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2 22:3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篇: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

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

福建省邵武市明鸿中学

陈克洪

如何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强、好奇好动的特点组织开展教学,如何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建议,不到之处,敬请同行斧正。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是取得教学成功的根本和关键。首先数学教师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爱生,勤奋踏实,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其次数学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精湛的教学技艺,善于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再次数学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最后数学教师应该对教学有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取和提高。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编写、教学情境的设计和例题安排的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依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目标以及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培养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创设教学情境。对每一个目标都要有相应的内容、过程和相应的措施加以落实,反之所用的每一个教学内容、创设的每一个教学情境都要体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突出重点。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重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的运用,采用这三种方式教学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适时启发引导。

4.在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中,要关注教学本质。数学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归纳、总结活动中隐含的或发现的数学规律,让学生真正体验和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5.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不同观点、质疑等,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教学要耐心倾听,并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关注生生交流,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使其做到能让同学听懂并能理解同伴所表达的数学思想,鼓励生生之间开展辩论式的讨论。

6.立足基础,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以及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满堂灌”,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思想“开小差”。教师稍有疏忽,班级中就会有一部分学生掉队。基于这一点,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

如:开展“五分钟解题比赛”、“课堂提问快速抢答”、“数学趣味题攻关”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疲劳和厌烦,且有意犹未尽之感,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在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单纯关注问题解决与否、答案的对与错,要关注学生是怎么思考的,要善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做”等等。

7.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回顾和自我纠错能力的培养,要给学生自我纠错和相互启发纠错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及辩论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

8.尊重个体差异,面向有差异的全体学生。要给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和鼓励,要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们的学习,由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且有数学爱好的学生,要为他们设计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问题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帮助他们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9.科学安排,有效训练,培养毅力。随着学习兴趣的普遍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一般能独立完成,于是教师对作业的难易程度及作业量应作合理安排、严格控制。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题海战术”,教师应以“题海战术”来备课,精选例题和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学的有趣,学得灵活和学得全面。合理精选和控制作业量,还涉及到学生作业中易错习题的筛选整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理。编写的习题还应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难易程度的平衡,以达到提高学生解题兴趣,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的目的。

10.防止分化,增强自信,全面提高。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学习“方程组的应用”和“图形的全等”开始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分化的启始点是作业错误增加,分化的现象是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互相抄作业,分化的标志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我们在教学中要缩小两极分化。要做好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他们在教师的关心、点拨下感受到教师的温暖,这样增加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了他们学好数学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兴趣,从而使辅导的效果明显。学生学习数学出现两极分化的非智力因素还有不良学习习惯等。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光靠批评是很难奏效的,只有及时点拨,防微杜渐,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内在的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七年级数学教学中,能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又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开发与培养,将对数学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和拨尖数学人才的最终目的。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龙川县谷前中学

骆春英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懒了,越来越难教了”,这是在办公室里与其他老师常谈论的话题,这也似乎成了许多老师的共识。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学生精神不集中、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不愿多做思考、提问题时只有少数同学举手或是得到一问一答式的回答等等。面对这个现实,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我有以下的几点认识:

1、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平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创新的欲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2、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潜力,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的体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认知结合起来,不妨讲讲一些课外知识,比如历史、时事、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共同讨论分享,增长学生的知识;

3、教学过程可以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性探索实践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堂教学应当走过这样的过程,“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用在哪?”学生要学习新事物,除了自身对新事物的兴趣外,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学习的价值。

4、课堂提问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得浅显直露,无思维价值,探索的空间太小,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师问生答,似乎是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灌输另一种表现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懒得思考,从而导致其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探索性思维就泯灭了,哪里还有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等问题状态之中,学生就能用不同的眼光观察事物并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学生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在不同意见或见解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才能因自己富有创意的做法或观点得到他人的认同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与成就感,才能在学习互动的过程中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团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因此,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我们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我们的道德行为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我们,家长就会信任我们,我们的教学改革就会成功。

谷前中学

骆春英

本节课既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一堂数学课,也是教师面对新同学的首次亮相。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并且认真上好这节课是十分必要的,它承上启下,作用较大。

新课的引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通过欣赏现代化大都市雄伟壮观的建筑群画面,学生的内心产生了迫切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学的深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观察、思考、操作、交流等过程,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说一说”、“做一做”、“议一议”、“试一试”、“小游戏”等,不断激起“兴奋点”,不断激起“小高潮”,让学生既体验到探索的艰辛,也领略到成功的愉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老师教得得心应手。

