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把竖笛带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益处
浅谈把竖笛带进小学音乐课堂的益处
摘要: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教育设施匮乏,教育资源短缺,在音乐教育方面,与城市小学存在着较大差距。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家长也重视其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及锻炼。让农村孩子最大限度的接受音乐教育,我认为应抓好器乐教学,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能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关键词:竖笛 兴趣 益处 音乐课堂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小学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它对于小学生的智力启迪、人格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课程改革的实施,使音乐教学充满了生机,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新课程的理念却得不到贯彻,音乐教育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大力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关注起孩子的全面发展,开始重视其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及锻炼。这不仅仅给音乐教育的前景注入新的血液,还带给音乐教育者新的信心和力量,这种力量和信心不单只是体现在各种特色班,特长班的创办上,更体现在各普通的中小学学校里,体现在孩子们四十分钟的音乐课堂上。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我们也看到了器乐的影子,如口琴,口风琴,竖笛等,在孩子们体味了众多的学习方法后,这些小器乐又如影而随的跟进了课堂,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兴趣,成为他们的快乐伙伴。因此,我认为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这对注重孩子使他们在学习音乐时充分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和知识有着大大的益处。下面就浅谈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对音乐教学的益处。
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16世纪时有许多形制,现在所常用的是定音为C的高音和次高音竖笛和音高为F的低音竖笛,其音域都是两个八度。竖笛柔和、带有一点鼻音的声音和相对简单的制作,使它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流行的乐器。从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携带方便且价格实惠,小学生容易接受,入门简单,因此,比较好的适合在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普及使用。
一、能创造条件,训练音乐的听觉能力
音乐是耳朵的艺术,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结合演唱,欣赏来填充孩子们的听觉培养,却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听觉思维训练,除了要有良好的内心听觉思维能力外,竖笛在课堂中的学吹练习能为此提供大大的帮助,具体表现在:
(1)对音高节奏正确掌握:除了唱之外,奏也是训练音高听觉的基本方法之一,孩子们要通过吹奏表现出来,其听觉思维的过程就更为集中,一些单音,音阶的吹奏练习,不仅可以让孩子对音乐有个音高的概念,让他们轻而易举的在大脑中牢记,提高记忆能力。而且通过有节奏,有趣味旋律的练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有效的掌握基本的节奏型,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对力度音色的有效把握:力度在音乐中有着极为细腻的作用,他是音乐情感表现的重要因素,孩子们按乐谱上的各种力度记号,亲自用竖笛来吹奏,把气吐得强,弱,渐渐的强或是渐渐的弱,这对力度听辨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再者,通过强音和弱音的吹奏练习,能让学生更正确的分辨出不同的音色效果。
二、做好精彩示范,激发学习兴趣
竖笛第一节课是学好竖笛的关键一课,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学习竖笛的兴趣,而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吹奏。为此,在几年的器乐教学中我力求上好第一节课。
上课伊始,学生就非常兴奋、“有模有样”地吹奏起来了,有的甚至还吹出了尖叫,这时我并没有制止,直到他们发现不对完全停下时,我方拿起竖笛,吹起了他们熟悉的乐曲。当学生听到悦耳的笛声,看到教师富有表情地吹奏,他们完全会被那优美的笛声感染,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接着再“趁热打铁”,讲述演奏方法,学生便能很快地掌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
在学习吹奏竖笛的训练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必须创设出一种活泼、宽松的气氛,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愉快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时候采用一些简单的,学生熟悉的,通俗易懂的小曲子,小旋律让他们练习,如《闪烁的小星》、《粉刷匠》、《欢乐颂》等,这样更能让其在学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快且又能较快的掌握。
四、能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都能获得体验。
竖笛吹奏的姿势以及表现出来的节奏音色,旋律流畅度和表情,学生们在训练的时候都体现得出来,可一让他们上来吹奏,其效果就不佳了,我认为要想极大程度发挥出学生平时的学习的效率,先要加强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了尽早地得到锻炼,使学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并能流畅地在公共场合为大家表演、把乐曲的感情用竖笛较好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他们多听,多看,自己多示范,请一些吹的好的学生上来表演,并不断给予掌声鼓励、从而激发他们想登台一展身手的欲望。让全体都能得到体验。
