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巡礼
文化殿堂 名邦渊薮——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巡礼
余姚博物馆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西麓,总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由现代建筑和古建筑两部分组成,2003年建成,2010年扩建后重新开放,现已成为当地一座风格独特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筑。
作为全方位诠释姚江文化的殿堂,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烟水万人家——余姚古代文明展》分为序厅、“姚江文脉”、“东南名邑”、“文献名邦”、“姚江流韵”等五个部分,通过富有观赏性的多媒体、艺术场景布置等现代化陈列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姚江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重点演绎了河姆渡文化、越窑青瓷文化、名人文化、学术文化、古越民俗文化等内容,充分展示了余姚这座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的人文风采和地域魅力,反映了余姚丰厚的文化积淀。
序厅:姚江文化的整体扫描
在蜿蜒流淌的虚拟姚江的引导下,观众们首先步入的是序厅。粉墙黛瓦、碧绿姚江的背景,片舟渔翁、砖雕门楼的模型和远处“烟水万人家”的标题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意蕴深远、充满立体感的水墨画卷,如穿越时空般将观众带入到展览中。循环播放四明山、河姆渡遗址、通济桥等景观的LED屏将余姚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地融汇在一起,更平添了“画卷”的灵动。粉墙上镌刻的“余姚历史沿革”显示,早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余姚就已建县,迄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历朝兴替、世事沧桑,历经千年的余姚一路走来,让人感叹不已。此外,序厅还设置了触摸屏。观众可以从中自行搜询、了解余姚历代名人、历代人口、历代进士、历代县官、历代农田、历代水利设施、历代寺庙道观、境内发生的历代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从而为下面的参观做好相关基础知识的铺垫。
姚江文脉:精品纷呈 彰显底蕴
从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直至明清时期,姚江的文脉绵延悠长。“姚江文脉”展厅便以实物为主的形式,重点展出了各个时期余姚出土或传世的各类琳琅满目的精品及代表性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骨器、牙器、石器、玉器、金银器、铜器、字画、古籍善本等),展现了余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河姆渡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堪称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姆渡文化”单元集中展出了河姆渡及后续发现、发掘的鲻山、田螺山等遗址中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艺术品,显现了姚江史前文明的辉煌。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有虞氏姚舜就出生在姚江之畔、余姚城西十多里的诸冯。“虞舜故里”单元结合“舜耕历山”主题浮雕和同一历史时期的石镰、石犁、石斧等文物,述说了这段传颂已久的人文典故。“姚江风物”单元则按照展品类型,分组分柜展出了余姚历史文物中的精品,其中的几何纹印纹陶器、原始青瓷器、越窑青瓷器、玉器、铜器、金银器、明清瓷器、书画作品、古籍等,充分突显了古代余姚丰富的物质、精神生活,体现了余姚文物藏品的丰富多样,强化了展陈的视觉效果。此外,博物馆专门为战国原始瓷香薰、西晋青瓷蜥蜴把鸡首壶、清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霁蓝瓶等几件“镇馆之宝”设立了独立展柜。这些造型优美、制作精良、风格典雅的精品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东南名邑:民生丰阜的历史景象
余姚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经济发达。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烟水万人家,熙熙自翔集”的赞美诗句(这也是余姚博物馆基本陈列名称的出处)。“东南名邑”展厅描绘了古代余姚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的景象。
三国时期,余姚县有史可查的首任地方长官朱然始筑余姚北城。明嘉靖年间,余姚又建起江南新城,从此形成了“一水中流,双城拱卫”的独特城市格局。因此,展厅入口处特意布置了巨大的古代城墙场景,并在城墙拱门两侧分设“清代余姚双城沙盘”的“南北城”。自古以来,余姚就有“稻米之乡”、“浙江盐都”、“四明竹乡”、“浙东茶乡”等美誉,“三白三毛”历来是余姚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要素——“三白”是指产于姚江平原地区的稻米和产于沿海滩涂地区的棉花与海盐,“三毛”指的是产于四明山区的毛竹、毛笋和毛茶——其产量和质量均居浙江省前列。“三白三毛”单元以相关题材的传统工笔画为背景,系统展现了风车、水车、石磨等古代稻米生产、加工的农械器具,盐耙、盐板、官盐营业执牌等古代盐业的生产、销售实物,纺车、织机、轧花机等棉花加工工具,及各种竹编工艺品和体现余姚饮茶习俗的茶具,还布置了多媒体演示片、人物场景雕塑等,增强了渲染效果,赋予陈列鲜活的传统、地方元素。
历史上,余姚也以“越布姚纸”著称于世。东汉时期,余姚生产的“越布”就小有名气。元代时,余姚的“小江布”更是风行全国。余姚一带生产的“姚黄竹纸”同样有名,在两宋后被列为竹纸“上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曾用过姚黄竹纸。“越布姚纸”单元通过余姚土布、传统服装及竹纸、刻印版的展陈,辅以文献佐证,向观众介绍了古代余姚两大特色产业的发展盛况。
余姚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和重要产地之一。经过六朝的发展,到了唐、五代时期,越窑成为了全国六大青瓷窑之首,余姚及周边地区也成为当时的瓷业中心,上林湖(今属慈溪市)窑场堪称最著名的瓷窑场。“越窑青瓷”单元以夸张化的“瓷窑”为载体,将碗、钵、壶、罐、虎子、盒、洗、盆、盘、盂、香薰等各个时期的越窑青瓷器分类分组陈列。特别是展出的盘、碗、净瓶、粉盒、洗等一组唐、五代时期“秘色瓷”釉色纯净、类冰似玉,分外精美。单元入口 “窑壁”利用电脑技术合成的“熊熊燃烧火焰”,艺术再现了越窑生产千年不衰的壮观场景。
