,余姚的“小江布”更是风行全国。余姚一带生产的“姚黄竹纸”同样有名,在两宋后被列为竹纸“上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曾用过姚黄竹纸。“越布姚纸”单元通过余姚土布、传统服装及竹纸、刻印版的展陈,辅以文献佐证,向观众介绍了古代余姚两大特色产业的发展盛况。

余姚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地之一。经过六朝的发展,到了唐、五代时期,越窑成为了全国六大青瓷窑之首,余姚及周边地区也成为当时的瓷业中心,上林湖(今属慈溪市)窑场堪称最著名的瓷窑场。“越窑青瓷”单元以夸张化的“瓷窑”为载体,将碗、钵、壶、罐、虎子、盒、洗、盆、盘、盂、香薰等各个时期的越窑青瓷器分类分组陈列。特别是展出的盘、碗、净瓶、粉盒、洗等一组唐、五代时期“秘色瓷”釉色纯净、类冰似玉,分外精美。单元入口 “窑壁”利用电脑技术合成的“熊熊燃烧火焰”,艺术再现了越窑生产千年不衰的壮观场景。

文献名邦:学术昌盛 名人荟萃

走出“瓷窑”,沿着楼梯改造成的浙东第一桥“通济桥”模型而上,便进入“文献名邦”展厅。自古以来,余姚学风浓郁、学术昌盛、名人辈出,有“文献名邦”之誉。尤其在明清时期,以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为代表的诸多学派均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风醇厚”单元通过大型书院场景和历代砚、墨、印章、水盂、笔架等文房珍品,揭示了古代余姚重教兴学的风气。“书院”单元按照浙东藏书楼“五桂楼”的建筑风格营造,所展出的黄宗炎制澄泥鳝黄砚、著名学者陈梓的蝉形砚等古代文化名人遗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学风的积淀为明清时期余姚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术昌明”单元重点介绍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学派、以朱舜水为代表的舜水学派和以黄梨洲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巨大影响。单元中设置的“竹简廊道”古朴典雅,颇具意蕴,王阳明等三位学术巨匠的人物浮雕排列有序,主题鲜明。三大学派的学术著作全部用仿古书柜展出,散发着浓浓的书香,使观众能近距离领略大家的风范。余姚历代群贤辈出,素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称。“文献名邦”厅特别设置了“名人电子书”,选取了严子陵、虞世南等32位余姚籍历代名人,结合相关史迹、手迹和著作,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介绍。展厅最后以展开的“家谱”重点介绍了在余姚乃至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虞、孙两大家族,反映了余姚家族文化的传承脉络,展示了浙东世家大族的杰出贡献。

姚江流韵: 江南水乡 风情韵致

千百年来,姚江两岸的历史长卷绚丽多彩,姚江文化的脉络至今仍存,姚江文化的风韵流传不衰。如今,余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遗6项、宁波市级非遗32项、余姚市级非遗52项。“姚江流韵”厅所展示的,便是一幅江南水乡环境下的姚江民俗文化生态图。“声音廊道”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剧的悦耳优美旋律徐徐传来,让人陶醉。旧时重要民间活动“庙会”的复原场景中,长长的老街热闹非凡,一派繁忙景象:戏台上正在上演余姚滩簧(姚剧旧名)《打窗楼》,犴舞队在小桥上尽兴表演;桥下街道一侧,盛装的巡神队伍缓缓经过;街道两边的当铺、南货店、绸布行、药店、茶馆内人影绰约;河道两边人来人往,商贩云集,给人一种时空轮换、恍若隔世之感。此外,观众可通过厅中设置的触摸屏,了解余姚主要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也可以现场聆听、观看相关影像资料。

作为一家兼具综合性、地域性、知识性和休闲性,处处体现地方特色元素的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犹如姚江风物的典藏宝库、历史名城的文化圣殿,使人在感受历史风华的同时,能够领略、体味到姚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自2010年7月重新开放以来,余姚博物馆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就已接待观众超过15万人次,还引进、布置了多项特展,丰富了展览的内容,深化了陈列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落实文化惠民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课堂”的作用,从2010年9月起,余姚博物馆开办了每个月一期的“姚江文博讲坛”,向社会开展姚江文化知识系统普及教育,有效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领域。

第四篇:5河东博物馆农耕展厅陈列大纲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编写组人员名单

一、编写组领导成员

邵明水(运城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张 帆(运城市农业会展中心主任)

二、编写组专家成员

南建福(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跃进(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建成(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姚存忠(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所长)吴立春(运城农业职业学院院长)李晋生(运城市林业局局长)樊剑展(运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建设(运城市农机中心主任)姚 蔚(运城市畜牧发展中心主任)王宏伟(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

三、编写组执笔人员

董 斌(运城市农业委员会科教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元收(运城市农业委员会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马利云(运城市农业委员会农业科教和对外经济科科长)吉力宏(运城市农委项目监管科科长)徐隽铭(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第五稿)

序言

运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业大市。这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物产丰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粮、果、棉、菜、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全省、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山西农业的一颗璀璨明珠。本展厅将采用文物实展、图片音像、雕塑场景等多种形式,对运城市的农耕文明,农业特产,以及农业技术、农机农具、水利灌溉、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突出重点、突出轮廓地做出全面展示。力争使农业展厅不仅成为运城农业的集中展示场所,而且成为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生动教室。

第一单元 重要的古今地位

前言

运城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光热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历代中央政府粮粟和财政收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运城农业和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全市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组 华夏农耕文化重要根源

前言

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2.4~1.6万年前,我市垣曲盆地已经出现 1

以采集经济为基础的原始农业。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等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传说均在这里发生,它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了运城农耕文明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

展示内容:

