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物馆陈列大纲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风情展陈列大纲
陈列主题:苗乡侗寨情 多彩贵州风——黔东南少数民族文物展
陈列理念:全方位展示贵州省黔东南州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等
陈列目的: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明。
陈列原则:尊重历史事实,再现历史,突出独特的民族特色。
陈列目录:
一:导
二:文物陈列
1.民族风情 2.服饰特点 3.民间工艺 三:结语 陈列内容
一 :导言
世居在黔东南州境内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壮族、仫佬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大多经过长期的迁徙最终定居在这里,并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光辉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了自己灿烂的一页。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了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及以《苗族古歌》和侗族大歌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及以“议榔”为核心的制度文化,还有以花桥和鼓楼代表的建筑文化。二:文物陈列 1.民族风情
介绍黔东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民风民俗等,着重介绍苗、侗两族。展品陈列从极其日常到难得一见的各种实物均可。由于大型建筑无法搬进博物馆中,所以可以用辅助展品来代替。并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来展示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照片
ⅰ.侗族大歌合唱图
ⅱ.苗族芦笙演奏图
ⅲ.民族节日欢乐图
2、音像
电子触摸屏等
3、实物
ⅰ.竹木生活用具 ⅱ.独木龙舟
ⅲ.鼓藏幡 4.模型
ⅰ.吊脚楼
ⅱ.花桥 ⅲ.鼓楼
2.服饰特点
主要介绍苗族、侗族的服饰文化,以实物为主,照片为辅。
1、照片
ⅰ.苗族盛装
2、实物
ⅰ.西江苗族女盛装 ⅱ.织布机
ⅲ.蓑衣和斗笠 ⅳ.苗族男装
3.民间工艺
展示州内各族人民的剪纸、编织、刺绣、竹木雕刻等工艺品。
以实物为主。可安排人手现场表演技法。
1、实物
ⅰ.各种生活用竹篓子 ⅱ.苗族古琴 ⅲ.铜鼓
ⅳ.刺绣、蜡染物 ⅴ.银饰
ⅵ.民间书画
三:结语
在“苗乡侗寨情 多彩贵州风——黔东南少数民族文物展”中,我们欣赏到了极其光彩绚丽的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当以弘扬发展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努力做好民族文化的继承工作,使民族文化的未来更加美好。
第二篇: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大纲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 论„„„„„„„„„„„„„„„„„„„„1
一、概述„„„„„„„„„„„„„„„„„„„„„„„„„„„„„1
二、建馆目标„„„„„„„„„„„„„„„„„„„„„„„„„„„1
三、新馆建设指导思想„„„„„„„„„„„„„„„„„„„„„„„2
四、展示理念„„„„„„„„„„„„„„„„„„„„„„„„„„„2
五、观众群定位„„„„„„„„„„„„„„„„„„„„„„„„„„2
六、展示内容定位„„„„„„„„„„„„„„„„„„„„„„„„„2
七、展示形式定位„„„„„„„„„„„„„„„„„„„„„„„„„2
八、展示特色定位„„„„„„„„„„„„„„„„„„„„„„„„„3
九、功能目标定位„„„„„„„„„„„„„„„„„„„„„„„„„3
十、服务方式„„„„„„„„„„„„„„„„„„„„„„„„„„„4 第二部分 展示与教育„„„„„„„„„„„„„„„„„„„5 第一节 意义„„„„„„„„„„„„„„„„„„„„„„„„„„„„5 第二节 基本展示„„„„„„„„„„„„„„„„„„„„„„„„„„5
一、主题思想 „„„„„„„„„„„„„„„„„„„„„„„„„5 二、基本展示方案大纲„„„„„„„„„„„„„„„„„„„„„„6 第三节 展厅安排„„„„„„„„„„„„„„„„„„„„„„„„„„6 第一单元 序厅展示内容方案„„„„„„„„„„„„„„„„„„„„9 第二单元 地球厅展示内容方案„„„„„„„„„„„„„„„„„„„11 第三单元 生命演化厅展示内容方案„„„„„„„„„„„„„„„„„17 第四单元 恐龙厅展示内容方案„„„„„„„„„„„„„„„„ „„26 第五单元 矿物岩石厅展示内容方案„„„„„„„„„„„„„„„„„31 第六单元 资源与环境厅展示内容方案„„„„„„„„„„„„„„„„37 第四节 临时展览„„„„„„„„„„„„„„„„„ „„„„„„„„49 第五节 4D科普影院„„„„„„„„„„„„„„„„„„„„„„„„49 第六节 地质风貌模拟区(暂定)„„„„„„„„„„„ „„„„„„„50 第七节 室外景观展区„„„„„„„„„„„„„„„„„„„ „„„„50
一、古生态景观复原区„„„„„„„„„„„„„„„„„„„„„„50
二、大型地质实物标本景观区„„„„„„„„„„„„„„„„„„„51 第三部分 收藏与研究„„„„„„„„„„„ „„„„„„„51 2 第一节 收藏„„„„„„„„„„„„„„„„„„„„„„„„„„„51
一、意义„„„„„„„„„„„„„„ „„„„„„„„„„„„„51
二、收藏品种„„„„„„„„„„„„„„ „„„„„„„„„„„51
三、藏品库区„„„„„„„„„„„„„„„„ „„„„„„„„„52 第三节 科学研究交流„„„„„„„„„„„ „„„„„„„„„„„52
一、意义„„„„„„„„„„„„„„„„„„„„„„„„„„„„52
二、研究方式和手段„„„„„„„„„„„„„„„„„„„„„„„53
三、学术报告厅„„„„„„„„„„„„„„„„„„ „„„„„ „53 第四部分 综合服务„„„„„„„„„„„„„„„ „„„„53
一、服务内容„„„„„„„„„„„„„„„„„„„„„„„„„„53
二、服务形式„„„„„„„„„„„„„„„ „„„„„„„„„„54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8 展厅位置剖析图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9 第一单元 序厅展示内容方案
一、展厅概述 本展厅以“宇宙——人类的向往”为主题,介绍有关天体宇宙的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地球、人在天体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二、展厅位置
本展厅位于南楼东一层入口处,面积300平方米,层高9米,此区域是各类参观人员集中分散的场所,空间应高大开阔。
三、主要展项:
1、馆标:在序厅显著位置放置能反映安徽地质古生物特色及博物馆特点的馆标。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10
2、LED电子大屏幕:悬挂大厅正面上方,屏幕尺寸3米×4.5米,用于播放欢迎词、展厅介绍、即时信息及代表性影像。
3、前言介绍:可请省内名家撰写。内容包括介绍安徽省情,安徽省地质古生物的特点,建立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目的、意义及历史简介。
4、导览系统:分别采用眼到(导)——导览指示牌,手到(导)——多媒体触摸屏,口到(导)——语音智能导览机器人的方式。用于博物馆内参观引导,向观众介绍馆的概况、展厅分布内容、开放情况等信息。
5、拱形天穹:大厅顶部,营造出深邃遥远的宇宙空间景象,标注重要的星团、星座的位置、名称,可考虑示意标注流传甚广的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双鱼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等12星座,提高观众的观赏兴趣。
6、地球模型:中央上方用巨型、悬浮、旋转的,采用内投影或外投影技术可显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征,寓意地球是运行在浩瀚宇宙间普通的,也是目前唯一发现生命的行星。
7、标志性浮雕(东面墙壁):提取各地史时期的代表性地质事件(地球演化、生物进化)进行抽象表达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3 B、模型:制作铜陵地区“层控矽卡岩”成矿模式和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的模型;
(三)水资源
1、知识点
(1)安徽水资源分布(2)安徽水资源的社会效应(3)安徽地下水资源特征(4)安徽地下水资源量(5)安徽地下水资源基本状况(6)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7)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2、主要展示形式
(1)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表、分布图等介绍知识点;
(2)制作模拟阜阳地下水抽取模型:模拟阜阳地下水开采主要形式制作模型,说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对当地地质环境的严重的破坏。
(四)测绘技术
1、知识点 A、测绘工作 B、测绘技术与成果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4
2、展示形式:
A、用图表实物反映测绘技术手段、仪器更新发展演变; B、展示合肥市城区卫星遥感、航空影像图。
五、地质环境展区
(一)地质遗迹
1、设计思路
以“美丽的安徽”为主题,从安徽独特的地质背景,以及水文、气象条件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安徽省的主要地质遗迹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地学意义、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
2、水文、气象条件
(1)知识点 A、安徽水文条件 B、安徽气象条件(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表、照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图件灯箱:分别制作1:50万的安徽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和1:50万安徽省地势图的灯箱进行展示;
C、安徽省遥感图片灯箱:用1:25万安徽省遥感卫星照片的灯箱,真实反映安徽省地形地貌特征。
3、安徽地质背景简述
展示形式:用1:50万的安徽省地质图制作成灯箱,直观反映安徽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23(1)知识点: A、鸟类 B、鸟特征 C、最早出现的鸟 D、带羽毛的恐龙 E、鸟类的起源
F、鸟类飞行起源及假说: G、早期鸟类主要类型(2)展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利用实物标本、图片、复原图等形式系统展示鸟类演化过程; C、制作中生代鸟类生活景观区; D、鸟化石标本展品组。
(四)新生代展区
1、设计思路
新生代展区主要展示的内容以被子植物的特征、起源、谱系等过程及哺乳动物的兴起,爬行类新生代的演化、哺乳类的系统演化到人类起源等新生代重大事件。描绘新生代生物演化的历史。
2、陆生植物(被子植物)
(1)知识点: A、被子植物的特征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24 B、被子植物的谱系和有关起源 C、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和地点 D、被子植物的化石证据
(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化石标本展品组:各种被子植物化石; C、利用多媒体手段,系统展示被子植物有关知识; D、制作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型复原场景。
3、爬行类脊椎动物(1)知识点:
A、新生代爬行动物的演化特征(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化石标本展品组:广东茂名地区龟、鳖、鳄类,安徽潜山龟等; C、制作新生代龟、鳖、鳄等生存复原场景。
4、哺乳动物(1)知识点:
A、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B、哺乳动物的起源 C、原始哺乳动物: D、真兽类 E、人类的起源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25 a、人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 b、高级灵长类的起源及分支
c、现代猿起源 d、人类的起源及发展 e、现代人类的起源 f、安徽的人类起源(2)展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化石标本展品组:哺乳动物头骨化石标本; C、展出哺乳动物模型;
D、大型复原模拟景观:猿人的生存环境;
E、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示哺乳类演化过程和人类起源与发展; F、复原古人类头骨模型:复原和县猿人、巢县银山猿人的头骨模型。
(五)生物进化螺旋图 在展厅东边入口楼梯处,沿人行上升楼梯制作生物进化螺旋图灯箱或生物进化树,说明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的关系。表现地球生物的出现、繁盛、灭亡的过程,以及地球演化所形成的古生态、古环境对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所具有的意义。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5 省的地质背景情况。
4、安徽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1)知识点
安徽省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图表、图片介绍知识点;
B、制作1:25万安徽省地质遗迹分布图灯箱,介绍安徽省地质遗迹的分布情况。
5、安徽省地质剖面与地质构造形迹
(1)知识点 A、地质剖面 B、安徽省地质剖面 C、构造形迹 D、安徽省地质构造形迹(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制作地层剖面微缩模型:选取宁国市胡乐司南相奥陶系地层重点段制作实体剖面。
6、古生物遗迹
(1)知识点 A、古生物遗迹,B、安徽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C、安徽重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6(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展品组:实物展出巢湖市银山冲的猿人遗址发现的化石。
7、地质地貌景观(1)知识点
A、安徽省火山地貌景观 B、安徽省花岗岩地貌景观 C、安徽省变质岩地貌景观 D、安徽省丹霞地貌景观 E、安徽省洞穴遗迹 F、安徽其它地质地貌景观(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制作演示模型:制作洞穴遗迹景观模型,说明石灰岩洞穴的形成演化的过程。
8、水体景观