文献名邦:学术昌盛 名人荟萃
走出“瓷窑”,沿着楼梯改造成的浙东第一桥“通济桥”模型而上,便进入“文献名邦”展厅。自古以来,余姚学风浓郁、学术昌盛、名人辈出,有“文献名邦”之誉。尤其在明清时期,以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为代表的诸多学派均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风醇厚”单元通过大型书院场景和历代砚、墨、印章、水盂、笔架等文房珍品,揭示了古代余姚重教兴学的风气。“书院”单元按照浙东藏书楼“五桂楼”的建筑风格营造,所展出的黄宗炎制澄泥鳝黄砚、著名学者陈梓的蝉形砚等古代文化名人遗物具有珍贵的价值。学风的积淀为明清时期余姚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术昌明”单元重点介绍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学派、以朱舜水为代表的舜水学派和以黄梨洲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巨大影响。单元中设置的“竹简廊道”古朴典雅,颇具意蕴,王阳明等三位学术巨匠的人物浮雕排列有序,主题鲜明。三大学派的学术著作全部用仿古书柜展出,散发着浓浓的书香,使观众能近距离领略大家的风范。余姚历代群贤辈出,素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称。“文献名邦”厅特别设置了“名人电子书”,选取了严子陵、虞世南等32位余姚籍历代名人,结合相关史迹、手迹和著作,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介绍。展厅最后以展开的“家谱”重点介绍了在余姚乃至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虞、孙两大家族,反映了余姚家族文化的传承脉络,展示了浙东世家大族的杰出贡献。
姚江流韵: 江南水乡 风情韵致
千百年来,姚江两岸的历史长卷绚丽多彩,姚江文化的脉络至今仍存,姚江文化的风韵流传不衰。如今,余姚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遗6项、宁波市级非遗32项、余姚市级非遗52项。“姚江流韵”厅所展示的,便是一幅江南水乡环境下的姚江民俗文化生态图。“声音廊道”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姚剧的悦耳优美旋律徐徐传来,让人陶醉。旧时重要民间活动“庙会”的复原场景中,长长的老街热闹非凡,一派繁忙景象:戏台上正在上演余姚滩簧(姚剧旧名)《打窗楼》,犴舞队在小桥上尽兴表演;桥下街道一侧,盛装的巡神队伍缓缓经过;街道两边的当铺、南货店、绸布行、药店、茶馆内人影绰约;河道两边人来人往,商贩云集,给人一种时空轮换、恍若隔世之感。此外,观众可通过厅中设置的触摸屏,了解余姚主要非物质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也可以现场聆听、观看相关影像资料。
作为一家兼具综合性、地域性、知识性和休闲性,处处体现地方特色元素的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犹如姚江风物的典藏宝库、历史名城的文化圣殿,使人在感受历史风华的同时,能够领略、体味到姚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自2010年7月重新开放以来,余姚博物馆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就已接待观众超过15万人次,还引进、布置了多项特展,丰富了展览的内容,深化了陈列的内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进一步落实文化惠民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课堂”的作用,从2010年9月起,余姚博物馆开办了每个月一期的“姚江文博讲坛”,向社会开展姚江文化知识系统普及教育,有效拓展了博物馆的服务领域。
第二篇:参观余姚博物馆
参观余姚博物馆
余姚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物古迹举世闻名。早听说余姚博物馆免费开放了,这次寒假,我和妈妈便去那儿一饱眼福。
漫步在博物馆广场,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块巨石上“余姚博物馆”五个黑色的大字。走进大厅,迎面看到一位带斗笠的老者撑着乌蓬船,在姚江上慢悠悠地行驶。他似乎在向我们叙说姚江文化悠远厚重的文脉。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这是我们祖先创造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的摇篮,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了。目睹着河姆渡人的各类石、骨、木、陶、象牙等生活器具、生产工具及原始艺术品等遗物,面对着这些河姆渡人创造的原始文明,耳边仿佛传来了河姆渡人用骨哨吹奏的悠扬的曲调,在向你倾诉着那段历史,不由得使人思绪绵绵。
七前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开启了姚江文明的晨曦,几何印纹陶器、精美的玉器、铜器、金银器、传世的竹木牙雕精品,造型奇特,题材广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成就。
沿着石桥的台阶,踏着历史的足迹,我们来到了二楼展览区。那里更为丰富,有余姚古代经济、手工业特色、教育学派、民风民俗等丰富多彩的展览。目睹古老的手工织布机、一件件褪色的布衫,不禁使我浮想联翩。古代勤劳的余姚人民因地制宜把采摘的棉花纺织成布。他们男耕女织、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令人敬佩的是古代余姚人重视教育,广兴公私之学、办学宫、建书院、丰藏书,群贤辈出。明清时期,以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为代表的诸学派,学术成就卓著,在古代思想史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沧海桑田,岁月流逝,七千年前的文明圣火,照亮着姚江儿女的勤劳智慧、开拓创新的坚实脚步。河姆渡先民以其勤劳的双手、非凡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原始文明。身为河姆渡人的子孙,应该知道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也值得我们去更深入地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刻苦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为家乡创造出更伟大、更辉煌的奇迹。这样,我们才不愧为河姆渡人的子孙。
余姚市实验小学白云校区402班
陈璇
指导老师:王彩丽
第三篇: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竹山县博物馆基本陈列展厅解说词
大家好!