五、能注重方法,提倡合作精神。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他们都有些争强好胜。现代教育又非常的重视合作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这些特点,在这过程中采用师与生合作,生与生合作的互动方式进行合作,我按能力高低把学生分成几组,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把竖笛带进课堂,作为学习音乐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手指的灵活性、协调性、节奏感、和一些音乐知识的扩充,加强相互交流交往,同时还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审美力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把竖笛带进音乐课堂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确有着重要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音乐教育》第194期
2、《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音乐美》徐青芳
3、《音乐教学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第二篇:把生活带进课堂
把生活带进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内容提要: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更应融入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大量生动鲜活的数学素材,为数学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新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激发起学生热爱生活的强烈欲望,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主 题 词: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案例1:
有这样一个试题是:每辆卡车可载36名士兵,现在有1128个士兵需要用卡车送到训练营地,问需要多少辆卡车?乍一看,这是个很简单的除法应用题,测试的结果也表明,有80%的学生正确地完成了计算,即得出了1128除以36商是31,余数为12。然而,在此基础上,只有23%的学生给出了32这一正确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学生没有把这一问题看成是真正的问题,没有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而只是把题目看成是虚构的数学问题,为了练习而杜撰的故事。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进行计算把得数写出来,这也是一些学生的通病,只注重机械练习,而很少考虑其他问题。这只是数学教学中的小小一例,在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的数学要加强真实感,要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数学要为生活服务,从而来增加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活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
一、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世界之大,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案例2: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每道应用题总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因此,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
在教学“折扣”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京香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百事利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到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有兴趣进入角色中。
案例4:
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我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9人,在过“六。一儿童节”时,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的一箱九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八八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这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有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的两箱,既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1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案例5:
例如,在学习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使用139全球通手机,月租费50元,每分钟通话费0.4元;而用136神州行手机,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6元,有个人用136手机,每月计费150元以上,若他要换用全球通手机合算吗?”这些题目,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又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的计算,既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又很好地创造了生活的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的时候,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自来水的管道是圆形的而不是长方形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正方形的自来水管”,这样一个带有生活常识的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对它充满兴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这样使教材的内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节中,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再次学习的兴趣。
三、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案例6:
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实现生活需要,促进主体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需要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案例7: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几种方案的计算,使学生了解使用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同时携带要方便,外观要美。从而进一步使学生熟练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案例8:
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为了节约用水,某市自来水公司规定:凡用户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的,每吨水收费1.8元,超过20吨的,超过部分增收50%。小明家十月份交纳水费46.8元,问小明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学生见了这题目,纷纷陷入了沉思,在我的点拨下,学生很快求出了这题的正确答案:因为每月用水量不超过20吨,每吨收水费1.8元,这样小明家只要交纳水费:1.8×20=36(元);而小明家十月份实际交纳水费46.8元,多交纳了:46.8-36=10.8(元),因为用水量超过20吨的,每吨要增收50%,即每吨要交纳:1.8×(1+50%)=2.7(元),10.8÷2.7=4(吨),因此可得,小明家十月份用水为:20+4=24(吨)。
通过这题的练习,既使学生懂得了要节约用水,又使学生懂得解应用题的时候,要认真进行分析推理。
五、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要做到以上几点,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联系生活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出知识,联系实际应由近到远,由小到大,先从学生的生活开始,逐步扩大到学校,社会等领域,要考虑到地域性,城乡差别及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计算。其实,加工零件问题也是现实中的问题,但离学生太远,学生就会没有兴趣。有关种菜,种庄稼这类问题,农村的学生非常熟悉,但把它放到城市学生的课堂中就不合适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联系生活要恰到好处,要适当。
(二)联系生活要恰当,不要生搬硬套,不要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
数学生活化是当今数学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因此,很多教师都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一些教材也刻意将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这些现象固然可喜,但有些联系实际的例子并不恰当,会误导学生。有些例子甚至是编者、教师想当然编造出来的,名为联系实际,实则违背了生活实际。
案例9:
例如人教版教材数学广角中有这样一道题:摊熟1个煎饼需两分钟,一个饼铛可以同时摊2个煎饼,问摊3个煎饼最快需几分钟。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是4分钟,显然两个煎饼一块摊,另外一个单独摊。但书上的答案却不是这样,而是用3分钟,即先摊两个煎饼,一分钟后,一面熟了,拿走一个煎饼,再摊第三个煎饼,再过一分钟,第一个熟了,再放上第二个煎饼,再过一分钟,后两个煎饼就熟了。这个答案乍看来很巧妙,很节约时间,但仔细想想,哪有这样摊煎饼的呢?仅仅为了节约一分钟,弄得手忙脚乱,这样值得吗?哪有煎饼摊一半拿出去,再摊另一个的摊法?这样无疑违背了生活实际。学生们都亲眼目睹过摊煎饼,知道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书上这种摊法。因而,这道题根本没有说服力,根本不是从生活中来的,而是编者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牵强附会编造的,这样效果比不联系实际还差,误导了小学生。所以,有这样的例子,还不如不联系实际。联系不上就不要硬联系。
(三)联系生活不要局限于当前所学知识点,应培养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中的知识是一点一点学得的,而有时生活中很多实例用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未必是最恰当的。所以,教师要灵活,要多鼓励学生用最佳方案去解决问题。
案例10:
我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某天去买梨,价钱是5元4斤,买了6斤梨。我正默默算帐,小贩张口就说:“7块5。”我大吃一惊,不明白小贩怎么算得这样快,难道堂堂一个大学生不如一个小贩会算账?问过之后才知道,小贩并不像我那样先算一斤多少钱,而是这样算的:5元4斤,2斤2.5元,再加上4斤的价钱5元,所以6斤梨一共2.5+5=7.5(元)。我不得不惊叹这种算法的巧妙,同时我也体会到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有巧妙的解决方法,所以不要拘泥于常规的方法,遇到问题一定要多动脑,用最好的办法去解决它。
案例11:
还有一个例子:母亲带着上四年级的儿子和上学前班的女儿去吃比萨。要了两个比萨,99元一个,母亲让两个孩子算算共花多少钱。儿子嘟囔着“二九一十八,二九一十八”,认真地算,一会儿问母亲能不能给他一支笔和一张纸,而这时,女儿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198元”。为什么女儿算得这样快呢?她是神童吗?不是的。她之所以算得这样快,是因为她并没有像哥哥那样按常规直接去算99+99等于多少,而是这样想的:1个比萨付100元,多付了1元,2个比萨付200元,就多付了2个1元,所以2个比萨的价钱就是200-2=198(元)。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把它们搬到课堂上,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找到巧妙的解决方案,使他们增加生活经验,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把数学当作一种兴趣,一种需要来研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能够活学活用的人,而不是做题的机器。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开辟了广袤的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三篇:把春天带进课堂
把春天带进课堂
——践行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香山道中学焦森林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有多年,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今天就将我在践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几点心得与大家共谈,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素质教育主要以培养人的个体自主、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目的,突出学习的乐趣性、思维的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性和心理的健康性。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要想跑的快,鞋子就要合脚。
