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海事技能训练中心功能及布局研究
上海海事技能训练中心功能及布局研究
摘 要:海事技能训练中心是落实我国《公务员法》要求,保障海事“三化”建设顺利完成,提升我国海事队伍水平,保障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设施。目前对海事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模式、建设内容都不明确,开展相关研究十分迫切。本文总结了我国海事系统现有培训教育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进行海事技能训练中心建设的必要性,预测了上海海事技能训练中心的装备设施需求,并提出了上海海事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方案和布局示意。
关键词:海事技能训练;功能定位;总体布局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8)01-0074-04
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交通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推动海事科学发展,落实好海事系统三化建设要求,交通运输部批复设立辽宁、上海、广东、长江海事局海事技能训练中心,主要承担海事系统内部职工队伍技能素质训练任务。近年来海事事业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法规、新形式、新制度层出不穷,对海事队伍建设提出了更为具体、科学和严格的要求。尤其是近年来,海事工作的责任越来越大,对海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加大对海事工作人员培训力度的同时,如何更加合理、科学的发展好和利用好海事技能训练资源成为新一轮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旨在研究上海海事技能训练中心功能定位,合理提出该中心建设内容,为下一步中心建设提供支撑。存在问题
我国海事系统现有培训教育机制尚不健全,各业务开展培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总体系统性不强;现代化的船舶模拟器、造浪池等仿真模拟设备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应用较少,业务培训仍以集中教学为主;现有培训场地仅有2000多平米,而英国皇家救生艇学院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米,我国交通公安警备技能训练基地面积达29000多平米;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较弱,技能训练中心项目开展较慢,海事员工人均培训费用逐年走低;现有师资多来自系统内业务专家,少部分聘请高校老师,缺乏专业的教学训练或包装,授课后的评估也无法如实及时反馈,造成需求与传授的知识不对称,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培训质量较低。建设必要性
《公务员法》规定,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国家建立专门的公务员培训机构,机关根据需要也可以委托其他培训机构承担公务员培训任务,进行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是落实《公务员法》的需求。按照海事“三化”建设意见,要求海事队伍素质精良,作风过硬,海事管理法制健全、科学规范,成为海事履职的政治保障和重要基础,开展本中心的建设,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和机制,建立统一、标准化的综合培训体系,是落实海事“三化”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部署,面对新的战略要求,海事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劣不等,政治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我国海事系统所提出的挑战,通过本中心的建设,建立符合海事战略发展的培训模式,加强履职履约能力培养,全面提升海事队伍人员综合素质十分必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事管理技术和手段都不断更新,云技术、物联网、BD等新技术也不断引入海事监管手段,海事监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应对装备设施的更新换代;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船舶、新型船上设备日新月异,海事执法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船舶知识,以保证船上执法的公正和便捷性;随着新材料、新设备的引入,航标管理、测绘制图、安全通信等航海保障设施不断翻新,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履行航海保障职责,也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学习。功能定位
上海海事技能训练中心主要用于上海海事局和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内部人员技能培训,是上海海事局和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内部人员技能获得、提升和交流的平台,是上海海事业务和东海航海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和培养“一支听从指挥、素质精良、作风过硬、服务人民的海事队伍”的重要基地;并承接部海事局下达的高端人才培训和专业模块培训任务,是全国海事系统在船舶交通管理、船舶监管等领域技能提升的重要保障;是海事技能训练中心开展系统性技能训练模式研讨和录制教学资料,为全国海事员工提供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平台。中心功能分为初任培训、适任适岗培训、能力提升培训、海事技能训练研发以及比武交流等五部分。
――初任培训。进行新进人员岗前培训,快速、全面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有效沟通、团队协作意识,促使员工尽快适应本职工作。
――适任适岗培训。适应海事管理高技术性的特征,对全体员工就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涵盖通航管理、搜救指挥、海事调查、危防管理、船员管理、船舶管理、巡查执法、船舶检验和船公司管理、行政审批、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海事专业,海事公安专业和航标管理、海事测绘、制图、安全通信等航海保障专业。
――能力提升培训。围绕海事技术发展,对全体公务员进行更新知识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
――海事技能训练研发。顺应海事队伍素质发展要求,为海事队伍系统性技能训练研究提供场所,为录制网络教学课程,建设学习资源中心提供支撑。
――比武交流。支撑各类型技术比武赛事,为行业前沿知识交流提供场地。需求分析
按照功能定位,结合上海海事局和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近年来人员发展情况,得出上海海事技能训练中心新进人员培训和在职人员培训对装备设施的需求如表1所示。总体布置方案
从资源共享,优化配置的角度,将设备需求进行汇总,并按构成内容归类为理论教学、模拟训练、实操训练、体能训练和办公生活五大功能区域。其中,理论教学区包括多媒体教室、阶梯教室、课程录制室、网络学习资源中心等;模拟训练区包括船舶操纵模拟室、轮机仿真模拟室、VTS模拟器训练室、安全通信模拟室、新闻发布模拟室等;实操训练区包括消防救生设备操作室、危险货物运输模拟船、风浪池训练场、开敞水域训练场、电工工艺室、航标灯器操作室、测量仪器操作间、海图作业室等;体能训练区域配置常规体育场一处;办公生活区包括会议室、备课室、宿舍、食堂等。
目前海事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还在研究阶段,用地尚不明确,本研究假设一长200米,宽160米,周边临海/水的区域进行总体布局。各建筑物的陆地投影面积情况初步估计如表2所示。布置示意图
