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探究性教学不可或缺的四个注意点
体育探究性教学不可或缺的四个注意点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天景山中学(211100)
*** 陈美玲
(一)体育探究性教学要符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探究性教学的最初提出主要体现在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突出于学生依据一定的课题,通过实验等途径和方法得出一定学习结果。但体育探究性学习是与学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密切相连的,体育教学的性质决定了体育探究性教学必然在以身体练习的形式为主,促进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并形成健康意识这样的框架中进行。因而体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应是对运动技能和身体练习的感悟、迁移、运用和创新。
但是,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在体育探究性教学中还有很多异化现象,表现在无论是什么教学内容都要探究,因为探究而忽略了学生的身体练习的时间和练习的强度,甚至探讨的问题与体育教学的内容无关等等。比如,一位体育教师在上“速度跑”的内容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知道速度跑要注意哪些动作?”、“起跑有哪些方式?你喜欢哪一种?”、“现在高水平运动员一般用哪些起跑方式?”等,这样宽泛的问题,费事费力,有的根本就不是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出的结论,完全可以通过室内讲解的知识而把它运用到实践课的教学中来,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于练习,这显然背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毛振明先生在谈到这些些课堂教学现象时指出:“这种毫无身体锻炼价值的体育课,通常是打着‘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旗号,实质上是既没有深入的探究,也没有什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的是虚假的合作和自主。实际上是一种新形式的放羊。这种体育课上得松松散散,学生的身体活动量严重不足,也没有什么练习的密度和强度,更没有锻炼身体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甚至学生上完体育课别说出汗,有时在冬天身体都没有热起来,说的时间比练的时间多,坐的时间和站的时间差不多,这种课就是没有锻炼价值的体育课。”探究学习的“本”是学生通过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学习方式的选择也要服务于这样的教学目标为基础。
(二)探究性体育教学不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
探究教学尽管是现代教学理念所追求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然是探究性的,体育教学是否需要探究,要看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等实际需要,比如是否已经具有知识和能力基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开展探究性教学并不是不要接受性教学,相反,在某些环节或者学生还缺少探究条件的情况下,运用接受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而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基础经验及真实体验而一味追求探究形式的课堂教学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
比如,在一次“武术”课的教学中,教师用笔记本电脑播放了一些武术内容片段,并亲自做了优美的动作示范,当学生都表现出强烈求知欲望的时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创编漂亮的组合动作,场面却一下子又变得沉闷起来„„ 评课会上,我们对学生创编武术动作的教学提出了质疑。教师显得有点不解,他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不很符合新课程的精神要求吗?
我们不可否认,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学习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研究、创新”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验为基础之上才有意义,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给学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再认知和对基础经验的再体验,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的生成。如果学生连一点武术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都不具备,仅仅凭视觉上的感受就让他们研究、创编出新的武术动作,这样的“研究、创新”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最终只能流于形式。
(三)探究性体育教学的问题设计要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层次性”
