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推进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规范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行为,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粮食局关于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粮食局根据开展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的需要,依托现有粮食检验资源,择优选用,建立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直接承担国家粮食局委托的检验监测任务。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以下简称国家监测机构)的原隶属关系不变,人、财、物管理关系不变(中央财政给予投入且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国家粮食局质量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国家监测机构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监测机构分为省级监测中心、区域监测站和综合检验中心三类,实行统一命名挂牌。省级监测中心按“省名+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命名,区域监测站按“省名+所在地名+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命名,综合检验中心按“所在地名+国家粮食检验中心”命名。
第五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独立法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粮食检验机构等属于非独立法人的,须经本单位法人代表授权,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有稳定的公益性事业经费保障。
(三)计量认证有效。
(四)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场所、检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和环境条件。
(五)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第六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检验能力:
(一)省级中心: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各类粮油产品的质量、内在品质和卫生安全项目;具有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开展主要粮油产品质量跟踪和标准研究验证检验的能力。
(二)区域监测站: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当地主要粮油品种的各项质量、内在品质和主要卫生安全项目。
(三)综合检验中心:具有比较全面和完备的粮油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专业化检验能力,具有较强的粮油标准研究和参与国际验证检验的能力。主要依托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粮食检验机构建设。
第七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粮油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经费预算,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三)承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例行监测、质量监督抽查与普查工作。
(四)开展收获粮食的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原粮卫生监测,提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点监管对象,以及粮食收购质量控制、当地粮食出库必检项目与强制检验的政策建议。
(五)在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指导粮食经营者建立粮食质量安全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出证索证制度、储粮药剂使用与管理制度、质量档案制度等;协助开展对粮食经营者履行粮食质量安全责任、执行国家粮油质量安全标准与技术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产后粮食损失。
(六)承担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和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粮食的出库检验工作。
(七)承担粮食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与纠纷的调查、鉴定和评价,接受委托、仲裁等检验工作。
(八)收集、报送当地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和意见。
(九)开展有关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检验方法、检验设备等技术研究,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粮油标准的制修订及验证工作。
(十)开展有关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第八条国家监测机构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报告,妥善保管备份样品和检验档案,并做到随时备查,可以溯源。
(二)履行检验数据保密义务,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擅自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检验数据。
(三)不得从事可能影响检验公正性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业务,管理与检验技术人员不得在粮食经营企业兼职。
第九条实行定期监督评审制度。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对国家监测机构的监督评审。
(一)优选粮食质量管理、粮食检验和计量认证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员聘书》,纳入监督评审专家库。
(二)定期从监督评审专家库中抽调专家,组成监督评审组,对国家监测机构进行监督评审。每个国家监测机构在3年内,至少接受1次监督评审。
(三)监督评审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监测机构的基本条件、检验能力、工作业绩和履行职责义务等情况,评定结果的认定,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见附件)的要求执行。
第十条国家监测机构应于每年12月30日前向国家粮食局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并附《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发现重大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发生领导班子成员变更情况时,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一条实行检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国家监测机构应建立检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记录检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及考核情况,检验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80个学时。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国家监测机构的检验技术比对考核。
第十二条国家粮食局为授权挂牌的国家监测机构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证书》(以下简称机构证书),并予以公告。机构证书有效期为3年。
国家监测机构在机构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须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向国家粮食局提出换证申请。国家粮食局根据申请机构完成任务、机构自身建设和专家评审考核结果等情况,确定是否延续授权。准予延续的,核发新的机构证书。
对申请机构的性质、资质、办公场地、检验能力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必须重新考核。第十三条国家粮食局为国家监测机构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检验专用章”(以下简称国家检验专用章)。国家检验专用章应当在机构证书有效期内使用。