(1)知识点 A、水体景观形成 B、安徽泉体景观 C、安徽湖泊景观(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7 B、卫星遥感照片灯箱:制作巢湖地区近二十年来不同时期的遥感卫片灯箱,说明巢湖演变的过程,让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9、地学人文景观
(1)知识点 安徽省地学人文景观(2)展示形式 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10、古采矿冶炼遗迹
(1)知识点 安徽古采矿冶炼遗迹(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复原模拟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采矿现场
11、安徽省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利用与保护(1)知识点
A、我国对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利用 B、安徽省对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图表介绍知识点;
B、分布图灯箱:制作安徽省地质遗迹开发利用情况分布图灯箱。
12、安徽省地质公园
第三篇:5河东博物馆农耕展厅陈列大纲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编写组人员名单
一、编写组领导成员
邵明水(运城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张 帆(运城市农业会展中心主任)
二、编写组专家成员
南建福(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跃进(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建成(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姚存忠(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所长)吴立春(运城农业职业学院院长)李晋生(运城市林业局局长)樊剑展(运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建设(运城市农机中心主任)姚 蔚(运城市畜牧发展中心主任)王宏伟(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
三、编写组执笔人员
董 斌(运城市农业委员会科教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元收(运城市农业委员会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马利云(运城市农业委员会农业科教和对外经济科科长)吉力宏(运城市农委项目监管科科长)徐隽铭(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第五稿)
序言
运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业大市。这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物产丰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粮、果、棉、菜、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全省、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山西农业的一颗璀璨明珠。本展厅将采用文物实展、图片音像、雕塑场景等多种形式,对运城市的农耕文明,农业特产,以及农业技术、农机农具、水利灌溉、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突出重点、突出轮廓地做出全面展示。力争使农业展厅不仅成为运城农业的集中展示场所,而且成为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生动教室。
第一单元 重要的古今地位
前言
运城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光热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历代中央政府粮粟和财政收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运城农业和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全市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组 华夏农耕文化重要根源
前言
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2.4~1.6万年前,我市垣曲盆地已经出现 1
以采集经济为基础的原始农业。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等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传说均在这里发生,它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了运城农耕文明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
展示内容:
1、垣曲大腰遗址、鸡冠岭遗址旧石器时代农具文物实展或图片介绍。
2、嫘祖、后稷、舜帝雕像。
3、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舜耕历山主要事迹介绍。
4、蚕茧化石图片;稷王庙“教民稼穑”木雕图片;稷王山“五谷化石”文物实展或图片展示。
第二组 历代中央政府粮粟重地
前言
据考,运城谷物种植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小麦种植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周时,原始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至战国秦汉时,运城农业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在耕作动力方面,运城是中国牛耕的发源地之一,平陆县枣园村的出土汉墓壁画就描绘了当时牛耕、耧播的劳动场面。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曹操平定中原,西征韩遂、马超,“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蓄二十余万斛”,曹操因之称河东为股肱郡,可见当时运城农业的发达程度。
据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全国各道正仓所储粮食超过100万石的仅有4个,其中河东道为350余万石,居第二位;义仓超过7万石的有3个,其中河东道为7.3万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河东仍岁丰穰,储蓄尤广”。天禧元年(1017),运绛州粟20万石以济怀、卫、河阳等灾区;天禧三年,又贡粮100万石。可见直到唐宋年间,运城一直都是历代中央政府的粮粟重地。
展示内容:
1、枣园汉墓《牛耕图》照片
2、历代运城农业地位有关文献影印件
第三组 闻名全省的粮棉果基地
前言
解放以来,运城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大区(大市)”地位在全省永固确立,一度拥有“山西乌克兰”的美称,是名副其实的“三晋粮仓”。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运城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两次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如今的运城已形成了粮、果、菜、棉、畜五大支柱产业,彻底扭转了单一粮棉种植的格局,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粮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苹果和芦笋产地、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产地和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为集中的市。
展示内容:
1、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2010年主要农产品在全省的地位(内容如下:“十一五”末的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66.6万吨,占全省的24.6%;其中小麦产量达108万吨,占全省的46.7%。水果产量达到294.4万吨,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产量达204.1万吨,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21.6万吨,占到全省的95.3%。棉花产量达到6400万公斤,占全省的92.3%。蔬菜产量达189.8万吨,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达9500万公斤,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禽蛋总产量15.9万吨,占到全省的22.5%;肉鸡加工能力1.2亿只,占到全省的23.5%。)
2、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内容如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2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占全省180家的1/6;列入全省“513”工程的龙头企业60家,占全省450家的1/7;特别是忠民、粟海、维之 3
王、新绛蔬菜、丰润等5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全市96亿元,占全省的1/5;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排全省第一。)
3、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图
4、忠民、粟海、维之王、绛州绿、丰润等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厂区照片、产品实物或照片
第二单元 丰饶的农业物产
前言
运城是山西省最大的农业产区,物产丰饶,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不少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本单元分具体展示运城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特色和地位。
第一组 主要农作物
前言
史料考证,自春秋时期,运城就开始种植小麦,汉代至宋代,就一直是全国主要麦区。棉花种植开始于宋代,至明朝万历年间,河东各县普遍植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区。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占到全省的95.3%。蔬菜产量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
展示内容:
1、通过实物或复制、图片、图表、场景和多媒体手段等展示运城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和在全省的比重地位等。
2、主要作物植株或种子标本展示
第二组
特色农产品
前言
运城历史悠久,农耕立世,物产充盈,有不少农特产品驰名中外,深受欢迎,成为运城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有的历史悠久,曾为历代皇室贡品;有的地域风味浓厚,成为晋南群众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有的品质优良,屡获国内外大奖;有的富于创新,被用来承载河东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小组 历代贡品
一 稷山板枣
前言
稷山板枣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廷贡品,1957年打入国际市场;1973年远销日本、北美和东南亚各国;1981年在常州全国红枣鉴定会上得到专家好评;1992年独家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1993年获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1995年列为国宴食品;1997年10月山西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上,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之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板枣枣皮紫红色,鲜枣肉白绿色,可食部分占96.65%,含糖量75.30%,VC含量500mg/100g,常食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展示内容:
1、《尔雅》 “猗氏出大枣”相关页面影印
2、稷山板枣实物、枣园照片
3、营养成分图表
4、获奖证书或奖品照片
二 安邑相枣
前言
安邑相枣 分布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一带,故名“相枣”,栽培历史悠久,已有3000余年历史。果实大,平顶锥形或卵圆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29.5克,大小不均匀。果肩宽,耸起,有数条浅棱通过,梗洼窄深。果顶平,顶点微凹。果柄较粗。果面光亮,有不明显的小块起伏。果皮厚,紫红色,颇美观。果肉厚,绿白色,质地较硬,略粗,汁液少,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28.5%,总糖25.5%,可食率97.6%,制干率53%。干枣含总糖73.5%,适宜制干,品质上等。为历代贡品。
展示内容:
1、相枣实物、枣园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3、《史记〃货殖列传》 “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相关页面影印
三 永济青柿
前言
永济青柿永济蒲州有栽培柿树的悠久历史。蒲州柿子,果大皮薄,肉细汁多,味甜无核,容易脱漆,制成柿饼尤佳。青柿则是其中的上品,用青柿加工成的青柿饼,汁多无核,肉细绵软,饼霜白净,入口甘甜;将柿饼掰开,可拉出400毫米长的油丝;把柿饼放在杯中,用开水冲沏,片刻可溶为汤汁。青柿个头硕大,一些能工巧匠还能在柿饼上雕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同工艺品一般。从唐宋到明清,蒲州柿饼一直是向皇宫进贡的珍品。1918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蒲州霜柿饼曾荣获一等金奖。
展示内容:
1、永济青柿、柿饼实物或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四 新绛莲菜
前言
新绛莲菜新绛县三林镇一带的莲菜种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去泥洁白,藕节粗长,剖开洞眼均匀。或凉拌,或煎或炒,入口脆美,极富营养,旧志有载。过去多为贡品或酒席佳品,行销周围各县,受到人们普遍赞誉。《河东民歌》有“新绛莲菜打路宽”(销路)之说。近年更被列为中南海特供蔬菜品种。
展示内容:
1、新绛莲菜(全貌和剖面)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五 闻喜煮饼
前言
闻喜煮饼闻喜煮饼系山西传统的八大名点之一,产于山西闻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历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堪称国式糕点的绝产。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将芝麻团掰开,便显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馅子,以及能拉几寸长的甜丝。再把掰开的芝麻合在一起,马上又恢复球状。闻喜煮饼风味佳美,营养丰富,吃起来越嚼越香,带有一种异样的甜香味,令人口味无穷。其制作方法荟萃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糕点加工技术,选用优质面粉、蜂蜜、芝麻、香油、食糖等上乘原料。富含蛋白质、植物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是具有滋补健身作用的高级营养食品。
展示内容:闻喜煮饼实物或照片
六平陆百合
前言
平陆百合平陆县有栽培百合的悠久历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栽培。以个头大、瓣肉厚、后味不苔、瓣肉无柴而著称于世。最大者达150克以上,一般的也有 100克重,有“中条参”的美称,过去曾是进献帝王的贡品。鲜嫩的百合鳞茎如朵朵白莲,掰开茎瓣,加糖蒸熟,酥沙绵软、味甜清香、十分可口。产品曾远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还外销到香港及日本等地区与国家。
展示内容:
1、平路百合实物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第二小组 其它特色农产品
一 王过酥梨
王过酥梨产于运城盐湖区王过村。由于“小气侯”特殊,王过酥梨果实大,色泽金黄,皮薄,肉质细嫩洁白,汁多味甜,酥爽可口,为梨中上品。含有多种维生素,食后止渴、下火、化痰。王过酥梨既是鲜食佳品,又是梨罐头、梨膏加工的上等原料。曾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1996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博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8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9年被北京国际农博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10月再次荣获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
展示内容:王过酥梨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等
二 永济芦笋
永济芦笋永济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现种植面积8万亩,采笋面积6万亩,总产3.2万吨,主要集中在蒲州、文学、栲栳、韩阳等黄 8
河滩涂地带。芦笋又名石刁柏,嫩茎是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高档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所产芦笋有青笋、白笋两种,白笋色泽洁白、光洁无斑点。绿笋表色浓,条形光直、口味清爽、质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尤其是芦笋对人体细胞的癌变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有效的防癌保健食品之一,产品被本地芦笋加工企业加工后,远销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展示内容:永济芦笋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三 水果
运城的水果产业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尤其是苹果生产与陕西丹霞、山东烟台并称全国三大主产地区,在全国占有较高地位。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市常年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以及占全国苹果生产比重。
2、图片展示运城主要水果品种如苹果、梨、桃、杏、葡萄、猕猴桃等。
3、精品水果照片,如印字文化苹果、瓶装水果等
四 其它产品
我市河津、稷山的花卉产业,永济的拐枣等;以及被称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的晋南黄牛、晋南驴,绛县的梅花鹿养殖,垣曲的蚕桑、娃娃鱼等,都是我市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特色产品。
展示内容:上述产品实物或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第三单元 种植业
前言
运城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开中国 9
农业发展史之先河。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河东作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主要产粮区和富庶农业区,长久不衰,一直享有盛誉。(前言没有涵盖了下面的展示内容,应全面简要概括)
第一组 农业资源情况
前言
运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高温高湿同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时、气温13℃、无霜期212天,农业资源优越条件在省内独一无二。区域内现有耕地 万亩,其中水浇地 万亩,占总耕地的 %。农田灌溉分井黄两灌,有地下水和河水两大灌溉系统,形成了集中灌溉与分散灌溉相结合的灌溉网络。现有中小型水库 座,中小型机电灌站 处,农业灌溉井 眼。
展示内容:
1、全市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情况图
2、全市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情况表
第二组 主要栽培技术革新
前言
建国以来,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明显提高。建国以来我市比较突出的农业科技更新主要有: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发明并成为全国五大覆盖模式之一,转基因抗虫棉育成并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本地化技术研究成熟并大面积应用,农业标准化进程显著推进、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大规模推进等。
展示内容:
1、品种更新换代方面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方面有关图照
3、棉花早密矮促早抗逆栽培技术方面有关图照
4、全国首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抗95-1(晋棉26)图片、抗虫棉推广应用方面有关图照
5、设施蔬菜7315温室方面有关图照
6、近年来颁布的农业生产地方标准图片
7、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成果
8、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增长情况图表 ……
第三组 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
前言
运城市农业科研和教育力量雄厚,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市内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两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一家,共有农业科研人员244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人,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其中,尤以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专业类别全面,研究成果丰硕,在许多研究领域领先全国。全市共有涉农大中专院校三所,常年招收各类涉农专业学生9500名,拥有教职人员66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人,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农业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在基础科技、实用科技研究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市的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示内容:
1、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有关图照
2、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有关图照
3、运城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图照
4、运城农机学校有关图照
5、运城水利学院有关图照
6、运城市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有关图照
第四组 农业名人
前言
勤劳的运城农民富于钻研精神、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建国以来我市在农业战线上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乡土专家或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其突出贡献,他们有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有的获得国家相关表彰,有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他们都是运城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展示内容:
1、吴吉昌(最后的握手照片)、沈臣法等晋南植棉八仙中运城籍5人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坑东模式”发明人王仪春有关图照
3、晋南棉花大群体小个体促早抗逆栽培技术体系创建者范志杰研究员相关图照
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315日光温室发明人李春藻相关图照
5、在杂交小麦生产应用领域研究水平领先世界、受到温家宝总理专门批示的运城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冯树英相关图照
……
第四单元 农业生产工具
第一组 古代、近代农具
前言
运城地域自古农业发达,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也较为先进。最早时期的舜帝时代的耒、耜、石铲等农器。约在4000年前(?),出现了铁犁和牛耕。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除铁犁外,还有锄、钁(镢)、镰等。并使用耙、耖、耢耥、碌碡等,进行碾压、碎土、平田。1958年在平陆县枣园村发掘的王莽时期的壁画《牛耕图》,当时,民间已使用“一人扶犁,二牛抬杠”的牛犁方法,并发明了能同时播种的3行“三脚耧”,将开沟、下种、覆土任务一次完成,比西方国家发明的条播机早几千年。早在4000年前,就开始凿井提水,西周初年有了辘轳,用于提水灌溉或者人畜饮用。
展示内容:
1、《牛耕图》复制件
2、古代农具实物或图片
3、近、现代农具如扇车、翻犁、……等实物展
第二组 现代农业机械化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调动,运城市农机事业在研发、制造和推广等多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运城拖拉机厂曾在全国农机制造业辉煌一时,所产“五台山”牌拖拉机供不应求。农机研发更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如,配合小麦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研究、改进了多款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机,如双膜机、三膜机和小麦玉米两用覆膜播种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灌溉机械和植保机械研发、制造和应用发展迅猛等。2006年以来,运城市抢抓国家农机购臵补贴的惠农政策的机遇,农机事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其中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和初加工已实现全程机械化,13
玉米除收获作业外实现机械化,棉花已实现了耕作、施肥播种、铺膜、拔棉柴等作业的机械化。机械耕整率、机播率、机收率均位居全省前列。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内容如下:截至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0.9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114万多台(套),其中,拖拉机7.88万台,联合收割机4290台;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651个,农机户总数达到18.69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22个,直接经济收入达到7.16亿元。)
2、运城拖拉机厂及产品照片
3、运城研制的各类(动力、耕作、播种、收获、设施农业、灌溉、植保等)农机具图片或模型展
4、大型收割机作业图片。
第五单元 水利、水产业
第一组 古代水利成果
前言
水利作为一项安邦治国的大业而被历朝历代所重视。从本市多处古文化遗址考证和有关史籍记述,在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有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有一部悠久的水利发展史。上古时代河东先民就有不少与水患、干旱作斗争的突出事迹,其治水方法有的迄今还沿用不衰。禹凿龙门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成为上古先民与水患作斗争的成功典范;凿井取水更是河东先民利用地下水开拓生存空间的开创性发明;周代圣人傅说发明 “版筑法”用来垒坝、筑堰,在水利生产技术上是个突破性的革新,对我国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文字记载以来,河东水利建设曾经历过先秦两汉、隋唐北宋、明清两 14
代三个兴盛期,留下了姚暹渠、大唐开元铁牛、“七十二堰”防洪工程、万荣县“王公惠民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至今部分仍然惠及河东人民。
展示内容:
1、大禹、伯益、傅说塑像或画像及事迹;
2、夏县古井、姚暹渠、大唐开元铁牛、“七十二堰”防洪工程、万荣县“王公惠民池”等图片展
第二组 现代水利建设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响亮口号,国家大兴水利,运城市的后河水库、大禹渡扬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黄灌、井灌等工程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管灌、喷灌、渗灌、水肥一体化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不断进步,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展示内容:
1、后河水库、大禹渡、尊村引黄等工程图片及介绍
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农田可灌溉面积增长图表
3、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模型展示(历届运城农展会都有展出);
4、娃娃鱼(大鲵)、虹鳟鱼、罗非鱼人工养殖图片;
5、网箱水产养殖图片;
6、虾蟹养殖图片。
第六单元 畜牧业
前言
早在春秋时期,运城就有依靠畜牧业发家致富的大工商业者猗顿。15
摸索总结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他创造的“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饲养效率。他不仅用留强去弱的办法提高种畜质量,还把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来繁育后代,为畜禽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运城的大黄牛和高个子驴,依然闻名遐迩,尤其是大黄牛,被誉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建国以来,运城的畜牧业发展迅猛,尤其禽蛋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内容:
1、猗顿画像及事迹介绍;
2、晋南黄牛、晋南驴、平路山地牛图片资料;
3、大型标准化养殖场照片;
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年产量增长图表
第七单元 林果业
前言(似乎很牵强)
运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林木地区,特别是中条山一带,更是林木繁茂,古树参天。自唐代以后,过量采伐和战争摧残,致使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林木面积大量削减。民国24年(1935)修筑同蒲铁路时,大量林木被伐作枕木。据资料记载,这时运城的临猗、万荣、新绛、稷山、河津等县境内,已无天然森林分布。日军侵占运城后,中条山林木除被砍伐修工事、筑碉堡外,大片森林还被烧毁。至1949年,运城仅存有天然次生林10.97万亩、零星树木656万株,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3.2%。
第一组 绿化造林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运城人民响应“植树造林,16
绿化祖国”的号召,大搞荒山造林,“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建设农田林网。1958年,夏县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四旁”绿化先进县,闻喜县东鲁村成为以林促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典型。70年代,平陆县创造了绿化荒山新经验。1989年,运城10个平原县(市)先后通过国家林业部的验收,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1997年,运城林地面积达到5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6%,林木总蓄积量达到575.57万立方米,其中“三荒”造林林木蓄积量190.87万立方米,“四旁”林网用材树蓄积量为384.7万立方米。新世纪以来,全市大搞道路绿化,狠抓“退耕还林”工程,绿化造林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展示内容:
1、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夏县农田林网航拍图
2、退耕还林图片
3、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绿化造林成果进展图表
第二组 水果林
前言
运城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北方各种水果林的生长。据考古学家对夏县东下冯村夏代文化遗址的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栽培果树。《诗经〃魏风》篇中有“园有桃,其实之肴”,“园有棘,其实之食”之句。3000多年前,运城栽培的果树就有“五棵”,即桃、李、杏、枣、梅。清康熙《万泉县志》载:“梨以杜梨接之……生孤山中者佳”。民国19年(1930),临猗县尉庄村王万年从山东引入国光、红玉等苹果品种,种植在自家的果园里。1950年,芮城县的张乃伦、薛五礼、姚佩能等10户农民,从河南灵宝县焦村乡留美学者李贡生果园引进倭锦、青香蕉、国光、伏花皮等苹果品种。1978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苹果、梨、桃、杏、葡萄、山楂等为主的水果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水果新品种不 17
断引入运城。1985年,水果栽培成片面积达22.13万亩、234.14万株,年产10150.1万公斤。1997年,运城有果农98万人,其中有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农艺师37人,农艺师2860人,助理农艺师3.5万人。水果栽培面积达262万亩,年产水果13.99亿公斤,总收入13.2亿元,农业人口人均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第一小组 苹果(数据需更更新至最新,下同)
前言
苹果为运城水果林的主体。1997年栽培面积达212.44万亩,年产苹果10.2亿公斤,品种共有70余个,以红富士为主(面积达113.5万亩,占苹果面积的53.4%),且品质优良,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其次,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主栽区在芮城、平陆、临猗、万荣等县。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苹果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县果园照片
3、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图照
4、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奖照
5、苹果文化节照片
6、果汁加工企业照片
第二小组 梨
前言
梨也是运城一种主要水果,主产区在万荣县的孤山,运城市的王过、解州、永济市的虞乡等地。品种主要有酥梨、晋蜜梨、鸭梨、雪花梨、黄梨、金梨、巴梨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7.06万亩,年产梨2788.15 18
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梨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梨园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三小组 桃
前言
桃在运城分布较广,尤以平陆县生产最盛。运城栽培品种达20余个,主要有北京五月鲜、冬桃、大久保、早香玉、初笑美、水蜜桃、油桃、蟠桃、岗山白、雪花露、春雷、北京5号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6.19万亩,年产桃5194.63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桃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桃园照片(桃花盛开、桃果采摘)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四小组 杏
前言
运城是杏的原产区之一。相传唐王李世民率领大将秦琼收复柏壁关时,在今新绛柏壁村吃了百姓赠献的焦家大杏,食后赞不绝口,并赐名“焦家杏”。杏主要分布在永济、芮城、万荣、平陆等县(市),品种主要有吉杏、红老爷、焦家杏、白柳稍、大运红、灶红、鸡蛋杏、白杏、李子杏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3.45万亩,年产杏1486.97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杏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杏林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五小组 葡萄
前言
葡萄 运城农家栽培很普遍,品种主要是巨峰、玫瑰香、黑奥林、龙眼、凤凰
51、红富士、腾稔、青岛早红等。1997年底,运城葡萄栽培面积达4.04万亩,年产4333.14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葡萄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葡萄园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六小组 猕猴桃
前言
猕猴桃 运城的中条山、吕梁山分布有大量的野生猕猴桃。1979年,平陆县、垣曲县先后从河南、陕西引进中华猕猴桃16个品种,有78-CY-
4、海沃德、东阳814、华光5号、8104等。平陆县科委培育的“平陆5号”,也有较大面积栽培。1997年栽培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果实1万余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猕猴桃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猕猴桃基地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七小组 其他小杂果
前言
运城还栽培有李子1409亩,年产果实53万公斤;草莓60余亩,20
年产果实5000公斤;梅30余亩,年产果实数千斤;槟沙果2.7万株,年产果实55万公斤;樱桃和银杏,也有少量零星栽培。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小杂果主要分布区域
2、杂果果园照片
3、杂果果品照片
第三组 干果林
前言
运城干果林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的干果树共有20个科,30个属,36个种,主要是枣、柿子、核桃、山楂、花椒、板栗、仁用杏等。野生木本粮油果树有19个科,37个属,63个种。《史记〃货殖列传》载“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尔雅》记“猗氏出大枣”。唐代,稷山板枣、北相镇相枣、蒲州青柿已成为贡品。(建国以后数据暂缺)
展示内容:
1、枣园、山楂园、花椒树等有关干果林照片
2、主要干果照片
3、建国以来主要干果林面积及产量增长情况图表
第八单元 现代农业建设
前言
2009年,运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运城现代农业基地,以建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 21
农业示范区,推进“五个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把运城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粮、果、棉产业强市、高效设施农业强市、农产品加工流通强市、农业科技创新强市,着力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示内容:
1、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照片
2、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3、运城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县及示范村分布示意图
4、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业等示范园区图片
5、现代农业建设情况视频资料
第九单元 新农村建设
前言
近年来,运城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重点实施“四化四改”(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五个一”工程(每个村建一个文化科技活动室、一个村级卫生所、一个村民休闲健身场所、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建一个标准化小学)建设。从2009年起,连续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村通水泥路、农村校舍安全、村级卫生所、农村有线电视、农村安全饮水和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新农村建设“六个全覆盖”任务,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示内容:
1、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示范村村容村貌图片
2、农村文化活动图片
3、农家院落图片
4、农村“五个全覆盖”建设图片
5、重点村“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图片
第四篇:6河东博物馆农耕展厅陈列大纲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编写组人员名单
一、编写组领导成员
邵明水(运城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张 帆(运城市农业会展中心主任)
二、编写组专家成员
南建福(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跃进(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建成(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姚存忠(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所长)吴立春(运城农业职业学院院长)李晋生(运城市林业局局长)樊剑展(运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建设(运城市农机中心主任)姚 蔚(运城市畜牧发展中心主任)王宏伟(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
三、编写组执笔人员
董 斌(运城市农业委员会科教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元收(运城市农业委员会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马利云(运城市农业委员会农业科教和对外经济科科长)吉力宏(运城市农委项目监管科科长)徐隽铭(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第六稿)
