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大纲

时间:2019-05-12 21:5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大纲》。

第一篇: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大纲

目 录

第一部分 总 论„„„„„„„„„„„„„„„„„„„„1

一、概述„„„„„„„„„„„„„„„„„„„„„„„„„„„„„1

二、建馆目标„„„„„„„„„„„„„„„„„„„„„„„„„„„1

三、新馆建设指导思想„„„„„„„„„„„„„„„„„„„„„„„2

四、展示理念„„„„„„„„„„„„„„„„„„„„„„„„„„„2

五、观众群定位„„„„„„„„„„„„„„„„„„„„„„„„„„2

六、展示内容定位„„„„„„„„„„„„„„„„„„„„„„„„„2

七、展示形式定位„„„„„„„„„„„„„„„„„„„„„„„„„2

八、展示特色定位„„„„„„„„„„„„„„„„„„„„„„„„„3

九、功能目标定位„„„„„„„„„„„„„„„„„„„„„„„„„3

十、服务方式„„„„„„„„„„„„„„„„„„„„„„„„„„„4 第二部分 展示与教育„„„„„„„„„„„„„„„„„„„5 第一节 意义„„„„„„„„„„„„„„„„„„„„„„„„„„„„5 第二节 基本展示„„„„„„„„„„„„„„„„„„„„„„„„„„5

一、主题思想 „„„„„„„„„„„„„„„„„„„„„„„„„5 二、基本展示方案大纲„„„„„„„„„„„„„„„„„„„„„„6 第三节 展厅安排„„„„„„„„„„„„„„„„„„„„„„„„„„6 第一单元 序厅展示内容方案„„„„„„„„„„„„„„„„„„„„9 第二单元 地球厅展示内容方案„„„„„„„„„„„„„„„„„„„11 第三单元 生命演化厅展示内容方案„„„„„„„„„„„„„„„„„17 第四单元 恐龙厅展示内容方案„„„„„„„„„„„„„„„„ „„26 第五单元 矿物岩石厅展示内容方案„„„„„„„„„„„„„„„„„31 第六单元 资源与环境厅展示内容方案„„„„„„„„„„„„„„„„37 第四节 临时展览„„„„„„„„„„„„„„„„„ „„„„„„„„49 第五节 4D科普影院„„„„„„„„„„„„„„„„„„„„„„„„49 第六节 地质风貌模拟区(暂定)„„„„„„„„„„„ „„„„„„„50 第七节 室外景观展区„„„„„„„„„„„„„„„„„„„ „„„„50

一、古生态景观复原区„„„„„„„„„„„„„„„„„„„„„„50

二、大型地质实物标本景观区„„„„„„„„„„„„„„„„„„„51 第三部分 收藏与研究„„„„„„„„„„„ „„„„„„„51 2 第一节 收藏„„„„„„„„„„„„„„„„„„„„„„„„„„„51

一、意义„„„„„„„„„„„„„„ „„„„„„„„„„„„„51

二、收藏品种„„„„„„„„„„„„„„ „„„„„„„„„„„51

三、藏品库区„„„„„„„„„„„„„„„„ „„„„„„„„„52 第三节 科学研究交流„„„„„„„„„„„ „„„„„„„„„„„52

一、意义„„„„„„„„„„„„„„„„„„„„„„„„„„„„52

二、研究方式和手段„„„„„„„„„„„„„„„„„„„„„„„53

三、学术报告厅„„„„„„„„„„„„„„„„„„ „„„„„ „53 第四部分 综合服务„„„„„„„„„„„„„„„ „„„„53

一、服务内容„„„„„„„„„„„„„„„„„„„„„„„„„„53

二、服务形式„„„„„„„„„„„„„„„ „„„„„„„„„„54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8 展厅位置剖析图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9 第一单元 序厅展示内容方案

一、展厅概述 本展厅以“宇宙——人类的向往”为主题,介绍有关天体宇宙的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地球、人在天体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二、展厅位置

本展厅位于南楼东一层入口处,面积300平方米,层高9米,此区域是各类参观人员集中分散的场所,空间应高大开阔。

三、主要展项:

1、馆标:在序厅显著位置放置能反映安徽地质古生物特色及博物馆特点的馆标。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10

2、LED电子大屏幕:悬挂大厅正面上方,屏幕尺寸3米×4.5米,用于播放欢迎词、展厅介绍、即时信息及代表性影像。

3、前言介绍:可请省内名家撰写。内容包括介绍安徽省情,安徽省地质古生物的特点,建立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目的、意义及历史简介。

4、导览系统:分别采用眼到(导)——导览指示牌,手到(导)——多媒体触摸屏,口到(导)——语音智能导览机器人的方式。用于博物馆内参观引导,向观众介绍馆的概况、展厅分布内容、开放情况等信息。

5、拱形天穹:大厅顶部,营造出深邃遥远的宇宙空间景象,标注重要的星团、星座的位置、名称,可考虑示意标注流传甚广的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双鱼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魔羯座,水瓶座等12星座,提高观众的观赏兴趣。

6、地球模型:中央上方用巨型、悬浮、旋转的,采用内投影或外投影技术可显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特征,寓意地球是运行在浩瀚宇宙间普通的,也是目前唯一发现生命的行星。

7、标志性浮雕(东面墙壁):提取各地史时期的代表性地质事件(地球演化、生物进化)进行抽象表达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3 B、模型:制作铜陵地区“层控矽卡岩”成矿模式和宁芜“玢岩铁矿”成矿模式的模型;

(三)水资源

1、知识点

(1)安徽水资源分布(2)安徽水资源的社会效应(3)安徽地下水资源特征(4)安徽地下水资源量(5)安徽地下水资源基本状况(6)地下水资源开发现状(7)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2、主要展示形式

