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2
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矫正制度
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摘要(下)
上海市司法局:构建社区矫正三大支持系统
上海市司法局在司法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政法委的直接推动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两院两部”要求,立足刑罚执行、勇于探索创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
探索建立“三支队伍”,凸显政府与社会资源整合优势。一是建立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刑罚执行队伍,承担刑罚执行职责。上海以“准矫正官”为标准,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与业务水平较为过硬的社区矫正刑罚执行队伍。
二是建立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专业化帮教队伍,用帮教服务促进刑罚执行。充分运用社会管理理念,将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帮教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社团———“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组建起一支近500人的专业化社工队伍。其中57%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9.4%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62%具有社工师资格。
三是建立以社会帮教志愿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为社工专业化帮教提供资源支持。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逐步构建了遍及18个区县的志愿者组织网络,建立起一支包括心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人才及社会热心人士在内的近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并吸纳了400余家企业作为团体会员。目前,上海为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成立一个由社工和志愿者参加的帮教小组,形成了立体帮教网络。
探索构建“三大支持系统”,凸显社区矫正开放性优势:
一是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出发,着力构建社区服刑人员“生存支持系统”,保障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有效预防其因生存问题而重新违法犯罪。2004年至2008年,上海共建成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356个,累计成功推荐社区服刑人员就业2103人,组织参加技能培训1868人,帮助解决住房困难170人,助学复学362人,协助申请低保4045人,解决养老金278人,解决临时性补助3972人。
二是构建心理支持系统,重建融入社会的健康心理。努力为社区服刑人员构建“心理支持系统”,探索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三个层次的心理矫正模式。几年来,全市共建立93个“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工作室”,培养了127名社工心理咨询师,发展了282名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组建了来自高等院校和专业机构的9名专家组成的心理矫正督导组,在全体社区服刑人员中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254次,对3045名心理异常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委托专业医疗机构对162名有严重心理疾患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了心理治疗。
三是构建社会支持系统,营造促进回归的良好氛围。首先,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努力在社区服刑人员周边营造一个平等、接纳、宽容的小环境。第三,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大环境,引导社会民众理解支持社区矫正工作。
山西省司法厅:1132名村官充实司法所一线
山西省于2007年开始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2009年由试点推向全省,目前已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028名,已有540名按期解除矫正。
完善相关制度。山西根据“两院两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山西省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工作规定》等7个操作性较强的规范性文件,并结合实际探索出“帮、引、管、解”思路及“三落实、四必访、五清楚”措施,编印《社区服刑人员手册》,下发到每位服刑人员手中,并对非监禁刑审前调查评估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完善三个结合,提升管理水平。一是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与司法所建设结合起来。以司法所办公用房建设为基点,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全面夯实司法所组织、队伍、业务、制度和基础设施各项建设,努力为社区矫正工作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二是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与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定期业务培训,使司法所工作人员熟悉有关法律法规,熟练掌握社区矫正工作的方法和技能,能够依法规范地开展工作。46个县将新录用的1132名“村官”调整到司法所帮助工作,充实了社区矫正一线工作力量,有效缓解了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三是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与经费保障结合起来。省司法厅与省财政厅协调,争取出台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办法。各市也积极争取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本市年度财政预算。
发挥四个加强,为社区矫正工作建立良好的工作体系。一是加强协调,做好社区服刑人员接收工作。为顺利完成司法行政机关与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的工作衔接,各市结合实际组织较大规模的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摸底活动,并根据原始档案材料逐人、逐户进行核对,确保社区服刑人员衔接登记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二是加强监管,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山西要求社区服刑人员按期汇报活动状况和思想情况,各市严格按照规定办理外出和迁居审批手续,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确立“首问责任制”,即无论社区服刑人员的户口是否在辖区范围,只要到司法所报到就先接收,以保证不出现漏管现象。三是加强教育矫正,矫正效果初步显现。司法所为每个社区服刑人员制订矫正方案,集中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参加为敬老院、福利院义务劳动等公益劳动。四是加强帮困解难,切实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融入正常社会生活。通过落实责任田,帮助申请低保等措施,改善他们回归社会的外部环境,消除某些容易诱发犯罪的客观因素,为社区服刑人员尽快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黑龙江省司法厅:“六化”模式形成社会参与格局
黑龙江省结合工作实际,探索建立了“六化”工作模式,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健康运行。全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94人,无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为“平安龙江”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组织建设网络化。黑龙江省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长由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主管政法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13个部门组成,省司法厅厅长兼办公室主任,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建立了联络员制度,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基层司法所具体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格局。
队伍建设多元化。在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上,全省实行了三支力量协作配合的方式,即司法所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市属监狱、劳教所抽调民警协助司法所开展工作,派出所社区民警配合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志愿者队伍建设上,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要求,有计划地培育和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使志愿者队伍实现专业化。目前,全省共有志愿者1405人,主要由法律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组成,他们对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衔接工作规范化。黑龙江省对矫正衔接程序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公安机关首次移交的社区服刑人员,严格执行“见人见档、人档齐全”的要求,接收率达到100%。