欢迎光临竹山县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展厅。
竹山县是古庸国都城所在地,也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历史悠久,地灵人杰,为秦巴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富矿带。
整个展厅以竹山历史发展为主线,展出各类历史文物200多件,全面反映了竹山有人类活动以来,文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历程。
(大家这边请)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石器时代的陈列。
据实物考证,最晚在3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以竹山县为核心的、堵河两岸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并逐步发展为统领华夏西南少数民族的强大部族——庸。至商朝末年,已壮大成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的“庸国”。
在堵河两岸考古发现大量旧石器古文化遗址,如:柿湾遗址、小漩遗址等。并采集到大量旧石器标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斧等。透过这些带着我们祖先体温的旧石器,仿佛回到了30万年前、庸人刀耕火种的场景。
同时,考古发现大量的新石器古文化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石刀、石斧、石凿、石锛、石镞、石圭等。这些石器通体光滑圆润,刀锋至今仍然锋利,无论是数量、质地,还是种类,在鄂西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极为罕见。
其中这件石刀在1994年经国家一级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它的具体功能,据有关专家分析:已经是去了生产生活用具的实用功能,而上升为“庸”部落重大祭祀活动中礼天地四方、祭祖先神灵的重器。
这里展出的是原始社会狩猎用的石镞和日常生活使用的陶杯。石 镞就是我们的祖先庸人狩猎用的石制箭头。
接下来这个展柜陈列的是战国时代、也就是古庸国鼎盛时期曾使用过的青铜兵器:戈、剑等。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联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部族方国伐纣,庸列八国之首,堪称当时的军事大国。1975年11月在竹山县城关镇明钦村胡家坡出土的一批战国青铜器静静讲述着3000多年前古庸国的辉煌。
这边陈列的是战国时代的铜虎形饰和铜砝码。铜虎形饰上的精美纹饰,反映出庸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而这组铜砝码则是古庸国经济贸易繁荣的见证。
战国末期,为躲避战乱,庸人在巴山、楚水、秦岭间来回辗转迁徙中,博采众长,广泛汲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之精华,与庸文化融会贯通,在秦汉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堵河文明,其中制陶、冶炼、铸造、建筑等工艺享誉华夏。在竹山县上庸、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柳林等乡镇地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玉器,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
接下来几个展柜陈列的便是我们的祖先——庸人制造的汉代青铜器和陶器。
这是几枚铜镜,其中这一枚“君宜官位” 铜镜出自……应该是墓主人的在世时,亲朋好友赠送他的礼品,寄托了亲朋好友对墓主人生前的美好祝愿。
这是汉代贵族阶级使用过的礼器。在上古年代,鼎一直是用来祭祀祖先用的食器。所以后人多在宅内陈设鼎,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礼敬;同时也为自身祈福纳祥,以作镇宅之用。这种习俗甚至流传至今。
这边陈列的是青铜实用器:有乐器——铜甬锺,做饭用的炊器——铜釜、铜勺,日常洗手洗脸用的铜洗、铜钵等。
这些青铜器代表充分说明庸人在很早以前就拥有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
这里是一些汉代的陶器:鼎、壶、豆……
这些造型各异、用途多样陶器充分说明古庸国是制陶大国。这边是一个玉器陈列:考古发现古庸国的绿松石开采加工历史悠久。2006年郧县(历史上属古庸国)乔家院春秋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中,一串绿松石项链和一把镶嵌有绿松石的玉柄铁剑距今至少2500年。这些从竹山县城关镇胡家坡汉墓群出土的绿松石,证明至少在25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庸人已经掌握了绿松石开采加工技艺。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显示,竹山县现仍保存有古代绿松石开采矿洞多达70多处。
《康熙字典》“娲”字解释:“《史记〃五帝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而绿松石,则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彩石散落人间而成美玉。
绿松石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我国仅三省四县拥有,约占世界储量的70%.而竹山县的绿松石储量又占全国的70%,因而被誉为“中国绿松石之乡”。2010年2月,“竹山绿松石”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第七个、全省唯一一个矿藏类地标产品。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已形成社会分工明确、自主配套完善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雏形初步显现。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个大展柜陈列的是竹山在南北朝、唐、宋、元时期的代表性文物。
三国时期,上庸成为魏、蜀、吴三国反复争夺的焦点地区,连年的征战使上庸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低潮。
据《竹山县志》记载:公元503年(梁武帝天监二年),析上庸县另置安城县,改称上庸郡为新丰郡。候景之乱时,地入西魏。552年(西魏废帝元年),改安城为竹山。据此,竹山县得名已有1400多年。
这件是南北朝时期的……
到了唐王朝时期,中央政府加紧经略鄂西北地区。大批王室成员往来于长安和竹房之间,竹房与首都长安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此时,竹山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竹山历史上又一次经济社会发 3 展高潮。