国家监测机构应专门登记国家检验专用章使用情况,严格审批程序,注明使用事项、时间、经办人和审批人等。国家检验专用章的使用登记应长期保存。
第十四条国家检验专用章仅限用于执行政府部门下达的检验、监测、抽查等任务时使用,不得用于出具企业委托检验报告和证明等其他业务。
第十五条国家监测机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粮食局将予以警告、要求限期整改,直至撤消授权挂牌名称并收回机构证书和国家检验专用章:
(一)计量认证失效仍向社会提供数据的;
(二)出具虚假报告的;
(三)监督评审不合格的;
(四)比对考核连续两年出现不满意结果的;
(五)检验能力下降,不适应检验工作要求,或检验数据出现较大错误造成严重影响的;
(六)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或未履行职责义务的;
(七)瞒报、迟报或不报重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的;
(八)违规使用国家监测机构名称和国家检验专用章的;
(九)违规开展影响检验监测结果公正性业务活动的;
(十)发生严重泄密事件的;
(十一)其他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六条国家粮食局按本办法第十五条做出处罚的,由相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落实。
第十七条《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为本办法的组成部分。第十八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粮发〔 2010〕 1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 为加强粮食流通行业管理,推进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规范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 构行为,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国家粮食局关于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通知》(国粮发〔 2006〕 146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我局按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职责, 结合粮食检验监测工作实际, 制订了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 现印发给 你们,请遵照执行。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附件 1: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2: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 二○一○年十月十四日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规范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行为, 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粮食局关于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 系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粮食局根据开展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的需要, 依托现有粮食检验资源, 择 优选用,建立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直接承担国家粮食局委托的检验监测任务。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以下简称国家监测机构的原隶属关系不变,人、财、物 管理关系不变(中央财政给予投入且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国家粮食局质量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国家监测机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监测机构分为省级监测中心、区域监测站和综合检验中心三类, 实行统一命 名挂牌。省级监测中心按“省名 +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命名,区域监测站按“省名 +所在 地名 +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命名,综合检验中心按“所在地名 +国家粮食检验中心”命名。
第五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独立法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粮食检验机构等属于非独立法人的,须经本单 位法人代表授权,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有稳定的公益性事业经费保障。(三计量认证有效。
(四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场所、检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和环境条件。
(五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第六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检验能力:(一省级中心: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各类粮油产品 的质量、内在品质和卫生安全项目;具有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开展主要粮油 产品质量跟踪和标准研究验证检验的能力。
(二区域监测站: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当地主要粮 油品种的各项质量、内在品质和主要卫生安全项目。
(三 综合检验中心:具有比较全面和完备的粮油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专业化检验能力, 具有较强的粮油标准研究和参与国际验证检验的能力。主要依托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 粮食检验机构建设。
第七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有关法律法规、方 针政策和粮油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经费预算,提供相应的 技术支持。
(三承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例行监测、质量监督抽 查与普查工作。
(四开展收获粮食的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原粮卫生监测,提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 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点监管对象,以及粮食收购质量控制、当地粮食出库必 检项目与强制检验的政策建议。
(五在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指导粮食经营者建立粮食质量安全内部 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出证索证制度、储粮药剂使用与 管理制度、质量档案制度等;协助开展对粮食经营者履行粮食质量安全责任、执行国家粮油 质量安全标准与技术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产后粮食损失。
(六承担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和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粮食的出库检 验工作。
(七承担粮食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与纠纷的调查、鉴定和评价,接受委托、仲裁等检验 工作。
(八收集、报送当地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和意见。
(九开展有关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检验方法、检验设备等技术研究,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粮油标准的制修订及验证工作。
(十开展有关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第八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承担下列义务:(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 检验报告,妥善保管备份样品和检验档案,并做到随时备查,可以溯源。