本研究提出了两个总体布置方案。方案一总体布置构图均衡,庄重典雅,与环境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方案二总体布置紧凑,采用连廊连接主要建筑物,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布置示意图如图
1、图2所示。保障措施
海事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和支持。实施过程中还需解决技术和工程问题。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8.1 推进海事系统培训机制建?O
抓紧时间落实详细的海事系统培训机制。制定海事系统技能培训详细章程,从培训课程、培训人员和师资教材进行系统设计,并通过部门规章的形式固定下来。
8.2 提高海事员工培训预算
员工培训是提升海事队伍素质,实现海事“三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而培训预算是员工培训活动开展的重要支撑。应推动海事员工培训经费的专门预算,单独计列,并确保海事员工培训预算的逐渐增长,以保证海事培训的保质保量完成。
8.3 落实好建设和维护资金
中心建设项目所需投资较大。从提升海事系统人员素质,提高海事系统服务能力角度考虑,国家出资建设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另要建立中心财务账户,保障中心运维资金的按时拨付和专款专用。
第二篇: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功能及训练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功能及训练方法
(一)滑板
功能:调节前庭感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引发平衡反应。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20-30分钟。
方法:
1、静态飞机式
以腹部为中心,身躯紧贴滑板,头颈部抬高,挺胸,双手双脚伸展提高,如同飞机起 飞状。
6岁左右的儿童可保持这种姿势 20 30秒钟。
2.乌龟仰躺
让儿童仰卧,抬起头,四肢屈曲抬起,身体呈弓形,仅以腰部着地,并努力保持这种 姿势。
6岁左右的儿童,一般可以维持这种姿势 20 30秒。
3.乌龟爬行
儿童俯卧在滑板上,以腹部为中心,身躯紧贴滑板,抬头、挺胸,头颈部抬高,双脚 并拢抬起,以双手伸展慢慢往前爬行移动。爬行时双手要同时着地,手指张开,手掌和手 指都紧贴地板,收缩手臂,对抗手掌和手指与地面的摩擦力,带动滑板和滑板上整个身体 的重量移动。
4.青蛙蹬
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以腹部为中心,身躯紧贴滑板,抬头、挺胸,头颈部抬高,双 脚如青蛙游泳般屈曲,顶在墙壁上,用力一蹬,使身体贴着滑板往前滑行,同时,双手伸 展,像游泳似的从两侧往后划,保持滑板继续向前滑行,滑到接近对面墙壁时,用手控制 方向做180度回转,同时双脚屈曲,再蹬、再滑,每次蹬墙后双腿应并拢抬起,脚尖绷直。
5.俯卧旋转
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双手交叉控制方向带动滑板和身体进行原地旋转,左右交替。旋转的次数由少而多,至100次以上。
尤其适用于严重前庭反应不足的儿童(旋转时手不过中线,而且很少引起头晕)。
6.单人牵引滑行
让儿童俯卧或仰躺在滑板上,用手拉着绳子或呼拉圈,指导者牵动绳子或呼拉圈,带 动趴在滑板上的儿童做前进、转弯及旋转等任何动作。
7.双人牵引滑行
让儿童俯卧或仰躺在滑板上,由两位指导者拉动一条绳子,让儿童手握绳子的中间,以绳索的力量带动儿童的滑行。可做前进、转弯及旋转等任何动作。
8.滑板过河
让儿童仰躺在滑板上,以背部为支撑点,颈、手、脚弯起向上,在手和脚可以够 得着的位置上架一条绳索,让儿童可以用手抓住绳索并同时用脚钩住绳索,通过手和脚的 协同运动带
9.过隧道
当儿童在滑板上的爬行动作熟练以后,用积木围成一条曲折变化的通道,让儿童俯卧 在滑板上,顺着通道的方向,逐步爬行前进。可以在通道的一端设置目标物(彩色气球、绒 布小动物等),规定儿童拿取到一定数目后即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儿童的兴趣。
尤其适用于本体感觉失调的儿童。
10.火车厢接龙
用积木围成一条曲折变化的通道,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排成长龙,后面的儿童 双手握着前面儿童的双腿,由第一个儿童带领,顺着通道的方向前进。也可以由前面的儿 童用双脚勾着后面儿童的颈部一起滑动。
尤其适用于触觉过分敏感或过分迟钝的自闭症儿童。
11.滑板上投球
让儿童趴在滑板上,滑板旁放一篮子小球(小皮球或乒乓球),前方 2 3 米处放置一只 空篮子,要求儿童将球投到前方的篮子中。
增进前庭平衡、颈部张力、手眼协调。可每天安排儿童投球 200 400次。
12.滑板上水平推球
让儿童趴在滑板上,面对墙壁,距离墙壁约 30厘米,用双手对墙壁做水平推球,待球 从墙壁弹回后双手接住再推,如此循环反复。
增进手部的本体感觉,促进眼手协调和双手的协调运。
13.滑板上抛球
让儿童趴在滑板上,面对墙壁,距离墙壁 2 3 米,双手把一个小皮球或排球,往墙 壁 30 50厘米高的地方用力抛去,等球弹回时尽力接住弹回的球。
增进视觉的立体判断,特别有益于眼手协调、左右手协调,改善前庭功能和整体感 觉系统都很重要。
14.双人推球比赛
当儿童对滑板爬行比较熟练以后,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两人一组,进行水平推球、接球的活动。
增强眼球控制能力,改善视觉、听觉。
15.双人拍球比赛
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两人一组,各人手握球拍,进行拍球的对打游戏。可用乒乓球、小皮球、粘贴球等。
增进眼球控制、身体形象、视-空知觉.(二)滑
梯
功能: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维持高度的平衡感觉;促进身体保护伸展反应的成熟;
促进脑干体系的活跃化。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20-30分钟
1.俯卧滑滑梯
让儿童自己将滑板抱起,放在滑梯顶端的平台上,身体俯卧在滑板上,头、手在前,脚在后,由指导者协助轻轻推动滑板,使滑板由滑梯上自然地滑下来,也可让儿童自己用 双手抓住滑梯的两侧,同时用力往后拉,借用反弹力使滑板往前滑行,较快速地从滑板的 斜面滑下来。也可以采用头上脚下的方式,从滑梯上倒着滑下来。
延伸的活动:
(1)推球
可以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力,锻炼眼球的注视能力,眼物距离的判断能力及手眼协调 能力。
(2)取物
可提高儿童的有意注意力、记忆力
(3)扔物
让儿童滑下滑梯前手拿小球,要求儿童在下滑的过程中将手中的球扔进指定的篮子或 纸箱中。
(4)取物 扔物序列活动
当儿童从滑梯上滑下时,先让儿童从指定的篮子或纸箱中抓取指定的小球或其他物
品,再按要求扔到指定的篮子或纸箱中去。
(5)击打
从天花板垂悬一个球,使儿童在滑梯上滑行时可以碰得到,或在滑梯旁悬挂一个或几 个标识物,如小布娃娃,绒布小动物等,要求儿童在下滑的过程中用手中的木棒或纸棒或 塑料吹气棒击打悬挂在一旁的标识物。
(6)穿帘
在滑梯下面挂一个布帘或毛巾帘,让儿童滑下时掀开帘子穿过去。
(7)推墙
用塑料积木在滑梯前面堆成墙等障碍物,让儿童在滑下时推开。也可由两名指导者拿 着旧报纸在滑梯的末端形成一面墙,让儿童滑下时穿破 墙壁。
(8)穿隧道
在滑梯上设置一个小隧道,让儿童滑下时穿过预先设置好的小隧道。
(9)捡球
从滑梯的前面丢球给他,要求他滑下滑梯后拾起前面滚过来的球。
(10)捡球 抛球序列活动
当儿童对上述接球活动比较熟练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要求儿童将捡到的球按要求扔到 指定的篮子或纸箱中去。
滑板和滑梯上所体验到的前庭和本体感觉的输入,可以纠正异常的触觉系统;减少
活动过量或不安、集中注意力。
2.坐姿滑滑梯
适用于较小的儿童。延伸活动同俯卧滑梯。
3.蹲姿滑滑梯
延伸活动同俯卧滑梯。
4.立位滑滑梯
可以增强儿童空间认知能力、肌肉同时收缩能力,强化前庭感觉、平衡能力、自我保 护能力。
延伸活动:取物、扔物、取物一扔物、击打、接物。
4.逆上滑梯
(1)俯卧逆行: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抓往呼拉圈或木棒,指导者拉着呼拉圈或木棒,由下 往上将儿童和滑板拉上滑梯。或在滑梯的上端固定一条绳子,让儿童俯卧在滑板上,双手 抓住绳子,交替往前移动,由下而上爬上滑梯的顶端。
(2)仰卧逆行
(3)坐姿或站立逆行
实践证明,滑板和滑梯游戏,有助于儿童的语言表达、阅读和行为。
(三)网兜吊缆
功能:强化儿童的前庭感觉;纠正儿童的触觉系统;提 手眼协调能力和有意注 意力。适用于前庭平衡不佳、触觉敏感或迟钝及身体协调不良的儿童。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20-30分钟