其中,这件 年出土于竹山县城关镇、原西关车站旅社建筑工地的“青瓷龙柄鸡首壶”是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自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上庸、竹山二县合一为竹山县开始,堵河流域的主要地区竹山县建制趋于稳定。
堵河流域位于川陕鄂三省交界处,历来为“秦楚走廊”、“楚蜀通道”。堵河为“通向四川的盐道”和“通向江汉的中药材之路”。这个地区的居民由东西南北移民杂居混成。明清时期移民竹山的主要有四次:
一是明代成化年间的荆襄大移民浪潮。二是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
三是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和白莲教起义军残余大量逃人竹山,以隐蔽形式定居下来,约有5万余人,繁衍为特殊的部族。
四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昌、黄冈一带的商人被迫迁徙于堵河,这时,为逃避战乱,约有8万人逃进竹山、竹溪一带定居,带来的是“九头鸟”的商业文化因子和黄梅戏、黄州点子等优秀的民间艺术。
这些移民潮给堵河地域带来的先进耕作技术、贸易观念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推动竹山社会经济文化逐步迈向近代化。
这边陈列的还有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竹山县民间征集的部分青花瓷器。
这里是辛亥革命以来,竹山县红色文物展区。
至近现代,从庸文化发展而来的竹山文化在经历多次外来异域文化的碰撞、融合后,逐渐形成海纳百川、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积极革命、创新的当代堵河文明。
在辛亥首义、京汉铁路大罢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浪潮中,张振武、施洋、许明清等英雄人物以强烈的革命精神和和合通变的创新意识勇立潮头,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当代堵河文明新的篇章。
从这面竹山籍革命先烈纪念墙可以看到,竹山人为抗日救国、为建立新中国,为了我们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中一部分只有十五六岁,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龄最大的也只有30来岁。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的姓名和英雄事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竹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科学领导下,竹山人继往开来,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化五县”发展战略,正在迎来堵河文明的伟大复兴。
这边我们还有一个黄金展区。
这是竹山县城关镇胡家坡墓出土的西汉金带板。
我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就有在腰间束革带的习俗,且有標志身份等级的作用。
竹山县古属上庸,此地出土如此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金带扣,可能不是一般的民间物品,应该与贵族流放有关。金带扣的发现,对研究十堰地区流放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这是一枚金币。
汉代以前就有了黄金货币。汉代普通百姓用铜币,上层社会已较普遍使用黄金货币。
金饼在支付使用时,需要根据用量剪切成小块,重新称测它的重量,是一种称量的货币,故金饼上有被切割的痕迹。
这边是古代钱币展区。依次可以看到汉代、宋代、清代铸造并使用的各种货币。
最后一个展区是竹山民间收藏精品文物展。
竹山县民间收藏颇为盛行。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收藏规模较大的约有300余家,累计散存民俗文物20多万多件,其中极为珍贵的有1万多件。这些珍贵文物同样是竹山乃至整个秦巴地区古老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
第四篇:游余姚博物馆有感
游余姚博物馆有感
余姚博物馆位于风光旖旎的龙泉山西麓,占地面积约5亩,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该馆的建成,为余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余姚博物馆是在“第一山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改建,增建而成的。设计建造者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中,将现代化建设与古建筑巧妙揉合在一起,使得布局错落有致,风格水乳交融。
余姚博物馆共设5个展厅,包括3个基本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3个基本展厅布置了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上下七千年》,由序厅、陶瓷厅和青铜玉杂厅组成,陈列展出了自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代表性文物近300件,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余姚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其中,序厅主要是运用图表、模型、雕塑等手法对余姚历史文化作整体性、概括性反映。陈列有余姚清代双城沙盘模型、“四先贤”全身铜像、先贤手迹等。
刚走进博物馆大门,就看见像个水帘洞似的桥洞,上面挂着五个大字:“烟水万人家”,桥下有个老渔翁正悠闲地划着船,我们沿着这条“水路”走过去,看到了“三白和三毛”,我想:这是什么东西,三白和三毛我听都没听说过。我走近看了下面的详细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三白就是海盐、棉花和稻米,三毛则是当地生产的毛竹、毛笋和毛茶,旁边又有许多用石头做的人在晒盐时翻盐,做得栩栩如生。旁边摆放着很多农具,大都我没见过,有一架风车,爸爸告诉我是用来筛谷子的,上面的口子里倒进含有杂物的稻谷,经过里面风车的猛吹,那些杂物都被吹向杂物出口,而稻谷很重,没有被吹走,都漏进下面的米斗里了。在一楼,我们又看了一台台织布机,古代的衣服和不计其数的青瓷器。
上二楼的楼梯设计得十分巧妙,竟然设计成一座“通济桥”的模样,而且十分逼真,我真想夸夸这儿的设计师。首先映入我眼帘的就是文房四宝,接着介绍的就是众所周知、闻名中外的四先贤,我真佩服他们!忽然,我们看见一座桥,桥上有许许多多造型逼真的舞龙舞狮演员,桥的两岸是一个古代的集贸市场,有铁匠铺、肉铺、戏台,路边摆放着很多商品,还不时地听到叫卖声,我看到黄澄澄的桔子,真想掏钱买一些。桥下停放着一条船,上面摆放着许多蔬菜水果、柴米油盐,原来这艘船是来运货的。
原来,我的家乡余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是文献名邦,我真是感到自豪!