(二履行检验数据保密义务,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擅自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检验数 据。
(三不得从事可能影响检验公正性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业务,管理与检验技术人员不得 在粮食经营企业兼职。
第九条 实行定期监督评审制度。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对国家监测机构的监督评审。
(一优选粮食质量管理、粮食检验和计量认证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经培训并考核合 格后,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员聘书》 ,纳入监督评审专家库。
(二定期从监督评审专家库中抽调专家,组成监督评审组,对国家监测机构进行监督 评审。每个国家监测机构在 3年内,至少接受 1次监督评审。
(三监督评审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监测机构的基本条件、检验能力、工作业绩和履行职 责义务等情况,评定结果的认定,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见附件的要求执行。
第十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于每年 12月 30日前向国家粮食局报送工作总结, 并附 《国 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 表》。发现重大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发生领导班 子成员变更情况时,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一条 实行检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国家监测机构应建立检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 记 录检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及考核情况,检验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和技能培 训时间不少于 80个学时。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国家监测机构的检验技术比对考核。
第十二条 国家粮食局为授权挂牌的国家监测机构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证 书》(以下简称机构证书 ,并予以公告。机构证书有效期为 3年。
国家监测机构在机构证书有效期满前 3个月,须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向国家 粮食局提出换证申请。国家粮食局根据申请机构完成任务、机构自身建设和专家评审考核结 果等情况,确定是否延续授权。准予延续的,核发新的机构证书。
对申请机构的性质、资质、办公场地、检验能力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必须重新考核。第十三条 国家粮食局为国家监测机构颁发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检验专用章”(以 下简称国家检验专用章。国家检验专用章应当在机构证书有效期内使用。
国家监测机构应专门登记国家检验专用章使用情况,严格审批程序,注明使用事项、时 间、经办人和审批人等。国家检验专用章的使用登记应长期保存。
第十四条 国家检验专用章仅限用于执行政府部门下达的检验、监测、抽查等任务时使用, 不得用于出具企业委托检验报告和证明等其他业务。
第十五条 国家监测机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粮食局将予以警告、要求限期整改, 直至撤消授权挂牌名称并收回机构证书和国家检验专用章:(一计量认证失效仍向社会提供数据的;(二出具虚假报告的;(三监督评审不合格的;(四比对考核连续两年出现不满意结果的;
(五 检验能力下降, 不适应检验工作要求, 或检验数据出现较大错误造成严重影响的;(六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或未履行职责义务的;(七瞒报、迟报或不报重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的;(八违规使用国家监测机构名称和国家检验专用章的;(九违规开展影响检验监测结果公正性业务活动的;(十发生严重泄密事件的;(十一其他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六条 国家粮食局按本办法第十五条做出处罚的, 由相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监督落实。
第十七条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为本办法的组成部分。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 被评审单位法人名称(公章 : 授权挂牌名称(印章 :授权证书编号: 评审 项目 序号
评审内容及判定标准
评审结果
(符合记 Y ,不符合记 N 评审结果简要说明 基 本 条 件 *1.1 独立法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含全拨和差拨 □全拨;□差拨 *1.2 有稳定的业务工作经费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和检验业务收入,不含仪器配置费;省级中心近3年年人均经费不少于 6万元,区域站不少于 4万元
1.3 能够正确掌握和使用国家和行业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与技术规定 *1.4 计量认证有效 1.5 具备与粮食检验工作相适应的房屋,实验室环境条件符合有关要求(省级中心房屋建筑面积不 少于 1200平方米,区域站不少于 600平方米 现有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 1.6 检验仪器设备原值总额(省级中心不少于 200 万元,区域站不少于 50 万元)现有仪器设备原值总 额 万元 1.7 专业技术人员(省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10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3 人;区域站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5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1 人)现有全部人员 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名。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 名,中级职称(含 粮油质量检验师职业资格的 名 人员培训(有培训计划,并
开展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建有人员培训、考核档案)全年共有 人次参加专业 技术培训 评审 项目 序号 评审内容及判定标准 评审结果(符合记 Y,不符合记 N)评审结果简要说明
基 本 条 件 1.8 管理 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能有效运行 检验报告授权签字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含粮油质量检验师职业资格和 5 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 及时报送机构变化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 1.9 必备检验仪器设备: 省级中心: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 度计、可见一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面筋测定仪、降落数值测定仪、实验磨粉机、粉质仪、拉伸仪、烘焙设备、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电热烘箱、电动振荡 器、测水用粉碎机、锤式粉碎机、电动粉碎机、马弗炉及其他设备 区域站: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可见一紫外分光光度计、酶 标仪、面筋测定仪、降落数值测定仪、实验磨粉机、粉质仪、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电 热烘箱、电动振荡器、测水用粉碎机、锤式粉碎机、电动粉碎机、马弗炉及其他设备 超过必备的检验仪器设备: 尚无必备的检验仪器设备: 检验 能力 2.1 常规质量指标(注明能够检验的具体指标名称)
2.2 储存品质指标 2.3 卫生指标 *现场抽检 3 评审员现场指定检验指标 指标名称:(附现场检验报告)工作 业绩 主要工作业绩和发挥的作用(包括职能作用和地位,参与行业内质量监管,配合有关部门工 作,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情况;具体的工作业绩:每年承担有关部门下达的检验任务次 数,近3 年年均承检的样品份数,参加研究、起草或验证粮油标准项数,其他业绩。)
