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威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地理区位
(1)农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武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历史上的武威曾是“襟带西蕃,葱右诸国”的河西走廊大都会,今日武威更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主要商贸集散地。兰新、干武铁路、G30、G312公路贯穿全境,是兰州、西宁、银川及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在建的永古高速、金武高速、营双高速、金色大道和拟建的干武复线、兰新三四线,将从根本上构筑起现代新型交通网络,大幅度缩小武威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武威自然独特、物产丰富。武威位于北纬36°29′~39°27′、东经101°49′~104°16′之间,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沙漠区、绿洲区、浅山干旱区、二阴寒温区和高原林牧区兼而有之,森林覆盖率12.06%,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海拔介于1020-4874米之间。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7.8℃,日照时间长,年均无霜期85-165天,年日照时数2200-3030小时,年降水量60-610毫米,蒸发量1400-3010毫米。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农畜产品种类多、品质优、产量大,是甘肃省瓜果蔬菜及肉类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尤其适合种植酿造葡萄,是中国葡萄酒的故乡。目前全市酿造葡萄产量占全省的65%,被称之为“中国的波尔多”。唐朝著名诗人王翰的千古绝唱《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武威葡萄酒历史的真实写照。境内有威龙、紫轩、莫高、皇台等万吨级加工企业,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正在创建中国葡萄酒城。
(2)农业结构和农作物安排情况
武威调整农业结构 节水增收保生态
2011年12月,市召开农业结构调整民勤现场会,总结民勤县大力推广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全力推进以“2311”计划为标志的农业结构大调整的经验。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经验也是武威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缩影。
坚持以节水增收为目标
2010年初,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经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走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科学统筹的路子,保护生态是前提,是利国的大事;发展生产是核心,节水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结构,解决 ‘结构性缺水’”。这个论断是符合武威实际的,是科学的。
武威水资源短缺是事实,根本的问题是结构性缺水。武威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在耕地持续压减、水资源长期短缺的条件下,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调结构、增效益上下功夫。为此,武威市坚持以节水增收为目标,主攻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实施“2211”工程——即力争实现户均2亩棚、户均2亩经济林、人均1亩高效大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1.51万亩。2011年,全市计划新建设施农业9万亩,目前新开工建设近10万亩,至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将达到31万亩,发展设施农业的乡镇(指挥部)达到94个,占乡镇(指挥部)总数的98.9%。武威已建成甘肃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瓜果基地。民勤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主战场,也是结构性缺水最突出的地区。为了建立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的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民勤县提出了实施“2311计划”农业结构大调整的总体思路:这就是户均2座棚、3亩特色林果,人均1亩高效节水经济作物,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该县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聘有日光温室经营专长的农民技术员22名,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特色林果业实用技术人员20名,聘用249名村级农民技术员、110名村级科技助理员,建立了“县有首席专家、乡有首席农技员、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明白人”的四级技术服务网络。
目前,民勤县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68家,逐步形成了畜产品以民勤中天公司2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厂为龙头、酿造葡萄以威龙葡萄酒公司等为龙头、蔬菜产业以大漠蔬菜公司等为龙头、红枣产业以成功农业开发公司等为龙头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产业经营体系。
近两年,全县建成日光温室3.16万亩,建成县级标准化日光温室示范点16个。温室瓜菜总产量达5.28万吨,总产值达1.26亿元,总纯收入达9096万元。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暖棚面积达3.47万亩,畜禽饲养总量达到369.53万头(只),棚均产值达1.52万元。设施畜牧业总产量达2.5016万吨,总产值达4.8295亿元,总纯收入达1.844亿元。2011年,发展特色林果4.05万亩、建成设施农业1.78万亩,有13个乡镇的24个村率先实现“2311”计划框架目标。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武威市以牛羊产业大县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畜禽良种补贴等项目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以设施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截至2011年底,武威市共建成养殖暖棚1062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小区(场)2335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3.6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8%以上,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0多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2%,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全市牛、羊、猪、鸡存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1.8%、15.8%、8.6%、11.9%,畜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发展林果业既有很好的生态保护效益,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的最现实的途径。武威市依托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红枣、皇冠梨、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区域布局、示范点和基地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民勤县重兴乡黑山村带头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统一规划,分户经营,集中连片,科学管理”的建设要求,坚持“政策引导、群众主体、服务跟进、优质高效”的原则,全村152户农民户户参与建设,整村实现了户均3亩园的目标。全村发展酿造葡萄400亩,日光温室86亩,养殖暖棚60亩。葡萄进入丰产期后,亩葡萄产量可达1500公斤,产值可达4000元以上,户均可增收1万元。2012年,黑山村计划在园区扩建酿造葡萄150亩。目前,已完成整地开沟和水泥桩栽植工作;全村新发展日光温室90亩,养殖暖棚80亩。2011年武威市新建特色林果基地13.19万亩,其中:酿酒葡萄1.92万亩、红枣4.94万亩、优质梨1.99万亩、枸杞3.71万亩,超额完成了10万亩的计划任务。
凉州区洪祥镇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紧紧抓住大蒜套玉米和制干辣椒收入高、效益好的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稳步扩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以大蒜套玉米、制干辣椒、设施农业为主的高产高效农业种植模式。2011年,全镇大蒜面积5000亩,制干辣椒面积10340亩,玉米制种28230亩,小麦种植面积为230亩。夏秋比由2010年的10∶90调整为1∶99,粮经比由2010年的75∶25调整为65∶35。像洪祥镇一样,武威市各乡镇根据不同地域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下功夫压减亩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低效作物。立足水资源现状和作物需水规律,因地制宜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稳步扩大瓜菜、种子、马铃薯、棉花、油料等高水效作物面积,着力构建与水资源规律相适应,粮经合理搭配的种植业生产结构。2011年,全市优质瓜菜、双低油葵、加工型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251.25万亩,较上年增加11.23万亩,占农作物总面积比重达到68.5%,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47.68万亩,较上年增加7.31万亩,农作物粮经比由上年的61.6∶38.4调整到59.7∶40.3,高效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全面实现了重点治理规划提出的65∶35的近期结构调整目标。
推广旱作生态农业模式
武威市大力推广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等技术模式,大幅提高保水节水、增产增收能力。2011年在浅山旱区、二阴山区和沿山冷凉灌区推广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和玉米全膜垄作栽培技术50.72万亩,建成旱作农业万亩示范乡镇6个,千亩以上核心示范点73个。按照“统一技术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灌水模式、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的要求,在灌溉农业区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2.43万亩,较上年增加24.16万亩,占到全市灌溉农田总面积的41.4%,提高9.8个百分点,其中推广垄膜沟灌技术92.14万亩,垄作沟灌技术8.35万亩,膜下滴灌技术1.94万亩,建成千亩以上农业综合节水示范点44个。农业配置水量由2006年的91.3%削减到了今年的70%左右,用水结构趋于优化。
节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科学用水,最终走出一条水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路子。节水与增收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找到化解这个矛盾的方式方法,就等于找到了节水的切入点。武威选择了调整结构这个根本措施,把节水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紧密结合起来,以农业向设施化转变为目标,适时提出了切合武威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调整与水资源不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有效化解了节水与增收的矛盾,使节水与增收双赢。2011年,全市水资源配置总量比2006年减少7.1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0.89亿立方米。全市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近两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88元,比上年增长14%。