(1)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表、分布图等介绍知识点;

(2)制作模拟阜阳地下水抽取模型:模拟阜阳地下水开采主要形式制作模型,说明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对当地地质环境的严重的破坏。

(四)测绘技术

1、知识点 A、测绘工作 B、测绘技术与成果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4

2、展示形式:

A、用图表实物反映测绘技术手段、仪器更新发展演变; B、展示合肥市城区卫星遥感、航空影像图。

五、地质环境展区

(一)地质遗迹

1、设计思路

以“美丽的安徽”为主题,从安徽独特的地质背景,以及水文、气象条件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安徽省的主要地质遗迹的种类、数量、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地学意义、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

2、水文、气象条件

(1)知识点 A、安徽水文条件 B、安徽气象条件(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表、照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图件灯箱:分别制作1:50万的安徽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和1:50万安徽省地势图的灯箱进行展示;

C、安徽省遥感图片灯箱:用1:25万安徽省遥感卫星照片的灯箱,真实反映安徽省地形地貌特征。

3、安徽地质背景简述

展示形式:用1:50万的安徽省地质图制作成灯箱,直观反映安徽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23(1)知识点: A、鸟类 B、鸟特征 C、最早出现的鸟 D、带羽毛的恐龙 E、鸟类的起源

F、鸟类飞行起源及假说: G、早期鸟类主要类型(2)展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利用实物标本、图片、复原图等形式系统展示鸟类演化过程; C、制作中生代鸟类生活景观区; D、鸟化石标本展品组。

(四)新生代展区

1、设计思路

新生代展区主要展示的内容以被子植物的特征、起源、谱系等过程及哺乳动物的兴起,爬行类新生代的演化、哺乳类的系统演化到人类起源等新生代重大事件。描绘新生代生物演化的历史。

2、陆生植物(被子植物)

(1)知识点: A、被子植物的特征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24 B、被子植物的谱系和有关起源 C、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和地点 D、被子植物的化石证据

(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化石标本展品组:各种被子植物化石; C、利用多媒体手段,系统展示被子植物有关知识; D、制作新生代被子植物大型复原场景。

3、爬行类脊椎动物(1)知识点:

A、新生代爬行动物的演化特征(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化石标本展品组:广东茂名地区龟、鳖、鳄类,安徽潜山龟等; C、制作新生代龟、鳖、鳄等生存复原场景。

4、哺乳动物(1)知识点:

A、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B、哺乳动物的起源 C、原始哺乳动物: D、真兽类 E、人类的起源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25 a、人在生物分类中的位置 b、高级灵长类的起源及分支

c、现代猿起源 d、人类的起源及发展 e、现代人类的起源 f、安徽的人类起源(2)展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的形式介绍知识点; B、化石标本展品组:哺乳动物头骨化石标本; C、展出哺乳动物模型;

D、大型复原模拟景观:猿人的生存环境;

E、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展示哺乳类演化过程和人类起源与发展; F、复原古人类头骨模型:复原和县猿人、巢县银山猿人的头骨模型。

(五)生物进化螺旋图 在展厅东边入口楼梯处,沿人行上升楼梯制作生物进化螺旋图灯箱或生物进化树,说明地球演化与生命进化的关系。表现地球生物的出现、繁盛、灭亡的过程,以及地球演化所形成的古生态、古环境对于生命起源、生物进化所具有的意义。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5 省的地质背景情况。

4、安徽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1)知识点

安徽省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和数量(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图表、图片介绍知识点;

B、制作1:25万安徽省地质遗迹分布图灯箱,介绍安徽省地质遗迹的分布情况。

5、安徽省地质剖面与地质构造形迹

(1)知识点 A、地质剖面 B、安徽省地质剖面 C、构造形迹 D、安徽省地质构造形迹(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制作地层剖面微缩模型:选取宁国市胡乐司南相奥陶系地层重点段制作实体剖面。

6、古生物遗迹

(1)知识点 A、古生物遗迹,B、安徽的重要古人类遗址 C、安徽重要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6(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展品组:实物展出巢湖市银山冲的猿人遗址发现的化石。

7、地质地貌景观(1)知识点

A、安徽省火山地貌景观 B、安徽省花岗岩地貌景观 C、安徽省变质岩地貌景观 D、安徽省丹霞地貌景观 E、安徽省洞穴遗迹 F、安徽其它地质地貌景观(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制作演示模型:制作洞穴遗迹景观模型,说明石灰岩洞穴的形成演化的过程。

8、水体景观

(1)知识点 A、水体景观形成 B、安徽泉体景观 C、安徽湖泊景观(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陈列大纲 47 B、卫星遥感照片灯箱:制作巢湖地区近二十年来不同时期的遥感卫片灯箱,说明巢湖演变的过程,让人们了解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9、地学人文景观

(1)知识点 安徽省地学人文景观(2)展示形式 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10、古采矿冶炼遗迹

(1)知识点 安徽古采矿冶炼遗迹(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和图片进行介绍知识点; B、复原模拟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采矿现场

11、安徽省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利用与保护(1)知识点

A、我国对地质遗迹景观开发利用 B、安徽省对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2)展示形式 A、展板:采用文字说明、图片、图表介绍知识点;

B、分布图灯箱:制作安徽省地质遗迹开发利用情况分布图灯箱。

12、安徽省地质公园

第二篇:博物馆陈列大纲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风情展陈列大纲

陈列主题:苗乡侗寨情 多彩贵州风——黔东南少数民族文物展

陈列理念:全方位展示贵州省黔东南州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风土人情等

陈列目的: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黔东南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等信息。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明。