评审 结论 判定标准: 分为合格、基本合格或不合格。有一项带*的为 N 或现场抽检有一项技术参数为 N,则现场考核结果即为不合格。评审员签字: 被评审单位负责人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说明:本表用于自查时,评审结论栏的评审员签字处,由本单位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签 字。
第三篇: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12月30日民政部令第19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福利机构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社会福利性质,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社会福利机构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第五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社会福利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审 批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
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
第七条 依法成立的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称申办人)凡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
第八条 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
(四)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
申办人应当持以上材料,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批。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华侨以及国外的申办人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筹办申请。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外经贸部门审核。
第九条 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审查,作出同意筹办或者不予同意筹办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第十条 经同意筹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具备开业条件时,应当向民政部门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第十一条 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机构,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下列基本标准:
(一)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必备的生活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
(二)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三)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开办经费;
(四)有完善的章程,机构的名称应符合登记机关的规定和要求;
(五)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第十二条 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
(二)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
(三)服务场所的所有权证明或租用合同书;
(四)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者审查意见书;
(五)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
(六)机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
(七)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
(八)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民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所报文件进行审查,并根据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发给《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合格的,将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第十四条 申办人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后,应当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
第三章 管 理
第十五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与服务对象或者其家属(监护人)签定服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以孤儿、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必须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共同举办;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或者弃婴时,应当经民政业务主管部门逐一审核批准,并签订代养协议书。
第十六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
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应当张榜公布,并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提交本的工作报告和下一的工作计划。
第十八条 社会福利机构中不具备上岗资格的护理人员、特教人员应当接受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其收益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分配使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 社会福利机构的资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社会福利机构将其所属的固定资产租赁或者转让时,须经民政部门和登记机关同意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开展捐赠活动。不得接受任何带有政治性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第二十二条 社会福利机构在对外交往中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 社会福利机构变更章程、名称、服务项目和住所时,应当报民政部门审批。更换主要负责人,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社会福利机构分立、合并或者解散,应当提前3个月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送有关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及相关材料,并由民政部门报请当地政府对其资产进行评估和处置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进行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 民政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审批和年检工作实行政务公开,有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国家关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
(二)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擅自执业的;
(三)年检不合格,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四)进行非法集资的;
(五)未办理变更手续,其活动超出许可范围的;