(3)农、林、牧、渔综合发展与因在制宜村结合的情况;(4)农作物的布局和居民点、加工工业相适应的情况;(5)发挥原有的生产经验、技术、设备等作用的情况;(6)农业发展趋势。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主要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基础。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市场是决定因素。③通过改造自然和社会条件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
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
科学技术: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
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
附:[农业地理调查提纲]
1、农业
(1)本区1936、1949、1952、1957、1962、1966、1976、1980、1984、1988、1990、1995、2000、2003……各年农业统计资料,包括:
①耕地(水地、旱地),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 ②每一劳动力负担耕地亩数,每头耕畜负担耕地亩数;
③全县及各区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包括农用地构成、各业产值)。(2)气候资料:主要是调查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与温度、降水条件之间的关系。
(3)农业技术特点(包括耕作次数、农具、施肥、防治病虫害、改良品种及各种主要作物栽培技术特点等)。
(4)各种作物轮作方法的材料、耕作制度等问题。
(5)粮食生产商品化程度(每人和每一农业人口提供商品粮的数量,目前存在问题),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措施。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矛盾问题。
(6)主要经济作物生产的发展历史,发展条件,目前存在什么问题,有无集中产区,其形成和规划如何(包括甘蔗、蚕桑等)。
(7)历年自然灾害情况(水、旱、风、虫灾等)。(8)沿海滩涂资源分布、范围、面积及利用情况。(9)调查和估计各种作物发展的最大可能性。(10)花卉、果、蔬生产情况。
2、畜牧业:
(1)全县畜禽业发展情况(1936、1949、1952、1957、1962、1966、1976、1980、1984、1988、1990、1995、2000、2003…年统计数),其中主要畜禽要分开;
(2)发展牧畜业的各种措施和成果;(3)家畜禽良种培育,繁殖生产情况;(4)畜牧业与农业结合情况。
3、林业
(1)全县天然林和人造林的分布面积、蓄积量和森林分布图、荒山和沙荒的分布、造林措施和成效、林产和果产的收益;
(2)本地适宜造林的树种(按用途分类),生产情况;
(3)本县木材生产情况,各种用材的供销情况,外地调进的地点、品种、数量、能否满足需要,存在什么问题;
(4)森林生态环境的状况。
4、水产业:
(1)本县河流分布,淡水养殖(养鱼和水生作物)的种类数量及供给范围,今后淡水渔业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2)本县自然条件与渔业生产的关系,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情况;(3)当前水产业存在的问题。
5、水利:
(1)本县各河的水文特点,各地的雨量、蒸发量统计和等雨线图;(2)各排灌渠道的分布,排灌系统进一步扩大的条件和计划;(3)农田用水习惯,灌水深度、次数和季节,对咸化现象如何解决(4)水旱单位面积产量的比较,旱涝灾害情况。
第二篇:武威简介
武威简介
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5.42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省道和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
武威市内地势平坦,光、热、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多,种植范围广,物种丰富。其维度和气候同法国波尔多地区相似,最适宜酿造葡萄的种植,被专家称为“中国的波尔多地区”。武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已发现矿产9大类、30多种,各类矿产点100多处,探明储量的矿种15种,钛铁、石墨、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武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有馆藏文物4.7万多件。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以出土马踏飞燕而名扬四海的雷
台、中国“石窟之祖”天梯山、举行著名“凉州会谈”的白塔寺、鸠摩罗什寺等数百处名胜古迹,向人们展示出武威历史丰厚的内涵。
经过多年发展,武威已经形成了以酿造、食品加工、玉米淀粉、棉纺织为重点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之路。市内已建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2700多家,拥有皇台集团、荣华集团、莫高集团三个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有面粉、植物油、无公害蔬菜、淀粉、味精、白酒、葡萄酒、啤酒、熏醋、饮料、亚麻纱、棉纺织品等2000多种。凉州皇台系列酒、莫高干红(白)葡萄酒、西凉啤酒、云晓熏醋等16种产品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有3个产品获“陇货精品”称号。
武威人民热忱欢迎四海宾客、八方客商来武威观光旅游、投资置业、施展才华。武威将以更加优越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崭新的姿态铸造新的辉煌。
第三篇:武威党建情况汇报
武威市党建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武威市委
(2006年12月7日)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1986年被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同年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2年首次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辖四个县区(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4万人,占河西总人口的40.2%,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乡村人口142万人,聚居着汉、回、蒙、藏、土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汉以前为匈奴等民族驻地。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为彰其‚武功军威‛臵武威郡。公元106年汉武帝改雍州为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名‚凉州‛。公元220年,凉州治所迁至武威郡治所姑藏县(今凉州区),自此武威为州、郡、县三级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 在此建都。唐朝时为凉州节度使治所,是中国西部仅次于长安的通都大邑。西夏时为大夏辅郡。清时,经济繁荣,有‚装不满的凉州‛之说,‚银武威‛之美誉起源于此。1949年解放后成立武威分区,1962年成立武威地区。200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地区,成立地级武威市。
全市上下按照‚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两高举、一加强’战略方针,加快西部大开发进程,以城镇发展为龙头,实施工业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人才强市‘四大战略’,突出以节水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三个重点’,主攻以葡萄酒为主的酿造业、以玉米淀粉精深加工为主的生化业、以马踏飞燕为标志的旅游业、以白牦牛为特色的草畜业‘四大产业’,把武威建成中国西部食品工业城,丝绸之路商贸旅游重镇,功能齐全、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发扬‚先干、快干、大干‛精神,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6.5亿元,增长26.5%;工业增加值完成39.5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9.8亿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42元,增长8.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280元,增长10.2%。
一、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地级干部29人,其中正地级干部4人,副地级干部25人;女干部4人,少数民族干部1人,非中共党员干部1人。共有县级干部742人,其中市直部门577人,县区165人,正县级干部221人,副县级干部521人。共有科级干部5064人,其中市直部门科级干部1238人,县区科级干部3826人;行政类干部3287人,事业类干部1777人。
我市将于12月15日召开第二次党代会。第二届武威市委员会拟设书记1名,副书记3名,常委13名,委员45名,候补委员10名;市纪委拟设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常委10名。四县区已于11月底前全部完成党委换届,换届后的县(区)党委班子共设书记4名,副书记8名(‚三县一区‛各2名),常委46名(其中凉州区12名、民勤县11名、古浪县11名、天祝县12名),委员148名(其中凉州区41名、民勤县35名、古浪县37名、天祝县35名)。县区纪委设书记4名,副书记8名(‚三县一区‛各2名),常委28名(‚三县一区‛各7名),委员70名(其中,凉州区19名,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各17名)。
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党组织3658个,其中党委194个,党总支131个,党支部3333个。有农村党委91个,党总支22个,党支部1396个;城市党委103个,党总支109个,党支部1937个。共有党员76598名,其中农牧民党员38765名,占50.6%;女党员 9737名,占12.7%;少数民族党员3026名,占4%。
二、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1、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建立健全了《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全委会议事决策规则》、《书记办公会议事规则》、《武威市委改进领导方式和方法的八项制度》等议事决策规则,凡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人事任免,都做到了广泛听取意见,集体研究决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强县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把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纳入实绩考核目标体系,作为确定实绩考核结果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在深化学习中更新观念,促进理论学习的规范化、经常化。市委明确规定党委‚一把手‛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成员述职时必须进行‚述学‛、‚考学‛。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办班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组织各级干部不断地用党的一系列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保证了学习的深入持久开展。
通过完善工作实绩考核加强领导班子建设。2002年,市委制定出台了《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实施意见》,每年制定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目标体系》,进行量化考 核。坚持把考核结果的运用作为领导班子调整的重要依据,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恶性涉农案件、计划生育等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外,还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其它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2004年以来提拔的343名县级干部中,近三年考核等次为优秀的占162名,占47.2%。2004年以来,对工作实绩考核为‚一般‛班子的1个部门进行了组织调整。今年,又对考核中群众反映较大、在班子中严重闹不团结的2名干部,给予免职处理,并进行了诫勉谈话,对7名考核得分靠后的干部进行了组织谈话。