陈列原则:尊重历史事实,再现历史,突出独特的民族特色。

陈列目录:

一:导

二:文物陈列

1.民族风情 2.服饰特点 3.民间工艺 三:结语 陈列内容

一 :导言

世居在黔东南州境内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壮族、仫佬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大多经过长期的迁徙最终定居在这里,并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光辉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了自己灿烂的一页。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出了以稻作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及以《苗族古歌》和侗族大歌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以及以“议榔”为核心的制度文化,还有以花桥和鼓楼代表的建筑文化。二:文物陈列 1.民族风情

介绍黔东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居住、民风民俗等,着重介绍苗、侗两族。展品陈列从极其日常到难得一见的各种实物均可。由于大型建筑无法搬进博物馆中,所以可以用辅助展品来代替。并且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来展示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照片

ⅰ.侗族大歌合唱图

ⅱ.苗族芦笙演奏图

ⅲ.民族节日欢乐图

2、音像

电子触摸屏等

3、实物

ⅰ.竹木生活用具 ⅱ.独木龙舟

ⅲ.鼓藏幡 4.模型

ⅰ.吊脚楼

ⅱ.花桥 ⅲ.鼓楼

2.服饰特点

主要介绍苗族、侗族的服饰文化,以实物为主,照片为辅。

1、照片

ⅰ.苗族盛装

2、实物

ⅰ.西江苗族女盛装 ⅱ.织布机

ⅲ.蓑衣和斗笠 ⅳ.苗族男装

3.民间工艺

展示州内各族人民的剪纸、编织、刺绣、竹木雕刻等工艺品。

以实物为主。可安排人手现场表演技法。

1、实物

ⅰ.各种生活用竹篓子 ⅱ.苗族古琴 ⅲ.铜鼓

ⅳ.刺绣、蜡染物 ⅴ.银饰

ⅵ.民间书画

三:结语

在“苗乡侗寨情 多彩贵州风——黔东南少数民族文物展”中,我们欣赏到了极其光彩绚丽的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当以弘扬发展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努力做好民族文化的继承工作,使民族文化的未来更加美好。

第三篇:古生物博物馆活动

响应国际博物馆日,宣传龙年特展

(本网讯记者明雪)5月18日中午11时,为了响应第36个国际博物馆日,我校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的展览设计部副主任刘森及古生物博物馆的志愿者们在时代广场举办了“国际博物馆日,宣传龙年特展”活动,活动持续了近两个小时。

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宣传龙年特展及发放调查问卷。本月27日,在位于我校的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将举办即赴法国“恐龙之声”特别展览开幕式后的另一次“龙年办龙展”活动,届时博物馆将会全面开放,更有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讲解,旨在宣传博物馆文化,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活动现场展示的一枚真的恐龙化石还引来了不少同学前来围观,很多同学纷纷询问相关信息,现场氛围非常热烈。此外,博物馆的志愿者们还向同学们发放了有关古生物博物馆的调查问卷,旨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古生物知识的了解及对志愿者工作的看法,从而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古生物博物院馆的建设,同时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更周到的服务。博物馆方面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作为对参加问卷的同学的感谢。

活动尾声,记者就举办此次活动的意义采访了本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刘森副主任,他谈到:“借着国际博物馆日,我们举办了这次活动,一方面希望通过我们的宣传可以使更多的同学知道,并且了解更多有关古生物的知识,提高同学们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希望此类活动能够增进我们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加深了解,以便我们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更细致周到的服务。我认为,这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

第四篇:参观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观后感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在沈阳师范大学校校园内,离我家和学校都很近,是我非常喜欢去的地方,爸爸说随着我的年龄增长,看古生物博物馆的感受是会不一样的。所以利用这个假期,我又重新体验了一遍 “地球的历史”,果然体验大不同。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博物馆,在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里,主要设有8个展厅16个展区,主要内容包括地球与早期生命、30亿年来的辽宁古生物、热河生物群、国际古生物化石、珍品化石、辽宁大型恐龙等主题。

根据爸爸的推荐,这回我重点参观研究了,地球历史时间表和162,什么是162呢,等我慢慢给你说。

在地球历史时间表中,我发现如果把现在地球的历史比做24个小时,一切都太神奇了,我们人类是在23:58:43才出现,就是仅仅才出现17秒,22:56出现了恐龙,23:39灭亡,它们统治地球“长达43分钟呢”。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石油和煤炭,就是因为22:30后10分钟左右的地球全绿色植物覆盖。神奇吧。

什么是162呢,162就是第162个100万年前,也叫中侏罗纪。那时的地球,是我最喜欢的迷惑龙作为统治者的年代,对于一个从小就喜欢恐龙的我,置身在中侏罗纪展区中,就好像置身在恐龙的世界中,对于它们的科学介绍,我真想都一一背下来。

在地球历史时间表中,我头一回真切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生命的短暂,我

要如何面对我的人生呢?看来是一个大问题,我要好好的思考。

离开博物馆,我迫不及待的要回家,要早早睡觉,早早的进入梦乡。为什么呢?