1.摇篮游戏
让儿童轻松随意地仰躺在吊缆中,轻轻地左右摇晃。可指定一特定的目标,让 儿童仰躺在摇动的吊缆中注视目标,强化对眼睛控制的调整。
2.吊缆秋千游戏
让儿童俯卧或卷曲仰躺在吊缆之中,由指导者推动吊缆协助儿童进行前后、左右的摆 动或旋转。吊缆的放置以距地面约 20厘米为宜。3.吊缆插棍游戏
让儿童俯卧在吊缆中,前后晃动吊缆,在吊缆下方放置一套小木棍子和有着相应小孔 的木板,要求儿童双手同时拿起小木棍按顺序插入孔中。
4.坐立吊缆游戏
让儿童可以坐在吊缆中,两手抓住吊缆的边缘以保持身体平衡。指导者晃动吊缆做前 后左右的摇动或360度的大旋转。
5.直立吊缆游戏
让儿童直立在吊缆上,双脚撑住吊缆底端,双手扶住吊缆上面的绳索,以保持身
体平衡。由指导者推动吊缆作前后、左右的摇摆和360度大旋转,对前庭平衡和身 体形象认知帮助较大。
(四)圆筒毛吊缆
功能:活化前庭 固有体系;强化触觉体系;矫正重力平衡。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坐姿摇摆和旋转
让儿童坐在底板上,双手环抱圆柱,身体紧贴圆柱,双脚以筒底边为支撑环绕圆柱
紧紧夹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指导者在操作时,应控制好方向的变化和时间的间隔,时而左右,时而前后,时而
作 360度以上的大旋转,此期间还应有数秒钟的间歇,这样可以促使前庭体系保持 清醒,强化它对感觉信息的过滤及选择能力。
2.站立摇摆和旋转
让儿童站立在底板上,双脚夹住圆筒,双手握住上端的绳索,由指导者推动圆筒作
前后、左右摇晃及 360度以上的大旋转。还可训练儿童只用一只手抓紧绳索,伸出 一只手来接或抓取物体,或是只用一只脚站立,伸出一只脚来踢目标物体,促进手 眼协调及姿势运动协调,发展平衡能力及难度较
3.坐在圆筒帽上
让儿童双手握住上端的绳索,坐在圆筒的上面。可丰富前庭固有感觉。还可让儿童
坐在上面做套圈圈游戏,促进手眼协调、姿势运动协、平衡能力及高度运动企划 能力。
(五)四足位平衡吊缆
由两块木板和一根绳索构成。上下两块木板的四个角分别用绳索相联,由上面木板的中间 用一根绳索作定点悬挂。
功能:促进前庭固有感觉、平衡感及自我形象、视觉统合、眼球控制及运动感觉
展。尤其适用于重力感不良的儿童。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站立摇晃
让儿童站立在上面,双手抓住绳索以保持身体平衡。可让儿童自由晃动或帮助他进 行前后左右晃动或360度旋转。做 360度璇转时,每次持续转动以不超过 10圈为宜,转转 停停对儿童前庭体系的苏醒帮助更大。
2、蹲、坐、跪、躺、卧
由指导者帮助做前后、左右的晃动或旋转。还可在一旁放置积木或小球、洋娃娃等玩 具,让儿童在摇动时伸手去拿取。
3、滑行游戏
将四足位平衡吊缆上面的吊绳固定在可前后移动的滑道里。
(1)(站、坐)滑行中击打目标、抛、接、投物。
(2)俯卧滑行捡、拾物品。
(六)圆木柱吊缆
功能:增加触觉刺激和本体感觉的刺激;促进前庭感觉输入、统合。增进平衡、视
动协调、运动。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俯卧环抱圆木柱
让儿童俯卧在木柱上,用双手双脚环抱着木柱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先让儿童趴在木
柱上体会木柱自然摆动的感觉,再由指导者推动木柱进行前后、左右的摇晃。摇晃 3分钟,停下来休息 3分钟,再接着摇晃3分钟,如此循环 5 8次,刺激儿童的前
庭感受器,让儿童体会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的肌肉反应和前庭感觉输入。
延伸的活动:
(1)把小绒布娃娃、积木、橡皮等散放在圆木柱下面的地垫上,让儿童俯卧在圆木柱上,摇 晃圆木柱,要求儿童以他所能的任何方式紧抱着圆木柱,同时俯身把地上的物件捡起来。
(2)把小绒布娃娃、积木、橡皮等混装在一个纸盒中,将纸盒放在圆木柱下面的地垫上,旁 边放置一个空纸盒,让儿童俯卧在圆木柱上,摇晃圆木柱,要求儿童以他所能的任何方式 紧抱着圆木柱,同时俯身把一个纸盒中的小绒布娃娃全部取出来放人另一个空纸盒中。
(3)让儿童手中拿一个纸棒或木棒,在晃动的过程中对准目标物击打。
2.骑木马
让儿童骑在圆木上,跟骑木马一样,大腿夹紧以保持身体平衡。这项游戏有助于姿
势和平衡的建立。本体感觉不足,身体平衡能力差的儿童,一般不能自如地骑在上 面进行活动,有的甚至连坐都不敢坐。
延伸的活动:
(1)让儿童骑坐在木柱的一端,用手抓住绳索协助保持身体平衡,由指导者协助推动木柱进 行前后、左右晃动。可在木柱的一侧设置一块木板,要求儿童每摆动一次,就自己用脚蹬 木板一下,借助木板对蹬力的反作用力来保持木柱的摆动。
(2)也可让两个儿童背对着骑坐在圆木柱上,圆木柱两侧各放置一块木板,要求儿童自己用 脚蹬木板,依靠木板对脚的反作用力推动木柱的摆动,且两个儿童蹬木板的力度要接近,才能保持木柱较好摆动,若力量相差悬殊,则木柱总是歪向一侧。
(3)在圆木柱的一侧放置一个纸盒,里面装有积木或小球,要求儿童在晃动的过程中抓取指 定的物品,并投掷到指定的位置。
(4)让两个儿童背对着骑坐在木柱的两端,进行上面的游戏,还可由一个儿童抓取目标物后
交给另一个儿童,由另一个儿童完成投掷任务,而后交换角色。
(5)让儿童骑坐在木柱上,一手扶着绳索,一手拿一长棒,摇晃时,设法用手中的长棒将前 方的目标物一一击倒。
(6)在不远处固定一条绳索,让儿童骑坐在木柱上,用手抓住固定在一侧的绳索的一端,带 动木柱和身体运
3.圆木柱秋千
让儿童抓住两侧的绳索,横坐在圆柱上自由晃动,也可像荡秋千样前后荡起来。
延伸的活动:
(1)由指导者和儿童手牵手并排横坐在圆木柱上,让儿童另一只手抓紧绳索,可让圆木柱自 由晃动,也可两人协同摇摆来,或借助手的力量和身体的左右摇摆使圆木柱左右晃动。像 荡秋千样前后荡起.(2)可在圆木柱秋千的前方放置目标物,如悬挂气球或绒布玩具等,要求儿童在荡动的过程 中用脚趾部踢指定的目标物。
4.立位秋千
让儿童站立在圆柱上,双手抓住绳索,保持身体平衡,让圆木柱自由晃动或由指导者协助 进行前后左右摆动或旋转。
延伸的活动:
(1)平衡掌握得比较好的儿童,可尝试只用一只脚站立,并用另一只脚去踢指定的目标物。
(2)若有较大的圆柱木柱,可两人手牵手站立在圆柱上,各抓住一侧的绳索,一起前后荡起 来或进行左右摆动。活动量可由 30 200次不等,摇动方向可由固定到不固定。
(七)旋转轮盘吊缆
功能:强化前庭感觉和平衡反应的结合,发展关节、肌肉等的本体感觉;促进运
企划能力的形成。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让儿童屈曲坐在轮盘上,双腿夹住绳索底端,用手抓住绳索,抬起双腿,任由轮盘自然 晃引和旋转,或由指导者推动做旋转和摆动。
延伸的活动:
(1)在摇晃和旋转中,递小球、小圈圈或玩具给儿童,让他伸手来接;
(2)让儿童手中拿着好几件东西,以尝试各种不同的肌肉感觉;
(3)让儿童接过物品并将手中的物品抛向指定的目标;
(4)要求儿童将小圈圈套在指定的目标上,如红色的小圈圈套在红木棒上,绿色的小圈圈套 在绿木棒上;
(5)让儿童用脚或腿夹住东西摇晃和旋转;
(6)设置一个色彩鲜艳的目标物,要求儿童在晃动或旋转中用脚去踢目标物。
2.让儿童坐在轮盘上,双手握住绳索,身体向前屈曲,向后退几步后迅速抬起双腿,使身 体随着轮盘晃动,还可用脚蹬墙,借墙壁的反作用力持续摇晃,通过蹬墙时的力量大小和 方向来控制摆动的幅度和方向。
延伸的活动:
(1)指导者手拿小球或小圈圈等,让儿童自己借助墙壁的反作用力控制方向,荡到指导者 身边并伸手拿取指导者手中的东西。
(2)设置几个目标物,要求儿童自己控制方向,在晃动中逐一踢倒它们;
(3)晃动和旋转过程中,要求儿童伸手去拿放置在一旁的小圈圈,并将圈圈套在指定的目标 上;
(4)轮盘晃动和旋转时,要求儿童伸手去拿放置在一旁的小球,并将小球抛人指定的篮子或 纸箱中。
(八)游泳圈吊缆
功能:强化前庭固有感觉,促进平衡能力、手部肌肉及运 的发展。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让儿童仰躺或俯卧在吊缆内,由指导者推动吊缆进行前后左右晃动及顺时针、逆时针方 向的旋转。
延伸的活动:
(1)在吊缆内放置不同质地的毛巾、沙发垫、地垫等,让儿童体会不同的触觉刺激;
(2)晃动时递东西给儿童,让他注视并伸手来接。
2.让儿童仰躺或俯卧在吊缆内,用手抓住呼啦圈,指导者拉动呼拉圈进行牵引。
3.把小球、绒布玩具、塑料积木、橡皮等散放在吊缆下面的地垫上,让儿童俯卧在吊缆内,摇晃吊缆,要求儿童在晃动中把地上的物件捡起来。
4.让儿童在晃动时将手中的球投入到指定的篮子或纸箱中去,或将小圆圈套在指定的木棒 上,或将小木棍插入指定的小孔中去。
5.让儿童躺在吊缆内,手持一长棒,摇晃时,设法用手中的长棒将前方的目标物一一击倒。
6.在不远处固定一条绳索,让儿童躺在吊缆内,用手抓住固定在一侧的绳索的一端,带动 吊缆和身体运
(九)平衡台(板)
功能:有助于统合平衡感觉、前庭感觉、固有感觉和视觉。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平躺摇晃
让儿童仰躺或俯趴在平衡台上面,手臂和腿放松,自然伸展,任平衡台自然晃动,或由指导者协助进行左右摇动。
2.匍匐摇晃
让儿童匍匐在平衡台上,自己进行左右摇晃。还可在平衡台上放置物品,吸引儿童