1、垣曲大腰遗址、鸡冠岭遗址旧石器时代农具文物实展或图片介绍。

2、嫘祖、后稷、舜帝雕像。

3、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舜耕历山主要事迹介绍。

4、蚕茧化石图片;稷王庙“教民稼穑”木雕图片;稷王山“五谷化石”文物实展或图片展示。

第二组 历代中央政府粮粟重地

前言

据考,运城谷物种植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小麦种植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周时,原始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至战国秦汉时,运城农业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在耕作动力方面,运城是中国牛耕的发源地之一,平陆县枣园村的出土汉墓壁画就描绘了当时牛耕、耧播的劳动场面。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曹操平定中原,西征韩遂、马超,“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蓄二十余万斛”,曹操因之称河东为股肱郡,可见当时运城农业的发达程度。

据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全国各道正仓所储粮食超过100万石的仅有4个,其中河东道为350余万石,居第二位;义仓超过7万石的有3个,其中河东道为7.3万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河东仍岁丰穰,储蓄尤广”。天禧元年(1017),运绛州粟20万石以济怀、卫、河阳等灾区;天禧三年,又贡粮100万石。可见直到唐宋年间,运城一直都是历代中央政府的粮粟重地。

展示内容:

1、枣园汉墓《牛耕图》照片

2、历代运城农业地位有关文献影印件

第三组 闻名全省的粮棉果基地

前言

解放以来,运城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大区(大市)”地位在全省永固确立,一度拥有“山西乌克兰”的美称,是名副其实的“三晋粮仓”。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运城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两次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如今的运城已形成了粮、果、菜、棉、畜五大支柱产业,彻底扭转了单一粮棉种植的格局,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粮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苹果和芦笋产地、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产地和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为集中的市。

展示内容:

1、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2010年主要农产品在全省的地位(内容如下:“十一五”末的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66.6万吨,占全省的24.6%;其中小麦产量达108万吨,占全省的46.7%。水果产量达到294.4万吨,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产量达204.1万吨,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21.6万吨,占到全省的95.3%。棉花产量达到6400万公斤,占全省的92.3%。蔬菜产量达189.8万吨,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达9500万公斤,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禽蛋总产量15.9万吨,占到全省的22.5%;肉鸡加工能力1.2亿只,占到全省的23.5%。)

2、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内容如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2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占全省180家的1/6;列入全省“513”工程的龙头企业60家,占全省450家的1/7;特别是忠民、粟海、维之 3

王、新绛蔬菜、丰润等5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全市96亿元,占全省的1/5;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排全省第一。)

3、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图

4、忠民、粟海、维之王、绛州绿、丰润等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厂区照片、产品实物或照片

第二单元 丰饶的农业物产

前言

运城是山西省最大的农业产区,物产丰饶,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不少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本单元分具体展示运城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特色和地位。

第一组 主要农作物

前言

史料考证,自春秋时期,运城就开始种植小麦,汉代至宋代,就一直是全国主要麦区。棉花种植开始于宋代,至明朝万历年间,河东各县普遍植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区。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占到全省的95.3%。蔬菜产量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

展示内容:

1、通过实物或复制、图片、图表、场景和多媒体手段等展示运城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和在全省的比重地位等。

2、主要作物植株或种子标本展示

第二组

特色农产品

前言

运城历史悠久,农耕立世,物产充盈,有不少农特产品驰名中外,深受欢迎,成为运城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有的历史悠久,曾为历代皇室贡品;有的地域风味浓厚,成为晋南群众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有的品质优良,屡获国内外大奖;有的富于创新,被用来承载河东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小组 历代贡品

一 稷山板枣

前言

稷山板枣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廷贡品,1957年打入国际市场;1973年远销日本、北美和东南亚各国;1981年在常州全国红枣鉴定会上得到专家好评;1992年独家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1993年获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1995年列为国宴食品;1997年10月山西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上,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之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板枣枣皮紫红色,鲜枣肉白绿色,可食部分占96.65%,含糖量75.30%,VC含量500mg/100g,常食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展示内容:

1、《尔雅》 “猗氏出大枣”相关页面影印

2、稷山板枣实物、枣园照片

3、营养成分图表

4、获奖证书或奖品照片

二 安邑相枣

前言

安邑相枣 分布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一带,故名“相枣”,栽培历史悠久,已有3000余年历史。果实大,平顶锥形或卵圆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29.5克,大小不均匀。果肩宽,耸起,有数条浅棱通过,梗洼窄深。果顶平,顶点微凹。果柄较粗。果面光亮,有不明显的小块起伏。果皮厚,紫红色,颇美观。果肉厚,绿白色,质地较硬,略粗,汁液少,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28.5%,总糖25.5%,可食率97.6%,制干率53%。干枣含总糖73.5%,适宜制干,品质上等。为历代贡品。

展示内容:

1、相枣实物、枣园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3、《史记〃货殖列传》 “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相关页面影印

三 永济青柿

前言

永济青柿永济蒲州有栽培柿树的悠久历史。蒲州柿子,果大皮薄,肉细汁多,味甜无核,容易脱漆,制成柿饼尤佳。青柿则是其中的上品,用青柿加工成的青柿饼,汁多无核,肉细绵软,饼霜白净,入口甘甜;将柿饼掰开,可拉出400毫米长的油丝;把柿饼放在杯中,用开水冲沏,片刻可溶为汤汁。青柿个头硕大,一些能工巧匠还能在柿饼上雕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同工艺品一般。从唐宋到明清,蒲州柿饼一直是向皇宫进贡的珍品。1918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蒲州霜柿饼曾荣获一等金奖。

展示内容:

1、永济青柿、柿饼实物或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四 新绛莲菜

前言

新绛莲菜新绛县三林镇一带的莲菜种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去泥洁白,藕节粗长,剖开洞眼均匀。或凉拌,或煎或炒,入口脆美,极富营养,旧志有载。过去多为贡品或酒席佳品,行销周围各县,受到人们普遍赞誉。《河东民歌》有“新绛莲菜打路宽”(销路)之说。近年更被列为中南海特供蔬菜品种。

展示内容:

1、新绛莲菜(全貌和剖面)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五 闻喜煮饼

前言

闻喜煮饼闻喜煮饼系山西传统的八大名点之一,产于山西闻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历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堪称国式糕点的绝产。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将芝麻团掰开,便显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馅子,以及能拉几寸长的甜丝。再把掰开的芝麻合在一起,马上又恢复球状。闻喜煮饼风味佳美,营养丰富,吃起来越嚼越香,带有一种异样的甜香味,令人口味无穷。其制作方法荟萃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糕点加工技术,选用优质面粉、蜂蜜、芝麻、香油、食糖等上乘原料。富含蛋白质、植物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是具有滋补健身作用的高级营养食品。

展示内容:闻喜煮饼实物或照片

六平陆百合

前言

平陆百合平陆县有栽培百合的悠久历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栽培。以个头大、瓣肉厚、后味不苔、瓣肉无柴而著称于世。最大者达150克以上,一般的也有 100克重,有“中条参”的美称,过去曾是进献帝王的贡品。鲜嫩的百合鳞茎如朵朵白莲,掰开茎瓣,加糖蒸熟,酥沙绵软、味甜清香、十分可口。产品曾远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还外销到香港及日本等地区与国家。

展示内容:

1、平路百合实物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第二小组 其它特色农产品

一 王过酥梨

王过酥梨产于运城盐湖区王过村。由于“小气侯”特殊,王过酥梨果实大,色泽金黄,皮薄,肉质细嫩洁白,汁多味甜,酥爽可口,为梨中上品。含有多种维生素,食后止渴、下火、化痰。王过酥梨既是鲜食佳品,又是梨罐头、梨膏加工的上等原料。曾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1996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博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8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9年被北京国际农博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10月再次荣获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

展示内容:王过酥梨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等

二 永济芦笋

永济芦笋永济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现种植面积8万亩,采笋面积6万亩,总产3.2万吨,主要集中在蒲州、文学、栲栳、韩阳等黄 8

河滩涂地带。芦笋又名石刁柏,嫩茎是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高档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所产芦笋有青笋、白笋两种,白笋色泽洁白、光洁无斑点。绿笋表色浓,条形光直、口味清爽、质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尤其是芦笋对人体细胞的癌变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有效的防癌保健食品之一,产品被本地芦笋加工企业加工后,远销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展示内容:永济芦笋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三 水果

运城的水果产业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尤其是苹果生产与陕西丹霞、山东烟台并称全国三大主产地区,在全国占有较高地位。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市常年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以及占全国苹果生产比重。

2、图片展示运城主要水果品种如苹果、梨、桃、杏、葡萄、猕猴桃等。

3、精品水果照片,如印字文化苹果、瓶装水果等

四 其它产品

我市河津、稷山的花卉产业,永济的拐枣等;以及被称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的晋南黄牛、晋南驴,绛县的梅花鹿养殖,垣曲的蚕桑、娃娃鱼等,都是我市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特色产品。

展示内容:上述产品实物或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第三单元 种植业

前言

运城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开中国 9

农业发展史之先河。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河东作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主要产粮区和富庶农业区,长久不衰,一直享有盛誉。(前言没有涵盖了下面的展示内容,应全面简要概括)

第一组 农业资源情况

前言

运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高温高湿同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时、气温13℃、无霜期212天,农业资源优越条件在省内独一无二。区域内现有耕地 万亩,其中水浇地 万亩,占总耕地的 %。农田灌溉分井黄两灌,有地下水和河水两大灌溉系统,形成了集中灌溉与分散灌溉相结合的灌溉网络。现有中小型水库 座,中小型机电灌站 处,农业灌溉井 眼。

展示内容:

1、全市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情况图

2、全市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情况表

第二组 主要栽培技术革新

前言

建国以来,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明显提高。建国以来我市比较突出的农业科技更新主要有: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发明并成为全国五大覆盖模式之一,转基因抗虫棉育成并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本地化技术研究成熟并大面积应用,农业标准化进程显著推进、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大规模推进等。

展示内容:

1、品种更新换代方面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方面有关图照

3、棉花早密矮促早抗逆栽培技术方面有关图照

4、全国首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抗95-1(晋棉26)图片、抗虫棉推广应用方面有关图照

5、设施蔬菜7315温室方面有关图照

6、近年来颁布的农业生产地方标准图片

7、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成果

8、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增长情况图表 ……

第三组 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

前言

运城市农业科研和教育力量雄厚,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市内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两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一家,共有农业科研人员244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人,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其中,尤以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专业类别全面,研究成果丰硕,在许多研究领域领先全国。全市共有涉农大中专院校三所,常年招收各类涉农专业学生9500名,拥有教职人员66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人,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农业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在基础科技、实用科技研究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市的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示内容:

1、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有关图照

2、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有关图照

3、运城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图照

4、运城农机学校有关图照

5、运城水利学院有关图照

6、运城市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有关图照

第四组 农业名人

前言

勤劳的运城农民富于钻研精神、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建国以来我市在农业战线上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乡土专家或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其突出贡献,他们有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有的获得国家相关表彰,有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他们都是运城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展示内容:

1、吴吉昌(最后的握手照片)、沈臣法等晋南植棉八仙中运城籍5人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坑东模式”发明人王仪春有关图照

3、晋南棉花大群体小个体促早抗逆栽培技术体系创建者范志杰研究员相关图照

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315日光温室发明人李春藻相关图照

5、在杂交小麦生产应用领域研究水平领先世界、受到温家宝总理专门批示的运城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冯树英相关图照

……

第四单元 农业生产工具

第一组 古代、近代农具

前言

运城地域自古农业发达,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也较为先进。最早时期的舜帝时代的耒、耜、石铲等农器。约在4000年前(?),出现了铁犁和牛耕。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除铁犁外,还有锄、钁(镢)、镰等。并使用耙、耖、耢耥、碌碡等,进行碾压、碎土、平田。1958年在平陆县枣园村发掘的王莽时期的壁画《牛耕图》,当时,民间已使用“一人扶犁,二牛抬杠”的牛犁方法,并发明了能同时播种的3行“三脚耧”,将开沟、下种、覆土任务一次完成,比西方国家发明的条播机早几千年。早在4000年前,就开始凿井提水,西周初年有了辘轳,用于提水灌溉或者人畜饮用。

展示内容:

1、《牛耕图》复制件

2、古代农具实物或图片

3、近、现代农具如扇车、翻犁、……等实物展

第二组 现代农业机械化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调动,运城市农机事业在研发、制造和推广等多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运城拖拉机厂曾在全国农机制造业辉煌一时,所产“五台山”牌拖拉机供不应求。农机研发更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如,配合小麦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研究、改进了多款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机,如双膜机、三膜机和小麦玉米两用覆膜播种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灌溉机械和植保机械研发、制造和应用发展迅猛等。2006年以来,运城市抢抓国家农机购臵补贴的惠农政策的机遇,农机事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其中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和初加工已实现全程机械化,13

玉米除收获作业外实现机械化,棉花已实现了耕作、施肥播种、铺膜、拔棉柴等作业的机械化。机械耕整率、机播率、机收率均位居全省前列。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内容如下:截至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0.9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114万多台(套),其中,拖拉机7.88万台,联合收割机4290台;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651个,农机户总数达到18.69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22个,直接经济收入达到7.16亿元。)

2、运城拖拉机厂及产品照片

3、运城研制的各类(动力、耕作、播种、收获、设施农业、灌溉、植保等)农机具图片或模型展

4、大型收割机作业图片。

第五单元 水利、水产业

第一组 古代水利成果

前言

水利作为一项安邦治国的大业而被历朝历代所重视。从本市多处古文化遗址考证和有关史籍记述,在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有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有一部悠久的水利发展史。上古时代河东先民就有不少与水患、干旱作斗争的突出事迹,其治水方法有的迄今还沿用不衰。禹凿龙门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成为上古先民与水患作斗争的成功典范;凿井取水更是河东先民利用地下水开拓生存空间的开创性发明;周代圣人傅说发明 “版筑法”用来垒坝、筑堰,在水利生产技术上是个突破性的革新,对我国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文字记载以来,河东水利建设曾经历过先秦两汉、隋唐北宋、明清两 14

代三个兴盛期,留下了姚暹渠、大唐开元铁牛、“七十二堰”防洪工程、万荣县“王公惠民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至今部分仍然惠及河东人民。

展示内容:

1、大禹、伯益、傅说塑像或画像及事迹;

2、夏县古井、姚暹渠、大唐开元铁牛、“七十二堰”防洪工程、万荣县“王公惠民池”等图片展

第二组 现代水利建设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响亮口号,国家大兴水利,运城市的后河水库、大禹渡扬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黄灌、井灌等工程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管灌、喷灌、渗灌、水肥一体化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不断进步,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展示内容:

1、后河水库、大禹渡、尊村引黄等工程图片及介绍

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农田可灌溉面积增长图表

3、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模型展示(历届运城农展会都有展出);

4、娃娃鱼(大鲵)、虹鳟鱼、罗非鱼人工养殖图片;

5、网箱水产养殖图片;

6、虾蟹养殖图片。

第六单元 畜牧业

前言

早在春秋时期,运城就有依靠畜牧业发家致富的大工商业者猗顿。15

摸索总结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他创造的“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饲养效率。他不仅用留强去弱的办法提高种畜质量,还把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来繁育后代,为畜禽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运城的大黄牛和高个子驴,依然闻名遐迩,尤其是大黄牛,被誉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建国以来,运城的畜牧业发展迅猛,尤其禽蛋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内容:

1、猗顿画像及事迹介绍;

2、晋南黄牛、晋南驴、平路山地牛图片资料;

3、大型标准化养殖场照片;

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年产量增长图表

第七单元 林果业

前言(似乎很牵强)

运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林木地区,特别是中条山一带,更是林木繁茂,古树参天。自唐代以后,过量采伐和战争摧残,致使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林木面积大量削减。民国24年(1935)修筑同蒲铁路时,大量林木被伐作枕木。据资料记载,这时运城的临猗、万荣、新绛、稷山、河津等县境内,已无天然森林分布。日军侵占运城后,中条山林木除被砍伐修工事、筑碉堡外,大片森林还被烧毁。至1949年,运城仅存有天然次生林10.97万亩、零星树木656万株,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3.2%。

第一组 绿化造林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运城人民响应“植树造林,16

绿化祖国”的号召,大搞荒山造林,“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建设农田林网。1958年,夏县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四旁”绿化先进县,闻喜县东鲁村成为以林促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典型。70年代,平陆县创造了绿化荒山新经验。1989年,运城10个平原县(市)先后通过国家林业部的验收,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1997年,运城林地面积达到5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6%,林木总蓄积量达到575.57万立方米,其中“三荒”造林林木蓄积量190.87万立方米,“四旁”林网用材树蓄积量为384.7万立方米。新世纪以来,全市大搞道路绿化,狠抓“退耕还林”工程,绿化造林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展示内容:

1、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夏县农田林网航拍图

2、退耕还林图片

3、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绿化造林成果进展图表

第二组 水果林

前言

运城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北方各种水果林的生长。据考古学家对夏县东下冯村夏代文化遗址的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栽培果树。《诗经〃魏风》篇中有“园有桃,其实之肴”,“园有棘,其实之食”之句。3000多年前,运城栽培的果树就有“五棵”,即桃、李、杏、枣、梅。清康熙《万泉县志》载:“梨以杜梨接之……生孤山中者佳”。民国19年(1930),临猗县尉庄村王万年从山东引入国光、红玉等苹果品种,种植在自家的果园里。1950年,芮城县的张乃伦、薛五礼、姚佩能等10户农民,从河南灵宝县焦村乡留美学者李贡生果园引进倭锦、青香蕉、国光、伏花皮等苹果品种。1978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苹果、梨、桃、杏、葡萄、山楂等为主的水果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水果新品种不 17

断引入运城。1985年,水果栽培成片面积达22.13万亩、234.14万株,年产10150.1万公斤。1997年,运城有果农98万人,其中有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农艺师37人,农艺师2860人,助理农艺师3.5万人。水果栽培面积达262万亩,年产水果13.99亿公斤,总收入13.2亿元,农业人口人均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第一小组 苹果(数据需更更新至最新,下同)