这节课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较多,容易造成忙而乱的场面,教师必须准备到位、操作有序、收放自如。教学中出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同类几何体的区别,语言不够准确简练,描述不够完整细致。面对这种状况,不必操之过急,我想,随着以后的逐步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总之,这节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不同方向看》教学反思

谷前中学

骆春英

本节课我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突出数学教学新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所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况﹑动手操作等一般能力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创设情景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一些数学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让生在亲身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中,发展了空间观念,画三视图,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能力,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利用多媒体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从不同方向看”本身所蕴涵的“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意义,来体现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

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解决问题:

(1)整合后的课堂,时间显得紧张,需要教师准确把握。

(2)对三个视图的探索还嫌不够。留给学生交流和总结的时间偏少;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觉得没有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完全,有些反映稍慢的学生则刚刚弄明白其中的奥妙,还未来得及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课后需对此进行完善。

总之,作为教师,应牢记学生是主体,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合作者,要不断地探索,在数学教学改革中走出一条新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数学,会用数学!

《绝对值》教学反思

谷前中学

骆春英

本节课我首先复习相反数的知识,从一对相反数在数轴上的位置,自然引出它们距离原点相等。接着举例:出租车从车站出发,向南行了10千米,又从车站出发向北行了5千米。如果用正负数表示两次运行的情况,需要先规定一个正方向,假设向北为正,则分别是-10 千米和+5千米。可是要想知道这两次运行中,出租车一共用了多少油,与方向还有关系吗?该与什么有关呢?面对这些问题,学生纷纷说出,只与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距离有关。

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在黑板上板书“距离”二字。

然后又引导他们想象,把出租车的路线看成条数轴,对照黑板上的数轴,理解“距离”的涵义。并举例

(1)3到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2)-3到原点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

这时,我问学生,“这句话文字太多,想不想简化一下?” 学生齐答“想”!

“好,那么用三个字就可以代替这句话。”

有的学生已经小声说出了,是“绝对值”。于是板书课题——绝对值

接下来又问,“写这三个字也有点麻烦,想不想再简化一下?”

“想”,我看到学生已经笑了好像这是很好玩的事,越来越简单了。于是我又及时给出符号“| |”的写法。

到此时,学生已经明白“绝对值”就是“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了。

为了讲清绝对值的意义,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几个例子

(1)|-5|=(2)|7|=(3)|-1/3|=(4)|0|= 当学生说出以上四个式子的结果后,又出示了第五个

(5)|a|= 很多学生没有思考马上就答出“等于a"。针对学生的回答,我问“上节课,在学习相反数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学生立即回答,“任意有理数”。那么这里的a也应该是任意有理数。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得出|a|的三种情况。尤其当a<0时,|a|=-a,让学生明白,字母a中包含着一个看不见的“-”-a实际上是a的相反数,也是一个正数。

就这样,在我的预谋中,学生自然的明白了绝对值的意义,并学会了化简绝对值的符号,也理解了非负数的含义。

再次面对初一的新生,我觉得很多非常熟悉的知识,可以用不同的说法让学生理解,而且,教师一定要思路清晰。整个新知识的处理,要一气呵成,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紧张状态中,形成知识系统,直到讲完新课。

当所有的内容已经胸有成竹的时候,再来教给学生,竟然可以深入浅出,四两拔千斤,尤其当你启发点拨的到位,学生水到渠成的自己得出你想要讲解的新课时,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当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己掌握了新知识的主要内容,他们也不会觉得难以接受。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

龙川县谷前中学

骆春英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推导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在推导有理数乘法法则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以合作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即能否借助数轴直观思考、能否发现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后其积的变化规律、能否分类考虑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所有情况。

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坚持把数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而且会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下体会正式的加减运算的必要性。通过“去括号、合并同类项”习题的复习归纳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理解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组讨论概括得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然后出示例题,由学生解答,同事采取由学生出题,其他同学抢答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龙川县谷前中学

骆春英

《探索与表达规律》教学反思

龙川县谷前中学

骆春英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数学中的规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本节课做好情感、方法和思维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解决任意性问题的方法。通过设置能够吸引学生、且富有相应数学规律的游戏让学生在做学生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索性活动中。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能准确全面的表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有理数及其运算》回顾与复习教学反思

谷前中学

骆春英

本节课我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复习,这样的复习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有理数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这两个主要内容,这是有理数的基础知识,也是复习的重点。此外,我还通过对话的形式来提高他们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谷前中学