教育方式多样化。黑龙江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角度、多层次、分阶段的教育工作模式。多角度,是通过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上法制课、到监狱实地参观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公益劳动和文体活动开展引导教育,与有关部门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感召教育,激发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多层次,是重视家庭影响,对家庭关系存在问题的,从缓和矛盾入手,间接地教育社区服刑人员;分阶段,是将教育分为入矫、常规、解矫前三个阶段,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具体情况,加以甄别分析,确立各阶段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实施个案矫正。
监督管理制度化。试点地区定期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走访排查,做到数据准、底数清、情况明。在此基础上,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监管制度。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实行市、区、街道三级管控包干责任制。
帮扶解困社会化。截至目前,全省先后帮助41名社区服刑人员家庭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帮助232名社区服刑人员重新就业,免费组织劳动技能培训185人次,为106名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捐款、捐物,为33名社区服刑人员落实了2400亩责任田。使社区服刑人员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减少了对社会的抵触情绪,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悔过自新、自觉接受改造的积极性。
云南省司法厅:定向招生开展双语社区矫正
2009年1月,社区矫正工作在云南省全面推开。
加强矫正队伍建设。着力抓好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干警为主体的矫正队伍和热心矫正工作的法律及心理学专家,高校学生、村(居)和社区管理人员等参与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素质,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与此同时,为加强司法所工作力量,自2008年起,云南省从劳教系统选派了1000名警察,从全省司法行政机关选派了2500名年轻干部,分批充实到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同时,针对少数民族较多,司法所缺少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人员的实际,经多方协调,云南今明两年分两批从全省25个少数民族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定向生390名,委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培养,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打下了基础。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根据法律法规和“两院两部”文件精神,云南结合实际制定了《云南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等5个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形成了社区矫正工作运行的基本框架。今年5月,省委政法委牵头,组织省级相关12个部门对实施方案作了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完善了问责制度。
加大管控矫正力度。他们突出重点,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今年国庆期间,全省及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控工作的通知》,实现了国庆期间刑释解教人员和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率和脱管漏管失控率为零的目标。
着力建立保障机制。云南省制定出台的《关于给予社区服刑人员相关社会保障的通知》,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正在加快出台。该意见明确了省、州市、县区财政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将各级社区矫正工作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杭州市司法局:三个延伸实现工作无缝对接
杭州市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率、重新犯罪率和改好率呈现出“两低一高”的良好态势。
坚持以制度化规范试点工作、以规范化推进试点工作。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逐步建立定期报到、公益劳动、集中教育、会客审批、外出审批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形成社区矫正的基本制度框架,明确、细化了社区矫正各个环节的要求,解决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充实队伍,落实经费。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目标,努力加强司法所工作人员、专职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市编办、财政局和司法局联合下文,为司法所配备108名社区矫正专职“司法协理员”。先后从市属监所抽调了17名干警参与矫正工作。市司法局和团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一起开展“社区矫正志愿者阳光行动”,组建了一支专门为未成年服刑人员帮教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注重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五老”余热,促进帮教工作。
狠抓矫正质量。一是坚持因人施矫。各司法所认真开展好社区服刑人员入矫第一堂法制课、第一次公益劳动、第一次思想汇报、第一次家访和第一次考评等“五个一”工作。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正个案,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二是坚持分类矫正。制定出台《分类教育实施意见》,还对80后、90后服刑人员、外来务工社区服刑人员制定了专门的矫正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坚持心理矫正。科学运用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法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正。
着力三个延伸。即将社区矫正工作向前延伸至法庭,向下延伸至社区和村,向后延伸至安置帮教工作。一是向前延伸至法庭。萧山区司法局在区人民法院、派出所设立社区矫正工作室,负责审前社会调查,社区矫正相关法律文书的接收,核实社区服刑人员身份、住所,告知其有关权利、义务等,实现了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的无缝对接。二是向下延伸至社区、村及相关单位。发挥社区(村)贴近服刑人员生活环境的优势,将一部分帮教、家访、谈话谈心、公益劳动等工作内容委托给社区(村),以便及时掌握服刑人员动态,确保社区矫正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向后延伸至安置帮教。建德市司法局、林业局、杭州市东郊监狱联合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集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公益劳动等功能于一身的“一体化”基地———建德市新生生态基地。该基地既是社区服刑人员的公益劳动基地,又是那些“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的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过渡性就业基地,较好地实现了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工作的衔接。
重庆市检察院:主动参与服务把牢三个关口
重庆市检察机关积极开展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坚持党委政府主导推动,检察机关主动参与服务的工作格局。全市检察机关正确把握既是监督者,也是社区矫正工作建设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积极投入社区矫正工作。
检察机关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法律进基层等“六进”活动,深入乡镇(街道)等地宣传社区矫正法律法规,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做好相关部门的工作,为近千名社区服刑人员解决了社会保障、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协助做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教工作,共配合社区矫正组织开展集体法制教育82次,提供法律咨询1598人次。
开展适用非监禁刑检察,积极把好社区矫正入口关。正确运用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职能,先后建议法院对主观恶习深、社会反映不好的112名罪犯不适用非监禁刑罚,保证了社区矫正适用的质量。密切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突出对社区矫正交接环节的检察,共发现和纠正未及时交付执行、法律文书不齐、执行期有误等问题500余件。
认真开展矫正处遇监督,积极把好处遇关。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处遇检察,先后建议对350名确有悔罪表现、社区群众反映较好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奖励,其中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减刑6人;建议对200余名不遵守社区矫正工作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予以惩戒,其中2名社区服刑人员因有严重违法行为被收监执行刑罚,1人因又犯罪被数罪并罚,依法从重处理。
开展矫正管理活动监督,积极把好制度落实关。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制度落实情况检察,针对社区矫正工作偏差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发现和纠正未落实相关制度52件。建议社区矫正组织对300余名人户分离、外出务工的矫正对象实行委托管理,防止这部分矫正对象脱管失控。认真开展矫正解除检察,共发现和纠正执行机关不按期办理解除手续46件,有力维护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利。
探索法律监督新模式,积极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全市12个基层检察院在当地司法行政机关建立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抽调专门检察人员定期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巡回监督。部分基层检察院在乡镇(街道)建立联络员制度,协助建立社区民警、矫正工作人员、居(村)委会负责人、监护人、邻居“五管一”的帮教小组。山东省检察院:精细化法律监督覆盖全区域