我要在睡梦中穿越,穿越到162,穿越到那个恐龙的时代,我要做恐龙时代的主宰者。哈哈。

阳光小学 三年三班 周星言

2017年2月10日

第五篇:5河东博物馆农耕展厅陈列大纲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编写组人员名单

一、编写组领导成员

邵明水(运城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张 帆(运城市农业会展中心主任)

二、编写组专家成员

南建福(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跃进(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张建成(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姚存忠(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所长)吴立春(运城农业职业学院院长)李晋生(运城市林业局局长)樊剑展(运城市水务局局长)张建设(运城市农机中心主任)姚 蔚(运城市畜牧发展中心主任)王宏伟(运城市果业发展中心主任)

三、编写组执笔人员

董 斌(运城市农业委员会科教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元收(运城市农业委员会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马利云(运城市农业委员会农业科教和对外经济科科长)吉力宏(运城市农委项目监管科科长)徐隽铭(运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第五稿)

序言

运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业大市。这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物产丰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粮、果、棉、菜、畜五大农业支柱产业在全省、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山西农业的一颗璀璨明珠。本展厅将采用文物实展、图片音像、雕塑场景等多种形式,对运城市的农耕文明,农业特产,以及农业技术、农机农具、水利灌溉、畜牧业、林果业等方面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突出重点、突出轮廓地做出全面展示。力争使农业展厅不仅成为运城农业的集中展示场所,而且成为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的生动教室。

第一单元 重要的古今地位

前言

运城是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根源之一。由于光热资源丰富、农耕历史悠久,历史上曾长期作为历代中央政府粮粟和财政收入的主要地区。建国以来,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运城农业和主要农产品在全省、全市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组 华夏农耕文化重要根源

前言

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2.4~1.6万年前,我市垣曲盆地已经出现 1

以采集经济为基础的原始农业。嫘祖养蚕、后稷稼穑、舜耕历山等有关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历史传说均在这里发生,它和考古发掘相互印证了运城农耕文明史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的重要源头。

展示内容:

1、垣曲大腰遗址、鸡冠岭遗址旧石器时代农具文物实展或图片介绍。

2、嫘祖、后稷、舜帝雕像。

3、嫘祖养蚕、后稷教民稼穑、舜耕历山主要事迹介绍。

4、蚕茧化石图片;稷王庙“教民稼穑”木雕图片;稷王山“五谷化石”文物实展或图片展示。

第二组 历代中央政府粮粟重地

前言

据考,运城谷物种植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小麦种植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夏、商、周时,原始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至战国秦汉时,运城农业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在耕作动力方面,运城是中国牛耕的发源地之一,平陆县枣园村的出土汉墓壁画就描绘了当时牛耕、耧播的劳动场面。

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曹操平定中原,西征韩遂、马超,“军食一仰河东,及贼破,余蓄二十余万斛”,曹操因之称河东为股肱郡,可见当时运城农业的发达程度。

据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全国各道正仓所储粮食超过100万石的仅有4个,其中河东道为350余万石,居第二位;义仓超过7万石的有3个,其中河东道为7.3万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河东仍岁丰穰,储蓄尤广”。天禧元年(1017),运绛州粟20万石以济怀、卫、河阳等灾区;天禧三年,又贡粮100万石。可见直到唐宋年间,运城一直都是历代中央政府的粮粟重地。

展示内容:

1、枣园汉墓《牛耕图》照片

2、历代运城农业地位有关文献影印件

第三组 闻名全省的粮棉果基地

前言

解放以来,运城农业发展迅速,“农业大区(大市)”地位在全省永固确立,一度拥有“山西乌克兰”的美称,是名副其实的“三晋粮仓”。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运城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两次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如今的运城已形成了粮、果、菜、棉、畜五大支柱产业,彻底扭转了单一粮棉种植的格局,成为山西乃至全国的粮棉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苹果和芦笋产地、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产地和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最为集中的市。

展示内容:

1、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2010年主要农产品在全省的地位(内容如下:“十一五”末的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266.6万吨,占全省的24.6%;其中小麦产量达108万吨,占全省的46.7%。水果产量达到294.4万吨,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产量达204.1万吨,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21.6万吨,占到全省的95.3%。棉花产量达到6400万公斤,占全省的92.3%。蔬菜产量达189.8万吨,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达9500万公斤,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禽蛋总产量15.9万吨,占到全省的22.5%;肉鸡加工能力1.2亿只,占到全省的23.5%。)

2、图表形式展示运城市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现状(内容如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1427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7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占全省180家的1/6;列入全省“513”工程的龙头企业60家,占全省450家的1/7;特别是忠民、粟海、维之 3

王、新绛蔬菜、丰润等5个企业被评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远销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全市96亿元,占全省的1/5;农产品国际贸易额排全省第一。)

3、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图

4、忠民、粟海、维之王、绛州绿、丰润等国家或省级龙头企业厂区照片、产品实物或照片

第二单元 丰饶的农业物产

前言

运城是山西省最大的农业产区,物产丰饶,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不少特色农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遐迩。本单元分具体展示运城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特色和地位。

第一组 主要农作物

前言

史料考证,自春秋时期,运城就开始种植小麦,汉代至宋代,就一直是全国主要麦区。棉花种植开始于宋代,至明朝万历年间,河东各县普遍植棉,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产棉区。近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90%以上。水果产量占全省的54%;其中苹果占全省的60%,果汁加工总量占到全省的95.3%。蔬菜产量占全省的20.9%;其中芦笋产量占到全省的93.2%,全国的1/2和全球的1/4。

展示内容:

1、通过实物或复制、图片、图表、场景和多媒体手段等展示运城市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历史和在全省的比重地位等。

2、主要作物植株或种子标本展示

第二组

特色农产品

前言

运城历史悠久,农耕立世,物产充盈,有不少农特产品驰名中外,深受欢迎,成为运城农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有的历史悠久,曾为历代皇室贡品;有的地域风味浓厚,成为晋南群众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有的品质优良,屡获国内外大奖;有的富于创新,被用来承载河东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一小组 历代贡品

一 稷山板枣

前言

稷山板枣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为历代皇廷贡品,1957年打入国际市场;1973年远销日本、北美和东南亚各国;1981年在常州全国红枣鉴定会上得到专家好评;1992年独家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银质奖;1993年获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金奖;1994年获全国林业博览会金奖;1995年列为国宴食品;1997年10月山西省首届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上,被评为山西十大名枣之首;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板枣枣皮紫红色,鲜枣肉白绿色,可食部分占96.65%,含糖量75.30%,VC含量500mg/100g,常食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展示内容:

1、《尔雅》 “猗氏出大枣”相关页面影印

2、稷山板枣实物、枣园照片

3、营养成分图表

4、获奖证书或奖品照片

二 安邑相枣

前言

安邑相枣 分布于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一带,故名“相枣”,栽培历史悠久,已有3000余年历史。果实大,平顶锥形或卵圆形。平均果重22.9克,最大果重29.5克,大小不均匀。果肩宽,耸起,有数条浅棱通过,梗洼窄深。果顶平,顶点微凹。果柄较粗。果面光亮,有不明显的小块起伏。果皮厚,紫红色,颇美观。果肉厚,绿白色,质地较硬,略粗,汁液少,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28.5%,总糖25.5%,可食率97.6%,制干率53%。干枣含总糖73.5%,适宜制干,品质上等。为历代贡品。

展示内容:

1、相枣实物、枣园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3、《史记〃货殖列传》 “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相关页面影印

三 永济青柿

前言

永济青柿永济蒲州有栽培柿树的悠久历史。蒲州柿子,果大皮薄,肉细汁多,味甜无核,容易脱漆,制成柿饼尤佳。青柿则是其中的上品,用青柿加工成的青柿饼,汁多无核,肉细绵软,饼霜白净,入口甘甜;将柿饼掰开,可拉出400毫米长的油丝;把柿饼放在杯中,用开水冲沏,片刻可溶为汤汁。青柿个头硕大,一些能工巧匠还能在柿饼上雕出各种漂亮的图案,如同工艺品一般。从唐宋到明清,蒲州柿饼一直是向皇宫进贡的珍品。1918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蒲州霜柿饼曾荣获一等金奖。

展示内容:

1、永济青柿、柿饼实物或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四 新绛莲菜

前言

新绛莲菜新绛县三林镇一带的莲菜种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去泥洁白,藕节粗长,剖开洞眼均匀。或凉拌,或煎或炒,入口脆美,极富营养,旧志有载。过去多为贡品或酒席佳品,行销周围各县,受到人们普遍赞誉。《河东民歌》有“新绛莲菜打路宽”(销路)之说。近年更被列为中南海特供蔬菜品种。

展示内容:

1、新绛莲菜(全貌和剖面)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五 闻喜煮饼

前言

闻喜煮饼闻喜煮饼系山西传统的八大名点之一,产于山西闻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历代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堪称国式糕点的绝产。闻喜煮饼并不是饼状,而是滚圆形,外边裹一层脱皮芝麻。将芝麻团掰开,便显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馅子,以及能拉几寸长的甜丝。再把掰开的芝麻合在一起,马上又恢复球状。闻喜煮饼风味佳美,营养丰富,吃起来越嚼越香,带有一种异样的甜香味,令人口味无穷。其制作方法荟萃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糕点加工技术,选用优质面粉、蜂蜜、芝麻、香油、食糖等上乘原料。富含蛋白质、植物脂肪、糖类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是具有滋补健身作用的高级营养食品。

展示内容:闻喜煮饼实物或照片

六平陆百合

前言

平陆百合平陆县有栽培百合的悠久历史,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开始栽培。以个头大、瓣肉厚、后味不苔、瓣肉无柴而著称于世。最大者达150克以上,一般的也有 100克重,有“中条参”的美称,过去曾是进献帝王的贡品。鲜嫩的百合鳞茎如朵朵白莲,掰开茎瓣,加糖蒸熟,酥沙绵软、味甜清香、十分可口。产品曾远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还外销到香港及日本等地区与国家。

展示内容:

1、平路百合实物和种植基地照片

2、营养成分图表

第二小组 其它特色农产品

一 王过酥梨

王过酥梨产于运城盐湖区王过村。由于“小气侯”特殊,王过酥梨果实大,色泽金黄,皮薄,肉质细嫩洁白,汁多味甜,酥爽可口,为梨中上品。含有多种维生素,食后止渴、下火、化痰。王过酥梨既是鲜食佳品,又是梨罐头、梨膏加工的上等原料。曾荣获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博会金奖,1996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7年第三届中国农博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1998年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1999年被北京国际农博会认定为名牌产品,2000年10月再次荣获山西省优质水果展评会金奖。

展示内容:王过酥梨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等

二 永济芦笋

永济芦笋永济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现种植面积8万亩,采笋面积6万亩,总产3.2万吨,主要集中在蒲州、文学、栲栳、韩阳等黄 8

河滩涂地带。芦笋又名石刁柏,嫩茎是含多种营养物质的高档蔬菜,被誉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所产芦笋有青笋、白笋两种,白笋色泽洁白、光洁无斑点。绿笋表色浓,条形光直、口味清爽、质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尤其是芦笋对人体细胞的癌变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有效的防癌保健食品之一,产品被本地芦笋加工企业加工后,远销荷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展示内容:永济芦笋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三 水果

运城的水果产业规模大、品种多、品质优,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尤其是苹果生产与陕西丹霞、山东烟台并称全国三大主产地区,在全国占有较高地位。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市常年苹果栽植面积和产量,以及占全国苹果生产比重。

2、图片展示运城主要水果品种如苹果、梨、桃、杏、葡萄、猕猴桃等。

3、精品水果照片,如印字文化苹果、瓶装水果等

四 其它产品

我市河津、稷山的花卉产业,永济的拐枣等;以及被称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的晋南黄牛、晋南驴,绛县的梅花鹿养殖,垣曲的蚕桑、娃娃鱼等,都是我市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特色产品。