骆春英

本节课通过三个活动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同字母表示数能够简明地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认识事物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体会到字母具有一般性、确定性、和限制性,深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骆春英

2014-12-03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分步列出相关代数式,突破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七年级数学教学建议

1.关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1)本套教材注意从知识源头开始的学习与思考,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向(原发性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或不断地修正,不断丰富个人的直接经验,成为理解的支持系统。背景经验越丰富,知识的解释力也越强,适用范围也更广,有利于灵活的支配和运用,利于广泛迁移。例如,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抛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但可能缺少对概率意义的深刻理解。

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理性分析和理性思考不重要。例如,通过亲历

“小车下滑的时间”的试验,实测出数据,若不进一步深入思考,很难发现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数据也便失去了价值。教学中在活动前应让每位学生明确,将要进行的活动目的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甚至应鼓励对活动的结果形成预期或猜想,增强活动中的智力投资。

(2)课本里的数学知识是被客观化了的知识,而每个人自己积累的数学经验通常都带有个体的特征,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存在差别。因此,交流就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例如,多数学生利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展示给大家后,有同学有如下作法:平面内作出一个点,以此点为圆心,已知线段为半径作圆,此圆的任意一条半径都为所求。

2.准确定位,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三角形》一章中,为三角形性质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如果仅定位在课本所呈现的现成知识的重新发现,或落实在说理证明上,那么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难免被淡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又将失去一次良好的机会。

3.在引入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时,教材把重点放在了什么地方? 将来代数在解决问题时,将很少注意代数的技巧,因为通过便携式机器和预编程序软件就能做这些事情。但是却需要提高对代数两个方面的重视:能够被应用的代数;代数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毫无疑问,将来的代数很少包含技能特性,而更多包含应用和表示特性。

按照通常的理解,学习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就是先把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告诉给学生,然后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是多项式,甚至还举出一些类似“2x-x是单项式还是多项式”的问题,引起学生之间的辩论,以期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概念。北师大版教材,不但没有大量引进这方面的例题,反而创设情境,讨论射进房间阳光部分的面积问题。

首先,对单项式、多项式的定义,教材采用了描述性的方法,并没有严格定义。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单项式、多项式的特点就可以了。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所以,对于类似单项式、多项式这样的概念,教材一贯本着“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做法,不做形式上的讨论。

其次,代数式是表示的工具,代数式能够把一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一般性地表示出来。此我们学习代数式,就一定要懂得和会用代数式去表示,因此教材花时间创设情境,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或代数式应用过程中理解代数式的意义、理解整式的意义。这不但没有冲淡主题、冲淡数学,而恰恰是突出了代数式的本质,力图使学生学习最有价值的数学。

4.教材在引入整式的运算时,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探讨“两位数的加法问题”,这岂不是舍近求远、冲淡主题吗?

代数式运算通常是繁琐而又乏味的,学生也通常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代数式运算。

教材在引入代数式运算法则时,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代数式的运算是有意义的,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类比、归纳运算法则,感受运算法则的合理性,从而帮助记忆。如“两位数的加法问题”“试验田面积表示问题”等。

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没有冲淡主题、没有冲淡数学,而是突出了代数式运算的意义、突出了学生对代数式运算法则的理解,是从“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角度出发的。

5.教材对代数式运算的看法如何?整式运算的难度有哪些降低?

代数式运算是解决问题、进行推理的需要,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代数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应该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代数式运算时,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习和理解代数的方法,并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学生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数式运算,为此,教材也安排了适量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

根据《标准》,多项式的乘法最多只要求两个一次式的乘积,乘法公式也只要求掌握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完全平方及平方差公式。除法只要求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并且结果是整式。

我们说,学生的数学基础如何,并不简单地在于学生会算多复杂的多项式乘法或记住多少个乘法公式,只抓住运算量和运算难度的问题就谈基础的

降低是片面的。事实上“将来代数在解决问题时,将很少注意代数的技巧…….毫无疑问,将来的代数很少包含技能特性,而更多包含应用和表示特性。”确切地,我们将理解算理、依据问题的特征选择算法、按照既定的算法从事运算、确认结果的合理性

等方面均视为表示运算能力强与弱的指标。

教材明显加强了代数式的“表示和应用特性”,如前所述,还明显加强了学生自己对运算法则的归纳、强调对算理的理解,通过这些理解性的数学活动,应该说学生对代数的了解加深了,数学基础加强了,数学认识提高了。

6.传统上,学习习近平行线就是学习逻辑推理证明的开始。本套教材为什么要用直观操作加“说理”的方法?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进行推理证明呢?