第五篇: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原则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原则
赵春贵
2013-2-16 15:47:41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Design Principles of Exhibition Art in Museum
【作者简介】赵春贵,天津博物馆陈列部
【内容摘要】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应该坚持做到把握陈列主题、创造完美形式、满足实用功能、保障展出安全、力求经济合理。这五点可以有效地指导陈列艺术设计,作为设计依据的总则,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估任何一个陈列艺术设计的准则。
【关 键 词】把握主题 实用 美观 经济 安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特殊精神产品,同时也是博物馆向社会展示藏品和研究水平的载体,它凝聚着博物馆工作者的科学艺术劳动。陈列大纲见诸书面,物化的形象的陈列、展览依靠设计师进行一系列艺术创作才能见诸观众。陈列并非随意地拼凑摆放,它需要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并且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施行。
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体建筑“和平之舟”和雕塑“苦难的母
亲”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主体雕塑“冤魂的呐喊”
一、把握陈列主题
在我国,博物馆基本上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对于前者,重要的一条是尊重历史,准确地利用展品反映人和事件以及社会发展。这类博物馆陈列不能随意虚构情节渲染事件的本来面目,在陈列艺术处理上既突出揭示其展品的本质,同时兼及相互关联的其它方面。艺术类的陈列主要通过艺术实物,反映人类的艺术实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美的本质,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教育。自然类博物馆陈列应揭示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突出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利用,用科学的观点表现自然环境和生物种群的生活状态。科技类的陈列在于展示人类科技发明创造成果,扩大科技应用范围,普及科技知识。概括来说这是各种类型博物馆陈列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陈列艺术设计就应该围绕着这些宗旨进行整体的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它应该是惟一合适的,追求完美的,而不应当是程式化、概念化、一般化的方案,就是说,它应当是最大限度地适于表现内容的方案。
各种类型博物馆的陈列都有自身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陈列内容的灵魂,艺术设计能不能紧扣住主题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艺术设计对陈列内容来说是再创作,应当突出表现积极、健康的思想情趣。观众往往把参观博物馆陈列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因为每一个陈列都是研究人员将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加以探讨,将人类文化的成就展示于世人面前,它既向人们传播知识,又使人们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新的创造力,其思想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陈列的主题思想是来源于生活的,既反映着历史,又启迪着现实,忠实于历史,贴近于现实,这是各种陈列内容主题的共同特征,自然也是艺术设计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所以设计师要有坚实的生活实践和知识储备以及高度的艺术技巧,不这样不足以分别把握不同陈列内容主题思想这一精髓。
形式和内容相统一,这也是准确表达主题重要的一点。本质上讲,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陈列艺术也不例外。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其一,内容决定形式,因而形式是适于表现内容的形式。我国文论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在这里是内容和主题思想,文是形式结构和表现手法。陈列内容和主题思想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上面已经谈到了,能不能为特定的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则是设计师一个重要课题了。其二,形式对内容有积极能动作用和相对独立性,尽管内容是主导的,但形式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恰当的完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主题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产生广泛持久的社会作用。否则“言之无文、传之不远”,同样的文物,在库房藏品柜中和在展厅陈列环境中给人的审美感受不一样。为什么 ? 前者是孤立游离的,后者已经融合进陈列艺术作品中,在一定的主题统领下,在一定的形式结构、艺术氛围中展示着自己的身价和地位。同一个陈列项目,用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会收到不同的陈列效果,这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在起作用。所以说,离开陈列主题内容的艺术设计,形式虽美,但苍白无力;反之,没有优美艺术设计的陈列内容,不论内容怎样正确,也没有力量。陈列、展览设计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归结一句话就是:要以相应的、贴切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各自不同的内容,达到浑然一体。陈列艺术,其表现形式有偏重装饰美、偏重外在形式的特点,在设计中处理好内在形式和外部形式,也就能较全面体现陈列这综合艺术的个性特征了。