回顾过去,很多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伟大人物都在学校里受过折磨,爱因斯坦直到九岁才学会看书写字。雕刻家罗丹被称为全校最差的学生,13岁的贝多芬怎么也学不会简单的算术。恰恰是这些在根据学校评定标准被认为是差生的学生却在今后的人生里对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素质教育更应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和人性的健全,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漂亮的鞋子肯定不如合脚的鞋子跑的快。
虽然一名普通的教师无力改变现有的考试制度,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到不否定任何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故事。动物们决定建立一所能让所有的动物全面发展的学校,在哪门课作为主课学习的这一问题上,大家意见不统一,所以便决定所有的学生修相同的课程。兔子擅长跑步,但在一次游泳课上差点淹死,鹰是飞行高手,但当它在学习挖洞课时,竟然显得如此欠缺,因而在修补洞上花去大量的时间,连该怎么飞翔都忘记了。这和我们现有的教育方法差不多,哪科不行就补哪科,把老鹰教育成了小鸡。所以我在教学中以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为基础,同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爱好特点,采取差异性教学,突出个性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就是教师要知道学生想学什么,他能学会什么,教师从那些方面加以指导,使学生获得提高。
我的第二点教学体会是,要想知道花儿的美丽,就请您变成一只蝴蝶。1
懂得欣赏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的美,理解当代学生的审美情趣,包容他们身上的缺点,并能够运用学生的方式和手段教育引导他们,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再用教师的理性分析问题。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爱因斯坦就这样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特眼光,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效果反而更好。有个学生带我去家访走到哪里她都有认识的人,并且主动跟人打招呼,于是我不是表扬她带我家访之事,而是赞扬她人缘好,很懂礼貌,她兴奋不已。
另外,对于那些行为不规范,思想偏激的学生,我们也不要一味的责备,而是应该深入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现在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类似《死亡日记》这类的恐怖小说,这是不是因为他们生活空虚,心里压力大;有的同学特别讨厌穿校服,所以在校服上画画、写字,这是青少年喜爱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心里特点,要因人而异适当疏导,发现他构图设计的特长,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不一定非要表现在校服上。我所教的一个女学生很爱表现自己,春节放假回来,她在左右鬓角接了约15公分的假发,班主任、政教处老师轮流教育她,让她剪掉,都没有成功。中午午休的时候我找她谈了一次话,下午上课时鬓角的假发就不见了,班主任很好奇我对她说了什么。我对她说,“寒假回来,我发现你变了许多,举止变得很文明了,是不是注意改变了自己的形象,但是有一点我觉得很不成功,就是你鬓角的两绺头发,像两根小拐棍,特别不适合你的脸型,如果去掉后,你看看是不是显得更有朝气和活力,照毕业照的时候,我一定挨着你照。”5月份照毕业照的时候,她还真记得这件事,一定要我坐在她的前面。
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在于建立新型的朋友式师生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从教师中心地位向学生中心地位转移,确保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从而有利于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怎样才能走进学生呢,我觉得做到下
面这句话,至少你将会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会说小孩的话,会用时尚的词,会玩流行的游戏,能接纳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与孩子们接触,要有俯下身听蚂蚁唱歌的心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思想。
我的第三点教学体会就是,要想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就请蝴蝶把春天带进课堂。
教师形成教学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学变成学生获得发展的精彩活动。只从技术、模式的层面考虑问题,教学就会死板,缺乏活力。只有当教学达到艺术的水平,它才会呈现出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局面。提高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一个班几十人,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课程实施做出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例如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难点,我把男生分为阳离子组,女生分为阴离子组,各派代表阴阳离子形成酸碱盐化合物,然后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能不能反映,生成气体举手,沉淀蹲下,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考试时很少有错的。再如关于化学双基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我采取了在综艺节目里经常出现的游戏形式,一个同学比划一个同学猜他比划的什么物质或概念,在规定的时间里给每组积分,还比如正月十五我组织学生们搞化学灯谜节,在寓教于乐中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
俄国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推进素质教育还需要从提高教师素质做起,以上是我的几点浅薄体会,今后我还会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让我的这一片森林里有永远都充满教学的春天!