序言
运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业大市。这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物产丰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粮、果、棉、菜、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全省、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山西农业的一颗璀璨明珠。本展厅将采用文物实展、图片音像、雕塑场景等多种形式,对运城市的农耕文明,农业特产,以及农业技术、农机农具、水利灌溉、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突出重点、突出轮廓地做出全面展示。力争使农业展厅不仅成为运城农业的集中展示场所,而且成为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生动教室。
第一单元 重要的古今地位
前言
运城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光热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历代中央政府粮粟和财政收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运城农业和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全市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组 华夏农耕文化重要根源
前言
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2.4~1.6万年前,我市垣曲盆地已经出现 1
以采集经济为基础的原始农业。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等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传说均在这里发生,这里自舜帝时代已开始使用耒、耜、石铲等农器。历史传说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了运城农耕文明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
展示内容:
1、垣曲大腰遗址、鸡冠岭遗址旧石器时代农具文物图片介绍。
2、嫘祖、后稷、舜帝画像。
3、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舜耕历山主要事迹介绍。
4、蚕茧化石图片;稷王庙“教民稼穑”木雕图片;稷王山“五谷化石”图片展示。
第二组 历代中央政府粮粟重地
前言
据考,运城谷物种植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小麦种植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周时,原始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西周初年开始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同时代的河东圣人傅说发明 “版筑法”用来垒坝、筑堰,在水利生产技术上是个突破性的革新,对我国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时期,运城就有依靠畜牧业发家致富的大工商业者猗顿。至战国秦汉时,运城农业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在耕作动力方面,运城是中国牛耕的发源地之一,平陆县枣园村的出土汉墓壁画就描绘了当时牛耕、耧播的劳动场面。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曹操平定中原,西征韩遂、马超,“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蓄二十余万斛”,曹操因之称河东为股肱郡,可见当时运城农业的发达程度。
据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全国各道正仓所储粮食超过100万石的仅有4个,其中河东道为350余万石,居第二位;义仓超过7万石的有3个,其中河东道为7.3万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2
“河东仍岁丰穰,储蓄尤广”。天禧元年(1017),运绛州粟20万石以济怀、卫、河阳等灾区;天禧三年,又贡粮100万石。棉花种植开始于宋代,至明朝万历年间,河东各县普遍植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区。可见直到唐宋年间,运城一直都是历代中央政府的粮粟重地。
展示内容:
1、猗顿画像及事迹介绍;
2、枣园汉墓《牛耕图》照片
3、历代运城农业地位有关文献影印件
第三组 闻名全省的粮棉果基地
前言
解放以来,运城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大区(大市)”地位在全省永固确立,一度拥有“山西乌克兰”的美称,是名副其实的“三晋粮仓”。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运城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两次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如今的运城已形成了粮、果、菜、棉、畜五大支柱产业,彻底扭转了单一粮棉种植的格局,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粮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苹果和芦笋产地、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产地和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为集中的市。
展示内容:
1、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2010年主要农产品在全省的地位(内容如下:“十一五”末的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66.6万吨,占全省的24.6%;其中小麦产量达108万吨,占全省的46.7%。水果产量达到294.4万吨,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产量达204.1万吨,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21.6万吨,占到全省的95.3%。棉花产量达到6400万公斤,占全省的92.3%。蔬菜产量达189.8万吨,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达9500万公斤,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禽蛋总产量15.9万吨,占到全省的22.5%;肉鸡加工能力1.2亿只,占到全省 3 的23.5%。)
2、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内容如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2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占全省180家的1/6;列入全省“513”工程的龙头企业60家,占全省450家的1/7;特别是忠民、粟海、维之王、新绛蔬菜、丰润等5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全市96亿元,占全省的1/5;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排全省第一。)
3、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图
4、忠民、粟海、维之王、绛州绿、丰润等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厂区照片、产品实物或照片
第二单元 丰饶的农业物产
前言
运城是山西省最大的农业产区,物产丰饶,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不少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本单元分具体展示运城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特色和地位。
第一组 主要农作物
前言
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占到全省的95.3%。蔬菜产量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
展示内容:
1、通过实物或复制、图片、图表、场景和多媒体手段等展示运城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和在全省的比重地位等。
2、主要作物植株或种子标本展示
第二组
特色农产品
前言
运城历史悠久,农耕立世,物产充盈,有不少农特产品驰名中外,深受欢迎,成为运城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有的历史悠久,曾为历代皇室贡品;有的地域风味浓厚,成为晋南群众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有的品质优良,屡获国内外大奖;有的富于创新,被用来承载河东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小组 历代贡品
一 稷山板枣
前言
稷山板枣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廷贡品,1957年打入国际市场;1973年远销日本、北美和东南亚各国;1981年在常州全国红枣鉴定会上得到专家好评;1992年独家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1993年获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1995年列为国宴食品;1997年10月山西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上,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之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板枣枣皮紫红色,鲜枣肉白绿色,可食部分占96.65%,含糖量75.30%,VC含量500mg/100g,常食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展示内容:
1、稷山板枣古树照片
2、稷山板枣实物、枣园照片
3、营养成分图表
4、获奖证书或奖品照片
二 安邑相枣
前言
安邑相枣 分布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一带,故名“相枣”,栽培历史悠久,已有3000余年历史。果实大,平顶锥形或卵圆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29.5克,大小不均匀。果肩宽,耸起,有数条浅棱通过,梗洼窄深。果顶平,顶点微凹。果柄较粗。果面光亮,有不明显的小块起伏。果皮厚,紫红色,颇美观。果肉厚,绿白色,质地较硬,略粗,汁液少,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28.5%,总糖25.5%,可食率97.6%,制干率53%。干枣含总糖73.5%,适宜制干,品质上等。为历代贡品。
展示内容:
1、相枣实物、枣园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3、《史记〃货殖列传》 “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相关页面影印
三 永济青柿
前言
永济青柿永济蒲州有栽培柿树的悠久历史。蒲州柿子,果大皮薄,肉细汁多,味甜无核,容易脱漆,制成柿饼尤佳。青柿则是其中的上品,用青柿加工成的青柿饼,汁多无核,肉细绵软,饼霜白净,入口甘甜;将柿饼掰开,可拉出400毫米长的油丝;把柿饼放在杯中,用开水冲沏,片刻可溶为汤汁。青柿个头硕大,一些能工巧匠还能在柿饼上雕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同工艺品一般。从唐宋到明清,蒲州柿饼一直是向皇宫进贡的珍品。1918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蒲州霜柿饼曾荣获一等 6
金奖。
展示内容:
1、永济青柿、柿饼实物或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四 新绛莲菜
前言
新绛莲菜新绛县三林镇一带的莲菜种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去泥洁白,藕节粗长,剖开洞眼均匀。或凉拌,或煎或炒,入口脆美,极富营养,旧志有载。过去多为贡品或酒席佳品,行销周围各县,受到人们普遍赞誉。《河东民歌》有“新绛莲菜打路宽”(销路)之说。近年更被列为中南海特供蔬菜品种。
展示内容:
1、新绛莲菜(全貌和剖面)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五 闻喜煮饼
前言
闻喜煮饼闻喜煮饼系山西传统的八大名点之一,产于山西闻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历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堪称国式糕点的绝产。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将芝麻团掰开,便显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馅子,以及能拉几寸长的甜丝。再把掰开的芝麻合在一起,马上又恢复球状。闻喜煮饼风味佳美,营养丰富,吃起来越嚼越香,带有一种异样的甜香味,令人口味无穷。其制作方法荟萃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糕点加工技术,选用优质面粉、蜂蜜、芝麻、香油、食糖等上乘原料。富含蛋白质、植物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是具有滋补健身作用的高级营养食品。
展示内容:闻喜煮饼实物或照片
六平陆百合
前言
平陆百合平陆县有栽培百合的悠久历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栽培。以个头大、瓣肉厚、后味不苔、瓣肉无柴而著称于世。最大者达150克以上,一般的也有 100克重,有“中条参”的美称,过去曾是进献帝王的贡品。鲜嫩的百合鳞茎如朵朵白莲,掰开茎瓣,加糖蒸熟,酥沙绵软、味甜清香、十分可口。产品曾远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还外销到香港及日本等地区与国家。
展示内容:
1、平路百合实物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第二小组 其它特色农产品
一 王过酥梨