重视市县乡换届期间的领导班子建设。市委常委会议多次研究换届期间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研究制定了《关于在换届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在换届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5条具体措施。市委主要领导与26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逐一谈心,沟通思想,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制度和一对一谈话制度。市委主要领导和组织部长分别与县区四大班子成员和市直部门符合条件的31名正县级领导干部逐一进行了谈话。市委其他领导与分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也开展了谈心,面对面交换意见,沟通思想,理顺情绪。严明换届纪律,建立落实了‚跑官要官‛登记制度、专项调查制度、巡查制度,市委组织会同纪检部门对县乡换届工作进行了巡回检查。市委提出了四条纪律,换届期间凡与换届无关的干部一律不准提拔、调动;县区人事调整方案 一经确定,就要毫不含糊地贯彻执行。对那些在换届期间不服从安排、闹个人情绪甚至搞非组织行为的干部,一律就地免职,三年内不再考虑任职;纪检、组织部门开展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案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不得在工作调动期间巧立名目突击花钱、滥发钱物、公费旅游,不得大吃大喝、请客送礼。
2、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近年来,市委结合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威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细则》、《关于加快推进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三方面‛干部工作的意见》、《中共武威市委关于调整科级干部管理权限的通知》、《武威市党政机关中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干部备案管理制度》、《关于加强县级非领导职务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全委会任用、推荐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领导干部征求意见和表决办法》等一系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
不断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方式。近年来,我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探索干部选拔任用的新途径、新方式。2001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了45名县级干部。2003年以来,先后对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车管所长、博物馆长、基层派出所长等职位面向社会进行了公开选拔。2005年6月,市委在总结前几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江苏等地经验,在全 省率先进行了‚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工作,采取‚两推荐、一答辩、三差额‛的方式(“两推荐‛就是进行两轮民主推荐;‚一答辩‛就是进行素质测试演讲答辩;‚三差额‛就是进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公开选拔出了武威一中校长。通过这些用人制度上的改革,有效地防止了‚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在社会上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去年9月,我市经过知识测试、民主差额推荐、党委(党组)推荐、组织考察等程序,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了272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建立了市管后备干部人才库。同时,在市直机关全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争上岗。2002年以来,先后有111个市直部门、单位的2022名干部参加了竞争上岗,745名干部通过竞岗任职。
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突出任前公示监督,2004年以来,对343名拟提拔任用的县级干部和272名副县级后备干部进行了公示,对受理的群众来信、来电、来访举报均进行了调查核实。从去年8月开始,在公示中还增加了本人的照片,增强了群众监督举报的直观性和针对性。去年5月,群众举报1名公示对象在履行职责时有索贿受贿情况,经调查核实后,市委决定不予任用并给予了撤销现职处分。坚持征求意见制度,对提拔任职的干部,均征求市纪委、市检察院、市人口委的意见和干部所在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并为全市750多名县级干部、1200多名科级干部建立了社区表现档案,对拟提拔任用的200多名县级干部征求了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去年8月,经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市委常委会对1名社区群众有反映的干部,作出不予提拔任用的决定。实行干部任免票决制度,2001年以来,市委和各县区委对选拔任用的干部均实行了常委会票决制,市委出台了《市委全委会任用、推荐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领导干部征求意见和表决办法》,已先后对10名县区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提交市委全委会议进行了票决,今年县区换届的8名党政正职人选均由全委会票决产生,从今年年初开始,各县区委和市直部门也全面推行了任免干部票决制。健全干部考察文书档案,实行初始提名责任追究制度,领导干部个人向市委推荐、沟通干部问题时,必须填写《推荐沟通干部情况登记表》,说明推荐人选的主要情况、推荐职位、推荐理由,并亲笔签名;要求干部考察组认真负责地填写《干部考察登记表》,并亲笔签名,对干部考察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材料,全部分类装订成册,存档备查。
改进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有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分层次,多渠道的开展干部培训工作。2001年以来,共培训党政干部4357人(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83人(次),专业技术人员6184人(次)。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省以上各类培训269人(次)。坚持‚立足本市、巩固省内、拓展省外‛三条途径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2003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在办好主体班的同时,联合有关部门,依托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武威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举办320多期 培训班。先后从市直部门、单位和各县区选派了127名熟悉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的中青年干部到全市的10个小康建设示范乡镇及所属的117个村挂职工作,使他们积累经验,增长才干;选派1093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和村一级担任科技特派员,使他们发挥专长,进一步丰富工作阅历,增长见识;选派150名年轻干部到民营企业帮扶工作。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县区委党校开展菜单化选学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各类主体班次中积极探索菜单化选学试点工作,在每个培训班开班前公布‚选学课程菜单‛和授课教师,根据学员自愿选择专题情况对选择多的专题安排授课。
三、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一)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化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结合乡镇党委换届,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全市新一届乡镇党委班子平均年龄38.5岁,比上届降低2.4岁,其中党委书记平均年龄40.3岁,比上届降低1.1岁;35岁以下干部194名,占25%;30岁以下干部101名,占14.2%。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中,少数民族干部78名,占10.1%;女干部94名,占13.2%,其中女党委书记5名,女乡镇长7名。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05名,占99.2%,其中党政正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115名,占62.8%;大专以上学历61名,占33.3%。结合村‚两委‛换届,大力推行村两委班子‚两推一选‛ 和村两委负责人‚一肩挑‛,先后有286个村实行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占1114个村的26%,并在一些村进行了村级工作人员公开选拔的试点,公开选拔130多名致富带头人走上了村干部工作岗位。加大村干部培训力度,举办村级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学习班7期,421名村干部参加学习,有96名村干部取得大专学历。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选派1093名科技特派员与1万多名农民开展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帮带活动,以项目为依托,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共同体93个,培养科技示范户1250户,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探索推行‚支部加协会,农民得实惠‛农村党建新模式,培育发展了430个农村专业协会,建立协会党组织66个,会员人数达1.4万多人。组织实施‚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为316个贫困村各确定一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一名科技特派员帮带、一名大学生或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一名乡镇干部包抓,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断线。全市948名县级干部和机关干部进村驻户,为困难群众提供致富信息360余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多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推广科技措施20多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2000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中央、省上财政扶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为契机,市、县区财政落实配套资金284万元,集中解决229个行政村无活动场所的问题,已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84个,占建设任务的80%。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工作,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15个、村党支部93个。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争当‚双带‛致富明星党员、‚百千万先锋帮扶‛工程和‚奉献基层、服务三农‛等主题实践活动,加大了对贫困党员或因病返贫党员的帮带力度,全市参与帮扶活动的党员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7876个,向困难党员和群众捐款112.79万元,有7619名贫困党员、4.9万户贫困群众得到‚双强‛党员和致富能人的帮助,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着眼于建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制定下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意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建立《武威市农村党支部和党员承诺制度》,村党支部围绕产业开发、扶贫帮困、公益事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5项承诺,党支部书记围绕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做出4项承诺,农村普通党员围绕服务和自律做出3项承诺。制定下发《武威市农村、街道社区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试行办法》,为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设臵经济发展、公共事务、政务监督等3大类18个岗位,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了舞台。