自2004年8月启动试点工作后,山东省检察院成立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各市、县检察院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出台了社区矫正监督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并将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督延伸到乡镇、村居的社区矫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活动,形成了覆盖社区矫正全区域的监督工作体系。
准确定位,依法履行社区矫正法律监督职责。2007年以来,全省检察机关共监督纠正各类违法行为725人次,监督收监447人,监督建立帮教组织705个。
加强对交付执行的监督。通过实行与法律文书“见面”、与责任民警见面、与社区矫正组织负责人见面、与矫正对象见面的“四见面”制度,加强对交付执行的监督。一方面,加强对法律文书交付的检察。对有关部门移送的法律文书,及时与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核对,认真检察法律文书是否齐全、交付是否及时、手续是否合法。另一方面,加强对矫正对象交付的检察。通过检察社区矫正部门通知矫正对象接受矫正的时间、地点、办理的登记手续、是否符合矫正条件等,对矫正对象是否纳入矫正和接收过程、程序进行监督。
加强对监管活动和矫正活动的监督。通过查阅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档案、走访矫正对象的亲属、单位和帮教组织,检察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管、矫正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发生脱管现象。
对没有落实监管措施,没有建立监管档案,没有成立帮教组织的,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完善。并注意在监督中依法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促使有关机关理性、文明监管。
加强对刑罚变更执行的监督。刑罚变更执行监督是社区矫正监督的重要内容。工作中,对没有悔改表现、严重违反监外执行法律法规的,依法监督公安机关建议收监。
加强对解除矫正的监督。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后及时宣布解除矫正,一直是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山东省检察机关把防止刑期、考验期届满后继续被作为罪犯监督管理作为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对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解除矫正工作进行检察,对不按期宣布解除矫正的依法监督纠正。两年多以来,全省共监督纠正未按期宣布解除矫正的306人。
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矫正监督长效机制。以对社区矫正对象底数清楚、对社区矫正对象日常表现清楚、对执行机关监管矫正情况清楚的“三清楚”为目标,探索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研究开发了《监外执行罪犯监督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省内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监督。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试点地区检察机关积极与审判机关、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协商,实现了社区矫正信息联网,强化了政法各部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创新了日常监管模式。通辽市司法局:分级管理提前制定监管措施
通辽市社区矫正工作从基层着眼,从基础入手,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实施分级管理。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和现实表现,分为严管、普管、宽管三个管理级别,加强对重点人、重点时期、重点时段的管理。对重点人做到“基本情况明、矫正思路清、个案措施强”,定期分析思想动态,排查不安定因素和隐患,制定应急预案,做到衔接到位,不脱管、不漏管,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落实值班制度,及时掌握重点人的活动情况。介入审前调查工作。在适用缓刑和裁定假释前,人民法院委托旗县(区)司法局对罪犯的家庭情况、交友范围、再犯可能性、犯罪原因等情况进行调查并形成意见,作为裁量时的参考。司法行政机关则能够提前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制定针对性监督管理措施,降低重新犯罪的风险性。
二是实施分阶段教育。根据矫正期限分为初始矫正、常规矫正、解除前矫正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把每月5日、15日、25日作为社区服刑人员的集中学习、谈话、公益劳动日。将公益劳动基地设在敬老院和光荣院。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原则,合理安排公益劳动,实行公益劳动记分制,并作为奖惩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况,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组成帮教小组,制定针对性的个性化矫正措施,因人施矫,形成“四帮一”矫正模式。长期聘请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矫正工作,对思想悲观、消极情绪严重、抵触心理较强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三是帮助矫正对象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部门把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帮助解决生活、医疗上的困难,帮助办理银行贷款、减免税费,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近年来,各级社区矫正组织为社区服刑人员指导就业408人次,帮助申请低保204人,解决养老金45人,申请临时补助35人,解决其他困难80多件。马鞍山市司法局:六个到位加强制度化规范化
安徽省马鞍山市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围绕“提高矫正质量、避免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和谐”这一主旨,大力加强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财政保障落实到位。全市按社区服刑人员人均2000-2500元/年的标准,将社区矫正专项经费列入市、县(区)年度财政预算,并出台《马鞍山市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保证经费专款专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将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培训、推荐就业和社会保险接续纳入工作范畴。市民政部门下发《关于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符合低保、“五保”等社会救济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社会救助。
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到位。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成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区)司法局和司法所,村(社区)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站,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四级网络全覆盖。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帮扶。市司法局与市关工委联合下发《关于“五老”人员参与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战士)人员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操作流程到位。一是把好入口关。登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时,必须做到“两见面、双接收”,即社区服刑人员和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人员同时见面,司法所同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和相关法律文书。二是把好移交关。设计了社区服刑人员材料移交清单,要求对每份移交档案、文书进行登记、签字。三是把好出口关。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按期送达《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并将有关情况及时通报公安等部门。
分类管理到位。制定下发了《社区服刑人员分等级管理分阶段教育暂行办法》、《社区服刑人员等级管理测定办法(试行)》,根据社区服刑人员改造表现、犯罪类型、人身危险性等方面差异,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区别对待,因人施矫。
机制创立到位。一是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制定《马鞍山市刑事案件被告人审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实行社区矫正组织在法院审理轻刑案件时提前介入制度。目前,法院已将186例刑事案件被告人审前调查工作委托司法所实施。二是规范奖惩兑现机制。制定《马鞍山市社区服刑人员奖惩办法(试行)》,明确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职责,规范审批程序,兑现减刑、收监等奖惩措施。
信息化建设到位。运用安徽省司法厅研发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流程操作,实现社区矫正全程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市司法局投入40万元,开发了集定位跟踪、轨迹查询、实时预警、信息提示和报表自动生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移动信息管理系统,并在花山区试点使用。大庆市司法局:矫正方式多样化灵活帮教
黑龙江省大庆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始终坚持制度化管理,规范化矫治,灵活性帮教的原则,使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创建平安大庆作出了贡献。截至目前,共接收矫正对象87人,已解除矫正38人,迁居1人,现有在册人数48人。通过有效矫治,现无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