前言

苹果为运城水果林的主体。1997年栽培面积达212.44万亩,年产苹果10.2亿公斤,品种共有70余个,以红富士为主(面积达113.5万亩,占苹果面积的53.4%),且品质优良,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其次,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主栽区在芮城、平陆、临猗、万荣等县。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苹果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县果园照片

3、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图照

4、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奖照

5、苹果文化节照片

6、果汁加工企业照片

第二小组 梨

前言

梨也是运城一种主要水果,主产区在万荣县的孤山,运城市的王过、解州、永济市的虞乡等地。品种主要有酥梨、晋蜜梨、鸭梨、雪花梨、黄梨、金梨、巴梨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7.06万亩,年产梨2788.15 18

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梨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梨园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三小组 桃

前言

桃在运城分布较广,尤以平陆县生产最盛。运城栽培品种达20余个,主要有北京五月鲜、冬桃、大久保、早香玉、初笑美、水蜜桃、油桃、蟠桃、岗山白、雪花露、春雷、北京5号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6.19万亩,年产桃5194.63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桃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桃园照片(桃花盛开、桃果采摘)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四小组 杏

前言

运城是杏的原产区之一。相传唐王李世民率领大将秦琼收复柏壁关时,在今新绛柏壁村吃了百姓赠献的焦家大杏,食后赞不绝口,并赐名“焦家杏”。杏主要分布在永济、芮城、万荣、平陆等县(市),品种主要有吉杏、红老爷、焦家杏、白柳稍、大运红、灶红、鸡蛋杏、白杏、李子杏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3.45万亩,年产杏1486.97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杏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杏林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五小组 葡萄

前言

葡萄 运城农家栽培很普遍,品种主要是巨峰、玫瑰香、黑奥林、龙眼、凤凰

51、红富士、腾稔、青岛早红等。1997年底,运城葡萄栽培面积达4.04万亩,年产4333.14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葡萄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葡萄园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六小组 猕猴桃

前言

猕猴桃 运城的中条山、吕梁山分布有大量的野生猕猴桃。1979年,平陆县、垣曲县先后从河南、陕西引进中华猕猴桃16个品种,有78-CY-

4、海沃德、东阳814、华光5号、8104等。平陆县科委培育的“平陆5号”,也有较大面积栽培。1997年栽培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果实1万余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猕猴桃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猕猴桃基地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七小组 其他小杂果

前言

运城还栽培有李子1409亩,年产果实53万公斤;草莓60余亩,20

年产果实5000公斤;梅30余亩,年产果实数千斤;槟沙果2.7万株,年产果实55万公斤;樱桃和银杏,也有少量零星栽培。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小杂果主要分布区域

2、杂果果园照片

3、杂果果品照片

第三组 干果林

前言

运城干果林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的干果树共有20个科,30个属,36个种,主要是枣、柿子、核桃、山楂、花椒、板栗、仁用杏等。野生木本粮油果树有19个科,37个属,63个种。《史记〃货殖列传》载“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尔雅》记“猗氏出大枣”。唐代,稷山板枣、北相镇相枣、蒲州青柿已成为贡品。(建国以后数据暂缺)

展示内容:

1、枣园、山楂园、花椒树等有关干果林照片

2、主要干果照片

3、建国以来主要干果林面积及产量增长情况图表

第八单元 现代农业建设

前言

2009年,运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运城现代农业基地,以建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 21

农业示范区,推进“五个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把运城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粮、果、棉产业强市、高效设施农业强市、农产品加工流通强市、农业科技创新强市,着力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示内容:

1、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照片

2、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3、运城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县及示范村分布示意图

4、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业等示范园区图片

5、现代农业建设情况视频资料

第九单元 新农村建设

前言

近年来,运城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重点实施“四化四改”(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五个一”工程(每个村建一个文化科技活动室、一个村级卫生所、一个村民休闲健身场所、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建一个标准化小学)建设。从2009年起,连续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村通水泥路、农村校舍安全、村级卫生所、农村有线电视、农村安全饮水和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新农村建设“六个全覆盖”任务,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示内容:

1、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示范村村容村貌图片

2、农村文化活动图片

3、农家院落图片

4、农村“五个全覆盖”建设图片

5、重点村“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图片

第五篇:6河东博物馆农耕展厅陈列大纲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编写组人员名单

一、编写组领导成员

邵明水(运城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张 帆(运城市农业会展中心主任)

二、编写组专家成员

南建福(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跃进(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建成(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姚存忠(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所长)吴立春(运城农业职业学院院长)李晋生(运城市林业局局长)樊剑展(运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建设(运城市农机中心主任)姚 蔚(运城市畜牧发展中心主任)王宏伟(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

三、编写组执笔人员

董 斌(运城市农业委员会科教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元收(运城市农业委员会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马利云(运城市农业委员会农业科教和对外经济科科长)吉力宏(运城市农委项目监管科科长)徐隽铭(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第六稿)

序言

运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业大市。这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物产丰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粮、果、棉、菜、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全省、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山西农业的一颗璀璨明珠。本展厅将采用文物实展、图片音像、雕塑场景等多种形式,对运城市的农耕文明,农业特产,以及农业技术、农机农具、水利灌溉、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突出重点、突出轮廓地做出全面展示。力争使农业展厅不仅成为运城农业的集中展示场所,而且成为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生动教室。

第一单元 重要的古今地位

前言

运城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光热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历代中央政府粮粟和财政收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运城农业和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全市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组 华夏农耕文化重要根源

前言

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2.4~1.6万年前,我市垣曲盆地已经出现 1

以采集经济为基础的原始农业。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等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传说均在这里发生,这里自舜帝时代已开始使用耒、耜、石铲等农器。历史传说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了运城农耕文明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

展示内容:

1、垣曲大腰遗址、鸡冠岭遗址旧石器时代农具文物图片介绍。

2、嫘祖、后稷、舜帝画像。

3、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舜耕历山主要事迹介绍。

4、蚕茧化石图片;稷王庙“教民稼穑”木雕图片;稷王山“五谷化石”图片展示。

第二组 历代中央政府粮粟重地

前言

据考,运城谷物种植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小麦种植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周时,原始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西周初年开始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同时代的河东圣人傅说发明 “版筑法”用来垒坝、筑堰,在水利生产技术上是个突破性的革新,对我国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时期,运城就有依靠畜牧业发家致富的大工商业者猗顿。至战国秦汉时,运城农业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在耕作动力方面,运城是中国牛耕的发源地之一,平陆县枣园村的出土汉墓壁画就描绘了当时牛耕、耧播的劳动场面。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曹操平定中原,西征韩遂、马超,“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蓄二十余万斛”,曹操因之称河东为股肱郡,可见当时运城农业的发达程度。

据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全国各道正仓所储粮食超过100万石的仅有4个,其中河东道为350余万石,居第二位;义仓超过7万石的有3个,其中河东道为7.3万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2

“河东仍岁丰穰,储蓄尤广”。天禧元年(1017),运绛州粟20万石以济怀、卫、河阳等灾区;天禧三年,又贡粮100万石。棉花种植开始于宋代,至明朝万历年间,河东各县普遍植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区。可见直到唐宋年间,运城一直都是历代中央政府的粮粟重地。

展示内容:

1、猗顿画像及事迹介绍;

2、枣园汉墓《牛耕图》照片

3、历代运城农业地位有关文献影印件

第三组 闻名全省的粮棉果基地

前言

解放以来,运城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大区(大市)”地位在全省永固确立,一度拥有“山西乌克兰”的美称,是名副其实的“三晋粮仓”。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运城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两次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如今的运城已形成了粮、果、菜、棉、畜五大支柱产业,彻底扭转了单一粮棉种植的格局,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粮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苹果和芦笋产地、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产地和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为集中的市。

展示内容:

1、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2010年主要农产品在全省的地位(内容如下:“十一五”末的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66.6万吨,占全省的24.6%;其中小麦产量达108万吨,占全省的46.7%。水果产量达到294.4万吨,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产量达204.1万吨,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21.6万吨,占到全省的95.3%。棉花产量达到6400万公斤,占全省的92.3%。蔬菜产量达189.8万吨,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达9500万公斤,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禽蛋总产量15.9万吨,占到全省的22.5%;肉鸡加工能力1.2亿只,占到全省 3 的23.5%。)

2、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内容如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2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占全省180家的1/6;列入全省“513”工程的龙头企业60家,占全省450家的1/7;特别是忠民、粟海、维之王、新绛蔬菜、丰润等5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全市96亿元,占全省的1/5;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排全省第一。)

3、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图

4、忠民、粟海、维之王、绛州绿、丰润等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厂区照片、产品实物或照片

第二单元 丰饶的农业物产

前言

运城是山西省最大的农业产区,物产丰饶,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不少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本单元分具体展示运城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特色和地位。

第一组 主要农作物

前言

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占到全省的95.3%。蔬菜产量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

展示内容:

1、通过实物或复制、图片、图表、场景和多媒体手段等展示运城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和在全省的比重地位等。

2、主要作物植株或种子标本展示

第二组

特色农产品

前言

运城历史悠久,农耕立世,物产充盈,有不少农特产品驰名中外,深受欢迎,成为运城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有的历史悠久,曾为历代皇室贡品;有的地域风味浓厚,成为晋南群众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有的品质优良,屡获国内外大奖;有的富于创新,被用来承载河东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小组 历代贡品

一 稷山板枣

前言

稷山板枣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廷贡品,1957年打入国际市场;1973年远销日本、北美和东南亚各国;1981年在常州全国红枣鉴定会上得到专家好评;1992年独家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1993年获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1995年列为国宴食品;1997年10月山西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上,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之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板枣枣皮紫红色,鲜枣肉白绿色,可食部分占96.65%,含糖量75.30%,VC含量500mg/100g,常食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展示内容:

1、稷山板枣古树照片

2、稷山板枣实物、枣园照片

3、营养成分图表

4、获奖证书或奖品照片

二 安邑相枣

前言

安邑相枣 分布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一带,故名“相枣”,栽培历史悠久,已有3000余年历史。果实大,平顶锥形或卵圆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29.5克,大小不均匀。果肩宽,耸起,有数条浅棱通过,梗洼窄深。果顶平,顶点微凹。果柄较粗。果面光亮,有不明显的小块起伏。果皮厚,紫红色,颇美观。果肉厚,绿白色,质地较硬,略粗,汁液少,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28.5%,总糖25.5%,可食率97.6%,制干率53%。干枣含总糖73.5%,适宜制干,品质上等。为历代贡品。

展示内容:

1、相枣实物、枣园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3、《史记〃货殖列传》 “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相关页面影印

三 永济青柿

前言

永济青柿永济蒲州有栽培柿树的悠久历史。蒲州柿子,果大皮薄,肉细汁多,味甜无核,容易脱漆,制成柿饼尤佳。青柿则是其中的上品,用青柿加工成的青柿饼,汁多无核,肉细绵软,饼霜白净,入口甘甜;将柿饼掰开,可拉出400毫米长的油丝;把柿饼放在杯中,用开水冲沏,片刻可溶为汤汁。青柿个头硕大,一些能工巧匠还能在柿饼上雕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同工艺品一般。从唐宋到明清,蒲州柿饼一直是向皇宫进贡的珍品。1918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蒲州霜柿饼曾荣获一等 6

金奖。

展示内容:

1、永济青柿、柿饼实物或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四 新绛莲菜

前言

新绛莲菜新绛县三林镇一带的莲菜种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去泥洁白,藕节粗长,剖开洞眼均匀。或凉拌,或煎或炒,入口脆美,极富营养,旧志有载。过去多为贡品或酒席佳品,行销周围各县,受到人们普遍赞誉。《河东民歌》有“新绛莲菜打路宽”(销路)之说。近年更被列为中南海特供蔬菜品种。

展示内容:

1、新绛莲菜(全貌和剖面)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五 闻喜煮饼

前言

闻喜煮饼闻喜煮饼系山西传统的八大名点之一,产于山西闻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历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堪称国式糕点的绝产。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将芝麻团掰开,便显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馅子,以及能拉几寸长的甜丝。再把掰开的芝麻合在一起,马上又恢复球状。闻喜煮饼风味佳美,营养丰富,吃起来越嚼越香,带有一种异样的甜香味,令人口味无穷。其制作方法荟萃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糕点加工技术,选用优质面粉、蜂蜜、芝麻、香油、食糖等上乘原料。富含蛋白质、植物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是具有滋补健身作用的高级营养食品。

展示内容:闻喜煮饼实物或照片

六平陆百合

前言

平陆百合平陆县有栽培百合的悠久历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栽培。以个头大、瓣肉厚、后味不苔、瓣肉无柴而著称于世。最大者达150克以上,一般的也有 100克重,有“中条参”的美称,过去曾是进献帝王的贡品。鲜嫩的百合鳞茎如朵朵白莲,掰开茎瓣,加糖蒸熟,酥沙绵软、味甜清香、十分可口。产品曾远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还外销到香港及日本等地区与国家。

展示内容:

1、平路百合实物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第二小组 其它特色农产品

一 王过酥梨

王过酥梨产于运城盐湖区王过村。由于“小气侯”特殊,王过酥梨果实大,色泽金黄,皮薄,肉质细嫩洁白,汁多味甜,酥爽可口,为梨中上品。含有多种维生素,食后止渴、下火、化痰。王过酥梨既是鲜食佳品,又是梨罐头、梨膏加工的上等原料。曾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1996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博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8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9年被北京国际农博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10月再次荣获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

展示内容:王过酥梨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等

二 永济芦笋

永济芦笋永济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现种植面积8万亩,采笋面积6万亩,总产3.2万吨,主要集中在蒲州、文学、栲栳、韩阳等黄河滩涂地带。芦笋又名石刁柏,嫩茎是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高档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所产芦笋有青笋、白笋两种,白笋色泽洁白、光洁无斑点。绿笋表色浓,条形光直、口味清爽、质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尤其是芦笋对人体细胞的癌变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有效的防癌保健食品之一,产品被本地芦笋加工企业加工后,远销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展示内容:永济芦笋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三 水果

运城的水果产业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尤其是苹果生产与陕西丹霞、山东烟台并称全国三大主产地区,在全国占有较高地位。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市常年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以及占全国苹果生产比重。

2、图片展示运城主要水果品种如苹果、梨、桃、杏、葡萄等果园照片、水果照片等。

3、精品水果照片,如印字文化苹果、瓶装水果等

四 其它产品

我市河津、稷山的花卉产业,永济的拐枣等;以及被称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的晋南黄牛、晋南驴,绛县的梅花鹿养殖,垣曲的蚕桑、娃娃鱼等,都是我市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特色产品。

展示内容:上述产品实物或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第三单元 种植业

前言

运城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开中国农业发展史之先河。运城农业资源丰富,农民素质较高,农业科研院所实力强大,发展农业生产在全省条件得天独厚。建国以来,运城多项农业技术革新成果领先全国,种植业在全省举足轻重。

第一组 农业资源情况

前言

运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高温高湿同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时、气温13℃、无霜期212天,农业资源优越条件在省内独一无二。区域内现有耕地 万亩,其中水浇地 万亩,占总耕地的 %。农田灌溉分井黄两灌,有地下水和河水两大灌溉系统,形成了集中灌溉与分散灌溉相结合的灌溉网络。现有中小型水库 座,中小型机电灌站 处,农业灌溉井 眼。

展示内容:

1、全市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情况图

2、全市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情况表

第二组 主要栽培技术革新

前言

建国以来,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明显提高。建国以来我市比较突出的农业科技更新主要有: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发明并成为全国五大覆盖模式之一,转基因抗虫棉育成并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本地化技术研究成熟并大面积应用,农业标准化进程显著推进、无公害生产 10

基地建设大规模推进等。

展示内容:

1、小麦地膜覆盖方面有关图照

2、棉花早密矮促早抗逆栽培技术方面有关图照

3、全国首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抗95-1(晋棉26)图片、抗虫棉推广应用方面有关图照

4、设施蔬菜7315温室方面有关图照

5、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成果

6、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增长情况图表

第三组 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

前言

运城市农业科研和教育力量雄厚,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市内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两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一家,共有农业科研人员244人,其中,尤以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专业类别全面,研究成果丰硕,在许多研究领域领先全国。全市共有涉农大中专院校三所,常年招收各类涉农专业学生9500名,拥有教职人员660人。农业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在基础科技、实用科技研究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市的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示内容:

1、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有关图照

2、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有关图照

3、运城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图照

4、运城农机学校有关图照

5、运城水利学院有关图照

6、运城市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有关图照

第四组 农业名人

前言

勤劳的运城农民富于钻研精神、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建国以来我市在农业战线上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乡土专家或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其突出贡献,他们有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有的获得国家相关表彰,有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他们都是运城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展示内容:

1、吴吉昌(最后的握手照片)、沈臣法等晋南植棉八仙中运城籍5人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坑东模式”发明人王仪春有关图照

3、晋南棉花大群体小个体促早抗逆栽培技术体系创建者范志杰研究员相关图照

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315日光温室发明人李春藻相关图照

5、在杂交小麦生产应用领域研究水平领先世界、受到温家宝总理专门批示的运城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冯树英相关图照

第四单元 农业机械化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调动,运城市农机事业在研发、制造和推广等多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运城拖拉机厂曾在全国农机制造业辉煌一时,所产“五台山”牌拖拉机供不应求。农机研发更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如,配合小麦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研究、改 12

进了多款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机,如双膜机、三膜机和小麦玉米两用覆膜播种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灌溉机械和植保机械研发、制造和应用发展迅猛等。2006年以来,运城市抢抓国家农机购臵补贴的惠农政策的机遇,农机事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其中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和初加工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除收获作业外实现机械化,棉花已实现了耕作、施肥播种、铺膜、拔棉柴等作业的机械化。机械耕整率、机播率、机收率均位居全省前列。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内容如下:截至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0.9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114万多台(套),其中,拖拉机7.88万台,联合收割机4290台;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651个,农机户总数达到18.69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22个,直接经济收入达到7.16亿元。)