自己爬过来取。
3.跪坐或静坐摇晃
让儿童坐或跪在平衡台上,由指导者左右摇晃平衡台。
4.平衡台互相扶持
指导者和儿童共同站在平衡台上,两人面对面,手拉手,互相保持平衡。
5.被动的平衡台站立摇动
让儿童站立在平衡台上面,双脚分开,由指导者在台下缓慢摇动平衡台,使平衡台 左右晃动。
6.主动的平衡台站立摇动
让儿童站立在乎衡台上,双脚分开,重心交替从一只脚转移到另一只脚,自己控制平衡台进行晃动。
7.平衡台上蹲起运动
儿童站立在乎衡台上,进行自主的摇晃时,由指导者发出口令并示范,让儿童随着做 下蹲和起立的动作,以及伸手、屈臂等动作。
8.平衡台上的移动
让儿童站立在平衡台上,先进行自主摇晃,然后指挥他移动身体,如往前进一步,往后退一步,向右转,向后转等等。
平衡台游戏刚开始时,可练习摇动 10-20 下,以后逐渐增加,到 60 下时,平衡效
果较容易发挥。再根据儿童的情况逐步增加到 100或 200下。
(十)大、小笼球
功能:促进前庭体系、本体感觉和平衡反应的发展,尤其适用于触觉反应过分敏感 或迟钝的儿童。它也是测试儿童前庭平衡能力和重力感的重要工具。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俯卧大笼球
让儿童俯卧在大笼球上,指导者抓住他的双脚,将两腿平举,并做轻微的前后推拉
和左右转动,前后左右快慢的变化,可以丰富儿童的前庭感觉,让他有更好的重力 感调整。
指导者也可以用双手压住儿童的腰部,让笼球做前后左右转动。
2.俯趴小笼球
可以用较小的弹力球置于儿童的腹部,让他趴在上面,双手双脚接触地面,自己操
作进行前后、左右的移动或转动,带动弹力球在腹部下面滚动,以强化儿童身体各 部对重力的协调感。
3.仰卧大笼球
让儿童仰躺在大笼球上,以腰部为支点,由指导者抓住儿童的双脚、大腿或腰部,做前后、左右的推动和滚动。
4.倚靠小笼球
将小型弹力球放在墙脚,让儿童颈、后背或腰部靠在上面,扭动身体使球在身体和
墙壁之间滚动,或晃动身体使之受到挤压。也可将小型弹力球置于儿童的背后或腰 下,让儿童自己去滚动。
5.坐上大笼球
将儿童扶坐在大笼球上,较小的儿童由指导者扶着儿童的腰部或手臂,进行前后左
右推动。也可扶着儿童的身体,利用大笼球的弹性进行有节奏的上下振动。对大一 些的儿童指导他自己扶着墙壁、桌沿或其他扶手保持身体平衡,移动身体使大笼球 进行前后左右的转动或利用自己身体的重量用屁股在大笼球上作上下振动。
6.坐小笼球
将小弹力球放在儿童的屁股下,鼓励儿童屁股使劲往下压,设法坐扁屁股下的弹力
球,还可让儿童坐在球上做各种游戏,如跟儿童面对面坐在球上玩指眼、耳、口、鼻的游戏或拍手游戏等,及抛、接物品、套圈圈等游戏。
7.大笼球压滚游戏
让儿童俯卧或仰躺在地上,指导者用大笼球放置在他的身体上,慢慢地进行前后左右的滚 动,或在上面进行轻轻压挤。尽量滚动和压挤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上下、前后、左右的滚 动和压挤,对儿童脑干前庭网膜的觉醒有很大的帮助。
8.俯卧大笼球抓东西
让儿童俯卧在大笼球上,保持身体平衡,将目标物(小球、积木、绒布娃娃等)放置
于儿童前面,儿童向前滚动时用手可以够得到的位置,指导者扶着儿童的脚协助儿 童前后左右滚动,帮助他按要求抓取到目标物。帮助发展儿童语言展和自我控制能 力。
9.大笼球上跳跃
扶着儿童站立在大笼球上,先让他轻轻上下晃动,或双脚交替踩压,再扶他跳起来,体会落下去又弹起来的感觉。
(十一)球
池
功能:可用于改善触觉敏感或不足;强化前庭平衡、身体协调能力及脑干部机能。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进入球池
让儿童以他自己的方式进入球池,可以是轻轻地跨入,也可是用力跳入。
2.藏身其中
让儿童慢慢坐下或躺下,将身体全部藏人球池中,接受球的挤压,加强对全身触觉系 统的刺激和锻炼,以修正其触觉防御,强化触觉方面的本体感。
3.球池中运
(1)在球池中转动手、脚,划动四肢或翻动身体,摆动头部、颈部,在浮力状态中,调整身 体的重力感信息;
(2)站在球池中,作踏步运动或跳跃运动,承受不同重心及身体运动的感觉,可确定 标,规定儿童以某种规定(站着走、蹲着走、爬行、单脚跳、双脚跳)或沿某 路径达到目标;
(3)在球池中藏一种或几种其他质地或大小的物体,让儿童寻找。可将儿童分成两组,让他 们比赛,看哪一组找得快,找得多;
(4)还可在球池中作飞机起飞、火车开动、太空人漫步、抛接球等游戏,以强化他的运动 划能力。
4.球池综合游戏
(1)在球池旁边放置一个高约 1米的台子,上方悬挂3个皮球,红、黄、蓝三种颜色各 1个,让儿童自己登上高台,由高台上跳下,先用手打击吊在球池上方的皮球,再跳人球池中。
(2)在距离球池较远处放置一个高台,在球池与高台之中的上方悬挂一根绳索,让儿童登上 高台,双手抓住绳索,像荡秋千一样荡到球池的上方,跃人球池中。
(3)将球池与吊缆游戏结合起来进行,让儿童先在吊缆上做各种动作,然后再从吊缆上跳下 球池,对儿童的重力感、触觉反应及运动企划能力帮助都
(4)可用塑胶颗粒、泡绵粒或旧报纸揉成一团团放人体积足够大的容器中代替球池,也可将 干黄豆、绿豆、大豆、玉米粒等放人合适的容器中代替,发挥相同的功效。
(十二)羊
角
球
羊角球是带有两个把手的弹力球。
功能:
强化儿童的姿势反应和双侧的统合,促进高深程度的运动企划。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让儿童坐在羊角球上,双手握住把手,保持身体平衡,尽量用劲往下把球坐扁,再借助 球的弹性进行上下振动。
2.指导儿童坐在羊角球上,双手握住把手,身体自然屈曲,双脚蹬地往前跳动,同时用手 握紧羊角球的把手,带动羊角球随身体一起往前移动(如图)。
延伸的活动:
(1)规定路线,让儿童沿指定的路线跳动,以使跳动的方向作前后左右及旋转等变化;
(2)规定跳跃的高度和距离,在地上设定标识,要求儿童跳过去;
(3)可让两个儿童一起跳,看谁跳动的次数多,也可规定距离,要求儿童往返跳若干次,看 谁先完成;
(4)跳动时,指导者可以在旁边绕圈,让儿童看着你手中的彩旗等作视觉追踪,也可丢球给 他看,训练儿童的眼球控制能力。
(十三)蹦
床(跳跳床)
功能:促进前庭感觉的统合,培养平衡感,训练手眼协调。跳蹦床还有助于儿童的
情绪稳定。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由指导者和儿童一起坐在蹦床上,利用蹦床的弹性,以身体为支撑进行上下摇动;
2.对于不敢上去的儿童,为减少他的恐惧,开始可由家长或指导者背着儿童一起在蹦床上 跳跃;
3.让儿童俯卧在蹦床上,由指导者站立跳跃,将儿童弹起,让儿童体会蹦床上下起伏的感 觉;
4.让儿童俯卧在蹦床上,头颈部用力抬起,胸部尽量抬高。可以强化前庭体系的感觉,促 进全身肌肉本体感的形成;
5.让儿童在蹦床上进行自由的跳跃,或双手抱球在蹦床上跳跃,或与指导者做抛接球的游 戏;
6.让儿童在蹦床上一边跳跃,一边将手中的球投入指定的篮子内;
7.在蹦床的上方悬挂一个气球,让儿童每次跳起时击打目标。还可在蹦床上方悬挂一个网 篮,让儿童跳跃时投球入网,这种游戏可以协助儿童在半空中,以正确的前庭 固有感觉; 判断视觉空间,对手眼协调及身体形象的帮助很大;
8.让两个儿童面对面,手拉手站在蹦床上一起跳跃,或共同拉着一个小呼啦圈一起跳跃,从 而训练与对方协调运动的能力,通过跳动中的眼球对视,增强视觉的稳定性。
(十四)时光隧道
功能:有助于儿童正确判断自己身体的形象,调节前庭感觉。尤其适用于本体感不
佳,触觉敏感或迟钝的儿童。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让儿童头在前,脚在后,自己设法爬进隧道里面,通过隧道从另一面爬出来,见上图。提醒儿童注意
2.让儿童采用脚在先,头在后的方式倒着爬进去,通过隧道从另一端爬出来;
3.在隧道内放置毛巾、积木、海棉垫等,让儿童以顺着或倒着的方式从一端爬进,另一端 爬出,体会在不同触觉刺激下的身体活动;
4.在隧道内放置很多东西,要求儿童爬进去将指定的东西拿出来;
5.让儿童一只手或双手拿着东西从隧道的一端爬进,从另一端爬出;
6.当儿童在隧道中爬行时,轻轻转动隧道,让儿童在滚动中练习手、肘、肩、膝等关节的 固有感觉输入,加强前庭体系的刺激和调整,此时头部的转动对眼肌的成熟也有帮助。
(十五)滚
筒
功能:促进儿童本体感的建立,强化身体形象概念。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俯卧滚筒
让儿童俯卧在滚筒上,姿势与俯卧在大笼球上相同,由指导者扶着儿童的脚做前后
晃动,要求儿童努力抬起头、颈部,伸展双臂。
2.站立平衡游戏
将滚筒竖立,让儿童自己爬上滚筒上面,分开两脚,伸展双手,保持身体的平衡。
尽量让儿童自己做,以建立他的运动企划能力,指导者在一旁注意保护 适当给予帮助。
3.滚筒隧道游戏
把滚筒当作隧道,自己玩爬进爬出的游戏,可以头在先,脚在后,顺着进去,倒着
出来;也可以脚在先,头在后,倒着进去,顺着出来;还可以蹲在里面转弯,掉头,提醒儿童注
延伸的活动:
(l)在滚筒内放置毛巾、地垫、小塑胶颗粒等,让儿童在爬进爬出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触觉刺 激下的身体活动;
(2)在滚筒中放置一些积木、玩具小动物等,等他爬进去后,由指导者在筒外发出指令,请他将指定的物品扔出来或拿在手中爬出来
4.筒内滚动游戏
让儿童爬进筒内,指导他将手指和手臂张开,注意保护头部,同时颈部用力支撑头