展示内容:上述产品实物或生产基地照片,获奖证书照片,标本或图片等

第三单元 种植业

前言

运城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相传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开中国 9

农业发展史之先河。在以农为本的封建社会,河东作为山西乃至全国的主要产粮区和富庶农业区,长久不衰,一直享有盛誉。(前言没有涵盖了下面的展示内容,应全面简要概括)

第一组 农业资源情况

前言

运城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雨热同季,高温高湿同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季节变化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降雨量525毫米、日照2350小时、气温13℃、无霜期212天,农业资源优越条件在省内独一无二。区域内现有耕地 万亩,其中水浇地 万亩,占总耕地的 %。农田灌溉分井黄两灌,有地下水和河水两大灌溉系统,形成了集中灌溉与分散灌溉相结合的灌溉网络。现有中小型水库 座,中小型机电灌站 处,农业灌溉井 眼。

展示内容:

1、全市地形地貌和农业资源情况图

2、全市各县(市、区)耕地资源情况表

第二组 主要栽培技术革新

前言

建国以来,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明显提高。建国以来我市比较突出的农业科技更新主要有: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四次品种更新换代,地膜覆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发明并成为全国五大覆盖模式之一,转基因抗虫棉育成并大面积推广,日光温室本地化技术研究成熟并大面积应用,农业标准化进程显著推进、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大规模推进等。

展示内容:

1、品种更新换代方面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方面有关图照

3、棉花早密矮促早抗逆栽培技术方面有关图照

4、全国首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抗95-1(晋棉26)图片、抗虫棉推广应用方面有关图照

5、设施蔬菜7315温室方面有关图照

6、近年来颁布的农业生产地方标准图片

7、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成果

8、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农作物平均亩产增长情况图表 ……

第三组 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

前言

运城市农业科研和教育力量雄厚,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市内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两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一家,共有农业科研人员244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人,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其中,尤以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专业类别全面,研究成果丰硕,在许多研究领域领先全国。全市共有涉农大中专院校三所,常年招收各类涉农专业学生9500名,拥有教职人员660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副高职称??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人,博士学位获得者??人。农业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在基础科技、实用科技研究和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市的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示内容:

1、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有关图照

2、山西省蚕桑研究所有关图照

3、运城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图照

4、运城农机学校有关图照

5、运城水利学院有关图照

6、运城市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有关图照

第四组 农业名人

前言

勤劳的运城农民富于钻研精神、勇于创新和接受新事物,建国以来我市在农业战线上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乡土专家或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其突出贡献,他们有的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有的获得国家相关表彰,有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他们都是运城广大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展示内容:

1、吴吉昌(最后的握手照片)、沈臣法等晋南植棉八仙中运城籍5人有关图照

2、小麦地膜覆盖“坑东模式”发明人王仪春有关图照

3、晋南棉花大群体小个体促早抗逆栽培技术体系创建者范志杰研究员相关图照

4、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315日光温室发明人李春藻相关图照

5、在杂交小麦生产应用领域研究水平领先世界、受到温家宝总理专门批示的运城红蓝杂交小麦研究所负责人冯树英相关图照

……

第四单元 农业生产工具

第一组 古代、近代农具

前言

运城地域自古农业发达,各种农业生产工具也较为先进。最早时期的舜帝时代的耒、耜、石铲等农器。约在4000年前(?),出现了铁犁和牛耕。战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除铁犁外,还有锄、钁(镢)、镰等。并使用耙、耖、耢耥、碌碡等,进行碾压、碎土、平田。1958年在平陆县枣园村发掘的王莽时期的壁画《牛耕图》,当时,民间已使用“一人扶犁,二牛抬杠”的牛犁方法,并发明了能同时播种的3行“三脚耧”,将开沟、下种、覆土任务一次完成,比西方国家发明的条播机早几千年。早在4000年前,就开始凿井提水,西周初年有了辘轳,用于提水灌溉或者人畜饮用。

展示内容:

1、《牛耕图》复制件

2、古代农具实物或图片

3、近、现代农具如扇车、翻犁、……等实物展

第二组 现代农业机械化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调动,运城市农机事业在研发、制造和推广等多方面都取得长足发展。运城拖拉机厂曾在全国农机制造业辉煌一时,所产“五台山”牌拖拉机供不应求。农机研发更注重农机、农艺相结合,如,配合小麦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研究、改进了多款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机,如双膜机、三膜机和小麦玉米两用覆膜播种机等,设施农业机械、灌溉机械和植保机械研发、制造和应用发展迅猛等。2006年以来,运城市抢抓国家农机购臵补贴的惠农政策的机遇,农机事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其中小麦从播种到收割和初加工已实现全程机械化,13

玉米除收获作业外实现机械化,棉花已实现了耕作、施肥播种、铺膜、拔棉柴等作业的机械化。机械耕整率、机播率、机收率均位居全省前列。

展示内容:

1、图表展示运城农业机械化应用现状(内容如下:截至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70.9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114万多台(套),其中,拖拉机7.88万台,联合收割机4290台;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651个,农机户总数达到18.69万个,农机化中介服务组织122个,直接经济收入达到7.16亿元。)

2、运城拖拉机厂及产品照片

3、运城研制的各类(动力、耕作、播种、收获、设施农业、灌溉、植保等)农机具图片或模型展

4、大型收割机作业图片。

第五单元 水利、水产业

第一组 古代水利成果

前言

水利作为一项安邦治国的大业而被历朝历代所重视。从本市多处古文化遗址考证和有关史籍记述,在河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有一部灿烂的文化史,而且还有一部悠久的水利发展史。上古时代河东先民就有不少与水患、干旱作斗争的突出事迹,其治水方法有的迄今还沿用不衰。禹凿龙门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成为上古先民与水患作斗争的成功典范;凿井取水更是河东先民利用地下水开拓生存空间的开创性发明;周代圣人傅说发明 “版筑法”用来垒坝、筑堰,在水利生产技术上是个突破性的革新,对我国历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文字记载以来,河东水利建设曾经历过先秦两汉、隋唐北宋、明清两 14