(二)不断改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从加强社区工作力量入手,公开选拔了一批政治强、素质高、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凉州区公开选拔了42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占社区书记总数的84%。民勤县选拔了7名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的优秀干部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在全市积极开展‚星级社区‛ 创建活动,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全面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组建了26个社区服务中心,增强了社区的服务功能。制定下发《关于在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招考公务员和评优评先时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的规定(试行)》,强化了社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共驻共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干部社区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部门联系社区帮扶制度,共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45个,部门联系点66个。积极创新社区党组织设臵形式,推行“支部建在楼院”党建工作模式,共建立楼院党支部67个,把党的影响力渗透到居民楼院,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广泛开展‚百千万先锋帮扶‛工程,1357名机关党员干部分组帮助83个社区开展工作,对1557名困难党员和困难居民开展了结对帮扶。充分发挥辖区单位的资源优势,加强组织协调,开展共驻共建,多方筹资680多万元,新建和改建57个社区的办公用房,使69%的社区有了自己的办公场地。社区办公经费已由每月120元提高到200—250元,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也在逐步提高。
(三)重视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认真开展以‚建立新的党组织,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新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双建‛活动,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工作底数的基础上,采取单独组建、协会组建、挂靠组建、联合组建等多种形式,加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共建立‚两新‛组织党组织139个。在未具备建立党组织的‚两新‛ 组织中,建立工会组织95个、团组织61个,形成了党、工、团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向新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43名,帮助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向驻区新经济组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43名,帮助指导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结合企业改制,加强对改制企业党员组织关系转移社区工作的规范管理,特别是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社区接转了1445名党员的组织关系,理顺了12户改制企业的隶属关系。采取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标兵评比等形式,寻找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四)切实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以改进作风为重点,按照创建 ‚五型机关‛的要求,积极开展机关党的建设工作,加强对机关党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机关党员的服务意识。在全市开展了以‚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发展提效‛为主要内容的机关效能建设,使各级机关的工作作风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落实整改问题1550个,把解决突出问题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进一步修订完善了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机关行为规范、党务政务公开、事务管理等制度,有效地促进了‚一节两创‛、各类项目建设、‚12244‛工程、‚两高五增‛等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同时,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教育系统新成立党总支10个,党支部120个,学校党的建设得到有效加强。
(五)强化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文件精神,全面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经验,建立完善了党员学习教育、管理监督、基层组织建设、科学选人用人、机关效能建设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谈心、党员联系群众、结对帮扶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36项配套制度。在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探索建立了《武威市农村党员学习教育制度》、《武威市农村党支部和党员承诺制度》、《武威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吸收积极分子入党的办法》、《武威市农村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和《武威市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的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使党的先进性建设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出台《在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办法(试行)》,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注重在广大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全面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在觉悟高、年龄轻、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中发展党员,切实解决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偏弱等突出问题。2005年新发展党员2682名,其中农村新发展党员中致富能人占到60%以上,妇女党员的比例由2001年的7.9%上升到10.7%,有效地改善了党员队伍的结构。
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广泛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认真落实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三谈一述‛制度,积极开展了‚争当廉内助,树立好家风‛、‚廉政新风进万家‛等活动。根据《廉政准则》等有关规定,先后开展了违反规定购买乘坐小汽车、多占住房和利用公款装修住房、吃喝玩乐、出国(境)旅游、党政领导兼任企业领导职务、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国家公职人员借欠公款等20多项专项清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配备、精减会议和文件、检查评比、领导干部操办婚丧事宜等制度性文件,制定落实‚两禁‛规定,严肃查处了干部赌博、酗酒等不良现象,有效地制止了奢侈浪费,使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严肃查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违纪违法案件。五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5291件(次),初核违纪线索880件,立查案件656件,结案621件,处分604人,其中县处级干部31人,科级干部183人;给予党纪处分436人,政纪处分317人,组织处理98人,移送司法机关8人,挽回经济损失573万元。共对115多名因工作失职、失察的领导干部追究了责任,其中73人给予党政纪处分,42人给予调离、免职和通报批评等组织处理。在坚持依纪依法办案、严肃惩治腐败的同时,注重履行保护职能,为226名举报失实的党员干部澄清了是非,维护了其合法权益。注 重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效,坚持把查案、纠风、建制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对一些重大典型案件公开通报,剖析原因,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收到了良好的法纪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坚持执纪为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切实纠正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维护群众利益。创新机制,理顺渠道,开办了‚行风热线‛,深化行风评议工作,共查处群众投诉723件,党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66人。
全力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市政府工作规则》、《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强化制度约束,规范领导干部用权行为。对拟提请市委讨论提任的369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廉政把关,加强了对干部任用的管理和监督。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意见》,对623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推进公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全市政务、厂务、村务公开面均达到了100%,党务公开在试点的基础上正在全面推开。制定出台了《武威市影响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制度规定,规范了机关行为,促进了机关工作人员正确、高效、依法履行职责。
第四篇:2015武威发展综述
转型升级稳中有升
——我市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何飞
2015年,是“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浓墨重彩的一年。与这些骄人成绩相映生辉的是一串闪耀的数据,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16.2亿元,增长8.7%,是2010年的1.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64亿元,增长15.02%,是2010年的4.4倍;其中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20.1亿元,增长12.8%,列全省第4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2.8亿元、年均增长34.3%,其中规模以上2534.1亿元、年均增长29.2%。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43.45亿元,增长18.4%,是2010年的3.4倍;公共预算收入26.84亿元,增长21%,列全省第1位,总量跨越到全省市州第5位,是2010年的4.2倍;公共预算支出171.86亿元,增长14%,是201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2元,增长9.2%,比2010年净增101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1元,增长11.6%,比2010年净增4550元。
数字彰显实力,成绩蕴含艰辛。2015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市“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市上下坚持以党建统揽全局、用发展凝聚人心,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严格标准选干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理念,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竭力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奋力推进转型升级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同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实践证明,“十二五”时期是武威历史上项目建设最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的时期,也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显著、社会治理成效最突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精准脱贫任务全面完成