部,不要把头靠在筒壁上,指导者轻轻推动滚筒转动,可来回小幅转动,也可先顺 着一个方向慢速转动若干圈后,稍作停顿,再往相反的方向转动若干圈。
5.滚筒内摇晃
将滚筒口朝上立起来,让儿童蹲坐或站立其中,由指导者扶住筒口进行前后、左右
摇晃或顺时针、反时针方向的旋转。
(十六)球
类
对于发展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眼球注视能力、双手和脚的协调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趴地推球
让儿童趴在地上,面对墙壁,距离墙壁约 20厘米,挺胸、抬头,双臂悬空,双手将球水平推向墙壁,待球从墙壁弹回后接住再推向墙壁,如此反复。
开始每天推球100次,一周后增加到 200次,最多可增加至 600 800次。
促使颈、背部肌肉紧张收缩;加强眼球集中注视的能力,改善眼球跳跃不稳及好动
不安的情况。增进眼手协调,使肢体运用更灵巧。尤其适用于运
2.趴地抛球
让儿童趴在滑板上,面对墙壁,距离墙壁一米左右,双手抱一个小皮球或排球,往
墙壁30 50厘米高的地方用力抛去,等球弹回时尽力接住弹回的球。
这项活动有益于运用眼手协调时的脑神经内部反馈;还能有助于左右协调,使手
更灵巧,动作更灵活,对改善前庭功能和整体感觉系统都很重要。
3.对墙壁打球
让儿童手中拿一个小皮球,距离墙壁 1 2米,面对墙壁站立,自己用力将球丢向墙 壁,让球弹回,并尽量接住弹回的球。
培养儿童对外界生活中移动物体进行控制和运用的能力。同时,在丢球和接球的过
程中,可训练儿童惯用的手,特别有益于双侧大脑的分化,使身体形象更精确,改 善脑内部的反馈等。
4.对墙壁踢球
让儿童站着面对墙壁,用脚踢球,用脚接或再踢弹回的球。
这项活动需要适当的身体形象才能完成,也会促进更精细的身体形象,对促进较高 难度的运动企划能力有很
5.拍球
教儿童把球抛向地面,当球从地上弹起时再往下拍,看看能拍多少个。对于刚开始练习拍 球的儿童,可以允许他跟着球跑,只要能接住弹起来的球就行,逐渐熟练以后,则可增加 难度,要求他站立在原地拍,或只能用规定的手推,或双手交替拍,或站在平衡台上拍等 等。
6.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
随着儿童平衡能力、运动能力的提高,可鼓励他参加各种球类运动,如排
乒乓球、羽毛球等,尤其是排球、网球和羽毛球,可以几个人对打,也可以对墙练习。
(十七)旋转浴盆
功能:促进平衡和姿势的健全发展。对身体位置、视觉空间及眼球转动的控制帮助
较大,并养成高度运动企划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多动及有孤独倾向的儿童。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坐或蹲在其中
让儿童平坐或蹲在旋转浴盆中,由指导者在一旁扶着盆沿帮他回转,速度不宜太快,约 2 3秒钟转一圈,并注意儿童的反应。可先向左回转,稍做停顿后再向右回转,也可连续往左回转几次,再连续往右回转几次。回转的速度也可适当变换。
延伸的活动:
(1)投球;(2)套圈圈
2.趴在旋转浴盆上
让儿童俯趴在旋转浴盆的盆沿上,努力保持身体平衡。可以是双脚踩在盆沿、双手
扶着盆沿的姿势,也可以是双手扶着盆沿、双腿跪在盆沿的姿势,还可以是四肢伸 展,双上臂和大腿架在盆沿上,呈飞机飞翔的姿势。尽量让儿童自己上去,指导者
可帮助扶持旋转浴盆,协助儿童保持平衡,等儿童踩稳、扶好之后,再轻轻回旋。
旋转浴盆中的游戏每次可持续 10 20分钟,但每次连续回转的时间不要超过30秒。
(十八)独脚凳
功能:主要是锻炼身体平衡感觉,强化身体形象概念。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坐独脚凳
让儿童用手扶起独脚凳,慢慢将屁股坐上去,放开手,双脚支撑保持平衡。
延伸的活动:
(1)两人对坐着玩拍手游戏,看谁能够稳得住,不歪倒;
(2)也可两人离得稍远一些玩抛、接球的游戏,两人一组,尽量抛得准、接得也好不失球,不歪倒,就算成功。
2.踢腿运
当儿童在独脚凳上坐稳后,让他双手叉腰,双腿轮流抬起。
延伸的活动:
(1)双手伸展:双手伸展平举或上举,再交替踢腿,(2)手摸脚背:踢腿时伸手向前尽量去摸踢起来的脚背,先用对侧手摸,再双手一起摸。
(十九)鼠跳
功能:强化前庭一固有感觉;促进手脚协调、本体感觉发展。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让孩子进入袋中,双手提起袋沿,一起往前跳动。如图。
身体平衡能力差,手脚协调不好的孩子,往往出现身体往前倾,双脚却跟不上的情
况,因此容易跌倒。先不宜要求孩子跳得太快,让他慢慢体会手足协调,重心平衡 的感觉,然后再加大跳跃的幅度,改变跳跃的方向。可以让几个孩子同时比赛跳,看谁先到达终点。
根据孩子的体力,每次训练跳 5 10个 6米左右的距离。
(二十)平衡木
功能:强化身体的双侧配合、平衡反应和视觉运动协。
训练时间:每周 2-3次,每次 20-30分钟。
训练方法:
1.将平衡木排成一排,让孩子在平衡木上踏步前进。可要求孩子伸展双手,或双手抱球进
行上述活动;
2.将平衡木排成平行的两排,让孩子两只脚各踏着一条平衡木前进;
3.将高低不一致的平衡木交替排列成一条曲折的道路,中间还留有一定距离的空当,让孩 子徒手或抱球踏步走过。
4.将平衡木两端用绳索吊在平行杠上,让儿童伸展双臂走过。
第三篇:作文训练指导技能研究
作文训练指导技能研究
[摘要]本项研究是针对高一学生作文水平偏低的情况,结合笔者在平时训练指导学生作文的过程获得的,结果表明:写读书笔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摘录式、提纲式、体会式、评价式、心得式等各种方式来写读书笔记,积累素材,扩大知识面,提高思辨能力,在读、思、记的过程中训练作文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训练读书笔记意义作用方法
作文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普遍感到挠头的一个话题。学习语文十二载,终究无一篇上得了台面的美文,让无数的学生甚是遗憾!如今,虽不像古人一篇八股定前程,但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无论在高考中还是在评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又该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让学生写出赏心悦目的好文章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适时地写读书笔记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下文中,笔者简单谈谈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意义作用与方法。
一、明意义。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读书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写读书笔记。何为读书笔记呢?读书笔记,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有价值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记录下来。[1]而把读书笔记分解成相应的步骤,无非是读之,思之,记之,是阅读和写作的一个结合。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杠铃的两头。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理解别人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学习了别人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遣词造句的手段。但是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表情达意的方法技巧、遣词造句的手段,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地领悟训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在习作中自然而然地运用,以达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目的。适时地写读书笔记无异于是将阅读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如果能够赢得读书笔记的“信赖”,也就同时赢得了阅读与写作这语文教学这根杠铃的两头。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有言:闻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作文训练何曾不是这样!