(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执业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的6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补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第二十九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文章来源:http://免费发布法律问题 咨询请
点击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1999年12月30日民政部令第19号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会福利机构是指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和弃婴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社会福利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坚持社会福利性质,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社会福利机构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全国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社会福利机构的业务主管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管理、监督和检查。第二章审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需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
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
第七条依法成立的组织或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以下称申办人)凡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筹办申请。
第八条申办人申请筹办社会福利机构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申办人的资格证明文件;
(三)拟办社会福利机构资金来源的证明文件;
(四)拟办社会福利机构固定场所的证明文件。
申办人应当持以上材料,向社会福利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民政部门进行审批。
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组织和个人,华侨以及国外的申办人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筹办申请。并报省级人民政府外经贸部门审核。
第九条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根据当地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和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审查,作出同意筹办或者不予同意筹办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第十条经同意筹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具备开业条件时,应当向民政部门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
文章来源:http://免费发布法律问题 咨询请
点击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第十一条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机构,应当符合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下列基本标准:(一)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必备的生活设施及室外活动场地;
(二)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三)有与其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开办经费;
(四)有完善的章程,机构的名称应符合登记机关的规定和要求;
(五)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第十二条申请领取《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一)申请《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的书面报告;(二)民政部门发给的社会福利机构筹办批准书;(三)服务场所的所有权证明或租用合同书;
(四)建设、消防、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验收报告或者审查意见书;(五)验资证明及资产评估报告;(六)机构的章程和规章制度;
(七)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名单及有效证件的复印件以及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证明。
(八)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民政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所报文件进行审查,并根据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进行实地验收。合格的,发给《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不合格的,将审查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申办人。
第十四条申办人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后,应当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手续。第三章 管 理
第十五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与服务对象或者其家属(监护人)签定服务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以孤儿、弃婴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机构,必须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共同举办;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或者弃婴时,应当经民政业务主管部门逐一审核批准,并签订代养协议书。
第十六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
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标准应当张榜公布,并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每年3月31日前,提交本的工作报告和下一的工作计划。
第十八条社会福利机构中不具备上岗资格的护理人员、特教人员应当接受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加强财务管理,其收益应当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分配使 文章来源:http://免费发布法律问题 咨询请
点击http:// 律师在线解答 云法律网拥有万名专业律师3-5分钟快速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条社会福利机构的资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社会福利机构将其所属的固定资产租赁或者转让时,须经民政部门和登记机关同意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社会福利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开展捐赠活动。不得接受任何带有政治性等附加条件的捐赠。
第二十二条社会福利机构在对外交往中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社会福利机构变更章程、名称、服务项目和住所时,应当报民政部门审批。更换主要负责人,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社会福利机构分立、合并或者解散,应当提前3个月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送有关部门确认的清算报告及相关材料,并由民政部门报请当地政府对其资产进行评估和处置后,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定期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工作进行检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民政部门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审批和年检工作实行政务公开,有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社会福利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民政部门根据情况给予警告、罚款,直至建议登记管理机关取缔或者撤销登记,并按管理权限对直接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国家关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侵害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