几何是数学中这样的一个部分,其中视觉思维占主导地位。

几何直觉仍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需知我不是强要别人增加任何一门几何课,我只是请求尽可能广泛地应用各种水平的几何思想。(M.Atiyah)

本套教材的几何推理证明的体系安排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观推理(主要在第一册);二是直观推理与简单逻辑推理的结合(主要在二、三、四册);三是严格的演绎推理(四、五册)。这样做主要是从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考虑的。因此在第二册中,运用直观的方法适当辅助以说理或推理,使学生了解有关平行线以及后面的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等,等到四册及五册时在一定的公理的基础上给出严格的证明。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几何,不只是学习演绎推理,学生图形思维的发展不只有一个水平,正如M.Atiyah所说,“尽可能广泛地应用各种水平的几何

思想。”

几何是数学中视觉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因此学生学习几何,就要对图形本身的性质进行研究,要对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等进行研究。这意味着几何的学习,不仅有从中学习“逻辑”的一面,还有从中发展“直觉”,也就是空间观念的一面,即对几何的学习不仅有演绎推理,还有合情推理。尽管合情推理不严格,但也是几何思想的一个水平。在合情推理的基础上,再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通常也是人们发现真理的途径。

7.尺规作图写作法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教材对本阶段的尺规作图要求到什么程度?学生先不写作法行不行?

此章中涉及的尺规作图的作法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较为复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的初期,对于较为简单的作图问题(如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应当要求学生能够写出作法,而对过程比较多的,如果学生有困难,可暂时不用要求学生写,只要能够按步骤作出并保留作图痕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即可,对作法的书写可延迟到以后几个学期的学习中再要求。

8.“认识百万分之一”这节课好象没有知识点,那么学了这个内容后,教材期望能够留给学生的是什么?

这节课的立意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数感。“数感”这一词的含义包括“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通常,“百万分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比较小的数量,这节课主要就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借助一些活动,通过比例推理或估算的方法感受百万分之一的大小,并在感知具体数量大小的同时,获得如何进行估算、如何使估算更能接近精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

能力。这样,将来在类似的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对数的大小有认识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对数的大小进行刻画。

这节课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一个进行思考、形成方法的机会。

发展学生的数感,不是单靠

一、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如我们在第一册中学习了“认识一百万”,还有在“幂”运算中也引导学生感受数量级的变化等。

9.掷一枚均匀的硬币,由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我们知道1正面朝上的概率是2。这样的结果通过掷硬币的试验基本上是得不到的,(参看历史上的多次试验,我们可以这样说)那么为什么教材还要安排学生掷硬币的活动?

本章主要处理等可能性的问题,不管是掷硬币、掷骰子、摸球,还是转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计算出其比率——概率。当然,得到结果固然是重要的,但对

于学生来讲,对结果的理解,即对概率意义的理解是更重要的。如虽然掷1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2,但是在两次掷硬币中,不一定有一次正面朝上。对于这件事情,教材不希望采取直接告诉学生的办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感1受概率2的意义。同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并积累较多组的实验数据,有利于学生感受概率的意义。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概率的目的不只是要学会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概率的意义、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10.教材给出了几种进行简单说理时的表示方法,如用自然语言或在

图上标注等。这些写法是不规范的,这给教师批改作业带来很多麻烦。重要的是,这种不统一是否会在学生中造成混乱?为什么不现在就教给学生严格规范的写法?

按照本套教材的系统,从八年级下册才给出公理化证明的体系,并开始严格的演绎推理证明和要求学生规范地进行书写。

在没有给出公理化体系之前,进行演绎推理证明是缺乏依据的,因此教材的要求是先让学生“说理”,强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再逐步过渡到演绎推理证明。

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表达形式可以多样,但思维的条理性是统一要求的。

学生对演绎推理证明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甚至到现在一想到欧几里得,我都得擦擦满是汗水的前额”,瑞典诗人C.M.贝尔曼写道。

因此,在学习某一概念或知识的开始,教材总是给学生一个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的机会,从不规范到规范,从学生自己的多种方式到严格的数学方式,是教材的一贯作法。这体现了教材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关注、对学生概念形成过程的关注。

从八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将被要求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证明的书写。

11.对三角形性质的研究,教材首先用试验、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也得到了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可以直接用在九年级上册对三角形相关内容的证明中吗?