二、创造完美形式
陈列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美,特别同形象思维密切相关。
陈列、展览总是供人们观看的,除去内容和主题思想能够打动观众外,美的形式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美观是陈列艺术追求的目标之一,设计师能否把握美观这一原则,也就成了设计成败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这种潜移默化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这一方面,博物馆陈列艺术有其它艺术形式不可取代的优越性,它以实物为基础,通过综合的艺术手段烘托内容主题,同时又有效地展现出展品的美感和组合,表现它们的形式美,陈列形象的美感作用观众是都能体会到的。
1.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陈列艺术设计,重在要寻找到好的表现形式,人们长期以来把陈列艺术设计冠之为形式设计,可见形式推敲的重要性。许多实例表明: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这是因为陈列、展览属于社会性大众文化活动,它对各阶层人士开放,它又是多角度反映着社会生活,除去内容上尽量贴近现实,形式上也必然应当跟随时代脚步。美的形式是流动的,不是静止的。设计师应把握一个时代的审美特点,这样在处理具体艺术性问题上才会有创作源泉和观众基础。脱离这个基础,供谁去欣赏?创造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于摆好观众的位置,把观众纳入“展”与“观”的整体活动中来,把观众的参与作为形式构成的有机因素来作安排。
3.深圳近代史陈列中火车站微缩景观 4.深圳改革开放史综合展示
5.香港历史陈列景观中先民造屋 6.香港历史陈列人性化设计中台阶与坡
道并行
7.某出土文物展环境以黏土砖为衬托材料
在陈列艺术设计上,设计师要突出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既含有民族的、地域的因素,还要有时代风尚,同时也反映着设计师的艺术素养和追求。陈列艺术设计中,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如数字技术的引进,过去纯静态的陈列被动态打破,橱柜式的封闭陈列已被开放的形式局部取代,完全的实物陈列已变为实物和场景混合陈列,这些手段既是科学的又是形象化的。它更有助于观众的投入和参与,特别是自然类、科技类的陈列、展览更是如此。
在对陈列艺术设计的探索中,还应当有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广泛地吸收其它艺术形式来完善陈列艺术形式也是必要的。如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空间构成,甚至现代装置艺术原理的具体运用,都会增强陈列的形式感和形式美。其它诸如景观复原、蜡像等,作为陈列内容的补充,都可以丰富陈列艺术的形式。陈列艺术设计师要有超前思想,不能停留在旧的模式上。应该追求博物馆陈列这一综合艺术高品位和高水平。
8.某陶瓷展柜内陈列以纹饰展开图辅助文物展品
2.追求严谨的艺术结构
陈列艺术设计的组织安排,称为艺术结构。组织安排是对内容主题而言,结构是指内容组织安排的手段和方法。一个完整的陈列、展览,就是根据内容的提示而把一个个的实物展品组合、编排起来,从而反映出有关文化、科技或历史的主题。外在形式是靠展品以及烘托展品的物化环境共同显示出来的。这种显示是一种艺术的组合,它要求个体与个体之间、展品组之间、场景之间有机联系,达到前后连贯,相互呼应,浑然一体。一般艺术作品结构讲究起始、发展、高潮和结尾,陈列艺术也是这样,它很重视序幕、主体陈列、结尾三块结构。无论在空间分配、分量安排、表现方法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中对陈列的艺术结构既要在陈列平面布局中做出安排,也要在空间序列中借用空间构成原理处理这种关系,不论是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还是临时展览,都应当在结构上做到紧凑而不松散,完整而不拖沓。另外,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处理结构问题,还应当注意对实物展品与辅助展品之间、立体展品与平面展品之间、动态陈列手法与静态陈列手法之间以及多种表现手法之间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给予适当的平衡和衔接,要从层次关系、前后顺序关系上进行部位或分量的调整,做到使陈列艺术结构在整体上严谨统一。
3.创作完美的陈列艺术形象
艺术作品都要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生活,陈列这一艺术形式也具有形象性这一本质特征。可以说,形象性是陈列、展览反映生活的基本特性,不管是反映历史还是现实,都是如此。在创造美的形象上,陈列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可以做到具体、生动、典型。如果说文学作品创造形象是通过文字塑造出来的,那么陈列、展览区别于其它艺术则是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的,讲人是具体的人,讲物是具体的文物、标本,讲事是演变或衍生过的历史,讲环境则是原址、原状或以原址为基础的复原场景,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够达到如此真实可信。因而形象的具体化和科学性是陈列、展览的独特个性,由此而创造出来的陈列形象具备了无可置疑的真实感。
陈列形象除了具体化还有生动性的特征,艺术设计对于展品组合、场景安排都不是简单的分类排列,而是运用陈列特有的语言进行有机的组合。这样,展品不再是独立的单个的器物,而是对于阐述主题思想有强烈内在说服力的陈列形象。文物组合会使缺乏生命活力的文物、标本透出富有深刻含义的信息,产生新的意味。另外,活泼多样的陈列手法,艺术设计中对各种展品加以精心装饰布置,揭示展品内在活力使其表面化,陈列在整体上也就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4.营造特定的环境氛围