第四篇: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
把“研究性学习”带进课堂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由京文多媒体教育有限公司与美国DCI公司及多家国内外著名的教育文化传播机构集体合作开发的《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立即被它简捷清新的设计、丰富真实的内容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所吸引,当时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是不是可以这样开展?它真的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带进
课堂。”
屏蔽技术障碍
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同时也体现着一种文化,但当它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分散教师和学生很大一部分精力的时候,便成为了一种障碍。尽管我国信息技术普及活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眼下一些软件的复杂操作和苛刻的配置要求与实际情况还有一段距离,而《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在这方面则表现得很“平易近人”。
软件通过一个颇富人性化的虚拟小主持以语音和手势引导使用者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按空间方位设计的“电影院”、“图书馆”、“实验室”、“演播室”界面简洁而亲切。简捷的技术操作、清晰的教学设计,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而淡化了技术的作用,至少没有让技术成为学习的障碍,准确地说是让技术融入了整个过程,无技术而无处不技术。
感受科学魅力
《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的每张光盘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探究主题,每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电影院、图书馆、实验室和演播室。“电影院”包括与主题相关的5部QuickTime小影片,均选自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生活中一些真实的素材。其中的内容涉及到中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概念,是常规教学的一个很好补充。“图书馆”提供帮助学生查找的文字资料,节选自《世界图书大百科》,并且可以链接到因特网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实验室”包括一套完整学习活动方案在内的丰富的研究素材,让学生主体动手体验和尝试实验研究的过程。“演播室”则提供和主题相关的素材和简便的多媒体演示制作的工具,协助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体会自己动手获得的成功。“教师指南”提供了详细的使用说明,对“电影院”的问题和“实验室”的活动提出参考答案,提供教师在完成该主题过程中所需分发的材料,以及为学生继续进行研究而推荐的相关网站。这些内容实际上为尚未掌握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法的教师提供了全面的帮助。
现实世界是迷人的也是复杂的,如果真的把研究活动完全放到现实生活中,作为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还不完善的学生,一定会“面对知识的大海而口渴”。《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通过主题不同方面知识的选取和美丽神奇的真实画面,给学生和教师开辟了另一片精彩的知识园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在主动的参与和积极的实验探索中对真实的科学知识有了切身的认识感受,并有机会澄清错误认识,确定重要的概念,从而使科学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升华探索理念
《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索和发现,探索和发现是它的核心理念。其整体教学设计遵循“探索你的世界→进行猜想→试验你的假设→验证你的结果→分享你的发现”的基本规则和探究过程,旨在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室包括一套完整的科学学习活动方案,也是科学探索的核心部分:定时游戏方式的“快速抢答”;帮助学生观察影片中的内容、练习写作技巧的“观察描述”活动;应用比较技巧制作维恩图的“逻辑分析”;对资料分类和分析的“调查研究”;根据关键特征对物体进行“分门别类”;学生探索相关事件的相互影响并描述自己发现的“联想ABC”;学生对“电影院”影片中的情景进行思索和预测,“假如……”。学生完成实验室活动需要参考“图书馆”的文章、互联网和其他参考资料,学生可以将作业保存或打印,通过“演播室”给出学习结果的最终呈现。
目前,教学上的一些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变化,“探索发现”对我们并不陌生,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及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改革和调整也正在进行着,但对于教学设计上的问题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真实、丰富、系统的教学内容,更有一套详细完整的教学设计,它贵在用一整套的步步递进、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升华了“探索发现”的理念,使我们提倡但又往往落不到实处的东西得以实现。
进入课堂顺理成章
即便已经拥有了丰富真实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理念甚至是详细的教学设计,当真正把它们应用到实践中,计算机、网络的数量、配置等具体情况就必须认真加以考虑,而这些往往也是当前很多学校的瓶颈。《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在“教师手册”中提供了一些根据不同情况安排教室/学校计算机的管理策略。理想的策略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站,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以自己的进度进行探