从八年级下册开始,对几何的学习进入“公理体系下的证明”阶段。教材规定了自己的公理体系,也就是规定了推理证明的出发点。而本章学生得到的

一些结论不属于这个公理体系内,因此不能作为推理的依据。

同时,由于本册教材不定位于严格逻辑推理证明,从而也就未提及到公理体系的问题,因此在这里就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也是不恰当的。

12.在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时候,教材经常提一些让学生进行预测之类的问题,这是为什么?特别是,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参上通常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给出“只要学生回答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之类的含糊其词的说法,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对于数量推理所得到的结果远比那些单纯用数刻画的事实更具威力,这种数量推理稳固地根植于数和有关计算的一般模式之中。

依据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进行预测或推测已知中没有给出的量,实际上是在进行“数量推理”,这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一方面反映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进一步,既然是预测或推测,也就是说这件事尚未发生或虽然发生了但没有留下数据,因此我们的结果是根据数学表示(表格、图象、解析式)得到的,很难说完全准确地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所以教材只能要求学生说理由,即进行数量推理,而不能肯定地下结论。

13.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数学的表示方式,教材中对图象表示做得比较充分,相对来讲,是否用解析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得不太够。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补充一些问题吗?

由于本章对变量之问关系的处理是依托问题情境的、非形式化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因变量是如何依赖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图象和表格相对解析式来说要直观一些,分别能从“形”上和“数”上感受到变量的变化。因此,在学生学习变量之间关系的开始,多用直观的方式可能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同时从以往的情况看,我国学生在用图象表示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用解析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中,教材用的还是几何图形的例子,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这些图形比较熟悉,容易理解其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熟悉其中的计算公式,不会给形成解析式带来困难,这样就可以把精力集中在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变量之问关系的代数表示上。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学生还可以接受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当然可以给予补充,比如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问题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这里让学生感到列出关系式很困难,因为学习函数才刚刚开始。

14.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区别?教材中类似“天安门”“蜻蜓”等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对称,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数学中的概念,也是生活中的概念。人们通常在生活中进行交流的时候,说某个建筑物是对称的,或某种昆虫的身体具有对称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人们能够按照一般常识互相理解。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概念通常是不严格的、不统一的。

但是数学上的概念应该是严格的,像“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样,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并且有对称轴。

问题中所说的图形,应该是将实物经过抽象化后得到的数学图形,在判断它们是否轴对称图形时,只从“形”上看,而不再考虑实物。

15.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设计思路是怎样的?

三角形全等是欧氏几何中展开对图形其他性质证明的基础,因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也就自然成为推理证明的基本出发点。以往教材中全等三角形条件的给出,往往是很直接地让学生知道两个三角形的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分别相等时,两个三角形是能够重合的,从而给出三个三角形全等的三条公理。

但是,这样的处理实际没有将人们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认识的全过程展现给学生,因为从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即三个边、三个角分别相等)到两个三角形的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分别相等,是需要一定的认识过程的。如果省略了这个过程,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更多的是结论,而其中的思考过程、思考问题的方法也被掩盖了,同时,这些结论的本质所在(如:为什么不能省略一些条件,甚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条件)。因此,展现这个过程或者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对学生理解“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边”条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都是很重要的,学生从中也能获得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

因此,教材中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就一改以往的方法,将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大致的过程是:

(1)情境引入

这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开始,教材首先提出需要怎样的条件才能做出与已知三角

形全等的三角形(事实上,这样的转换表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就是满足确定条件的三角形“能够唯一做出”)。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三角形全等的含义即“两个三角形重合” 出发,指出如果给出三个角、三条边的条件,那么所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应是全等的,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能不能少一点呢?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最少的已知条件开始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探索

①只给出一个条件时结论是很显然的,因此,只须学生想象此时的情况即可,无须实际画出三角形。

②当给出两个条件时,学生也不难得出结论。教学中先让学生实际画一画,体验到经考察各种情况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初步感受到反例的作用。

⑨给出三个条件画三角形,有四种可能,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分类的思想。

此处分别考虑三角、三边、两角及一边、两边及一角的情况。对于三角的情况,学生很容易就能举出反例来说明不成立。对于三边的情况,根据所有的同学作出的三角形都重合,得出第一个根据边角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归纳的思想。