二、谈作用。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写。写读书笔记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资料扩大知识面,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加强记忆,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与素材。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赖笔头。”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理解、消化你所学到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势必会把一些精彩文段或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其阅读和摘录的过程也就是接触和积累词汇的过程;而学生在做读书心得笔记的过程中,就会对文章中重点信息、重点字词进行筛选和组合的。这个筛选组合的过程势必让学生对其内容和字词记忆更加深刻。而且,现在的学生拥有的课外书籍很多,可获得的信息也很多,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督促学生把一些相关的资源都充分地应用起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写作需要积累,积累是写作的后盾,[2]中外名家名作无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大哲学家黑格尔,1
他在读书时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无论在哪儿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找到。长年累月地广泛阅读,细水长流地做读书摘录,使黑格尔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与黑格尔相类似的事例比比皆是,它们都在诠释着一个道理:只有勤于积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思考问题、感悟人生的能力。
读书笔记是读和想的产物。在对读物内容深刻理解过程中,学生所做的读书笔记,不是字字都记,事事都记,而是把那些最好的、最精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录下来。学生在做笔记时得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意识性,深入思考问题,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在看一篇文章的时候会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他会思考这篇文章是否蕴含某种人生哲理,教会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些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感悟人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这种思维会长期伴随着他,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探其原因:在写作活动中,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从客观世界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发现力、记忆力等都将引导他去发掘出不被常人注意却蕴含着某种生活本质的信息。然后学生把阅读中所获得的材料存储在大脑中,同时经过大脑对材料的加工处理——思考,形成认识和判断。这个认识和判断是否正确,又必须通过实践去检验。在实践中,学生又把新产生的信息反馈回大脑,再经过比较和修正,再来影响下一步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学生就是在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深入的思维进程中,深化对材料的理解,提炼出材料的本质,得出真知灼见。同时,一个人要能够写文章,应该具备多种能力要素,如思维要素、素养要素、秉赋要素、技术要素等。在写作活动中,这四方面的因素发挥着“合力”的作用,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缺失,都不可能使学生写出较好的文章。但是,在这四种相互联系的要素中,思维要素自始自终控制其它要素的运用和发挥,没有思维力作支撑,其它要素的作用就无从谈起。所以,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其作文能力也会随着这读之、思之、记之的深入而有所提高。
(三)、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激发学生积累人生感悟、人生哲理,使文章具有思辩美。
写读书笔记时,由于边读边想,边想边记,就会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加活跃。由于在阅读时各种信息的相互撞击,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新的构思、新的发明,就会加强联想,激发创造性思维,把学习过程引向创造过程。毋庸置疑,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同时也是在积累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的认识,这种思考和认识包括各个方面,如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这些观点都会融入到他的写作中去,从而使他的写作更具有思辨美。
“思辨”,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中,而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颇具思辨性,特别是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的《考试说明》对写作要求中更能体现思辨对提高学生高考作文分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11年《考试说明》的写作板块“符合文体”中,增加了这么一段文字表述: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3]这无疑是向广大的高中学生发出了提高写作中思辨能力、文章具有思辩美是提高高考作文分值一个重要手段的信号。
三、道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意义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读书笔记常见的写法有:摘录式、评价式、提纲式、体会式、质疑式、争鸣式、仿写式等等。针对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笔者引导学生采用摘录式、评价式、提纲式、体会式来写读书笔记,适时地引导学生做心得笔记。
(一)、摘录式——摘录阅读材料中的好词、佳句、美段、名人名言,以丰富学生的材料库;摘抄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让学生更快了解高中作文的写作要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平时不积累一定的素材,为文时就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没有材料,纵然你掌握了千百种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也是无济于事。古人云:胸中无百家书,乃欲为诗,如贾人无资,终不能致奇货也。为了给后生们提供一部精选的摹本,历代先贤沙里淘金,编撰出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一类的文选,供他们捧读。阅读实践表明,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教人读文作文之法,是获取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正如昔人所言:《文选》烂,秀才半。
当然,在信息时代的当今,报刊、杂志、书籍汗牛充栋,各种资讯目不暇接,但版面多为名家、成人所把持。名家、高手们的思维、情感、视野与中学生不在同一起点上,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评价,对环境的感悟,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修养的人也不一定相同。实践表明,人与人之间,最容易沟通的当属同一层次的人群。读同龄人的作品,会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砥砺,不会产生在名家高手面前望尘莫及的无奈与喟叹。笔者之所以让学生抄写满分卷、优秀作文,是因为这些满分卷、优秀作文是学生习作的好摹本。高考作文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有一定限制的文章。临场作文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撰写,如何调动已往的生活积累,如何借鉴读过的文章,如何大题化小等等,这些满分卷、优秀作文给学生提供了愉快的回答,它较之那些空泛的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更具有鲜活性、实证性和方向感,更富于操作性、实用性。有此捷径,何乐而不为呢?
(二)、提纲式、体会式、评价式——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记录阅读时的感受、体会、看法,并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等方面作评价。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我国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多见而识广”,“多学而识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因为非“经”非“验”过的事物、事情是无法“记”得住的。新版《辞海》中 “记忆”的定义是:对经验过的事物能够记住,并能在以后再现(或回忆),或在它重新呈现时能再认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三方面。识记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的联系,它的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了相应的暂时神经联系;保持即暂时联系以痕迹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再现或再认则为暂时联系的再活跃。通过识记和保持可积累知识经验,通过再现或再认可恢复过去的知识经验。[4]如果本来没有意义的东西,我们将它加工一下,变成有意义的内容就有助于记忆。这种增强记忆的过程,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实质上,就是对阅读感受加工、疏理、概括的过程。
英国心理学家巴特雷特(Bartlett)用故事和图画等有意义的材料来进行研究,发现人们能够
回忆得起来的内容与他们进行记忆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我们记住的不是原原本本的内容,而只是按照它的意义来记。如果你是比较深入地思考某些东西,你就能记得长久一些;如果我们对它了解得越深入,探究得越透彻,知道得就越全面、越不容易忘掉。因此,我们在平时阅读时,应该明确文本的中心思想,把它们概括出来,这样做的话,就可以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来阅读名著。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在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材料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识记(记忆)分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两种,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凭借意志努力记忆某种材料的方法,叫做有意记忆。相反,没有明确的目的或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方法,称为无意记忆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记忆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意记忆效果。有意记忆要有意志努力地参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怎样才能使注意力集中到要记忆的对象上呢?那就是要对记忆的对象感兴趣。如果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赢得读者的赞赏,便会获得“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愉悦。这种感受反应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就是持久不衰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兴趣进行阅读,就能做到“五到”,即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
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每天要记忆的内容那么多,决不是单凭“无意识记”就能掌握。在事前有明确的目的,并在进行中做出积极的努力,才是“有意识记”。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着阅读两遍课文,比漫不经心地读十遍课文还记得多。因此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分析语言特点、评价人物形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有意识的阅读习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就是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在内化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思想素养。学生坚持在阅读后概括文本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必然会在量的积累中引起质的变化,达到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心得式——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记录自己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体会和感想。读完全书或文章后,经反复思考,才能使知识明记在心,确有所得,受读书的启示,联系实际,或长或短写出真情实感。特别是受阅读启发而产生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构思、更应写在心得式笔记中。学生在写出心得笔记时,可以着重谈一点或几点自己感受最深的体会,也可以对正确观点进一步的补充发挥,或对某一错误观点加以分析、评论和批判。学生在广泛涉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经常性地写些心得式笔记,对于培养自己思辨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当然,学生在写心得笔记的时候,一般都会有对文章内容作简要复述,这个复述的过程是对文章风格的再体会、领悟的过程。此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根据文章的意境和感情,进行创造。而这种创造可称之为再创性写作。在再创性写作的过程中,只有对文章的意境和感情有较好的领会和把握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自如地进行发挥和创造,所以既要求对文章有较好的把握,也要求学生发挥想象与联想进行再创造,这是一个要求更高的写读书笔记方式。因为学生在这种再创性写作的过程中,要像作者一样地见其所见,闻其所闻,感其所感,或者发挥他们的想象与
联想,另外塑造一些相关的人与事来烘托其思想感情,这都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所应得到的一种体会与感想。[5]而且,学生在进行这种再创性写作的时候,要对文章的风格、意境及其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好的领会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挥和创造,对文章的风格上的领会比写心得笔记来得更深刻些,学生在复述和创造的过程中,主要是在模仿作者的风格,但在长期的再创作过程中,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样,写读书笔记才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打基础!