2015年,我市深刻领会总书记“连片特困地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要放在扶贫开发上”的重要指示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政策,制定实施全市“1+17+2”精准扶贫规划方案,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2015年,全市计划减贫171个贫困村、31870户、12.3万人和民勤县整体脱贫的任务全面完成。共投入扶贫资金125.95亿元。贫困户发展设施农牧业3.07万亩、特色林果业6.71万亩,种植甜高粱6.22万亩。解决了1.74万户贫困户、7.64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硬化贫困村道路370.5公里。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4729户。完成贫困劳动力培训4.17万人。35名市级领导包抓4210户、17520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实际完成4475户、19611人。“下山入川”五年规划7.2万人目标超额完成,共搬迁8.43万人。按国家2011年贫困标准,累计减贫42.53万人,贫困面由35.44%下降到9.1%,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3.54万人。
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2015年,我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之以恒抓项目。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协调服务,集中办理手续。秉持大资源、大市场理念,着力营造“能赚钱、不受气、条件好”的投资环境,采取以会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对接、签约引进项目。
2015年,争取到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及配套贷款61.76亿元。市级财政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工业项目用地。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1129项,完成投资591.7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232项,完成投资371.2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931项,实际到位资金938亿元,增长15.75%。省市列103项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34.3亿元。民勤红沙岗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建设,天祝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40万千瓦开工建设,全市新增风光电项目装机规模85万千瓦,累计达到300万千瓦。天祝至青海互助二级公路、金荣沙漠生态公路建成通车,民红高速公路、G569北仙高速公路、天祝至景泰二级公路进展顺利。干武铁路新增二线加快建设。温德克飞机整机制造和武威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杂木河毛藏寺水库枢纽工程、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工程全面建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38亿元,是2010年的21.9倍。五年累计2826亿元,年均增长85.4%。2015年底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15.5亿元、696.2亿元,是2010年的2.5倍和4.3倍,年均增长分别为20.3%、34%。
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我市认真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增加值列全省市州第1位,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形成了“321”的产业结构。
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构建新型工业结构,着力培育产业链经济,打造风光电装备制造、碳化硅新材料、飞机汽车制造、电石、制药、包装、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液体经济等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2015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3项,其中亿元以上92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8.71亿元。达华50万亩节水灌溉设备、鑫淼5万吨双氰胺、青啤易拉罐灌装生产线等126个项目建成投产。鑫淼60万吨电石、2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荣华30万吨鲜奶制品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甘肃绿润超大口径PE管生产线和甜高粱收割机生产线等131个项目开工建设。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1亿元。2010年以来,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06.1亿元,新建了一大批项目和企业。
“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基本建成。2015年,新建设施农牧业6.37万亩,累计达到85万亩,户均2.5亩。新建特色林果基地34.54万亩,累计达到155.66万亩,人均1亩。甜高粱全产业链培育发展规划获省发改委批复,种植甜高粱27.3万亩,实施配套加工项目16个。积极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出口基地备案企业(合作社)达到55家,农畜产品、特色林果基地备案面积分别达到50.24万亩、7.2万亩,注册登记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11家,实施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1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44个。新增“双业”贷款2.32万户、31.21亿元。2010年以来,“五项财政惠农贷款”达到315亿元。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万嘉国际广场、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昊天农产品交易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建成运营。红星时代广场加快建设,新建续建西北五征汽贸城、金城奥莱建材市场、西部农业城等重点市场10个。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民勤县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等建成投运。长城集团武威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项目开工,莫高·中国葡萄酒城等文化项目加快推进。旅游接待人数达到78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9.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25.67%。
甘肃国际陆港启动建设。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天马号”累计发运33列,货运总量4.68万吨,货运总值1.17亿美元。甘肃路斯宠物食品生产、甘肃水投陆港中心区水务一体化等项目开工建设,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产业园、专属保税物流仓库和国际贸易总部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甘肃国际陆港发展战略规划和中心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武威进境木材检验检疫集中监管区近期有望获批。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35亿元,增长162.02%。
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
2015年,我市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金色大道为中心轴,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程度提高。凉古核心区和民勤、天祝县域核心经济区综合承载、聚集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现。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92.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27.6%提高到36.6%。
着力改善城乡住房环境。开工建设公租房17800套,主体完成13052套。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2069套。农村危房改造、新房建设3万户。棚户区改造签订征收协议和回购协议12998户,比年初确定的6898户增加6100户。五年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28977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3138户,农村危房改造78339套,三项合计占全市总户数的40%。
加快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凉州城区南二环向西延伸段道路建成通车,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利用项目建成试运行,天马湖景观治理工程基本建成,滨河公园、滨河东路、城区天然气综合利用等项目有序推进。世行贷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基础设施项目正式启动,德促贷款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加快实施,城区基础设施和新城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民勤县和凉州区黄羊镇、古浪县黄羊川镇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序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创建“千村美丽”示范村省级7个、县区级26个,“万村整洁”村165个。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56个。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优化“南护水源、中调结构、北治风沙”布局,突出“节水、治沙、造林、防污”重点,深入推进集压沙修路、造林绿化、工业治沙、生态农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沙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2015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建设工程通过省级竣工验收。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3.016亿立方米,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550万立方米。青土湖地下水位上升至3.14米,形成旱区湿地约106平方公里。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人工季节性水面22.36平方公里。蔡旗断面过水量和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两大约束性指标、生态治理目标分别提前8年、6年实现。民勤县被水利部认定为首批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完成人工造林56.99万亩,治沙造林17.17万亩。五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51.65万亩、封育180.3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2.1%提高到19.7%。我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林业局命名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4位。市财政筹措专项资金1.7亿元,建设千里沙漠生态大林带。积极争取汉能集团治沙资金捐助,引进内蒙亿利资源集团建设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深入开展环保大检查,解决了一批违规违法问题。全力打好凉州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扬尘、烟尘、尾气和油气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内生发展动力增强