以人为本。对待矫正对象采取生活中不嫌弃、思想上不放弃、政策上不歧视的原则,力争用真情打动每一名矫正对象。两年多来,在全面了解掌握每一名矫正对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他们积极找对策、想办法,配合司法行政部门为生活困难、无业可就的矫正对象协调联系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及就业等有关事宜。
对症下药。犯罪不同,违法行为不同,矫正方法理应不同。一是针对每一个矫正对象设计单项矫正计划,实施个案矫正。二是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座谈会、茶话会,对矫正对象进行亲情感化。三是针对矫正对象相互之间便于交流、便于沟通的特点,本着方便、就近、先进带动落后的原则,把矫正对象按照犯罪类型、居住地及现实表现等情况编为“三人一组”,矫正对象以组为单位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组织的一些有益活动,使矫正对象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监督,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效率化。
分类矫正。将矫正对象的管理划分为“A、B、C”三个类别:对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的矫正对象实行宽松式管理,在家访、谈话、请假等方面予以放宽;对表现较好、情况稳定的矫正对象实行普通式管理;对思想不稳定,不积极参加集中教育、集体劳动的人员,列入严管式管理,加大走访、谈话、教育力度。
场所矫正。建立公益劳动场所,对矫正对象进行劳动教育,规范矫正对象的劳动方式、劳动时间;建立警示教育场所,组织未入过狱所的矫正对象到监狱、劳教所接受集中教育,体验狱所内的劳动、学习和生活等情况;建立劳动技能培训场所,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把矫正对象的技能培训纳入培训范围,共为27名矫正对象进行了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心理矫治场所,对新接收的矫正对象进行心理评估,分清类别进行个案矫正。通过场所矫正,活化了矫正方法,注重了环境育人,收到令人鼓舞的效果。
第二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特邀嘉宾: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光明日报记者:袁祥 曹建文
记者:9月15日,我们就要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50年前,您大学刚毕业就有机会到宪法起草委员会参与五四宪法制定的工作,而正是这部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一个亲历者,你能否给我们谈一下当时是怎样确立这一制度的?
许崇德:要谈五四宪法是怎样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则必须从《共同纲领》说起。1949年建国的时候,《共同纲领》就确定我国要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五四宪法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来制定的,因此在讨论制定五四宪法的时候,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无论是在《共同纲领》还是在五四宪法中都没有直接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词,但已经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内容作了规定,当然在具体的提法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异。譬如,在《共同纲领》中规定的国家权力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五四宪法则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从这个角度来看,五四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共同纲领》中有关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的一种延续与发展。这种延续与发展,使得从宪法的层面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成为历史的必然。
记者:建国初,我国正处于百废待举的时期,我们也在制度建设方面多向当时的苏联学习和借鉴。当时为何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呢?
许崇德:我们和当时苏联的国情不同。向苏联学习,但不能照搬,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国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我国具体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又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果断决策分不开。早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其苏维埃宪法就规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最高政权为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政权机关,其下设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这可以说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抗战时期,我们在边区实行的实际上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过当时不叫人民代表大会,而是叫边区参议会,也是选举产生的。不管是苏维埃代表大会也好,边区的参议会也好,它实际上是一种人民的代表机关。
后来到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贫农团和农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区村(乡)两级人民代表会议,是一项极其宝贵的经验。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
建国以后,我们实际实行的也是人民代表会议。只是我们刚建国,还没有条件实行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所以就用了个过渡的办法,就是召开各界的人民代表会议来逐步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中央,则以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这是一个过渡的阶段。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是我国立国的基础,我们的一切根本制度都由这部宪法来规定,所以这部宪法非常明确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正式确定在全国实行,并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中可以看出,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是属于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记者:这样说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根本不同于西方的议会制度,也与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存在着差别。它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在自己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和探索出来的符合自己现实发展需要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许崇德:是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长期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中的伟大创造。因为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在我国,人民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国的各级人大代表是在普选的基础上产生的,所选出的代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代表人民决定国家和地方的大事。实践表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反映和协调各方面的特殊利益,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共同去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记者:您在第一届全国人大期间就参与了会议的工作,可以说,您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50年发展进程的亲历者、见证者,您怎样看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50年的发展历程?许崇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50年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首先必须肯定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现实发展需要的好的制度,但是实行这一制度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这样一个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发展过程、缺乏民主与法制传统的大国,真正实行这个制度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力。特别是在一些地方,人们在观念上一般对行政机关的作用看得比较重,而对人民代表大会看得比较轻。这些都成为阻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的因素。