一言以蔽之,作为高中生的读书笔记,不能只是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更多的,应该是评述性的文字、学生再创性的习作。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时,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对重点文段进行积累,每间隔一段时间再指导学生写写心得笔记,当学生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要求学生对相关文章进行创造性写作,从而使所有的积累像泉水一样喷薄而出,学生的妙笔才会开花,写出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杨红艳.巧用读书笔记增加阅读积累 [J].《读写算》,2010年第7期.[2]温云莲.《浅谈积累和写作》[N].语文报教师版初中,总第178期.[3]摘录于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的《考试说明》.[4]下载于百度文库《IQ集训:记忆力的开发》.[5]刘秀云.谈读书笔记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http://60.28.209.218/UserLog/ 2009-7-15 10:19:18.
第四篇: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及践行机制研究
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及践行机制研究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其丰富的文化历史底蕴及其实践价值对党领导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各个时期都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区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地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相关、最直接、最密切,也是党同人民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融入红色文化,发挥其治理功能,提升治理效能尤为重要。
一、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内在耦合性
红色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第一,要厘清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关系,凸显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与社区治理效能,形塑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使其内化于心,具体表现为社区治理中的“软治理”。第二,红色文化蕴含着党领导人民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工作制度和实践经验,对新时代社区治理中党建组织制度、居民自治制度、物业管理制度等具有指导意义。由此得出,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功能的价值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内容有着密切的契合关系。
(一)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价值目标相契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红色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诉求,是党和人民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具有先进的文化底蕴和共同的文化认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红色文化具有双重价值,既是人民群众所期望的美好愿景,又是实现人民愿景的思想武器。法国思想家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认为,“政治社会的建立并非基于法律,而是基于情感、信念、思想以及组成社会那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习性。”共同的文化认知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在规范居民行为,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安全与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品质,规范居民行为习惯,强化居民的责任意识,提升居民的道德情怀。因此,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与社区治理的价值目标高度契合。
(二)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主体相契合人民群众是创造红色文化的主体。从实践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群众经过历史检验过的,是真实的物质产物与精神指引【3】。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出来的,对现实社会的治理具有指导意义。从理论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内涵的革命经验、科学理论反哺着人民。从生活的视角来看,红色文化深耕于人民生活之中,不断地丰富人民的生活趣味,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
在社区治理中,社区居民居于主体地位,其具体表现为社区居民既是社区的主体又是社区治理决策的主体。社区治理决策主要是指对社区公共事务做出的决定或者安排,是社区治理实践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实现。红色文化中蕴含人民主体原则,这个原则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由此得出,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主体契合。
(三)红色文化与社区治理的实践内容相契合社区治理是以基层社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和自治,在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相较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社区的管理,其更加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
红色文化既创造于人民又服务于民众,是红色文化本体发展的基本规律。红色文化归根到底是为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服务的。红色文化生活化,正是把红色文化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紧密结合,使红色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使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丰富与践行红色文化,在坚守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理论品格的前提下,结合人民群众的思维特点和生活习惯,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阐释红色文化的相关理论问题。
二、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标识。红色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经过百年的实践积淀所凝聚的红色精神,其内涵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实际,挖掘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重塑功能、规范功能与民主治理功能,体现其现实价值。
(一)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
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社区居民在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而来的,深刻地影响着社区居民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冲击着居民的“三观”。因此,需要一种主流文化来引导社区文化的建设。红色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理应成为社区治理的文化底蕴,其具有的引领功能,可以分为价值引领功能、精神引领功能。
在社区治理实践中,红色文化对社区居民具有价值引领意义,其中包含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秀文化品质,一是对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流行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有力抨击,有助于引导居民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对社区居民的精神引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居民呈现出独立且孤独的状态,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世界却极度空虚,人与人的关系日趋冷漠,小事不宽容大事不让步,造成社区复杂的治理环境。红色文化的集体意识、互助意识、奉献意识,能使居民很好地融入社区生活,提升了社区生活质量。
(二)红色文化的“重塑”功能
红色文化被赋予时代的价值,不仅是历史经验与优秀文化的总结,也是对当代主流价值的弘扬。随着历史任务的变迁,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能够很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场所,涉及群众利益的方方面面,社区治理所面临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的。面对治理的复杂情况,红色文化的重塑功能总是能够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塑造出新的文化底蕴。
红色文化自觉结合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重塑社区文化的意义和精神,不断调整社区居民集体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关系,重塑社区多元文化形成新的社区主流文化。红色文化对社区多元文化的认同基础上融合多元文化,总结社区治理经验,继承和发扬那些有利于新时代提高社区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对社区治理中一些具有局限性的价值理念进行科学形塑,将社区文化中的和谐、共存、稳定、安全提升为社区价值意识,消弭传统居民的个体意识,实现思想意识的融合,实现居民自身、他人、社区共生共存的核心价值观。
(三)红色文化的“规范”功能
社区治理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培育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社区公民,这也是社区治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居民是社区的主体也是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更是社区文明的建设者与实践者,规范居民的行为和提高居民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制度是社区治理的最有效的工具,社区居民的制度认同并且内化于心形成的制度意识是社区居民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也是社区制度科学化、民主化建设的基石。红色文化所内含的制度文化既有行为规范功能,又包含其制度规范的功能。社区治理必须借助其制度规范去实现社区居民的行为规范,实现社区治理的有序运行。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等,这些制度政策是党和人民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共同认知的集中体现,充分体现了治理的制度基础及其功能。坚持在红色文化的内核精神指导之下,依托红色文化发挥其制度文化优势,以制为治,建立和谐、自由、民主、稳定的社区。
(四)红色文化的“民主治理”功能
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入新时代社区治理中,发挥出红色文化的民主治理功能。从居民个体的视角来说,民主治理功能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红色文化中的民主思想和群众路线思想成为实现民主治理功能的理论依据,可以直接呈现社区居民可以组成业委会参与社区日常的事务管理与监督、某种意义上说社区居民直接行使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利,进而完成社区治理模式的调整及其治理内容与形式的管理,实现真正意义的社区民主治理,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社区公共利益分配的公平性,更加凝聚人心。另一方面,社区治理融入协商民主的理念,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原则。社区内的事务要坚持大事能商量、多探讨,小事多商量,集中办。精准的集中居民的意愿和把握社区的内部动态,使得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治理实践中提高治理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三、红色文化的社区治理实现机制
(一)红色文化制度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价值观与社区行为文化的内在统一,在构建和谐稳定社区,及社区文化上起基础性作用。而社区文化具有多样性,繁荣稳定的社区文化往往是以社区文化的制度化形式呈现的。以红色文化为底色,构建有效的社区制度文化,将红色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内涵机制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社区管理制度。