代三个兴盛期,留下了姚暹渠、大唐开元铁牛、“七十二堰”防洪工程、万荣县“王公惠民池”等一大批水利工程,至今部分仍然惠及河东人民。

展示内容:

1、大禹、伯益、傅说塑像或画像及事迹;

2、夏县古井、姚暹渠、大唐开元铁牛、“七十二堰”防洪工程、万荣县“王公惠民池”等图片展

第二组 现代水利建设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响亮口号,国家大兴水利,运城市的后河水库、大禹渡扬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的奇迹。改革开放以来,黄灌、井灌等工程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管灌、喷灌、渗灌、水肥一体化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不断进步,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灌溉水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展示内容:

1、后河水库、大禹渡、尊村引黄等工程图片及介绍

2、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农田可灌溉面积增长图表

3、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模型展示(历届运城农展会都有展出);

4、娃娃鱼(大鲵)、虹鳟鱼、罗非鱼人工养殖图片;

5、网箱水产养殖图片;

6、虾蟹养殖图片。

第六单元 畜牧业

前言

早在春秋时期,运城就有依靠畜牧业发家致富的大工商业者猗顿。15

摸索总结出“牛者顿足,马者夜饱,羊行自饱”的规律。他创造的“盐水饮畜”、“斗米养千鸡”的饲养方法和为雄畜去睾丸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饲养效率。他不仅用留强去弱的办法提高种畜质量,还把本地和外地品种进行交配来繁育后代,为畜禽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运城的大黄牛和高个子驴,依然闻名遐迩,尤其是大黄牛,被誉为全国“五大良种”之一。建国以来,运城的畜牧业发展迅猛,尤其禽蛋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展示内容:

1、猗顿画像及事迹介绍;

2、晋南黄牛、晋南驴、平路山地牛图片资料;

3、大型标准化养殖场照片;

4、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主要畜禽产品年产量增长图表

第七单元 林果业

前言(似乎很牵强)

运城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林木地区,特别是中条山一带,更是林木繁茂,古树参天。自唐代以后,过量采伐和战争摧残,致使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林木面积大量削减。民国24年(1935)修筑同蒲铁路时,大量林木被伐作枕木。据资料记载,这时运城的临猗、万荣、新绛、稷山、河津等县境内,已无天然森林分布。日军侵占运城后,中条山林木除被砍伐修工事、筑碉堡外,大片森林还被烧毁。至1949年,运城仅存有天然次生林10.97万亩、零星树木656万株,木材蓄积量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3.2%。

第一组 绿化造林

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运城人民响应“植树造林,16

绿化祖国”的号召,大搞荒山造林,“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建设农田林网。1958年,夏县成为国务院表彰的“四旁”绿化先进县,闻喜县东鲁村成为以林促农、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新典型。70年代,平陆县创造了绿化荒山新经验。1989年,运城10个平原县(市)先后通过国家林业部的验收,达到平原绿化县标准。1997年,运城林地面积达到5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6%,林木总蓄积量达到575.57万立方米,其中“三荒”造林林木蓄积量190.87万立方米,“四旁”林网用材树蓄积量为384.7万立方米。新世纪以来,全市大搞道路绿化,狠抓“退耕还林”工程,绿化造林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展示内容:

1、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夏县农田林网航拍图

2、退耕还林图片

3、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全市绿化造林成果进展图表

第二组 水果林

前言

运城的自然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北方各种水果林的生长。据考古学家对夏县东下冯村夏代文化遗址的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栽培果树。《诗经〃魏风》篇中有“园有桃,其实之肴”,“园有棘,其实之食”之句。3000多年前,运城栽培的果树就有“五棵”,即桃、李、杏、枣、梅。清康熙《万泉县志》载:“梨以杜梨接之……生孤山中者佳”。民国19年(1930),临猗县尉庄村王万年从山东引入国光、红玉等苹果品种,种植在自家的果园里。1950年,芮城县的张乃伦、薛五礼、姚佩能等10户农民,从河南灵宝县焦村乡留美学者李贡生果园引进倭锦、青香蕉、国光、伏花皮等苹果品种。1978年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苹果、梨、桃、杏、葡萄、山楂等为主的水果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的水果新品种不 17

断引入运城。1985年,水果栽培成片面积达22.13万亩、234.14万株,年产10150.1万公斤。1997年,运城有果农98万人,其中有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级农艺师37人,农艺师2860人,助理农艺师3.5万人。水果栽培面积达262万亩,年产水果13.99亿公斤,总收入13.2亿元,农业人口人均400元,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第一小组 苹果(数据需更更新至最新,下同)

前言

苹果为运城水果林的主体。1997年栽培面积达212.44万亩,年产苹果10.2亿公斤,品种共有70余个,以红富士为主(面积达113.5万亩,占苹果面积的53.4%),且品质优良,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其次,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也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主栽区在芮城、平陆、临猗、万荣等县。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苹果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县果园照片

3、金冠、花冠、元帅、红星、秦冠等品种图照

4、芮城、平陆两县的“红富士”在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奖照

5、苹果文化节照片

6、果汁加工企业照片

第二小组 梨

前言

梨也是运城一种主要水果,主产区在万荣县的孤山,运城市的王过、解州、永济市的虞乡等地。品种主要有酥梨、晋蜜梨、鸭梨、雪花梨、黄梨、金梨、巴梨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7.06万亩,年产梨2788.15 18