2015年,我市贯彻中央和省委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市委“改革21条”落地。大力简政放权,承接落实行政审批项目151项,取消、下放、合并和暂停行政审批事项104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334项。开展“三张清单一张网”工作。市县区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全部网上公开发布。将凉州城区城市土地、建设管理权下放凉州区,完成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警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推进,流转家庭承包耕地面积88.4万亩,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3.2万亩。完成设施农牧业产权登记颁证13.36万件、经济林确权颁证45.39万亩。成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农民合作社达到7307家。新增50家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3家企业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1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融资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达到8家,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额5.5亿元。国开行棚户区改造贷款累计投放19.74亿元。交通银行武威分行挂牌开业。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1家、市级9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3家、市级8家。全面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18567户。3户企业新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3家服务机构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29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0.9%。
强化民生保障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改善民生。
2015年,省列26件、市列1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36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5%。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建成成功出束,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运行。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全面完成,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组建武威职业教育集团。武威职业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通过验收,整合市中医医院和凉州区中医医院,组建武威职业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首届毕业88人,在校生1079人。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两届毕业260人,在校生630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工伤人员伤残津贴标准提高10%,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提标和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再提高工作全面完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依法治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我市落实《中共武威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5年,全市组织开展“依法建设、规范运行、敢于担当、健康发展”专项检查活动,围绕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安全、项目管理、城乡规划建设、财政税收、文物保护、统计、审计、党风廉政等11个方面64类问题,对全市三县一区和市直部门378户重点企业、973个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开展集中检查,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困难和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深入开展突出社会矛盾和重点信访问题集中排查化解活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重大矛盾和积案化解率达100%。强化藏区维稳工作机制,天祝藏区和谐稳定发展。
激情点燃梦想,实干成就辉煌。回首“十二五”,全市上下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蓄力跨越,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展望未来,我们正在开启“十三五”发展的崭新之旅,发展的步伐将更加铿锵。
第五篇:平安武威讲话
火荣贵在深化平安武威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平安武威建设
形成共创平安共保稳定共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8月28日,深化平安武威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火荣贵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深化平安建设、建设平安武威,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各级各部门必须把平安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和部署,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平安武威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形成共创平安、共保稳定、共促和谐的良好工作格局,以改革促发展,以稳定保发展,为武威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志勋主持会议。
市委常委、凉州区委书记李世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得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万国仁,副市长卢小亨,市政协副主席王福文,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方维军,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魏文德,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公安局局长濮传宏,武威军分区参谋长孙武奇出席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全省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了深化平安武威建设工作。
火荣贵在讲话中指出,今年5月,总书记就建设平安中国做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平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了深化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对平安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全国、全省深化平安建设工作会议对平安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和省委对平安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
火荣贵指出,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平安建设工作,将平安武威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平安建设,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充分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为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火荣贵指出,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处在“对敌斗争复杂期、刑事犯罪高发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深化平安武威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政法综治部门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深化对推进平安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要求上来,明确目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平安武威建设。要深刻认识平安武威建设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是我市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建设平安武威。
火荣贵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平安武威建设要以“扣大局、抓重点、强基础、保平安”为工作基调、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扣大局,就是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三大战略”、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进平安武威建设。抓重点,就是要做到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和生态安全,防止发生重大政治性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重大暴力恐怖事件、重大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发生,保持全市和谐稳定。强基础,就是要强化民意基础、基层基础、物质基础和队伍基础。保平安,就是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安定有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火荣贵强调,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深化平安武威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民意导向理念,以人民满意为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要始终以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键,切实把中央、省委和市委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多为群众解难题、办好事,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落实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根基。要把群众意愿作为深化平安建设的“试金石”,认真研究解决好平安建设“为了谁、依靠谁、谁来评判”的问题,善于用群众的眼光审视平安建设工作,善于用群众的视角反思平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努力创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平安。