陈列、展览是讲究创造并善于创造环境氛围的艺术,愉悦美好的环境是陈列艺术美感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细作分析,博物馆陈列的环境氛围应当指两个方面。一是直观的现场环境氛围,这是靠陈列现场空间、设备以及精美的展品、柔和的光线色彩、适宜的人控气候以及悦耳的背景音乐等综合形成的,给观众留有一种恬静、高雅的美的环境享受。陈列环境没有精心布置,观众得不到周到的服务,感受不到特有的艺术情调渲染,怎么能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阶层的观众呢?如果把博物馆陈列环境氛围搞成游乐园的样子,也是违背博物馆特性的。因此,设计师应当把握美的原则,这个尺度很重要。
另一种是对历史或自然环境氛围的感受,这需要依靠设计中对陈列内容的历史背景做形象的揭示和烘托,引导观众在参观中体味这种旷古的历史氛围,如两汉历史陈列中运用了龙飞凤舞、朱墨、土红相间的漆饰纹样图案造型来烘托环境,人们自然有一种对汉代艺术雄浑博大的体味。热带雨林场景带给观众的绝不会是沙漠的干旱。这种历史氛围或生态氛围对观众起着一种不可言传的美感传递作用。
三、满足实用功能
作为综合艺术的陈列、展览,不同于纯学术研究,也不同于纯造型艺术创作。它依据大纲内容做出形式设计,既要体现与思想内容完美和谐的内在形式,也要通过设计解决大量的外在形式,解决为数不少的符合布展要求、参观活动中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的造型与结构问题。概括地讲,设计应适于陈列形式构成需要,做到科学合理,满足陈列物质功能要求。
从现代艺术构成原理来讲,陈列形式构成是涉及平面、立体、空间和色彩各个部分的。而且这些构成形态又都交融在一起。如版面设计多运用平面构成,设备道具多来自立体构成,空间布局又完全是空间构成各种原理的汇合。熟练地运用构成原理解决形式结构问题是必要的,但是绝不能脱离具体陈列对象进行设计。艺术设计要围绕展品的布置和观众的参观来解决一系列功能性问题。仅展厅内主要有空间布局、展品布置、色彩光照、展柜道具设备、版面文字、参观路线等。布局是整体问题,它在限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安排,其任务是把一切陈列物件分门别类地进行组合配置,分别安排一定的空间位置,该连贯的连贯,该分散的分散。布局又同参观路线相联系,陈列内容要求连续性展出或非连续性展出,这就决定了布局安排的功能性特征。可想而知,通联式展柜展壁可满足连续展出,散点布陈的中间立柜、展台则适合可独立欣赏的艺术品陈列,这足以说明展柜道具设备也具有特殊的功能要求。陈列形式构成和物质功能需要有着自然的联系,因此又应注意处理好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布局有变化但要合理,参观路线讲曲折但要通畅便捷,陈列设备道具应牢固稳定并便于调整,展品布陈错落有致系统有序,色彩光照应和谐宜人,版面排列高度应合适。总的来说应当是整体性强而不零乱。
陈列艺术设计想要做到科学合理,还应当以人体工程学为出发点作衡量标准,将科学性渗透在各方面:比如版面文字大小、字形字体、配色应当以人的视距、视环境等多种因素来确定;色彩的冷暖、光照的强度都应以测定的科学数据为准。科学重在严谨,不得丝毫疏忽,计算中的数据有时要精确到毫米,在图纸上要一丝不苟,否则部件之间无法吻合,比如玻璃橱柜的推拉轨道设置就相当精确。总的来说,科学合理应当着重以下两点:一是结构应符合力学要求。设计中遇到不少结构上的问题,结构的方式,结构点的部位选择,都与力学相关。展品的布陈涉及到重力、应力和静摩擦力作用,瓷器放在玻璃台上总有滑落的感觉,放在呢绒面上则就不用担心了。一些特殊的展品、超重的展品的承受关系应当有科学计算才行。另外设备、楼板的结构与楼板的荷载力都是设计中应科学计算不容忽略的问题。二是选材适应加工条件。陈列设计应用材料纷繁复杂,加工方法也多种多样。审美着眼于材料个性特征和肌理效果,科学着眼于材料的性能和加工适应程度,材料性能主要指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各种参数,对此,设计师手边应有材料学依据,陈列艺术既用到硬质材料,同时也用到软质材料。以钢铁、木、石、玻璃等为主的硬质材料多用在设备和道具、空间环境构筑上,取其性能坚固耐用;软质材料如石膏、树脂、纺织品、人造革、涂料、纸绢等,取其有贴附性,多用在装饰和饰面工艺上。设计师应当熟知材料性能,选择适宜的材料和加工方法。
空间场地是陈列、展览赖以存在的最基本条件。陈列的规模和场地空间大小成正比例,选定场地应当以适用为宜。小不足以容纳展项,大则浪费面积并带来新的负担和不适用,过大的空间造成拉长展线,引起结构松散,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参观路线,这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和陈列结构的合理性的。片面强调陈列空间的高大气势是不足取的。
四、保障展出安全
安全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又一个重要原则。这主要着眼于展品的安全和观众人身安全。对展品来说,应尽力排除人为因素破坏和自然因素的损害。设计师应从陈列环境、陈列设备、陈列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处理。
1.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创造对文物展品的科学保护条件
从保管角度讲,展品的保护是指两方面:一是博物馆小气候环境下对文物的科学保养;二是博物馆环境内对文物安全的保护。博物馆气候是一定人控条件下的小气候,常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表示,这是立足于对展品的防与治,避免温湿度剧变,减少空气污染,防止灰尘、光线、昆虫、微生物等自然因素的损害。当然,博物馆气候的创造是在大自然环境下的小气候,必然又要受到大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实中不管什么地方,温湿度的逐日变化,都要受到日照、降水、风沙、观众流量等因素的牵动。建筑房间的朝向、开窗面积的大小都是直接的波动因素。对展厅环境的这些要求与藏品库必备的文物保护环境要求是一致的,设计师应当了解并将其纳入总体设计思考范围中来。一般情况下,库房和陈列室的温度为 15℃-25℃,相对湿度为 45%-65%。指标在此数值之内缓慢波动,对文物的保护是适宜的。调节室内气候的措施,就国内外博物馆而言都是现代化设备和传统方法并用,要因地制宜。
2.防盗、防火、防震等技术预防是设计中另一重要安全因素