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梨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梨园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三小组 桃

前言

桃在运城分布较广,尤以平陆县生产最盛。运城栽培品种达20余个,主要有北京五月鲜、冬桃、大久保、早香玉、初笑美、水蜜桃、油桃、蟠桃、岗山白、雪花露、春雷、北京5号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6.19万亩,年产桃5194.63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桃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桃园照片(桃花盛开、桃果采摘)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四小组 杏

前言

运城是杏的原产区之一。相传唐王李世民率领大将秦琼收复柏壁关时,在今新绛柏壁村吃了百姓赠献的焦家大杏,食后赞不绝口,并赐名“焦家杏”。杏主要分布在永济、芮城、万荣、平陆等县(市),品种主要有吉杏、红老爷、焦家杏、白柳稍、大运红、灶红、鸡蛋杏、白杏、李子杏等。1997年栽培面积达3.45万亩,年产杏1486.97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杏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杏林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五小组 葡萄

前言

葡萄 运城农家栽培很普遍,品种主要是巨峰、玫瑰香、黑奥林、龙眼、凤凰

51、红富士、腾稔、青岛早红等。1997年底,运城葡萄栽培面积达4.04万亩,年产4333.14万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葡萄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葡萄园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六小组 猕猴桃

前言

猕猴桃 运城的中条山、吕梁山分布有大量的野生猕猴桃。1979年,平陆县、垣曲县先后从河南、陕西引进中华猕猴桃16个品种,有78-CY-

4、海沃德、东阳814、华光5号、8104等。平陆县科委培育的“平陆5号”,也有较大面积栽培。1997年栽培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果实1万余公斤。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猕猴桃主产区域及面积、产量、品种分布等

2、各主产区域猕猴桃基地照片

3、主要品种果品或树形图照

第七小组 其他小杂果

前言

运城还栽培有李子1409亩,年产果实53万公斤;草莓60余亩,20

年产果实5000公斤;梅30余亩,年产果实数千斤;槟沙果2.7万株,年产果实55万公斤;樱桃和银杏,也有少量零星栽培。

展示内容:

1、地图展示全市小杂果主要分布区域

2、杂果果园照片

3、杂果果品照片

第三组 干果林

前言

运城干果林栽培历史悠久。栽培的干果树共有20个科,30个属,36个种,主要是枣、柿子、核桃、山楂、花椒、板栗、仁用杏等。野生木本粮油果树有19个科,37个属,63个种。《史记〃货殖列传》载“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尔雅》记“猗氏出大枣”。唐代,稷山板枣、北相镇相枣、蒲州青柿已成为贡品。(建国以后数据暂缺)

展示内容:

1、枣园、山楂园、花椒树等有关干果林照片

2、主要干果照片

3、建国以来主要干果林面积及产量增长情况图表

第八单元 现代农业建设

前言

2009年,运城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大农业示范区之一,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总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运城现代农业基地,以建设“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现代 21

农业示范区,推进“五个计划”,提升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转变、粗放农业向精细农业转变,把运城打造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粮、果、棉产业强市、高效设施农业强市、农产品加工流通强市、农业科技创新强市,着力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

展示内容:

1、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照片

2、运城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示意图

3、运城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示范县及示范村分布示意图

4、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业等示范园区图片

5、现代农业建设情况视频资料

第九单元 新农村建设

前言

近年来,运城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重点实施“四化四改”(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五个一”工程(每个村建一个文化科技活动室、一个村级卫生所、一个村民休闲健身场所、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建一个标准化小学)建设。从2009年起,连续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村通水泥路、农村校舍安全、村级卫生所、农村有线电视、农村安全饮水和村级组织办公场所新农村建设“六个全覆盖”任务,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示内容:

1、新农村重点推进村、示范村村容村貌图片

2、农村文化活动图片

3、农家院落图片

4、农村“五个全覆盖”建设图片

5、重点村“四化四改”、“五个一”工程建设图片

下载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陈列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6河东博物馆农耕展厅陈列大纲

    河东博物馆农业展厅陈列大纲 编写组人员名单 一、编写组领导成员 邵明水(运城市农业委员会主任) 张 帆(运城市农业会展中心主任) 二、编写组专家成员 南建福(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原则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原则 赵春贵 2013-2-16 15:47:41 来源:《装饰》2009年03期 【英文标题】Design Principles of Exhibition Art in Museum 【作者简介】赵春贵,天津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采光照明

    作者:老巴黎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光,在道路上的众信徒还要摸索前行多久?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光,丝绸之路上的那些辉煌将怎么发现? 我不知道如果没有光,一个博物馆的展览将会怎样效果? 201......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

    把脉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 蒋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既是策划和管理者,也是设计和实施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陈列展览工程逐......

    校博物馆陈列文本建议

    校博物馆陈列文本建议 建议(仅供参考): 文学院负责 “三峡诗歌部分” 参考资料: 候长栩《三峡诗词大观》重庆出版社2006。等 根据版面长度(咨询设计方)完成以下部分: 一、三峡诗歌......

    博物馆陈列设计[5篇]

    博物馆陈列设计 设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新时期需要新的设计理念。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信息中心的传统形象,在当今受到了现代交流方式多样化的考验。"体验理念"的实践既能为经济......

    参观辽宁博物馆有感

    参观辽宁省博物馆观后感 暑假里,妈妈带我参观了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的辽宁省博物馆。听妈妈说,辽宁省博物馆是个聚宝盆,它汇聚里中华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传承了华夏儿女一代又一......

    博物馆陈列与设计五篇

    二.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