火荣贵强调,要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平安武威建设。建设平安武威,既要着眼长远,在制度、机制、能力建设上下功夫,又要立足当前,在解决突出问题上见实效。必须坚持“大平安”的理念,把平安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和部署,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赶超进位、富民强市、构建和谐的奋斗目标,切实把工作覆盖面从预防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延伸到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把工作着力点从打击、防范、管控拓展到服务、管理、建设等各个环节,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平安建设深入开展的突出问题,把握规律,综合施策,取得实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共创平安、共保稳定、共促和谐的良好工作格局,努力把平安武威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一要加强对敌斗争,全力维护天祝藏区持续稳定,着力深化反邪教斗争,加强反恐怖、反渗透、反分化、反颠覆斗争,全力维护政治安全。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全力维护公共安全。针对刑事犯罪高发、犯罪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问题,必须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工作。要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活动。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两抢一盗”、制假售假、网络犯罪、电信诈骗、拐卖妇女儿童、传销、危害食品安全等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和打击力度,着力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缉枪治爆工作,切实落实危爆物品管理责任和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对思想偏激、易走极端、扬言报复社会以及严重精神病患者等各种重点人员的排查管控措施,严防发生重大恶性案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按照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化的要求,完善以“六张网”为骨架、打防管控一体化运作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依法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健全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定期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做到“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哪里混乱就重点整治哪里”。要以各种突出治安问题、重大治安隐患和学校幼儿园周边、城乡融合区、“城中村”、棚户区、出租屋集中区等为重点,不断深化排查整治工作,集中解决治安问题,最大限度地消除治安隐患和盲点。要加强对流动人口聚集区、下山入川移民点和农村新型社区的社会治安管理,确保治安秩序良好稳定;要全面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等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隐患排查工作,有效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努力把监管贯穿生产全过程、实现全覆盖。要加强监管检查,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要坚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依法严肃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严格管理路面行车秩序,有效减少重大交通事故发生。严格执行校车管理相关法规,落实措施,确保中小学生、幼儿上学交通安全。当前要集中全力开展“五种车辆”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取得实效。要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防止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加强大型活动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各类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要健全完善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和紧急突发事件。特别要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以区(县)为重点的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符合实战要求的预案,配齐配强以公安、武警为主的应急处置力量,加强日常性综合演练,提高现场控制和处置能力,确保一旦有事能在第一时间有效控制局面。
三要全力维护网络安全。要严格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规、政策规定,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引导、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认真分析研究网络犯罪特点,依法加强网络管理,推动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管理体系。要加大依法公开管理力度。网络社会不是无法无天之地,任何人在网络上违法犯罪,都要受到相应惩处。当前要认真落实公安部深化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整顿互联网安全管理秩序,建立打击网络违法犯罪长效机制。要加强网络巡查管理,严格落实网上24小时巡查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封堵、删除反动信息和有害信息,坚决防止网上恶意炒作和传播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切实提高网上网下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能力。特别是对利用信息网络谩骂辱骂攻击、制造传播政治谣言、散布煽动性信息、敲诈勒索、危害社会稳定、侵害公民切身利益的违法行为,要坚决落地查人、依法处理,绝不容许形成现实危害;要强化网络基础管理,推动落实网络网址、网民上网、网络互动等实名登记管理措施,落实电信运营企业、接入服务企业等单位的主体法律责任,切实消除管理盲区;要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推动完善宣传、引导、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格局。总书记强调,“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如果遇到重大问题都静默失语,不主动做工作,不敢担当,造成更严重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可原谅的。”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积极做好敏感事件网上舆论引导,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要按照舆论即时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工作透明度,既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又要按时发布权威信息,提升网络信息的公信力,增加正能量。
四要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因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是保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的理念,坚持关口前移、科学预防,主动作为、抓早抓小,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筑牢社会平安的防火墙。要在城市建设、城乡融合核心区、新农村建设、下山入川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被拆迁(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保障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发生。要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两个全覆盖”,把风险评估作为定政策、做决策、上项目的必备程序,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责任查究,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利益,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要深入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大力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突出抓好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防止各类矛盾碰头叠加、交叉感染、蔓延升级。深入开展“重大矛盾积案排查化解攻坚行动”,切实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真正做到抓早抓小、就地解决,努力实现家庭琐事不出户、矛盾纠纷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特别是对多年形成的积案,要逐一排列,一案一策,落实到人,逐个化解。要把“领导干部集中接访”制度化,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解决合理诉求,及时化解信访案件,努力减少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赴省进京访,促进信访形势明显好转。对市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涉访群体性事件联系会议办公室每月通报的信访事项、案件,涉及区县和单位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及时亲自专题研究,认真落实解决。决不能麻木不仁,久拖不决。要完善落实重大信访案件会商研判、信息报告、挂牌督办和案件交办等制度,对疑难信访案件要继续实行领导包案、定期分析交办、带案下访、挂牌督办等措施,努力清积案、化矛盾、控新访,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要健全科学、高效、权威的信访问题解决和终结机制,树立正确导向,最大限度减少重复访、越级访,全力维护法治秩序。对缠访闹访、扰乱社会秩序的,要依法严肃处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平安武威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切实把服务贯穿于全过程,真正做到在服务中落实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激发群众共建共享平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平安建设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要健全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快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流动人口登记、就业、居住等重点环节,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居住证”制度。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社会闲散青少年和社区矫正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人、邪教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融教育、管理、救助、矫治、安置于一体的特殊人群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要做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过渡性安置基地等特殊人群活动场所。健全完善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老龄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关爱体系;要加强“两新组织”服务管理,落实非公经济组织服务管理职工的社会责任,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动社会化组织积极承载公共服务,参与平安建设。凉州区是省上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握着力点,当好先行者,在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等方面大胆探索,为全市创经验、作表率。