王过酥梨产于运城盐湖区王过村。由于“小气侯”特殊,王过酥梨果实大,色泽金黄,皮薄,肉质细嫩洁白,汁多味甜,酥爽可口,为梨中上品。含有多种维生素,食后止渴、下火、化痰。王过酥梨既是鲜食佳品,又是梨罐头、梨膏加工的上等原料。曾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1996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博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8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9年被北京国际农博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10月再次荣获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
展示内容:王过酥梨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等
二 永济芦笋
永济芦笋永济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现种植面积8万亩,采笋面积6万亩,总产3.2万吨,主要集中在蒲州、文学、栲栳、韩阳等黄河滩涂地带。芦笋又名石刁柏,嫩茎是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高档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所产芦笋有青笋、白笋两种,白笋色泽洁白、光洁无斑点。绿笋表色浓,条形光直、口味清爽、质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尤其是芦笋对人体细胞的癌变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有效的防癌保健食品之一,产品被本地芦笋加工企业加工后,远销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展示内容:永济芦笋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三 水果
运城的水果产业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尤其是苹果生产与陕西丹霞、山东烟台并称全国三大主产地区,在全国占有较高地位。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市常年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以及占全国苹果生产比重。
2、图片展示运城主要水果品种如苹果、梨、桃、杏、葡萄等果园照片、水果照片等。
3、精品水果照片,如印字文化苹果、瓶装水果等
四 其它产品
我市河津、稷山的花卉产业,永济的拐枣等;以及被称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的晋南黄牛、晋南驴,绛县的梅花鹿养殖,垣曲的蚕桑、娃娃鱼等,都是我市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特色产品。
展示内容:上述产品实物或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第三单元 种植业
前言
运城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开中国农业发展史之先河。运城农业资源丰富,农民素质较高,农业科研院所实力强大,发展农业生产在全省条件得天独厚。建国以来,运城多项农业技术革新成果领先全国,种植业在全省举足轻重。
第一组 农业资源情况
前言
运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高温高湿同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时、气温13℃、无霜期212天,农业资源优越条件在省内独一无二。区域内现有耕地 万亩,其中水浇地 万亩,占总耕地的 %。农田灌溉分井黄两灌,有地下水和河水两大灌溉系统,形成了集中灌溉与分散灌溉相结合的灌溉网络。现有中小型水库 座,中小型机电灌站 处,农业灌溉井 眼。
展示内容:
1、全市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情况图
2、全市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情况表
第二组 主要栽培技术革新
前言
建国以来,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明显提高。建国以来我市比较突出的农业科技更新主要有: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发明并成为全国五大覆盖模式之一,转基因抗虫棉育成并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本地化技术研究成熟并大面积应用,农业标准化进程显著推进、无公害生产 10
基地建设大规模推进等。
展示内容:
1、小麦地膜覆盖方面有关图照
2、棉花早密矮促早抗逆栽培技术方面有关图照
3、全国首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抗95-1(晋棉26)图片、抗虫棉推广应用方面有关图照
4、设施蔬菜7315温室方面有关图照
5、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地认证成果
6、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增长情况图表
第三组 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
前言
运城市农业科研和教育力量雄厚,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市内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两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一家,共有农业科研人员244人,其中,尤以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专业类别全面,研究成果丰硕,在许多研究领域领先全国。全市共有涉农大中专院校三所,常年招收各类涉农专业学生9500名,拥有教职人员660人。农业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在基础科技、实用科技研究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市的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示内容:
1、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有关图照
2、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有关图照
3、运城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图照
4、运城农机学校有关图照
5、运城水利学院有关图照
6、运城市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有关图照
第四组 农业名人
前言
勤劳的运城农民富于钻研精神、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建国以来我市在农业战线上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乡土专家或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其突出贡献,他们有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有的获得国家相关表彰,有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他们都是运城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展示内容:
1、吴吉昌(最后的握手照片)、沈臣法等晋南植棉八仙中运城籍5人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坑东模式”发明人王仪春有关图照
3、晋南棉花大群体小个体促早抗逆栽培技术体系创建者范志杰研究员相关图照
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315日光温室发明人李春藻相关图照
5、在杂交小麦生产应用领域研究水平领先世界、受到温家宝总理专门批示的运城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冯树英相关图照
第四单元 农业机械化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调动,运城市农机事业在研发、制造和推广等多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运城拖拉机厂曾在全国农机制造业辉煌一时,所产“五台山”牌拖拉机供不应求。农机研发更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如,配合小麦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研究、改 12
进了多款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机,如双膜机、三膜机和小麦玉米两用覆膜播种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灌溉机械和植保机械研发、制造和应用发展迅猛等。2006年以来,运城市抢抓国家农机购臵补贴的惠农政策的机遇,农机事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其中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和初加工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除收获作业外实现机械化,棉花已实现了耕作、施肥播种、铺膜、拔棉柴等作业的机械化。机械耕整率、机播率、机收率均位居全省前列。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内容如下:截至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0.9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114万多台(套),其中,拖拉机7.88万台,联合收割机4290台;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651个,农机户总数达到18.69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22个,直接经济收入达到7.16亿元。)
2、运城拖拉机厂及产品照片
3、运城研制的各类(动力、耕作、播种、收获、设施农业、灌溉、植保等)农机具图片或模型展
4、大型收割机作业图片。
第五单元 农业水利工程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响亮口号,国家大兴水利,运城市的后河水库、大禹渡扬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黄灌、井灌等工程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管灌、喷灌、渗灌、水肥一体化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不断进步,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展示内容:
1、后河水库、大禹渡、尊村引黄等工程图片及介绍
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农田可灌溉面积增长图表
3、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模型展示(历届运城农展会都有展出);
第六单元 畜牧业
前言
早在春秋时期,运城就有依靠畜牧业发家致富的大工商业者猗顿。摸索总结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他创造的“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饲养效率。他不仅用留强去弱的办法提高种畜质量,还把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来繁育后代,为畜禽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运城的大黄牛和高个子驴,依然闻名遐迩,尤其是大黄牛,被誉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建国以来,运城的畜牧业发展迅猛,尤其禽蛋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内容:
1、大型标准化养殖场照片;
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年产量增长图表
第七单元 林果业
第一组 绿化造林
前言
运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林木地区,特别是中条山一带,更是林木繁茂,古树参天。自唐代以后,过量采伐和战争摧残,致使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林木面积大量削减。至1949年,运城仅存有天然次生林10.97 14
万亩、零星树木656万株,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3.2%。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运城人民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大搞荒山造林,“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建设农田林网。1958年,夏县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四旁”绿化先进县,闻喜县东鲁村成为以林促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典型。70年代,平陆县创造了绿化荒山新经验。1989年,运城10个平原县(市)先后通过国家林业部的验收,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1997年,运城林地面积达到5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6%,林木总蓄积量达到575.57万立方米,其中“三荒”造林林木蓄积量190.87万立方米,“四旁”林网用材树蓄积量为384.7万立方米。新世纪以来,全市大搞道路绿化,狠抓“退耕还林”工程,绿化造林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展示内容:
1、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夏县农田林网航拍图
2、退耕还林图片
3、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绿化造林成果进展图表
第二组 水果林(数据需更新)
前言
运城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北方各种水果林的生长。远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栽培果树。改革开放以来,以苹果、梨、桃、杏、葡萄、山楂等为主的水果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水果新品种不断引入运城。1985年,水果栽培成片面积达22.13万亩、234.14万株,年产10150.1万公斤。1997年,运城有果农98万人,其中有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农艺师37人,农艺师2860人,助理农艺师3.5万人。水果栽培面积达262万亩,年产水果13.99亿公斤,总收入13.2亿元,农业人口人均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其中作为运城水果林的主体苹果栽培面积达212.44万亩,年产苹果10.2亿公斤,15