教学中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推进性、层次性,这样才能体现知识和能力探究的相关性。比如,有位老师在跨越式跳高助跑教学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会起跳前的助跑吗?”、“你知道什么样的助跑能让你跳得更高呢?”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尽管与教学有一定关系,但对于学生来讲大多数只能停留在“会”或者“不会”、“知道”或者“不知道”的肤浅回答上,而对于真正启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还是显得不足的。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一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蹲踞式跳远助跑与跨越式跳高助跑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如何把跳远助跑的知识转化为跨越式跳高的助跑上来呢?”由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学习环节,具备了“明确的目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学习的程序清晰,学习方法多样”,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能力,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进行探究,他们分组展去体验、去思维,有的跑,有的跳,有的凝目观察,有的低头沉思,时而争辩,时而击掌庆贺,课堂上呈现出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在探究中逐步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体育探究性教学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统一
毛振明教授在《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探究学习》一文中提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是“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告诉我们探究学习不仅重视学生体育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克服困难,认真研究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也要求我们教师的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气馁、消极情绪时,教者用期待性评价给予积极引导,用自己的体态、情绪给学生自信;当学生对探究学习意犹未尽时,教者应立足于获得评价最大效益,运用延迟性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参考文献:
袁瑞堂 徐正师,去浮存真,回归体育教学之本[J],中国学校体育, 2010.4
第二篇:片段教学注意点
片段教学注意点:
1.不要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2.尽量少涉及学生还没学过的专业词语
3.请学生回答用班级学生名字,不说这个同学,那个同学,可以用班级学生名字
4.教学环节尽量体现生本。例如:上课前让学生收集信息,小组合作研究,制作ppt,课
前班级交流,体现课前先学
5.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可以改成给大学一些时间讨论
6.小组代表发言完后,可以给那些观点没被小组接纳的个人发言,体现求同存异
7.给本学期第一次发言的同学鼓掌>平常不发言,今天发言的同学
8.注意评价鼓励学生的语言
9.可以有体现当堂教学效果的作业测验(体现形式:举手表决、练习测验„„)
10.问题设置体现优中差,给中差生设置简单问题过渡,体现层次教学
11.回答点评注意体现优中差生,对中等生的评价:XX同学虽然平常不是很经常回答问题,但是从不扰乱课堂秩序,今天已经第三次举手发言了,太棒了,我们掌声鼓励她!
12.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并由小组记录员进行总结。
13.读图指导:读图三步骤,一读图名,二读图例,三读地理信息
14.学生上台“指图展示”,指导学生侧身面对同学,使用教鞭
15.探究须知:1.学案所给题目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2.每组确立中心发言人3.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记录,提出问题亦有奖励。
16.题,教师深入小组做出引导状(语言、动作„„)
17.要有课堂小结(板书小结„„)
第三篇:江陵中学体育教学探究性教学
江陵中学体育探究性教学案例
授课教师:问林
班级:足球选项1班
人数:48 时间:2010年4月12日
教材:足球正面头顶球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原地正面头顶球的技术要领。
2.通过学练,50%的学生能基本掌握正面头顶球的技术动作,并有意识的运用。
3.培养学生勇敢、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学情分析:《足球——原地正面头顶球》是足球模块二的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学时,学生通过模块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球、传球的能力,头顶球技术也是足球运动当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内容,所以头也被誉为足球运动中的第三只脚,但同时头顶球技术在整个足球模块的教学中也是相对较难的技术内容,特别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来球头顶的部位和时机难以把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并掌握此项技术,并能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是本次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经常进行头顶球练习,能够积极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动性,促进心血管、神经系统的以及各部位的协调、灵敏、灵活的统一发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竞争、合作交流、协同探究的精神与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身体的摆动、动作协调。难点:头击球、顶球时机的掌握。
教学过程:导入→体验→探究→练习→探究→练习→展示→评价 教学片段实录:
探究一: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一下,在撞胸的动作基础上,加上一个头击球的动作,就是我们足球运动中的什么技术?