(二)未取得《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擅自执业的;(三)年检不合格,限期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四)进行非法集资的;
(五)未办理变更手续,其活动超出许可范围的;(六)其他违法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执业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后的6个月内,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补领《社会福利机构设置批准证书》。第二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3不良贷款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22农村44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不良贷款监测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完善22农村44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贷款质量监测制度,加强对不良贷款的认定、分类、登记、考核和催收,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44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贷款通则》和上级人行、银监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行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为不良贷款监测的主要职能部门。信贷管理部负责全辖不良贷款的分类、监测、统计、汇总和分析工作,指导全辖不良贷款的清降盘活工作。风险管理部负责不良贷款的资产保全,负责全辖不良贷款诉讼和仲裁事项的管理。本行营业部、各支行负责不良贷款台帐的分类、统计、催收以及有关资料的上报。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不良贷款包括:
(一)依据11省33《11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五级分类实施细则》(4信联发[2006]18号)认定列入或应列入次级、可疑和损失类的贷款;
(二)被银行业监管部门、审计机关等监管机构及本行检查发现,虽然尚未形成不良贷款但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和严重责任问题的贷款。
(三)违法、违规发放的贷款。
第二章不良贷款的防范
第四条各支行应积极主动做好贷款风险防范工作,消除产生不良贷款的隐患。严格贷款发放审批程序,规范贷款决策和制约机制。切实做好贷款的“三查”工作,注重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对信贷资金加强监控,将贷款风险管理的重点前臵到不良贷款产生以前。
第五条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后,要定期组织贷后检查,查看信贷资金的真实用途,将检查情况作为贷款五级分类的依据,并在每笔贷款到期前通知借款人,以便债务人及时组织资金,按时归还贷款。对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归还贷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办理贷款展期。
第六条各支行要根据贷款实际风险状况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分为不良类的贷款要制定压降方案,按计划及时清降,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第三章不良贷款的日常管理
第七条信贷人员对在定期进行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及时、动态的掌握影响信贷资产回收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新发放授信业务次日直接默认为正常,15日后30日内重新认定;正常类、可疑类至少半年1次,关注类、次级类1季度1次,损失类一年1次,进行重新认定,借款人风险状况如有明显变化应及时重新认定。
第八条次级类、可疑类不良贷款因借款人情况好转需上调至关注类以上贷款形态的,应上报总行审核认定,按本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权限履行审批程序后转入到经风险管理部、信贷
管理部共同认定后,转入到正常贷款科目核算。
第九条损失类贷款一律由总行认定,由支行上报有关书面材料,报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核,经风险管理部、信贷管理部认定,报本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集体审议认定后,转入到损失贷款科目。
第十条全行不良贷款的清降目标任务由本行行长室确定,本行风险管理部根据目标任务提出清降对象、金额等建议意见,经本行行长办公会集体审定,在每年的经营目标任务中统一分解下达至各支行。清降不良贷款分季度、考核。
第十一条支行要建立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对本不良贷款的清收任务要进行具体细化和目标任务的分解,明确清收责任,确保不良贷款比例逐年下降。
第十二条各支行对关注贷款要定期进行贷后检查,深入客户经营场所或家中了解一些基本信息,并及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防止客户经营情况进一步恶化。
第十三条各支行对新发生的不良贷款,除及时认真分析、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外,有关情况即时报告本行风险管理部。第十四条凡新发生不良贷款三个月以上未能收回的,要指派专人催收,并按月上报情况;对超过六个月,无还款愿望或确实不能还本付息的借款人及担保人,原则上一律要进入诉讼程序,以免错失清收良机,确保贷款资产的安全。
第十五条各支行要切实重视不良贷款的时效管理,要定期检查诉讼时效、执行时效的到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时效的连续。对未诉讼的不良贷款,至少每季向借款人、担保人发出催收通知单并取得催收回执。
第十六条支行有关职能部门应及时、准确、全面地统计、上报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统计口径,应以会计核算为依据,会计报表与不良贷款报表的数据必须一致。
第十七条建立不良贷款的分析报告制度,支行按月对不良贷款进行分析,每月初向本行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报送不良贷款分析报告。本行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各支行的不良贷款进行每月汇总,综合分析,提出指导性建议。
第四章管理职责
第十八条控制和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成效与支行行长的经营业绩挂钩,并实行问责制。年末未完成本年清降不良贷款任务的,由本行分管领导约见谈话,限期完成清降任务。
第十九条支行行长离任,由本行稽核审计部对其任职期间辖内的资产质量进行离任审计,以明确责任。离任后在以后发现其任职期间存在虚报、瞒报不良贷款,导致不良贷款反映不实的,本行将追究其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十条新增不良贷款要逐笔分析原因,确因责任原因造成贷款无法收回的,查明责任人并对照《22农村44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办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本行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稽核审计部应对支行的资产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对各支行不良贷款的真实性,信贷报表与会计报表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查,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本行负责制订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发文之日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