回顾这50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是我们对这一进程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在发展的进程中正面的经验、反面的经验都是需要的,经过“文化大革命”,人民的国家主人意识,权利的意识都有所提高,人民的观念也有所转变,这些都非常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恢复、健全并良性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人大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现在没有人说人大是橡皮图章了。人大的各项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作用也在不断地发挥。这些都是人大50年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记者: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一次法制讲座时,作为主讲人,您讲授了《我国宪法与宪法的实施》,其中特别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必须不断地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请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许崇德:完善并不是说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而是应该在巩固的基础与前提下来改进和完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认识,是我们在新时期发展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至于应该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我想应该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要重视法制秩序的建设,严格按民主程序办事。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有关民主的法律,这涉及到很多民主的形式与民主的秩序的建设。我们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必须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遵循法定的形式和程序,民主就体现不出来。因此,我们的人大及其常委会从举行会议、提出议案到审议议案、作出决定,都必须有一整套的完善的法定形式与程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制定的法律和作出的决定,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二是要努力完善一系列的组织制度。当然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过去我们对人大工作的重要性重视不够,一些人往往把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看成是安排照顾性的荣誉机构。因而在人大的组织架构中存在着人员年龄偏大,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因此,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必须在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和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人大要多办实事,真正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民主的意识,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意识上、思想上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充分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制度的完善与民主意识的宣传上下功夫,要真正做到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注意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与积极性。总之,充分发挥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 2004年9月10日
中国人大网 2004年9月10日责任编辑 崔丽霞
第三篇:社区矫正中心制度
综合办公室工作纪律
一、按时上下班,不无故迟到、早退、缺席,有事提前请假,对单位的工作争取时效,不拖延、不积压。
二、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和工作流程,按照工作规范执行。
三、恪尽职守,保守工作秘密。严谨操守,清正廉洁。
四、注重品德修养,戒除不良嗜好。举止文明礼貌,待人接物态度谦和,热情大方。
五、服从上级指挥,听从安排,服从管理。
六、爱护公共财产,不浪费,不化公为私。
七、加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
八、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综合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制定和实施社区矫正工作计划;检查、监督社区矫正工作落实情况;了解、掌握和做好全区的社区矫正工作;指导各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
二、接受委托,开展社区调查评估工作,形成评估意见,并及时上报。
三、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四、审批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地三十日内的请假申请。审批确需进入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的判处“禁止令”社区矫正人员申请,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五、审批社区矫正人员变更居住地申请。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六、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七、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应当及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追查。
八、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九、对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十、对矫正期满的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区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十一、对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区人民检察院。
十二、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十三、建立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十四、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的辩护、申诉、控告、检举等。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置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报到室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依照有关规定,负责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登记接收、信息采集、入矫谈话、人员分流、文书转递、档案建立等工作。
三、督促相关单位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报到接收、信息反馈、信息录入、档案建立、期满解除等工作。
四、社区矫正人员期满解除的,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妥善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材料。
五、落实有关保密制度,做好社区矫正信息保密工作。
六、热情接待,耐心倾听来访人员反应的情况,并详细记录。
七、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社区矫正宣告室纪律
一、室内要保持肃静,不准随便走动,不准喧哗、鼓掌、吵闹或其他妨碍宣告正常进行的行为。
二、未经许可,不得发言、提问。
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宣告时,室内人员应当起立。
四、社区矫正人员需站立发言。
五、非经许可,不得拍照、录音、录像。
六、对违犯纪律人员,由工作人员劝告制止,不听劝告的,责令退出室内;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宣告的内容和程序
入矫宣告在社区矫正人员办理登记手续后7个工作期内进行。入矫宣告前,司法所根据不同情况通知相关人员准时到场,宣告主持人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
一、入矫宣告内容:
(一)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二)社区矫正期限;(三)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四)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以及应当履行的义务;(五)社区矫正人员分类管理及处遇;(六)矫正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七)其它有关事项。
二、入矫宣告程序:(一)核实被宣告人身份;(二)宣读宣告室纪律;(三)社区矫正人员起立听取社区矫正宣告;(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宣告本规定第八条所规定的内容;(五)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宣誓;(六)社区矫正人员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七)司法所与矫正小组签订社区矫正责任书;(八)社区矫正人员和矫正小组代表表态发言;(九)主持人宣布入矫宣告完毕。
三、司法所在入矫宣告时,应当告知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矫正宣告的内容和程序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在期满之日组织解除矫正宣告,宣告主持人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
一、解矫宣告内容:(一)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
(二)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其中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对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刑期届满的,宣布刑罚执行完毕;
(三)提出社区矫正人员转入安置帮教后的要求。
二、解矫宣告程序:(一)宣读宣告室纪律;
(二)社区矫正人员起立听取解矫宣告;(三)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宣告解除矫正内容;
(四)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向社区矫正人员出具《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五)刑满释放人员宣读保证书;(六)参加宣告的代表表态发言;(七)填写帮教接茬登记表;
(八)主持人宣布解矫宣告完毕。
社区矫正训诫制度
一、谈话提醒。社区矫正人员有违反社区矫正纪律行为,由司法所负责人调查分析,若属于轻微的违纪行为,进行个别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