对于两角及一边的情况又分如下两种可能:“两角夹边”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首先要求学生分别根据所给条件“两角夹边”与“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进行作图。作图时,可以利用尺规,也可以利用量角器和有刻度的直尺。在根据“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条件画三角形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教科书所提问题的线索进行条件的转化,当然,学生如有其他办法作出符合条件的图形也是可以的。在学生画出三角形后,教师应要求他们将所得三角形与同伴的进行比较,以便通过归纳得出结论。

对于两边及一角的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两边夹角”与“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于“两边夹角”的情况,让学生画出三角形进行交流、比较,然后再改变条件的数据画三角形,最后归纳出结论。对于“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况,可能每个学生在按照教科书的条件作图时,只作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发现根据同一条件作出的三角形是不完全相同的,从而,利用反例否定了一般性结论的成立,即有结论“两条边及其中同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拓展与引申

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过程中,三角形稳定性是“SSS”的一个推论,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思考,逐渐树立推理的意识。教科书中还给出了两个生活中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初步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两条边及其中同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也将在探索过程中得到。

至此,探索到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后就可以作为进行推理的公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获取过程,应是在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推理、交流,在条件由少到多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结论,同时也学会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空间,在独立思考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八里中学

魏富国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是关键,在这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转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高效课堂的显性表现,一堂课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例如,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也就是按“学案导学”所提出的任务先行自学,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答案尽可能多的展示在黑板上(数学讲究的是一题多解),不管答案是对还是错,老师都应给予极大的鼓励。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的动脑,大胆的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从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例如,我在讲多边形内角之和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把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求出n边形内角之和为(n-2)·180°,然而却有一个学生突发奇想,他不从顶点出发,而是从任意边上任意一点出发连接其他顶点,分成各三角形,我不但给他投以赞许的目光,和他热情对话,引导并鼓励这位学生说理,找出这样作了(n-1)个三角形后,n边形的内角和多了180度,应去除多余的180度,结果还是(n-2)·180度。我的教学行为不仅使这位学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探究热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督促,帮助了他从而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也树立了他学习的自信心。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由于它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三种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例如,我在上空间图形这一节课之前,安排了六个学生用六个不同方向上的正方形展开图组合成一个正方体,其中安排的学生各有两名,告诉他们第二天上课时要展示给其他同学,并比比看谁做得最好,在第二天上课之前,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拿来了自己的作品,特别是两个差生,他们不但做了,而且做的很好,在我的鼓励下,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站上了讲台,熟练地操作迎来了其他同学热烈的掌声,让他们自然并踊跃地融入了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决不能让优等生剥夺差生思考和权力。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要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我们尽可能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五.重视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笔记

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笔记

上个月我县教育局对我校进行教学检查,数学组听了我的一堂数学课,首先我对我的教学过程做一个简短的概述,本人教七年级数学,上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复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和应用,教学过程:

1、先带领同学对本章进行了知识点的回顾,比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2、在黑板上板书了移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题目,接下来又出了一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知识迁移应用,3、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应用题结合起来。最后布置了课本上的练习题。

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是:

1、在讲述过程中,关于复习知识点这一道环节我没有做太多的准备,导致学生影响不深,2、最后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听课老师对我的评价提出了两点建议:

1、在知识点的复习过程中,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就是出一些关于定义的小题目,让学生不会觉得那么枯燥无味,不是像背历史一样的去背诵概念,2、对于最后一道应用题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去带领学生分析问题中的不等关系,让思路更加清晰。

对于这两点建议我觉得特别好,在今后的备课中,我会好好利用。

下载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数学课堂几点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供稿学校:岩峰山小学 供稿人:李毅 供稿时间:二0一一年六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选】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宁夏平罗县第四中学 王兴华(老师) 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日 【第九次全国中学数学教育优秀论文评选】......

    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十条建议(精选五篇)

    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十条建议. ⑴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课堂......

    英语课堂教学建议

    初中英语学科实施《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 依据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现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关于英语学科课堂教学 (一)落实《课程标准》把握“技能、知......

    课堂教学建议100条

    课堂教学建议100条1、现在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是,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尤其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

    关于解决问题课堂教学建议

    关于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建议近年来,我市一直在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有效性研究,本学期我们继续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研究。现就本学期有关一至六年级“......

    小班化课堂教学建议

    小班化课堂教学建议 1、 给学生科学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课堂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学生的分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教学的效益,教师应事先对每一名学......

    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5篇材料)

    做好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几点建议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职中司成忠 摘要: 从小学到中学,从“算术”到“代数”,跨度大、难度高,如何使七年级学生尽快度过“断乳期”,尽早适应中学......