学生:头球。
教师:对,就是我们足球运动中的头顶球。探究二: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球在反弹的过程中,是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的。学生:对。
教师:那我们思考一下,在头顶球的技术动作中如何控制球飞行的方向呢? 学生1:球的反弹其实和光的反射很相似。
学生2:对,我们顶球时顶球的部位不同的话,球飞行的方向就会不一样。学生3:那我们在顶球的时候就一定不能因为害怕而闭上眼睛,那样我们才能控制顶球的部位。
学生4:那我们只要能控制顶球的部位就能控制球飞出的方向了。学生5:我们把足球砸向地面,球撞击地面的方向不一样,球飞出的方向就不一样。那我们顶球的时候,前额就是球撞击的面,我们不能控制来球方向,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我们的前额接触球的部位来控制球飞行的路线。我们顶来求的后下部,球就会往前上方飞出;如果我么顶球的中上部,球就会向前下方飞出;我们顶球的后中部,球就会向正前方飞出。
教师:大家都说的很好,最后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的正确。那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就让我们按照这位同学的方法来尽量控制球飞行的路线。
反思: 探究性学习要根据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如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和生活经历等,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来进行,在本课教学中,结合了学生已学习的物理基本知识━球的反弹、光的反射来设计教学。通过教学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要早作准备,灵活应变,不能死守教学计划,本课教学中出现了预期中没有的问题,如果教师就此打住的话,必将影响学生探究问题的 热情,从而打击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性,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影响。探究性教学是对教师现有知识结构的一种挑战,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媒台体、网络信息学生随时能获取,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已经超过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只有学习不被日益变化的社会淘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探究性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教学上是否都有必要进行探究性教学?我认为这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应注意“四个点”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应注意“四个点”
流动党员是党员当中的特殊群体,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当前,流动党员呈现出数量多、结构杂、分布广等特点,存在去向难摸清、关系难转接、协调难联系、服务难实现、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难点、痛点问题。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应注意“四个点”,即把握“重点”、发现“弱点”、找准“节点”、抓好“支点”,查“病源”,找“症结”,开“良方”,解“顽疾”。
把握“重点”,就是要清楚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轻重缓急,查明“病源”。流动党员作用发挥不够,是当前流动党员管理的最大问题,也是流动党员管理的“病源”所在。越是在流动党员管理难度不断增大的时刻,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可操之过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一些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甘做“三不党员”,宗旨意识淡薄、党员观念弱化、身份认知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要结合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积极引导流动党员“流有所用”。对于农村流动党员要引导他们发挥“走出去、引进来”的作用,既带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又做好回乡创业、回村任职。对于城市流动党员要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创业。对于高校流动党员要支持他们持续学习深造,提升就业能力,以自身的成长做好示范引领。
发现“弱点”,就是要从动态变化的具体过程中找出影响全局发展和整体成效的薄弱之处,深挖关键“症结”。流动党员去向难以摸清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症结所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流动党员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才能更好地加以解决。由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就业形式多种多样,人员流动十分频繁,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广、结构杂的现实特点制约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要深入基层一线,通过入户走访、电话调查、微信了解、网格比对等形式,充分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出去向、流出时间、流出类型、流出原因、联系方式,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充分运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数据库,加强数据更新维护,确保信息库数据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关键时刻用得上。
找准“节点”,就是要抓住最佳时机,根据形势、环境的变化而科学调整策略,把握好“时效度”开出“良方”。做好日常教育服务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行之有效的基本方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充分把握流动党员的具体需求,把握开展教育服务的“时效”,才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实效”,才能无往而不胜。对于流动党员既要做到严格管理,更要做到热情服务,只有以心换心、设身处地围绕流动党员的现实需求来开展服务工作,才能真正打通流动党员管理的堵点,让流动党员“流而不乱”。要抓住流动党员外出前和返回后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一方面要严格外出前教育,重点做好党纪党规意识教育,要求他们时刻谨记党员要求,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发挥应有作用,有条件地要及时完成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另一方面要抓好返回后教育,对于春节回乡、办事回校的流动党员,要根据党员自身情况的变化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中党性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教育培训。
抓好“支点”,就是要从工作落实和具体操作的角度出发,寻求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抓手和杠杆,能够“打通最后一公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点多面广线长,必须要落细、落小、落实,才能达到实际效果,解决问题“顽疾”,让流动党员“流有所依”。一方面要从流动党员的“关键小事”抓起,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学习深造、技能提升、住房医疗、就业创业等基本民生问题,以情动人,打好“感情牌”,从而为全面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上下功夫,注重运用学习强国、微信等内容丰富、使用频率高的APP开展党员活动,推行规范化、人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强化制度执行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地生根,发挥实效。
第五篇:教学设计稿书写及注意点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二、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2、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步骤
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四、教学设计书写(书写内容及步骤)
(1)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2)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教学策略: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5)教学过程:详细写明导课过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6)教学反思、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