品种共有70余个,以红富士为主(面积达113.5万亩,占苹果面积的53.4%),且品质优良,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其次,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主栽区在芮城、平陆、临猗、万荣等县。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苹果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县果园照片
3、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图照
4、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奖照
5、苹果文化节照片
6、果汁加工企业照片
第三组 干果林
前言
运城干果林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的干果树共有20个科,30个属,36个种,主要是枣、柿子、核桃、山楂、花椒、板栗、仁用杏等。野生木本粮油果树有19个科,37个属,63个种。
展示内容:
1、枣园、山楂园、花椒林、核桃园等有关干果林照片
2、主要干果照片
3、建国以来主要干果林面积及产量增长情况图表
第八单元 现代农业建设
前言
2009年,运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 16
围绕实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运城现代农业基地,以建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五个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把运城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粮、果、棉产业强市、高效设施农业强市、农产品加工流通强市、农业科技创新强市,着力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示内容:
1、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照片
2、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3、运城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县及示范村分布示意图
4、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业等示范园区图片
5、现代农业建设情况视频资料
第九单元 新农村建设
前言
近年来,运城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重点实施“四化四改”(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五个一”工程(每个村建一个文化科技活动室、一个村级卫生所、一个村民休闲健身场所、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建一个标准化小学)建设。从2009年起,连续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村通水泥路、农村校舍安全、村级卫生所、农村有线电视、农村安全饮水和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新农村建设“六个全覆盖”任务,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示内容:
1、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示范村村容村貌图片
2、农村文化活动图片
3、农家院落图片
4、农村“五个全覆盖”建设图片
5、重点村“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图片
第五篇: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原则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原则
赵春贵
2013-2-16 15:47:41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Design Principles of Exhibition Art in Museum
【作者简介】赵春贵,天津博物馆陈列部
【内容摘要】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应该坚持做到把握陈列主题、创造完美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这五点可以有效地指导陈列艺术设计,作为设计依据的总则,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个陈列艺术设计的准则。
【关 键 词】把握主题 实用 美观 经济 安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特殊精神产品,同时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藏品和研究水平的载体,它凝聚着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艺术劳动。陈列大纲见诸书面,物化的形象的陈列、展览依靠设计师进行一系列艺术创作才能见诸观众。陈列并非随意地拼凑摆放,它需要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施行。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体建筑“和平之舟”和雕塑“苦难的母
亲”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主体雕塑“冤魂的呐喊”
一、把握陈列主题
在我国,博物馆基本上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对于前者,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历史,准确地利用展品反映人和事件以及社会发展。这类博物馆陈列不能随意虚构情节渲染事件的本来面目,在陈列艺术处理上既突出揭示其展品的本质,同时兼及相互关联的其它方面。艺术类的陈列主要通过艺术实物,反映人类的艺术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美的本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教育。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应揭示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突出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用科学的观点表现自然环境和生物种群的生活状态。科技类的陈列在于展示人类科技发明创造成果,扩大科技应用范围,普及科技知识。概括来说这是各种类型博物馆陈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陈列艺术设计就应该围绕着这些宗旨进行整体的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它应该是惟一合适的,追求完美的,而不应当是程式化、概念化、一般化的方案,就是说,它应当是最大限度地适于表现内容的方案。
各种类型博物馆的陈列都有自身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陈列内容的灵魂,艺术设计能不能紧扣住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艺术设计对陈列内容来说是再创作,应当突出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观众往往把参观博物馆陈列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因为每一个陈列都是研究人员将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加以探讨,将人类文化的成就展示于世人面前,它既向人们传播知识,又使人们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新的创造力,其思想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陈列的主题思想是来源于生活的,既反映着历史,又启迪着现实,忠实于历史,贴近于现实,这是各种陈列内容主题的共同特征,自然也是艺术设计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所以设计师要有坚实的生活实践和知识储备以及高度的艺术技巧,不这样不足以分别把握不同陈列内容主题思想这一精髓。
形式和内容相统一,这也是准确表达主题重要的一点。本质上讲,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陈列艺术也不例外。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其一,内容决定形式,因而形式是适于表现内容的形式。我国文论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在这里是内容和主题思想,文是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陈列内容和主题思想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上面已经谈到了,能不能为特定的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则是设计师一个重要课题了。其二,形式对内容有积极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尽管内容是主导的,但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恰当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主题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产生广泛持久的社会作用。否则“言之无文、传之不远”,同样的文物,在库房藏品柜中和在展厅陈列环境中给人的审美感受不一样。为什么 ? 前者是孤立游离的,后者已经融合进陈列艺术作品中,在一定的主题统领下,在一定的形式结构、艺术氛围中展示着自己的身价和地位。同一个陈列项目,用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会收到不同的陈列效果,这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在起作用。所以说,离开陈列主题内容的艺术设计,形式虽美,但苍白无力;反之,没有优美艺术设计的陈列内容,不论内容怎样正确,也没有力量。陈列、展览设计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归结一句话就是:要以相应的、贴切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自不同的内容,达到浑然一体。陈列艺术,其表现形式有偏重装饰美、偏重外在形式的特点,在设计中处理好内在形式和外部形式,也就能较全面体现陈列这综合艺术的个性特征了。
二、创造完美形式
陈列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美,特别同形象思维密切相关。
陈列、展览总是供人们观看的,除去内容和主题思想能够打动观众外,美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美观是陈列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设计师能否把握美观这一原则,也就成了设计成败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这一方面,博物馆陈列艺术有其它艺术形式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它以实物为基础,通过综合的艺术手段烘托内容主题,同时又有效地展现出展品的美感和组合,表现它们的形式美,陈列形象的美感作用观众是都能体会到的。
1.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陈列艺术设计,重在要寻找到好的表现形式,人们长期以来把陈列艺术设计冠之为形式设计,可见形式推敲的重要性。许多实例表明: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这是因为陈列、展览属于社会性大众文化活动,它对各阶层人士开放,它又是多角度反映着社会生活,除去内容上尽量贴近现实,形式上也必然应当跟随时代脚步。美的形式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设计师应把握一个时代的审美特点,这样在处理具体艺术性问题上才会有创作源泉和观众基础。脱离这个基础,供谁去欣赏?创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于摆好观众的位置,把观众纳入“展”与“观”的整体活动中来,把观众的参与作为形式构成的有机因素来作安排。
3.深圳近代史陈列中火车站微缩景观 4.深圳改革开放史综合展示
5.香港历史陈列景观中先民造屋 6.香港历史陈列人性化设计中台阶与坡
道并行
7.某出土文物展环境以黏土砖为衬托材料
在陈列艺术设计上,设计师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既含有民族的、地域的因素,还要有时代风尚,同时也反映着设计师的艺术素养和追求。陈列艺术设计中,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如数字技术的引进,过去纯静态的陈列被动态打破,橱柜式的封闭陈列已被开放的形式局部取代,完全的实物陈列已变为实物和场景混合陈列,这些手段既是科学的又是形象化的。它更有助于观众的投入和参与,特别是自然类、科技类的陈列、展览更是如此。
在对陈列艺术设计的探索中,还应当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广泛地吸收其它艺术形式来完善陈列艺术形式也是必要的。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空间构成,甚至现代装置艺术原理的具体运用,都会增强陈列的形式感和形式美。其它诸如景观复原、蜡像等,作为陈列内容的补充,都可以丰富陈列艺术的形式。陈列艺术设计师要有超前思想,不能停留在旧的模式上。应该追求博物馆陈列这一综合艺术高品位和高水平。
8.某陶瓷展柜内陈列以纹饰展开图辅助文物展品
2.追求严谨的艺术结构
陈列艺术设计的组织安排,称为艺术结构。组织安排是对内容主题而言,结构是指内容组织安排的手段和方法。一个完整的陈列、展览,就是根据内容的提示而把一个个的实物展品组合、编排起来,从而反映出有关文化、科技或历史的主题。外在形式是靠展品以及烘托展品的物化环境共同显示出来的。这种显示是一种艺术的组合,它要求个体与个体之间、展品组之间、场景之间有机联系,达到前后连贯,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一般艺术作品结构讲究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陈列艺术也是这样,它很重视序幕、主体陈列、结尾三块结构。无论在空间分配、分量安排、表现方法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中对陈列的艺术结构既要在陈列平面布局中做出安排,也要在空间序列中借用空间构成原理处理这种关系,不论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还是临时展览,都应当在结构上做到紧凑而不松散,完整而不拖沓。另外,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处理结构问题,还应当注意对实物展品与辅助展品之间、立体展品与平面展品之间、动态陈列手法与静态陈列手法之间以及多种表现手法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给予适当的平衡和衔接,要从层次关系、前后顺序关系上进行部位或分量的调整,做到使陈列艺术结构在整体上严谨统一。