五要坚持固本强基理念,强化基层基础。深化平安建设,根基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着力提高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和平安建设能力。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完善和落实支持保障措施,大力强化设施基础、组织基础和队伍基础,进一步增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战斗力。要高度重视综治组织建设,充实加强力量,加大对平安建设的投入,完善经费保障体制。要全面推进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通过整合政务大厅、惠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在市、县两级全部建立起统一的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乡镇(街道)建成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在村(社区)建成社会服务管理站,实现综治、计生、信访、司法、人社、民政等社会事务“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要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合理配置基本要素,着力提高城乡社区服务群众、解决诉求、化解矛盾的能力。要加快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构建平安建设信息化平台,形成联通各相关部门、涵盖各个方面的信息系统,提高平安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对省上计划年内建成开通的省、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组(社区)“五级”政法综治信息平台,要纳入重点项目,精心组织,确保实施。
六要坚持依法治理理念,不断提升平安建设的法治化水平。要进一步强化依法治理的思想,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和推进工作,善于运用法治方式研究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为建设平安武威提供法治保障。要把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平安建设的根本任务,把依法解决矛盾和问题作为基本要求,切实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依法预防打击犯罪、依法规范社会秩序、依法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把平安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要结合“六五”普法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学习宣传《宪法》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学法用法守法,通过法律渠道表达自身诉求、维护合法权益,用法律武器维护平安,做到“有序维权”,依法合理表达诉求。全面推动法律“七进”活动,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要探索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社会诚信行为规范,建立公民和企事业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大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扩大人民群众共建诚信社会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切实规范执法行为,运用法律手段抑恶扬善、惩治犯罪,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全国司法推进劳教制度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四项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以案件评查和执法监督检查为抓手,推动政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纠错。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在监督执法工作、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中的职能作用。要严格执行执法司法的具体标准、程序和流程,切实把规范执法行为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监管改造等各个执法环节,形成规范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每一起案(事)件的办理都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努力从实体上、程序上、时效上体现公信力。
火荣贵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深化平安武威建设取得实效。平安建设既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的工作,又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责任性强。各级领导干部、各个区县和部门都要勤政务实、敢于担当,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精心谋划、积极作为,强化措施、统筹推进,确保取得实际成效。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加强党对政法综治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领导和推进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把平安建设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中来谋划,真正使平安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抓好平安建设工作动员部署,研究解决重大突出问题。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担当起具体指挥和指导职责,到一线搞好组织协调、督查督办,到现场处置突发问题,多花精力研究平安工作形势、平安建设规律,努力成为推动平安建设的内行。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根据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分管部门和行业系统的平安建设,确保平安建设责任逐级落实到位;二要坚持齐抓共管。平安建设涉及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等各个领域。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整合资源,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要突出属地管理原则,完善平安建设的领导、部门、单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分领域、分系统、分行业厘清部门职责,真正把各项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单位、落实到责任人。政法综治部门要牵头建立健全形势分析研判制度、部门协作配合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通报信息情况,共同研究处置方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要树立合作就是资源、就是战斗力的理念,积极主动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共享资源。各部门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各驻武单位,要顾全大局,履行职能,建设平安单位,决不能推诿扯皮。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全面推进的平安建设工作格局;三要加大宣传力度。把平安建设宣传与“双联富民”行动、与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的主题宣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平安建设的重大意义、典型经验和生动实践,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平安建设的关注度、认知度和支持度。要引导群众在思想认识上珍视平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平安武威人人共建、平安社会人人共享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引导群众以实际行动推进平安建设,积极参与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平安学校、平安企业、平安家庭、平安寺庙、平安道路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积小平安为大平安;四要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政法队伍管理,提升政法队伍素质,提高执法司法水平,使政法队伍成为平安武威建设的主力军。政法综治干部,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双联富民”行动,扎实开展以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政法队伍拒腐防变能力为主题的“五个能力”建设。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带着感情抓工作,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坚决根除一切特权思想,真正把工作基点放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上来。把不断优化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作为政法部门队伍建设的重点,坚决查处政法队伍中存在的执法不严、办案不公、徇私枉法、知法犯法以及不担当、不主动、不作为等问题,着力提高政法综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坚决杜绝在平安建设中不思进取、敷衍塞责、不求创新的懒惰现象,着力反对“四风”,解决“贪、假、懒、庸”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牢固树立“无功也是过”的理念,在平安武威建设中敢想、敢做、敢当,消除思想保守、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陈旧落后的现象。切实适应新形势下平安建设工作的需要,切实增强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肩负起平安武威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职责使命;五要严格考核与责任查究。要进一步完善平安武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约束监督机制,把平安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党政综合考核内容,健全督查考核机制,严格责任查究。要加强对平安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把平安建设的成效作为衡量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与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市综治委每年要进行“平安区县、乡镇(街道)”考评验收,对平安建设成效显著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平安建设不达标或复验不合格的区(县)、乡镇(街道)、单位(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年不得评先授奖。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平安建设工作落实不力的地方实行警示和党政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对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问题的地方、部门及单位实施“一票否决”,严肃追究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李志勋强调,要迅速传达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尽快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特别要认真学习市委火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深化平安武威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全面安排部署,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上确定的“扣大局、抓重点、强基础、保平安”的总体要求和火书记的讲话精神,从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各个领域入手,全面安排部署开展平安武威建设工作。特别要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平安武威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靠实工作责任,加强协作配合。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保一方平安作为第一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措施,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各系统、各行业、各单位之间要密切配合,建立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治安联防、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实绩联考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政法、综治部门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