规范社区文化,保障社区文化底蕴的关键在于制度文化能够内化于社区之中。红色文化制度化可以将制度内化为社区居民的意识和行为规范、行为准则、价值意识等。党的领导是提高社区治理的效能的关键,是社区治理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红色文化对社区治理的助推作用,丰富社区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社区凝聚力,把社区党员的有生力量调动起来,积极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做好社区的服务工作,助力文明社区创建。通过建立“一核多元,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党员引领带动社区居民多元参与,融合多元文化,整合碎片化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降低社区治理成本,提高红色文化的认同度,保障社区有序稳定,促进居民的自由发展。
(二)红色文化体系化
社区文化的供给是在多元化、公共性、理性化的背景之下呈现的。红色文化的治理功能在社区中的实践与治理,其源头治理在于构建红色文化供给体系。通过社区的层面对红色文化服务供给进行的系统化整合,即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党委为主导,满足社区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向社区基层群众提供红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构建社区红色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障社区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顺畅表达,实现红色文化的精准服务;二是结合社区居民的真实的文化需求,通过多元参与,统筹好红色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三是立足社区发展特点和居民的文化需求特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向居民提供红色文化服务。社区红色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多元参与,即在社区党委主导下,实现社区、居民等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参与,并实现各参与主体以社区为纽带的多元互动,从而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
(三)红色文化市场化
红色文化在实现其社区治理功能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以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合理配置,实现由精神文明转向物质文明【7】。实现社区红色文化市场化的两个重要支撑点,一是开发红色文化产品,二是开发建设社区红色文化场馆。
对于社区红色文化产品的开发,社区党委负主体责任,同时需要引进市场多元经济主体参与,通过“市场+大数据”的方法,对社区居民人群数据分析进行精准社区需求细分,深入挖掘细分居民的特性,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基准,大力开发社区红色文化产品,满足居民的精神物质需求。红色文化场馆是实现红色文化社区治理功能的重要基地,建设红色文化场馆不仅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而且也是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并加以实践的重要场所。改变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实现由“静”到“动”的跨越,使社区居民动态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保障居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地运行。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其治理功能在当下社区治理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是构建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多元复合的价值意识形态,更是社区和谐稳定的基础。构建红色文化治理的实践机制,发挥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向心力、推动力,不断推动红色文化在社区治理中更高水平的治理创新,实现治理过程的良性发展与治理结果的共享。
第五篇:--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贵州黔东南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
杨延立
摘要: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斗牛”进行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研究。斗牛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功能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的唤醒、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等方面显现得尤为突出。在苗家斗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研究与开发。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 斗牛 社会功能 文化内涵
前言
苗族斗牛俗称“牛打架”,“牛打角”,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用角相抵斗以此决出胜负,它是一项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又极具刺激性的民族活动。是居住在贵州地区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水族、毛南族、汉族等民族喜爱的活动。形势多种多样,规模也有大有小。其中又以苗族斗牛特色更为突出,黔东南凯里、雷山、天柱、黎平等地,在每年四月八都有大型的斗牛比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1、苗族斗牛的生存环境与文化内涵 1、1苗族斗牛的起源
因为古代苗族没有文字,所以关于斗牛的习俗也就没有相关的记载。现在只能从苗族传统舞蹈、苗族史诗、汉族文献等依稀能见。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醉如痴。秦汉时期盛行于中原(冀中)“蚩尤戏”。梁代任《述异记》“蚩尤氏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蚩尤戏”其实也是一种舞蹈形式。反映了苗族先民蚩尤族与斗牛的紧密联系。历史变迁,苗族由中原迁徙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直至现在黔东南苗族不仅爱好斗牛,还在芦笙舞中让然保留《苗族斗牛舞》,足以可鉴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马学良译注的《苗族史诗·追寻牯牛》,“来呀向西来,来到姜央家,把牛放到平坝上,一个见不得一个,见了就干仗。为的是哪样?来到长田下,抢吃一颗芭茅草,为的是这个,见了就干仗”苗族史诗对斗牛的原始记载。《恋峒竹枝词》云“短短衣裳过膝难,各牵牛牯出牛栏。田种博得今朝胜,百十成群拍手欢”[1]。1、2苗族斗牛的传统文化内涵
苗族斗牛历史悠久,是一个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族活动。有其参与程度高、丰富的文化内涵、场面宏大、惊险刺激等特点。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斗牛在不同时期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牛是苗族崇拜的图腾,是苗家人的亲族,《苗族古歌》里唱道:蝴蝶妈妈生下12个蛋,孵化出姜央、雷公、老虎、水牛、枫木等植物及诸神。姜央与水牛有血缘关系,实属同胞兄弟,所以苗族先入对牛加以崇拜视为先灵,也就是图腾崇拜的表现。蚩尤族人在西南大地壮大,有了一定的规模,几个大的苗族分支便约定在重大庆典活动中进行斗牛、杀牛。以此来祭父系先祖姜央,也同时祭蝴蝶妈妈。苗人认为蝴蝶妈妈以及众先祖的灵魂都在枫木鼓里,蝴蝶和枫木鼓也就成了黔东南苗族的远古图腾[2]。斗牛往往都是为了一些祭祀活动,斗牛的深层的文化内涵归纳为:
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二、祭祖敬魂。
三、加强族群团结,树立苗族自信心。
四、娱神、娱人满足精神需要,建立心灵归属感。
2、苗族斗牛的社会功能 2、1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提高民族威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增加各民族交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贵州是民族成分居全国第二的省份,大杂聚小聚居的情况明显。也导致了多民族成分,多宗教信仰,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这样的复杂情况极为容易造成社会部稳定现象的发生,斗牛活动在民族地区的开展,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甚至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2社会凝聚力
斗牛是贵州地区多个民族喜爱的一项民族活动,规则也大同小异。所以斗牛能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爱国热情得到弘扬,民众之心联成一体,为民族复兴提供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民族巨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最好体现。正是这种力量的作用下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了改变,找到多个民族之间的认同感,从而激发民众释放深层能量,表明了社会凝聚力是维系黔东南地区民族之间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在当前的这个历史形势下,民族地区的人民需要需求一种民族团结、稳定、统一、和谐的发展。2、3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繁荣和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利益动机提供了必要条件。斗牛这样的民族传统民族活动形式与民族本身的心理相吻合,使传统文化在劳动力素质提高、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激活第三产业的发展、组织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与比赛、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发挥着渗透精神重塑的作用。2、4宗教信仰的唤醒
宗教体育文化,包含这三个内容:其一,娱神慰祭隐含的民族体育成分。民族群众为了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按照自身的性格、想象和好恶设计了繁多的仪式活动来取悦神灵,由此产生了以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宗教娱神慰神的仪式。其二,在特定宗教观念的支配下,个人有意识的采用某些特定的手段来对自己的身心进行宗教改造的过程中,透视着民族体育的内涵。其
三、在宗教节日中,大多数伴随着问题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宗教的民俗性[3]。2、5促进健全人格形成
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群体在促使个体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提高,每个群体常常要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评价,有时予以肯定,有时予以否定,在群体活动中,不遵守群体规范的行为,可能会接受到比较严厉的制裁或惩戒。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社会成员总是心甘情愿的去接受来自群体的约束,这些约束迫使成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某些特征,所
[4]以说宗教体育活动的是提供社会规范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教育场所。给个体融入社会共同的价值观体系,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机会。
3、苗族斗牛资源开发与利用 3、1推进品牌旅游项目建设 3.1.1扩大规模,提高知名度
整合凯里地区地区大大小小的斗牛活动,集中人力,物力举办连续的上规模的比赛,集中宣传。让凯里斗牛像,侗族大歌,苗族反排木鼓舞一样享誉世界,成为黔东南的代名词。让斗牛这项极具刺激性的活动走出苗族,与西班牙斗牛一比高低,展示东方斗牛的魅力所在。3、2建立民间斗牛组织
斗牛活动在黔东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比赛样式繁多,没有一套规范和完整比赛模式,大多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没有进行很好开发。所以建立民间斗牛组织迫在眉睫。民间斗牛组织的建立,可以很好的促进对于斗牛活动的规范化建设。当然这样的整合一定要在尊重民族信仰,突出民族特色的原则下进行。在开发中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在开放中得民族威望的提升。3、3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
可持续性发展机制的建立是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是民族文化得以发育的生命源泉。笔者建议,斗牛活动建议以政府出资为主,民间组织自己进行市场开发,进行造血为辅的模式进行。市场开发成熟以后就可进行政府与社会民间组织的责任转变了
结语
苗族斗牛作为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应该享誉世界,但目前苗族斗牛却处在一个自发、零散、自娱自乐的尴尬时期,对其系统的开发与组织尚待投入和完善,我们期待苗家斗牛能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赢得各界的关注,从而为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添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杨昌文.从竹枝词看苗乡风情[J].贵州民族研究:1989,(1).[2] 潘定智.黔东南苗族节日简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3] 卢远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4 ]卢平生.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