3.创作完美的陈列艺术形象
艺术作品都要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陈列这一艺术形式也具有形象性这一本质特征。可以说,形象性是陈列、展览反映生活的基本特性,不管是反映历史还是现实,都是如此。在创造美的形象上,陈列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可以做到具体、生动、典型。如果说文学作品创造形象是通过文字塑造出来的,那么陈列、展览区别于其它艺术则是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的,讲人是具体的人,讲物是具体的文物、标本,讲事是演变或衍生过的历史,讲环境则是原址、原状或以原址为基础的复原场景,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够达到如此真实可信。因而形象的具体化和科学性是陈列、展览的独特个性,由此而创造出来的陈列形象具备了无可置疑的真实感。
陈列形象除了具体化还有生动性的特征,艺术设计对于展品组合、场景安排都不是简单的分类排列,而是运用陈列特有的语言进行有机的组合。这样,展品不再是独立的单个的器物,而是对于阐述主题思想有强烈内在说服力的陈列形象。文物组合会使缺乏生命活力的文物、标本透出富有深刻含义的信息,产生新的意味。另外,活泼多样的陈列手法,艺术设计中对各种展品加以精心装饰布置,揭示展品内在活力使其表面化,陈列在整体上也就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4.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
陈列、展览是讲究创造并善于创造环境氛围的艺术,愉悦美好的环境是陈列艺术美感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细作分析,博物馆陈列的环境氛围应当指两个方面。一是直观的现场环境氛围,这是靠陈列现场空间、设备以及精美的展品、柔和的光线色彩、适宜的人控气候以及悦耳的背景音乐等综合形成的,给观众留有一种恬静、高雅的美的环境享受。陈列环境没有精心布置,观众得不到周到的服务,感受不到特有的艺术情调渲染,怎么能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的观众呢?如果把博物馆陈列环境氛围搞成游乐园的样子,也是违背博物馆特性的。因此,设计师应当把握美的原则,这个尺度很重要。
另一种是对历史或自然环境氛围的感受,这需要依靠设计中对陈列内容的历史背景做形象的揭示和烘托,引导观众在参观中体味这种旷古的历史氛围,如两汉历史陈列中运用了龙飞凤舞、朱墨、土红相间的漆饰纹样图案造型来烘托环境,人们自然有一种对汉代艺术雄浑博大的体味。热带雨林场景带给观众的绝不会是沙漠的干旱。这种历史氛围或生态氛围对观众起着一种不可言传的美感传递作用。
三、满足实用功能
作为综合艺术的陈列、展览,不同于纯学术研究,也不同于纯造型艺术创作。它依据大纲内容做出形式设计,既要体现与思想内容完美和谐的内在形式,也要通过设计解决大量的外在形式,解决为数不少的符合布展要求、参观活动中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造型与结构问题。概括地讲,设计应适于陈列形式构成需要,做到科学合理,满足陈列物质功能要求。
从现代艺术构成原理来讲,陈列形式构成是涉及平面、立体、空间和色彩各个部分的。而且这些构成形态又都交融在一起。如版面设计多运用平面构成,设备道具多来自立体构成,空间布局又完全是空间构成各种原理的汇合。熟练地运用构成原理解决形式结构问题是必要的,但是绝不能脱离具体陈列对象进行设计。艺术设计要围绕展品的布置和观众的参观来解决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仅展厅内主要有空间布局、展品布置、色彩光照、展柜道具设备、版面文字、参观路线等。布局是整体问题,它在限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安排,其任务是把一切陈列物件分门别类地进行组合配置,分别安排一定的空间位置,该连贯的连贯,该分散的分散。布局又同参观路线相联系,陈列内容要求连续性展出或非连续性展出,这就决定了布局安排的功能性特征。可想而知,通联式展柜展壁可满足连续展出,散点布陈的中间立柜、展台则适合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陈列,这足以说明展柜道具设备也具有特殊的功能要求。陈列形式构成和物质功能需要有着自然的联系,因此又应注意处理好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布局有变化但要合理,参观路线讲曲折但要通畅便捷,陈列设备道具应牢固稳定并便于调整,展品布陈错落有致系统有序,色彩光照应和谐宜人,版面排列高度应合适。总的来说应当是整体性强而不零乱。
陈列艺术设计想要做到科学合理,还应当以人体工程学为出发点作衡量标准,将科学性渗透在各方面:比如版面文字大小、字形字体、配色应当以人的视距、视环境等多种因素来确定;色彩的冷暖、光照的强度都应以测定的科学数据为准。科学重在严谨,不得丝毫疏忽,计算中的数据有时要精确到毫米,在图纸上要一丝不苟,否则部件之间无法吻合,比如玻璃橱柜的推拉轨道设置就相当精确。总的来说,科学合理应当着重以下两点:一是结构应符合力学要求。设计中遇到不少结构上的问题,结构的方式,结构点的部位选择,都与力学相关。展品的布陈涉及到重力、应力和静摩擦力作用,瓷器放在玻璃台上总有滑落的感觉,放在呢绒面上则就不用担心了。一些特殊的展品、超重的展品的承受关系应当有科学计算才行。另外设备、楼板的结构与楼板的荷载力都是设计中应科学计算不容忽略的问题。二是选材适应加工条件。陈列设计应用材料纷繁复杂,加工方法也多种多样。审美着眼于材料个性特征和肌理效果,科学着眼于材料的性能和加工适应程度,材料性能主要指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各种参数,对此,设计师手边应有材料学依据,陈列艺术既用到硬质材料,同时也用到软质材料。以钢铁、木、石、玻璃等为主的硬质材料多用在设备和道具、空间环境构筑上,取其性能坚固耐用;软质材料如石膏、树脂、纺织品、人造革、涂料、纸绢等,取其有贴附性,多用在装饰和饰面工艺上。设计师应当熟知材料性能,选择适宜的材料和加工方法。
空间场地是陈列、展览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条件。陈列的规模和场地空间大小成正比例,选定场地应当以适用为宜。小不足以容纳展项,大则浪费面积并带来新的负担和不适用,过大的空间造成拉长展线,引起结构松散,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参观路线,这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陈列结构的合理性的。片面强调陈列空间的高大气势是不足取的。
四、保障展出安全
安全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又一个重要原则。这主要着眼于展品的安全和观众人身安全。对展品来说,应尽力排除人为因素破坏和自然因素的损害。设计师应从陈列环境、陈列设备、陈列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处理。
1.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创造对文物展品的科学保护条件
从保管角度讲,展品的保护是指两方面:一是博物馆小气候环境下对文物的科学保养;二是博物馆环境内对文物安全的保护。博物馆气候是一定人控条件下的小气候,常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表示,这是立足于对展品的防与治,避免温湿度剧变,减少空气污染,防止灰尘、光线、昆虫、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损害。当然,博物馆气候的创造是在大自然环境下的小气候,必然又要受到大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实中不管什么地方,温湿度的逐日变化,都要受到日照、降水、风沙、观众流量等因素的牵动。建筑房间的朝向、开窗面积的大小都是直接的波动因素。对展厅环境的这些要求与藏品库必备的文物保护环境要求是一致的,设计师应当了解并将其纳入总体设计思考范围中来。一般情况下,库房和陈列室的温度为 15℃-25℃,相对湿度为 45%-65%。指标在此数值之内缓慢波动,对文物的保护是适宜的。调节室内气候的措施,就国内外博物馆而言都是现代化设备和传统方法并用,要因地制宜。
2.防盗、防火、防震等技术预防是设计中另一重要安全因素
我国法规明文规定:“博物馆是国家必须严加防护的要害部门之一。”陈列厅是法规中列出的博物馆重点要害部门之一,它既是文物的存放点,又是观众的集散场所,同时也是筹备陈列展览的制作现场。水、火、电都在此范围内运作,防盗与防火是不能忽视的,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应同安全保卫部门制订防范措施。一些先进地区的博物馆其安全现代化程度较高,其展品、展柜、展厅、中心控制室、市内消防机构相联通。它从现代科技入手,与现代社会管理双管齐下,形成了博物馆安全保卫体系,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文物展品在展览中失盗,展厅环境中火灾的发生,国内外均有报道,因而更应引起设计师的重视。
3.其它安全因素
陈列艺术设计中安全设计的第三类问题也与设计师有直接关系。一是对展厅内外环境非安全因素的排除;二是对陈列设备安全系数的推敲;三是对陈列布展方式的选择。对环境应考虑门窗的护栏,水源、电源合理调整以及其它污染源排除。总体布局上也要考虑防盗和消防通道的畅通。为此,陈列室布展设计中对于空间环境的处理,涉及到布局安排、观众疏散通道调整,这不只是形式问题,应在科学合理布局后,有系统标志显示。
陈列设备应尽量选用安全系数高的材料和结构方式。在陈列布展方法上,应慎重选用艺术而又安全的方式。比如摆在方台上的器物是安全稳定的,但吊挂起来也许更活泼一些,但是吊挂的绳索如果不足以承受长期的应力,将会危及展品和观众的安全。实物展品陈列的高度,地面台座能否护卫裸置的展品,台面的质地会不会造成展品的滑动等等,这些细节问题都应在设计中加以科学处理。
五、力求经济合理
我国博物馆陈列的经费比例近年在快速增长中,如何花好这笔钱,办出真正高品位的陈列,不能不考虑经济的投入和最后的效果。从实质上看问题,陈列、展览作为一类综合艺术设计,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特征本来就和经济有直接的联系。搞设计,不考虑经济就必然脱离实际。钱学森同志认为:“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考虑。”这个见解是很中肯的。实践证明,把经济作为一个设计原则提出来,不仅不会限制设计师的思路发挥,同时可以使设计思维更趋于全面合理。事实上,经济问题是和实用、美观相关的。陈列设计的对象是展品和与展品相关的物质设备,这些设备的合理性本身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它的使用程度,二是所采用工艺制作的经济指标。可以这样说:华贵的东西(包括设计和制作全过程)就其客观效果来看不一定就适用。如果设计只求表面奢华,不尚纯朴,只能导致乞灵于贵重材料和繁琐装饰,暴露设计者艺术素质低下、修养不足。古希腊人说:“艺术家不能做得美丽,因此只好做得豪华。”可见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应该做到“惜墨如金”,摒弃繁缛装潢,努力在整体美学品位上下功夫。经济在这里既指耗费的多寡,为此应当进行预测核算,避免奢华,杜绝浪费。但也不能苛求无米之炊,而是经费投入合理,要求设计师在经济条件制约下使陈列、展览设施达到实用、美观、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这就有待设计师在调整下述主要的几个关系过程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1.选用材料多作对比
能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特点,巧妙运用材料本身纹理、色泽、质感等特征,放弃一切虚浮多余的装饰,这是选材的着眼点。在材料设计中围绕着实用、美观和安全应作综合对比。因为陈列艺术设计中项目较复杂,用材用料较广泛,有陈列设备制作的材料,有环境装饰的材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饰面工艺不同,选用材料又各异,可以露材质,也可以纺织品蒙饰。同样是涂料饰面,可以用高级漆面,光滑如镜,也可以用亚光漆,温润宜人。进行材料选择不可能抛开功能要求、审美要求和安全要求,同样也不能不考虑经济这一决定因素。
2.慎重选择制作技术方案
陈列艺术设计可调动一切技术手段实施制作。所以有人说,陈列、展览是“聚技术总汇、集艺术大成”的综合艺术。在当今技术发达、艺术花样翻新的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有传统手工艺型的,有机械加工型的,有现代电子技术型的。比如陈列中见诸版面的文字处理手法,其技术和最后的形式即可列出许多种来。但是究竟哪一种更实用美观,更经济合理,这就必须要经过慎重选择。在选定某种技术方法时,同时要注意认真研究加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只有完善各个环节,并使复杂的工序达到简化,才能实现技术方案整体上的完美和经济。可以这样说,技术工序每复杂一步,就得增加一分经费投入,如安装陈列柜的大玻璃,如果按模数设计,选用标准尺寸产品就省工省料,否则横切一刀、竖切一刀,既容易损伤玻璃,又费工费料,所以充分发挥结构技术的特点,认真研究施工制作中各个技术环节,避免一切使生产复杂化的做法。选择切实可行的加工技术方案,必然减少经费投人。
3.紧凑安排工期
设计完成后,制作施工总有一定周期。周期长短直接与经济发生联系,因而紧凑安排工期也是陈列艺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点。一般说,陈列、展览中的制作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两类。前者涉及技术质量,后者涉及艺术质量。质量和工期似乎又是矛盾的两方面,对于一定的项目给予充分的制作时间是必要的,对于整体的陈列、展览工程项目来说绝不能采用松弛的施工安排,一定要把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结起来,做到同步正常运作,避免一些工序不能很好衔接,延误时间,拖拉工期。特别应随时矫正实施中的方案局部变动问题,避免返工误工。这里应该借用系统工程理论来管理,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在陈列、展览中,有经验的设计师都清楚,经济问题和美学问题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两个问题要求统一时,经济问题总是具有决定意义。设计师对经济问题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不愿竭尽一切努力降低造价成本,不在实用和经济的条件下来处理美观问题,必然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博物馆事业在中国已历经百年,近年来进入了一个最快的发展时期:数量增多,投资加大,陈列展览品位在努力提升。但实践的步伐匆匆,理论探讨却相对滞后,陈列展览的一些基本理论需要廓清。
如果说博物馆陈列的宗旨是信息理念的传达,那么,陈列展览的个性特征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经验告诉我们,陈列展览这一大型综合艺术须通过系统工程管理去运作,才能实现策划——设计——施工制作的全过程。在一个项目具备相应条件并立项的情况下,对于该项艺术工程的设计师和掌控者来说,遵循上述五条原则尤为重要,对于评估一个陈展项目,着眼点也将由此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