二、口头警告。若是一般的违纪行为或谈话提醒后又犯的,社区矫正人员要到训诫室说清事情经过,经确认后,给予口头警告,并做好谈话记录。谈话提醒和口头警告后,一般不变更管理等级。
三、书面警告。若是严重违纪行为或口头警告后又犯的,社区矫正人员要到训诫室说清事实经过,经确认后,做出给予书面警告的决定,并做好谈话记录。《书面警告决定书》要送达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并要求其在《送达回执》上签字确认,经书面警告的社区矫正人员应上调一档管理级别。
四、司法工作人员训诫时要指出社区矫正人员违纪行为,讲清违违犯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后果,要求社区矫正人员现场学习有关规定并进行考核测试。
五、司法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应的问题,社区矫正人员辩护、申诉的权利不受侵犯。
社区矫正人员应遵守的纪律
一、社区矫正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管理规定,服从管理,接收教育,积极参加社区服务,认罪服法。
二、社区矫正人员在区司法行政机关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后,应当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
三、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
四、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教育学习活动,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五、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六、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区(市),确需离开的根据有关规定请销假。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区(市)不得超过一个月。社区矫正定位手机使用管理规定
一、社区矫正人员必须随身携带定位手机,每天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不得人机分离、手机出借或将手机转让他人。未经批准不得擅离规定的活动区域。
二、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向手机定位平台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汇报思想及近期活动情况。街道矫正机构发送的各类矫正工作短信、管理指令和电话后,必须及时回复短信、接听电话。
三、手机定位集团网内发生的当地通话免费。集团网外发生的通讯费用由社区矫正人员本人承担。
四、如因遇特殊情况导致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时(手机故障、场所屏蔽、遗失等情况),社区矫正人员应及时主动向司法所报告原因。
五、如因个人原因导致配发的手机遗失、机体或号码信息卡损坏,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赔偿。
六、社区矫正人员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给予警告惩处:
(一)手机因话费或电力不足造成停机、关机时间超过24小时的;
(二)手机发生遗失及故障后24小时内未向司法所报告,并且未在2日内到区(市)司法局重新申领或检修的;
(三)接到工作人员的指令后,在1小时内未作出回应的;
(四)将定位手机出借他人使用、影响监管的;
(五)毁损手机、关机、人机分离,故意逃避监管的;
(六)主动要求通讯公司停机的;
(七)其他故意逃避监督管理的行为。
七、社区矫正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一)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二)利用手机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三)利用手机从事诈骗等非法活动的。
八、遵守社区矫正组织其他各项管理规定。
电子监控室职责
一、办理社区矫正定位手机入网手续,按照规定发放、回收定位手机。
二、指导督促司法所及时建立社区矫正人员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系统数据。
三、指导督促司法所落实人机分离抽查、短信教育、请销假网上申报及审批等工作。
四、不定期对电子监控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五、对各司法所社区矫正统计报表进行审核和汇总上报。
六、定期对电子监控系统进行维护,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七、落实相关保密制度,确保社区矫正信息安全。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处置突发事件指挥部(设在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中心),负责领导全区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的处置、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总指挥由区司法局主管社区矫正工作的副局长担任。
二、指挥部设联络组和调查组。
三、联络组。负责传达指挥部的命令;协调成员单位的工作配合;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并向指挥部报告;联系相关单位;将突发事件的处置情况起草材料向上级报告。
四、调查组。接到指挥部发生突发事件命令后,及时到达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分析突发事件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向指挥部报告。
五、参与并协调相关单位按程序处置突发事件。
六、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详细情况书面报告市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公安、法院、检察院等相关成员单位。矫正人员集中学习纪律考勤、考试考核制度
一、司法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定期组织矫正人员参加政治理论、政策形势、法律知识、文化技术及社区矫正制度等内容的学习。
二、矫正人员集中学习每半年不少于3次(12课时)。
三、矫正人员集中学习采用课前签到、课后考试的模式,以计分的方式进行,结合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考核的月评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分数总评:
(一)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
(二)无故不参加学习,一次扣3分;
(三)课后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扣1分,成绩优秀的加1分;
(四)违犯课堂纪律的,扣1分。
四、矫正人员在总评时加1-3分的给予表扬或降低一级管理等级。
五、矫正人员在总评时被扣除1-2分的进行批评教育;扣除3-4分的给予口头警告;扣除5分以上的上调一级管理等级并给予书面警告。
心理测试程序
一、测试前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宣读注意事项。
二、打开心理测试软件、按照软件提示开始进行心理测试。
三、测试结束后,社区矫正人员离开心理测试室,由工作人员使用专用系统进行评分。
四、心理测试结果的解释要严格按照专家标准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
五、心理测试结果严格对外保密,特殊情况(如危机干预)除外。
六、心理测试结果由社区矫正科统一进行存档保管,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查阅心理测试档案。
心理咨询师工作原则
一、自觉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参加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技能。
二、了解自身的能力界限和职能界限,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
三、坚持“平等、真诚、尊重”原则,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四、坚持咨询工作的“助人自助”原则,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实现自我成长。
五、对来访者的资料严格保密,不得向任何人泄露。如需引用案例必须隐去来访者姓名,并得到来访者书面同意。
六、咨询过程中只有在来访者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录音、录像。
七、心理咨询师应当做好每次咨询记录、反馈和跟踪研究工作,定期进行案例讨论和工作总结。
八、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援助等公益活动,履行心理咨询师应尽的社会责任。
九、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一旦发现求助者有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情况,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但应将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十、咨询时间一般控制在60分钟内,心理咨询师不得迟到或无故拖延咨询时间。
心理咨询室工作流程
一、预约。由专人负责心理咨询的预约,心理咨询师按照预约安排的时间与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面谈咨询。
二、咨询。咨询师接到社区矫正人员的预约后,需对来访社区矫正人员情况有大体了解,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会谈结束后需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下次会谈。
三、效果评估与反馈。对接待的社区矫正人员要有效果评估,如需长期回访的要做好记录,并做好效果反馈工作。
四、转介。遇到咨询师无法处理的问题应当及时转介。
五、档案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心理档案集中由专人专柜保存,并做好登记备案。
六、咨询中心人员定期交流,对部分个案可集中讨论拿出集体的咨询方案,以便更好地为社区矫正人员服务。
档案室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档案收集、整理、保管、鉴定、提供利用与销毁等有关制度和规定,确保其完整、系统和安全。
二、档案保管实行分类分柜存放,档案按档号存放,档案柜编顺序号。
三、外单位查阅档案,应持单位介绍信,经社区矫正科负责人批准并填写查阅登记表后方可查阅。查阅档案时不得随意涂改、拆卷或损毁档案,查阅的档案应随即放回原处。
四、不得擅自复印档案资料;不得在私人通信或普通电话中涉及档案内容;不准向无关人员谈论、泄露有关档案内容。
五、档案库房和档案橱柜必须明确专人管理,档案人员工作调动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六、每月检查档案室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尘、防虫、防霉情况,严禁烟火、易燃、易爆及腐蚀物品进室。
七、每半年对档案进行全面检查、清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警械装备使用管理规定