索。理想和现实毕竟还有一段距离,为此还提供了其他的管理策略和详细的操作建议,使用单台计算机作为演示站、使用单台计算机作为学生工作站、使用几台计算机作为学生工作站,这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创新的、科学的学习和管理方法,将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具体应用,分析问题的各种技巧和尝试各种管理策略。
研究性学习已经引发教学观念的变革,在教师水平不齐、组织研究性学习有操作上的困惑和困难的情况下,适时引进《Discovery研究性学习立体课程》,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及时雨”的效能。(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五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竖笛教学
竖笛是世界各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之一,其音色悠扬,简便易学,携带方便,既能独奏又能与各种打击乐器组成小乐队,深得少年儿童的喜爱。我这几年一直在音乐课堂中进行竖笛吹奏教学,下面谈谈在教学实施中的几点体会。
一、制定严明的课堂纪律守则,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一个教学班几十个学生,如果大家随心所欲,乱吹一气,那一定会噪音四起、嘈杂刺耳。若没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热情和激请,更要有严谨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得体的教学方法。
二、了解竖笛基本知识,掌握科学的吹奏方法
1、呼吸方法是竖笛学习的关键部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自然的,而吹奏竖笛时的呼吸则要随着音的高低、强弱、长短以及情绪上的变化加以调节。因此,在吹奏竖笛时,应该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用以扩大呼吸量。吸气时,用横隔膜着力,胸腔扩大,横膈膜向下压缩,小腹向内收缩;换气时,最好用口、鼻相结合的方法,以口为主,就是将嘴的两角稍放开换气;吐气时,应利用胸肌、腹肌、横膈膜的控制能力,使气息能够均匀、有节奏地逐渐吐出。
2、舌头运用是竖笛学习的重要部分。舌头好像一个活塞,可以起阻碍气流的作用。舌头堵住吹口就发生断音现象,舌头离开吹口,声音就继续发出。我们吹奏一般乐曲时,常用断音和连音两种方法。断音问题就用“吐音”来解决。“吐音”的发音方法,即在吹之前将舌头顶住上牙齿和肉牙的地方,在吹气时舌尖一接触吹口马上向里缩回,使气流吹出,达到断音效果。在乐曲中用“▼”、“T”、“K”符号来表明。“T”与“吐”、“突”同音,“K”与“库”、“哭”同音。吐音是吹奏竖笛一个很重要的技术,相当于语文课中的汉语拼音。基础扎实了,才能够顺利而轻松地保证为以后的教学达到相应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发音要做到结实、清楚、有弹性,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才会让每个音听起来都干净利索。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丰富艺术表现力
5—6这13个音是常用音,它们是用竖笛吹奏基础训练的内容。教这些单音时先学“1、2、3”三个音,配上《好宝宝要睡觉》、《小鼓咚咚响》等简单、短小的乐曲;接着学“6”音,配上《小夜曲》、《吹起芦笙跳起舞》等乐曲;学“5”音时,配上《洒水车来了》、《上火车》等乐曲;当增加了“
4、7”两个音时,可以配上《生日歌》、《幸福拍手歌》,安排一部分学生吹奏,一部分学生唱歌词,别有一番情趣;当掌握了“5—6”这13个音,可以选用《歌唱二小放牛郎》、《运动进行曲》等等为儿童所熟悉的乐曲来进行吹奏。
三、竖笛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器乐引进课堂,充实和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调节了课堂学习气氛,改往日音乐课的教学结构和模式,加强了动手能力。特别是对一部分认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或某些嗓音条件较差的学生、个别处于变声期的少年,在器乐教学中也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当他们吹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时,个个眉开眼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自信心,从而激发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要学会一种本领,需要刻苦练习、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竖笛吹奏训练,促使学生视觉、听觉和动作协调配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增强了集体观念意识,锻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3、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俗话说“耳聪目明”,通过吹奏竖笛,学生的十个手指头在视觉、听觉的指挥下正确地操作,协调配合,长期实践,能增强记忆,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动作更敏捷,反应更灵敏,大脑更发达。据各班任课老师反映,学习了竖笛,不但没影响其他课程,而且学生各科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班里形成了一股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游戏活动则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外应该认真备课,制作一些形象的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变乏味为趣味。学生最喜欢竞争,也好表现自我。我在各班成立了争当“小老师”的选举活动,经常布置一两条竖笛练习曲,让学生带回家练习,上课时上台吹给大家听,老师把吹得熟练动听的学生选为“小老师”,在课外让这些“小老师”来吹给其余的同学听,吹得不好就免职。这种做法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激发了兴趣,并涌现出了不少的人才。
启发学生对竖笛的兴趣,有一环最关键,打铁先须自身硬。因此,我在堂上和课下都是以一种真诚和热情面对他们,把竖笛的技能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课堂教学的共鸣加深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竖笛教学带给学生们无穷的乐趣,丰富和充实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将伴随着他们度过幸福美好的童年,伴随着他们走向21世纪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