2、运城拖拉机厂及产品照片

3、运城研制的各类(动力、耕作、播种、收获、设施农业、灌溉、植保等)农机具图片或模型展

4、大型收割机作业图片。

第五单元 农业水利工程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响亮口号,国家大兴水利,运城市的后河水库、大禹渡扬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黄灌、井灌等工程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管灌、喷灌、渗灌、水肥一体化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不断进步,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展示内容:

1、后河水库、大禹渡、尊村引黄等工程图片及介绍

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农田可灌溉面积增长图表

3、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模型展示(历届运城农展会都有展出);

第六单元 畜牧业

前言

早在春秋时期,运城就有依靠畜牧业发家致富的大工商业者猗顿。摸索总结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他创造的“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饲养效率。他不仅用留强去弱的办法提高种畜质量,还把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来繁育后代,为畜禽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运城的大黄牛和高个子驴,依然闻名遐迩,尤其是大黄牛,被誉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建国以来,运城的畜牧业发展迅猛,尤其禽蛋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内容:

1、大型标准化养殖场照片;

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年产量增长图表

第七单元 林果业

第一组 绿化造林

前言

运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林木地区,特别是中条山一带,更是林木繁茂,古树参天。自唐代以后,过量采伐和战争摧残,致使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林木面积大量削减。至1949年,运城仅存有天然次生林10.97 14

万亩、零星树木656万株,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3.2%。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运城人民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大搞荒山造林,“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建设农田林网。1958年,夏县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四旁”绿化先进县,闻喜县东鲁村成为以林促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典型。70年代,平陆县创造了绿化荒山新经验。1989年,运城10个平原县(市)先后通过国家林业部的验收,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1997年,运城林地面积达到5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6%,林木总蓄积量达到575.57万立方米,其中“三荒”造林林木蓄积量190.87万立方米,“四旁”林网用材树蓄积量为384.7万立方米。新世纪以来,全市大搞道路绿化,狠抓“退耕还林”工程,绿化造林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展示内容:

1、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夏县农田林网航拍图

2、退耕还林图片

3、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绿化造林成果进展图表

第二组 水果林(数据需更新)

前言

运城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北方各种水果林的生长。远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栽培果树。改革开放以来,以苹果、梨、桃、杏、葡萄、山楂等为主的水果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水果新品种不断引入运城。1985年,水果栽培成片面积达22.13万亩、234.14万株,年产10150.1万公斤。1997年,运城有果农98万人,其中有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农艺师37人,农艺师2860人,助理农艺师3.5万人。水果栽培面积达262万亩,年产水果13.99亿公斤,总收入13.2亿元,农业人口人均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其中作为运城水果林的主体苹果栽培面积达212.44万亩,年产苹果10.2亿公斤,15

品种共有70余个,以红富士为主(面积达113.5万亩,占苹果面积的53.4%),且品质优良,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其次,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主栽区在芮城、平陆、临猗、万荣等县。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苹果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县果园照片

3、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图照

4、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奖照

5、苹果文化节照片

6、果汁加工企业照片

第三组 干果林

前言

运城干果林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的干果树共有20个科,30个属,36个种,主要是枣、柿子、核桃、山楂、花椒、板栗、仁用杏等。野生木本粮油果树有19个科,37个属,63个种。

展示内容:

1、枣园、山楂园、花椒林、核桃园等有关干果林照片

2、主要干果照片

3、建国以来主要干果林面积及产量增长情况图表

第八单元 现代农业建设

前言

2009年,运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 16

围绕实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运城现代农业基地,以建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五个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把运城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粮、果、棉产业强市、高效设施农业强市、农产品加工流通强市、农业科技创新强市,着力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示内容:

1、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照片

2、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3、运城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县及示范村分布示意图

4、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业等示范园区图片

5、现代农业建设情况视频资料

第九单元 新农村建设

前言

近年来,运城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重点实施“四化四改”(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五个一”工程(每个村建一个文化科技活动室、一个村级卫生所、一个村民休闲健身场所、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建一个标准化小学)建设。从2009年起,连续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村通水泥路、农村校舍安全、村级卫生所、农村有线电视、农村安全饮水和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新农村建设“六个全覆盖”任务,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示内容:

1、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示范村村容村貌图片

2、农村文化活动图片

3、农家院落图片

4、农村“五个全覆盖”建设图片

5、重点村“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图片

下载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展厅解说词

    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光临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您的到来是对公司极大的关心和支持。我代表公司全体员工向您致以诚挚的感谢。 我是展厅解说员——......

    展厅解说词

    展厅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奥康旅游企业文化展示厅。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进行展厅参观。 来到这,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相信应该就是墙壁上的这句......

    展厅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欢迎您到第四届甘肃会宁旅游节 旅游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展厅参观指导。 展厅设计以展示我县推进“三区一带 两支撑”建设,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 培育地......

    展厅解说词

    展厅解说词 各位来宾,欢迎来到开发区展厅。 乌兰浩特工业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2年,位于乌兰浩特市城区东南部,以111国道乌白高速引线与城区相连,总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开发区管......

    博物馆展厅设计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者是人类历史的见证,因此博物馆设计是很重要的,墨戈小编和您说下博物馆设计的重要性,首先博物馆设计可以在无形之中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精......

    创新展厅解说词

    解说词 大家好!欢迎参观安徽大学学生创新实践成果展示厅。现在由我为各位作简要解说。 首先,在展厅门口,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展厅整体是以船为造型的,这些柱子就是船柱,整个展厅就......

    党建展厅解说词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午好: 欢迎莅临指导我局的党建工作。 现在各位所在的党建展厅就是我们的红色教育大课堂,是我局为了凝聚精神力量,深化党员干部教育,永葆党的先进性积极打......

    第一展厅解说词

    第一展区主展厅解说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光临参观由卢氏县农业局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业成就展,我们举办这次展览,就是通过回顾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