一、未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库存警械。
二、申领和临时使用警械,应当办理审批手续和登记手续。
三、临时使用的警械,用毕应当立即收回,并办理登记手续。
四、收发警械时,必须按照审批手续,对物品的型号、数量、经手人员、办理时间、使用目的进行严格审核,并详细记录。
五、重要装备使用时,应当由训练有素的专人进行携带使用。
六、对因停职、违纪等原因禁止使用警械的人员,在接到有关部门的书面通知后,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核对,并不得发给该人员警械。
技能培训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有关规定,制定并组织实施教育培训计划。
二、协调有关单位为辖区就业困难的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员提供就业指导。
三、协调有关企业开展定向培训,并做好人员就业信息反馈。
四、做好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的安排和调整工作。
五、根据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状况,适时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内容和流程。
六、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员教育培训规律,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七、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中其他各项服务保障工作。人民检察院社区矫正监察室工作职责
一、负责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工作,保障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二、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的交付环节、监督措施、终止执行等实施全程监督。
三、依法维护社区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接受矫正对象及其亲属的控告,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四、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预防工作。
五、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提出纠正意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六、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沟通,及时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其他工作问题和法律问题。
警务室民警工作职责
一、开展辖区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宣传安全防范知识,指导内部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构筑人防、机防相结合的防控网络。
二、受理群众报警求助。及时出警,协助侦破刑事案件,查处治安案件,调处治安纠纷。
三、做好辖区治安管理。经常性开展治安检查和消防检查,落实辖区内场所、设施、物资、危险品的各项治安管理工作。
四、做好辖区实有人口管理。熟悉辖区人口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减少违法犯罪。
五、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及时收集、掌握辖区治安动态信息。
六、协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教育。
七、及时完成上级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图书室管理制度
一、图书管理员要认真学习管理业务知识,做好图书管理工作,为司法行政工作服务,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资料。
二、图书管理员及时做好图书登记、整理和借阅。图书室要建立财产登记、分类登记和注销登记三种台账,做到帐物相符。图书分类按规定执行。
三、新购置图书,要及时验收、登记,再及时完成分类、编目、出架等工作。
四、严格执行图书借阅制度。每人次借阅不超过2本,借期两周。逾期不还者,及时追还并罚停借一月。
五、遗失书刊,原则上应赔偿原书。如不能实现,应按市场价格赔偿。
六、要爱惜图书,不得将图书、杂志、报刊撕毁、涂污划线摺角等,不允许乱写乱画。如有违反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酌情赔偿或罚款。
七、经常保持室内整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防火、防盗、防尘、防霉变、防虫蛀等工作,保持图书完整。
公共法律服务站工作职责
公共法律服务站是区司法局在街道层面设立的无偿法律服务平台,其工作职责是代理协办街道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事务,主要包括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职责如下:
一、协办区域内法律援助案件和公正事项联络工作。
二、向区域内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并尽量提出合理的法律建议。
三、根据区域内各单位、社区法律需求,联系派遣律师或法律服务志愿者为其提供法治讲座、审核合同条款等法律服务。
四、定期开展法治宣传工作。
五、协助街道做好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
六、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篇:社区矫正各项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例会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贯彻上级机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决议,部署本地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根据领导小组会议决议,制定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规划,协调各部门和单位落实各项措施,拟定社区矫正重大问题解决方案,指导、检查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学习培训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定期对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水平。社区矫正工作者每年至少应当参加一次培训。
责任追究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矫正对象出现擅自离开所在地域、重新犯罪等情况,属工作人员失职导致的,实行责任追查,追究其行政及至法律责任。
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制度
1、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2、矫正对象档案由司法所专人管理。
3、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档案应随社区矫正对象移交变更地司法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档案应移交侦查、监狱机关。档案移交双方均应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4、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县(市、区)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市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借阅登记表》备查。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查阅矫正对象档案。不得用电话查询档案。
5、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6、矫正对象档案输入计算机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连接。
7、矫正对象档案应使用A4纸。
社区矫正信息报送制度
1、信息管理应当坚持存储安全、内容准确、报送及时、传递规范的原则。
2、社区矫正信息包括:①社区矫正业务数据;②社区矫正工作数据;③社区矫正重要事件信息。
3、每月向局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社区矫正业务数据信息。社区矫正工作信息,除信息直报点外,应当由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上报。每所每季向市报送社区矫正工作信息不得少于1篇。
社区矫正重要事件信息,应当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当日上报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社区矫正走访制度
1、每月应当走访矫正对象家庭、单位或村委会,了解掌握矫正对象情况。
2、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时段,司法所应当走访矫正对象家庭,掌握矫正对象动态。
3、矫正对象受惩处、有重大思想问题或者出现其他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走访。必要时,可以用电话或其他形式询问了解情况。
第五篇:社区矫正各项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海原县高崖司法所
0
目 录
一、学习培训制度........................1
二、矫正个案制度........................1
三、监督制度...........................2
四、社会志愿者聘用制度....................五、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六、公益劳动制度........................七、学习教育制度........................八、外出请销假制度......................九、考核制度...........................十、解矫制度...........................十一、社会保障制度......................十二、检举申诉制度......................0 4 5 7 6 8 8 9 9
一、学习培训制度
1、社区矫正组织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培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
2、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可采取集中、以会带训,参观考核等多种形式。
3、培训工作由各级社区矫正培训组织分级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者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培训情况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考核的依据。