我国法规明文规定:“博物馆是国家必须严加防护的要害部门之一。”陈列厅是法规中列出的博物馆重点要害部门之一,它既是文物的存放点,又是观众的集散场所,同时也是筹备陈列展览的制作现场。水、火、电都在此范围内运作,防盗与防火是不能忽视的,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就应同安全保卫部门制订防范措施。一些先进地区的博物馆其安全现代化程度较高,其展品、展柜、展厅、中心控制室、市内消防机构相联通。它从现代科技入手,与现代社会管理双管齐下,形成了博物馆安全保卫体系,这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文物展品在展览中失盗,展厅环境中火灾的发生,国内外均有报道,因而更应引起设计师的重视。
3.其它安全因素
陈列艺术设计中安全设计的第三类问题也与设计师有直接关系。一是对展厅内外环境非安全因素的排除;二是对陈列设备安全系数的推敲;三是对陈列布展方式的选择。对环境应考虑门窗的护栏,水源、电源合理调整以及其它污染源排除。总体布局上也要考虑防盗和消防通道的畅通。为此,陈列室布展设计中对于空间环境的处理,涉及到布局安排、观众疏散通道调整,这不只是形式问题,应在科学合理布局后,有系统标志显示。
陈列设备应尽量选用安全系数高的材料和结构方式。在陈列布展方法上,应慎重选用艺术而又安全的方式。比如摆在方台上的器物是安全稳定的,但吊挂起来也许更活泼一些,但是吊挂的绳索如果不足以承受长期的应力,将会危及展品和观众的安全。实物展品陈列的高度,地面台座能否护卫裸置的展品,台面的质地会不会造成展品的滑动等等,这些细节问题都应在设计中加以科学处理。
五、力求经济合理
我国博物馆陈列的经费比例近年在快速增长中,如何花好这笔钱,办出真正高品位的陈列,不能不考虑经济的投入和最后的效果。从实质上看问题,陈列、展览作为一类综合艺术设计,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特征本来就和经济有直接的联系。搞设计,不考虑经济就必然脱离实际。钱学森同志认为:“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考虑。”这个见解是很中肯的。实践证明,把经济作为一个设计原则提出来,不仅不会限制设计师的思路发挥,同时可以使设计思维更趋于全面合理。事实上,经济问题是和实用、美观相关的。陈列设计的对象是展品和与展品相关的物质设备,这些设备的合理性本身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它的使用程度,二是所采用工艺制作的经济指标。可以这样说:华贵的东西(包括设计和制作全过程)就其客观效果来看不一定就适用。如果设计只求表面奢华,不尚纯朴,只能导致乞灵于贵重材料和繁琐装饰,暴露设计者艺术素质低下、修养不足。古希腊人说:“艺术家不能做得美丽,因此只好做得豪华。”可见在陈列艺术设计中,应该做到“惜墨如金”,摒弃繁缛装潢,努力在整体美学品位上下功夫。经济在这里既指耗费的多寡,为此应当进行预测核算,避免奢华,杜绝浪费。但也不能苛求无米之炊,而是经费投入合理,要求设计师在经济条件制约下使陈列、展览设施达到实用、美观、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这就有待设计师在调整下述主要的几个关系过程中筛选出最佳方案。
1.选用材料多作对比
能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特点,巧妙运用材料本身纹理、色泽、质感等特征,放弃一切虚浮多余的装饰,这是选材的着眼点。在材料设计中围绕着实用、美观和安全应作综合对比。因为陈列艺术设计中项目较复杂,用材用料较广泛,有陈列设备制作的材料,有环境装饰的材料,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饰面工艺不同,选用材料又各异,可以露材质,也可以纺织品蒙饰。同样是涂料饰面,可以用高级漆面,光滑如镜,也可以用亚光漆,温润宜人。进行材料选择不可能抛开功能要求、审美要求和安全要求,同样也不能不考虑经济这一决定因素。
2.慎重选择制作技术方案
陈列艺术设计可调动一切技术手段实施制作。所以有人说,陈列、展览是“聚技术总汇、集艺术大成”的综合艺术。在当今技术发达、艺术花样翻新的条件下,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有传统手工艺型的,有机械加工型的,有现代电子技术型的。比如陈列中见诸版面的文字处理手法,其技术和最后的形式即可列出许多种来。但是究竟哪一种更实用美观,更经济合理,这就必须要经过慎重选择。在选定某种技术方法时,同时要注意认真研究加工过程中的各个技术环节,只有完善各个环节,并使复杂的工序达到简化,才能实现技术方案整体上的完美和经济。可以这样说,技术工序每复杂一步,就得增加一分经费投入,如安装陈列柜的大玻璃,如果按模数设计,选用标准尺寸产品就省工省料,否则横切一刀、竖切一刀,既容易损伤玻璃,又费工费料,所以充分发挥结构技术的特点,认真研究施工制作中各个技术环节,避免一切使生产复杂化的做法。选择切实可行的加工技术方案,必然减少经费投人。
3.紧凑安排工期
设计完成后,制作施工总有一定周期。周期长短直接与经济发生联系,因而紧凑安排工期也是陈列艺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点。一般说,陈列、展览中的制作分为技术性和艺术性两类。前者涉及技术质量,后者涉及艺术质量。质量和工期似乎又是矛盾的两方面,对于一定的项目给予充分的制作时间是必要的,对于整体的陈列、展览工程项目来说绝不能采用松弛的施工安排,一定要把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结起来,做到同步正常运作,避免一些工序不能很好衔接,延误时间,拖拉工期。特别应随时矫正实施中的方案局部变动问题,避免返工误工。这里应该借用系统工程理论来管理,取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在陈列、展览中,有经验的设计师都清楚,经济问题和美学问题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两个问题要求统一时,经济问题总是具有决定意义。设计师对经济问题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不愿竭尽一切努力降低造价成本,不在实用和经济的条件下来处理美观问题,必然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博物馆事业在中国已历经百年,近年来进入了一个最快的发展时期:数量增多,投资加大,陈列展览品位在努力提升。但实践的步伐匆匆,理论探讨却相对滞后,陈列展览的一些基本理论需要廓清。
如果说博物馆陈列的宗旨是信息理念的传达,那么,陈列展览的个性特征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经验告诉我们,陈列展览这一大型综合艺术须通过系统工程管理去运作,才能实现策划——设计——施工制作的全过程。在一个项目具备相应条件并立项的情况下,对于该项艺术工程的设计师和掌控者来说,遵循上述五条原则尤为重要,对于评估一个陈展项目,着眼点也将由此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