二、矫正个案制度
1、针对每名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小组,指定责任人,实施矫正方案,矫正其犯罪意识。
2、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现实表现等找准症结,制定矫正个案。
3、司法所、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矫正对象个案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三、监督制度
1、社区矫正工作监督主要有法律监督、矫正组织内部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
2、检察机关予以对社区矫正工作予以监督,发现矫正工作中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3、矫正对象受到非法待遇或矫正组织未按法律规定的刑罚内容执行刑罚的,矫正对象有权向当地检察机关检举反映,向上级司法机关提出申诉。
4、上级社区矫正组织应定期检查、指导、监督下级社区矫正组织的工作,同级社区矫正组织内部应加强相互监督,发现有不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督促其改正。
5、社区矫正组织应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开其职责范围、工作程序、有关制度等,接受社会监督。
6、社区矫正组织可从有关部门、知名人士、离退人员和矫正对象亲属等聘请执法监督员。
7、社区矫正组织应及时处理矫正对象或群众的举报、投诉,并反馈处理结果。
8、举报、投诉和处理结果应登记归档,并报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社会志愿者聘用制度
1、基层社区矫正组织应建立社会志愿者队伍,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2)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3)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 社会志愿者应主要从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村(居)委会人员、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原所在单位人员中聘用。
2、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名,符合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3、社区志愿者主要从事以下工作
(1)参与制定矫正对象矫正方案;
(2)为矫正对象提供法律及心理咨询;
(3)与矫正对象结成对子,帮助教育矫正对象;
(4)对社区矫正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5)承办社区矫正组织指派的其他工作。
4、街道(乡镇)司法所负责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联络和活动。
五、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1、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对矫正对象提出、反映的问题不及时解答和处理。推诿、懈怠的给予警告,屡次发生上述现象的,对其进行通报批评、戒免谈话,直到调离工作岗位;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据法律法规处理。
2、报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影响全区工作进度;或者遇有特殊情况、问题及重大事宜不及时反映和上报,瞒报、迟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3、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侵害矫正对象基本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停职检查、给予行政处分,建议调离工作岗位。
4、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矫正对象脱管失控,不积极查找,不主动上报,一经发现,通报批评;导致矫正对象重新犯罪,影响恶劣的,给予行政处分,直到调离工作岗位。
5、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因失职或者违反社区矫正其它规章制度,不按程序办事,不能在指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任务,给工作造成一定危害或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戒免谈话,直到调离工作岗位;后果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6、凡出现上述问题的,不得在本内评优、评先、入党、提拔。
六、公益劳动制度
1、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必须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每人每月参加社区公益劳动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
2、公益劳动内容为无偿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或者社会(社区)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由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地司法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臵。设臵原则为: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
3、司法所应当与公益劳动基地签订公益劳动协议,并在每个基地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载考核。
4、公益劳动可以由司法所组织集中进行,也可由社区服
七、学习教育制度
1、司法所根据实际情况,每月至少组织矫正对象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或活动,要有学习内容、学习计划或活动资料。
2、要运用各种有效教育手段,促使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3、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犯罪原因、恶习程度及其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因人施教、注重实效。
4、社区矫正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入矫教育;个案矫正;思想文化及职业技术教育;心理矫正;解矫教育等。
刑人员自行前往公益劳动地点劳动。
八、外出请销假制度
1、矫正对象外出的,本人必须向司法所写出书面申请。
2、经司法所和公安机关审核批准后,司法所应发给外出证明。矫正对象返回时,必须立即报告并销假,同时将证明交回司法所。
3、未按时销假或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在区域的,按矫正对象考核及有关规定处理。
九、考核制度
1、矫正对象自到司法所报到登记之日起,即开始纳入考核范围。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登记的,自规定期限届满第二日起司法所即开始对其考核。
2、矫正对象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日常主要考核:遵守基本制度(如迁居、外出请假销假等制度)、报到、思想汇报、公益劳动及学习等内容。
3、司法所每周召开一次会议对矫正对象进行考核小结。每月月底司法所依据当月的考核结果,结合矫正对象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按一定比例择优评出表扬和积极分子。
4、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考核奖惩的批准权限为:
表扬、授予积极分子称号、记功、物质奖励及警告由司法所、派出所考核、调查、核实后提出意见,经街道社区矫正领导小组身审核,报青羊区司法局、青羊公安分局批准。减刑、收监、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由司法所、派出所调查核实后提出意见,经街道社区矫正领导小组身审查,报青羊
区司法局、青羊公安分局审核。由公安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报请相关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拘役所审核裁定。治安处罚由公安机关批准。
十、解矫制度
1、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司法所要在矫正期满前15日,根据矫正对象的实际表现,写出书面鉴定材料,报区社区矫正办审议批准后,在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当日,以一定的形式宣布对矫正对象解除矫正。
2、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司法所应在其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30日,写出书面鉴定材料(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需附省政府指定医院的病情证明),经区社区矫正办审核后,报原批准机关。原批准机关在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7日前,将是否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通知送达司法所。做出收监决定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收监当日,在矫正对象所在社区内以一定的形式公布对其解除矫正。
3、矫正对象死亡的,由相关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司法所填写《矫正对象死亡情况登记表》,与医院死亡证明一同存档;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办理。假释
或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死亡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死亡后7日内,将矫正对象死亡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矫正对象被撤销假释、撤销缓刑、因重新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收监当日,在矫正对象所在社区内以一定的形式公布对其解除矫正。
十一、社会保障制度
矫正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社区居委会要向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材料,经民政部门审核批准,纳入本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十二、检举申诉制度
矫正对象受到非法待遇或社区矫正组织未按有关法律规定执行刑罚的,可以要求社区矫正组织纠正或向检察院检举、反映,还可以向司法机关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